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技创新的特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依照学生不同特点实施教学
教师应多观察和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尤其是初中学生处于身体和心理发育的关键时期。青春期的孩子叛逆、敏感,认为自己已经很成熟,实则心智远没有想象中那么成熟,因此对青春期孩子的教育具有极强的特殊性。政治学科起着塑造初中生道德观念、道德品质以及人格的重要作用,要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政治教师要增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然后基于学生特性,将他们分类。譬如,哪些学生性格属于活泼开朗型,哪些属于内敛安静型。这样一方面有助于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能够顺利开展,另一方面也可以照顾到学生情绪,使学生扬长避短,重塑自身的美好性格和品格。
教师依据学生的不同性格,在课堂上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来引导学生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比如说,教师提出一些开放性问题,先让活泼开朗的学生来回答,再让内向的学生试着谈谈自己的观点,这样有利于增强两种不同性格学生的自信心。教师也要引导内敛的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帮助学生克服不善于发言或是不敢表达自己想法的缺点。可以先让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出较全面的答案之后再发言,有效地使学生消除胆怯的心理。
二、实施问题情境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是推进情境教学在初中政治课堂中实施的关键一步。教师要针对学生感兴趣或者亟待教师解决的问题,创建情境模式,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问题的设置要注意生活化、个性化,积极去适应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这样才能引起他们的共鸣,才能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更加牢固、深刻。在课堂上,学生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教师可以采用多种创新方法,积极通过不同的途径来活跃课堂气氛,带动学生情绪,这样有利于课堂上教学活动的开展。比如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一个与本节内容相关的生活实例或生活现象,使学生进入那个生活场景,更有利于学生进行深入学习。
抓住初中生对新事物好奇且敏感的特性,教师要善于构建“新鲜”场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教师的教学内容要丰富,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教师应努力将德育教育植入到政治课堂中,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综合素质,实现政治学科的育人功效。
三、积极实施合作交流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初中的课程比较多,学生容易产生心理压力和偏科现象。在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采用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在合作交流中,一来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二来可以让学生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三来可以很好地照顾到那些性格内向的学生,引导、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到课堂活动中来。
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设置讨论的问题要具有价值和趣味性,要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达到合作交流学习的目的。一般而言,教者对合作学习的内容应选一些解决方法多样或者依据个人力量较难以完成的问题。同时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选择学生感兴趣、探究欲望强烈的内容,问题的呈现方式应尽可能趣味化、科学化。教师要多设置一些开放性问题,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讨论,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和思维成果,挖掘学生的智慧,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合作交流教学的目的。
综上所述,政治这门学科,对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因此,基于学生的个性特点来设置能够满足初中生心理需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计划,具有重大的意义。通过政治学科的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观念和品质,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他们日后的成长和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关键词]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客观因素
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是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未来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创新型人才。而目前开展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就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和造就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举措。
一、大学生对科技创新能力的总体评价
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是指在大学生在科技活动中表现出的创造力,包括产生新思想、提出新想法、构建新理论、形成新设计、做出新成绩、创造新知识等。科技创新能力是人的综合能力的一种外在表现。为了解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现状,我们从苏州大学六个学院(化学化工学院、物理学院、计算机学院、生命学院、材料工程学院、社会学院)的全部本科生中随机抽取180个样本,进行问卷调查,回收177份。其中男生94名,女生83名;低年级学生86名,高年级学生91名;文科学生30名,理科学生61名,工科学生86名。然后运用SPSS13.0软件进行了统计分析。
从问卷资料来看,大学生对于自身科技创新能力的总体评价中,回答“很强”和“比较强”的各占6.2%和13.0%,合计为19.2%;而回答“比较弱”和“很弱”的则分别为23.2%和6.2%,合计29.4%(表1)。可以看出,大学生对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总体上不理想。如果以5、4、3、2、1分别代表“很强”、“比较强”、“一般”、“比较弱”和“很弱”5个度量等级(下同),这一态度测量的得分平均值为2.90,标准差为0.92,说明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比较一般。
二、影响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客观因素
1.大学生个体特征对科技创新能力的影响
从性别来看,男生和女生在对创新能力的自我评价方面差异不大,平均数较为接近。通过卡方检验,表明男生和女生在创新能力的自我评价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从年级来看,高年级大学生的自我创新能力评价在“很强”和“比较强”两个指标上比低年级大学生分别高出4.9和18.6个百分点。通过卡方检验,低年级和高年级的学生在创新能力的自我评价上存在显著差异(X2=10.9,DF=3,P
2.大学生创新实践对于科技创新能力的影响
从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情况来看,凡是有过创新实践的大学生认为自身创新能力“很强”和“比较强”的比例合计为33.3%,而没有参与创新实践的大学生的这一比例只有19.6%(表3)。通过卡方检验,有无参与科技创新的大学生在创新能力的评价上存在显著差异(X2=6.03,DF=4,P
3.大学生科技创新基本训练对于科技创新能力的影响
从大学生接受科技创新的基本训练情况来看,没有受过科技创新基本训练的大学生认为自身创新能力“很强”和“比较强”的比例合计为16.3%,而有时受过训练的大学生的这一比例为22.4%,经常受到训练的大学生的这一比例为33.3%(表4)。通过卡方检验,有无接受科技创新的基本训练以及训练的次数与创新能力的自我评价上存在显著差异(X2=13.01,DF=6,P
4.校园科技文化氛围对于科技创新能力的影响
从校园科技文化氛围的影响来看,随着大学生对校园科技文化氛围评价由好到差的变化,他们对于创新能力的评价也相应地呈现出由强到弱的下降趋势(表5)。通过卡方检验,校园科技文化氛围的好坏与创新能力的自我评价上存在显著差异(X2=32.8,DF=16,P
5.学校对大学生科技创新重视程度对于科技创新能力的影响
从学校对大学生科技创新的重视程度来看,随着学校领导对于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从重视到不重视的变化,大学生自我创新能力的评价也相应地呈现出由强到弱的下降趋势(表6)。通过卡方检验,校园科技文化氛围的好坏与创新能力的自我评价上存在显著差异(X2=26.7,DF=16,P
三、结论和建议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影响大学生自我科技创新能力的客观因素主要包括大学生个体特征,大学生对于科技创新实践的参与程度,大学生接受科技创新教育与训练情况,校园科技文化氛围,以及学校对于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视程度。从个体特征来看,性别对于科技创新能力的影响不显著,说明科技创新能力不存在性别上的差异。年级对于科技创新能力的影响显著,说明随着年龄的增长、教育训练的增加以及经验的增多会对个体创新能力产生显著影响。专业影响不明显,说明不管文科、理科和工科都可以进行创新,只不过不同专业创新的侧重点不同。文科注重思想创新,理科注重科学创新,而工科则侧重于技术创新。
