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乡村道路现状及建议范文

乡村道路现状及建议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乡村道路现状及建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乡村道路现状及建议

第1篇:乡村道路现状及建议范文

1.1阳城县农机培训工作现状

目前,虽然阳城县农业机械的社会保有量为19052多台,但是在农机监理部门登记的农业机械仅为3887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为620台,小麦联合收割机、玉米联合收获机为347台,手扶拖拉机为2920台。也就是说有15000多台农业机械(主要是手扶拖拉机)没有到农机部门注册登记。如此多的农业机械,一定要有相当数量的农机手来操作。按照“一机一证”的原则推算,全县大约有15000人需经农机部门培训办理相应的驾驶操作证。到目前为止,在农机部门备案办理了相应的驾驶操作证的农机手仅为1632人,只占到应办证人员的11%。这些没有经过农机部门专业培训的农机手,缺乏理论知识,缺失安全意识,操作技能水平低,对阳城县农机安全生产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1.2当前农机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

1.2.1农机安全监管无手段农机培训率低下20世纪90年代及以前,农机监理部门经常性地进行路检路查,一方面震慑了农机驾驶操作人员,对预防黑车非驾、违章拉人等违章行为产生了良好的效果;另一方面也为农机培训学校提供了生源,促进了农机培训工作的开展。目前,阳城县农机培训面临着机遇和挑战。一方面,多数农机手亟待培训;另一方面,这些农机手思想复杂,农机培训学校生源不足,农机部门没有很好的监管手段。近10多年来,农机部门路检路查的监管权限受到了限制,只许在田间地头进行监管,不能在交通干线和乡村道路执法。一方面执法监管效力下降了,另一方面在田间地头监管困难加大了。农机监理工作人员在执法监管时,经常遇到农机手不配合工作,抗拒执法的现象。一些农机手总认为自己是在自家地里种地,不存在什么安全隐患,农业机械上户与不上户一个样,驾驶操作人员办证与不办证一个样,久而久之,导致农机监管手段缺失,农机培训学校生源缺乏。

1.2.2农机手法律意识不强不愿意参加培训过去,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下,农机手参加农机培训的积极性比较高,农业机械上户率、农机手持证率比较高。究其原因,一是农机监管手段得力,二是人们贫富差距小,社会就业机会少,思想单纯,法律意识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后,农机监管手段缺失,农民贫富分化日益加剧,进城务工机会增多,农民的思想开放复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扭曲,法律意识逐渐淡化。一些农机手不愿意参加农机培训,认为自己买农机只是自己干农活时用一下,大部分时间闲置,也不图农机具赚钱养家,参加与不参加农机培训一个样,而且参加农机培训浪费时间和精力,不如有时间多打点工挣点钱。即使有的农机手来参加农机培训,也不愿意长时间学习。

1.2.3农机培训师资力量薄弱培训方式单调近年来,农机培训师资力量越来越薄弱,老教师没有继续再教育的机会,知识得不到更新;年轻教师经验不足,讲课缺乏趣味性,有时只是照本宣科,学员不愿听,也听不进。同时,培训方式单调,没有新意,只是按老套路,一块黑板,一支粉笔,讲的理论多,而实践的少,内容陈旧乏味,缺乏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知识,吸引不了学员。

2新时期搞好农机培训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2.1加大农机培训宣传力度

农机培训工作是提高农机手驾驶操作技能的重要手段,更是提高农民素质,打造社会主义新型职业农民的重要载体。为此,要广泛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电台等宣传手段,加大农机培训的宣传力度。结合农时,比如春播、春耕、“三夏”“三秋”等重要农时,深入乡村、田间地头,通过印发形式多样的宣传资料,广泛宣传;或是不定时举办农机安全生产事故版面展览,图文并茂,增强视觉冲击力,提高农机手对农机培训重要性的认识,为搞好农机培训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2.2创新新时期农机培训方式

