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研究性学习成果报告范文

小学研究性学习成果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研究性学习成果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研究性学习成果报告

第1篇:小学研究性学习成果报告范文

1 课题简介

本课题属于应用研究,主要针对张家口市特别是宣化区小学数学学习现状进行研究,以期帮助小学学生建立科学的数学学习方法,并对培养小学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提出指导意见。

数学是人类的一种创造性活动,它寻求人类对外部物质世界与内部精神世界的理解模式,是关于模式与秩序的科学。美籍匈牙利数学家波利亚提出数学学习的三原则,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强调"猜测"和"发现"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性。荷兰数学教育家费赖登塔尔进一步指出,数学教学的核心是学生的"再创造"。 如何完成再创造的过程,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应该认真思考与实践的。建构主义教学观指出"学习并非是一个教师所授予知识的被动接受过程,而是一个以其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的构建过程。学生作为认知行为的主体,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是发现数学问题的前提,建立浓厚的数学学习兴趣是完成再创造过程的有力保障。

《全日制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 ,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教师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应该帮助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关注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科学的学习方法是掌握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能力的前提,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分层次地指导学生建立有效的学习方法,是帮助学生构建数学思维方法、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独立学习的基础,对培养学生数学能力及持续发展有着深远意义。小学生数学的学习能力对其以后的发展将产生直接影响,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对其终身学习将起到决定性作用。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是一种自觉的动机,具有追求探索的倾向,是学习中具有创造性态度的重要条件。兴趣是学习动力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也是学好数学的必要因素,因此,关注并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是数学教学的关键内容。这正是本课题研究的目的之所在。

张家口市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环境及教育现状还需要探索和改进,本课题的研讨对改进本市特别是宣化区小学数学学习现状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成果将率先在课题研究合作单位(小学)地得以应用。另外,张家口教育学院宣化分校是一所着力培养小学教师的高等专科学校,本课题研究必将对该校课堂教学起到指导作用,使教学和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

目前,国内外关于小学生数学合作性学习,自主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开放性学习等方面研究成果颇丰,对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培养方面的理论也成争鸣之势。但是鉴于地域性差异和学生个体差异,其具体针对性尚有欠缺之处。找到一套适合我地区小学生数学学习方法指导及学习兴趣培养的教学方法需要我们自行探索。

2 研究背景、研究基础及理论依据

本课题旨在反思小学数学教学的基础上,从新的理论视角出发,对小学学生数学学法及兴趣培养指导教学加以重新建构,从专家、高校教育工作者、小学教师三位一体研究方法,开展学法指导和兴趣培养的行动研究,在实践中进一步发现和解决小学数学教学所存在问题,修正教学过程中的有关理论和做法,论证学法指导和兴趣培养的效果,积累学法指导和兴趣培养的成功经验。

我们有两所"共建"小学,分别是张家口宣化区大北街小学(国办)和张家口宣化双语学校(股份制),可以作为实验和研究基地。后又着手联系一所乡镇小学--康保处长地民族学校作为第三所实验基地。

本课题以"建构主义理论"和"行动研究理论"为指导,分两个实验阶段来研究,取得初步研究成果,且成果颇丰。目前除大量实验原始资料积累外,在课题组的努力下完成科研论文27篇,课堂实录、教学片段、课堂设计、教学随笔等16篇。

本课题研究成果将报请张家口市教育局研讨,以期对我市小学数学教育改革做出指导性意见。

3 研究方法及步骤

3.1 指导思想、依据和研究原则

本课题的目标是在数学学习观和建构主义原则指导下,采用教育行为研究法,探索小学生数学学习方法的规律及可行的数学学习科学方法。同时揭示学生兴趣对数学学习方法形成激发作用。

3.2 研究重点和预期目标

我们主要研究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建立自己的学习方法产生的影响,关注学生个体的思维习惯、优势、劣势、以往的学习状况、心理特征、情趣爱好及生活习惯的差异对学生建立自己的学习方法产生的影响,最终针对学生层次及个体的差异,探索有个性的有效学习方法。我们尝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小学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首先要构建和谐的师生协作关系,当教师的情感倾注在数学教学中,激发了学生的数学学习情感时,学生就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数学学习。通过教师学会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鼓励质疑问题,创设应用机会,让学生品尝成功之喜悦,开展课外活动,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及课外活动中,教师都积极地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树立学生的数学学习观,以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3 主要研究方法

