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绘画基本常识范文

绘画基本常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绘画基本常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绘画基本常识

第1篇:绘画基本常识范文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民营企业在国民经济生活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民营经济也为我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发挥着不可或缺的坚实力量。因此,我国尤其需要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壮大民营企业。但中国民营企业在迎接新的发展阶段的同时也面临着资本和结构调整的压力,特别是资本社会化问题始终民营企业发展的关键。资本社会化是资本聚合过程,将分散化、多元化的不同资本集合成统一的社会资本,进而实行资本的社会化运作。资本社会化是打破资本壁垒的重要手段,是现代企业运动的产物,也是伴随着生产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而显示出来的历史发展趋势。资本社会化极大地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也为我国的现代化企业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从资本市场发展的角度,以资本社会化的相关概念为基础,结合我国民营企业的具体实际探讨我国民营企业资本社会化存在主要问题,结合企业内部还外部双重考虑,从制度层面提出制度改善建议,为我国民营企业资本化发展指出科学合理的发展方向。

二、资本社会化概述

( 一 )资本社会化概念演进 随着社会生产和管理方式逐渐走社会化道路,股份资本、股价资本等社会资本形式的资本也日益活跃在资本市场上。社会资本在社会总资本的比例越来越大的趋势就是资本社会化过程。然而,资本社会化概念的理论渊源是政治经济学理论。尽管马克思没有明确提出资本社会化这一名词,但是马克思对股份制经济和社会资本的阐述是资本社会化理念的最早预期。马克思认为社会资本是“建立在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基础上,以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社会化为前提产生的资本”。马克思提出的社会资本和私人资本构成一个相对概念,是个人资本的直接集中,这种股份资本的形成过程就是资本社会化过程。资本社会化思想提出以及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国内外学者学者相继从不同角度看待资本社会化,也没有形成唯一的明确定义。国外学者多从股权分配等角度进行研究。我国由于资本市场相对起步较晚,我国学者对资本社会化的内涵界定也没有达成统一观点。目前,国内学者田广研的对资本社会化的定义得到了广泛认可,他指出,资本社会化产生于发展中的社会。以往的资本以分散、独立的方式存在,多以个人所有和经营,随着社会化发展资本逐渐向集中、联合方式发挥作用,资本所有权也从个人占有向共同占有和使用转变。因此,资本社会化是资本形式和所有权的转变过程,是资本从私人属性向社会属性的转变。

( 二 )资本社会化实现条件 资本市场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蓬勃发展,资本的发展模式也日渐多元化和国际化。资本社会化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资本社会化的实现生产社会化、股份经济、信用保障制度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1)生产社会化是资本社会化实现的基本前提。狭义上,生产社会化是通过将社会生产资源集中到社会生产中,实现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生产资料的集中。在这个过程中,生产成为一种多人共同参与,资源共同使用的社会化过程。生产社会化是社会分工和社会进步的标志,同时生产社会化的发展要求资本发展也向社会化转变。资本主义私有制体制下发展企业来的私人资本难以适应生产社会化的发展要求,具体表现在私人资本的获取途径和积累规模有限。因此,生产社会化是资本社会化实现的基础前提。(2)股份制经济是资本社会化实现的基本形式。股份制的出现丰富了资本组织形式,也推进了资本社会化的实现进程。根据马克思对股份制经济的论述,资本社会化过程就是创造并运营股份资本的过程,同时股份资本又是资本社会化的基本实现途径。在当今的资本市场上,股份资本来源于集中发行的股票和不断发展的股票市场,通过股份资本的积累,私人资本实现了规模上的联合和性质上的社会属性。同时,股份制经济的发展衍生出债券市场、保险市场、租赁市场、基金市场等多种金融市场和多元化资本形态,大为扩展了资本社会化的模式。由此可见,股份制经济的形成是资本社会化的基本推动力,股份制和股份资本的出现为资本多元化创造了条件。(3)信用保障制是资本社会化实现的制度保障。资本社会化的实现还必须依赖完善的社会信用机制,私人资本的独立运营向社会资本的集中运作这一过程对资本所有者、运营者、参与机构的信用水平以及整个社会的信用体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一方面,随着资本规模的快速扩张,企业的社会融资与其信用资质密切相关,企业自身的资本信用程度是融资过程中的重要评价标准,另一方面,社会的信用保障制度机制的完备性是社会资本实现集中化的制度保障。正如马克思所说,信用制度是资本主义中私人企业逐渐转化为股份制公司的重要基础,资本市场的信用制度、信用水平已经成为了资本社会化实现的必备保障。

三、资本市场发展与企业资本社会化的关系

( 一 )资本市场发展加快企业资本社会化进程 企业发展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中小企业是我国资本市场的重要力量,但是个体的资金力量不足,阻碍了股权多元化发展的长期要求。有效的资本市场能够汇集资金实力雄厚的机构投资者,他们不仅可以帮助企业筹集发展所需要的资金,还可以通过投资组合手段来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降低企业的资金风险。同时,机构投资者还能够凭借自身的规模效益帮助企业拓展业务范围,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发展机会。资本市场为资本社会化提供了更多的渠道。资本市场作为资本运作舞台,为多元化的资本提供了交易平台,促进差异化的资本实现不同水平和程度的市场交易,创造了多样的融资途径,比如债券融资、股权募资等,实现市场交易的多元股权。同时,资本市场带来了广泛的产权融合,通过企业重组、兼并并购等方式搭建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之间的组合桥梁。另外,资本市场为多元的投资者提供了进入门槛,鼓励有形资产、无形资产等多种投资方式,分享企业经营成果。大量的资金加入到企业发展过程中,实现了企业资本组合的多元化,进而推动企业资本社会化的进程。资本市场的发展能够提高企业资本社会化质量。资本社会化是企业实体与资本所有者之间的互动行为,是基于市场规律的资源配置行为。投资活动伴随着相应的项目风险,需要参与者对投资行为保持相当的理性。有效的资本市场存在总多的机构投资者,他们具有 专业的投资人员,通过良好的职业判断来识别市场中存在的投资结汇,机构投资者的理性投资行为能够给个人投资者以指引,有利于整个资本社会化活动的稳步开展。

