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范文

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文化旅游资源开发

第1篇: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范文

一、民族文化旅游的概述

民族文化旅游是依据一种民族文化的特点开发出来的具有很好吸引力的旅游项目。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在发展与融合的过程中,通过不断的进化以及长时间的积聚,形成的具有独特民族色彩与民族底蕴的一种综合体,民族文化常常包括一个民族的生活习俗以及精神文化等方方面面。一个民族文化的特点能够很好的反映出一个民族人民群众的特点,通过一个民族的民族文化能够发现民族的衣、食、住、行、风土人情民族信仰、民族节日等等特点。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特点方方面面的反映,由于不同民族间的民族文化具有不同的特点,根据一个民族的文化的特点开发出来的旅游资源,我们就能够认为是一种民族文化旅游。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包含着民族文化、民族建筑、民族习俗、民族服饰、民族节日、民族歌曲、民族舞蹈以及民族手工艺等诸多民族文化资源。

二、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意义

(一)有利于对传统民族文化保护

旅游项目的开发能够很好的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有利于提升区域经济水平,同样,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能够促进一个民族的发展,使一个民族所在的地区经济水平得到了大幅提升,使一个民族更具有影响力。此外,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民族人民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促进传统民族文化的复苏与重振,提升民族信心。

(二)有利于改善民族生活,提升民族区域经济发展

旅游项目的发展往往会带动一个区域的经济的建设,对于区域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与意义。同样,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对于一个民族的发展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能够更好地改善民族的生活水平,提升民族区域经济的发展。民族文化旅游的建设,将会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同时进行一些消费,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将带动该区域的经济发展,旅游常常包含衣、食、住、行等多方面,在民族文化旅游区域将会很好的促进该地区交通、餐饮、住宿等领域的发展,带动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了,自然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也会得到相应的改善与提升。另外,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也将会促进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民族文化旅游的发展,由于不同民族不同区域的游客前来游玩,这也将大大的提升民族文化的影响了,使更多地人了解该民族的文化,同时,由于不同民族游客的前来,也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不同民族文化的输入,这将更好地促进民族文化的融合,将更好地促进民族文化发展。

三、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战略研究

(一)明确思路,科学规划

一项成功的旅游资源开发就必须要进行科学的规划与指导,明确发展思路,这样旅游项目才能够更好地被旅游所接受与认可,同时也能为旅游资源的长期发展带来生机。同样对于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也是如此,在对民族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前,首先就必须要明确发展思路,进行科学的规划,这样才能够使民族文化旅游资源能够更好地持续发展,要想进行科学的发展与规划,就离不了政府部门的引导。政府部门应加强对民族旅游资源开发的引导,避免盲目性的开发与过渡性的开发,使民族文化资源更具有特色,以便能够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同时,也应该加大对传统民族文化的保护力度,使传统民族文化能够更好地得到传承,这样才能更好地长期促进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建设。

(二)创新开发民族文化旅游资源

在旅游中只有新颖,只有独特才能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因此,在对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时,需要在传统的民族文化基础上加以创新,这样才能更好地使民族文化具有吸引力,才能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创新开发民族文化旅游资源要根据本民族文化的特点,以及结合当今社会的发展,开发出具有独特色彩的旅游开发资源,这样的旅游项目一方面能够显示民族文化特点,同时也能适合当今社会的许需求,这样才能更好地吸引游客,才能更好地促进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建设。

四、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规划

(一)近期

为基础开发建设期。把旅游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第三产业支柱产业来培育,建立政府主导型开发管理模式,把文化旅游作为旅游开发建设的三大主要特色方向之一来抓(塞上江南自然L光、回族穆斯林风情、西夏文化)。理顺关系,选准主导型民族文化旅游开发项目,加强民俗村建设,加快开发国内客源市场,稳步发展海外客源市场,大规模开展宣传促销,大力度整治旅游环境,尽快提高文化旅游的知名度,使之成为旅游热点。

(二)中远期

为重点建设开发期。通过内联外引,广辟财源,进一步完善政府主导型开发管理模式,创出系列化的民族特色旅游精品和全国乃至国际意义的观光、修学、科学考察、民族文化教育基地,构建文化旅游名牌景点,全区重要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都得到开发,建设南北民族文化旅游走廊,初步形成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重要民族文化旅游基地。使旅游业的民族特色更加浓郁。

五、总结

第2篇: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范文

关键词:临沧;茶文化资源;开发构想

临沧是云南省茶叶的主产区之一,也是我国最早种植茶叶的地区,茶文化底蕴浓厚,茶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然而,茶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仍处于初级阶段,呈现出零散性、自发性的特点,还没有形成整体开发格局,缺乏开发理论指导。本文根据旅游资源开发的一般规律,结合旅游业对临沧茶文化旅游资源提出整体性开发构想,构建临沧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理论体系。本文所指的茶文化,主要从广义上进行界定,指的是整个茶叶发展历程中所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一、市场定位

(一)临沧茶文化旅游发展前景

临沧市旅游局数据显示,“十一五”期间,全市累计接待海外旅游者21.21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达1.28亿美元,接待国内旅游者1131.38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达37.77亿元,旅游总收入达47.1亿元,旅游业发展已初具规模。临沧“十二五”旅游产业发展规划要把旅游业培育成临沧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把茶文化、佤文化作为发展临沧旅游业的两个重点。同时,临沧新家园行动计划的开展,即将建设的临沧八条二级路和临沧沧源机场等,将带来临沧旅游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产业地位的不断稳固,拓展了临沧旅游产业发展的空间。临沧茶文化旅游以其独特的地理区位和历史文化底蕴,也将得到发展和壮大。

(二)市场竞争状况

1.与世界茶文化资源比较。世界茶叶生产主要集中在中国、印度、肯尼亚、斯里兰卡,其次是越南、土耳其、日本等国。本文仅选取世界四大名茶所在国印度、斯里兰卡和中国进行分析探讨。

印度的茶叶产量在生产、消费和出口方面均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据2007年有关统计数据,尽管人均消费低,但印度茶叶国内消费几乎占总产量的3/4,出口消费占总产量的1/4,外汇收入与国内收入基本持平,同时,茶叶的出口经济是印度主要的外汇收入来源。斯里兰卡的茶叶加工业是其主要产业之一,斯里兰卡也是世界主要茶叶生产国和出口国,其出口量位居世界第一,占全球茶叶出口贸易量很大比重,茶叶行业就业人数约占斯里兰卡总就业人口的1/7,茶叶出口已成为斯里兰卡外汇的重要来源。

中国的茶文化有很深的渊源,很多国家包括印度、斯里兰卡茶叶均源于中国,茶籽、茶苗、茶工、种制技术曾从中国引进,中国是世界四大名茶生产国之一,茶文化内涵丰富,茶产量也非常大。

临沧是世界茶树起源地之一,产品有著名的“滇红”、“蒸酶”和普洱茶,1938年创制的“滇红”茶产品曾享誉中外,远销欧美和东南亚5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临沧实现茶文化产品国际化的基础和铺路石。

2.与周边地区茶文化资源比较。临沧周边产茶地区主要有普洱、西双版纳,两个地方和临沧同处于北回归线和澜沧江流域,是大叶种茶的原生地。近年来,普洱、西双版纳茶产业的发展速度非常迅猛,尤其是在基地建设、宣传策划等方面,临沧与他们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普洱曾是历史上茶叶集散地之一,目前普洱已拥有茶园66万亩,高优基地16万亩,年产量达2.1万多吨,总产值2.8亿元。西双版纳州有茶园38万亩,高优基地5万多亩。茶叶生产基地如普洱的龙生集团、版纳的勐海茶厂、六大茶山等龙头企业也在加快发展,两州市在高优茶园建设上取得了很大成绩,无性系茶园几万亩连片种植,规范化、规模化程度较高,有的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扶持企业发展也取得了新的突破,形成了产业化规模化的发展格局。但是,普洱、西双版纳两州市在旅游业发展中,更突出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茶产品更多是作为一种旅游商品形式出现。

临沧是茶的原产地,曾经在种茶制茶方面居首位,茶文化历史厚重,有发展的优势和底蕴。据调查,普洱、西双版纳两州市的领导和企业都认为,临沧的茶叶品质是最优的,普洱、西双版纳每年都要从临沧收购上千吨茶叶原料加工。同时,临沧有世界闻名的“滇红”茶叶品牌,聚居着23个少数民族,为临沧茶文化旅游资源积淀了丰富的底蕴。

(三)市场定位

进一步总结临沧茶文化优势,寻找新的尚未被占领但在潜在市场需求的位置,同时,结合临沧旅游业发展状况,在政府旅游发展规划政策的引导下,对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进行市场定位:一是打造原生茶文化旅游和体验品牌;二是走“滇红”品牌化道路。临沧是“滇红”的故乡,“滇红”茶产品曾远销欧美和东南亚5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国内外享负盛名。可抓住“滇红”这一品牌效应,树立临沧茶文化旅游品牌,开拓市场,将临沧茶文化旅游推向世界。三是凸显民族茶文化旅游。临沧茶产业可结合本土民族文化,将茶文化与民族文化相融合,凸显民族茶文化旅游,努力开发民族茶文化旅游资源。