(1) 问卷法

研究初先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展开问卷调查,内容是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与学习方法、学生与教师的关系。并在后期进行了问卷统计与分析。

(2) 分组法

对学生有了初步的感性了解后,用科学的眼光对学生进行分组,收集反馈

信息,定期指导。培养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对比法

为了全面掌握学生对数学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的激发和建立情况,我们每月举行一次教学调查,与对比班进行对比。通过分段分期对比,及时发现差距、找出原因、寻求对策。

(4) 激励法

科学地设置诱因,最大限度的消除负面影响,激励学生向正面发展。一方

面及时与学生探讨有效的学习方法、调动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及时肯定学习方法的正确性、巩固学习兴趣。

(5) 教育经验总结法

对工作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加以分析判断,通过验证进行提炼和概括,上升

为理论。成为教育理论或教育模式后,在实践中近一步检验和探索。

3.4 研究进程和研究工作实施

课题研究的实施周期: 2006 年 7 月-2009 年 12 月

(1) 准备阶段: 2006 年 7 月-2007年 1 月

成立课题组,收集相应资料,开展小学数学学法指导和兴趣培养经验交

流和讨论,制定课题研究的方案和计划,对数学学法指导和兴趣培养理论进

行重新建构,并着手调查研究。

成果:对共建小学数学学习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完成《小学数学学习

方法指导探索》及《小学数学兴趣培养探索》论文。

(2) 实验阶段: 2007 年 3 月-2009 年 1 月

分两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 2007 年 3 月-2008 年 1 月

通过经验交流对共建学校数学学法指导和兴趣培养进行教学实践,选定实

验班和对照班,同年级的其他班级作外部参照。实验班的教学主要以数学学法

指导和兴趣培养教学为主(对不适合数学学法指导和兴趣培养的教学内容采用

与对照班相同的常规教学法),对照班用常规教学法进行第一阶段的行动研讨,

完善数学学法指导和兴趣培养的教学理论。

期末根据测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对学生进行访问调查,总结调整实施

的方法与效果,对第一阶段进行评估,总结经验,得出初步结论。

第二阶段: 2008 年 3 月-2009 年1月

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数学学法指导和兴趣培养的教学手段,

实验教师在专家、高校教育工作者的指导下独立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并做好

研究过程的记录。期终对第二阶段进行评估总结经验,得出最终结论。

成果:参与课题组老师根据实验效果各自撰写实验效果报告、撰写经验总

结及论文并公开发表。

(3) 结题阶段: 2009 年 3月-2009 年 12 月

征集并整理各种资料形成研究成果,同时邀请教育领导部门及兄弟学校有

关教研人员进行评测、推广和借鉴。

预期成果:形成《小学学生数学学习方法指导及兴趣培养研究报告》并

结题;参与实验者各自撰写研究成果论文。

3.5 研究调查及实验

(1) 在课题开展前期,对实验班学生展开数学学习兴趣及学习方法的问卷调查,并汇总资料展开分析。统计数据、研讨对策、提出实施方案。

(2) 指导实验教师进行理论学习,组织教师参加专家培训和课题研讨。提高教师的理论及实践水平,增强教师的科研素养。

(3) 定期组织课题组成员及实验教师进行教学交流和理论研讨,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探讨对策。

(4) 后期问卷统计及分析,总结经验、提出问题尤其是课题未涉及的相关问题,共同研讨。

4 研究所产生的效果和研究成果

4.1 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提升

在实验前期的调查中,我们知道教师的教学态度与学生的学习兴趣成正比,民主型的教师受到绝大多数学生的喜欢。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影响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一个重要原因,其中教法单一、枯燥,学生学而无味,影响学习兴趣;教师放任自流的"自学式"教学,使60.1%的学生失去学习数学的信心与兴趣。所以,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和蔼亲切的教学态度,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自主探究式教学方法对培养多数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4.2 学生数学学习方法走向多元化、科学化

