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收集地理信息的途径范文

收集地理信息的途径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收集地理信息的途径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收集地理信息的途径

第1篇:收集地理信息的途径范文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地理;教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02B-0020-01

一、“过程与方法”的价值追求

(一)培养学生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

传统的地理教学目标通常要求学生采取不同途径或者是运用不同方法收集相关的地理信息,使用学习到的地理知识以及技能去整理地理信息并且分析地理信息,将这些信息作用于地理学习的过程中。学习地理的过程事实上也是一个收集和整理地理信息的过程,不同的地理信息来源多种多样,教师在开展新课程实践的过程中,需要积极引导学生在课堂上以及课外多多搜集有用的辅助信息,同时可以借助网络媒体以及大众媒体等手段,对收集到的地理信息进行分析和归类。

(二)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高中地理教学要求所有学生都能够尝试着从生活和学习中发现相关的地理问题,并且探索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加强和其他学生之间的合作,进行调查并且解决问题。教学的目标是为了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在这个基础上带领学生认知这个世界,能够更好地去适应这个世界,进而培养学生分析地理问题以及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有效促进人际关系和谐,创造更加美好的社会。由于人类社会面临着诸多问题,如人口问题、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等,不同区域、不同社区以及不同国家之间都存在不同的地理问题。在新课程实践过程中,教师需要逐渐引导学生去联系国家、社区或者是组织实际,发现问题并且提出能够有效解决问题的对策。

二、地理“过程与方法”的教学评价实践

(一)收集、整理及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评价

在十分丰富的信息资源中,对于有着较强目标性的地理学习来说,不仅存在有效信息和关键信息,同时也存在无效信息以及辅助信息。地理教材作为学生学习地理最核心的资源,教材中各种文字的表达如地理概念、地理原貌等都是十分重要的有效信息和关键信息。评价学生是否具备了较强的收集以及获取信息的能力,重点可以从学生学习地理课程的兴趣入手,考查学生是否能够使用不同的手段收集和整理信息,因为只有懂得如何收集信息,整理出对自己有用的信息,才能算得上是高质量的学习。对收集整理好的信息还需要做出分析,找寻其中存在的问题,评价学生是否能够用正确的观念去学习,运用区域比较法和地理归纳法以及区域综合分析法等不同的研究方法,有程序、有步骤地分析各种地理要素之间存在的基本规律和内在关系。

(二)发现及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评价

评价学生能够发现地理问题的能力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教学评价内容,具体可以从评价学生是否能够使用正确的价值观分析地理问题,是否具备正确的资源观、人口观以及环境观等诸多科学观念,还需要从所看见的地理现象以及地理事物当中去发现诸多地理问题,具体从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以及促进人地关系和谐等诸多方面来分析地理事物以及地理现象。评价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样是检测学生地理知识学习程度的一个主要方法,解决问题能力具体的评价指标可以从是否体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及科学合理的地理观念等方面出发,提出“方案”的选择性、多样性以及实践性等等。

(三)表达与交流的能力评价

对于学生而言,拥有良好的交流与表达能力是十分重要的,这也是评价学生综合能力的一个方面。对地理学习情况进行表达,最为重要的评价指标是学生是否能够把自己所要表达的内容进行融会贯通,要具备一定的逻辑性,还需要掌握有效的表达方式,如何运用更加优美的文字或者是更加流畅的表达技巧。对学生的表达能力进行评价具体可以从学生参与活动的态度以及频次出发,还需要看学生交流和表达的质量,例如,是否拥有自信、自尊以及积极进取的态度等等,是否能够以科学合理的地理观念进行思考,在阐述各种地理现象和地理事物以及地理问题的过程当中,是否可以做到语言流畅、条理分明。

三、结束语

地理“过程与方法”的教学评价应与地理教学实践过程紧密相随。在评价方法上,应着力体现新课程的评价理念,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重视反映学生发展状况的过程性评价,实现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强调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反思性评价与鼓励性评价相结合,使地理“过程与方法”的教学评价成为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和学会交流的动力。

参考文献:

第2篇:收集地理信息的途径范文

【关键词】测绘工程 教学改革 课程设置

现代地籍测绘技术的基本框架

现代测绘技术是运用到地籍测绘中的一些先进的技术和方法,它是融地籍测绘外业、内业于一体的综合性作业系统。其最大优点就是在完成地籍测绘的同时可建立地籍数据库,并通过一定的途径建立地籍管理系统,为完成“数字国土”工程、实现电子政务和现代地籍管理奠定基础。现代地籍测绘主要是采用自动采集地籍要素的方式,利用全站仪、计算机或PDA采集地籍要素,传输到计算机上,运用专用的地籍数据处理软件,对其进行分析、整理、编辑和入库。其基本流程为:(1)资料分析:对测区已有的地籍数据进行分析,熟悉测区地形,根据本身已有的设备和最终建立地籍数据库的要求确定采用何种测量技术。在资料分析过程中,可以考虑能否使用“准地籍测量”。(2)数据获取:数据获取途径包括两种:第一种是通过上述分析,直接利用已有的资料,如原始的正确的地籍档案资料等;第二种是野外直接采集与收集。数据采集必须根据建立数据库的要求,得到适宜的数据格式。数据获取的内容,包括全要素地形数据、地籍数据、地类数据、控制数据。

二、工程测量中的数字化技术

1、地图数字化技术

在建立各种GIS系统时,对原有地图进行数字化处理,在建库工作中占据了相当大的工作量,各工程测绘部门都投入相当大的人力和财力。对于已有纸制地图,若其现势性、精度和比例尺能满足要求,就可以利用数字化仪将其输入计算机,经编辑、修补后生成相应的数字地图。当前有手扶跟踪数字化和扫描矢量化两大类仪器,针对大比例尺地形图,大多数扫描矢量化软件能自动提取多边形信息,高效、便捷、保真的对地图进行数字化处理。

2、数字化成图手段

大比例尺地形图和工程图的测绘是传统工程测量的重要内容,常规的成图方法野外工作量大,作业艰苦,作业程序复杂,同时还有繁琐的内业数据处理和绘图工作,成图周期长,产品单一,难以适应社会飞速发展的需要。而数字化成图技术具有精度高、劳动强度小、更新方便、便于保存管理及应用、易于等特点。目前,数字化成图技术有内外业一体化和电子平板两种模式。内外业一体化是一种外业数据采集方法,主要设备是全站仪、电子手簿等,其特点是精度高、内外业分工明确、便于人员分配,从而具有较高的成图效率。

