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制药装备行业现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制药机械;设计制造;注意问题;提高效率
前言
根据国家相关的制药标准和要求,制药厂的产品在进入市场之前,都需要经过一系列的认证,在获得药品生产资格的情况下才能让其产品在市场上进行流通。这就需要相关厂商在进行制药机械设计制造的过程中,加强对各个生产环节的管控,促进经营模式的优化,加强与用户之间的交流沟通,并对生产设备和使用材料等加强监管力度,对维修和清洁制药设备也要高度重视。与此同时,促进捕集、除尘措施的进一步完善,从而有效提高制药机械运行质量和生产效率。
1设计制造发展现状中存在的不足
1.1安全方面
制药机械设备在生产过程中,最主要的关注内容是防污染安全问题,要能够保证机械设备的高速运转。制药机械设备质量与药品的安全密切相关。在制药机械设备设计制造过程中,一旦出现设备故障或是污染问题,就会为制药工作带来巨大损失,甚至影响到用药人群的生命安全。从近些年行业的发展情况来看,安全问题频频出现,使得药品安全生产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在药品生产过程中,不仅会将一些有害的化学物质参与其中,而且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和破坏,限制了企业的发展。因此,在进行制药机械设计制造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药品生产安全问题,从而保证机械设备的高效应用。
1.2在设备安装和调试方面
就制药机械设备设计制造来说,设计过程对制药生产过程较为重要,有着较为严格的要求和限制。但从行业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很多厂商在设计制造过程中,对防污染安全问题重视程度不足,往往在设备安装和调试过程中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导致设备设计效果受到影响。对制药设备的设计制造工作来说,安装与调试过程同样重要,需要相关工作人员高度重视。
1.3设备管理方面
制药生产设备的设计制造过程,需要考虑后续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从制药设备生产企业目前的发展形式看,很多企业在制药设备设计和制造过程中,只对应用性能重点考虑,常常忽略设备用材料对制药的影响,当设备投入制药生产后,常常因为操作困难或是设备用料质量存在问题,导致生产的药品发生变质或是受到污染,给用药人群的身体健康带来威胁,限制了制药设备生产企业的发展。因此,在设备设计与制造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后期可能存在的问题,保证药品生产的安全。
2实际操作中的注意事项
2.1经营模式
从制药装备行业的发展情况看,企业技术要求、生产场地、生产环境、生产规模和配套设备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别,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管理工作的难度。需要企业在经营管理的过程中,根据不同用户对不同部分提出的不同要求,促进定制化产品的实现,从而实现设备和用户经营状况协调推进。这样的经营模式,能够促进制药设备企业和客户之间双赢情况的产生。制药装备制造企业,通过为用户提供定制化的服务,可提高自身的利润,制药企业也可以根据提出的要求有针对性地获得符合自身需求的产品。这不仅能够促进制药企业和制药装备企业之间建立长期共赢的合作关系,而且有利于促进制药行业的长久发展。但在实际发展过程中,这样的定制化发展模式,会加大制药装备企业生产组织工作的难度,给制药装备企业的生产带来一定的限制和影响。因此,需要制药装备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加强与客户之间的沟通交流。良好的沟通,不仅能够促进双方利益的提高,而且能够通过协商有效提高相应的生产效率,促进行业的发展。
2.2设备选材
依据GMP(GoodManufacturingPractice,良好作业规范)的相关要求,特别是与药品接触工器具,零部件均应满足易清洁、消毒灭菌、抗腐蚀、不易与药品发生相溶或是发生化学反应或吸附等情况。这就需要相关企业在进行制药机械设备生产设计过程中,加强对设备材料选择的重视程度。就制药设备设计生产来说,其中常用的金属材料多为316L和304等,两者有一定差异,316L比304的金属铬含量和镍含量更高,能够加强促进材料耐晶间的腐蚀程度,其耐点蚀能力的更强,而且相应的含碳量相对较低,在通过固溶处理后,进行焊接操作,可以有效防止晶界处产生一定的碳化物,从而有效防止晶间腐蚀情况的发生。但是这样的材料在使用过程中成本相对较高,不利于企业经济收益的提高。对于接触高活性、高致敏等物料设备的设计时,应更加关注对物料逃逸、脱敏、灭活等防范功能的设计,提高设备本身的防污染与避免交叉污染的能力。
2.3维修与清洁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制药设备的设计已趋于与国际先进技术接轨,但在实际应用中一些设计在维修、清洁与防止交叉污染方面仍有不足之处。例如:国内某品牌的用于冻干粉针剂的胶塞、铝盖清洗机,在宏观设计上满足了在线清洗,在线灭菌,在线干燥,自动出料等功能无人接触的自动化过程,但其回转部件,也就是轴承仍有部分与胶塞或铝盖共同处于清洗液中,这些运动部件的摩擦势必会产生衍生污染。因此在今后的设计中,应该加强这方面的研究,采用更加安全可靠的密封方式,避免衍生污染的出现。同时提高维修的可靠性和清洁制药设备的方便性。因此,制药设备设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已由以往满足一般通用性药品生产工艺装备设计的水平,转向面向制药企业调研、自主设计或联合设计的高度。
2.4除尘防尘措施
机械设备在运行中都会散发一定量的尘埃,这也是增加洁净区的污染源之一,目前的固体制剂类设备已经注重了药物的产尘、防尘扩散和除尘设计,但机器设备本身的产尘、防尘和除尘设计工作处于起步阶段,随着GMP进程的发展,在“安全”的大理念下,势必会引起各级专家足够的重视。因此,在制药设备今后的设计中,对同时注重产尘、防尘的设计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2.5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
从我国知识文化产权工作的发展现状来看,人们对其认识存在不足,实施的保护力度相对较弱。就我国高新技术的发展情况来看,其发展时间相对较短,与其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导致很多不法之徒利用这样的漏洞,对他人的知识成果进行盗取,给专利拥有者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针对这样的问题,在制药机械设备设计制造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应该提高重视程度,建立完善的专利数据信息库,促进监督体系的建立,对知识产权进行保护,维护自身利益。在具体的工作中,相关人员在对制药机械进行研发过程中,做好相应的产权申请准备,在新机械研究完成后,能够及时申请专利,对自身权益进行有效维护。
2.6促进安装流程的完善
在制药机械设备设计制造过程中,需要加强对机械调试和安装过程的重视程度。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应完善安装流程,建立相应的监察小组,保障各项工作具体实施和完成,对制药设备安装和调试的全过程进行监督,给出技术指导,从而提高操作人员对制药机械的熟悉程度,保证相应的工作质量。监察小组要将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给出解决策略报告,在实际监察过程中,将策略报告分发给相关技术人员,保障操作过程的完善和疑难问题的解决,保障安装和调试工作顺利进行。
3结语
在进行制药机械设计制造过程中,要保障相关企业的健康发展,提高生产效率,保证生产质量,则应该在生产过程中提高对各原则事项的重视程度。从经营模式方面入手,加强制药设备用材料的管理,方便后期维修和清洁工作的进行,保证操作的方便性,加强尘埃管理,从而促进制药机械设计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永兴.制药机械设计制造应注意的问题[J].机电信息,2012(11):7-8,23.
[2]张广庆.浅谈制药机械设备设计研发中的若干问题[J].工业设计,2015(5):90-91.
[3]马强.制药机械设备设计问题探讨[J].黑龙江科学,2017,8(12):164-165.
[4]李雪梅.浅析制药机械设计要点[J].黑龙江科学,2017,8(10):34-35.
[5]梁静.制药机械设备设计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黑龙江科学,2017,8(12):160-161.