从个体特征之外的其他因素来看,都涉及到了影响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一些制度的和环境的因素,为此需要采取以下措施,形成有利于大学生创造力形成的外部条件。
第一,扩大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覆盖面。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增强离不开创新的实践和锻炼,需要以“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为契机,在全校范围内宣传和发动,吸引同学们积极参加。也可以通过少数骨干分子带动和辐射周围同学,使科技创新活动成为一项群众性的活动。
第二,加强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教育与训练。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需要一定的知识储备和方法要领,因此离不开学校的创新教育与训练。创新教育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为目标,强调科学的观念、思想和方法的教育。创新教育内在地包含对学生进行创新技法的训练,使他们在如何选题、查找文献、开展实验、撰写论文等方面掌握要领。
第三,营造良好的校园科技文化氛围。大学生科技创造力的激发需要一定的外部环境,尤其是良好的校园科技文化氛围。可以通过举办校园科技文化节、科普宣传周等活动,使大学生参与其中,聆听专家讲座,感受创新氛围,激发他们的科研兴趣和求知欲,促进创造力的形成。
第四,从制度上重视和支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需要得到校方的重视和支持,校方要充分认识到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对于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意义,并在资金、场地、设备、监管等方面出台相应的政策并付诸实施。
作者单位:苏州经贸学院
参考文献:
1.自治区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达到了101.4468亿元,占生产总值的比例为0.64%。同时,各旗县(市)积极招商引资,引进了区外资本、国外资本的投资,例如在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当中有2.0248亿元来自国外资金,这些举措都促进了本地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另外,由于旗县(市)一般都缺乏高等院校等科研机构,所以相对来说欠缺科学研究能力,鉴于此,各个县域都开始加强产学研合作,很多旗县(市)政府都开始与高校建立战略联盟,积极开展地方和高校之间的合作,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形成了新的县域科技创新机制,例如扎鲁特旗政府与大学实验动物研究中心及草原生态畜牧业协同创新中心进行了深度合作,联合成立了草原肉牛产业研究院科技示范基地,将从科技方面支撑全旗农牧业的发展。此外,有的旗县尝试优化科技创新制度,搭建了企业科技信息平台,例如,杭锦后旗建立了农牧业公共信息综合服务平台,该平台能够为杭锦后旗的农牧业提供一种新型的信息化服务模式。首都科技条件平台京蒙合作站阿拉善左旗工作站正式成立,该工作站能够将阿拉善左旗当地的特色优势产业需求与首都科技条件服务平台做好深度对接,以提升当地的科技创新能力。
2.将市场需求和本地特色相结合科技创新的成果,不论是物质产品还是服务产品,终归都要进入到市场,受到市场的检验。因此,80个旗县(市)在进行科技创新时都以市场为导向,并且紧密结合本地的资源禀赋、特色产业,比如阿拉善左旗成功试验了沙芥人工种植技术,建成沙芥育苗采种基地15亩,种植沙芥500亩,同时在沙米人工驯化栽培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效。目前为止,涌现了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在稀土新能源、农牧业科技、生物技术、煤炭化工等领域自主开发了很多核心技术,例如托克托县的金河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发出了“金霉素预混剂的制备方法”,并获得了中国优秀专利奖。
3.区域间存在差异由于各个县域的情况不同,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了它们的科技创新能力也存在着显著差异。整体来看,蒙中地区经济最为发达,蒙西地区次之,蒙东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较弱。相应的,蒙中地区旗县(市)的政府和企业对科技的重视程度高,科技创新机制较为完善,因而科技创新能力也最高;蒙西地区旗县(市)的政府正在逐渐重视科技创新,这些地方科技创新能力在全区处于中等水平;而蒙东地区的科技创新能力较低。例如,自治区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基本分布在蒙中和蒙西地区,而位于蒙东地区的企业数量较少。县域科技创新能力存在的问题科技创新的投入不足虽然目前各个旗县(市)都加大了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但是科技创新所需的资金依然短缺。仅就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而言,2012年全自治区该项支出已达101.4468亿元,但全国的总支出为10298.409亿元,可见,自治区的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还不足全国的1%,进而说明自治区科技创新投入与其他省份相比仍有很大差距。科技人才匮乏2012年全自治区仅有48357人从事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其中仅有5960人从事研究与试验发展,从事专业技术服务业的人数为36403人,5994人从事科学推广和应用服务业,每个旗县(市)中的科技人才更为匮乏,这严重制约了县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
二、县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1.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思路借鉴《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对区域创新能力的评价,结合县域科技创新的目标、条件,考虑到省级区域、市级区域的差别较大,关注到有关县域数据的可得性,基于我国的“十二五”规划和科技部出台的《关于新形势下加强县(市)科技工作的意见》,遵循构建指标的一般原则,并结合80个旗县(市)科技创新能力的整体特征以及存在的问题来设置评价指标。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根据县域科技创新能力本身的独特性,为了构建一个能反映其产业特点、操作性强的指标体系,应该遵循以下原则:科学性原则指标选择遵循独立性、代表性和统计性,将指标之间的相关性要降到最低,以免影响指标体系的准确性。充分考虑县域科技创新指标元素,准确规范地反映每个旗县的科技创新能力。可行性原则考虑资料数据的可获取性;设计的指标不能太复杂,尽可能简练,易于评价;以定量指标为核心,便于精确地量化每个旗县的科技创新能力。
3.系统性原则构建的指标体系要全面,有侧重,相互补充,形成一个整体,从全方位、多角度地反映一个县域在科技创新方面的真实情况。导向性原则通过设置评价指标,引导80个旗县(市)树立发展科学创新的理念,引导县域政府采取措施促进企业加快技术创新的步伐,使每个县域都能意识到现有的优势和存在的劣势。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根据以上的指标体系构建原则,借鉴国内外已有的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指标体系和县域科技创新评价指标体系,结合80个旗县(市)科技创新的总体特征以及普遍存在的问题,构建了县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包括三个层次,其中一级指标三个,二级指标九个,三级指标二十二个,四、县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推行的保障条件
三、政府发挥宏观指导与统筹协调作用
1.县域政府应该充分发挥其宏观指导与统筹协调的作用,为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运行提供充足的保障。政府应将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推行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正确处理政府与企业、科研机构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统筹协调的作用。健全政策制度保障体系有效的政策制度是实现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顺利推行的基本条件。县域相关部门应制定推行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政策制度,比如出台《推行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工作规划》、《关于加强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推行工作的若干意见》等政策,为评价体系的运行提供明确的指导思想,有效地解决体系在运行的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
关键词:概念;主体;科技创新
中图分类号:G301 文献标志码:A
关于主体、主体特征的问题,是德国古典哲学研究中力求解决的主要问题。以主体为主轴来研究主、客体的关系,将主体作为近代哲学的核心突现出来,就是从康德开始的。康德的主体认识论是哲学研究的新突破,它把哲学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这一认识论实际上就是以哲学发展的视角从关注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到关注主体与客体的关系的转向。康德强调的是人的认知能力,认为人的认知活动,就是用先天的认识能力,去整理后天的感觉经验,形成先天综合判断,从而使得零散的、偶然的感觉经验变成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科学知识。马克思在主体与客体关系的问题上,不仅唯物地解决哲学的第一个方面的问题,即解释世界的本源问题,而且其独特的创造性贡献还在于科学地解决主体与客体的关系的这一哲学第二个方面的问题。马克思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哲学的本质是强调实践,他是第一次把实践放在哲学的首位,认为“自然向人生成”的契机或“自然的人化”,就在于实践即人的创造性的活动。也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哲学又被称为“实践唯物主义”。可以说,在哲学发展的道路上,的哲学的实践性,超越了近代哲学,进入到现代哲学的崭新领域,并且使得研究主体及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成为现代哲学的主要问题。