由于临沧地理位置和资源状况等因素的影响,在资源开发中,目标市场的选择应考虑分阶段、分步骤进行,首先可选择近距离目标市场,随着茶文化旅游知名度的不断提升,再选择中长距离、远距离到更远距离目标市场。市场范围应先市内近区,再市内远区包括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然后扩展到全国乃至全世界。

二、开发理念

临沧位于云南省西部,是我国西南边陲一块神奇宝地,由于交通、观念等主客观因素的制约,旅游资源仍没有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目前尚处于原生状态。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应将旅游可持续发展观念引入开发理念中,以保护生态环境和临沧古茶园、古茶树、茶乡茶园和民族茶文化原始风貌为前提,努力打造有特色、有个性的原生茶文化旅游品牌。

三、开发模式

临沧地处偏僻,区域经济欠发达,在进行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时,资金短缺是开发的首要瓶颈。要实现开发最终目标,就必须走市场化运作模式,面向市场寻找资金支持。另一方面,临沧茶文化旅游品牌影响力的提升必须依赖市场,应以市场为导向,只有根据市场需求和竞争状况,突出优势、独特的茶文化旅游资源,打造“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茶文化旅游品牌,受众才能把临沧茶文化旅游品牌烙印在脑海,树立独树一帜的鲜明品牌形象。

四、实施形象品牌策略

临沧茶文化旅游最具吸引力的地方就在于它具有原生性和体验性,随着现代旅游大众化特征越来越突出,可考虑打造“生态”和“体验”品牌,让游客在观赏优美景观的同时,为游客提供参与性和亲历性活动,真正让游客参与到项目中去,亲自去接触、体验自然和理解自然。

另一方面,应抓住“滇红”这一品牌效应,借助“滇红”国际声势,大力宣传,扩大临沧茶文化旅游的国际知名度,实现临沧茶文化旅游走向国际的远大目标。

五、多渠道筹资,获得强大的财政支持

目前,临沧茶文化旅游的开发还停留在粗浅开发层面,尚待进一步深入,由于临沧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旅游资源开发中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就是资金短缺,虽然能通过政府行为筹措一定资金,但开发是一项大工程,完全靠政府有限的财政支持难于保证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可持续性,应多渠道、多元化地广纳资金,政府、企业集团,包括民间闲散个人资金均应力争。可形成不同层次,多种角度的开发格局,大中型项目可以吸收一些大型企业集团,以雄厚的资金保证茶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开发,中小型项目可以采用入股的形式或者项目承包开发、承包经营的方式,吸收民间闲散资金来进行开发。

参考文献:

[1] 王德刚.旅游开发学[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

[2] 临沧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临沧地区志[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4.

[3] 季少军.茶文化旅游开发研究[D].山东大学,2006-11-06.

第3篇: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范文

[关键词]阜阳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经济发展

[DOI]10.13939/ki.zgsc.2016.04.189

1饮食文化旅游的基本概况

1.1饮食文化旅游的概念

饮食文化是指在食物制作、开发、消费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科学、艺术和技术,还包括食品在制作和食用过程中,应该遵照的风俗习惯、传统思想和哲学理念。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饮食文化博大精深,这些为我国的旅游事业提供了宝贵的资源。饮食文化旅游是指将中国的传统饮食文化与现代的旅游事业相结合,在旅游过程中,不仅可以欣赏到各地的美景,还可以品尝各地的美食,了解不同的饮食文化,是一种高层次的饮食文化旅游,同时旅游者可以将独特的饮食文化发扬光大。

1.2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特点

1.2.1地方风味各异由于各地的风俗习惯和气候的不同,各地区形成了独特的饮食文化,按地理位置将中国的美食分为“菜系”,即:湘菜、粤菜、浙菜、闽菜、徽菜、川菜、鲁菜、苏菜。每一个菜系均有不同的特色,不同的烹饪方法,可以带给人们不一样的美食体验。1.2.2讲究饮食的美感中国的饮食文化需要做到色、香、味、形俱全,食物不光味道要好,而且要注意色泽美和造型美,给品尝者美的感受,在美食烹饪过程中,注意选材、选料和刀功,利用不同的烹调技巧,制作出外观优美的食物。1.2.3酒文化和茶文化酒文化和茶文化是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分支,古诗词中对酒文化和茶文化有相关的记载,不同的酒文化和茶文化可以反映出当时的社会风俗和文学艺术,体现不同时期的文化特点,酒文化和茶文化可以推动饮食文化的快速发展。

2阜阳饮食文化旅游的特点

阜阳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丰富的物产和悠久的文化,形成了独特的阜阳饮食文化,阜阳特有的美食名扬全国,包括:枕头馍、格拉条、阜阳皮丝、插花牛肉汤、五花牛肉等都在国内小有名气。饮食文化是一个地区整体文化的缩影,可以充分反映出地方文化的特点以及该地区的人文风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阜阳人民在保留原有饮食文化的同时,对阜阳的传统美食进行不断创新,弘扬本土美食,使阜阳饮食文化不断传承下去。阜阳本土的美食有很多,为弘扬阜阳美食,政府做了很大的努力,将阜有代表性的美食拍摄成宣传片《舌尖上的阜阳》,在宣传片中记录了一种颇受当地人喜爱的面食,根据当地人的发音翻译成“格拉条”。“格拉条”的面条不是很硬,比较有嚼劲,是本地人几乎每天都要吃的一种特色小吃。“格拉条”的店铺没有华丽的装饰,一口大锅,一台千斤顶做的压面机,简单的桌椅。“格拉条”的制作工艺也比较简单,压面师傅将事前和好的面团放进压面机内,利用千斤顶压成面条,放入沸腾的开水锅内煮熟,在放入冷水里备用,根据顾客的需要,将煮好的面条和黄豆芽放入锅里烫一下,盛入碗内,加入芝麻酱、酱油、醋、盐、辣椒油等调味料,再配上榨菜和豆角粒,一碗具有特色的“格拉条”便完成了。阜阳的旅游资源丰富,包括鼓楼遗迹、西湖遗迹、文峰塔、魁星楼等名胜古迹,将丰富的旅游资源与阜阳当地饮食文化相结合,形成特有的阜阳饮食文化旅游资源。为了吸引大量观光者的到来,阜阳推出旅游文化艺术节,在艺术节上,旅游者可以品尝到阜阳的本地美食,了解阜阳的饮食文化,从而了解阜阳的历史文化,大力发展阜阳的旅游产业。阜阳还建设了许多美食一条街,美食街不单是一条街道,也是城市的名片,旅游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街道,进行观光欣赏。加强阜阳饮食文化旅游宣传,可以将阜阳美食以宣传片的形式进行推广,还可以定期举行美食节,或将美食制作成礼盒,旅游者可以将美食带回家,使阜阳饮食文化被更多人熟知。

3阜阳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策略

3.1政府重视,准确定位

阜阳饮食文化旅游想要得到快速的发展,首先要得到政府的重视,确定饮食文化旅游的定位,建立阜阳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相关部门,通过调查了解人们的需求,结合阜阳餐饮和旅游行业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关的推广方案,政府应该给予扶持,不断扩大阜阳饮食文化旅游的资源。

3.2加强阜阳饮食文化建筑景观规划

阜阳保留了很多名胜古迹,政府可以对古城区进行布局规划,将具有时代特色的美食引入古城区内,规划出一个特色的建筑景观,游客在欣赏古建筑风光的同时,可以品尝到那个年代的美食,了解当时的饮食文化。游客还可以通过饮食文化,了解当地的风俗习惯和历史文化,有助于更好地了解阜阳这座城市,在古城区建筑现代化的景观,一方面为了使古今文化相互融合,另一方面避免名胜古迹遭到破坏。

3.3加大特色旅游饮食的开发

阜阳饮食文化旅游的开发想要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关键是要具有本地特色。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将阜阳全市范围内的饮食文化进行归纳和总结,将古代的特色饮食文化保留并传承下去,还可以根据现代人的饮食习惯和口味,在保留传统饮食文化特色的同时进行改良,使阜阳饮食文化特色更加鲜明,更加具有辨识度,在阜阳城市景点可以开展不同的饮食文化体验活动,例如美食制作活动等,吸引游客参与到体验活动中。

3.4重视市场营销,树立形象和品牌

品牌和形象是旅游业的重要资源,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十分必要。通过电视媒体、互联网媒体等方式加大对外宣传的力度,争取给人们留下“吃徽菜,到阜阳”的印象。对阜阳饮食文化旅游资源进行简单归类,根据景区不同的特点,制定多条旅游线路,并将饮食文化融入其中,以宣传片的形式呈现给游客,供游客自主选择。

3.5营造绿色消费环境

优美的环境可以使游客保持良好的心情,阜阳饮食文化旅游要为游客营造一个绿色消费的环境。阜阳政府应该对城市进行整体的规划,完善城市环境卫生管理的相关制度,加强城市绿化,形成良好的城市风貌,为人们提供一个干净卫生的消费环境。食物的原材料可以使用绿色食品,保证食品的安全性,使消费者放心消费。

3.6加强人才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

阜阳饮食文化旅游需要相关从业人员的不断推广,从业人员需要具备高素质及专业化的知识,对阜阳饮食文化要有一个深入的了解,还需要掌握美学、民族学、养生学、历史学等相关知识。从业人员应该定期参加培训活动,提高自身素质,充分了解人们的需求,要具有创新意识,不断推动阜阳饮食文化旅游的发展。

4结论

阜阳物产丰富,有着悠久的饮食文化,形成了众多具有阜阳特色的美食。阜阳是一座历史文化古城,保留着很多名胜古迹,是休闲旅游的圣地。将阜阳的旅游业与当地的饮食文化相结合,可以使饮食文化与旅游业相互促进,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同时,饮食文化也可以传承下去,从而促进阜阳经济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樊玲,洪峰.浅议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5).

