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国际商务理论范文

国际商务理论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国际商务理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国际商务理论

第1篇:国际商务理论范文

[关键词] 德 国功能翻译理论 商务英语 广告 运用

一、德国功能翻译理论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以1971年凯瑟琳娜.莱斯(Katharina Reiss)的《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一书的出版为标志,主要代表人物是凯瑟琳娜.莱斯(Katharina Reiss),汉斯.弗米尔(Hans Vemeer), 克里斯蒂安.诺德(Christiane Nord) 和贾斯塔.赫兹.曼塔里(Justa Holz Manttari)。此前西方多数翻译理论家持语言学的翻译理论,即翻译等值理论,这种理论把翻译看作类似密码转换的过程,主张以原语文本为中心,注重的是原语文本,以及在译语文本中保存原语文本的特征。功能翻译理论者认为等值理论在实际翻译中是没有办法完全做到的,同时在许多情形下也是没有必要的。弗米尔提出了译文功能论,他认为翻译的过程是由翻译的目的所决定的,译者在整个翻译过程中的参照系不应该是对等翻译理论所要求的原文及功能,而应该是译文在译语文化环境中所预期达到的交际功能。随后,诺德提出了“功能加忠实”的概念,指出翻译是创作使其发挥某种功能的译语文本,它与其原语文本保持的联系是由译文预期或所要求达导的功能确定的。由于各民族的语言障碍及文化差异,翻译过程中要关注的重要因素是受众。这一理论强调翻译是基于某种文本的行为,但是原语文本只是给译者提供了多源信息的一部分,允许译者选取性地翻译,原文和译文之间必须有一定的联系,这种联系的质量和数量由预期译文功能决定。诺德为处于特定语境的原文中哪些成分可以保留,哪些成分必须根据译文语境进行调整甚至改写提供了标准。

功能翻译理论的功能指的是语言的传意,诺德的“功能加忠实” 不是对形式或内容而言的,它注重的不是译文与原文在形式与内容是否对等,就文本功能强调译文应该在分析领悟原语文本的基础上,以译入文预期功能为目的,根据不同语境因素,选择灵活的翻译方法,使原语与目的语发挥同样的传意效果,这使得功能翻译理论较等值翻译理论和极端功能主义表现出更高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尤其在应用文体的翻译中表现尤为明显。

二、国际商务英语

国际商务英语是商务人士在国际商务场合使用的英语,这种英语具有和标准英语不同的特点,它是以国际商务为语言背景的应用性语言。国际商务英语既不同于英式英语也不同于美式英语,它们是被灵活使用的英语,强调语言调适和相互可理解性,国际商务涉及到诸多不同的行业和领域, 因此国际商务英语涵盖了相关各个领域的专业英语,如经贸英语、财会英语、金融英语、法学英语、商标及广告英语等。商务英语背后的文化主要是欧美文化,商务英语的翻译受这一文化的制约。这就是说,人们要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下使用专门用途的英语,人们发现,英语在使用过程中由于行业,团体,功能等因素而产生了变体,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国际商务英语的翻译理论与实践,在此,本文作者以广告的翻译为例,探讨德国功能翻译理论在国际商务英语翻译中的运用。

三、广告的文体和广告的作用

文本大致可分为两类:实用类文体与文学类文体,毫无疑问,前者重视内容而后者重视形式,前者以传达信息为目的,后者以美学意义为考量。国际商务英语,无论是商贸信函,合同条款、索赔、仲裁、包装、运输,还是产品说明、商标、广告都属于典型的实用性文体,这类文体的翻译无论在译法上还是在译文形式上都要求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变更性,没有办法做到原文与译文完全等值或对等,以商品的广告为例,广告活动不仅是商业活动,还是文化交流,信息沟通,它在左右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广告话语的交际目的可以用“AIDA”来概括,即吸引注意(attention)、引起兴趣(interest)、激发欲望(desire) 、敦促行动(action)(黄国文 2001,299),广告的作用在于提供信息、争取顾客、扩大市场、促进销量,所以广告翻译的时候必须充分考虑这些功能,首先广告语言必须大众化、通俗化、富有感召力,诱惑力,符合大众的审美与实用心里,行文力求简洁明快,重点突出,层次分明,同时要充分考虑原语和译入语在文化上的差异,回避禁忌,用译入语读者最容易接受的方式来表达。侧重交际翻译,注重效果上的对等。

四、德国功能翻译理论在广告翻译中的具体运用例析

目的和功能是实用文体翻译的依据和归点,根据德国功能翻译理论:原文和译文是两种独立的具有自身价值的文本,在翻译的时候,译者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通过充分理解,正确判断以后将原语的语言和文化信息有条件、有选择、有策略地传递给译语接受者,广告语言用词灵活夸张。因此在广告这种实用性很强的文体翻译中在兼用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同时侧重交际翻译,即注重翻译信息产生的效果,关注原文读者反应与译文读者反应的对等。

根据功能翻译理论的观点,以翻译的目的和翻译的功能为命题,虽然原文的一些文化信息在译文中消失,但考虑到广告的文体特点及用途,权衡利弊,这种舍弃是值得的。通过大量研究实用文体的翻译实践和其达到的目的状况,笔者认为以实现译文预期功能为目的的适当调整、灵活翻译,突破传统翻译观念,即采用增译、减译、转译、或综合等方式会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

1.天上彩虹,人间长虹

Let the rainbow in the sky; Send his twin brother to you ―― To keep your spirit high.

这是“长虹”电视机的广告,如果按照字面直译的话应该是:“The rainbow in the sky; Changhong in man’s world”不仅死板僵硬,而且令人费解,很难让人把彩虹和长虹电视机有机地联系起来,对此译文在翻译的时候明显使用了增译的方式,采用了修辞格,运用了拟人和比喻手法,把“长虹电视机”比作“天上彩虹”并比作两兄弟,彩虹是被世界每一个人所期望看到的神美景观,通过To keep your spirit high.的增补,极大地刺激译文接受者强烈地审美欲望和好奇心,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同时刺激购买欲望。

2.此旅行箱体积虽小,颇具功效。

Compact and Impact.

这则旅行箱广告的翻译中,摈弃了直译或语义翻译的范式,如果直译,它的译文应该是“Although the volume of the suitcase is small ,it is of quite effect ”,如此冗长而平常的复合句译文不会引起任何人的兴趣,可如果用Compact and Impact这两个押韵词效果就截然不同了,Compact代表旅行箱;Impact表达冲击力和影响力,其效果是显而易见的,颇有感染力和创造性。

3.北京团结湖烤鸭店是全聚德挂炉烤鸭,为保证宾客品尝精美风味,本店烤鸭全部现吃现烤。精选纯北京白鸭,以果木挂炉烤制,只需40分钟就能让您品尝到色泽枣红,香酥脆嫩,浓香四溢的正宗北京烤鸭。

Beijing Tuanjiehu Toast Duck Restaurant uses only the finest Beijing Ducks which are only roasted after you place your order. Preparation takes 40 minutes, after we will serve you with a delicious golden red Beijing Duck with crunchy skin.

显而易见,这是一则遵循功能翻译原理进行的翻译实践,译文注意到中西文化背景的差异和北京全聚德烤鸭的世界闻名度采用了转译、缩译的灵活方式,将“全聚德”和“团结湖”进行了巧妙的并译,目的是为了突出“团结湖烤鸭”,其他专业术语如“果木挂炉”是信息接受者不了解也无须了解的信息,在这则广告说明语中就略去了。这样处理的译文言简意赅,完全达到了其交际功能,效果很好。

综上分析可以进一步说明:德国功能翻译论的核心理论――“目的论”对实用性文体的翻译有很积极的指导意义,同时也在翻译实践中得到了证实和检验。

五、结语

笔者认为,德国功能翻译理论不但对实用文体的翻译有现实的指导意义而且也给商务英语翻译实践提供了比较科学合理的理论依据。传统上人们一直认为翻译不能随便增减词句,可现实的问题是:商务英语中某些特殊的文体,如广告,只有通过增译、减译、改译等适度的调整性翻译才能准确而有效地将原语信息传达给译语接受者,也就是说功能翻译理论对一些商务英语的文本翻译有很积极的指导意义,但不是绝对的,因为商务英语涉及的面太广,内容太复杂,比如,商务活动中的法律文书文本和商标广告用语就截然不同,德国功能翻译理论在商务英语翻译中的应用尚有研究空间。

参考文献:

[1]Nord christiane Translation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 [M]. Manchester StJeromePublishing 1997

[2]Wilss Wolfram . The Science of Translation Problems and Methods [M]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3]Gentzler Edwin Contemporary Translation Theories [M] . London Rouledge 1993

[4]林华:德国功能翻译理论及其在实用文体翻译中的应用[J]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6)

[5]陈小慰:翻译功能理论的启示:对某些翻译方法的新思考[J] .中国翻译2000,(4)

第2篇:国际商务理论范文

关键词:商务活动跨文化交际礼貌原则

在全球化的今天,我国和世界的联系日益增多,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国际间经济技术合作及贸易不断发展,国际商务往来活动频繁密切,因此社会对从事商务活动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大。如何从事涉外的经济贸易活动,如何在外商经营的企业里占有一席之地,其中,语言差异无疑是商务工作人员所遇到的最大的障碍,而商务英语又是现代外资企业中最为基本的,也是最为重要的交流工具。那么,如何运用自己的语言才能在商务活动中取得成功呢?有时关键也在于我们说话的方式,所以,如何在话语中运用礼貌原则就显得非常重要,甚至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如何培养既懂得一定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企业管理等专业知识,又能在商务交际活动中熟练得体运用商务语言的人才呢?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些语用礼貌原则的知识及运用。

