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能源经济研究范文

能源经济研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能源经济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能源经济研究

第1篇:能源经济研究范文

关键词:能源消费 经济增长 产业经济

一、引言

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具有密切的关系,正如罗森伯格(Nanthan. Rosenberg)所说:“回顾能源与经济增长的历史,其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居于首位且最重要的可能是日益扩大的能源使用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密切联系。”自石油危机以来,研究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因果关系,探索究竟是经济发展领先于能源消费还是能源消费促进着经济的增长,一直是经济家和政策分析家感兴趣的问题,因为他们之间的关系直接影响政府能源政策的制定。然而关于能源消费和经济变量之间的因果性方向长期以来都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

二、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文献综述

国外最早对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因果关系研究的是Kraft,他(1978)使用美国1947—1974的数据进行研究表明:美国存在GDP到能源消费之间的单向因果关系;然而,Akarca and Long(1980)利用原来的数据,只是增加两年的样本,却得出了相反的结论:GDP与能源消费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Yu和Choi(1985)对世界上其他国家进行能源经济间的因果关系实证研究,发现韩国存在 GDP 对能源消费方向的因果关系,而菲律宾存在反向因果关系,美国、英国、波兰 GDP 与能源消费不存在因果关系。Yu 和 Jin(1992) 对美国研究发现能源与经济二者不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Stern(1993)使用 4 变量(GDP、劳动力、资本和能源)的向量自回归模型,对美国 1947—1990 年的数据进行了标准因果关系检验。Stern 发现虽然不存在总能源消费到 GDP 的 Granger 因果关系,但若对最终能源消费测量根据燃料构成进行调整,就会发现能源消费和 GDP 的 Granger 因果关系。Stern(2000)进一步使用单方程静态协整分析和多方程动态协整分析法扩展了自己 1993 年的因果关系分析,发现能源在解释 GDP 中具有显著效果。Ghali 和 El—Sakka(2004)使用新古典生产C—D函数,考虑资本、劳动力、能源的三要素投入,分析加拿大能源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发现存在能源到经济产出的双向因果关系。Wei(2007)同样利用C—D形式的生产函数分析了能源效率对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的影响,并利用两部门的一般均衡模型分析了能源效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2007 年,Mehrara利用了面板单位根和面板协整技术检验了 11 个石油输出国的人均能源消费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两者存在着从经济增长到能源消费单向强格来杰因关系。

我国内地主要研究文献有:赵丽霞、魏巍贤(1998)在C—D生产函数引入了新的变量能源消费,通过实证研究发现能源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完全替代的限制性要素。林伯强(2001)以劳动力、资本、能源消费三要素为生产函数,应用协整分析和VCEM模型研究了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发现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某种因果联系,对其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卢万青(2002)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波动过程中几个实物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实证研究,发现能源消费是经济波动的一个重要因素。杨冠琼(2006)以山东省为样本,通过对能源消费变量和产出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和协整检验,利用Granger因果关系模型检验了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因果关系,得出两者互为因果的结论。吴玉鸣和李建霞(2008)应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分析了2002—2005年中国省域的能源消费及影响因素。结果发现,经济增长对省域能源消费的弹性系数为正。王锋等(2010)利用“脱钩理论”论证了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当前所存在的关系。为构建实现红过能源消费脱钩管理模式、实现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视角和方法。

由以上的研究成果可知,各国就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没有达成一致的结论,不同模型的建立和样本时间段的选取都会验证出不同的结果。本文将采用生产模型,对中国的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实证研究。

三、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模型的构建与分析

在经济学中,生产函数是表示生产投入与生产产出之间技术经济关系的一个重要的理论模型。传统地,一个地区的生产函数关系可以用柯布—道格拉斯(Cobb—Douglas)齐次方程式表示:

Y=AKαLβ(4-1)

式(4-1)中α,β是资本份额与劳工份额的弹性系数;A为技术进步,包括结合性和非结合性的技术进步。上述C—D生产函数在解释生产过程中只考虑了两个生产要素,即资本和劳动力,但是在当今社会,由于能源因素在生产过程中的重要性日渐增大,在研究生产过程中忽略能源的影响将会产生很大的误差,所以有必要对C—D生产函数加以改进。

首先分析总量模型在此将C—D生产函数进行扩展,以GDP作为产出量,即被解释变量,将以下参数作为解释变量: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作为资本投入量,以就业人数作为劳动投入量,以能源消费总量作为能源投入量。则扩展的C—D生产函数为:

GDP=AKαLβEγeμ(4-2)

其中,K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L为就业人数,E为能源消费总量,A,α,β,γ为未知参数,根据C—D函数的假定,一般情形是0

由于C—D函数是非线性的,通过对数变换可以使之线性化。因此对(4-2)式两边取对数,则有:

LnGDP=lnA+αlnK+αlnK+βlnL+γlnE+μ(4-3)

令Y=lnGDP,■=lnA,■=lnK,■=lnL,■=lnE,则有:

Y=■+α■+β■+γ■+μ(4-4)

其中α、β、γ分别为资金、劳动投入和能源消费对GDP的增长弹性。

其次分析增量模型:对(4-3)式求时间t的导数,则:

(4-5)

增加满足标准假设的常数项和误差项,(4-5)式变为:

Yt=C+αKt+βLt+γEt+Ut(4-6)

其中, ■ = Yt, ■ =Kt,■=Lt,■=Et。式(4-6)中Yt、Kt、Lt、Et分别表示经济增长率、资本增值率、劳动增值率及能源增长率,常数C用来反映Hicks中性技术进步可能的生产率。

根据1991—2011年期间我国的GDP、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劳动就业人数以及能源消费量的相关数据,利用EViews6.0计量分析软件,用OLS方法对(4-4)式进行分析,结果表示如下:

Y=-8.121415+0.583204■+0.17811■+1.04298■

从R2=0.997455可以判断建立的回归方程拟合程度较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系数、劳动力投入系数和能源消费系数为正,符合实际情况,DW=1.324235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通过模型分析,我们得出了比较一致的结果:我国的能源消费量与经济增长是正相关的,能源消费与经济的增长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能源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毫无疑问是有影响的,但并不是说增加能源投入就一定可以促进经济的快速和持续增长。因此,我们应该认真处理好经济增长与能源供给或能源消费之间的协调发展。

1、确保能源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目前我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虽然大体协调,能源供给略有不足,但还是出现了阶段性、地区性、结构性的能源供给“短缺”,从而限制了能源消费。出现这种情况,有对经济发展的预测不准、能源管理体制不顺、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等多方面的因素。因此,我们在大力改造传统能源产业的同时,要积极发展各种新能源,提高能源产业的科技含量;同时要处理好能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坚决制止各种短期行为。

2、确定合理的能源发展战略

正如我国《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所指出的:“必须坚持把能源作为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稳定、经济、清洁、可靠、安全的能源保障,以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和有效利用支持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Barbier. Investing in Natural capital: The Ecological Economics Approach to Sustainability [M]. Washington DC: Island Press,1994

[2]Boyce. Scarcity Resource Price Uncertainty and Economic Growth[J]. Land Economics,1996 (72)

[3]Valente. S. Sustainable De-

velopment,Renewable Resources a-

nd Technological.

[4]Progress [J]. Environmental

& Resource Economics. 2005(1)

[5]Solow, R, M. Intergenerat-

ional Equity and Exhaustible Resources[J].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1974(41)

[6]赵丽霞,魏巍贤. 能源与经济增长模型研究[J]. 预测,1998(6)

[7]黄飞. 能源消费与国民经济发展的灰色关联分析[J]. 能源研究与利用,2000(3)

[8]林伯强. 中国能源需求的计量经济分析[J]. 统计研究,2001(10)

[9]林伯强.结构变化效率改进与能源需求预测—以中国电力行业为例[J].经济研究,2003(5)

[10]林伯强. 电力消费与中国经济增长[J].管理世界, 2003(11)

[11]石刚. 经济增长与不可再生能源的实证分析[J].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08(9)

第2篇:能源经济研究范文

[关键词]低碳经济;新能源;技术发展

中图分类号:F426.2;F4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5-0253-01

1 导言

工业革命的出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科技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但是在工业化发展的过程中,人们过度开发利用煤、石油等化石能源,导致能源需求量不断增大,环境污染问题加剧,使人类的生存环境受到了巨大的影响。气候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任何变化都会对自然生态系统以及社会经济系统产生影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数量不断的增长,政府开始重视能源问题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开始探索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主动调整发展战略,倡导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加大新能源技术应用研究,从而降低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减轻工业化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新能源技术作为低碳经济中的关键支点,对于发展低碳经济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低碳经济环境下要不断发展新能源技术,不断提高新能源技术水平,才能更好地为发展低碳经济服务。

2 新能源技术发展与应用现状

2.1 生态能源

主要的生态能源共有三种,这三种转换形式分别是直接燃烧的生物质气化、热化学转换的生物质液化以及生物学转换层面上的生物质发酵,这三种生态能源是我国传统能源的重要补充,也是发展新能源技术的重要实践,生物质能源在欧洲的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在我国生物质能源依然处于起步阶段,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需要向德国、英国等生物质能源大国进行借鉴学习。

