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职业素养认识范文

职业素养认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职业素养认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职业素养认识

第1篇:职业素养认识范文

【关键词】职业指导;教师;职业素养;素质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3-0009-02

职业指导工作也职业指导是一个进步的社会变革运动的一部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变更流动已经成为社会常态。随着我国体制的转轨,结构的调整,社会的转型,就业问题突出,这时候,职业指导就非常关键。职业指导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又是一种教育与辅导相结合的过程,随着当前高校毕业生走向市场“自主择业”的同时,高校职业指导工作就势在必行了。高校职业指导是一个以帮助他人为己任的职业,职业指导教师要有一种助人为快乐、助人为荣耀的信念,让学生确切地了解所选职业的特点,职业素质的要求,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为他们事业上的成功和人生价值的实现提供良好的开端。所以在高校职业指导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而从事职业指导的教师也显得尤为重要。但同时也给职业指导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他们有满腔热情和奉献精神,而且还要懂得本专业的理论,学会运用科学、规范的职业指导技术和方法,因此,职业指导教师应具备以下素质。

一、良好政治思想素质和优秀的职业道德品质

职业指导是一项社会性、政治性、技能型很强的工作,在客观上要求职业指导者应具备良好政治思想素质和优秀的职业道德品质,这是做好职业指导工作的前提和保证。它包括职业指导教师在职业指导中表现出来的职业态度,职业道德修养水平,具有较强的事业心,责任感,热爱职业指导工作,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是职业指导教师应该具备的职业道德品质。

二、广博的科学文化素质

科学文化素质是职业指导教师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科学知识掌握水平,是综合职业素质的基础,职业指导教师的职业素质都是以一定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知识为基础而形成的,集自然、社会和思维科学于一体,而职业指导是一个设计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及信息学等多种学科的综合体。因此,一个人的科学文化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职业素质的优劣。

三、过硬的专业技能

目前,高校职业指导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还处于起点阶段,专业教师不多,而且理论准备和实践探索都很欠缺。如笔者所在的安康学院,是一所有近10000名学生的本专科学校,但是只有职业指导师不到30人,生师比存在很严重的不足。更重要的是,所从事职业指导的教师除学院就业处老师外,其他都是各院系辅导员兼任,职业指导教师队伍就不存在专业化一说,所以提高高校职业指导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就显得更为重要。

职业指导教师要掌握过硬的专业技能,就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素质。专业技能素质是指职业指导教师从事职业指导时所表现出来的专业技能水平,主要体现在操作技能、组织管理能力、社会交际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它包括咨询与指导、信息的才给予处理、职业素质测评、职业设计、帮助实施等。

四、健康的身体心理素质

身体心理素质包括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又称做个性品质。心理素质是人所具有的心理品德和行为模式,它反映了人的身心潜能开发与利用的程度,作为职业指导教师心理素质尤为重要,概况起来有:思维条理清晰,情绪稳定,心胸开阔,能正视现实,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能以理解,信任,宽容,谦逊的态度与人相处,有和谐的人际关系,有良好的自我意识,能正确评价自己,责任心强,有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意志坚强,对自己的行动目的有正确的认识,并能够主动支配自己的行为。

职业指导直接针对学生的自我认识与自我评价,影响着学生的生涯发展与职业抉择,职业指导教师的这些个性品质是决定指导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甚至在有效的指导活动中,这种人格特征的影响力超过了指导者知识与技巧的因素。美国学者盖伊认为,一名有效的职业指导教师应具备以下特征:对人具有浓厚的兴趣,充满好奇心并喜欢探究;具有倾听的能力;善于沟通,喜欢与别人交流;善于理解别人,设身处地考虑问题;较强的情感洞察力,善于处理各种情感问题;内省,对自己的能力有清醒的认识,并善于在心理咨询过程中把握自己;宽容,有能力控制自己的不满情绪;幽默,可以发现生活中积极有趣的一面。[1]

五、较强的主体意识和工作创新意识

鉴于高校职业指导教师的职业特殊性,职业指导教师就应该在一定程度上有较强的主体意识。主体意识也就是在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的过程中,把学生的实际情况与能力所及考虑进去,把自己融入到学生群体中,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自己也就是职业选择的主体。从而更好地了解学生心里所想,认识学生更需要的是什么,增强授课指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当然,在实际的职业指导过程中,要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在授课的过程中,不仅仅仅限于主教材、辅导教材、案例库等等纸质资料,要适当的加以创新授课方式,例如:进行实践教学、视频教学等多渠道使得学生了解就业择业知识,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定期有针对性地聘请人力资源管理专家、知名企业家举办就业指导讲座,开展职前教育,指导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帮助学生了解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标准,传授求职择业技巧。“由于市场和企业的需要是在不断变化的,同时还会有更多更好的经验总结、方法技巧、案例和学习内容,只有经过实践中的不断创新、不断改革、不断调整,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指导效果。”[2]

六、及时了解和掌握人才需求信息

职业指导教师要全面了解和掌握社会、企业对各种人才的需求情况,同时还要对我国目前的经济结构,产业机构,岗位群以及各种职业在社会生活和经济建设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它们的发展趋势,对人事劳资制度和就业政策等有较系统而深刻的了解。于此同时,及时了解和掌握人才需求信息更是职业指导人必备的能力。因为现代社会是信息时代,谁先掌握了信息谁就有了主动权,对于指导学生就业的职业指导人来说,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只有这样,才能更加及时的指导学生了解职场,使得更具时效性和针对性,增加学生就业的筹码;才能在才能有针对性的开展职业指导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高校大学生就业是一项系统工程,促进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渠道就是进行就业指导。在大中专院校中,就业指导应该是贯穿于学生在校学习的全过程的,而进行职业指导的重任责无旁贷的落到了职业指导教师的肩上,那么作为职业指导人员就应该把一切工作紧紧围绕在促进学生就业和择业选择的教育工作上。然而对于高校职业指导教师来说,其实职业指导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简单,它不仅需要深厚的理论知识和科学文化知识,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职业指导教师更多的职业素养。因此,高校应从现实情况出发,结合自身实际,根据学校的类型、特点和定位进行各自不同特色的职业指导。不断加强职业指导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改革,改进职业指导的方式方法,提升职业指导的层次和水平,促进职业指导向科学化、专业化、系统化的方向发展。同时,作为一名职业指导教师,我们有责任帮助每一位学生在走出大学校门前明确自己的职业定位,实现自己与自己理想职业的合理匹配。“以助人为快乐,以助人为荣耀”是每一位职业指导人的职业价值观,那么在进行职业指导服务时,我们必须具备以上6种基本素质,才能满足现代化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才能符合现代大学生的需求。因此。作为职业指导人来说,还要不断地学习,广泛地涉猎就业与职业指导的相关知识,努力提高自身的知识素养和职业指导技能。

参考文献

第2篇:职业素养认识范文

一、我国餐饮业的现代化和国际化发展需要高素质的烹饪人才

当前我国经济的深化发展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加强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的转变需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而餐饮业就隶属于现代服务产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我国餐饮业目前发展态势明显,呈现出以品牌发展、连锁经营、技术创新、科学管理为特征的现代化餐饮经营模式,科学化管理和新技术及营养健康的饮食理念等现代文明成果被广泛应用到现代餐饮企业中,逐步替代了随意性生产、单店作坊式的传统经营套路。

2014年12月,以粤菜系著称的顺德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 “世界美食之都”称号,之前以川菜闻名的成都也获此殊荣。现今全球仅有6座城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美食之都”称号,中国就有两座城市获此殊荣,这说明我国餐饮业的国际影响力在扩大,促进了餐饮美食文化的对外交流,有利于我国餐饮业的国际化发展。

我国餐饮产业呈现的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对餐饮人才提出了新要求,需要与之匹配的高素质餐饮人才助力其发展。当下餐饮企业所需要的高素质餐饮人才,不仅要有专业技能,还要有良好的职业素养,这依赖于高职烹饪专业的人才培养。我国餐饮教育,尤其是烹饪教育发展起步晚,基本上长期停留在专科层次,开展本科层次的烹饪教育不足二十年,发展建设时间短,开办的学校也屈指可数,导致高职烹饪专业是目前我国餐饮业人才培养的生力军。

二、高职烹饪专业职业素养培育的异态审视

职业素养是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一般认为职业素养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和职业技能等方面,可以通过学习和实践获得,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并发挥作用的综合品质。这些综合品质包括以知识和技能指代的表层特征,即显性素养;还包括态度、责任心、敬业精神、角色定位、价值观等决定人行为的隐性素养。