要在培训方式方法上有所创新,采取形式多样的方式方法,可以是集中学习培训,也可以分乡镇培训;可以是以现场会、机具演示会的形式培训,可以是以知识竞赛、技术比武的形式进行培训,还可以充分考虑农民自身的实际,开办农民夜校。或者采用流动培训的形式,走村入户进行培训,想方设法创新培训方式。充分考虑时代因素及农机手的思想意愿和需求,灵活掌握培训时长,把一次集中培训变为多次培训,把长训变为短训,这样就解决了机手不愿意参加农机培训的问题。

2.3赋予新时期农机部门农机安全监管的权限

建议国家有关部门重新赋予农机安全监管的权限,不只限于田间地头。只要机车上路,无论是县级干线还是乡村道路、田间地头,农机部门就有权监管,严查黑车黑户、非法驾驶、违章驾驶。这样,既保障农机安全生产,又可以促使农机手参加培训,为农机培训学校提供学员。

2.4继续加大政策扶持

第2篇:乡村道路现状及建议范文

关键词 农机安全生产;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S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9-0214-01

目前,农机的普及度越来越高,农民对于购买农机的积极性也不断提升,导致农机的数量也在急剧飙升,而农机的安全生产对于保证农业机械化的高速发展就显得至关重要[1-4]。进入21世纪以来,农机及相关驾驶人员数量迅速增长。为了保证农机的安全生产,相关部门依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对农机实施了有效的管理,但是农机的安全生产形势仍然非常严峻,还存在不同的安全隐患[5]。

1 农机安全生产存在的问题

1.1 安全意识不足

目前使用农机的驾驶员大部分都是农牧民,文化教育水平较低,安全意识也不足。驾驶员在购买农机以后,只是单纯地认为农机通常只用在场院、田地及乡村道路上运作,基本不会使用在运输上面,认为办证挂牌不仅浪费金钱,还浪费时间,不会引起农牧民的注意。农牧民在购买农机以后不接受相关管理部门的监管,致使无证无牌的情况泛滥。

1.2 违规操作

因为农机操作简单且灵活,而在乡村,农牧民的工作较为繁重,部分驾驶员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经常违规操作。农机使用者不顾生产的安全,为了利益自行改装农机,不按照要求随便更改皮带齿轮及更换大轮胎,还有自己焊接超长、超高、超宽的车斗,导致在农机的使用中,常出现超载、超速的混乱违法情况。

1.3 酒后驾驶及疲劳驾驶

部分农机使用者因为平时工作过于忙碌,经常出现酒后驾驶及疲劳驾驶的情况。不少农牧民为了提升农机使用效率,常采取饮酒的方式解除工作疲劳,部分农牧民饮酒过量,而在酒后、休息不足的情况下疲劳驾驶。因此,只要遇上紧急情况,驾驶员就无法立刻作出反应,以致酿成农机事故。

1.4 忽略农机保障

因为文化水平有限,安全意识较为缺乏,大多数农牧民将农机买回家后,通常都是忙于使用,而忽略了对于农机的保障,埋下了安全隐患。这样无法保证农机具有良好的工作状态,且使用者对于事故的预见性也不足,一旦出现农机故障,就很容易发生事故。

2 做好农机安全生产的对策

2.1 落实安全生产要求

仔细对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贯彻落实,组织安排关于农机安全教育的会议。相关部门必须对农机的安全生产工作高度关注,要结合农机安全生产与部门的工作内容,严格落实好上级部门对于农机安全生产的要求,并且将农机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到相关使用人员身上。

2.2 规范农机安全技术检验及牌证管理等相关制度

完善农机登记制度及农机操作人员的培训考试,抓安全生产必须从源头上抓起,及时地对农机安全技术检验及牌证管理等相关制度进行规范,接受广大老百姓的监督,向社会上公开农机管理工作的责任、流程、收费标准、相关依据等。要严抓农机的登记工作。按照国家规定严格审查农机所有者提交的相关凭证,将责任落实到主办人。按照有关的规章制度对农机驾驶员进行培训,并且将培训结果与农机挂牌相挂钩。

2.3 加强农机安全生产隐患检查工作

在检查的过程中一旦发现不符合标准的农机,要严格执行标准不予发放检验合格的标志。针对某些在公路上行驶的农机,必须积极鼓励其粘贴反光标识,并向其宣传反光标识对于农机在夜晚使用的安全性,对于不粘贴反光标识的不予检验。在重点道路上设置检验关口,对于部分农机出现的无证无牌驾驶、超速超载、违法载人及酒后驾驶等行为给予严厉的处罚。在执法的过程中,要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来执行,杜绝越权执法及不作为的情况[6]。