2.2 地热能

利用地热能发电是我国节能环保的重要途径,地热能可以储存在发电装置内,也可以直接利用,进行采暖、洗浴、温湿等应用。地热能具有低成本、可再生等优点,同时能源的转换效率较高,但在20世纪,因为开采的难度性较大,我国一直搁置了地热能的利用。目前我国多个地方已经开始进行地热能的商业化,地热能领域还有巨大的潜力与商业前景。

2.3 太阳能

由于太阳能的收集简单与低廉性的特点,深受我国新能源公司的青睐。在发达国家太阳能也是主要的发电能源之一,美国、西班牙、日本相继建立了太阳能运行装置,促进了太阳能从自然能源走向商业化能源的进程。

2.4 风能

风能的应用作为能源主要有两种形式,第一是风能发电,第二是直接利用风能作为能源,第二种通常的应用为带动水泵提水,利用风能带动各种机械装置。

2.5 海洋能

海洋能是指依附在海水中的能源,通过各种转换方式进行能源的利用。海洋能主要由波浪能、抄袭流与洋流,潮汐水坝、海洋能转换、盐分梯度渗能。波浪能主要指在海浪的运动中产生的能源,可以用特殊的机械设备进行收集,如今波浪能的应用已经开发了几个1MW以下的示范项目和少数的大型项目,工业界的目标是开发出商业化技术。潮汐流和洋流的能源利用建于1967年的法国潮汐能大坝,以及建于20世纪80年代的加拿大电厂都属于潮汐能与洋流的能源应用。

3 新能源技术的特征

3.1 新能源技术具有低碳的特征

由于现阶段使用的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其他排放物较高,所以称之为高碳技术。新能源低碳技术主要是指利用一些低碳或者无碳的自然能源进行生产生活,例如太阳能、水能、风能、生物能等。新能源低碳技术与高碳技术相比较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排放物较低甚至没有。新能源低碳技术的应用有助于减轻温室气体的排放,改变现有的生存环境。

3.2 新能源技术具有战略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工业化的发展,人们对于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的依赖越来越强,但是这些能源都属于不可再生能源,终有一天会枯竭。与传统化石能源不同的是,太阳能、水能、风能和生物能这些都属于是可再生的能源,而且储量是非常多的,不会出现枯竭,可以保证能源使用的安全。随着国家大力倡导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新能源技术产业将会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对于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作用,是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中一项主要的措施。同时,新能源技术具有绿色环保无污染的特点,符合国家建设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有助于促进社会的协调发展。

3.3 新能源技术具有不确定性

目前我国对于新能源技术的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在发展和应用过程中有着诸多的不确定性因素。由于新能源技术是一项新兴的技术,人们对于新能源技术市场又不够了解,因此新能源技术的投资具有高风险。但是正是因为新能源市场中有着诸多的不确定性因素,所以新能源技术又具有高回报的特征。

4 低碳经济下我国新能源企业发展对策

4.1 建立层次结构先进合理的新能源产业体系

依靠我国微观与宏观调控的手段,进行合理的资源分配,争取建立以传统能源为主、新能源技术为必要补充的能源市场,增加风力发电、水力发电、太阳能在我国能源消耗中的比重,由于对这些清洁能源大力使用,能够有效地对我国的环境进行改善,建立第二代生物质能源的应用。

4.2 培育拉动性强的领头企业,大力宣传新能源

依靠我国经济政策对能源市场进行调整,协调传统能源企业与新能源企业的关系,并大力扶持新能源龙头企业,为后续的跟进企业开辟市场。进行新能源技术的前期研发,以及基础设施的建设都是龙头企业应该负起的责任。同时龙头企业也瓜分了新能源企业的大半块的市场,能够有新的资金用于高科技新能源技术的研发、新能源广告的宣传、新能源宣传市场的完善。鼓励新能源龙头企业建立产业基地,鼓励新能源企业就地取材,减少运输量和成本的消耗。

4.3 完善科学技术创新体系,提高低碳经济下新能源利用率

新能源企业相比于传统的能源企业的优势在于,新能源企业具有巨大的发展前景与市场潜力。因此完善新能源企业的理论体系,研发更先进的新能源技术是如今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同时改革新能源的O备,使新能源设备现代化,并且改善新能源企业之中格格不入的部分。大力的招商引资,为我国的新能源的发展提供资金上的保障,同时大力宣传新能源的环保性能与实用性,减少市场与新能源技术的隔阂,给银行贷款给新能源提供一条有效的沟通渠道。完善新能源的产业政策,给新能源企业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减少我国资源浪费,提高能源的利用率。

结束语

随着传统化新能源的日益枯竭和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严重,新能源的开发和应用将会成为社会发展过程中最主要的清洁能源。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下,节能减排势在必行,发展低碳经济已经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新能源技术未来将会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新支点和新产业,在低碳经济环境下不能只单单停留在某个产品开发和环节应用中,要把新能源技术发展成为一个有效的产业链,使其成为一个有竞争力的产业。在新能源技术发展的过程中,要不断强化新能源技术的创新意识和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加大新能源技术专业人员的培养力度,加强地区和机构间的合作只有通过不断的提升新能源技术,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利用率,降低二氧化碳及相关排放物的排放量,才能真正实现低碳经济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乔梅,李时黎.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障碍与对策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2016,(09):6-11.

[2] 王黎明.浅析低碳经济环境下的新能源技术发展[J].企业导报,2016,(13):78.

第3篇:能源经济研究范文

【关键词】工业园区;能源、经济、环境;协调发展;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13)03-0140-04

【基金项目】中国建筑业产业政策和建筑业发展“十二五”规划项目子课题“中国建筑业技术进步研究”(批准号:200904)

【作者简介】刘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建筑经济与管理;

杨婷,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生,研究方向为建设工程项目管理。(陕西西安710055)

近年来,建设和发展工业园区已成为促进我国地方经济增长的主要途径之一。然而,由于在园区建设和发展中过度追求经济利益,不少地区在获得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如环境遭受污染和破坏,土地、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被严重浪费等。如何在工业园区建设和发展中使能源、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已成为当今经济社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对此,本文将研究影响工业园区能源、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关键因素,并针对这些因素提出促进工业园区能源、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相关研究现状

工业园区早在20世纪50年代产生于西方国家,在其发展的初级阶段主要以单一的重工业和基础产业为主。随着西方国家经济系统质量的改善,工业园区的可持续发展愈来愈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其中工业园区资源循环利用和环境保护方面的研究尤为学术界所重视。近年来,我国学者也开始关注工业园区建设与发展中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等问题……,但至今鲜有关于工业园区能源、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方面的研究。

西方学术界最初利用经济学理论研究能源和环境问题,形成了能源与经济、经济与环境二元系统的研究成果。其中代表性的研究如Rashe和Tatom(1977)将能源使用因素引入柯布一道格拉斯(cobb-Douglas)生产函数,定量描述了能源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随着环境的日益恶化和能源的逐渐枯竭,能源、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日益受到重视,在学术界也产生了相关研究成果。如Carla和Carlos(2004)研究了能源、经济和环境多目标模型,为政府部门提供了决策支持。Nick,Peter和Swales(2006)等通过案例研究了能源效率对经济和环境的影响,认为须采用互补性的能源政策来保证能源、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

我国学术界也经历了从能源、经济、环境单个系统,到其二元系统关系研究,再向其三元系统发展的过程。相关研究涉及中国经济增长与能源之间的关系,能源、环境与经济系统综合平衡的原理和方法,我国能源、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政策和措施,我国能源、环境与经济系统综合发展水平评价等。

国内外关于能源、经济和环境系统和工业园区可持续发展等相关研究成果,为本文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本文通过调研和文本分析,识别出影响我国工业园区能源、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22个一般因素(如表1所示)。为了从中找出关键影响因素,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各因素的影响程度进行调查。问卷设计采用李克特量表形式。调查对象主要为工业园区的入驻企业、管委会等相关组织的管理者、技术专家和相关工作人员等。共发放问卷150份,回收有效问卷91份,问卷有效率为61%。运用主成分分析法,以SPSS19.0软件作为辅助工具分析有效问卷获取的数据,找出影响工业园区能源、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

三、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

(一)信度与效度检验

为保证问卷数据的有效性,本文采用Cronbachα信度系数分析量表信度,利用SPSS19.0软件计算出α=0.844>0.7,表明量表的信度良好。影响工业园区能源、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22个因素是在实地调研和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确定的,符合内容效度的要求。用因子分析法检验量表的构建效度,通过KMO(Kaiser-Meyer-Olkin)和巴特利特球形检验(Bartlett Test of Sphericity)比较变量间的相关程度,结果发现KMO值为0.710,Bartlett球度检验给出的相伴概率为0.000,小于显著性水平0.05,拒绝了Bartlett球度的零假设。检验结果表明,变量间具有相关性,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二)数据分析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应用SPSS19.0软件计算相关矩阵,其结果如表2所示,发现有7个因子的特征值均大于1,其中前3个因子可解释的方差比例分别为25.94%、14.92%和8.96%,累积解释的总方差为49.82%。