(一)烹饪教学过程中职业素养培育的边缘化

职业院校普遍有职业素养培养被边缘化的现象,主要表现在职业院校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持漠视或消极态度,职业素养在学校整个课程体系中处于边缘化地位。而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表现和核心内容,其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烹饪专业自从开始高等职业教育以来,课程体系虽然进行了一定的改革,但实质上并未有根本性的改变,课程体系的综合化程度低,课程结构中非专业课程(包括人文素质课程)的课时比重明显偏低,专业课程中反映前沿的内容明显偏少。通过院校间走访交流,了解到目前高职烹饪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多数可以归纳为“懂营养、精技能、会管理”,目标定位为优秀的技能应用型人才,这反映了高职烹饪专业一贯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重技能轻素养,其中,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涉及职业素养的少之又少。

一些高职烹饪专业即使开设了职业素养课程,也是与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分离的,没有将职业素养融入到专业教学的每个环节,忽视了教学组织方式与企业工作方式的一致性,也忽略了职业素养教学内容与行业发展、企业岗位要求的融合,最终导致了学校教学与餐饮行业实际岗位需求的脱节,学生的职业意识欠缺,进入酒店相关的餐饮岗位实习后的适应调整期比较长,甚至会影响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

(二)烹饪教育者的教学研究忽视职业素养

相比较其他专业,高职烹饪专业开办时间迟,发展历程短,专业的教学研究相对而言也不够深入。仅就目前教学研究分析,纵观从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搜集的研究文献,烹饪教育者的教学研究关注点集中在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有理论和实践的项目教学法、产学结合与校企合作的实训模式、“双师”和“双证”培养等方面,涉及烹饪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研究的比较少。虽然职业素养的宏观研究即面向高职院校研究居多,但是微观研究即联系到具体专业,尤其是针对高职烹饪的职业素养研究比较少,缺乏针对性。这说明烹饪教育者的潜意识中是忽视职业素养培育的,没有认识到职业素养对烹饪学生职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不少烹饪教育者仍然将烹饪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狭隘地理解为职业知识和烹饪技能的简单叠加。这种认识的局限性投射到真实烹饪教学情景时,也是不可能在课程中引入并融合职业素养教育的。

三、提升烹饪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已经成为比较严峻的社会问题,对很多毕业生而言,即便是找到一份工作都困难重重。可是从社会角度看,许多企业叹息“招不到合适的人选,招人难”。实际上企业到高职院校招聘人才时会有共同的感触:之所以招聘不到满意人选,是因为很难招到具备良好职业素养的毕业生。企业已经把职业素养作为筛选人才的重要评价指标。而高职烹饪专业呈现的毕业生“工作难找”与餐饮企业“人难招”的矛盾点也主要和职业素养培养有关。

(一)餐饮企业亟需的职业素养是烹饪专业学生所欠缺的

餐饮业的职业特点是以服务顾客为宗旨,其厨房生产和餐厅服务的各项工作目前是完全依赖人工完成的,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尤其是节假日,工作繁忙需要加班,但是工作报酬普遍相对偏低,造成了餐饮企业的高离职率,也影响了高职烹饪专业学生的职业意愿和职业发展。例如,学生的顶岗实习以及刚毕业时的工作都是从基层岗位做起,多数是在厨房打荷,即厨房里打杂,做的事情多且繁杂,是厨房里最易受委屈的岗位,也是工资最低的岗位,但是这些基层岗位是烹饪专业学生在餐饮行业中成长的必经之路,也是决定他们是否继续从事这个行业的关键时期。

(四)倡导“匠人精神”,提升高职烹饪专业学生的职业尊重感

“匠人精神”源自于日本,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就推崇匠人文化,其文化精髓即“匠人精神”的本质在于敬业和认真,是日本社会走向战后繁荣的重要支撑。在日本,匠人是指手工艺者、工匠、技师等一类职者,又被称为“町人”,他们尊奉职业伦理道德,具有职业平等意识,对技艺要求精益求精,符合企业对职者的职业素养要求。正是这种“匠人精神”让日本东京的米其林餐厅数量成为世界之首,已经连续九年蝉联“米其林美食之都”荣耀,而且其中多为经营日本传统料理的餐厅,甚至有日本拉面店入选。这应该对我国的高职烹饪教育深有启发,值得在高职烹饪教育中倡导“匠人精神”,学习借鉴其“烹饪匠人”的培养模式。在烹饪教学中倡导“匠人精神”,重视人才品格培养,使高职烹饪专业学生成为“会好好做事”的一流烹饪匠人,才能在依靠手工技能见长的烹饪行业成长起来,从而获得职业成就感,提升职业尊重感。

第3篇:职业素养认识范文

关键词:中职院校;产教融合;设施农业;生产技术人才

设施农业生产技术人才的培养要涉及到多个方面,不仅需要院校对该专业的相关教学内容进行深入探究,还需要对当前农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行业实践内容与教育内容融合起来。在保证学生充分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的专业技术能力。保证学生可以得到全面的提高,为其未来的就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尤其在中职院校利用产教融合开展教育活动时,教师需要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设计,保证有规划地培养学生,使其成为符合行业发展的优秀技术人才。

一、中职院校设施农业技术专业教育发展背景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加大了对于农业发展的重视,针对农业经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使得农业发展步伐逐渐加快。农业发展过程不仅要注重农业工程建设,还需要注重农业人才的培养。而设施农业建设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更好地促进农业发展,各个地区根据自己的实际状况逐渐形成了以现代化农业生产为主体的农业经济形式。农业经济的发展使得各个地区的农业逐渐走向商品化、产业化、科学化的道路。但是经调查发现,很多农村地区农民学历有限,无法掌握目前的相关科技,为此需要招聘大量的技术人才。在此背景下,职业院校就需要充分发挥其自身的作用,注重结合实际情况开展专业教学,培养适合农业经济发展的设施农业生产技术人才[1]。在设施农业生产技术人才培养开展中,中职院校可以与农业发展较为迅速的地区进行合作,实现生产与教育的融合。早在2011年教育部门就针对农村发展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的意见》,该意见针对中职院校的发展提出了明确的建议。中职院校在教育开展中要注重农村地区农业的发展,改善教育模式,提高学生技术能力的同时,提升其自身素质。推进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发展,培养出更多适合当前农村发展的技术人才。随后教育部门以及农业部门联合下发了《中等职业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方案试行》,此文件的下发为中职院校农业专业教育发展提供了较为明显的方向。各个学校开始针对农业职业教育设立专门的制度,落实教育部的文件精神,注重利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等方式进行教学,在此过程中逐渐摸索出了一套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模式,[2]希望能够培养出更多符合农村发展的优秀人才。

二、产教融合背景下中职院校设施农业技术专业发展目标

(一)加强学校与设施农业项目区的合作产教融合,顾名思义是将实际生产与教育进行融合,实现设施农业技术专业的发展,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首先需要加强学校与农村、设施农业项目区之间的合作,保证学生有机会在实际的场地进行学习,加强对于农业技术的实践认识。另外,学校还要与农村、设施农业项目区共同建立技能人才培养平台,让学生在实训教学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技术,保证学生可以在此过程中得到锻炼,实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二)构建项目式课程体系中职院校要注重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教学计划,尤其在产教融合的背景下,学校可应加强与设施农业项目区等沟通联系,结合教学内容建立符合人才培养的项目式课程体系,让学生可以在具体的项目中进行学习和实践。在沟通联系过程中,学校从实际的教育开展情况出发,结合学生当前的实际能力,对实践教学内容进行构建。之后为学生制定一些工作任务,让学生可以通过实际任务锻炼自己,实现设施农业生产技术人才的培养。

(三)学校要做好对接工作首先,在利用产教融合模式开展教学时,学校需要做好与相关企业之间的对接,保证时刻了解学生的实际发展情况。其次,要与农业发展做好对接,使其生产效益得到提高。最后,还需要与相关农业合作组织做好对接,在改善职业院校办学现状的同时,实现合作共赢。

(四)培养符合农业发展的人才学校应从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当前农村对于技术人才的需求状况,进行针对性培养,实现中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三、创新设施农业生产技术专业教学计划