2.4 加大农机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农机安全生产知识的宣传

组织开展农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活动,要不断加强农机安全技术检验工作,不断提升农机使用者的安全意识,在日常工作中积极与农机使用者进行交流沟通,向他们宣传介绍农机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农机安全生产知识,同时还可以利用传单及农村广播等方式向农机使用者宣传,并且可以播放一些农机事故的典型案例。同时公开农机相关部门的服务热线以及举报投诉办法,从而加强农机管理工作的透明度,推动农机安全生产的监督工作。

3 结语

总而言之,为了彻底地消除农机生产的安全隐患,需要广大农机工作者坚持不懈的努力,并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7-8]。建设“平安农机,和谐农机”,对于当前现代化新农村牧区及现代化农牧业的构建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落实工作的过程中,仍然需要不断努力,积极探索,才能把强化农机安全管理的工作做得更好。

4 参考文献

[1] 黄真国.当前农机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河南农业科学,1999(9):39-40.

[2] 谈志斌,妥文.彭阳县农机化发展现状及对策[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1(2):88-89.

[3] 师俊平.浅谈中国农业机械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9(1):12.

[4] 王永会.浅谈加强农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9(3):15-16.

[5] 丁一鸣.对当前农机安全监理工作的思考与建议[J].湖南农机,2006(7):10-11.

[6] 闫国清.浅谈新形势下的农机安全监理工作[J].农业技术与装备,2009 (6):18-19.

第3篇:乡村道路现状及建议范文

关键词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管理;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0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4-0309-01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综合发展受到广泛重视。其中,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规定的区域内,为了提高农民的综合收入和社会生态效益,而对农业资源进行的一次性投资活动。在实际的农业综合开发中,项目管理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基于以上论述,本文深入讨论我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提高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管理力度,进一步促进我国农业事业的发展。

1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管理理论落后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管理从20世纪90年代初被引进国内,由于我国经济处于起步初期,对农业的资金投入比较小,研究机构的建设不够完善,导致我国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管理与国际脱节,在项目运行上依然处在不成熟的阶段。该理论的应用范围比较小,主要是在建筑业上对项目工程的管理,由于技术等原因,国外先进管理理念不能很好地适应我国本土现状,因此农业开发项目管理仍在起步阶段。

1.2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管理体制存在问题

目前,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管理采取多部门协调配合的方式,每一个项目的实施都有赖于各个部门和环节的密切配合。例如在一般的管理系统中都应该有项目审批部门、项目执行部门、项目实施部门,这些部门在项目进行时各尽其责,如果一个部门在中间失去效应,那么其后果就是农业生产出现问题。

1.3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组织机制存在问题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组织机制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职权不集中,组织管理效率低。由于农业综合开发主要在农业、林业、水业、土地、财政和税务等方面,这些方面的职权分散难免有重叠的部分,影响农业的综合开发。另外,农业管理机构的归属复杂给农业综合开发的统一协调管理带来麻烦。

2 提高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管理水平的对策

2.1 调整农业项目方向和重点

随着当前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在增强农业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在农业项目方向上做出重点调节。首先,应该不断地增加农民的收入,把改善农民生活水平作为首要项目管理目标,把建设农村水电和乡村道路作为小康社会管理的附加条件。其次,集中力量发展农村优势产业,围绕着国际化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管理准则,把土地治理和科技推广产品集中起来发展,多层次、多角度地投入,用最快的速度把优势产业的作用发挥到最好,从而提高农产品国际化。最后,支持建设农民收入保障体制,这样可以做到对农民投保和理赔的双向支持,保证农民的基本权益[1]。

2.2 科学规划项目库

依据“十二五”计划,农业综合开发应该具有多种经营的模式,生产规划应该与产业相结合,形成鲜明的计划经营体制,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按照发展规划,建立多种经营项目库,建立健全专家评审和项目招标制度。在做好项目规划的前提下,按照质量储备的状况,择优选择农业管理项目,避免因为仓促而造成的资源不规范管理。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管理中各级都要建立项目库,对较好的项目产品进行筛选,对那些有助于农业综合开发的项目应该先进项入库储备再进行筛选[2]。

