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逻辑与思维方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思维方式。思考问题的根本方法,包括线性思维方式与非线性思维方式两大类型。形式逻辑是线性思维方式,对称逻辑属于非线性思维方式。思考问题的方法也可以称为思维的方法论。具体的逻辑形式逻辑不能成为思维方式,只有整体的逻辑对称逻辑才能成为思维方式。如果把具体的逻辑形式逻辑作为思维方式,将陷于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用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看问题只能得出片面的结论。
思维方法。人们通过思维活动为了实现特定思维目的所凭借的途径、手段或办法,也就是思维过程中所运用的工具和手段。思维方法属于思维方式范畴,是思维方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工程力学 思维方式 抽象思维 发散思维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2-0011-02
一 工程力学介绍
工程力学作为一门应用范围极其广泛的工科专业基础课程,它包含了传统学科中的理论力学与材料力学两门学科中的主要内容,是认识与分析工程技术问题一项必备的基础知识与研究工具,是材料、机械、建筑、机电等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之一。课程内含大量的基本概念、基本术语如约束与约束反力等很多易混淆的名词,概念性强是工程力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如果死记硬背,必然会东挪西借,一团雾水。抽象性强是本课程的又一特点,尤其在材料力学篇,如材料的轴力、弯矩等内力的概念,学生中有很多疑点,必须给予明确而有说服力的解释,否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实践应用性强是它的第三个特点,各种起重装置的设计、减速器中传动轴的设计等都离不开力学知识,都需要经过周密的科学计算才能设计尺寸选取材料。而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工程力学与其说是一门知识,不如说是一种思维方式,课程内含大量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一门重要的思维方式培养课程。
二 思维方式及其重要性
所谓思维方式,就是体现一定的思想内容和一定的思考方法,使用于特定领域的思维模式。如在游击战时期,为了有效地保存自己消灭敌人提出了“16字诀”: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这就是当时最为优秀的思维方式。以思维的凭借物维度划分,可以把思维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概念是人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一种思维形式,因而抽象思维是人类思维的核心形态。以思维探索问题答案的方向划分,可以把思维分为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以思维的创造性维度划分,可以把思维分为再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以思维的目的维度划分,可以把思维分为上升性思维、求解性思维和决策性思维 。
思维方式是社会意识的形成途径。千百年来人类通过对自然、社会的不断深入了解,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不同领域、不同阶段的思维方式。不同的思维方式是形成不同的思想成果的必备条件,它就像不同的加工车床,相同原料经过加工之后就会出现不同的加工产品。形式虽多样,本质却多有相似,解决方案的确定过程也就是思维方式的形成过程。伏尔泰曾说:“除了野蛮的国度,世界上所有地方都被书统治着。”人类社会之所以能进步和发展,是因为国民掌握了先进的价值体系、思维方式知识体系。价值体系确定了处理事情的目标与方向,而思维方式就是理解和处理事情的方法,掌握好了就有可以顺利地解决很多难题。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训练良好的思维方式。
三 工程力学中的思维方式
1.工程力学中的抽象思维
抽象思维也称逻辑思维,是利用概念进行的思维活动。它又分为形式逻辑思维和辩证逻辑思维。形式逻辑中的概念是无矛盾性的,具有确定、绝对、静止、单一的特性,而辩证逻辑中的概念是有矛盾的、具有变化、相对、运动、多样的特征。辩证逻辑思维是在形式逻辑思维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是抽象思维的高级阶段,是对自然界中到处盛行的对立中的运动的反映。
工程力学中概念较多,力、力矩、力偶矩、约束、约束力、平衡、弹性变形以及塑性变形等,是对事物本质属性的一种高度概括。学生需要从多个个体中分析其联系,抽象总结出其内在本质的统一,进而得到其概念。如从具体的力中抽象出其统一的本质(机械作用),从具体的约束中抽象出其统一的本质(对运动的限制),从具体的内力中抽象出其统一的本质(与外力相关,影响变形等)。力学中很多知识是抽象的,并不是针对某一问题,而是针对一大类工程问题,其解决思路也是一种抽象思维。
2.工程力学中的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辐射思维,是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途径寻求各种答案的思维方式。体现着哲学中的相对性。如平衡方程的多种形式(平面一般力系的一矩式、二矩式、三矩式,体现同一问题的不同解法),合力投影定理(合力在某轴上的投影等于各分力在该轴上投影的代数和,将矢量运算简化为标量运算),合力矩定理(合力在某点的力矩等于各分力在该点力矩的代数和)等都表现了该课程中的发散思维,体现着同一目标不同解决思路的发散性,即可以通过转化思维简化问题,对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有很高的指导价值。
3.工程力学中的上升性思维、求解性思维、决策型思维
上升性思维是从个别的事物经验中,通过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出具有一般特征和普遍规律性的思维。求解性思维是寻求解决某个具体问题的思维。决策性思维是对未来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予以估计并从中选择最理想解决方案的思维。工程力学中的解题方法的总结实际上是一种上升性思维,而将该方法应用于具体的问题是一种求解性思维,利用该方法对事物的发展的可能性预测并提出解决方案。如结构的强度条件体现了求解性思维,而利用强度条件解决强
度校核问题并对杆件截面的设计则体现了决策性思维。
4.工程力学中的其他思维
工程力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力学从诞生之日起就与数学相生相息,两者都是解决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路。力学中的理想模型的建立,蕴含着抓住主要矛盾,忽略次要矛盾去分析问题的思路,力学中的重心、形心蕴含着数学的微积分的思想,蕴含着加权平均的思想,力学中变形与外力、内力的关系则蕴含着内因与外因的哲学思想,联系的观点等。
四 结束语
工程力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更是一种思维方式,本文对工程力学中蕴含的思维方式做了小结,对工程力学的教学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张秉荣、章秉荣主编.工程力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2]周晚林.改革力学课程 提高学生工程素质[J].理工高教研究,2006(1)
[3]蔡迎军.马克思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及其哲学意义[J].齐齐哈尔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21~23
一、培养抽象思维,提高分析能力
对于理科生来说,高中物理是一门比较难的科目.在高中阶段,学生的逻辑思维逐渐由起初的经验性教育转变为理论性教育,一个学生的思维能力是通过之后的学习不断增长的,如果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之下获得一个比较系统的理念,就能帮助学生获得新知识、新能力.一般来说,高中的前两年是塑造一个学生逻辑思维的最佳时间,这样能够保证其在高三的时候已经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较好地分析出题目原意.
二、培养层次化分析能力,提升思维能力
在处理物理问题时,不仅需要运用所学知识,还要求学生能够具有一定的层次化分析能力.理科科目中彼此之间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要想学好物理知识,还要掌握好数学知识,能够处理好数学问题的学生往往都具有较好的逻辑思维能力,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如果要想较好地提升自己,可以向周围的学生多进行请教,通过不断地比较和学习来完善自身的问题.影响一个人能力的因素有很多,外界环境只是外界因素,更多的时候是靠学生自己的学习能力来决定的.学生的首要任务就是学习,只有在教师有计划有目标的系统带领下,才能够更大化的实现自身的价值,首先需要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动机是什么,动机对于一个人的学历思维是有很大影响力的,它是学生思维发展的推动剂.另外,逻辑的思维培养绝对不是单纯的靠拼凑就能够实现的,在学习过程中绝对不能够因为急于实现目标而将知识全面性及整体性提前应用进来,只有等自己的分析研究能力有所提升,并能够有把握地处理问题之后,才能够将它们联系在一起进行问题的分析与探讨.能力的培养是需要有过渡阶段的,切不可操之过急,只有一点一点慢慢进步,将该掌握的技能掌握好,才能确保学习能够更好地进行,如果一开始就急于求成,那么可能因为知识掌握不牢靠而对学习造成不可忽视的影响,切勿因小失大.
三、分阶段思考,进行思维方式培养
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方式和特点都是不同的,教师应该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不同的针对性教育.首先应该注意的就是过渡时期,学生学习应该是循序渐进的,物理逻辑思维方式的培养在这个时期显得尤为重要,这相当于一个人思维方式形成的初级阶段,从一开始就要抓紧培养,对于思维方式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过渡时期是一个人发展的初级阶段,这一时期处理好了对以后的学习会有帮助.之后是学习阶段,一个人的知识和能力是通过学习不断累积的,学习可能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如外界因素对自身心态的影响,教师教学方式对学生获取知识的影响,学生自身对知识渴求度以及积极性对学习的影响等,这就要求教师能够较好地处理身边的影响因素.最后的一个时期便是成型时期,在这个时期的学生所掌握的思维方式基本上已经在大脑中定型,教师应该给予适当的指导和纠正,发现他们学习中的不足之处,对其进行专门的指导,做到查漏补缺.另外,严密的思想也是必不可少的.这要求学生学习的知识前后衔接紧密,环环相扣,并能够按照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合理的分析,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多思考多探讨,不仅仅是局限于学到的知识,同时思维转折也很重要,教师可以以此为契机对学生进行专业的指导.
四、结语
关键词:易经;取象;思维方式;比附推论
Abstract:ThethinkingmodebyadoptingsymbolsisoneofthetraditionalChinesethinkingmodes.TakingitsshapeinIChing,thisthinkingmodedependsonsymbolsofmatterinthecourseofthinking,takesimaginationasamedium,todeduceanabstractconclusionbyforcedanalogy.Inessence,characteristicofobscurityandmutuallycomplementingwiththewholethinkingmode,thethinkingmodebysymbolsisakindoflogictodeduceaconclusionbyforcedanalogy.Correlatedto,butdifferentfromabstractthinking,thinkinginimages,thinkingbyinsights,thinkingbysymbolsexertsanindispensablefunctionintherealmsoftraditionalChinesephilosophy,literature,artandsoon.ThinkingmodebysymbolsistheextremelyvaluablepartoftheculturalspiritofIChingLearninginmodernthinkingmodes.
