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提高孩子逻辑思维的方法范文

提高孩子逻辑思维的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提高孩子逻辑思维的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提高孩子逻辑思维的方法

第1篇:提高孩子逻辑思维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学 逻辑思维能力 培养

一、前言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九年义务的小学数学课程中,以促进学生快速、持续和全面发展作为基点。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求遵循知识学习规律,另一方面要充分考虑新时期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特点和要求,立足实际,将学校情况与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机地联系起来,充分对其应用和进行解释,让学生对小学数学教育与学习进行重新审视和理解。同时,在小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情感和思维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其中,对小学生思维能力培养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教师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当制定科学高效的策略和措施,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大力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小学数学教学逻辑思维方式

2.1 分类法和比较法。分类法是加工整理的一种基本方法,比较是对研究的对象和现象之间进行对比,确定其的相同点或者不同点。比较是人们开展思维能力和发挥想象力的基础。分类法和比较法贯穿在小学的数学教学难之中。

2.2 演绎法与归纳法。这两种都是小学数学常用的推理方法。对于推理法而言,其主要是由个别、特殊的数学知识向普通的规律逐渐类推和延展,实践中可以看到,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其概念、性质以及定律等,均是通过推理归纳将其概括出来。

2.3 抽象与概括法。抽象就是从许多客观事物中舍弃个别的、非本质的属性,抽出共同的、本质的属性的思维方法,概括就是把同类事物的共同本质属性综合起来成为一个整体。

2.4 综合法与分析法。综合法就是将两个或者多个对象综合起来对其进行研究,从整体上对事物的本质加以认识和了解。分析法是指将研究对象分成多个部分进行研究,进而获取对象本质认识的一种思维方法。

三、培养和提高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思维能力的培养,使人们的思维意识具有多种多样性和广泛性,对事物的好奇欲望、想象能力等都有很大的改观。在小学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培养他们的思维意识,不仅是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而且与小学培养思维能力和数学的教学特点相结合。创造性思维是逻辑思维的基础,对于很多小学生来说,如果缺少逻辑思维方面的训练和培养,将无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对于提高小学生的创新能力非常不利。基于此,在当前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当有计划性、针对性和有目的的对孩子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予以培养,这是当前小学教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值得深入研究的一个课题。

从当前小学阶段的数学教育教学实践来看,其知识变得更加的丰富,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强,通过具体演示与操作,小学生很容易理解与掌握,这在很大程度上培养了小学生自身的形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实践中,虽然其并不能作为一项教学目标和任务,但是在讲解学习方法时,教师若能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则可在培养学生穿线思维能力方面见到很大的效果。

四、小学数学教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的措施

4.1 联系合理的教学方法,设计科学的数学课程。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若想有效培养孩子们的逻辑思维,教师必须要在教学方式和方法上下功夫,尤其要注意对每节课堂、每一个数学问题都要精心设计,因地制宜,关注和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让数学课变得更加的生动、形象和有趣。作为教师,应用旧知识来培养孩子们对新知识的认知,进而获取发展和成功,对事物的探究乐趣。

4.2 立足实际,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当前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加强对解题技巧和方法的教授,更重要的是要结合小学生自己的实际情况,引导小学生对知识内容展开想象与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指导和帮助学生探究解题技巧。在此过程中,作为数学教师应当对小学生解题模式进行耐心的讲解,由于解题模式具有多样性的特点,数学本质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因此教师不能只是依靠局限的解题方式或者逻辑思维应用在教学中,而是在保证正常思路的情况下,积极探析新的解题技巧。

4.3 把握数学练习题设计之难度。对于小学数学教学而言,其原本是基础教学的内容,习题练习可以有效巩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印象,从而全面提高小学生的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老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能力大小来适当提出一些有难度的问题,让他们充分发挥其思维,以得出正确的答案,从而加强对数学知识学习的成就感,使他们乐意去学习数学,乐意去思考数学中的难题。

4.4 要重视小学数学教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思维都是通过问题引发出来的,数学知识就是一种复杂的逻辑思维过程,数学课堂就是在老师的提问下,学生们对这个问题进行分析、作答的一个过程。如果想把这门课程教好,则教师应当积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

