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逻辑推理理论知识范文

逻辑推理理论知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逻辑推理理论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逻辑推理理论知识

第1篇:逻辑推理理论知识范文

关键词:物理实验;物理教学;重要性

一、关于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

目前,我国的教育主要以应试教育为主,大多学校不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能够取得好的成绩便是最终的宗旨,却没有考虑到这样的教育会为学生带来怎样的弊端。由于现在的教学模式,导致许多学生只知道理论,却无法真正地应用到实践中去。究其主要原因:(1)主要为了高考能够取得高分。在我国现阶段,高校录用仅仅是凭学生的考试成绩进行择优录取,这样,很多高中院校为了能够取得高分还让学生死记硬背,只理解表皮的东西,却没有真正理解那些定理、定律的实质含义。当真正遇到问题时也不能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其中。(2)教育资金不到位,师资力量匮乏。教学设施不够齐全,物理教师缺乏一定的人文素养。目前我们上实验课的模式主要以教师一人在上面做实验,边做边讲,学生往往只能通过观察教师做的实验有个大概的印象,缺乏动手操作能力。我们往往都是通过课本看实验。一般在上实验课的时候,教师会给学生几分钟的时间对实验步骤进行熟悉,再按照课本教材,把相关的实验步骤逐项背下来,最后把结论记住,这就完成了一堂实验课。现在,有很多学校配备有自己的多媒体教室,通过下载一些网络实验教材来加固学生对实验结论的印象,但最终,学生还是无法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做物理实验的真正目的是通过有形的、具体的演示过程,让学生更加清晰地、真切地体会到实验的内容,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实验的结论,它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提高了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二、物理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实验是物理学中的坚实基础,每个概念、定律的发现都离不开实验。物理教学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物理实验,学生往往是在其基础上对知识进行理解,树立科学思想,并形成基本技能,是科学态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1.研究物理问题的根本方法就是进行实验活动,实验活动是研究物理问题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是物理学的研究,对自然界的客观规律进行了深刻的提示。我们所学的物理规律都是由各位物理学家经过多次研究实验的成果,他们把实验成果进行整理和推导,才得出相应的结论。如“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等。因此,物理实验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实验活动是为学生提供学习知识和掌握知识的最直接、最感性的材料。有些知识如不通过实验,我们是无法真正理解其内在含义的,只能产生感官印象,如果通过实验进行验证,为把那些感官印象转化为抽象的知识,这样才能让学生更深刻、更透彻地理解其意义。这样,学生学起来也会变得更为主动、更加轻松,同时也增加了一些学生学习的兴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3.物理实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很多知识如不经过亲手实验,只会对知识产生表象的理解,长时间不应用就会忘记,因此想深刻理解那些定理、定律,就必须通过实验进行记忆加固。只有真正理解其由来,才能体会那些真理真正的意义。这样学生容易理解,且不需要死记硬背。通过实验步骤可以让学生了解定理、定律真正的演变过程。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可以充分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想象力,还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对待问题应有的逻辑推理能力。例如,设计电路,都是通过当时学的电路知识进行创新。

4.实验探索规律,激发学习兴趣。趣味性的实验,能够充分运用学生的各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只有对一件事物产生乐趣才能让人类对认识客观世界产生动力,同时也是一个人获取知识、开阔视野、推动自主学习的一种发自内心的强大动力。所以,物理实验是学生对物理产生兴趣爱好的关键。它可以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利于学生对物理现象进行研究,发现物理规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及兴趣、爱好。

5.实验是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务实的科研精神的有效途径。高中生的动手意识比较强,但是往往做事喜欢敷衍了事,不够严谨。物理实验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务实精神和对事严谨的态度。

6.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学校应该多帮助学生亲自动手参与实验,让学生从实验中学会观察,并鼓励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提出问题。在观察过程中,学生可以了解到所用器材的构造特征、工作原理及其使用方法等。同时,在实验过程中指导学生有目的地进行观察,对出现的一些现象学会分析,并做详细的记录。这样既能引导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又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对物理的兴趣爱好。

三、物理实验对学生的意义

通过进行物理实验,可以让学生对书本知识有更深刻、清晰的认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这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不同的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比如说,在实验中提出问题,怎样去设计一个实验,学会去分析实验所得出的结论是否合理。实验在一定程度上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创造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同时也让学生对新事物有了分析判断能力。

实事求是的态度是科学实验的必备心态。在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忠于实验所得出的结论,反对一些虚假作为;学生要认真对待实验,并按要求一步一步地进行实验操作,逐渐形成按客观规律办事的科研态度和严谨的科学作风。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对科学探索精神的培养。通过物理实验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对物理的学习热情,并在积累知识的过程中享受实验给他们带来的快乐。

参考文献:

[1]李亚宾,张林,孟庆尧.心红手巧:记省自制教具展览会一等奖获得者孟庆芳[J].安徽教育,1980(04).

[2]季亚平.探求通向科学的阳关大道:物理教学改革漫谈[J].安徽教育,1980(09).

[3]何国平.重在能力的培养:物理教学琐谈[J].安徽教育,1980(12).

第2篇:逻辑推理理论知识范文

一、重视各种物理学习方法论的获得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学习也一样.高中生要想深入学习“自由落体运动”相关内容,就应掌握有效的物理学习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为学习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因此,在实际的学习活动中,学生应借助对伽利略怎样通过逻辑推理的方式对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落体理论进行质疑,以感知到从生活经验中总结出来的物理结论并非全部正确,并体会到以观察为基础的辩证思维具有很高价值.比如,伽利略在斜面实验中思考:物体下落是什么运动?怎样通过实验方法验证猜想的科学性?得出怎样的结论可验证物体下落是做匀加速运动的?自由落体时间过快无法测量,如何解决这一问题?这一连串问题激励着伽利略努力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获得了预期结果.这一问题链,也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启发与激活,促使他们将伽利略探究知识的方法加以借鉴与应用,在“自由落体运动”学习活动中灵活运用课堂讨论、自主学习、查阅文献等方式,解决学习中遇到的y题与问题,进而在教师的指导下有效开展学习活动.

二、注重学习的自我构建与主动探究

新课改理念倡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物理学习过程中,学生应通过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等形式亲历物理知识的获取过程,全面了解参与知识探究活动的积极意义,并大胆尝试借助一定的探究方法深入学习与思考物理问题,以科学验证各种物理原理与定律.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深入学习与思考物理知识”的理念得到普遍认可.在深层次学习“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时,学生不应直接翻看教材中归纳出的结论,而应对其性质进行大胆猜测,将其与之前学过的“小车的匀变速运动”进行类比分析,并通过自主实验的形式得出“自由落体运动”是“初始速度为零的一种匀加速直线运动”.学生借助自主实验的方式获得“自由落体运动性质”的基本内容之后,都能享受到一种成就感,并对“自由落体运动”性质的来源与内容有更加深入与精准的理解,从而提高学习效果.现在的高中物理教材中设计有很多需要学生自主学习完成的内容,其目的就为了让学生亲自参与到物理知识的探究过程中,然后以自己的方式重新构建知识结构,从而深化自己学到的物理知识.在“自由落体运动”学习中,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形式学习教材内容,重要的不是让学生探究出各种结论,而是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逐渐养成善于发现、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三、积极将教材理论与实践生活结合

第3篇:逻辑推理理论知识范文

Abstract:Until now, the management science the research technique to be possible to divide into the speculation research and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two kinds. This article will carry on the comparison to these two kind of research technique's characteristic, and unifies Professor Qian a Ying's article "Understanding Modern Economic" chats own understanding and the ponder.