一、国际商务交际的主要形式—语言交际

国际商务谈判是一种交际活动,交际活动则必须通过语言媒介来完成。所以在国际商务活动中,出色运用语言艺术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商务语言的特点主要在于它的专业化、口语化和较强的针对性、目的性,以及它的实用性和客观性。所以商务语言不只是简单地提高商务人员的外语水平、能力,传授专业外语知识。它更多的是传授一种西方企业管理的基本思想、理念,工作心理,甚至是如何和外国人打交道,如何和他们合作、工作的方式方法等,因此商务语言在某种程度上是包含在文化概念里的。商务语言强调在掌握提高外语语言运用技能的同时,了解各种商务活动,获取商务信息,提高商务交际技能。但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在使用商务语言时如何注意礼貌原则在不同文化中的运用以达到商务交际的目的,从而取得商务活动的成功。

二、国际商务交际活动中礼貌原则的语用功能体现

1.礼貌语言策略

礼貌是一种语用现象,在交际中通常被用来维护交际双方的面子。礼貌语言是符合礼貌原则而使用的语言,以体现说话人对别人的礼貌行为,如友好,尊重,不伤害别人面子等行为。礼貌原则分为得体准则,慷慨准则,赞誉准则,谦逊准则,一致准则,同情准则。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体现出不同礼貌程度差异。语用理论家认为人们交谈中的言语行为都是一些威胁面子的行为。恰当地对待威胁面子行为,从而尽量地保留交际双方正、负两方面的面子,都需要恰当地运用礼貌和礼貌语言策略。在国际商务谈判中,我们必须正确对待文化习俗的差异性,同时我们也需要相互的文化认同来消除彼此由于文化差异而存在的交流沟通障碍。因此在商务活动的跨文化交际当中,我们必须注意礼貌原则的文化习俗性,努力达成不同文化间的认同才能达到所期望的交际效果,从而达成交际的最终目的。2.礼貌语言行为

在国际商务谈判中,如何把握语言得体这一礼貌策略,显得十分重要。在国际商务沟通中,必然涉及到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以及人们用以判断礼貌标准的差异性,所以在沟通中要求谈判者必须正确认识和对待文化。而且中西方两种文化有着不同的礼貌评判标准和实现方式。中国文化重视谦逊准则,而西方文化则突出得体准则。谦逊准则要求人们尽量减少对自己的表扬,尽量贬低自己。西方文化则认为接受对方的赞扬可以避免损害对方的面子,因而是礼貌的。因此,西方人对恭维往往表现出高兴与感谢,中国人则大都习惯否认,提倡“谦虚”和“卑己尊人”。因此我们在交流过程中,就礼貌语言表达而言:模糊语言能增加语言表达的灵活性,我们可以运用模糊性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模糊表达对调节双方紧张关系体现对对方的礼貌是具有相当积极的意义的;适当的称赞对方也是国际商务谈判中保持人际关系融洽的主要形式,既可以缩短双方的心理距离,又可以融洽谈判气氛,有利于达成协议。保持言行举止得体,建立与对方的平等和谐的关系,不能总是以自身利益为中心,不断直言不讳地陈述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双方完全是一种“我”对“你”的关系并不利于交际的顺利进行。所以我们也应该认真听取对方的观点,考虑对方的立场,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这样不仅显示出对对方的尊重,而且也更有助于谈判的顺利进行。注意语言交际的策略和技巧,充分利用语用礼貌策略是很重要的。因此,在国际商务谈判的过程中,我们应尽可能做到言行举止得体,把握好这些起积极作用的语用策略,我们就可能在国际商务谈判中获得圆满成功。

第3篇:国际商务理论范文

(1.广西大学,广西 南宁 530004;2.玉林师范学院,广西 玉林 537000)

【摘 要】本文运用需求分析理论,通过对商务英语专业学生,企业用人单位的调查问卷,访谈,分析总结国际电子商务时代商务英语人才所需素养和技能,拟定符合市场需求的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策略。

关键词 电子商务;商务英语;需求分析;培养策略

基金项目:广西区级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北部湾经济区高等师范院校英语非师范生人才培养模式研究”(2012JGB199)。

0 前言

国际电子商务已成为新世纪经济的第一增长点以及全球经济竞争的制高点,中国要在未来全球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发展电子商务势在必行。而商务英语作为一门新型国际性贸易语言,它对电子商务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培养商务英语人才服务于国际电子商务是各高校理应承担的任务。地方本科院校应针对当地贸易经济发展的特点,积极探索适应市场发展和新型贸易方式的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

1 “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以满足市场需求为目标”的高校人才培养

玉林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建立于1958年,2000年开始招收本科英语教育方向学生,2004年增设英语专业应用英语方向。应用英语专业方向的增设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精神。玉林是广西东南部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处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泛珠三角经济圈的中心地带。中国(玉林)中小企业商机博览会,简称玉博会,是服务中国-东盟博览会的配套展会,是服务中小企业的一个商务交流平台,每年与中国-东盟博览会同期举办,展会活动以广西玉林为主项,服务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不仅面向中国华南、西南以及泛珠三角市场,更志在开拓、巩固越南乃至东盟各国市场。因此我们人才培养的定位是为当地中小企业走向国际化的服务人才,其次才是为其他地区从事外贸国际电子商务的英语人才。

2 问卷调查

企业问卷旨在了解电子商务企业对于商务英语人才需求标准的设定;发放区域包括广西区内南宁,柳州,桂林,梧州,玉林,东兴等主要城市,以及区外深圳,上海,杭州,天津,大连等大城市。发放问卷50份,回收有效问卷30份。

学生问卷旨在获得对现行培养方案意见反馈,通过数据分析,总结存在缺陷,进而提出改进建议;调查对象为玉林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英语(应用英语方向)学生;发放问卷55份,回收有效问卷43份。

3 数据分析

3.1 企业对商务英语人才的技能要求

3.1.1 英语专业技能

专业技能中口语第一,写作能力其次。95.24%的企业要求毕业生拥有英语在线交流能力要求,与处理英语公文的能力并列第一位,这充分体现了国际电子商务的特点;71.43%的企业要求毕业生能够进行专业口译,这对于英语本科生的确是挑战,但这种期望给我们培养方案指明了改进的方向;另外,71.43%的企业要求毕业生拥有收集,加工外文商业信息的能力,即培养学生的英文阅读理解能力。

3.1.2 商务技能

商务技能方面,知晓规范的商务礼仪(95.24%)居首。这是国际商务谈判,研讨会等交流活动频繁所要求的;90.48%的企业掌握商务基础知识,这对于我们调整英语技能课与商务理论课的比重是很好的提示;而对于商务操作能力里面的销售技能,外贸业务能力也占到了85.71%,比重虽不如前两项,或许企业认为这些技能能够在工作中习得。

3.1.3 其他技能

95.24%的企业要求计算机软件应用能力,其次为网络交易能力(85.71%)和单证处理能力(90.48%)。

3.2 企业对商务英语人才的满意度

61.9%的企业认为毕业生仅有书本知识,缺乏实际处理能力,只有不到20%的企业表示对毕业生的专业水平满意,并有9.52%的企业认为毕业生自主学习能力弱。

3.3 学生问卷反馈存在的问题

在满意度方面,39.53%的学生认为课程安排不合理;其次认为教师专业水平不够占6.98%。

40%的学生认为最需要掌握专业技能是在线口语交流能力,其次为专业口译(37%)。说明学生对于英语口语能力的训练是认同的。

4 建议

4.1 确立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优化课程设置

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要做到英语与商务的有机结合,采用英语专业和英语商务方向课程结合的模式,在教授英语语言基础知识的同时融入专业的商务知识。低年级阶段着重培养学生扎实的英语语言功底,听说读写全面发展,夯实学生英语语言基本功。从三年级开始,培养方案设置商务理论课程如剑桥商务英语、国际贸易、国际商法,电子商务、跨文化交际等,以及商务实践课程如进出口实务、商务谈判、外贸函电、单证、商务礼仪等。简而言之,即英语加商务人才培养模式,两者并重,方充分适应社会及用人单位需求。

4.2 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开展校企合作教学实践

就校内实践教学而言,商务英语专业应构建语言实验室、自主学习中心以实现学习者语言沟通技能的提高。建立商务实训室和商务实训机房,配备各项实训所需的商务软件、设备进行单证制作实训、进出口业务洽谈实训、商务函电写作实训等专项技能训练提高商务交际能力。在校外实践教学方面,应抓住当地经济发展的特点,积极与政府、企业合作,建立商务英语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利用每年的玉博会,陶瓷博览会,药博会,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可以在展会实训基地开展翻译、引导、办证等外商服务活动,在真实的场景中实现语言技能的提高。还可开展市场调查、人才需求等各类调查,了解社会对商务英语专业的需求情况;加强与公司企业的合作。以企业人才需求为导向,签订合作意向,安排学生见习和实习,进行岗前培训等;建立创业实践基地。随着国际电子商务的发展,利用阿里巴巴等国际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开展创业实践成为越来越多怀有创业梦想的学生的选择。学院可设立创业实践基金,为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创业实践提供场所和必要设备,使学生在电子商务创业实践中实现英语语言技能和商务技能的有效结合,促成订单的完成,更好地实现他们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