Keywords:IChing;adoptingsymbols;thinkingmode;deductionbyforcedanalogy
一
取象思维方式是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之一,这种思维方式是从古至今普遍地被中国人自觉或不自觉运用着的又颇具神秘色彩的一种思维方法,它发展形成于《易经》,是易学文化精神在现代思维方式中极具价值的部分。对此,笔者讨论如下:
取象思维方式本文界定为:在思维过程中离不开物象,以想象为媒介,直接比附推论出一个抽象的事理的思维方法。这种思维方法的核心是以具体事物为载体,靠想象去推知抽象事理,其本质是独具中国特色的一种直接推论的逻辑方法。它起源于原始时代,发展形成于《易经》。
原始人处于人类文明的史前期,他们在长期的生存斗争中,已经具备了原始的取象思维能力,其思维水平如同孩童一样,头脑中只是存有特定的实物的物象,所使用的词都是他们所接触的实物符号,在他们的语言中,没有包括同一性质的物群的种属词汇,也没有表示一般概念的语词。例如,他们只有这个人、那个人的有所指的概念,而没有“人”的一般概念;只有不同种的某一棵树的概念,而没有“树”的一般概念。随着思维的发展,他们逐渐地把某些专用名词移用到相关的物类,表示物类的共同性质,由此产生了表达取象思维的用语。其特点是语言中尚没有这个语词,而找一个与之相近的、在某方面有关的实物表示出来。例如:“像石头”表示“硬”、“像太阳”表示“热”、“圆”等等。这里“硬的”、“热的”、“圆的”等表示抽象的语词,是从他们印象最深的石头、太阳这些实物中抽取出来的,这是取象思维的初始阶段。
取象思维的初始阶段,就已表明人类思维已经进入到了简单的比附推论的阶段。比附推论是取象思维方式的本质特征。这种思维方式在《易经》中得到了发展、完善,使之逐步成为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之一。
《易经》中的卦象是其推测所占之事吉凶的主要依据。如乾为天,坤为地,震为雷,巽为风等等,并试图以此表现出宇宙万物的变化,进而揭示出事物的本质。卦爻辞也大多运用取象思维方式来阐释抽象道理。如《困.六三》爻辞:“困于石,据于蒺藜,入于其宫,不见其妻,凶。”这是说一个人被石头绊了一跤,伸手又抓在蒺藜上面,回到家中,又不见了妻子,故筮遇此爻凶。这是把人处坎坷境地,又依靠坏人,必无好结果的抽象道理,寓于对具体事物的表述中,使人由具体的事象联想到抽象的事理,而有所感悟。
又如《乾》卦写龙隐龙现。《井》卦写井谷射鲋。《大壮》卦写羝羊触藩等等。通过对“龙”等具体事物的描述,意在阐释与之有一定相关的抽象事理,即不是为了说明“龙”等具
体事物本身,而是通过对这些具体事物的描述,启发人们想象,去悟知出一个抽象的事理这种思维方式,就是取象思维方式。
取象思维的本质是一种比附推论的逻辑方法。所谓比附推论是指通过想象,由具体事物直接推知一个抽象事理的逻辑方法。除上述分析外,又如《易经.大过》九二爻辞:“枯杨生,老夫得其女妻,无不利。”这里将自然界的枯杨生,与人间的老夫娶少女联系起来,取其相似点,进行想象,然后比附推论出“无不利”的结论。意在告诉求卦者,所占问之事将大吉大利。《易经》设卦观象,通过想象这一媒介,比附推论出“意”,象及卦爻辞是可见的,而“意”是不可见的,不好说清道明的,对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内容,人们只要运用取象思维方式便可得到,这正是“得意忘象”、“得意忘形”、“得鱼忘筌”的思维秘密所在。所得的“意”便是事理,所忘的“象”、“形”便是所选取的具体事物,而其思维过程是比附推论,思维方式是取象思维。
取象思维方式的主要特征有二:一是与整体思维的互补,二是具有很大的模糊性。
取象思维与整体思维的互补,建构了《易经》的思维框架。《周易》古经,以它特有的表达形式,充分注意到了从整体的角度去认识和把握世界,把人和自然看作是一个互相对应的有机整体,八卦及六十四卦是构成这一整体的基本框架。在这里,人和自然是处在完全统一的结构之中的,这一整体观与取象思维方式互相补充,也就是说,在取象思维过程中,有整体思维,而整体思维赖以形成的基础又是取象之辞及卦象和卦的排列组合,而这当中也离不开取象思维。例如《乾》卦,以“龙”为具体取象物,通过龙的“潜”、“见”、“跃”、“飞”、“亢”等不同处境的描述,揭示了事物发生、发展和衰亡的全过程,这里取象思维和整体思维是互补的,缺一不可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所谓“得意忘象”是指“意”尽得而忘“象”;“得鱼忘筌”是抓到“鱼”而忘“筌”,尽得的要求就是全面、整体地去把握,可见,有而且只有整体思维的互补,才是提高运用取象思维所推知事理可靠程度的根本保证。
取象思维方式的模糊性,是指运用这种思维方式所推知的事理具有很大的歧义性,因为它不具备必要的叙述,以致于见仁见智,公说婆说,甚或可以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这种模糊性又是因为靠想象这一媒介而造成的。如上述“枯杨生*,”与“老夫得其女妻”之间的所谓联系,完全是靠想象得来的,靠想象把自然界的反枯为荣现象和社会生活中的“老夫得其女妻”联系起来,推论出“无不利”,其模糊性可谓大矣。
二
取象思维方式不同于抽象思维方式。因为抽象思维方式是按照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逐级构建的,也就是在概念的基础上构成判断,在判断的基础上进行推理。由已知的东西出发推得新的知识,它具有间接性和概括性。如“金属”、“铜”、“能导电”是三个概念,分别组成(1)金属能导电,(2)铜是金属,两个判断,再由这两个判断组成如下推理:
金属能导电,
铜是金属;
所以,铜能导电。
从中可见,抽象思维中前提真实,推理过程合乎规则,就能得出一个必然性的结论。上例的逻辑结构可概括为:“所有M是P,S是M;所以,S是P。”这里“M”一般指称为“中项”。它在前提中至少要周延一次,这是抽象思维方式得出正确结论的一个必要条件。而这些内容,取象思维方式都不具有,这些是取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区别的根本所在。因为取象思维方式的所谓前提是一些具体事象,前提与结论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只能靠想象这一媒介去推知一个事理,没有论证过程,所以结论不是必然的而是或然的,提高结论的真实性或可靠性,只能靠人们的想象力和悟性。如果说抽象思维方式能训练人们思维的严密性,那么,取象思维方式却只能提高人们的想象力,培养人们的悟性。
形象思维方式,又称艺术思维,是文学艺术创作者从观察生活,吸取创作材料到塑造艺术形象这整个创作过程中所进行的主要的思维活动和思维方式。形象思维要遵循认识的一般规律,也就是通过实践由感性到理性,逐渐对事物本质进行认识。在这个过程中,形象思维不脱离具体的形象。但必须要舍弃那些纯粹偶然的、次要的、表面的东西。作家、艺术家的思维是在对现实生活进行深入观察、体验、分析、研究之后,选取并凭借种种具体的感性材料,通过想象、联想和幻想,伴随着强烈的感情和鲜明的态度,运用集中概括的方法,塑造完整而富有意义的艺术形象,以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凡此种种,表明形象思维与取象思维的区别是明显的。虽然它表面上与取象思维一样,都有“具体的形象”,也都要“通过想象”等等,但本质上却不同,主要在于形象思维是不脱离具体的形象,通过想象、联想和幻想去塑造完整的艺术形象。例如鲁迅在谈自己创作“阿Q”这个艺术形象时说:“要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在中国实在算一件难事,……所以我也只得依了自己的觉察,孤寂地姑且将这些写出,作为在我的眼里所经过的中国的人生。”(金隐铭鲁迅小说全编桂林:漓江出版社,1996.383)鲁迅先生点明了《阿Q正传》是“依了自己的觉察”写出来的,目的是“要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这些正如上述一样,其创作过程运用的正是形象思维方式。从“阿Q”形象的塑造,可以看出鲁迅先生对中国社会生活的熟悉程度、理解程度,以及鲁迅先生所具有的丰富的艺术修养和创作经验,所以他能够舍弃那些纯粹偶然的、次要的、表面的东西去塑造出“阿Q”这一完整的艺术形象。而取象思维则不然,它是建立在生活经验及对具体的事物的感受而生发出来的一种思维活动方式,一种推论的逻辑方法,其“想象”的事物的两端或有联系,或无联系,有的甚至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也就是说,取象思维方式重在通过具体事物,直接比附推论出一个抽象的事理,而形象思维方式主要是通过塑造艺术形象、达到对事物的本质的认识,二者的区别可见一斑。
取象思维方式与顿悟思维方式也有明显的区别。顿悟思维又称“灵感”,是指人们在认识某一事物或思考某一问题,百思而不得其解的时候,由于某种偶然因素的启发,答案突然在头脑中产生,这个思维过程便是顿悟思维。例如阿基米德躺进浴盆的瞬间,看见水溢出水盆而顿悟出浮力原理等。顿悟思维方式的产生及完成过程,必须以思维者具有足够的思考养料的储备为前提,方可对某一问题在百思不得其解时而突然有所领悟,否则是“悟”不出什么东西的。
虽然取象思维方式与顿悟思维方式在进行思维活动时都要有想象,都要去悟知,但二者之间的区别主要在于顿悟思维方式的成功运用,能使思维者有所发明或创造,所以,有人将这种思维方式称为创造型思维。其结果是令人“茅塞顿开”;而取象思维方式运用的结果,不会有什么发明创造,因为取象思维所比附推论出的事理已被事先定在了所取之象的框框之中,虽然它具有很大的模糊性,但仍然有一个范围,只是人们对它理解的程度不同而已。例如对于“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诗,人们可以比附推论到爱情上去,也可直接用到从事教师等职业的人身上,去赞美那些敬业爱岗、勤奋努力的人们,其结果是让人们心遇神悟,感到妙不可言,所以取象思维方式是一种“体悟”而不是“顿悟”。
取象思维方式与象征之间的关系比较特殊。象征是文艺创作的表现手法之一,指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以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或感情。如鲁迅先生的小说《药》,结尾用夏瑜坟上的花圈象征革命者的前景和希望。又如杨朔的散文《白杨礼赞》中的“白杨”象征革命根据地的军民等等。可见,象征一般说来,是在艺术创作中以某一特定的具体现象,表达作者的思想或感情,而“特定的具体形象”的本身,是一个具有特定的内涵和外延的东西,如上例中的“花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它的含义是特定的,再加上限定“坟上的花圈”,便启发读者联想:这需要有人为纪念来送花圈到坟上,再由“夏瑜”的坟,想到革命者后继有人,所以说:“夏瑜坟上的花圈”象征着“革命者的前景和希望”。这个解释,说明象征要放到具体的作品中去,联系作品的主题,让读者把握其象征手法。离开具体作品,单独一个命题也可运用象征这个语词,如“长城象征着中华民族”等等。这样明说的“象征”没有歧义,因而能得到人们的共识。象征虽然是一种艺术表现手法,但其发生的思维方式的支点,我们认为是取象思维方式。因为象征的过程中具有“具体物象”并“靠想象”、“比附推论”出一个结论来等要素,而这些恰是取象思维方式的主要特征,从这点出发,我们认为象征是取象思维方式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
三
