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文化经济理论范文

文化经济理论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文化经济理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文化经济理论

第1篇:文化经济理论范文

关键词:景观设计艺术文化影响

自1858年奥姆斯特德设计的纽约中央公园建成,景观建筑学走向普通人和独立的学科道路以来,文化和艺术早已走出了精神贵族们的世袭领地,来到尘世中摸爬滚打,不断影响甚至引领着世界景观设计的发展。

从20世纪30年代末开始,欧洲和日本一些国家的景观设计领域已开始持续而活跃地交流和融合,并反映出其受到20世纪艺术流派——从概念艺术到地景艺术和建筑——从包豪斯到纽约第五大道的影响。传统风格不再是当代设计师为我们这个技术社会设计创作庭院的典范。设计师们可以从绘画、雕塑、电影等一切领域中获取灵感。二战前后的现代艺术及现代建筑理论促进了现代主义建筑逐步得以形成。现代主义对景观建筑学最积极的贡献并不在于新材料的运用,而是认为功能应当是设计的起点这一理念。使得景观设计从而摆脱了某种美丽的图案或风景画式的先验主义,得以与场地和时代的现实状况相适应。60年代以来年景观设计则受到了环境艺术的影响及后现代主义的推动。此时的艺术怀着更为宽容的态度,赋予了景观建筑适用的量性和更大的创作自由。艺术不再是先验的形式主宰,而成为了设计的激励力量。

在这一阶段生态意识在景观设计中也有所体现。设计师们从对形式美及优越文化的陶醉中,引向对自然和自然与人的关系的关注,开始了解并懂得植物比人工大坝更能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微生物比化学品更能持久地维持水体干净;泥质护岸比水泥护岸更经济持久;自然风比人工空调更有利于健康。设计师们找回和重视城市中的边缘生态系统,通过种植天然草坪和耐旱植物来改善人们的生存环境和节约能源。

20世纪末的高、新、尖科学技术的不断涌现也为这一时期的景观设计提供了技术支持和新的灵感。科学思想本身作为当代文化的一部分,也在客观上促成了未来派、风格派、解构主义、超现实主义等流派的形成。塑料制品、合成金属、玻璃纤维、光线照明设备在设计公共景观时被大量使用,极大地丰富和扩展了景观设计的表达语言。

在当代文化思潮的影响下,景观设计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现代艺术和后现代艺术对景观设计的影响

现代艺术和后现代艺术虽然以激烈的对立态度先后出现,但这并不影响景观设计作为一个独立的系统对这两者的吸收和容纳。现代艺术把景观设计从图案和所谓的风景秩序中解放出来,引入到功能和社会尺度的角度,但也因其过分地追求纯粹、自我中心和整体艺术语言的单调而迅速促成了后现代艺术的诞生。后现代艺术真正包容了不同文化传统、不同艺术形式、不同标准和不同的表达语言,使得当代景观设计在一个尽可能立体的舞台上粉墨登场。其中一些全新的艺术活动开辟了当代景观设计的新局面,他们主要是:大地艺术。

大地艺术可以看成是室内装饰作品向户外发展的结果,最早的样式可追溯到古埃及的金字塔和英国的斯通享治圆形石柱。大地艺术的作品都十分关作品的“场所感”,即作品与环境有机结合,通过设计来加强或削弱基地本身的如地形、地质、季节变化等特性,从而引导人们更为深入地感受自然。其中最具影响力的作品是史密森的《螺旋防波堤》。这个巨大的,由6500吨黑色玄武古石、石灰岩和泥士建造的螺旋形防波堤匐卧在美国尤他洲大盐湖东北角的岸边,盘旋伸入粉红色的湖水中,被作者称为是通往海底史前文明遗迹的通道。其它著名的作品有:德。玛利亚的《闪电原野》,通过壮观的不锈钢陈列,通过闪电雷鸣等自然力量接近了天与地,把人类引导到对自然灾难的体验中;松非斯特的《时间风景》,则通过种植大片的松树和毒胡萝卜林,来营造一个都市中的先哥伦布时代的森林。这些大地艺术的作品大都介于雕塑和建筑之间,并逐渐在现代公共空间的设计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们将风景融入到现代城市生活中,并接近了自然与人类的感受和距离。受到大地艺术的影响,奥地利艺术家拜耶和瑞士景观设计师克拉墨设计了一系列从自然生态的角度出发,又具有神秘的艺术性的环境景观艺术设计作品。如著名的西亚图的米溪尔土地工作和亚斯本草原旅馆的“土丘园”。

概念艺术

概念艺术来源于20年代早期的达达艺术,认为艺术没有什么神圣和持久的价值,它的本质是思想或者概念,物理形态的具体作品并不重要,所以也叫思想艺术、后物体艺术或无物体艺术。用来记录思想的照相实录或者对一个事件的文字材料,是概念艺术的常见形态。其根源可以追溯到马塞尔。杜尚。概念艺术家探询艺术与思想或艺术与知识的关系,这种作品实际上并不是用来观赏的,所以在美术馆以及其他场合展出的往往是一些临时性的装置。海泽的《双重否定》和克里斯托的一系列包裹作品都可以看作是概念艺术与地景艺术的奇妙结合。这些作品透露出某种哲学意味并且随着作品本身的消失加强了人们对这些观念的记忆。代表的艺术家还有依夫斯。克莱恩,皮埃尔。曼佐尼和美籍犹太艺术家施瓦次。施瓦次的景观设计作品融合了多元的艺术风格,除了受到概念艺术的影响,直接把实物复制应用到公共环境中,她还以极简艺术和波谱艺术的手法来表达其对景观环境中艺术气氛和文脉的理解。