3、测绘的成果体现――地理信息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属于地理学研究领域,是以各种测绘数据为基础,采用地理模型分析方法,为地理研究服务的计算机系统。城市规划信息系统以地理信息系统各种技术为基础,综合各种城市测绘数据,目前应用已初见成效、在城市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测绘机构的地理信息应用技术、基础地理数据库正在发挥着“基础设施”的巨大支撑作用。随着这些新技术的不断出现,测绘在城市建设中所占据的作用和地位也越来越高,也使得我们的工作和学习变得越来越松。

地理信息系统不仅可以服务于城市的规划与管理工作,如果能增加统计分析功能,计算几辅助设计结合交通规划信息,则地理信息系统完全可以获得更大的拓展,如可以应用在智能交通、现代物流等相关行业。

4、各种测绘数据亟待整合以发挥更大功用

地理信息系统主要是为了查询、分析方便以提高管理、决策的效率、质量、水平。有了数据库,有了分析工具就可以辅助管理、辅助决策,可以说谁掌握了信息,谁就掌握了决策的主动权。在现实工作中,规划、建设管理常用的地形信息比现行的标准地形图简单,而非地形信息,如土地使用、地籍、房产、管线往往很重要,需要和地形信息结合在一起使用。

井冈山市为例,就有井冈山市规划局的规管系统;国土局的土地信息系统;房产局的房产信息系统。其基础地理信息来源于不同时期不同的测绘单位,所提要求、标准不同,成果覆盖范围、图形比例尺互有交叉,GIS 应用平台不同,平面坐标系也分为南京地方坐标系、南京地籍坐标系。而由于房产测量起步较晚,房产基础图较为缺乏,在《房产测量规范》中直接载明“房产图根据需要可利用已有地形图和地籍图进行编绘”,在房产部门建系统的过程中也确实利用了部分已有的地形图和地籍图,但房地产测绘也是城市大比例尺测绘的一种。其方法手段与其他测量并无多大区别,它具有更多的信息源,量大,涉及面广,内容繁多,图表复杂,因此它是建立现代城市地理信息系统重要的基础信息,同时也是城市大比例图更新的主要基础资料。地形图、地籍图、房产图其实是基于同一类基础图的不同的表现形式,在同一幅底图上各自增加不同的属性项,三者如能合而为一,实现基础图全市域覆盖,统一平台;超脱出部门利益将会取得最大的社会效益。而各地城市建设发展很快,地形图的现势性难以保证,转向GIS 后,信息种类更多,单靠本部门、本系统内要将各种信息都及时地、同步地更新,事实上难以做到。

集成公开化的数据服务从理论上说可避免各个部门重复性地收集与输入数据,大大降低费用,获得明显社会效益。上海浦东新区建设局地理信息系统集成了海量的城市空间数据: 基础地形数据、土地信息、房产信息、道路交通信息、市政管线信息、规划信息,其应用覆盖了所有具有地理信息业务的部门,包括浦江两岸开发、旧区改造、规划、土地、房产、建筑、交通、重大工程等等,在城市建设管理中发挥巨大作用。因此,为了更好地发挥测绘保障服务水平, 发挥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建设管理中的作用,应由政府测绘主管部门牵头,规划管理、土地管理、房产管理、路政、水利、交通和市政建设等部门共同担纲,制定统一的数据标准和相关政策,确定唯一的地理信息基础数据的作业要求、精度、成图质量,整合现有测绘力量,制定相应的维护、更新机制,确保地理数据的正确性和现势性,进行统一的城市大比例尺基础图提供,各部门在基于一个共享数据平台的基础上挂接本部门的专业数据,直接获得数字化的地形信息,从而极大地减少重复劳动,降低全社会的信息收集与输入成本,保持空间位置的统一性和精确性。

三、工程测量中的地理信息(GIS)技术

GIS是集计算机科学、空间科学信息科学、测绘遥感科学、环境科学和管理科学等学科为一体的新兴学科。已成为多学科集成并应用于各领域的基础平台和地学空间信息显示的基本手段与工具。其技术优势不仅在于它的集地理数据采集存储、管理、分析、三维可视化显示与成果输出于一体的数据流程,还在于它的空间提示、预测预报和辅助决策功能。目前,GIS不仅发展成为一门较为成熟的技术科学,而且已经成为一门新兴的产业,在测绘、地质矿产、农林水利、气象海洋、环境监测、城市规划土地管理、区域开发与国防建设等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采用GIS、数据库、内外一体化测图、扫描矢量化及全数字摄影测量等技术,为专业信息系统提供及时、准确、标准化、数字化的基础空间信息,以建立各类专业信息系统,从而实现管理的科学化、标准化、信息化。

第3篇:收集地理信息的途径范文

【关键词】土地测量;土地规划;应用

前言

由于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测绘技术不断更新,涉及的领域也不断扩大,但在实际测量中应该按照实际应用的需要对测绘技术进行选择。也就是说,必需选择合适的测绘技术。下面以对矿山的测量来简要说明土地测量技术的实际应用。遥感技术(RS)在矿山测量中已经有了悠久的历史,并且其经验也是最为丰富的,对于矿区实时、动态、综合的信息源等都可以通过遥感技术获取。遥感技术在矿物寻找、矿区地质条件研究以及煤层顶底板研究等许多方面都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由此可知,遥感技术在矿山中的应用是矿山测量实现其现代任务的重要保障。矿区地表移动监测、水文观测孔高程监测、矿区控制网建立或复测、改造等的进行也离不开GPS技术。建立矿区资源环境信息系统平台,以各种测量技术为数据获取的途径,可以实现集数据采集、处理、管理、分析、输出于一体的自动化、智能化的技术系统,作为矿山可持续发展的决策支持系统。综上所述,测量技术的使用,大大加快了工程的完成进度,使工程在更为可行与安全。