(一)从产教融合出发,创新设施农业生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教育开展中,学校要注重发挥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主体作用,注重学校与设施农业项目区之间的合作。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找到适合学生发展的农业园区,并与其建立合作关系,彻底改变当前的教育模式。例如:我校与当地的蔬菜专业合作社以及当地农村的设施农业区、农村蔬菜大棚园区等设施农业项目区建立了合作关系,在合作过程中,学校、农村以及项目区共同保证教育的有效开展。在此期间,设施农业项目区主要负责对整个项目进行引导,保证学生在此期间能够更加详细地了解项目的相关信息,了解技术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应该负责的内容等等。教师则需要与农户进行技术方面的交流,了解农民在工作过程中应该完成哪些内容,并分析这些内容与教育之间的联系。在产教融合背景下,学生需要全程参与其中,当地设施农业项目区会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学生应充分把握机会,了解在实际的工作开展中各项技术是如何实施的,并对问题进行总结,发现自己的不足,积极向相关专家进行询问[3]。

(二)从行业企业优势出发,推动课程体系发展教育内容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尤其对于中职院校来说,需要结合行业的发展情况对课程体系进行调整,保证学生可以在学校期间学习到最新的知识,促进学生提高自身技能。尤其在产教融合背景下,学校可以与合作企业进行沟通,结合各个企业的主要工作内容对课程体系进行完善。比如,与学校进行合作的几家企业主要功能可以分为农作物生产、蔬菜栽培、花卉栽培、农产品加工以及农业经营与管理等五个方面。每个功能都对应着不同的职业。学校可以从这五个方面出发,设置对应的课程,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及设施农业项目区的发展情况进行教材内容编写,编写适合学生学习和实践的教材为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提供基础保障。

(三)做好学校与企业融合工作,促进教学工作的开展当前农业经济迅速发展,想要充分实现产教融合,需要学校与企业进行有效沟通,并保证相关内容可以得到有效融合。比如与企业合作过程中,会涉及到新品种的培育、生产试验以及室内考种等工作的开展,在对这些技能进行学习时,专业教师要辅助学生,加强与相关工作人员的沟通,让学生可以从中认识在各项工作应该如何提高自己的技能。另外,还要了解实现高效生产的过程,比如,在与蔬菜、花卉种植项目区进行合作时,我们会发现,他们不仅注重蔬菜、花卉的种植,还重视其它项目的开展。较为简单的涉及到场地观光以及自主采摘活动等,较为复杂的则会直接开展农家乐活动、与餐饮行业进行直接合作等等。在校企合作实践中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还能够拓展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在此过程中发现更多的就业机会,甚至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为其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四)发挥职业院校基本功能,培养新型技术人才在利用产教融合的形式进行技术人才培养时,学校不能单纯地依靠企业进行教育工作,要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充分发挥学校的相关职能作用。首先,学校要清楚地了解自己的优势,如师资优势、科研技术优势以及示范推广优势等等。这些优势不仅可以保证基础教育的开展,还能够教授学生职业素养方面的内容,使学生在此过程中得到较为全面的发展。其次,学校需要合理地利用企业的资源,丰富学校教育的内容。例如,学校可以与企业进行沟通,让他们为学校提供一些实际的案例,丰富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出适合企业应用的设施农业生产技术人才。

第4篇:职业素养认识范文

关键词新任教师 职业素养

优秀中小学教师的培养成为我国全民素质提高的重要力量,全民素质的提高关键在教育,教育质量的提高关键是教师,教师职业素养成为教育改革成功的关键,也是提高教育质量的一个核心要素。因此,优秀教师的培养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为了深入地了解中小学生新任教师职业素养的现状,了解其对师范院校教师教育课程的诉求,笔者对J省一些中小学的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利用访谈各中小学校长、教务处负责人来补充和辅助问卷调查。本问卷主要针对两个方面进行问卷设计:一是中小学教师职业素养的现状;二是中小学教师对师范院校课程改革诉求。共27个题目,其中26个为选择题,1个为开放性问答题,主要根据上述的分析框架进行问题设计:

(1)新任教师的教育信仰方面。设计的问题主要是新任教师对教师职业的理解,以及其对教师职业的打算?

(2)新任教师的教育理念,及其角色转换。主要通过被调查者的对教师、学生,师生关系以及教学方式的看法来反映教师的教育理念。

(3)新任教师的知识结构。主要是通过对新任教师专业知识,教学知识,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是否欠缺来设置问卷。

(4)新任教师的多元化能力的养成。主要通过对是否做研究,使用何种教学设备进行教学,以何种方式参加职后学习,以何种方式对教学进行反思来设置问卷。

(5)中小学教师对师范学院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方面所表现出来的诉求,主要通过对新任教师学科专业知识、教育类课程知识、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在哪一个人生阶段习得为问题进行设计。通过对新任教师课程需求强度来反观课程设置比例的合理性,以及新任教师对于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提供建议来为课程改革提供一个思路。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79份,回收率89.5%,调查涉及到及某市、市(地级市)、乡镇共9所学校,其中新任教师72名,占40.2%,男教师98名,占54.7%,女教师81名,占45.3%。师范院校毕业生146名,占81.6%,非师范类毕业生33名,占18.4%。教师所授的学科涵盖了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等多个学科,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参与问卷调查的教师中72名新任教师中,基本信息如表1所示:

表1调查对象中新任教师基本信息

从上述的四个角度进行相关分析如下:

1 新任教师教育信仰的调查

关于教师的教育信仰的调查表明新任教师基本有比较正确和合理的教育信仰,能对自己的未来做出合理的规划,有55.9%的教师认为教师职业是一个高尚的职业,23.7%的教师认为教师职业只不过是个工作而已,有20.3%的教师认为教师职业仅仅不过是职业生涯中的一个跳板。教师对这个职业的认同程度以及喜爱程度直接影响到教师的职业理想和其对未来职业的规划,决定教师未来专业发展的程度,有0.83%的教师选择要做一个基础教育专家,有72.6%的教师认为自己未来的目标是争取当一名优秀的教师,有18.6%的教师认为自己的目标是当一名普通教师,有5.97%的教师选择其它。

2 新任教师教育理念的调查

教育理念是个非常笼统而抽象的概念,笔者将其具体化到教师在对教师、学生、师生关系和教学价值的看法上,以管中窥豹的方式来考察新任教师整体教育理念的目的。

2.1 新任教师对教师职业的看法

在问卷调查中,关于教师的隐喻究竟是蜡烛、果树还是园丁的调查中,61.6%的教师认为教师是果树,在教授学生成长的时候也能完成自身的营养吸收和成长;20.1%的教师赞同园丁的隐喻,此种隐喻意味着学生成长需要教师的培养;19.3%的教师赞同蜡烛的隐喻认为教师职业是燃烧自己,为学生奉献的一个职业。

总体上看,大部分新任教师都能意识到自己的不足,需要不断地加强学习,同时也能认识到教师职业是一个讲求奉献精神的职业。但是赞同“蜡烛”隐喻的教师仍然为数不少,这可能与小时候的教育理想或者是刚刚新任教师的不适应性有关,从而影响他们对教师职业价值的判断。 当然,也可能与其在师范院校所接受的教育有关。这种认识对新任教师的定位及其以后的成长是不利的。

2.2 新任教师如何看待学生

在应该如何看待学生的问题上,有59.3%的新任教师认为学生应当是积极主动的,35.6%的人认为学生缺乏能动性,5.1%的人选择了说不清。61%的新任教师认为落后学生具有潜力,27%的新任教师选择与其他学生同等对待,12%的新任教师选择听之任之。

由此可见,超过一半的新任教师具有比较科学的学生观,认为学生应具有主动性、能动性,当然这个比例还不是很高,仍然有1/3左右的新任教师的学生观比较传统,认为学生缺乏主动性、能动性;在看待学生潜能的问题上,大部分教师都对后进生有着正确的认识,但是也有12%的教师对后进生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说明他们在初为人师阶段还不能关注到所有学生,这可能与其职初不适应有关,也可能与其在大学所受教育相关。

2.3 新任教师如何看待师生关系

“在教学中由师生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相互规定,其规定的不是对方的地位,而是对方的行为指向与策略。”①我们应当强调师生之间是一种民主平等、教学相长的新型师生关系。在调查中,通过调查教师如何处理师生之间的关系来看其教育理念。调查结果表明,有74.3%的教师认为应该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民主的关系,有14.5%的教师认为教师应该采取专制态度,认为学生应该听教师的话,依然是传统的师道尊严,将教师地位置于学生之上的观点。