第4篇: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范文

旅游产业是我国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代社会得到极大发展。张家界土家族文化由于具备丰富的民族特色与独特的旅游文化资源,已成为旅游开发的重点。本文主要分析研究如何更加科学有效地开发张家界土家族文化旅游资源。

【关键词】

张家界土家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

湖南张家界风景如画,是一个驰名中外的旅游胜地。作为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区,土家族人口在其中占据比重最大,因此土家族文化旅游资源被置于突出位置。当代社会,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与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人们对旅游的需求越来越大。世俗社会的纷扰与繁杂使越来越多的城市人群渴望返璞归真,体验少数民族的生活,停下快节奏生活,放慢行走的步伐。在这种背景下,张家界土家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变得至为重要。

1 张家界土家族文化旅游资源概况

(一)土家族的物质文化元素

1.1服饰文化。土家族物质文化极其丰富,体现在人们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首先是颇具民族风味的服饰文化。每一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族服装与配饰,这对于习惯西装革履的现代人来说颇具魅力与吸引力。土家族服饰随性别差异与年龄不同表现出不同的风格,男装头戴青布帕,身穿琵琶襟,脚蹬水草鞋或瓦瓦鞋。女装相对而言更为精致与繁复,无论是上衣还是女裤或是女鞋,都绣有花虫草鱼,极具古风,另外女装在头饰首饰方面也格外讲究。

1.2饮食文化。第二是土家族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土家族文化是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的,体现在土家族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饮食文化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酸菜是土家族饮食文化的主打,酸青菜、酸辣椒等酸菜品种丰富,这对于其他地区的人们来说独具魅力与特色。除此之外,土家族还有系列颇具传统特色的食物,如豆豉、油茶、粑粑等,对于汉族人民来说具有极强的吸引力。

1.3建筑文化。第三是典型的建筑文化。吊脚楼是土家族的典型建筑,它是由纯木构建而成,与汉族砖瓦泥墙大相径庭。这主要是当地人为了适应自然环境而创造的发明,融入了当地人的聪明才智。依山建造,充分利用了山区的地势地形;下层储物、上层住人则主要考虑到当地的潮湿气候,起到了防蚊虫的效果。

(二)土家族的精神文化元素

2.1民间文化。土家族在千百年的生活与生产中积累了厚重独特的精神文化,直到当代也依然为人们所需要。首先土家族的精神文化体现在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中。当地的民歌、神话、传说、寓言等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是一个民族的精华之所在,具有深厚的文化魅力。另外语言作为一个民族的传承,是当代的重要文化符号。土家语言在语音、语序、语法方面都迥异与汉语。

2.2民间艺术。第二,其精神文化也折射在别具一格的民间艺术中。与汉民族不同,少数民族在歌舞方面独具造诣,歌曲与舞蹈成为他们生活与生产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张家界土家族舞蹈以茅古斯舞与摆手舞为重点,已经成为土家族的特色标签。当地人通过舞蹈表达感情,舞蹈文化成为其文化的精髓。另外,土家族的精致的工艺品、木雕等也为人称道,受到游客的欢迎与青睐。

2.3风俗习惯。最后,土家族至今保有当地所独有的风俗习惯,如“哭嫁”风俗、赶年礼俗等。与汉族相比,土家族除了结婚仪式更加繁杂之外,最具特色的要称得上是“哭嫁”风俗。哭嫁开始于结婚前的一段时间,长者可达一个月之上。新娘、亲友等通过诗歌用哭声祈求好运,情感真挚,感人至深。

2开发张家界土家族文化旅游资源的有效对策

(一)重视开发特色资源,建立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开发与建立是促进当地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环节,旅游区要因地制宜,开发特色资源,形成支柱产业。面对着全国各地开发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现状,张家界土家族要充分挖掘与其他少数民族的不同资源,避免游客产生厌倦心理。分析张家界土家族的地方特色,其中饮食文化、工艺品文化、舞蹈文化等都具有形成文化产业的价值。除此之外,土家族在历史长河的发展之中,依靠当地资源与当地人民的智慧,发展出许多精致的工艺品。为此,可以采用机械化设备与现代化技术将原始的手工艺品做强做大,使之既保持民族风格又满足大众需求,形成规模与市场。

(二)加强立法保护,提高景区质量水平

参观游览景区是旅游的第一要务,因此景区质量要能够满足游客的审美需求。尤其是对于生活与工作在都市中的人群来说,景区是他们放松心灵,减缓压力,陶冶情操与丰富人生阅历的重要场所。目前土家族景区面临着两方面的问题。首先是自然环境的破坏。茅古斯舞与摆手舞是土家族舞蹈文化的精髓,却越来越多的融入了现代服饰等现代元素,令人叹息。因此,景区要加强措施,提升质量水平。对于生态环境问题,国家要加强立法保护,使原始美景不再荒废;对于民族特色的缺失问题,要加强重视,在吸收现代文明成果的同时保留传统文化的精髓。

(三)建设土家族专门博物馆,加大文化研究力度

土家族在千百年来的发展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文化,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与文化内涵。现代人对旅游已经不再单纯停留在欣赏美景的阶段,探究文化内涵与感受文化魅力已成为现代人旅游的更高需求。为此,建设土家族博物馆,展示特色文化也成为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中的重要环节。除此之外,还要配备专业的解说员,对土家族文化如数家珍,使游客畅游历史海洋,感受别样的文化内涵。

(四)利用多种宣传手段,提高土家族文化旅游的知名度

土家族文化旅游资源丰富,这是其开发的重要内部因素。除此之外,还要重视外部因素,加强宣传力度,提高土家族文化旅游的知名度,使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前来。宣传的手段与途径多种多样,可以利用传统的报纸、宣传页、广播、电视进行宣传,除此之外,还要借助现代传媒的力量,如通过网络宣传,实现提高土家族旅游知名度的效果。宣传过程中要遵循真实性、多样性等原则,使张家界土家族文化旅游深入人心。

3 结语

张家界土家族文化旅游资源丰厚,其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独具特色,富有魅力,具有重要的开发价值与意义。为此,要加强开发力度,从四方面着手,实现张家界土家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充分开发与挖掘。首先,重视开发特色资源,建立文化产业;第二,加强立法保护,提高景区质量水平;第三建设土家族专门博物馆,加大文化研究力度;最后,利用多种宣传手段,提高土家族文化旅游的知名度。

【参考文献】

[1]杨秀珍.张家界土家族民俗风情旅游开发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05)

第5篇: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范文

关键词:南京;饮食文化旅游;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一、饮食文化旅游

随着时代的发展,近些年来旅游业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化,《舌尖上的中国》热播,使得饮食文化与旅游业的融合成为一种新的旅游形式,相关联的旅游产品不断涌现,成为当下线上线下热门的旅游话题。学者赵荣光把“饮食文化定义为食物原料开发利用、食品制作和饮食消费过程中的技术、科学、艺术,以及以饮食为基础的习俗、传统、思想和哲学”[1],即食生活、食生产、食思想、食事象、食风俗的总称。

二、南京饮食文化资源

1、南京饮食文化资源类型

南京的饮食文化包括京苏大菜文化、鸭文化、野菜文化和小吃文化。京苏大菜历史悠久,受人文荟萃的熏陶,京苏大菜名菜众多,蒸鲥鱼、酥鲫鱼、凤菜心、罐罐肉、炖生敲、素什锦菜、炖菜核、八宝一棵松、松子熏肉、扁大肉酥等都非常有名。南京人鸭的消耗量占全国四分之一,且历史悠久,有板鸭、烤鸭(北京烤鸭的前身)等,形成鸭文化。南京人素有“一口饭一口草”的传统习俗,野菜中的马兰头、芦蒿、脑等十分热销,形成野菜文化。南京小吃位列中国四大小吃之首,历史悠久,风味独特,品种繁多,著名的夫子庙小吃响彻全国,形成小吃文化。