所以,基于上述的哲学的实践性来讲,主体就是能动地、从事着社会实践者的个人、集团、整个人类。这里实践性是作为主体人的首要的基本的核心特征。而作为主体的人对实践的把握,又取决于人的主观能动性,这种主体“懂得按照任何一种的尺度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
无论是科技创新还是经济管理都是主体认识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它又不仅仅局限于对出现问题、手段和客体进行的简单记录,它还应当包括基于主体立场的“主观现实”,并且对事件做出的相应的反映也取决于主体对所发生的事件的理解与表述,例如对于“A—B”的表达,对它进行诠释之前它什么也不说明。这个表达式中的3个符号可以根据主体的理解做出各种不同的解释。所以,赋予某一客体或某一过程的含义,就带有强烈的主观性,主体的内心世界构成了理解的基础。所以人是社会历史中实践着的主体;人具有作为主体的一切属性,突出体现在主观能动性,这是探讨主体的核心。当然这一主体性是在社会实践中获得的,而且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变化发展着的,人在改变自然的过程中也改变自身,并将外在于人的客观规律转化为人的经验技能,科学知识和理论,人在实践中逐渐把自己从自然界中提升出来,获得对自然界的主体地位即在实践中不断超越自己,这种超越体现在:首先是主体的自我认识。人是对象性的存在物,人的本质是在人用他作为主体自身所创造出的对象物来表达自己。机器是人的活动的物化,是人的思想物化于这种自然的材料中。电脑的发明也是人脑的思维属性得到了物化的表征,反过来,人类可以通过电脑直观人类的思维。电脑的发展是人的思想力得到充分的体现。因此,马克思说:“人不仅像在意识中那样理智地复现自己,而且能动地现实地复现自己,从而在他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人类制造的各种机器尤其是模拟人脑的实践,正是人类在自己创造的对象中,达到了主体的自我认识。其次是主体的自我变革。电脑的思维模拟过程,实质上就是人类探索人脑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人类把自我的人脑纳入了实践的对象之中。人脑是个加工厂,以往这个加工厂常常是加工它本身之外的客观事物,从客观对象中寻找原材料。而现在,这个加工厂正越来越多地加工自己,即加工人自己的大脑,所以说,电脑就是人脑使自己对象化的产物。G·克劳斯说过“沿用黑格尔的语言说,随着每一部机器的设计,人的精神(当然不是绝对精神)都把自己的一小部分外化为(技术的)自然。电子计算机把人的整个精神结构外化为自然,同时也使人的精神能用自己的这种外化的技术行为方式来研究其自身”。实践越是发展,就越要求主体善于探索和变革自己。人类变革自己大脑的实践,既是人类实践的深度和广度的表征,也是主体自我变革在实践中不断加强的标志。最后是主体的自我提高。马克思指出“生产不仅为主体生产对象,而且也为对象生产主体”。正是在人脑与电脑交互作用中,作为主体人的大脑不断地进化,人的思维能力不断加强,主体控制、改造客体的能力也在不断发展。
所以,主体的自我认识、主体的自我变革、主体的自我提高,是过去,更是科技飞速发展的现在与将来主体在实践中不断超越自己的特征。
1 科技创新主体
[关键词]陶瓷文化;区域科技;创新
一、景德镇传统陶瓷文化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其发展过程中长期形成的,反映民族心理、民族信仰等价值观念的精神产品和智力成果的总和。它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民族性、地域性特征。陶瓷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以其独特的方式集中的反映了传统文化的精华,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独特的文化神韵。
从表现形式来讲,景德镇陶瓷文化表现为在陶瓷的制作与销售、消费的过程中和各个环节中所呈现的器物文化、材质文化、工艺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形态和情感、心理、观念、习俗等精神文化的面貌。纵观景德镇千年制瓷历史,可以清晰地看到景德镇创造了极为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这些传统文化,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景德镇的地域文化、陶瓷历史文化、陶瓷材质文化、陶瓷工艺文化、陶瓷器物文化、陶瓷装饰文化、陶瓷作坊文化、陶瓷习俗文化、陶瓷交易文化、陶瓷包装文化、陶瓷官窑文化、陶瓷民窑文化、陶瓷建筑文化、陶瓷文献等等,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包括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开放思维、合作意识等等。
二、区域科技创新
区域科技创新是指在特定区域内与科技创新全过程相关的组织、机构以及实现条件所构成的体系,以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和创新效率为目标。[1]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地区经济竞争日趋激烈。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正日益成为区域经济综合竞争优势的重要标志。近几年来,景德镇地区经济的科技化程度不断提高,陶瓷产业基础不断加强,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为进一步增强区域竞争优势,景德镇陶瓷工业经济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紧紧依靠科技创新,促进科技进步,这是景德镇经济社会实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
三、景德镇传统陶瓷文化和区域技术创新辨证关系
传统文化与科技创新的互动是近代文明演进的主旋律。传统文化创新推动科技创新,一般来说,文化创新不仅促进科技创新,而且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前提和基础。通常认为传统文化是科学技术进步的母体,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声,传统文化影响着科技的生成、发展与传播,影响着科技创新的进程和结果。传统文化的进步必然包容科技发展和创新成果。[2]
景德镇传统陶瓷文化中既有丰富的科学精神,又有与现代科技的精神相背离的一面。传统陶瓷文化对科技发展有着两方面的作用,即正面促进作用和负面消极作用。我们要挖掘和推动其正面作用,遏制和消除其负面效应,不仅要为科技创新提供一个良好的物质基础和制度条件,而且必须注意消除那些潜在的危害人们创新能力的观念,努力形成创新文化,为科技创新提供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
1、景德镇传统陶瓷文化有利因素
传统陶瓷文化中有许多优秀的和积极的因素,对科技发展起着参与、建构、修复、导向和启示作用[3]。传统陶瓷文化中的某些思想、观念、方法对科技创新起到实质性的参与和建构作用,成为科学技术进步新的增长点。比如,景德镇的陶瓷从器形和内容上看,大多寄托了人们的理想和愿望,反映了人们追求和谐、崇尚和美的价值取向等,对匡定现代科技的发展方向,实现“以人为本”的人性化转向,具有积极的意义[4]。
2、景德镇传统陶瓷文化不利因素
景德镇陶瓷传统文化中也有一些消极因素,对科技创新产生阻碍和制约作用。要努力克服其消极作用,构建有利于科技发展的人文环境。
景德镇陶瓷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从古代的官窑开始,景德镇为皇室烧御瓷,向来是不计成本的,用百里挑一来形容毫不为过。从考古发掘成果和拍卖行历年来的拍卖品来看,进贡的官窑器不能有一点瑕疵,在烧成后即使发现有芝麻大的缩釉点,也会被打碎后就地掩埋。残次品一旦流向民间,或有民间仿画官窑器纹样,窑督和窑工就有杀头之虞。这种精益求精的传统、为皇帝服务的优越感以及炫技心态形成了景德镇独特的官窑文化,而在市场上则积淀为官窑崇拜。
在传统的分类上,艺术陶瓷是和生活陶瓷、建筑卫生陶瓷以及工业用瓷相并列的一类陶瓷细分产品。纯艺术陶瓷是将陶瓷创作与中国古典文化相结合,其艺术、文化特征已经决定了其所面向的市场较为单一、客户群规模不大。生产工序都由各种瓷艺工人纯手工完成。这就造成了当地陶艺产业产能较低、产品价格较高的结果。低产量虽然可以满足客户的收藏等心理需求,但是由此带来的高单价却又将许多有陶瓷爱好的潜在消费者排除在外。市场和生产两项因素的共同作用,形成了景德镇艺术陶瓷产业规模小、经济贡献率低的局面。
四、利用陶瓷文化推动区域科技创新,促进瓷都经济发展
1、传统陶瓷文化是区域科技创新点
当今时代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时代,而文化本身成为生产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科技的影响与作用日益明显而重要。尤其像我们这样一个具有陶瓷特色的千年瓷都,继承和弘扬传统陶瓷文化,充分挖掘和发挥其作用,促进瓷都科技发展,仍应成为瓷都人的共识和孜孜不倦的追求。
景德镇的传统陶瓷文化具有多样性的特点:有悠久的制瓷历史、珍贵的文物古迹、传统的制瓷技术、大批的陶瓷名家、丰富的陶瓷产品、独有的陶瓷习俗等等,因此,弘扬传统陶瓷文化,进行科技创新的思路与途径也应是多样化和全方位的。例如,我们可以充分发掘陶瓷文物古迹、传统制瓷技术以及陶瓷风俗的文化、旅游价值来发展旅游经济。
2、传统陶瓷文化是区域科技创新的重要资源
创新是弘扬传统陶瓷文化的灵魂和精髓,陶瓷产品及相关的各项工艺技术、设备、建筑等都是陶瓷文化的物化成果,自古以来,景德镇之所以称为瓷都,是由于历朝历代都有其创新的陶瓷文化,如宋代的影青,元、明的青花,清康、雍、乾的“鼎盛”,尤其是而今的品种丰富,技艺精湛,人才济济,精品迭出,正因创新,才使得传统陶瓷文化生生不息。
3、传统陶瓷文化有利于形成特色区域科技创新
景德镇以瓷为名,对传统陶瓷文化的创新有利于形成景德镇地区特色科技创新。一要观念创新,破除小作坊、小生产的影响,走新型工业化发展之路,上规模、上档次,把陶瓷工业做大做强,使之成为发展瓷都经济的骨干;二要加强技术创新,大力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生产工艺,加速陶瓷产品的升级换代,提高经济效益:三要加强产品创新,以市场为导向,以创品牌、上档次、增效益为中心,加大新产品、新瓷种的开发力度,努力形成瓷种多元化品种多样化,日用陶瓷艺术化。
[参考文献]
[1]方旋.区域科技创新模型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2003 ,(05 ).