2.4 新任教师如何看待教学价值

在现代教育理念之下,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提出问题成为核心的教学价值观。在关于教学的价值是什么的问题上,46.7%的教师认为教学主要是让学生掌握方法和策略,14.8%的教师认为是授之以渔,教会学生学习方法,22.2%的教师认为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8.3%的教师认为教学主要是教学生掌握书本上既定的知识点。由此可见,在教学价值的观念上,有相当一部分的新任教师的现代教育价值观念并不十分清晰和稳定,与现代教育理念,将学生能力发展,将学生整体生命成长的质量放在核心地位的价值观念不是很吻合。

与教育理念相对应,在教学方式上,大部分新任教师的教学方式比较传统,比如一些传统教学方式中:听教师讲解(72%),记笔记(11.9%),做练习题(18.6%),回答问题(20.3%)只有20%左右的教师采用小组讨论,由此可见,教学实践与教学观念有很大的差距,行为落后于观念。

3 新任教师的能力素养的调查

3.1 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关于新任教师的可持续发展的动机,有72.6%的新任教师认为参加继续教育是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有18.6%的教师认为继续提高自己是为生存、形势所迫,仅有5.1%的教师认为是出于上级的要求。这说明新任教师职业动力较足,势必为新任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比较稳定的动力源。在关于今后发展自己的途径上,绝大多数的新任教师对自己的专业发展有规划,在提升自己的方式上,有42.4%的教师认为会通过实践开展研究,33.9%的教师认为自己将会继续深造,提高学历,而15.3%的教师认为会通过向他人学习来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这说明新任教师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势头较好,他们不仅对自己的未来有明确的目标,还对自己将来发展的路径有比较明确的规划。

3.2 反思与研究的能力

反思是教师成长的一个重要途径,尤其是对于新任教师来说,经常反思,能有效地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调查中发现,新任教师经常进行反思的只占37。3%,59.3%的教师只是偶尔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这表明新任教师还没有将反思形成习惯,也就没有很好的利用这种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应该在高师院校中注重培养学生反思的能力。在关于新任教师对教育研究的价值的认识上,有64.4%的教师认为教育研究很重要,教师应该具有这个本领,有15.3%的教师认为教育研究和能不能教好书没有关系,而6.7%的教师比较功利,认为教育研究只是职称晋升的一个手段,而剩下的有13.6%的新任教师不能清晰的判断教育研究的价值。虽然大部分教师都能够认识到教育研究的价值,但是教育研究的状况却并不令人乐观,有33.9%的新任教师从不做研究,而40.7%的教师仅仅是为了晋升职称,应付性的做一些研究,仅有25.4%的新任教师能经常开展教育研究。通过进一步的访谈了解到,这些新任教师没有养成研究的习惯,对研究有着“害怕”和逃避心理,这样的缺乏反思和研究能力的教师最终也只能成为教书匠,而不能成为教育家。

3.3 适应的能力

适应能力是新任教师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以适应接受教育新理念不断发展对教师提出的要求。有25.5%的新任教师认为接受得快,适应的也快,但是有50.8%也就是超过一半的教师认为对教育前沿理念接受的快,但是适应的慢,说明适应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加强;有18.6%的教师不知道如何改变教学方式,还在走老路子;有5.1%的教师不希望改变,而维持现状。

4 新任教师知识素养的调查

对于在教学方面教师是否感到知识的缺乏,有82%的教师偶尔感到知识的欠缺,有15.6%的教师经常感到知识的欠缺,有3.4%的教师从来没有感到过知识的欠缺。由此可见,教师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终身备课。教师感到知识缺乏,但到底缺乏什么样的知识?根据对在教学过程中主要缺乏什么样类型的知识的调查结果为:新任教师感到欠缺的是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66.1%),新任教师感到欠缺学科专业知识的占15.3%,认为自身主要缺乏的是教育类知识的占18.6%。由此可见,大部分新任教师感觉到自己对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有所欠缺,这其中固然与知识的广泛性和难以穷尽性有关,笔者认为其也与师范院校长期以来不注重通识课程的建设相关。

5 新任教师入职后面对的主要问题分析

根据上述对中小学新任教师的调查结论,笔者试图从新任教师的理念与做一名优秀教师的理想出发对新任教师的知识以及新任的教师能力几个维度,进一步将指标细化后进行调查。在一个多选题中,让教师选出其认为的新任教师面对的最主要的问题,在参与调查的179名教师中,根据回答的频率排序如下:(1)教学技巧和策略的缺乏(124人,占69.3%);(2)教育前沿理论信息缺乏(73人,占40.8%);(3)课堂管理经验不足(57人,占31.8%);(4)教育教学的研究方法缺乏(54人,占30.1%);(5)教育技术缺乏(51人,占28.5%);(6)学科内容贫乏(46人,25.7%);(7)其他,(4人,占2.2%)。

可以看出:位居前3位的分别是教学技巧和策略的缺乏、教育前沿理论信息缺乏以及课堂管理经验不足,这些都是教师的实践类知识,说明新任教师的实践类知识的缺乏最为突出;其次30.1%的新任教师认为面对的主要问题是教育教学的研究方法的缺乏,教师仍然是教学执行者,研究意识淡薄。认为新任教师的主要问题是学科专业知识的占25.7%,信息技术素养的占28.5%,表明仍有一部分教师的专业知识的学习,以及一些专业技能的训练尚不充分。

注释

①叶澜.“新基础教育”论—关于当代中国学校变革的探究与认识.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270.

参考文献

[1]眭依凡.教育发展理论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8.

[2]钟启泉.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罗正.教师教育[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

[4]谢安邦.师范教育论[M].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1997:90-100.

第5篇:职业素养认识范文

职业学校体育教学人文素养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是职业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体育教学之中实现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对职业学校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因此,首先,要认识体育教学中普遍存在哪些问题。其次,理解人文素养的内涵。再次,厘清体育教学和人文素养的关系。最后,提出体育教学中对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策略。

一、人文素养与体育教学的关系

1.人文素养

本文所指的人文素养,是指个体能够按照社会的主流原则合理处理“我”与“他”,个人与集体、社会、国家,及自然的关系。在教育上,即指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处事,使得学生在知情意行的各方面都能达到和谐,并最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体育教学

体育教学的目标包含两个层次:一是显性目标,即实现“体育”,如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熟练掌握体育的一些基本技能、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等等;二是隐形目标,即培养具有人文素养的学生。如果只是把体育教学的显性目标作为其全部目标加以实施教学,那么这将是体育教学真正的悲剧。

3.体育教学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载体

正如前文所述,笔者在本文中所指的人文素养是学生处人、处事的准则和态度。体育教学中的活动课程,既有团体活动方式,又有个体对抗活动方式。这些正是可以体现体育教学对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有利条件。教育中的人文主义精神,就是要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以人为中心,体现人的主体性,以人文主义的视角来实施教学。体育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责任显而易见。自古希腊时代起,体育就作为人文素养的重要体现。当代,则更应该注重体育教学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二、当前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的不足

1.重视体育活动课,轻视理论课

中等职业学校的体育教学主要进行体育活动技能的训练,每学期除非天气条件不允许,通常很少进行理论课的教学,即使有些学校进行理论课教学,也只是照本宣科,毫无特色,学生听之无味,教师讲的索然。

2.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人文素养教育缺失

在开展体育活动的时候,只是注重对学生技巧掌握和技能的培养,很少在各项体育运动项目渗透人文素质的教育,没有深入挖掘各个项目背后的人文教育思想。

3.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师整体人文素养不高

中等职业学校的体育教师普遍人文素养不足,缺乏先进的教学理念的指导,很少会反思自身教学中的问题,即使认识到了人文素养的培养对学生的重要性,也不知怎么在教学实践中和体育教学进行融合。

除了体育教师本身(也包括一定数量的体育教师),校领导和其他教师都普遍认为体育课是一门非常容易上的课,人人都能当体育老师。因此,体育教学在学校中的地位非常低,不受重视,体育教师工作积极性不高,导致体育教学这门如此古老的课程的很多隐被忽视。

三、体育教学中对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策略

1.提升体育教师的人文素养

现在的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比较薄弱,而教师自身对人文素养的不重视,何谈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体育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首先,要树立人文主义教育观,在体育教学中真正能够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培养。