二、生态论理对景观设计的影响

70年代始,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受到关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景观建筑教授麦克哈格提出了将景观作为一个包括地质、地形、水文、土地利用、植物、野生动物和气候等决定性要素相互取得联系的整体来看待的观点。西蒙。凡。得。瑞恩曾提出其定义:“任何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的设计形式都称为生态设计。”这种协调意味着设计尊重物种多样性,减少对资源的剥夺,保持营养和水循环,维持植物环境和动物栖息地的质量,以有助于改善人居环境及生态系统的健康。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景观设计是人类生态系统的设计,一种基于自然系统自我有机更新能力的再生设计。在这一期间,麦克哈格提出了“千层饼模式”,完善了以因子分层和地图叠加技术为核心的生态主义规划方法。这些理论和方法赋予了景观学以某种程度上的科学院性质。景观建筑学也不再仅仅是艺术化地布置植物和地形,而是可以经历种种客观分析和归纳的,有着清晰界定的学科。

三、科学技术对于景观设计的影响

艺术设计和创作是一个有规律可循的造物过程,特别是60年代以来西方艺术摆脱了架上绘画和雕塑,利用机器批量生产艺术品后,景观设计领域也突破了沙、石、水、树木等天然材料的限制,开始大量地使用塑料制品、光导纤维、合成金属等新型材料来制作景观作品。其中广泛应用的新兴材料和技术主要是:

人造雾

人造雾是采用设备处理后的净化水,以直径极小的微粒在空气中漂浮,形成白色自然物的奇特景观,颇似自然雾气的浓缩,给人一种回归自然的体验。人造雾可按设计想要的效果及实际应用的要求随意控制。因而广泛地应用于现代园林建筑及特色造景当中。

塑料制品及聚合物

塑料制品聚合物给景观设计师提供了方便、经济、适用范围极广的造景材料。塑料制品现在已经普遍地应用于公共雕塑,景观设施甚至建筑设计等领域中,而各种聚合物则使轻质的、大跨度的室外遮蔽设计更加易于实现。

玻璃纤维和光纤

玻璃纤维掺入水泥和一些轻型膜网中大大提高了材料的抗拉性能。另外玻璃纤维和光纤技术的结合使得室外景观照明更加灵活多样。目前已有一些设计甚至单独使用光纤和霓红灯来表达其景观作品的文化内涵。

第2篇:文化经济理论范文

关键词:中小城市;园林绿化工程;经济管理;措施;方法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希望加强城市绿化,来建设更加美丽的城市环境。因此,很多中小型城市中都注重了对园林绿化工程的建设,不仅给沉重增加了更多的绿色景观,也使得城市中各项污染问题得到了治理。园林绿化工程的经济效益是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值得思考的问题,我们应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探索有效的解决措施和方法。

1.园林绿化工程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1缺乏长远规划。当前,中小城市意识到了园林绿化工程对于提升城市整体规划水平的重要意义,但是在实际建设过程中缺乏明确的学习对象,无法得到确实的借鉴案例,使得我国园林绿化工程在初级阶段缺乏长远、科学的规划,管理人员没有认识到园林绿化工程在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也没有针对城市特点进行深入的规划和探索,从而影响了园林绿化工程经济效益的发挥。1.2缺乏经济管理的意识。在城市步伐加快的进程中,土地资源严重紧张,有些城市政府为了增强土地利用,则减少城市绿化,对城市环境保护认识不足,造成了城市绿化远远低于城市发展规划要求。为了节约绿化成本,高质量、高标准的景观很少,这样机忽视了城市绿化的生态效益,有不利于经济效益的获得,进而给经济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1.3管理体制不够健全。在对园林绿化建设工作进行经济管理的过程中,需要有健全的体制机制的支撑,才能够取得良好的管理效果。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许多地方园林规划、建设、管理,各自为政,未能充分发挥城市园林绿化职能部门的综合协调作用,一些部门的城市园林绿化经济管理自成体系,在管理上缺乏全局性、系统性和规范性,使得城市园林绿化经济管理宏观层面难以得到有效控制,即使制定了规划也将成为表面文章,与实际实施脱节。除此之外,监督机制作为管理体制中的重要环节,在城市园林绿化经济管理过程中仍显薄弱。

2.如何做好园林绿化工程经济管理工作

2.1加强对园林绿化工程经济管理的规划。为了能够使中小城市中的园林绿化工程得到顺利开展,并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在园林绿化工程进行决策和设计的过程中,就应做好园林绿化工程经济管理的规划。在前期,应做好园林绿化工程的勘查工作,对城市的发展规划、气象环境、生态环境等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思考,在城市中选择合适的地点作为园林绿化工程的建设地点,并对建设地点附近的管线、文物遗址、居民活动区、商业活动区等进行详细的分析,并查阅相关的资料,从而对园林绿化工程进行科学的规划,并注重对可行性的论证,从而使园林绿化工程能够发挥出其实际效果。2.2提高管理者的经营水平。前有很多园林绿化工程的管理者,对于如何进行经济管理、如何发挥经济效益并没有清晰的认识,简单地将园林绿化工程当作一个工程项目来进行管理,没有将园林绿化工程带来的社会效益考虑到其中,影响了园林绿化工程效果的发挥。因此,经营管理者的意识决定着园林绿化工程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取得。因此,在实际工程建设过程中,应对经营管理者的意识进行强化,使其认识到园林绿化工程的发展目标,并重视园林绿化工程在推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学习优秀的经济管理理论,并与中小城市经济发展实际相结合,从而采用最佳的经营管理方法。与此同时,应使管理者对于工程建设中的各种专业技术、基础知识等进行了解,从而清晰地认识到园林绿化工程中每个环节的经济支出和经济收益,从而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措施和方法。2.3将园林绿化工程与城市生产实际相结合。我国已经进入了市场经济时代,所有的工程建设、生产都是与市场相联系的。中小城市中的园林绿化工程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不仅涉及到城区的园林绿化,也涉及到近郊和远郊的园林绿化。因此,城市绿化与农业生产是紧密相连的,做好园林绿化工作,也能够实现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促进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因此,园林绿化工程应与城市生产实际相结合,以市场为导向,将园林绿化工程作为新兴的投资项目来进行经济管理,推行市场化的经济管理措施,从而更好地发挥经济管理的效果。同时,经营管理者可以将经营项目向着市外、省外、国外进行开拓,使得园林绿化工程的市场能够得到扩展,从而获取更多的经济利润。2.4完善相关的制度和法规。当前对于园林绿化工程中的各项法律法规,并没有非常完善的制度,使得很多人对于园林绿化工程中植物的所有权都没有非常清晰的概念,也涉及不到任何法律法规,因此影响了园林绿化工作后期养护管理工作的落实。因此,应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完善,使人们都认识到园林绿化工程中植物的长拳问题,认识到植物、植被都是归经营管理者所有的,不能够随意进行破坏和侵蚀,从而保障园林绿化工程的质量,促使中小城市绿化管理水平不断得到提升,从而保障经济效益。

3.结语

总之,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园林绿化工程得以建设,给城市带来了更加清新的空气、更加具有美感的景观以及更加人性化的休闲娱乐场所,其经济效益的取得也成为我们关注的重点。因此,我们应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且探索创新的管理措施和方法。

作者:常晓静 单位:丽水市园林管理局

参考文献

[1]王昊.探析绿化工程造价在园林工程经济管理中的意义[J].现代园艺,2017,(06):185.

