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范文

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范文

关键词: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对策

一、独生子女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家庭教育也在发生着变化。由原来的呵护孩子,转变为既要呵护孩子,重视孩子的质量,又要重视家庭教育,保证其教育的效果,许多家庭为此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精力,并且甘之如饴。特别是独生子女家庭,家长们把所有的心血都倾注在孩子身上,对他们的教育更是尤为关心,围绕着他们的成长、成才问题倾其所有,心甘情愿。孩子的教育问题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他们的整个人生,也影响着一个家庭是否和睦;对于国家来说,孩子是祖国的希望,是民族的未来,家庭教育出符合社会发展的人才,才是响应了我国少生优生政策的直接体现。因此,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已然成为社会上一个热点话题。广大家长们为孩子付出了巨大艰辛,为我国的教育事业添砖加瓦,但与此同时,由于个体的差异性,在家庭教育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值得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一)家庭教育不够理性

独生子女家庭和多子家庭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在多子家庭中,家庭教育有重新调整的机会。如果第一个孩子的家庭教育不陈宫,那么还有机会在下一个孩子身上重新进行。可独生子女家庭就不存在这样的机会,他们的家庭教育机会有且只有一次。家长们殷切的盼望着孩子们能够成为国家栋梁之才,如果他们的家庭教育不成功,家长们就会觉得所有的希望都落空了,也直接影响了家庭的和睦。目前,这种家庭教育不理性的行为主要表现在父母对独生子女的期望过高。从古至今,孩子一直都是父母的心头肉,父母对孩子有无限大的包容性,同时也有很大的期望。尤其的独生子女家庭,他们在家庭中的地位更是无人能比,父母可以包容他们任何的缺点,同时,也对他们寄予厚望,甚至有些“厚望”已经超出了孩子自身的能力。这也从另一方面反映了父母对孩子的家庭教育过于盲目,不够理性,出现一些荒唐现象:即使家庭的经济条件一般,也会满足孩子各种各样的要求,孩子要什么,父母就买什么;和其他伙伴发生争执时,父母百般呵护自己的孩子,并不指出孩子的过错……这些行为都违背了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当前家长们对独生子女的考试成绩也尤为关心,大多数家长认为只要得高分,就一定能成才,分数几乎成了衡量孩子一切的标准。因此,一些家长为了督促孩子能够提高分数,就会实行奖惩制度,分数高时,就会多发放零花钱;相反,分数低时,就会少发放或者不发放,甚至还会出现父母打骂孩子的情况,这也促使了孩子为了能够提高成绩,不得不想尽各种办法:考试作弊、改分数等等,这无疑会对孩子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带来不良的影响。与此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社会竞争日趋激烈,这种激烈的竞争不单单存在于成年人之间,也对独生子女的教育起到一定的作用。父母为了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不顾孩子喜欢什么,出生不久就给孩子报名各种兴趣班:书法、画画、写作、钢琴等等,他们希望孩子学得更多,会得更多,将来得到的更多。有的父母甚至把自己未完成的愿望强加到孩子身上,希望通过他们的努力替自己完成心愿。不可否认,父母的这些付出一方面可以积累孩子的知识储备,开发他们的智力;但 另一方面,学习的内容过多也给孩子带来了精神压力,导致道德教育的相对不足。这些都不符合人类自身的发展需求,也不符合社会对现代人才的发展要求[1]。

(二)家庭教育内容不够全面

目前我国大多数家庭的教育观都是希望子女成才,而成才的必经之路便是通过努力学习,提高分数去获得。因此,不少家长都围绕着如何高效的学习来教育孩子,这也体现了家庭教育内容的单一性、片面性。具体表现为:

1.忽视对独生子女集体意识的培养

在独生子女家庭,孩子没有兄弟姐妹,每天陪伴他们的只有长辈们和不会与之交流的玩具,这也使得他们缺乏集体意识,不懂得互帮互助、团结友爱和共同分享。加之长辈们的过渡溺爱,长此以往,会让独生子女养成孤僻、自私和任性的品行。

2.忽视对独生子女的道德培养

目前,许多家庭不重视孩子的兴趣爱好、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他们给孩子灌输的是一种只有学习好才是硬道理的思想。放假对于孩子来说,也只不过是换个环境学习而已。父母不鼓励孩子参加学校组织的文体活动,不参加社会的实践活动,并以“浪费学习时间”、“耽误学业”为由,把孩子禁锢在家里,让孩子面对写不完的作业和习题。

3.忽视对独生子女独立生存能力的培养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独生子女家庭中父母更是把最好的都留给孩子,对他们的照顾无微不至。不少父母不让孩子走进厨房,帮忙做饭;孩子的脏衣服更是由父母全包。孩子遇到困难,无论是学习中还是生活中,首当其冲的往往是父母。这就造成独生子女缺少自主意识和劳动观念,进而具有较差的独立生存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4.忽视对独生子女身体素质的锻炼

当代社会物质资源极其丰富,不少父母为了让孩子过得好一些,在物质上充分满足孩子的要求:玩具、电脑、营养品等。家长们只要听到某某品牌的营养品有助于孩子的发育,无论价格多贵,都会不遗余力的购买,这种盲目消费造成了孩子的营养不均衡,“肥胖儿”也屡见不鲜。加之父母很少让孩子参加活动,一味的学习、学习,缺少体育锻炼,因此这些孩子并不健康。

(三)家庭教育方法不够科学

为了能让孩子金榜题名,学有所成,家长们用尽各种教育方法,其中也存在一些不适当的方式。比如:首先,现在的独生子女家庭中,父母承包了孩子几乎所有的劳动,穿衣、整理书包、洗袜子等等,他们为孩子提供的过多的关心和帮助,长此以往,致使孩子离不开父母的照顾,对父母有很强的依赖性,自理自立能力较弱。其次,较为常见的就是父母打骂孩子,他们平时不注重方式方法,出现问题只会用暴力解决,仍然信奉“棍棒之下出孝子”的古训,认为父母永远是对的,孩子的错的,孩子只能服从父母的命令,按照父母的安排做事,不能对父母说“不”。这种行为只会压抑孩子的想法,让孩子产生和父母对立的情绪。再次,也存在这样的父母、他们以工作为重心,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不闻不问,认为满足孩子的物质生活就是对他们最好的表现。认为学校才是教育孩子的地方,当孩子出现问题时,首先想到的就是学校老师没有教育好,他们很少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这也导致了孩子对父母的不满。还有一种错误的教育方式是有些父母经常用“别人家的孩子”教育自己的孩子,不但不称赞自己孩子的优点,甚至拿别人家孩子的优点和自己孩子的缺点相比较,甚至在外人面前数落自己孩子,这不仅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更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二、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对策

