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机械工业标准范文

机械工业标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机械工业标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机械工业标准

第1篇:机械工业标准范文

关键词:矿山机械 标准化工作 现状与发展

1.我国矿山机械行业标准化现状。

1.1.我国矿山机械行业的标准化工作发展形势。

自本世纪初批准频发了有关矿山机械行业标准化的复审、修订以及修改后,矿山机械行业的工作标准化基本实现了该行业产品与技术发展同步。由于我国的市场化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改革开放更进一步深入。本世纪初中国加入WTO,使得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速度加快。

在上个世纪九十代中期,我国就率先按照国际ISO组织机械安全标准编制原则,已完成将近一百项有关矿山机械产品安全标准方面制订工作。一方面加强我国的矿山机械行业产品的安全性能,另一方面规范了国内矿山机械行业产品市场。在此后的一段时间内,在国家与政府支持下,又把部分标准实行为强制性国家标准。截止目前,我国矿山机械行业已基本实现了基础、方法、安全、产品通用零部件质量等标准相互配套的矿山机械行业标准化体系。

进入本世纪以来,世界经济比较发达国家绝大部分比较重视机械设备的安全与环境等方面工作的标准化制订。我国的矿山机械标准化委员会根据当今国内外的情况分析,一致认为我国的矿山机械行业标准化要与国际上同行业标准化同步,但目前我国的矿山机械业标准与国际上工业发达国家的矿山机械行业标准还有很大差异。故当前的我国矿山机械标准化工作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任重而道远。

1.2.我国矿山机械行业的标准化存在的问题。

1.2.1.制定的标准不太完善,水平不高。

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使得本行业的标准化存在各种问题,比如范围、责任、层次不清,配套性不好,产业结构不合理、适应性差等方面的问题。

1.2.2.标准化配套性差

本行业的大部分属于订单量小,单件小批量产品生产模式,订单一般是成套生产。由于我国的本行业标准起步较晚,基础薄弱,有些配套体系不够完善,偏重单机产品标准,在零部件、通用部件,以及成套设备工艺流程标准化工作还是不太完善,标准化之间缺少配套和协调,给正常标准化使用带来不便。

1.2.3.标准制定之前研究不足,有的标准缺泛实际操作性。

由于我国此行业有部分标准是照搬国外发达国家的先进生产标准 ,对一些标准没有深入研究分析,进行实际试验验证,造成很多标准根本不适合我国矿山机械行业实际操作。特别对国际上一些比较关注的安全、节约资源以及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都缺泛更深的研究。

1.2.4.标准内容重生产技术、轻售后服务。

为了迎合市场,本行业标准化的内容大部分偏重生产工艺、技术,而忽视了售后服务。现行的标准偏重生产制造、材料、工艺要求等,而忽视了售后服务。售后服务是指产品交易结束了,用户在使用设备之后,发现的设备在使用过程中的问题向企业反馈得到的回应的一种态度。在这环节虽然有标准化,但内容往往有标准做得不够精细,或是有标准内容,没有执行,造成用户抱怨、投诉的特别多,特别在安全性、环保等方面标准化特别薄弱。随着我国的经济不断发展,市场、用户对标准化工作要求越来越高,政府对行业的管理也要求要标准,才能让厂家产品流入市场。现在用户也需要用标准来保护自己经济利益与合法权益。同时标准化也是检验企业生产的产品是否合格、以及进行产品质量认证、签订产品合同的重要依据。

1.2.5.制定的标准在行业之间存在交叉和重复现象

本行业的标准化在行业之间存交叉和重复现象,导致本行业同一产品有不同版本的标准,标准的属性不一致,标准的要求也不一样,造成用户不知到底使用哪个版本的标准的现象时有发生。同时也给标准化的实施、监督、管理等方面工作也带来影响。

2.我国矿山机械行业标准化发展

2.1.加强环保方面工作标准化。把有关矿山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标准的制定与研究工作作为重点。目前我国把节能减排作为一项基本政策。由于矿山机械行业的产品大部分是以煤炭、水泥、黑色金属、有色金属等对环境有重污染的基础的原材料,而生产这些产品的企业或国营单位、部门不仅是耗费能源极大,而且消耗材料也特多。根据此情况,矿山机械行业务必要制订相应非常科学的行业标准(即有前瞻性和实用性等),来指导矿山机械行业在节约与综合利用资源方面的技术加大发展力度。提高进入市场的标准要求,通过限制或竞争淘汰一部分在工艺、技术、产品等方面落后以及对环境有重度污染的企业或单位。使得我国矿山机械行业能持续健康地发展

2.2.加强共性基础通用标准化工作的制定与研究。特别要进一步加强完善产品设计技术、工艺结构、制造技术、通用零部件以及质量检测验证等方面标准化工作的制定与研究。使矿山机械行业的标准化体系得进一步完善。

2.3.坚持以科学发观为指导,根据市场和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加强标准化的复审、修订等方面工作,提高标准的时效性,协调性、先进性。

2.4.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我国的矿山机械行业标准要向国际标准化靠拢,学习世界发达国家先进的行业标准化技术与体系,就务必要积极主动参与一些国际标准化活动。有条件的话尽量在国际化组只中承担部分相关方面工作。为行业产品参与国际竞争提供帮助,方便我国行业产品更多的进入国际市场。

2.5.加强标准化贯穿落实,有部分标准要通过政府加强宣传,甚至实行强制性产品认证和产品安全认证等工作。才能使行业主要产品都能按标准组织生产。

参考文献:

[1]矿山机械行业2008度标准起草协调会议[J] 机械工业标准化与质量 2008 05

[2]浅议我国矿山机械安全存的问题及对策[J] 李建忠 内蒙古煤炭经济 2010 04

[3]我国矿山行业标准化工作现状与发展[J] 杨现利 机械工业标准化与质量 2009 05

第2篇:机械工业标准范文

[关键词] 交互工作环境;IDB数字交互;带宽保障;双流;降低成本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02. 034

[中图分类号] F27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02- 0064- 03

0 前 言

随着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公司勘探与生产调度指挥系统的建成,总部的勘探与生产公司如何与下属16家油气田公司保持畅通的沟通联系,以便及时处理公司业务,是公司不断发展后面临的一个新问题。

目前,全球500强中,大约超过80%的企业都在使用交互式可视化通讯这种高效而先进的通讯模式。随着国内企业自建网络与城市光纤网络建设的飞速发展,现代化基础通信网络已经大面积普及。利用网络承载交互工作环境这种简单易行、现代化高效的通讯手段来提高企业运营效率,增进企业内部沟通,已经是各大集团化、全球化公司所普遍采用的模式,是行之有效的。

中石油作为国有大型央企,呈现出业务多,地域分布广的特点,如何将公司的核心生产业务贯穿到全国下属16家油气田公司,已经成为公司提高效率及管理水平所面临的重大挑战。因此,建设一套用于中石油总部以及下属16家油气田公司沟通联系,传达公司的指挥决策与管理经营理念的交互工作环境,就成为了公司目前发展的必备之选。

1 中石油交互工作环境系统概述

中石油是一家国有特大型石油石化企业集团,是实行上下游、内外贸、产销一体化、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运作,跨地区、跨行业、跨国经营的综合性石油公司。主要业务包括油气业务、石油工程技术服务、石油工程建设、石油装备制造、金融服务、新能源开发等。随着各种业务的不断发展,信息化的建设也已经逐步完善。分布全国的下属16家油气田公司都有自己的企业网络,且网络通过运营商都能够直接连通到中石油总部,形成了一个以北京总部为中心的星形网络结构,各个区域互联互通,为信息化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

中石油交互工作环境服务于公司勘探与生产调度指挥系统,所谓交互工作环境,就是高清视频交互+内容图像+数据交互。在常规高清视频交互的基础上加入了内容图像(双流),比如PPT多媒体的交互显示,固定及移动视频监控图像传送,并且将IDB数字交互白板引入系统,实现在共享数据信息的同时,实现电子白板与共享桌面的功能,使异地多方能够同时对同一界面进行标注。

经过详细的可行性论证及技术调研,中石油决定充分利用区域系统内的IP专网上的网络资源,建立一套跨接全国各地的交换工作环境系统平台,系统结构为以北京总部为中心的星型结构,采用H.264标准和H.239双流协议,选用POLYCOM高清视频会议终端设备。

在整个系统实施前,作为公司指定承担实施工作的单位新疆油田公司对相关设备,以新疆油田公司——北京总部为试点进行了线下及线上测试,通过评估并与中石油广域网专家组协调决定在中石油使用交互工作环境会议期间给予QOS-6M网络带宽保障等一系列措施,能够满足高清视频交互+内容图像+数据交互需求,最终实现了中石油交换工作环境系统的功能。

历时一年多,在系统于各地的16家下属公司安装调试后,系统正式上线使用前,实施组制定了相应的一系列配套管理制度,包括各地会议支持人员的配备,系统使用申请流程等等,在得到公司管理部门批准后正式上线,为今后交互工作系统的统一管理,应急开会、系统的流畅运转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 中石油交互工作环境的构成与功能