第2篇:提高孩子逻辑思维的方法范文

一、帮助学生理清各章节知识点的逻辑关系与结构,构建学生的逻辑思维

人的思维结构和各门科学的知识、逻辑结构都是人们对客观现实世界的反映,是紧密联系的。正如杰罗姆・布鲁纳所说:“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这也符合现代系统科学(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的观点。系统科学认为结构与功能是对立的统一。不掌握学科结构,就难以发挥该学科的功能。爱因斯坦强调指出:“科学力求理解感性知觉材料之间的关系,也就是用概念来建立一种逻辑结构,使这些关系作为逻辑结果而纳入这样的逻辑结构。”所以通过建立知识结构体系来帮助学生理清各章节和各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对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的培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例题和习题的配制也符合这样的逻辑关系。因此,高中物理教师要有意识地对学生多加指导和训练,按照提高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要求编写例题和习题,并加以适当的配量,而不能利用所谓的“题海战术”来提高成绩。

二、注重解题过程中各个环节训练,巩固学生的逻辑思维

1.明确习题中的问题和条件

科学研究表明,我们研究问题的方法,是围绕一个已知的中心结论,尽可能利用自己头脑中已有的多组相关的条件,通过分析研究,有层次地探索应该已知的条件,达到异途同归的目的的一种思维方法。

如图1所示,两足够长的光滑金属导轨竖直放置,相距为L,一理想电流表与两导轨相连,匀强磁场与导轨平面垂直。一质量为m、有效电阻为R的导体棒在距磁场上边界h处静止释放。导体棒进入磁场后,流经电流表的电流逐渐减小,最终稳定为I。整个运动过程中,导体棒与导轨接触良好,且始终保持水平,不计导轨的电阻。求:(1)生求出磁感应强度B、Q,问:与磁感应强度B有关的规律有哪些?学生:E=BLv,F=BIL,等等。我又问:仔细审题,看看题目中给出了哪些条件,能满足计算的要求吗?学生:E、F都未知。我再问:根据题目中哪些条件可以求出E或F?通过层层提示,学生明确了习题中的问题,以及解决这个问题所需要的条件,哪些条件是直接给出的,哪些条件是间接给出的,哪些条件是需要利用已有信息进行简单计算而得出的。这样分析下来,就为进一步解决问题打下了基础。

2.分析习题中的物理概念和规律

任何一门科学都是由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方法等组成的。概念、规律、方法等是相互联系的;不同的概念、规律、方法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从而形成了该门科学的知识和逻辑结构。每一道习题考查的知识和能力都对应一个或几个概念规律的理解和应用。从上面的例题中可知,它想考查学生对电磁感应和安培力的综合应用能力。老师应帮学生回忆对应的知识点:产生感应电动势的几种方式,感应电动势大小的计算方法,感应电流方向的判断方法,安培力的大小计算及方向的判断,等等。

3.建立合理的物理模型和理想化过程

合理的物理模型和理想化过程是抽象思维的产物,是研究物理规律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比如研究物体的运动,首先要确定物体的位置。物体都具有大小形状,运动的物体各点的位置变化一般是各不相同的,所以要详细描述物体的位置及其变化并不容易。但在一定条件下,把物体抽象为质点,忽略物体的大小形状,问题就简单了。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关注处理较复杂的物理问题时采用的具体分析、合理简化、科学抽象的方法,有利于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对上题我们可以把研究对象当成质点,并引导学生将整个运动过程分成几部分理想化的过程:先进行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进入磁场后做变加速直线运动,最后做匀速直线运动,而这几个理想化的过程一经过大量训练,学生很熟悉,规律的应用和问题的解决也就简单多了。