关键词:中药制剂工程设备;PAT技术;NIR在线分析技术;自动控制;研究方向
现代社会,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健康问题越来越重视,而在保健身体方面,很多人使用的是天然的药物,特别是在日本和韩国,传统的医药工业大国开始着手研究现代的中药提取技术,并采用科学的技术,将中药的使用范围进一步扩大,同时,西方一些国家的中草药发展技术也有着迅速的发展,特别是90年代以来,增长的比例逐渐加快。因此,做好中草药的提取技术和控制技术,是世界医学普遍关注的重点问题。
1 中药制剂装备自动化及在线监控现状
1.1 原料药设备
所谓中药自动化设备技术是指利用高科技的手段,提取动植物和矿物总的有机成分的一种机器设备,这种机器设备的技术方法有提取、分离、过滤、干燥等各个程序,每个程序都需要专业的人士进行处理,保证其有效性。而在中药原料药的生产过程中,提取物一般是采用多功能的提取罐进行的,也可以采用三效的浓缩机或是干燥机来进行操作。中药中的提取物分离过程和装备要求具有更高的科技水平,生产的过程需要手动控制,以免造成失稳现象,在药品质量的检测方面要做到细致入微,单元的装备主要是流水线的生产过程,周期长,成本高,因此,实现高技术水平的药物提取工程是当今工作的重点。
1.2 固体制剂设备
我国国内的重要企业一般制造的是固体的制剂,这种固体制剂设备大多数是单机操作,通过粉碎机和分离机的共同运转,保证基本的药品生产流程。而在药物生产的过程中,采用的是人工的方法,这种国内的设备不仅速度慢,而且质量难以保证,在质量的监督控制方面也有所不足,和发达国家有一定的差距,这是现阶段应该改进的方面。
1.3 液体制剂设备
国内对于中药液体制剂的配料和过滤过程十分重视,采用一定规格的配料罐和过滤其进行配料和过滤,同时在质量的检测方面有固定的检测设备。一般的注射剂生产过程中,设备的自动化程度较高,先进的技术发展直接关系着生产药品的稳定性,是优良的制药装备。比如我国某处生产注射剂的生产线采用的是来自德国公司的检测设备,整体的检测过程自动化程度高,稳定性能好,可追溯性明显不同,为该厂的产品开发和研制提供了保障。
2 在线监控技术与制药装备自动化
国外的一些发达国家在制药设备方面重视化程度高,特别是对于设备的自动化和控制化水平,具有完备的在线控制功能。而在线控制功能设备可以有效的对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保证其连线的准确性。这些先进的制药设备可以做到随机控制,实时分析,自动报警的功能,也可以在线检测产品的质量,这些技术都是我国现阶段需要提高和发展的重要方向。
2.1 PAT 技术
制药生产过程中每一项单元操作工艺参数的变化都会影响到最终产品的质量。国内中药制药生产环节缺乏有效的过程检测手段,大多只能根据经验确定过程是否完成。如混合、干燥、提取、分离纯化等都未能实现在线实时监测,成为药品生产过程质量控制的盲点。随着cGMP的深入实施、科技技术水平的发展,在线监测技术将在制药生产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在线质量监控技术可近似地定义为PAT(ProcessAnalytical Technology)过程分析技术。PAT过程分析技术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研究较多,在制药行业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2.2 PAT技术中的热点――近红外(NIR)光谱分析技术
近红外光谱在线分析技术在制药工程中的应用研究成为热点,以下对其做简单介绍。在线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由硬件、分析软件和分析模型3部分组成。
2.2.1 硬件
近红外光谱在线分析技术的硬件组成主要有光谱仪、取样系统、测样装置、样品预处理系统等部分。在实际应用中,还应有防爆系统、界外样品抓样系统等。其中:(1)光谱仪是整个在线分析系统的心脏。通常按需要综合评价仪器的各种性能,以稳定性、波长范围、分辨率、采集时间、信噪比等指标来选择仪器。(2)用于液体分析时,采用泵抽采样、压差引样或定位直接取样测量;用于固体样品分析时,采用漫反射定位直接测量。(3)固体样品分析时,一般无需预处理工作。
2.2.2 分析软件
在线近红外光谱分析系统的软件需具有光谱实时采集、化学计量学光谱分析定量定性模型的建立、待测样品类型及模型界外样品的判断、样品性质或组成的定量计算等功能。此外,还应包括数据与信息显示功能、数据管理功能、通讯功能、故障诊断与安全功能、监控功能、网络化功能。
2.3 PAT 技术和制药装备自动化的关系
PAT技术被定义为一种可以通过测定关键性的过程参数和质量指标来设计、分析、控制药品生产过程的机理和手段。通过在药品生产过程中使用PAT技术,提高对生产过程、关键参数和产品质量的过程控制,使产品质量变得精确和可靠,增加产品最终质量保障。
3、我国中药医药自动化及在线监控技术的研究
探索方向结合我国中药生产过程及装备现状,借鉴欧美发达国家先进的在线监测及控制技术和水平,以尽快实现中药现代化,笔者认为目前主要研究探索的方向为:
(1)开发完善的中药提取浓缩纯化成套生产装置,该装置除应具备温度、流量、压力、液位、时间、加料量的控制功能、过程流程模拟显示功能、数据的存储及打印功能外,还应具备有效成分含量的在线监测及控制功能,以确保工艺产品的稳定性及可控性。
(2)研究探索PAT 技术在固体制剂过程的混合、干燥、制粒、压片、包衣等工序中的应用,包括分析仪器的开发研究、过程监测模型及分析模型的建立。
(3)开发性能稳定、高自控程度的液体制剂生产线及生产装置,研究探索PAT技术在液体制剂过程中在线清洗、有效物质含量监测控制的技术路线及过程模型构建,建立完备的在线质量监控及验证体系。
4、结语
总而言之,通过上述几个方面的研究得知,我国的中药制剂技术水平和发达的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特别是在制药的自动化控制方面,急需提高。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全球化水平的提高,各种先进的信息技术将会进一步的共享,为我国的制药事业发展做出指导和贡献。我国的科技人员更要以此为契机,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在保证基本的药物提取过程中,为中药事业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 陈晔.中药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甘肃中医,2007,20(7):1~5
运用2003~2012年江苏省医药制造业“三废”――废水、废气与固体废物排放数据与化学制药、中药和生物制药三大类产业总产值分别回归分析,得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借此提出合理的产业结构调整建议,并促进江苏省医药产业的健康发展与环境保护事业的稳健执行
关键词:
江苏;医药;产业结构;“三废”排放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0.006
0 引言
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原料药生产国和出口国,也是世界第三大药品市场。由于药品的生产需要多种原材料及多重化学反应,因此,制药行业“三废”――即工业废水、工业废气和工业固体废物的产生量巨大且成分复杂。
产业结构调整是优化经济和环境平衡发展的重要途径,许多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产业结构调整与环境污染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Torvanger利用指标分解法并结合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九个成员国在1973~1987年间的数据分析后发现,新能源技术和产业结构升级是降低碳排放的重要原因;Lantz和Feng通过计量回归分析后发现,加拿大在1970~2000年间的碳排放与技术进步之间呈现明显的“U”形关系,即满足“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假说。
国内学者同样对这类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赵海霞等(2005)从实证出发,对江苏省产业结构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进行分析,分析表明,工业结构中技术水平及高污染行业的相对比重对环境有着直接影响;李玮、赵国浩(2010)对陕西省34个工业行业的污染排放强度进行综合评价,提出了重点发展、优化发展、引导发展、限制发展四种不同的结构优化策略,从而为工业行业结构调整提供参考依据。
上述分析角度大多较为宏观,对具体地区和行业的深入分析较少。江苏省医药产业近年来保持着20%左右的经济增长速度,各项发展指标均位居全国前列,但对其结构调整与“三废”排放之间关系的研究并不多。因此,本文将运用回归分析,探究江苏省医药产业结构调整对“三废”排放量的影响。
1 江苏省医药产业结构与“三废”排放现状分析
1.1 江苏省医药产业结构现状概述
江苏省医药产业主要门类包括:制剂、原料药、医疗器械、中成药、生物制药、中药饮片、卫生材料和制药机械类。表1主要选取江苏省医药总产值中占比较大的化学制药大类(原料药与制剂加总)、中药大类(中成药与中药饮片加总)和生物制药大类进行产业结构分析。
2012年,江苏省规模以上制药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290.7亿元,同比增长27.6%,约占全国医药工业总产值的1/8,化学制剂等子产业规模位居全国第一。
由表1分析可知,2008~2012年工业总产值方面,化学制药由2008年占比62.46%下降至2011年占比58.05%,2012年回升至60.73%,总体维持在60%左右。中药大类由2008年占比8.23%下降至2012年占比7.74%,总体维持在8%左右。生物制药大类由2008年占比8.05%上升至2012年的10.63%,体现出该产业良好的发展势头。工业销售产值与工业总产值相似,化学制药和中药大类占比有所下降,总体分别维持在60%、8%左右,2012年生物制药占比超过10%,与2008年相比占比增长2.15%。利润总额方面,化学制药由2008年占比71.48%下降至2011年占比5900%,2012年回升至63.60%。中药由2008年占比6.47%上升至2010年占比9.06%,之后降低至2012年的7.14%。生物制药总体为上升趋势,由2008年占比8.02%增长至2012年占比9.88%。
1.2 江苏省医药产业“三废”排放现状
江苏省正面临工业化高级阶段的门槛,不可避免地影响到环境质量的变化,而污染的情况具体表现在工业“三废”的排放方面:2003年,江苏省医药工业废水、工业废气和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分别是4913.31万吨、41.34亿标立方米和18.59万吨,而到了2012年,工业废水、工业废气和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则变化为5076.5万吨、114.8744亿标立方米和11.24737万吨。
具体分析来看,工业废水排放量前期处于上升态势,2005年增长速度一度高达22.09%,2007年废水减排21.10%,此后工业废水排放量呈现阶段性波动,总体呈现下降的趋势。工业废气2003~2005排放量有所下降,2006~2008排放量极速上升,2008年甚至达到228.96%的增长率,经历了2009~2010减排控制,2011年开始排放量上升势头越发明显。而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平均每年的减排幅度达到4%,尤其2011年,排放量下降35.96%。江苏医药产业“三废”排放量的变化情况各异,工业废水和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总体变化幅度较小,整体平缓,而工业废气排放量变化大起大落,这与2008年江苏省医药企业数量剧增(总的增加了251家,化学制药大类增加了68家)以及废气包含种类繁多等因素有关,同时说明医药企业对废气处理有所疏忽。
2 江苏省医药产业结构调整对“三废”排放的影响
2.1 数据来源与处理
由于统计口径的调整,本文选取2003至2012年度江苏省医药制造业工业“三废”排放量以及化学制药大类、中药大类和生物制药大类的产值数据进行处理分析,数据来自《中国医药统计年报》、《江苏省统计年鉴》。对获得数据进行取对数与差分处理,以保证数据的可操作性。
2.2 数据分析
2.2.1 江苏省医药产业结构调整对工业废水产生的影响
对废水排放量与细分产业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后,得到R2的值为0.756751,F值为4.148026,显著性水平为0.1,模型的拟合程度较好。具体来看,中药和生物制药大类的弹性系数分别在0.1水平和0.05水平上显著,中药产业工业总产值每增加1%,江苏省医药制造业废水排放量将增加1.12%,这与江苏省中药产业规模较小,废水处理技术水平有限的现实情况有关。因此,中药产业的发展在一定时期内加速了废水的产生。生物制药产业总产值每增长1%,江苏省医药制造业废水排放量将减少3.39%,这是由于生物制药产业整体技术水平较高,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废水有限。化学制药产业虽然弹性系数不显著,但可以看出其对工业废水的排放有正向影响。
2.2.2 江苏省医药产业结构调整对工业废物产生的影响
对固体废物排放量与细分产业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后得到R2的值为0.931149,F值为18.0323,在0.01水平上显著,模型的拟合程度很好。具体来看,化学制药和中药产业的弹性系数在0.05水平上显著,生物制药产业的弹性系数在0.01水平上显著。化学制药产业工业总产值每增加1%,江苏省医药制造业工业废物的排放就减少6.35%;中药产业工业总产值每增加1%,江苏省医药制造业工业废物的排放将减少329%;生物制药产业工业总产值每增加1%,江苏省医药制造业工业废物的排放将增加12.49%。化学制药及中药产业对工业废物排放增速有着较好的抑制作用。而生物制药产业的快速增长却带来了工业废物排放量的高速增长。需要指出的是,《中国医药统计年报》中工业固体废物包括危险废物、冶炼废渣、放射性废物和其他废物等。而国家危险废物目录中包括利用生物技术生产生物化学药品、基因工程药物过程中的母液和培养基废物等。生物制药产业的快速发展带来大量废物的排出,对环境产生了较差的影响。
2.2.3 江苏省医药产业结构调整对工业废气产生的影响