(一)重视德育教育

目前,学校教育已经把过去的“应试教育”逐渐的加以改革和完善,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多方面、多途径的成才。父母是家庭教育的实施者,更应该注重其教育方式,要有远见卓识,从大局出发,积极配合学校的育人理念,让孩子不单单要学习书本上的知识,更要学习书本以外的知识,让他们认识到在学习的同时,更要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讲文明、懂礼貌,团结友爱,乐观积极。帮助他们学会劳动,学会生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孩子成为一个德才兼备的人。

(二)培养独生子女的多方面能力

父母对独生子女进行教育时,不能只局限于学习,更要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首先是要培养独生子女的自立自理能力。把他们放在和父母同等的位置上,参加家庭劳动,鼓励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依赖父母。鼓励他们遇到问题首先要自己努力克服,自己解决不了时,再寻求他人的帮助。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不躲避劳动,提高他们的自主意识。其次是培养独生子女的集体意识。不少父母每天都把孩子禁锢在家里,不断的学习,很少让孩子有机会同其他小伙伴一起玩耍的机会,这也使得一些孩子不会与他人友好相处。因此,父母在鼓励孩子在完成学习任务时,与其他小伙伴多交流、多沟通,更要教育孩子在与小伙伴交往时,懂得谦让和分享,培养他们的集体意识,这种能力将会随着他们的成长迁移到他们未来学习和生活中[2]。同时还要鼓励孩子积极进行体育锻炼。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父母要定期和孩子去锻炼身体,这不仅能让孩子有一个健康的体魄,为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好处,更能增进亲子关系,让家庭更和睦。

(三)提高家长素质,建立和睦家庭

家庭环境会影响家中每一位成员的身心健康。作为父母更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为,为孩子创造一个轻松、舒适的家庭氛围。同时,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教育孩子的同时,更要严于律己[3],为孩子树立榜样。父母在教育孩子的同时也要与时俱进,不能采用老一辈人的教育方法,要随着科技的进步积极接受新事物、新思想。父母平时也要多读书,养成好读书,读好书的习惯,这不仅会让自己掌握更多的知识,丰富自己的知识水平,还能对孩子起到一个耳濡目染的效果。在为孩子选择兴趣班时,也要多尊重孩子的意愿,不能因为父母喜欢什么就要求孩子学什么,这样只会打消孩子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他们的成长。同时,父母在要求孩子全方面发展的同时,也要培养自己多方面的兴趣和爱好,这样才能和孩子有更多的共同语言。父母对孩子的态度也十分重要。要做到爱孩子,但不宠孩子;要把孩子放在一个与其他家庭成员平等的位置上,而不是放在家庭成员之上。让孩子感觉到自己只是普通的一员,毫无特殊感,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四)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

第一,因材施教,这不仅是教师在教学中的方法,更适用于家庭教育,尤其是独生子女家庭。父母要全面、正确的了解孩子的优势和劣势,根据其自身特点,选择适当的教育方式,不能因为他们的“唯一性”,对其寄予过高的期望。第二,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赏识会让孩子变得更好[4]。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多多夸奖孩子,称赞孩子,让他们感觉到自己是父母的骄傲。同时,适当的惩罚也是必不可少的。父母不能一味的赞美孩子,在他们犯错时,父母有责任和义务帮助他们如何面对自己的过错,并以适当的方式给予惩罚,让孩子在未来可以更加积极正确的面对自己犯下的错。第三,家庭中要形成一种民主氛围。父母要尊重孩子,不能用“父母”的身份压制孩子的想法,使孩子惧怕表达。

(五)加强同学校老师的联系

孩子的主要教育活动场所主要是家庭和学校,因此,父母要和老师勤沟通,密切配合,互相交流教育信息[5]。让父母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动态,在了解他们学习情况的同时,还要帮助孩子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了解他们和同学之间的相处情况,这样更有利于和孩子的沟通。总之,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方式与多子家庭教育方式是存在差异性的,他们所处的环境不同,在这种环境下对毒症子女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为了更好的培养独生子女的身心健康,使其成才,家庭教育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父母要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全方面、多方位的培养孩子的各种能力,与学校老师保持一致,齐心协力,只有这样,独生子女才会更积极、健康,家庭才会更和睦,社会才会更进步。

作者:刘秋月 单位:大理大学

参考文献:

〔1〕刘畅.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D].华中师范大学,2008.

〔2〕徐运华.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研究初探[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02):82-83.

〔3〕龚晓洁.当前独生子女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06):121-122.

第2篇: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范文

这一命题的基本思想是,作为整体的独生子女既可能具有某些与非独生子女共同的心理特征,也可能具有一些区别于非独生子女的心理特征。因此,它特别强调要从独生子女“整体上”和独生子女成长的“全过程”这两个方面来进行探讨,以避免现有研究中大量存在的“孤立的”、“个别的”、“单一时期”、“单一对象”的研究视角和探讨方式,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从本质上加深对作为一代人的独生子女的心理特征的认识。这一命题涉及的主要内容将包括不同年龄段独生子女心理特征的现状、特点及影响因素;独生子女区别于非独生子女的主要心理特征及其理论解释;没有兄弟姐妹对青少年人格的主要影响;独生子女社会化的新特点与新问题等。

命题二:社会结构视野下的独生子女教育。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是中国大量独生子女现象出现以来被整个社会关注最多的问题之一,也是现有独生子女研究中探讨最多的一个方面。但目前对独生子女教育问题的探讨基本是从单纯的教育学学科视野出发,研究焦点通常仅围绕相对具体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方法问题,忽视了存在于局部教育环境之外的更为广泛、更加强大的社会结构因素的影响。针对这一现状,笔者认为,需要将目前与独生子女相关的各种教育现象与教育问题放到中国改革开放的大环境、放到中国社会结构转型的背景中去分析和探讨,努力从决定和影响独生子女教育现象的社会结构因素、社会文化因素方面去发现联系和寻找因果关系。这一命题包括的主要内容有: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与独生子女父母的教育问题,中国社会目前的教育分层与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大众传媒对独生子女教育的影响,同辈群体在独生子女社会化中的作用,影响独生子女教育的社会结构因素探讨等。