4.根据各过程的规律建立方程组

计算,可解决这个习题中的所有问题。

三、变换习题中的条件和问题,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

许多物理习题是物理过程、规律和性质类似的问题,它们间只有不同程度的量的差异,而无质的区别。因此,只要我们选好典型题,通过有的放矢的精解和适当的点拨、拓宽,就可以使学生不仅掌握一类题目的解法,而且熟悉一般的解题方法,进而明确只要抓住问题的实质、关键,积累正确的解题经验,通过改变习题中的条件和问题,反复训练,就可以“以不变应万变”,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活跃和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比如在前面的例题中,将“导体棒进入磁场后,流经电流表的电流逐渐减小”改为“导体棒进入磁场后,流经电流表的电流保持I不变”,或“导体棒进入磁场后,流经电流表的电流逐渐变大,最终稳定,电流大小为I”,或加入“金属杆与导轨的动摩擦因数为0.2”,等等,经过这样的变换,虽然最后的结果不同,但它们遵循的规律仍然是不变的,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

总之,在物理习题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能力,使学生以已有的知识信息为基础,通过精选的习题进行训练,形成清晰的知识结构体系和严谨的分析和逻辑推理的思维习惯,让学生在逻辑思维的训练中增知识、长才干,在逻辑思维的训练中求技巧、促能力,从而最有效地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施良方.学习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肖成全.有效教学[M].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第3篇:提高孩子逻辑思维的方法范文

一、数学“学困生”产生的客观原因

(一)社会原因。受到当今社会“读书无用论”和一些“拜金主义”的影响,不少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不够重视,再加上当今社会的环境中存在着诸多不利于学生成长的因素,很多学生的学习态度不够端正,没能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学习上,这是造成学习不好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家庭原因。由于现在农村以及一些小城市中的许多青壮年人都外出打工,很多学生的父母都外出打工挣钱,将他们都托付给孩子的爷爷奶奶,而孩子的爷爷奶奶是没有精力和能力教育好这些孩子的,反而在平时的生活中,他们却娇惯自己的孙子或孙女,使他们养成了娇惯、懒惰的性格。在平时的生活中只讲究索取,不讲奉献,无心学习。

二、数学“学困生”产生的主观原因

(一)掌握知识、技能不系统不牢固,平时缺少巩固练习,没有形成较好的数学认知结构。学生对前面所学的内容达不到规定的要求,不能及时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就造成了连续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跟不上集体学习的进程,导致学习分化。

(二)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良好的学习意志品质是造成分化的主要内在心理因素。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学习的积极性主要取决于学习兴趣和克服学习困难的毅力。在学习中,一遇到困难和挫折就退缩,甚至丧失信心,导致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就不可能集中在学习内容上,这样便造成听不懂,而对知识模糊认识的缘故,学习障碍便由此产生,长此以往,势必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三)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不适应数学学习要求。

初中八年级阶段是数学学习分化最明显的阶段。一个重要原因是初中阶段数学课程对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要求有了明显提高。

而八年级学生正处于由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过渡的又一个关键期,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抽象逻辑思维方式,而且学生个体差异也比较大,有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发展快一些,有的则慢一些,因此表现出数学学习接受能力的差异。

三、“学困生”的转化对策

(一)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如果能在学习数学中产生兴趣,就会形成较强的求知欲,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绝大多数学生对新鲜事物都有敏感性、好奇心,具有强烈的自我表现和好胜心理,根据这种心理,应改变传统的讲授方法,设计出新颖的教学过程,把枯燥的数学知识转化为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刺激物,从而引发其产生进取心。另外要善于运用幽默的语言、生动的比喻、有趣的例子、别开生面的课堂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其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提高学业不良学生学习数学的自觉性,最终达到转化数学学业不良学生的目的。

(二)构建平等环境,克服自卑心理。许多初中“学困生”,往往伴有强烈的自卑感,他们内心孤独冷漠,常处在一个“冷”环境中。他们不愿意与周围的同学交流,把自己封锁在同学的圈子之外,始终觉得自己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直不起腰。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中,要尽量创设一个平等、宽松、和谐的数学交流环境,时时处处尊重“数困生”的人格,多方面“引诱”他们参与数学讨论,使他们意识到“其实我并不比别人差”,从而增强他们进行数学学习的信心,提高他们的自我效能感。