对废气排放量与细分产业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后,得到R2的值为0.82617,F值为6.3371,在0.05显著性水平上显著,模型的拟合程度较好。具体来看,中药和生物制药大类的弹性系数并不显著,但不难看出这两个细分产业对于废气排放存在一定的负向影响,尤其是生物制药产业,其弹性系数的绝对值较大。化学制药产业与废气排放量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弹性系数高达3.3323,说明化学制药产业的发展对于废气排放量整体上扬的趋势负很大责任,这与化学制药产业技术水平较低、资源耗费严重以及废气产生较多等特性有关。
2.3 结论分析
总的来看,中药产业排放的废水是一类含难降解物质和生物毒性物质的高浓度有机废水,对水体的污染十分严重,因此对工业废水排放的正向影响较大,生物制药产业的发展则对工业废水排放量的增长有很好的抑制作用。在废物处理方面,江苏省中药产业以及化学制药产业的不断发展使得企业更加熟练、高效,化学制药产业的作用尤为突出。而生物制药产业的发展对于工业废物排放量的增长有着较强的促进作用。江苏省工业废气治理程度相对较低,化学制药产业与工业废气排放量的关系呈现出一种较强的正相关,中药产业与生物制药产业对废气排放的抑制作用还不够显著。
3 产业结构调整相关建议
3.1 区别对待细分产业
由上述分析可知,江苏省化学制药、中药、生物制药产业分别对废气、废水、废物排放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应有针对性地进行规范治理,达到减少结构性污染的目的。在中药产业方面,建议加强GAP、GMP、GSP等认证监管工作,从药材种植源头抓起,保证周边水质,做到及早防范、及早治理。化学制药行业应注重企业的兼并重组,督促企业技术升级,促进原料药生产企业向高附加值低污染度的制剂产业发展,重点规范废气排放标准。生物制药产业是江苏省未来医药经济重要增长极,一方面,应加强对生物制药产业的扶持,提高其在江苏省医药产业结构中的地位;另一方面,要积极寻求母液、培养基废物等的中和方法,促进固体废物的循环利用。
3.2 严格遵循行业标准
2010年7月1日,《制药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全面强制实施,2014年1月24日《环境保护综合名录》也正式。江苏省医药产业应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淘汰“两高一低”产品和落后工艺、技术装备,达成相关目录指标。江苏省医药产业应依照产业实情制定并严格实施产业指导计划,以单位增加值的污染物排放为基础,同时参考税收率、就业贡献率等指标,制定产业指导目录。
3.3 加强监督管理工作
对于符合江苏省医药产业结构优化目标的高技术企业和优势企业,制定鼓励和引导性的政策,促进这些企业的发展;对于相对劣势企业,制定鼓励产业升级、产业转移或退出的系统性政策;对于“三废”排放污染严重的企业,应禁止投资接受新项目,规定最后期限,实行强制淘汰。《江苏省“十二五”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规划》中更多地关注医药企业废水以及废物排放治理情况,在废气排放方面未多涉及,因此,建议江苏省采取积极政策加大对工业废气排放标准的制定以及创新监管,从而抑制其增长势头。
参考文献
[1]Torvanger A.Manufacturing sector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in nine OECD countries,1973-87:A Diviia index decomposition to changes in fuel mix,emission coefficients,industry structure,energy intensities and international structure[J].energy economics,1991,(3):168186.
[2]Lantz,V,Feng,Q,2006.Assessing income,population,and technology impacts on CO2 emissions in Canada:where’s the EKC[J].Ecological Economics 57,229238.
[3]赵海霞,曲福田等.环境污染影响因素的经济计量分析――以江苏省为例[J].环境保护,2006,(2).
[4]李玮,赵国浩.基于环境约束的工业行业结构优化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3).
[5]逯元堂,吴舜泽,马欣.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环境成效实证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S2):6972.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药品生产能力不断提升。对于药品企业而言,不仅要引进先进的制药设备,还要建立完善的管理系统,保证制药质量,为企业创造良好的信誉和效益。因此,本文针对制药设备管理系统构建展开论述。
关键词:
制药设备;管理系统;构建
在企业制药过程中,相应的制药设备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制药的质量和性能。并且随着我国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推行,为药品制造提供了严格的行业规范,也为制药设备提出了详细规定。在制药设备的设计、选型、安装过程中,要满足相应的规范标准。同时在制药过程中,要做好清洗、消毒和灭菌工作,加强对设备的保养和维护,避免对药品造成污染[1]。因此,对于制药企业而言,为了提升药品品质,就要提升制药设备的性能,对生产过程进行严格的控制,提升设备综合利用率,不断延长设备寿命,构建完善的管理系统,为制药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利润。因此,本文针对制药设备管理系统构架和集成问题展开论述。
1制药设备管理系统构建背景
随着我国制药行业的迅速发展,给当前制药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需要制药企业建立完善的设备管理系统,加强对设备的管理,改善生产设备的性能,延长设备的寿命,为制药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2]。
1.1制药设备管理难度很大
在制药企业发展过程中,由于还没有建立完善的制药设备管理标准,导致在实际生产管理过程中,很难找到相应的依据,无法在管理中应用先进的应用技术和信息资源[3]。当前的制药设备种类繁多,结构复杂,而且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从而导致设备管理组织变得十分复杂,大大增加了设备管理的难度。在制药设备管理过程中,要结合实际设备管理的规模,分析管理现状,从而消除潜在的矛盾。另外,在制药设备管理系统中,很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存在很多不可预测性,需要管理人员进行提前的预测,做好制药设备管理工作。
1.2制药设备管理系统的内容
对于制药设备管理系统而言,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涵盖各方面的内容,管理过程比较复杂。因此,大大加重了设备管理系统的任务,需要不断降低设备管理维护运行开支,提升设备使用率。随着系统功能的不断完善,对制药设备管理系统提出了更为严格的标准,要求企业不断推广GMP标准管理[4],不断解决在实际生产和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控制好药品生产流程等,而这就需要系统管理人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1.3设备系统构建目标
对于制药企业而言,制药设备决定着企业的经济效率,对制药企业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根据当前制药企业发展的现状,为了满足当前药品市场发展的需要,要对制药设备管理系统的构架和集成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明确系统设立目标,做好制药设备运行管理[5]。通常情况下,制药设备系统构架和集成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对管理系统而言,要能够全面客观地反映制药设备的运行信息,为做好GMP能力评定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并且能够做好设备检修和故障处理工作,保证设备始终保持良好的状态;②要结合系统运行情况,不断提升制药设备的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率,有效降低企业投入的生产成本,不断延长设备的寿命;③要提升制药设备管理系统预测的准确性,能够对设备运行情况进行科学的分析,控制好生产的各个环节,保证满足生产需要,提升工作效率[6]。
2制药设备系统管理体系构建
2.1制药设备系统管理体系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制药设备管理信息系统得以不断完善,并且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形成了不同的理论。对制药设备寿命周期而言,主要包括规划和维修工程。其中,规划工程主要选择最优的投资方案,采用科学的决策,提升设备投资的经济性,为以后设备采购和选型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维修工程主要分析制药设备出现故障的规律和方式,主要依据设备诊断学、修理学及网络技术,来解决设备维修问题,其理论基础就是故障物理学。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制药设备性能不断完善,企业生产效率不断提升,设备管理逐渐朝着现代化和规范化的方向发展,实现了设备管理的集成化、网络化、智能化。设备维修的专业化和规范化,设备要素的市场化,都给当前制药企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也给制药企业带来了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2.2制药设备管理系统功能结构
为了发挥制药设备管理系统的重要作用,就要明确制药设备管理系统功能结构,明确企业设备管理需求,做好系统工程架设设计和集成。随着药品行业不断规范化,有的药品生产企业依然采用传统的设备管理模式,难以满足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由于药品企业生产不规范,需要进行大修和停产,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并且在设备维护流程上,依然采用传统的管理方式,导致管理水平低下,降低了生产效率,给企业带来不小的经济损失。在制定工作计划的过程中缺乏实效性,无法及时有效地搜集反馈信息,并且提供数据准确性较差,数据后期统计分析不科学,都给企业生产管理带来了不利的影响,不能从根本上提升设备维护管理水平[7]。在实际管理过程中,药品的生产维护要结合药品企业实际生产情况,控制好每一个生产步骤。第一,要做好设备管理信息化基础工作,广泛搜集制药设备、故障及工具的相关信息,然后进行汇总。第二,要做好相关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建立药品企业设备系统的维修模型,为决策阶段提供重要的参考数据。第三,要不断完善预防性维修体系结构,充分利用计算机辅助系统,不断提升设备利用率,降低投入成本,自动生成维护工单,并且通过对维护工单的管控,从而加强预防性维护体系的管理,帮助药品生产企业提供最佳的维修决策,促进药品生产企业的长远发展。
2.3系统功能构架设计与集成
为了做好制药设计管理系统构架与集成,在实际研究过程中,要分析企业管理部门的组织形式,加强对制药设备的管理与维护,根据制药设备管理的现状,提出相应的建议。现针对系统设计和集成的总目标展开论述。第一,在实际生产过程中,药品制造企业要建立设备信息管理平台,完成对设备验证、使用、维护及故障管理等工作。第二,在提升设备利用率的过程中,要不断深入挖掘设备生产的潜力,最大限度地减少设备停机时间,降低设备物耗损失,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第三,在实际管理过程中,采用动态的管理方式,不断规范设备管理标准,减少维修次数和维护成本,不断延长设备使用寿命。第四,要加强对管理维护人员的培训,提升维修人员的工作效率,不断优化资源配置,降低企业的维护运营成本[8]。以下针对系统内部各个子系统展开论述。一是系统管理子系统,主要包括系统窗口模块、系统数据安全模块、用户权限管理模块、系统帮助模块、查询输出模块以及数据备份、恢复及清空模块等。二是资产管理子系统,主要包括设备建档模块、配件管理模块、拆旧数据模块及设备报废模块。资产管理子系统是整个设备管理系统的基础,需要加强对企业和设备维护资源信息进行管理。三是设备GMP能力管理子系统,具体包括净化功能模块、安全保护功能模块、结构设计模块及公用工程配套模块。四是验证管理子系统,主要包括设计、安全、运行及性能确认模块。五是使用和维护管理子系统,具体包括设备清洁模块、设备维护检查模块。在这个子系统中,主要为了保证设备正常运行,要采用先进的维护技术,提升设备性能,提升设备使用效益。六是管理子系统,主要包括任务模块、设计模块及组织岗位模块,从而保证制药设备能够正常运转,有效防止设备与人、环境之间出现双向污染的情况。七是故障管理子系统。设备保障信息模块主要保存利用故障树分析法和故障模式影响分析法的数据,从而为设备维护提供借鉴和帮助。其中,维修数据分析模块就是分析维修性的数据模式,然后从现有设备管理信息中提取相应的维修参数,从而为企业制定维修决策提供借鉴和参考。维修计划模块是故障管理关键系统,能够为维修决策模块提供维修优化模型。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维修决策模块有效实现了对设备保养、专修的智能化管理[9]。而在维修工作管理模块中,主要记录日常维修工作的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在线的实时管理。
3结语
在药品企业生产过程中,要加强对制药设备的有效管理,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本文针对制药设备管理系统的构架与集成进行了分析,明确了系统管理的任务和内容,有效地控制设备的状态,提升生产效率,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作者:张超 单位:天津红日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范春坚,张少杰.论制药设备管理系统的构架与集成[J].科技创新导报,2015,12(18):56.
