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体育课程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
《课程标准》有针对性地反复强调,要重视培养、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并指出“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是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和价值的有效保证”。强调重视激发和保持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是我们体育课程建设的一个进步。为此,广大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实践中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有效地激发了学生体育学习和锻炼的热情,提高了体育学习和锻炼的效果。
对于接受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生来讲,学习既是他们的权利,也是他们的义务。《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是国家对未来公民健康素质和体育文化素养提出的基本要求,是政府意志的体现。对于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作为学生来说,有些教材(如田径、体操、武术等)学起来可能有些单调、枯燥,但是只要对实现课程目标有好处,就得认真去学,而且还要学好。新制定的《普通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在提倡选项教学的同时,把田径教材特别规定为学生必修内容,而且还专门为其规定了学时与学分,就是为了发展学生的体能素质。体育课程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要“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
二、提倡学生体育想象
1、通过各种渠道尽可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美国学者恒内斯在《培养创造行为》一文中提出:“创造力包含了知识、想象和评价能力,没有知识就不可能有创造力。”例如:可以让学生编一些健美操、游戏等代替耐力训练,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也可以把这一枯燥的练习变成愉快教学,以激发练习的情绪,使其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2、发展学生的好奇心。好奇心是驱使行为的一种心理动力,能驱使人去进行想象和探索事物的规律。例如通过形体课、健美操、体育舞蹈可以对学生进行形体美、姿势美、动作美等美育教育,可以让学生学会欣赏美、创造美、从而使他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三、培养自锻能力,发展学生个性
刚才提到了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自由选择练习,这是有前提的,就是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自锻能力。所谓自锻能力,就是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进行独立锻炼的能力。我们知道人的能力是个性心理特征之一,与活动紧密联系着,人们只有通过不同的活动,才能形成和发展各自不同的个性。自锻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要通过培养才能产生,因此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锻能力极为重要。
自锻能力包括以下几个要素:
1、认识能力:包括学生对学习、锻炼的进取动机,以及对体育知识、技术和方法的理解、分析能力。
2、实践能力:即运用所学的体育知识、技术和方法独立进行体育锻炼的能力。
3、调节能力:即在独立锻炼过程中进行自我调节的能力,包括对练习次数、运动时间、运动强度、动作姿势的调节能力。
4、检查能力:即对锻炼效果的自我评价、自我修正能力。
以上四个要素相互沟通、有机联系,我们在实践中不能忽视其中一点。
通过上述对自锻能力的概念及要素的论述,我们可以推想出这样一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既有目的又有目标,既有约束又无束缚,既有集体学习又有自由活动范围,去自主、积极学习。事实证明,这种方法不仅有效,而且已被普遍承认是一种发展个性的好方法。
四、引导学生自主创新
学生学习知识,除了依靠注意力、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等智力因素外,还要受到兴趣、情感、动机、意志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在教学中,教师重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开发学生的智力,能促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从而迸发出极大的学习热情,处于主动学习的最佳状态。
英语语法课是高等院校英语专业的必修课。学习语法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理解英语和准确运用英语的能力,可以使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少走弯路。对将英语作为外语的学习者来说,英语语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学习英语和发展运用英语,是学习英语的一条捷径。语法作为基础性英语课程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它融于其他课程之中,其他课程内容也融入了语法课程,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互融现象。本课程吸收并总结了当代最新英语语法研究成果,通过实践教学环节与自主学习的教学改革与探索,充分利用网络教学环境,弥补了外语课堂教学在时间和功能上的有限作用,改革了传统英语语法课堂教学方式“三个一”(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弱点,探索出适合应用型高职院校英语教学改革与质量提升的有效路子;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寓教于乐,开发学生的潜能,发展其个性,激发学习积极性,从而达到教学的真正
目的,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实用性鲜明特色。
二、本课程在建设与改革方面的重点项目
1. 研究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学习状况,在原有英语语法大纲的基础上,修订出更合理、更实用、更具针对性的教学
大纲;
2. 鉴于传统语法教学“满堂灌”而令人感到枯燥乏味的弊端,通过改变教学方式,努力营造生动活泼、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让学生乐于学,认真学;
3. 由于历年等级考试中复习没有固定、合适的考试用书,因此希望能编写出一本既适于教学又适用于等级考试的综合用书。
三、特色项目
1. 开展理论研究,编写教学大纲。
在研究初始阶段,全体组员认识到理论学习对开展这一课题研究的重要性,因此在前期我们首先开展理论学习:主要学习了开展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并学习以前相关的教学大纲的理论知识和教学模式,这使教师对所研究的内容有了良好的理论准备,让自己的研究建立在巨人的肩膀上,以使教学实践的效益更为突出。