[2]李素珍.谈谈技术创新与科技创新的辩证关系[J]. 科教论坛·引进与咨询,2005,(8).
关键词:湖南;“四化两型”;因子分析法;科技创新能力
基金项目:湖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推进‘四化两型’建设的湖南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2011ZK3102)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5月3日
一、引言
“十二五”时期,湖南省委紧密结合湖南省实际,提出全面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和信息化,着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经过努力,全省经济总量2012年迈上2万亿元台阶,2015年达到2.9万亿元,年均增长10.5%;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年均增长17%以上,高技术产业年均增长26.3%。可以说,推进“四化两型”建设,离不开科技创新和人才的支撑作用,为此必须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推进产学研结合,突出关键技术攻关,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目前,相关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研究的文献成果比较多,其基本上可分为二类:一是侧重于评价指标体系(或模型)的构建,如杨大楷、冯体一构建的长江三角洲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包括投入能力、配置能力、支撑能力、管理能力、产出能力5个方面41个指标。孙敏霞提出的福建省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钻石模型等,这类研究互相之间选择指标的结果往往差不多,但忽略了评价指标之间可能存在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作用;二是侧重评价方法的选择,一般采用因子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熵值法、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层次分析法(AHP)、BP神经网络法、模糊综合评判法等,如巴吾尔江等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对我国31个省市区科技创新能力进行实证研究和比较分析,王亚伟等基于改进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估等,但是这些评价方法中,有的计算复杂(如BP神经网络法),有的权重确定难、主观因素强(如AHP、模糊综合评判法)。另外,从针对湖南省科技创新能力的研究来看,通过中国知网等搜素,我们发现专门研究湖南省科技创新能力的文献很少,基本上是在研究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时,提及湖南省的科技创新能力情况,而且评价指标基本上是绝对指标,不利于横向的比较和分析。而且从研究某地区的科技创新能力文献看,通过纵向比较分析的较多,通过横向比较分析的较少,这样难以看出该地区和其他地区的差距和不足。鉴于此,本文拟运用因子分析法,构建绝对指标和相对指标相结合的精准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横向比较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科技创新能力,对湖南省科技创新能力进行评价。
二、评价指标构建与数据选取
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遵循以下几项原则:一是科学性原则,即设置评价指标体系时要考虑区域科技创新指标元素及指标结构整体的合理性,从不同侧面反映科技创新状况,并且指标要有较好的独立性、代表性、可统计性;二是系统性原则,即以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基本内涵为核心,并从总体目标出发构建指标体系,从而全面、系统地反映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全貌;三是可比性原则,即充分考虑各区域间统计指标的差异性,在具体的指标选择上必须尽可能保持统计口径、范围一致,以确保指标的可比性;四是可操作性原则,即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和开发现有统计系统的统计数据,注意量化的可操作性,使评价建立在公开、公平、公正的基础上,保证评价结果的可信度。
根据上述原则,构建的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区域科技创新的基础能力、投入能力和产出能力3个方面共7个指标,其中区域科技创新基础能力指标有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普通高校专任教师数、R&D人员数;区域科技创新投入能力指标有地方财政科技拨款占地方财政总支出的比重、R&D经费支出;区域科技创新产出能力指标有发明专利申请授权数占专利申请授权数的比重和技术市场成交额。具体如表1所示。(表1)
根据以上评价指标,我们选取了2013年30个省市自治区的评价数据,剔除了缺失技术市场成交额的自治区,数据主要来自《2014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数据2014》,少量相对指标数据依权威机构的数据计算而得。
三、湖南省科技创新能力实证分析及评价
(一)数据处理。我们根据因子分析法的原理对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指标数据进行处理。在运用SPSS 20.0软件进行标准化处理,消除了量纲的影响后,用KMO检验模型和Bartlett检验对数据进行检验,其中KMO检验的统计值是0.720,Bartlett球形度检验值是197.725,均在1%的置信水平下显著,检验结果均说明变量之间存在相关关系,适合做因子分析。表2给出了每个变量共同度的结果。表2中数据表左侧表示每个变量可以被所有因素所能解释的方差,右侧表示变量的共同度。从表2中可以看出,因子分析的变量共同度都非常高,表明变量中的大部分信息均能够被因子所提取,说明因子分析的结果是有效的,然后用主成分法提取公共因子。表3给出了因子贡献率的结果,该表中左侧部分为初始特征值,中间为提取主因子结果,右侧为旋转后的主因子结果。“合计”指因子的特征值,“方差的%”表示该因子的特征值占总特征值的百分比,“累计%”表示累计的百分比。其中只有前两个因子的特征值大于1,并且前两个因子的特征值之和占总特征值的81.688%,因此提取前两个因子作为主因子。(表2、表3)
为了方便解释因子含义,我们采用最大方差法对因子进行旋转,通过因子旋转,各个因子有了比较明确的含义。表4给出了旋转后的因子载荷值。(表4)
由表4可以看出,每个因子只有少数几个指标的因子载荷值较大,因此可根据该表分类,将7个指标按高载荷值分成两类:高校专任教师、R&D人员、R&D经费支出3个指标在主因子F1上载荷值较大;人均GDP、地方财政科技支出占地方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发明专利申请授权数占专利申请授权数的比重、技术市场成交额4个指标在主因子F2上载荷值较大。
(二)计算主因子得分。提取主因子后,我们利用回归分析法求出各省市自治区的主因子得分,并以每个主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占两个主因子总方差贡献率的比重作为权数进行加权计算综合得分。其计算公式为:F=(41.876×F1+39.812×F2)/81.688。计算结果见表5。(表5)
(三)结果分析。根据表5中的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综合得分分成如下三个组:相对较强组(F>0.75)、相对中等组(-0.38
从综合得分分组来看,湖南省科技创新能力处在相对中等组的中间位置,即从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比较看处在中游位置。从中部6省比较来看,只有山西、江西比湖南排列在后,湖北、河南、安徽比湖南排列在前,这说明湖南省科技创新能力还比较弱,与排在较强组的相邻省(广东)还有较大的差距。此外,从表7评价指标值的描述统计结果可以看出,湖南省的绝大部分评价指标值(如人均GDP、R&D人员、技术市场成交额等)明显低于全国的平均值,说明湖南省科技创新能力在全国处于中等偏低的水平。(表7)
四、结论及建议
我们精确选取了7个指标,结合2013年指标数据,运用因子分析法比较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科技创新能力,我们发现,与其他省份相比,湖南省科技创新能力无论在全国还是在中部6省,都是处在中游位置,与我国东部、沿海省份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因此,为了进一步提升湖南省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提出如下建议:一是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意识,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协调、保护机制,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科技创新的积极性;二是开发人才资源,健全人才激励机制,推进人才队伍建设,激发创新活力;三是提高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加强产学研合作,地方政府应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四是积极培育技术市场,将进一步规范科技服务中介体系,加速推进科技成果的转化。
主要参考文献:
[1].推进“四化两型”建设加快湖南科学发展[J].求是,2011.16.