取象思维方式反映了中国人善于含蓄、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及其对客观事理阐释的思维特点。这种思维方式,充溢着中国人对朦朦胧胧的美感的偏爱,在中国古代哲学、天文学、农学、医学、建筑学、文学艺术等领域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它甚至在今天仍然影响着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各民族人民的思维方式。这是易学文化精神及其在现代极具价值的重要部分。限于篇幅,本文仅举古诗当中和现代语言中运用取象思维的例子,说明如下: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诗经.硕鼠》)
这首诗根据硕鼠不劳而获的属性,通过想象,以艺术形式比附推论出剥削者如同硕鼠,不劳而获,贪得无厌的可鄙形象。
又如李商隐《无题》中的两句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是千百年来被人们公认的咏唱爱情的佳句。欣赏这句诗的难点在于“春蚕”、“蜡炬”、“吐丝”、“成灰”,与爱情的关系,可以说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但人们通过想象,能得出“到死丝方尽”,“成灰泪始干”似乎与爱情的生发、相恋时的情境,亦或某些心愿等等有相似的地方,让人们比附推论出结论:我爱你到永远。
取象思维方式在现代诗文中也多有运用,如大家熟知的:“涛声依旧,不见当初的夜晚,……这张旧船票,能否登上你的客船……”,这里的“旧船票”、“你的客船”所蕴含的深意,只能从取象思维方式这个角度去分析,去解读,才可体悟出其妙来。
现代语言中的“脚上的泡是自己走出来的”,其中“脚上的泡”与“自己的过失”根本没有必然的联系,但靠想象,却能比附推论出:“自己的过失是自己造成的”这一结论。这句话可用在责己、责他等场合,并显得温情、委婉、含蓄。其他如:
(1)黑猫、白猫,抓住耗子就是好猫。
(2)卸磨杀驴,过河拆桥。
(3)一针不缝,十针难补。
(4)烧香找不到庙门。
(5)不给马吃草,却让马儿跑。
例句(1)取象的具体事物是“猫”,不管它的颜色如何,只要能“抓住耗子”,便是“好猫”。这句话表面上是说“猫抓耗子”,而实际上是让人们通过想象去比附推论出一条抽象的事理:要重实际。这样,通过想象,体悟出那些只可意会的东西来,是准确把握、使用、理解这句话的关键,这正是取象思维方式的妙处。
关键词:中西;思维方式;影响;作用
一、中西思维方式差异
(一)中国主要思维方式
自古以来,中国都强调“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认为宇宙世界是一个整体,人和自然都是统一的整体。中国的思维方式非常注重直观性,直观性思维方式不是通过归纳推理而是根据经验来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加以理解。中国人对事物的认识往往仅仅满足于对经验的总结和对现象的描述,而对感性认识的更深层次不做进一步的思考。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不追求定义的精确性,更多的是模糊性地表达。老子哲学最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把“道”由“人行之道”这样一个具体对象的名称上升和抽象为一个最高的哲学范畴,并对“道”的概念进行了系统概括和阐述。老子把“道”规定为“无”和“无形”,表现其虚无和神秘色彩。中国讲究“中庸之道”,即反对偏执、片面,主张诸要素的兼济、统一与平衡。孔子主张“中庸”,并将之称之为最高道德。“枪打出头鸟”即告诫人们别太出风头,做事情不要太抢眼,即要做到“中庸”。
(二)西方主要思维方式
西方主要强调“天人对立”,注重个体性。这种思想也逐渐演化为利己主义,强调个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以个人利益作为思想、行为的原则和道德评价的标准。西方注重科学、理性、分析和实证,他们把抽象思维、逻辑思维作为认识和把握真理的最基本手段。西方的理性和逻辑性思维对近代西方现代文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西方追求精确性,对任何范畴和定义都有明确的界定,它们将整体拆解,对各部分和要素进行逐个分析,体现了他们的严谨。在制作西方甜点时,面粉、黄油等原料都会有明显的克数限制。不仅如此,西方人对食物的加工时间及温度也追求高度精确。西方注重个性与创新,文艺复兴极度强调解除宗教桎梏,追求人的个性与解放。西方人的大胆与外向和中国人的内敛与含蓄形成了鲜明对比。西方人乐于改造自然、征服自然,寻求外部世界对人最有价值的东西,为己所用,富于想象,比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西方极力推崇创新,他们无法忍受平庸,都有自己独特的想法,以追求标新立异为荣。
二、中国思维方式对行为主体的影响
中国整体性思维方式,要求综合与全面,强调各部分的联系。中国人的园林艺术可谓享誉世界,在建造园林时,中国人往往会从宏观布局,注重景物和景象间的协调。另一方面,整体性的思维方式可能使人们过于注重整体,而忽视了对部分的分析。人们往往从整体上认识事物,从大体趋势来判断事物,缺乏对事物部分的微观分析和逻辑思考,严重阻碍了自然科学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直观性的思维方式使中国人能够直接切入对象并产生突发性的彻悟体验,有利于灵感的产生。中国许多诗人都是在游历山水的过程中,通过与大自然的直接接触,对视觉、触觉、听觉造成剧烈冲击,才写下了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千古名句。直观性思维方式虽然使中国人在文、史、哲方面有深厚的文化功底,但缺乏实证精神和逻辑思维却使得中国人在物理、化学、医学等自然科学方面却难有建树。直观性思维方式重视经验在管理决策中的作用,往往表现出决策主体的专制性,决策多有感性经验的特征。模糊性的思维方式对中国的文学及艺术创作有着重要影响,它要求人们去捕捉、表达和创造出那种可意会而不可言传、难以形容却动人心魄的情感、意趣、心绪和韵味。中国有句古语,叫“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在与人交谈时,中国人也比较委婉,不会直接表达自己的意愿及感受,而是话中有话,一切尽在不言中。在艺术创作中,中国人也不喜欢过于直白,总是用含蓄的修辞来营造一种神秘的氛围。中国人的模糊性思维在园林艺术中也是清晰可见,例如一步一景、先露后藏、窗景、抑景、漏景的巧妙构景方法都体现出了一种意蕴美。但模糊性的思维方式使中国人对事物的钻研不够深刻、细致。中国人喜欢说概数,例如十点左右,大概三十度,这使得我们的时间概念不强,对事物精确度的把握也不够到位。“中庸”是一种处事哲学,体现出辩证智慧,有利于思维主体把握适度原则。中国人从小接受到的教育就是不争不抢、随遇而安、平凡度日。这一方面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已经子女无忧无虑的成长,另一方面对人的创造力和潜能的发挥是一种极大的阻碍。例如中国学生普遍比较乖巧,善于应试,但长期的循规蹈矩和填鸭式教育使中国学生缺乏想象力及开拓创新的精神,实践和动手能力也一直是中国学生的短板。
三、西方思维方式对行为主体的影响
“天人对立”的思维方式使西方人更注重人的自身,因此有利于主体个性的发展。西方人维权意识很重,很重视自身利益。我们动不动就可以看到西方人游行示威,有什么事经常诉诸法律。但对个人利益的过于重视也容易导致利己主义的产生,往往因为个人利益就不顾集体利益,功利心强,人际关系淡漠。西方人也比较善于分析各部分、各要素,善于钻研它们的特点,但有时会忽略部分、要素间的联系,导致孤立、片面地看问题,不利于问题的解决。西方十分强调逻辑思维、抽象思维,力求从独立于自我的自然界中抽象出某种纯粹形式的简单观念。例如,西方的古典园林是一丝不苟地按照纯粹的几何结构和数学关系来创造美,强迫自然接受匀称的法则,法国凡尔赛花园就是典范之作,与中国的苏州园林形成鲜明对比。但是过于理性,过于追求逻辑使得他们对大自然和真善美的感知不如中国人那么强烈和敏感,也丧失了许多感知生活的乐趣。西方对定义和范畴的精确追求以及他们的严谨使其自然科学和技术飞速发展。例如瑞士的钟表技术举世闻名,德国的刀具品质精湛,美国的电子产品至今遥遥领先。西方人的精确性思维方式使他们进行工艺制造和科学研究时一丝不苟并刻苦钻研。许多伟大的科学家如爱迪生、诺贝尔、阿基米德等都出自于西方国家,他们对科学技术的执着与全身心投入都令人敬佩不已。这种精确性反映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在食品安全方面,西方人有着严格的法律制度和监管制度,而中国的食品问题却屡禁不止。西方人追求个性与创新,因此西方决策主体进行决策时力求创新,不拘一格,较为大胆。他们往往更看重一个人的创新能力而不是分数的高低,这与中国的高分低能也形成了鲜明反差。在着装上,西方人力求标新立异,追逐创新,无论你穿的多奇怪,走在大街上都不会有人过问,爱穿什么完全是自己的事。但在中国,如果着装迥异,第二天可能就会上新闻或者微博热搜,遭到人们的嘲笑和议论。这种创新的思维方式造就了西方人敢于冒险敢于尝试新鲜事物的精神,新大陆的开辟就是对这种冒险精神的馈赠。
四、如何发挥思维方式的积极作用
(一)培养提前的思维方式
中国人崇祖观念很重,因此凡事喜欢向后看。但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做事要有预见性,因此要培养提前的思维方式,凡事要想在前面,根据目前形势分析利弊,这样才能提前做好准备,防患于未然。培养提前的思维方式要求我们多参与实践,实践出真知,只有通过实践我们才能增长见识,开阔眼界,积累经验,在判断和预见事物时才能保证准确性,采取正确的行动,获得期待的结果。
(二)培养开放的思维方式
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任何国家、任何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故步自封只会使自己落后于时展的步伐。开放性思维方式是大工业生产和现代科技发展的产物。系统论认为,科学的系统都应是开放的。根据这个道理,人们要想达到思维有序,就必须敞开思维的大门,加强与来自不同方面、不同形式的思维信息的交流,善于吸收有益的思维成果。对待外来文化,我们不应一律排斥,而应取取精华、去其糟粕,为我所用。
(三)培养立体的思维方式
立体性思维方式是指对客体的思考要注意其纵向层次与横向要素的耦合,时间和空间的统一,在思维中把握对象的立体层次、立体结构和总体功能。要求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审视思维对象的前后、左右、上下各个方面及其与其他事物的联系。①在改革、开放的知识经济时代,尤其需要全方位立体式的思维方式。这就要求我们全面看待和分析问题,不仅要把握要素的特点还要统筹结合,把握要素间的联系,并从不同角度观察和思考。
(四)培养创新的思维方式
创造性思维是现代科学思维方式的最重要特点。今天,无论是社会生活领域还是科学技术领域,那些只知被动接受知识和信息,思维呆板的人,是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创造性思维要求人们在思考问题时,要正确处理好过去与现实、现实与未来的关系。创造性思维活动,并不是一种与前人、他人毫无联系的、全新的思维活动。它立足于现实,在前人认识的基础上,针对新问题,结合新情况,运用新方法,以求新突破。我们平时应多阅读,多接触艺术熏陶,只有一定的积累才能有丰富的素材来激发灵感,促进创造性思维。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多观察,对于各种社会现象和问题我们要从多角度进行思考和判断,不能人云亦云,而是形成自己的独特观点。
参考文献:
[1]冯友兰.中国哲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30-80.