通过学习,可以得出:语法教学切忌过全、过宽、过深,不能指望一口吃成胖子,讲得太多,指望学生短时间内系统掌握语法并内化为语言能力是根本不可能的。要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理解语法,掌握语法,并应用语法进行语言实践,如进行大量的难度适宜的阅读、听力训练,进行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训练,让语法规则的一招一式在揉合了词汇短语、惯用法等基本知识点的演练和实战中有形化无形,有招化无招,做到因势而动,收发自如。因此,我们修订了原有的教学大纲,使其更具针对性。
2. 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改变以前语法教学的教法,并不是放弃语法教学。因为中国学生不可能有像以英语为母语的学习者那样的学习环境,不可能在平时、在课外获得充分足够的英语语言刺激并内化其语言规则,进而自然习得英语。中国学生的英语学习主要通过有意识的学习,而学习掌握基础英语语法规则可以帮助学习者较快地掌握语言形式。教学方法的改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综合训练式语法学习法
传统语法教学的操练巩固活动大多都是以教师为活动的中心――“满堂灌”“一言堂”“填鸭式”的教学形式,以句型套用、中英文例句互译为主要训练手段。虽然,现在仍然可以使用一些句型套用、中英文例句互译方法去操练语法,但总体说来,这种方法显得枯燥、乏味、单调、陈旧而且效果也不太理想。目前,应该大力倡导教师根据所教语法项目的交际功能去创设运用这个语法项目的情景,将语法教学与听说读写的活动结合起来,将语法知识的学习与综合技能训练结合起来。教师必须把握语法项目的最主要的交际功能并围绕主题去创设使用该语法项目的新的语境,去设计使用该语言形式的听说读写活动,让学生依据语境,通过听说读写活动去熟悉、巩固、掌握该语法知识。
(2)任务式语法学习法
这里所讲的任务比较起一般活动,应该是更接近实际生活,更接近真实交际,并且需要在任务完成后有一个具体成果的大活动。也可以理解为一定要让学生去做要求更高一些的活动。在语法教学中,教师应该尽可能去设计一些任务,让学生通过完成任务,在运用中学习掌握语言形式、语言规则。
(3)探究交互式语法学习法
以小组学习方式,根据教材的内容,依据教师的指引,围绕某一个语法项目,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自己去收集、筛选、分析、处理、运用各种信息;再通过学生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动交流、互相启发、互相学习,降低学生作为被动学习者的焦虑感,真正使学生自主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如采用每八人一小组,每学期轮流的方式先在课下准备一个语法项目,并预先准备好一个电脑课件,推选两个学生充当小老师展示他们小组对该项语法的认识,老师则在旁边充当助手,进行补台,并将此项活动纳入平时的形成性评价。由学生充当老师,课堂气氛别具一番风味,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4)佳句格言记忆form法
教师仍可沿用传统语法教学中一种好的记忆语言形式的方法,就是精选一些包含某些语法结构的典型句子,让学生通过记忆和运用这些句子而起到既能背诵一些精典句子,又能熟悉运用某项语法形式的作用,达到一箭双雕、双重获益的效果。
3. 英语语法教学中多媒体课件运用的研究。
语法教学是学生学习语言的一个难点,如何能在枯燥的语法教学中呈现大量的模拟真实生活情景,使学生直观地认识到该语法的发生情景,同时能主动运用这一语法结构,是我们又一个研究内容。经过大量实践研究,我们获得了一些经验:语法讲解一定要融合到有效的真实实际生活环境中去,才能让学生真正领会某一特定语法究竟该在什么时候运用,从而达到为用而学的目标。课程组的教师为此作了大量的实践工作,在对了解教材的整体结构之后,寻找并制作了大量的相关语法的课件,为提高语法教学的课堂有效性策略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有用的依据。
四、研究成果
1. 修订大纲:结合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及特点,修订出了切合实际的语法教学大纲,在近几年的语法教学实践中,根据教学大纲进行教学,使学生对语法知识点的掌握显著提高。
2. 建立了试题库:在课题研究的第一年,根据不同的语法项目建立了相应的试题库,其中收集了历年来的大学英语三、四、六级等级考试、专四及自考等相关的试题,这对各类等级考试复习及练习提供了极大的方便,省去了教师们各自收集资料的时间。
3. 进行学术研究:在教学中,组内老师认真钻研教学大纲,结合所教学生进行实践,吸收语法大师们的先进经验,开展了多项教学尝试,承担了几项院级、省级课题的研究,还根据平时教学心得体会写出数篇质量较高的论文,并在省级以上公开刊物上发表,主要成果如下:
何建乐老师:①《英语叠词和叠词词组探索》,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第一作者,2003/05;②《语段中词项共现现象的认知研究》,绍兴文理学院学报,第一作者,2007/03;③《大学体验英语词汇记忆手册》,浙江大学出版社,主编,2006年;④《实用英语翻译教材》,浙江大学出版社,主编,2006年。
程迎春老师:①《商务英语词汇特点和学法探讨》,商场现代化,2007.4。
徐中意老师:①《高职英语课堂中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安徽文学,2006.11。
②《英语课如何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科教文汇,第一作者,2007.3。
李玉仙老师:①《英语书面表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科技资讯,第一作者,2005/12;②《英语谚语警句在教学中的妙用》,科教文汇(上半月),第一作者,2006/04。
4. 教材编写:组内老师对授课方式进行了探讨,编写了一本既能适应全国等级考试又能适应实用型人才标准的教材―《新概念英语语法》,该书体系完备,内容新颖,兼收并蓄,与时俱进,是一部兼有教科书和等级考试双重功能的新型英语语法著作。本教程在照顾到知识系统性的同时,突出重点难点。全书以看图表、练题型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每一节之后都配备有大量形式多样的有针对性的练习,这样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可以使学生较好地掌握教材内容。
5. 制作多媒体课件:在对英语语法教学的研究中,运用多媒体的优势,我们制作了主要课程内容的相关语法课件,使枯燥的语法教学变得生动起来,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学生的主动学习性增强。
五、存在的问题及进一步的设想与措施
我们对英语语法教学的研究范围是狭窄的,深度也是有限的,它立足于像我们这样条件的高职院校,因此受自身的实际情况所制约。通过近几年的课堂教学实践观察,我们仍然可以看到还是存在许多的问题:教师对多媒体课件的运用是不成熟的,甚至在课堂上为了省掉些麻烦,教师仍然在低层次地反复使用;运用的习题也有些陈旧,应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地更新。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在于:教师课程任务繁重,而研究课题是一个耗时耗力的过程,让教师花大量的精力在课堂教学材料的筛选与课件的制作上是不现实的,因此我们的研究也是抱着非常现实的态度在进行。在将来的研究中,我们将加强这些薄弱环节,分配任务,科学管理,建设完善的试题库及更多更实用的教学课件,使研究和教学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章蕴.浅谈英语语法教学[J].常州信息技术学院学报,2005/01.
[2]许燕.英语语法教学新策略[J].江西教育,2005/10.
[3]任丽华.浅谈大学英语语法教学的重要性及教学方法[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5/01.