4.3 加强师资力量建设,培养一专多能,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

目前,商务英语专业教师通常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文化功底,但商务知识不足,不具备商务交际的能力,在授课过程中无法深入、透彻地讲授商务知识。要解决这一教学矛盾,就必须加强师资力量建设,培养一专多能的商务英语专业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走出去。教师深入企业一线工作,通过实践,可以全面了解商务知识,发现商务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找到相应的解决对策。这些实践知识可以生动形象地穿插于课堂教学中,以案例的方式阐释理论的知识;(2)引进来。高职院校应引进一批在外贸企业工作过、有实践经验的商务英语专业人才;(3)为教师提供跨专业再学习的机会。商务英语强调英语与商务的有效结合,在具备扎实语言能力的基础上,商务英语专业教师还要不断充电,接受系统的商务知识培训,全面、深入了解商务知识。

5 结论

在国际电子商务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要抓住新的机遇,培养适应当代经济发展的商务英语人才。要确立专业定位,优化课程设置,确保教学中英语与商务的有机结合;要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学校与企业,学校与地方政府的合作,鼓励学生开展创业实践;要加强师资力量建设,培养一专多能,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

参考文献

[1]陈国宏,岳文.商务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2]丁怡,余敏.基于市场需求的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科教文汇,2010,6.

[3]杜元海.从Alibaba.com浅析商务英语在国际电子商务中的应用与实践[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8).

[4]范勇.电子商务英语的词汇特征及翻译[J].中国科技翻译,2007(3).

[5]马春玲.对高校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思考[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

[6]邢妍.浅谈商务英语在国际电子商务中的综合应用[J].商场现代化,2010(28).

[7]徐凯蓉.电子商务浪潮与21世纪的中国[J].国际商务研究,1999(3).

第4篇:国际商务理论范文

[关键词]国际商务谈判 道德观 伦理观 运作过程

在一个充满挑战、矛盾和竞争的世界中,我们不得不经常进行谈判,因为谈判可以解决政治和经济生活中的种种矛盾和冲突。企业与企业之间主要进行的是商务谈判,其目的在于达成协议。协议的达成过程是一个不仅耗费时间而且非常艰难的过程,谈判的双方会细心地对待协议的各项内容,保证其协议对于本方利益最大化。因而,每一次的谈判都是一种博弈,它既存在机遇,又存在着风险。通常,跨国公司、从事对外贸易的公司均将国际商务谈判视为公司生死存亡的关键,因而他们对于国际商务谈判中的各项事宜均非常认真。

谈判手作为谈判中的重要角色对谈判的成功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谈判之前,谈判手会在准备过程中准备许多谈判的战术策略。然而,在战术策略实施的过程当中,谈判手又时常会产生一些疑问,比如说,他们会问自己这样做是否合适,那样做是否符合道德。这样的的疑问来源于谈判手自身的道德观和伦理观的概念。在谈判之前,如果我们的谈判手不能树立正确的谈判中的道德观和伦理观,那么在谈判的过程中,他们就无法准确判断自己的言行是否得当、措施是否正确。

一、国际商务谈判中的道德观

国际商务谈判中的道德观即指,为谈判者从事商事活动提供准则的行为规范。从谈判手自身来讲,其应具有商业谈判中的职业道德和人文内涵,要学会做到“礼、诚、信”。所谓“礼”,即是说要礼貌待人,处事有分寸,有修养,在谈吐间和具体的谈判环节中无一不充满礼仪,充分尊重谈判中的各方,没有傲慢和偏见。所谓“诚”,即是指要光明正大、诚心诚意,作为谈判手不应怀有非法的谈判动机和不可告人的秘密,切不可抱有以下目的,如极端损人利己、嫁祸于人、转嫁危机等。“信”,即是指谈判手对于谈判过程中所作出的承诺要言而有信。诚信是立足之本,如果谈判手缺乏诚信会让对方认为其所在公司也是缺乏诚信的,这对于从事国际商务的公司来说是非常危险的。

当然,一个优秀的谈判手应该具有的商务谈判职业道德还有很多。每一个谈判手作为某个企业或某个法人的委托人都不是孤立的,他必须在谈判的过程中为企业赢得更多的利益。同时,在谈判过程中,对方也会根据谈判的实际情况补充自己的要求或利益需求。这就要求谈判手既要服从委托人的要求,又要考虑对方的诉求,以期达到最佳的谈判效果。在遇到困难时,既要千方百计地去实现谈判目标,又要不满足于现状,要在共赢的基础上不断扩大自己的利益,增加自己的战果。

一个优秀的谈判手应该具有精益求精,虚心谨慎的工作作风,同时也要雷厉风行,追求高效率。在对待谈判对手时,既要遵从职业道德,充分尊重对方,又要多沟通、多交流,集思广益,达到双赢的效果。作为委托人的代表,谈判手首先应该尽可能满足委托人的利益,但是在面对国家和民族利益时,任何人的利益都不能超越国家和民族的利益。

二、国际商务谈判中的伦理观

中西方在伦理文化背景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会造成国际商务谈判中的文化冲突。我们需要制定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规范国际商务谈判中的各项事宜,以更好地调节人们的纠纷和矛盾。这是一个客观的标准,不受任何人的意志支配,双方要依据这一标准去统一各自的利益,以期达到利益最大化。

商务谈判中的伦理观包括以下几点:首先是规定了商务谈判的氛围和原则,即是指我们要善于营造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局面。只有在良好的制度规范下,双方才能有效地采取竞争,否则双方都会在叵测之心下丢失利益所得。其次,谈判双方要在目标明确的前提下善于妥协,要充分理解对方的不同需求和不同的价值取向,要努力使整个谈判具有协商性、透明性、灵活性和依存性。最后,整个谈判的过程如同是划分一整个蛋糕,双方的目的应该是在集思广益之下将蛋糕做大,而不是斤斤计较于目前的多得,蛋糕做大之后每一方分得的利益均会增多,所以说“双赢”是谈判的最佳效果。

三、国际商务谈判中的道德伦理的运作

1.树立正确的谈判意识。我们应该有共同协作、互利互惠的意识,国际商务谈判就如同谈判的双方在共同驾驶一条船驶向远方,其实在双方的周围还有非常多的竞争对手,然而只要谈判双方齐心协力,就一定能够超越其他对手,乘风破浪。此外。正确的谈判意识的另一体现就是要树立长远的战略眼光。在国际的竞争中切记鼠目寸光,只有将眼前的利益和长远的利益结合起来才能够更好地发展壮大。

2.制定双赢计划。我们已经提到,谈判的目的是共同分享眼前的蛋糕,但是我们谈判的双方一定要想办法使这块蛋糕做大、做好。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双赢”的局面。我们可以设定一个标准来判断是否达到双赢,它分为三层内涵:1、谈判双方的需求是否都得到满足;2、双方的互惠合作关系是否得以稳固并进一步发展;3、双方最终的谈判实际获益是否都远远大于谈判成本。如果符合这个标准,那么我们可以认为谈判是双赢的。

3.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维护双方的合作关系。人际关系是国际商务谈判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谈判手应该学会与对方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这样可以使双方在面对谈判冲突和矛盾时,避开冲突而寻找共同利益。另外,在谈判之初,双方可能均不知道对方的利益是什么,如果找准时机告诉对方自己的利益,同时也充分考虑对方利益的话将会对两方人际关系的培养产生巨大的促进效果。久而久之,若双方能建立长远合作的人际关系,双方所代表的企业将会在未来达成更多的合作。

参考文献:

文四英,国际商务谈判的道德运作,社科与经济信息,2002.

第5篇:国际商务理论范文

关键词: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商务沟通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2-0-02

随着改革的深入,大学生的就业也进入市场白热化阶段。企业在招聘、录用大学毕业生的过程中对沟通能力非常重视。沟通能力的重要性在于能让企业看到并了解大学生在校期间所形成的其他综合能力。然而,大学生如何在市场法则面前将自己最优秀的品质、最突出的才能表现出来,除了过硬的专业技术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要有较强的沟通能力。事实证明,良好的沟通能力是大学生走向成功的通行证。本文通过对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的走访调查研究,分析当前国际贸易专业大学生沟通能力存在的问题,对如何提高国际贸易专业大学生的沟通能力进行探讨。

一、大学生沟通能力分析

1.对往届毕业生的调查分析。据对本校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2011、2012两届毕业生的调查显示60.5%的大学生认为“沟通、相处能力”是决定就业成功与否的最重要因素之一,超过“理论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程度”等选项。在众多能力中毕业生表示求职过程中最大的难题是“自我表达能力”欠缺其比例高达55.2%,其次分别是外语能力、专业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经过对全球近千家企业的调查分析在10项MBA才能指标中最为重要的3种能力分别是分析、判断能力、商业经营思想、良好的沟通能力。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曾对1万份人事档案进行分析“专业技术”和“经验”只占成功的25其余75决定于良好的人际沟通。哈佛大学就业指导小组调查结果显示在500名被解雇的男女员工中因人际沟通不良而导致工作不称职者占82。由此可以看出如果一个人的沟通能力不好即使机遇降临也会从身边悄悄溜走往往会失去实现身价值的机会。