[2]杨大开,冯体一.长江三角洲区域科技创能力实证研究[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8.6.
[3]孙敏霞.福建省科技创新能力灰色综合评价研究[D].厦门大学,2008.
1.1新常态概念
新常态一词是在2014年5月河南考察中提出的,自提出之日起,便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明确指出:目前中国的发展仍处于重要的战略时期,在这一时期,我们一定要坚定信心,从中国的具体国情以及中国目前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去适应新常态,使中国经济能够平稳、健康地发展。在新常态一词中,新指的是新情况、新阶段,是有别于旧的状况的新;而常态指的是固有的状态。从整体上看,新常态指的则是与过去的发展状况有所差别的一种发展状态,它是历史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不可逆转的。而新常态的提出,标志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已经从过去高速发展的阶段过渡到了中高速发展的阶段,因此在新的阶段,一定要创新科技,只有这样才能使其与我国社会和经济环境的变化相适应。
1.2新常态的特征
新常态的特征主要有3个:一是从经济增长的速度来看,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已经从过去的高速增长转变为如今的中高速增长,这属于一个新的发展状态,因此称其为新常态;二是从经济结构方面来看,我国的经济结构也在不断地优化和升级,传统的经济结构在今天已经得到了发展和完善,成为如今更加先进的一种结构模式;三是从经济发展的驱动力来看,我国经济发展的驱动力已经从过去的要素和投资驱动转变为目前的创新驱动,这代表着我国已经摆脱了传统的束缚,进入了以创新为主要发展动力的新的阶段,这对我国的经济实力、综合实力的增强以及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是非常有利的。由此可见,在新常态下,中国的各方面都有必要进行创新,这样才能使我国获得更加长远的发展和更高水平的进步[1]。
2我国科技创新现状
在过去的几年里,我国在科技方面取得了非常瞩目的成就,如生物技术和纳米技术的研发以及航天技术的发展等,这些成就不仅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形象,同时也推动了我国其他领域的发展。但在新常态下,我国的科技不得不进行进一步的创新,这是因为,我国目前的科技现状还无法适应新常态的要求,主要体现为我国在科技创新方面缺乏人才。人才的缺乏导致我国失去了科技创新的人力资源保证。具体来讲,我国科技创新方面人才的缺乏以及人才的创新能力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2.1我国科技方面人才的发明创造能力不足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对人才的培养基本还停留在以获取知识为主的阶段,这就导致很多高校学生在面临毕业、即将进入社会时,由于所学习的都是理论知识,因此在实践能力方面非常欠缺;同时,应试教育还导致学生的创新能力无法得到培养,这就使得我国创新型人才特别缺乏。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在科技方面的人才已经达到了3200万人,这样的人才总量从世界上看都是名列前茅的,这表明我国在科技创新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创新能力。但虽然如此,我国在科技创新方面仍然显得人才不足,这就导致了新常态下,我国的科技创新没有相应的人力资源作为支撑,这对我国科技的创新和进步有着非常消极的影响。据报道,我国在世界国家创新能力排名上居于第24位,这更加凸显了我国科技创新人才缺乏的现状,因此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新常态下,科技只有进行创新,才能使我国的科技实力和综合实力更加强大。根据我国国家知识产权局的统计,截止到2005年,我国申请专利的发明总量已经非常庞大,但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其含金量却远远不够。换句话说,在申请发明专利时,我国能够达标的数量远远不如西方发达国家的数量;同时,国外申请专利的发明通常集中在高科技领域,而这与我国集中在传统领域的状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就凸显了我国科技创新方面人才的缺乏以及人才创造力不足这一缺点。因此在新常态下,这一状况必须及时加以改善[2]。
2.2科研成果的市场转化率低
目前,我国在科研监督机制方面还存在着诸如管理不完善等问题,这就导致了在科技创新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有悖于道德的现象。例如,在科研界往往存在这样的现象:一部分人一心注重科研成果的取得以及自身地位的提高,而忽略了研究真正的科学,他们在科研过程中通常会东拼西凑,通过对已有的科研成果的拼凑来完成自己的作品,将其他人的研究成果挪为己用,这对我国科技创新水平的提高是非常不利的。另外还有一部分人会在科技创新中搞虚假浮夸,夸大了发明的重要性,同时在对科研奖项进行评选时,还存在内部私定奖项的问题,这使得很多真正能够投入市场的科研发明被埋没,而一些并无实际意义的发明则被推崇,对我国的科技创新非常不利。科研成果的市场转化率低,换句话说,即我国的科研成果大部分无法被真正地投入到市场和使用当中,这样的现象会导致我国的科研成果无法真正为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创造价值,因此要坚决制止这种现象。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科研成果的市场转化率还不到20%,而最终真正形成产业的还不到5%。出现这样的问题,与我国目前针对科研的监督机制以及资金鼓励机制的不完善是分不开的。因此在新常态下,要想使我国的科研成果真正投入使用,使我国的科技能够得到创新,就一定要加强对科研部门的资金投入力度以及监督力度,使我国的科研人员能够有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从而为我国科技创新水平的提高提供人力资源方面的保证。
3新常态下促进我国科技创新的策略
从我国科技的现状来看,目前我国在科技创新领域还存在一定问题的,严重阻碍了我国科技创新水平的提高以及我国科技实力和综合实力的增强,对我国的长远发展以及国际地位的提高会产生非常消极的影响。同时,这样的科技创新现状已经无法适应目前新常态的要求。因此,必须要对其加以改革,这样才能保证科技创新符合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经济结构以及经济驱动力的要求。
3.1要坚持以国家的长远发展为主的原则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的创新能够有效解决我国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很多问题,对我国的长远发展非常有利。在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驱动力已经从过去的以要素和投资驱动为主,转变为目前的以创新驱动为主。科技创新作为创新中非常重要的一种,一定要响应我国新常态下国家发展的要求,从国家的长远发展出发,来对自身进行发展和完善,以适应新常态下我国发展的状况,达到我国对科技创新的基本要求[3]。在新常态下,我国要改变过去以传统行业的科研为主的状况,转变为以高新科技的研究为主,这不仅能够有效提高我国高新科技的发展水平,同时也能够提高我国科研成果的市场转化率,使我国的科研成果能够被及时地应用到市场当中,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打下科技基础。同时,还要对我国军事以及国防方面进行科技创新,在提高我国军事能力以及国防水平的前提下,保证我国的经济能有一个良好发展的环境,从而促进我国经济水平达到中高速增长的要求。
3.2要坚持推进科技体制改革
目前,我国的科技体制还不够完善,其中还存在着诸如管理和监督机制不完善以及投资力度不够等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存在是导致我国无法在科技创新方面获得更大的进展的主要障碍。因此,要想使我国的科技创新水平能够得到提高,从而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创新方面的驱动力,就一定要坚持推进科技体制改革[4]。在科技体制改革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性作用以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要使科技创新能够经得起市场的检验。同时,政府为鼓励科技方面的创新,还应加大对科研方面的投资力度,为科研从业者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这样才能保证其排除资金方面的顾虑,而能够专心地进行科学研究。另外,还应完善科技体制中的监督和管理机制,尽可能地消除科研过程中东拼西凑以及夸大科研事实等现象,保证对人民有利的科研成果都能够被应用到市场当中,保证每一份科研成果都具有实际价值,只有这样才能使其更好地投入到生产当中,为我国人民生产及生活水平的提高创造有利的条件,也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创新方面的驱动力,使我国的经济能够在新常态下得到更好的发展,以促进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增强。
4结语
【关键词】科技创新服务能力 高校科技创新 教师科研 成果转化
1.引言
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企业、政府以及社会更加关心集科技和教育为一体的高校。高校作为带动区域经济水平提高的重要机构,它的科技创新服务能力水平在对推动地方校企合作和高校持续、稳定、快速、协调的发展方面都起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高校科技创新的服务能力水平参差不齐。