新课程改革已有十年,自己自2007年参与体育课程改革5年,在这5 年中自己的课堂教学理念不断转变,其中有很多的困惑,也有不少自己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与认识。
1 对体育与健康有了新的认识
学生喜欢上体育课,其中学生最喜欢的是自由活动、喜欢尽情 释放,但是他们却厌烦枯燥的跑跳,厌烦技术动作的约束。
面对出现的“散点”、“自由活动”、“休闲体育”所谓自主学习“放羊式”教学,几个学生围坐在操场上,手里拿着体育教科书讨论便是探究学习等五花八门的体育课形式应运而生。体育教师必须冷静下来,反复告诫自己不能跟风,“心静是一种智慧”,必须静下来进行理性的思考。
因此,体育教学必须要坚持以运动技能的学习为主线,坚持育体与育人相融合的理念。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再实现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体能、增进学生健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正是在这样的思考中,自己走出了困惑与迷茫,坚守自己对体育教学的理解。思考与探索多样、适切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 对自己的职业有了深刻的理解
作为一名体育教师,愈来愈感到自己肩负伟大的使命。体育教能够使学生掌握锻炼身体的方法与技能;体育教学能够培养学生参与体育锻炼身体的兴趣;体育教学能够促使学生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形成终身体育;体育教学能够促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体育教学能够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体育教学能够让学生感受体育精神并影响其一生。这些目标的达成,需要一名能够读懂体育、读懂学生、读懂体育教学的体育教师来实现。真是自己对教师职业使命有了深刻的理解,才使自己更加热爱体育教学。不敢轻视自己的学科教学,不敢怠慢自己的教育事业,在内心感到体育教师职业的伟大。将体育教学作为事业来做,认准自己一生为一件事而来,在体育教学中享受着幸福与快乐。
3 在转变教学行为中提升专业技能
关注每位学生的进步幅度体现了教育的激励与唤醒的作用。如何激励与唤醒学生?需要教师要不断的发现学生的进步幅度。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渴望得到教师的肯定与表扬。教师要及时地发现学生的进步幅度并给与适当的评价,确保学生有信心、有决心、有恒心的朝着真确的学习之路走下去。
关注“学困生”的进步幅度,让教师的关爱成为学习的动力
关注“学困生”是大爱教育思想观的体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更加关注“学困生”的学习状况。通过观察他们的学习状况了解他们的学习境况;通过留意他们完成运动技能的情况,帮助与指导他们更好的学习;通过关注他们的进步幅度,及时的对他们进行表扬与激励,激励他们更积极的参与到练习中,避免他们成为大多数学生的陪练者。要想做到这点,教师的目光应多放到他们身上,即使不能用语言进行表扬,也需要教师用眼神与他们沟通,让他们时刻感受到教师的关爱。
教师关注“优秀生”是为了更好的促进他们实现超越自我,完成发展性的学习目标。同时教师也要注意安排他们帮助和指导其他学生,让他们在帮助其他同学的同时感受自身价值。
教师关注“典型生”的进步幅度是为了促进绝大部分学生更好地发展。“典型生”是大部分学生的代表,教师对“典型生”的关注是给这部分学生找榜样。通过同质榜样的作用,激励大部分学生积极的参与学习。
大部分学生在学习中希望能够得到教师的认可与激励。但是教师的评价与激励不能廉价,不能只是夸奖。这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适度评价。适度的评价能够起到激励与唤醒的作用,适度的评价体现为评价适时、评价适当。为了实现适度的评价,教师要具有极强的洞察能力,能够及时捕捉到学生的闪光点、学生的进步度。当学生通过努力完成所学的动做时,教师要及时的进行评价,通过评价给学生力量与自信,是学生挑战更高的学习目标。当学生在挑战更高的学习目标时,教师要进行适当的评价,指出学生在完成动作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的方法。这样的评价能够让学生更清楚自己存在的问题及将要努力的方向,能够促进学生更好、更快的发展。
教师在面对掌握所学内容较好的学生进行评价时,要根据学生完成动作的情况进行适当的评价,做到肯定的学生的优点的同时指出学生存在的不足,促使学生能够更加清楚的知晓自己的学习情况。此时,教师的评价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镜子,学生能够在镜子中看到自己的不足,以便有目的进行改进与提高。
大为改善。但是光吃的好、穿的暖、身体健康已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要求;还应在心理健康,技能能
力、社会适应力上也要健康。才能满足现代社会需求。这正是摆在体育工作者最当前的间题。
针对这一问题国家教委最新颁布了新的课程标准。宗旨在提高身体健康的同时,更要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力、提高对运动兴趣的培养建立“终身体育”的思想。面对这一新的改变,就要求我们体育工作转换观念,改变思维方式,扩充自己的知识储备,来适应新标准的要求。
旧的教学大纲注重达标,每一位同学的五项必须达标。在达到某一标准后,才能毕业。全班不管怎样都练同一个内容,教师也根据这五项〔50M、立定跳远、铅球、引体向上(男)、仰卧起坐(女)〕制定教学计划,一般都是固定模式,讲2一3节、练2节、然后考试,不及格的再练,补考。每个学期都得考,同学们从初一考到高三,但结果是初一不及格,直到高三也及不了格。加之大纲要求每学期必有跑、跳、投、而且都有严格的学时规定,老师教材选择也受到很大限制,上起课来,学生不愿听,老师的积极性也调动不起来。 而为了能迅速让同学们达标,教师往往强迫其进行各种强化训练,没有注意到其是否对运动真有兴趣。其实要想达到发展各种耐力、速度、力量素质的方法有很多,不一定非要进行各种规定米数、次数的练习。可以用一些变通的方法来进行锻炼。例如:中长跑,它的含义:是在一定的时间内进行持续的运动,以达到锻炼的目的。我们教学时往往采用定距跑,定时跑练习。同学们都在练习,但每次运动质量保证不了,一节课练下来,出工不出力,效果很差,也达不到发展兴趣的目标,没有兴趣,他们毕业后也不会再练,更谈不上“终身体育”如果换一种形式,不绕圈跑,教师可以带队在校园里绕跑,可以穿过车棚,绕树,围绕各种建筑物进行跑,也可以改变速度,以此类推。其间教师边跑边讲解,发展同学们的想像力,我们跑到那里,各种地名;根据建筑物的形态来编一些同学们感兴趣的词。比如跑到锅炉房,教师可以指着烟囱,我们正经过东方明珠;到了绿化带,我们经过原始森林,到了沙坑,我们正穿越撒哈拉大沙漠……也可以让学生们发挥想像力。这样同学们在奔跑中兴趣很高。同样可以发展耐力,课堂气氛也活跃了。