( 二 )企业资本社会化推动资本市场的发展 资本社会化发展为企业资本组成形式的变迁提供推动力量。股份公司作为企业资本组成的主要形式,使企业能够通过发行股票、债券向社会公众募集发展所需的资金,实现了资本的集中。随着信用制度的不断发展,这一投资活动的参与者雨来越多,从而为资本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可以说,资本市场是伴随着生产社会化和资本社会化而产生的。资本社会化是实现企业独立化的重要途径,意味着企业确立了经济主体地位的独立性。首先,现代资本市场是一个多元化的市场,无论是投资主体还是具体的资本结构、证券产品类型都呈现出多元特征,资本市场扩展为社会资本和经营资本的综合载体,个人储蓄和机构投资以基金、股票、证券等形式进行,带来了丰富多样的投资工具及其组合。其次,资本市场的现代化特征越加明显,特别是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技术环境中,传统的证券交易被信息化方式取代,信息的快捷性和便利性为不同性质和规模的公司带来了相对平等的社会化机会。最后,多样化的融资工具为资本市场提供了畅通的资本转化渠道,为社会大众提供了参与投资的机会。这样,企业通过资本市场的多远渠道吸纳社会资本来扩大资本规模,增加了融资活动的主动性和灵活性。因此,从根本上来说,企业的资本社会化行为极大地推动了资本市场的完善。

四、民营企业资本社会化现状分析及实现路径

( 一 )民营企业资本社会化现状分析 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我国国有企业开始进入股份制改造,许多经过股份制改革的民营企业,不仅解决了资金紧缺的问题,有的还稳步迈入国内外证券市场,依托资本市场进行资本运作,涌现出一批资金实力雄厚、经营理念先进、机制灵活、管理科学的优秀企业,成为我国民营企业资本社会化的急先锋。尽管民营企业在持续朝着资本社会化方向发展,我国股份制的体制问题始终阻碍着社会化的进程。因此,我国民营企业的资本社会化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外部市场环境和内部治理环境的缺陷使得资本社会化进程有所滞后。(1)资本市场不完善。民营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资金将成为制约发展的瓶颈。民营企业资本社会化首先显示出的是以融资为目的的特征,但我国融资体制限制了民营企业的发展。同时,民营企业由于规模小、信誉不高、产权不清、抗风险能力差等原因,很大部分的中小民营企业很难获得银行贷款。此外,长期以来,我国对民营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的门槛很高,使股权融资、债券融资的积极作用受到限制。在不得己的情况下,民营企业只有选择地下金融或非正常渠道进行融资,这种融资方式的风险相对较大。而且,行业垄断也是民营企业遇到的重要阻碍。虽然政府在政策上放宽了社会投资的范围,试图保证民营企业获得平等的待遇,但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现阶段的进入壁垒,进入壁垒仍然存在,这是民营企业融资道路上的硬性障碍。(2)企业内部治理水平低。除了外部市场环境的固有限制外,民营企业内部的治理水平存在的问题也是组在资本化进程的重要因素,属于根本性的内因。很多民营企业未能全面的认识资本社会化概念,难以采取有效措施促进资本社会化。长期以来,我国企业坚持着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理念和运作模式,而资本社会强调的是融资来获得资本支持,两者在概念和实践操作上都存在差别。资本社会化应当是一种革命性的融资方式转变,而大多数的民营企业仅仅资本社会化当成简单的资本扩展来为IPO开辟道路或者只是单纯的吸收资本,未能充分发挥资本社会化的全面效应。甚至有些企业不当的运用资本社会化,毫无原则的“圈钱”,对投资者和企业信用都带来了严重损害。(3)家族企业经营不合理。家族企业的内部治理存在历史性的制度缺陷。家族经营制带在治理上的最为关键的就是产权问题:一方面,产权分配不清晰。一般来说,大多数家族企业只重视家族整体占有股权,导致企业决策的责、权、利分配含混不清,管理决策效率及质量很难保证,难以对家族成员的带来激励效果。另一方面,产权分配不合理,“一股独大”司空见惯,家族领导对企业掌握着绝对的控制权,为了保障家族的利益,家族成员既不欢迎外部资本的进入,又不愿意放弃绝对的控制权,家族的封闭性和独断性阻隔了外部资本的融入。此外,民营企业普遍存在“任人唯亲”的用人制度,其结果是企业决策实际是非民主的个人决策,人治色彩浓厚,优秀管理人员选聘范围有限,其他外部优秀管理人员对企业失去信心,对企业有缺陷的决策听之任之,最终形成了畸形的公司治理架构。(4)诚信制度和法律不完善。我国从1995年颁布担保法以来,连续出台各种信用规范和法律,但是资本市场上由于诚信问题带来的各类纠纷和事件屡见不鲜,可见制度体系始终未能发挥明显的作用。对民营企业而言,我国目前的现在企业制度尚未成型和成熟,民营企业自身的制度存在许多缺陷,经验不稳定,资产流动性差,资产质量不高,信用评级水平不高等问题大大降低了自身的信用程度。 另一方面,由于信用担保机构以政府预算、民间筹资为生存来源,在信用管理方面难以实现独立性,难以为民营企业的资本社会保驾护航。因此,资本市场和资本社会化迫切需要完备、有效的信用管理体系。