第3篇:文化经济理论范文

中国家族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正在探寻成长和扩大的途径,其中一些家族企业会寻求向中国以外发展成为跨国企业的机会,并最终走上国际化的道路。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纵深发展,在国际经济规则的主导下,国际竞争环境发生了变化,并对企业国际化模式产生影响。对于我国家族企业而言,国际竞争环境的变化使其国际化模式有了多种选择。

一、国际竞争环境变化的主要特征

(一)国际竞争的重心由国家层次转向企业层次

WT0产生后,其所确立的国际经济规则涵盖范围扩大、约束程度加强,而且表现出对政府行为的规制和对企业行为的重视。新的国际经济规则使得传统意义上民族国家政府为加强国际竞争力而采取的各种政策手段不断被“剥夺”,从而给民族国家政府行为留下的空间越来越小,相应地给企业行为留下的活动空间越来越大。新的国际经济规则带来的一个重要的结果是,国际经济竞争的重心正在从国家层次转向企业层次。

(二)合作与并购成为企业扩大市场力量的基本趋势

企业扩大自身市场力量的主要方式,一是限制竞争者的进入,二是消灭已有的竞争者。根据微观经济学原理,如果企业目前所处的是一种寡头市场结构,其最佳选择是“合作”。而如果企业处在垄断竞争市场上,兼并与收购则是一种最常见的选择。在无法吞并竞争对手的情况下,大企业之间为扩大市场力量而进行的“合作”已成为一种流行的选择,其“合作”的方式包括共同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和企业间从事联合研究与开发活动、组建准垄断意义上的经营联盟等形式。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企业并购已成为全球性浪潮。据著名金融数据公司ThomsonFinancial最新统计报告显示,第五次全球并购潮方兴未艾。2005年上半年,全球并购市场并购总额(包括已宣布但未最后成交)高达1.2万亿美元,而在亚太(除日本外),同比更是增长82.9%,并购额超过980亿美元。新一轮全球并购活动与2000年全球并购浪潮相比,更多的是发生在传统行业内部,以资源整合和跨国并购为特色。这是新一轮的国际竞争,若在这一轮竞争中落伍,就会在未来的国际分工中被“锁定”在低级别的链条上。

(三)“国际竞争国内化”和“国内竞争国际化”现象凸现

国际竞争国内化是指在海外市场上,竞争已经不仅是走出国门的国内企业与国外企业的竞争,还包括国内企业之间在海外的竞争。而国内竞争国际化是指中国本土的竞争已经国际化,走向国际市场不仅是国内企业与境外企业的竞争,还有国内企业与在本土的国际企业之间的竞争。因此,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已经不存在明显的国土界限,而且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对接直接导致了企业竞争环境的改变和竞争对手的增强。

二、国际竞争环境变化对企业国际化模式的影响

随着国际竞争环境的变化,企业走向世界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如何在本土市场上迎接世界竞争。因此,企业国际化不仅是指企业向跨国企业演变的外向发展过程,还应包括与企业外向国际化相联系的内向国际化过程。事实上,当企业经营活动与国际经济发生某种联系时,企业国际化进程就开始了。这种联系可以是生产要素方面,如资金、技术、人力资本等的联系,也可以是商品和服务的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的交换,还应包括各种海外生产经营活动。因此,国际竞争环境变化的结果是在发展方向上将企业国际化区分为内向国际化和外向国际化两个方面。企业内向国际化活动的方式包括进口、购买技术专利、特许经营、国内的合资合作等;企业外向国际化活动包括产品和服务直接或间接出口、技术转让、国外的合资合营、海外子公司和分公司等。

从动态的角度看,内向国际化和外向国际化贯穿于企业国际化的整个过程中。对于后发型跨国企业而言,内向国际化是外向国际化的基础,外向国际化是其内向国际化充分发展的结果。在后发型企业国际化发展过程中,模仿性学习具有重要意义。这种学习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模仿,而是与当地生产条件相结合的吸收和创新。而且,在模仿性学习中,内向国际化的不同方式对企业竞争能力的提高有不同的功能。

三、目前我国家族企业国际化的方式

(一)贸易带动方式

我国大多数制造行业的家族企业通过自己的产品出口作为“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的主要形式,如飞跃缝纫机、东艺鞋业、志高空调、新疆美克家具等,这些企业是从单一的产品出口开始,开拓国际市场,逐步建立起国际营销网络。也有一些家族企业在了解国际市场的基础上,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在国内建立专门瞄准国际市场的出口产品生产基地。例如,北京中达、天津德利得、内蒙维信等公司就是走的这样一条国际化道路。

(二)OEM方式

0EM(OriginalEquip—mentManufacturer)是指产品生产者利用自己掌握的关键核心技术负责设计和开发新产品,并掌握产品的销售渠道,为了降低成本和扩大市场份额,通过合同订购的方式委托其他厂家为其生产加工,所订产品直接贴上自己的品牌。从产品成长过程看,我国很多家族企业是从为外国公司做OEM开始迈向国际化道路的。贴牌生产是企业产品从国内走向国际的重要桥梁,在贴牌生产过程中,我国企业能够逐渐学习和掌握国际竞争规则,拓宽产品的外销渠道。还有一些家族企业通过与国外跨国公司合作,成为跨国公司在我国的OEM生产基地。例如,占据低压电器高端市场的德国西门子在寻找产品质量和技术要求符合其标准的中国企业作为其在中国的OEM生产制造工厂时,就选择了与浙江柳市的长城电器合作。