2.1 中石油交互工作环境网络组成方式与设备

近年来,大多数国家视频会议系统的通用组网方式,主要有基于电路交换的H.320 标准组网方式和基于IP包交换的H.323标准组网方式。

由于IP网络的灵活性、多业务综合性等技术优势,企业网络的架构已完全转移到IP网络上,并已拓展到通讯的每一个角落。基于H.323协议的H.264视频传输已经成为构建视频网络系统的首选。先进的H.264音视频编解码技术目前被绝大多数视频会议系统所采用。在实际运用中,采用H. 264编码技术能实现高达102倍的压缩率,能让信号在更低带宽下平稳传输,并减少丢帧的出现,保证用户使用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H.264之所以能成为目前H.323协议的最佳视频标准是有其原因的,这要从H.323协议制定之初对于音视频编解码所作的要求说起。具体要求如下:网络带宽资源有限,音视频编解码压缩率要高,并在比特率一定的条件下保证视频图像的质量;要有良好的抗丢包、抗误码性能;支持视频流在网络上的传送,即网络亲和性要好。事实证明,H.264以其优异的特性,成为了 H.323系统音视频编解码不二的选择。它压缩效率高,更节省码流,抗误码、丢包效果好,网络适应性好,非常适合IP传输,同样也适合IP视频会议系统。

中石油已经建立了覆盖全公司在国内各地的广域网,在公司的广域网上充分利用IP网络,当两个设备互连时不关心物理连接的拓扑结构,只关心其连通性和通讯质量(包括延迟、抖动等),其网络可以是星状、线状网、树状骨干网,甚至网状结构等。其中星状、线状网适合于集中式视频会议系统。

中石油交互工作环境包括北京总部1个主会场、16家油气田共23个分会场,以及为系统提供接入、服务和控制的控制中心(MCU)。视频会议的所有终端都要和多点控制单元MCU 建立连接,通过 MCU 进行视频图像的交换,语音的混合播放。

2.2 中石油交互工作环境的功能

2.2.1 多种不同的会议召开方式

可即时召开会议;

预先定制会议模板,从会议模板启动会议;

可预约会议,到预约时间可自动启动;

预约会议可设置成例会方式,按每周、双周或每月某一时间段启动该会议。

2.2.2 双流(I T U - T 国际标准:H .239)功能

双流(People+Content)技术是针对视频会议中数据应用的要求而专门开发的先进技术,它通过一个呼叫带宽实现视频、音频和数据的同步传送,让参会者在观看发言人图形,听到发言人声音的同时观看到发言人计算机的活动图形。而且,可以通过终端的VGA输出端口以1 024×768的清晰分辨率显示出来(或者是终端的AV输出端口),实现了会议中多媒体内容的传送,并可为会议资料进行加密传输,保证公司文件的机密性。

中石油交互工作环境的双流功能可以有效解决公司进行生产动态、信息综合展示、部署研究、方案审查、技术讨论,文字图片显示等多种数据需求,实现视音频、数据混合的多媒体会议要求。在多方或点对点会议过程中,可以将两路信息流(图像和计算机数据文档)同时传输到远端,实现数据、视频、音频合一,达到远程交互的更高境界,使会议中的交流更加方便,更加有效。

例如:方案部署研究或技术讨论时,将汇报多媒体和现场图像同时传送,而方案图纸通过IDB数字交互白板进行异地两方实时交互,具有临场效果。

2.2.3 桌面终端

中石油交互工作环境系统配备了一批桌面终端,用户可随时随地在任何具有网络环境的地方与公司固定会议终端或其他移动终端召开视频会议,使用户可以在办公室即可参加公司召开的视频会议。

桌面终端操作简便,也具备有双流功能,音视频效果清晰流畅,同时具备便携功能,为用户移动办公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2.2.4 录播功能

随着交互式视频会议的技术发展和不断普及,企业对会议录制、存储以及点播回放提出了更高的需求。传统的磁带录像机和硬盘录像机已经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这些传统设备的转录视频编码、难以实时操控等不利因素越来越影响会议使用。企业期待一种能够实时连接在IP网络上,可以实时接受视频会议音视频的码流,并在网络上加以存储,在任何有网络的地方都可以随时用终端或电脑进行回放。

中石油交互工作环境基于IP 网络,可以将交互会议中的音频、视频信号和双流信号进行一体化的同步录制、直播和点播。管理员可以随时录制会议,用户根据需要进行点播回放,有利于会议资料的保存及对会议纪要的有效整理。

2.2.5 IP 语音调度

为了方便总部与各会场的运维人员能够及时反馈会场信息,在系统中加入了IP语音电话接入。将IP语音电话定义为运维人员的调度、指挥通讯方式。通过IP语音电话可以实现总部会场一键直呼分会场,而分会场可以摘机直呼总部会场。从而增加了系统运维人员沟通的及时准确性。

2.2.6 双机热备

为了增加交互工作环境的稳定性及备份机制,引入了双机热备功能。通过在系统中加入双机设备能够实现在主终端无法正常工作时,迅速切换到备用终端,并且在测试过程中,音频不会停顿,视频切换速度小于1秒。

2.3 中石油交互工作环境会场的统一设计与装修

中石油所有交互工作环境会场统一按照《石油视频会议室形象墙制作规范》进行装修,保持公司大气庄严的形象。

3 中石油交互工作环境建设的意义

交互工作环境的建设是针对中石油总部和油田勘探与生产及时决策的迫切需求而提出,系统建设以业务需求为驱动,为总部和油田领导决策提供统一的勘探与生产调度指挥和业务会商平台,是总部和油气田分公司急需的信息系统。

交互工作环境的建设能够为企业减少差旅、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是体现现代企业管理以人为本的理念,是企业现代化管理和信息化管理的重要体现。

第3篇:机械工业标准范文

【关键词】机械工业基础共性技术

一、机械工业基础共性技术研究的范围

机械行业的基础技术主要包括数字化设计及制造技术、大型铸锻焊结构件制造技术、智能化传感器技术、精确成型制造及超精密加工制造技术、重大工程中先进工程材料应用技术、关键基础件和关键零件的设计与制造技术、发动机的节能减排技术、安全性和可靠性技术、防腐蚀表面处理技术、自动化仪表及自动检测与控制技术等。从具体含义上,基础共性技术研究的范畴是电流电压等级和频率、电气信息结构文件编制和图形符号、机械振动与冲击、铸造、焊接、无损检测、金属与非金属覆盖层、锻压、热处理、螺纹、机器轴与附件、技术产品文件、筛网筛分和颗粒分检方法、机械安全、电工术语、产品尺寸和几何技术规范、激光修复技术、微机电技术、绿色制造等的总称,它是机械工业产品设计、制造、检验、包装、使用以及回收再利用等机械工业产品生命周期中的基础共性支撑技术,在机械工业中起着非常重要的关键作用。

二、基础共性技术在机械工业产品造型与设计中的作用

在机械工业产品的造型与设计中,设计工程师要根据产品的性能与功能要求、使用环境、材料性质等条件,正确选择铸造、焊接、涂层、锻压、热处理;正确选用与产品相关功能要求的零部件;还要在造型与设计制图时,合理正确选用尺寸公差、形位公差、表面粗糙度以及图形符号、图样画法与尺寸标注,来满足机械工业产品造型与设计的要求。可以看出,基础共性技术在机械设计中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三、基础共性技术在产品制造中的作用

在机械工业产品的制造中,制造工程师要根据产品的设计要求,合理的采用相关产品的制造工艺方法,选用既能满足制造要求,又能满足经济要求的刀具、卡具等;还要将工艺参数与影响制造功能的产品设计属性联系起来,采用先进的机加工工艺仿真、制造数据以及制造规划、統计工艺模型等。所以说,基础共性技术在机械工业产品的制造中发挥了更大的作用。

四、基础共性技术在高新技术应用中的作用

由于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机械工业的基础共性技术也得到了快速进步,基础共性技术在CAD、CAM、CAPP、CAQ等的开发与应用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如在机械工业的产品设计中提高设计速度和质量;在机械工业产品的制造中提高制造工艺减少废品,节约成本等。因此,基础共性技术在机械产品全生命周期中起到了积极作用。

五、基础共性技术在绿色制造中的作用

绿色制造是现代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其目标是使得产品从设计、制造、包装、运输、使用到循环再利用或报废处理的整个生命周期中,资源消耗极少、生态环境负面影响极小、人体健康与安全危害极小,并最终实现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持续协调优化。基础共性技术的范围是机械工业产品的设计、制造、检验、包装、使用以及回收再利用等机械工业产品生命周期中的共性支撑技术。基础共性技术在绿色制造中的应用,将对绿色制造的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第4篇:机械工业标准范文

东道国企业的吸收能力影响FDI技术外溢的效果,这已得到诸多学者的普遍认可。Borenszteinetal的研究表明:单纯的FDI流入并不直接导致技术外溢效应,FDI是否能促进东道国经济的技术进步,从而最终推动经济增长还取决于东道国的吸收能力如何。Borenszteinetal首次运用人力资本作为吸收能力的指标将东道国的吸收能力具体量化,其研究结果表明FDI与东道国的人力资本相结合对经济增长起到了明显的推动作用;进一步的研究还发现,FDI的技术外溢作用存在“临界水平”,即只有当东道国人力资本存量足够丰裕时,东道国才能吸收FDI的技术外溢。Olfsdotter(1998)认为除了东道国的人力资本存量之外,经济开放度、政府政策、人口增长率、基础设施状况乃至行政效率、知识产权保护度等因素同样起着重要作用。Alfaroetal(2000)则认为东道国的金融市场效率是影响其吸收能力的关键因素。Markusen&Vanables(1998)用具有技术优势的外资企业与东道国内部门的链接效应(LinkageEffect)来考察东道国的吸收能力。Kinoshita(2000)将研发的作用分为两部分:一是研发的创新作用;二是研发的学习效应,即东道国国内研发的增加将提高国内企业对FDI技术的吸收效果。