[2]罗素.西方哲学史[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7,60-187.
[3]景蜀慧,孔毅.中国古代思想史[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6,74-267.
[4]于广跃.论中西思维方式的比较[J].东方企业文化?远见2010,(12):139.
关键词:中医教育;思维;问题
Abstract:Absence of TCM thoughts is a serious problem,and to develop TCM thoughts is important in TCM further education.
Key Words:TCM further education;TCM thoughts;Problem,
中医思维模式形成于中医理论体系确立之时,它是在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中医医疗实践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把天、地、人、时的统一关系作为研究对象,以形象思维和整体思维为主导,并有机的结合抽象思维方式,建立起相应的理论框架,即以五脏为中心、经络为联系的整体观念和以人体为中心与自然界息息相关的“天人合一”观。而中医思维模式是中医从业人员最重要的素质,是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关键,也是中医教育的重要目的。所以,在高校中医教学中让学生在掌握中医知识的同时,逐步形成中医的思维方式,培养用中医的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影响建立中医思维模式的因素
1.1传统文化知识教育不足,直接弱化了学生对中医理论的理解和掌握。
首先,中医学是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的统一体,其理论基础更具人文特点。所以,学好中医,必须具备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和广博的人文知识做基础,建立直觉思维之上的“悟性”非常重要。而现在的学生由于教育体制原因,在基础教育阶段就很少接触和系统学习中国传统的“国学”知识,受数理化的长期训练,形成了逻辑化、概念化的思维习惯。在中医院校课程安排上除医古文外,基本没有开设其他人文知识课程,使学生对中医的取象类比思想存在先天排斥心理。
1.2课程设置的误区
现在中药专业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大都忽略了对经典著作的学习。据统计,国内大多数中医药院校的中药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均未安排《内经》、《伤寒》、《金匾要略》、《温病条辨》等四大经典内容。并且在中药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出现了众多优秀的药学典籍,尤其是《本草纲目》,采用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分类方法,详细介绍了药物名称的由来和含义、产地、形态、真伪鉴别、采集、栽培、炮制方法、性味功能、主治特点等,至今仍然对中药的应用和研究起指导作用。但在中药专业的学习中却没有受到重视,以至于被忽略,难以把握中医药理论的精髓,使学生无法用系统的中医思维去传承、应用、研究、开发中药。
1.3现代教学思维方式导致中医思维方式转变缓慢
对于学习中医的学生而言,从小接受的则是现代科学体系的逻辑思维方法训练,加之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薄弱,由此造成的思维方式的巨大反差导致中医思维方式转变缓慢,一方面使学生对中医理论和诊疗方法理解、接受困难,对中医学的认同性降低,专业思想不牢固;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系统的中医思维训练,造成中医院校培养的中医师不太会运用中医理论思维,直接影响了中医的诊疗效果。并且对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不甚熟悉,尤其是对中医的精髓,即中医的思维方法很难把握。
2.当代中医教育中思维能力的培养
2.1温习传统文化,熟悉中医思维
医学研究的主体是人,而人是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性的复杂的高级动物,人体的双重性决定了医学研究的双重性。早在《内经》中即认识到了这一特点,认为“形与神俱,不可分离”,形成了既重视解剖生理、又重视精神情志的理论体系。在对疾病的认识上,不仅组织结构的异常,而且精神情志的异常,同样属于疾病的范畴。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很少接触和系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知识教育的不足,弱化了学生对中医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应当通过开设有关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课程或讲座,温习和掌握有关人的社会属性,如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以及古代哲学、古代文学等知识,以丰富自己的学识,熟悉中医思维。
2.2中医思维方法的渗透
高校中医院学生要很好的掌握中医思维方式,就要很好的了解中医思维方法。中医学是中国古代哲学与医疗实践经验相结合的一门科学,其思维方式既体现了东西方不同的文化足迹,又有其作为科学的独特特征,是逻辑思维方法与非逻辑方法的综合应用。《内经》的阴阳学说提供了一个辩证逻辑与形式逻辑相统一而以辩证逻辑为主,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相统一而以演绎推理为主的逻辑思维模式。其中最常用的是“比类对应式”即“取象比类”的思维方法。而中医中非逻辑方法历来被认为在其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在中医专业课课程的教学中,要把各种方法的优点和长处进行透彻的分析,启迪学生积极思辨,形象生动、深人浅出地阐述中医学的内容中各种思维的具体应用,对其中医思维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
2.3增强中医临床实践能力
任何一个中医师在临床认知疾病、诊治疾病的过程中,不管其自觉不自觉,都要运用相关的思维方式、方法,严格遵循思维的规律、规则。否则,尽管你有渊博的医学知识,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精湛的医术,也会发生误诊、漏诊,给患者造成伤害和痛苦。而从人的智力结构分析,思维能力也是其核心部分。因此,系统地掌握有关思维形式、思维规律、思维方法的基本知识,并对临床各分支学科的临床思维问题有所彻悟,无疑有助于中医工作者奠定正确的临床思维的基础,不断提高临床实践的能力。所以,高校在中医教育过程中,要不断增强中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促使他们在诊治实践中运用思维研究成果,自觉地遵循中医临床思维的规律,培养娴熟的技艺,不断提高临床诊疗水平。
2.4紧抓中医特点,宏观理解中医,建立中医思维。
中医基础理论的内容涉及的也就两个方面:即中医的整体观和辨证观。生理上人是以心、肝、脾、肺、肾为中心的五大功能系统(藏象学说),五个系统又在心的主宰下通过经络系统(经络学说)的“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的联络作用,通过精、气、血、津液(精气血津液学说)等的作用完成有机统一的整体。中医诊察疾病的方法就是辨证,根据四诊(望、闻、问、切)所提供的病情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以判断疾病的征候过程,这也是中医认识疾病的方法。(作者单位: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 杨蜀琴.中医革命[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0;95-105.
[2] 赵立.中医院校传统文化课程的设置与中医思维的培养[J].中国科技信息,2010,10(10):300-301.