命题三:发展变化中的独生子女婚姻与家庭。独生子女家庭是中国社会中一类新型的“细胞”,许多与独生子女人口密切相关的问题和现象,都源自于独生子女家庭。特别是由于第一代独生子女已长大成人,伴随着他们的婚姻和成家又带来了一些新的独生子女家庭现象与家庭问题。对这些问题的认识需要从心理学、社会学、人口学等多种不同学科的视野来获得。这一命题的研究内容可大致分为两方面:一是与目前大量存在的、以“三口之家”为主要特征的普通独生子女家庭(或称为第一代独生子女家庭)有关的问题;二是与那些由第一代独生子女结婚成家后建立的新的第二代独生子女家庭有关的问题。如独生子女家庭结构的特点、变化趋势及其对社会的影响;独生子女家庭生命周期与家庭关系的变化;第一代独生子女的婚姻观念及其对家庭和社会的影响;独生子女养育独生子女现象等。

命题四:独生子女的风险与社会保障。独生子女对于家庭和父母的唯一性,意味着其家庭和父母在其成长的过程中将面临更大的风险。成年独生子女的意外伤亡将成为这种风险的集中体现。与独生子女家庭结构密切相关的另一些问题将包括“空巢”家庭的增多、家庭的社会支持网络弱化、家庭养老面临更大困难等方面。因此,研究独生子女家庭的这种风险和社会保障的现状,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解决办法,无疑是最近一个时期该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命题。其主要内容将包括成年独生子女意外伤亡与独生子女家庭风险,纵向家庭关系与独生子女家庭的社会支持网络,独生子女父母老年生活中的“空巢”现象及其解决办法,农村独女户家庭的养老支持及其面临的挑战等。

命题五:独生子女与国家人口政策的改变。独生子女人口是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产物。但作为政策的结果,这一代人在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又给中国社会的人口结构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近30年来,随着独生子女人口不断增加、成长,中国人口的结构也发生了巨大改变,而这又必将给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带来新的影响。这一命题的内容将包括:“双独家庭”二胎生育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第一代独生子女的婚姻市场及其婚配结构,“双独二胎生育政策”影响下的中国生育率水平变动,独生子女人口规模及变动趋势的定量分析与预测,中国人口结构的变化与独生子女人口政策的调整方向,独生子女政策与人们生育观念转变等。

第3篇: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范文

关键词 独生子女 家庭教育 问题 措施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从上世纪70年代末实施计生政策至今,“独生子女”这个群体已经达到了一亿之巨。从而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也日益引起了人们关注的目光。社会变迁和转型期一些复杂因素也渗透到了家庭教育中,所以新情况的出现也势必影响到了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

1 关注独生子女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典型问题

就目前现状来说,在中小学生中所作的调查和了解发现,独生子女的思想品德素质,相比非独生子女,主流还是好的。但是纵观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现状,理性的分析之后,会发现许多让人不解的地方:比如责任心不强,孩子喜欢争强好胜,心理脆弱等等,这些缺陷突出了说明了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出现了问题,才会引起这些不良现象。

1.1 过度强调智力教育

一句“望子成龙”,让多少家长的目光都盯在了孩子的分数上。一句“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则成了家长对孩子进行填鸭教育的美好借口。由于错误教育理念的支撑,所以孩子成绩的好坏成了家长喜怒哀乐的晴雨表。于是,为了孩子考上理想的学校,家长使出了浑身解数:请家教,买参考书法、绘画、音乐、作文、英语,家长忙得不亦乐乎,却忘记了孩子在天真烂漫的童年最需要的是什么。

1.2 道德培养的缺失

虽然现在国家在推行素质教育,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也没有全是学历加名牌。可是,对家长来说,那些望子成龙光宗耀祖的思维已经在他的脑海里定了性。所以他们认为,学习成绩仍然是唯一认定孩子是否成功的因素。在这样的理念的指导下,重视智育的培养而忽视道德培养就成为一种让人担忧的倾向。

1.3 过分娇宠溺爱

一个孩子一块宝,孩子本来就是家长的心头肉。尤其是独生子女家庭,家长把所有关爱的目光都盯在了这一个孩子身上,在给他们诸多压力的同时也给了他们过多的溺爱。不注重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包办几乎所有的事情。长期下来,孩子的动手能力差到极致。孩子失去了独自面对生活的机会。家长的一味溺爱剥夺了孩子锻炼自我的机会。这样的培养方法不仅不会让孩子成龙成凤,反而会害了孩子,把他们培养成寄生虫。

2 改变目前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的对策

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个和终身的老师,他们的行为对孩子的影响是最大和最持久的。因此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家长的文化修养,道德个性、行为习惯、家庭生活环境等,都会在日常生活中渗透进孩子的意识中。所以为了孩子好,为了真的对孩子好,家长需要改变的东西很多。

2.1 切实转变育儿观念,以培养孩子自立能力为重

人的一生不会是一帆风顺的,至少会在某个阶段遇到或大或小的挫折是必然的。如果这个时候,孩子没有自行处理的能力,那么,他可能会被生活的风雨打倒。或者,作为家长,真正爱孩子的表现是培养他的自理自立能力。如果家长过度溺爱孩子,让其躲在自己的羽翼下生活。那么当有一天,父母远离了孩子的时候,他就没有能力独自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孩子也不可能成长为家长所希望的雄鹰,因为你没有给他自由翱翔的天空。

所以,最需要改变的是家长的育儿观念,要从避风港改变成助理者。家长可以根据自己目前自有的能力为孩子培养出一片沃土,让孩子们在这片土壤中自由呼吸、良性发展。家长要把自己那种老母鸡的心理抛弃掉,让孩子从融入家庭开始,先做自己的事情,再参与家务劳动,然后鼓励孩子去参与公益活动,还给孩子一片自由的天空。