(三)境外投资方式

按照由低水平到高水平排序,境外投资方式分为设立销售机构、FDI、并购,其中并购是最高级的境外投资方式。近年来,我国家族企业出现了海外并购加强的趋势。例如,万向集团收购美国UAI21%的股权,新疆德隆并购了美国机械行业三大巨头之一的Murry公司,华立集团在美国全面收购飞利浦CDMA核心技术和人员等。通过并购方式可以利用国外公司原有的销售网络和品牌拓展国际化渠道,将国外研发的前沿技术变为自有知识产权。

四、对国际竞争环境变化下我国家族企业国际化的思考

(一)家族企业国际化对于扩大我国的国际市场力量和提升国家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经济全球化向纵深发展,任何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都不可避免地要参与国际竞争。经过20多年的发展,在我国珠三角、长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出现了民营企业开始成批向海外投资的现象,我国一些家族企业已经不同程度地走向国际市场。加入wTO,意味着我国对外开放由自主开放转向遵守国际规则约束下的开放,也是我国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重要体现。wTO规则对国家的约束使企业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并成为国际市场的主角,国家竞争力、产业竞争力也将最终体现在企业的竞争力上。作为我国民营企业起步时的主要形式,我国家族企业的国际化经营不仅可以使其更好地配置资源,寻找获利市场,规避和防范风险,为企业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更为重要的是,对于扩大我国企业的国际市场力量,提升我国的国家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我国家族企业国际化应当注重内外向国际化的联系

与其他国家企业的国际化相比,我国家族企业国际化有着明显的不同:一方面,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我国家族企业属于后发展型企业,在竞争优势、外国市场的进入方式等方面不同于先发展型跨国公司;另一方面,随着大量外国直接投资的涌入,我国家族企业在自己的本土市场上面对着激烈的国际竞争。因此,我国家族企业在国际化进程中有独特的特征和路径选择,必须注重内向国际化和外向国际化之间的内在联系。具体来说,我国家族企业可以通过技术、设备进口、建立合资企业、与国外公司在国内合作等内向国际化形式为其跨国经营做准备,通过内向国际化的经验积累提高外向国际化的速度和成功率。目前,我国一些家族企业已意识到内向国际化的意义,例如,浙江现代集团董事长章鹏飞认为国际化不是简单的走出去,也包括国际合作,国内也可以国际化;浙江万马集团总裁李凡更多考虑的是和国外的战略合作,合作对象必须要有或者是技术优势、或者是市场优势、或者是品牌优势等,而且目前仍考虑将市场定位在国内。

(三)我国家族企业国际化方式的选择

从总体上看,目前是我国企业国际化的最好时机。这是因为,一方面我国现在是世界的生产加工基地,国外企业需要中国这个加工平台,另一方面国内企业需要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先进技术和广阔的市场。国外的一些企业由于劳动力成本太高,竞争不过中国企业,所以选择通过资金整合和技术输出,利用中国低廉的劳动力和生产工厂、土地资源,共同成立一个大集团来向世界销售产品。我国家族企业要重视这一国际化的契机,与国外企业合作,进行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在新一轮全球并购浪潮中,我国家族企业国际化也可以通过国际资本融合的并购方式来实现,但在并购之前必须要懂相关的规则和理念,在经营理念上和国际先接轨,然后才能以资本为纽带走出去,实现国内企业与国际的接轨。具体来说,要成功并购,首先要明确别人的规则和经营经验,然后进行产业整合、人力资本整合和文化整合。由于我国大部分家族企业只有在国内运作的经验,缺乏对相关国际规则的理解,因此我国家族企业要在熟悉规则和理念上多下功夫。

(四)我国家族企业要克服自身存在的阻碍其国际化成长的积习

第4篇:文化经济理论范文

国内已有学者就社会经济环境对大学生就业状况的影响做了深入的研究,发现我国经济发展状况和产业结构调整会直接影响大学生就业情况。社会经济增长速度越快,国内大学生的就业状况就越好。从影响程度来看,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程度较小,第三产业则影响较大。从中国经济的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和区域结构入手,探究我国经济结构不合理及高素质人才吸收力度不大等因素对大学生就业造成的影响。

(一)经济结构的所有制形式对当代大学生就业的影响据,2012年我国大学生毕业找工作的第一选择是国有企业,合资企业和事业单位也较受欢迎,而以前广受追捧的外企跌出前三位,排到了第五名。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和不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造成了大学生在就业时对不同性质的所有制企业表现差异显著。这是因为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与职业稳定性高、收入待遇好、压力小的国有企业有着较大的差距。

(二)产业结构对当代大学生就业的影响产业结构直接影响人口就业结构,它对当代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不合理的产业经济结构和粗放型的产业增长形式。目前大学生就业主要集中于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的部分行业。第三产业是吸纳劳动力最强的行业,而我国目前第三产业规模小,层次低,发展滞后,以一般服务业为主,对大学生的需求程度较低,缺乏以技术型人才为标志的高端第三产业。从经济效益上看,我国的邮电通信、交通运输、金融保险以及卫生、文化、影视等行业被国家垄断,降低了对大学生的需求度,导致其就业难度增大。

(三)区域经济结构不平衡发展对当代大学生就业的影响目前我国国内的区域经济发展有失均衡,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区域经济结构呈现出严重的趋于同质化现象。我国大学多分布在经济发达地区,加之三大区域的社会资源和政府政策的差异,这些情况使大学生就业呈现出显著的方向性。目前要解决我国区域经济结构发展的问题还需要很长的时间,它造成大中城市人才供过于求,而欠发达地区人才缺失。这种现状将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期内存在。