从公共因子碎石图(如图所示)可以看出,前3个成分的特征值变化比较明显,从第4个特征值开始,其变化趋势渐渐平稳,这表明前3个成分对原变量的信息描述有显著作用。为了更加明确其涵义,在因子分析的过程中,采用最大方差法对矩阵进行旋转,其结果如表3所示。

(三)结果分析

根据旋转后的因子负荷矩阵,归结出影响工业园区能源、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3个关键因素,包括节能减排与经济发展政策和节能技术水平、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政策、节能环保投入与技术创新。

1.节能减排与经济发展政策和节能技术水平。研究发现,促进园区经济发展的政策和经济激励措施(X19)、相关行业节能技术水平(X7)、促进园区产业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措施(X18)对主成分1的负荷值较大,分别为0.862、0.757和0.753。其主要特征可以概括为节能减排与经济发展政策和节能技术水平,这是影响工业园区能源、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

园区的管理者和企业家的行为会受到节能减排与经济发展政策的影响。调查发现,一些园区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由于实施了过度追求经济目标的发展政策,导致在产业规划的制定、招商引资和对入驻企业监管等诸多环节忽视了能源管理工作,结果在园区产生高能耗、低能效;而另一些园区在重视经济增长的同时,实施了有效的节能减排政策和激励措施,结果促进了园区管理部门和入驻企业的能源管理工作。由于在一些领域仍存在能效检测与评估、节能产品设计与制造技术标准发展滞后等障碍因素,节能减排政策的有效性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影响。

2.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政策。国家和地方的环境保护政策(X15)、园区的土地和天然原材料等资源(X11,X13)对主成分2的负荷值较大,分别为0.751、0.784和0.684。其主要特征可以概括为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政策,它在较大程度上影响了工业园区能源、经济、环境协调发展。

目前相当一部分工业园区仍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以大量土地、原材料、劳动力等资源的占用为基础,即便以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的园区,也很少形成循环经济产业链,废弃物资源化循环利用率低。不少园区存在资源使用粗放,土地被圈占、闲置,天然气、煤炭和其他矿产资源被过度开采,环境遭到污染和破坏等现象,由此产生的问题和引发的社会矛盾日显突出。就园区环境保护而言,由于国家和地方的环境保护政策本身缺乏法定约束力、执行力和可操作性,环境保护政策实施机制不健全,导致许多政策难以在园区得到落实,监管工作陷入被动,企业污染在先、征收费用在后的现象司空见惯。

3.节能环保投入与技术创新。研究发现,园区在节能、环保方面的资金投入强度(X6)、专业人才的引进与开发(X3)、园区企业在节能技术、环境治理技术开发和技术引进力度(X9,X10)对主成分3的负荷值较大,分别为0.874、O.617、0.647和0.659。其主要特征可以概括为节能环保投入与技术创新,它影响了工业园区能源、经济、环境协调发展。

园区管理部门尤其是入驻企业在节能与环保方面的资金、人才、技术等投入水平,决定了园区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水平。调查发现,由于节能改造和环境治理项目所创造的价值多为社会和环境效益,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性,对企业利润的增长和工业园区的经济增长效果不明显,加上企业融资困难、相应的经济激励政策和措施不到位等因素,导致在此方面缺乏投入。由于一些领域在节能和环境治理方面仍存在技术障碍,开展技术创新就成为唯一选择。然而,企业技术创新动力却表现不足。缺乏研发经费、政策激励不足、企业缺乏创新能力、相关标准和规范滞后等是园区企业开展节能和环境治理技术创新的主要障碍因素。

四、工业园区能源、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一)完善节能与环保法律法规和激励政策,健全其实施机制

通过立法补充和完善针对工业园区能源管理与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条文,合理制定能源资源价格政策,改善能源、资源和环境税费制度,明确能源管理与环境保护执法监察机构的法律地位。组建由政府和企业代表组成的工业园区发展规划机构,使其担负起园区能源管理与环境保护规划、制定相应的措施并组织实施的重任。健全工业园区能源管理与环境保护管理体系,建立资源环境产权交易机制。改善税收、补贴、贷款等经济激励政策和措施。例如对园区节能与环境治理项目的投资者减免税收,提供低息贷款;对能效或环境治理效果优于国家标准的项目,给予一定的补贴等。

(二)建立节能与环保技术创新体系,完善创新机制

开展节能与环保产业化示范园区建设,培育和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节能、环保科技企业。选择具有一定基础和条件的园区作为试点,集中力量在园区水污染综合防治、修复和资源化利用、垃圾发电和工业废弃物综合处理、生态保护及修复、能效检测与评估、园区生产与服务系统节能等领域开展技术创新。建立多种用于该领域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的创新基金,采用税收减免、补贴、增加低息或贴息贷款等多种经济手段鼓励企业和民间投资,以增加科技投入。充分发挥园区发展规划机构的作用,通过建立园区信息服务平台,使相关方能够及时了解能源管理与环境保护等相关信息;通过开展技术交流、技术咨询服务和人才培训,企业与大学、科研院所合作创新,促进科技成果在园区转化和推广应用。

(三)开辟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增加园区节能与环保投入

通过法律、经济等手段开辟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如制定并实施针对园区节能、环保项目的贷款政策,使银行为其提供政策性贷款,包括增加贷款额度、降低贷款利率、延长贷款期限等;设立节能与环保专项基金,为节能环保项目提供资金支持,也可以用这部分基金为节能、环保服务公司提供担保,帮助企业从银行获得低息贷款;通过发行债券或者实施税收、补贴等优惠政策,鼓励民间资本投资节能环保项目;将风险资本引入节能环保技术含量较高的领域等。

第4篇:能源经济研究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 技能竞赛 高技能人才培养

课 题:浙江省2011年度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职业技能大赛对高职教育发展的影响力研究》(编号:SCG355,主持人:张建平)阶段性研究成果。

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技能大赛。技能大赛对于提高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具有重要意义。为突出高职教育特色,强化学生专业技能培养,把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落到实处,从1997年开始,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率先在同类院校中举办学生专业技能竞赛——技能节,迄今为止已举办了12届,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技能大赛举办经验,构建了较为完善的技能竞赛体系,搭建了促进校企深度合作的新载体,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技能竞赛体系的构建

为了孕育学院的技能文化,培养高技能人才,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从2004年起,将技能节固定为每年举办,将技能节纳入专业教学计划,设定2个必修学分,规定每个学生只有取得技能节学分才能毕业,实现了技能节的制度化、常态化。经过多年的摸索与实践,学院构建了较为完整的技能竞赛体系,提高了教学水平和学生的职业能力。

1.指导思想

坚持“实践育人”教育理念,以技能节为平台,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把学生培养成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2.技能竞赛要求

为克服竞赛重结果、轻过程及重个体、轻全体的弊端,防止竞赛目标的异化——为比赛而比赛,充分发挥技能竞赛的功能与价值,学院对技能节提出了“三覆盖、四促进”的竞赛要求,即技能节要“覆盖每个专业、覆盖每位专业教师、覆盖每位学生”,要“促进校企合作的开展、促进课程教学改革、促进‘双师型’教师建设、促进实训基地建设”。

3.技能竞赛原则

坚持以赛促训,赛训结合,强化技能,知行合一。以赛促训:通过竞赛,促进学生技术、技能的训练与养成;赛训结合:竞赛只是对实训成果进行检验的一个环节,更主要的工作要放在前端的实训上,赛训一体化;强化技能:培养能工巧匠型学生,使学生拥有一技之长;知行合一: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知识与技能的互融,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

4.组织方式

(1)成立技能竞赛组织委员会。技能节是学院全院性的重大赛事,为充分发挥各部门的积极性,明确分工、确定职责,学院成立了技能竞赛组织委员会,由院长担任组委会主任,各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担任委员。领导小组对专业技能竞赛工作全程负责。竞赛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教务处,具体负责竞赛的组织实施。办公室下设综合组、宣传组、后勤保障组、赛务组和仲裁组,各组明确工作职责,分工协作。

(2)确定技能竞赛的比赛项目及参赛规则。采取项目申报制,每个专业设2~4个比赛项目,比赛项目要体现专业的核心技能,要与岗位技能相结合,体现岗位的工作过程,不设知识竞赛类的项目。近年来,学院的项目设置一般分为技能竞赛项目和教学成果展示项目。职业技能竞赛包括专业基础(AutoCAD绘图、工程测量操作等)、工种竞赛(维修电工、渠道维护工、焊工、钳工等)等多个竞赛项目。展示项目主要展示近年来学院在教学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师生技能作品以及学院参加较高级别技能大赛的成果等。

(3)制定技能竞赛实施方案,编制秩序册。实施方案、秩序册是技能竞赛顺利进行的保证。实施方案包括:竞赛的时间、地点,竞赛内容,参赛选手组队方式,竞赛的有关规则,评委的聘请与奖励办法,参赛具体名单及有关注意事项等内容。

技能竞赛分预赛、决赛两个阶段。预赛一般安排在决赛前一个月开始,由各系部组织。通过预赛,每个专业技能竞赛项目选拔若干优秀选手参加决赛。预赛要求每位学生都要参加。在此期间进行本届技能节节徽征集活动,通过技能节节徽的征集、展示和评比,起到了很好的宣传发动作用。专门安排两天进行决赛,以班级为单位组成代表队,设团体总分奖项,并纳入班级量化考核范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4)举行开幕式。聘请上级有关领导、相关企业负责人参加开幕式,进一步扩大学院技能节的社会影响力,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奠定基础。