关键词:思辨研究 科学研究

Key words:Speculation research scientific research

【中图分类号】F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069(2009)-06-0082-01

一、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管理科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它主要研究组织中以人为中心的协调活动。从泰勒开始,管理科学经过上百年的发展,众多管理学派纷纷涌现,形成一片纷繁错杂的管理的丛林。实际上,我们可以看到各管理学派是将不同学科的研究方法引入到管理科学中,它们的根本差别就在于管理科学研究方法的差异。那么,管理科学究竟有哪些研究方法呢?总体上区分,一类是思辩研究方法,一类是科学研究方法。所谓科学研究,是指运用科学方法来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以客观、实证和规范为特征的科学研究方法是获取新知识最为精确的方法;而所谓思辩研究,靠思辩即直观的研究方法,与科学研究相抗衡的新知识探索方法。

众所周知,管理科学是一门科学性与艺术性兼具的学科。经过近百年的探索、总结, 管理学已成为一门科学, 并逐渐形成了一套不含主观价值判断, 较为精确, 能够反映管理过程客观规律性的理论知识体系。美国管理学家泰勒是最早把管理带入科学的人。他在管理生涯中, 通过不断实地试验, 研究、分析, 采用科学的方法计算劳动生产率, 逐渐形成其科学管理体系。可见, 卓越的管理必然是科学的管理。在管理的科学性方面, 人们可以通过书籍、网络等载体或实践活动去学习。而学习他人成功的经验、总结自己的管理理论也同等重要。管理者若不掌握科学的知识, 就只能靠运气、靠直观、靠经验进行管理。而有了系统化的管理知识, 他们就可以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找到正确的解决方法。有人说, 管理像运转的机器, 遵循着一定的运作模式。当机器陈旧时就需要改进和维护, 从而更好的为企业服务, 这时便产生了艺术。然而管理中的细节, 如果模式不能解决, 那么就必须有新的方法、手段去解决, 并根据不同的环境和问题做出结论, 这也是艺术。所以, 管理又具有一定的艺术性。管理者管人手段的高低, 在于能否充分发挥个人潜能, 能否被信任和支持, 而管理的创新程度, 则取决于对艺术火候的把握。正是管理学科本身的双重特性,客观上要求了管理科学研究方法的思辩性与科学性并存。

二、科学研究方法

对比思辨研究方法和科学研究方法,我们不难发现:科学研究方法是通过系统观察而获取知识的方法。科学方法并非完美无缺,也不能应用在各个领域,但它是对人类知识库更新和拓展做出过最大贡献的一种求知方式。它具有客观性、实证性、规范性和概括性。它以事实为依据,依靠可以由实践检验的信息,使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地点和不同的时间运用同样的方法可得出一样的结论。它使得研究成果能用规范化的语言、结构来表达,以获得更广泛的认同和应用。

科学研究方法中,数学模型或统计资料是必需的。钱颖一教授在《理解现代经济学》中谈到:“从理论研究角度看,借助数学模型至少有三个优势:其一是前提假定用数学语言描述得一清二楚。其二是逻辑推理严密精确,可以防止漏洞和谬误。其三是可以应用已有的数学模型或数学定理推导新的结果,得到仅凭直觉无法或不易得出的结论。运用数学模型讨论经济问题,学术争议便可以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或不同意对方前提假设;或找出对方论证错误;或是发现修改原模型假设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因此,运用数学模型做经济学的理论研究可以减少无用争论,并且让后人较容易在已有的研究工作上继续开拓,也使得在深层次上发现似乎不相关的结构之间的关联变成可能。”在管理科学中也是如此。

三、思辨研究方法

思辨研究方法则是涉及人的价值观和偏好的领域以及发现新知识的过程,有时候只能依仗于运用直觉判断和个人洞察力获取知识。思辩方法的特征和科学方法恰好相反,不强调客观性和实证性,所得到的结论不必建立在直接观测和经验得基础之上,也不用服从所谓的权威,对结果和实际事实之间的许多中间层次,研究者自己也说不清楚,无法清晰表达思考的过程和步骤。这些特点带来思辩结果的歧义性和不可检测性。比如我们看到的许多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奖论文,如科斯的《企业的性质》就是用思辨的方法完成的。可以看到,科学的研究方法运用严密的逻辑推理和数学公式把作者的思考最清晰的反映出来,而且也便于后来的研究者推敲改进。相比之下,思辨的研究方法则需要较强的创造思维和跳跃性思维,但它通常是人类伟大灵感的产物,最有可能创造新知识。

四、结论

现在一方面要多阅读经典文献,在与管理大师的思辨对话中,激荡智慧和灵感的火花,探索未知的知识领域;另一方面,应着力培养自己的科学研究能力,用好现代数学工具和信息技术,把其他领域的优秀研究成果应用到管理学的研究中来,建立一套自己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理论工具。另外,不论是运用哪种研究方法,管理中最不能忽视的就是情境因素,管理学中研究的人不同于自然科学中的生理人或社会科学中的人群,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具有鲜明个性特点的人,而且管理的外界情境也在不断变化,这不仅要求研究者拥有一套科学的方法,也要求研究者善于思辨,善于捕捉直觉和灵感。

参考文献:

[1]钱颖一. 理解现代经济学. 财经科学,2002年增刊.

[2]马成,王国进. 当代管理科学研究方法评述. 现代管理科学,2004,(3).