( 二 )民营企业资本社会化实现路径 (1)积极促进民营企业上市。IPO是企业资本社会化的最有效方式之一,也是成熟发展企业的目标之一,因此民营企业在实力雄厚的基础上可以依靠上市来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保障融资。从上市时机来看,上市一般发生在企业资本社会化的初期,来自于企业的融资需求;从上市流程来看,民营企业需要经过股份制改制后实现产权明晰化,这是上市的基本条件;而后民营企业可以通过上市公开发行股票的方式来吸引多元化的资金,并选择性的引入未来潜力广阔的优质股东;完成对资本吸引后,企业在资本市场上集中化的股权进行分散流通,吸引包括机个人投资者、企业法人和机构投资者等多元化的投资者来购买股权,将股权变现或者置换;最后,初步融资后,配股、增股或者可转换债券等方式也是可供考虑的融资方式。民营企业上市对企 业来说,不仅仅增加流通资本,也大大提升了企业知名度,促进长期的投资吸引力。(2)加大私募股权融资方式。很多中小民营企业由于未能发展规模的限制,还没有达到上市的的要求,难以通过上述分析的多元化渠道来融资,对这些没有上市的民营企业来说,私募股权融资是重要的选择。私募融资采用的是非公开方式,融资活动并不直接在资本市场上进行,资本投资者也不是多元化的,多局限在资金富足的机构投资着和个人投资者。尽管私募融资没有上市带来的融资效果强大,它仍然是我国民营企业极为重要的融资方式。我国数不胜数的中小民营企业需要依靠私募融资来获取资金支持,为企业战略实现提供充足的资源保障,还能促进企业内部的股权结构完善。可以说,私募融资是中下民营企业走向强大的垫脚石。(3)大力推行内部职工控股制。前面分析的是外部融资环境的完善,从民营企业内部治理来看,职工控股已经成为民营企业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这是企业规模扩张的要求,也是实现股权多远化、优化治理结构的诉求。当外部融资障碍难以克服时,内部员工持股方式成为另一条有效途径。通过内部员工持股,将公司的股份分散到员工中,避免了股权过于集中和单一,借力内部员工来开拓融资渠道,可靠性更强。而且,依靠内部成员融资能够减少委托成本和信息不对称问题,对员工来说也更具有激励性,企业和员工的目标一致性将加大员工的积极性,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4)完善企业内部治理结构。第一,民营企业要高度重视内部治理结构的优化,强调独立董事的地位。一方面,股东大会是重要的治理主体,应当对董事、监视和职业经理人充分发挥监管作用,加大对大股东的管理,避免大股东垄断,充分保护中小股东的切实利益;另一方面,确保董事会的独立性,保证其在重大决策中的决定作用。第二,构建企业内部科学的激励机制。公司治理结构的优化依靠激励制度来实现,而激励方案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要将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紧密结合,将绩效管理和奖惩联系起来。多样的激励途径还表现在薪酬体系上,常规的年薪为主体的报酬体系还不够,应当适当引入期权和股权,将企业的发展和经营者的自身利益相结合,增大经营者的积极性。最后,适当引入外部的监督机制。为了避免董事会监督的局限性,可以一定程度的使用外部监督机制。一般来讲,外部监管主体由政府、投资者、股东等。其中,政府是各项监管制度的制定者和实施者,如信息披露制度等,而投资者和股东也可以通过监管监督机制来对企业来进行实时监管。(5)加大政府政策支持。2005年,国务院颁布《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即“非公36条”),明确指出要积极鼓励和推动民营企业的长远发展。2010年,国务院出台新36条《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再次鼓励民营企业的民间投资。近几年,政府持续出台相关的政策文件支持和引导民营经济的投资,为民营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毫无疑问,我国政府对民营企业的政策支持大大加快了民营企业的资本社会进程,是不可或缺的推动力量之一。在未来的发展阶段中,政府应该继续发挥作用。首先,要保证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具有法律法规上的平等性,为其提供坚实的法律产权保护;其次,通过建立合理合法的融资制度来减少民营企业融资的限制条件,减低门槛,帮助民营企业扩宽融资渠道。

五、结语

资本社会化带来了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多元产权主体取代了单一的产权主体。在资本社会化进程中股权相对变得分散的情况下,董事会能否真正反映股东意愿、维护公众利益,监事会能否真正起到监督作用,经理能否满足企业效益最大化追求,成为混合所有制企业公司治理的核心问题。对于我国的民营企业的资本社会化来说,依赖于良好外部环境的基础上,还必须注重内部治理机制的综合发展。因此,我国民营企业的在资本社会化发展道路上的关键在于自身治理结构问题。大到企业的组织形式改革、组织产权分配完善,小到董事会管理、员工激励制度都是治理的重要任务。企业的诚信管理也是治理活动中的重要一环,不容忽视。政府和市场两个外部主题也同样需要高度重视和推动资本市场的社会进程,为民营企业的现代化发展开路,推动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海山:《资本社会化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2]李亚、刘磊:《民营企业公司治理》,中国方正出版社2003年版。

[3]田广研:《对资本社会化作用的再认识》,《商业研究》2005年第14期。

第2篇:绘画基本常识范文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色彩的基本常识;了解简单的色彩与心理知识;掌握色彩冷暖与情绪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色彩构成练习和上色练习,提高色彩表现意识和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色彩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色彩的基本常识。

难点:运用色彩表达感情。

教学用具

多媒体计算机、PPT、应用软件、电子绘画板。

教学过程

1.回顾学过的色彩基本知识

(1)色彩的三要素:色相、明度、纯度。

(2)色调的概念:画面整体的颜色倾向。

(3)色调的分类:高低、鲜灰、冷暖。

2.色彩的明度与纯度

(1)明度高的颜色变暗会比明度本身低的颜色更灰暗(出示6组不同深浅度的颜色,比较他们变暗后的效果)。

(2)在调节颜色的明暗时,还要考虑颜色本身的明度,这样我们才能按照需要来调色。

3.色彩与情感

不同的色彩会给人带来不同的感情,色彩具有象征意义。

例如:白色象征——纯洁、光明、单纯。

蓝色象征——理性、冷静、平静、忧伤。

绿色象征——和平。

橙色象征——热情。

利用色彩的象征意义能够更好地表现感情。

4.色彩实践练习1—色彩构成(四季)

在调色区,调出5~7种色彩,表现四季中的一个季节。

(1)学生实践,教师辅导巡视,帮助学生分析。

(2)交流与评价。教师随机挑选学生,上台讲解自己表现的季节和所使用的颜色由来。

教师点评学生作品。

5.色彩实践练习2——色彩创意练习

教师布置任务:对画稿进行调色,同时展示成品范例(如右图)。

要求:使用有个性的颜色进行填色练习,结合不同的笔触和机理进行。

教学反思

其实本课设计的最初灵感来自于我大学时候色彩学的一节课。这种课的目的是让学生抛开固有的色彩认识和观念,抛开固有的色彩与形态的联系,引领学生从新角度认识色彩。而信息技术在颜色的计算和表达上与传统美术颜料相比,更全面、更理性、更科学。所以在色彩认识的这个点上完全可以将信息技术与艺术知识结合。

第3篇:绘画基本常识范文

针对目前华人诗坛作品多质量差的情况,余先生直言不讳地指出三个共同的毛病:一是句子太长,毫无章法;二是回行太多,难以断句且易引起误会;三是细节太多,从头讲到尾,主题在哪里,不清楚。余先生所指出的毛病,确实在青年诗作者中普遍地存在,所论言简意赅切中要害,令人心折口服。他认为“这三个大毛病不克服的话,根本成不了气候”。

谢先生在列举了网上走红的俗不可耐、令人哭笑不得的“白话诗”(实际不是诗)后,语重心长地奉劝年轻人“要维护诗的尊严”“不能随便写,这是对诗的不敬”。其言谆谆,其情切切。