1 土地测量技术发展

首先,遥感技术。 遥感技术主要是利用相应的遥感设备对相关的电磁波信号来实现远距离的探测工作。 在技术人员应用遥感技术的过程中,需要对收集到的信号进行记录和分析,最终经过验证才能够实现最终的应用,这就是土地测量中的遥感技术。众所周知,遥感技术的应用具有较大的优势作用,获取信息的速度和其他的技术相比明显较快,而且具有一定的多光谱特性。采用遥感技术获得的图像更加清晰,空间的分比率也达到了更高的标准。 基于以上这些优势,这种技术已经得到了高效地普及。尤其是在土地监测工作中,遥感技术的应用程度更高,可以为土地管理工作提供重要的依据。其次,地理信息技术。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主要是为了对相关的数据进行采集,做好数据处理工作。采用这种技术不仅可以提升土地规划工作的简单程度,而且便于管理。这种测量技术主要在地势比较复杂,测量难度相对较大的地区。经过测量可以实现空间定位。地理信息系统在土地管理的很多领域都有所应用。 计算机技术和空间技术的高效发展为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提供了动力。 利用地理信息技术还可以建立相对比较完善的数据库管理系统,促进空间图形和数据的一性,实现数据管理、分析的规范性和准确性。最后,GPS 技术。这是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的简称,其具有较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可以在太空、地理以及其他的领域进行应用,在土地规划工作中 GPS 是比较常见的测量技术,其特点比较明显,不仅定位准确度相对较高,还可以分时间段来进行测量,而且实时性相对较强,可以为土地规划工作提供更加准确的数据和信息。

2 土地测量在土地规划中的应用

2.1 RS、GIS、GPS 测绘技术的应用在土地规划的过程中,采用 RS 技术、GIS 技术以及 GPS 技术主要是按照土地检测的相关规范和原则,根据国家规定的土地规划的相关标准,对土地的现状以及以后的应用状况进行勘察,最终建立一个相对比较全面的资料库,为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相关工作提供一定的数据基础。 在土地调查的过程中涉及到的调查流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利用遥感影像来实现实际的勘测,然后经过专业人士的深入分析,建立相对比较完善的专业数据信息系统。(2)遥感技术可以实现快速高效的数据信息采集。GPS 技术可以对土地的方位信息进行准确地测定。另外,地理信息技术可以实现土地测量的自动化,降低土地测量分析的难度。 在提升土地测量精准度的同时还应该提高土地测量工作的效率。

2.2 土地测量对土地利用规划的指导意义

在进行土地利用规划工作的过程中,操作人员加强土地测量工作的力度是至关重要的。土地利用规划是土地管理工作的核心,规划工作涉及的信息众多,包括土地定位、数量、质量等重要数据信息。因此在开展规划设计之前必须收集好相关土地信息,并经过系统的整理和处理,将这些信息作为规划设计的主要依据。同时对数据信息进行处理能够深入了解土地的性质与使用价值,以此来判断适合规划用地的区域以及不适合规划用地的区域,也能确定城市用地和保留用地,根据信息反映的实际来划分各区域空间的使用功能。测绘新技术在数据收集方面具有众多优势,包括具有即时性、准确性、自主性以及高效率。其能够直接利用遥感技术收集土地信息,在经过遥感技术加工,能够获得高质量的图片以及数据,以便于最快时间了解土地信息。土地测量技术还能通过地理信息技术构建土地利用空间信息系统,为规划工作提供详细的理论资料,保证规划的顺利进行。同样能够通过地理信息系统的分析处理功能,评价目前土地使用情况同时生成土地使用情况分析数据库,土地使用结构优化以及布局设计能够够通过土地使用远景规划以及土地利用类型预测来实现。地理信息系统还具备可视化功能,与应用模型相结合还能够显示和研究规划设计的结果,进而使规划设计不断得到完善。

2.3 在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中的应用

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的目的是准确快速的发现土地利用状况的变化并收集变化的数据。在以往,我们在真实了解一个土地的具体利用现状的时候还是十分被动的,而且收集到的数据较为粗糙,真实性也低,在对数据进行分析和计算后得到的结果与现实差异较大。目前,我们利用土地测量技术进行相关土地利用的动态监测,充分发挥遥感卫星中对矢量数据处理和GPS数据精确定位的优势,最终通过GIS实现土地的可视化管理,大大提高了土地相关信息的时效性和数据的准确性。

2.4 在土地执法监察中的应用

土地测量技术还简化了土地执法部门的流程:首先将遥感监测技术和土地执法动态巡查相结合,对土地利用进行排查,尽可能的发现土地违法行为,再通过便携式GPS接收设备和GIS提供的电子地图,快速准确的发现并到达疑似违法用地的现场。近些年来,土地测量技术已经成功的运用于土地执法监察中,科技与人力相结合,使土地违法利用的行为显著减少。

3 结束语

总而言之,社会在发展和进步的过程中,对土地进行重新管理和规划是必然的,因此应该建立相对比较科学的管理技术和规范。在实现土地规划的过程中采用先进的测量技术是相对比较重要的。这些技术类型在文章中笔者已经提到。 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增强测量的准确性,还可以达到测量的规范性。可见,这些土地测量技术为提升土地规划工作的高效性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罗世彦.土地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低碳世界,2013 (11X).

[2]唐德镜.数字化测绘技术在土地测量工程中的实践[J].中国科技纵横,2013(15).

第4篇:收集地理信息的途径范文

关键词: 地理教育 创新素质 培养方法

当今世界人类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国家综合实力的提高,将越来越体现在国民素质和创新人才的数量与质量上,越来越体现在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上。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地理学是研究地表物质的区域变化规律的科学。地理学综合、动态演化及多科学交叉等特点,决定了它将成为培养各类创新素质人才的良好载体之一。所以,只有围绕培养创新人才,提高民族素质,推动经济发展及社会进步这一主导方向,地理教育才有旺盛的生命力。因此,充分利用地理学科特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应是地理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1.学生创新素质提高的必要性

对新世纪的中学生提出的“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审美、学会创造、学会发展”的素质要求中,其核心是新时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成了当今教育的首要任务。在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应该认真领会地理新课程标准精神,在地理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学生创新素质培养与提高的前提是提高教师的创新素质

教育者应以自身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及创新能力等因素去感染、带动受教育者培养创新素质。可以说,只有创新型的教师,才能实施创新教育,才能培养出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因此,培养创新人才者必先创新自己。面对时代的要求、未来的选择,只有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教师,才能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教师应重新调适自己,不应再满足于死守一本书,教好一堂课,而应率先垂范、锐意进取,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与方法,积极投身到创新实践中去,探索出相应的规律。只有教师把对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建立于科学的基础之上,并自觉地将知识传授和创新思维相结合,发现、珍惜和保护学生在创新方面的潜能与闪光点,才能塑造学生的创新个性。