从国外目前对高校科技创新服务的研究来看,热点主要在高校科技创新服务能力效率的评价上,面向企业的科技创新服务文献也在增加。大多数学者使用了相关评价工具对高校的技术转让效率进行了评价分析,如Jerry G.Thursby等使用DEA方法对美国包括私立大学在内的100多所大学技术转让部门许可证发放的效率进行了评价,并就此对高校创新活动的技术转让产出效率进行了相关分析[1];Ahmad D.Raha等采用回归分析的方法对高校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活动的效果进行了分析,得出了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成功与否影响比较大的一些决定因素,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2];Mariano Nieto在对企业里科技创新过程中基本因素的研究上,得出企业的科技创新有隐性因素存在、传输性、同化性和专用性的特征[3]。
目前,国内研究的主要内容以高校科技创新为主,在研究方法上主要以实证研究为主。通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和选择合适的方法,对高校科技创新服务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如庞诗、何晋秋在对地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构建中提出高校的科技创新成果虽多,却与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相“错位”等的评价[4];张清辉等通过文献分析与统计分析方法,从科技投入能力、科技产出能力、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三个方面分析了甘肃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5];王光平等通过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进行了因子分析,发现科技创新基础和投入因子、科技创新环境因子和科技服务投入等是影响高校建立科技创新评价指标的因素[6];侯成义等针对国防高校科技创新的特点,采用因子分析法提取并验证了科技创新基础能力、知识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和创新团队与人才培育能力是国防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结构和评价体系的影响因素[7];邱均平等以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推出的中国高校科技创新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为例,利用其最近三年积累的评价指标数据,提出一种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优化的思路和方法:通过指标优化、主客观赋权等方法对“投入”“产出”和“效益”等指标进行了优化和验证[8]。
从以上综述可以看出学者们对高校科技创新的研究侧重于内部或者外部能力,就内外部服务能力综合分析的研究相对还较少,所以,从高校自身平台服务建设和高校成果服务企业社会的两个方面综合研究,对提升类似江西欠发达地区的高校科技创新服务能力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2.研究假设与理论模型
2.1 研究假设。
从目前文献研究来看,高校科技创新服务能力的内涵在区域和企业领域的研究较多,同时高校在内部的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外部的对社会企业服务两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并且,高校科技创新还分为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现代科技引领的管理创新的三种类型。基于此,本文在进行研究之前提出以下假设前提条件:
H0a:江西高校科技创新服务能力主要取决于高校内部和外部的服务能力同时提升。
H0b:高校内部的服务能力主要指高校为教师更好地进行科技创新而提供的平台和优惠条件等的服务能力。
H0c:高校外部的服务能力主要指高校为更快地促进科研成果转化而与企业搭建合作平台促进其转化的服务能力。
为了研究高校应该怎样为教师提供更好的服务平台,以促进教师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以及高校科研成果能够更好的转化需要高校和企业提供哪些方面的支持,本文首先通过对诸多文献进行研究,来提取相关影响因素的指标,如对韩影等的关于提升地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思考与实践[9]和李海超等的美国硅谷发展现状分析及启示等[10]的研究中得到了管理制度的开放性、科研学术的培养、政策或资金的支持是影响教师科研管理制度完善的指标。其次通过对调查对象进行深入访谈,对因素指标的设置进行补充和完善,使指标的设置具有一定的相关合理性,提高问卷的信度和效度。最后,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以下两个需要进行验证的假设:
H1:教师能否更好地进行科技创新与高校的创新氛围和高校所提供的各项制度条件有显著影响关系。
H2:高校科研成果能否更快地进行转化与科研成果的质量和各项完备的转化条件有显著的影响关系。
2.2 理论模型。
江西高校科技创新服务能力的提升主要来自于高校内部服务能力和高校外部服务能力的提升。高校内部能力主要取决于高校是否能为教师科技创新创建更高的服务平台,外部能力则主要取决于科技创新成果能否得到更快地转化。当然,要达到更好地为教师科技创新创建服务平台和更快地为成果转化提供保障的目的,过程期间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本文通过对这些已收集到的影响因素进行赋值加权、频数分析和评价,找出影响程度较为重要的重要因素,并针对这些重要因素提出建议。为此结合上述的研究假设和已有的研究框架,给出增强江西高校科技创新服务能力的理论模型,如图1。
图1 增强江西高校科技创新服务能力的理论模型
3.样本选取与特征
首先,根据江西高校的分类,本文选取了1所重点高校、1所一般高校以及1所民办高校进行访问式问卷调研和电子邮件问卷调研,并对其中10个样本进行了深度访谈。其次,企业调研的选取按企业规模在江西省分别抽取约20%的大型企业,约30%的中型企业以及约50%的小型企业进行调研。本次调研针对教师和企业两个维度共发放200份问卷,回收186份,回收率93%,其中有效问卷180份,有效率为96.7%。样本选择基本符合主体结构,具有代表性。
4.数据分析
4.1 教师及企业对高校科技创新服务能力影响因素的评价。
为了更直观地了解高校教师和企业对高校科技创新服务能力不同影响因素的态度,使用赋值法将“影响非常大”赋值为5分,“影响比较大”赋值为4分,“一般”赋值为3分,“影响比较小”赋值为2分,“几乎无影响”赋值为1分。因此对其进行5分制的加权处理,最终得到江西高校教师和企业对影响江西高校科技创新服务能力因素的重要性分值。结果表明,江西高校教师认为大部分因素对高校科技创新服务能力的影响程度较为均衡,其中高校独特良好的创新氛围和柔性化的科研管理方式对其有重要影响,优秀人才跟踪机制的建立和优厚的物质生活待遇机制对其影响较小;企业也认为大部分因素对江西高校科技创新服务能力的影响程度较为均衡,其中科研成果本身的价值和转化后为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是企业考虑的重要因素;而相关配套服务设施和校企之间长期的合作关系则相对影响较小。
4.2 影响高校科技创新服务能力的主要制约因素分析。
(1)教师科技创新过程中的主要制约因素。
从表2可以看出,高校教师在科技创新过程中遇到的主要困难有:研究时间没有保证、科研经费不足和缺少创新伙伴等因素。在与高校教师的访谈中,了解到目前高校教师在高校科技创新过程中对教学任务和科研的分配比较不满意,这种不满意主要是因为科研时间得不到保证,尤其是教学科研岗的教师,在教学和科研两方面处于较尴尬的地位,常出现科研和教学任务都完成不好的状况。其次是关于科研经费的问题,由于高校教师在科研创新上较缺乏积极性,所获得的科研经费的来源途径就较少,造成科研经费的断裂和不足。并且,由于缺乏创新伙伴的原因造成科研教师更加缺乏进行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如此循环才导致教师对高校为其提供的服务平台和各项条件不满意的局面。
(2)企业与高校科研成果对接的主要制约因素。
从表3得出,高校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主要受到转化是否有风险投资的迅速投入,以及是否有良好的转化保障制度两方面的制约。首先,当高校有了新的科研成果,如果企业的风险投资能够迅速地投入到成果的转化和研发中,这就能更好地促进高校成果进行试验生产,为成果的转化设置了资金的保障,有利于高校成果更迅速的进行有效转化。其次,成果转化在有了资金的支持后还要有其他的保障制度支持,如法律保障支持,建议政府为高校的成果转化提供制度和政策保障,另外,建议高校和企业健全完备的成果转化机制,如高校可以建立大学科技园,企业建立企业孵化中心等。
5.研究结论与建议
5.1 主要研究结论。
通过对江西高校科技创新服务能力的教师和企业两个维度进行实证分析和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
(1)影响高校教师能否更好地进行科技创新的重要因素有高校独特良好的创新氛围、柔性化的科研管理方式、研究时间没有保证、科研经费不足和缺少创新伙伴等因素,而在其中,高校独特良好的创新氛围和拥有创新伙伴是属于高校良好的创新氛围环境里面,而其他的重要因素则属于高校所提供的各项制度条件,所以接受假设H1,这些重要因素验证了它们之间的显著影响关系。
(2)影响高校和企业进行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因素是科研成果本身的价值、转化后为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风险投资的迅速投入以及是否有良好的转化保障制度,而在其中,前两个重要因素属于科技创新成果的质量,后两个因素则属于各项完备的转化条件,所以接受假设H2,这些重要因素验证了它们之间的显著影响关系。
5.2 提升江西高校科技创新服务能力的建议。
(1)建立完善的技术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培养教师进行科研创新的积极性。本研究结果显示:为教师创造良好独特的科技创新氛围是影响高校教师科研创新的最重要因素,而高校创新环境是通过创新的基础设施和创新人员的积极性来体现的。高校内部要建立完善的技术基础设施和各项提供咨询服务的配套设施,如实验室仪器的定期更新等;其次,为高校教师科研进行合理的组团,组织研究项目相一致的教师定期碰面和研讨,培养教师科技创新的积极性,为高校的创新氛围增添活力。