众所周知,诗歌是通过抒发强烈真挚的感情反映社会生活的,它要求作者驰骋丰富的艺术想象,将生活中的事件、场面与诗人的特定感受融为一体;还要求运用简洁、凝练的语言,采用分节分行的句式章法,同时还应有鲜明和谐的节奏、韵律。

关于诗歌必须押韵的问题,这已是基本常识,不再赘述,我想说的是诗歌的语言。诗歌的语言应该是一种音乐性、绘画性非常强的精致语言,必须以一当十,简练而富有表现力和穿透力。诗歌应以极少的语言表达极其丰富的内容,我们应力避毫无意义的大白话入诗。列夫·托尔斯泰说过:“对于作家来说,用词就是他的事业。”诗人更应精心选择和锤炼自己的语言,发扬古人“语不惊人死不休”,“为求一字稳,耐得半宵寒”的认真推敲精神,使自己的诗作不仅没有冗词赘句,还能出现震撼人心的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警句。好诗常以名句传,我一向认为:有传世警句应是好诗的标志之一。

第4篇:绘画基本常识范文

【摘要】在当代艺术多元化的格局下,作为绘画基础的教学,事实上仍然无法脱离传统的造型基础教学体系。基于这种状况,以经典图式介入教学,构建一个折中而又给学生留有余地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引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艺术道路。

【关键词】高校美术;基础教学;图式介入

随着国内美术教育的日渐扩大和艺术多元化的不断深入,近十几年来,传统美术基础教学模式的弊端与不足引起了各艺术院校的广泛关注。然而,时至今日,几乎所有美术院系仍沿用着传统的基础教学体系,部分院校虽有一些实验性的改革,但多数是昙花一现或流于形式之变。究其原因不外有二:第一,教育改革不是一个简单的线性向前过程,教育还得依靠历史经验来支撑;第二,当代多元与自由的艺术缺乏经典可循,在教学上是一片尚未形成核心价值的真空地带。鉴于此,可以肯定传统的造型基础教学体系在一定时期内仍需维持运作。然而,紧跟时代步伐又是教育中不可回避的主题,在这种尴尬的境遇下,与其纸上谈兵,不如踏实地去寻找一些折中而有效的教学方法,也算是对时代呼唤的一个回应。

在纷繁多变的艺术浪潮中,基础教什么?如何教?或许是教学中最令人困惑的问题。诚然,作为基础教学,离不开学科基本常识、规律、方法和技能的传授,而在当代艺术多元和复杂专业结构的大背景下,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广泛知识的涉猎又是基础教学必不可少的内容。鉴于这两点,当代美术基础教学应四位一体:掌握规律、培养技能、开阔视野、发展观念。事实上,在高等教育中都有一个基本一致的方向,就是首先使学生获得一种广泛的人文视野,然后进入学科未知领域的探索,艺术学科也不例外。教学过程中,笔者倡导“图式”介入教学——在常规写生训练的同时介入对大量经典或优秀绘画作品的学习(分析、比较、借鉴、实践)。众所周知,教育离不开传承,美术知识与能力的获得,实际上大多是通过对已有绘画图式的学习实现的。伟大的文艺复兴所出现的新艺术表现形式,归根到底也是对古希腊罗马经典艺术图式普遍关注的结果。贡布里希在《艺术与错觉》中指出:“图式是艺术家施展魔法的媒介,没有这种媒介,没有一个能够加以和娇正的图式,任何一个艺术家都不能模仿现实。”①“每个艺术家首先都必须有所知道并构成一个图式,然后加以调整,使之顺应描绘的需要。”②可见图式在学习中的重要意义。其实,传统的绘画基础教学模式也是通过对已有图式的教学实现的,但它主要以教师个人经验图式和单一的“写实”造型要求作为教学的支撑点。显然,过于狭隘的教学范式与当代艺术的自由和广泛的专业结构存在着难以调和的矛盾,其可预见的影响主要在学生思维广度与绘画语言表达方式层面。在“图式”介入的教学中,通过优秀绘画进行分析和思考,有利于把思维推向更广的空间,并能培养独立思考与批判的精神。下面就教学中要侧重的两个方面进行简略探讨:

一、着重改变偏重技术传授倾向的教学,以研究造型规律为主,在掌握艺术规律的基础上发展思维、培养技能。综合性能力培养是当代美术基础教学的重要特征,这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既要重视绘画基础,又要重视思维能力基础。大量经典和优秀图式的学习,是掌握规律和发展思维最有效的办法之一,因此教学中要重视经典作品的作用,充分挖掘图式中潜在的造型规律与遮蔽的丰富语义。在教学中要注意:第一,为了使焦点集中到共性规律的把握上,应引导学生着重关注画面的抽象构成形式(如黑白色块的平面构成、形状对色彩的分割所形成的色块之间的对比关系)。实际上,在平面造型中,一个具体的形状与色块所构成的抽象形式,才是直接作用于人的视觉心理的基本因素。正如美学家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所说:“形式一经摆脱模拟、写实,便使自己取得了独立的性格和前进的道路,它自身的规律和要求便日益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影响人们的感受和观念。”③因此,在基础教学中要逐渐引导学生摆脱单纯的“模拟”而侧重于艺术自身规律的掌握;第二,美术教学也要系统化与知识化。传统的美术教学中,由于知识性让步于技术性,不易于知识系统化的实施,“图式”介入为教学条理化提供了可能性。如色彩静物写生课可按“画面的黑白灰组织”“色块的归纳与限色”“色调的组织”“色彩的平面协调性”等几个知识模块来组织教学,在教学中借助图式学习以掌握造型规律,在此基础上开展对规律运用的写生实践。经过这样的整合,既保持了绘画写生课程的独立性,又明确地把造型基本知识转归到几个不同的教学模块之中,有助于学生的掌握。