[2]耿忠霞,张洪超.ERP设备管理系统在生物制药企业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工程学,2014,23(6):523-524.
[3]王博,于颖.浅析制药装备管理软件的研究与开发[J].机电信息,2014,14(17):55-58.
[4]丁晓星,谭磊.制药设备管理系统的构架与集成研究[J].科技与创新,2014,1(6):111,114.
[5]郭璇.浅谈核电厂安防系统集成管理平台设计[J].电气应用,2012,31(12):31-35,45.
[6]赵禾粼,姚元超.制药设备管理与GMP相适应的对策[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15(7):9.
[7]秦峰.制药设备管理与GMP相适应的对策[J].机电信息,2010,10(17):50-52.
按类别划分,应急产业包括救援处置装备与技术、监测预警诊断设备与技术、预防防护产品与技术,应急服务包括社会救援服务、咨询培训服务、应急物流服务等。
根据陕西应急产业发展现状的特点,本次调研主要集中在应急制造业,即生产专用应急产品的企业,以及应急服找怠
随着公共安全形势日益严峻,各类突发事件发生概率更高、破坏力更大、影响力更强,尤其在食品安全、生产安全、信息安全等领域,公共安全形势严峻复杂,防控难度不断加大。2015年8月在天津滨海新区发生的危化品爆炸事故,再一次警示发展应急产业的紧迫性与必要性。
应急产业属于战略新兴产业和科技先导产业,是为突发事件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处置与救援提供专用产品和服务的产业。陕西是能源大省,围绕能源化工打造了陕北大型煤炭示范基地、现代煤化工综合利用基地等“十大基地”以及重点建设的榆神工业区、榆横工业区、靖边能源化工综合利用园区,具有规模较大的能源化工产业集群,而煤化工容易引起重大事故,发展应急产业是解决隐患的有效途径。只有应急产业发展工作做好,安全才能在每一个人身边。
陕西应急产业发展的现状
根据工信部确定的重点应急产品范围,初步统计,陕西现有生产应急产品的企业182家,其中关中地区162家,陕北地区6家,陕南地区14家。应急产业涉及装备制造、电子信息、轻工、化工、材料、医药、建筑等行业,其中企业数量占据前三的行业分别为:装备制造企业59家,占主导地位;其次是轻工企业,共33家,主要生产社会群体个人防护用品、塑料管材、编织袋等应急产品;再次是医药企业,共28家,主要生产防控突发公共卫生和生物事件疫苗和药品。另外电子信息企业有17家,材料企业13家,建筑类企业12家,化工企业10家,电气企业8家。2013年应急产业产值达500亿元,约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2.4%,资产总额近700亿元。由此可见,陕西依托装备制造业的优势,发展应急产业具有一定的基础。从研发实力来看,科技人员数量占职工总人数的18.4%,说明陕西在应急产品的科技研发、关键技术突破方面,具有一定的科技创新能力。
按照监测预警、预防防护和救援处置三大应急产品分类来看,属于生产监测预警类应急产品的企业有13家,生产预防防护类应急产品的企业有51家,生产救援处置类应急产品的企业有121家(一些企业可生产多类产品,分类时存在重复统计的情况)。由此可见,陕西应急产品主要集中在救援处置类。
将182家企业生产的应急产品按照三大类里的60个小类细分,统计出各类应急产品的生产企业数量。监测预警类应急产品主要以煤炭、矿山等安全生产监测报警技术为主,主要与陕西以能源化工为主的产业结构密切相关。共有6家企业,产值上亿元的重点企业有西安创联电气科技(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西安天伟电子系统工程有限公司、西安博深煤矿安全科技有限公司、西安威盛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
预防防护类应急产品集中在防护材料和社会群体个人防护用品,如耐燃耐火材料、电线电缆、防护服等,分别有20家和13家企业。产值上亿元的重点企业有际华三五一三实业有限公司、陕西金翼服装有限责任公司、西部电缆有限公司、陕西电力电缆制造有限公司、西安永安建筑科技有限责任公司、陕西西亚电线电缆有限公司、安康市皓翔节能保温材料有限公司等。
救援处置类应急产品主要集中在以下领域――
防控突发公共卫生和生物事件疫苗和药品:应急特需药品、消杀用品等,共27家企业生产,重点企业有西安力邦制药有限公司、陕西必康制药有限责任公司、陕西白云制药有限公司、西安世纪盛康药业有限公司、陕西仁康药业有限公司等。
防汛抗旱产品:水泵、输水管、编织袋等,共22家企业生产,重点企业有西安泵阀总厂有限公司、高科建材(咸阳)管道科技有限公司、航天动力、富平县天和包装厂、城固县宏达塑化有限责任公司、陕西景虹塑业有限公司、陕西雨力洁塑业有限公司、陕西扶龙机电制造有限公司、陕西桥陵塑业有限公司等。
生活救助产品:移动房屋、帐篷等,共16家企业生产,重点企业有陕西建设钢构有限公司、西安雅致集成房屋有限公司等。
消防产品:各类消防车、灭火器等,共6家企业生产,重点企业有陕西凌云电器集团有限公司――银河消防科技装备股份有限公司、陕西坚瑞消防股份有限公司、西安核设备有限公司等。
起重、挖掘、钻凿等应急救援特种工程机械:压路机、破碎机、钻机等,共6家企业生产,重点企业有西安京龙工程机械有限公司、陕西华山工程机械有限公司、中铁二十局集团西安工程机械有限公司等。
生命支持、治疗、监护一体化急救与护送平台等领域:医学应急救援综合保障车、医疗急救车、医用氧气等,共6家企业生产,重点企业有西安蓝港数字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陕西莫格医用设备有限公司等。
反恐技术与装备:特种车辆、无人机、定向爆破器材等,共6家企业生产,重点企业有西安飞豹科技发展公司、宝鸡专用汽车厂等。
从三大应急产品类别中各类行业的企业数量也可以看出,监测预警类主要以电子信息企业为主,有8家企业;预防防护类主要以轻工、装备制造和材料企业为主,分别有13家、12家和11家企业;救援处置主要以装备制造、医药和轻工企业为主,分别有43家、28家和20家企业。由此可见,陕西依托装备制造业的传统产业基础,发展救援处置类应急产品具有明显优势。
按照关中、陕北、陕南三大区域划分,关中地区的应急企业为165家,占全省总数的89.19%;陕北地区有6家,占全省的3.24%;陕南地区有14家,占全省的7.57%。可见,关中地区集中了主要的应急企业,并且应急产品种类丰富,以救援处置类为主,是全省生产应急产品的重点地区。而陕北和陕南的应急产品生产相当薄弱,主要产品为防护材料、应急特需药品和防汛抗旱产品。
目前,陕西已形成一批具有先进技术和较强生产能力的应急产品生产企业,一些应急产品达到国内甚至世界先进水平。在应急产业发展中,应将这些应急企业作为重点扶持对象,打造具有陕西特色的品牌企业,形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产业集群。
陕西应急产业的发展方向和产业布局
应急产业的发展要以现有行业资源整合为出发点,通过对现有产业基础进行重新划分整合,寻找应急产业发展的重点。陕西应急产业发展的基础是装备制造、轻工和电子信息产业。因此,“十三五”期间,应继续做大做强装备制造业的应急产品,依托军工企业的优势,在消防车、特种车辆、无人机等高端装备制造业中进一步加强科技研发,打造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龙头企业。轻工行业的应急产品以功能性面料、防护服、防护鞋为特色优势,发展个人防护用品。电子信息领域重点发展应急通信技术与产品,继续保持防雷产品和技术在全国的领先地位。预计“十三五”末,应急产业产值达到1000|元,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5%。
在产业布局上,关中地区建立综合性应急产品生产基地,陕北地区建立围绕能源化工产业为服务对象的应急服务基地,陕南地区建立应对地质灾害和洪涝灾害的应急物资储备基地。
以关中地区为核心,在西安、咸阳、宝鸡打造各具特色的应急产业集群。西安打造电子信息为主导的应急产业集群,以天伟电子系统工程有限公司和西无二电子信息集团有限公司为龙头企业,生产应急通信技术与产品和防雷产品。咸阳依托本地区的龙头企业以及同行业企业集聚,可打造两个生产应急产品的产业集群,一是以服装、印染为主导的轻工产业集群,主要生产社会群体个人防护用品;二是以橡胶制品为主导的化工产业集群,主要生产橡胶型材,如油囊、输油管、软质装备等,用于救援时输送和储存油料。宝鸡以装备制造业为基础打造产业集群,包括三个板块:一是汽车制造,形成以载重汽车制造为龙头,以专用汽车、特种车辆为特色,以汽车零部件制造为支撑的发展格局;二是飞机制造,重点围绕宝钛集团、宝鸡专用汽车公司和陕西北宸航天科技公司研制开发的旋翼机和无人机,主要应用于消防救援、火情监控、公安反恐、地质灾害评估等领域;三是消防产品生产,以陕西银河消防科技装备有限公司为龙头,生产各类消防车和消防器材,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乃至世界先进水平。
陕西应急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市场环境方面
市场需求不足。一是全民公共安全消费需求不强,个人应急消费的观念意识薄弱,并且也缺乏对全民公共安全和风险意识的宣传教育。二是应急产品市场不成熟,物资储备、重要设施和应急队伍的应急产品配备缺乏配置标准,对应急产品的拉动不够,且很多方面没有与国际接轨。为做到对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快速响应,在重要基础设施建设中应强制性规定进行应急设备配备,如轨道车辆的紧急疏散门,国外法律规定必须配备,而国内还未有相关规定。
社会力量支持不足。应急救援的资源保障体系存在缺陷。目前陕西应急救援的保障体系包括专用通讯设施、专业物资与装备、专业队伍、财力支持、物流体系等,完全由政府来提供。但由于政府自身能力局限,不能提供足够的物资保障。另外,陕西应急产业发展缺少产业化的多种资本支持机制。由于应急产业的高风险性、时效性等特征,应急企业融资难,融资渠道、融资方式相对狭窄。
政策环境方面
应急产业政策滞后。现行的应急产业政策分散于各个法规、各个部门文件中,没有进行有效的整合。在产业发展过程中,缺乏有力的政策引导,并且一些政策缺乏具体的实施细则和配套措施,可操作性不强。政策导向不全面,现有政策侧重于促进应急救援装备类的产业发展,对于企业提供应急服务的政策导向不明确。
财税政策扶持力度较弱。企业发展一方面需要扩大规模、延伸产业链,以满足生产量不断增长,另一方面,要进行技术改进和科技研发,然而企业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往往只保证产量,缺少科技研发的动力和资金支持。财政税收政策对于应急企业的扶持力度不够,没有有效的激励性政策以促进企业发展,政府采购和财政补贴政策以及多样化税收减免政策还需进一步完善。
政策机制协调性较低。灾害应急管理体制分门别类,形成单灾种、分部门、分地区的单一灾害应急管理模式,救援资源难以整合协调。一方面,对于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难以形成合力;另一方面,针对应急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由相关部门各自制定和实施,缺乏跨部门的信息共享和政策协调机制。