我国学者赖明勇、包群、阳小晓(2002)通过实证研究表明在影响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的众多因素中,人力资本存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人力资本存量的丰裕度决定了对FDI的技术扩散效应的吸收程度。张斌盛、唐海燕(2006)选取留学回国率和外资就业率作为人力资本流量的指标,与传统的人力资本存量指标一起纳入模型进行回归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FDI和人力资本相结合与经济增长呈显著正相关,尤其是留学回国率以及外资就业率与FDI的结合,其正效应更为显著。

2我国机械工业吸收能力对FDI技术外溢的制约分析

(1)我国机械工业研发经费不足,技术基础薄弱,制约了对FDI技术外溢的吸收。国际上一般认为,研发经费支出占销售额的比重达2%时,企业才可能维持生存,而达到5%时才有竞争力。比较而言,我国机械工业行业许多内资企业还未达到2%的水平,与跨国公司存在巨大差距。研发投入是技术创新优势的来源,也会影响到外商投资企业与国内供应商之间建立关联而产生的技术外溢效应的大小。我国企业要想提高自身技术吸收能力,还需要进行较大的投资,这只有一些大型企业才能做到。而我国机械工业中尽管有些国有企业规模很大,但是,真正能够在国际上具有很强竞争力的企业还屈指可数。目前我国机械工业多数企业经营规模小,未能形成一批占有较大市场份额、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和企业集团,也未能形成一大批专业化协作配套厂。而且生产的产品品种少,技术含量低,质量不稳定。如我国国产金属切削机床中,数控机床仅占2.8%,而日本1987年已达30%,德国1990年达54%。我国一些机械产品的质量标准总体上低于发达国家,国家标准与国际标准存在差距;高新技术产品、机械基础产品和重大技术装备成套供应能力不能满足市场需求,长期依赖进口;中低档机械产品出现结构性过剩,积压严重。由于我国机械工业中间产品生产企业的规模一般都较小,在所生产的中间产品的性能、质量稳定性和多样性等方面与跨国公司的要求相比存在着较大差距,导致跨国公司难以与之建立起后向联系。而且我国企业在技术及管理水平上与跨国公司的差距大,双方难以建立平等的合作伙伴关系,跨国公司觉得培植当地供应商的成本太高,从而选择国外进口中间产品。而跨国公司如果与我国企业之间的联系微弱,其中间产品来源于国外,产品在国际市场上销售,子公司的经济活动只是充当了一个组装中心的功能,那么就很难对我国经济产生技术溢出。

(2)我国机械工业人力资本水平低对FDI技术外溢吸收的制约。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中国机械冶金建材工会组成联合调查组于2005年的一项调查表明:目前我国机械行业高级技工所占比例小且年龄结构老化。据对87家机械行业国有大中型企业调查统计,生产工人中,高级技师和技师、高级工、中级工、初级工、无等级工分别占工人总数的2.26%、13.54%、31.77%、34.34%和18.09%。87家企业中,中级工、初级工、无等级工所占比例达84.2%。这与工业发达国家高级技工占40%的比例相差甚远。从调查情况看,高技能人才奇缺,后继无人严重。以调查的企业数据为例,高级技师仅占工人总数的0.26%,技师占2%。而且近70%的中级工、初级工(不含无等级工)只有中等以下文化程度,这种素质状况远不能适应高、新、精设备对操作工的需要。高级人才、技术人员的匮乏必然会影响到外资企业对我国机械工业的技术转移和扩散。跨国公司子公司需要在东道国雇佣熟练劳动力和高素质的管理人员,如果当地劳动力素质与跨国公司的要求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就会加大跨国公司的进入成本。因此,由于人力资本的限制,我国难以吸引资本技术密集型的跨国公司进入,同时也不能有效吸收跨国公司扩散的技术。(3)政策、体制不完善也影响到FDI对我国机械工业技术外溢的大小。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我国科技体制改革不到位。我国机械工业比较分散,开发能力建设上过多注重行业研究所研究能力的提高,每个产品都有归口研究所,产品开发主要依靠研究所,而没有重点把产品开发能力放在企业进行。同时,对于大量尚不具备建立开发中心能力的中、小企业,政府未能充分利用科研院所力量,为其提供技术支持,建立起技术开发支撑体系。在这种背景下,希望提高技术水平从而进入跨国公司全球分工体系的企业既得不到科技资源,也难觅技术支持和帮助,外资企业在国内市场遭遇不到有力的竞争。这样,技术外溢既缺乏有效的利益激励,也缺乏有力的竞争促进,技术外溢的步伐就会相应放慢。第二,通过FDI引进技术的管理体制上还不完善。未能很好地组织各设计、制造、施工、使用等单位和产、学、研各方面力量进行协同攻关,加之缺乏支持机械装备国产化的激励政策,致使许多引进项目消化吸收缓慢,国产化程度低,发挥作用有限。就已引进的技术看,从图纸资料的翻译、转移到投入批量生产,一般要用三年以上时间,大型复杂装备的消化周期还要拉长。第三,劳动力市场不完善。人员流动是产生FDI技术外溢的重要途径。在跨国公司的高薪诱导下,大批国有企业技术人员流向外资企业,却很少看到外资企业的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回流到国有企业。在人才流动方面,主要是在外资企业之间流动。人员流动带来技术溢出也包括跨国公司的管理和技术人员离开跨国公司后自己创业。这需要国内存在较为健全、完善的金融与资本市场,但从现在的情况看个人创业的困难较大,特别在融资渠道方面还不够通畅,贷款担保风险投资基金业的发展尚显不足。第四,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不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不力,使得外资企业更加注重对技术的严格保密,也不能更有效地发挥我国机械工业企业在技术上自主创新的积极性。据机械工业联合会的统计,目前工业发达国家的新产品贡献率52%,我国仅为5.9%。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产品少,克隆产品较多。这样的结果除了自主创新能力削弱之外,还容易遭到侵权指控。即使出现了自行研制的技术,也很容易被指责为“剽窃”。中国不久前自行研制的“CM1海豚”磁悬浮列车还没有试运行,就被德国一些媒体和企业指责为“抄袭了德国磁悬浮技术”。

3提高技术吸收能力促进FDI技术外溢效应的对策

首先,加强机械工业人才队伍的建设。结合行业和企业的发展实际,积极支持和指导企业对各类人才队伍的建设工作,特别是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加强对各工种岗位技能工人的培养,通过继续教育、技术比武、职业培训、技能鉴定等多种方式,加快提高技能工人队伍的整体素质。此外还应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充分发挥技术人才的创造性与积极性。确实落实国家有关技术入股、技术参与分配的政策,鼓励有真才实学的技术人才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或应用高新技术提高传统机械产品的技术水平。

其次,努力推进技术创新和“产学研”相结合,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社会技术创新机制。我国机械工业企业要充分利用已掌握的自主知识产权,加强与国内外科研单位和企业合作,充分利用并整合国际国内先进技术,扩大市场占有份额。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利用产业集群的载体,以企业为主体,以高校和工业研究院等科研院所为依托,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加快对机械行业亟待解决的科技问题、重点项目的研究和重点产品的技术升级、以及产品前沿性的研究和攻关,形成三者互相合作、合理分配和利用资源、研发成果共享的创新局面。这样不但会使创新能力增强,而且还可以加快新技术的扩散,可以使机械工业生产力总体水平在较短时期内迅速提高。

再次,增加我国企业研发投入。要解决研发资金不足的问题,首先应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不断提高自身实力。只有实力提高了,才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到研发活动中。同时,政府也应有辅助投资并且给予相应的鼓励政策。在有关机械工业的科技计划中,增加创新技术研发的比重以及重大技术机械装备国产化专项基金的预算。在原行业技术发展基金的基础上,可重组成立国家产业技术基金,重点用于支持共性、基础性、关键性和竞争技术的研发。另外,要健全、完善金融市场,为国内企业提供良好的融资渠道。尤其是要大力发展科技信贷业务,扩大金融机构对企业的科技投入。

摘要:东道国企业的技术吸收能力是影响FDI技术外溢的重要因素,主要分析我国机械工业在人力资本、技术基础等方面的技术吸收能力对FDI技术外溢的制约情况,提出增强技术吸收能力、促进我国机械工业FDI技术外溢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FDI;技术吸收能力;技术外溢;机械工业

参考文献

[1]赖明勇,包群,阳小晓.我国外商直接投资吸收能力研究[J].南开经济研究,2002,(3):45-50.