2.对外事单位的调查走访。2010-2013年通过对外事单位的走访,一些企业领导表示:“当谈到对当今大学毕业生印象的时候,老板说,在来应聘的大学生中,有不少人成绩的确优秀,可是在与人打交道时,却明显缺乏与人沟通的能力,这样的人是高分低能的人,不堪大用。”那么,什么样的大学生最受企业欢迎?伟达(中国)公关公司上海董事总经理赵军告诉记者,在专业成绩相近的条件下,会优先选择沟通能力较强的学生。他说,工作中学要的不仅使专业的知识,更多的是协作和沟通能力,那些专业知识虽然扎实,但不善于沟通讯息、交流情感,处事死板、遇事不能应变的工作的员工,我们不要。有的企业更直言不讳地说,对专业成绩要求不高,但沟通能力一定要硬。知名企业也把“沟通能力”放在最重要的衡量指标之列。

3.沟通能力低的原因分析。通过对毕业生和企业的随访,造成学生目前这种状况是有原因的,1.家庭因素。90年代至今,中国的经济迅猛增长,既反映了周期性经济扩张的固有趋势,也受到了宏观经济政策的深刻影响。中国正面临着国内外许多挑战,需要不断吸取经验,不断加深认识,不断做出更为科学的战略决策。在这种大环境下,“90后”就已经被确定在这样一种特殊的家庭环境中:物质条件丰富,生活安逸。父母整天都在忙,一家人在一起的时间短,甚至是少的可怜。独生子女居多的“90后”普遍都有一种孤独感。再加上互联网时代的到来,MSN、QQ、MAIL、微信几乎成为当代大学生交流的主要沟通工具,他们越来越依赖于虚拟的沟通环境,“人机交往”代替“人际交往”,使得他们怯于传统的面对面交流。

二、大学生沟通能力培养的策略

1.提高大学生沟通能力的方法有以下几种:。参加社团活动:学校社团是培养沟通能力的最佳舞台。社团常常和企业或其他社会机构联合组织活动,像演出、义卖、知识竞赛等。大学生可以尝试活动组织、节目主持、广告宣传等多种角色,获得丰富的社会体验。

公司实习:利用寒暑假去企业实习,是培养沟通能力的传统方式。通过熟悉公司文化,了解办公室的生存方式,学习如何和上级、同事相处,等于提前补上了社会大学的课程,有未雨绸缪的功效。

当志愿者:当志愿者可广泛接触世界各地的文化,学会和不同语言、不同国籍、不同行业、不同职业的人士沟通交流,是锻炼沟通能力的又一途径。

兼职销售工作:利用业余时间,在企业兼职做一些市场推广或产品销售工作,有助于提高沟通能力,同时改善羞涩或怯场的问题。市场调查和促销是较有挑战性的项目,它要求大学生能给人良好的第一印象,言辞富有说服力,这样人们才可能接受调查并购买产品,多尝试参加这种工作,对提高沟通能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除了以上这些,许多高校都开设了类似商务沟通的课程,过去,在培养学生交流能力的时候,往往把教学内容人为地割裂为“口才与沟通”“商务礼仪”“应用写作”等课程。事实上,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在进行商务活动交流时,以上几个因素都是交叉并行的。人与人之间所传达或接收到的信息是一个整体的概念,得到的往往是对事物的一个整体印象。根据我们对毕业生的调查,对企业用人要求的分析,以及多年的教学经验,把“商务交流”课程的知识结构分为五大模块:群体交流、商务谈判、商务礼仪、有效的商务文件、演示与演讲。

模块一:群体交流。该模块选取了在商务交流过程中最常见的几种群体交流形式作为需要学习的知识点,主要包括:商务面谈、求职面试、商务会议、倾听。模块二:商务谈判。模块二:商务谈判。该模块按照商务谈判的流程进行设计,知识点主要包括:谈判的准备、开局设计、磋商、结束。模块三:商务礼仪。该模块知识点主要包括:社交礼仪、办公室礼仪、迎送礼仪、赠送礼仪、商务宴请、风俗习惯。模块四:有效的商务文件。该模块按照“够用、能用”的指导思想,选取了职场上最为常用的商务文件作为学习的对象,摒弃了过去“应用写作”课程中大而全的做法。该模块知识点主要包括:通知通告、求职信与述职报告、计划与总结、经济合同、招投标书、商务专用信函。模块五:演示与演讲。该模块主要包括:演示技巧、演讲技巧。该模块保留了“口才与交流”中演讲的知识点;同时考虑到时代的发展,新增了“演示技巧”这一新兴事物,把演示技术、视图交流手段的运用都放了进来,体现了现代商务交流的新要求。经过教学、就业调查,我们发现“演示技巧”已经成为学生最感兴趣、最常用的一项基本技能之一。

这五个模块之间联系密切,“群体交流”之中需要遵循“商务礼仪”,“商务谈判”需要准备“商务文件”,“演示与演讲”可以为“群体交流”“商务谈判”服务。这五个模块的设计考虑到工作中商务交流的实际情况,对实际工作进行提炼,按照学生学习的规律进行编排,将商务交流分为五大工作任务,即五大学习任务;避免了过去人为地割裂为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语言表达礼仪、动作礼仪与着装礼仪、应用写作与辅助视觉表达的做法,摆脱了本科教育的影响,重构知识体系,使知识点更加贴近现实,更加符合学生的学习思维与习惯,真正把“商务交流技能”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

工作任务导向指导下的“商务交流”课程教学方法设计。以工作任务为中心开展教学,通过描述工作任务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工作任务上,并以此为契机,把学生逐步导向工作体系;教师围绕工作任务的完成来阐述、传授相关理论知识。改革现有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师通过完成工作任务的教学情境的创设,营造仿真的职场场景,使学生身临其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主导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分组教学和集中教学相结合,通过“做中学”和“学中教”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操作、讨论,引导学生对实践过程进行思考,将理论知识学以致用,最终能独立完成典型工作任务。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根据不同教学情境的特点,以“教、学、做”一体化为指导思想,广泛采用实施性强、操作性强的工作情境教学法、角色扮演、项目驱动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有效提高了教学的质量。(1)工作情境教学法。就“商务交流”的教学而言,根据专业学习要求,模拟现实生活工作情境。在这些场景中具有与实际相同的功能及工作过程,为了让学生在一个现实的社会环境氛围中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岗位有一个比较具体的、综合性的全面理解,特别是一些属于行业特有的规范,可以得到深化和强化。我们可以通过这种特殊的教学模式,利用一定的教学条件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师生之间在融洽活跃的情境中交流学习,唤起学生在学习中的愉悦体验或认知冲突,教学效果很好。(2)角色扮演法。由于社会交往和掌握处理问题的方法几乎与所有的职业有关系,角色扮演在高职各专业的教学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角色扮演有两个方面,即学习和掌握自己的角色并了解对方的角色,做到知己知彼。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一些工作岗位让学生扮演,来达到锻炼学生技能的目的。在设计岗位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不同的工作难度与相应的教学目的相对应,学生在角色扮演中不断改善处理冲突的水平,并提高自主决定的能力。通过这个方法学生能了解现实社会中各种角色的社会作用,并对自身位置做出适当的判断和评价。(3)项目教学法。将学生组成一个项目团队,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完成某个项目而进行的一个教学活动。在高职教育中,项目是指以完成一件具体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或服务为目的任务。作为一种项目教学的一个教学内容,它就是一个教学项目,它的工作过程可以用于学习特定的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项目教学形式的基础和出发点是一个完整的单元项目。

管理沟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问和艺术,沟通能力的提高仅靠书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通过实践经验的总结不断提高。因此,高校要在不放松基础理论培养的前提下,加大沟通能力训练力度。(1)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努力实现自我超越,使大学生能够找准自己的位置,根据自己的实际设计自己的成长路线,并战胜各种困难,实现自己的目标。(2)加大实践教学力度,为大学生进行外部沟通提供条件和机会。教学人员选择一定的背景和场景,设计具体的沟通问题,给出特定的沟通对象,让大学生深入第一现场,扮演不同的角色,以提高实际沟通能力。(3)鼓励大学生加强自我训练。沟通能力的提高是日积月累的,不是一蹴而就的,自我训练非常重要,因此要鼓励大学生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和条件, 自觉地进行自我训练, 促使沟通能力的快速提升。

参考文献:

[1]金雪雯.经营管理者[M].商务交流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 2011,14.