产业组织方面
应急产业软、硬件建设发展较慢。从硬件建设来看,陕西应急产业相关基地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应急产业园区建设还不完善。一些应急产品的技术水平虽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但生产企业仅限于单独一家或几家,没有形成规模效应。从软件建设来看,应急物资和设备分级分类储备体系尚未建立,物资和设备的数量和种类不能满足应急需要,同时布局不够合理,调运不及时。应急产业的信息化建设进程缓慢,应急产品和物资储备数据库还需逐步完善。
产品规范和技术标准不明晰。一些企业生产的专用设备,国家目前暂未出台相关产品的规范及技术标准,产品交付后相关审定部门无标准、规范可依,给产品推广带来一定困难。另一方面,产业需要规模化发展,然而在无相应标准规范要求的情况下,一些应急产品的应用势必会推高企业成本,企业主动投入的意愿不强,对于应急产品的市场开拓产生不利影响。
应急产业专业人才缺乏。专业结构不合理,层次结构存在不足,人才队伍的培养相对落后,严重制约着应急产业的发展。现有人才培养途径主要依赖于常规的高等教育模式,局限于与行业相关的专业,偏重于研究型人才,对于从事安全生产或应急救援的管理型、技能型工作人员,缺乏相应教育和培训。应急产业专业人才无法满足市场巨大的人才需求,推动建立应急产业体系发展的动力明显不足。
陕西应急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
关键词: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现状;趋势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展现出了较强的综合性,这涉及了机械和化工方面的内容,注重对专业人才进行重点和合理培养。当前,我国对过程装备和控制工程的专业人才需求不断提升,对人才的能力也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我们重点明确过程装备和控制工程专业,以此作为发展的前提,为专业教育人才培养做好根基和支撑。文章立足专业现状发展,并分析了未来的具体趋势,希望能够为社会输送优秀的人才。
一、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分析
该专业主要是改造机械装备和控制工程。研究内容是过程装备和配套装备,也涉及了节能设备的研发和设计。过控技术在其他的生产经营中得到了运用,以生物工程、机械制造和制药等为基础。该专业具有较强的融合性,基础性内容是过程装备设计,组成部分涵盖了过程原理和具体的控制技术等。现阶段,开展该专业教学,往往是为了向社会输送优秀的人才,展现出较强的综合能力,在掌握基础性课程内容之后,还应该掌握相应的现代信息技术。今后,该专业教学中要进行合理的优化和升级,形成属于专业人才发展的重要模式,带动社会相关行业的进步和发展。
二、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现状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往往是指改造机械设备和控制工程。经济发展之下,我国的经济发展展现出了较快的速度,这样的形式下,也增加了该方面的人才需求。不管是哪一个行业对该技术人才的需求都是比较大的。我国在化工领域上投入了相应设备和基础建设内容,但是一些行业发展的时候,在人才的要求上依旧是比较高的,尤其是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能源问题成为了现阶段人们关注的重点内容,军事航空等发展,也需要这方面人才作为支撑。计算机操作能力强的人才也是我国急需的。我国科学技术水平提高的情况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也为我国的工业发展提供了动力支撑。为了满足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学生自身就应该拥有较强的理论基础知识。比如,学生重点掌握机械设备研发内容、控制工程理论内容。站在人才的发展角度上,过程装备和控制工程人才专业性培养,在方向上是十分明确的,要以机械专业人才为基础,而不是工程人才。理论知识和设计等能力强的人才,才会符合社会的要求。
三、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一)信息行业提供充足发展动力信息化的内容和过程装备与控制专业进行融合,就会让该专业发展拥有明显的趋势。现代信息技术发展之下,对制造业的生产形式和环节等都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同时,也让制造业的发展获得了巨大的动力。这让制造业的效率和质量得到充足的保证。由此,在这样的发展趋势下,制造业也会在市场中稳定立足,并获得更多的份额。这其中,也将会对过程装备和控制工程专业技术提出更高的要求。对信息技术进行合理的掌控,以智能化操作为载体,让过程控制人才成为关键和主体。
(二)专业人才是重要发展的基础最近几年中,我国的人才和生产资源处于相对集中的状态。不管是进行高新技术升级,还是对工业化产业的先进程度提升,都应该展现出较强的专业技术人才。在此模式和背景下,就让人才培养面临着比较大的压力。但是,也为专业发展提供了十分清晰和明确的方向。同时,在进行过程装备和控制工程专业发展的过程中,要明确专业的综合性,从多个角度出发,让这项技术逐渐延伸到各个领域中。专业人才技术的运用和掌握也是重要的一个方面,所展现出的现代化理念也是十分清晰和明确的。在此发展趋势下,高校开展专业课程教学的时候,就应该通过完善教学制度和教学模式,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新,这符合高校专业运行和发展的特点与优势。以此作为支撑,迎合这种发展趋势,就会让过程装备和控制工程人才的培养更加完善。
(三)服务业和制造业结合发展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服务业和制造业展现出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价值。这对于我国经济提升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准备。我国的经济增长目标也逐渐得到实现。在最近几年发展的过程中,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模式逐渐彰显出来。其中,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也逐渐彰显出优势和意义。在这其中,制造业的地位逐渐提高,但是其已经不能独立发展,而是和服务业之间进行了融合,形成了完善的发展模式。在此模式下,也让制造业所发挥出的服务性优势和特点得到充分体现。服务业在实际发展的时候,就找到了和制造业进行密切联系的根本切入点。国家的相关部门从行业的范围领域出发,进行了详细的划分和研究,市场经济体制也拥有了获得健全发展的机会。这让服务行业对新颖的制造业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和冲击。这样的发展形态也会继续持续和完善。同时,在这样的发展趋势和情形下,让高校进行过程设备和控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不能完全按照一个方案进行,而是应该关注制造业和服务业的特点,找出其中的结合点,对两者的优势进行深度挖掘,这让过程装备和控制工程专业教学也获得了更好的发展机会。
(四)制造业全球化和智能化发展方向首先,制造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展现出了技术和生产相分离的特点。一些制造业在运行的过程中,把一些不涉及核心生产技术的内容进行海外转移。在这项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就要拥有较高水平的智能化过程控制技术。不管是处于国外,还是在国内,都应该从具体的需求出发,以技术研究和开发为基础,在完善先进技术设备的运用。这会让企业的生产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1]。另外,远程技术的出现,并获得了升值发展的机会,就让过程控制专业在发展上拥有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和支撑。其次,智能化的出现,为过控技术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明确的方向。开展过程装备和控制工程专业技术运用的时候,将智能化融入其中,就会对服务业和制造业的生产进行重点转变,也提升了运用的效果。以此作为技术背景,让远程技术逐渐带领过控技术的发展和进步。计算机信息化的优势彰显,也会让过控技术获得进一步升华的机会。由此,安全生产工作也会顺利完成。
四、提高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建设完善的重要举措
(一)确立明确和清晰的过控人才培养目标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坚定自己的教学信念,能够通过自身的良好教学品质和精神带领学生进步。在此,开展专业课程教学之前,从具体的过程装备和控制工程内容出发,形成完善的人才培养目标。这其中,清晰的专业化发展需求,对人才进行合理定位和升级。人才培养目标确立的过程中,就应该从专业课程的具体内容分析,并立足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的实际运用,关注其在市场经济发展中所发挥出的重要价值和意义。以合理化的人才定位为基础,让工程专业技术领域为人才的成长打造机会和空间[2]。在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的情况下,会保证专业教学的针对性,引发学生掌握更多的技术方法和理论内容。
(二)创新和升级专业教学方法在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知识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就应该积极从专业的具体课程出发,转变和突破以往的教学形式,不能仅仅是进行单一化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而是要向学生详细地讲解知识内容。在实际进行教学的时候,对教学方法进行完善和更新,让教师和学生之间拥有互动的机会,完善互动环节。在此,教师对过程装备和控制工程的教学切入点进行研究和分析,教学中所涉及的重点是实践课程。针对那些简答的内容可以适当进行略讲。然后,教师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提供准备和机会。开展专业教学的过程中,就应该让学生拥有属于自己探究知识的空间[3]。学生会拥有独立思考的的机会,也会和其他的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学生通过自身的独立思考,激发学生合作探究的欲望。学生在自主学习的时候,对过程装备和控制工程专业的内容进行重点把控。教师发挥出信息教学技术的优势,借助多媒体教学技术,发挥出教学的价值和意义。