第5篇:机械工业标准范文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机械工业总量规模发展迅速。2008年全行业创造的工业增加值已超过2.2万亿元,约为1978年的220倍,30年间平均年增19.8%。

总量规模持续高速发展

2008年完成工业总产值90740亿元,为1978年428亿元的212倍,1979~2008年间平均年增19.55%。2008年对外贸易出口额达到2425亿美元,为1978年2.6亿美元的930多倍,1979~2008年间平均年增25.58%。(见表1)

发电设备产量:1978年484万千瓦,2008年1.33亿千瓦,2008年为1978年的27.6倍,1979-2008年间平均年增11.69%。

数控机床产量:1978年580台,2008年12.22万台,2008年为1978年的210多倍,1979-2008年间平均年增19.52%。

汽车产量:1978年14.9万辆,2008年934.55万辆,2008年为1978年的近63倍,30年间平均年增14.8%。

机床:1987年全世界共生产机床271亿美元,其中中国生产4.6亿美元,占世界总量的1.7%,居世界第12位;20年后的2007年,全世界生产机床709亿美元。其中中国生产108亿美元,占世界总量的15%,居世界第3位。(见图1)

国内市场自给率逐步提高

改革开放之初,中国机械产品国内市场自给率(注*)不到60%。在相当长一段时期里,国民经济发展所需先进大型成套装备,很多依靠进口。“十五”以来,这种情况有了很大改变。机械产品国内市场自给率逐步提高,2008年机械工业产品的自给率已超过80%。基本改变了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先进装备主要依靠进口的被动局面。

电力装备技术水平和产品产量已进入世界前列。火电设备已由亚临界参数向超临界、超超临界参数升级,主力机组的单机容量已由改革开放之初的10万、20万千瓦升级到30万、60万、100万千瓦;水电设备最大单机容量已由30万千瓦升级到70万千瓦,机组效率也已进入世界先进水平;交流输变电设备已由改革开放之初的22万伏升级到50万伏和75万伏;世界首条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已通过了实际运行考核,标志着相关设备的国产化已取得重大突破。

改革开放之初,大型冷热连轧机主要靠进口,现在以鞍钢西区改造工程为代表的高水平的大型冷热连轧机已实现自主化生产;露天矿装备中的主设备矿用电铲已由4立方米级提高到55立方米级,电动轮自卸车已由100吨级提高到220吨,从而进入了世界先进水平。

数控机床产量已由1978年的580台提高到2008年的12.22万台,中国进入了世界数控机床生产大国之列;承重500吨以上的φ25米巨型立车、φ5米巨型卧车、大型船用曲轴加工用“旋风铣”等一大批世界最大规格的机床和一批五轴联动数控机床已经问世或进入研制。

小麦联合收割机高速发展,已完全满足国内需求,120、180、265马力大型拖拉机已经合作生产和出口,大中型拖拉机产量迅猛增长,已进入世界生产大国之列。

对外开放的水平不断提高

引进技术在机械工业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中发挥了极其重要作用。技术引进加速了机械工业结构调整和技术水平升级的步伐。“八五”(1991~1995年)以来,随着技术引进审批制度和外汇来源发生的重大变化,技术引进工作由政府主导逐步向企业自主决定转变,技术引进的方式和渠道趋于多元化,成效更加显著。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机械产品整体出口水平很低,对外贸易出口产品,主要是劳动密集型和材料密集型、工艺简单的标准件、手工工具等,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中国机械产品出口获得迅速发展,特别是2002年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机械产品出口贸易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08年出口额2425亿美元,机械出口量跃居世界第四。

“入世”以来,出口产品结构升级的进程加快。自主品牌轿车、发电设备、钻深6000米以上特深石油钻机、熟料水泥设备已成为重要的出口机械产品。大型冷热连轧机、大型制氧机、五轴联动数控机床也都开始出口。

上世纪80年代末,机械产品出口额中,加工贸易比重近70%,一般贸易比重不到30%。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一般贸易发展明显加快。2008年一般贸易占比为52.9%,加工贸易下降到40.42%,一般贸易已超过了加工贸易12.48个点。(见图2)

中国机械产品进口大于出口,为中国对外贸易中逆差最大的行业。改革开放以来,出口增速逐渐加快,2006年已开始成为机械产品净出口国。2008年机械工业进出口顺差476.69亿美元。

民营经济抗风险能力增强

近年来,机械工业在结构调整的同时,生产发展很快,重大技术装备研制取得重大进展,国民经济建设所需装备更多的由国内制造供应。初步估算,2008年机械装备自给率已超过80%。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品的发展主要依靠国有大型企业承担。目前全国3/4的发电设备、高压输变电设备、大型石化设备、大型冶金设备等等主要由国有大型企业生产。

2008年机械工业中的小型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增长在30%以上,从对整个机械工业发展所作贡献看,小型企业约占六成到七成,超过了大中型企业所作贡献的总和。如利润总额,全行业比上年增加649亿元,其中大型企业18亿元,中型企业176亿元,小型企业455亿元;大中小三类企业对增加总量的贡献率,分别为2.8%、27.09%和70.10%。

2008年机械工业市场化程度进一步发展,各类经济实体发展活力进一步激发,三种不同经济类型企业都取得高速发展的业绩,特别是民营经济,在严重的金融风暴中,表现出顽强的抗冲击能力。2008年民营经济的工业总产值增长31.76%,比国有、三资企业分别高15.37个百分点和10.83个百分点;民营企业利润总额增长24.36%,比国有、三资企业分别高19.94个百分点和19.24个百分点。(见图3)

各项经济指标,民营企业所占比重比2007年同期约提高2个百分点左右,已占机械工业的半壁江山。

对外贸易持续快速增长

据海关统计,2008年机械工业进出口总额4373亿美元,同比增长20.91%。其中出口2425亿美元,增长25.7%;进口1948亿美元,增长15.44%。(见表2)占全国外贸进出口的比重,由上年的16.64%增至17.07%,出口由15.84%增至16.98%,进口由17.66%减至17.19%。(见图4.图5.图6)

2008年机械工业实现贸易顺差477亿美元,比上年同期的241亿美元净增235亿美元,为同期全国外贸顺差2955亿美元的16.13%,顺差的大幅增加,显示中国机械工业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增强,机械工业已成为中国外贸出口的支柱产业之一。

2008年中国机械工业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的出口额分别为469亿美元、647亿美元和1308亿美元,分别增长25.90%、40.37%和19.46%。(见图7)

广东、江苏、浙江、上海、山东和北京机械产品出口额都超过100亿美元,位列各省市对外贸易出口额前6位。

第6篇:机械工业标准范文

杭州机械工业发展的过程是不断探索、创新的过程。顺应市场变化,调整产业方向。杭州机械制造企业瞄准新兴行业带来新的发展空间,调整产业结构,由传统主导产品转向新兴领域发展。通过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二次开发,实现产品产业链的延伸,打造企业发展的新增长点。杭齿集团由十几年前以维修风电增速箱为主,转型为自行设计制造600千瓦、800千瓦和1.5兆瓦的产品,与目前市场主流的风力发电设备相配套。华立集团通过抓住智能电网这个机遇,将简单生产小电表,“升级”到在未来智能电网中扮演重要作用。万向集团在金融危机中挺进新能源汽车产业,成为国内惟一具备电池、电机、电控等电动汽车关键零部件和动力总成产业系统能力的企业。

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增强企业竞争力。以市场为导向进行产品改进和创新。杭汽轮股份公司每年编制年度新产品开发设计/试制、科研技术攻关计划。设立博士后工作站,引进博士后专题研究,与浙江大学、华中理工大学、浙江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高校合作开发了多项汽轮机技术。与国际公司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持续开展技术引进、消化和再创新工作。采用先进装备和先进工艺改造传统设备和传统加工工艺,保证设计制造精度,提高产品的质量。如杭州机床集团根据用户需求,使机床在加工过程中能准确显示进给量、切削量,在不大幅增加成本的前提下,使机床加工精度得到提高。通过自主创新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拓展产品市场。杭氧股份公司在大型乙烯冷箱、液氮洗冷箱领域,实现了装置的国产化,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和完全依赖进口的局面。加快品牌建设,提高产品市场美誉度。积极营建国际、国内营销网络,推广自有品牌。杭州机械企业积极参加全球各类工业贸易展会,登台亮相,宣传品牌。通过建立海外公司与生产基地、巩固发展国内外销售网点与直营处、基础办事处,提高品牌的知名度。例如,东华链条集团“DONGHUA”牌商标在美国、加拿大等全球70个国家、地区注册,实现自营客户27家,并在德国、荷兰建立了全资仓储式销售公司。东华链条集团产品也进入国际市场的高端领域,与约翰迪尔、纽荷兰、克拉斯等世界前几位农业机械制造商配套。持续改进产品质量,提高品牌市场影响力。以万向、杭氧、万马等为代表的杭州机械企业引入ISO9002等质量体系,在内部建立了规范、科学的质量管理体系、良性循环的生产机制,产品质量稳步提高,品牌市场影响力不断提高。

激励人才,持续创新添动力。培养和造就具有自主创新意识的领军型人才队伍。如西子联合集团创办西子合大学培养人才,西子联合大学成为西子联合CEO的摇篮。注册成立西子研究院,充分依托西子电梯省级技术中心、院士工作站、科研机构,协助下属企业培养创新人才。建立正确评价劳动价值的人才管理机制。如杭氧股份公司积极营造能干事、干成事的舞台,建立了一套正确评价各类骨干劳动价值的人才管理、激励机制,使科技、经营人才的劳动价值逐渐与市场接轨。集团内形成了谈判工资制、年薪制、项目承包制等分配方式,以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政策引导,推动企业改造提升。杭州市把机械工业中的装备制造业作为重点发展产业。浙江省出台《关于加快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明确了杭州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发展方向。《杭州市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三年行动计划(2009-2011)》以及一系列配套政策、措施,加速装备制造业的改造提升。《杭州市培育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五年行动计划》,通过落实重点扶持培育、企业上规模奖励、突出贡献奖励等政策措施,为支持机械工业龙头企业、优势骨干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兼并重组、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做大做强提供有力保障。杭州市的“瞪羚计划”鼓励和支持机械工业成长型中小企业发展成为“专、精、特”型竞争力企业。科技革命成为杭州机械工业改造提升的最大动力。

在机械工业领域,由于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向机械工业的渗透所形成的机电一体化,使机械工业的技术结构、产品结构、功能与构成、生产方式及管理体系发生了巨大变化。主要表现为产品高技术化。机械产品的高新技术含量已成为市场竞争取胜的关键。一是智能化。传感器系统的集成化与智能化为嵌入智能控制算法创造了条件,有力地推动着机械工业智能化方向发展。二是柔性化。系统体系结构进一步采用开放式和模式化的总线结构。系统可以灵活组态,进行任意的剪裁和组合,同时寻求实现多子系统协调控制和综合管理。三是微型化,微电子机械系统的几何尺寸向微米、纳米级方向发展。由于微机电一体化系统具有体积小、耗能小、运动灵活等特点,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四是绿色化。产品从设计、制造、包装、运输、使用到报废处理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对生态环境无危害或危害极小,资源利用率极高。