第6篇:国际商务理论范文

【关键词】 会计信息舞弊;监管;博弈;推演

一、引言

历经十八年的风风雨雨,我国上市公司无论在数量、规模、实力,还是运作和管理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也暴露出了很多问题,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一点是上市公司通过会计信息造假,粉饰经营业绩,欺骗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和中小股东,获取不法利益。接连发生的蓝田股份、银广夏、科龙电器等会计舞弊事件,严重扰乱了证券市场秩序,并由此引发了资本市场的信任危机,股市动荡,上市公司筹资困难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市场经济规律和实践证明,经济的健康运行离不开政府的监管和引导,证券市场亦然。由于市场的复杂性,以及制度、体制、法规等的不健全与执行力不足,上市公司存在会计信息舞弊的空间与可能。然而上市公司在选择舞弊与否的同时,会顾及政府监管和惩处因素。当政府加强监管时,上市公司舞弊的可能性降低,反之,上市公司舞弊的可能性就会增大;当上市公司舞弊的概率很低时,因为监管成本的缘故,政府会放松监管,同样,当舞弊盛行时,政府利益受到损害,则会加大监管力度。因此,上市公司与政府之间是相互影响的,一方做出决策时,另一方会应对,一方行动之前要考虑另一方的反应及对结果的影响。正因为如此,对二者的博弈进行分析,寻找均衡解,并运用我国上市公司舞弊的数据进行推演是很有必要和具有现实意义的。

二、文献回顾

部分学者从博弈的角度研究了上市公司的违规现象。向臻认为我国的会计实务已陷入“囚徒困境”之中。汤寿珩,何建国和何雷峰分析指出,会计舞弊与造假行为几乎不需要付出物质耗费,主要代价有:法律上受到制裁和惩罚,被吊销营业执照、生产许可证,停业、整顿、解散等,行为人、责任者受到各类法律责任的追究;经济上要以财产或其他经济利益给损害者以补偿,信誉受到损失。因此,建议一要加大舞弊法定成本的设定,二要加强执法力度,提高舞弊的被追究率。秦江萍和段兴民认为,应加强对会计舞弊者的惩处力度并提高对会计舞弊者的处罚严格程度和检查力度,改善会计监管环境与降低会计信息的监管成本,明确监管者的职责,加大对监管者失职行为的处罚。秦江萍建议,以法规的形式确定适当的奖励系数,充分调动监管者的积极性,促使监管者积极实施严格监管,并加大对政府官员廉洁奉公的监管力度,以法规的形式指定适当的处罚系数,迫使其严厉打击会计舞弊者,抑制会计舞弊行为。然而国内学者运用博弈论分析上市公司与政府监管行为时,仅限于对模型本身的分析,几乎没有人利用数据对模型进行推演。

三、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舞弊与监管的博弈分析

(一)模型假设

1.参与人

本模型假设参与人只有两个,一是监管主体,即政府监管者,一是监管客体,即上市公司。上市公司是会计信息的生产者和提供者,政府监管者是信息的需求者,因远离上市公司的日常经营管理,只能依靠上市公司向他提供信息。因此二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上市公司确知真正的会计信息,而政府监管者却不确知或不完全确知真正的会计信息。由于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上市公司可以根据自身利益的需要,有选择性的披露或者不按规定的内容和期限披露甚至披露虚假的会计信息,欺骗外部信息需求者,如中小股东,使其作出有利于自己的决策,以获得超过正常经营状况的收益,使会计信息舞弊的产生有了可能。

2.行动方案

假定政府监管者的行动方案有两种,即监管或不监管。上市公司的行动方案也有两种,即舞弊和不舞弊。假设二者都是理性的经济人,遵循自身利益最大化原则;政府监管者和上市公司同时选择行动或虽非同时但后行动者并不知道前行动者采取了什么具体行动,即静态博弈;政府监管者和上市公司不能“串通”以谋取双方利益最大化。

3.信息结构

假定参与方的信息是完全的,每个参与方对其他参与方的行动策略都有准确了解或虽不能确定对方行动方案,但能准确确定对方的行动概率。

(二)模型构建

博弈双方都是经济人,影响政府监管者决策的因素是监管成本和罚款所得(包括没收违法所得);影响上市公司决策的因素是舞弊所得和舞弊罚款。因为政府的收益是经济环境决定的,而上市公司正常的收益也与政府监管与否无关,是固定的,为方便讨论,都假设为零。上市公司舞弊,政府监管失败,假设政府监管者的损失(如受到股民的批评和上级主管部门的处罚)为上市公司舞弊所得。

假设政府监管者的监管成本是C,上市公司舞弊所得是Y,舞弊罚款是F,政府监管者监管得到的报酬是S;政府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舞弊查处成功的概率是δ;政府监管的概率是p,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舞弊的概率是q。得到表1的博弈模型。

(三)模型分析

1.政府监管概率(p)一定的情况下,上市公司选择会计信息舞弊(q=1)和不舞弊(q=0)的期望收益分别为:

Vg(p,1)=p[-δF+(1-δ)Y]+Y(1-p)

Vg(p,0)=0

当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舞弊与不舞弊的期望收益无差别时,达到政府监管的最优概率。令 Vg(p,1)= Vg(p,0)得: p*=Y/[δ(F+Y)]

2.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舞弊的概率(q)一定的情况下,政府选择监管(p=1)和不监管(p=0)的期望收益分别为:

Vsub>g(1,q)=q[δ(F+S)-C-(1-δ)Y]-C(1-q)

Vsub>g(0,q)=-Yq

当政府监管与不监管的期望收益无差别时,达到上市公司不舞弊的最优概率。令Vg(1,q)=Vg(0,q),解得:q*=C/[δ(F+Y+S)]

由此得到本博弈模型的纳什均衡解:{Y/[δ(F+Y),C/[δ(F+Y

+S)]}。即政府以p的概率实施监管,上市公司选择以q的概率进行会计信息舞弊。

当政府监管的概率p>p*时,上市公司的最优选择是不舞弊;当政府监管的概率p

当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舞弊的概率q>q*时,政府监管者的最优选择是监管;当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舞弊的概率q

四、模型的实际推演

(一)模型参数数值的确定与模拟计算

本文通过选取2003―2007年证监会对舞弊上市公司处罚的数据(剔除了异常数据)来对上述模型进行实际推演,以揭示各参数对舞弊与监管的影响,为政府部门制定监管策略,抑制会计舞弊提供参考依据。

从表2可以看出,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舞弊平均罚款额F=42.5万元,上市公司管理人平均罚款额为36.3万元。虽然我国证券法对违规上市公司的处罚规定是:“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以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但从证监会处罚的案例来看,一般证监会对上市公司管理人的罚款平均为其三倍违规所得,而对上市公司的罚款为其一倍违规所得。故可以得到Y=36.3万元。由于政府监管的成本无法获取,假设监管成本C=F/2=21.25万元。相应假设政府监管的报酬S=8万元。由于上市公司在实施会计信息舞弊时会采取比较隐蔽的做法,因此假定证监会对违规上市公司查实成功的概率δ=0.7。将数据代入模型,得到模型的均衡解:p*= 65.81%,q*= 34.97%。即政府监管的最优概率是65.81%,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舞弊的最优概率是34.97%,说明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舞弊的概率已超过三成,在会计造假的巨大利益诱惑下,上市公司很可能会违背法律和会计制度的规定,进行会计信息舞弊,有关部门需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监管。至于政府监管的概率65.81%,在现实中,由于舞弊公司手段的复杂性和隐蔽性,以及政府高昂的监管成本,根本无法达到这样一个水平。

(二)模型参数的敏感性分析

由于模型的均衡解受很多因素的影响,而政府监管成本、监管报酬和监管成功率都是笔者估计的,因此,有必要对这些参数进行敏感性检验。

1. 监管成本C和罚款金额F

从表③可以看到,在其他参数不变的情况下,随着监管成本的上升,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舞弊的概率增大;随着监管者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舞弊罚款数目的增加,舞弊的概率逐渐减小。当罚款金额为42.5万元,监管成本由11.25万元上升至51.25万元时,舞弊的概率由18.52%增至84.35%;当监管成本由11.25万元升至31.25万元,罚款由42.5万元升至212.5万元时,舞弊概率由51.43%下降至17.38%。可见,增加罚款金额和降低监管成本都能降低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舞弊的概率。

2. 报酬成本C和监管成功率δ

在上市公司舞弊的情况下,如果将监管成功率提高到100%,其他参数不变,在S=48时,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舞弊的最优概率可以降低到16.76%。政府监管报酬一定时,提高监管成功的概率就能降低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舞弊的概率;在一定的监管成功概率下,增加政府的监管报酬就能降低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舞弊的概率。但是注意到,即使政府监管的报酬在最高的48万元,当政府监管的成功率为0.2时,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舞弊的最优概率还是高达83.79%;而即使政府监管的报酬最低为8万元,当政府监管的成功率为100%时,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舞弊的概率可由超过100%降至24.86%,效果十分明显。可见要想通过增加政府监管的报酬来达到降低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舞弊概率的目标,必须以提高政府监管的成功率为前提。

五、研究结论

(一)模型均衡解的政策意义

本文通过建立两方静态博弈模型,求其均衡解,并对模型进行了实际推演和敏感性分析,主要结论及政策建议如下

1.目前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舞弊的概率超过三成,仍需要有关部门加大监管力度。

2.为了提高监管效果,需要加大对上市公司的处罚力度,使其期望收益小于违规付出。如果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舞弊的超额收益远大于真实披露所能获得的利益,作为理性人的上市公司管理层,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势必会热衷于会计信息造假,给外部信息需求者造成损失。从对模型的分析中可以看到,加强政府的监管可以降低上市公司舞弊的概率,因为处罚会使其收益减少。假如我国的信用体系完备,并且违规致信誉受损将严重损害其发展,那么上市公司和管理人将因害怕巨大的信誉风险而不敢轻易铤而走险。因此,可以尝试从加强市场管理,减少上市公司违规获利空间和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着手,让上市公司自觉地遵规守法。

