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美术课程的特点范文

美术课程的特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美术课程的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美术课程的特点

第1篇:美术课程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新媒体;“90后”大学生;人文艺术课程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8-0083-02

对于职业教师来讲,备课是我们的工作内容,“备人”则不是每位教师都能做到的。“备人”其实就是研究受教育者――我们的学生――的特点,人是环境的产物,同时我们还要研究当下环境中的学生特点,只有抓住学生特点,才能因材施教,对症下药,使教学更有针对性,教学效果事半功倍。作为一名高校人文艺术课教师,最近几年开始研究当下大学生的群体特点,以下是研究心得和相关教学改革策略设想。

一、新媒体环境下90后大学生群体特点

(一)何为“90后”大学生

理论上,1990―1999年间出生的年轻人我们统称“90后”,自2008年以来,“90后”们陆续进入大学校园学习、生活。我们教育工作者称其为“90后”大学生。这批大学生的成长环境与以前的“80后”、“70后”都不一样,从社会环境来看,他们成长于我国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物质条件相对丰裕,信息来源渠道多样,但是社会贫富分化逐渐加大,“90后”大学生隶属的社会阶层相对复杂;从家庭环境来看,这批大学生大多数来自独生子女家庭,他们的父辈多为“60后”、“70后”,这代人的父母接受的教育相对完备,思想相对开放,价值观相对多元,眼界相对开阔,他们目前正是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从学校环境来说,“90后”的成长伴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他们这代人所受教育已经不完全是传统的“应试教育”,而是吸收了很多西方教育理念的改良教育。这些都对“90后”大学生有着直接的影响。

(二)“90后”大学生所处的新媒体环境

“90后”成长的时期也是互联网迅猛发展的时期,是新媒体快速成长的时期。“新媒体(NewMedia)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等。新媒体亦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严格地说,新媒体应该称为数字化新媒体。”①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除了在传播媒介方面可能有所不同以外,在与用户互动方面有着极大的差异,传统媒体与用户的互动往往比较单一甚至滞后,但是新媒体则进入“用户也是信息生产者”的新局面。

(三)新媒体环境下90后大学生群体特点

1.数码时代原住民。90后的童年伴随着互联网在中国的普及,90后上小学时手机基本普及,90后进入青春期的时候,移动互联网进入爆发增长期。如果要给这代人画一幅漫画,可以画一个右手拿鼠标,左手握手机的形象。这代人对于电脑、网络、手机的黏合度超过了之前的任何一代人。信息获取手段极度多样化。但是这样貌似海量的网络信息海洋,往往是碎片式的信息居多,所以这代人要想拥有系统化的个人知识信息体系仍然必须付出艰苦的努力,并不是“百度”几下就可以解决的。但是这种海量的网络信息,反而会带来90后的认知“幻觉”。

教师要认识到这一点,不断引导学生阅读经典,系统掌握专业理论和知识,踏实练习专业实践技能。否则他们将成为熟练掌握搜索引擎的半瓶醋!如果做不到这些,即使获得大学文凭,含金量也值得怀疑,将来发展后劲也可能不足,尤其是打算进入学术研究领域的学生。

2.个人选择多元化。这代人在价值观、审美趣味、爱好、追求乃至职业规划方面的选择十分多样化。“古风”派可以穿着汉服到大街上玩“快闪”;“穿越”迷则会成群结队地到雍正陵前烧纸;“火车”迷则会揣着无线电追逐日渐稀少的绿皮火车……很多我们从来没想过的事情,90后认为理所当然地玩嗨天。个人选择多样化的实际反映了这代人思想的多元化,也反映了这代人对自我欲望和需求的尊重,以及他们不随波逐流的勇敢。这对教师的教学要求提出了双向要求――首先,教学内容不要“一刀切”,允许学生多角度多样化的教学反馈。如果可以,尽可能调整教学内容,多准备几个解读角度。其次,教师要注意加强对学生进行主流价值观和集体意识的教育。21世纪的教育既应尊重个体,又不能矫枉过正,对学生放松集体意识和主流价值观的教育,否则容易堕入自由、散漫的个人主义深渊。

3.感情表达更直接。90后敢爱敢恨,在感情表达方面似乎更直接――一边看电影一边用“弹幕”软件吐槽就是这代人干的事。由于相当一部分人自幼物质丰富,他们可以毫不吝啬地为喜欢的偶像买单,属于娱乐圈“粉丝”经济的基石。他们对于身边喜欢或不喜欢的人也会不吝于直接表达。这些表达很多都是通过网络或即时通讯软件来完成的,比如贴吧、人人网、微博、微信朋友圈等。