(三) 强化对“学困生”的学习指导,教会其学习。有一部分“学困生”在数学上费工夫不少,但学习成绩总不理想,表现在知识匮乏和知识间的联系弱。教师不仅要为他们补知识,一方面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学习观念;另一方面是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法指导和学习心理辅导,而且还要转化他们的思维方式,要让“学困生”开口讲述知识和解题思路,从中看出他们知识的盲点和思路的误区,从而对症下药。

(四) 创造成功机会,战胜恐惧心理。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知道,初中“学困生”对数学产生恐惧心理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屡受挫折、缺少成功的体验。所以,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灵活运用成功机制,积极为“学困生”创造学习成功的机会,让他们在数学学习中经常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第4篇:提高孩子逻辑思维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 幼儿教育 创造力 培养方式

名人米尔曾说:“世界上所有美好的事物都是创造力的果实。”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工作。”孩子是父母最重要的财富,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随着我国国力的不断强盛,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孩子的教育问题越来越受到家长、学校乃至政府的关注。孩子创造力的培养作为幼儿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一项,越来越受到学者和教育家们的重视。本文从创造力定义阐述的角度出发,探讨幼教老师在幼儿教育过程中如何通过一系列方式方法的采用,达到培养孩子创造力、挖掘孩子潜能的目的。

一、创造力相关概念阐述

心理学界关于创造力较一致的定义是,根据一定目的和任务,运用一切已知信息,开展能动思维活动,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智力品质。创造力通常包含发散性思维的几种基本能力:一是敏锐力,即对问题的敏感度;二是流畅力,思索许多可能的构想和回答;三是变通力。以一种不同的新方法看一个问题;四是独创力,指反应的独特性,想出别人想不来的观念、独特新颖的能力;五是精进力,在原来的构想或基本观念上再加上新观念,增加有趣的细节和组成概念群的能力。

二、幼儿教育中孩子创造力培养的几种方式方法

1.辨别法增加认知能力

幼儿在生理期处于大脑发育的认知阶段,对于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事物都处于认知、辨别的阶段。通过开发孩子的辨别能力,帮助孩子认识和发现事物的不足,寻找孩子认知体系中各种遗漏的环节,探索知识中的未知部分,最终完善孩子的认知体系,提高孩童的注意力、观察力和辨认能力。例如,在幼儿教学过程中,以补拼图的形式,引导孩子发现拼图中缺少的图案,对应地补充,以锻炼辨别能力。

2.归类、类比发散逻辑思维

归类、类比能力是人类逻辑思维能力中重要的一项能力,因此,对幼儿归类、类比能力的培养训练,不仅是孩童创造力培养的其中一项,而且是孩子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一项。通过寻找相似的事物和发现事物中的相似之处,引导儿童将某一事物比喻成另一类事物,借此启发儿童的发散性思维,为孩子创造力的充分施展提供滋长的沃土。在日常幼儿教育过程中,可以通过绘画、游戏的方式,激发孩子的联想和比喻。比如让孩子画出所有自己见过的圆形的东西,让孩子找出自己和小伙伴间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等。采用这些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训练孩子的归类、类比能力。

3.组织和重组增加立体思维

组织和重组能力是指在结构打乱的情况下,让孩子将结构复原或者改造重新创造出一种新的结构的能力。在日常幼儿教育中,美术课、手工课、积木游戏等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锻炼孩子的这种能力。以手工课为例,让孩子将剪好的手工纸按照一定的指引拼接成相应的图案;在积木游戏中,将积木组装成可能的造型。教师可通过适当的引导或者提示,发挥孩子的创造力,让孩子创造重组出自己最满意的作品,锻炼其组织和重组能力,增强孩子的位置感、立体感和知觉能力。

4.视像表达激发想象和情感

所谓视像能力,顾名思义,即视觉和影像能力。“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让孩子通过视觉和影像,表达具体的意思、思想和情感,激发孩子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对于孩子创造力的培养有很大的激发作用。例如让孩子通过画出“我的家”,表达自己对家的热爱,孩子画出自己家的房子,爸爸、妈妈,乃至蓝天、白云、家门前的小草等,让孩子讲解自己美丽的家,以此激发孩子对家的情感和表达,训练孩子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力及表达能力。