(三)构建完善的课程教学体系1.对控制课程教学进行完善,并给予一定的重视该专业展现出了一定的综合性,但是实际教学的时候,教师仅仅关注工业化学和机械课程的讲解,并没有对普通的化学知识进行重视和讲解。这样的教学状态,并不符合学生的发展和进步,也难以带动学生的综合素质进步,让该专业课程难以获得进步的空间。所以,教师进行课程讲解的过程中,就应该对教学重点进行明确和完善。对控制的原理和方法进行合理化教学,这会对控制课程教学进行升华。2.要重点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过程装备和控制工程专业教学的时候,会涵盖比较多的内容,机械实验是基础,同时也涉及了相应的设计实验和综合实验。教师从各个实验教学的关注点出发,引领学生顺利完成实验,在此教学过程中,就会更好地提高学生实践操作技能。
五、结论
一、制药工程教改历程
华东理工大学是教育部所属重点院校中最早设立工科类药学专业的学校。制药工程专业的前身化学制药工学专业始建于1952年,1953年开始招生。制药工程课程的开设和讲授与制药工程专业结伴成长。乘学校课程建设的春风,制药工程在多年积累的基础上开始进行深入的课程建设与改革。2005年至2006年,学校对制药工程进行了重点课程建设立项资助。2007年至2009年进行了校精品课程建设,同年获得上海市重点课程建设支持。经过一系列的课程建设项目,课程从教学内容、教学大纲、教学手段到配套管理等方面有了长足进步,完善了课程的教学目标,构建了课程完整的知识体系,优化了教学内容,提高了任课教师自身水平。
二、构建与时俱进的制药工程课程内容
(一)紧跟制药行业发展脚步,增加新工艺、新方法的介绍
目前,我们本科的制药工程课程主要分为两部分内容来进行讲授:药厂反应设备和车间工艺设计。药厂反应设备部分根据制药工程专业的需要,吸取化学反应工程学的基本理论,结合反应器的经验计算方法,以反应器的结构型式为线索,摆脱繁复的数学推导,着重于基本规律的讲解;阐明了理想反应器、反应器型式及操作方式的选择、停留时间分布及测定等概念;重点讲述釜式反应器的混合机理和效果,搅拌器的选型与放大、搅拌釜的传热及工艺计算;对管式反应器、气液反应器、气固反应器、流化床反应器等反应器理论和设备设计进行介绍。车间工艺设计部分主要讲述车间工艺流程设计、物料衡算、能量衡算、车间布置设计和非工艺设计基础等内容,力求使学生掌握药厂车间工艺设计的基本技能。制药工程是一门药物从实验室走向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学科。因此,其在与实验室研究结合的基础上还有适应市场、客户及控制成本的需求,要求专业人员及时更新设计观念、设计方法和科技知识,更要求课程教师根据行业内工程的发展,对教学计划和内容不断进行调整。例如,增加目前正处于研究高峰期的超临界萃取装置、有广阔发展前景的膜蒸发设备及分子蒸馏设备、膜反应器及生物反应器、先进的流化床技术及流化床装置、先进的三相床反应器研究、制药洁净厂房空调净化系统、药厂节能措施和现代“精烘包”工序设计等内容。
(二)引入GMP理念,强化药品生产管理意识
《药品生产管理规范》(Good ManufacturingPractice,简称GMP)是药品生产和质量管理的基本准则,适用于药品制剂生产的全过程、原料药生产中影响产品质量的关键工序。[3]医药产品品种多、更新快,产量差别悬殊,药品生产的路线也是日新月异。因此,制药车间设计的水平和要求不断提高。现有的课程中制药车间工艺设计部分内容体系已经落后于制药工业的发展,有些已经被淘汰或不符合GMP的要求。我们根据行业发展现状,将GMP的理念引入到课程中,让学生逐渐强化GMP概念,认识到符合GMP要求是制药工业的发展准则。例如,《药品生产管理规范》的第一章总则第二条明确提出了热敏性药物设备的规定。教师在授课中与学生进行讨论,使学生了解到抗生素药物的结晶应该使用冷却结晶器或喷雾结晶器,也可以采用真空结晶操作,这主要是为了避免药物分解降低结晶温度。学生在后期进行此类原料药车间工艺设计时,就能注意到这种特殊情况,并对此类药品的结晶工艺做出正确的选择;以前的设计中对周围的环境因素考虑不多,而现在的药品生产企业必须具有整洁的生产环境,所处环境的空气、场地、水质都要符合生产要求,生产厂房及周围应无污染源;设计车间不同生产区域时,我们要求学生要严格按照GMP提出的非无菌原料药的生产要求执行,除粗品或浓缩液、活性炭、溶剂、外包装及其清理等置于一般区域外,其余工序均应设在30万级区域内(即:过滤、结晶、分离、干燥、过筛、混粉、内包装等);生产避孕药品时,根据GMP要求,厂房应安装独立的空气净化系统,并与其他药品生产厂房分开,气体排放还需经净化处理。[4]
(三)案例教学,教学相长
硝化是制药中的一个典型反应类型,为使同学对这一反应类型有深入的了解,我们在硝化车间实习基础上,设计了乙苯硝化生成对硝基乙苯———对硝基乙苯分离———对硝基苯乙酮氧化的大设计题目,并拆分成几个小的分题目分组进行设计。答辩时将大题目组的同学统一进行答辩,以使学生对分题目有深入的了解,对原料药的整个生产过程有整体性认知。我们还在前期学生设计内容的基础上,列出了针对一些产销量小、新药的中试和放大的设计课题。例如,磺胺多辛车间工艺设计中增加多功能车间设计部分,使学生不拘泥于具体生产品种和规模,而是按照制药工业常用的化学反应和单元操作,选择不同规模的反应器、换热器、塔以及离心机、计量槽等通用设备,更新了学生药品生产及工艺设计的理念和思路。这类新型的设计题目对教师的理论和实践经验要求较高,教师要先于学生进行设计题目的考察和复核。尽管工作量增加了很多,但在复核及讨论过程中,教师自身的工程设计思路也更加明晰,知识也得到了扩充。
三、将“大工程”观念引入制药工程教学中来
大工程观课程体系的“工程”指实践性和创新性教学环节,即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环节等课程。而高等工程教育的本质特征则由综合性、系统性、实践性和创新性构成。[5]课程根据培养药品制造工程技术人才的目标,结合工科院校特点,逐步形成了制药工程课程体系。该体系结构为:课堂理论教学—校外实习(实践教学)—毕业设计(课程完成后的总结性教学)三大板块。
(一)与生产紧密结合的实践教学
工程类课程教学要以一线生产的实际需要为核心目标,在强调对基本知识的熟练掌握和灵活应用的同时,更加强调与一线生产实际的结合,实习通常作为学生贯通专业知识和集合专业技能的重要教学活动。[6]作为工程类课程,我们非常重视实习这个教学环节。为此,我们设立了两个阶段的校外实习。其中认识实习是在学生学过基础课程但尚未学习制药工程前进行的。在这个阶段,学生对制药过程不熟悉,通过认识实习可以对原料药车间的各种单元操作、车间布置直观接触,为后面的制药工程课程学习奠定基础,激发课程学习的兴趣。第二个阶段为毕业实习阶段。此时,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理论知识,教师在生产实习过程中会有意识地提出药厂生产涉及的工艺路线、原料和设备选择、产品精制、车间管理等问题,引导学生观察现代化药厂的生产和精制设施与装备,关注原料药质量生产管理规范在工厂的具体实施情况,有机会时还会要求学生自己动手进行生产操作,使课堂内容在实际的经验中得到加深和升华。学生通过对典型的原料药生产车间的生产流程、生产管路的排摸,绘制工艺流程图和设备流程图,尽可能多地收集制药工程课程设计数据,并对现代化制药车间布置获得初步认知。在学生收集到的生产现场数据基础上,教师归纳提炼出设计题目,要求学生将生产实习中的内容与工艺设计相结合,作为设计阶段的实际任务。
(二)强化课程设计,引入工程软件
近年来,一些院校的制药专业学生的毕业环节内容都以参与教师的药物合成科研课题为主,学生在完成论文的过程中缺少工程设计的训练。而进行物料、能量衡算和工艺设备选型、绘制出初步设计阶段的带控制点的工艺流程图、车间布置图、设备装配图等工作是工程应用型人才所必备的基本能力。为此,我校专业培养方案在第七学期安排为期4周的小设计,在第八学期安排为期22周的毕业大设计与制药工程课程相配套,形成“大论文小设计”或者“小论文大设计”的格局,学生同时得到药学科研及工程设计的全面训练。
无论大设计或者小设计都是在学生完成专业理论课程后才安排的教学环节,是在前期所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在真实的原料药车间工艺设计过程中将工艺流程设计、物料衡算、能量衡算、车间的“精烘包”设计和管道设计等知识融会贯通。毕业设计是同学们在原料药厂毕业实习后进入的,由指导教师根据实习内容或自拟设计题目布置设计任务书。学生先进行文献查阅、外文翻译等前期准备工作,在第七学期寒假前进入课题工作阶段。承担制药工程课的教师都会参与指导学生设计工作,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加强课程设计内容讲解,重申课程中的有关概念,着重培养学生应具备的工程制图能力,使设计与课程相互呼应,相辅相成。学生通过设计环节的锻炼,加深理解制药工程的理论,并将之运用到实践中去,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得到了大幅度提高。
制药工程设计可以借助计算机来辅助教学。应用多种工程软件可以较好地解决制药过程研究、开发、设计、生产中的问题。设计中一般会使用到PROII、AutoCAD等工程计算、设计和绘图软件。CAD绘图软件在设计中引入得比较早,前期也有相应的课程作为应用基础。目前在毕业设计阶段,同学们都使用CAD软件来绘制带控制点的工艺流程图、重点设备装配图和车间布置图。而针对塔设备或一些带循环控制的计算,他们也会应用PROII等计算软件。这些软件的应用可以使学生以较少的精力去完成较复杂的计算和绘图任务,而将主要精力集中于解决工程问题上。
答辩是这一设计环节的主要考核手段。原有的答辩方式主要是教师问学生答,后逐步改为全体学生参加,由学生自己叙述在设计过程中应用到的公式和原理,给出选用手册和参考资料,并对照设计说明书及设计图纸,完整表达自己的设计方案,讲解自己设计的特点,重点突出自己的创新性,根据设计中给出的成本核算,对设计的车间进行经济分析。这种答辩方式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设计后期仍然可再进行方案比较,大大增强了学习主动性,也使学生能在正式进入生产企业工作时更快融入,工作更有开创性。
四、教学手段的综合利用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制药生产实践密切相关,并涉及大量的制药生产设备的相关知识。学生此前从未接触过药品生产,文字性质的描述或者图示的方法不能有效地提供工程信息,学生对工程设备的操作状态及结构没有直观的认识。教学实践证明,使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将教学内容形象、直观地展示在屏幕上,可以最大限度弥补学生工程观念不足的问题。本课程组织任课教师对上海及外省一些大型制药企业进行调研,并以工程为主线结合制药理论制作了多媒体课件,为原本枯燥的课堂教学带来了新鲜的内容。课件使用动画演示各种制药设备的原理,可使学生看得清、搞得懂。比如,新型的膜蒸发设备采用动画演示,学生先前通过图片了解了设备的主体结构,再看动画,就会感到复杂的机械原理变得浅显易懂了。我们还将药品生产企业原料药生产的实际操作过程以及车间的布置穿插在课程教学中,使学生获得身临其境的感觉,提高了“教”与“学”的效率。