2.1教师教育观念要转变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首先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地理教师肯定会注意到新课程与旧课程的显著差别在于多了学生的参与,少了老师的说教。因此,教育不应该仅仅是训练和灌输的工具,而应该是发展认知的手段。素质教育的实施,将彻底改变以往的封闭式教学,使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都得到了极大的尊重。由于学生积极参与,由于每个学生的创造性都受到重视,指令性和专断的师生关系将难以维系,教师的权威将不再建立在学生的被动与无知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教师借助学生的积极参与以促进其充分发展的能力之上。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应能帮助学生在自学的道路上迅速前进,教会学生怎样处理大量的信息,教师更多的是向导和顾问,而不是机械传递知识的简单工具。在创新教育体系中,师生关系将进一步朝着“教学相长”的方向转化和深化。

2.2在备课中要有意识地渗透创新教育的思想

为了在地理课堂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教师在备课中就要在教学设计中始终渗透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并且要制定适用不同层次学生的多层次教学目标(所制定的创新教育目标能够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所创新)。教师要在挖掘新课程教材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切入点,这些切入点可以是教学难点和重点、演示实验,也可以是地理学家的创新经历和体验,或者是学生自己的创新成果展示,激发学生的求知和创新欲望。教师要善于引导和迁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其发展为对科学真理的追求与探索。

2.3改变教学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师生交往的心理状态达到最佳水平,保证学生心情舒畅、思维敏捷,使各种智力和非智力的创新因子都处于最佳活动状态,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当学生的思维活动和结论超出教师所设计和期望的轨道时,教师不应强行把学生的思维纳入自己的思维模式之中,用自己或教材上的结论束缚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欢迎学生与自己争论,给予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使学生逐步增强创新意识。如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某个学生提出了与教师截然不同的见解,教师不应该简单否定学生,而应引导学生审视观点,并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做可以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树立起进行独立学习及创新的自信心,使其创新思维处于活跃状态。

3.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

地理科学是发展、变化的,因此,地理知识是无限的。人类有限的生命只有在掌握有限的地理知识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才能有所发现,推动地理科学的进一步发展,从而使学习具有现实意义。通过地理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旨在利用地理学科的特点,通过课堂、课外等不同形式,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和创新智能等创新素质,达到“授人以渔”,发展学生个性的目的。

3.1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地理能力是应用地理知识、技能和智能,分析解决各种地理问题的本领。创新能力是在激情的驱动下,调动人们贮备的知识、思维的千军万马,迸发出新颖的独特的解决实际问题的才能。知识、思维、能力三者之间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的地理智能体系。地理技能和智能是培养学生地理能力的桥梁。因此,培养学生创新素质,必须努力提高学生的地理技能和智能。

3.2培养学生的创新技能

地理科学实践性较强。较强的地理技能对学好地理和运用地理知识发现、分析、解决实际地理问题有着特殊的意义。它主要包括: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吸纳信息和进行科技小实验等基本技能。

地理课堂教学及一切课内外教学活动,均表现为信息的交换。学生获取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其收集信息技能的高低。因此,在地理教学中,首先必须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技能。即教会学生学会听课,学会看地图,学会看地理图表,学会基本观察和观测,学会发现各种地理表象等收集地理信息的技能。掌握收集信息的技能就能收集到尽量多的地理信息,然而这些原始的地理信息还是混沌的、杂乱的,要使其形成系统的地理知识,还必须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技能。即教会学生记地理笔记,将地理信息反映到地图和图表上。将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使其形成有序而系统的地理知识。各地理知识点之间往往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只有掌握各地理事象的内在的本质的相互联系,才能真正掌握地理知识。

3.3培养学生的创新智能

地理观察力是整个智力活动的源泉――“进料站”,地理记忆力是智力活动的基础――“储存库”,地理想象力是智力活动的关键――“设计室”,地理创造力是智力活动的核心――“主机房”。地理创新智能为上述能力的综合。

达尔文曾说:“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力,又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有在观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进行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众人之上。”可见,培养学生敏锐而精确的观察能力,尤其是分析性地理观察能力,对发展学生智能和创新能力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占有尽量多的地理知识是创新的基础,而一个人的地理知识占有量,又依赖于良好的记忆能力。记忆的实质是在头脑里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并对学生的奇思妙想加以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潜能。创造力是学生智能的综合体现,青少年中蕴藏着巨大的创新潜能。陶行知先生曾说:“人人是创造之人,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首先培养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其创造兴趣。创新智能以突破传统思维定势和思维束缚为特点,好奇心是创新智能的动力来源,是创造力的起点。其次,还应给学生留有质疑问难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广泛质疑,点燃学生创造的火种,激起智慧的火花,不断增强创造力。

创新是人类不竭的源泉,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教育责无旁贷的重任,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也是无穷无尽的,还有待更多的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地理教师应在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的基础上,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其创新素质的同时,以饱满的热情多给学生以激励、唤醒和鼓舞,保护他们的创新意识,为培养出更多的具有良好创新素质的人才而努力工作。

参考文献:

第5篇:收集地理信息的途径范文

论文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地理教学,比较

 

0 引言:

“3S”是英文遥感(Remote Sensing RS)、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alinformation System GIS)、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的缩写。目前,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要求如下:新的高中地理课程在必修、选修模块中必须介绍有关3S的知识,这是课程内容本身的要求。另一方面,“3S”技术是地理课程独特的辅助教学技术。但是,中学生普遍不喜欢地理课,在《普通高中新课程试验监测报告》中显示:所学七门学科当中,地理仅排在物理之后,居于第二难学课程,造成这一结果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目前地理课程教学手段落后,因此地理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是使课堂教学整体优化,将信息技术引入地理教学,是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重要途径之一,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将信息技术中的高端3S技术用于地理教学地理信息系统,是地理教学发展的必然。

1 几种地理教学法

1.1地理读图启发式教学

所谓读图启发式教学,指“在地理教学过程中,通过读图提出问题,利用读图把问题引向深入,运用地图去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模式。地理读图启发式教学是大面积提高地理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它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是一种较好的教学模式。但是其唯一的缺陷就是课前需大量的收集地图,并且很难找到与课程匹配的地图,这就大大的限制了该方法的使用。

1.2 现代媒体教学法

现代教学媒体主要包括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电视、计算机等。这些媒体具有形声性、再现性和先进性的特点,主要以图像和声音的形式传递信息,可使学生真正做到眼耳并用、视听结合,使知识传递、接受、记忆变得比较容易。如地球公转的规律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通过多媒体模拟、分解宇宙天体的运动规律,分秒之间直观立体地表现了四季更替、昼夜变化的复杂过程,使学生能“飞”离地球,从宇宙空间的各个不同角度俯视我们这颗美丽的星球。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具体的视觉图像,变难为易,变枯燥为生动,使学生乐看、乐听、乐学、乐思,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核心期刊。但是现代媒体教学法基本上都是“各自为政,互不干涉“的局面,很难将其统一。