5.情境困境激发发散思维

情境思维是立体空间思维的重要部分,会带动孩子各种情绪的发生。在日常幼儿教育过程和孩子生活过程中,通过一定的情境假设和创建,为孩子提供各种或困扰,或有趣,或开心,或具有挑战性的情境,让儿童在突然陷入的情境模式下自主思考并对情境自发加以应对,从而最终锻炼孩子的应变能力和发散思维。比如孩子一起床发现桌上有好吃的,但是自己的身高够不着,这时候孩子会怎么办呢?有的孩子马上转头找老师、找家长,有的孩子会自己找东西垫着够。又如问孩子:“遇到危险了怎么办啊?”答:“找警察叔叔。”问:“找不到呢?”答:“我跑!”问:“被抓住了呢?”答:“我大哭大闹。”……这些都是对其应变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激发孩子的发散思维。

参考文献:

第5篇:提高孩子逻辑思维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初中;数学;优劣分化;浅析

在新形势下的初中数学教学改革,要从现实的问题着手,抓好重点,找准突破口,这样才能解决现实问题,那么初中数学学习成绩两级分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

1.没有形成较好的数学认知结构

相比而言,初中数学教材结构的逻辑性、系统性更强。首先表现在教材知识的衔接上,其次还表现在掌握数学知识的技能技巧上。因此,如果学生对前面所学的内容达不到规定的要求,不能及时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就造成了连续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跟不上集体学习的进程,导致学习分化。

2.思维方式不适应数学学习要求

八年级是数学学习分化最明显的阶段。一个重要原因是初中阶段数学课程对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要求有了明显提高。八年级学生正处于由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过渡的又一个关键期,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抽象逻辑思维方式,而且学生个体差异也比较大,因此表现出数学学习接受能力的差异。

3. 双基不扎实

基本概念、定理模糊不清,不能用数学语言再现概念、公式、定理;不看课本,不能说明概念的体系,概念与概念之间联系不起来。

4.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方法不科学

学生自学能力差,课堂缺少解题的积极性,教师布置的练习、作业,不复习不练习,抄袭应付了事,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不重视综合训练,缺乏竞争意识。

5.思维方式与学习方法不能适应初中数学学习的要求

初二阶段是数学学习分化最明显的阶段。一个重要原因是初中阶段的数学课程对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要求明显提高,而初二学生正处于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向以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一个关键时期,而且学生个体差异较大,有的发展快一些,有的则慢一些,因此表现出数学学习接受能力的差异。除了年龄特征因素外,更重要的是教师没有把握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新课标的要求去组织教学活动,指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发展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而是把直观形象思维与抽象逻辑思维割裂开来,淡化直观形象思维对抽象逻辑思维的承托作用。

6.德育渗透不够和缺少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

德育渗透在很多数学教师的心目中,总认为是班会课、班主任所应尽的职责。在数学教学中,许多教师极少渗透德育教育,导致学生认为学习数学目的性,积极性不明确,教师根本起不了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

鉴于这样的情况你,那么在数学教学实际中如何才可以减少数学学习的分化呢?

(1)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如果能在学习数学中产生兴趣,就会形成较强的求知欲,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途径很多,如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并让其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创设一个适度的学习竞赛环境;发挥趣味数学的作用;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艺术等等。

(2)疏导学生的知识系统,重视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的培养,擦出积极思维的火花。

a.好奇是孩子与生俱来的天性,好奇是思维的源泉,创新的动力。他们对教师一般性的按部就班,工作AAAAAAAAA =KK或用枯燥无味的语言讲课,根本听不进耳,对数学知识也不感兴趣。老师恰当运用艺术性的教学语言来活跃课堂气氛,引导每位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b.学生的思维方式与学习方法的培养也不容忽视,根据他们个体的心理特征,对待运用直觉思维得出结论的学生也应及时给予表扬和赞赏,维护他们心里那微弱的“光”。

7.注意德育渗透的策略,提高德育的可行性,增强渲染力

新的课程标准指导我们,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教学肯定要重视德育渗透。怎样才能在数学教育教学中更好地渗透德育教育呢?