2.3 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项目

虽然我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管理起步比较晚,但农业项目管理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因此,应该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从国内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管理来看,总体上依然处在起步和不成熟阶段,与预期目标还有一段距离,因此,要借鉴国外发展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农业项目发展的实际情况,尽快走出发展误区,逐步建立符合我国国庆的项目管理模式。

2.4 建立组织管理体系

在建立组织管理机制前应有效整合农业综合开发部门,解决农业综合开发过程中职权分散和管理效率低的问题。在各个基层部门应改善农发机构的临时性状况。将农发部门社会化职业化,以节约资源、提高专业化水平[3]。

2.5 建立项目储备和评价制度

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管理的要求,提高开发项目的质量,必须建立有效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储备制度。为了更加系统而客观地分析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达标情况,就需要建立项目成果评价制度。该制度通过判断项目的初期目标是否完成,判断项目的规划是否具有合理性,在具体数据的分析中找出项目失败的原因,并且总结经验,为以后新的开发项目提供良好的解决方案,完成农业综合开发的可持续性发展[4]。

2.6 引入竞争机制

对于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管理体制来说,需要激烈的竞争机制才能找到管理的不足之处并且改正。在项目管理中,充分引入竞争机制,以项目招标为突破口,落实项目民主而科学地选择。在这个过程中,哪个项目的开发前景好,开发投资就集中在哪个项目上。在进行全面招标的过程中,项目本身应该进一步优化,充分体现竞争优势[3-8]。

3 结语

综上所述,农业发展呈现繁盛的发展趋势,但是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管理中依然存在很多不足。在项目管理中存在的理念差异和体制的不足,需要在实际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管理中调整改革的方向和重点,依照我国的具体国情,建立完善的管理体制,在众多项目竞争中积极改正错误,将我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管理推到新的顶峰。

4 参考文献

[1] 赵凤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管理模式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13.

[2] 夏东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管理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7.

[3] 李红岩.我国农业项目管理的发展趋势及对策[J].技术经济,2006(9):87-89.

[4] 韩梅.对监理机制在农业项目管理中应用问题的思考[J].安徽建筑,2015(1):177-178.

[5] 黄盛杰.农业项目管理信息化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江苏农机化,2013(2):47-49.

[6] 赵新红.规范农业项目管理 努力提高投资效益[J].中国农业会计,2013(8):28-29.

第4篇:乡村道路现状及建议范文

关键词 农业生产;产业结构调整;现状;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8-0297-01

随着世界经济日新月异的发展,尤其是中国加入WTO后,面临着国际和国内双重市场的严峻考验,我国农业生产中诸如产业结构不平衡、粮食结构性、阶段性过剩、农民卖粮难、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等问题逐步显露出来,束缚着农村经济的进步和发展。

1 我国农业生产现状

1.1 粮食生产成本高,市场化水平低,质量有待提高

我国粮食生产呈现以下特点:总产量高、劳动生产率低,部分农产品缺乏比较优势。尽管每年的粮食产量呈上升趋势,但是劳动生产率较低,粮食生产成本远高于发达国家,且呈不断上涨趋势,短期内难以扩大经营规模,降低生产成本。粮食产品品质较低,更新换代的速度缓慢,市场化水平不高。

1.2 畜牧产品有竞争优势

中国畜牧业产量高,市场潜力大,但猪肉和禽蛋白质含量低,不能适应消费结构变化的需要。

1.3 整体农业科技水平低,生产条件落后,农产品的转化增值程度不高

相当多的农产品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如能大力发展畜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拉动种植业,促进轻工业发展,可促进农业内部结构趋于合理、拉长产业链条,并可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1.4 农村劳动力过剩,劳动力成本低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80%以上,农村机械化水平低,仍以劳动力作业为主,由于乡镇企业发展慢,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农闲时劳动力闲置在家,造成相当多的劳动力浪费。