关键词:英汉民族;思维差异;翻译;影响
一、引言
不同的民族,不仅有各不相同的民族文化,而且还有彼此不同的思维方式、思维特征、思维风格等,这便是思维差异[1](P38)。英语属于印欧语系,汉语属于汉藏语系[2](P11)。世界上讲汉语的人最多,而英语的分布最广。因为英汉两民族的交往越来越频繁,而两民族的思维差异所带来的困扰一直影响着两民族间的对话。翻译作为从一种语言向另一种语言转换的活动,本质上不仅是一种语言活动,还是一种思维活动[3](P28)。笔者拟从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入手,通过思维差异的表现形式,揭示英汉思维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二、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语言是人类交际最重要的工具,它是人类所特有的、用任意创造出来的符号系统来表达感情和愿望、交流思想的方法。简单地说,它是人们思维和认识的组织者。思维即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具体地说,它是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它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从社会实践中产生的。作为构成思维模式的材料符号中的一个部分,语言通过音、形、义的结合,系统地储存于人脑的皮层细胞内,参与思维活动。由此可见,思维和语言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思维离不开作为材料的语言。倘若没有语言,思维则无以定其形,无以约其式,无以证其实。反之,若没有思维,语言也不具备其多功能性和丰富性。因此,我们可以说,思维作用于语言,语言也作用于思维。思维的发展推动着语言的发展,而语言的发展同时也推动着思维的发展。两者相互作用,相互依存[4](P53)。
三、英汉思维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人有别于动物的最大特点是人类的思维活动。世界各民族间的语言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相差甚远,思维也存在很大差异,但各国人民对于客观事物本质属性认识的思维活动却是一致的,所以不同的语言才有了互译的可能[5](P41)。翻译过程包括译者对原文的理解过程和译者用目的语再创作的过程。精确的翻译源自对原文的正确理解[6](P86)。思维的差异肯定会影响两种语言的相互转换。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懂得不同民族的思维差异。英汉思维差异的表现及其对翻译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思维方式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在思维方式上,英民族理性思维发达,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科学性;与此相反,汉民族直觉思维发达,具有较强的情感性和直观性[7](P103)。思维方式差异对翻译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思维方式不同,词汇视点不一,使译文出错。
两种不同的文化产生不同的思维方式。英汉民族在观察某些事物现象时,所取的角度是很不同的,如果翻译时不加倍小心,很容易出错。例如,中国人出于礼貌请对方先走、先吃、先做某事时,常说“您先请!”,而英语的说法却是“Afteryou!”。就是说,同一举动,同一意思,由于视点不一,英汉的表达方式完全相反,汉语中用“先”表达的意思,英语中却用“后”表示。又如,在时间的先后概念上,英民族和汉民族在思维方式上也是截然不同的。英语中分别用back和forward指称过去和未来的时间,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与此相反。唐诗有“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诗中“前”是指“过去”,“后”指“未来”。简而言之,中国人是面对着过去来区分时间的先后的,而英民族是向着未来来区分时间先后的,英汉民族对时间坐标存在不同的思维方式,稍不注意,就会使译文出错[8](P100)。再如,汉语中的“九折”,英语常说“Atenpercentdiscount”,这是因为汉语着眼于打折后的实际付款比例,而英语着眼于折扣的比例,两者视点不一[9](P144)。而“淤青”一词,用汉语说是“青一块,紫一块”,英语中则说是“beblackandblue”。汉语中的“红茶”,译为英语则是“blacktea”,这是因为汉语着眼于茶水,而英语着眼于茶叶,“blacktea”在英语中指还没泡过的茶。汉语中的“大雪”,英语中的说法却是“heavysnow”,而不是“bigsnow”。由此可见,不同的词汇视点对英汉语的互译有很大的影响。
(2)思维方式不同,表达结构不一,使译文生硬欠妥帖,甚至出现错误。
在英语和汉语中,对事物都有肯定和否定的表达方法。一般情况下,英语为肯定表达时,汉语也首先考虑肯定表达,英语为否定表达时也是一样[10](P141)。但是,受两民族的不同的思维方式的影响,翻译中一种语言的肯定形式常常表达的是另一种语言否定的意思,反之亦然。如果不注意,就会使译文与原文意思完全相反。例如,“Heisthelastmantoreachthere.”这句话如果译为“他是去那里的最后一个人”就错了,应该译为“他决不是会去那里的人。”原句中并没有否定词,也没有含否定意义的词,但被译为汉语时却要用否定形式,也就是说英语和汉语的表达结构不一致。又如“Don’tyouwanttogo?”回答为“Yes,Ido.”(不,我想。)或“No,Idon’t.”(是的,我不想。)如果把“Yes,Ido.”译为“是的,我不想。”把“No,Idon’t.”译为“不,我想。”就与原文意思完全相反。再如,“Thepatienthadaseriousstomach.”不能用汉语的“病人有严重的胃痛。”这样的句子来表达,而应译为“病人胃痛得很厉害。”。可见,英汉思维方式不同,表达结构不一,对翻译的影响很大。
(3)思维方式不同,句子语序各异,影响译文的顺畅、优美。
由于思维方式的差异,英汉两种语言在语序安排上多有不同。汉语句子语序以逻辑为序,往往先因后果,先假设后推论,先叙事后表态,先说以前发生的事,再说最近发生的事,空间上,一般是从上到下,从大到小,由远及近,从大范围到小范围。谈问题由重要意义到次要意义,由程度强者到程度弱者,由一般到具体的顺序排列。而英语可以借助它的形态和丰富的关联词语,按意思和结构的需要,灵活安排,且英民族在叙事时往往先说最近发生的事,再说以前发生的事[11](P61)。例如,“Mikedidnotrememberhisgrandmotherwhodiedofcancerwhenhewasthreeyearsold.”(迈克三岁时祖母死于癌症,所以不记得她。)汉语先说以前发生的事即事情的原因——迈克的祖母死于癌症,再说最近发生的事即事情的结果——迈克不记得他的祖母。又如,“IwasunhappywhenIheardthebadnews.”(听到那个坏消息,我很不高兴。)如果把它译为“我很不高兴,当我听到那个坏消息时。”就显得很不顺畅,也不符合汉语的逻辑顺序。再如,“一知道明天可以看电影,他就十分开心。”(Hewasverydelightedwhenheknewhecouldseeafilmtomorrow.)如果把这句话生硬地译为“Whenheknewhecouldseeafilmtomorrow,hewasverydelighted.”就不是地道的英语。在地名的排列顺序上,汉民族是由大到小,而英民族是由小到大,“中国福建”译为英语是“Fujian,China”在地理方位的表达上,汉语习惯说“东、西、南、北”,而英语习惯说“east,west,north,south”。可见,思维方式不同,英汉句子语序不同,对译文的影响不容忽视。(4)思维方式不同,句式结构各异,使译文显得啰嗦。
思维方式不同不仅表现在语言内容上,受思维方式的影响,英汉句子结构有很大的不同。英语句法结构特点重形合(hypotactic),主要通过连词、关系词、分词、动名词以及不定式等连接来构成句子,以表示其结构关系。而汉语则不同,汉语句法结构特点重意合(paratactic)。汉语句子从时间顺序、逻辑文理顺序层层推进,逐层展开。所以英汉语言句子结构受思维方式的影响,这种结构上的差异,翻译时常遇到,需调整句子结构[12](P183)。例如,“机遇只留给有准备的头脑。”译成英文为“Opportunitiesareonlyforthepreparedminds.”汉语省略掉动词“是”,即“机遇只(是)留给有准备的头脑。”,意思表达清楚,而且很简洁。但是英语重形合,所以必须加上谓语动词“is”才能使一个句子完整。英国诗人雪莱曾经说过:“Ifwintercomes,canspringbefarbehind?”(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翻译时并没有把“if”也翻译出来,这样不但符合汉语的逻辑且显得更简洁。再如,“Sinceitwasearly,let’shavearest.”(时间还早,就休息一会儿吧。)翻译时可以译为“既然时间还早,我们就休息一会儿吧。”但这样就显得太啰嗦了。可见,思维方式不同,句式结构各异,会影响译文。
2、思维习惯不同,造成词义理解困难,进而影响译文的准确性。
词汇的联想意义最能反映出思维差异,同时也对词汇的理解产生干扰,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常常根据自己先前获得的文化经验和思维习惯进行联想。例如,当中国人谈到“狗”(dog)时,脑海中常出现“癞皮狗、走狗、的、、猪狗不如、狗仗人势”等贬义色彩的词,而在英民族的眼里“dog”除了是个中性词外,主要具有褒义词的特征,他们把狗看成是自己的朋友,像“aluckydog”(幸运儿),“Everydoghasitsday.”(人人都有得意之时),“Lovemelovemydog.”(爱屋及乌)[13](P36)。再如,“龙”在汉语中是“威严、权威”的象征,而按英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思维习惯,“龙”却成了“邪恶”、“魔鬼”的象征。“牛”在中国人的眼中是“吃苦耐劳”、“任劳任怨”的象征,鲁迅的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是很好的体现,而英民族的思维习惯是把buffalo与“恐吓、愚弄别人、令人讨厌的人”联系在一起。fox(狐狸)在英语中指那些“聪明、机灵的人”,而中国人的思维习惯是把“狐狸”和“阴险、狡猾、卑鄙的人”联系起来。vinegar(醋),中国人的思维习惯是把“醋”同“嫉妒”联系起来,尤指男女关系方面时,称做“吃醋”,而在英民族的联想中是指人的“坏脾气、不高兴、尖酸刻薄”等[14](P102)。如果生般硬套地进行翻译的话,一定会使译文费解。可见,思维习惯不同,对词义的错误理解会影响译文的准确性。
3、思维中心不同,语态误用,造成误译。
汉民族的主体性思维方式,只强调主观感受,将理和交流目的融于直觉,而忽视了对客观现实进行符合逻辑的形式表现,以致在翻译中体现不出语态的变化,而造成误译。例如,“Theywerebeaten,refusedanythingtoread.”这里如果忽视了语态,就很容易误译成:“他们受到毒打,拒绝阅读任何书籍。”其实句中的“refused”是表示被动的过去分词,应译为“不准”。再如汉语“2004年中国发生了一系列的重大事件。”译成英语,若不注意到英民族强调客体,就很难译成“2004sawaseriesofgreateventshappenedinChina.”这种用时间作主语的符合讲英语人们口味的地道英语[15](P119)。又如“信写好了,但还没有发出去。”译为英语时,如果不清楚主客体意识,很容易译成“Theletterfinished,butithasn’tsent.”其实应该译为“Theletterhasbeenfinished,buthasn’tbeensent.”汉语说“车修好了”用英语表达时必须说“Thecarhasbeenrepaired.”用现在完成时态表示动作已经完成。类似的句子还有很多,如:“碗洗好了”必须说“Thebowlshavebeenwashed.”“作业做完了”必须说“Thehomeworkhasbeenfinished.”可见,思维中心不同,语态误用,对译文也有非常大的影响。