二、构建当代大学生就业行为模型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从业人员对企业的影响程度越来越大,但是当前却出现了人才需求和供给相背离的局面。计划行为理论(TPB)是目前有关态度行为关系的国际知名理论,它认为执行某种行为的意向与个体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力呈现出正比例关系,并且该种行为的意向越强,最终越可能执行该种行为。根据计划行为理论,针对大学生就业行为,把主要包含主观态度、主观规范、行为控制认知等行为意向的形成作为一个过程来研究,建立我国当代大学生就业行为模型,分析大学生就业决策过程。从当代大学生就业行为的主观态度、主观规范和行为控制认知这三个角度,基于计划行为理论,通过系统分析,就业意向影响因素被归纳为国家、企业、大学生等三种类型。在当代大学生就业行为模型基础上编制当代大学生就业行为度量表。根据基于TPB建立的模型,进行调查问卷数据分析,发现企业规模、信息透明度、国家政策导向以及家庭背景是影响当代大学生就业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

三、中国经济结构视角下当代大学生就业对策分析

(一)健全政府宏观调控机制加强政策演进与体制创新,促进深度开放。加快地区经济结构升级优化的进度,以提升本地区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大力增加对第一产业的投资,持续推进第一产业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水平。调整第二产业内部投资结构,进一步梳理好第二产业中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关系。加快第三产业结构升级优化,落实产业政策引导,推动第三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以便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应加大对在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的中小型企业的扶持力度。持续推进我国中小城市和西部地区的经济建设,提高对当代大学生基层就业和创业经营的扶持力度,增加社会就业岗位。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完善人才流动机制,加快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逐步均衡大学生就业分布。

(二)促进企业行为的优化实施技术创新,改善用人结构,发挥大学生的学历优势和素质优势,注重人才的合理使用,避免出现“人才高消费”情况。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站在战略高度适时进行人才储备,在公平的用人机制和竞争机制的前提下,加强员工的在职培训,提高大学生的就职能力,以吸引优秀人才。

(三)完善高校助推大学生就业举措科研院校应加大对大学生引领科技发展能力的培育,一般院校和高职院校应着重培养大学生的学习技能和操作技能。高校大力发展大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使其理论知识、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同步发展。加大对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力度,转变其就业理念。通过设立就业指导机构,建立就业管理、教育、指导、服务四位一体的就业工作体系,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第5篇:文化经济理论范文

电力市场竞争混乱。电力企业在信息化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这样使电力市场的发展较为混乱,不能够形成有效的市场竞争局面。电力企业不能够针对区域制定合理的竞争策略。同时电力企业之间存在不正当的竞争破坏了市场的正常发展。职业竞争道德是企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因此电力企业在强化信息化管理的同时,应该杜绝出现恶性竞争。树立现代化管理意识,积极吸收先进的工作经验,针对电力企业市场发展需求对业务流程进行适当性的调整。

2促进电力经济信息化管理发展对策

(1)辅助管理下的经济效益。电力行业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在发展过程中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强化电力信息化管理是电力企业发展的重点。针对这种情况实现电力企业信息化辅助管理经济效益,保证信息化软件应用效果,同时在管理体制创新发展的过程中逐渐的提升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经济水平的提升才能够强化企业管理,保证经济发展模式能够全面的转型。同时在技术、人力、成本等方面进行工作强化。

(2)云计算的应用。传统计算模式在新时期电力事业发展中的作用较差,针对这种情况采用云计算方式对电力信息化资源进行整合,构建完善的计算资源体系,这样能够保证电力企业能够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电力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应该积极吸收先进的科学技术,充分地利用计算资源,并且在云计算方式引导下实现电力资源的整合。同时能够控制电力信息化管理建设中的成本投入。独立的信息化管理平台能够充分的实现电力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设,对计算系统平台进行整合是为了电力信息化管理发展的重点。

(3)实现信息资源应用发展。对电力内部企业资源进行调整,实现经营机制的转变。提升对电力信息化管理成本投入建设,这样保证电力网络化数字资源高效应用。电力信息化内部管理网络信息数据交流平台的建立能够更好的运用数据库中的资源。设备使用功能的创新发展将推动信息化资源共享。电力企业战略发展的制定需要明确其中存在的细节问题。保证电力信息化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电力信息化管理涉及到的内容较多,需要进行统一管理,这样能够使信息资源更好的为电力信息化管理服务。电力企业应该建立以信息产品完善为发展的目标,实现信息资源的优化共享,创新信息资源的收集方式,促进电力企业管理水平这样不但能够有效地控制生产成本,同时也能够提升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

3结语

第6篇:文化经济理论范文

从对广西15所高职院校的问卷调查了解到,大部分的学校都只开设了珠算和点钞课程,随着会计电算化在企业当中的广泛应用,珠算课程被一些高校列入取消的范围之内,而其他的如机器点钞等会计基本技能内容并没有开设;而从所抽查的20家企业了解到,单位当然是需要具备各种能力和条件的人才,这样才能为单位发挥更大的作用,带来更好的效益;从三个毕业班收回的100份问卷中可以了解到,因为毕业工作也有两三年的时间了,对工作内容、环境熟悉了,所以能胜任目前的工作,工作当中涉及到的基本技能也轻车熟路,但是如果放到当初刚开始工作的心态,他们还是觉得会多点操作,求职时心里面会更踏实;在对在校生的访谈中,学生对于没有学习过的基本技能比较感兴趣,毕竟在现实生活中看到,但是大部分学生没有操作过。从这些调查结果可知,学校所开设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可能与就业单位所需要的有脱节,与学生想学的内容也不一致。因此,高职院校为了培养一线的会计专业人才应该多开设一些接地气的课程,体现高职学生“理论够用,注重实践”的培养目标。

二、构建完善的会计专业基本技能实训体系的策略

(一)调整教学目标。

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教育已经从原来的精英教育变成了大众教育,每个学生都凭着自己的成绩进入了理论型的本科学校或者是应用型的高职院校,两类学校的主要区别在于对于所学专业理论内容和实践内容的深入程度,作为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学生,学校对于他们的培养目标定位于能适应中小型企业日常的会计业务处理,工作内容界定于基础的会计核算,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实现理论与实践的零距离对接,不仅需要学生参加校外的企业实践,而且还需要学生在校内学习具体的操作内容,也就是说,很大程度还是靠学校在校内的培养。因此,高职院校面对人才供求结构的变化,要及时调整教学目标,合理安排实践教学的时间,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课时比例和内容,切保全面和具体,以提高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就业能力。