粗放发展———杭州市机械工业的最大障碍

杭州市机械工业从发展方式看,偏于粗放。其突出表现之一是投资外延倾向明显。与蓬勃发展的趋同化的工业园区以及持续翻番的产能相比,研发能力的成长明显偏慢,杭州市机械工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不快。自主创新技术不多,这导致杭州市机械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态势,加强自主创新,增强机械工业核心竞争力是当前机械工业发展的核心任务。机械行业与发达国家的同行相比,现代制造服务业发展不快,成为软肋和短腿;单位产出的能耗和钢材消耗下降缓慢。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导致产能扩张过猛,这说明杭州市机械工业的增长依然依赖投入的增加,而投入的经济效益改善还不明显。

现有的产品结构和产能结构与市场的需求存在差距。高端“吃不了”、低端“吃不饱”,矛盾非常尖锐:高端装备亟待加快发展,但自主创新条件不完全成熟;自主创新的舆论环境虽有改善,但在市场实践中,自主创新的高端装备“不好”“、不用”、“不管”的现象仍很严重。此外,从机械工业自身看,加快高端装备自主创新的困难也有很多:自主创新虽然日益紧迫,但创新能力和经验明显不足。此前的高速发展,从技术支撑角度看,以消化吸收引进技术为主,但时移势易,继续实施跟进发展策略日见艰难。今后的产业升级必须更多地依赖于集成创新和原始创新,尤其是集成创新,但目前自主创新的能力和经验薄弱。整个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薄弱。从组织结构看,重大装备的主机企业不够强大,不具备与“巨无霸”型的用户企业平等对话的地位。而配套企业的专业化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更大;与主机相比,基础技术、关键零部件、特种优质材料的发展更加滞后,对行业发展的瓶颈制约越来越严重。同时,缺少世界级的“精、特、专”小巨人企业,整个产业的核心技术水平、自主创新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薄弱。人员素质与自主创新需求不匹配。自主创新是系统工程,事关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不但需要高水平的研发人员,而且需要高技能的技师和高素质的经营管理人才。缺乏高水平研发人员,也缺乏技术工人,并且机械工人的职业精神、创新能力与企业的发展不匹配。

加快杭州机械工业改造提升的对策建议

⒈优化布局、集群发展,提升机械工业竞争力严格按照《杭州市产业发展导向目录》有关产业投资强度、容积率、产值能耗和产值水耗等准入标准和空间布局指引的要求,引导机械企业产业集聚,落实节能减排,强化土地集约利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产出水平。坚持“集聚、集约、集群”的原则,加大杭氧等市区重点机械企业及其配套企业向三大国家级开发区和钱江经济开发区—余杭经济开发区—大江东区域(包括江东工业园区、临江工业园区和江东市本级区块)开发区和工业园区以及临安杭资工业企业搬迁区块集聚。形成产业集中度较高的强大产业链,提高重大设备成套能力。加快引导企业集聚发展,健全产业协作体系。推进杭州装备制造、萧山汽配、桐庐发电设备、临安装备制造等特色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变。

⒉实施科技创新提升工程,促进企业向创新制造跨越大力实施科技创新提升工程,着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扩大市、区(县)两级财政对技术创新的资助规模,推进自主创新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引导机械企业在核心技术、自主品牌、自主知识产权方面取得突破。推进关键零部件自主化、主机国产化,通过加深自主化程度提高附加值和发展主导权。依托中科院、浙大、浙工大、中国机械科学研究院浙江分院、浙江省机电设计研究院等机构研发力量,发挥杭州市机械装备制造技术创新服务平台作用,完善区域创新体系,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合作。充分发挥“龙头企业、行业技术研发中心”在创新制造中的科技支撑作用。发挥杭氧、万向等龙头企业国家级技术中心、工程中心、工程实验室作用,提升企业产品开发、制造、实验、检测能力。

⒊推动制造服务业发展,引导企业向“微笑曲线”的高端突破出台财政政策,引导机械企业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引导企业向“微笑曲线”的高端发展,加强客户导向的营销与服务。从“卖设备”向“卖设备、卖技术、卖管理、卖服务”的转化,努力实现大型企业集团的现代制造服务收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20%以上。在工业园区搭建公共技术、公共信息、人才培训、国际交流四大工业设计产业服务平台,充分发挥机械制造业和工业设计的基础和优势,聚集人才和有行业影响力的工业设计公司,成为工业设计创新孵化基地、产业化研究基地和人才培养交流基地。大力发展再制造业,运用高科技对机电产品进行专业化修复或升级改造,在推动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业化的同时,推动工程机械、机床等产品再制造,提高技术水平,扩大推广应用。

⒋打造“优质优价”区域品牌形象,带动企业品牌建设努力提升杭州机械产品的整体品牌形象。出台政策激励杭州机械企业提高产品质量,摒弃恶性价格竞争,努力提升产品附加值,改变机械产品根深蒂固的低中档品牌形象,树立杭州机械产品在全国乃至全球的“优质优价”的区域品牌形象。鼓励企业选准市场定位,确定战略品牌,根据当地特色,开发针对性的产品;要充分运用资本手段,通过海外并购等方式吸纳成熟品牌来加快自身品牌成长的步伐。引导企业不断地向产业链的高端延伸,用品牌体现个性,用品牌覆盖市场,用品牌引导转型,用技术占据高地,从杭州制造走向杭州创造。

第7篇:机械工业标准范文

【关键词】 机械工业 发展 现在 趋势

一、行业技术发展现状

机械工业是为国民经济提供技术装备和为人民生活提供耐用消费品的装备产业。国民经济各部门生产技术的进步和经济效益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所采用机械装备的性能和质量,机械工业的技术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水平和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经过近50年的发展,机械工业已经成为我国工业中具有相当规模和一定技术基础的最大产业之一。1997年实现销售收入13651亿元,占全国工业的21%;利润257亿元,税621亿元,分别占全国工业的15%;出口创汇363亿美元,占全国外贸出口额的20%。其发展速度高于同期工业的平均增长速度。

近年来,机械工业企业自主开发创新能力有所增强,1997年科技人员总数达48万人,技术开发经费支出达85亿元,占全行业销售收入的0.62%,有57家大型企业建立了国家级技术中心,有9%的企业建立了专门技术开发机构,行业整体技术水平有了明显进步,主要表现在:为国民经济提供成套技术装备和汽车的能力有较大提高;产品结构正向合理化方向发展。

尽管机械工业的综合技术水平近几年有了大幅度提高,但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着阶段性的差距。主要问题在于:

1.科技进步对机械工业增长的贡献率目前仅为34%,先进国家高达70%以上。

2.产品设计技术、制造工艺及装备、制造过程自动化技术、管理技术落后,是制约机械产品水平的主要因素。

3.机械产品技术水平不高,达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先进水平的仅占18%,达到80年代中期国际水平的占27%,其余产品均在80年代以前的水平线上。

从总体上看,机械工业技术开发能力和技术基础薄弱,发展后劲不足;技术来源主要依靠引进国外技术,对国外技术的依存度较高,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仍停留在掌握已有技术和提高国产化率上,没有上升到形成产品自主开发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的高度。

二、技术发展的总体目标

以数控机床、电力电子应用及自动化技术、大型农业机械和施工机械、轿车关键技术、环保装备五个方面作为重点,以发展和应用先进制造技术为手段,以高新技术和产品的产业化为突破口,以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为目标,提高企业技术创新水平。到2001年,提供1000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大市场需求潜力的产品。主要产品品种的40%达到90年代初国际水平,5%达到国际先进水平,90%的重点骨干企业产品标准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企业标准。

三、技术发展的方向和重点

1.以数控机床为代表的基础机械

数控机床是先进制造业的基础机械,是最典型的多品种、小批量、高技术含量的机电一体化产品。目前世界数控机床年产量超过15万台,品种超过1500种。1997年我国数控机床产量已达9051台(占机床总产值20%以上),但由于国产数控机床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在国内市场上的占有率逐年下降,每年仍需大量进口数控机床,进口额度大幅度增加。1996年进口达13924台(价值12.46亿美元)。

目前我国数控机床技术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产品成熟度差,可靠性不高

国外数控系统平均无故障时间(MTBF)在10000小时以上,国内自主开发的数控系统仅3000~5000小时;整机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国外达800小时以上,国内最好只有300小时。

(2)产品品种少,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国外数控机床品种已达到1500种,国内只有500多种,且性能水平低,高速、高效、高精度产品几乎没有。

(3)创新能力低,市场竞争力不强

生产数控机床的企业虽达百余家,但大多数都未能形成规模生产,企业效益差,创新能力低,制造成本高,产品市场竞争能力不强。

(4)数控机床行业的专业化零配件及部件的协作生产配套体系不健全,大多数企业都是“大而全、小而全”的结构模式。

近期我国在数控机床的发展方面,要采取跟踪高级型、发展普及型、扩大经济型,以普及型为主的策略,重点发展:

(1)经济适用、量大面广的产品

经济适用的普及型数控车床、加工中心、数控铣床。

(2)高速、高效和专用、成套数控机床

高速、高效数控车床及加工中心;高效数控锻压成套装备,其中包括,可自动换头冲压机床、复合式柔性冲压中心、四边折弯机等;大型精密模具数控成套装备,其中包括数控仿型铣床及龙门式数控铣床、智能化电加工机床等。