2.2 坚定信念,加强孩子思想道德培育

当今社会,学习好不代表其它素质好;名牌学校不代表工作能力强。所以家长在重视开发智力的同时,有意识地对孩子渗透德育的内容。学会做事,学会做人是比学会学习更为重要的。例如,可以培养孩子热爱劳动,自己洗袜子戴红领巾;培养孩子孝敬父母,好吃的东西不要单独留给孩子,让他们学会分享;培养孩子明辨是非的观念。对就是对,错就是错。不要因为爱他就变得没有原则。学会做人、学会合作、学会竞争,要将关注孩子的分数转到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上来,让孩子树立“天生我才必有用”的信心。作为家长,更要让孩子领悟传统道德的精华,学习新的、具有生命力的社会道德规范,以提高其道德评价和道德选择的能力。

2.3 身正为范,发挥自身示范作用

俗话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老祖宗也留下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名言。所以,家长希望孩子成长成什么样子,自己就首先要有什么样子。用自身的品德修养和人格魅力影响孩子,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这样比喋喋不休的语言教育效果要好很多。所以家长要端其行正其身。

孩子,是一个家庭的希望和未来。每个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生活的强者,作为家长,希望孩子成才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何让孩子成才,这是个技术活,不是只有爱就足够了。看这颗种子在你的手中长成参天大树还是盆景,取决于你的“技术”:爱的技术和培养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刘云凤.谈小学的独生子女教育问题.教育探索,2005(7).

第4篇: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范文

关键词:独生子女群体 特点 教育途径

由于家庭教育背景的不同、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经济转型、社会竞争和就业生活压力大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高校独生子女群体的心理问题表现地非常明显,并且导致了许多的问题,被高校教育者广泛关注。了解高校独生子女群体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行为方式,对于高校管理有着重要的意义。只有真正的了解了他们,才能融入他们,把握其心理,从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 高校独生子女群体学生的主要问题

独生子女作为家中的唯一孩子,受到家中长辈的过分溺爱,在如此宽容的环境下成长,自有其独特的性格。独生子女具有兴趣广泛、有主见、知识面广、特长较多等优点,但是他们同样也具有一些缺点,例如表现欲很强,心理承受能力等,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在家里的时候,独生子女的方方面面都会被长辈照顾的很好,要求的事情也都能很好的被满足,但是到了学校之后,学校里人才济济,他们会在竞争中失败,从而消极的面对学习和生活,认为别人抢了他们应得的东西,造成心理偏激。另外由于他们缺乏和家人以外的人沟通,会在学校期间产生自闭心理,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得到很好的缓解,会给他们今后的发展带来很不利的影响。

(二)生活自理能力较差。由于在家庭里独生子女是唯一的孩子,家长们会对他们过分的溺爱,以至于做到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但是等到学校之后,很多学生面临着自己处理吃穿住行的问题,很多人由于缺乏经验,很难在刚开始就处理好这些问题,导致情绪波动大。他们会在学校里表现出很强烈的不适应性,会产生恋家情况,严重的甚至产生辍学的心理。

(三)情绪控制能力较差。由于父母在家里对独生子女都是百依百顺,导致了他们到学校之后,在和同学相处的过程中,不会顾及同学的感受,不懂谦让,和同学发生不必要的冲突。同时由于他们的争强好胜,导致朋友较少,日常交际能力较弱,无法得到真正的友谊,体会不到学校生活的乐趣。

(四)责任感较差。很多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集体观念淡薄,对纪律不看重,不屑于与他人协同合作,我行我素,没有全局观念,缺乏责任感。同时,他们没有真正意义上懂得自己对家庭应负起的责任,对国家应负起的责任,不能把自己融合在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下,不利于今后更高层次的发展。

二、高校独生子女群体学生的教育途径研究

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曾提到: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可见对少年教育的重要性。因此,学校辅导员要认真了解独生子女的心理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教育途径,保证独生子女教育正常有序。

(一)加大心理课程的开展。学校应该改变传统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不能只是用这些宽泛的概念来教导学生。教师应该从心理健康教育层面出发,不断获取新的心理学教育知识,提高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能力。教师应该站在和学生平等的地位上,把学生当朋友,真正的走进学生的心里面,用朋友式的述说,来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养成自立、自强、自尊、自信的品质,对于学生的心理问题,要严格的保密,避免在公共场合宣讲,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为学生学习生活提供帮助。

(二)加大对责任教育的宣传。教师应该在日常教学中加入学生间相互合作完成任务的课程,并细分每个人应该负责的领域,加强他们通过协同完成工作的能力。同时教师也可以让独生子女学生担任班干部等,培养起他们的责任感。总之教师应该认真了解独生子女的责任感状况,不断的加强责任教育的宣传,让学生们体会到自己应该肩负起的对家庭、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的责任。

(三)结合家庭进行全面教育。很多学生是异地求学,但是和家庭的联系却相当密切,所以学校应首先意识到家庭对学生根深蒂固的影响力,辅导员在处理独生子女问题时应及时与家长沟通交流,在从家长那里获得学生情况的同时也使得家长更了解孩子在校的作为,从学校和家庭两方面,有针对性解决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保证独生子女的健康成长。但是在和家长沟通的时候,要合理适量,不然就会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不利于教育工作的开展。

(四)增加实践课程。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可以自己掌握解决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所以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应增加实践教育的课程,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这样,不仅可以改变学生眼高手低的毛病,加强他们和其他学生的沟通交流,还能增加他们的集体荣誉感,让学生真正的在实践中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改正自己的缺点,从根本上养成学生自我管理和教育的习惯,给学校教育减轻负担,使家长们放心。

三、结语

独生子女群体学生的教育对于其良好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学校应该在结合当前国际国内大环境的基础上,对于独生子女容易出现的问题重点防范,通过适时合理的引导,保证独生子女在学校教育中完成从青少年向成年人的过度,保证他们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顺利发展。

参考文献:

[1]夏明涛,李冬霞.浅谈独生子女大学生生命观的几个问题[J].学问

第5篇: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范文

一、个案描述

这是一则从网上看到的消息:几年前的十月份,大连沙河口区的一位70多岁高龄的周老太,收到了一份让她颇感无奈的快递。快递里面是她的刚上大学的孙女寄给她的一大包衣服和7双袜子,这可不是孙女孝顺给周老太的,而是孙女要奶奶帮她洗衣服。这则消息的出现,让人们在惊讶和无奈之余,对当前我国的独生子女教育产生了强烈的质疑。独生子女对于家庭的依赖主要体现在一下两个方面:

(l)心理上的依赖。独生子女似乎成了长不大的一代。调查中发现90%以上的本市独生子女每个周末都要回家,如果几个星期不回家,心里就会非常失落。

(2)生活上的依赖。生活中的事情由父母越姐代应被独生子女看成天经地义的事情。每年9月初大学新生报到,家长送孩子上大学己经成为校园的一大景观。调查中发现,80%以上的独生子女大学生都由父母送到学校,一切手续都由父母代办,甚至父母把床铺好、一切嘱咐完毕后才离开。

二、个案分析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高校独生子女大学生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它的形成与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社会氛围、自我培养动机均有密切联系。

(一)家庭因素

独生子女一代,普遍家庭环境较好,经济条件优越,在家庭中是“小皇帝”、“小公主”,他们的物质要求能得到充分的满足并无他人与之分享和争夺,家长用过分的爱满足他们的要求,百依百顺、过于保护。在成长过程中,孩子没有挫折的体验,这会导致独生子女形成依赖性格,遇事退缩,自制能力差。在他们得到了充分的父爱和母爱的同时,也获得了较多的智力激励和发展空间,家长对其前途充满憧憬,一心只督促其学习,但对其能力、兴趣、需要方面缺乏理解,常常强迫孩子学习,这会导致独生子女缺乏适应社会、适应生活的能力。独生子女们从小与成人接触机会较多、知识面较广,这些都使他们显得比较聪慧和健康。

(二)学校因素

随着“双休日”制度的实行,学生的课余时间明显增多,但学校娱乐场所、活动器材、活动技能的缺乏和娱乐形式的单调,又使过惯了“三点一线”式生活的独生子女大学生得不到足够的文化活动。因此,有些人觉得大学生活并不像中学时想象得那样丰富多彩,而是单调、枯燥和乏味。另外,人的个性千差万别,他们学习、生活的集体成员来自不同层次的家庭,加上地区间的差异,对刚刚融入集体生活的独生子女大学生来说,要适应并融入这个集体,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将会直接影响他们今后的学习与生活。

(三)社会因素

现阶段,不仅独生子女大学生群体的产生和成长的过程有一定特殊性,他们成长的社会环境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他们大都出生于80年代初,当时正处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初期。这一阶段正是我国现代化过程的社会转型时期,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生活力-式、价值观念、道德模式都处在不断变化中。社会的开放和传播媒介正逐步现代化,新生事物层出不穷。在社会新旧体制、秩序、规范的并存交替和冲突的过程中,传统思想受到西方文化和世界新技术革命浪潮的猛烈冲击,人们的思想处于一个过渡和待成熟的阶段。

三、Σ呓ㄒ

(一)教师要言传身教

学校在注重培养独生子女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同时也应加强教师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不仅通过他们传授相关知识给学生,还要通过他们的实际行动引导大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傲到以下三点:

(l)敬业。敬业是教师对良知的尊重,是神圣在工作中的体现,是在工作中流露的优秀品德和人格。敬业的教师,会专心致志于本职工作,在工作中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尽自己的义务,努力将工作做好,表现出高度的责任心,从而在学生面前树立模范形象。

(2)勤业。勤业就是勤奋地从事自己的工作,这是尽职尽责的态度在日常工作中的具体展现,也是生命价值在平凡、点滴的具体事务中实现的惟一途径。

(3)精业。我们处在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我们面临的教育对象是当代的独生子女大学生,是国家与民族的未来,教师惟有不断地自我发展、自我提高、自我完善,才能更好的履行教育这神圣的职责。言教不如身教,一个教师的道德水平,社会责任感的强弱将会影响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强弱。

(二)创新生活实践教育课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为了使知识走进学生的生活,并加强“知识世界”与“生活世界”的联系,应开设相应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亮点。我们应考虑提出基于生活能力培养为基础的高校教育课程内容,从而培养独生子女大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为他们面临的现实生活和即将面临的未来生活做好充分准备。

(三)开展社会实践教育

要充分发挥集体实践活动的重要作用,并从中注意分析独生子女大学生们的心理特点及其价值观念,作到有针对性地对其加以引导,使独生子女大学生从中提高认识自我、分析自我、塑造自我和完善自我的能力,增强自我管理的愿望和动机,从而在社会化过程中尽快找准自己的位置,建立正确的人生价值体系。

结论

我国自1979年实行独生子女政策以来,一度受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有些独生子女在性格和行为上表现出了某种特异性,人们对独生子女的前途十分担忧,并有过一些不正确的看法和说法,认为独生子女是“小太阳”,担优他们成为“被宠坏的一代”,无法托起明日的世界。近年来,随着独生子女大学生的数量日益增加,对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也引起了理论界和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和争论。

本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通过多种研究方法的运用,客观地总结了当今独生子女大学生在个性品质、人际关系、学习与生活、教育管理及社会适应力方面存在的优势与劣势,并从中剖析影响独生子女大学生个性特征的家庭、学校、社会因素,阐明了独生子女大学生教育管理问题研究的必要性,指出了目前高校在独生子女教育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一般问题,提出加强和改进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具体策略,特别是创新教育课程内容,生活实践教育策略的提出具有创新和实际意义,从而促进整个大学生群体更快、更好、更全面地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阮阳,刘莎. 当前中国独生子女的心理特点及教育对策[J]. 达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Z2)

[2]王亦戎. 搞好独生子女教育的几点建议[J]. 时代教育. 2007(27)

[3]王强. 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研究[J]. 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03)

第6篇: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范文

【关键词】山区农村 独生子 初中阶段 行为偏差 教育探讨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经济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农村独生子女家庭的经济条件往往与城市没有了什么区别,学习条件也非常好,按理说他们各方面应该进步更快,但实际情况往往并非如此。相当一部分独生子女的心理素质、学习成绩远远比不上一些家庭条件较差的非独生子女学生。他们往往性格暴躁,自私霸道,好逸恶劳,不求上进,整天迷恋于电子游戏机和卡拉OK娱乐场所之中,学习成绩一直排在全级学生末尾。在家俨然一位小皇帝,在班上,对于正常的值日清洁劳动也是嫌脏、嫌累,经常推诿。