2、南京饮食文化资源特征

(1)底蕴深厚的文化历史。江南自古是人文荟萃之地,不少古诗文中都留下了文人墨客的江南美食情结,读来令人食指大动。如坡的《惠崇江上晚景》中描写到,“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蒌蒿、河豚留下了一段段东坡居士的江鲜情缘。辛弃疾的《鹧鸪天》中描写的“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率师征陈友谅至潇湘所写》中描写到“马渡江头苜蓿香,片云片雨渡潇湘”,荠菜、苜蓿头等自古就是南京人爱吃的野菜。郑板桥的“江南鲜笋趁鲥鱼,烂煮春风三月初”。可见鲜笋、鲥鱼也是郑先生的最爱。而在文学巨著《红楼梦》、《儒林外史》、以及《随园食单》、《白门食谱》等书中都有关于南京美食的记载。(2)原汁原味的清香口味。南京是个包容的城市,接纳了五湖四海的人。“南京菜”就是原汁原味、不咸不淡、小资情调。利用时令原材料,体现了菜肴的原汁原味,对成菜的要求是,酥烂脱骨而不失其形,滑嫩爽脆而不失其味,淡而不薄,浓而不腻,突出原材料的本味。其风味特点主要表现在口味醇和、咸淡适中、适应面广、原汁原味。(3)出神入化的刀工技艺。南京菜讲究刀工,擅长刀技,技艺高超的厨师,用一把普通菜刀,或雕或刻,或镂或削,可以做出多种花样造型,如月季、、荷花等,在品味这一道道美味佳肴之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幅精雕细琢的工艺品,让人不忍心去下口,不得不感叹厨师出神入化的刀工技艺。(4)古朴淳厚的食俗风情[2]。南京为十朝都会,拥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形成了当地特有的古朴淳厚的食俗风情。如南京有正月初八上灯,十八落灯,讲究“上灯元宵落灯面”,是南京人元宵灯节期间的食俗。三月三这天,南京人用荠菜花煮鸡蛋,传说可治头痛。四月初八在南京郊区有吃“乌饭”(青精饭)的习俗。饭是以南天烛(一名青精树)叶捣烂滤汁泡糯米,晾干蒸煮而成,据说人吃了能强筋骨、益气力,被誉为“仙家服食”等。

三、南京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1、饮食文化内涵挖掘不深

目前南京餐饮市场上将饮食与文化结合起来的主题餐厅屈指可数,一些因为定位不明确、菜品和服务不佳,曾经“名噪一时”的主题餐厅已经倒闭或者“奄奄一息”。究其原因是在满足旅游者的基本温饱需求的同时,饮食文化的挖掘比较浅薄,仅从菜肴表面的色、香、味、形,难以深层次的体现文化特色。因为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逐步改善,旅游者不仅仅只是为了品尝美食而出来旅游,更要满足精神上的文化追求。

2、旅游项目参与性不强

近年来,美食节目大行其道,前有《舌尖上的中国》,紧接着香港明星谢霆锋加盟《十二道锋味》携好友跨界做“厨神”挑动国民味蕾,掀起舌尖之旅。美食制作过程所展现的诱惑不亚于品尝美食,而南京旅游市场上目前能让游客直接参与制作的饮食旅游项目少之又少,旅游项目缺乏参与性,单就品尝美食,不能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

3、品牌营销意识薄弱

“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早已经离我们远去,饮食文化旅游作为一种旅游商品,要有自己的运营方式和商业包装机制[3],在旅游市场上需要品牌营销战略,而目前旅游市场上有品牌辨识度的饭店极少,仅有的几个如“南京大排档”、“狮王府”、“绿柳居”,大部分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缺乏深层次的包装和宣传,品牌营销意识薄弱,不能满足旅游者的心理需求。

4、地方特色不够突出

苏菜属于菜系,南京菜又属于苏菜的四大代表菜之一,被称为“京苏菜”,地方特色明显。近些年来,许多商家为了迎合消费者的口味,纷纷引入外地菜肴如川菜、粤菜等,菜品出现了多元化的现象,口味繁杂,菜肴中混杂了其他菜系的特色,失去了本帮菜原有的味道,游客难以再品尝到原汁原味的京苏大菜,地方特色不再突出。

四、南京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对策

1、打好文化牌,提升软实力

提升文化软实力是扩大影响力和知名度的重要手段。南京拥有深厚的民俗饮食文化底蕴,挖掘文化内涵,可以通过对一些神话传说、名人逸事等加以开发利用来提升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的文化含量,在文化上做文章[4]。另外也可以通过定期开展节庆展、美食节等活动,利用微电影微视频展播、讲解员现身说法讲解美食渊源,图文并茂地呈现出南京的饮食文化风情,把文化注入饮食中,增强南京饮食文化旅游的竞争力。

2、激发游兴,提高游客参与度

在品尝美食的同时,开发一些参与性比较强的旅游项目,让游客能够参与制作美食,体味其中的乐趣。比如在品尝南京小吃蟹黄汤包时,可以让游客亲自体验包汤包的乐趣,品尝汤包时可以告诉游客十二字要领:轻轻提、快快移、先开窗、后吮汤,让游客回味无穷。南京的盐水鸭非常出名,可以在品尝盐水鸭时,引导游客亲自制作盐水鸭,最后作为地方特产带回家乡等。游客在体验制作美食的过程中,不仅学习到了美食制作的方法,而且还体验到制作美食的乐趣,提升游客的游兴。

3、实施品牌战略,增强竞争力

实施品牌战略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保证。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游客对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开始追求品牌、质量。为了满足游客的需求,通过提升产品质量,对产品进行包装宣传,提高品牌的辨识度。并利用广告宣传、节庆活动、美食活动如“农业嘉年华”、“南京美食节”等进行大力宣传,打响知名度,塑造出特色鲜明的知名品牌,从而塑造出南京地域的文化名片。

4、挖掘特色,体验地方风味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地方特色饮食是经过长年累月、世代相传而形成的,也是地方饮食文化的象征。它承载着人文情怀,传承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地方特色,让游客体验到当地风味特色饮食,是南京文化旅游的重要内容。比如南京人喜欢吃野菜,可以开发别具一格的野菜宴;南京十大小吃非常出名,可以设计专门的旅游线路来品味地方小吃等,把原汁原味的民间菜肴挖掘出来,才能满足当代人寻求回归自然的饮食新风尚。

参考文献:

[1]王健.青岛市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D].山东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13.

[2]王晓文.试论饮食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以福州为例[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1,(3):112-115.

[3]李双莲.湖北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及其开发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11.

第6篇: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范文

关键词:南阳;楚汉文化;文化旅游资源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22007602

1 南阳楚汉文化旅游条件

1.1 南阳历史悠久,楚汉文化底蕴深厚

南阳深厚的楚汉文化底蕴来源于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初期定都于丹阳,也就是现在南阳淅川境内的龙城。在楚国800多年的发展历史中,仅定都南阳就有300多年,南阳成为中国楚文化的发祥地,留下了丰富的楚文化资源。两汉时期,南阳郡以其特殊的政治地位呈现出经济、文化大都会的面貌,经济社会发展迅速,成为全国最为繁华富庶的地区之一。此后,南阳长期作为地区性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所形成的南阳汉文化更是汉代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南阳作为楚国旧地,汉文化是在楚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汲取了优秀的楚文化因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南阳汉文化。汉代文化是我国文化发展史上的顶峰,而南阳汉文化在汉代文化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南阳悠久的历史造就了南阳独特的楚汉文化,历史的变迁成就了深厚的楚汉文化积淀,从而形成了丰富的楚汉文化旅游资源。

1.2 楚汉文化资源丰富,种类数量众多

南阳楚汉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淅川县龙城遗址是楚国古都――丹阳所在地;下寺等地大型楚公族墓群出土了数量众多的国宝级精美器物;南召县大关口楚长城遗址是我国最古老的长城――楚长城中线路最长、关城最多、保存最完成的一段;汉代宛城遗址是保持较好的汉代城址,其北部有大型的汉代冶铁遗址;新野新都城遗址是王莽封为新都侯时的城邑,城内汉代遗迹遗物众多。此外还有阳城、安众城、博望城、冠军故城、乐乡故城等汉代城址,唐河上下堰陂古水利工程、新野召父梁遗址、镇平沿陵河水利遗址、邓州大门堤等水利工程遗址,以及《东京赋》、《西京赋》、《灵宪》、《七弁》、《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等经典著作。

1.3 楚汉文化资源价值高,开发潜力大

南阳的楚汉文化旅游资源具有较高的历史、考古、艺术等价值,开发潜力巨大。其中楚长城是我国最古老的长城,被称为“长城之父”,对研究楚长城历史、古代军事都具有很大的价值;以汉画像石和汉画砖为代表的南阳汉画构图精美,反映了当时现实生活的多方面,被誉为“一部绣像的汉代史”,并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科研价值;淅川下寺古墓群出土了大量的精美楚国青铜器,铸造工艺高超,造型别致,特别是具有铭文的青铜器,对于研究楚国历史、文化等具有重要的价值。南阳楚汉文化旅游资源的高价值拓展了楚汉文化旅游的层面,使楚汉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更具潜力。

1.4 南阳文化名人辈出,名人效应突出

南阳作为历史文化名城,自古以来,人才辈出。科圣张衡、医圣张仲景、智胜诸葛亮、商圣范蠡、东汉光武帝刘秀、汉代法学家张释之、南朝史学家范晔、唐边塞诗人岑参等历史名人在我国历史长河中声誉显赫,具有较高的社会影响力,有助于提升南阳的知名度,打开南阳文化旅游市场。近现代南阳名人更是不甚枚举,近代国学大师冯友兰、著名将领彭雪枫、地质学家冯景兰、顾问研究家冯阮君、语言文字学家丁声树、建筑学家杨廷宝、五笔字型发明者王永民、著名作家二月河等都是南阳的“名片”,强化了南阳文化的张力,拓展了游客对南阳文化旅游的多层次需求。名人效应使南阳楚汉文化进入更多人的视野,增强了楚汉文化旅游的吸引力,带动南阳文化旅游更快地发展,促进南阳楚汉文化旅游产品市场的扩展。