(3)数控机床专业化配套系统

新一代数控及伺服系统系列产品;数控机床高速主轴、电主轴电机系列产品;数控机床机械手、刀库及动力刀架系列产品;数控机床高速配套零部件及辅件系列产品;其中包括,高速滚珠丝杆、高速陶瓷轴承、高速防护装置等系列产品。

发展目标:

(1)扶植重点企业开发经济适用、量大面广的数控机床并形成批量生产,使这些企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有明显提高,成为名牌产品;

(2)发展数十种高速、高效、专用、成套数控机床系列新品种,以满足汽车、农机、航空、模具等行业的需求;

(3)数控机床关键配套产品:数控系统,满足国内数控机床50%的配套需求;高速主轴及电主轴年产达千套;机械手、刀库、动力刀架及数控机床高速配套零部件、辅件系列产品满足国内50%的配套需求。

2.电力电子应用及自动化技术

电力电子技术是集微电子、计算机和自动化技术于一体的综合技术,是节能节材的最佳技术之一。目前,国外电力电子技术已经发展到以IGBT为代表的第三代,并向智能电力电子时展,我国现在仍处于以晶闸管为代表的第二代。国内电力电子市场品种满足率仅35%,新产品市场基本上被国外产品占领。

现场总线智能仪表和总线式自动测试系统是集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于一体的新一代自动化仪表系统,已成为世界范围自动化技术发展的热点,是当代工业自动化的主要标志。我国仍处于由模拟式仪表系统向数字式仪表系统过渡的模数混合式仪表系统阶段,水平落后10~15年,因此在低技术产品市场上还占有80%左右份额,但在高技术产品市场的占有率不到60%,新产品市场几乎全为国外产品占领。

因此,抓住当前时机在2~3年内以IGBT,现场总线智能仪表和自动测试系统为突破,攻克重点技术和产品,并实现产业化。这一领域重点发展:

(1)IGBT器件及其装置,大功率晶闸管及其装置

研制新一代双极晶体管IGBT、高品质大电流IGBT等大功率晶闸管制造技术,并开发变频调速装置、逆变开关电源、大容量整滤源等的工程应用。

(2)现场总线智能仪表

研制开发变送、执行、配套等类现场总线仪表。产品产业化技术开发、并开展示范工程的应用研究。

(3)自动测仪系统和设备

开发总线式自动测试系统的基础产品,形成适度规模,同时建立用于机电产品和社会公益事业的典型自动测试系统,做好示范和推广应用。

3.环保装备

环保产业是防治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支持资源综合利用的支柱产业。全世界环保机械的年销售额约2000亿美元,集中于美国、欧州、日本等经济发达国家。我国环保机械行业基础弱、起步晚,年产值仅100多亿人民币。随着各方面对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市场需求不断增长,环保机械将成为机械工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环保机械行业主要差距在于:

(1)产品结构不合理,品种少

初级产品所占比重较大,具有当代水平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少,急需的大型成套设备不能满足现实市场需求。在目前3000多种环保机械产品中,约有五分之一的产品由于性能、可靠性、 适用性、结构设计等原因,应该限制生产或限期淘汰。大型烟气脱硫、脱氮成套设备、大型城市污水处理厂成套设备、大型城市垃圾处理厂成套设备目前主要依赖进口,高浓度有机废水、难降解工业废水处理技术及设备发展缓慢。

(2)产品质量、技术水平比国际先进水平落后20年

相当多的产品没有行业或国家标准,产品规格型号、基本性能参数不统一,质量检测无依据。

(3)生产企业规模小、开发能力薄弱

规模小、装备条件差、检测手段不全的中小企业占全行业企业总数的78%。年产值在3000万元以上的企业仅占全行业的3.2%,并且主要集中在电除尘器、袋式除尘器等少数几种产品生产领域。

近期环保机械重点发展:

(1)烟气脱硫设备

循环流化床锅炉及炉内脱硫脱硝技术(CFPBC、PFBC技术)、大型整体煤气化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技术及装备(IGCC技术)。

(2)城市污水处理成套设备

活性污泥法、氧化沟法、移动曝气法为主体的城市污水处理成套设备,以日处理10~25万吨污水处理厂为目标,提供污水处理成套设备、污泥利用和处置成套设备、控制和监测系统。

(3)城市固体垃圾处理和综合利用装备

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焚烧、堆肥技术及装备,以日处理100吨、300吨处理厂为目标,提供垃圾处理成套装备。

第8篇:机械工业标准范文

一、全省机械工业发展现状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省机械工业取得了稳步、快速的发展,已形成了门类较为齐全、具有一定规模和较雄厚基础的技术不断进步的工业体系,至2004年底,全省机械行业拥有职工人数128390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2300人,拥有固定资产(净值)949083万元。

据统计,2004年江西省机械工业总产值(现价)319亿元;销售收入280亿元;实现利润97263万元;税金98057万元;新产品产值616970万元;利税227009万元。年产值超过5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76家,其中年产值超过1亿元以上企业30家;利润超过500万元以上的企业26家。出货额30.7亿美元,招商引资55.07亿元,实际利用23.09亿元,引进外资6.29亿美元,实际利用3.7亿美元。

“十五”期间,全省机械行业以市场为导向,继续加大产品结构调整力度,扩大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提高产品技术含量。五年来共开发新产品600余项,使机械产品总数达到7600余种,并开发出一批具有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在技术上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的优秀新产品。如全顺轻型系列客车、智能组合式系列电站、螺杆膨胀动力机、三维立体D形卷铁芯干式变压器、四开单色胶印机、锅炉袋式自动除尘器和铁路轮对加工专用数控机床等。企业从这些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中得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十五”期间,共安排科技攻关和技术开发项目250余项,完成鉴定项目160余项,50余项成果获国家部省级科技进步奖,如江西省机械科学研究所,开发的“高密度多孔蜂窝陶瓷挤压成型模具”,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不仅为行业提供了优质高效的催化载体,还为有效解决内燃机尾气污染问题作出了贡献。一批先进实用新技术得到较好的推广,并取得了明显成效。CAD、CAM、CIMS等先进技术正逐步推广应用,全省机械行业重点骨干企业基本实现了甩图板。“十五”期间,企业技术中心的建设步伐不断加快,提高了企业技术开发能力,从而掌握占领市场的主动权。已有江铃、江光、江化联等19家企业通过了省级企业技术中心验收。

“十五”期间,全省机械行业的质量工作扎实渐进,并卓有成效。在实施名牌战略中,在以前取得29项省名牌的基础上,又有19项省名牌产品获得省名推委重新认定。江光的凤凰照相机、华意的压缩机荣获国家名牌产品称号。主要产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达标率达到60%。重点骨干企业均达到ISO9000标准要求,有120个企业通过了质量体系认证。

“十五”期间,全省机械行业通过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自主开发的提升,对传统产品的技术改造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等多种途径,促使全省机械行业制造技术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数控加工精密成型、少无切屑加工、可控气氛热处理、气体保护焊、材料改性、表面功能覆盖等一大批先进、高效的制造技术在生产中得到了应用,有力地促进了产品质量和企业效益的提高。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五”期间,全省机械行业在科技进步方面所取得的成绩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我们更要清醒的认识到,与国内发达省份相比,尤其是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差距仍是相当明显,突出表现在许多企业市场观念淡薄,改革改组、机制转换滞后;企业包袱重,解负能力差,竞争能力不强。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从整体上看,我省机械工业的发展还没有完全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上来,机械工业的生产值的增长仍然是依赖宏观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带来的市场需求和资本金、劳动力的投入,技术进步所占的比重仍然较小。

2、自主开发能力不强,产品品种少,技术水平低的格局仍未能有效改观。全省机械行业的技术来源主要依赖国内外引进,自主开发能力比较弱。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技术含量高的产品依然不多。

3、分散重复性严重,生产集中度不高,尚未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企业内部组织结构不尽合理,专业化协作水平低,优势特色不够突出。

4、产品质量上的问题仍很突出,相当一部分产品性能、可靠性、耐用性、精度保持性等质量指标低于国内先进水平。就我省实际情况而言,主要原因是装备落后,制造工艺水平低和专业化程度不高的因素造成。

上述这些主要问题严重制约了我省机械工业健康稳定发展,也直接影响了全省国民经济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三、机械工业的发展趋势

进入新世纪以来,世界机械工业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阶段,对比其他行业,机械工业发展趋势有以下七大特征:

第一、地位基础化。发达国家重视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不仅在本国工业中所占比重、积累、就业、贡献均占前列,更在于装备制造业为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和生产提供重要的物质基础,是现代经济不可缺少的战略产业,即使是迈进“信息化社会”的工业化国家,也无不高度重视机械制造业的发展。

第二、经济规模化。全球化的规模生产已经成为各大跨国公司发展的主流。在不断联合重组,扩大竞争实力的同时,各大企业纷纷加强对其主干业务的投资与研发,不断提高系统成套能力和个性化、多样化市场适应能力。

第三、发展不平衡。以2004年为例,销售名列世界前500位的企业几乎来自北美洲、亚洲、欧洲,所占比例高于99%,显示了在三大洲世界机械工业发展中的绝对统治地位。

第四、结构调整深化。发达国家加大了产业转移力度,机械产品中附加值低的产品被安排到市场潜在需求发展中国家生产。为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各大生产商纷纷采取专业化生产,“单品种,大批量”已成为很多500强企业生产方式的新特色。同时,以生产者为主导的生产方式逐步向消费者为主导的定制方式转变。服务的个性化成为竞争成败的重要因素。