(5)技能竞赛。比赛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相结合,每个项目体现一个生产流程。采用个人比赛和团体比赛两种形式。同时,邀请企业观摩评价,实施“技能竞赛、职业资格鉴定、现场招聘”三合一,全方位、多角度对竞赛项目进行评价,让高水平的技能大赛引领学院的教学方向。

(6)举行闭幕式。各专业技能竞赛结束后,及时进行总结表彰。向获得团体总分名次的班级和获得个人名次的选手颁发奖状、荣誉证书和奖品。

二、技能竞赛的意义与价值

技能竞赛不是单纯的比赛,而是一次综合性大检阅。通过技能竞赛,快速推进了学院教学改革,搭建起了更新、更高的实训平台,提高了教师的“双师”素质,有助于实现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1.搭建起更新、更高的实训平台

技能节比赛项目体现了具体的工作过程,这种以能力为本位的竞赛方式给专业课程的教学、训练、考核带来了强有力的思想冲击,促进了各专业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搭建起更新、更高的实训平台。通过全校范围内各个专业大比武的形式,改变了以往实训教学多为附属课程的状况,切实提升了学生的专业职业能力。构建了更为完备的职业能力训练体系,即围绕能力培养这一目标,从分析职业能力、确定能力标准、设计训练方式、进行能力评估等四方面入手,学生的实训更加自发化,课程考核更加标准化。

2.促进了“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为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提高教师特别是专业课程教师的实际操作水平,学院采取“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办法,广泛开辟实践人才培养的“绿色通道”。一方面,通过邀请企业专家和教师一起参与竞赛内容、标准的制定与研讨,对指导教师和学生进行相应的培训,教师的实践技能及操作水平大幅度提高;另一方面,将现有专业教师送到企业生产一线挂职锻炼,培养了一批富有改革精神、具有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教师,提升了教师的“双师”素质。在技能竞赛中也设置了教师竞赛项目,根据项目性质和参赛人数等因素,分教师组、学生组、师生混合组,师生同台竞技,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目前,全院师生已形成浓厚的学技能、强本领的氛围,专业课教师“双师型”教师的比例达到70%以上。

3.快速推进教学改革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培养面向基层、面向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是一种职业定向型的教育类型,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学术定向型教育类型。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必须强调职业能力的“重要性”,注重理论基础的“实用性”,专业设置要体现“职业性”,课程内容要强调“应用性”,教学过程要注重“实践性”。通过举办技能节,进一步促进了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广大师生对近年来学院提出的许多教学改革方案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从而加快了教学改革的步伐。在技能节比赛过程中,通过邀请企业人员观摩、当裁判等方式,学院收获了企业人员结合企业工作实际提出的很多建议和意见,有的专家则直接参与学院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使学院的教学更加贴近生产实际,实现了教学与工作岗位的“零距离”接轨,提升了人才培养的岗位适应性。

三、小结

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是职业教育的立足点和出发点。职业院校开展专业技能竞赛,强化了对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和学院教学质量的提高,体现了职业教育特色。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学院技能节实现了四方面的创新。

1.技能竞赛体系的创新

按照“三覆盖、四促进”的要求,坚持“以赛促训,赛训结合,强化技能,知行合一”的原则,探索出一条“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教学赛一体”的技能培养的有效途径,构建了完整的职业院校技能竞赛体系。

2.教学评价机制的创新

技能竞赛不是单纯的比赛,而是一次综合性大检阅,实现了学生、教师、企业、上级行政等多角度、全方位的评价。

3.校企合作形式的创新

通过聘请企业、行业的专家出题、评判、观摩、现场招聘等,增强了企业的参与度,创建了校企合作的新载体。

4.教学方法手段的创新

技能节将教学和实践操作紧密融合,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方面进行了改革,促进了各专业综合实训体系的创建,搭建起更新、更高的实训平台,充实了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

学院以技能竞赛为平台,促进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深入开展,提高了教师的“双师”素质,推动了实训基地建设,引领了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改革,培养出大批受企业欢迎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学院师生在国家级、省级的技能比赛中均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Z].2006-11-16.

[2]刘瑞.以技能竞赛为载体 搭建职教发展平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8).

第5篇:能源经济研究范文

关键词:能源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如今,资源和环境问题已成为世界各国均十分关注的一个重点问题。各类废弃物的处理和污染,各种能源的过度消耗等环境问题变得愈来愈突出。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于各类自然资源,尤其是能源资源的需求也变得越来越大。但是,长期的企业生产实证明了自然资源的开发并不只是取决于资源的数量、质量以及当前的市场需求,同时还取决于自然资源所在区域的生态环境等因素。我国能源企业在开发自然资源过程中所具有的战略性地位和当地生态环境所具有的脆弱性之间构成了尖锐的矛盾,这就导致能源开发和环境治理问题凸显出来。能源企业要想在当前中国经济的宏观发展大局中做出自身的积极贡献,就应当依据各地区的自然资源条件与能源开发特色,建立起一个符合实际,具有可操作性的新型发展模式。循环经济作为现代人应对自然资源的不利影响与环境污染所提出的巨大挑战而产生的一种新型经济发展观,以各类资源的高效和循环使用为中心,实施减量、再利用以及资源化方针,以较低的消耗和排放,较高的效率为主要特征的,是一个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现代经济发展模式。这一模式的出现,对于以往以大规模生产、大规模消费以及大批量废弃为特征的传统发展模式而言是一种巨大的变革。

一、能源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原则

能源企业要想发展现代循环经济,就一定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资源配置的优化为中心,以提升生产率与降低废弃物的排放为主要目标,以能源技术的创新以及管理创新为主要推动力,切实健全完善相应措施,从而逐步形成和国家发展循环经济保持一致的,真正符合现代企业发展要求的新型运行机制。有鉴于此。能源企业在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一定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是要遵循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以及资源化之原则。所谓减量化主要是指在企业的生产过程之中,应当尽可能地降低资源的消耗以及废弃物排放量,从而在最大的限度上提升一次能源开采率以及利用率。所谓再利用,就是应当确保各类生产要素能够反复多次地利用,从而尽可能地加长各类设备及物资的利用周期,从而切实减少损耗。所谓资源化,就是应当落实好废水、废气以及废渣的循环形运用,以实现化害为利之目的。

二是要遵循企业通过可持续发展以实现自身和自然的和谐相处之原则。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应当坚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形成从资源到产品,再产生废弃物,最后又形成再生资源的一种新型精细化企业生产模式,从而让能源企业的生产经营和自然生态物质循环之间保持互动、和谐的状态,并且以最少的资源消耗与环境资源成本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

三是要遵循依靠科技进步以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提升资源利用率之原则。一定要采取措施,切实加大科技上的投入和技术引进的力度,切实形成以替代型技术、减量化技术、循环再利用技术、系统化技术等共同构建而成的现代生态企业技术体系。要持续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依据资源条件以及生产布局,不断地延长与拓展企业的生产链条,加快各大产业之间的共生与藕合,从而切实发挥出良好的协同效应,以实现企业的健康发展与可持续发展。

四是要遵循发挥市场机制积极作用和紧紧把握政策依据之原则,将市场作为主要导向,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则与现代企业制度之要求来强化企业管理。与此同时,一定要坚持把企业建设和政府的宏观调控相互结合起来,依据循环经济的政策性导向加以合理把握。

二、构建能源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具体策略

(一)发挥政府部门在加强能源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

政府部门在发挥自身积极引领作用的过程中,应当努力做到以下四点:

首先是要不断深化循环经济的机制建设,而且应当细化至十分具体的能源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各项工艺流程以及技术环节;

其次是要健全完善能源的价格管理机制,按照价值规律以及供求关系之准则,不断提升能源税费以及污染税费的价格,从而采取收取污染税费的办法以支持能源企业应用循环经济,进而提升循环经济条件下所生产产品的价格优势;

再次是应当着力提升排污费的收取标准以及企业违规排污的处罚额度,通过企业污染补偿资金的大幅提升,以促进污染的外部成本内部化,从而让能源企业能够更加自觉地走上清洁生产以及循环再利用道路。

最后是要继续加大制定完善循环经济法律法规的力度。要依据循环经济发展之要求,全面修订目前的《环境保护法》,其中应当对发展循环经济进行相应的规定,并且还要对清洁生产以及资源回收、利用、再利用等实现强制性要求。具体到各个能源领域,应当着重在可再生能源企业、电力企业、煤炭企业、石油企业的开发利用以及节能等方面制定或者重修有关法律法规,并且加入和循环经济相适应,能够加快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各项规定。