在短跑练习中,教师也可以多改变形式,不一定非要进行30M一3组,50M一2组的直线跑,可
以在发展学生速度的同时,溶人一些灵敏性练习。例如:利用球类课上的器材,将球摆成各种图形,同学们绕球快速跑。以各种静止或运动状态转人快速跑。这样把枯燥的练习加人一些灵活因素,培养同学们在快速跑中的乐趣。
游戏是提高身体各机能协调发展,培养兴趣的最好手段,而且可以加强同学们集体精神,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提高社会适应力。教师在体育课上多溶人一些游戏练习:可以根据场地大小进行一些追人,大、小渔网,追拍,分小组追人,或拍人身体的某一部分等。另外,游戏的激烈程度,决定着锻炼效果。我们可以把小学的一些游戏也搬人中学,让他们重新回味。由于身体上的变化,男女同学身体素质提高很多,所以,把握起游戏也更熟练。同时激烈程度会明显提高。例如:老鹰抓小鸡,同样是男女同学不论初、高中,三分钟下来,各个都出汗了,而且很高兴。打沙包:男女同学的力量、速度都提高了,他们动作自如,比赛很激烈。另外,在比赛的基础上,还的精神需求,还要承担社会责任,希望被社会承认,人是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的,而工会工作包括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所以无论何种性质的企业,都离不开工会工作的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为企业员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思想工作也是一种管理,只能加强,不能削弱。人的思想是比较活跃的,尤其是在民营企业,人员流动性比较大,有些不良思想势必会带进来,冲击人们的思维,在没有辨别方向的情况下有可能做出不利于企业发展的举动。可见,在民营企业中,如何把广大员工思想凝聚起来,统一到企业发展的长远目标上,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而这正是工会工作的一大优势。
5转变机构是保障
国有企业政工系统机构设置过细,专职人员过多,人浮于事,工作效率也不是很好。人多往往会产生意见分歧,难以形成合力。一项工作一个人干,会很好的完成,但由多个人去干便会产生摩擦,结果是效率低下。所以民营企业工会组织机构设置要合理,人员安排要精干,可以相关交叉工作,部门合并,工作范围拓展为一专多职,这样节省了人力,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也符合民营企业人员机构少,“一个萝卜一处坑”的人员配备特征。在各部门、各单位从事工会工作者一律兼职化,这样便于开展工作,避免过去推诱扯皮现象。另外,民营企业部门人员少,要灵活设置工会组织,但一定要覆盖全面不可留有空白点;还要落实好工作抓手,从而推动基层工会工作正常开展。
6转变方法是手段
国有企业党务工作方法一般以命令、检查为主;民营企业的特点是人员少,业务相对繁忙,工作时间安排紧,所以这种方法往往效果不佳,甚至形成抵触情绪,这时就要转变成以调查、督导、宣传为主,从解决员工的实际困难入手,让他们感觉到工会组织的温暖,树立好工会组织的形象和优良作风。
关键词:CDIO;工程教育模式;多媒体应用基础;多媒体作品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B
1引言
进入21世纪以来,大多数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已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建立了能够基本满足信息社会需求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体系。无论是“1+X”课程方案,还是计算机大公共、小公共课程,都包含大学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基础、多媒体应用基础、数据库应用基础、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及网络编辑、中文信息处理等系列基础课程,形成了相对稳定的能够满足各专业要求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群。显而易见,这些课程都有一定的工程应用背景,因此借助于CDIO工程教育理念实施教学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近年来,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为首的世界几十所大学展开了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改革。CDIO倡导“做中学”和“基于项目教育和学习”的新型教学模式,正如总理所说:“只有在做中学才是真正的学,只有在做中教才是真正的教”。CDIO通过每一门课,每一个模块,每一个教学环节来落实产业对能力的要求,以满足产业对工程人才质量的要求。清华大学在“数据结构”和“数据库系统原理”两门课中采用CDIO教学方法,取得了满意的教学效果,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自学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协调沟通和团队协作的能力。国内外经验表明,CDIO“做中学”的理念和方法是先进可行的,完全适合工科教学过程各个环节的改革。
本文将CDIO工程教育理念引入到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在“多媒体应用基础”课程的实践教学,通过边讲边练和“做中学”,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通过设计与开发综合性创新性项目,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工程开发和团队协作能力,而且学生编制的多媒体产品也拥有一定的商业价值。
2CDIO工程教育模式
CDIO是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运作(Operate)四个英文单词的缩写,它以工程项目从研发到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
CDIO理念是充分利用大学学科齐全、学习资源丰富的条件,以接近工程实际涉及技术、经济、企业和社会的团队综合设计项目为主要载体,结合专业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在CDIO的全过程中不断地在工程基础知识、个人专业能力、人际团队技能和工程系统能力四个方面得到全面的训练和提高。表1是CDIO提出的能力培养大纲,对工程教育应达到的能力目标做出系统而具体的表述。
表1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CDIO大纲
层面能力具体能力层面能力具体能力