(二)重构合理的教学模块。

对于会计基本技能的内容,如果从事的是出纳的工作,通常都能接触到,如点钞、珠算、收银机等,而珠算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更不应该丢弃。一些行业比赛如全国商科院校技能大赛财会专业竞赛也涉及到基本技能的操作。因此,构建合理的教学模块,明确每一模块的内容及掌握程度,对开展和实施会计基本技能的学习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教学模块可以分为六类模块:一是会计数字书写:要求学生能规范地书写会计数字和数码字;二是珠算:内容是加减法、乘法、除法,一般要达到珠算五级的操作水平;三是点钞:熟悉操作单指单张、多指多张点钞方法;会使用点钞机;进行手工和工具硬币整点;能鉴别真假人民币;四是收银机操作:会使用;五是小键盘录入:掌握翻打传票;六是电子计算器使用:掌握多种功能键的具体用法。

(三)完善实训考核方法。

每一项学习内容如果没有合理的考核,教师和学生就不会用心对待,该项内容就体现不出其学习的意义和价值。一般专业技能实训和综合技能实训,都以平时成绩40%+实训结果60%来考核某一门课程,而基本技能实训的考核同样可以采取一样的考核方法来进行,基本技能实训的课程内容较多且不一样,每一项内容考核的具体标准应不同。以珠算考核为例,平时成绩包括出勤、课堂操作、课后作业等组成,而实训结果考核就包括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任务的多少和正确量,但应有侧重,因为加减法操作较为容易,应占15%,乘法占20%,除法是最难的,应占25%,合计是60%,以此来体现重难点和激励学生。

(四)培养合格的教师。

据了解,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师从企业中来校任教的较少,教师队伍的构成还是主要以从学校毕业就来学校教书的教师为主,毕业就来校任教,专业理论内容可能掌握较全面和深入,但是实践操作上就欠缺了,而一般高职院校一是因为经费问题,二是一般会计专业的学生较多,教师要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很难在教学过程中抽出时间到企业中去锻炼,而假期的锻炼和培训一些老师也不愿意参加,高校也较少组织,导致任课教师缺少过硬的实践操作能力,因此,有的教师对于教学内容是不能胜任的。其实,因为基本技能实训课程可以在教室进行,而所需要的实验器材也较为简单,如果要切保基本技能实训课程能有效地开展,学校应拨付经费购买如点钞机、收银机等实验器材,同时请行业内熟练操作的人员对教师进行培训,并进行考核,合格了发放证书等,保证教学效果;当然,一般高职院校的会计老师不是很充足,如果在开设基本技能实训课程的过程中遇到师资匮乏的问题,则可以聘请企业会计工作人员来授课,根据他们的工作时间安排,课程的安排可以在晚上或者周末进行。

(五)开展专业技能大赛。

经过了解,15所高职院校除了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全国商科院校技能大赛财会专业竞赛、用友杯“全国大学生会计信息化技能大赛”等全国或省内和行业各项技能大赛外,学校还会组织学生开展其他技能竞赛,为了检验临近毕业的学生对会计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掌握程度,在第五个学期会开展会计综合技能竞赛,内容包括理论知识的解答:单选、多选、判断、填空、论述等;而实践内容包括: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报表分析等内容,所有这些内容都是评委现场出题,以此真正体现竞赛者的水平,同时也是检查教学效果的一种手段。当然,因为对会计基本技能实训的认识不足,很多高校没有为此开设专门的竞赛,如果是参加校外的各种比赛,也是针对比赛内容作专门的培训。因此,全国或省内和同行业的比赛在实践操作环节中应全面化,不应遗漏和忽略会计人员在工作中会涉及到的实践操作内容,而各高校也应该为此开设相对应的竞赛,对于在竞赛中成绩优秀的学生,学校除了发放奖金、颁发证书之外,在评优、评奖学金方面理应侧重这些获奖的学生,全国或省内的获奖,应可以抵减学生在校期间需要修完的学分,学校应有这方面的制度规定。

(六)加强校企联系,建立毕业生就业信息反馈体系。

每一所高职院校都应和校外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基地,方便学生开展课程内容的校外实习,同时也可以分担企业的日常工作,形成互惠互利的局面。在与企业合作过程中,要根据企业对人才素质的需要不断地调整教学内容;每年应定期组织已毕业学生的就业座谈会,从他们身上了解他们的工作内容、职业规划、就业满意度、在学校中所学的知识是否有用、希望在学校中能学到哪些知识、对学校所开设的专业课程有什么建议、教师如何开展授课以便更好地使学生接受和理解等等,如此一来,教学与工作与时俱进,理论与实践无缝对接,定能培养出高质量、高素质、为社会满意的人才。

三、实施过程和效果

第7篇:文化经济理论范文

论文摘要结合北京798艺术区的案例和景观设计师布雷·马克思的设计作品,从场所精神、文化传统对景观元素地域性进行研究,论述了风景园林如何结合场地特征进行规划设计。

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在风景园林学科中,这种关系体现的尤为明显。风景园林设计是一门运用自然因素特别是生态因素、社会因素来创建优美的、生态平衡的人类生活境域的学科。

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不仅能够反映不同地域的地理、地貌等自然环境特征,还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人类社会的各个侧面。在不同的国家或地区,由于自然因素及社会因素的不同,导致当地具有独特的地理、地貌和文化传统特点,使当地的风景园林出现风格迥异的面貌。风景园林设计总是敏感的反映着这种当地文化思潮、思想体系、社会生活需求以及经济技术条件,这样风景园林设计就会具有某种倾向性,而这种倾向性往往就引导着当地风景园林出现其独特风格而又包含其内在的逻辑发展轨迹,也就形成了当今世界千姿百态风格迥异的风景园林。

1对场所精神的的表达

20世纪末,随着工业的逐步萧条,景观设计也慢慢开始转向后工业景观,北京798艺术区改造就是在对原有的历史文化遗留进行保护的前提下,将原有的工业厂房重新定义、设计和改造,带来了对建筑和生活方式的全新诠释[1]。