第五、全球化生产方式发生新变化。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管理思想方法的根本性变化,企业组成形式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发生在跨国公司,并将成为新型全球化方式而发展下去。这种变化的主要特征是:广泛利用别国的生产设施与技术力量,在自己可以不拥有生产设施与制造技术所有权的情况,制造出最终产品,并进行全球销售。机械制造业公司在全球范围建立零部件加工网络,自己负责产品总装与营销、原材料调配、零部件采购全球化已成为世界机械制造工业的发展趋势。

第六、跨国并购加剧。现代并购不再一味强调对抗竞争,强强联合成立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主要手段。这是机械制造业全球化过程中大公司谋求生存发展的一大特点。在建厂的前提下,优化企业产品结构,以达到提高生产能力,扩大市场份额,获取规模效益的目的。以高技术为内涵的行业来自技术创新的威胁,使跨国公司走上了联合之路,以形成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机械制造业大企业间的战略并购,导致了机械工业资源的重新配置,使得世界机械工业的竞争格局出现了协作型的局面。

第七、产品高技术化。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对机械制造业提出了更高、更新要求的各国家和地区,特别是发达国家更重视发展机械制造业,充分体现了机械制造业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化推动整个社会进步和产业升级中不可替代的基础作用。高技术的迅猛发展起到了推动、提升和改造的作用。信息装备技术、工业自动化技术、数控加工技术、机器人技术、先进的发电和输配电技术、电力电子技术、新材料技术和新型生物、环保装备技术等当代高新技术成果开始广泛应用于机械工业,其高技术含量已成为市场竞争的胜利关键。

四、发展方针

“十一五”是机械工业发展的重要时期,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经济发展越来越趋向开放,贸易和投资政策日趋自由化。全球性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明显加快,企业重组、强强联合、购并愈演愈烈。随着国民经济战略性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的步伐加快,装备制造业发展前景广阔。针对全省机械工业发展存在的主要矛盾和突出的薄弱环节,要全面贯彻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按照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发展方针,遵循社会主义市场规律和科技自身发展的规律,紧紧围绕产业及产品结构的优化调整,全面推进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以技术创新和高技术产业化为主线,加强集成,重点突破,为实现我省在中部地区崛起提供先进的技术装备。

五、发展目标

“十一五”期间,全省机械行业科技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技兴赣战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全面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技术创新体系,提高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力争使技术创新和高技术产业化在省优势和特色的领域,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1、行业综合水平

较“十五”期间相比,到2020年末,全行业人均装备占有率提高80%;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80000元/人;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占职工总数的比例达到25%;重点骨干企业达到30~35%。

2、产品品种

到2020年,产品品种数达到12000种,主要产品的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缩短20年左右;大型骨干企业的产品要普遍实现更换代;主要产品品种的80%达到国际九十年代末的先进水平;15%产品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3、产品质量

产品质量可靠性和耐用性要有大幅度提高,到2020年省名牌产品数达到120项产品。其中国家名牌产品数达到30项;主要产品均能达到国际或国外先进的标准。

六、主要任务

根据机械行业产品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结合我省机械行业的实际情况,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确定我省机械行业“十一五”产品发展的主要任务如下:

1、汽车产品

坚持引进技术和自主开发相结合的原则,进一步加大产品结构调整力度,根据市场的需求,重点发展安全、节能、排放符合国家环保法规的经济型家用多功能汽车、适用高速公路安全、舒适的轻型客车、中型客车、专用汽车、摩托车以及环保、节能的车用柴油发动机、汽油发动机(电喷)和变速箱、车灯、减震器、滤清器、板簧、制动软管等汽车零部件。提高汽车产品自主开发能力和汽车零部件配套水平,力争在轿车产品上有所突破。

2、农机产品

稳定和发展面向农业、农村、农民的“三农”产品,特别是适应南方地区使用的中小型农田耕作、田间管理、收获等机械以及农产品深度加工、水产品加工机械产品、粮食烘干及仓储机械新型农业环保及作物病虫害防治机械、节水节能排灌机械等。要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水平和可靠性,满足市场需求。力争在中小型农田耕作、田间管理、收获机械等产品上有较大发展。

3、工程、矿山机械

根据国家能源、交通运输、矿山及水利工程建设的需要,“十一五”期间,工程机械要大力开发具有当代技术水平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同时还要开发简易多功能的工程机械产品,以适应乡镇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十一五”期间,工程机械产品发展重点是:大功率装载机、自行式平地机、机电一体化的液压挖掘机、内燃机叉车、双钢轨串联振动压路机、组合式振动压路机和高冲击能的压实机械;发展多功能钻机、深基础处理等施工机械、隧道开挖施工机械、沥青混凝土强制式搅拌设备。

“十一五”期间,矿山机械发展重点是:大功率内燃凿岩机、液压凿岩机、大规格牙轮钻机及辅助设备,新一代井下内燃无轨及电动铲运机、重支架搬运车、大中型多功能车、高机动轻型运输车及矿山的全防护设备、防漏电设备、防雷设备、梭式矿车等。

4、电力设备

随着我国发电工业向高效率、低能耗、低污染、低成本方向发展,要大力发展大型、高效、节能、新型的电力设备。在发电设备领域重点开发中小型发电成套设备和智能型柴油发电机组;循环流化床系列锅炉要在巩固现有优势的基础上,产品向大型化发展。用电设备重点发展节能、紧凑型等新型产品。电动机产品要实现更新换代并向中型高压方向发展,并注重开发特殊用途的专用电机、永磁电机及变频电机。输变电设备产品应向大容量、高电压方向发展,继续巩固和发展我省整流变压器的技术优势,电力变压器要向高效、节能、大容量方向发展。

5、家用耐用消费品

瞄准国内外两个市场,大力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家用耐用消费品,重点开发数码相机、R600a工质无氟压缩机产品,同时完善家用空调、冰箱、望远镜等产品系列。

6、基础机械

机床是最重要的基础机械,是装备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省机床行业基础比较薄弱,产品品种较少、档次低,市场需求的、有特色的、技术含量高的产品短缺,缺乏市场竞争力。“十一五”期间,我省机床行业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要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设备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大力开发数控机床,实现产品结构调整;通过技术引进、合作生产、合资经营等手段促进产业升级,要优先发展普及型数控机床和专用机床,并以此带动高档型数控机床的发展。

7、石化通用机械

“十一五”期间,石油化工机械重点发展,空气压缩机、印刷机械等主要产品,以重点发展产品为龙头,通过结构调整等改革措施,大力发展高效节能产品。

8、环保机械

当前,我国将进一步加大环境执法、环境建设和环境投资力度,为环保机械行业的发展带来契机,我们要不失时机的开发市场需求的环保机械,主要开发的领域是空气污染治理设备、水污染治理设备、噪声与振动控制设备、环境监测仪器仪表。具体是重点开发中小城市垃圾处理成套设备、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及成套设备、烟气脱硫成套设备、汽车尾气净化和餐饮业油烟净化设备等环保机械产品。

七、重大项目

1、轨道车辆制造维修系列数控装备。

项目承担单位:江西中机科技产业有限公司。

该项目为适时满足铁路提速,制造维修、高速、重载列车新形势需要而研发的轨道车辆制造维修系列数控设备,它包括有车辆轮对数控动平衡去重机床、车辆自动检测数控加工机床、车辆轮对数控车床、车辆轮对落轮数控车床、车辆中梁组合钻生产线、车辆上下盘型面数控加工机床、车轴铣端面、打中心孔数控机床及车轴加工生产线,车辆构架各梁端头数控铣床、客车钩体扁销孔卧式双面铣床、数控龙门铣边机等40余种机床设备。该设备采用国内外成熟技术生产制造的传动系统、数控滑台、数控回转工作台、自动定心装置、液压系统及防护系统等组成,综合运用数控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现场总线技术、通讯技术、四摩擦轮驱动技术、无间隙传动技术、激光检测技术等高新技术产品。该设备独创了车辆轮对制造中精密动平衡测量与精确铣削去重于一体的先进工艺、精密动平衡测量方式和适应多种速度级别轮对去重加工的复杂三维动态数学模型,该项目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主要技术指标有:最小剩余不平衡偏心emar≤8um,不平衡量一次性减低率uRR≥90%,它解决了现代铁路提速和制造高速列车时轮对制造精密动平衡测量与精确去重的关键工艺难题,为发展高速列车、城市轨道交通提供了可靠的工艺技术储备,是保证列车和运网安全不可缺少的关键设备。

2、组合式机电一体化蓄冷中央空调机组。

项目承担单位:江西集佳科技有限公司。

该项目为自行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是利用廉价低谷电力将制冷机制取的冷贮存起来,在电网高峰电价时段将机组贮存的冷量释放出来供为空调使用。它具有卓越的“移峰填谷、平衡电力负荷、节约能源、极大降低运行成本”功能。与传统中央空调相比,当峰谷的电价比达3︰1或4︰1每年节省的运行电费相当可观。该机组产品“组合式”使产品首创工业化批量生产;“模块化”的灵活配置构成了机组适应不同用户需求的系列产品线;“机电一体化”的现场控制器(PLC)和嵌入式软件实现系统的最优化运行;接入网络平台的上位机、远程监控计算机和系统管理软件所构成“系统集成”是信息化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完美实现。该产品主要技术指标:蓄冷量以1500kwh模块为基本组合单位,充冷速率:≥375kw;放冷速率:≥375kw;融水率:≥94%。该项目适用于机关、大专院校、银行、科研院所、宾馆、体育场馆等中央空调系统。市场前景广阔。