诸如此类行为偏差的独生子女的教育是困扰我们教学的一个难题。山区农村独生孩子在初中阶段行为偏差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父母对孩子的过分的溺爱

实行一孩化的家庭,生活条件比较好,对孩子的物质生活有求必应,要啥给啥,对孩子一味迁就和溺爱①,实施“保姆式”的教育,孩子完全处在一种由所包围的“保温箱”中,这样,使孩子自觉不自觉地加重了自我意识,形成了过度自我中心的心理定势,只顾自己,不考虑他人。

第二、父母对孩子的过分呵护,孩子缺乏锻炼

有不少独生子女家长担心孩子承受不了批评,出于一种特别呵护心态,对孩子的缺点错误,很少因势利导进行必要的批评教育。在孩子管教中,迁就过多,不厌其烦地给予帮助,唯恐孩子受到一丁点伤害,对孩子喜爱,想尽一切办法满足子女的要求②,孩子出了问题很少严肃对待,往往没有及时纠正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偏向言行甚至错误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第三、父母对孩子缺乏必要的吃苦耐劳教育

现在的独生子女基本上属于甜水泡大,很少有吃苦经历,贫困、饥饿对于他们来说不知是何滋味。因为是独生子女,家庭都视为掌上明珠,尽量不想让孩子吃苦受累,对孩子的生活会尽可能进行全方位包揽。这样做的结果,必然是形成孩子怕吃苦的性格。

用什么方法能够更加有效的纠正这些孩子的偏差行为呢?要纠正这些孩子的偏差行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应该对孩子进行理想前途教育等方面的教育

老师应当负起这个责任,在各个岗位都要为“教书育人”这个目的尽职尽责,使他们茁壮成长,当然这是一项既复杂又浩大的工程,需要有关领导的高度重视,家庭学校和社会多方面的配合,才能奏效的。

2.应该从心理角度去引导形成积极健康心理

学生行为不端,更多是指出其错误,告诫他今后改正,很少从心里角度去引导形成积极健康心理。学校有心理健康教育,但心理健康课程落实却注重共性教育,很少因材施教,实行个性教育。对问题学生要有个性化的帮扶举措,要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3.应该对孩子进行必要的告诫教育

因为孩子在家里很少受到父母批评,在学校很少接受个性化的心理帮扶与对应的惩戒教育,基本上都是在顺境中生活,很少有挫折感,遇到挫折往往就会显得无所适从。所以从小就有必要的批评举措,使他们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的问题,学会自我克制,这样对于老师的善意批评就不会感到太多委屈而走极端。

4.对孩子的任何细节的行为偏差都应该予以重视及时纠正

大因小而起,对孩子的任何细节的行为偏差都不能小事了了,让孩子树立接受批评的勇气;对孩子的心理问题应该随时关注,多与孩子沟通,避免偏执阴影笼罩。

5.有意识让孩子经历一些挫折锻炼和劳动教育

不经风雨难见绚丽彩虹,不经挫折难以健康成长。通过挫折教育让孩子提升抗挫折能力。人生的路不可能一帆风顺,从小培养孩子抗挫折能力,这对孩子未来人生大有裨益。还有就是忽略对孩子的劳动教育③,孩子回到家,没有给孩子劳动的机会,自然而然长期这样孩子就养成了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这对孩子以后出到社会生活是极为不利的。

如何教育好独生子女,使他们茁壮成长,不但是学校的责任,也是家长的责任,也是社会的责任,只有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才能是独生子女教育问题得到良好的解决。

【注释】

① 杨雄. 当期我国家庭教育面临的挑战、问题与对策,《探索与争鸣》,2007 年第2期第68页.

② 刘海鹰、刘昕. 中学阶段独生子女关系调查报告,《当代教育科学》,2004 年第9期第30页.

第7篇: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范文

关键词:独生子女 独生子女大学生 教育

独生子女在大学生中所占比例越来越高,与非独生子女相比,独生子女大学生的特点有:一是生活上的“娇”;二是性格方面的“独”;三是 心理方面的“脆”;四是身体素质的“弱”。针对以上特点,高校的教育工作要对独生子女进行生活素质、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挫折教育和进行心理咨询。此外,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加强与社会和家庭的沟通与联系,共同关注、引导,努力把独生子女大学生教育和培养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大批的独生子女陆续走进高校,大学中独生子女占的比例越来越高,对独生子女大学生的管理和教育问题,成为高校教育工作者研究的一个新课题。

一、 独生子女大学生的特点

与非独生子女相比,独生子女大学生的家庭条件相对比较优越,家长对其倾注了更多的爱,寄予更高的期望。由于这种特殊的成长环境和教育方式,使他们除具有当代大学生的共同特点以外,还表现出他们独有的特点,如思想活跃、兴趣爱好广泛、具有音体美等方面的专长。除此之外,独生子女大学生还具有许多不容忽视的缺点。

1、生活方面的“娇”:独立生活能力和自理能力差。独生子女大学生家庭经济条件较优越,导致他们生活中讲求吃穿、摆阔气、讲排场,往往浪费严重,不像非独生子女那样勤俭节约。独立生活能力和自理能力较差。相当一部分新入学的独生子女不会铺被褥、洗衣服,不会整理自己的物品。新生报到时家长送到学校,而且帮助子女排队注册、领取物品等,军训中怕苦、怕累、怕脏、经常哭鼻子的往往都是独生子女。

2、性格方面的“独”:不善与人合作,集体意识淡薄。独生子女都是家中的小皇帝,习惯于父母的宠爱、一切以自己为中心,自己得到过多的爱,而往往很少站在别人的角度,替别人考虑。在与人的交往中,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谦让,不顾别人的感受,容易与别人闹矛盾。由于自我意识强,不愿受纪律的约束,一旦自己的要求得不到满足,往往我行我素,不顾全局。

3、心理方面的“脆”:感情脆弱,承受挫折的心理能力差。与非独生子女相比,独生子女一方面表现为活跃聪慧、充满自信,另一方面又表现为感情脆弱,承受挫折能力差。在评优、入党等方面不顺利时,表现出过分的失望、焦虑、冷漠等情绪;生活中遇到困难和问题就哭鼻子、找家长求援;与同学闹别扭时不会妥善处理,往往采取逃避或报复的手段。