1.技术知识与推理1.1 基础科学知识3.团队协作与沟通技能3.1 团队协作
1.2 核心工程基础知识3.2 交流沟通
1.3 高级工程基础知识3.3 外语交流
2.个人专业能力与素质2.1 工程推理和问题解决4.在企业与社会环境下的构思-设计-实现-运作4.1 外部和社会环境
2.2 实验与知识发现4.2 企业及商业环境
2.3 系统思维4.3 构思和工程系统
2.4 个人技能和素质4.4 设计
2.5 专业能力和素质4.5 实现
4.6 运作
CDIO大纲的第1部分是关于工程技术基础知识和分析原理,现代工程学是立足于对工程学基础原理的透彻理解,要想成为一个好的工程师就必须对工程基础知识的核心有深入理解;第2部分是个人专业能力与素质;第3部分是人际技能;第4部分是在企业与社会环境下的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它展示了产品或系统开发须经过的四个阶段。构思工作从市场或机会识别到高级或概念设计。设计工作包括设计过程的各方面以及多学科的和多目标的设计。实现工作包括硬件和软件过程,测试和核实以及实现过程的设计与管理。运作工作覆盖范围是从设计与管理运作,到支持产品生命周期与改进以及产品生命终结的规划等。
CDIO大纲以构思、设计、实现、运作为主线,综合地考虑工程基础知识、个人专业能力、团队协作与沟通技能,以及在整个企业和社会环境下进行CDIO的全过程。CDIO注重实践性教学和实际动手能力,主张课程实验教学应该从具体实际出发,然后上升至理论,最后再回到实际操作中来,以创作最终产品为教学目标。
3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
“多媒体应用基础”课程的主要教学对象是非计算机专业本科生或计算机专业专科生。其教学目标定位于熟悉多媒体技术的基本概念,学会使用多媒体硬件设备和软件环境,从应用的角度出发能够使用各种多媒体创作工具开发多媒体应用系统或创作多媒体作品。
在传统的黑板加粉笔教室中,本课程难以开展教学。即使将课堂教学移到多媒体教室进行授课,尽管这时课堂教学信息量大,也能提供直观和逼真的表现效果,但还是难以达到CDIO提出的“做中学”工程教育模式。只有将课堂教学安排在学生一人一机的多媒体网络教室中,在讲授各种多媒体创作工具时,可以边讲边练,满足CDIO“做中学”的要求。同时引入任务驱动教学法改变了传统“听中学”的被动教学模式,有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且能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及团队协作的能力。
“多媒体应用基础”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充分体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因此要研究贯穿整门课程的实验教学体系,以便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工程创新意识。表2是多媒体实验室设备清单以及本课程开设的实验项目清单。
表2多媒体技术基础课程实验项目以及设备清单
实验名称实验设备实验内容
1.多媒体演播工具
(验证性)MPC(含声卡和光盘刻录机),ACD See,MediaShow等图片浏览器、音视频播放工具、多媒体电子相册、美术字制作
(设计性)耳麦,音频编辑软件,光盘刻录软件声音录制,音频获取,音频编辑,音效处理,配音制作,刻录音乐CD
3.图像采集与处理
(设计性)扫描仪,数码相机,图像处理软件,光盘刻录软件数字图像获取,图像编辑与变换,滤镜特效,文字特效,相片修饰,绘画艺术
4.计算机动画制作
(设计性)动画制作软件动画设计,软件基本使用,简单动画制作,ActionScript编程,交互式动画
5.视频采集与处理
(设计性、验证性)数字摄像头,摄像机,视频编辑软件,光盘刻录软件数字视频获取,视频编辑,转场效果,视频滤镜,制作字幕,刻录VCD/DVD
6.多媒体著作工具
(设计性、综合性)多媒体创作工具软件,多媒体网页制作工具开发简单的多媒体软件(或课件),或多媒体网站
7.多媒体应用软件
(综合性、创新性)学生自选某一主题的图文声像整合
前6个实验采用CDIO“做中学”教学模式,而第7个实验采用“基于项目的教育和学习”方法。本课程的实践要求学生掌握音频、图像、动画和视频制作和编辑处理,并能够开发或集成多媒体应用系统或多媒体作品。因此,在每种媒体实验中都要布置一些创作任务,以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工程创新意识。例如,音频采集与编辑实验要求学生创作一段自己朗诵或对白的声音,加上背景音乐,然后再做一些音效处理。若计算机配备了光盘刻录机,那么学生就可以将自己制作的声音刻录到CD光盘上。
4基于项目的教育与学习过程
学生在掌握多媒体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后,可以进行综合性应用能力的工程训练。例如,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
自主选择综合性创新性项目,再进行总体规划和设计,利用以前实验积累的多媒体素材,完成多媒体应用软件的开发。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使学生设计富有创意的多媒体作品或多媒体应用软件。
这里通过举例说明这一学习过程。有一组学生选择利用图像处理软件来设计和开发的福牛系列平面作品。他们先制作牛头元素,然后利用牛头元素设计邮票、电话卡、帽子、衣服以及环保袋等系列平面作品,如图1所示。
通过实践项目的开发,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反思原来在学习过程中所做出的各种结论是否合理,更重要的是可以锻炼学生的个人技能,让学生在整个系统的构思-设计-实现-运作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作用,进行有效的工程实践。
图1福牛系列及其平面作品
5结束语
通过在“多媒体应用基础”课程中进行的探索与实践证明,CDIO教育理念的指导作用是可行的。在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可以很好地完成课程的教学目的,而且
可以有效地贯彻CDIO的工程教育理念,提升学生的四大层面能力。本课程培养学生具备独立掌握现代工具并能自信地完成工程项目,做出最终产品走向市场,成为社会接纳其为合格成员的基本标准,CDIO全过程工程化教育推广的意义深远。
参考文献:
[1] 顾学雍. 联结理论与实践的CDIO[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1):11-23.
[2] 查建中. 工程教育改革战略“CDIO”与产学合作和国际化[J]. 中国大学教学,2008(5):16-19.
[3] Edward F.Crawley. The CDIO Syllabus:A Statement of Goals for Undergraduate Engineering Education[EB/OL]. /cdio_syllabus_rept/CDIO_SYLLABUS_RPRT_.pdf/.