2 南阳楚汉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制约因素

2.1 楚汉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层次较低,深度挖掘不够

南阳楚汉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但大多存在开发层次较低的问题。楚汉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多处于初级阶段,仅限于文化旅游资源的静态观赏性类型,且内容肤浅、缺乏参与性,难以满足游客日益增长的个性化、参与性的文化旅游需求,造成游客的观赏疲劳,降低了游客对南阳楚汉文化旅游产品的主观好评度。楚汉文化旅游资源的潜在价值是楚汉文化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缺乏深度挖掘不但破坏了楚汉文化的完整性,而且不利于南阳楚汉文化的传播发展,也不能满足游客精神层面的文化需求。南阳现有楚汉文化旅游产品正是缺乏对楚汉文化的深度挖掘,不能突破传统的产品模式,限制楚汉文化多方位地融入楚汉文化旅游产品之中,直接造成楚汉文化旅游产品缺乏文化底蕴,特色不突出,制约南阳楚汉文化旅游的发展。

2.2 缺乏对楚汉文化资源的有效保护,破坏问题突出

由于缺乏有效的保护,作为楚汉文化象征的楚汉文化遗物遗迹在保存、开发过程中受到人为、自然的破坏。古墓群出土的珍贵文化由于技术水平限制、保存不当造成损毁;大型古代城址等古建筑由于空气污染等环境问题遭到破坏;非物质形态楚汉文化旅游资源由于缺乏继承传播,面临流失。长久以来,缺乏对南阳楚汉文化资源的有效保护,缺失协调的管理机制,重开发、轻保护,楚汉文化旅游资源不堪重负,正面临着严重的危机。

2.3 缺乏与文化旅游对应的环境氛围,降低旅游水平

发展文化旅游必须依托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环境氛围。南阳楚汉文化旅游资源虽然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但其所在环境与楚汉文化常常出现不和谐,缺乏相应的文化底蕴。本地居民对楚汉文化旅游资源重视程度不够,不能深入了解楚汉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无法形成深厚的社会文化氛围,降低了楚汉文化旅游的深度,影响了游客获取南阳楚汉文化旅游需求的品质。相关部门对城市发展缺乏正确的规划引导,在楚汉文化遗址遗迹周边建设现代建筑,使楚汉文化旅游环境出现严重的不协调,降低了楚汉文化旅游景观的观赏性,破坏了楚汉文化旅游资源的特色,影响了楚汉文化旅游产品的美感,制约了南阳楚汉文化旅游的水平。

2.4 楚汉文化旅游产品形式缺乏创新,产品更新缓慢

南阳楚汉文化旅游产品长久以来保持单一、陈旧的形式,缺乏创新,仅仅依赖传统产品进行市场竞争,市场占有额逐步降低。由于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的限制无法及时对文化旅游产品进行更新,游客将逐步丧失兴趣。楚汉文化旅游产品的更新资金投入大、回收周期长、技术水平高,南阳在这方面投入较少,也就难以在短时间内完成这项大工程,只能维持原有文化旅游产品形式。南阳楚汉文化旅游产品无法得到及时更新,缺乏创新,造成了楚汉文化旅游产品犹如一潭死水,缺乏生机和活力,制约了南阳楚汉文化旅游产品的发展。

2.5 缺乏对楚汉文化旅游产品有效宣传,吸引力不足

南阳楚汉文化旅游产品进入市场较晚,吸引力明显不足,要更快地占有市场必须通过系统有效的宣传进一步提升旅游产品影响力,扩大旅游产品的吸引范围。现阶段虽然政府等方面采取了一些宣传推介南阳楚汉文化旅游产品的活动,但仍然缺乏系统性,难以有效地增强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南阳楚汉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时间还不长,楚汉文化底蕴挖掘不深,市场形象地位尚不明确,给宣传带来一定的难度。现有宣传载体过于单一,宣传活动缺乏针对性,缺乏主题,往往求全求大,反而削弱了宣传效果,无法突出南阳楚汉文化旅游产品的特色,更无法以其特殊魅力提升南阳楚汉文化旅游产品的吸引力。

3 南阳楚汉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对策

3.1 深层次挖掘楚汉文化旅游资源内涵,迎合游客高层次文化需求

随着旅游市场的进一步深化,游客对旅游提出更高层次的文化要求,求知性、个性化、参与性的文化旅游活动将逐渐成为游客的首选。南阳开发具有优势的楚汉文化旅游资源,必须提升旅游产品的层次和水平,增强文化旅游产品的吸引力,迎合游客的高层次需求。深层次挖掘南阳楚汉文化旅游资源的内涵,以楚汉文化的深厚文化积淀突出楚汉文化旅游产品的独具魅力,安排专业人员进行系统的分析论证,对其核心内容和特色进行科学分析,找出与旅游产品的最优融合点,使楚汉文化更好地融入文化旅游产品之中,寻求更多的形式、更优的载体,协调文化内涵与游客需求之间的关系,将南阳楚汉文化旅游产品提升到更高的层次,从而满足游客更高层次的需求。

3.2 建立有效的楚汉文化资源保护机制,实现楚汉文化资源可持续

楚汉文化旅游资源是南阳发展楚汉文化旅游的基础,它是经过悠久的历史传承下来的,具有不可再生性。南阳要更有效地开发楚汉文化旅游资源,必须建立有效的楚汉文化资源保护机制,走可持续的道路,保障楚汉文化资源开发的永续性。坚持保护与开发相结合的原则,制定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规划,确定资源开发时间节点,明确资源开发的责任归属,加强资源开发监管力度,加强惩戒力度,从而形成有效的楚汉文化资源保护机制,为开发利用楚汉文化旅游资源提供良好的内外环境,实现南阳楚汉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3.3 营造与南阳楚汉文化旅游对应的环境氛围,提升文化旅游水平

营造与楚汉文化相适应的环境氛围,提升南阳楚汉文化旅游的水平。首先,提升居民文化素质,加强对楚汉文化内涵的深层次认识,培养居民以楚汉文化为荣,形成具有深厚文化氛围的社会环境,营造楚汉文化旅游与现代社会生活协调统一的环境氛围,使楚汉文化更好地融入文化旅游中;其次,必须保障楚汉文化旅游资源周边环境的协调性,避免楚汉文化与现代文明在景观环境上的直接冲突,通过科学合理规划,明确城市功能分区,保持楚汉文化旅游产品周边环境协调性,将楚汉文化旅游更好地嫁接于现代文明中。

3.4 积极开发多方位的楚汉文化旅游产品,丰富文化旅游产品种类

南阳楚汉文化旅游产品更新缓慢、形式陈旧,难以有效地将资源优势转换成发展优势。丰富楚汉旅游文化产品关键在于开拓视野,冲破传统旅游产品的模式,追求创新,将物质与非物质,欣赏与体验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更多方位、更具吸引力的楚汉文化旅游产品。在楚汉文化遗物遗迹欣赏过程中,将非物质楚汉文化如音乐、服饰、习俗等融入其中,增强物质文化旅游资源的知识性和参与性,将潜在的楚汉文化旅游资源转换为现实的旅游产品。

3.5 运用多种载体宣传南阳楚汉文化旅游产品,扩大旅游吸引范围

提升南阳楚汉文化旅游宣传力度,首先增强各方重视程度,充分利用各种有利资源,对楚汉文化旅游产品进行分析,确定旅游形象、旅游市场,确立统一的、突出特色的旅游宣传口号,针对特定旅游市场采取特定宣传方案,合理运用节庆晚会、旅游产品推介会、记者招待会、报刊、广播、影视、歌曲、互联网等各种载体,使楚汉文化旅游产品形象化、具体化、现实化。充分利用“两节一会”等有利的平台,汲取楚汉文化的精华将其以多种形式呈现;聘请南阳名人为楚汉文化旅游代言人,充分发挥名人效应,增强南阳楚汉文化旅游产品的知名度,扩大楚汉文化旅游的吸引范围。

参考文献

[1]戴庞海.南阳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探讨[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6,25(2):7376.

[2]黄慧玲.南阳汉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研究[J].内江科技,2008,(1):3536.