4、身体素质的“弱”: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也应提高了,但事实却并非如此。多数独生子女在家娇生惯养,没能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加之对健康观念认识不够,独生子女的身体素质不容乐观,独生子女中肥胖、超重和近视的人数居高不下。某高校2005年的新生军训中,在训练场上因气温略高而晕倒的11名新生中,有7名是独生子女。

二、对独生子女大学生的教育

生活素质教育。学校要从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入手来引导学生,一是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卫生习惯,按时作息,合理饮食,注意卫生。按道理来讲,这些事情小学生都能做得很好,但实际上,我们的家长和中小学教师却往往忽视这方面的教育,导致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卫生习惯。这些看似不起眼的日常琐事对一个人良好品格的形成起重大作用;二是培养自强自立、吃苦耐劳的精神。通过读书、谈话、观看影片、组织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学生自强不息,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使学生做到生活上自理、管理上自治、学习上自觉、思想上自我教育。此外,学校要创设条件,组织学生走向厂矿、走向农村,让学生参加劳动,让他们在汗水中得到锻炼,培养吃苦耐劳的品格;三是加强体育锻炼。高校要重视学生体育素质的培养,抓好体育课,将体育素质纳入到毕业生考核体系中去,制定一套体育达标标准并严格考核,如果学生毕业时没能达到应有的标准,就象没拿到计算机证书和英语四级证书一样,不发学位证书或毕业证书。

作者单位:山东东营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金晓曾.浅议独生子女大学生的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04):36-38.

第8篇: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范文

学校是少年儿童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学校的教育得失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影响重大。据调查,现在学校在校生中,独生子女的比例已超过九成。“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国策”,而做好独生子女的教育则为国策之后盾。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不仅成为学校教育工作中面临的一个新课题,而且也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

根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进行的一项调查表明,中国的独生子女普遍具有六大不良习惯:

1. 自私,做事常以自我为中心,凡事先考虑自己的利益得失,不知为别人着想。

2. 任性骄横,家庭成员关系颠倒,走向外部社会也不懂得尊重别人。

3. 社会适应能力差,个性有孤僻、缺少热情的倾向。

4. 自主精神和自立能力差,依赖性强。

5. 不爱惜财物,在消费中盲目攀比炫耀。

6. 学习被动,缺乏刻苦钻研的精神,有厌学情绪。

根据以上的调查结果,在几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对独生子女进行教育:

一、感恩教育,为独生子女健康教育“搭桥筑路”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爱,每时每刻都在沐浴着爱的芬芳、父母的关爱、朋友的友爱、社会的博爱以及其它各式各样的爱无时无刻不在包围着我们。独生子女们对这些无私的爱习惯了,漠视了,甚至会横眉冷对,在他们的眼里,这种爱是对他们成长的一种赠予品,是不承认他们做为社会的独立个体的一种表现。为此,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我从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1. 感恩父母。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爱就是父母对子女的爱,特别是独生子女,随着家庭结构逐渐向4-2-1的模式发展,父母、祖父母几乎把全部的爱都倾注在了独生子女身上,用爱把独生子女包围得密不透风,由此养成了独生子女刁钻、任性、骄横的性格,他们做事先考虑自己的利益得失,甚至父母的做法违背了他们的想法,便会与家庭对立,与父母对抗,甚至出现过激行为。

我们班级有位姓王的同学,一天因为父亲叫她起床早了一点,便与父亲大吵一架,并以不读书相要挟,要求父亲向她赔礼道歉,并威胁说如果父亲不离开这个家,她便永远不上学或者去死。她的做法伤透了父母的心,母亲整天以泪洗面并卧床不起,但又拿她毫无办法。得知这一情况后,我在一个黄昏把她约到了郊外,开始她对我很排斥,无论我聊什么话题,她都一言不发。后来,我问她知道为什么孩子的生日又是母亲的受难日吗?她低着头说听过这个说法,但不知道是什么意思,我给她讲了我从怀孕到生产,后来由于羊水少只能实施剖腹产,孩子生下后又因感染住院一个月的经历。听完后她哭了,她说她一直是家中的小公主,要什么有什么,一有不顺心的事大人们更是惊慌失措,今天才知道大人们是那么不容易,回到家后,她向父母道了歉,并回到班级努力的学习,她说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用成绩来回报父母。在她的影响下,班级里的学生放假回家为父母干点活儿、倒杯茶、洗次脚,在母亲节和父亲节送张贺卡、道一声辛苦已成为一种习惯。

2. 感恩老师。随着独生子女在班级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在课堂上不听课、搞小动作的人多了,不接受老师的批评甚至顶撞老师的多了,有些学生和老师对面碰到也是一言不发,避而远之。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荀子曾说过:“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俗语说:“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只有尊重老师,从心里亲近老师,才能学好其所传授的知识。

针对独生子女为人冷漠、不懂得尊重别人的现象,初一的新学期我召开了以张米亚老师、谭千秋老师的事迹为背景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主题班会,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了老师每堂课背后的艰辛付出。每次的课间10分钟,我都坚持留在班级,与学生们谈心,上至天文地理,下至吃喝拉撒,在谈话中潜移默化地教育和感动学生。此后,在课堂上不学习的学生少了,顶撞老师的学生少了,不完成作业的学生少了,班级迎来了又一个春天。

3. 感恩社会。责任感作为一种道德情感,是一个人对国家、集体以及他人所承担的道德责任。都说这一代的独生子女是自私的,他们社会责任冷漠,对于自我空间的陶醉,对自己是世界的中心这一概念深信不疑,对道德丧失认识,对基本的国家观念淡化。为了他们能更好地承担起未来社会的责任,在平时的班级管理中,我常要求他们: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无论大事、小事,先用自己的爱心去面对,长此以往,自私的小公主、小皇帝们也知道自己身上肩负着重大的责任,社会公德感加强了。春季南方干旱,他们能省出自己的零用钱捐给旱区,玉树地震他们伤心落泪,自发地组织捐款。