其次,体育教师应该真正理解中等职业学校体育课程标准,比较自身的课堂教学,使自己认识到在哪些方面还做的比较欠缺。

再次,要研习更多的教育学知识、学科教学法知识、体育理论知识、心理学知识和通识性知识,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和提高教学技能。

最后,体育教师应该参加各种有益于自身人文素养提高的培训,与更多的同行进行沟通、交流,取长补短。

2.充分认识体育运动项目背后的人文素养教育意义

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各类体育运动项目活动的开展。体育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每项活动所隐含的人文教育意义,如长跑运动对学生坚韧品质的培养;足球运动中对学生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等。通过在不同的体育运动项目中对学生不断的人文素养的培养,使学生也不自觉的认识到体育中所蕴含的人文意义。体育教师还可以结合一些负面教材来说明由于在体育运动中缺乏对人文素养的培养,而导致的不良后果。如在奥运会中有的运动员为了博取好的成绩,吃兴奋剂;有的足球运动员在比赛中故意踢踹对方球员等一系列不良的表现,都是由于缺乏人文素养的关系。引导学生们在不论是在体育运动中,还是在未来的工作中都要以公平公正的心态去面对每一项挑战。

3.在体育教学中以人文思想去关怀每一个学生

每一个学生天生都具备着不同的身体素质,首先,在对他们进行考核时,一定不能一刀切,是多少就多少,应该辩证地看待学生的表现。如果一个学生尽了最大的努力,但是还是没有达到规定的标准,要给予这样的学生一定加分,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人文关怀。其次,对运动天分比较差的同学,不要表现出过分的关注,要让学生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感受到教师无微不至的关怀。再次,要考虑中等职业学校的特点,在进行体育教学中,结合每个班级的专业特点安排体育运动项目。

总之,体育教学中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要教师具备丰富的人文素养,具备精深的教育理论,先进的教学理念,通过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内隐的教学方法来促使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最终提高学生整体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第6篇:职业素养认识范文

摘要:中职学校中餐烹饪与营养膳食专业是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的、实践性较强的一个专业。面对当前的生源质量,应如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稳定性、就业竞争力?本文从多个维度阐述了中餐烹饪与营养膳食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路径与方法。

关键词:烹饪;就业导向;职业素养;路径方法

中餐烹饪与营养膳食专业(下简称烹饪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一定现代科学文化素养,具备良好职业道德及食品安全法律意识,掌握现代烹调操作技术和营养膳食组配制作技能,具备一定的创业能力,在生产、服务、管理一线工作,满足餐饮业需求的中等技术技能型人才。烹饪专业作为一个实用性强、技能特色明显、就业率高的专业,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和人们对饮食质量需求的不断提高,受关注度也不断攀升。然而,与此相反的是,中职学校烹饪专业有些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或在顶岗实习期间所表现出来的职业素养(如专业能力、敬业精神、沟通协作能力等)还达不到企业需求。

因此,中职学校烹饪专业应针对当前学生的行为特征、心理特性、整体素质,进一步开展专业规划,通过那些路径和方法来培养造就适合行业需要的毕业生,让毕业生实现专业和职业发展无缝对接。通过我们与广东省梅州市内外的餐饮行业、企业的座谈、交流,认为:中职学校烹饪专业应重点加强学生职业忠诚度、职业技能、踏实肯干与沟通协作的工作态度、善于学习的工作精神和良好的职业态度等方面的培养教育。

一、职业素养的内涵及其基本要素

(一)何谓职业素养

职业素养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个体行为的总和构成了自身的职业素养,职业素养是内涵,个体行为是外在表象。职业素养是个很大的概念,专业是第一位的,但是除了专业,敬业和道德是必备的,体现到职场上的就是职业素养;体现在生活中的就是个人素质或者道德修养。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

(二)职业素养的基本要素如图

其中,职业伦理是职业素养中最根基的部分。而职业技能是支撑职业人生的表象内容。

在衡量一个人的时候,企业通常将二者的比例以6.5:3.5进行划分。职业伦理属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范畴的产物,在人的一生中逐步形成,逐渐完善;而职业技能通过学习、培训比较容易获得。企业更认同的道理是,如果一个人基本的职业素养不够,比如说忠诚度不够,那么技能越高的人,其隐含的危险越大。一个人能够做好自己最本质的工作,也就具备了最好的职业素养。

二、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

“以就I为导向”的特点是体现职业教育的就业方向性,要求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内容、方法等应与所就业的工作岗位要求相对应。因此,“以就业为导向”实际上就是“把职业岗位对从业人员的要求和有助于实现就业作为学校培养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学校的办学方向”。

中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特征最根本的就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贴近企业、贴近岗位,专业课程与职业技能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全面、准确理解“以就业为导向”是贯彻党和国家关于职业教育办学方针的重要前提,是关系着职业教育规范、有序、有质发展的重要改革思想。办职业教育不转变这个观念是不行的,是没有生命力和市场的。

三、餐饮行业人才需求状况及其对烹饪专业毕业生的职业素养期盼

(一)餐饮行业人才需求状况

据广州日报报业集团《美食导报》报道:2015年,在北上广深,每天新增的餐厅数量超过150家,一年就增加近60000多家餐饮企业。根据餐饮行业资深媒体―红餐网旗下红程餐饮招聘的监测数据,2016年上半年,餐饮企业用工荒断崖式需求明显,用工缺口迅速扩大。以北上广深为例,厨师缺口达到1:8,即一个厨师8家餐饮企业抢着要。

厨师需求大,目前大多数通过内部介绍为主,故而求职的活跃度不高。根据市场规律,稀缺的物品价格会上涨。餐饮用工紧张,其稀缺性则主要体现在薪酬方面。

根据红餐网旗下红程餐饮招聘公布的数据(以北上广深为标本),2014年餐饮行业平均月薪为4200元/月,2015年为4600元/月,2016年上半年为5030元/月。厨师的月薪平均为6590元左右,厨师长、店长的平均薪酬则在6000-9000元的区间。

由此可以看出,烹饪专业毕业生就业潜力大,而且后续发展空间大。

(二)中职毕业生职业素养现状

按照《美食导报》的上述数据说明:烹饪专业毕业生只要掌握一技之长,就业是没有问题的,而且必将终生受益。然而,近几年来,好大一部分烹饪专业学生在就业方面并没有走得更远,一部分毕业生仍然碌碌无为,一部分则转到其他行业另谋出路。这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1、有些毕业生就业思想不端正,对专业、职业不忠诚。好大一部分学生入读中职学校成绩相对较差,对专业了解不够或者根本就不了解,选专业存在跟风现象。同学选这个专业、我也读这个专业;或者是听父母说“这个专业好”,就选这个专业。盲目选专业的结果,造成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差,不想学,知识能力匮乏。

2、吃苦耐劳精神不够,承受挫折能力差。在当前这些学生中,家庭条件普遍较好,在家悠闲自在惯了,没有一点吃苦耐劳的精神;在工作岗位上,一旦工作无质量或者是工作过程中产生失误而受到批评,往往不是从自身工作失误中查找原因,而是产生抵触情绪,甚至是立马“炒老板”、抑或是立马辞工走人。

3、基本功、技能不扎实。很多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讲多做少。在理论学习上,静不下心来,普遍存在学习理论“无用论”;在实操课中,也是凭自己的好恶有选择的学习;对实操课程学习也不上心、不认真、不虚心,特别是对于烹饪基本功的学习,毫不在乎。

4、眼高手低、好高骛远。有些学生在校不好好学,而在工作上则要求多,一上岗就要上锅炒菜、做大厨,根本不愿意从水台等基本岗位做起,或者是干基层岗位没几天就不干了。

5、学习缺乏原动力,对社会缺乏奉献精神、感恩思想,等等。

(三)餐饮行业企业对中职毕业生职业素养的基本诉求

1、对职业有较高忠诚度

面对当前中职毕业生在顶岗实习或就业过程中易产生跳槽、工作懒散、挑三拣四、缺乏进取心等现象,很多企业都认为学校在加强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中应重点加强学生的职业忠诚度的教育,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重点掌握行业的业务特点、职业发展方向,以及自己在工作中应如何应对社会、企业,自己在企业中应怎样准确定位。

2、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

专业技能是学生职业发展、创造财富的根本。所谓腰缠万贯,不如薄技一身。在校期间,应想方设法让学生正确认识专业方向,必须掌握的文化知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让学生爱上专业,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3、加强正确的职业态度和职业精神的培养教育