二、注重艺术思想与艺术时代性意识的培养,强调技术的差异性让位于艺术观念的独特性和个体创造性。艺术的本质是主观与客观有机统一,这也是艺术的审美价值所在。绘画作为传达媒介的一种图式形式,图像的表述和视觉的体认其实就是对现实的一个“看”法或认识。美国著名学者苏珊·桑塔格在她的《反对阐述》一书中写道:“一个艺术作品之所以比另一个艺术作品更有兴味,并不取决于该作品的风格选择是否让我们注意到了更多东西,而是取决于这种注意的强度、可信度以及是否机智,不管其焦距如何狭窄。”④一幅吸引人的作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品的视觉力度——视觉在接受图像信息时所感受到的审美强度,而非纯粹的技术层面,所以艺术思想与艺术传达方式对作品的成败起关键的作用。同时,艺术观念也是作品从“模拟”走向写“我”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在基础教学中,要重视观念层面的引导,使学生能在不同的艺术理念中进行深化和系统研究,并藉此进入文化思考的领域。认识是行为的先导,教学中要善于借助图式的学习让学生充分认知不同图式的观念差异,引导学生从常态发现非常,从看似乏味的形象中发现并表达出“意味”,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地进入绘画心理场。

我们的基础教学传统是侧重强调“再现”因素,而扩招后的学生并非都适合于写实方向的培养,因为许多并不具备写实再现所必需的基本功底,但他们或许具有极好“写实”以外的其他能力。这时就需要教师在艺术观念上的引导,使学生沿着自己的性情和趣味出发寻找适合自己发展的艺术形式。这样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心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总之,思考美术基础教学,要充分认识新的背景下美术专业基础课之内涵,打破僵化的教条主义,灵活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与方法。要重视“他山之石”的作用,重视传统、关注现实。通过多方位的思考往往能找到解决问题之道。

注释:

①②[英]E.H.贡布里希.艺术与错觉:图画再现的心理学研究[M]. 林夕李本正范景中,译.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1987.

③李泽厚.美的历程[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

第5篇:绘画基本常识范文

【关键词】广播电视编导 美术基础 教学

一、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美术基础课程的重要性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属于新兴学科,主要是艺术与新闻两大学科的交叉与渗透,近年来,“编导”这一专业化程度很高的职业到底姓“文”还是姓“艺”曾受到很大争议,但是无论姓什么,“编导”专业的建设是基于社会、媒体对人才的要求,是坚持“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因此学生需具备较高的理论素养和艺术鉴赏能力,这恰恰是一名优秀编导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而美术基础课程正是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鉴别能力、欣赏能力与创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应具备的基本能力。这也就说明了美术基础课程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美术基础课程教学现状

现阶段,我国初、高中对学生美术基础素质的培养严重匮乏,在调查的300名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大学生中,有约90%的学生初、高中美术课根本无法正常开展,只有约10%的学生,是通过特长班或兴趣班了解少量的美术知识。因此,从客观上导致了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大学生美术素养偏低,基础薄弱可想而知。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在大学期间来学习和培养。对于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生来说,只有具备一定的美术素养和基础,才能更好地掌握本专业的知识与技巧,以便于适应将来编导的学习和工作。然而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教学中,美术基础教育开展的时间短,几乎没有可以借鉴的经验,即便安排美术基础课程,也以美术作品欣赏式教学为主,再加之课程安排的学时量少,导致学生对其不够重视。因此,如何针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的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以便于提高学生的美术基础素质,是近年来,美术基础课程探讨的重要问题。

三、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美术基础教学的课程设计与改革

美术基础的教学采用链条式和弹簧式的课程设置方法,链条式教学即横向的,是指课程设置内容成平行发展且课程之间环环相扣,缺一不可,缺少其中一门课程,后面的课程将无法进行。螺旋式教学即纵向的,是指课程设置内容呈一种螺旋式的上升形式,且层层递进。因此,在课程设计中,设置了素描与色彩、设计构成、字体设计和版式设计,四种课程环环相扣并循序渐进。

(一)素描、色彩课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入学时可以说是一张白纸,与那些具有一定美术基础学生的教学方式不能在一个层次上,因此,要把基础教学放在首位,素描和色彩恰恰是美术的基本功,例如: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生在拍片的过程中,往往需要绘制简单的分镜头,这就需要具备素描的绘画功底,当然,对于非美术专业的学生来说,分镜头并不毕绘制的惟妙惟肖,但绘制的分镜头需符合素描中场景的透视关系、物体的明暗关系、人物的比例关系等等,而这些知识是素描中最基本常识;如果在绘制好的分镜头中涂上颜色,这就上升到色彩教学,例如:在场景设计中,影片采用何种色调,人物服装的色彩是否与背景色彩相协调,这就需要学生掌握色彩学中补色对比、冷暖色对比、面积对比等常识。

所以,素描与色彩作为美术基础课程的基本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课程中除了理论的讲解外,还要加强学生的实践绘画能力,让学生画一些简单的几何石膏体和色彩装饰画,使其掌握透视关系和色彩关系等等,同时也要加强美术鉴赏能力,在讲授理论中穿插美术作品进行讲解,弥补《美术欣赏》、《艺术概论》等课程在培养学生美术素养方面的缺失,为学生以后创作作品提供丰富的土壤。

(二)设计构成课程。设计构成包括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其作为一种造型观念,在美术基础课程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对素描和色彩有了一定的认知后,还要进一步掌握与其相关的美学法则,例如:在拍片过程中一个场景的设定,是由几种不同元素组合在一起:人物、背景、灯光、色彩等等,而设计构成就是将不同形态的几个元素,以一定的形式美法则及规律,将其从组为一个新的元素,并赋予视觉化的过程。在教学中,除理论教学外,还要在实践中充分调动设计构成中的造型因素,通过设计一些小型场景的造型小品,让学生在制作过程中深刻体会点、线、面、体的关系,懂得强调画面中视觉元素的形态美,从而充分培养与挖掘学生对美术造型的敏感性和感知性。

(三)字体设计课程。字体设计是视觉传达重要的表现手段之一,学生对素描、色彩和设计构成有了一定的基础后,字体设计就是整合以上三项课程最好的实践练习。学生可以利用素描知识记录下字体设计的草图,再结合色彩知识描绘字体的颜色,在设计与描绘的过程中加强文字笔画之间的设计构成关系,因此,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将之前学习的课程融合在一起,并且还能提高自身的视觉审美和创造性思维;此外,字体设计课程设置的目的还在于,学生在影视或广告作品的编辑过程中,文字的处理即可打破宋体或黑体等传统文字的局限,根据作品的内容需要来设计文字,使得作品的质量进一步提升,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积累更多的能量。

第6篇:绘画基本常识范文

【关键词】高职园林美术课程教学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G6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近年来,城市化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城市园林建设日新月异,要想设计一个有新意的园林,就必须做好教育工作,所以为了应对城市化发展的要求,园林美术课程需要一个全新的教学模式,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现代化社会。