第4篇:逻辑推理理论知识范文

关键词:中职护理;药物应用护理;教学

【分类号】G712.4;R47-4

药物应用护理是在药理学基本理论指导下进行用药护理的综合性专业技能课程。它是解剖、生理、病理、微免等基础课与内、外、妇、儿等护理专业课的桥梁。作为中职护理重要的专业基础必修课,要求学生对临床常用药物的理论知识尤其是用药护理有一定的掌握和理解,同时通过实验实训培养学生动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细心严谨的学习态度,更重要的是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护理专业课的学习中,相互渗透,学以致用,从而进一步提高护理技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成为医疗卫生事业合格的护理人才。针对我校中职学生及教学实际情况,就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本文从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素质等几方面进行初步探讨。

1 药物应用护理教学现状

1.1 课程安排

药物应用护理教学安排在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入校第二学年第一学期,此时学生已经完成解剖、生理、病理、微免等基础课学习,同时进行内科护理、外科护理、儿科护理的专业课学习。根据教学大纲本课程安排72个学时,其中理论54个学时,实验18个学时。教学内容涵盖临床各个科室用药,各类药物需要讲授名称、体内过程、机制、作用、用途、不良反应、禁忌症、用药注意事项及用药护理,其中部分章节药物在临床上很少应用,甚至即将淘汰;实验方面部分项目在中职院校难以开展,有些项目沿用本科教材与中职护理培养目标不相符。

1.2 学生方面

中职学生基本都是初中毕业,在初中阶段因自身学习态度、能力等方面存在问题导致中招落榜,大部分听从家长、老师的建议或者受同学的影响被动选择进入中职院校。由于选择学校与专业的盲目性,使原本就缺乏学习主动性的中职学生更加被动。

中职学生年龄小,基础差。中职学校课程多,教学进度快,学科之间联系紧密。药物应用护理涉及面广,内容多,内在逻辑性强,学生普遍反映难学难记。

很多中职护理专业学生认为本课程与是今后工作联系少,护士只要会打针输液就行,只注重护理专业课的学习,对本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学生出现敷衍甚至厌学的态度。

1.3 教师方面

担任药物应用护理的教师基本都是临床医学或者药学专业毕业。作为临床毕业的教师在从事教学后很少有机会到临床一线进行医护实践工作,对当前的临床医护工作的发展状况了解不全面、不彻底。作为药学专业毕业的教师没有系统学习临床专业知识,更没有从事临床工作,对临床护理了解不够,相关知识严重欠缺。这些都导致一些问题的出现,如教学定位不准确,教学重点的偏离等必将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2 药物应用护理教学改革与实践

2.1调整教学内容,合理分配学时.

根据临床实际状况优化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更新教材中经典但临床不常用药物,对以往教学中不重视或者删除但护理常用药物重新讲解,如水电解|类、消毒类等。调整教学内容侧重点,弱化原理性内容,强调应用。如在阿司匹林的讲授过程中,药物应用方面学生只需要知道其作用、临床用途,其中原理性知识简单了解。不良反应方面,在教学中不仅要介绍可能引起的反应还应细致说明预防、解救措施等相关用药护理知识,如学生不仅要知道阿司匹林的胃肠道反应,更应该了解通过饭后服用、同服抗酸药可避免或减轻胃肠道反应。

2.2优选教学方法,提高学习兴趣.

结合药物应用护理本身的学科特点,可通过以下几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兴趣。

第一,启发式教学。教师在授课时通过提疑问、设置悬念的的方式来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引导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当涉及的知识点与临床或日常生活相关时会产生更好的效果。如在讲青霉素不良反应时提问为什么注射前要进行皮试?在讲授有机磷酸酯类农药中毒及解救时提问有人喝了敌敌畏后有那些反应,医生护士应该怎么办?如在讲到阿司匹林药理作用时,它的镇痛作与吗啡有什么区别?它的解热作用与氯丙嗪两者的区别?如在讲到抗结核药时提问学生林黛玉患哪种疾病去世的?如果穿越到现代可以用哪些药物治疗?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引发学生的兴趣,真正做到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

第二,探究式教学。教师精心设计,创造特定问题环境,启发并诱导学生以该问题为中心,主动思考、分析并收集相关资料,在讨论中寻找答案,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主动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中职生自主学习意识不强,主要是针对某一知识点进行探究式教学。例如在讲抗高血压药用药注意事项和用药护理时,教师将五种抗高血压药分别发给五个小组。如果病人向你咨询所选药物,作为护士你会怎么做?各小组内讨论发言,组与组之间相互交流最后得到完整的五种药物用药注意事项和用药护理。

2.3教师及时充电,提高自身素养.

通过自学、翻阅资料、上网搜索等形式补充医学知识,也可以通过组织教研活动探讨与课程相关的护理理论知识,或深入课堂旁听课程,深入到学生的实践中去,了解学生的实践情况,这样在以后的教学中才有针对性,真正做到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职业培训。

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知名教授或医护人员学术交流讲座,同时定期输送一些骨干教师外出进修学习,参加专业性学术活动或会议,这样不仅可以引导教师追踪学科发展的前沿信息,拓展教师的知识面,而且可以促进交叉学科的学习,促进良好的教学、科研的氛围的形成。

3 结束语

现今正值我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素质教育之际,探讨中职院校药物应用护理教学的实践与改革;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若干问题,提高教学水平;面对复杂多变的现状,思考如何培养高素质、高技能、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护理人才,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应不断探索和研究的问题,也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

参考文献

[1] 马凤云,梁善子,李忠南,张久利.浅谈中职护理专业药理学课堂教学模式改革[J]. 卫生职业教育, 2010, 28(18):92-93.

第5篇:逻辑推理理论知识范文

一、把握优缺点,准确定位

多媒体对于教学来讲是把“双刃剑”,在初中数学课堂中既有积极作用,也有负面影响。

1.积极作用

多媒体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优势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方面。初中数学相比小学数学而言,理论性和难度有较大的提高,在实践中难以找到具体案例予以演示,也成为学生数学成绩分水岭的关键时期。多媒体教学方式能够将抽象的理论具体化,生动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能够把枯燥的数学公式和数学概念趣味化,加深学生的记忆力;能够将平面的立体化,静态的动态化,复杂的简单化,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的目的。二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如上文所述,初中数学在内容和理论等方面难度均有较大的提升,学生学习非常吃力。多媒体的应用能够增强教学趣味性,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参与度,从而让学生把握数学成绩分水岭的关键期。三是促进难点教学方面。多媒体能够通过画面、视频解释数学知识难点,揭示规律,帮助学生联系生活,创设情境,理解理论知识。

2.负面影响

(1)过分追求形式,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部分教师在准备多媒体课件时,为了弥补初中数学理论知识的乏味,将课件做成了形式丰富的画面和视频,以此吸引学生关注。但由于没有掌握好“度”,导致课件过于臃肿,形式上喧宾夺主,分散了学生对课件内容的注意力,从而造成教学主题不突出,学生思维钝化,影响教学效果。

(2)过分使用课件,师生互动受阻

多媒体是教学工具,不是体现教师技术水平的平台,倘若使用过度,则将浪费教师过多精力,降低教师备课效率。同时,为了跟上课件的进度,与课堂抢时间,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时容易产生依赖,无法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展开,减少了学生与老师的互动环节,影响了学生发问和深度思考。

(3)过分强调全面,知识理解不透彻

多媒体课件减少了教师的板书,因此能够节约大量的时间,但这也是一个弊端。学生在45分钟的课堂中能够理解透彻的知识点有限,教师为了教授更多的知识点,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点全部纳入课件,导致学生理解成功率降低,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思考。