第7篇: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范文

[关键词]秦皇岛;文化旅游;资源开发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文化经济一体化趋势日益显现。文化不仅极大地提高了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而且对促进经济增长,增强综合竞争能力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尤其是近几年来,文化和旅游资源整合,促进了文化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从而也带动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文化旅游现已成为国内外最受欢迎的旅游方式之一。可以说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发展文化旅游是现代旅游业的发展趋势。

一、大力发展文化旅游是秦皇岛市旅游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旅游分为文化旅游和生态旅游两大类。文化旅游以内涵丰富的文化资源吸引顾客,生态旅游以秀美的自然风光吸引顾客。例如桂林山水、杭州西湖、雪域高原等是典型的生态旅游资源。北京故宫、长城、明十三陵、河南少林武术、山西平遥古城等是典型的文化旅游资源。而就河北省秦皇岛市而言,既有典型的生态旅游资源,也有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秦皇岛是中国首批优秀旅游城市,旅游资源丰富,自然风光秀美,文物古迹众多,山、海、关、城、湖、林、洞、泉,种类齐全,各具特色,交相辉映,冬无严寒,夏无酷暑,蓝天与绿地相映,碧海与金沙成趣,素有“京津后花园”之美誉。境内有五百余华里长城,古老神秘、雄伟神奇,山海关暨老龙头长城浓缩了万里长城各种建筑的精华,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和旅游开发价值。北戴河海滨经过一百多年的开发和建设,已经成为举世闻名的旅游度假胜地,并与南戴河、黄金海岸旅游区连成了一条名副其实的“海滨黄金旅游线”。近年来秦皇岛市生态旅游资源发展较快,也取得了很高的经济社会效益。而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不足,效益微乎其微,文化资源很多没有被开发为旅游产品。因此,凭借丰富的文化资源发展文化旅游是实现秦皇岛市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大力发展文化旅游的途径

毫无疑问,秦皇岛文化旅游资源极其丰富,既有数量的优势,又有品位的优势,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具备较好的基础和条件。但是有些文化旅游资源,旅游吸引力不足。那么如何将历史文化的潜在价值转化成现实的旅游产业,是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的关键问题。秦皇岛市之所以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不够,并非对文化旅游不重视、不积极,而是没有找到合适的发展路径,不知所措,不得其法。借鉴文化旅游发达地区的经验及学者的探索,笔者认为,发展文化旅游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妥善处理文化旅游与文化基础研究的关系,使文化基础研究为文化旅游提供学术支持,并提升景区文化品位。文化旅游离不开文化基础研究,离开了文化基础研究,文化旅游就缺乏学术支持,无法定位,也缺少文化品位。游客进行文化旅游,一方面是为了欣赏优美的景色,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弄清景区诸景物的历史源流及各种价值。缺少文化基础研究,对景区的解说就苍白无力,难以满足游客这方面的需要,从而减弱对游客的吸引力。秦皇岛的历史文化资源得天独厚,尤其是燕赵文化、孤竹文化、秦皇文化、长城文化、葡萄酒文化等。但缺乏专业性的学术团队,地方基础研究水平不高,缺乏大部头的、研究深入的学术著作,在全国缺乏影响,对外缺乏吸引力,以致很少举行全国性的历史文化学术会议。因此,搞文化旅游,需要文化基础研究为其提供坚实的文化基础。具体说来,应组织历史、哲学、宗教、文学等多学科的专家,到景区进行专题调研、考察,弄清景区诸景的历史源流和各种价值,帮助景区完善修改解说词;还应请有关专家学者开展讲座,不断提高导游和讲解员的素质。利用文化基础研究促进文化旅游,又利用文化旅游资助文化基础研究,使二者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发展。

第二,妥善处理文化旅游与文化产品研发的关系,借以使景区增加文化气息,提升文化品位。文化产品的研发也可以说是文化创作。文化旅游的基本资源是文物古建、历史遗迹,以及文化创作的产品。文化旅游景区往往还发售各种纪念品及书画、光盘等,他们更是文化创作的产品。文化创作对文化旅游有重大的促进作用,可丰富景区的文化资源,并使景区增加文化气息,提升文化品位。秦皇岛市文化旅游发展的不足,与文化创作不到位有密切关系。如在部分景区和游人必经的火车站,为游客提供的旅游纪念品很少,尤其是具有本地特色的或本地产的旅游纪念品。旅游包括“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而“购”是六要素之一,作为游客,观光之余,为自己、为亲朋好友买上一些纪念品是常情,更是一种旅游需求。比如到西安往往买一些仿制的陶俑,到杭州买一些丝绸,到苏州,园林虽然无法带走,但可以买一些书籍来了解苏州园林的奇、巧,这样在观光的同时也丰富了自己的学养。但秦皇岛的旅游纪念品的开发和研制尚欠缺较多。例如,老龙头作为万里长城的入海处,天下第一关作为万里长城的第一个关口,其地理位置和丰厚的内涵,是显而易见的。但我们到这两个地方,却见不到有关的纪念品。只在天下第一关景点看到一些有关山海关的书籍出售。同样北戴河鸽子窝公园,那是一代伟人挥毫写就《浪淘沙•北戴河》的地方,可是,景区内除了珍珠项链、贝壳制品等纪念品外,有关鸽子窝自身的旅游纪念品也一样见不到。那么,陕西西安因秦始皇兵马俑而生产出仿制陶俑成为一种旅游纪念品,我们能否依照这个思路,生产一些精品景点的微缩模型呢?这样就不至于使不少游客因买不到称心如意的纪念品遗憾而归。因此,必须将文化旅游与文化创作密切联系起来,利用文化创作来促进文化旅游。

第三,理顺体制,加强对文化旅游的协调指导。文化旅游的一些问题是旅游企业自身无法解决的,离不开政府的协调指导。秦皇岛在这方面可以说卓有成效。市直各相关部门积极发挥自身职能,大力优化旅游环境,积极推进旅游基础设施完善。如市公安局对市区通往景区道路进行了勘察,按照国家标准设置标识标牌132处,更换不合格标牌8块,增补旅游指示牌43块,并投资100万元重划道路交通标线30万米。市商务局积极筹措旅游商品专柜、旅游商品专营店。移动、联通公司在祖山、燕塞湖等景区增设信号差转台,积极落实景区无线信号全覆盖。市体育局积极结合全民健身活动,分阶段在全市重点景区增设休闲健身设施。市公用事业局进一步加密了33、34、25、8、22、30路主要旅游线路的公交营运车辆,保证基本上4分钟内一趟车,并在全部营运车辆上配置了电脑报站器,乘务员加强了对市各主要景区的宣传解说,营造浓厚的旅游氛围。但是,秦皇岛文化产业良性发展的互动性产业链尚未形成。拥有大量历史文化资源的文化、广电、新闻、出版、作协、文联等宣传文化系统还没有充分发挥作用。虽然宣传部门在文化产业发展中,具有整合文化资源的独特优势,也为包括旅游在内的整个文化产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小的贡献,但想为发展旅游业作更大贡献,却常常因体制不顺等原因而感到有诸多不便。为了整合境内文化资源,打破条块分割,促进文化资源跨部门、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联合重组,提高境内文化旅游乃至整个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市场竞争力,应在进一步发挥党委宣传部门优势的基础上,设立文化旅游协调小组,负责贯彻各级党委和政府关于文化旅游的方针、政策、法规,指导协调境内相关文化单位参与文化旅游开发与经营,激发境内广大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者、作家与艺术家的广泛参与,促使整个旅游业跃上一个大的台阶。

参考文献:

[1]刘书越,张英敏. 整合全省各类资源 大力发展文化旅游[N] . 河北日报文化周刊,2004.05.21.1.

[2] 杨英法.王全福. 文化旅游的发展路径探索.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J](社科版)2005年3期)

[3] 秦皇岛市2007年旅游项目建设工作安排意见. qhdta.省略

第8篇: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范文

关键词:齐鲁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地位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15-0069-02

山东是中国文化发祥地之一,是孔孟出生的地方,素称孔孟之乡、齐鲁之邦,源远流长的齐鲁文化就诞生于此。它是由齐文化和鲁文化这两个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经历流变,产生整合与不整合的交替而融合形成的。齐鲁文化实际上包含了内容完整化、体系化的儒家文化,儒学则是齐鲁文化的核心思想体系。因此,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不仅影响中国二千年的历史,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而且对当今来说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 齐鲁文化的建构

齐鲁文化顾名思义就是齐文化和鲁文化合称。早在西周初建之时,齐、鲁两国都是其分封的一个邦国。周公长子伯禽封于泰山以南,建国为鲁;异姓功臣姜子牙封于泰山以北,建国为齐。就这样,在齐国和鲁国境内形成和发展起来两种不同类型的文化。

齐鲁文化的形成,是宗周的礼乐文化与山东土著居民的文化相融合的结果。然而其建构并不仅仅是齐、鲁两国文化的简单叠加。由于两国的国情和采取的政策不同,形成了两种各具特色的文化。首先,地理环境的差异。齐国地处泰山以北,多处临海,地处偏远,被战国时期的苏秦称为“四塞之国”,可充分利用大海丰富的海洋资源,发展渔业等副产品加工业,不利于发展农耕业;鲁国因其地理环境的优越,宜五谷桑麻六畜,农业相对发达。再者,政治文化方面,齐国在诸子百家中重视法家,运用严苛的法令治理国家,与礼仪并重,注重改革,唯才是举,现实主义色彩浓重;鲁国则倡王道,反对霸道,推行“尊尊而亲亲”的政策。再有,思想民风方面。齐人务实开放,兼收并蓄,出现了孙武、孙膑等军事家和晏婴、管仲等政治家;鲁人崇尚礼乐,俗好儒学,产生了孔孟等讲求伦理道德、仁义礼信的学者。

齐鲁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主导地位,而儒学则是其核心和代表,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最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灵魂人物孔子以礼乐之学传授弟子,开启私家讲学之风,开创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学派――儒家学派。在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两千年来一直是封建社会的传统思想,其影响可谓深远。儒学是学术之源,墨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由此衍生,百家争鸣以此为基础。儒学在诸子百家争鸣的战国时代,特别是在西汉时期进一步吸纳百家精华与汉家政治密切结合,中古主流文化由此发展,齐鲁文化所孕育的儒家思想成为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2 博大精深的齐鲁文化,以独特的资源景观向世人展示其迷人的风采