4、思维风格不同,句子重心各异,影响译文质量。
英汉民族各自独特的思维风格造成了各自的句子重心,如在翻译中不加以调整,一定会影响译文的畅达。如“WhatIsawthatdayinMarridwastamecomparedtowhathappenedinItalyandBrazilwhentheirtwofavouredteamswasshamefullydefeatedinearlyrounds.”(《大学英语》第四册P.72),这句英文翻译时若不进行重新调整,译为“那天我在马德里之所见可算是温和的了,与在早先的比赛中,意大利人和巴西人喜爱的球队不光彩地踢败时在意大利和巴西引起的轰动相比。”会让人觉得很蹩脚[16](P15)。这句话正确的译法应为“与在早先的比赛中,意大利人和巴西人喜爱的球队不光彩地踢败时在意大利和巴西引起的轰动相比,那天我在马德里之所见可算是温和的了。”在复合句子中,英语的主语为主要部分,一般放在句首,即重心在前,而汉语则一般按照逻辑和时间顺序,把主要部分放在句末,即重心在后。例如“Astonesmashedharmlesslyonthegroundwhenitdroppedfromthebuilding.”(一块石头从那座大楼上掉下来,砸在地上,没伤着人。)这句话的重点是“石头砸在地上,没伤着人”,但用汉语表达时,必须把它放在句末,才符合逻辑。由此可见,思维风格不同,句子重心的不同对翻译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5、思维侧重点不同,造成表达形式各异,进而影响译文的自然、顺畅。
由于英民族注重形式逻辑,其句式结构呈主从扣接式,而汉民族不太重形式逻辑,因而汉语的句式结构呈流散铺排式。在翻译中如果译者忽视了这种思维差异而造成的句式特点,那么得到的译文很可能会是英译句支离破碎,汉译句冗长板结。例如“学得有趣,效率就会高;学得很苦,效率就低。”这句汉语如果顺着汉语的思维,按照汉语原有的句式结构套译,就一定会译成“Learnwithfun,efficiencywillhigh,learnverydrudgingly,efficiencywilllow.”这样成了既不合英语词法,也不符合英语句法的残句。正确的译文应该是“Learningismoreefficientwhenitisfun,lessefficientwhenitisdrudgery.”又如把“Marydidn’trememberhermotherwhodiedwhenshewastwoyearsold.”译作“玛丽不记得她那在她两岁时死去的母亲了。”同样有悖于汉语表达法。这句话应译为“玛丽两岁时丧母,所以不记得她。”[17](P23)。英汉语中有些表达形式看似极为相似,其实际含义很可能相差甚远。例如,英语“findone’slegs”如果望文生义地被译为“发现自己的腿”那就太离谱了,“findone’slegs”其实是“发现自己的价值。”类似的还有像“拖某人的后退”不能译为“pullsomeone’sleg”而应译为“setsomebodyback”“pullsomeone’sleg”是“开玩笑”的意思。汉语的“隐形眼镜”,英语称之为“contactlenses”,汉语侧重外形,英语侧重方式。英语中叫做“wallclock”的东西,汉语则译为“挂钟”,英语中的“deskclock”,汉语则译为“座钟”,一个侧重地点,一个侧重方式[18](P93)。由此可见,思维侧重点不同,表达形式不同,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译文的准确性。
四、结语
综上所述,思维是翻译活动的基础。在翻译过程中,英汉民族的思维差异对翻译的准确性有很大的影响。在经济全球化时代,随着英汉民族的交流的不断深入,对英汉思维差异对翻译的影响的研究,能使汉民族更深层地了解英民族,也能使英民族对汉民族有更深层的了解。因此,译者应当充分重视思维对语言的影响,理解思维与语言的关系,熟悉英汉思维差异的表现形式,并在翻译时重视英汉思维差异对翻译的影响,才能在透彻理解原文的基础上,使译文自然、顺畅。
参考文献:
[1]马继光.试析英汉翻译中的正说与反说[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6(5):P38。
[2]耿洪敏.实用英汉翻译[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P11。
[3]季清芬.中西思维差异在翻译中的影响[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4,18(4):P28。
[4]高纯娟.翻译教学应加强英汉思维差异训练[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4(1):P53。
[5]贾荣武.关于英汉思维差异对翻译过程影响的研究[J].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03,23(2):
P41。
[6]马兰芳.从翻译中看英汉思维方式的差异[J].天中学刊,2004,19(4):P86。
[7]朱山军.英汉翻译中的逻辑思维探析[J].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6(4):P103。
[8]伍小龙,丁卫民.英汉思维方式比较与语言翻[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P100。
[9]龚爱华.思维方式差异与汉英翻译[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3):P144。
[10]隋荣谊.英汉翻译新教程[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4.P141。
[11]李建莉.英汉思维差异对大学生英语翻译的影响及对策[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18(3):P61。
[12]孙利.英汉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8(6):P183。
[13]张治英.英汉民族的思维差异对翻译的影响[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8(2):P36。
[14]高桂莲.思维习惯对翻译的影响[J].宁夏社会科学,1999,(6):P102。
[15]刘梅丽.思维差异与英语翻译[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2,15(4):P119。
[16]徐华琴.浅议英汉思维差异对翻译的影响[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3):P15。
关 键 词:艺术类 大学生 思维训练
艺术类大学生的思维方式有着与其他专业不同的特殊性,那就是形象思维比较发达,而且形象思维要与逻辑思维协同发展。思维素质与心理素质一样,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主要靠后天的学习培养养成。但从小学到大学的学校教育中,并没有思维的训练教育,学生的思维素质与能力只是在课本知识学习中不自觉习得的,缺乏有意识的引导培养。目前,一些艺术类大学生形象思维能力不够强,重技巧,轻思维,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创造力的发挥。艺术类大学生的思维训练,对于他们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和艺术创造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艺术类大学生存在的思维问题
艺术类大学生的专业特点,决定了他们的思维既有与其他学科相同的共性,也有其独特的个性。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是人两种最主要的思维方式。这两种思维方式在人头脑中是并存的,互相交错、协同发展的。艺术类大学生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但长期以来以升学为主的应试教育,并没有在形象思维上给他们足够的培养训练。这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今后的学习与发展。
艺术类大学生存在的思维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形象思维没有充分发展。形象思维是对具体事物的认知观察,从表象、联想、想象到形象表达的思维方式,但在长期的中小学升学教育中,这方面的思维能力几乎得不到培养,导致考入艺术院校的学生形象思维并不比其他专业学生占多少优势,艺术类大学生的注意力大多集中在技法的训练,而忽视从根本上加强观察、联想、想象等思维能力,这就不利于他们今后创造性思维方式的形成。
2.逻辑思维缺乏严密性。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如一对双胞胎,在人们头脑中是同时起作用的。完全单一的逻辑思维或单一的形象思维,都是不存在的。艺术类大学生的思维也离不开逻辑思维。逻辑思维重在概念、判断、推理、论证,在形象思维运行的同时,逻辑思维也在对形象进行判断。大学生逻辑思维的养成,主要是通过中学阶段各科知识的学习形成的。艺术类大学生的文化基础课,尤其是数理化等理工科的课程薄弱,导致逻辑思维普遍较差,缺乏思维的严密性,学习接受理论知识能力不强,这种现象也较普遍。
3.两种思维的混错。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协同性如何,是衡量人们的思维素质好坏的尺度。良好的思维品质,总是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相互配合、协同运行,形象在逻辑思维中起到辅助与例证的作用;形象思维中,又有逻辑思维对形象进行判断。不良的思维素质,会出现两种思维的混差,协同性差。比如,艺术创作过程主要运用形象思维时,逻辑思维按部就班的定势会影响思维的发散,或在学习理论知识主要运用逻辑思维时,形象思维的跳跃性会干扰理论的接受。艺术类大学生在学习中,中学阶段的教科书模式的逻辑思维方式不利于他们的创造性的发挥,但他们在大学阶段开始发展形象思维、改变思维方式时,又不能及时地协调两种思维方式。
这些问题的出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升学的应试教育问题。首先,学生在题海式的考试中做了许多题,而不知道总结学习与思考的过程。以应付考试为目的学习与思维,极易形成思维定势,影响大学阶段思维的发展。其次,与应试教育相关的艺术课程在高中阶段因为没有纳入高考科目之内,在一些学校成为可有可无的“副课”,根本不教不学,导致了中学阶段美术音乐等艺术课的缺席。美术与音乐作为培养学生形象思维重要的课程,有着其他课所不可替代的作用。报考艺术院校的考生只有通过考前辅导培训或强化班、特长班,通过学习一些基本的应试的技法参加考试,并没有在形象思维上受到多少教育。再次,艺术类大学生文化基础课普遍相对薄弱。我们曾在南京艺术学院做过新生调查,因兴趣爱好报考本专业的只有15%,因为文化课成绩不好,达不到本二线,占72%,其他原因13%。艺术专业学生的文化课平均总分,不到本二分数线的70%。文化基础课的薄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逻辑思维的发展;逻辑思维的欠缺,反过来也影响形象思维的发展。思维科学研究表明,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任何一方面过于欠缺,都会影响到另一方的发展完善的。