(1)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体现的人格魅力。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老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

第6篇:提高孩子逻辑思维的方法范文

一、创设思考的情境与空间

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类似的情形:当一个问题提出后,有的孩子不假思索,脱口而出,往往答非所问;而有的孩子则满脸茫然,一言不发;有的孩子则不敢与老师对视,心虚地低着头,仿佛思维冻结了……作为老师,此时绝对不能气急败坏,这会使教学气氛紧张化,也会使师生情绪对立化,难以展开教学活动。应当适时引导孩子,根据问题先思考,或将问题简单化,或选择孩子感兴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孩子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不断地鼓励他们,孩子的思想包袱放下了,他们的思维能力才能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

二、动手操作,辅助思维

数学教学过程实质上是教师引导和学生进行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更多的还只是感知阶段。动手操作不仅可以提高学习兴趣,还能很直观地感知一些复杂的问题。比如找规律:(如下图) 第五个图是什么样的?第十个图呢?第三十六个图要几根小棒?

如果只是观察,比较难找到上图的规律。而只有通过孩子自己用小棒拼摆,亲历每个图的变化过程,在探索中思考,是能够再升华出它的变化规律的。又比如:比较两个角的大小。孩子只有充分运用学具,通过操作、对比、思考、交流,才能充分理解为什么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而是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只有这样,学生的思维才会进一步深化。

三、注重培养发散思维

数学学习其实是一种不断设疑、解疑的过程。而没有思考就根本谈不上解疑,只有多角度多方位的思考,问题才能迎刃而解,还能从中优化。在《梯形的面积》教学后的拓展应用课中,教师出示一道题:“在一个边长为20米的正方形花坛四周铺一条1米宽的小路,小路的面积是多少?”教师将疑问抛给孩子,放手让孩子独立思考、探索一段时间后,在交流阶段就出现了令人惊喜的一幕: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并能在争论中、思辨中一步步地优化算法,充分发散了思维。(如下图)

四、设计针对性的练习

第7篇:提高孩子逻辑思维的方法范文

思维训练的时候做点训练题,效果是非常不错的。你在生活中是个喜欢做逻辑思维训练题的人吗?下面小编为你整理思维训练题目,希望能帮到你。

经典的逻辑思维训练题一、某岛上有三个奇怪的村庄,甲村的人从来不说谎,乙村的人从来不讲实话,丙村的人一句实话跟着一句谎话,一句谎话跟着一句实话,并且开始的一句是实话还是谎话没有准。有一天,张三、李四和王五到岛上观光,碰到两个导游,他们都说对方是丙村的。

当这两个导游做裁判,看张三、李四和王五三人谁抛石头抛得远时,他们给出不同的结论:一个说:“张三第一、李四第二、王五第三”另一个说:“王五第一、张三第二、李四第三,”那么两个导游各是哪村的?三人名次如何?(写出具体推理过程)

二、有张三,李四两个人。张三只说假话,不说真话;李四只说真话,不说假话。他们回答问题时只通过点头和摇头来表示,并不说话。有一天,一个学者面对两条路X和Y,其中一条通向首都,另一条通向小镇。他面前站着张三和李四其中的一个人,但他不知道是张三还是李四。也不知道“点头” 是表示“是”,还是表示“否”。他只须问一个问题,就可以确定哪条路通向首都。

经典逻辑思维训练题答案这个问题应该如何问?(写出具体推理过程)第一题;两导游的构成只能是:甲村+甲村;乙村+乙村;丙村+丙村;甲村+乙村;甲村+丙村;乙村+丙村;六种结构

1.很容易排除:甲村+甲村;甲村+乙村;乙村+丙村

2.若两人都是乙村的,他们说的都是假话,则三人排名:李,王,张;

3.若两人都是丙村的,他们第一句说的是真话,则后面说的是假话,所以三人排名为:李,王,张;