1.5 基础设施落后

我国农村地广面大,经济薄弱,农业基础设施落后,诸如乡村道路、水利设施、电力供应、人畜吃水、广播电视、通讯光缆等建设还比较滞后,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2 我国农业生产面临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有了快速发展,社会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国家实力不断增强,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不断提高,但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农村和农业面临着更严峻的考验,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村产业结构还不合理,调整的方向不明确;二是中国的农产品难以找到稳定的市场;三是农业生产效益低,农民增收困难;四是农业生产的规模小,联产承包难以与WTO接轨[1-2]。

3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对策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是改变我国农村落后现状、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但这个战略性调整绝非短期内可以完成,需要注意的问题有很多,必须认真把握,稳步推进。

3.1 树立战略性观念,不宜操之过急

一是提高农村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需要一个过程,即生产力的提高绝非一蹴而就;二是农业由粗放经营向集约化经营转变需要一个过程[3]。就伊川县而言,农业生产经过30多年的改革发展,虽然有了很大提高,但整体上农业经营水平还不高,现有耕地中仍有2/3是中低产田,农业生产中的化肥利用率、灌溉水利用率和科技贡献率等还比较低,只有通过结构调整,增加农业投入,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快科技兴农步伐,不断改善农业和农村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才能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收益,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益和投入产出率,才能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三是建立和完善农村经济新体制需要有一个过程,虽然农村经济社会有了长足发展,但是要搞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还需要实现各种要素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必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完善农产品市场体制,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农业的支撑保护体系,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3.2 要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中心

农民是结构调整的主体,优化农村和农业经济结构要遵循“以人为本”原则,只有农民在结构调整中实实在在增加了收入,才能激发其主动性和创造性,推进结构调整向广度和深度推进[4]。从这个意义上讲,农民是否增收,是衡量产业结构调整成功与否和生命力强弱的重要标志。政府的主要职能是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优化配置好各种资源,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和落实好各项政策,调节和引导好农村社会全面、均衡和可持续发展,而不能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单求政绩,搞形象工程。

3.3 要突出科技创新

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着部分农产品供过于求;农产品品质与社会需求错位;农业生产规模小,成本高,效益低;农民增收幅度慢等诸多问题,农产品科技含量低,缺乏市场竞争力,农业迫切需要调整和优化结构,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而要创造农业和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就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加快农业科技的突破和创新,依靠科技进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加快良种和先进技术的开发、引进和推广应用,提高良种覆盖率,加快引进适用、节能、高效的农业作业机具,提高农业生产机械化作业水平。发展市场农业的科技载体,通过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商品生产基地、农村科技市场等科技载体实现“小生产”和“大市场”的有效对接。二是加快农业信息体系建设[5]。主要是加快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及时向农民传递权威实用的生产、技术、价格和供求信息。同时,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实行规模生产、规模经营。三是健全科技体系,提高农民整体素质。通过完善推广机构,建立推广队伍,培养农村基层干部和技术人才,实施推广计划和开展科教兴农等办法,大力推广农业先进实用技术,实施农业骨干技术增效工程。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努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健全农村教育体系,加强科技教育和培训,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农业产业大军,把农民从劳动致富为主,引导到以科技致富的轨道上来。

3.4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农业基础还很脆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这就要求在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同时,要有良好的配套基础设施来保障农业生产的有序进行,不仅要加强农田基本设施建设,增强农业的抗灾能力,而且要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不仅要搞好农田基本建设,提高农产品的生产能力,而且要发展产前、产中、产后的短程服务设施,提高农产品转化增值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不仅要搞好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条件,而且要搞好公共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的生态环境面貌和生产生活条件[6]。

3.5 加大扶贫开发力度

要坚持开发式扶贫,对那些存在明显资源优势、群众基础较好、急盼脱贫致富而苦于资金缺乏的乡村重点扶持,从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加强监管,提高扶贫工作的成效,扎实有效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4 参考文献

[1] 黄华明.当前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桂海论丛,2000(5):83-84.

[2] 何忠伟.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问题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02.

[3] 姚阳.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问题研究[J].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65-68.

[4] 王清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应注意的三个问题[J].河南政报,1995(12):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