二、控制时和度,彰显优势

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既有积极作用,又有负面影响,如何扬长避短,最大限度地发挥多媒体的作用,关键在于合理使用,即控制好使用的时和度。

1.适时的选择

选择多媒体教学时间和使用频率应当结合本节课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学生对知识点的接受能力以及所教班级学生课堂气氛特点等方面进行确定。在数学课堂中,凡是以题目解答、方法传教为主的教课内容都不适合多媒体,因为这些需要教师通过板书让学生学习到解答题目的过程。如,数学中的基本运算、逻辑推理、图形证明等不适合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应当由教师使用板书进行口头教学,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学习到题目解答的过程。

相对而言,对于需要加强印象,提高理解深度的教授内容,则适合采用多媒体教学,因为通过多媒体技术的描述,理论性的知识能够更加生动地呈现在学生眼前,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2.适度的选择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但教师是课堂上的指挥员,师生互动是课堂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也是课堂与网络授课的差别,因此,使用多媒体教学应当“主”“辅”分明,掌握好使用的契机和次数。如何把握?关键是正确处理好“师生对话”与“人机对话”之间的关系。即教师在备课时应选择合适的幻灯片播放时间,在每一个节点进行适当的解读。如,在教勾股定理的时候,首先将a2+b2=c2的定理简单讲解,然后通过多媒体从圆的角度进行证明,或者通过图形割补的方法进行证明,让学生对该定理理解透彻。届时,教师应当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其他证明方法,利用已学过的知识,对该定理进行证明。这样的师生对话、生生对话才能引导学生发散思维,积极思考,达到授之以渔的目的。

同时由于多媒体技术降低了理论的理解难度,将知识点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构成了即时记忆,但这势必会导致学生过于依赖多媒体,自身无法形成抽象的思维能力,而这一点是初中数学教学的目的之一。如,在初中立体几何教学中,倘若过多地使用多媒体,学生在解答题目时势必受教学影响,只能直观不能思考,无法在脑海中自动发散形成几何图形,不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尤其是进入高中后,学生的数学学习要求具有更高的立体感,学生应当在学习几何图形时,一方面通过多媒体形成立体感,另一方面多引导自我发散思维,锻炼对立体图形的感觉。

综上所述,多媒体是教学的重要工具。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结合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是否使用多媒体课件以及使用多媒体课件的具体频率。控制多媒体使用的时和度是教师应当掌握的教学要领,这需要多年的教学经验积累,能够有效将传统教学模式与现代教学的工具相结合,更好、更高效地发挥好多媒体课件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沈文汉.摭谈多媒体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定位与优势[J].中国电化教育,2011,10:121-124.

2.邓兴生.分析多媒体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定位[J].教师,2015,20:63-64.

第6篇:逻辑推理理论知识范文

1资料与方法

1.1培训对象

创伤骨科护士16名。其中本科5名,大专8名,中专3名;主管护师3名,护师4名,护士6名,助理护士3名。由护士长及5名护理组长组成评估小组,评估内容包括:①护士的医学基础理论和专科护理知识,对骨伤科常见现存的和潜在护理问题的评判思维能力;②护理业务、专科技术操作熟练程度;③护士的沟通技巧与服务态度;④环境管理能力;⑤患者及家属配合主动度等。

1.2培训方法与内容

1.2.1明确评判性思维与创伤骨科护理工作的相关性

评判性思维能力就是基于全面的观察来洞察客观环境,以快速思维来判别事物形成的决策的过程,具有逻辑推理、深思熟虑、疑问态度、自主思维等特点。目前,在欧美等护理实践较先进的国家,评判性思维已纳入护理教育中,且在护理实践运用中也展现了其应用价值[3]。评判性思维的建立是在不断的实践和学习中建立起来的,在工作中互相影响、密切配合,使护理工作由被动变为主动,体现了护理工作的独立性、科学性。

1.2.2加强专科护理技术操作及应急能力培训

新毕业护士上岗前进行专科护理技术操作培训,组织学习专科护理常规,上岗前考试合格方可上岗,制订各种意外事件的应急预案,组织护士学习并熟练掌握,通过考试、提问等方式检查护士应急能力,保证每位护士均能独立应对各种突发事件,排班上新老搭配,以老带新,层层把关,保证护理工作的安全。对急危重患者及配合差、老年患者进行评判分析,运用评判性思维方法讨论分析,总结经验,提高认识,提高操作能力及应急能力。

1.2.3开展情景模拟训练

针对创伤骨科护理案例,验证实施评判性思维的必要性。通过模拟应急病例,要求护士针对各种情况进行评判,考验护士的综合判断与快速反应能力,强化理论知识,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实例验证与实施评判性思维过程,提高了创伤骨科护士的评判性思维能力,有效提高了护理质量。

2结果

通过培训,提高了创伤骨科护士在临床护理中的评判性思维能力,规避了护理风险,患者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由2009年的91%提高到2011年的100%。3护理风险管理重点

3.1创造评判性思维的气氛

各项护理操作前评估,告知家属及患者护理操作中的注意事项,以取得配合。加强护理人员综合素质的培养,经常以各种渠道,多种方式提高护理人员的理论水平、操作技能、专业知识。加强对规章制度和法律知识的学习,培养护士良好的医德修养和职业情感。爱心、耐心、同情心是创伤骨科护士必备的心理素质与职业情感,要以完全接纳安抚的态度对待患者的误解、迁怒与不理智。

3.2加强医学基础理论及专科知识教育

及时总结临床不同类型患者抢救中的共同点与不同点,针对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综合分析、判断,运用护理程序和专科知识,找出现存的和潜在的护理问题,培养护士敏锐的观察力和提高预见性护理思维的能力。培养护士根据临床经验、专业技能、患者自身状态等事项,对预期的或潜在的护理风险做出评估,提高护理风险的判断能力。

3.3重点抓好制度落实,强化“慎独”精神,增强团队意识

各级人员认真坚持工作原则,实事求是,明确自己的职责,及时汇报、请教,对于工作中出现的失误,不论问题大小都要及时汇报,不可隐瞒情节或自作主张处理,以赢得补救的时间或措施。另外,护理工作具有连续性等特点,若发生上班有遗漏的工作内容,要及时弥补,增强团队协作精神。

3.4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强化职业训练意识

每周利用晨会进行专科知识和综合护理急救技术模拟训练等教学,针对现有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分析和讨论,剖析护理存在的风险因素,充分利用预见性护理程序,找出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以达到人人都有防风险意识,班班都有护理防范重点,使患者微小的病情变化都在护士的监控和预料之中。

3.5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提高沟通能力与技巧

很多护理纠纷是由于护士在服务过程中服务态度欠佳,或患者对护理人员的要求高,未能达到其期望值;同时由于患者的生活背景、生活环境、经历及治疗程序的复杂性各异,不同年资的护士由于其素质、年龄、阅历、社会经验、知识程度及临床经验等不同,沟通技巧不够全面,致护患之间不能有效沟通,使患者产生强烈不满。因此,随着服务理念的不断更新,护理人员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学会倾听,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提高沟通能力与技巧。