(二)企业管理层必须深入认识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意义

企业管理层应当抛弃对于循环经济所持有的片面观点,也就是觉得发展循环经济只是完成上级布置的行政任务,觉得循环经济的作用只能是保护与改善生态环境,因而觉得只有解决发展与生产等问题之后,才能再触及到循环经济。有鉴于此,企业应当全面认识到循环经济是努力追求经济、环境以及社会等多种效益的经济发展方式,从而形成和能源节约、环境保护等能够保持统一的循环经济工作策略。同时,能源企业管理层以及广大职工应当切实深化对于循环经济的认识,不断提升资源意识与环境保护意识,在战略的高度上加以认识,并且运用全局视野以把握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意义,强化企业实施循环经济的自觉性以及责任感,把自身具体行动融入到循环经济的发展之中。

(三)企业应当积极导入和推广循环经济发展长效机制

能源企业应当建立起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长效管理机制。要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之下,依据能源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内部与外部性特点,形成能源企业的循环经济长效发展机制。对循环经济进行投入能够创造出良好的经济效益,也就是外部性要高于内部性的项目,这一项目的企业效益要高于其投入的成本,从而让企业能够有利可图,自然也就能够促进其积极参与其中。政府部门可运用鼓励、表彰以及培育市场等多种方式对此类项目进行培养。对于循环经济的投入属于难以创造出良好经济效益的项目,也就是外部性要小于内部性的项目。因为在经济效益上并不显著,企业缺少足够的积极性,政府部门还可运用命令、指令以及计划来加以监督,并且和适当地补偿以及税收优惠等各种方式以促进其更好地发展。面对处于两者间的企业循环经济项目,这一项目虽然较为普遍,但是在经济效益上并不够稳定,政府的补偿以及税收政策激励上的效率比较差。对此类项目,政府部门应当加强引导,运用合理的价格机制,让产品与服务体现到循环经济的投入成本当中,让企业能够真正地有利可图,促进能源企业积极发展此类项目。

(四)企业要以技术升级与创新为基础发展循环经济

技术升级与技术创新可以说是促进能源企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巨大动力。技术升级与技术创新能够打破能源企业的循环经济发展的成本限制、价格限制与再利用障碍,从而更好地推动能源企业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实施技术升级与技术创新,不仅费用非常高,而且技术上的要求也相当高,企业要想方设法更好地投入人力、物力以及财力,全面解决影响到循环经济的重要技术。能源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主要有资源节约、再利用以及环境无害化等技术,其中包括了能源的开采、冶炼、中间环节产品制造、生产、流通、消费以及利用等全过程之中的循环体系,同时还涵盖了引入技术创新联盟以及生产联盟,从而发挥出合作生产之优势。

(五)立足改进管理运用集约经营以实现企业的扩能与挖潜

通过发展循环经济,不仅能够促使能源企业控制消耗与提升效率,而且还能依据我国能源供给的整体紧张形势,同时也需能源企业在最大的限度上满足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对于能源所产生的需求。充足的能源供应是确保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前提与基础。能源企业不仅属于资金密集型企业,而且还是资源密集型企业,在具体运作的过程中,一定要依据现代企业制度之要求,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运用优化管理来健全完善各类要素的配置体系,不断推进企业的现代化和集约化经营,深入挖掘企业内部的潜力,确保更加稳定地增产和增收,从而为社会发展提供更多更好的能源需求。

(六)改进企业的产业结构以加快实现产业升级步伐

我国能源企业一定要改变原有的粗放式、高消耗、低效率发展模式,全力巩固产业调整和改进。以电力能源企业为例,应当努力推进高参数与大容量电力机组之建设,强化大型发电机组之建设,推动核电与风电等新能源建设。当然,煤、电、气等各类能源企业均应运用产业一体化经营,强化一次能源与二次能源战略合作,发挥出更大的协同效应以提升企业的生产成效。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深入探讨当前我国能源企业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具备极为深刻的理论价值以及实际意义,这就要求持续不断地推进理论与实践上的创新,并且加以发展与完善,从而健全完善我国能源企业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改进企业的循环经济技术研究,这些均有待于下一步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究。

参考文献:

[1]陈德敏. 循环经济的核心内涵是资源循环利用[J]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2).

[2]周宏春. 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与战略选择[J]. 煤炭经济研究,2006(1).

[3]何华兵. 中国煤炭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探析[J]. 中国矿业,2006(5).

第6篇:能源经济研究范文

【关键词】职业院校;技能竞赛;研究综述

近年来,各地对职业教育技能大赛重视程度前所未有,一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大赛活动相继举行,产生了较好的教育效益。我国学者对职业院校技能竞赛进行了相应研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

1.研究现状

1.1关于技能竞赛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作用的研究

许多学者将眼光投向了技能竞赛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作用的研究上,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乔桂强研究了专业赛事对培养学生能力素质的作用, 认为对举办方学生的积极作用是锻炼专业接待能力,锻炼高效组织能力,提高有效交际能力,提高就业竞争能力,培养爱校敬业意识。对参赛学生的积极作用是激发学习动力,提供展示平台,检验课堂知识,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加强实习就业优势。他同时认为,专业赛事具有多种积极作用,又会对学生有消极影响。主要有:一是学习目的的功利性,二是学习效果的短期性,三是比赛失利的挫败感,四是同学关系社会化。针对消极影响,他建议可以采取以下预防措施:树立正确的学习心态,实施有效的心理辅导,适当的集体观教育,科学的学习生涯规划。还有学者认为技能竞赛对参赛选手是一种综合考验, 不再是看某一能力。学生只有出色的技能是远远不够的, 综合素质尤为重要。比赛中的临场应变能力、心理素养、沟通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是选手应该具备的。

1.2关于技能竞赛对教师发展影响的研究

技能竞赛对教师发展的影响,也是学者们关注的内容。刘东菊、汤国明分析了职业技能大赛对教师职业影响力的因素,主要是职业技能大赛对教师育人理念的冲击,职业技能大赛对教师专业能力的挑战,职业技能大赛强化教师合作能力的要求,职业技能大赛需要教师以良好的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迎接挑战,指出了教师未来努力方向:技能大赛需要职业院校教师成为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职业技能大赛需要教师做创新型教师,技能大赛需要更多的德才兼备的良师。陈兆芳认为技能大赛强化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专业教师平时比较注重理论教学,实际操作能力较弱,通过指导学生或直接参赛、接受大赛的锤炼可以有效提高专业技能水平,促使教师积极下企业锻炼。不少学校要求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必须参加技能大赛,因此,技能大赛促进了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最终也使学生的能力和水平得到了更大的提升。

1.3关于技能竞赛对教学改革作用的研究

学者们就技能竞赛对教学改革的作用进行了认真的研讨,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看法。刘忠提出技能大赛有助于推动“尊技重能”学风和教风的形成,有利于促进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提高,促进以能力为目标的项目化教改,推动职业学校实训基地建设,建立了校企合作的姻缘。陈小波提出以赛促学是一种高效率的技能教学模式,以赛促学新模式带来的教学改革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对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提出了新要求,对学校的教学组织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于晖认为大赛促进了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的改革,教学围绕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突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大赛技能水平,实行车间、教室合一,教师、师傅合一,学生、学徒合一,作业、产品合一,理论、实践合一,教学、比赛合一的教学改革,推动了学校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

1.4关于技能竞赛对课程建设作用的研究

孔欣提出要结合技能竞赛项目,创新实践技能课程教学模式,一是以竞赛项目为导向,将竞赛任务引入到学生技能实训的教学设计中,二是在课程设计环节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三是课程的考核与评价,这类课程采用以技能测试为中心、设计和制作并重的考核模式,四是推广多类课程的技能训练方式,形成训练项目结构。他还总结了赛训结合课程建设取得的成效:提升了学生服务社会的实力、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学生的技能水平和比赛能力。另有学者提出职业技能大赛体现了高职课程文化的课程文化目标、课程文化内容和课程文化,引领了课程建设,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1.5关于技能竞赛存在问题的研究

在肯定技能竞赛取得成绩的同时,学者们也看到了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了有益的探讨。何秋芳就钳工技能竞赛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女选手所占比例低 ,试题缺少时代感,没有充分利用电视媒体的影响,同时提出对策:第一,适当降低技能比赛中的劳动强度,延长比赛时间。第二,比赛可采取由“专家 +企业”共同出题的方式,在内容上采取“基本功与新技术相结合”的方式。第三,参赛选手的比赛操作过程要向全国现场直播,让更多的人看到比赛实况。有学者肯定了技能大赛的积极作用,但同时指出了存在的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过分重视技能而忽略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过分重视参赛选手而忽略了全体学生。还有学者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一分为二的,职业院校举办技能大赛的过程中,要注意避免这些问题、倾向——重技能与轻理论,重个体与轻全体,重比赛结果与轻比赛过程。

1.6关于技能竞赛保障方面的研究

没有可靠的保障,技能竞赛就无法顺利进行。这是不少学者的共识。史临红认为技能竞赛的顺利举行需要制度做保障,保障制度是技能竞赛工作的基础,其中有人力资源保障制度(组织人员保障、参与人员保障、评判人员保障),经费保障制度,安全保障制度(安全保障机构、安全保障措施、保障人身安全)。肖娜、史文生则从技能竞赛专用设备方面探讨了技能竞赛的保障问题。他们界定了中等职业教育技能竞赛专用设备的内涵,认为中等职业教育技能竞赛专用设备特指专门用于中等职业教育技能竞赛的设备,是技能竞赛参赛选手使用的工具,包括赛场配备的设备、工具和选手自带的个人工具等;技能竞赛专用设备的选择主要应遵循以下原则:通用性与先进性的对立与统一,唯一性与多样性的对立与统一,一次性和稳定性的对立与统一等,力求做到技能竞赛专用设备与学校教学设备的和谐与统一。