1.3 传统板书教学法

地理教学板书、板图、板画内容丰富,复杂多样,在有限的黑板上难以充分展示出来。课堂上的教学挂图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它往往又是信息容量大、要素繁多、不分主次,而且能见度低,不利于学生的学习由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的发展。地理教学名词概念多,原理、规律也不少,往往需要借用挂图来帮助学习理解、类比归纳,实现图文转换,一般情况下45分钟内不易完成任务。用一般的教学手段难以实现地理信息系统,这就妨碍了学生认知过程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发展。

1.4 GIS与计算机网络教学法

GIS与计算机网络教学法,就是集制图、分析、运用、于一体,利用GIS软件制作出符合课程的系统,并且可以多次使用,画面实现分段、选择、修改、缩放、分割,然后在局域网中。其不足的是对老师的要求较高。需要不断完善知识与能力结构,勇于实践各类创新教学方式,全身心投入到培养祖国新一代人才的伟大事业中去。现行大纲在阐明了教学目的和任务,规定与编排了各章节的教学摘要求。

2 GIS与其它常见教法在地理教学中的比较

2.1 GIS可以替代地理挂图

地理学是一门内容丰富的科学。运用GIS辅助地理教学,能够改变以往以地理教科书、地图册、教学挂图等呈现地理教学内容的方式。对于静态的、感性的地理知识,GIS可以使其可视化,使我们对于空间定事物的轮廓、状态、地理事物的位置、地理事物的分布模式以及所学区域全貌或感兴趣的特定区域,都有一个非常直观的感知,对于地理事物的空间关系的认识更为生动、形象、具体。例如在讲中国的疆域时我们通常会选择中国政区图,使学生对中国的海陆疆界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但是当分析中国的邻国,特别是我国的西部边疆与吉尔吉斯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相邻的部分时学生就无法观察清楚了,这时如果应用Google Earth软件的自由放大功能就可以对地图的任何一个局部进行无级放大,使学生一日了然。如图1:

图 1 Google Earth查询图

第6篇:收集地理信息的途径范文

【关键词】地理 知识特点 创新素质培养

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表层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的相互关系与作用的科学,它涉及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多方面的知识,广泛性、综合性、区域性、实践性、时代性很强,而地理知识的这些特点特别能激起学生质疑、探究、想象和创造的欲望。这就决定了地理学科是培养各类创新素质人才的良好载体。

(一)发挥地理知识内容的广泛性和时代性,培养创新意识

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应富有创新意识,设计形象生动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那种强烈的探索欲望,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思维状态。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教学气氛,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积极思维,弛骋想象,敢于标新立异,打破陈规,怀疑一切。在相信学生具有创造潜力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与想象。郭沫若说:“兴趣出勤奋,兴趣出天才”。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主动到地、积极地、执着地探索该事物的奥秘。兴趣具有一种巨大的推动力,可以激发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要使学生在将来的地理学领域中有所创新,就必须首先培养学生对这门课的浓厚兴趣。为此,要教育学生充分认识学习地理的目的和意义,理直气壮地向学生说明学习地理对学生成才的重要作用,展现学科知识的魅力。还要培养学生对学习过程本身和教学内容的兴趣。努力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巧妙运用具体的激趣方法。

(二)发挥地理知识实践性强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技能

地理科学实践性较强。较强的地理技能对学好地理和运用地理知识发现、分析、解决实际地理问题有着特殊的意义。它主要包括: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吸纳信息以及进行科技小实验等基本技能。

地理课堂教学及一切课内外教学活动,均表现为信息的交换。学生获取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其收集信息技能的高低。因此,地理教学中,首先必须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技能。即教会学生学会听课,学会看地图,学会看地理图表,学会基本观察和观测,学会发现各种地理表象等收集地理信息的技能。掌握收集信息的技能就能收集到尽量多的地理信息,然而这些原始的地理信息还是混沌的杂乱的,要使其形成系统的地理知识,还必须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技能。即教会学生记地理笔记,将地理信息反映到地图和图表上。将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使其形成有序而系统的地理知识。各地理知识点之间往往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只有掌握各地理事象的内在的本质的相互联系,才能真正掌握地理知识。因此,培养学生吸纳信息的技能便成了关键。“吸纳”不仅仅是被动接受,更重要的在于透彻的理解。即通过分析地图,地理图表中以及地理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差异,创造性地把各种地理知识组合在头脑中。对地理事象间相互联系的理解及某些创新思维的结果是否正确,往往还需通过观察、观测及地理科技实验加以验证,因而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观测及科技实验技能亦不容忽视。教师可将地理知识设计成地理问题,让学生通过观察、观测及科技实验,重新“发现”,予以培养。

(三)发挥地理知识综合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又称创造性思维,是指善于运用已有的知识分析研究面临的事物或问题,从而找到创造性地解释这些事物或解决这些问题的新途径、新方法、新结论的一种优良的心理品质。这种心理品质是创新素质的核心。地理知识的综合性表现在它所研究的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并且组成有机的整体;它是将自然地理知识与人文地理知识融汇为一体,成为统一的地理知识体系。因而地理知识能够从整体上反映人类周围的客观世界——地理环境。

地理知识的综合性对于发展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形成观察认识事物的整体观念有重要作用,因而在地理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地理地理知识的综合性,不断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地理知识的综合性决定了学生多问题性,课堂上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强烈的求知欲,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也是创新的催化剂。没有疑问便没有思考,没有思考便没有人的想象、直觉、灵感等创新思维要素的动作。地理教学中要要善待学生提出的问题,善待提出问题的学生。鼓励学生自觉地探索新事物,创造性地解决新问题。善于创设问题,留出课堂“空白”,让学生去质疑、解疑。地理知识的综合性要求学生对好多问题要进行多方面考虑,因而有利于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指从已知信息中产生大量变化的、独特的新信息的一种沿不同方向、在不同范围、不因循传统的思想方式。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没有思维的发散,就谈不上思维的集中、求异和独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应着重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对同一问题进行思考。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一题多解、一题多思、一题多变,诱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思考和寻找答案,产生尽可能多、尽可能新、尽可能独特的解题思路、方法。