3.6维护病区环境安全

严格执行岗位责任制,加强病房巡视,执行安全检查,发现不安全隐患要及时去除,发现患者和家属的各种危险行为应及时劝阻。对于危重、大手术后等患者,尽量调至接近护士站、易于观察的病室或ICU内;对于神志不清、小儿、老年人及病情危重者,应加护床栏,并将危险物品远离患者,以防坠床、烫伤或意外伤害;对于行动不便者,将物品放在患者易取放的位置;尽量保持卫生间、开水房、走廊等地面的干燥,在潮湿处放置防滑标识,以防摔倒。

第7篇:逻辑推理理论知识范文

关键词: 餐饮服务与管理 教学改革 高职

北京京北职业技术学院于2002年由原北京建筑工程学院怀柔分院独立为京郊第一所高职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从1996年开始招生,其早期教学计划是向本科直接套用,理论性较强。其中《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是我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当时偏重管理理论、成本控制等方面的内容,考试时有很多计算题,通过率不高,对我校学生来说理解亦有难度,在每年的期中座谈会中被高职学生质疑为最没有必要开设的课程。

针对学生反应的问题,自2006年开始,本人在教学目的、教学方法、考核方式、教材选用等进行了系列的、循序渐进的改革,并于 2009年开始参加“北京市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工程”酒店管理专业师资培训项目,从2010年开始参加由十余所参训学校的旅游及酒店专业教师对《宴会设计与服务》的学习情境设计及修订,将学习领域课程设计与实施引进该课中。

一、 我校《餐饮服务与管理》改革背景

《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原名《餐饮管理》,是对本科院校课程的直接套用,属于传统的知识体系课程,内容一般以餐饮经营活动的运作流程为中心线索,以抽象、概念性知识为主,分别从餐饮组织、菜单计划、食品原料的采购供应、厨房加工生产、菜品的销售、服务以及促销等诸多方面进行了全面和系统的阐述,考试难度大,实际工作使用效果不明显,被本校学生质疑为最没有必要开设的课程。

二、 改革措施

(一)教学目的改革

我校旅游高职学生的培养目标是:“……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备较快适应管理、服务第一线岗位需要的实际工作能力;具有创业精神、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健全的体魄,以“职业道德”教育为主线,通过“技能+知识”的培养模式,培养具备专业素养的、大专层次的、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旅游专门人才。”(摘自《北京京北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2010年教学计划》)

根据此目标,《餐饮服务与管理》增加服务技能篇幅,减少纯粹的管理内容,将技能学习与管理学习的课时比率控制在50%:50%左右,“主要培养旅游管理专业高职学生的专业核心技术能力以及管理能力,如接待服务、摆台、酒水服务、宴会设计与布置、菜单设计、原料采供、成本核算与控制能力等。突出锻炼餐饮服务各个环节的具体实务和技术,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以及团体协作的能力,为其后续课程或是在酒店方向实习及发展奠定技能及理论基础。”(摘自《北京京北职业技术学院——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标准》)

(二)教学方法改革

改革前教师讲解以概念、定义、定理、逻辑推理等方法为主,从行业体系入手,给学生讲课本;改革后,教师从岗位出发,分析餐饮岗位由服务员、领班、主管、经理的知识形成体系,以直观的职业活动和案例为导向,演示并引导学生模仿学习,培养学生成位既有实际工作能力,又有发展潜力的技术应用人才。具体措施如下:

1、根据职业活动设置技能课程:

根据餐饮零点及宴会的服务要求,将餐饮单项技能分解为:口布折叠、端托、铺桌布、摆台、斟酒五个部分;将团体合作技能分解为:宴会布置、菜单设计、接待服务三块;涉及餐饮部岗位分为:服务员、领班、主管、宴会部经理四个层次。

(1)校内、外实训安排

学校配备可供40人同时使用的餐饮实训室、酒吧实训室,可满足口布折叠、端托、铺桌布、摆台、斟酒五个部分的实训模块。

由专业教师联系地方星级酒店,组织学生提供宴会服务。这种校外实训对企业而言可解决临时用人高峰,服务地方旅游经济;对学生而言可以在真实环境中得到锻炼和物质回报,增加学习兴趣。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酒店的营业高峰不能提前预定,有机动性,需要教学调课配合,为保证正常教学,一般一学期课程有1-2次的校外实训即可。

(2)技能比赛

从2009年开始,参考酒店业内的技能比赛规则,已举办两次技能比赛。2009年在唐韵山庄举行,参与其正式员工比赛;2010年在校内实训室举办,提高了广大学生对《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的学习热情和重视度。

(三)考核方式改革

鉴于试卷考核面窄,一方面不能体现学生对技能的掌握程度,另一方面也不能全面考核理论基础及管理知识,因此做了如下改动:

考核:平时成绩占10%(参考课堂表现、习题)

实操课成绩占50%(分五个环节,每次考试成绩占实操成绩的20%)

期末考理论成绩占40%(笔试)

特殊说明:鼓励技能证书的取证:取得餐厅服务员中级技能证书者,实操成绩以满分计算。

(四)教材选用

改革前使用的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由蔡万坤老师主编的《餐饮管理》;改革后以劳动和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的,由曾凤茹老师主编的《餐厅服务员(初级技能 中级技能 高级技能)》为教材、配合曾老师的《餐厅服务员(基础知识)》、高等教育出版社俞仲文、周宇老师主编的《餐饮企业管理与运作》,进行教学。

三、 改革后的效果及不足

1、学习兴趣提高:

五个技能环节的学习提高了学生们的动手机率,增设了去企业实训的机会,大大提高了学习兴趣。

2、考试通过率提高:

虽然考试的环节增加了,五次技能考核频率提高了,但是这种即学即考的方法有效检验了学生的学习成果,使得该课程一次通过率由四年前的70%提高到98%。

3、企业适应性提高:

教学中以小组为单位,仿照企业设置领班、主管,增加奖励机制,使学生身临其境;宴会的接待服务更是直接在酒店的真实任务中完成,使得学生在三年级的酒店实习阶段或是毕业工作之后不在是所学非所用,两眼一抹黑的状态。在每年的期中访谈和毕业生座谈会中,《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被很多学生评为最有用的课程,实在让人高兴。

4、不足:

课程教学设计应保证职业活动的完整性,需要完整的系统知识,如《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改革还涉及到《饭店英语》、《服务礼仪》、《茶艺师》等多方面课程改革,需要良好的实施机制来配合完成,这也是我们下一步的发展目标。

四、 思考

高职课程的设置需要与企业应用性相结合,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更好的从事某一职业、某一岗位,而课程就是实现这一目的有效手段。作为职业教育的教师,应多与企业沟通协调,掌握企业最新动态,对于所教课程应多思考、多研究,学会从企业、从学生的角度来看问题,有时候会让我们找到更好的教学方法,体会教学乐趣。