1.7关于技能竞赛校企合作机制研究

许多学者建议技能竞赛不应由学校唱独角戏,需要企业的积极参与。有学者认为中职教育技能竞赛校企合作机制,是技能竞赛制度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可以通过校企合作来举办技能竞(下转第345页)(上接第343页)赛,用企业标准引领技能竞赛标准,引进企业最新设备来支持、服务技能竞赛,聘请企业技术人员,参与技能竞赛的评判工作,鼓励企业在竞赛现场招聘学生,实现学生高质量就业。这样可以促进学生与企业的相互了解,推动工学结合和顶岗实习,帮助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实现高质量就业。另有学者建议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主要由学校组织, 政府统筹协调, 工业生产企业负责竞赛设备的赞助、命题和考评。

1.8关于技能竞赛制度化的研究

有学者分析了技能竞赛制度化需要逐步研究解决的问题:一些地方教育部门和部分中等职业学校对技能竞赛工作认识不到位,技能竞赛工作中不重视校企合作,存在片面追求大赛竞技的现象和过分强调应赛教育的现象。她提出推进技能竞赛制度化进程的途径和思路:充分认识举办中等职业教育技能竞赛的意义和作用;建立和完善中等职业教育技能竞赛制度,一是建立统筹规划、分级举办制度,二是建立全员参与、定期举办制度,三是建立校企合作、行业参与制度,四是建立科学规范、客观公正的评判机制,五是建立安全保障制度。要切实重视中职校内技能竞赛活动;技能竞赛应充分重视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加强技能竞赛相关理论研究。

2.研究述评

从上述可以看出,学者们对职业学校技能竞赛的效果进行了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对教师发展的影响、对教学改革的作用等几方面,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从保障、校企合作等方面提出了强化技能竞赛效果的对策。总体上说,虽然我国政府对职业学校技能竞赛非常重视,在实践上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但是职业学校技能竞赛理论的研究仍然滞后,关于职业学校技能竞赛的研究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关注。己产生的研究成果虽然对职业学校技能竞赛活动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但不管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说都不尽如人意。学者们的研究成果多以期刊论文形式出现,以学位论文或专著形式出现的极少。国外研究对我国开展技能竞赛有一些借鉴意义,但不能完全照搬。为进一步提高我国职业院校的育人质量,确保职业学校技能竞赛取得更丰硕的成果,我们有必要对职业学校技能竞赛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更系统的研究。 [科]

【参考文献】

[1]乔桂强.专业赛事对培养学生能力素质的作用分析[J].内江科技,2009(9):51-52.

[2]刘东菊,汤国明.职业技能大赛对教师职业影响力的研究[J].职教论坛,2011(1):55-59.

[3]陈兆芳.对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理性思考[J].职教论坛,2011(7):78-80.

[4]刘忠.技能大赛对高职院校教学改革促进作用的研究[J].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校学报,2010(1):63-65.

[5]陈小波.以赛促学—一种高效率的技能教学新模式[J].教育与职业,2007(3):68-69.

[6]于晖.技能大赛:提高教学的切入点[J].教育,2011(3):53-54.

[7]孔欣.论以赛训结合创新实践技能课程教学模式[J].教育与职业,2010(2):154-155.

[8]何秋芳.钳工技能大赛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J].职业技育,2008(26):89.

第7篇:能源经济研究范文

关键词:能源消费,经济增长,协整,格兰杰因果,误差修正模型

引言

一直以来, 关于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的研究层出不穷。有的基于不同国家,不同历史时间段, 有的引入不同变量。所得出的结论也不尽相同。本文采用协整方法分析了我国1980~2006年的有关数据, 进行协整分析依据格兰杰表示定理建立了误差修正模型, 在此基础上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最后得出结论, 二者之间是从经济增长到能源消费的单向格兰杰因果关系, 具有短期动态关系与长期关系。

一、变量和方法说明

(一)变量说明

本文采用双变量模型,即能源消费量(用E表示) 与经济增长(实际GDP 表示),为了降低变量中存在的异方差,我们对这两个变量作对数化处理,分别记为E和GDP。

(二)方法说明

本文采用扩充迪基-福勒检验考察了GDP 与E 的平稳性,在得到二者为同阶单整后采用E-G两步法进行协整检验,并在Granger表示定理的基础上建立了误差修正模型。这一表述定理所陈述的是在协整成立的条件下,VAR 类模型可由对应的误差修正模型(ECM) 表示,这就使协整模型与时间序列的主要内容相联系,从而在协整成立的条件下,对VAR类模型的研究就转化为对协整及其所对应的ECM模型的研究。在此基础上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1、时间序列变量的平稳性检验

本文运用扩充迪基-福勒检验(ADF) ,模型:

其中,εi为白噪声,表示对变量进行一阶差分。本文的检验采用麦金农(Mackinnon) 临界值,比较检验的ADF值和临界值, yt的最优滞后期使用赤池(Akaike) 的AIC 准则决定。

2、时间序列变量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格兰杰因果关系可以用F统计量来进行,如果F统计量大于相应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则拒绝原假设,得到结论xt对yt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方法是:对两变量的回归模型中的进行检验,这个假设实际上等同于“X不是引起Y 变化的原因”。如果拒绝了的原假设, 就可以拒绝“X 不是引起Y 变化的原因”的假设, 从而得出结论: X对Y存在Granger因果关系。同样,可以对 进行检验,从而判断Y对X是否存在Granger 因果关系。

3、时间序列变量的协整检验和误差修正模型

对于单方程系统,Engle - Granger 两步法通常检验两变量间的协整关系比较准确和方便,Johansen and Juselius 估计是基于向量自回归模型误差修正的表达式法,适用于在多元变量协整关系的检验与估计。

最常用的ECM模型的估计方法是Engle和Granger(1981)两步法,误差修正模型中,从短期看,被解释变量的变动是由较稳定的长期趋势和短期波动所决定的,短期内系统对于均衡状态的偏离程度的大小直接导致波动振幅的大小。从长期看,协整关系式起到引力线的作用,将非均衡状态拉回到均衡状态。

二、数据实证结果

(一)数据说明

本文数据取自2007年中国统计年鉴和国研网上的数据整理得到。研究样本包括1980-2006年的能源消费量和GDP。能源消费量的单位是万吨标准煤,GDP 的单位是亿元人民币。

(二)单位根检验

为了检验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我们首先对能源消费量和GDP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判断每个序列是否为I(1) 过程。本文采用ADF 检验法分别对各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在对序列的一阶差分做单位根检验时,由于一阶差分序列已经消除时间趋势,所以检验时不包含时间趋势项。滞后期的选择根据AIC 准则来确定。

说明:显著水平均为5 %;带*号的表示检验包含趋势项。

(三) 估计模型

既然确定了logE和logGDP序列都是I (1) ,下一步的任务是:

1、首先建立dlogE和dlogGDP之间的回归方程

由OLS 估计我们得到下面的方程: (方程下面小括号内为t统计量,n 为观测次数,R2 为相关系数的平方,下同)

(5.76778651339)(2.20320654329)

N=26 R2=0.168229674945DW=0.568649019736

由于0

2、广义差分法重新估计模型:

(2.89)(2.22)(4.59)

N=26R2=0.572209477717F=14.7135196481DW=1.54225886786

模型已消除自相关性,将方程式两边对时间求导数可以得到,我国能源消费增长率每提高1%, 其GDP的增长率平均提高0.7%。这说明,我国的能源消费量增加与GDP扩大之间关系较紧密。

3、Chow检验

为了检验时间序列数据的结构稳定性,进行Chow分割点检验,基于比较利用整个样本估计方程获得的残差平方和及利用每一子区间样本估计方程获得的残差平方和之间的差别。检验结构如下:

F=2.375003

(四)协整检验

本文采用Engle - Granger 两步法。

估计模型:

得:

其残差项为:

对回归残差序列的单位根检验,得到的结果为:

说明:显著性水平为5 %;滞后期由AIC 准则确定。

确定了 是I(0)序列,和 为I(1),则说明从检验结果中可以得出:在5 %的显著性水平下,和 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即这两个变量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即是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和能源消费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

(四)误差修正模型

根据格兰杰表示定理, 我们建立如下误差修正模型:

第一步,建立如下回归方程:

由OLS估计,得:

t=59.56194366R2 =0.472

第二步,令,建立下面的误差修正模型

得到误差修正方程如下:

的系数为0.706显著异于零, 表明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从误差修正项的系数为-0.018为负值,可知, 当上一期国内生产总值水平高于均衡值时, 本期国内生产总值涨幅就会下降, 反之, 则上升。误差修正项的系数同时还表明1.8%的偏离均衡部分会在短期内得到调整, 于是国内生产总值水平不会偏离均衡太远。

(五)格兰杰因果检验

以上确定了 和 均为I (1) 过程而且存在协整关系。协整只是表明了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但没有指明这种因果关系的方向,下面对 和 之间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

由于在 不是 的格兰杰原因的假设下,

表明 不是 的格兰杰原因的概率很小,拒绝原假设, 是 的格兰杰原因第二个假设相伴的表明在10%置信水平下,接受假设,可以认为 不是 的格兰杰原因。能源消费是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经济增长对于能源消费的影响并不显著,也即经济增长不是能源消费的“格兰杰原因”。

三、结论

从以上的计量模型分析结果不难得出以下结论:我国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之间是单向的从经济增长到能源消费的因果关系,而且这种长期关系是稳定的,并没有随时间而发生结构性变化。由于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这种内在关系的作用,使得尽管能源消费会有时偏离均衡,但是经济自身的力量将会使其重新回到均衡状态,也就是无论在短期它如何变化,在长期仍趋于均衡,这也正是本文误差修正模型所描述的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 国家统计局. 中国统计年鉴[M] .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

[2] 国研网. drcnet . com. cn. 2007. 5. 财经数据库

[3] Hwang D. , Gum , B. The causal relationship between en2ergy and GNP : the case of Taiwan. [J ] . Energy Develop2ment , 1991 , (16) .