【关键词】建构主义 学习者主体 主动性
建构主义是西方教育心理学的教学理论,来源于认知加工学说,以及皮亚杰和维果斯基等人的思想.认为学习是学习者把客观知识与自身主体交互内化,重新建构意义的过程。建构主义是西方教育心理学的教学理论,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它涉及学习者有意识的获得新信息,和原有知识经验相互作用转化和评价这一认知过程,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与《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提倡的教学“应有利于调动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尤其要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的教学理念较吻合,即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主动学习。
以建构主义为基点,促进大学英语高年级英语课程“个性化”的教学体系改革,是对大学英语后续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探讨。大学英语高年级英语课程是大学英语后续阶段课程,应体现英语教学实用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的原则,以加强学生的实用性语言技能的培养与提高为目的。
要达到这一教学目标,学习者需具有相应的语言交际能力,这种能力分为两部分:语言知识和交际技能。语言知识主要指语法、语音、构词等;而交际技能则指实现使用这些知识的能力,包括听、说、写、读。我国多数大专院校学生基本上具备了第一种语言能力,而缺少的则是交际技能的培养。实现这一交际技能目标需要通过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这一手段加以实现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
例如,目前已开发出的、比较成熟的教学方法主要有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 Instruction),抛锚式教学(Anchored Instruction),随机进入教学(Random Access Instruction)等。
但在实际教学中,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的内容与步骤不一定采用某种单一的方法,也可以将两种以上的方法结合在一起(以某种方法为主,其它方法为辅)灵活加以运用。支架式教学法将学生引入情境,为学生创造独立探索与给定概念有关的各种属性,通过协作学习,在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概念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即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抛锚式教学将教学内容建立在有影响力或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如果是随机进入教学,则进一步创设能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表现上述主题的多种情境,以便供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随意进入其中任一种情境去学习。
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索精神,通过老师事先精心的教学设计或引导,学生在协作学习中通过表达、询问、交流、协商等多种语言活动形式来完成任务以习得语言,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教师指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结合。同时满足学生的学习欲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创造能力,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学习“个性化”,更适应于高年级学生,是解决教学低效问题的途径之一,更适应于《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对基础教育(大学一、二年级)过后的提高阶段(即三、四年级)的教学要求。
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高年级学生更加重视英语学习的实践和运用,“个性化”的教学改革的目的就是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方法的形成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使高年级英语学习者自我素质提高、为将来就业等方面做好充分的准备。实现这一目标需要通过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这一手段加以实现。
因此在以建构主义为基点,促进大学英语高年级英语课程“个性化”的教学体系改革,是对院校高年级大学英语教学在课程设置、管理模式、教学形式、可行性进行的一次全方位教学改革实践,并在此基础上,结合高年级学生素质教育和专业知识的需求,能够为高校大学英语后续教学的其他英语课程提供设想和建议。
参考文献:
[1]杨翠萍.刘鸣放.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以任务教学为手段实施协作学习策略[J].外语界.2004.(3):49-54.
[2]程鑫.英语任务型教学:过程观.综合观与真实观[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4(S1):220.
[3]李耸.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2):144-147.
关键词: 结构方程模型 高校体育课程 评价指标体系
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正经历着巨大的嬗变。随着“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的不继深入,教育部重新制定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不仅对体育课程的性质进行了重新定位,而且对体育课程的目标作了新的阐述,即通过体育课的学习,将以往体育课程在实际主要关注增强学生体质、传授体育运动技能方面,扩展到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基于这种价值观念的根本改变,以传统的“单一”的体育课程评价办法已完全不能反映《纲要》的精神。因此,构建科学、以人为本、便于操作和推广的多元化课程评价体系是一项任务艰巨、时间紧迫的工作。因此,在高校体育课程评价中,必须通过实证研究将抽象多元化的体育课程评价概念转化为具体可操作性。可操作性一般是指具体的行为、特征、指标上对变量的操作进行描述,将抽象的概念转换成可观测、可检验的项目,在实证性研究中,操作性定义尤为重要,它是本课题研究是否有价值的重要前提。
在实证研究中,建构指标体系是定量分析现实社会的关键环节,尤其是在解释性研究中,而高校体育课程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就属于解释性定量分析研究,是在对学生课程学习进行检验,因此必须先建立指标体系,这样才能将思辨色彩很浓的学生掌握知识理论概念转变为经验世界中那些人人可见的具体事实,对假设的检验才成为可能。高校评价指标体系是有关一个概念的树状分层(分级)结构(指标体系框架),最高层称作日标层(概念),最底层称作指标层,中间各层叫作次日标层,也可以简单地将从概念的下位开始的各层称作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等等。在建构高校体育课程评价指标体系涉及统计学、社会学、管理科学、决策科学、模糊数学、系统理论等多个学科的综合叉方法,因而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有很大难度,各自所建构的指标体系不论是体系框架还是权重分配都有差异,有时甚至大相径庭。本文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技术建构指标体系的方法和步骤,最后构建高校体育课程评价指标体系。