参考文献:

[1]戴士弘,毕蓉选编.高职教改课程教学设计案例集[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育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第8篇:逻辑推理理论知识范文

关键词: 案例教学法管理学优点存在问题

一、引言

管理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本科学生需要通过这门课程了解管理的一般规律和基本方法,而学生对管理学的理解几乎影响到此后每一门专业课的学习,甚至影响到他们的一生。同时,管理学也是一门看似简单、真正掌握起来却很难的学科,且不说没有任何工作经验的本科生,就是有多年经验的职业经理人,也不敢说自己的管理技能技巧已经足够。因此,在本科生教学中,大一就学习管理学且要学好确实是一项挑战。管理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因此,学生仅学习教科书中的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加强实践环节的训练,锻炼综合能力。案例教学法正是一种为学生在课堂上创造一个仿真环境,使学生利用所学理论创造性地解决实践中的管理问题的重要教学方法。

二、案例教学及其产生

案例教学是围绕一定培训的目的,把实际中真实的情景加以典型化处理,形成供学员思考分析和决断的案例(通常为书面形式),通过独立研究和相互讨论的方式提高学员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依照法律工作中立案办法,把教学内容编成案例形式进行教学,很受欢迎,在当今世界的教育和培训中也受到重视和广泛的应用。

案例教学法于1871年由哈佛法学院院长兰德尔首倡,并于1919年得到哈佛大学企业管理研究所所长邓汉姆的推广,此后成为两学院的教学特色并享有盛名。由于案例教学法生动的案例激发了学生的强烈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从被动的理论接收者转变为主动的实践创造者,现如今已成为培养高素质管理人才的一种重要教学方法。

三、案例教学法的优点

案例教学法在我国推广得较晚。1980年,我国在企业管理教学中首次运用案例教学法,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其逐渐被人所熟悉和运用。但是,在我国现阶段的教学活动中,案例教学活动尚不普遍,大家甚至对案例教学存在种种误解,诸如“非正规论”、“学习游戏论”、“花拳绣腿论”、“神秘论”等,但归根到底,还是对案例教学活动的本质、特点、效果缺乏了解。案例教学法的优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启发式教学,寓教于乐。

传统的管理学教学大多是教师满堂灌,学生做笔记,教师讲,学生听,过多抽象理论的讲述常使学生感到上课枯燥乏味,产生消极厌倦情绪,缺乏学习热情,课堂教学效果欠佳。以案论理则是从具体案例分析入手,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总结,然后再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从而阐明某个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将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格局转变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格局,强调师生互动和学生自由发挥,这样,学生由过去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接受知识与主动探索,切实体会到所学知识的价值。而且在案例教学中,案例是没有标准答案的,案例讨论可以大胆假设,可以从多个方面寻找答案,这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大部分学生都非常乐意上案例讨论课,每次案例课,教师布置案例讨论的内容后,很多学生就立刻认真阅读案例的背景资料,认真思考、分析,着手准备讨论发言稿。因此,案例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独立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2.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管理学教学的目标在于培养应用型管理人才,而应用型管理人才的最基本特征之一就是具有较强的问题分析能力,传统的理论教学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而由于目前学校教学条件的限制,在校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是有限的,不可能接触很多实际的管理情景,学生的专业实习、实践的机会也很少,就是有一两次到企业参观的机会也是走马观花式的,有的甚至根本就没有任何实践机会。因此,他们对组织如何管理只是有一些肤浅的感性认识,对学习管理学的作用也是非常茫然的。而案例教学则将真实生动的企业管理活动呈现给学生,把分析决策的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进入所描述的情景现场,身临其境地利用所学理论知识对企业的内外环境作出分析判断,通过独立思考、集体讨论寻找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与途径。他们对管理理论和原则不再停留在表面化的想象之中,而是知道如何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这样便使学生顺利实现了理论知识向实践能力的升华,增强了他们对管理学学习的兴趣。

3.丰富学生的知识面。

在校学生对真实的企业环境比较陌生,如果能通过案例给学生展示世界知名企业的发展情况、决策案例,学生就可以在课堂上掌握知名企业的丰富信息,通过认知,然后分析判断,最后加深对管理理论的理解、对企业信息的掌握,从而有效地拓宽知识面。

4.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案例教学法是培养管理类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形式。哈佛商学院采用案例教学法后,学生毕业后最多经过半年实习即可迅速成功进入企业管理者的角色,其培养人才速度之快,令人惊讶。管理案例教学要求学生发现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并通过学生查阅资料、分析判断,进行小组讨论、课堂交流等,培养学生查阅资料、写作、决策、理解、沟通协调、集体领导、说服、讲演等能力。

5.有利于教师素质的提高。

一堂成功的案例教学课,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各种渠道挑选出让学生感兴趣的案例,并在课堂上能根据学生的不同反应及时地加以引导,让学生从案例分析中获得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对案例的熟悉程度相当高,并对案例所涉及的相关知识有所了解,这样便能使教师的素质不断提高。

四、案例教学法面临的主要问题

尽管运用案例教学的必要性和优势已获得广泛共识,并且在实践中案例教学也已被运用开来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从总体来看,案例教学还存在许多问题,且离案例教学的精神实质还相距甚远。

1.现有的教学体制影响案例教学的实施。

现有的教学体制明确规定了每一门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学时、教材、考核形式,并以此考核教师和学生。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主要目的就成为完成规定的任务,努力提高学生的考试分数,而很少考虑学生学到了什么。管理学课程的考核方式除了一定比例的平时分以外,期末的闭卷考试占有较高比例分值,考试的内容多为教材上的概念、内容、性质、特点、阶段、意义和方法等。而题型又以名词解释、填空、判断、选择、简答、论述为主,案例分析题分值所占比例过少。这种考核形式,很大程度上弱化了学生对案例学习的兴趣。

2.对案例教学法认识不足或存在认识偏差。

目前,国内的案例教学和案例教学法研究还存在许多问题,如在观念上仍然仅仅将案例教学看作是一种教学方法,而没有认识到其主要是一种教育思想和观念的更新,是一种全新的、实际的课堂教学改革。传统教学围绕三个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使得学校、教师、学生三方面都对案例教学存在一些认识上的偏差:从学校看,案例教学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很多人认为案例教学只是一种教学方式,采用与否是教师个人的事情,因而既没有相应的经费和人力投入,更缺乏组织上的支持,这就直接打击了教师教改的积极性,限制了案例教学的内涵,使其缺乏深刻的领悟。很多教师将案例教学与事例教学混淆起来,认为案例教学就是举举例子,甚至是讲讲故事。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平等观念,习惯以权威自居,对案例教学中教师所扮演的角色缺乏准确的定位;学生方面,不少学生认为案例教学是教师投机取巧的一种借口,对案例教学表现出不热心、不关心,而长期以来养成的依赖教师、死记硬背、照搬知识的习惯,使得他们难以适应要求勤于思考的案例教学方式,以致案例分析不能及时完成,讨论时常出现“冷场”或讷于言辞,不能较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或听取他人的意见,等等,使案例教学的目的不能充分体现。