这点对于教学评估――对于任课教师要求就高了,因为表达更直接,对任课教师不满意则毫不避讳地打低分,如果喜欢任课老师则会打高分甚至直接对老师示好。比如给老师送礼物,甚至请老师吃饭等。广州某高校的一位教师因为工作原因暂时要在北京逗留一段时间,他的一个学生居然专门从广州坐飞机来北京看他。

4.对即时反馈要求高。电子游戏几乎是每个“90后”都接触过的,即时反馈是电子游戏游戏机制的重要特点。“对”或者“错”,在游戏的虚拟世界里会很直接、迅速地反映出来,玩游戏长大的90后似乎习惯了这种反应机制。对即时反馈要求高成为“90后”思维的重要特点。

如果我们可以抓住“90后”的这些特点在教学上进行相应调整:比如缩短教学测验和评改时间差,最好当堂给出结果,这可能会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帮助。

二、新媒体环境下以90后大学生为教学对象的人文艺术课程教学改革对策

(一)利用新媒体优势,做好教学过程管理

巧妙利用微信群社交功能,延伸课堂,比如《大学生视唱练耳》课程,可以建立该课微信群,让同学上传自己的视唱音频或视频,教师对此进行考核和评价,这样不仅可以有效进行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过程考核,而且可以节约课堂教学时间(否则考核会占去不少的课堂时间,尤其是对于80人以上的大课堂),同时还可以有效延伸课堂“空间”――微信可以保存交流的影音资料,这些资料可供师生反复研究和学习。

(二)利用新媒体优势,做好个性化评价

针对当前学生爱好多元化的特点,师生既可以在课程公共社交群体里交流,也可以一对一交流,这样既保证了学生的隐私(比如有个别学生担心自己艺术素养差怕被同学嘲笑,在课堂上不敢开口,与教师一对一交流就可以有效地免去这类学生的担忧),又可以深化教学效果。

(三)利用新媒体优势,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

一门课程的学生可以有一个全教学班的微信群,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兴趣自行组建小组微信群,比如喜好美声唱法的可以建立“美声群”,喜好民族唱法的可以建立“民声群”,喜好通俗唱法的可以建立“通俗群”,在这些群里他们可以进行充分的内部交流,同时也锻炼了团结协作的能力。教师分别加入每个小组群,便于巡视小组讨论情况。这样可以对学生的具体协作情况有更直观的了解。

三、结语

“江山代有才人出”,每代人有每代人的特点。教师要与时俱进,善于观察和研究学生特点,善于研究学生学习环境的特点,如果可以据此对教学做出相应的调整,一定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

第2篇:美术课程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中学美术课程;教学水平;对策

一、中学美术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法单一

受到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中学美术课程教学中,教学方法单一,无法丰富教学方式,是现今中学美术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之一。在中学教育中,由于美术等副科不收学校重视,进而使得美术教师在进行教学时没有积极性,进而使得教学方法还停留在以往的方法中。单一的教学方式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上课氛围,长此以往下去,学生容易产生厌烦的心理,进而影响中学美术教学。

2.教学缺乏针对性

教学缺乏针对性也是现今中学美术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在中学教学中,由于学校和教师的不重视,使得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常常出现以完成教学目标为主,提出的教学内容过于宽泛化,没有针对性,进而使得学生无法理解美术教师教W的重点,影响学生的美术学习。此外,在中学美术教学中,教师在布置美术任务时,没有针对性和明确的教学目标,泛泛而谈进而影响学生创作。因此,教学缺乏针对性也是其中的问题。

二、提升中学美术课程有效教学水平的对策

1.认识到美术教学的重要性

认识到美术教学的重要性是提升中学美术课程有效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在我国的中学教育中,由于学校和家长过于重视文化课的学习,导致美术等副科在学校不受重视,进而影响到中学美术教学水平的提高。因此,在这样的状况下,一方面学校要重视美术教学,通过平常举行一些美术创作的艺术节活动,进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进而培养学生对美术课程的重视,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家长也要重视对美术的教育。学校在进行美术艺术节活动时,可以邀请家长与学生共同参与,通过艺术节活动,不断向家长传递正确的学习理念,进而增强家长对美术教育的重视。