4.若为甲村+丙村结构,丙第一次说了谎话,第二次应该说实话,甲是一直说实话的,所以两人对三人名次的答案应该相同,结果是不相同,所以不为甲村+丙村结构;所以,三人排名很容易确定,分别为:李,王,张两导游可能都来自丙村,也可能都来自乙村。

若三人的真实排名是李第一,王第二,张第三,则两导游只能判断可能来自丙村,也可能来自乙村;若真实排名与推断不符合,则两导游来自丙村。第二题:很简单他只要站在任何一条路上,对着其中一个人问:“如果我问他(另一个人),这条路不通往首都,他会怎么回答?”若两人都都摇头,就往这条路走,如果都点头,就往另外一条走。

孩子进行思维训练的好处中国有句古话,“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给孩子现成的知识和技能,不如让孩子学会自己获取这些的能力。思维训练就是要交给孩子正确的思维方法,发展孩子的思维能力。通过适当的思维训练,借助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一些材料,可以帮助孩子学会如何思考、如何学习,例如:如何进行分析、分类,如何进行比较、判断,如何解决问题等。掌握了正确的思维方法,就如插上了一双翅膀,使孩子的抽象思维能力得到迅速的发展和提高,从而大大提高孩子的知识水平和智力水平。

1、科学研究表明后天的环境能够显著影响孩子大脑神经元细胞的相互铰链,从而影响孩子的智力发育。

经过思维训练,孩子的思维能力有显著提升的空间。

2、“幼儿英语”、“音乐艺术”、“奥数”等知识技能型的训练不能替代思维训练。

思维训练的重点是“全面”和“均衡”。必须是精心设计的系统化的专门思维训练课程方可达到这个效果。

3、思维能力直接关系到孩子的学习能力,直接影响孩子在学校的表现。

因此,投资思维能力这个“万能钥匙”,具有很高的回报率。

4、思维训练和知识技能灌输不同,思维训练存在一个短暂的“机会窗口”。

这个机会窗口对应于儿童大脑迅速的发育的2-7岁。

第8篇:提高孩子逻辑思维的方法范文

1.1教材内容枯燥,理论性强

很多中职学校的幼教专业都会开设“幼儿教育心理学”这门课,但是很多学生反映书本上的内容过于枯燥,他们很难真正理解。毕竟学生要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去把握幼儿的心理,并与教育联系起来。如果教师只顾一味地向学生去灌输这些理念、这些思想,学生根本理解不了,何谈将这些利用应用到以后的教学中去。况且书本理论性过强,比如在《学习与幼儿心理》一书中,对“条件刺激”等一系列的词语解释不详细,定义表达含糊不清,教育学与心理学的交叉反而会使得很多概念更加难懂。

1.2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不高

幼儿教育心理学大多考验的是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但是一般大多中职学校的学生多对舞蹈、美术等艺术方面感兴趣,缺乏理性的逻辑思维能力,对书本的内容缺乏充分的认识。因此对于幼儿心理教育这门课的学习丝毫不感兴趣,没有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这对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是个很不利的因素。

1.3教师教学模式单一

现在中职学校幼教专业的教师自身缺乏实际幼儿教育的经验,空有满腹的理论基础,因而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是一味地给学生传授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很少考虑到学生实际的专业学习能力。外加幼儿教育心理学这门课本身就难懂枯燥,学生不会应用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不懂如何应用到实际的教学中去。教师教学模式单一、教学经验不足都是目前这门课程所存在的问题,导致学生的吸收效果差。

2.提高幼儿心理教育教学质量的方法

2.1丰富课堂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应多注重课堂上与学生的互动交流,让原本枯燥的幼儿心理教育学这门课增加趣味性。作为老师,我们可以引入一些新的元素,让学生充分了解这些幼儿的思想,比如通过播放ppt,播放小视频等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寻找到能够让学生自己去思考的点。多给学生做一些有关心理学的小测试,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