一、结构方程模型
结构方程模型(SEM,Structure Equation Modeling)的思想起源于Sewll Wright在20世纪20年代提出的路径分析概念。SEM是应用线性方程统表示测量变量与潜变量(难以直接测量的变量)及潜变量与潜变量之间关系的一种统计方法。通过为潜变量设定测量变量,用测量变量之间的关来研究潜变量之间的关系[1]。
结构方程模型假定一组潜变量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潜变量可以分别用一组测量变量表示,是某几个测量变量的线性组合。通过验证测量变量之间的协方差,可以估计潜变量之间的路径系数,从而在统计上检验所假设的模型对所研究的过程是否合适。如果证实所假设的模型合适,就可以确定潜变量之间关系的假设是合理的。
一般来说,结构方程模型有3个方程式:
其中:x――外生显变量组成的矩阵;
y――内生显变量组成的矩阵;
ξ――外生隐变量组成的矩阵;
+――内生隐变量组成的矩阵;
Λ――外生显变量与外生隐变量之间的关系,是外生显变量在外生隐变量上的因子负荷矩阵;
Λ――内生显变量与内生隐变量之间的关系,是内生显变量在内生隐变量上的因子负荷矩阵;
δ、ε――分别为测量方程(1)和(2)的残差项,反映了方程中未能被解释的部分。
结构方程一般可以写成如下通式:
η=βη+Γε+ζ (3)
η是内源潜在变量,ε是外源潜在变量间关系,ζ是内源潜在变量间关系,Γ是外源潜在变量对内源潜在变量影响,是模式内未能解释的部分。
结构方程模型有如下特点:
(1)可同时考虑及处理多个因变量;
(2)允许自变量和因变量项含有误差;
(3)允许潜变量由多个测量变量构成;
(4)可构建潜变量之间的关系,并估计模型与据之间的吻合程度。
二、目前高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
课程评价是根据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通过专门的技术和和考察手段对学习者进行的相对获取知识和能力进行综合比较和科学分析的过程。体育课程评价按照一定的客观标准,从出勤率、学习认真程度等方面出发,来评定学生获取知识能力的程度,是一个对学生阶段性学习成绩进行系统衡量、评比和估计的过程。根据基础和学习相对能力,可以确定不同的等级,因此建立公正公平的体育课程评价体系。
在目前的高校体育课程评价中,直观评判法与运动能力测评法相结合的评判方法最普遍。此评判方法的设计核心就是根据体育课程评价要素,并采用一定的分数表示每一个要素的权重,然后按照课程标准衡量标准,对学生现行掌握的技术动作、运用等方面进行比较、评估,最后经过归一化处理得到各个学生的分值。
通常采用直观评判法和运动能力测试评判法的高校体育课程评价,步骤如下:
1.与学生体质健康、技能掌握、学习态度等有关的要素,都可以作为评价要素。例如:体质健康、体育技能掌握与提高、学习过程、学习目标达成、体育实践与参与等。
对于高校体育课程评价要素的确定,从大量国内文献资料来看,一般通过体质健康、体育技能掌握与提高、学习过程、学习目标达成、体育实践与参与这五项指标进行衡量的,如表1所示。(注:各类学校具体指标可能有所不同)
2.为了精确评价各学生体育课程的掌握标准,需要将评价要素进一步细分。在细分过程中参考各高校学生特征。
3.要素权重确定。不同要素对学生体育课程掌握程度是不同的,在高校体育课程评价中需要确定各要素权重。
4.在此基础上,需要根据学生实践情况编制实施细则和评分标准,实施细则和评分标成为教师评判学习使用手册。
三、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高校体育课程评价研究
高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建立后,需要进一步计算各个要素的权重,明确各要素在评价体系中所占比例。本文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并结合模糊评价的思想确定要素的权重。
1.模型标量设计
为了构建高校体育课程评价的结构方程模型,必须先对高校体育课程潜变量进行研究。体育课程最终成绩必须与学生学习程度成正比。体育课程学习掌握程度越高,进步越大,给予的成绩也应该越高,反之亦然。因此本文中,需要将体育课程影响要素进行度量,考察各要素对高校体育课程的贡献。高校体育课程构成要素有体质健康、体育技能掌握与提高、学习过程、学习目标达成、体育实践与参与。
在高校体育课程评价的结构方程模型中,体质健康、体育技能掌握与提高、学习过程、学习目标达成、体育实践与参与为外生潜变量,体育课程评价相对成绩为内生变量。在本研究中的标杆则是以往我国体育课程评价课程评分标准。
根据结构方程,可以构建方程图1:
2.结构模型
课程评价受上述的体质健康、体育技能掌握与提高、学习过程、学习η目标达成、体育实践与参与五个潜变量的影响。根据上面的分析,可以定义变量,如表2所示。
高校体育课程模型时外生潜变量与内生潜变量之间的方程。
根据结构方程模型的机构方程模型:
η=Bη+Γξ+ζ(Ε[ζ]=0)(4)
其式中,
η―内生潜变量
ξ―外生潜变量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B―内生潜变量间相关系数举证
Γ―外生潜变量对内生潜变量影响系数举证
基于上述变量间的关系,我们可以得到高校体育课程评价模型,表达式如下:
系数大小通过结构方程模型估计。
结合上述潜在变量和测量变量的构建,我们可以得到高校体育课程评价测量模型。测量模型如下:
y=λ・η+ε(6)
在上面表达式,λу为标杆对课程评价相对成绩的系数。
3.权重的计算
针对课程评价,为了实现评价体育的公平,在原始数据的获取过程中,本文通过“高校体育课程评价指标体系”课题获取大量高校的数据。
在处理数据时,本文使用LISREL8.8软件对上述模型进行计算。根据运算后的路径图,可以得到模型中每一个潜变量和测量变量的路径系数。通过归一化处理可以确定权重。所得路径图如图2所示。从拟合指标来看,卡方检验值为187.44,自由度为64,且统计显著。其它拟合优度指标NFI,NNFI,CFI,IFI及RFI都在0.7以上,从整体衡量,该模型的拟合优度尚可。
根据结构方程路径图,进行归一化处理,高校课程评价指标体系,见表3。
4.结论
本文通过结构方程,从体质健康、体育技能掌握与提高、学习过程、学习目标达成、体育实践与参与等五个方面进行系统的衡量、估算,并确定各要素的权重值。
为了使课程评价更加合理,最大程度地降低教师个人因素对学生课程成绩评价的误差,实现评价体系的内外部公正,本文运用了结构方程。
结构方程模型的采用,使课程评价各要素权重的确定更加具有客观性,克服了已有层次分析法研究中直接对评价要素采用专家打分的主观性;而标杆管理衡量方法的采用,增强了课程评价的横向可比性,使得课程评价结果能够保持外部公平。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主要讨论课程评价要素权重的确定方法和过程,对于课程评价中各要素的确立未作全面研究,只是参考以往评价体系各要素的构成,因此各高校在建立自身体育课程评价体系是,需要根据学校所处的具体情况进行修正。
参考文献:
[1]Sik Yum Lee,Xin Yuan Song.Application of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 to Quality of Life [J].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2005,12,(3):435-453.
[2]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Z].2002-08-06.
[3]丁曙.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评价体育新课标下学生的学习[J].安徽体育科技,2008,29,(1):76-79.
[4]徐焰.高校体育课程考试方法的改革[J].体育学刊,2004,11,(6):88.
[5]张瑞林,闻兰,黄晓明,等.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52-57.