因此,在大学阶段开展对艺术类大学生的思维训练与教育,是一项带有“补课”性的教育,是提高学生素质,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通过有目的的思维训练与教育,尤其是通过相关的文化基础课,进行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教育,对于大学生的学习以及创造性力的培养,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艺术类大学生专业要求与思维训练目标
艺术类大学生的专业要求,是我们考虑进行思维教育的出发点。只有根据其专业要求进行针对性的思维训练,才可能有的放矢,起到应有的效果。艺术类大学生的专业要求,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丰富的想象力。艺术是由诉诸形象的语言,如线条、色彩、声符构成的,不管是听觉的,还是视觉的艺术,都离不开丰富的想象力。想象力是形象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借助于形象进行思维的能力。
2.丰富的感情。艺术作品是借助于形象抒发人们感情的,感情既是从素材到作品的动力,也是与读者观众共鸣的首要因素。不管是直接的抒情,还是自然的感情流露,艺术创作中都不能没有感情,感情的丰富细腻是虽然决定于气质,但也与思维密不可分。心理学研究中,丰富的感情总是伴随着形象思维——特别是联想与想象而产生的,多愁善感的人往往是善于联想的人,也是形象思维特别活跃的人。相反,逻辑思维占优势的人,往往是感情比较隐含或冷静的。
3.较强的表达能力。艺术的表达也是以形象为媒介,对客观事物从观察、联想、想象到表达出来,形象思维起着主要的作用。同时,逻辑思维对于表象的判断、推理、论证也在深处起着作用,可以说是共同促成了艺术表达的完成。
转贴于 4.较高的审美能力。审美能力的培养,是在美的环境与境界中长期熏陶养成的,是以直觉的感性的形象为主。
从创新的角度来讲,创新要取决于创造性人才,而创造性人才必须先具备创造性思维。艺术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必须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两种思维协调发展的思维。艺术类大学生思维训练正是为培养他们这种协同发展的能力。艺术类大学生的思维训练目标,主要应着眼于以下几方面。第一,打破思维的单一与定势,形成开阔发散的思维向度。单一与定势是应试教育所产生的不良的思维现象,思维不活跃,陈陈相因,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创造力的发挥。艺术创造中的灵感,也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一种顿悟思维,灵感是在思维中最活跃、不同思维方式碰撞时才有可能产生的。通过多种向度的思维训练,开发创造性思维的潜能。第二,提高艺术类大学生的知识学习与接受能力,改变目前文化课普遍基础差、缺乏文化素养的现状,学会创造性学习,自我教育与学习,提高文化内涵,并最终促进他们艺术专业的提高。第三,学会审美,用艺术的眼光看待事物,学会艺术的形象思维,提高形象思维的自觉性。在审美过程中,虽然用的是形象思维,但对于形象思维中的意象,对其意义与价值的判断,对于艺术作品的思想与主题的认识,都要经过逻辑思维的判断确认。艺术的最高境界,就超越了艺术本身,上升到哲学的层面了。第四,学会对思维过程的控制调节。人对自己认知过程的了解,就是心理学上讲的元认知或元思维。当人们认识到自己的思维活动过程,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志,对自己的思维过程进行控制、调节,来改善自己的思维。学会思维的控制与调节,是学会学习,学会创新思维的关键。
三、艺术类大学生思维训练方法
根据我国高等教育对大学生培养的总体要求,同时针对艺术类大学生的专业特色,对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所达到的目标、途径、训练方法进行系统的研究,并通过教学改革进行实践性研究,以期达到提高艺术类大学生思维水平,使他们既能适应学习,适应社会的要求,同时学会创造性思维,充分发挥艺术创造中形象思维的能力,挖掘潜能,提高艺术类大学生艺术创造能力。
1.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基本知识训练。思维训练是综合性的,本应在各科课堂教学中,教师结合教学内容,教会学生思考方法,但由于应试教育对思维素质教育的忽视,需要在大学阶段进行适当地引导教育和训练。“普通(形式)逻辑”课是一门关于逻辑思维的科学,对于思维知识起到普及的作用。笔者认为,艺术院校应当开设相关的思维科学课程,普及思维知识。对思维科学的了解,是思维训练的前提与基础,通过对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基础知识的讲解,起到普及作用。特别是针对艺术类大学生的实际,通过艺术创作与欣赏实例,讲解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在其中的作用,同时,通过古今中外艺术家成功的案例,训练创造性思维培养,发散思维,逆向思维、引伸思维的习惯与养成。
2.发挥高校人文学科课程的作用,有意识地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的思维。大学课程教育的意义不在于知识的传授,而在于能力尤其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艺术院校开设了诸如哲学、文学、美学、艺术心理学、中国文化概论等课,应发挥相关人文课程对艺术类大学生思维训练的作用,增强教师思维训练的意识,适当增加实践的环节。比如,通过哲学以及中外哲学课,训练他们学会思考,学会理论分析,用分析的眼光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哲学课中对事物认识与分析的能力,美学课中强调审美能力的培养,心理学中的联想与想象力的培养等。通过古今中外艺术教育案例,训练创造性思维培养,发散思维,逆向思维、引申思维的习惯与养成。
3.艺术相近学科的相通训练。不同艺术门类专业在形象思维上的共性,决定了他们在思维方式上是相通的。艺术专业相近学科,可以互相启发借鉴,丰富自己的艺术底蕴。通过相近学科的互通训练,比如,诗歌与书画、音乐的相通训练,分别从音乐上、绘画上或舞蹈上来表达,训练表达的构思技巧,从不同的角度来体会艺术形象思维的能力培养,并以古今中外成功的个案,引导学生从相关艺术学科打通训练。注意不同学科之间的“打通”训练,建立在感觉移借(通感)的基础上,把文学的语言文字想象,与艺术的视觉、听觉的想象沟通,如诗歌与绘画的互通、绘画与音乐的互通,把相邻的人文学科合在一起,构成综合的形象思维训练。
4.创设情景的思维训练。开设相关的思维训练课程,创设一定情景,并在相关情景中引导学生进行实际的思维操练。比如,即兴式的艺术创作,以形象思维为主,进行艺术的构思。过一段时间,可以再创设另一种情境,如艺术的组织管理。教师进行评点与引导,养成学生良好的思维方式,最终形成创新型的思维。现在艺术院校中重视艺术的技巧手段练习,而忽视观念与思维的创新,学生很大一部分时间在埋头绘画或练嗓,而不去考虑如何在练习的基础上创新。如何突破艺术上的因循,通过自己的思维判断,创新的艺术的主题与表达方式,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技法可能很好,但只能是很好的匠人,却不是艺术家。
思维训练是一项很复杂的教育工作,不能指望一朝一夕就可奏效,艺术活动中思维的复杂性,是思维科学中至今仍有争议的问题。艺术类大学生的思维训练,必须建立在遵循思维科学的基础上,遵循思维科学的原则,循序渐进,让课堂与课外相结合,训练与自我习得相结合,让学生学会自我认识,自我控制,自我调节,才会有明显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林金辉.大学生创造性思维与逻辑思维关系新探[J].高等理科教育,1997(3).
[2]林金辉.加强大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J],吉林教育科学·高教研究,1992(1).
[3]唐月娥.论逻辑思维对创造性思维的作用[J].湖湘论坛,1999(5).
[4]赵雪梅,么元煜.浅论艺术类大学生的素质教育[J].辽宁工学院学报,2003(1).
[5]张洁玉.艺术设计中的形象思维逻辑思维[J].艺术百家,2006(2).
[6]宋黎明,乔启霞.加强思维训练,提高大学生的思维素质[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
[7]李宪忠.论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关系[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4).
[8]苏常青.艺术类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分析——云南艺术学院大学生情况调查[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4).
关键词: 思维差异 翻译 词法 句法 对比 转化
1.引言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能力。由于自然环境、文化传统、生活习惯和生产劳动等背景的不同,各民族在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中必然存在着区别于其它民族的思维方式、思维特征和思维风格。而语言是人类所特有的用来传递信息、交流思想和感情的符号系统。它是思维成果的凝结,记录着思维成果,使思维方式得以形成,并使之成为人类交往的一种方式。语言与思维存在着一一对应关系,思维以一定的方式表现于某种语言形式中。思维是语言的思想内容,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方梦之,《翻译新论与实践》)因此,思维方式上的不同形成了民族语言表达方式上的种种差异。各属印欧语系和汉藏语系的英语和汉语汉也毫不例外地体现出思维具有民族性的特点,在表达同一思维内容时,因思维方式的不同而在词法、句法等方面表现出较大的差异,这些差异是造成翻译困难和错误的主要原因。本文从英汉思维差异入手,通过对比英汉思维形成及其在词法、句法上的表现来分析、讨论英汉翻译过程中内容的形式和相互转化,以力求获得准确、得体的翻译。
2.英汉思维方式下的词法差异对比与翻译
2.1主体意识与客体意识
中国传统思维把主体自身作为宇宙的中心,人是万物的尺度,认为认识了自身,也就认识了自然界和宇宙的根本规律,用主体的修养代替对客体的认识,自身内心体验是一切认识的出发点。(王菊泉、郑立信,《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这种主体意向性思维从主体的需要和实际出发,以主体意向统摄客体对象,具有任何行为都只能是以人为主体完成的思维特征。而西方的思维传统以自然为认知对象,以科学为认知基础,认为只有认识和探索自然,才能把握、征服自然,其注重科学的思维传统明确区分主体与客体,很强调客观性。为此,汉语往往从自我出发来叙述客观事物,倾向于用有生命的名词来充当句子的主语;而英语则较常用物称表达法,常以抽象名词和无生命的名词充当主语,让事物以客观的口气呈现出来。例如:
1)The idea came to him in his bath.
他在洗澡时想起那主意。
2)How does the suggestion strike to you?
你对那个建议看法如何?
3)Not a sound reached our ears.
我们没有听到任何声音。
4)More often than not,our inclination to yield to temptation originated from lack of psychological preparation.