实验前期我们发现,学生的学习方法比较单一,无非是课前预习、课上听讲、课下复习。主要靠记忆和强化解题训练。学生思维不开阔,解题方法流于机械,学习效果欠佳。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对学生的数学学习与思维能力、探究能力、记忆能力、运算能力、交流能力进行量化分析,关注学生的认知要素、情感要素和技能要素。研究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建立自己的学习方法产生的影响,关注学生个体的思维习惯、优势、劣势、以往的学习状况、心理特征、情趣爱好及生活习惯的差异对学生建立自己的学习方法产生的影响,最终针对学生层次及个体的差异,探索有个性的有效学习方法。学生在协作学习、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等方面取得可喜的进展。

4.3 学生数学成绩明显提升

随着课题研讨的深入开展,我们逐渐发现学生掌握了一套适合自己的个性学习方法,对数学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在课题后期学生毕业考试中,双语学校数学总评成绩名列全区第一名,大北街小学名列全区第三名,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4.4 征集课题组及实验教师论文成果

在课题组的努力下完成科研论文27篇,课堂实录、教学片段、课堂设计、教学随笔等16篇,先后有7篇论文在国家级或省市级学术刊物上发表。部分实验教师在市区级教育评选中获得各类荣誉,被评为市区级骨干教师。

5 问题讨论

5.1 我地区现行的教育评价机制是否有助于知道学生的数学学习方法,对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与巩固是否有利。限于种种原因未能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这是课题研究的缺憾。

第2篇:小学研究性学习成果报告范文

2012年,我校提出了“以年段为主体,教师走班为形式”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与教学实施改革。我们设想,以“年段主体、教师走班”的形式实施主题活动,把课程选择权与学习主动权交给教师和学生,为学生提供开放的、多元的个性发展空间,通过实践、体验、探究获取更多的“直接经验”,获取“建构知识的能力”,促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的多元化、个性化。

一、实施理念:立足“个性绽放”和“协同成长”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具有开放性的特征,它最终指向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在实施方法和内容的选择上,也特别强调要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从某种程度而言,“立足个性绽放”应是课程实施的题中之义。相比较其他课程而言,综合实践活动更显生成性的特征,它强调课程由师生双方在其活动展开过程中逐步建构,而非根据预定目标预先设计,这一方面为课程的实施预留了广阔的空间,同时也对教师的教提出了更大的挑战。教师作为学校重要的课程资源,平时多被局限于所属的某一个学科或所任教的某几个班级中,无法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教师走班”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打破了现有的单一格局,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接受多样化的课程内容,有助于学生潜在能力和素质的开发,符合多样化、个性化教育主流;另一方面,也正是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可以充分体现教学相长的原则,实现师生的协同成长。从这个意义上讲,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师走班”更可以成为学校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基于上述考量并结合学校的实际,我们将基于“年段主体,教师走班”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理念确定为下述三条原则。

1.有利于学生收获多方面的成长

年段内不同的“走班教师”,能带给学生更多新鲜而又生动的生活问题,更容易让学生体验成功,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通过感受风格各异的教师与课堂,可以锻炼学生的主动适应能力,并促进学生的交往技巧、表达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高。

2.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

承担“走班”任务的教师,一方面要不断精深自身的研究领域,拓展专业特长,另一方面要了解学生、研究学生,从学生的生活世界选择教学内容。同时,教师持续执教同一主题活动的过程,能刺激教师进行教学反思与改进,有利于教师课程理念的转变、课程开发能力的提升和教学实践智慧的积累。

3.有利于减轻教师的负担,丰富学校课程

我校是一个在校生人数超过3000人、班级总数突破66个的“超大规模学校”。学生多、班级多,新课程推进所带给教师的压力自然也大。“教师走班”的形式,让每位“走班教师”一学期只需深入研究与指导2~3个主题活动,减轻了教师的工作压力,有利于教师对这些主题进行精心打磨,如若学校稍加引领,就能打造出一个又一个校本课程资源的精品。

二、 课程设计:体现 “赋权师生”和“架构创新”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以学定教”的理念逐步深入,对教师专业化发展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通过适当赋权教师,可以提高教师专业发展的自觉性,增强教师专业发展的自省意识,拓展教师专业提升的空间;而学生是教学的直接观察者、教学效果的最终检验者,赋权学生,让学生参与课程的实施与评价,从而实现师生共同成长的愿景。

我们以“让师生个性绽放,共同成长”为总体目标,在课程管理、课时设定和评价激励等方面大胆创新,确保教师参与课程开发、学生投入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在课程管理上创新