2.转变教学观念

转变教学观念,改变落后的教学理念,进而不断提高中学美术教学水平。在中学的美术教学中,由于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美术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往往采取的是以教师为主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教学理念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因此,在这样的状况下,学生容易丧失积极性,进而影响美术教学。所以,通过建立以学生为主,开放、互动的教学观念,进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不断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因此,在中学的美术课堂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爱好和特点,将学生的学习特点转化到到教师的教学理念中,进而找出符合学生的教学观念。因此,创新中学美术教学观念,建立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进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优化教学内容选择

优化教学内容选择也是提升中学美术教学水平的重要举措。在中学的美术教学中,教学内容没有针对性也是其中的重要问题。在中学的美术教学中,教师在进行教学时缺乏针对性,使得美术课堂氛围不高,进而影响美术教学水平的提高。因此,在这样的状况下,优化教学内容选择,针对学生的特点以及喜爱,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进而不断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此外,在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时,可以根据当下社会发生的时事热点,让学生针对时事热点进行绘画,这也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种方式。因此,教师通过优化教学内容选择,增加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内容,进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美术教学水平。

4.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

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也是提高中学美术教学水平的一种重要策略。在我国的中学美术教学中,由于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使得教学方法单一,进而影响中学美术教学效率和课堂效率。因此,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提高教学水平。例如,教师可以采取分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将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合作完成作品。此外,教师也可以利用情景教学的方式进行教学。通过给学生设立相应的情景,让学生自主发挥,进而提高学生的创作性。因此,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提高中学美术教学水平。

三、美术在中学中的重要性

美术作为中学试点考试在中学的教育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在以往的中学教育中,美术作为副科在中学的教育中一直处于被忽视的情况。但是,近年来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发展,美术以及音乐等副科在中学的教育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在中学考试中,美术作为中学试点考试,对于中学的教育越来越重要。因此,通过优化美术教学方式,转变教学观念,进而不但提高我国中学美术教学质量和水平,为中学生的试点考试奠定基础。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中学作为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对于学生进行全面的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在中学的美术课堂中,教师通过重视美术教育,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创新美术教学内容,进而提高学生对美术课堂的积极性和热情,提高中学美术课堂的教学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教师通过创新美术课程的教学方式,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为以后的教学提供可参考的意见。因此,通过创新美术课堂教学方式,进而不断提高美术课堂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加央欧珠. 新时期提高中学美术欣赏课教学质量的对策探析[J]. 青年文学家, 2012(18):156-156.

[2]徐晶秀. 浅析提升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质量的对策[J]. 美术教育研究, 2013(22):157-157.

[3]鲁泓群. 提升中学美术课程有效教学水平探究[J]. 教育教学论坛, 2013(8):141-143.

第3篇:美术课程的特点范文

论文摘 要: 随着中学美术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以及培养学生对本土艺术的热爱,传承地方文化等教育目的的实际要求,地方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如何有效地开发利用苏州地方美术课程资源,是我们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本文从当前美术教学的实际出发,分析开发利用苏州地方美术课程资源的基本策略。

随着中学美术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以及培养学生对本土艺术的热爱,传承地方文化等教育目的的实际要求,地方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美术课程标准(修订稿)》明确指出:各地美术教研机构、研究人员和教师应高度重视做好课程资源开发工作,有组织地在当地进行调查、了解,分类整理,充分加以利用,体现当地美术教育的特色。苏州地区的地方美术资源优厚而独特,我们不但有着丰富的自然环境资源,还有着2500多年历史的吴文化资源。如何有效地加以开发利用,形成具有苏州地方特色的美术课程,是我们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本文从当前美术教学的实际出发,分析开发利用苏州地方美术课程资源的基本策略。

一、苏州地方美术课程资源的界定与分类

首先,这里的“课程资源”是指狭义的课程资源,即“教学内容的直接来源”。“地方美术”一般被理解为“在地方产生和延续的具有本地艺术特色风格的美术创造和历史遗存”。苏州地方美术课程资源,就是指具有苏州本地美术特征的教学内容的来源。其特点是:种类丰富、内容庞杂、特色鲜明、积淀深厚。针对苏州地方美术课程资源的特点,本文进行了梳理分类,以更好地服务于美术教学。总的来说,可以将苏州地方美术课程资源划分为以下四类。