地理知识的综合性还要求学生能够把各种抽象的问题形象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形象思维是以表象或具体语言进行的思维活动,是以形象方式反映现实或表述知、情、意的思维方式。尽管在人的思维发展的里程中,形象思维是较初级的形式,但是它在创新思维中却占着主导地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教师要善于把比较抽象的教学内容形象化,丰富学生有关视觉、听觉、语言的形象。教师可以采用叙述法、联想法、想象法进行训练。

(四)发挥地理知识区域性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

习热情,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指敏锐地把握机会,敢于挑战、敢于付诸探索行为的精神状态。

地理知识的区域性主要表现在其知识内容都是反映具有明确界定范围的具体区域的地理特征或规律,换言之,即地理知识都是以具体的地区(小到以我国县级行政区划为单位的乡土地理,大到全球范围的世界地理概述)作为认识和研究的单位。

地理知识的区域性方便我们为学生提供不同的创新环境,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的学习。

总之,地理学科有着其显著的知识特点。我们教师要充分认识并发挥这些特点,在教学中转变教育观念、提高自身的创新素质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以饱满的热情多给学生以激励、唤醒和鼓舞,保护他们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

参考文献

第7篇:收集地理信息的途径范文

近年来,城市建设的各个领域都有对GIS技术的需求,在城市管理、城市规划、市政工程、交通设施、公共服务、动态监测等城市建设方面都广泛地应用了GIS技术,效果显著,GIS在城市建设中为政府提供了强有力的管理规划和决策工具。主要以面向建设行业和城镇化建设为鲜明特色的城建类高校应以培养应用型、高素质人才为根本,对学生要求实践能力强,实践是衡量是否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的重要标准,提高实践教学水平是城建类院校的当务之急。天津城建大学立足天津、面向全国,服务我国城镇化和城市现代化建设,构建了城市规划与建筑、城市建设、城市生态与环境、城市经济与管理、数字城市、城市文化等6个学科群。天津城建大学从2008年开始招收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本科生,每年招收两个班,到2013年7月,已培养了两届毕业生,共108名,其中有18名同学考取了研究生。目前天津城建大学已经初步形成较完善的教学体系,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地理信息科学人才,但是在很多方面还有待深层次的改革与完善,另外还要积极拓展就业渠道。目前,天津城建大学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建设中存在一些问题: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脱节;课程体系过于庞杂,主次关系不明确,难以使学生掌握系统性的专业知识;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实验室的建设远远滞后,实践教学环节的开展往往跟不上理论教学,造成理论与实践相对脱节。同时专业实验课程内容简单孤立、系统性差、连贯性缺乏,多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学生的综合能力没有得到全面培养。为了紧跟时代步伐和适应形势发展的需求,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应适应社会对地理信息科学人才新的需求。根据天津城建大学性质和专业特点,确定符合本校实际的地理信息科学人才培养目标。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促进天津城建大学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教学改革和发展;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修订培养目标,改革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尤其重视应用能力的培养,以适应科学发展观的指导要求,培养能与社会多元化人才需要结构相适应的毕业生,真正实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目的。

二、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文献研究法作为一种单独的研究方法,通过对文献的分析,获得对事物及现象的正确认识。目前,对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已有了研究成果,课题组检索相关的国内外文献资料,合理利用已有的著作、论文,通过对资料的系统分析、梳理和归纳,并进行文献综述,分析和研究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总结并借鉴国内外先进的人才培养经验。

2)调查研究法:对天津城建大学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毕业生的情况进行调查问卷,掌握第一手资料;到相关院校实地走访,结合他人的经验,进行深入的分析。通过调研,收集有关地理信息科学人才培养现状的信息和数据,进行相应的数据统计和处理,对人才培养质量以及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进行分析。

三、城建类高校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3.1确定地理信息科学人才培养方向与要求

通过到其它高校和就业单位调研,全面了解目前社会对高校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教学中学生培养目标以及对学生实践能力的需求,同时全面掌握全国高校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教学中的改革方向及研究成果。制定出天津城建大学地理信息科学人才的培养方向:培养具备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卫星定位技术、数字测图、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及其在专业领域内的具体应用本领能够在城建、地理国情监测、测绘、资源环境、交通、土地管理等领域从事与地理信息科学相关的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生产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并掌握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卫星定位技术、地理学、计算机应用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应用基础研究思维和科学实验训练,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具有地理信息系统研究、设计的基本技能及初步的教学、研究、开发和管理能力。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掌握地理信息科学、地理学基本理论基本技能;掌握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方法与应用软件、遥感图像处理和地学信息提取技术、GPS定位原理与应用,具有空间分析的基本能力;了解地理信息系统与遥感领域研究发展前沿,能熟练地运用地理信息系统、遥感与GPS定位系统技术解决地理学中的信息采集、分析处理和决策支持等相关问题;④掌握一门外语和计算机应用技能;⑤具有创新意识和协同攻关能力,具备一定的地理信息系统设计、开发或具体应用能力。

3.2专业培养方式

1)课堂教学: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充分掌握GIS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在课堂教学方面注重优化教学内容,增大课堂知识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注重采用启发式、提问式、研讨式等教学方法,实现教与学的良性循环。

2)课内实验教学:通过课内GIS基本实验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天津城建大学四门课开设了课内实验,如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实验、GIS设计与开发实验、GIS空间分析原理与方法实验、GIS软件应用实验。任课教师确定实验内容,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由学生独立完成,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实习教学:目的是巩固学生地理信息科学的基本理论,使学生系统掌握地理信息的理论技术和应用的基本技能。使学生能从事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开发和地理信息工程的设计、建立与应用工作。适应经济建设人才要求,为国民经济建设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一专多能的应用性专门人才。既培养学生上机操作的实践能力,更好地掌握应用主要商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同时又培养利用常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从而达到通过上机实验巩固和拓展理论知识的目的。遥感实习进一步加深对相关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理解;掌握遥感影像处理的一般流程;熟悉专业软件的使用方法;培养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学生进行遥感技术应用的实际操作能力,要求理解遥感图像目视解译,了解遥感影像的几何校正、增强处理和计算机分类。熟悉遥感影像获取原理,理解从遥感影像中获取各种信息的处理流程和方法,并熟练掌握一种或几种专业应用软件。GIS程序设计主要包括GIS软件设计和空间数据库设计两部分的内容,分为需求分析、项目管理方案设计、系统总体设计以及系统详细设计、系统部署、运行和维护等阶段。空间数据库系统是GIS软件设计的核心内容之一,进行空间数据库系统设计的主要任务是确定空间数据库的数据模型以及数据结构,并提出空间数据库相关功能的实现方案。空间数据库系统实现的主要任务是将设计的空间数据库系统的结构体系进行编码实现,并将采集的空间数据入库,建立空间数据库管理系统。