后工业景观作为后工业时代一种新的景观形式,伴随着工业废弃地的改造、工业遗产旅游的开展而兴起,这种工业文化的独特表达越来越受到业内人士认可,也为后工业国家生态修复做好了铺垫。这种趋势很好的反应了城市更新理念对工业历史的追寻以及对现代艺术的表达。

波尔多植物园是一个以分类为主题的植物园,风景园林师通过运用当地的乡土植物和普通的自然生境来展现不同植物景观的特点,将全园划分为水花园、生境走廊、耕作田、植物林荫道等几个部分,以表现生物多样性、自然资源的循环利用以及景观艺术变化,较好的展现了城市历史及园林师对艺术的追求。

2对文化传统的深层挖掘

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文化传统最能代表一个地区独特的景观风貌。因此,一个地区的文化传统的体现最能反映当地的地域特征。巴西著名设计师布雷•马克思将巴西当地的地域特征与他的风景园林作品完美结合,展现了独特的个性和不凡的艺术天赋。布雷•马克思早期主要受巴西本土文化和当地自然植物景观的影响,同时也受到当时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但先锋艺术并没有把他完全给淹没。布雷•马克思发挥他独特的艺术天赋,结合当地的文化特色和现代主义设计思想,通过丰富的图形,夸张的色彩打破了那种完全模仿自然的设计方式,同时也与世界其他的现代主义思潮划分界限。他对民间艺术和抽象、立体主义很感兴趣,创作的方式多种多样,灵感来源极其丰富,陶瓷贴面、花岗岩废料构筑的景墙和铺地,像绘画一样的设计平面,利用棕色、黑色、白色等马赛克组合形成有机线形的图案以及富有动感的铺装效果,与周边环境完美融合[1]。正如布雷•马克思所说:“一个好的风景园林设计是一件艺术品,对比、结构、尺度和比例等都是很重要的因素,但首先它必须要有思想。”这个思想就是对场地文化传统的深层挖掘[3]。只有这样的设计作品才能够体现出出色的艺术特质,也才能够很容易让大众接受。

3科学、艺术、文化的融合

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途径和方法,发挥艺术构思,才能体现结合场地特征。而L.麦格哈格的设计方式就是这3个方面的完美结合。L.麦格哈格在1969年出版了《设计结合自然》,书中直观的揭示了景观设计与环境后果的内在联系,并提出了计算机辅助叠图分析法。麦格哈格在《设计结合自然》中指出,“西方的傲慢与优越感是以牺牲自然为代价的,东方人与自然的和谐则以牺牲人的个性而取得”,似乎目前还没有很好的解决这一矛盾的办法。由于人类的行为正成为景观可持续性、稳定性的决定因素,在自然与人之间,在发展与保护之间,人们必须有正确的认识,可持续发展与环境生态观在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必须坚持。

4结语

风景园林发展到今天,很多好的作品都是完美的结合了场地规划设计,而现代化城市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使得人类更加注重结合场地的风景园林设计。地域性的表达成为现代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所最求的目标,如何将科学、艺术、文化完美的融入设计是风景园林发展不变的主题。

5参考文献

[1]王向荣,任京燕.从工业废弃地到绿色公园:景观设计与工业废弃地的更新[J].中国园林,2003,19(3):11-18.

第8篇:文化经济理论范文

2.由管制型行政转变为服务型行政。随着政府管理的国际化以及公共行政职能的加强,政府的基本运作方式,政府与市场和社会公众之间的关系定位也发生了变化。因此,需要重新界定政府公共部门的管理职能,并且将其部分职能进行市场化,即便是那些必须由政府承担的公共职能以及所需提供的公共服务,政府也必须强调以社会公众至上,公共行政绩效的评价指标是政府的效率、服务质量、公共责任以及社会公众的满意程度,力求以较低的成本提供给社会公众最有效的服务,政府的公共行政不再是管制型的行政方式,而是服务型行政。

3.由人治型行政转变为法治型行政。我国政府是否切实做到依法行政,直接关系到我国能否忠实的履行对世界贸易组织所做出的承诺,我国政府要根据世界贸易组织指定的规则,逐步改进我国市场准入以及市场公平竞争的法律条件,经过一段时间的过度,逐渐达到国际标准。

4.由暗箱性行政转变为透明型行政。我国作为WTO的成员质疑,要遵守WTO的基本规则,确保贸易政策法规的统一性和透明度。透明度原则是WTO对我国政府行政管理提出的强制性要求。我国政府在入世设定书中承担了更多的有关透明度方面的义务,这要求我国政府的行为具有一定的公开性和透明性,但在事实上,我国政府行政管理的现状与其所要求的透明度之间存在着不小的差距。为了保证政府透明度义务的事实,就必须建立以及完善政府工作信息的公开制度,推进政府行政执法程序的公开化,减少直至消灭暗箱操作现象的存在,实现政府行政的透明性,

第9篇:文化经济理论范文

关键词:公路;路基;路面;施工;精细化;管理

近年来,我国不断提升在公路建设方面的基本投入,尤其在公路质量安全管理方面逐年加强其监督与管理力度。在此环境下,做好公路路基路面施工精细化管理便突显的尤为重要,成为现阶段我国公路安全建设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方法,同时对于进一步提高我国公路安全质量与应用效果均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1公路路基路面施工管理其本要求

1.1承栽力

承载力是公路路基施工的根本所在,是支撑公路质量结构的重要主体。因而承载力直接对公路的安全使用造成影响。现代城市发展逐步迈向多样化与科技化,这便对现阶段公路路基基本承载力及其质量问题提出了更为严峻的要求,所以做好公路路基路面承载力控制,便成为确保区域内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导向。

1.2稳定性

稳定性是影响公路安全质量的重要要素。受自然环境影响,我国部分地理及天气条件相对恶劣,一旦公路的稳定性难以保证,则对公路的使用安全性构成较为严重的威胁。所以在公路施工管理过程中,要充分地考虑到公路路基的稳定性问题,通过多种不同的方法与途径来对其进行有效的提升,以此从根本上确保公路的安全与质量。