1.具有苏州本地美术传统的经典性资源。

传统的苏州美术资源丰富、历史悠久,有一批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优秀美术遗存,堪称经典,包括在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吴门画派,闻名世界的苏州园林,“四大名绣”中的苏绣,被誉为“南桃北柳”之“南桃”的桃花坞木刻年画,等等。这些优秀的美术资源作为美术学习的经典,时常出现在各级各类美术教材当中,使当地的学生了解并熟悉她们。

2.具有苏州地域特色的自然与社会资源。

苏州地处江南,自然地理环境优越、物产丰富,是著名的“鱼米之乡”,也是著名的“水上都市”。苏州拥有世界独一无二的“水陆双棋盘格局”的城市布局,呈现出“小桥流水、粉墙黛瓦”的独特风貌。其自然优美的水乡风光、风格古朴的民居和古建筑遗迹,无不闪耀着独特的艺术光芒。可以说,苏州就是一座巨大的艺术宝库,我们要引导学生挖掘身边的艺术宝藏,在美术课程中体现苏州的地域之美。

3.具有吴文化特色的民俗与民间资源。

在底蕴深厚的吴文化滋养下,苏州民俗与民间艺术大量涌现。尤其在民间手工技艺方面,以精、细、秀、雅而蜚声中外:丝绸、刺绣精美绝伦,木石雕刻技艺精湛,苏灯苏扇华美精巧。还有剪纸(窗花、礼花、刺绣花样)、编织(草编、竹编、棕编、麦秆编)、食品(面花造型、糕点模、糖果造型)等,多姿多彩的吴地美术,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美术教学取之不尽的艺术源泉。此外,在美术教学中,民间美术作为民间(民俗)文化活动的载体,是学生学习美术技艺,了解本地民间文化和传统习俗的重要方式。《美术课程标准》认为,通过美术学习,引导学生参与地方文化传承和交流活动,是美术课程的核心价值之一。我们要让学生通过学习苏州民间美术,传承和弘扬优秀的吴文化,这是美术教师的一项重要职责。

4.具有时代特征的人文与网络资源。

苏州是一座既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又充满创新与活力的现代化文明城市。古韵今风和谐交融。因此催生出了新的文化和艺术式样。近几年,“苏州印象”专题海报文化展、“情调苏州”全国创意设计与摄影大赛等文化艺术活动影响越来越大。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以网站、邮件、博客、论坛等形式,相互传递地方美术信息,交流与合作,扩展了苏州地方美术的人文资源。这些资源因其新颖有趣而受到老师和学生的喜爱,在信息技术与网络教学的推动下,逐渐形成一种新的教学形式。

二、苏州地方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策略

根据苏州地方美术课程资源的不同种类与特征,美术教师可灵活选择不同的开发策略,以多种美术学习活动方式加以利用。

1.以苏州经典美术资源为主体,组织“欣赏与评述”。

经典的苏州地方美术资源是美术学习的主体资源,它们经常出现在美术教材“欣赏与评述”的学习领域中。在日常美术欣赏教学中,美术教师应尽可能多地安排和扩展地方美术那些具有经典性和优秀传统的学习内容。

例如,在欣赏“中国园林艺术”时,苏州园林就是重点。我们特别安排了两节课,专题欣赏“苏州园林”。利用平时拍摄的园林照片,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寻找园林中的假山、花窗、门洞等雅致的小景,体验苏州园林的精致典雅之美;欣赏文艺纪录片《苏园六记》片段,品味园林中蕴涵的文人情怀、隐逸文化。学生用图文形式评述园林艺术,不少同学在欣赏与分析作品时,附上了收集的图片,用PPT展示自己拍摄的园林美景照片,生动表述了对苏州园林的热爱和赞美。

此外,我们应尽量以最直接的方式让学生接触地方美术的精品。我校组织参观苏州博物馆,那里藏着不少苏州本土艺术的精品、极品。学生浏览“明四家”的墨宝,欣赏经典的明式家具、瓷器、古玩,参观清代画家徐扬的《姑苏繁华图》……参观结束后,学生写了不少“观后感”来表达他们对地方美术精品的认知和理解。

通过对地方美术经典的学习,学生掌握了那些对他们来说不可或缺的苏州地方美术的常识,对苏州地方美术的特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与认识,增强了对本土艺术的热爱之情。