一、体育课程资源的概念
到目前为止,对于课程资源的概念,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但一般来说,课程资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也可以说,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课程实施与生成的各种因素与条件,其既包括形成课程的要素资源,又包括了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
体育课程资源可以理解为:有利于体育课程实施与生成的各种因素与条件。其既包括形成体育课程的要素来源,如体育学科方面的知识、技能、经验、身体练习、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体育培养目标等方面的要素,又包括了决定体育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要素,如体育场地、器材、体育师资等。
二、体育课程资源的分类
体育课程资源根据不同的标准有多种分类方法,现将不同的分类方法归纳如下(见表1):
三、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的意义
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意义,从理论上来说主要是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可以拓宽体育课程研究的范围和领域,促进体育课程及体育文化的发展。二是有利于促进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以及竞技体育之间的联系。三是有利于促进体育课程与其他学科以及校园文化的融合。四是可以为体育课程改革提供理论支撑。从实践上来看主要是: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推动新体育课程标准的顺利实施;为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提供借鉴。
四、高校体育课程资源开发途径
体育课程开发资源是十分丰富的,它的开发利用决定这体育课程目标的实现范围和水平,但无论多么丰富,都必须以高校的实际情况为依据,在遵守健身性的原则、娱乐性的原则、适应性原则及多样性原则的基础上,充分开发和利用高校体育资源。
(1)积极挖掘生命载体的课程资源,尤其是体育教师和学生。课程资源的载体有生命载体和非生命载体两种形式。像教学用书、体育课程标准等属于非生命载体,而体育教师、课程专家、学生和其他社会人士就属于生命载体的课程资源。其中教师是一种重要的生命载体资源,体育教师既是体育课的组织者,又是体育课的开发者,对学生能起指导影响作用,对课程顺利进行起决策作用。因此,努力提高体育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尽快完成角色转换,充分挖掘他们的潜力,是大学开展体育课程资源的重要环节。体育教师必须认清形势,加强学习,积极参与,才能适应课程改革要求。学校也要为体育教师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创造条件,让体育老师在实践中提高中和素质,使体育老师顺利完成角色转变任务,发挥体育课程人力资源的主力军作用。学生能够提供大量的素材性资源,他们原有的生活经验,体育基础,对体育课的态度以及价值取向,无疑影响着体育课的有效实施。所以在开发利用该课程资源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师生的能动作用,提倡师生间的互动学习,共同促进课程资源的开发,同时课程资源的内在性,也需要他们自身创造性智慧的释放和创造性价值的发挥,这样的体育课才能焕发出生机和活力。
(2)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体育设施资源。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各种条件,调动学生参加活动的积极性,包括活动场地的合力建设和布局,提高利用价值;对器材、设备加以改造以及合理利用;制作简易器材,发挥器材的多种功能;满足学生“玩”的设施和安全“嬉戏”的活动区等。
(3)大力开发挖掘民间、民族传统运动项目。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个民族都有自己传统的运动内容和方式,这些有着浓郁民族风情和地域特点的民族运动项目,不仅构成了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也不断成为体育的重要手段。民间、民族传统运动项目是体育课程资源的重要资源,对这类资源的开发不仅能丰富体育课程内容,而且能极大地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因而具有重要的开发价值。目前,在高校中开展比较普遍的项目有武术、民族式摔跤、舞龙、舞狮等,而大部分民间、民族传统运动项目由于各种原因未能进入高校体育课,这类运动项目还有很大的挖掘潜能。
(4)大力有效地开发利用图书馆、多媒体、自然环境等重要的课程资源。这类课程资源包括面很广,不仅包括课外体育运动、课余体育练习、学校举行的体育比赛,体育节等活动,还包括图书馆、网络、媒体技术,培养体育锻炼习惯,加强体育体验;图书馆有大量的体育图书、体育历史资料,他们包含大量的有价值的体育知识和技术;多媒体能有效地宣传体育教育,辅助体育教学。例如,武术套路教学,蓝、排、足攻守技术的教学,都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不仅形象,而且有效。在大自然这样广阔的空间里开展一些体育教学和活动,如爬山、远足、郊游等,不仅寓学于景,有效有益,而且陶冶情操。这些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都会丰富体育课程、优化体育课程,促进体育课程发展。
五、总结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只规定了学生应达到的具体目标,而没有规定具体的课程内容:课程内容由各个学校进行选择。这一方面考虑到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经济、文化教育、体育发展的地域差异较大,这就给了体育校本课程发展的空间。但由于人们对于校本课程的界定有不同的认识,因此对于体育校本课程概念的界定也存在不同观点,笔者比较赞同董翠香和周登高的观点即:“体育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体育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和地方《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方案》的过程中:通过对本校学生体育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在充分利用社会和学校体育资源的基础上,所设计的以促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方案。”此体育校本课程概念的界定为系统的阐述体育校本课程提出的缘由和必要性,说明了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性,提出了体育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基础。
2 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课程观和学生观。
(1)课程观。
由于长期接受凯洛夫教育学的影响,我国大部分教师对课程的理解存在着偏颇,课程即学科总合这一观念根深蒂固,其课程的涵盖范围极为广泛,它包括学生的学习进程,学校中进行的各种活动与劳动,个体在学校教育中获得的一系列经验,生活周围所有具有教育价值的人或事物都应该纳入课程的范畴。抛弃“课程即书本”的片面认识,针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发展要求开发出不同的课程以促进其成才,课程开发不再是课程专家的权利,教师、学生、家长、社会不同人士均要参与到课程开发中来,课程开发可以成为一项全民性的社会活动。
(2)学生观。
学生是教育成果的体现者,只有树立起新型的学生观,使教育活动与学生有目的学习活动配合起来才能实现成功的教育。传统教育多关注于有希望进一步深造的学生,现行教育侧重培养每个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力,真正实现了教育的大众化和平等化。学生的学习不仅是获得认知结构上的调整,更多的是为终身教育和未来生活作准备,要求学生认知的同时“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
3 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
(1)体育校本课程的健康第一原则。
新体育课程标准实施的核心理念就是要突出健康第一课程思想,因此在体育校本课程中要围绕这一课程理念做文章,选择的课程内容、课程组织与实施都要体现体育课程的主要教育思想,不仅体现身体健康。更要使学生身心融和,使学生全面发展。当前一些学校对一些运动项目的改造,只是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忽略学生的身体感受,使体育课堂出现一玩到底,学生没有感到丝毫生理上的刺激,达不到锻炼体质的要求,所以体育校本课程内容的选择中,在注重兴趣的同时,更要注重教学的目的性和传授体育文化的知识性。
(2)体育校本课程要突出学校的特点。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根据本学校的教育哲学思想和办学方向而进行的课程开发活动。因此,校本课程开发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以学校为本,它解决的课程问题要反映出学校的体育特点和实践情况,它所贯彻的是本学校的体育教学的特色和体育课程标准的理念。校本课程开发一旦脱离学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就很难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校本课程,这对体育校本课程而言同样尤为重要。
(3)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原则。
应当根据学校和周边环境,合理规划,充分利用空地,使学生能进行安全、适宜的体育活动。合理的使用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使每一件设施都起到尽可能大的作用。可根据当地的地理环境和民族风格,开展多种多样的民族体育活动,使学生在锻炼身体的同时,了解本地区的民族文化和传统习惯。在实际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中应突出特点,贯彻体育课程的教学思想,注重体育的教育本质。不能本末倒置,使体育课失去原有的教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