(2)创建适宜高校教师进行科研创新的管理制度和工作环境等条件。比如高校在科研管理的方式上要注重柔性化的管理,可以对创新平台上的人事管理采用固定岗位和流动岗位相结合的多元化人员准入和退出流动模式,并在管理制度的开放性方面给予恰当的开放;在研究时间上,要对高校教师教学和科研任务进行合理安排,使教师进行科技创新的研究时间得到保证,尽量避免形成教师在科研和教学上“两难”的局面,让教师有时间专心搞科研或教学;在科研经费方面,鼓励教师申报课题和专利,增大科研经费的来源途径,建议高校、企业和政府为待研究的课题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避免科研经费出现断裂和不足。
(3)高校科研成果与企业进行对接的过程中必须进行定期跟踪,以保障新产品研发的质量和市场价值。高校在进行成果转化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到成果本身的质量如何,也就是成果本身的价值何在,能为企业带来多大的利润回报和经济效益。在成果本身的价值上,高校教师要从市场的适用性出发,多听取企业对新开发产品的要求,在市场上让消费者和受众进行检验;在成果转化为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方面,高校与企业应该在“共享成果,共担风险”的原则上,签署法律认可的书面约定,对是否能达到预期带来的经济效益结果共同承担风险。
(4)高校、企业和政府都需要为成果转化建立完备的转化条件。在资金方面,高校要和政府企业加强合作,可以用政府风险投资吸引各方投资,同时辅之相关政策;或企业建立风险投资经营公司和专门的股票市场,为风险企业筹集资金,并建立风险资本的退出机制等,这样就能更好地吸引企业风险投资的投入;在其他转化保障制度方面,政府可以提供政策和法律的保障支持,高校可以建立科技创新孵化基地或企业建立研发机构中心,这两者都可以作为成果转化的中介平台和提升整体创新能力的“助推器”,形成为研究开发、成果转化、孵化及产业化提供多种通道的集聚创新资源开放平台。
参考文献
[1] Jerry G.Thursby,Sukanya Kemp,Growth and productive efficiency of university intellectual property licensing[J].ResearchP0licy,2002(31):109-124.
[2] Ahmad D.Rala,Luis C.Rabelo,Assessment for the evaluation and prioritization of university inventions for licensing commercialization[J].Engineering Management Journal,2006(12):28-36.
[3] Mariano Nieto.Basic propositions for the study of th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process in the firm[J].European Journal of Innovation Management,2004,7(4):314-324.
[4] 庞诗,何晋秋.地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构建[J].中国建设教育,2006,10(10):36-38.
[5] 张清辉,赵红娟.甘肃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分析与评价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13(11):51-53.
[6] 王光平,金浩.基于因子分析的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实证研究[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8,31(4):48-51.
[7] 侯成义,张守华,曹郑玉,张敏.基于因子分析法的国防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结构与评价体系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1(6):67-70.
[8] 邱均平,丁敬达.科研评价指标体系优化方法研究-以中国高校科技创新竞争力评价为例[J].评价与管理,2010(1):15-20.
当前社会对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呼声一浪高过一浪,学校在人才培养上肩负着沉重的压力。如何培养科技创新人才成为各大高校的重要课题,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成为了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焦点。然而,创新人才具有什么样的素质特征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前提。关于科技创新人才的标准已经有不少研究,如美国心理学家戴维斯提出的创造型人格十大标准(非智力)包括:独立性强、自信心强、敢于冒险、具有好奇心、有理想、不轻听他人意见、易于被复杂奇怪的事物所吸引、具有艺术上的审美观、富有幽默感和兴趣爱好广泛又专一。[3]但是真正符合以上全部标准的人并没有,靠标准来定义科技创新人才是顽固的、死板的、缺乏灵动性的。科技创新人才突出的素质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一)合理的知识结构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当代科技创新活动,从广度到深度,从目标到任务,都是极其复杂的。科技创新活动经常涉及到多学科专业间的相互交叉和渗透,科技创新人才必须要专深的本专业知识也要有广泛的外专业基础;既要有广博的知识面,又要有合理的知识结构。知识越广博、结构越合理,对当代科技创新活动的适应能力就越强。所以,一方面,科技创新人才既要具备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也要具备一些科学的方法论知识,并且懂得运用创造性的技术和方法。另一方面,科技创新人才还需要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人类的一般认识过程是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是认识发展的全过程。科技创新是一个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丰富的实践经验对在已有水平基础上求新求变具有重要积极意义。
(二)高水平的智能素养和灵活的思维能力当代科技创新也日益凸现出它的高度智能性特征,科技创新活动的探索性、创新性、复杂性和综合性,决定了它实质上是一种高层次的智力活动。智力主要由专注力、观察能力、记忆力、思维能力等构成。任何优秀的科研成果和创造发明都不是短时间内完成的,都是经过长期专注于问题的研究,由认识到实践再到认识,反复求证,不断创新的结果。科技创新人才善于发现问题、捕捉求新求变的机会也不是凭空而降的,是浓厚的兴趣、长时间的观察研究、良好的记忆和必胜的自信心等作用的总和。从一定的意义上说,科技创新的过程,不论是问题的发现和提出、实验的设计和进行、科学假说的提出还是新技术方案的构想及验证等,都需要科技创新人才综合地运用各种手段和工具,通过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灵感思维等各项思维的加工,充分发挥和运用各种智力因素的过程。因此,作为当代科技创新活动的主体的科技人才应当具有持久的专注力、敏锐的观察力、良好的记忆力和灵活的思维能力等智能素养。
(三)求新求变的创新精神和严谨独立的务实精神当代科技创新活动多是指向人类未知世界和未至领域,这些活动具有高度的探索性和创新性,科技创新人才要有积极的创新意识和强烈的创新动机,要勇于对传统的理论与方法、观念与权威进行怀疑、批判和突破。一方面,在通向未知和未至的世界里,没有具体的模式和经验可以借鉴,也没有开辟的平坦道路可以顺延,充满了无知和坎坷,甚至充满了怀疑和阻扰。科技创新人才应该独立判读,不盲从,不轻信,敢于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同时又遵循科学规律,在创新的道路上独立自主,坚持己见。另一方面,越是艰难越是考验,科技创新人才要乐于接受困难的挑战,具有坚韧的永不服输精神,勇于冒险,吃苦耐劳,敢于面对并勇于克服挫折和失败,坚持求实的科学态度,善于运用科学规律和方法,不骄不躁,理性对待自己的错误。只有那些勇于探索和敢于攀登的人,才有可能在未知和未有的科技创新领域达到光辉的顶点。
二、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师资存在问题
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阶段向大众阶段过渡,研究型高校向应用型院校转型已经是大势所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我国人才培养的工作重点。在我国,高校拥有全国2/5的两院院士,2/3的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4的科学引文索引(SCI)论文,63%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和36%的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高校已成为国家知识创新活动的核心和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4]。随着国家越来越重视高等职业教育,高职院校担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的使命,把培养目标定位于高级应用型人才。因此,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在高职院校显得格外突出。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的师资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特别是大批高学历的青年教师正逐渐成为高职院校教学建设与人才培养的中坚力量。据统计有的学校青年教师占教师总数的比例已达到48%。[5]青年教师自身创新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质量。可是,纵观我国高职院校现状,青年教师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不尽人意,青年教师队伍建设也存在问题。