2.1 历史悠久的古代建筑、遗迹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齐鲁文化的载体

(1)深沉凝重的历史建筑、遗迹。常言道:“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遗迹是历史的缩影。”流连在风格迥异、雕梁画栋的殿宇庙堂,徜徉于古城旧址、街坊民居,在高耸八方的楼阁上引吭高歌,将会浮想联翩,思绪悠悠。足以傲视天下的世界遗产:泰山风景名胜区是我国第一个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名录的具有自然和文化双重意义的世界遗产。苍松翠柏、如云似雾,笼罩着奇峰幽谷、红墙绿瓦、秦碑汉文、唐铭宋崖镶珠嵌玉般遍布登山沿途和峰峦山麓。曲阜以丰富的历史文物和众多名胜古迹而蜚声中外。最出名的当数“三孔”,即素称我国三大古建筑群之一的孔庙;号称天下第一家的贵族府第孔府;有中国历史上保存最完整、面积最大的家族陵园孔林。

(2)涵义隽永的名人故居及纪念地。亚圣孟子的故地:孟庙、孟府、孟林以及孟母林,合称“四孟”,虽已年代久远。但从旧地点滴之处仍然能感受到当年孟子“仁政”的政治抱负;“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的蒲松龄故居,带有一层诡异的神秘色彩;书圣王羲之故居,“行如流云”的书法作品是进行中国书法寻根之旅的最佳去处;还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蜀国名相诸葛孔明故居等,都是十分有教育意义的旅游去处。

2.2 璀璨夺目的宗教文化,体现为灿烂的宗教艺术、包含着多样的宗教建筑,是齐鲁文化的点睛之笔

宗教文化自古以来具有迷人的魅力。不管是寺庵宫观、殿宇石窟,所具有的庄严、肃穆,还是雕塑、壁画、神话传说,所体现的飘逸、高雅,无不凝结着人类的智慧。

(1)造型各异的宗教建筑。像大多宗教庙观一样,山东的建筑选址也多在环境幽雅静谧的高岳深山,曲径通幽、深山古刹、松风水月,具有一种神秘感,是修仙拜佛、逃避都市喧嚣的绝佳去处。佛道并存的东岳泰山,有释家的“佛光普照"普照寺、金刚经,供奉东岳大帝的岱庙,祭祀碧霞元君的碧霞元君祠、王母池、斗母宫等道家的宫观祠宇;道教圣地崂山,钟灵毓秀,太清宫名扬天下;胶东半岛的昆嵛山、圣经山,因道教全真派在此创教立派、传经布道而留下传世美誉。

(2)超凡脱俗的宗教艺术。内容丰富的山东宗教文化以其独特而神秘的艺术形式开拓了旅游者的眼界,潜移默化地陶冶了人们的情趣。其摩崖石刻、石窟造型,以艳丽的色彩、生动的造型、精湛的技艺给人以美的享受。价值较高的有泰山经石峪《金刚经》大字石刻,岱庙天贶殿壁画《泰山神启跸回銮图》,灵岩寺40尊宋塑罗汉像神态各异、栩栩如生,被梁启超赞为“海内第一名塑”。

2.3 绚丽多彩的民俗文化,县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是一类魅力四射的人文旅游资源

俗语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山东之所以被称为“齐鲁文化之邦”,就在于民俗的地域差异,表现为以下两点:

(1)各具特色的节庆活动。节庆是有鲜明的公众庆典活动,且常与会议展览等形式相结合,是具有规模大、人数多、主题鲜明、特色突出等特点,对提高当地的知名度,提升人气具有重要意义。风筝之都潍坊,自1984年第一届国际风筝会至今,风筝优美的造型、逼真的形象、精巧的扎工以及富有民间乡土气息的独特风格吸引了国内外众多的游客。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每年都推出一系列丰富多彩而又独具孔孟之乡地方特色的纪念活动,比如大型仿古祭孔乐舞表演、孔子诞辰故里游、组织品尝孔府家宴、喜宴等孔子家乡美食旅游活动。 .

(2)乡土气息浓郁的民间艺术。“潍坊千里民俗旅游线”上的“高密三绝”(剪纸、扑灰年画泥塑),杨家埠木版年画和风筝作坊,安丘石家庄民俗旅游村集风筝游、探古游、婚俗游、年画之乡游、风景名胜游于一体,形成了一个“汇今古奇观,现当时风情”的立体艺术画廊。游客们可以放风筝、荡秋千、乘马车、坐花轿、随农家习俗、住农家房、吃农家饭、学农家活。

3 齐鲁文化在资源开发中的地位和作用

齐鲁文化是山东开展旅游活动的活的灵魂,是长流不竭的源头。从雄浑厚重的古代建筑、源远流长的宗教艺术到特色鲜明的民俗风情都是齐鲁文化的体现,其深厚的历史积淀蕴涵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审美价值。古代建筑遗迹作为齐鲁文化的载体,本身就是极具吸引力的文化旅游资源;山、河、湖、泉等自然旅游资源,因其附着文化而散发出诱人的魅力;丰富多彩的传统民俗文化,在全国民俗文化中具有突出特色和重要地位,是齐鲁文化最鲜活的体现。

齐鲁文化是山东地域特色形成的基础,在中国的地域文化系统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鲜明的特色,也造就了山东旅游开发的资源优势。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齐鲁文化不仅主导了中国文化几千年的发展,而且对东亚与东南亚国家的传统文化都有很深远的影响,已经贯穿融合到政治、经济以及社会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由于东西方的文化差异,使得儒家文化对西方也有着极大的魅力,因此齐鲁文化具有国际吸引性。其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为山东留下了众多的文化遗存,特别是“三孔”、泰山等儒家文化景观,都是在世界上具有垄断性的历史资源,在海内外具有极高的知名度。应该说儒家文化塑造了中国淳朴而敦厚的传统社会风尚。正是因为齐鲁文化的极品地位,使之无可厚非的成为山东省旅游开发的文脉所在。

山东地理是山东的历史得以展开的空间舞台,是展示山东人文化的横向坐标。齐鲁文化的诞生正是“造化钟神秀”的结果。山东地处黄河流域的下游地区,东临大海、西靠平原,有着优越的地理环境,齐全的地貌类型。自古以来就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北通京畿政治要冲,南接江浙经济腹地,是沟通南北经济与文化交流的咽喉要地。

山东的历史是山东人历史活动的时间舞台,是山东人的生命和文化得以展开的纵向坐标。古代的山东,有发达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有灿烂的文化艺术,有辉煌的科技成就,其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从齐鲁文化最原始的文化渊源一沂源猿人到齐鲁文化的内核与代表一儒家文化,确立了齐鲁文化的品牌地位。

正是山东省地区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与自然资源以及千年的社会发展史孕育了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齐鲁文化,独特的文脉特征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早就塑造了齐鲁文化与众不同的文化性格和中华文明的崇高地位,几千年奔腾不息,始终是中国文化的主流。

中国位于世界的东方,山东位于中国的东方。正如太阳从东方升起,中国文化的源头也来自这里。登上“五岳独尊”的泰山,去体验“一览众山小”的万丈豪情;徜徉圣人先贤的旧地,去感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远大抱负;漫步烟波浩渺的海滨,去拥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怀,将会是怎样的一种情怀!我们不会遗忘祖祖辈辈的先人们,在这块土地上辛勤地耕作、孜孜不倦地奋斗,创造了辉煌的成就,留下了宝贵的遗产,才有了今天我们得以炫耀的资本一齐鲁文化。感于上天与祖先恩赐的同时,如何才能善用这些资源,发挥其潜力,却是一个值得深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陈金川.地缘中国(上)[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1998.

[2]何佳梅,王德刚.山东省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研究[M].济南:齐鲁书社,2004,(1).

[3]辛向阳.“说道”山东人[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5,(9).

[4]宣兆琦、李金海.齐文化通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8).

[5]杨明.现代儒学重构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5).

第9篇: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范文

关键词:多元文化;凉山;体育旅游;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6)08-48 -03

21世纪是休闲体育的时代,人们不仅仅只满足传统的旅游、休闲方式,慢慢地从“走马观花”式的旅游方式向文化旅游和生态旅游方式转变,更加注重自我参与、自我感受、自我超越的方式发展,这种方式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体育旅游。经济基础决定着上层建筑,一定时期的经济基础决定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有些未来学家对未来的预言认为,娱乐和旅游业将成为人类新的发展浪潮。凉山州位于四川省西南部,是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凉山州有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和众多的特色体育旅游项目。开发凉山体育旅游资源对带动凉山州旅游业的发展具有关键意义,开发凉山体育旅游资源为游客实现自主参与原生态、人文特色、提高旅游档次具有重要的作用。从多元文化视角合理利用及开发凉山地区体育旅游资源对提高凉山地区的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起着重要作用。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运用多元文化视角对凉山地区生态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旅游景点、少数民族风情、传统体育旅游项目进行研究。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立足本课题的研究需要,先后在阿坝师范学院图书馆,通过CNKI、万方数据库检索相关的文献资料,对搜索到的文献资料进行分类、筛选、整理,找出对本研究有用的素材以及前人研究的不足,其中,主要参考文献有孙德朝写的《凉山旅游资源开发及对策研究》、周晓梅写的《体育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等大概三十余篇。另外,还搜索了百度,搜狗等关于凉山体育旅游的资料。这些资料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翔实的理论参考。