所谓正确的职业态度就是指培养学生踏实肯干与善于沟通协作。餐饮行业需要团队协作精神,单打独斗难有作为。在工作中,需要团队成员之间团结协作、互相沟通,才能有所发展。

所谓正确的职业精神,就是要开拓创新、善于学习、学会感恩。活到老、学到老,在学习、工作中除了要具有好的态度,还需要认真听老师讲课,善于向同行学习,虚心向师父请教,才能不断开拓创新;同时要学会感恩,要懂得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学校、感恩社会。

四、学生职业素养培养路径与方法

(一)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1、采取以就业为导向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

烹饪专业的教学模式应打破传统的“2+1”模式,即在校学习2年、顶岗实习1年。应采用“0.5+0.5+0.5+0.5+1”以就I为导向的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即把在校学习的2年,按4个学期划分即4个0.5,每一学期保证学生有8―10周的企业实习时间,让学生在企业教学实习过程中能够真正感受到专业氛围、职业氛围。每一学期的教学实施围绕“在校学习10周企业教学实习8―9周期末总结考核”这样一个螺旋上升式专业学习循环开展,确保学生在企业教学实习整个周期能够掌握岗位技能、岗位标准。最后一个“1”是毕业前的顶岗实习。通过这样一种工学结合的模式,保证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专业技能教学实践占总课时的一半以上。为保证此种模式的学习成效,应着重做好如下几项工作:

(1)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学校专业教师与企业共同制定详尽的教学计划,细化在校专业学习过程,细化企业教学实习的每一个岗位的时间、要求和应达到的目标、效果。

(2)要把课堂设在企业,聘请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担任教师,负责管理学生的日常专业学习和思想动态,带好学生,管好学生;

(3)改革评价模式。在考核评价方式上,对接职业考核标准,采用多元主体考核动态评价。为满足职业岗位群对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要求,教学评价的内容与方式注重过程考核与目标考核相结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校内与校外评相结合并充分关注学习态度。考核评价方式以现场“过程考核”为主,突出“工学结合”及“实践成果”,终结性考核为辅;评价内容以岗位需要的“职业能力考核”为先,“理论知识考核”为辅;评价标准立足岗位、课证捆绑融合,学习或实习结束后,校、企双方、“教师―学生―基地”组成多元主体进行考核评价,对整个学习或实习过程进行总结和评比。

2、改革课程体系。

教学模式的改革,要求课程体系也要打破传统,校企共同参与课程体系改革。在理论知识够用、专业技能实用的方针指导下,增加专业技能的课时比重,突出抓好技能教学,不断提高学生专业技能。

3、外引内提,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中职烹饪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要通过内部提升来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不断加强教师执教能力,即“内提素质”;另一方面要引进企业能人参与学校教学,即“外引人才”。通过外引内提,学校专业教学才能更好地适应专业发展需要、适应行业发展需要,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才能更好地满足企业需求,从而避免“闭门造车”。

4、完善实训场室设备设施。

成功的专业教学,需要有良好完善的实训设备设施。学校要通过校企合作,主动聘请企业能人参与到实训室建设中来,不断完善实训设备设施,让实训室就是五星厨房。

5、多轮驱动,强化专业建设。

中职烹饪专业建设要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实践,鼓励企业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要通过行业、企业、学校的共同参与,多轮驱动,制定科学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根据岗位技能需求,精心设置课程,优化课程结构,突出实践能力,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进行项目化训练,将专业技能、职业核心能力和职业道德培养分解到各个模块和项目中,有效组织实施教学活动,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加强学生职业道德修养的培养

1、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建设。教师是学生最直接的榜样力量。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言传身教,教师应不断加强自身素质建设,为学生树立好的形象、好的榜样。

2、行业管理精英、名师、名厨引导作用。聘请业界精英、名师名厨定期到学校开展思想品德教育、成才故事分享、成功典型案例教育,教育学生、告诉学生怎样才能成人、成才、成功。

3、成功毕业生示范带头作用。邀请事业有成的校友来校与学生互动交流,共同分享他们的成功喜悦教育学生在职业道路上怎样才能实现人生价值,让学生学有榜样。

4、与时俱进,开创德育工作新路子。通过演讲比赛、辩论比赛、青年志愿者等各种形式的比赛和活动,让同学们深刻认识到理想、情操、道德、信仰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同时锻炼和提高能力。同时积极探索引进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更新领导和教师学校管理理念,实现学校管理和企业管理的有机结合,创建现代企业管理环境,培养学生的职业情感。

(三)推行现代学徒制,培养和塑造学生职业素养

按照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14]9号)的文件精神,现代学徒制是通过校企签订人才培养合作协议,职业学校承担系统的专业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企业通过师傅带徒形式,依据培养方案进行岗位技能训练,真正实现校企一体化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行现代学徒制,形成“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校企联合培养”,明确学徒的企业员工和职业院校学生双重身份,构建校企双主体育人、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双导师教学的职业素养培养模式,把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全面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推行现代学徒制,吸引烹饪大师、名师进校园,有计划地让学生进企业,双向培养学生技能,更好地培养和塑造学生职业素养,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忠诚度,让学生在专业学习和职业发展上走得更远。

参考文献:

第7篇:职业素养认识范文

关键词:电视节目主持人;职业素养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5)10-0111-02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媒体已经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电视媒体在大众传播中却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电视媒体传播的过程中,电视节目主持人的地位是至关重要的,是传播者与接受者之间进行联系的“人物化”桥梁,可以说,电视节目主持人往往影响着主持传播活动的成败,因此,研究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职业素养对于主持人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更明确的指导帮助,更是对电视节目的高质量的传播和电视媒体传播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电视节目主持人要具备的职业素养的因素

(一)电视节目主持人自身发展的需要

由于电视媒介的快速发展,现在许多电视节目普遍栏目化,导致电视台栏目之间相互竞争,以此来保持较高的收视率,而电视节目主持人只有自己来提升自己,这样才不会被行业所淘汰。另一方面,主持人在电视节目中的地位愈渐突出,作为联系电视媒体和观众的桥梁和纽带,不仅仅代表的是自己,而是代表着自己所在的电视台,更是代表着身后的群众。因此,电视节目主持人只有不断的学习,完善、充实自己,才可以被观众接受与信任。

(二)电视媒体传播需要

电视媒介的传播受众多因素的影响,而电视媒体的传播就是要依靠传播的主体来进行把控,它是对一个优秀的电视节目成功与否进行界定的重要参与者。而电视节目主持人作为这个主体,就是要将信息以及好的理念传播给观众,从而以此来推动电视媒介的传播与发展。只有优秀的电视节目主持人才可以给观众带来更好的节目,而较多好的节目则可以促进电视媒介的异彩纷呈。所以,一个优秀的主持人对于电视媒介传播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二、电视节目主持人要具备的职业素养

(一)学识修养

学识修养也叫文化修养,以丰富的文化和渊博的知识为基础。主持人要在日常工作生活中进行长期而又广泛的知识积累,才可以在面对自己的节目、观众时做到胸有成竹,游刃有余。哲学家培根说过:“人有多少知识,就有多少力量。”而主持人作为电视栏目中最直接的表现者,必须要具有良好的学识修养。主持人只有有了深厚的知识底蕴,才能吸引观众,才能满足观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现今优秀的电视节目主持人都是在生活工作中不断的学习进步,用知识来充实自己,从而才会在节目中有优秀的表现。中央电视台的《今日说法》之所以受到观众的一致好评取得成功,不仅在于他有敏锐的思维、准确的表达,更得益于他对于法学知识的精通。白岩松在《新闻会客厅》栏目中犀利的语言,独到的见解更是得益于他多年苦读后的知识储备。因此,一个学识广博,文化底蕴深厚的主持人更能受到观众的喜欢和长期的支持。

正如主持人曹可凡所言:“节目主持人每一句感人肺腑、动人心弦的妙语,也都是长期劳其筋骨、苦其心志的结果。[1]”