3.减少政府的监管成本,可以降低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舞弊的概率。监管成本即机构运营成本,其中人力资源成本占较大比重,若能引入竞争机制,淘汰素质低下,办事效率不高的人员,可以达到低成本高效率的良好局面。

4.增加政府监管的报酬能够降低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舞弊的概率,但必须以提高监管的成功率为前提。在实践中,可以制定政府相关部门对上市公司监管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以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

5.我国证券市场发展迅猛,但由于市场经济体制还在完善之中,相关法规跟不上现实的变化,出现了很多新的问题,难免给缺乏社会责任感的上市公司提供可乘之机。因此加紧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法律法规出台后,应联合司法部门,严格执法,严肃查处违规现象,才能形成威慑力。

(二)研究的不足

首先,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舞弊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仅仅是上市公司与监管机构的静态博弈,应是一个多方动态博弈的过程,参与者还应包括其他上市公司、上市公司债权人等外部信息需求者、会计事务所等。现实中上市公司违规往往是负责人策划、指使和强令会计人员进行的,其对博弈过程也将产生重大影响。由于模型表述的复杂性和数据获取的不便,本文采用的模型并不能很好地检验现实。

其次,模型参数估计的过程中,剔除了一些异常数据。另外,政府的监管成本,监管报酬和监管成功率都无法确定,是笔者估计的,没有要求其精确性,只是为了验证其对舞弊概率的影响,这对最终均衡解的计算有一定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向臻.会计舞弊的经济博弈[J].现代会计,2003,(2):40-42.

[2]汤寿珩,何建国,何雷峰.会计舞弊的经济博弈思考[J].经济师,2001,(8):40-41.

第7篇:国际商务理论范文

[关键词]国际商务;人才培养;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C9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7)04-0122-03

伴随我国对外开放程度加深,我国企业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商务往来越发频繁,对国际商务人才的需求规模逐步扩大。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国际商务人才的培养的数量和质量上仍存在很大差距。高等院校作为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应根据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研究涉外企业对国际商务人才的需求特点,完善现行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优秀的国际商务人才。

一、国际商务人才培养的三种模式

国际商务专业是涵盖经、管、法、政、文的人文科学知识,横跨经济学、管理学、语言学等学科的交叉专业。目前高等院校培养国际商务专业人才的模式主要有三种:语言学范式、经济(贸易)学范式和管理学范式。这三种范式的培养模式都试图抓住国际商务人才的核心能力,兼顾其综合性[1]。三种范式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具有一致性,就是力求培养掌握现代国际商务基础理论,熟悉国际贸易惯例和法规,具备较强的商务语言技能、商业运作能力的实用性人才[2]。

(一)语言学范式的培养模式

语言学范式的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可以简化概括为“大语言+商务贸易+管理”模式。国际市场培养商务人才重视语言能力提升,语言技能的掌握能够协助国际商务人才利用专业理论知识更好地分析、解决各种实务问题。因此,在国H商务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设计中,侧重语言训练,虽然在专业课程中也会加入经济类和管理类课程,但语言的学习在整个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中占据很大比例。与此同时,学生在实训课程中也要注重不同国家语言环境的差异性,从而更好地应对不同的国际商务环境。

(二)经济(贸易)学范式的培养模式

经济学范式的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可以简化概括为“大贸易+管理+语言+法规”模式。它以国际经济学和国际贸易学为基础,强调国际商务活动的重要性,更加关注国际商务人才的专业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和合理性。这种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中的必修环节主要配置国际经济类和国际贸易类课程,兼顾管理类和国际贸易规则与法律方面的课程,并在大学外语基础上加入相应的专业外语课程。在实习实训环节对学生进出口业务操作、国际商务谈判、报关报检、贸易跟单、国际物流和跨境电子商务等实战能力的培养。

(三)管理学范式的培养模式

管理学范式的国际商务培养模式可以简化概括为“大管理+贸易+语言+法规”模式。管理学范式的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是在管理类学科中针对跨国公司对人才需求特点形成的,它着重培养国际商务人才在跨国经营中的管理能力,比如财务分析能力、投资分析能力、人力资源管理能力、生产管理能力和商务活动管理能力等,课程体系结构的主导是管理类课程,兼顾国际经济与国际贸易类,在开设大学外语基础上再增加专业外语课程,提高学生专业外语的应用能力。在实习实训环节除加强学生的国际贸易操作技能训练外,更重视商务人才跨国人力资源、生产、营销、财务等方面的管理能力的培养。

二、我国现行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的利弊分析

我国现有的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语言学范式和经济(贸易)学范式,在十多年的运行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我国涉外经济发展对国际商务人才需求之间仍存在不小的差距。

(一)现行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的可取之处

首先,结合市场需求进行合理的专业定位,培养目标明确。我国国际商务专业是在20世纪90年代末高校的外语系或国际贸易系的基础上设置的,在其后的发展中日趋完善[3]。2003 年,中国政法大学率先设立国际商务专业,随后各高校结合专业的就业情况,形成明确的培养方案,使得国际商务一度成为学生们报考的热门专业。

其次,建立科学完整的国际商务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国际商务与国际贸易在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上有相似性,但又有其独特性,必须设立独立的课程体系。国际商务涉及到国际事务的方方面面,在国际贸易的基础上还包括国际投资、国际营销、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领域工作。因此,在课程设置方面,不仅要有国际贸易的相关课程,还要有国际经济、国际金融、国际营销、国际会计与财务和国际人力资源管理等方向课程。此外,国际商务人才培养还要与其他学科相结合,比如国际商务专业设置的国际商法、国际商务礼仪课程不仅是完善的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重要课程,也是国际商务专业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必须掌握的专业技能。

第三,国内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了课程资源,在强调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也注重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培养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打破了学科界限,实现了经济学、管理学、法学、语言学、政治学等课程的交叉,充分发挥了教学资源的优势;另一方面实践课程的设置将教学资源应用到涉外企业经营管理中,在实践过程中使理论知识得到进一步强化。

(二)现行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1国际商务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目前,我国商务人才培养模式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对国际商务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直接导致供需问题与结构矛盾。一方面现有高校输出的国际商务人才不能满足涉外企业对国际商务人才的质量要求;另一方面,缺乏高端国际商务人才,许多涉外企业中层以上管理及业务工作岗位招聘不到符合要求的国际商务人才。

2国际商务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与国家教学指导委员会颁布的国家标准出入较大。在加入WTO之前,教育部没有设立国际商务专业,高校开设的涉外贸易专业合并为统一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一些高校为了适应企业对涉外人才的需求,在外语类专业或者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下设国际商务方向,但国际商务方向开设的课程与外语专业或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区别不大,仅仅替换了少数几门课程。2016年,教育部本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颁布的国际商务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国家标准,对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作了科学的界定与要求,高校国际商务人才的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亟待与新的国家标准对接。

3高水平“应用型”与“复合型”教师紧缺。培养高水平的应用型和复合型国际商务人才需要更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作为保障,从事国际商务教学工作的教师需要掌握涉外的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政治学、语言学及其他人文相关领域知识与实践业务能力。但从当前的情况看,大部分高校缺乏既掌握专业知识又精通实务,或者既懂专业知识又具有良好语言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高校从事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师中的大部分并不是国际商务或相关专业毕业,也没有经过系统的国际商务方面的专业理论、专业知识培养,兼具国际商务实践经验的教师更少。

4国际商务人才能力“极化”与能力“弱化”现象并存。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是由企业、高校、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的系统工程,在这一系统工程中,学生的主观能力至关重要。目前三种典型的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都试图按照复合型人才规格来培养“一专多能”的国际商务人才,但培养效果与预期有很大出入。例如,语言学范式的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通常是将国际商务专业或国际商务方向专业学生放在外语学院,一部分经济类和管理类课程也由外语学院非专业教师承担,在这一背景下,学生也将大量时间和精力用于外语的学习和外语应用能力提高,不太重经济(贸易)学和管理学等专业课程的学习,导致这一模式培养出来的国际商务专业毕业生的外语应用能力很高,但对国际经贸业务尤其是国际商务管理一知半解,这意味着语言学范式培养的国际商务专业学生兼具语言能力“极化”和商务管理能力“弱化”现象,学生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结构和国际商务实践对人才的要求不相符。

三、完善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

(一)借鉴国外经验调整国际商务人才培养理念与培养目标

美国大学在培养国际商务人才时采取分层的培养目标、匹配的培养方案、科学的培养方法构成三位一体完整而灵活的培养模式。多年实践表明,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具有明显优势。我国高校应借鉴美国成功经验,在教育理念方面,摒弃教师主导、标准答案唯一的模式,转向学生参与、师生互动,鼓励学生对问题分析的批判思维和探索认知。

2012年以前,我国国际商务专业是作为经济学科的目录专业出现的,2012年教育部新颁布的专业目录中,将国际商务专业归在管理学科门类下。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国际商务专业基本上都是由外语专业或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延伸而来,但是国际商务人才需求单位对国际商务人才、外语人才和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的要求有很大差别,这意味着培养这三类人才要设定不同的培养目标。国际商务专业主要培养掌握经济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掌握国际经济、国际商务等领域的专业知识,熟悉国际商务规则,把握国际商务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具有从事国际商务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按照上述培养目标培养的学生可以在政府部门、事业单位、金融机构、中介机构、贸易公司、跨国公司、物流企业及生产企业从事国际商务政策研究、国际商务活动策划、国际企业管理、涉外商务法律咨询等国际商务管理与国际商务业务运作工作。