[4] 高铁梅. 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M].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10.

[5] Damodar N.Gujarati. 计量经济学基础[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4.

第8篇:能源经济研究范文

关键词:3E系统;和谐度;评价模型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2)09-0094-04

能源是人类生存、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关系国家经济命脉和国防安全的重要战略物资,是现代文明的物质基础。经济增长依靠能源支持,而以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又不具有长久性和可持续性;而保护环境或者仅仅保护环境不考虑能源问题,也是无本止水,缺少物质基础;能源、经济和环境三方面一体论已经被大家所接受,而以能源为媒介,通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技术创新,尤其是能源开发和节约技术的创新,进而提升经济的高速发展,在由政府颁布各项经济、环境和谐发展的政策措施,进而实现能源、经济、环境的和谐发展,达到能源供需稳定、经济发展、环境保护三个目标。

一、河北省能源—经济—环境(3E)系统和谐度评价指标设计

能源、经济和环境各自发展水平的测度首先需要建立一个能反映各自主要特征的指标,而现实中能源、经济和环境又都是复杂的非线性的系统,用简单的指标很难完全反映出各自的特征,因此能源、经济和环境各自指标的建立需要有一定内在联系的指标体系来表示。现实中常用的指标体系的建立使用多指标综合分析法来进行,即由多个具有内在联系的指标按一定的结构层次组合在一起构成指标体系。但是多指标综合分析能更大程度上反映出要评价的指标特征,但是各指标的数据需要进行标准化处理或者标准化换算,然后方可使用。结合河北省3E发展的现状构建(如表1)河北省能源—经济—环境(3E)系统评价指标体系:

1. 能源水平指标。在能源水平指标的选取上,在充分考虑河北省能源类型的前提下,从总量指标、结构指标和效率指标三个方面考虑:

(1)在总量指标上选取能源生产总量、一次性能源生产总量和能源消费总量三方面,这主要是考虑河北省能源特征以及河北省经济发展与能源关联程度,通过此指标能一定程度的了解河北省能源总量水平和能源缺口或者剩余状态。

(2)结构指标是为了反映河北省能源结构状况,这里主要选取了水资源、石油资源、煤炭资源和天然气资源各自所占比重,以此来了解河北省能源结构状态,最后指标是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该指标是反映能源消费增长速度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之间比例关系的指标,通常用两者年平均增长率间的比值表示。

(3)效益指标选取了万元能耗与规模以上工业万元产值能耗,通过2006年到2009年这5年河北省GDP能耗和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的比较可以更好地反映河北省的耗能及节能状况。

2. 经济子系统。经济子系统从经济规模指标和经济增长指标两大类来表示,选用指标如下:

(1)用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反映经济总量水平,这里主要是从生产、投资、消费三大角度选择指标来反映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

(2)用GDP增长率、工业产值增长率、居民收入增长率等指标更真实地反映经济发展实力水平。

(3)用第一、二、三产业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反映了河北省的经济结构状况,即作为经济结构指标,因为从第一、二、三大产业比重既可以得出产业结构,也可以看出河北省经济的发展的主导产业。

(4)用GDP、固定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这三个指标的增长速度能够反映一个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所以把它们作为经济增长指标,这正好与经济的总量指标相呼应。

3. 环境子系统。根据国家统计指标的设计,对于环境子系统这里我们从三个方面考虑,即排放强度、环境污染度和环保事业建设。选用的指标如下:

(1)排放强度指标主要是从三废角度出发,选用了工业废气排放量、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废水排放量来反映,以及人均废气、废水和固体废弃物排放量等方面来衡量,一方面这些指标数值可以从《中国环境统计年鉴》中找到,保证指标数据的可获得性,另一方面它们是环境污染的主要污染物,很具有代表性。

(2)环境污染程度指标是从温室气体排放方面着手,选用了工业SO2排放量、人均工业SO2排放量和粉尘和烟尘排放量以及人均粉尘和烟尘排放量等指标,考虑到工业SO2对环境污染最为严重,其处理情况直接影响着环境的好坏,因此选择这几个指标从侧面反映了环境质量。

(3)环保事业建设指标选用了废气、废水排放达标率来表示,而固体废弃物一般情况可以回收利用,在此就不列为评价指标,同时环保事业产值也是用来衡量河北省环保事业建设的一个指标选择。

二、河北省3E系统和谐度评价

河北省3E系统和谐度评价首先必须分别评价出能源子系统、经济子系统和环境子系统的和谐度如何,以此为基础才能核算出3E系统的整体和谐度,而要分别评价出各自子系统的和谐度,由于指标较多,同时又分为目标层、准则层、领域层和指标层,需要进行层次分析法。另外各指标分别是反应某一方面领域的状态,这就很难保证各指标之间的可比性,为此需要对各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和权重的确定。

(一)指标权重和指标值标准化

1. 指标权重。层次分析法把复杂问题中的各种因素通过划分为相互联系的有序层次,使之条理化。并把数据、专家意见和分析者的主客观判断直接而有效地结合起来,就每一层次的相对重要性给予定量表示,然后用数学方法确定表达每一层次全部要素的相对重要性权数。

根据《河北统计年鉴》分别得出河北省能源子系统指标数值、经济子系统指标数值和环境子系统指标数值。(见表2、表3和表4)

2. 指标值标准化。原始指标数据的标准化处理。由于各项指标数据的量纲不一致,在进行综合评价前,通常为了消除变量之间在数量级上及量纲上的不同而产生的影响,需要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根据上部分确定的各子系统指标的权重和个系统标准化处理后的得分,计算得出河北省3E系统和谐度如表5和图1。

第9篇:能源经济研究范文

关键词:运动员;心理技能;流畅经验

中图分类号:G80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3-0365-03

流畅经验是指运动员在动竞赛过程中,当外在挑战与个人内在能力间达到平衡,同时超过平均表现之上时候,运动员个人经历到身心完全投入、全神贯注,事后感到印象深刻,并充满价值的一种最佳的运动经验与心理状态。有的学者称此经验为最佳运动经验,是一种充满乐趣的积极心理状态[8]。当运动员处于流畅经验状态时,其心理会感受到包括挑战与技巧间的平衡、动作与知觉的融合、清晰的目标、明确的反馈、毫不费力的专注、随心所欲的控制、丧失自我的意识、时间感的改变与自成性的经验等九个维度的状态[9,10]。相关研究指出,流畅经验产生时所带来的快乐与愉悦,不仅有助于提升运动参与时的内在动机,而且也有助于运动员的自我成长与满足[6,3]。

心理技能是指对运动员运动表现时的心理状态具有引导作用的技巧,包含心理准备、压力管理和专注等内容;它是运动心理咨询专家、教练、运动员经常提及且在竞赛中运用的心理方法[11]。心理技能的实际策略非常多,如目标设定、负面思想的停止法、意象法等等,目前为各国体育界广泛使用[4,5]。研究表明,运动员在训练与比赛中适当使用心理技能,可以有效保持运动员技术发挥的稳定性和竞赛中的专注,同时降低竞赛时的焦虑以及提升运动表现[8,10]。

因为心理技能高低关系到运动成绩的优劣,而运动成绩的好坏又和流畅经验的感受具有密切关系,心理技能高低也可能间接和流畅经验的产生有关。Catley 和 Duda 在研究中指出:心理技能的使用能有效地提升赛前的心智状态,进而影响流畅经验的频率与强度[13]。本研究旨在探讨心理技能与运动流畅经验间的关系,特别是心理技能与流畅经验通过那些因素影响对方,为运动员竞赛成绩的预测、选拔优秀心理素质的选手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为运动员竞赛中流畅心理状态的建立和赛前调控打下基础[1]。