3.系统性和针对性强的案例供给不足。

案例教学法效果很大程度上受案例本身质量的影响。目前教师在案例教学中比较多地采用国外案例。利用国外现成的案例资料有利于学生融会贯通地将所学管理学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但国外企业文化背景与中国差异较大,致使学生对国外案例的制度背景、市场情况、人文环境等方面缺乏了解,容易出现“削足适履”的现象,不利于学生的案例讨论。

另外,案例教材局限于知识点案例,缺乏综合案例,案例知识间缺乏连贯性和系统性;着重于叙述说明,忽略提供背景材料,管理情景不详细具体,学生难以进入各种角色状态进行研讨,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不到提高;案例教材的启发性不够,易使学生形成惯性思维,养成不假思索地形成结论的习惯,而且课堂上缺乏案例讨论的气氛。总之,现有的管理学案例教材不符合现代管理学案例教学的需要,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不被学生所喜爱,因而案例教材亟待不断更新。

4.教师的案例教学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采用案例教学法的前提条件是要求教师自身具有较强的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许多讲授管理类课程的教师都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到学校工作,虽然理论水平比较高,但缺乏实际的管理经验,也很少有机会参加企业调研和咨询,理论知识与实践脱节,以至于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案例启发角度比较单一,案例点评不够深入、全面,难以让学生信服,导致案例教学的效果欠佳。而且一些教师在案例教学的组织和指导过程中,缺乏一定的教学艺术和课堂组织能力,或者对学生控制过多,或者对学生指导不足。所以,案例教学的过程也是教师不断学习的过程,实施案例教学法将不断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

5.学生的能力限制了其参与案例教学的积极性。

案例教学法的最重要环节是课堂讨论,要求学生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开拓思路,解决案例中的问题。但是长期以来,学生已经形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依赖心理,并且刚进大学的新生又往往是实践经验不足,知识储备不够,尤其是管理学的基础理论知识不甚明白,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即使学生十分重视,但由于能力有限难以形成良好的课堂讨论局面。同时这种对话式和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只适用于部分学生,而不适用于所有的学生。这使得思维敏捷、口才较好的学生在辩论中出尽风头,而其他学生则常常一言不发,即使发言,也是想到什么就说什么,经常跟其他同学的观点一致,缺乏创新的思想和建议。这就要求每次案例讨论之前,学生必须有充分的准备。若学生课前不预习,便难以取得好的教学效果。但实际情况是,由于种种原因,学生并不能按教师的要求认真准备或是不会准备,因为他们刚进入大学,还不善于进行资料的收集、处理和归纳总结,所以多数学生对案例教学有畏难情绪,兴趣索然,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

6.案例教学替代不了传统的讲授式教学。

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法能够启迪学生的积极思维,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但是案例教学法不能完全替代课堂讲授教学方式,因为只有通过讲授才能使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原则,使学生获得系统和完整的管理学知识。如果没有基本理论和知识,单纯进行案例分析,学生素质就得不到提高。因此,不能片面夸大案例教学法的作用,它只是对课堂讲授的内容的升华,课堂讲授才是案例教学的基础和前提。

五、结语

国内外的教学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它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有利于弥补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但案例教学在我国高等院校的管理学教学实践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制约了案例教学效果的发挥,不利于案例教学方法的进一步改进。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对于这一问题,高校管理者、管理学教师、学生、企业、社会等多方面要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唐积运.论案例教学法在管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文教资料,2006,(2):31-32.

[2]张明.案例教学法在管理学教学中的体会[J].教育科学,2007,(7):131-132.

第9篇:逻辑推理理论知识范文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概论”课;教学模式;五位一体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高校思政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的主要途径。在多年实践教学和遵循高等教育的特征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的基础上,笔者试图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到实践教学、考核方式上加以重新设计,以构建思政课“启、学、论、行、评”五位一体的立体化教学模式,即在尊重学生主体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学习,组织学生讨论,加强实践教学,并建立相应的考评方法的教学模式。它是以学生心理为基础,以现实要求为指向,以优化教学内容为重点,以革新教学方法为导向,以切实增强课程实效性为目的的一种可能的创新教学模式。具体如下。

一、启: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启是“五位一体”立体化教学模式的第一步,也是关键一步,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堂课的成败。《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愤”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正在积极思考,急于解决而又尚未搞通时的矛盾心理状态。这时教师应对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适时给以指导,以帮助学生开启思路,这就是“启”。“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已经有一段时间的思考,但尚未考虑成熟,处于想说又难以表达的另一种矛盾心理状态。这时教师应帮助学生明确思路,弄清事物的本质属性,然后用比较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就是“发”。现代教学论中的启发式教学思想,是在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指导下,批判地继承了过去的教学理论遗产,在现代心理学和教育学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起来的。其特点是: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积极性相结合;强调学生智力的充分发展,实现系统知识的学习与智力的充分发展相结合;强调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力,实现内在动力与学习的责任感相结合;强调理论与践联系,实现书本知识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以思政课中的“概论课”为例,教师要变简单的说教式、注入式为入情入理、循循善诱的引导。具体说来,教师要精心设计一些带启发性的问题,运用启发性的语言,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最大限度地激发每个学生的探求欲望,发现和思考更多的问题。比如在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时,可以结合俄国和美国总统选举的现实提问:“你们知道参加美国总统竞选需要具备什么条件?需要多长时间吗?”通过启发式提问,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发现自身的知识与回答该问题所需要的知识的差距,进而能够自觉、自主地学习理论知识。 二、学:引导学生学习科学理论,变“面面”学为“点面”学

“学”是“五位一体”立体化教学模式的第二步,是基础,在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思政理论课教材是由全国顶尖专家认真编写的国家统编教材,具有权威性、严肃性、科学性和理论性等特点,为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提供了前提和基础。而作为普通高校本科生的公共理论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点是解决学生的理想、信念和思维方法问题,依托理论传授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如果过多地注重教材体系的完整性和教学内容的全面性并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同样不能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以思政课中的“概论课”为例,首先要避免“概论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其他课程内容的重复;其次要避免“概论课”与中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复。因此,“概论课”在组织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过程中要注意新、准、深,变“炒剩饭”的“面面学”为精练、深入的“点面学”。所谓“点面学”是指在组织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过程中,要在保证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的同时,兼顾理论知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这就要求教学内容的组织必须以“精”和“管用”为指导,以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和贴近学生即“三贴近”为基本原则,坚持系统性和针对性相结合,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稳定性和时代性相结合。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地追踪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反映学术的前沿问题,多方面开发课程资源,不断更新教学内容,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这一阶段可采用的教学方法有专题教授法和主题教学法等。主题教学法就是要通过原理与方法的教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自主建立适合自身特点的知识框架,设计全新的探索过程,以获得自由且具有完整思考的自我体验。基本模式为:引出话题――梳理话题――确定主题――自主探究――反馈交流――赏读领悟 。在“概论课”教学中,可以把它分为三个大的主题,即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为什么)、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是什么)、指导思想和历史地位(怎么办),然后再把每个主题细分成N个小主题,比如第二个大主题科学体系和内容,可以细化为七个主题,依次是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通过自主探究、反馈交流、领悟思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外交、祖国统一有较为具体、全面的认识和体会。