(二)设置与开发科学合理的国际商务课程体系

国际商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主要依据国际商务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培养基本要求以及我国涉外经济发展对复合型应用型国际商务人才需求特点而设定。高校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可在新颁布的国际商务专业国家标准下,根据课程性质可以分为通识教育平台、学科教育平台、专业教育平台和实践教学环节四部分,其中,对国际专门人才培养而言,最重要的是学科教育、专业教育和实践教育的课程设计。由于国际商务专业的宽基础,需要设置跨学科的综合性课程体系,在国际经济、国际贸易、国际商务类课程的基础上,加入管理类、政治类、法学类、社会类、语言类课程。在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环节,主要设计了专业模拟实训、专业综合实践、专业能力实训、学年实习、公司创建与运营实习、创新创业实训、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实习与实训环节,将实务类课程实践与专业综合实践相结合。除完成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方案的规定课程学习外,鼓励学生利用业余时间修读相关专业的第二学位,构建多元知识结构体系[4]。

(三)注重教师专业理论与实践能力提升

教师是人才培养战略的实施者,教学和科研水平非常关键。美国许多商学院都设立了体现各自专长和特色的研究中心,资助、支持国际商务领域的研究;同时,举行多种会议(包括研讨会),成立教师协会等,为教师提供一个交流课程设计,评估教学方法和技能的平台。相应地,我国高校也应积极重视教师职业素养和学术水平的提升,对教师的教学研究、科学研究方面给予充分的经费支持,为教师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及高校间交流提供机会和经费。同时,由于国际商务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给教师提供“走出去”、参与企业课题研究、到企业参观与交流、甚至到相应企业顶岗实习的机会,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提高国际商务实践教学质量。

(四)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专业知识应用能力

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是衡量国际商务人才的关键因素。其中,学生实践能力中的创新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是两个重要的维度。高校可以聘请企业与相关社会机构的专业人员为兼职教师,开设相关课程,开设培养学生创新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相关课程,开办研讨会和举办或参与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力;充分利用本校教师、校友、成功创业家、商业顾问等资源帮助学生寻找创新源泉,开发其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组建工作组、完成团队项目、进行角色模拟等形式加以培养和锻炼。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专业知识应用能力有赖于校政行企多方合作和支撑,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机会和平台,使其在进入社会之前有机会尝试应用所学的专业知识,积累经验、提高能力,缩短大学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供需知识与能力结构的差距。

[参考文献]

[1]乐国林我国国际商务人才培养的三种学科范式及其问题[J].中国大学教学,2010(5):46-48.

[2]查贵勇国际商务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以上海海关学院为例[J].上海海关学院学报,2012( 5) :118-126.

第8篇:国际商务理论范文

关键词: 国际商务本科 专业课程体系 现状 设置原则优化

一、高等院校国际商务本科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现状

1.国际商务专业课程体系未能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及商务英语专业区分开来。

国内高等院校国际商务本科专业的设置是近年来的事,由于其产生的时间很短,目前,大多数高等院校都很难把国际商务专业同国际贸易专业、英语专业的国际商务方向区分开来。以南京大学为例,其国际商务专业是作为英语专业的一个培养方向,因而其在核心课程和专业方向选修课程的设置上十分强调英语能力的培养,学科核心课程中涉及英语应用能力培养的课程一共有64个学分,占学科核心课程总学分的75.3%,专业方向选修课中涉及英语能力培养的共有25学分,占所提供的所有选修课程总学分的50%。由此可见,南京大学国际商务专业是以培养学生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和牢固的英语专业知识为主导,而只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国际商务基本理论和技能。再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国际商务专业为例,从课程体系的设置上来看,与国际贸易专业进行比较,两个专业的课程设置基本上呈现出前者包含于后者的关系,未能将国际商务专业很好地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区分开来。

2.本科层次的国际商务专业未能与专科高职类国际商务专业课程区分开来。

目前设有本科层次国际商务专业的高等院校据粗略估计有二十多所,因国际商务专业属目录外专业,所以各高校在课程设置上或多或少参考了早期的职业技术教育类国际商务专业,加之国际商务专业本身就是一个十分强调应用能力的专业,因此,无论是大专类国际商务专业,还是本科类国际商务专业,在课程设置上无不十分重视应用型实验型课程的开设。具体表现为:其一,开设大量提高学生实用英语能力的课程;其二,开设了大量的模拟实验课和实务操作课,如国际商务模拟实验、国际贸易实务、报关实务、报检实务、商务谈判实务等。尽管本科层次的国际商务专业确实应开设这些课程,但往往未能将其与专科层次的课程区分开来。国际商务本科专业是培养更高层次的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而不是如专科层次那样培养局限于某个业务环节的办公室职员,因此,国际商务本科专业课程设置在注重应用型的同时,更应重视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3.课程没有充分体现对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视。

国际商务专业涉及的职业较广泛,典型职业包括:外销业务员、外贸单证员、跟单员、进出口报关员、涉外商务、货物、商务文秘、保税仓管理、国际融资与结算、国际货运保险、国际贸易中介服务、外向型企业业务经理、从事国际经贸管理的公务员等。无论是哪种职业,无不要求学生具备极强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值得注意的是,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强弱虽与是否掌握一门较娴熟的外语为密切相关,但却不仅仅取决于外语能力,而是语言表达能力、个人人文艺术修养和交际能力的综合体现。这种反映学生个人魅力和沟通能力的人文素质将显著影响学生毕业后从事国际商务活动的能力。学生的个人魅力和沟通能力除了受遗传和成长环境等因素影响之外,还可以通过跨专业、多学科相关课程的学习来培养,目前我国高校对于此类人文类课程普遍不够重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就业和将来的职业发展。

4.忽视了对商务环境的教育。

商务环境不同,企业的竞争策略、营销策略都会有所不同。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必须熟悉目标市场的商务环境,才能有效开展国际商务活动。目前我国高校国际商务专业的课程设置,往往强调对经济与贸易以及企业经营管理等方面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对商务环境的教育。例如很多学校都开设了国际市场营销这门专业课程,但往往都局限于对一些营销理论知识的介绍,而缺乏对不同国家商务环境的详细介绍,更没有提将各国商务环境的教育和商务活动的开展相结合。商务环境教育的缺乏使学生毕业后学到的仅仅是一些纸上谈兵的理论,而难以将其与商务实际联系起来,学以致用的能力较差。

二、国际商务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原则

1.以国际商务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指导。

合理的专业课程设置可以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因此应以国际商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课程设置的总原则。国际商务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培养面向国际市场,具有开阔的视野,扎实的国际商务理论、实务和国际商法基础,基本掌握国际法规、国际惯例,并能较熟练地应用国际法规、外语开展商务活动的,法商结合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使学生能在跨国公司、涉外经济贸易部门、外资企业、政府机构从事实际商务业务、商务活动策划、国际企业管理、法律咨询、政策研究等工作。

国际贸易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国际商品流通活动,而国际商务专业学生则是从事跨国商务活动。国际商务本科与专科的区别在于前者着眼于培养高层次的国际商务专门人才,复合型和创新型是其与专科的主要区别,因此其培养难度更大,具体的课程设置必然与专科不同,即使是同一门课程,教学重点也与专科不同。

2.与当前我国经济贸易的现实环境相适应。

我国加入WTO后,随着对外贸易和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不断发展,已从一个外汇紧缺国变为外汇充裕国。对外贸易已从注重出口创汇转向出口和进口并重,鼓励引进满足人民生活和国家经济发展所需的物资设备。外资方面,从大力吸引外资转向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积极走出去,在国外投资设厂,“走出去”战略加快实施。高等院校国际商务专业课程设置应紧紧围绕上述经济贸易环境,不断培养出一批既能胜任传统的国际贸易出口业务的业务员,又能从事进口商品采购与销售业务的采购主管、销售主管;培养既懂得招商引资,又能够抓住机遇,选择合适的进入战略,带领企业走出去,进行跨国经营与管理的国际商务人才。

三、国际商务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

1.适当增加管理类课程。

国际商务的主线是企业走向世界和走向世界后的跨国经营与管理问题。对国际商务本科人才而言,除了应具备通用的管理能力:(1)能全面而准确地制定效率标准的能力;(2)对目前工作水平与标准之间的差距的敏锐洞察能力;(3)纠正偏差的能力;(4)在国际商务领域的具体管理能力,即对跨越国境的各种商务经营活动进行管理的能力。因此除了基本的管理学原理课外,还可以开设国际财务管理、国际企业管理、国际物流管理、国际金融管理、国际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使学生掌握对跨境企业商务活动进行管理的基本知识。

2.增加双语教学专业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商务英语应用能力。

无论是国际贸易专业还是国际商务专业,都具有很强的涉外性,因而各个高校在开设这两个专业时,都十分重视学生英语能力的培养。但从英语课程的设置上看,往往忽视了对商务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面对所从事的工作,英语应用能力仍显得十分薄弱。为了提高学生的商务英语水平,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应力争多开设双语教学专业课程,选用英文原版教材,使学生在学习国际商务专业知识的同时,领略国际商务领域专业的英语表达方式,提高其商务英语应用能力。