学期初,由学校课程领导小组制订“学校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纲要”,年段主任负责制订“年级实施计划”,再由走班教师制订“主题活动方案”。学校的实施纲要,只对活动的基本理念、教学评价提出指导性意见,对年段活动管理提出要求,而课程实施权力下放,让各年段及走班教师自主选择活动主题、设计活动方案。走班教师更是尊重学生的选择,方案的制订最大限度考虑学生的兴趣与需要,教师只作适当、有效的引导,并积极鼓励学生自己去决定活动主题的选定与活动方式的选择。

2.在课时安排上创新

我们采取“70+30+X”课时制。“70分钟”大课时,是每周五下午全校性综合实践活动时间,由学生自主选择参加的活动内容。“30分钟”是在每周三午间体验活动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交流与研究,班主任参与指导、评价。“X分钟”是每学期第九周左右,由年段组织对学生的实践成果进行一次集中交流或展示,可以是作品展示、成果报告、社会与家长评议等;在学期结束前一周,进行一次全校性实践成果大展示,并邀请家长参与。

3.在课程评价上创新

我们采取“笑脸争章”的过程激励性评价。学校设立了“合作”“参与”“实践”“创新”等八类奖章。走班教师在活动的指导过程中,对学生的活动开展情况及时给予“笑脸”奖励;学生某一类的“笑脸”满一定数量,就可申请该项目的奖章;八枚奖章中获得五枚及以上的,便有参选“活力少年”的资格,并为父母争取到参加学校大型实践活动的入场券。

三、内容安排:兼顾“学科拓展”与“自主研究”

综合实践活动的很多内容源于学科课程,而学科教学中的一些内容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方式来教学,可以促进学科教学的深化。走班教师以本年段的学科教师为主,部分是体艺专职教师,教师们通过整合教材资源及自身专业特长,并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等诸多因素,形成“主题活动”,把学科实践活动提升为学科研究性学习,激发学生对某学科学习和研究的兴趣。

如,《小学母语启蒙的实践与研究》是特级教师葛银铨校长一直在探究与实践的特色课程,他将《对联》《字谜》等作为学科创新实践活动,以“走班”的形式为六年级各班实施教学,学生在领略名师教学风采和祖国传统文化魅力之后,课余纷纷收集对联、字谜,开展猜字谜、对对子比赛。省教坛新秀邱爱国老师主要研究“生活数学”;董超群老师是校园内的短式网球高手;“黑带教头”董冬梅老师是跆拳道省级优秀教练……由他们选定活动主题(项目),为某一年段的学生“走教”,让学生自主探究、实践训练,深受学生欢迎。

学科教师的多样化、个性化专题教学,一方面使教师的学科研究领域、学科专长得到了充分发挥,另一方面促进了学生多种潜能的挖掘。譬如,科学教师章老师在三年级“走班”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了主题为《我眼中的秋叶》的实践活动。活动前期,引导学生查阅资料、观察体验,感受各种各样秋叶的美丽;在70分钟大课堂中,教师组织活动交流,观看树叶的图片,并进行实物展示等,让学生了解落叶和不落叶的树木的种类;走出课堂后,学生纷纷进入大自然,主动地去了解秋天丰收的农作物、水果,有些班级学生还开展市场调查,统计秋天收获的果蔬。一些学生在自主研究中发现,如今由于人工栽培技术,本来不在秋季收获的果蔬也能在秋季成熟,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创新热情。

正如科学教师姜老师在“安装遥控赛车”实践活动的反思录中写的: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如果我们在教学活动中能给予孩子们更多的培养动手动脑能力和自主意识的机会,孩子们就会凭着自身的能力,独立自主走向生活,今后的生活必将更加美好。

四、指导策略:践行“整体推进”与“差异实现”

“教师走班”的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我们坚持“整体推进”与“差异实现”的教学原则。所谓“整体推进”,即教师在同一年段组织实施和开展活动,活动的目的、要求、基本流程是同步的。所谓“差异实现”,即同一年级围绕某一主题开展活动,因各个班学生的差异,教师需要根据活动班的自身情况,设计“弹性”活动,以实现学生的差异化、个性化发展。