(二)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是一个主持人能否胜任工作的基本功,而电视节目主持人工作的表现形式就是通过自己语言的表达来引导节目的顺利进行,而语言表达能力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1.能说标准的普通话。畅达的语言表达能力是电视节目主持人在节目中最直接的表现,也是主持人的看家本领。主持人作为电视屏幕前与观众最接近的人,一举一动都对观众产生影响,因此,电视节目主持人要发挥示范作用,履行国家法律所规定的推广民族共同语言的义务;2.表达清楚。在电视节目中,主持人将有声语言通过镜头传播给观众,如出现发音含混、吐字不清,就会造成观众接受障碍和干扰,而主持人对稿件理解不深入,不能将书面语言转化为适于观众接受的口语,这样就会超出观众的理解范围,从而造成传播效果的不明显。这就要求主持人在主持节目的过程中必须要具体、形象,善于深入浅出的进行语言的传播;3.感染力强。对于电视节目主持人来说,很大程度上要借助于有声语言作为自己传播信息的载体,这就更需要自己的语言具有感染力。著名报人梁启超在写论说文提出过两点意见,一曰“动听”、二曰“耐驳”[2]。在现在看来,这两点对于电视节目主持人有声语言的运用有很大的启示。

(三)现场应变能力

主持人现场应变能力可能是一次对意外事故的及时应对,也可能是一次尴尬局面的化解,或者是一种即兴的发挥。著名的节目主持人杨澜在一个颁奖晚会的时候,不小心在台上绊了一下,差点摔倒,引得台下的观众一阵大笑,而当时的杨澜一点也没有惊慌失措,反而非常机敏的说了一句:“真是人有失足,马有失蹄啊,我刚才的狮子滚绣球的节目滚得还不够熟练吧?看来这次演出的台阶不那么好下哩,但台上的节目很精彩,不信,你们瞧他们……”[2],短短的一句玩笑话,不仅化解了当时的尴尬场面,而且也显示出了一个优秀的节目主持人应有的现场应变能力。

主持人身处突发的事件或者复杂的环境中,随时随处都会出现许多“不可控”的因素,而主持人面对突如其来的事件时,必须要有冷静的头脑,敏锐的反应,才能在现场更好的完成主持任务。而主持人要想能够从容的面对这些“不可控”因素,则需要在主持的过程中不断的实践,从中学习并总结经验,从而提高自己的应变能力。

(四)职业传播素养

电视节目主持人是电视和受众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在电视节目传播的过程中,主持人通过自己的语言和非语言给观众传递着信息,而主持人要将优秀的电视节目呈现给观众,就需要具备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熟悉电视传播规律。

1.储备信息能力。对于电视节目主持人来说,在主持节目之前,能够掌握大量有关节目的信息,才可以在面对电视镜头前胸有成竹,滔滔不绝。只有在足够信息的支撑下,才能使自己的节目更有深度,才能满足观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这就要求电视节目主持人能够主动积极地收集信息p接受信息和处理信息,只有具备了很强的信息采集和处理能力,才能将重要有效的信息传递给观众,才达到了电视媒介最初的基本要求。

2.熟悉电视传播规律。电视媒体作为大众传播媒介中的一种传播手段,有其独特的传播规律,它不像其它的传播媒介,只需将所搜集到的信息传播给大家,而是通过一个大的团体共同协作努力。要想成为一个优秀的电视节目主持人,除了要具备一些基本的职业素养,如一般的采访p写作p策划的能力外,还要熟悉电视传播的规律,熟悉电视节目从开始到最后形成,呈现给观众的过程的各个工作流程,熟悉有关电视媒介的各个技术方面的工作等。

三、电视节目主持人职业素养形成的途径

(一)电视节目主持人自身要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一个人只有不断的学习,不断的进步,才能够永远的走在时代的前面。主持人的自身素质的提高是电视节目质量不断提高的基本要求。对于电视节目主持人来说,要想成为一名被观众所熟知,深受大家喜爱的主持人,不只是通过外在的“包装”,而是要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提高自己的内在涵养,以此来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这样才可以促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主持人。

在这里,笔者所说的自身的提高,更多的是指电视节目主持人自己的努力学习,注重知识的积累,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广泛积累知识,提高文化素质。而且还要丰富人生阅历,增加人生体验,节目主持人不仅需要运用理论,还要将自己的人生经验融汇其中,将文化理论和自身的实践相结合,这样,才能更有助于自身的提高。

(二)电视节目组建立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电视台之间的竞争力越来越激烈,许多电视台为了保持电视节目的收视率,因此从各个方面进行管理改革。本文主要是针对电视节目主持人之间的竞争机制来说,由于电视台之间的竞争压力,导致现在对于节目主持人的要求越来越高,如果主持人自身不提高自己,那么就会不适应其电视节目的发展与传播。

对于电视节目组来说,只有建立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这样才会造成主持人的紧迫感,正所谓,有压力才有动力,有动力才会促使自己不得不去从各个方面要求自己,完善自己,这样才会有利于电视节目较好的呈现,这就要求电视节目组要建立并完善人才招聘机制,完善员工考核机制,完善晋升、奖罚、淘汰机制等。只有建立完善管理制度,这样才会有利于电视节目的更好传播。

(三)专业院校培养要与时俱进

当前我国电视节目主持人的来源一是大范围的在社会上招聘选拔,一是在高等院校毕业生中选拔。而专业院校的培养对于主持人的职业素养的培养会产生很大的影响。现在的播音主持专业院系的招生,基本已经纳入了艺术类招生,所以,在全国统一的高考前都安排有专业的面试,而这种专业面试主要考察的是考生从事主持工作应具有的职业素质,例如,在初试环节,考生朗读文章,就是对其声音、普通话、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考察。当学生在专业院校进行系统的学习时,对学生进行有关主持人方面的职业训练,使之符合职业的要求,比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确实有很大的区别。

专业院校的培养不仅仅只是要立足于课本的理论知识,认为主持人只要有深厚的知识功底就可以成为一名优秀的电视节目主持人,而是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的步伐,由于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电视媒介也有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所以,只有与时俱进,才可以培养出与媒体时代同步的职业电视节目主持人。

电视节目主持人是以栏目“主人”的身份来把握整个节目的进程、节奏和气氛,更具体地说,就是以其自己的个人魅力来代言所在栏目的风格和宗旨。要永远使自身的职业生涯始终保持着“时刻准备着”的状态,做一名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较高的文化素养、高尚的职业素养的新时代优秀电视节目主持人。

参考文献:

[1]郑保章.电视专题与电视栏目[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

第8篇:职业素养认识范文

关键词:商务英语;会计英语;就业;职业素养

一、研究背景

目前,以广西为中心的泛北部湾经济飞速推进,在此背景下,广西与东盟构建“一轴两翼”区域经济合作新格局形成。全新的经济发展环境对职业教育实用英语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各类企业急需一大批具有较高职业素养和竞争意识、较强国际商务业务技能,同时又熟悉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运作的实用英语人才。这里说的实用英语人才主要指的是商务英语和会计英语人才,当前形势对立足培养实用英语人才的高职院校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挑战。2010年,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为职业教育逐步确定了以服务为宗旨的目标,指出使受教育者除具备职业技能外,还必须拥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具备可持续发展和创新创业的潜力,这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不仅是技能型的人才培养教育,更是一种人文精神、职业素养的教育,这是职业教育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从事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从广义来说,大学生的职业素养由显性职业素养和隐性职业素养共同构成;从狭义来说,是指隐性的职业素养。显性的职业素养是指大学生的形象、资质、知识、职业行为和职业技能等方面,这些可以通过各种学历证书、职业证书来证明,或者通过专业考试来验证。隐性的职业素养是指大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作风和职业态度等方面,具体表现为:敬业精神、合作态度、责任意识、执行力等。隐性职业素养决定、支撑着外在的、显性的职业素养,显性职业素养是隐性职业素养的外在表现。因此,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应以培养显性职业素养为基础,重点培养隐性职业素养。在目前职业素养研究中,存在对中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研究,但高职实用英语专业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研究少之又少。结合中国-东盟的区域经济优势,研究如何实现高职实用英语人才职业素养教育,具有较高实用价值。

二、当前高职院校实用英语应用人才在职业素养方面的能力现状

随着社会供需结构的改革,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较之前大幅上升,高职学生的就业压力相对于硕士、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要小,可见,职业教育培养出的生产、管理、服务等一线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适应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需求。如2015年广西某高职院校通过走访用人单位,对商务英语、会计英语、涉外文秘三个专业的一百名毕业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该校毕业生的专业实践能力都能达到用人单位的标准,企业对学生的专业水平、实践工作能力、管理能力等给予认可。但是,从统计结果中也可以看到,职业素养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也较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责任、爱心、吃苦耐劳、诚实守信、工作态度、团队合作等不满意率平均达到24.5%。可见,在实用英语人才培养模式转型中,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侧重从事实际工作所需要的技能和英语专业知识的培养,而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导致高职学生的职业价值观与企业的规章制度、企业文化不相匹配,重“技能”,轻“素质”的现象还普遍存在,“人职匹配”还未能真正满足涉外市场的需求。