1.3抗滑性

抗滑性是衡量公路实用性的重要标准,一旦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忽略了公路抗滑性问题,便容易导致其在后期的使用过程,易产生安全事故问题,此时公路的基本质量及其实用性便大打折扣。所以在施工阶段,需通过增加大直径粗颗粒增加公路的基本摩擦力,同时也需做好公路的开槽刷毛工作。

1.4平整度

平整度直接关系到车辆行驶的基本安全,若其在施工管理过程中未能及时将平整度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则不仅给后期的公路安全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同时也降低了公路的基本使用效果,使公路的整体质量水平有所下降。

1.5耐久性

公路耐久性问题不容忽视,是影响公路质量安全的重要问题之一。受实际情况影响,我国部分地区长期受到雨水等自然环境因素的侵蚀,这便使公路的实际使用年限及耐久性有所降低,继而直接影响到公路的正常使用,不仅施工公路难以发挥其实际重要作用,同时也降低了公路的基本经济效益。

2路基施工的精细化管理

2.1填方工程的精细化管理

填方工程的精细化管理极为重要,是提高基础结构稳定性的重要工程施工环境。在填方工程开展过程中,首先要注意自然环境条件,在确保其自然条件相对稳定的环境下,则可开展填方工程作业。而后要根据实际的环境条件选择适宜的填方工程技术。在分层填筑过程中要注意做好排水设计工作,以便于提高其基本的结构密度,继而避免因积水及渗漏问题对公路质量产生影响。最后要做好填方工程的环境质量监督与管理工作,以便于相关工作能够在井然有序的环境下开展进行,从而在根本上提高工程质量。

2.2防护工程精细化管理

防护工程的主要作用在于提高公路的基本安全质量,并对公路的使用形成保护。在防护工程精细化管理的过程中,要做好砌体护坡的设计与控制工作。就设计方面而言,需根据周边区域的实际情况进行护坡的基本设计,以保障其砌体角度能够符合公路实际应用的基本需要。在质量控制方面,要充分地发挥出大面积砌体的优势,使结构稳定性更为可靠,继而达到更高的标准防护质量标准,以此确保防护工程能够在实际应用中达到最佳的防护效果。

2.3排水施工的精细化管理

排水施工的精细化管理的首要要素即是排水系统的清理与养护。在相关工作开展过程中,首先要对其做好系统化清理工作,确保其在使用过程中不易出现管道拥堵的现象。其次是根据实际标准做好设备的维护与管理,以便于在后期的使用过程中,排水设施能够切实的发挥出其重要作用。最后要根据实际的气候状况来制定长期有效的设备管理预备方案,从而使排水施工的每一项精细化管理工作均能够在相对规范的范围内进行。

3路面施工的精细化管理

3.1沥青路面的施工精细化管理

沥青路面的精细化管理主要注意三个方面问题。首先压实度问题,受施工技术及实际技术条件影响,部分地区在进行沥青路面施工过程中,存在着压实度强度不高问题,这便使公路的基本质量有所下降。其次是沥青路面的铣刨问题,为能够进一步提高沥青路面的使用安全性,同时在沥青铺设前,需要进行沥青路面的铣刨工作,如若其在铣刨过程中,对部分细节处理不到位,则易给后期的施工带来一定的难度。因而在路面铣刨工作开展过程中,需先用大型铣刨设备进行作业,而后选用小型铣刨设备进行细节处理,以此从根本上解决铣刨不彻底的问题。最后要做好沥青温度与铺设速度的控制,避免因温度控制及速度问题而导致沥青路面出现结构密度差及稳定性低等问题,继而使沥青路面的施工质量得到有效的保障。

3.2透层粘层的施工精细化管理

通常透层施工前,需要进行相关的防护工作,以便于降低对其所造成的污染。在其施工过程中,需做好沥青的喷洒工作,以此确保沥青喷洒的均匀,同时也有效地避免了油膜流淌的现象。再出现相关遗漏位置时,需相关技术人员及时的做好补洒工作,并在上层位置散布部分石屑,以便于提高透层稳定性。

3.3接缝处理的精细化管理

处理接缝时应该采用梯队施工模式,人摊铺设备的同时,应该使施工机械间保持约10m的距离,可采用热接缝处理方式。在首台摊铺设备作业完成后,应该预留出约30em的路面不进行碾压,使其成为后台摊铺机的高程标准。在摊铺作业完成之后,可引入压路机进行跨缝碾压,并对纵缝进行处理。对于路面的横向施工缝,应该采用装载设备与人工结合的方法将余料去除,然后用压路机进行碾压施工。在处理完成后,采用直尺对路面的平整度进行精细化检测,如果存在不符合标准的部位,应及时进行处理。

3.4路缘石施工精细化管理

在路缘石采购时,应该对供货厂家的资质进行精细化管理与审核。不仅要保证材料的外观质量,还要对材料的尺寸、强度等指标进行严格控制与管理,以便确保公路工程所使用的材料符合施工要求。路缘石安装之前,需要对工程应用砂浆进行认真的配制和拌和,控制好砂浆的水灰比,以保证砂浆的强度及其它性能符合标准。路缘石施工所使用的材料不应该直接堆放在基层表面,以避免对基层造成污染。

3.5检查井及雨水井的施工精细化管理

在路面检查井及雨水井施工时,同样需要做好精细化管理。如果该项目与路面其它作业一同开展,应该保证与路面结构施工保持协调,避免对路面工程造成干扰。井四周施工时,应该保证混凝土回填的质量,避免其出现沉降。路面施工时做好检查井及雨水井的高程校验工作,以保证检查井与路面高度一致,雨水井稍低于路面。对于不符合精细化要求的施工环节,应该在路面施工前进行及时调整。

4结束语

公路路基路面的精细化管理至关重要,是提高施工使用安全性与稳定性的有效途径。在未来阶段相关工作的开展过程中,需在工程施工开始前做好的相关的精细化管理设计规划,并确保其施工过程中,能够按照精细化管理标准进行施工工作,以此一方面提高公路整体施工的规范化与标准化;另一方面也进一步确保了公路施工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对于我国公路安全使用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陈元科 胡云峰 单位:宁波交通工程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