4)毕业实习:是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本科生教学的必要环节,是毕业生走向工作岗位之前的一次综合性实习,是对所学理论知识的一次初步的综合考核。通过毕业实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领会所学的基本理论,了解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发展及应用,较为系统地掌握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技能,把所学知识与解决实际问题相联系,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从事实际工作的能力。同时,通过毕业实习,为毕业设计收集必要的资料,做好技术、知识、资料的准备工作。5)其他方式:通过天津城建大学学生科技活动资助项目和天津城建大学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办法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在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能力,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创新人才。让学生积极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鼓励学生参加各种GIS竞赛活动,如MapGIS二次开发大赛、ESRI杯中国大学生GIS软件开发大赛、SuperMap杯全国高校GIS大赛等,通过竞赛能够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3.3理论课程体系研究

1)公共基础课主要包括大学英语、大学计算机基础、高级程序设计语言C、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等课程。这些课程是为提高人才基本素质需要而设置的专业通修课平台,为培养学生的二次开发能力做好铺垫。

2)学科基础课包括工程图学、线性代数、概率与数理统计、数据库技术与应用、计算机图形学、数据结构、数字测图原理与方法、C#程序设计等。主要为学生奠定好专业基础,

3)专业基础课主要包括经济地理学、摄影测量学、遥感技术与应用、卫星定位原理与应用、地图学与地图设计。这些课程为专业课学习奠定必要基础,是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技能必修的重要课程。

4)专业课主要包括地理信息系统原理、GIS设计与开发、GIS空间分析原理与方法、GIS软件应用和空间数据库等。这些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的课程使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了解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前沿科学技术和发展趋势,培养分析解决地理信息科学专业范围内一般实际问题的能力。

5)选修课包括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开设了城市GIS技术与方法、数字城市、城市遥感、城市规划原理。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遥感和GIS技术在城市扩张、城市空间基础设施管理、城市规划制定与实施、城市管理功能、土地利用/覆盖、城市环境遥感监测等方面的应用。专业选修课在学生掌握了必备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为了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拓展专业素质、了解专业前沿和交叉学科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等而设置的。公共选修课是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和实际需要而选择修读课程,该课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修养、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

3.4实践教学研究

实践教学是深化理论课程知识,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有效途径[12]。地理信息科学是一门偏重于技术与实践的学科,应在注重学生理论素质培养的同时,加强应用能力和实践创新意识的培养。实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GIS基础与开发方面、遥感方面和测量方面。实践开设形式包括课内实验教学、实习两个模块。对于课内实验,目前开设了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实验、GIS设计与开发实验、GIS空间分析原理与方法实验、GIS软件应用实验、数据库技术与应用等。对于实习,目前开设了地理信息系统基础实习、地理信息系统应用实习、遥感实习、GIS程序设计实习、数字地形图测绘实习、卫星定位原理与应用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加强实验室环境的建设,加强校企合作。培养学生从数据采集、数据编辑到数据库管理、空间分析再到系统开发的动手能力,熟练操作常用地理信息科学软件,并面向工程应用前沿与前沿领域开展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拓宽应用领域。鼓励学生参与大学生科研立项,参加GIS大赛,并积极参与老师所研究的项目。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实习基地建设。

四、结束语

第8篇:收集地理信息的途径范文

(一)地理新课程的整体结构大有改变。

新课程大大压缩了旧课程的内容,不强调地理知识的系统性,而强调掌握地理思维方法和地理技能。自然地理侧重让学生理解地理环境的发展变化,理解各个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人文地理侧重让学生从人地关系的角度去分析地理问题,学会因地制宜发展生产;区域地理侧重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分异规律,理解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内容上删繁就简,去粗取精,选择有代表性的国家或地区作为典型案例来分析,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转化能力,从而减轻学生的负担。

(二)地理新课程的图像系统增多,图文并茂。

图像系统增多,文字系统精练是新教材的一大特色,这一变化更符合地理学科的特点。各种彩色图、素描图、示意图、分布图、统计图表成为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量的彩色图、素描图使教材充满可读性、趣味性;各种示意图使抽象的地理原理变得直观浅显,明了易懂;种类繁多的统计图表培养学生定量分析的能力;众多的分布图有助于学生建立准确的空间概念。与各类图像对应的“读图思考”和“活动”栏目,使教材又成了“学材”。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按思考活动的步骤,总结归纳出地理事物的特征、分布、成因、产生的结果和事物之间的联系,有助于学生掌握和运用有效的科学学习方法,学会主动学习和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图像系统的增多为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为教学提供了更多的资源和素材。

(三)“阅读”、“知识拓展”、“活动”、“读图思考”、“案例分析”和“问题研究”等栏目的设置,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深化教材的整体功能。

“阅读”、“知识拓展”、“活动”、“读图思考”和“问题研究”等栏目为教与学提供更丰富的教学资源。目的是引导学生在课堂内外开展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改变过去单纯提供现成结论,帮助归纳规律的做法,提出各种问题或引导学生提问,促进学生思考和探究。比如提出学术性问题、假设性问题、决策性问题、经验性问题等。把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与情感体验有机地结合起来,如此的教材编排有利于师生互动。

综上所述,现行的这套新教材无论是从课文的内容和结构上,还是栏目的设置上都是自主探究式学习和发展学生能力的体现。它标志着新课程在结构上对原有课程的超越,体现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也明确了新世纪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整体走向。

二、新教材的应对策略

根据新课程的特色和新课标的要求,教师只有及时更新教育观念,并积极摸索出一套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才能适应新形势。下面是我的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教师要把握地理新课程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做到教学观念的转变。

课程结构的调整对教师的课程实施提出了很大的挑战。教师要回应这种挑战,首先要改变教学观念。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要求教育必须改革创新,培养适应时展需要的人才。由于教育的改革不是以学科为重点,而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因而课程的改革不再着重于学科知识的给予,而是着重于学生能力的发展。今后教师的关注点应该在学生,而不在书本,要转变传统的“教书本”的观念,只有教学观念改变才可改变教学方式。书本是固定的、死的东西,只是一些既定的学习材料,是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增长经验的媒介。教师对书本知识的传授是课程实施的一个方面,但绝不是全部。课程实施的关键是要促进学生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培养和情感、审美、伦理等的发展,单纯的“教书本”根本不能实现学校教育的目的。教师的教学要更加注重引导式的、探究式的教学方式和策略,引导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进而在具体的教育情境和日常生活中构建知识、发现学习意义,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精心设计学法和学习过程。