如探究“清明节”主题实践活动,走班教师周老师引导各个班级学生自主选择“清明”系列实践活动中的几项活动参加。在四A班中,孩子们对“清明节”的来历与习俗比较感兴趣,了解清明节的起源与习俗就成了该班的活动主题;在四B班中,几位小组长对人们在清明节干些什么事以及有关清明节的诗歌、文学感兴趣,就和同学一起将“我在节日里”及“诵读有关清明诗文”作为活动主题;在四C班中,孩子们则对有关清明的食品感兴趣,于是“了解清明食品”“包艾饺”被确定为该班实践活动的主题。

周老师围绕“清明节”这一主题,预先确定了与主题相关的活动内容,因三个班级的学生的兴趣与需要不同,因此就引导学生自主确定不同的活动内容,体现了“整体推进”和“差异实现”的效果。

五、推进方式:注重“时空融合”和“多方协作”

在“年段主体,教师走班”的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走班教师”挖掘自身特长,在确保主题活动生动活泼的同时,开阔思路,追求实效,将主题活动延伸到社团活动、少先队活动以及家校协作等环节之中,体现推进方式多样化。

1.与“社团活动”相结合――体现实践活动的灵活性

主题明确、组织形式完善的学生社团活动本身就是一门课程,而学校中某一专项技能培养的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同时也是学校某些社团的指导教师,他们在某一年段“走教”后,吸引了一大批孩子对某项技能的学习兴趣,可谓是“走而召之”,孩子们都想在课外活动、社团活动时间再次深入学习和锻炼。鉴于此,学校通过开设多样化的“活力”社团来提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成效。因此,只要孩子们需要,教师愿意,越来越丰富的“社团活动”又将成为孩子们开展实践活动的大基地!

正如音乐教师潘莉丽老师所讲,现如今,戏社的成员已有18名之多,每位孩子在戏社里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唱腔和特色。我不知道是不是自己对戏曲的那份热爱感染了孩子,在我的“丫丫”戏社中,孩子们不论是欣赏还是学习都很专注。午间休息、课外活动时间,只要我开着门,总有几个戏社的孩子来串门、打招呼、练声、唱戏……

2.与“少先队活动”相结合――体现实践活动的系统性

少先队活动具有实践性的特点,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少先队创造性、自主性地开展实践活动提供了新的契机。如果中队辅导员能有意识地把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成果展示放到少先队活动中来,不仅能拓宽实践活动的空间,也给中队活动注入了更为丰富的内容。以少先队活动为营,衔接“走班教师”指导的主题实践活动,使活动更完整、更有序、更具系统性。

如“家乡一日游”主题活动,走班教师沈老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上,引导学生查找家乡的旅游资源,同伴之间分享了各景点的特色,还制作了景点一日游的路线图,以及参观景点的注意事项等。而五年级班主任陆老师、赵老师,在班级中分别提出将在三周后开展“我爱家乡”和“赞我家乡风光”的少先队活动。孩子们随即想到了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学到的研究方法,有的小组在小组长的组织和家长的带领下,体验、经历了一次一日游;有的小组用真实的照片记录了家乡的一个个美丽景点;有的小组把家乡的古老传说描绘成了一本栩栩如生的连环画;有的小组用生动传神的诗歌来赞美家乡;有的小组用一份导游路线、解说词把家乡的风景表现得淋漓尽致……

“走班教师”指导的综合实践主题活动与少先队活动结合,避免了“一走了之”的弊端,也满足了中高年级学生展现自我、体验成功的需要。

3.与“家校联系”相结合――体现实践活动的体验性

家庭是哺育孩子的基地,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很多时候,因为安全的孝虑,我们不敢把学生带出校园,丧失了很多引领孩子参加实践的机会。我们不少走班教师通过寻求与家长的配合,想方设法把主题实践活动迁移到家庭中,让家长带领孩子们开展体验、参观等活动。这样在家长的配合下,既让学生完成实践体验任务,同时也密切了家校联系。当然,为掌握学生的实践活动过程,使主题实践有效落实,教师需要在活动前设计一些简单的实践活动指导要求,活动后及时发送体验活动的短讯,从而激发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活动的积极性。

为了能真正达成学生在学校“得到一种更丰富的个人文化和个人效能之收获”,我们将继续深化“年段主体,教师走班”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与实践,收集并积累各年级成功的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及教师教学方案,并按照不同季节不同学段有序列、有梯度地整理、开发与完善,促使主题实践活动更丰富、更系统、更有借鉴意义。同时,将扎实做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学生的过程性评价与激励性评价工作,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促进师生个性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