2.专家访谈法

本研究立足四川凉山地区,在体育旅游研究方面,西昌学院、阿坝师范学院很多老师是这方面的专家,因为这些高校地处民族地区,经常与凉山州的学生交流,对凉山州及凉山体育旅游资源非常了解。另外,成都体育学院柳伯力教授也是这方面的专家,他主编了两本关于体育旅游的专著《体育旅游导论》和《中国西部体育旅游开发――理论探讨与对策研究》,通过走访这些专家,获得研究需要的第一手资料。

3.田野调查

针对本课题研究的对象,特采用田野调查法,本人亲自去凉山体育旅游景点体验、感悟,如亲自体验彝族火把节的盛大、彝族摔跤、射箭、安宁河漂流等活动。在这期间,通过日常观察与交流,了解体育旅游的开展利用状况,取得研究需要的第一手资料。

4.逻辑分析法

运用多元文化视角,采用人类学、历史学、哲学的学科理论,运用归纳、总结、类比等逻辑方法。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四川凉山体育旅游资源特点

四川凉山体育旅游资源丰富,特点显著,归结起来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民族性特点鲜明

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四川的“三州”之一,幅员辽阔,辖17个县市,人口众多,其中彝族182万人,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境内少数民族众多,有彝族、回族、藏族、蒙古族、纳西族等十几个少数民族。各个民族的生活习惯、生活环境、皆有不同,形成了很多传统民族体育项目。我们在开发凉山体育旅游资源的同时,一定要关注其民族特点,做到区别对待,做到独一无二,打造出富有凉山体育旅游特色的旅游品牌,突出民族特色,如彝族火把节、彝族年、藏族新年等活动来吸引游客。

2.地域性特点显著

凉山地区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多样,地势落差大,为喀斯特地貌,民族种类多,风土民情差别大,素有“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差异。不同民族有各自不同的民族体育运动项目,再加上要和当地旅游资源相结合,地域差异性很显著。我们在开发凉山体育旅游资源的同时,要立足本地资源特色,突出地方特点!

3.功能性齐全

凉山地区体育旅游资源丰富,并且体育旅游资源功能齐全,一方面它把体育健身与娱乐相结合,让人们在欣赏大自然美景的同时,既参与了健身也获得了愉悦。另一方面,很多民族体育旅游项目简单易学,更加吸引游客。

(二)四川凉山地区体育旅游资源概况

1.凉山体育旅游气候条件

气候指的是一个地区长期的天气状况,气候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体育旅游的效益,大部分的体育旅游都要在一定的气候条件下进行。另外,气候通过降雨、土壤等因素,形成一定的自然地貌景观。适宜的气候使旅游者心情舒爽,愿意去尝试、去消费,反之,游客则不愿意参与消费。凉山冬暖夏凉,全州每年平均气温16℃,最热的7月份,日平均气温为23℃,最冷的1月份平均气温为9.3℃,凉山州府西昌,气候条件素有“万紫千红花不落,冬暖夏凉四时春”之美誉,另外,西昌风清月高,被誉为“月亮之城”。凉山具备四川少见的旅游气候条件,对调节四川旅游淡旺季具有重要的意义。

2.凉山自然生态旅游景观

凉山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其中包括:山川、河流、森林等,这些自然资源都为体育旅游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凉山地区主要的自然生态景观:盐源高山峡谷风光、盐源宝清森林公园岩洞、盐源公母山、冕宁白玉林、喜德小山、金沙金河谷、西昌邛海湿地公园、龙眼井、木里菩萨洞、越西金马山、树河天生桥、德昌群英沟峡谷、冕宁麻哈渡出水洞、美姑大风顶自然保护区、螺髻山自然保护区、安宁河谷的阳光、沪沽湖的日出、金沙夜月等。

3.凉山地区人文旅游资源

人文资源一般指的是人们创造的文明古迹、风俗习惯。凉山西昌有卫星发射基地、彝族风土民情、甘洛藏族苯教文化、盐源泸沽湖摩梭人母系氏族文化以及各地的古城、古文化遗址。

4.凉山地区特色体育旅游项目

凉山地区特色体育旅游项目很多,譬如彝族传统体育项目,包括:斗牛、赛马、彝族摔跤、射箭、斗鸡、斗羊、水枪、秋千、投掷石头等,另外还有邛海水上运动项目、安宁河激情漂流项目。

(三)凉山地区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经济基础薄弱,发展滞后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发展相对滞后。虽然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相对于全国其他省份,四川省GDP的增长相对较慢,人均收入偏低,更不用说凉山等贫困地区了。体育产业的发展需要丰富的物质资源作为基础,而相对落后的经济严重阻碍了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凉山州财政收入较低,在财政支出中对体育旅游的支出比重不大,致使一些开展体育旅游的基本设施缺乏,并且很多器材已陈旧老化,基本无法使用,这样导致体育竞赛很难在凉山地区开展。

2.思想观念落后

要想使体育旅游得到长远的发展,必须要创新观念。目前凉山地区的体育旅游还是照搬其他地方旅游业“同构化”道路模式,没有很好地挖掘凉山特色,走出一条新路子。目前,西昌彝族“火把节”,安宁河漂流,取得了很好的效益,带动了凉山旅游业的发展,但对于整个凉山地区来说,其丰富的体育旅游资源与发展体育旅游业对经济的贡献上还是不相匹配。下一步我们要将体育与旅游、文化相融合,以促进凉山体育旅游的发展。

3.体育旅游专业人才匮乏

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关键是人才,人才的能力、思维方式、工作方法直接影响到体育产业的规划、开发、决策。当前凉山地区最缺乏的是既懂得体育旅游市场开发和研究、又熟悉体育产业和旅游经营的复合型人才。目前高校开设游泳课的普遍比较多,但对于新兴的体育旅游项目譬如:登山、攀岩、漂流、滑雪等项目开设课程的高校比较少。据走访调查,凉山地区还没有一所高校开设培养体育旅游复合型人才的专业。据相关资料统计,凉山地区体育旅游管理者85%是业余的,只有15%是受过高校体育或者旅游专业培训的大学生。人才匮乏严重制约了凉山地区体育旅游业的发展。

4.体育旅游硬件设施差

旅游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是旅游基础设施,旅游景观要想吸引游客,必须要有良好的基础设施。近年来,凉山州政府加大了对旅游业的投入,特别是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但与体育旅游业的蓬勃发展还是不太相配。由于凉山地区体育硬件设施较差,制约了体育旅游业的发展。

5.宣传力度不够

体育旅游归属于旅游业。体育旅游产品是旅游者参与某项体育活动的旅游活动,其好坏直接能够影响游客的多少。体育旅游产品是无形的,不可转移的。这就注定了必须依靠宣传来增加知名度。体育旅游不仅仅要通过图片文字宣传,更要通过生动形象的讲解来宣传。

6.民族体育项目尚未充分开发

对于民族传统体育我们要继承和保护。凉山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传统体育项目丰富,而且很多都充满趣味性、竞技性。这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很多都是体育旅游资源,完全可以对其开发利用。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限制,凉山民族传统体育只是在盛大的节庆才会举行,比如“火把节”上的摔跤、斗牛、斗鸡比赛。另外这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还缺乏与外界的交流。

7.管理体制需要进一步完善

近年来,凉山体育旅游业发展较快。但由于体育旅游在四川省起步较晚、其计划经济形成的管理体制已经严重制约了体育旅游的发展。目前,凉山体育旅游缺乏统一的管理和规划,政府的主导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区域间的合作开发意识淡薄。

(四)对凉山地区体育旅游发展的建议

1.提高认识、创新发展思路

体育旅游已成为当今一种时尚。凉山地区的体育旅游虽然起步较晚,但其发展前景非常好,另外加上体育旅游人数的增多,体育旅游在体育产业中扮演着愈来愈重要的(下转第16页)(上接第49页)角色。体育旅游在体育产业中的重要地位务必要引起各级领导及管理人员的高度重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体育旅游产业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凉山地区体育旅游种类繁多,并且具有民族特点。我们要根据凉山体育旅游的特点,立足自身特色资源优势,开发符合自身特点的体育旅游产品。更新发展思路,全面统筹体育旅游资源,不断提高全州体育旅游档次、效益。

2.加强政府宏观调控,促进凉山体育旅游协调发展

体育旅游涉及到很多部门的工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各部门要高度重视、相互配合、相互协调,加快凉山体育旅游的发展。政府部门要出台相关的体育旅游政策法规,加大体育旅游部门的执法力度,提高体育旅游管理的法治化水平,积极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改进政府部门的服务方式,使其更加人性化、提高办事效率、创新服务方式。加强对交通的建设,为体育旅游产业提供完善的基础设施。政府部门应加大对体育旅游产业的资金投入。树立凉山旅游品牌,加大宣传力度。

3.努力培育和提升体育旅游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为凉山地区体育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遇。我们要建立健全凉山体育旅游企业制度,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施精品工程,调整产业结构,不断完善产业链。根据市场需求,大力发展如探险、滑雪、漂流等体育旅游项目,不断完善体育旅游产品体系。

参考文献:

[1]曾秀端.贵州体育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7.

[2]孙德朝. 唐山市高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的现状调查与研究[D].四川:四川大学,2005.

[3]胡良玉.凉山民族地区户外运动休闲旅游开发策略研究[J].才智,2013.

[4]邹勇,张会.凉山州开发体育旅游的可行性分析[J].西昌学院学报,2009,(09).

[5]秦容.基于循环经济理论的旅游发展研究――以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为例[J].中国商贸,20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