我们屈服于诱惑的倾向于心理准备不足。
汉语重主体与英语重客体的思维差异使得翻译时要注意主客体的相互转化,即根据译入语的思维特点和表达习惯来选择以主体或客体为出发点的表达方式,否则就会使译文因不符逻辑而出错。如:“There is frequent argument about the problem of nuclear energy among scientists all over the worlds.” (《新视野大学英语》,第四册);如果不注意汉语主体意向型的思维特点就会译成: “有一个关于核能问题的频繁讨论存在于全世界的科学家中间。”而 “ 我的脚步声被厚厚的地毯消除得一点也没有”,若不了解英语思维重客体意识的特点就会译为:“The sound of my footsteps was killed by the thick carpet。”这两句英译汉和汉译英的翻译虽然意思都没有译错,但都因没能将汉英的主客体意识相应地体现在译文中而使得翻译效果有所欠缺。
2.2整体性思维与分析性思维
中国传统哲学追求的是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具有“万物一体、天人合一”的思想意识。(王菊泉、郑立信,《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这种整体性思维注重事物的相互关系和整体把握;而西方的思维方式注重对事物的分析解剖和个体研究,思考问题时总是遵循一定的程序,从已知推导到未知,是一种从事物的本质来把握现象的思维逻辑。以整体性思维和分析性思维为特征的中西方思维方式使得汉英两种语言在构词和形态变化上存在着较大差异。
从构词上看,汉语双音词和多音词的构成往往是先确定一个类属,然后加以个别区分,体现了整体思维的特点,如,有轮子的交通工具统称为“车”,然后把具有不同功能和用途的车分别叫做“火车、汽车、自行车”等;英语则与之相反,通常一个事物一个名称,没有从整体、事物的联系来命名的习惯,如,“、荷花、兰花”就不是“...flower”而是一个单独的词 “chrysanthemum,lotus,orchid”,与“flower”无关。汉译英的过程中若不注意对比两种语言在构词上的差异就容易出现表达上的错误。如“他为了镍币另一面上的野牛,只好到中央公园的动物园里素描一只老野牛,这只老野牛后来被宰杀用于墙上的装饰。”(《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册)有学生将其中的“野牛”译为“wild cattle”。又如,学生将“...高手”译为“top hand”、“欣喜若狂”译成“crazily happy”等,以汉语的构词方式去照套英语,使翻译出现典型的“中国式”英语的错误。中国人习惯于综合概括,整体把握,不求形式分析和逻辑推理的思维模式,还使得汉语的构词法中缺乏像英语那样的词缀虚化手段,没有形态变化,而英语的词语具有明显的形态变化特征,其构词法以加缀法为主,以词干为中心,通过添加词缀可以衍生出很多的词。这种差异在翻译中常常引起语法错误。如:“尽管她从未对自己的能力失去信心,但她能否进入最佳演出状态还值得怀疑。”(《新视野大学英语》,第四册)学生译为:“Though she never loses self-confidence,it is worth of doubt whether she can find her way into perfect acting.”其中“值得怀疑”无须用“值得……”的结构去表达,英语中 “doubt” 加后缀 “-ful”所构成的形容词已具有“值得怀疑”之意。
2.3直观思维与逻辑思维
汉民族借助直觉来体悟,其思维模式是形象的、直观的,体现在语言上“汉语用词倾向于具体,常以实的形式表达虚的概念,以具体的形象表达抽象的内容。(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汉字的形成来源于汉民族对客观事物的直观思维。而西方注重科学、理性、分析和实证的思维传统使其往往借助逻辑去论证、推演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重视对抽象思维能力的运用。这种思维差异表现在语言上为:汉语惯用具体、形象的词来表达虚的概念,并且汉字作为表意文字无词法变化,在时态、语态等表达上需要借助相应的词汇来完善意思的表达;英语则擅长于用抽象的概念表达具体的事物,而且英语作为拼音文字有着明显的词法变化,其时态、语态等完全可以通过动词的形态表化来实现,无须借助具体的词汇。这种思维模式下的词法差异使得翻译中如果不注意英汉内容的形式而进行相应的转化,就会引起漏译或误译。例如:
1)He is not being honest.(《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一册)
误:他不诚实。
正:他现在并没有说实话。
该句中“现在”的时间概念体现在“being”这一动词分词的形态上,而汉语中要用具体的时间副词来转化“being”所包含的时态。原句中对“being”的缺省翻译造成了语义时态上的错误。
2)That girl is a very subtle study psychologically.
误:那女孩是一个心理方面非常微妙的研究。
正:那女孩是研究微妙心理的好对象。
英语中的抽象名词“study”表达的是具体概念“研究对象”之意,在译成汉语时应将其转化为具体的名词概念,否则就使汉语译文出现逻辑表达上的错误。
3) 有一种方言,这间屋子里的每位语言学家都懂得。
误:There is a dialect,every linguist in this room know it.
正:A dialect is known by every linguist in this room.
英语里无生命的名词因不能发出动作,在作句子主语时往往要用被动语态的结构,这是英语重逻辑思维的具体体现。而汉语则不是很强调这一点,因此,汉语里不含“被……”内容形式的句子翻译成英语时并不一定都只能用主动语态的结构,而是需要根据主语名词的性质来选择相应的语态。这种差异使汉译英的过程中由于只照顾到字面形式而产生的英语语法误译。又如:
4)听到他的话不禁打了寒战。
误:I heard his words and quivered.
正:His words sent a quiver through my body.
以上的实例说明在英汉互译的过程中如果不注意对比中西方思维方式下的词法差异并有效地将翻译内容的形式进行转化,就会使译文因不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或语法规则而产生错误。
3.句法层面的对比与翻译
汉民族历来具有非逻辑性直观思维的特点,特别依赖主体的经验感受,在理解和表达语言意义时,靠的是词义之间的相互映衬,形成“意合”而实现的;而与汉民族不同的是,英民族注重形式论证的逻辑思维方式,这使其语言具有很强的形式化的特点,即句子中的语法关系主要靠词汇的曲折变化来实现,属“形合”。英汉思维差异下的句法特征对比主要表现在“意合与形合、复合与简约、主语与主题”这几个方面。
3.1意合与形合
汉语的句子结构不具有典型的语法形式,句中各成分之间的相互结合不依靠关联词的连接而是通过语义的贯通、语境的映衬来实现,是重“意合”的语言;而英语的句子结构具有很明显的语法形式,句中各成分之间需要使用适当的连接词来表示其结构关系,是一种靠语法手段来表示句法关系的重“形合”的语言。为此,翻译中应根据译入语的句子表现形式来增减相应的连词,按译入语的表达方式进行改组,使句子符合自身的语言表现形式。如:
1)Don’t make a fuss about such a small thing because that is the last thing I expected.
译:别为这点小事大惊小怪的,这可是我最不愿意看到的事。
2)There was some talk of having him back during the summer that followed.
译:那年夏天,他们有时会谈到再请他来做客的话题。
3)Let me know when Mr. Gouvernail is gone.
译:古韦内尔走了你告诉我。
4)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译:If winter comes,can spring be far behind?
5)他没有看到总统讲话的文本,不愿加以发挥。
译:He declined to amplify on the President’s statement,since he had not read the text.
以上前三个英文句子在译成汉语时若不省略连词就会变成:“别为这点小事大惊小怪,因为这是我最不愿意看到的事。”“在那个夏天期间,他们有时会谈到再请他来做客的话题。”“当古韦内尔走了以后,你让我知道。”这样的翻译从汉语的行文习惯看显然是累赘、多余的。而后两句汉译英的句子如果按汉语的字面形式而缺省连接词就会使译文出现语法错误。由此可见,意合与形合的相互转化是翻译内容准确、得体的一个重要方面。
3.2复合与简约
汉语句子结构不受形态束缚,各成分在句中的位置和顺序没有严格限定,句子按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成线性铺排,其词组之间、句子之间的关系无须交代,语言表现为言简意赅,为“简约”型。而英语的造句法以主谓或主表为主干,运用丰富的关系词将定、状、补等支干衔接在主干前后相应的位置,句中各成分之间的关系必须通过关系词交代清楚,其造句心理趋向于“复合”。这种以“复合”和“简约”为特征的句法形式具体表现为汉语倾向多用动词而英语则趋向少用动词,多用名词,这就使得翻译时,为使句子符合自身的特点,就要做好“静”与“动”的相互转化,否则也会使译文表达不通或不清而产生错误。如:
1)Rockets have found application of the universe.
译:火箭已经用来探索宇宙。
2)He made some routine observations upon the unhealthy effect of the night breeze at the season.
译:他照例说了些诸如这个季节的夜风对身体不好之类的话。
以上两个英语句子中的名词“application”、“observation”在译为汉语时如果不进行由“静”到“动”的转换而直译为汉语的名词“……的运用”和“……的说话”就无法解释清楚原句所要表达的意思。
同样,在汉译英时则要将“动”转换为“静”才能将汉语所传递的信息以符合英语句法结构的形式准确地表现出来。如:
1)尽管她反复暗示想单独待一会儿,他仍执意要陪伴她。
译:He imposed his company upon her in spite of her repeated hint of hoping to be left alone.
2)也深切地渴望被爱,也相应地害怕遭到背叛。
译:He also had a deep need to be loved and a corresponding fear of being betrayed.
对于“暗示、陪伴、渴望、害怕”这些个汉语动词,若翻译为英语相应的动词形式则会使句子变得冗杂、繁琐或根本不符合英语的语法规则。
3.3主语与主题
英语语言是通过主语――谓语的句形结构进行描写的,造句离不开主语,以主语为首是英语句子最基本的特征之一,由此演化出的基本句形结构“SV、SVC、SVO”可说明英语是注重主语的语言。而汉语句子里位于句首的往往是话题的中心,即主题,然后是对话题的评论,是一种主题与述题的结构关系。由于英语常用的主谓框架与汉语常用的话题――评论的结构大不相同,在双语转换中就必须时时考虑到它们之间的对应形式。如:“他的汉语说得不好。”翻译时不能将“他的汉语”这个主题直接对应为英语的主语,译为:“His Chinese speaks good.”从英语重逻辑的思维角度看, “His Chinese”与 “speaks”之间是不具有逻辑关系的,因而要转换为以有生命的名词来作主语: “He speaks good Chinese.”而英译汉时则需要把主谓句转换成主题句,将隐藏在英文句子中的话题――评论结构恰当地表达出来,如:“you don’t grow the grain you eat and you don’t make the clothes you wear.” ; “ Pressure of work has delayed my answer.”应译为:“你吃的粮食不是你自己种的,你穿的衣服也不是你自己做的。”;“由于工作繁忙,未能及时回信。”而不能按英语句法结构的形式直接翻译成:“你不种你吃的粮食,你也不做你穿的衣服。”;“工作的压力延误了我的回信。”
4.结语
思维与语言密切相关,是语言生成发展的深层机制,它以一定的方式体现出来,表现于某种语言形式之中。思维方式的差异,正是造成语言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连淑能,《论中西思维方式》,2002)重主体意识,以整体性思维和直观性思维为特征的汉语与重客体意识并以逻辑性思维和分析性思维为特征的英语在词法和句法等语言表现形式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就使得翻译过程中有必要根据语言自身的特点从词法、句法等层面将翻译内容的形式进行转化,尽量避免本族语思维模式的干扰,使译文更地道、更符合目的语的思维方式。
参考文献:
[1]方梦之.翻译新论与实践.青岛出版社,1999,10.
[2]王菊泉,郑立信.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社,2004,7.
[3]李军.思维对汉语修辞的影响[J].广州师院学报,1997,(1):82-91.
[4]连淑能.论中西思维方式[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2).
[5]何善芬.英汉语言对比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12.
[6]刘宓庆.思维方式表现法和翻译问题[J].现代外语,1993,(1).
[7]Eugene Nida.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Leiden:E.J.Brill.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