三、以就业为导向,开展实用英语人才职业素养教育的思路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思想体系的依据,不断完善学生的职业素养

在实用英语人才培养中实施职业素养教育与实践,首先必须要重视思想引领,学生的职业思想引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理论依据,即以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个人品德等建设为重点,思想引领以“十二字”为价值核心:社会公德建设以“爱国、感恩”为核心;职业道德建设以“诚信、奉献”为核心;个人品德建设以“自强、明礼”为核心。主要方式是通过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开展英语和跨文化的主题教育活动,营造良好的涉外企业文化氛围,通过签约外贸企业联盟等,将优秀企业文化理念融入校园文化中,加强学生对涉外企业理念的认同,熟悉企业的行为准则和职业规范,找准职业方向。

(二)注重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潜能开发,在外语实践技能训练中提升学生职业素养

围绕社会及企业需求帮助学生树立职业意识。通过举办各类外语职业技能大赛,在为师生提供高水准技能竞技与切磋平台的同时,发现学生在外语技能和职业能力等方面存在的不足。通过推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的进程,将产业、行业、企业、职业等需求融入英语教学,职业院校内的外语实训中心可以作为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融通,顶岗实习与校外学习结合的实训平台,把学生职业素养培养贯穿到英语实践教学全过程,培养学生自主解决跨文化问题的实践能力。通过专业潜能的开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商务英语、会计英语等实用英语职业素养教育,改变过去以知识灌输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模式,注重引导学生的思想,培养其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注重学生社会综合能力的发展,为培养全面发展的实用英语人才提供有力的依据和有效途径。

(三)以市场区位优势辐射就业为导向,努力提升实用英语应用人才的社会服务能力

实用英语人才职业素养教育符合“一带一路”经济的发展,应充分展示商务英语和会计英语等实用英语人才培养的特色,增强人才的社会服务能力,能促进和加强当地与世界各国的合作和交流,从而推动经济、文化领域方面的国际交往。北部湾区域的高职院校应注重国际交流合作,并以及突出学生的社会服务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开设“中国文化之旅精英体验班”等特色中短期培训项目,为师生们搭建国际学术交流平台,提高了师生员工的国际化意识和水平。围绕实用英语人才培养特色,建设一系列以“商务文化”为主题的文化体验基地、文化设施和活动项目,形成了“诚信为基、和谐为贵、特色为魂、卓越为道”的现代国际化校园文化。

四、提高实用英语人才职业素养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一)以就业为导向,在工作过程中开发学生专业潜能

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是职业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强调专业潜能的发挥、心理品质的培养和社会文化素养的整体教育。专业潜能教育是以开发学生创造力、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的现代教育,专业潜能教育对学生品格的形成,能力的提高,对学生早日成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应把创新意识和潜能培养作为核心目标。加强专业潜能开发是一项重要内容,各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课堂内外资源,特别是社会实践、企业实践等方式提升学生的专业潜能,包括创新潜能、合理的知识结构、智力结构、能力结构、和意志品质等。

(二)以就业为导向,提升实用英语人才社会服务能力

高职教育不仅属于高等教育,更是一种职业教育。发展职业素养教育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就业,以帮助其获得相应职业领域所需的能力。学生就业是高校服务社会的最好体现,社会服务作为高校的一项重要功能,尤其是高职院校,其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倾向性、针对性更强,与所在地区经济发展联系紧密。社会服务能力的强弱是检验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全面提升实用英语人才的职业素养,要以就业为导向,提升学生的社会服务能力,与社区、企业等建立大学生服务实践基地,依托外贸企业平台,推行校企合作,做到校内学习与校外实训相结合,把学生职业素养培养贯穿于实践教学全过程,培养学生的社会服务能力。

(三)建设职业素养教育的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的建设是搞好职业素养教育的先决条件,师资队伍由专任教师、就业指导师、辅导员、企业人员等相关人员组成,由他们担任职业素养教育的专职和兼职教师,开展主题教育讲座,以他们的专业知识和丰富实践,从不同视角对大学生职业素养进行教育和指导。五、结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思想,依据工作过程系统化及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念,提出合理的实用英语人才职业素养教育方案,对如何实施实用英语人才职业素养教育进行改革,重视思想引领、专业潜能开发和社会服务能力的培养,建设师资队伍,为全面带动高职商务英语和会计英语等实用人才职业素养教育研究奠定基础。实用英语人才职业素养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通过加强职业思想引领、开发专业潜能、提高社会服务能力等,让学生在未来的国际化职业环境中提升和发展自己的能力,成为涉外行业的精英。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2010-07-09)[2016-09-01].

[2]商珍,刘杰英.区域经济背景下的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建设初探[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12).

第9篇:职业素养认识范文

一、语文教师人格魅力要点分析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大众群体生活水平的不断攀升,我国教育事业也得到完善与整改,亘古不变的一点就是,教育始终是最无私、最纯洁的行业,而教师群体也应该是无私的,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关心、爱护、传递知识。语文教师需要心存大爱,做到关爱学生和关爱课堂,通过调查和分析可以看出,语文教学现存的弊端与不足,教师业务水平低是主要影响因素,普遍状态下是因为其不具备爱心。语文教师需要在尊重自己职业的同时也要尊重学生,不能体罚学生,也不能施加过量作业任务。

1.遵循教育规律

语文教师需要尊重班级内部的每一位学生,尊重个体差异和学生特点,切忌为满足集体学习需求和升学要求而一味抹杀学生天性,应给予其充裕的学习空间和发展空间,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独立个性与开放个性。从本质上分析,学生成长环节中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也能够深度体现教师本体的人格魅力。爱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当前教育进程中的最高境界。为人师表,需起到模范效用,严于律己至关重要。同时还应关注学校现状、学生现状、教育现状和教学现状,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基础上维护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满足学生的各类学习诉求,应做到无私奉献和为教育事业奉献一切。

2.关心学生个体

教学过程中,教师如同学生一样,也会犯错。许多教育学家与学者认为,教学过程中应将学生视为教学主体,教师要懂得尊重学生和关爱学生,随之营造真诚、自由宽容的教学氛围,真诚、真心、宽容地对待学生,关注每位学生,不断挖掘学生的内在优点和进步之处,进行语言激励,还应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自信心,促进学生群体的综合素养生成。一个有魅力的教师,应该充满爱心,成为学生们所尊敬的人,教师需要将学生视为独立优秀的个体,不能孤立学生,要富有童心与童趣,积极表扬和赞美每一位学生,应该为学生创造幸福,而不是到来痛苦。

二、语文教师职业素养要点分析

1.阅读强化

语文教师在培养学生和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教师自身学习与自身成长也尤为重要,反之则会给教学环节带来诸多难题。语文教师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应该通过阅读强化来不断的完善自身。众所周知,语文教师若是没有优良的阅读根基,仅凭一本教科书来进行教学,那么教学效果便不会理想。从实际角度而言,教育是生命的体验与生命的对话,其内在要求表明了与学生互动的本质。学生被融入教学体系之中,要求教师要具备优秀且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思维,用生命体验去深度接受教材与强化教材,获取本体的灵魂认知,换个角度而言也就是拥有自己的一套教学体系和教学思维,在此基础上运用科学形式加以表达,融洽师生关系,促进高效课堂创建,也可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此时阅读主要分为文学作品阅读内容、人文读物阅读内容和专业杂志阅读内容以及教育专著阅读内容等。

2.写作强化

应该了解到,读书与思考总是同时存在的,后者促使教师能够将自身思维的火花加以记录,写作会使得阅读变得愈加深刻,随之使得教师成为思想者,通过思想意识来充实大脑,使得生命日渐丰盈。特别需要注意的一点是,语文教师写作水平的提升与阅读密不可分,可对写作能力进行强化。此时“下水作文”模式较为适用,教师与学生可共同写作文章,以同要求和同素材为基准,在共同作文前提下给学生作出优质示范,核心效用便是可稳步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而教师自身能力也得到了全面强化。教师只有在课堂上了解学生内在的基本写作心理,与学生站在统一战线之上,才能更好更优地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