园林美术属于实用美术范畴,是以绘画艺术为基础并处于园林设计和绘画艺术两者之间,是园林专业学习领域这的基础课程之一。该课程的教学体系主要由三大部分构成:绘画基础部分,包括素描、色彩、钢笔速写;工艺美术部分,包括: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手绘表现部分,包括:马克笔技法、彩色铅笔技法和综合表现技法。

其中,绘画基础是美术课程的主干,主要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观察方法及扎实的造型能力;工艺美术课程是辅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绘画艺术与园林设计之间的关联性;手绘表现是培养学生的动手及表现能力,因为一名优秀的园林设计者,不仅应有创新的设计思维,还应具备表达设计方案的能力,而园林美术则是形成这种高能力水平的重要因素。园林美术课的现状及不足如下:

1、课时相对较少。美术课重在实践,在反复训练的基础上才能使技术更加熟练,而园林美术课教学课时安排较少,这是首要的不足之处。我校教学计划中该课仅有48学时,除去理论的学习,学生实践的时间加起来少之又少,这对学好这门技术是远远不够的。

2、内容覆盖面过广。由于长期没有合适的教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数仍采用美术学院的《素描》、《色彩》、《速写》等专业教材混合使用,目标不够明确,内容过于繁多,技法参差不齐。各学校各自为政,教学内容主要由任课教师来制定,往往造成教学内容的片面性。课程内容与园林规划设计所侧重的表现技法相背离,造成园林美术和园林设计课程、手绘课程脱节。

3、学生基础普遍较差。园林专业的学生入校时不是艺术招生,基本是文科或理科生,绝大多数没有美术基础或爱好,学习美术对他们来说无论从技术上还是心理上,都是一种新的尝试。因此,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存在一定的障碍,影响教学质量。

4、教学形式单一。传统的教学方式多是从画石膏开始到静物再到风景,以老师讲解为主,辅以范画,最后在画室完成一些写生作业。这种教学方式虽能让学生打下一定的美术基础,但缺乏互动性和趣味性。

5、师资结构专业特色不强。大部分园林美术教师来自美术学院或师范院校的美术系,他们对园林知之甚少,在实际教学中并没有把这两个学科很好地结合起来体现课程特色。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之间容易出现脱节,不利于为学生塑造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

基于以上不足,现就园林美术教学改革的提出总体思路:

1、抓住课程特色、明确教学目的。园林美术课是介于“园林”和“美术”之间的交叉学科。“美术”是采用造型手段塑造视觉形象的众多艺术门类的总称,通常包括绘画、雕塑、建筑艺术和工艺美术。“园林”既是一种物质财富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又是一种艺术的综合体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只有将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做到让园林美术课为培养未来的园林设计师服务。学习园林美术课的主要目的是提高艺术素养,培养基本造型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等,并为日后能够出色地胜任园林的初步设计工作,奠定良好的美术基础。一个好的园林设计师,必须具备扎实的美术基本功,有很强的手绘能力和丰富的审美情趣。在园林工程招标中,设计平面图、效果图和鸟瞰图往往成为衡量设计者实力水平的标志。园林美术课调整在大一时开设,后续课程有《园林景观手绘表现技法》、《设计初步》、《计算机辅助制图》、《园林规划设计》等,可以说打好美术基础对学生整体水平的提高都有益处。所以,园林美术课要求除了初步掌握美术基本知识和具备一定的绘画技能外,还要具有丰富的空间想象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

2、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大纲。在素描教学方面通过观察、感受和理解,表现形体的比例、内在结构及空间关系。色彩教学方面通过对自然界色彩的零距离接触,培养学生对色彩的感悟、组织以及对色调的控制能力。速写教学方面以室外风景写生为主,题材偏向树木、山石、水景、园林小场景等,由浅到深,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训练,重在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视觉语言表达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3、丰富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积极性。

(1)、理实一体化教学。根据园林专业职业岗位的需求,以任务为载体,理论结合实践,强化“做中学、学中做”。在教学过程中从最简单的美术常识和基本功入手,导入理论知识,慢慢加深难度,在理论的指导下练习处理画面的技巧。所以,在同学们每次作画前,先就美术基本常识、美术作品的鉴赏、透视法及应用、形体结构与比例、构图法则、色彩基本知识、色彩的对比与调和等知识点进行穿插讲解。针对园林专业学生美术基础差的特点,重在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造型能力。

(2)、言传身教,培养兴趣。每个人特别容易关注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教师除了要传授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外,还要注意用对美术的爱好和执着、对艺术狂热追求的热情来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培养出他们对未来事业的兴趣。

(3)、多元结合,因材施教。园林美术的教学没有一种固定的模式,针对不同个性的学生应采用适当的方法,才能把他们的潜力激发出来。给学生展示的范画要采纳百家之长,各种风格的都选取一些,要知道绘画作品没有绝对的“对”与“不对”、“像”与“像”。只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多用肯定和引导的方法,才能让同学们在轻松的艺术氛围里掌握好这门技术。

(4)、解放思想,师生互动。师生之间单纯的“教”与“学’多是让学生跟着老师的思路走,这种教学形式早已不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当今社会需要的是思维活跃的创新型人才,要适应社会需求就要做到师生平等。如,理论课结束后,让同学们自己摆出认为符合形式美法则和构图法则的一组静物来,然后相互点评,老师稍做更改后再作画。对优秀作品或名画进行讲解时,尽量让同学们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观点,也可以用书面形式表达出来。此外,在画范画时,鼓励学生当面提问并给予及时解答。以上种种形式,重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想象力。

(5)、自主学习,收集资料。教师是课堂的第一负责人,不仅要传授技能,还要让学生培养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毕竟学会作画的方法比让老师直接修改画面更为重要。和其他艺术门类一样,学习园林美术必须具备三分天赋、三分悟性、三分勤奋和三分师传,要拿出十二分的努力才有可能成功,其中九分都要靠学生本人的努力。所以,自主的学习习惯作为“内因”比师传等“外因”更为重要,重要的是要长期坚持,养成习惯。

4、提高专业技能、体现专业特色。

首先,提高教师素质和专业技术能力。“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素质,教师严谨的治学态度、刻苦的钻研精神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热情程度。只有加强美术教师对园林艺术特点和园林艺术造型规律的了解,针对园林设计在美术技能方面的具体需要进行研究,才能传授学生更加适合园林专业特色的技能。