2.2积极参加幼儿教育实践

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这不仅是对于学生的要求,更是对于教师的要求。老师和学生双方都应多与幼儿打交道,从而充分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一方面对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很有帮助,另一方面对于幼教专业学生的专业水平的提高和专业能力的培养都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有关中职学校可以在暑假开展义务的幼儿支教活动,让每一位幼教专业的学生充分融入到这样的活动中去,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锻炼自己与孩子交往和相处的能力,无形中对他们自身的专业水平都有很大的提升,多与孩子交流,在这样的实践活动中,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得恰到好处。

2.3转变思维模式,实现全面发展

通过前面的论述可以了解到,幼儿教学心理学这门课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着很高的要求。要打破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思维方式,不能只顾生搬硬套,而是要在学习的过程中去全方位、多层次地考虑问题,锻炼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作为幼教专业的学生,我们要热爱自己的专业,了解幼教这一专业的就业前景,做好自身的职业发展规划,要充分认识到自己如今对课程的掌握水平在自己今后的就业中都会体现出来,相信在自身全面发展的同时必定能对这门课有着更深层次的了解。

3.结语

第9篇:提高孩子逻辑思维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数学思维;能力;兴趣

一、数学思维在学习中的重要性

“帮助学生学会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是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所设定的一个基本目标,在数学学习中我们不难发现,要对数学学习内容理解、掌握,必须要有很好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推理能力,而这些能力正是数学思维的基本要求,具备数学思维能力,不仅能改变学习数学的单调乏味,还可以为培养其他学科所需的科学素质及逻辑思维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数学思维能力与知识、技能是紧密结合的,教学过程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还是全面培养学生各种素质的过程。而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也是运用各种思维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学习中不注意培养数学思维,就无法较好地理解所学的知识,就有可能使学生养成死记硬背的习惯。数学思维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提出自己的观点,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概括自己观点的能力,发表有个性的见,是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的方法

数学思维能力包括丰富的空间想象能力,较强的归纳推理能力,善于发现、观察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把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贯穿在教学各环节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1.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

皮亚杰的儿童智力发展阶段理论认为,小学生主要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能力较差。即形象思维活跃,逻辑思维较弱,因此在我们平时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符合孩子们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还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合理运用直观的教学手段,尽量具体化、形象化,不要过分注重逻辑推理和演绎,要体现生活性,应注重“书本世界”和学生“生活世界”的沟通,如要经常创设游戏式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进行学习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学而不厌,乐此不疲,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注意引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发散性思维主要是指利用新思路、新方法、新角度解决熟悉的事物,并在相同或者类似中锻炼不同思维。老师应该根据小学生掌握的基本知识与心理需要,利用小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索心,培养发散点,提高发散思维能力。在教学中老师应充分发挥“导向”作用,如设计一些开放式的题目,改变传统“唯一答案”的束缚,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思维空间,挖掘思维过程,让学生逐渐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满足不同的思维水平,适合各种层次学生的发展需要,极大地调动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从中获得智力发展。

3.培养小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思维敏捷性是指思维活动的速度,思考问题反应迅速等。教学时要重视双基训练,基础题要教好练透,这样可以使学生弄清算理,掌握计算思路。在此基础上提供组织一系列的有效训练,使学生能正确地、比较迅速地进行口算和简便计算。另外简缩口算思维过程、提高口算速度也是提高思维敏捷性的一个有效的方法,简缩思维过程,就是口算时中间环节的计算要短暂地保留在记忆中,这需要一定灵敏的瞬时暗记能力。开始小学生缺乏这些能力,通过训练,就能逐步适应,从而提高口算速度,达到了口算训练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4.优化小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是思维的物质形式。知识的内化与相应的智力活动都必须伴随语言的内化而内化,语言的逐步掌握和不断发展,推动着学生的思维内容日益丰富,调节学生的思维活动逐步完善,从而不断提高思维能力。因此教学中要通过有意识的语言训练,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尝到了成功的甜头,感到无比兴奋,更有表现的欲望,探究的动力更加强烈,思维也得到了发展。有的学生说出自己与别人不同的想法,我更是大力表扬鼓励。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兴奋中、表现欲极强的情况下,自主地去追根求源、探究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