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比尔・盖茨的预言不无道理。2010年5月6日,中国首富易主为一家生物医药公司――海普瑞(002399SZ)实际控制人李锂。
据资料显示,全球生物技术药品市场1996年为127亿美元,1997年约为146亿美元,且每年以超过lO%的速度增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TMF)负责人预测,到2012年全球抗癌药市场的年增长率将达15%,仅抗肿瘤药物市场销售总额就将达到80GT,美元左右。
就中国生物医药市场而言,截至目前,虽然生物制药板块指数从年初至今已累计下跌16.09%,PE相对于沪深300的估值溢价率已从最高位溢价率的237%(2010年11月)跌落,但目前溢价率仍在190%左右。
中投顾问最近预测显示,预计“十二五”期间,一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863计划项目将引领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而“十二五”规划对于重大创新药开发的资金扶持规模预计将从“十一五”时期的66亿元扩大到105亿元。
种种迹象都表明,生物医药发展迅速且前景广阔。
2011年6月26日,科技部副部长王志刚在“2011年国际生物经济大会”上透露:2010年中国生物产业产值超过1.5万亿元,抗生素、疫苗、有机酸、氨基酸等多种生物产品产量位居世界前列。“十二五”时期,科技部将发挥“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新药创制”、“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3个重大专项的引领作用,加速培育生物医药产业。并且《生物医药发展“十二五”规划》将在中秋过后出台,此次规划将会在产业发展方向和财政支持上给予更明确的扶持,产业将迎来一个重要发展机遇期。
如此可见,作为“十二五”振兴中“七剑下天山”之一的生物医药产业,已从幕后走向台前。但对于中国生物医药来说,机遇与挑战同在,落后与先进并存是目前行业现状。但制约其行业发展的瓶颈都有哪些?行业战略如何制定?中国生物医药路在何方?“年轻”的中国生物医药行业面临抉择。
抢螃蟹时代
“我国生物技术药物的研究和开发起步较晚,直到70年代初才开始将DNA重组技术应用到医学上,而且最初理论层面较多,进入产业还未成形。”军事医科院五所病毒研究室主任秦鄂德教授向《环球财经》记者分析说,生物医药行业的特性是“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起步晚是中国生物医药的短板。但未来随着国民经济较快增长、庞大人口基数及老龄化趋势、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意识的增强对医药的需求合力未来生物制药行业产值会保持每年至少20%的增长。
“从大环境上讲,生物医药产业同汽车、通讯、电子产业相比相对落后,占GDP的比重和国民医疗消费水平同国外有一定的差距。但从另一方面说发展的空间大,国外看重的就是我国人均医药消费。”康龙化成(北京)新药技术有限公司首席运营官楼小强向记者表述了几乎相同的观点。
由此可见,由于医疗消费的刚需和市场的广阔,中国将成为国内外生物医药企业的“兵家必争”之地。
据了解,目前我国从事生物技术产业和相关产品的公司、大学和科研院所有600余家,其中注册的生物医药公司有200余家,具备生产能力的有60余家,其中40多家已取得生产基因工程药物试产或生产批文,并形成了上海张江、北京大兴生物医药“南北双雄”基地。
截至目前,以国农科技(000004SZ)、一致药业(000028szl、海王生物(000078SZ)为代表的生物医药上市公司就有上百家。
除了国内企业的集中发力,随着我国市场对外开放的逐步深入,发达国家的生物制药公司纷纷通过直接出口药品、独资办厂、合资控股等多种方式,“进军”我国医药市场。
继在中国开展“生产转移”后,又开始“研发试水”,国外企业纷纷在中国建立研发中心转移其研发业务。CRO(药品研发外包服务)的“东进大潮”则是入主中国市场最为激烈和最为鲜明的例证。
研发外包业务典型的代表企业有瑞士罗氏制药公司(VTXROG)、德国拜耳公司(XEBAE)、美国强生(NYSE:JNJ)、瑞典阿斯利康(LSE:AEN)、丹麦诺和诺德(NYSE:NVO)和英国葛兰素史克(LSE:GSK)等。
在生物医药临床领域,进入中国的国际制药企业基本上都会在中国开展临床研究,一些国际制药企业在中国设立的研发中心就会承担相应的临床研究工作,如美国辉瑞公司(NYSE:PFE)和美国惠氏(NYSE:WYE)等。
2004年,诺华与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的合作研发模式是技术、资源共享模式。上海药物研究所从药用植物提取物中分离纯化天然成分,经诺华公司筛选,发现十几种活性物质可进一步研究开发。同年底双方又共同签署了第二轮为期3年的合作协议。
无独有偶。2007年8月美国礼来与和黄医药签署合作协议,开发癌症及炎症性疾病中多靶点药物,金额高达1亿美元,创国内之最。2008年11月,双方在新药研发方面再一次签署了高规格共同开发与合作计划。根据协议,礼来将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与和黄医药在全球范围内共同开发新型的癌症药物靶点新药。美国礼来、辉瑞等与和记黄埔医药(上海)有限公司建立了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新型药物研发合作模式进入中国。
2011年9月22日,美国施瑞科技公司与炎黄光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出资3亿元,就组建“生物医药研发及面向全球的电子商务平台”签订了合作协议。
至此,中国生物医药领域掺杂了国内企业、外资独资和中外合资企业并举的局面业已形成,中国生物医药行业的生机凸显。
仿制乱象
可一边是“攻城略地”的红红火火,一边是几家欢喜几家愁。考量中国生物医药的第一个难题就是仿制还是原创。
“我国生物制药企业竞争力普遍偏低,最明显的劣势就是我国的药企缺乏长期研发高投入的实力。中国目前每年审批的药品数量中90%是改剂型和仿制药,创新药比例偏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所研究员杭长寿告诉《环球财经》记者,中国生物医药目前的现状是仿制占据市场主要地位。截至目前国内未研发出一个能打入国际市场的化学新药。同样,拥有天然优势的被誉为“国粹”的中药,至今也没有一个产品畅销欧美。
“国外研制一个新药需要5~8年的时问,平均花费3亿美元,而我国仿制
一个新药只需几百万元人民币,S年左右时间;再加上生物药品的附加值相当高,如PCP,诊断试剂成本仅十几元,但市场上却卖到100多元,因此许多企业(包括非制药类企业)纷纷上马生物医药项目,造成了同一种产品多家生产的重复现象。比如干扰素,生产企业20多家,EPO有10多家,白介素10家左右,盲目的重复生产将有可能导致恶性竞争。”行业人士马良向记者介绍,目前国内基因工程药物大多数是仿制而来,成为中国生物医药行业的普遍现象。
记者通过查询资料验证了马良的说法。据资料查证,目前中国生物技术制药公司虽然已有200多家,但真正取得基因工程药物生产文号的不足30家。1998年只有2家公司的年销售额超过1亿元,销售过千万的厂商仅有10多家,其余各公司的销售额在几百万元至1000万元不等,各种干扰素加起来的销售额不过5亿元左右。全国生产基因工程药物的公司总销售额不及美国或日本1家中等公司的年产值。企业规模过小,无法形成规模经济参与国际竞争。
“缺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磅炸弹式’的创新药物,一直是困扰着中国生物医药的弊病。没有形成自己的专利,利润很大一部分空间被国外企业拿走了。”杭长寿研究员说,创新能力缺乏制约了国内医药工业向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下游深加工领域的延伸。很多药物品种是低水平重复,一个仿制药物或制剂有几十家、上百家企业竟相申报,无序竞争造成了仿制药厂利润低下,缺乏竞争力。
据业内人士介绍,我国已批准上市的13类2S种380多个不同规格的基因工程药物和基因工程疫苗产品,只有6类9种20多个规格的产品属于原创。高新区生物医药产值最高的前15家企业,2010年生物医药产值合计仅为3561亿元。
可缘何仿制药成为市场主力呢?“控制正在上升的医疗保健支出是管理者和立法机构促进生物仿制药使用最根本的动力”,成为中国乃至世界都普遍认同的观点。
生物仿制药被政府和医患双方接受将是对小分子仿制药的一种映射控,生物仿制药在诸如德国、英国和美国之类的成熟的仿制药市场的接受程度将很大。尽管人们对生物仿制药仍然保持着一定的争议,但是由于生物仿制药具有降低医疗保健费用的潜力,因此诸如欧洲和美国等发达国家也正在积极推动生物仿制药的立法。
可仿制给行业带来的伤害却远远大于其“合理”的存在,这点已成为行业的共识。
“国内生产的大部分基因工程药物都是模仿而来,这将潜伏着巨大的危机。一方面产品不可能出口,只能内销。另一方面,仿制生产国外专利产品的做法将受到限制,一些产品的生产甚至可能会遇到产权纠纷的问题。”马良向《环球财经》表述了他的担忧。国外大型制药企业早已虎视眈眈,瞄准国内最大的企业下手,如果败诉,则损失最大的是生产企业。如某药业投资约1亿元,发展分泌型人生长激素,产品还没有上市就被美国列入为起讼的黑名单。
“其实仿制之所以兴起和行业性质有关,除了研发成本,国内药企缺乏长期研发高投入的实力,对新药研发的意识还没有到战略高度,毕竟这个行业投入和回报不是短期行为。”楼小强强调说,对药品研发的意义认识不足和缺乏创新意识是造成研发无力的根源。
“生物仿制药公司必须与专利药企业,还有医疗保健提供者、甚至患者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并且杀出一条血路。对于生物仿制药公司来说,策略必须是直接针对与专利药公司有关的。但是传统的仿制药公司并不擅长新兴市场的销售和促销,因此,仿制药公司将面临实实在在的挑战。”杭长寿也如此向《环球财经》记者坦言。
“桥头堡”的瓶颈
“从全球看,生物制药业竞争的焦点主要是新药的开发能力和药品营销,市场是生物医药的‘桥头堡’。抢注新药证书、抢占市场占有率是开发技术转化为产品时的关键,也是不同开发商激烈竞争的目标,若被别人优先拿到药证或抢占市场,也会前功尽弃。”楼小强一语蔽之。
根据有关部门预测,未来我国生物技术药物年均增长率不低于25%,到2000年总产值达到54~72亿元人民币,利润达16~26亿元人民币。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生物医药行业的市场潜力诱人,市场扩容速度较快,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同时,国外企业进入中国也是看好中国生物医药的广阔市场。“默克选择与先声药业建立合资公司,一方面是因为双方的业务有契合点,另一方面是因为先声药业积累了不少市场渠道与政府关系,而且先声药业也占据着相当大的市场份额,这是外资企业最青睐的地方,有了这些关系和渠道,外资药企进入国内市场也会更加顺畅,这也是外资药企进入中国市场普遍采用的方式。”中投顾问医药行业研究员郭凡礼告诉《环球财经》记者。
机遇总是和挑战并存,市场大是利好,但制约中国生物医药的瓶颈又是什么呢?