(一)教育视野局限书本新一代年青教师大都具有较高的学历,他们一直呆在学校,从本科一直读到硕士、博士。一方面,很少参与其他院校、地区或者国家的合作项目,缺乏教育的国际化视野。另一方面,普遍认为能够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即可,关注科技前沿较少,所以缺乏教育的时代性特征,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往往比较陈旧。
(二)科学研究脱离实践青年教师的专业基础知识比较扎实,但由于没有实际工作经验,没有真切地体会具体岗位上的专业特点和行业特征,在教学上,对知识的感悟和讲授往往是凭自身的理解,很难结合实际工作加以解释和运用。在科研上,也多是研究路线的简单布置和研究方法的简单运用,很难通过认识指导实践,通过实践提高认识。因此,青年教师的科学研究往往显得空洞乏味,科研成果也乏善可陈。
(三)师资培养方案不健全首先,高校对青年教师的培养目标不明确,往往是将职称标准往人才等级高低上套,教师一门心思追求职称的晋升而忽视其他领域的参与和努力。其次,高校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制度不健全,没有一套系统完整的教师培养规划,重视短期成果考核,忽视长期系统培养,缺乏针对青年教师的激励机制和职业规划。第三,重视教师的教学技能和科研技能,忽视教师的创新能力培养,缺乏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计划和活动。
三、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培养途径
创新人才的培养依靠创新型教师,教师在创新方面应当比学生有更强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并能将创新素质融合到教育教学与管理中,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一)明确定位,提升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责任感科技进步和创新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发展教育和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创新人才问题摆在了突出的战略位置。教师的素质和能力决定了学生质量的高低,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教师是关键。首先,教师是创新的引导者。教师在掌握书本知识的同时,还应该经常投身于实践,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用实践来引导学生,并根据自己在实践中的所悟所感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样才能脱离死板枯燥的理论学习,为学生的探索和创新打开一个窗口。其次,教师是创新的开拓者。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形势,要求教师善于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通过启发式教学、问题探讨、课件制作、实地调研、组织开展活动等方式的补充与配合,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作为高校发展的中坚力量,青年教师要尽早树立起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责任意识,以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为己任,努力培养自身各方面素质,提升自身相应能力,以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励自身不断进步。
(二)培养科技创新素质,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人才的培养靠教育,教育的执行靠教师,教师科技创新素质和能力的高低决定了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成败。培养科技创新型人才的教师应该具备尊重个性、宽容异议、追求真理的良好品格;具有广博精深的知识功底和追逐学科前沿的追求;具有善于发现、思考问题、勇于创新的精神以及开阔的思路和强大的思维能力。不断提升教师的科技创新素质,应该成为高职院校创新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也是高职院校青年教师职业发展中一个努力方向。社会在发展,科技在进步,日新月异的新技术、新手段和新方法被应用于各行各业,教师如果仅仅局限于书本和课堂,就无法更新知识,掌握新技能,遑论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在提高教师科技创新素质的同时还应大力提高其科技创新能力。1.跨学科交流与合作。科技创新的多学科交叉特点决定了科技创新已经不再局限于某一学科或者某一专业,拥有多学科知识基础的人才更有利于创新思维和创新成果的产生。在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方面,学校可以有意识地进行学科交流与融合,定期举行学术交流活动,创建学术交流团队,鼓励青年教师参与跨学科项目的研究,鼓励青年教师建立创新教学研究队伍,在教学科研的开展给予一定的支持和倾斜。这这些过程中,青年教师不但可以增长知识、拓展视野,还可以积累许多其他学科的教学研究方法和手段。2.开展进企业活动。下企业锻炼活动的开展能够密切地加强企业与学校、社会需求与人才培养之间的联系,及时掌握社会人才需求以调整人才培养方向,推动教学改革。同时,通过实践,青年教师能更好地理解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方法、提升专业素养,并通过深入的认识更好地指导实践,提高实践教学能力。所以,学校一方面要鼓励青年教师到企业单位进行顶岗实习,鼓励教师开展校企合作项目研究。通过实践,教师可以了解自己所从事专业目前生产、技术、工艺、设备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能够更紧密地劫后生产、经营、服务、管理等事件活动来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要创建技能培训基地,输送学生实习实训的同时也给青年教师提供一个学习锻炼的平台,积极促成专业知识、实践技能、科技应用一体化以及专项实践技能的提高。3.产学研用结合培养。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以职业院校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体系,引导教师在为企业和社会服务的过程中开展技术研发、促进成果转化、实现互利共赢的共同愿景。产学研用相结合为专业教师提供在企业学习与实践的机会,通过校企深度合作,更好地更新教育理念、丰富专业知识、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实践技能,为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扎实基础[6]。建设产学研基地,创建高校与企业共建合作创新平台,开展科技项目合作,推动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促进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建立学校、行业与企业合作的研究机构,以科研促产业,以实践促科研,良性循环。4.加强国内外交流与合作。搭建中外合作办学平台,选派一定数量的青年教师赴发到国家或地区进行培训,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手段,拓展国际视野,提升人才培养的国际化视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鼓励青年教师到国内外优秀大学或科研机构进修学习,参加学术研讨会。聘请专家名师开展讲座,增强其与青年教师的交流。从思想意识到专业素养各方面对青年教师产生正面积极影响。5.传帮带方式方法的创新。也叫“老带新”或者“师傅带徒弟”。“师傅”指的是有丰富经验的老老师,他们教学经验丰富,研究能力较高,对教育教学规律有着较深的理解和把握。“徒弟”指的是教学科研缺乏经验尚不成熟的新进教师或者青年教师。师傅和徒弟结成一对,师傅通过“传、帮、带”,促进徒弟快速成长。学校应当组织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与传帮带活动,并对这项活动进行追踪考核,确保活动效果,并对表现优秀者给予一定的薪酬奖励。
(三)帮助青年教师进行职业规划很多青年教师都没有也不会进行职业规划,学校也很少关注青年教师的职业规划,但是,如果学校能关心教师的职业规划并促成其进行并执行了科学的良好的职业规划,无疑给青年教师带去了被关爱感和归属感。这无论对教学、科研或是人才培养都会产生积极影响。职业生涯设计的中心内容是针对一个人的事业而言的,主要包括制定奋斗目标、行动计划、时间安排、阶段性自我检查、出现问题后如何改进等问题。根据学校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结合青年教师的潜在能力,帮助青年教师制定实事求是、切实可行的成长目标,全面分析教师的个人特点,确定其发展重点。明确的目标将为青年教师发展指明方向。在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社会呼声下,学校要组织青年教师按步骤有计划地分别制定短期、中期和长期计划,包括政治素养的提升、业务能力的提高、技术能力的加强、教学科研能力的成熟。职业规划一方面为青年教师尽快成长和成熟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另一方面也为学校了解青年教师的发展愿望,指导青年教师把学校发展和个人发展结合在一起,形成情感上的统一和依赖,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从而提升整个学校的凝聚力,营造温馨和谐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