其次,美术教师要顺应时代需求,从专业技能、艺术修养到教学方法各方面不断提高,其教学过程与其他学科一样,应当遵循从简到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理论课与实验课相结合,注重学生的思维训练,还要对其他课程领域的内容有所涉猎,将美术的表现技法渗透到园林专业领域中,真正体现园林美术课作为专业基础课的价值,而非单纯的美术教学。

此外,园林美术课在教学环节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因此,美术教师与相关课程教师之间要经常交流和探讨,促进教学质量的共同提高,真正达到课程体系的渗透作用。也只有这样,才能使该课程充分发挥其基础课的作用。

结语:综上所述,园林美术课程有许多问题需要创新和改革,只有运用新的教学结构才能与时俱进,适应社会的发展,才能跟得上现代化教育发展的脚步。

参考文献:

[1]段渊古,王宗侠1园林美术课教材建设初探[J]1中国林业教育,1998(6): 33-34

[2]杭鸣时1建筑美术教改初探[ J]1建筑美术家, 1991 (1):12-13

[3]马云龙1园林美术教程[M]1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4

第7篇:绘画基本常识范文

变专业美术为生活美术、活动美术,每一课都有情趣性,学生学起来能感觉轻松、有意思,有挑战性,能受到审美陶冶,开发智力,增进对美术的热爱。

2.注重学生良好意志品质的形成。

每一课都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自主判断能力,自我实现意识,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

本着上述理念,我在美术教学实践中,边研究,边开发,边实践,按照《美术新课程标准》里面的课程目标为主,逐步开发了一些适合我校学生学习的美术校本课程。我们学校较特殊,是一所招收思想行为偏差、偏常的、家长和普校教师都难以管教的中学生,源于其他的兄弟学校。学生不够稳定,在每个学期开学之初,我们都会安排四课时的素描几何晶体,让学生能够简单了解美术的一些基本常识,培养造型能力,同时也是对学生摸底的一个过程,从而安排以后的课程内容。2007年10月,我设计了一个“秋叶喷印”的课题,我把学生带到学校楼后的小花园中,感受秋日自然界的浓郁气息,体验人与自然亲近的愉悦,同学们在花园里,操场旁捡拾各种形状的树叶,说笑着,舒展着疲惫的身心。他们把画纸铺在石凳上,席地而坐,伴随着《秋日私语》的音乐,我向学生介绍制作方法,利用水粉、水彩、牙刷、纸板等工具,学生合作喷印,也可以自己单独探究。在作画的过程中,可以随意走动,但不可以破坏环境。每位同学的脸上都挂着喜悦,没有谁对这次课有什么心理负担,他们按照自己的审美感悟,无拘无束的创作,没有什么固定的模式,他们的艺术潜能得到了释放,创造出很多优秀作品,也丰富了我的教学经验。在整节课里,老师已经不是什么权威,只是他们之中的一个平等的伙伴,是他们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在这里,同学们得到的最宝贵的收获,是他们感悟自然、感悟生命、享受过程,感受艺术创作的自由,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这次课还有文学的诗意、生物的标本采集、音乐的情调、德育的环境意识等多方面内容,具有人文性,具有知识的综合性。本着从学生兴趣出发,我还开展了泥塑课,制作泥罐,泥人,小动物等,我带着学生一边制作一边探索,尤其在制作泥人过程中,学生发现当泥干后,两块泥连接处很容易断开,我就引导学生怎样能够更有效的连接到一起,学生想到用牙签,铁丝在制作过程中连接,并且在以后的制作过程中这种方法得到应用,很有效。学生发现画室有很多泥塑放干后被毁坏的作品,还有一些放置时间较长被风干的泥块,便一起想办法,将泥块敲碎,试探性的加入清水搅拌,实现资源再利用,在这堂课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还引导学生自己去动脑,去探究,效果非常不错,在其中制作了大量的作品。在近期的校本课中开展了工笔花鸟课程,考虑到学生造型能力有限,于是我在课前将绘画底稿准备好,学生负责透稿,着色。在工笔课程中非常培养学生的耐心和谨慎的态度,我基本上做到每位学生手把手教学,示范,学生学的也很用功,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学生绘画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学校进行统一装裱,挂在学校的走廊和画室中,部分作品允许学生个人收藏,或布置房间,或赠送给朋友,学生在课堂中真正收获了成功的喜悦。有效利用校内资源,开展《蛋壳画》,安排学生在早餐后收集学生剥下的鸡蛋皮,在校本课上创作蛋壳画,先用铅笔在木板上勾线,画出轮廓,学生将毛线用胶水粘贴到勾线处,再用蛋壳填充。由于鸡蛋壳的颜色变化较少,学生利用在家中收集的鸭蛋壳来填充云朵,地面等。2010年组内成员共同创作了作品《暖风》,得到了师生的一致好评。同时我们又开展了剪纸课,剪报,纸浮雕,单色版画,多色版画等课程,从各角度,多感官调动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第8篇:绘画基本常识范文

关键词:色彩;美术教学;教学策略;艺术审美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3-0059-01

随着学生身心的不断发展和成熟,他们对色彩的敏感度逐渐增强,缤纷的颜色往往会引起他们情绪上的亢奋。同时,学生对各种颜色有着强烈的好奇和兴趣,习惯于根据自己的喜好运用各种色彩进行美术创作。但是学生并没有掌握色彩使用的正确规则,他们的作品虽然具有想象力和创新力,但是其表现出的不规范性不利于他们正确审美观的培养。美术教师不但要重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同时也要让学生了解色彩正确使用的原则,让学生在掌握正常色彩搭配使用原理的基础上展现自己的创新思维。也有一些学生面对丰富的色彩产生了不知从何下手的困惑,这时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专项的色彩教学指导,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一、仔细观察,奠定基础

学生主观能动性较强,尤其是在美术、音乐、体育等兴趣教学的课上,他们更加表现出了特别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低年级学生思维和观察的能力尚未发育成熟,他们对世界的认知往往不够全面,在他们的脑海中,世界的样子就是他们想象中的样子,他们对万事万物有着他们固执的个人理解。因此,学生对世间万物的认识难免缺乏客观性,甚至存在误解,表现在绘画用色上面就是学生将太阳涂成绿色,将树木化成红色,将大海化成紫色等。这些色彩的运用完全是学生天马行空的想象,脱离了客观现实。虽然从某种角度看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但是对于学生正确审美观的培养与基本常识的掌握显然没有益处。因此,教师在进行色彩教学时,必须要让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以客观实物为基础进行上色。比如,让一年级学生画苹果时,教师可以先拿出一个苹果,让学生进行观察,从各种红色中选出最接近苹果的红色。以具体事物为参照,有效地解决了学生面对各种颜色无从下手的问题,他们可以在实物的基础上进行上色。美术教师要使学生能够正确地使用色彩,必须以实际为基础,让学生接触实际生活,观察生活实物。这样,才会使学生的绘画符合客观实际以及普遍的审美观。