“药企和研发的脱节是制约行业发展的首要瓶颈。根本的话语权在于平台和市场,目前研发的落后使得国内医药无法同进口药相抗衡。问题是我们很多的医药消费都是被国外医药公司控制的,新药都是国外研发的。”楼小强告诉记者,就生物医药研发领域而言,专业的研发配合药企对市场、营销、渠道的优势,产业链才是完整的。但研发外包给国外企业做代工是目前的主要形式,国内没有形成研发企业和药企的对接。
“由于我国生物医药科研资金投入严重不足(1998年整个行业投资才40多亿元,仅相当于美国生物医药公司开发一种新药的投入),实验室装备落后,直接制约了科研机构开发新药的能力。同时生产厂家只想坐享其成,不重视研究开发的投入,不重视培养新药的自主开发能力。”行业人士张斌证实了这一说法。
“其实药企也有难处,生物医药的高成本特性是企业顾虑的首要因素。除此之外,目前我国的研发水平除了化学合成具有优势外,在研发的其他领域相对薄弱,企业为风险考虑也无可厚非吧。”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张姓生物医药企业负责人向《环球财经》记者坦言道。
其实说来,他的担心不无道理,理由很简单。中国CRO企业的订单主要来自欧美药企,化学合成是中国大多数CRO的优势,而国外大牌CRO则把控着后期临床。决定权不在一切都是空谈。
除了企业间的错位,资金的短缺和资本的滞后成为阻碍生物医药的又一难题。
“我国生物医药科研资金投入严重不足,中试环节薄弱,生物和现代医药产业科技成果产业化所用的发酵、细胞培养及各种介质、仪器依靠进口,我国生物医药科研成果转化率不高,产业化水平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天津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副院长史晋海向记者坦言。
“其实创新药怎么做?以前政府部门出钱,但资金都流到科研院校,这种方式就值得思考,因为学术界和
工业界是有距离的。学术界关注研发理论,但工业界考量的是市场。”楼小强直言到,生物医药行业需要政府、资本、企业的合力,只有产业链打通了行业才能有序发展。
不过可喜的是,2010年2月8日,在北京银行与北京市科委“全面推动‘科技北京’行动计划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上,北京银行表示向生物医药产业的企业提供50亿元人民币专项授信额度。并现场向北京以岭药业有限公司、悦康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康龙化成(北京)新药技术有限公司及康辰医药股份有限公司4家企业发放共计9600万元贷款。
变革立身
瓶颈存在,但行业必须发展。随着主要医药市场国家不断推进的医疗卫生改革、医学模式由晚期治疗向早期预防的转变、生命科学领域技术的新突破,生物医药产业领域变革势在必行。
原国家医药管理总局计划司司长韩立新指出,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医药工业设计参照的是原苏联的模式,而原苏联并没有施行GMP;改革开放后医药界引进外资,自然就引入了GMP。而除GMP之外,国外制药业有关环保、职业健康与安全生产的标准也是由合资企业引入中国的。外资的进入实际上推动了我国医药工程设计与国际接轨,这也是合资企业在引入资金、引入产品与技术之外所做的不容忽视的贡献。
由此可见,引入外资和中外合作模式显然是中国生物医药行业的首选。
“合资企业和品牌合作是中国生物制药企业发展的必然之路,日本的制药企业也是这样的模式,开始也做仿制药,然后合资,最后是自己的品牌。还有一个模式是同归国的制药企业合作。”楼小强告诉《环球财经》记者。
不过目前随着生物医药的发展,从政策层面对行业的振兴和规划也已提上日程。
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会长于明德向记者介绍,“十二五”期间,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将出现四大变化。首先,创新能力将有突破性进展,25个创新药有望投产;其次,国际化进程将加快,制剂实现向欧、美、日市场大量销售;第三,质量保障水平得到大幅提高;第四,一批企业实现转型。
同时,科技部也围绕改善民生和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大需求,结合现有的基础,制定生物技术与产业化发展总体规划,统筹今后5年生物技术的研究与产业化发展,推动中国生物技术的研究与产业化发展。
一是着力增强生物技术领域的创新能力,培育生物技术企业成为创新主体。加强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推动生物技术领域研究资源的开发和共享。通过政产学研用联盟等多种途径,促进具有优势的科研院所与企业的战略合作,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生物技术企业,加速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二是充分发挥国家重大专项的核心引领作用,加速生物技术的产业化。进一步加强核心技术和共性关键技术的攻关,加强技术集成示范,加速培育生物育种、生物医药等产业。 三是以落实国家人才规划纲要为契机,加强生物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研究制定国家生物技术人才发展规划,实施生物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引进计划,加强生物技术人力资源的开发,注重人才培养,吸引和凝聚一大批国际一流生物科技领域研究和产业化经营管理人才。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 人才需求 人才培养
一、唐山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及人才需求分析
(一)唐山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装备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由9.7%提高到20%。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6.7%。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从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由此可见,唐山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态势良好。
唐山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初具规模,具体发展如下:以2014年的数据为例:①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105家企业,创造产值27亿元,涉及电子元器件、软件等行业;②节能环保产业:22家企业,年产值11.2亿元,发展稳健,已经发展成为行业龙头企业;③新能源产业:11家企业,年产值27.6亿元,规模不断扩大;④生物医药产业:目前有39家企业,年产值是18.7亿元;⑤高端装备制造业:2014年拥有244家企业,创造产值232.95亿元,具有代表性的企业有开城集团、唐山轨道客车公司等等;⑥新材料产业:目前拥有195家企业,年产值58.6亿元,主要以唐山君业耐火保温材料有限公司为首,涉及耐火材料、建材及化工产业。
(二)唐山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需求现状分析
为响应中央号召,淘汰落后产能,开发新能源,唐山近年来进行产业结构升级。传统产业如钢铁、冶金、煤炭、建筑建材、机械设备等领域出现人才需求下滑;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生物制药、软件开发、海水淡化、环保公测、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人才的需求进一步增加。其中,随着唐山市农业科技园、农业示范基地等重点建设项目的开发建设,急需一批懂得种植、养殖方面的农业专家;从行业来看,教育、文化、卫生、商贸服务和现代物流等服务业对人才的需求仍然很大,这样看来,供需矛盾还会继续增大。需要政府更好地协调好市场和人才需求的关系
唐山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已经不能满足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要求,高职院校应该如何调整自身人才培养模式:更新教育理念、调整专业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显得尤为重要。
二、唐山战略性新兴产业背景下高职人才培养面临主要问题
(一)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同战略性新兴产业结合程度不够
在人才培养课程设置中,唐山市职业院校开设九十多个专业,主要专业有农学、园艺、林果、畜牧、农机、能源、冶金、轧钢、数控技术、机电一体化、建筑、纺织、化工、机械、服装、计算机、汽车维修、家电维修等专业。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结合不够密切,大多同传统产业相对接,而从高技术产业角度的创新课程太少,忽略了社会经济的现实需求,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
(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难以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际需求
部分唐山高职院校由于“实训条件”限制,“双师资格”的教师数量不够,导致实训课程开设不足,学生学习仅仅局限于理论知识,缺乏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部分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式上面缺乏各个行业间的有效合作,导致高等职业教育与生产实践相脱轨。可见,高职教育中的技术性、实践性在削弱,而学术性和理论性在加强,导致人才培养与社会实践相脱节。
三、唐山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建设的实施对策
(一)进一步完善课程设置
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需求特点,优化专业结构,拓宽专业基础,新设一些创新学科,比如唐山职业技术学院的动车组技术专业,面向新能源、新材料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疏导人才。调整和优化课程体系,突出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结合,加强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的结合,进一步加强基础学科,并配置相应新兴学科,积极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创立在线课程,运用多种教学模式,培养社会需要的战略性新兴人才。
(二)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中,应该切合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战略需求,结合行业、产业、企业发展的多种需求,采用多种模式相结合的方式培养人才。着眼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特点,可以邀请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关专家,专业的骨干教师,教育专家等组织在一起商讨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保证制定方案的创新性、可操作性和实用性。经过专业的委员会商讨出来的结果基础上,制定相关的课程体系,实现培养方案的动态调整。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