3、年产80万千瓦大中型水轮机发电机组。

项目承担单位:赣州发电设备成套制造有限公司。

水力发电属于环保型可再生能源,目前已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我国也以立法的形式,将中小型水力发电例入可再生能源之列。该公司在原有年产20万千瓦中小水轮发电机组的基础上新增60万千瓦,形成年产80万千瓦大中型水轮发电机的制造能力。同时,进一步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大力开发技术含量高、适销对路的新产品,如低水头、大流量的大中型轴流式、贯流式发电机组,中小型风力发电机组,高效、节能大泵、特种泵类产品,不断提高产品档次,形成单机容量5万千瓦、转轮直径5.5米的水力发电设备生产能力,产品质量水平进入国家行业先进行列,企业年销售收入和利税两项指标争取进入全国水电设备行列前五名。

4、大光学产业

承担单位:江西凤凰光学仪器(集团)有限公司。

该企业是中国光学行业中大型的综合性光学仪器企业。目前拥有总资产14.5亿元,2004年实现销售收入13亿元,进出口额1亿美元,员工总数6200余人。多年来该公司紧跟世界经济与产业技术分工、发展步伐,不断分析面临的宏观与微观形势,提出了“占领两厢,融入大道”的大光学发展战略,将产业调整、投资发展的重点转移到大光学产业,通过业务合作与世界高科技光电子产业巨头结成战略联盟,相互依存,融为一体。将该公司产业的主业逐步调整成为与当代数字技术相结合的大光学产业、医教产业、房地产建设产业的事业架构,以大光学为主题,以光学制造业为基础,迅速发展大光学事业。

总体目标:到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23亿元,光学镜片产能全国第一,努力打造世界一流光学制造企业,进入世界前5强,新增主导产品销售收入5.8亿元,光学仪器市场占有率名列前茅。

主要经济指标:到2010年,光学镜片1.32亿片;光学镜头500万只;照相机3万台;金属零件5000万元;显微镜10万台;测绘仪器6万台;光学设备1000台;光引擎10万台;望远镜16万台。

技术创新与研发计划重点是围绕大光学事业的核心技术升级工作,着力推进产业链产品与主机产品的技术转型,全面实现向电子数字化技术产品调整升级。未来几年的重点是:非球面(塑料、复合、玻璃)技术、多层膜技术、微球面技术、定变焦镜头、照相机镜头模组、正投光引擎、数字光学仪器、光学影视设备、银盐相机低成本化等。

5、引进和开发VM汽车柴油发动机

承担单位:江铃汽车集团公司

目前,VM发动机,在发达国家,重型车100%使用柴油机,欧洲约30%的轿车和90%的商用车使用柴油机。国内对小型、高速柴油综合技术的研究还非常缺乏,因此,引进开发生产技术领先、节能环保的车用柴油机是汽车生产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条件。

意大利戴—克VM公司是一个有着较强实力,主要生产车用柴油机公司。产品与戴姆勒—克莱斯勒、福特,通用欧宝、道奇等大公司配套。且于2000年并入戴姆勒—克莱斯勒公司,目前戴姆勒—克莱斯勒公司占49%股份。R425/428DOHC柴油机是该公司2001年推出的新产品,该系列产品采用了德国博世高压轨燃油喷射系统,运用了增压中冷、EGR、VGT双轴平衡、四气门、双顶置凸轮轴等多项先进技术,排放已达欧Ⅲ(具有欧V潜力),产品性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该公司引进生产意大利戴—克VM公司R425/428DOHC柴油机,并可跳跃式地提高江铃柴油机产品的开发制造水平。为国内中轻型客车、SUV、MPV、商务车及至轿车产品提供更好的“心脏”。由于R425/428DOHC柴油机较4JB1柴油机体积小,动力经济性好,转速高、振动小、噪声低,所以用其配套动力必将使整车性能得到极大改善,使江铃汽车更具有市场竞争力。

6、农村供净水设备

承担单位:江西水易科技有限公司。

该公司为解决农村喝上放心水而成立的高科技公司,其宗旨是:“为政府分忧,百姓造福,让农民同享水的甘甜”,该公司从事“供净水设备”的开发生产和推广应用,在赣州、南昌等地建有生产基地。开发这种设备,该设备集中采用于污水预处理技术、超滤膜分离和PLC恒压自动控制等高新技术,经过和省内外著名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技术攻关和市场验证,其品质与性能都得到了用户的充分肯定。该设备以毛细管式超滤膜为核心,应用垂直交叉流过滤方式,大大提高了净水器的出水量和使用寿命,可广泛应用在农村和中小型的工业企业、医院、学校等。该设备的技术参数:功率:≤1千瓦,供水量:4吨∕小时;供水高度:12~20米,供水半径:500米,出水质量符合国家标准。

7、年产量1600万KVA变压器

承担单位:江西变压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该企业过去是国内整流变压器生产企业中的龙头大户,鉴于国家宏观调控、产品结构调整,现已转向主攻电力变压器。三年内,电力变压器要占江变产量的60%以上。由于电力变压器市场合同交货期短,单台相对容量小,生产程序工作量加大,所以要提高产量,设计及生环节的软硬件必须保证,这样就必须加大技改投资力度。国内输变电行业对变压器平均需求量约为3.63亿KVA,其中220KV级变压器约为7260万KVA,根据江变的现有条件,立足做精220KV级,年产能增幅10%~12%,即三年内产量1000万KVA~1200万KVA,五年内达1600万KVA。变压器生产技术突飞猛进,500KV级变压器国内已有八家企业生产,所以江变压器做精220KV级的基础上,必须发展500KV级,这需要大规模的技改投资和高端人才的引进。江变在3~5年的发展原则是:做精220KV级,发展500KV级;巩固整流、发展电力,开拓海外市场。

具体的规划是:

①在6000万技改完成后追加3000万技改投入。到2010年,产值60000万元,销售收入46000万元,利润5000万元。

②2005年可转债资金新投入技改1.5亿~1.9亿元并竣工后。到2010年,产值100000万元,销售收入:78000万元,利润:12000~15000万元。

8、600~2000KW无刷同步发电机

承担单位:泰豪集团有限公司

该项目是与世界500强的企业、著名ABB公司合作经营的600~2000KW中大型湝波励磁无刷同步发动机。通过技术改造,保证产品出品质量、提升产品机械加工水平和档次,降低成本,使发动机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本项目技改总投入14158.5万元,其中新增固定资产投资12895.1万元(含外汇53万美元),铺底流动资金1263.4万元,项目实施完成后,可实现年产量3000台∕296.4万KW的生产能力,可新增销售收入27000万元,年利润总额5896万元;产品全部出口,可创汇3265万美元。本项目可利用世界500强,著名跨国ABB公司的国际品牌效应,以泰豪公司自主产权的优势,充分提高“三波电机技术”在国际电机电站行业的知名度,使湝波励磁无刷同步发电机的研发与制造技术融入“国际大道”,打破国外智能电站对国内市场的新局面。发展民族工业品牌。

本项目一期技改工作已经完成,二、三期正在紧张筹划设计中。

八、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1、坚持改革、扩大开放,转变观念,确立企业是机械工业科技工作的主战场的基本观点,从根本上把机械工业的发展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上来。

2、积极利用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的技术力量,建立和完善为广大中小企业技术服务的中介机构,促进官、产、学、研的结合,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3、加大多渠道的科技投入,推动行业技术进步。一方面作为科技工作主体的企业,要建立自我激励的发展技术创新体制,年科技开发费用不能少于年产品销售收入的1%~3%,有条件的企业还可逐步提高这个比例;另一方面,争取列入国家或省重点项目,得到国家和省在政策上给予相应支持。

第9篇:机械工业标准范文

原文

在面向对象的软件开发中,如果软件由近百个或更多对象构成,单凭简单的分析是很难理清的。同时为了利于大中型软件的维护和再使用,在具体写代码之前进行建模也是很有必要的。UML(UnifiedModelingLanguage,统一建模语言)是在多种面向对象建模方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建模语言,是一种通用的可视化建模语言,用于对软件进行描述、可视化处理、构造和建立软件系统制品的文档,现在已经成为软件工业中的建模语言标准,主要应用于软件密集型系统的分析与设计。本文以电子商务系统为例,探讨了利用统一建模语言UML进行面向对象的分析、设计和实现等问题。其中主要对网上订购部分进行了详细的需求分析,确定了系统的领域图,建立了系统的体系结构,给出了详细的UseCase描述并据此创建了具体的设计模型(静态模型、动态模型和物理模型)。本文还概要地介绍了UML和迭代式开发的相关知识。

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绪论

1.1课题背景

1.2课题主要内容

1.3内容组织结构

第二章UML应用建模

2.1建模

2.2UML介绍

2.3电子商务系统

2.4小结

第三章利用UML对系统进行需求分析

3.1迭代增量式软件开发方法

3.2项目描述

3.3确定系统边界

3.4划分体系结构

3.5用例归档

第四章系统的动态模型

4.1创建系统的活动图(ActivityDiagram)

4.2创建系统的行为交互图(InteractionDiagram)

第五章系统的静态模型和物理模型

5.1创建类图(ClassDiagram)

5.2创建系统的物理模型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参考资料

[1]GradyBooch,,JamesRumbaugh,IvarJacobson.UML用户指南.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6

[2]WendyBoggs,MichaoelBoggs著,邱仲潘等译.UML与RationalRose2002从入门到精通.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7

[3]GeriSchneider,JasonP.Winters著,姚淑珍,李巍等译.用例分析技术(第二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8

[4]张龙祥.UML与系统分析设计.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1.8

[5]尤克滨.UML应用建模实践过程.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1

[6]IvarJacobson,GradyBooch,JamesRumbaugh著,周伯生,冯学民,樊东平译.统一软件开发过程.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