二、反思教育,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我利用班级的墙面做了“三省吾身”专栏,分为“一日之省”、“一周之省”“学期之省”三个栏目,内容涉及为人处世、理想学习、品德态度等多个方面,每天学生把自己做得不好的地方反思后形成文字贴在相应的栏目里,周汇总、月总结。随着时间的流逝,学生反思的内容越来越少,得到别人夸赞的地方越来越多。多年的教育教学工作让我深刻地感受到,在注重提高独生子女学生能力素质的同时,更应该重视独生子女的思想政治教育,反思教育能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从根本上增强独生子女适应社会、学校生活的能力。

三、自信教育,为独生子女的人生洒满阳光

第9篇: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范文

【关键词】单独二胎 非独生子女 家庭关系 全面二胎

2014年的 “单独二胎”政策到2015年“全面二胎”放开的推行,这一举措的实行与发展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全国各地多个城市都展开了不少调查研究,但往往涉及面广而不精,或是在宏观层面徘徊,我们的研究将宏观政策与具体的家庭关系结合。

一、主要研究内容

(一)“放开二胎“政策对于家庭成员间关系及社会的的影响

人口问题一直是国家关心的重点,但是最关键的还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问题。“二胎”政策的开放,带来多方面的社会效应。但由此而引起的家庭关系的复杂化还仍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

计划生育已经施行了30年,“二胎”政策的放开造成了微观家庭中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的脱节,尤其是80、90后年轻父母不懂得如何处理两个或多个孩子带来的家庭关系复杂化问题,这决定了我们研究分析非独生子女家庭并得出建设性的防范对策的必要性。其次,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工作压力增大,不仅仅是自身就业、住房压力,孩子上学、抚养等物质成本的提高,更有时间精力体力的不充足对两个孩子的家庭关系所造成的影响。最后,住房商品化,邻里关系冷漠的社会环境使人们更加依赖于封闭的家庭生活,几个人组成的家庭成了很多人唯一的“安全港湾”,这种封闭的家庭模式对于孩子的成长与教育也将造成一定影响。因此,对预期未来几年两个孩子使得家庭关系复杂化的研究能在“单独二胎”政策实行过程中立起预警灯,提供不仅合理又切常情的具前瞻性的应对方法,具有极大的迫切性。

(二)分析调查问卷及模型研究

我们的主要调查范围为浙江的若干个县市,通过发放问卷、实地采访等方式进行数据收集,随机选择非独生子女家庭进行调查,得到需要的相关数据,再通过文献分析法,收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作为参考。我们将调查所需的数据进行分类整理归纳和相关分析,抓出重点,通过模型的建立和探讨得到联系非独生子女家庭关系的机理分析模型,更加理性、专业的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

(三)调查研究与预防建议

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应对家庭关系复杂化、缓解家庭矛盾和问题的方法,提供“单独二胎”政策实行过程中可能存在社会问题的前期预警和解决方案。从父母、政府、社会等方面提出相应的预警机制,形成和谐的家庭氛围和社会环境,让孩子们健康快乐的成长。

纵观整个中国的教育问题,个人意识过强、不懂分享不愿奉献、人际交往能力太差是普遍的现象。本次项目的研究从家庭关系出发,研究非独生子女家庭中多个子女的相处问题,缓解矛盾、解决问题。从小培养孩子积极健康的心态,善于选择、学会舍弃、懂得感恩、学会奉献。同时增强孩子与他人的互助意识,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与健全的人格,保证孩子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处于优势。让孩子学会并适应在多名家庭成员的环境下健康成长,学会与他人沟通、相处、互助互爱,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改善家庭整体氛围,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创建和谐家庭。

二、非独生子女家庭关系复杂化分析模型建立与研究

(1)亲子之间的关系。首先,父母透露将要生育第二个孩子这个讯息就能影响第一个孩子的心理状态。有37%的孩子对父母生育二胎持反对态度,担心从父母处获取的爱被分走了,从而表现出性格敏感而缺乏安全感;其次,父母对两个孩子有偏爱会造成孩子心理不平衡,使得孩子对父母心存芥蒂;第三,有64%的父母表示,要同时照顾两个孩子,这对父母来说经济负担、精神负担都大大加重,难免有疏忽之处,也容易出现亲子之间的矛盾冲突。

(2)兄弟姊妹之间的关系。即便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孩子之间却往往会闹出各种各样的矛盾。或为了得到父母更多的关爱,或为了争夺玩具的优先使用权,孩子们在争执竞争过程中导致感情不佳让很多父母感到无措可施。

(3)整个家庭的关系。重男轻女、偏爱幼子的偏见仍然存留在一些人的思维中,尤其是老人们常常会表现出对男孩、对年幼孩子更多的偏爱;在非独生子女家庭中,孩子的隐私更容易暴露,往往使得家庭关系更加复杂。

以上剖析的是非独生子女家庭关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但与此同时,多一个孩子对家庭关系来说也会产生积极有益的影响,有87%的受访者认为孩子相伴成长,更加懂得互相分享与鼓励;还有76%的父母认为自己的时间精力分散给了两个孩子,而不像一个孩子时那般溺爱,反而起到了孩子能自主自立的效果。

三、改善非独生子女家庭关系复杂化的对策

(1)孩子的角度而言。大孩子要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心态,爱护幼小,从而减少由于弟弟妹妹的出生而造成的内心失落感。两个孩子要从心里接受自己身处的家庭角色,相互接纳对方的存在,多和父母、兄弟姐妹交流沟通,相亲相爱。

(2)家长的角度而言。家长要树立正确的观念,换位思考。尤其要体会到大孩子内心情感的变化,多与大孩子谈心交流,帮助大孩子重新建立家庭角色认知。家长应注意观察每个孩子的兴趣爱好,发现孩子的独特优势,鼓励他们做最好的自己。并且积极为孩子之间的交往创造条件,培养孩子之间深厚的亲情,促进家庭关系的改善。

(3)社会的角度而言。政府部门以及社会组织应积极为计划生育二胎的家庭组织相关的讲座、辅导等活动,指导如何处理以后可能出现的家庭关系复杂化的问题,让家长做好心理上和行动上的准备。政府部门在实行“二胎”政策的同时,应该要考虑到出生率增加带来的相关社会问题,因此要加大教育资源的投入,加强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营造完善的社会配套机制等,为每一个家庭造福,促进社会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