二、尊重差异,因材施教

由于每个学生成长环境的差异,所以他们在性格和爱好上也存在着诸多不同,男女学生间更是表现出明显的对色彩的偏好。学生多喜欢鲜艳的颜色,但是男生偏爱蓝色和青色、黑色等深沉的色彩,而女生则喜欢红色、橙色和黄色等偏暖系的色调。在进行色彩教学时,这种差异是无法避免的,教师不能强迫学生统一使用某种颜色,这样会降低学生绘画的积极性。在学生绘画符合客观事实的基础上,教师应允许学生使用自己喜欢的颜色,尊重学生的由于性别产生的对于颜色喜好的差异,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对于绘画的兴趣。学生的性格也会导致色彩运用的不同偏好,活泼外向的学生一般趋向于使用颜色明亮的色彩,如红色和黄色,而性格内向的学生一般喜欢偏冷的色调,如灰色、蓝色和黑色。教师从色彩使用的角度,可以看出学生性格的特征。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均衡地使用色彩,实现绘画颜色的合理搭配,并站在学生的角度,对他们色彩的使用给予赞同的观点。教师可以试着让因偏爱冷色调而经常绘画天空和黑夜的学生画画其他的物体,使得他们将其他颜色运用起来,比如,让学生画房子、人物、树木花草等,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色彩的能力。

三、创设情境,深入体会

在色彩教学中,学生无法对色彩教学理论与概念的讲授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单一枯燥的讲解也不能让学生感同身受。“色彩”这两个字本身就不是用思维和意识可以感受理解的,学生仅仅依靠教师的口头语言不能理解哪两种颜色是对比色,什么是间色、原色以及相邻色,也不能理解为什么对比色搭配起来只会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而没有美感。这些只有通过视觉才能准确地感受到。因此,教师在进行色彩教学时可以先创设一个情境,利用教学材料和工具在课堂上展现各种颜色以及对应颜色的相近色和对比色,并将多种颜色组合搭配,让学生观察搭配的效果。比如,教师让学生画一只鸭子,黄色、黑色、白色都是比较合适的颜色。同时,每一种原色有许多不同的衍生色系,能展示出颜色深浅、明度大小都不相同的颜色,从而让学生选择最接近实际鸭子羽毛的颜色。教师还可以将黑色与白色、白色与黄色、黄色与黑色搭配起来,让学生体会配色的技巧性。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器材,在屏幕上循环播放同一色系不同深浅的颜色,提升学生颜色的辨别能力以及对色彩使用的敏感度。创设情境的色彩教学策略可以让学生对色彩有直观的感受,相比之下呆板的色彩原理讲授就缺乏吸引力和趣味性和形象性。

四、结束语

色彩教学是一门需要技巧的学问。在当前的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打造积极主动、充满乐趣高效率的美术课堂,提高学生色彩运用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艺术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第9篇:绘画基本常识范文

中职学生已经具备了感知和发现美的能力,但在生活中,他们往往不会主动地、有意识地发现美和把握美,或者说由于他们缺乏必要的引导,即使面对美,也熟视无睹。中职美术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中的美,赏高山流水的自然美,观楼群桥梁的建筑美,看飞禽走兽的动态美,品奇石盆景的造型美等。就是在校园内,我们放眼望去,也会发现主教学楼与附属建筑错落有致的对比烘托之美;校园广场中的主题雕塑、小花园里的假山小品与附近环境的融合之美;校园主干道两旁的行道树四季各异的视觉所构成的相互掩映之美……带领学生从生活中感悟美,激发他们热爱生活中美的情愫。笔者所在的学校有艺术展馆,里面收藏的既有教师的作品,也有历届毕业生的优秀作品。笔者会专门安排时间,把学生带到展馆,让他们发现、欣赏、体会每件作品的美,这些活动既增加了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又丰富了他们的审美体验。

二、点——理论关照,精心点拨,探查美之源

即使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审美引领,有些学生也未必会对作品有感觉。学生缺乏基本美术理论的支撑是造成自身美术鉴赏能力不足的主要原因。所以,学生在面对一件作品,甚至是优秀的作品时,完全处于盲目的状态,不懂其优劣,更无法品评。因此,中职美术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理论知识的传授和美术技能的训练,积极引导学生利用美术语言鉴赏作品,让学生在此过程中发现美、感受美、捕捉美,甚至能通过自己动手绘画实现美的表达。例如,构图、线条、色彩以及空间等这些基本常识,对毫无美术基础、感受力较差的学生而言,就是提高审美能力的关键。如此日积月累,何愁学生的审美能力不能提高呢?同时,教师要在教学评价时,组织学生进行充分的互动交流,之后,教师再予以归纳、点评、指导和提升。

三、品——用心揣摩,仔细回味,体会美之妙

就艺术欣赏而言,其实质不是表面的观看,而是内心涌起的一种触动和撞击,欣赏者感觉的敏锐度决定了欣赏层次的高低。要想让学生“手高”,“眼高”是关键,要让学生多欣赏、多比较、多观察、多品味大师的名作,从中积累经验,提升审美情趣和能力。例如,我们能从古典风格代表人物安格尔的《泉》中体会到线条工整、构图严谨、色彩明晰、轮廓确切;从巴比松画派农民画家米勒的《晚钟》中体会到质朴、凝重,富有抒情气氛;从印象派画家雷诺阿的《包厢》中品味出鲜明透亮的色彩是如何表现出日光的明亮与颤动的氛围的……当然,“品”并非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教师可以告诉学生,通常我们首先要品画面中的人物、场景,或者某些特殊符号;其次,要看作者的构图、笔触以及表现手法;最后,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审美活动,探求作品的内涵,探讨美术家通过作品所表达的理念和意图,如此循序渐进,学生的品析能力自然会提高。

四、说——条理归纳,大胆表达,阐释美之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