3.加强实务课程整合,培养学生综合业务能力。

国际商务本科与专科的区别在于前者着眼于培养更高层次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专业人才,而不是仅仅培养局限于某个环节的办公室职员。因此在实务课程设置上,应加强整合,培养学生的综合业务能力。首先,应系统开设国际贸易实务、商务谈判实务、外贸单证实务、海关实务、报检实务等业务课,其次,应加强这些课程的综合,开设国际商务综合实训课,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综合运用到商战实训中,提高学生的综合业务能力。除了开设传统的实务课程外,笔者认为,开设国际市场调查分析课,培养学生搜取数据,进行数据挖掘和分析的能力,对于提高学生在未来的国际商务活动中把握商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4.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开设跨学科课程。

国际商务专业的应用性决定了国际商务人员必须具备很强的沟通能力,特别是跨文化沟通能力。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强弱则取决于外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个人人文艺术修养与交际能力等综合人文素质。因此我国高校在培养学生跨文化沟通能力时,除了加强外语能力的训练外,还应该开设跨文化交流课程,培养学生跨文化沟通能力和技巧。同时以专业限选课的形式跨学科开设一定数量的人文社会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修其中的课程,加深对自己感兴趣地域风土人情和文化历史的理解。此外,可以开设交际心理学课程,介绍心理学中影响人际交流和大众交流的因素,以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和商务谈判能力。

5.增加商务环境课程。

高等院校在课程设置中可以加强商务环境教育,帮助学生熟悉他国的商业运作规律和经济环境。具体包括国际商务文化、国际商务环境、国际市场营销等课程。实际课程设置各个高校可以根据本校实际,进一步细化。比如专门开设美国商务文化、美国商务环境、在美国如何销售等专题课程,聘用有留美经验的老师或者美国老师主讲这一系列专题,使学生在未来的商战实践中能够迅速地融入特定市场,帮助企业有效地开展跨国商务活动。

参考文献:

[1]夏励嘉.本科国际商务专业特色探索[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10):91-94.

[2]吴翠霞,刘雪林.国际商务专业课程整合与实践能力培养[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0):47-49.

[3]张廷海,秦超.高等院校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市场论坛,2009,(6):70-71.

第9篇:国际商务理论范文

[关键词]国际商务;课程改革;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4)01-0142-02

[作者简介]沙文兵(1973-),男,汉族,安徽无为人,副教授,经济学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国际商务教学与研究。

[基金项目] 安徽财经大学教学研究项目“国际商务课程双语化改革与建设研究”(项目编号:acjyyb2013015)。一、安徽财经大学国际商务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与指导思想

(一)改革目标

国际商务课程教学改革和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本土智慧,并能熟练运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流的高级国际商务管理人才。具体而言,通过对国际商务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建设,力求达到以下三个方面的目标:1实现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与方法、考核体系等方面与国际惯例接轨,以满足经济全球化对国际商务人才的高标准要求。2结合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的实施,着力为中国本土企业开展国际商务活动培养优秀人才。3通过课堂设计与引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热情,全面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与效果。

(二)指导思想

为全面提升课程教学效果,在课程改革与建设方面,既注重对国外先进教学理念的吸收、借鉴,又考虑我国国情及安徽财经大学学生的具体情况和要求,努力培养兼具全球视野和本土智慧的高级国际商务专门人才;在教学内容设计上,强调国际商务知识的应用性和可操作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在教学手段上,强调多媒体教学、传统教学媒介与网络教学平台的综合运用,提升教学效果;在教学方法上,将案例教学法、互动教学法、发现教学法、双语教学法与小组讨论相结合,着力提升学生分析和解决国际商务问题的能力。

二、安徽财经大学国际商务课程教学改革内容

(一)整合课程教学内容

依据当前流行的国外原版教材以及安徽财经大学国际商务专业培养方案,将国际商务的主要内容整合为经济全球化和国际企业经营管理两大部分。前者为企业开展国际商务的环境分析,包括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正式和非正式制度差异、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与政策、国际资本市场等;后者为企业开展国际商务活动的具体内容,涉及国际企业组织和战略、国际市场进入、国际生产与研发、全球营销管理、国际人力资源管理和国际企业财务管理等。由于部分内容与其他相关课程如国际贸易学、国际市场营销等有重合,对该部分内容仅作略讲,或者作为学生自学、自讲内容。

(二)建设教学网络平台

为了解决传统的“课堂教学、课后答疑”教学方式的局限性,同时也为了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建设了内容丰富的国际商务课程教学网络平台。利用该网络平台进行教学信息、教学文件(如大纲、教案、PPT课件、教学进度表等)、试题库、案例集、音视频资料的上传;向学生提供丰富的专业资料和拓展材料。此外,作业的布置和批改、答疑等工作也可以通过该教学网络平成,这样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也便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三)改进教学手段

由于国际商务课程内容体系庞杂,涉及知识面非常广,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很难做到深入理解和全面掌握。心理学研究发现,多种感觉器官协同能够大大提高学习效果(朱彤,2007)。人类通过听觉获取的知识大约能够记住15%,通过视觉获取知识大约能够记住25%;而视听觉结合获取的知识则能记住65%(段雄春,2009)。因此,为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和记忆,在教学过程改变了单纯使用PPT课件的教学方式,做到现代教学媒体与传统教学媒体的综合运用,使板书、课件、网络、音频视频等教学手段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提高教学效果。

(四)实现教学方法多样化

1发现教学法,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现教学法是指,教师在学生学习相关知识或理论时,并非将其直接提供给学生,而是提供一种问题情境,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关理论或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王红燕,2011)。相比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发现教学法更加突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有利于提升教学效果。

2案例教学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知识和理论。国际商务是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性的课程,单纯的理论讲授不仅枯燥乏味,也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授课过程中尝试采用讲前案例引导、讲中案例解释、讲后案例分析的启发式教学模式,使学生更加容易接受、理解和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同时,由于教学目的主要是为本土企业培养国际化人才,在教学案例选择上,除了国际知名跨国公司案例之外,更要注重中国本土企业(如海尔、华为、TCL、联想、万向、吉利等)的国际化案例分析,帮助学生深刻认识中国企业国际化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障碍与问题,增强其学习过程中的目的性与针对性。如通过对上海汽车集团并购韩国双龙汽车株式会社的案例分析与讨论,使学生认识到文化差异和跨文化管理能力的培养对于开展国际商务活动的重要性。

3双语教学法,并逐步提高教学过程中的英语运用比例。安徽财经大学国际商务课程原为中文授课,采用国内教材。为了培养能够熟练运用英语开展跨文化交流的国际商务人才,我们对课程进行“双语化”改革,采用当前国际上最为流行的、由美籍华裔学者彭维刚(Mike WPeng)教授撰写的原版教材全球商务(“Global Business”),并在授课、师生互动、小组讨论中逐步增加英语表达的分量。

4小组讨论(Team Work)方式,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3~5人),每组安排一次综合案例分析与讨论。要求各小组以协作形式进行研讨、制作讲课课件,并推选出小组发言人在课堂上讲解。教师和小组成员以外的学生可以进行点评和提问,小组所有成员都可以回答问题。借此培养和锻炼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开启学生的心智,激发其创造力,并弘扬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课程的趣味性。

5互动式教学法,通过营造师生互动的教学环境,在师生平等交流、探讨的过程中,达到不同观点的碰撞与交融,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探索精神,提高教学效果。

(五)完善课程考核方法

安徽财经大学对必修课程一直采用“平时成绩(占20%)+期末成绩(占80%)”的考核模式。平时成绩常常流于形式,因而更加注重期末考试的成绩。这种考核方式形成了学生“轻过程、重结果”的观念,往往在期末考试来临之际忙于突击。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知识的把握也不够牢固,考试结束之后所学内容基本也就遗忘了。为完善国际商务课程考核方法,尝试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改进:

1加大平时成绩的比重。将平时成绩的比例调整为40%,并增加平时考核的内容。不再仅以考勤作为平时成绩的考核依据,而是根据学生出勤、课堂表现(互动情况)以及小组讨论等综合情况,给出平时成绩。具体而言,出勤占总成绩的10%,课堂表现占总成绩的10%,小组讨论占总成绩的20%。

2强化过程管理,将考核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结合启发式、探究式、互动式等多种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连续考核。除期末考试外,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采用布置作业、期中测验、课堂讨论、撰写案例分析报告和调研报告等多种考核方式。既督促每个学生通过完整的学习过程全面深入地理解、掌握国际商务基本理论,又能够让学生充分展示学习效果与心得体会,避免一次考试定成绩的弊端,增强考核的合理性、公平性和真实性。

3增加期末考试题型的多样性与灵活性。期末闭卷考试试题题型力求灵活、多样。减少反映学生对基本知识把握情况的单选、多选、判断等客观题型,适当增加考察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实际问题的案例分析题的比重,注重检测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国际商务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结语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对国际商务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大;同时,对国际商务人才的培养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需要从课程内容体系构建、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创新、课程考核方法完善等诸多方面入手,对当前国际商务课程教学进行改革与建设,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以期全面提升教学质量与效果,为走向国际化的中国企业培养兼具全球视野和本土智慧,且能够熟练运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流的高水平国际商务专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