新课程的教育理念是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核心,地理教学的重心逐渐由“教”转移到“学”。因此,教学过程不是“教”的过程,而是引导学生“学”的过程。根据教材中的各种资源和教师自己搜集的资料,可以设计不同的学习方法。例如:对于地理事实、地理数据的学习可以采用阅读法、记忆法;对于地理现象可采用调查法;对于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学习,可以采用读图分析法、综合归纳法、对比分析法等。在新教材的编排中对于新课标所要求掌握的每一项知识和技能都有相应的“活动”建议,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些资源精心设计学习过程,让整个教学过程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当然,这些“活动”建议不一定全部采纳,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改变活动方式或者重新设计,适时适地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把能体现地理学科价值的热点、现实问题引入课堂,将书本与实际结合起来,拓展能力的培养空间,强调学以致用的价值取向。

(三)运用现代网络促进地理教与学的方式转变。

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信息时代,为适应信息化的社会,学生必须具备相应的信息素养,这也是地理课程的一个标准。学会收集地理信息,是学习地理之基本,是终身有用的技能。地理知识是学不完的,也是不断发展的,因而对学生来讲,重要的不是掌握了多少知识,而是能否不断主动地获取地理信息。学生懂得了收集信息,在终身的学习中就获得了主动权。新教材强调学生学会从课本以外的其他途径,获取地理知识的基本方法,培养地理学习的能力。而现代信息技术可为学生上网查找资料,进行数据、图像处理、制作图表和演示文稿等,提供了良好的现代化学习环境,并为学生交流展示、成果和评价学生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因而教师在“活动”和“问题研究”等栏目的教学中,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让学生查找资料、数据、图片等地理信息,并对其进行分析、处理和研究,最后撰写研究小论文或制作演示文稿。这样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发展收集和处理有效信息的能力,还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

(四)分组学习,培养学生的情感价值观。

第9篇:收集地理信息的途径范文

关键词:旅游 信息管理 GIS

前言

旅游业,以其广阔的市场前景和蕴含的巨大经济潜力,使它成为现阶段全国、乃至全世界发展速度最快、发展规模最大的朝阳产业之一。信息社会,随着各种信息技术的日趋成熟,游客对旅游产品的消费也日趋理性,多样化的旅游需求,使得游客对获取旅游信息的要求越来越高,探索新的旅游信息获取的新特点,打造科学、高效的旅游信息管理系统,已经成为旅游管理人士必须直面的一个课题。海南,作为一个将旅游作为支柱性产业优先发展的旅游大省、强省,虽则旅游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旅游基础设施也不断完善,然在旅游信息管理方面,研究还有不足,准备犹嫌不够,主要表现在收集、管理手段落后,旅游资源信息的管理和使用不成体系,信息的利用手段落后等方面。这些问题,必将严重影响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因此,笔者提出,建立基于空问信息处理为核心的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的包括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的综合型管理信息系统――海南旅游信息管理系统平台,从而提高海南旅游业的管理质量、服务水平和工作效率,以适应信息时代对旅游业发展所提出的机遇与挑战。

一、系统设计目标

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地理信息系统)作为一种分析和处理海量地理数据的通用技术,主要广泛应用于信息采集、存储、管理、分析、显示与应用。GIS的平台的建立,能为旅游的信息快速获取、空间图形表达、信息资源的整合及管理决策提供有效的工作平台和可靠的技术支持。

基于GIS技术开发的海南旅游管理信息系统,设计的目标:

1、电子导游功能:建立海南景区的电子地形图,这样,信息管理平台能以图文声像等丰富多彩而又直观快捷的方式及时而准确地为旅游者提供各种权威旅游资源信息。

2、管理决策功能:该系统利用各种先进的技术手段,收集各种信息资源、行业需求和旅游统计数据,并充分发挥数字媒体的优势特征,实现系统智能化管理,同时提供准确全面的参考依据为旅游管理者作决策时参考引用。

3、规划管理功能:管理系统将收集整理海南各旅游景点、交通路线、餐饮美食、人文历史等全方位的信息,整合成一个立体的系统,并集成于友好可视化的界面下,方便旅游管理人员对旅游活动进行规划管理。

二、系统丰要功能

海南旅游信息管理系统设计成两个子系统进行管理,采用模块化设计。(1)海南旅游信息规划管理子系统。海南旅游信息管理子系统主要包括信息录入编辑模块、系统管理模块、分析预测模块。(2)海南旅游信息游客子系统。海南旅游信息游客子系统主要包括主要独有资源服务模块,可以运用各种手段实现对景点、交通票务、旅游线路、美食、天气宾馆等旅游信息的查询与利用。

此外,还有四个模块为两个子系统交叉共用。分别是图形操作模块、空间分析模块、查询模块和输出模块等(系统功能设计如下图)。

三、系统整体结构

在当前技术条件下,系统软件设计结构主要分为B/S、C/S和B/S与C/S混合结构模式等三种。客户机/服务器结构,即C/S结构,C/S结构系统体系结构,通过将任务合理分配到clieni端和server端,降低了系统的通讯开销,可以充分利用两端硬件环境的优势。客户端/服务器结构,即B/S结构,在这种体系结构的系统中,用户通过浏览器向分布在网络上的许多服务器发出信息请求,服务器对浏览器的请求进行处理,将用户所需信息返回到浏览器。

针对海南旅游信息管理系统的功能需求,由于该系统计成管理子系统与游客子系统,既须面对管理者,还要面对游客,以B/S与C/S混合结构模式设计了旅游信息管理系统的总体结构,由数据层、业务层和应用层组成。

四、系统平台与系统实现

1、系统平台。软件平台是海南旅游信息管理系统的核心,GIS软件平台选择的好坏,直接决定在工程后期后续基础信息数据获取的是否便利性、开放共享数据格式的是否兼容性等。本系统构建考察国内外多家软件公司软件与服务,采用我国最早研究GIS技术且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的超图公司的SUPERMAP DEKPRO、SUPER OBJECTS和VB进行集成式开发。

2、系统实现。本系统基于组件技术,在VB开发环境下,借助于SUPEROBJCECTS组件、专业应用控件构建而成。系统按照设计的系统结构和功能按模块化进行代码编辑,以便将来其他功能的添加与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