1研究方法与程序

1.1研究对象及方法

研究以浙江省第十一届大学生运动会各高校的217位田径运动员(男性132位,女性84位,平均年龄(21.58±2.08)岁,平均从事运动时间(6.42±9.74)年为受试样本。在正式施测前,研究者与各高校教练联系后到各个高校,要求施测者指定时间前往指定地点,待受试者完全了解后进行个人基本资料及运动员应对技能量表(Athlete Coping ScaleInvertory-28)填写。完成个人基本资料及运动员应对技巧量表后,受试者将收到一份关于运动经验完成流畅状态量表(Flow State Scale)及竞赛成绩表现的问卷与填答说明,要求受试者在完成大运会相关赛程后予以填答,填答完成后交予教练,待收集整理完成后统一交回研究者。

1.2研究工具研究除设计一份基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校别、参赛项目、运动成绩等)记录受试者各项信息外,同时采用流畅状态量表、运动员应对技巧量表作为运动员流畅经验与心理技能测量工具。

1.2.1流畅状态量表(Flow State Scale)本量表是由Jackson与Marsh根据Csikszentmihalyi所提出的流畅模式中的九个维度所编制而成,原量的编制初期共有54题,经测验394位选手,并以验证性因素分析后得出最后的九个维度36 题的问卷型式(每维度4 题)。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良好(由0.80 到0.86)[8,14]。研究前期以国内高校364 位受试者为研究对象(男227 名,女137 名,平均年龄为0.87±3.73 岁,从事运动时间平均为7.34±5.05)。原始资料以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发现国内外运动员在感受流畅经验时候,感受的维度上不一致,原量表中“挑战与技巧间的平衡”、“身心合一”、“清晰目标”、“明确反馈”、“完全掌控”、“毫不费力的专注”六维度融合为同一维度,重新命名为“专注与反馈”,剩余三维度除“时间感的改变”由四题减为三题外,其他不变。各分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专注与反馈”Cronbachα系数为0.95,“自成性经验”Cronbachα系数为0.85,“丧失自我意识”Cronbachα系数为0.77,“时间感的改变”Cronbachα系数为0.64,累积的总解释变异量为55.50%,各维度的解释变异量分别为37.32%、6.90 %、6.60%、及4.68%。

1.2.2运动员应对技巧量表(Athlete Coping ScaleInvertory-28)研究以Smith、Schutz等的运动员应对技巧量表所测得的总分代表运动员心理技能能力的高低,该量表分为逆境应对、压力适应、目标设定/心理准备、专注、免于干扰、自信心与成就动机及可塑性7个分量表[15]。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从0.64~0.81,全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0。一周后重测信度为0.47~0.87,全量表则为0.82[12]。量表经黄崇儒由体育专业的239名(男性150位女性89位,年龄(21±1.6)岁,运动经验为(8.1±2.8)a为受试对象进行中文化修订,经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指出χ2/df=1.52,GIF=0.88,AGFI=0.85,MSEA=0.044。各分量表的内部一致系数介于0.53~0.79之间,修订完成后得可接受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与效度。

1.3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将所得的测量结果用SPSS软件进行如下处理:1)以Cronbach α法检测各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2)对心理技能和流畅经验各因素进行皮尔逊积差相关分析,探讨各因素间关系。3)对各因素进行典型相关分析(canonical correlation analysis),探讨心理技能和流畅经验两组变量间的整体关系[2]。

2结果与分析

2.1心理技能与流畅经验的相关分析研究对运动员心理技能与流畅经验的测量结果进行相关分析,表1是心理技能与流畅经验之间相关矩阵,由表中我们可以发现:心理技能与流畅经验之间呈现正相关关系(r=0.40, p

2.2心理技能与流畅经验间的典型相关分析针对心理技能与运动流畅经验两组变量间,究竟通过那些典型因素影响对方进行典型相关分析(表2)。由表中我们可以发现,心理技能7个分量表与流畅经验4个分量表之间,有两个典型相关存在,两个典型相关系数皆达到0.05 的显著水准;第一个典型相关系数ρ1=0.53(p

控制变量在第一典型因素(χ1),可以有效说明效标变量的第一典型因素(η1)总变异量的28%,效标变量的第一典型因素(η1),又可以解释效标变量变异量的34.49%,控制变量与效标变量重叠为9.01%,因此,控制变量通过第一典型因素(χ1与η1),可以解释效标变量的总变异量的9.01%。控制变量在第二典型因素(χ2)可以有效说明效标变量的第二个典型因素(η2)总变异量的18%,效标变量的第一个典型因素(η2)又可以解释效标变量变异量的9.15%,控制变量与效标变量重叠为1.64%,因而,控制变量通过第二典型因素(χ2 与η2),可以解释效标变量的总变异量的1.64%。

控制变量与效标变量在第一、第二个典型因素的重叠共计10.65%。表明控制变量中的“逆境应对”、“压力适应”、“目标设定”、“专注”、“免于干扰”、“自信心”和“可塑性”,经由第一、第二典型因素,共可说明效标变量中流畅经验的“专注与反馈”、“自成性经验”、“丧失自我意识”和“时间感改变”总变异量的10.65%,这两个典型因素可以直接解释流畅经验总变异量的46%。两组典型相关系数中以第一典型相关系数较大,第二组的重叠仅1.64%,可见控制变量主要由第一个典型因素影响效标变量。

控制变量与第一典型因素(χ1)相关较高者为“逆境应对”、“压力适应”、“自信心”等三项,相关系数皆在-0.70 以上;在效标变量中,与第一典型因素(η1)较为密切者为“专注与反馈”,相关系数为-0.85,而其他三项“自成性经验”、“丧失自我意识”与“时间感的改变”也与之有中等程度的相关。因此,在第一典型因素中,主要是控制变量中的“逆境应对”、“压力适应”、“自信心”影响流畅经验的“专注与反馈”、“自成性经验”、“丧失自我意识”和“时间感改变”。由于相关系数均为负数,这表明心理技能中逆境应对、压力适应能力越差,自信心不足的运动员,在效标变量中得分较低,越不容易在竞赛中感受到运动的流畅经验。关于心理技能和流畅经验各因素之间如何通过典型因素影响对方,如图1所示。

图1心理技能和流畅经验各因素间典型相关分析

上述结果与Gatley& Duda的研究结果相仿:运动员赛前的心理状态,特别是积极的心理状态对流畅经验的影响。当运动员赛前具有高度的信心、强烈的动机、专注和积极想法的心理状态时候,竞赛中的流畅经验感受也较为强烈[13]。在Jackson以非结构性访谈法对运动员流畅经验的质的研究中,提出当运动员具有较佳的心理准备、高度的自信心、积极的心理态度和恰当的觉醒水平时,能够促进竞赛中流畅经验的产生[16]。3结论与建议

对我国217名大学生运动员的心理技能与流畅经验感受作探讨与分析,研究发现运动员心理技能与流畅经验关系方面,心理技能与流畅经验间呈现正相关;以心理技能七个分量表为控制变量,流畅经验四个分量表为效标变量的典型相关分析中发现:心理技能与流畅经验间有两组典型相关存在。

流畅经验的理论架构源自于Csikszentmihalyi 多年的研究成果,本研究探讨国内运动员在流畅经验感受上的内容,结果与国外学者研究稍有不同,国内外运动员在感受流畅经验时候,感受的维度上不一致[7,8],原因可能是文化与语言上的差异造成。本研究对于心理技能及流畅经验间关系的探讨是以皮尔逊积差和典型相关分析式进行,得到变量与变量间的关系,若能以准试验设计进行研究,如运动员进行目标设定、专注训练、意象训练等提升心理技能的训练后,观察受试者在流畅经验感受上的程度,研究将能更有效的支持实际情境应用。

参考文献:

[1] 胡咏梅,孙延林,吉承恕,等.技能表现类项群运动员流畅心理状态结构特征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6):761-763.

[2] 吴明隆.SPSS统计应用实务[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0:160-169.

[3] 王进.心理学流畅体验的跨文化研究[J].体育科学, 2006,26 (3):94.

[4] 李实,孙延林.我国篮球运动员流畅心理状态的研究[J].体育与科学,2000,21(3):40-43.

[5] 蒋满华,孙延林,等.对我国优秀女子排球运动员流畅心理状态与比赛成绩的关系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 2001(6):14-18.

[6] Susan A. Jackson, Robert C. Eklund. The Flow Scales Manual[M]. Morgantown, USA: Fitness Information Technology,2004:7-12.

[7] Csikszentmihalyi M, LeFever J. Optimal experience in work and leisure[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9,56:815-822.

[8] Csikszentmihalyi. The psychology of optimal experience[M].1990/ New York,537-540.

[9] Kimiecik TC, Harris ST. What is enjoyment ? A conceptual definitional analysis with implications for 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J].Journal of Sport & Exercise Psychology,1996,18:247-263.

[10] Jackson SA, Csikszentmihalyi.Flow in Sport. Champaign :Human Kinetic[M].1999.

[11] Williams JM. Applied Sport Psychology: personal groth to peak performance. Mountain view[M],CA:Mayfied.

[12]Daw J, Burton D. Evaluation of a comprehensive psychological skills training program for collegiate tennis players[J]. The Sport Psychologist,1994,8:37-57.

[13] Gatley D, Duda J. Psychological antecedents of the frequency and intensity of flow in golfer[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 1997,28:309-322.

[14] Thomas PR., Fogarty GJ. Psychological skills training in golf: Therole of individual difference in cognitive preference[J].The Sport Psychologist, 1997,11:86-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