三、论:开展互动教学,变“教师说服”为“学生信服”

“论”是“五位一体”立体化教学模式的第三步,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着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思政课互动式课堂教学,就是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通过对话、研讨和交流的学习方式,形成主体间及主体和环体间和谐的互动关系,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开发其创造性思维,培养其能力,塑造其良好个性的一种教学理念。这是一种在主体性教学理念指之下的中观层次的教学理念”。[1]在经过启、学之后,调动了学生进一步的求知欲,往往表现在对难点的把握上、热点的分析上和疑点的不解上。然而,在实践教学中,很多老师往往忽略到了这一点,把学生“发问、解惑”的时间变为“坐而论道、滔滔不绝”的讲授,导致教师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听得昏昏入睡,严重地损害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因此,开展互动式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必不可少的环节。

具体说来,互动式教学方法有多种多样,比较典型的有讨论法和辩论教学法。辩论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反向思维和发散性思维为特征,由小组或全班成员围绕特定的论题辩驳问难,各抒己见,互相学习,在辩论中主动获取知识、提高素养的一种教学方式。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其中辩论教学法是增强课堂吸引力和实效性的有效途径。争一争、思路清;辩一辩、真理现,通过有组织的课堂辩论,可以达到突破难点、解决疑点、剖析热点的目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逻辑推理和口头表达的能力。比如,在“概论课”中,讲到“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时可拟定辩题“在当代中国,稳定还是发展问题显得更为重要”;在讲“分配制度改革时”可拟定辩题“效率和公平相比,效率重要还是公平应该优先”等等。这就要求教师要做好辩论教学的辩前准备、辩中调控、辩后总结工作,并尽可能设计出更符合学生思想实际、体现时代要求的多样化的辩论形式。

四、行:实行知行合一,变“假把式”为“真把式”

“论”是“五位一体”立体化教学模式的第四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检验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明确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加强实践教学。思政课实践教学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区别于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理论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广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指除了进行理论教学之外的所有与实践相关的教学方式,它既可以体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之中,更多地体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之外。”[2]虽然国家规定高校需分配每位学生15至20元专项经费用于学生的思想整理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然而由于现实操作的局限,很多高校并没有实行。因此,我们认为思政课的实践教学除了包括社会实践外,也包括课堂教学。简而言之,“只要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活动,都实践教学范畴”[3]。

比如,思政课中的“概论课”实践教学形式有多种多样,主要有社会实践、基地教育、阅读实践、研究实践、案例教学、校园文化等类型。不同类型的教育实践形式有着各自的功能,具体可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开展“概论课”实践教学。其中案例教学法由于其独特的优势深入广大师生的亲睐。案例教学法作为现代教学中常见的一种教学方法,指的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着一定的教学目的,把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入课堂,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来思考、研究、分析、讨论案例,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是知行统一的好方法,也是实现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途径之一,较其他时间教学方法有成本小、不受时间限制、效果佳等优势。具体操作过程来看,以“概论课”为例,在讲“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一内容时,在经历启、学、论之后,可以选用《与黄炎培纵论“周期率”的“窑洞对”》这个案例。在这个案例叙述完之后,可以让学生独立思考两个问题 :(1)如何理解关于找到跳出“周期率”的新路?(2)这段关于“周期率”的“窑洞对话”,对当前加强党的建设有何重要启示?通过以“案例教学法”为主的实践教学法从根本上扭转“光说不做”的假把式,逐渐把思想政治课的理论知识内化为学生的行动的指南,实现“又说又做”的真把式。

五、评:注重过程性、综合性评价,变“计分器”为“助推剂”

“评”是“五位一体”立体化教学模式的第五步,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学中评、论中评、行中评,评不仅仅是区分学生成绩高低的手段,而是促进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形成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积极参加理论实践的助推剂。可以说,“评”既是终点,又是起点,在不同的教学阶段中发挥着相应的作用,促进着教与学的顺利进行。构建“启、学、论、行、评”五位一体立体化教学模式”,变“计分器”为“助推剂”,必须在考评上突出过程性与综合性。

具体所来,主要分为三个层次和方面。第一,在评分主体上,在教师评价的基础上,尝试学生自评,发展学生互评。这也是“启、学、论、行、评”教学模式的内在要求,更是提高高校思政课生机与活力的有力武器。教师评价法是教师作为主体对学生成绩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价,缺陷是具有唯一性、强制性,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自我评价法是学生作为主体根据自身学习的情况对自己的成绩进行评价,优点是具有主动性,能够激发起学生积极向上的斗志,缺点是带有主观性。学生互评法是学生作为主体对同学进行成绩评价,优点是具有灵活性、实际性和多样性,充分发挥学生自我完善、相互学习的能力。在“启、学、论、行、评”教学模式中,要重点推行学生互评。第二,在评分标准上,坚持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发展多种形式的定性评价。定量评价有准确评分法和量化评分法,适用于开卷、闭卷、口试考试中的客观题;定性评分法有等级评分法和激励评分法,适用于主观题,如论述题、材料分析题。在“启、学、论、行、评”教学模式中,可多采用等级评分法和激励评分法,并且给予即时的书面或口头评语,尤其适合于思政课的教学。第三,在评分内容上,知识目标、情感态度目标和动作技能目标相结合,形成统一与个性、开卷与闭卷、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有机的结合的评价方式。既要对基本理论、基本知识进行考核,也要对学生运用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行考核,既要考核学生的理性认识能力,又要考核他们的实践表现。其中统一评价方式、闭卷、终结性考核方式主要侧重于对学生基本理论知识掌握情况的考核;个性评价、开卷和过程性评价主要侧重于对学生应用理论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思政课“启、学、论、行、评”教学模式中,多注重运用个性评价、开卷和过程性评价。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不是万能的,关键在于符合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情况,思政课“启、学、论、行、评”五位一体立体化教学模式仅仅是通往罗马的道路之一,更多更有效、更能增强高校思政课活力的,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热情的模式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发掘。

[参考文献]

[1]曾立荣.高校思政课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构建[J].经济研究导刊,2010(23):259.

[2]张国镛.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基本涵义和基本方式[J].江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6):75.

[3]豆艳荣.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探讨[J],教学研究,2011(2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