2.以苏州地方自然资源为素材,进行“造型与表现”。

在苏州的地方资源中,自然资源及基于自然的人造景观(建筑、遗迹等),是最直观,也是最贴近学生的美术素材。对于苏州的孩子来说,这里的芦荡荷塘、小桥流水、粉墙黛瓦等景物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但也常常因为熟视无睹,未能发现其中蕴涵的地域之美。美术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身边常见的美术素材,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发现苏州、表现苏州”。

比如,组织学生去最具苏州水乡特色的平江路采风,对校园内的控保古建筑——王鏊故居进行调查和写生,利用集体春游和秋游的时间拍摄地方美景,等等。在这些活动中,同学们轻松愉快地学习,认认真真地创作,对苏州的水乡之美、建筑之美有了更深的体验,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我们还开展了手工制作和景观仿造的活动。学生利用瓦楞纸等废旧材料,手工制作苏式民居,仿造古建筑。有同学建造出了粉墙黛瓦的“江南人家”和“水乡风光”,还有的同学建造出了小桥流水、亭台楼阁的园林景观……学生通过他们灵巧的双手,学会了表现苏州的地域之美。

3.以苏州民间文化艺术资源为依托,参与“设计与应用”。

苏州的吴文化是民间美术的依托和生存土壤。在传统民间文化日渐式微的今天,苏州的民间艺人迫切希望能把自己掌握的美术技艺传授给下一代。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社的老艺人王祖德先生,就希望美术教师能为桃花坞木刻年画的发展做些事。

为更好地传承和发扬苏州民间艺术,我校开展了“民间美术进课堂”系列活动。聘请知名民间艺人传授棕编、剪纸、面塑等民间手工艺。民间棕编艺人徐荣兴老师教会了学生利用粽子叶编织各种小动物;章维伟老师的剪纸手艺让学生们钦佩不已;叶长林老师的面塑栩栩如生,富有江南特色……学生们受到了文化与艺术的极大感染,兴致很高,设计出的作品充满了苏州地方的审美情趣。

我们还组织学生参观桃花坞木刻年画社,近距离欣赏年画作品。学生在活动中认识了桃花坞木刻年画不仅具有装饰效果浓郁、构图丰富及造型夸张等艺术特点,更有着深刻的寓意和内涵,了解和体验了桃花坞木刻年画的设计过程、制作方法,学习创作技巧。这些洋溢着浓厚乡土气息的作品,生动翔实地展现了苏州地方美术精细、典雅的风格,学生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和熏陶。这次活动之后,在“藏书票设计”活动中,学生仿照桃花坞木刻年画的制作步骤,创造了许多木刻版画作品,获益良多。

我们对苏州民间文化艺术资源的开发利用,发挥了民间美术的趣味性和应用性,使学生始终保持学习的浓厚兴趣和创造欲望,学生设计和创造的美术作品“苏味”很浓,也为苏州民间美术的传承和发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4.以苏州民俗文化活动资源为契机,开展“综合与探索”。

苏州的民俗活动丰富多彩,各种民俗节日、庙会及社区文化活动等,是开展地方美术学习的契机,也是学生参与地方文化传承和交流的重要途径。

端午节是一个重要的民俗节日,是现代美术学习的主题之一。2009年,“苏州端午习俗”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借此机会,向同学们介绍苏州端午习俗,带领学生开展端午彩粽制作和龙舟设计活动,用彩粽装点教室,营造节日气氛,组织学生观看苏州胥门的划龙舟比赛,开展龙舟造型设计评比,让学生参与到民俗活动中来。通过这次综合性的活动,学生了解了苏州端午习俗的特色,加深了对民俗节日的喜爱。

此外,我们结合平江社区的文化活动,策划了一次美术制作与展示活动。“苏州·桥”是社区开展的“吴风古韵伴我成长”系列活动的主题之一。从中小学生的视角,目光聚焦水乡苏州的桥,开展赏桥、做桥及展示的交流活动。在我们的引导下,学生考察了苏州桥的特点:多而密、小而精、古而秀;收集桥的相关资料,又运用各种不同材料,手工制作了各式各样的“小桥”。这些“小桥”是学生创造的,很多作品风格古朴,设计独特,有鲜明的苏州特色。完成制作后,同学们看到自己的作品陈列在社区展示,都非常开心,收获不少。此外,元宵节制作苏灯的传统活动,也成为学生了解苏州民俗文化的“窗口”。

5.以电脑网络资源为媒介,探索地方美术教学新形式。

以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为特征的信息时代,一方面,地方美术资源逐渐信息化、网络化,另一方面,美术与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整合,成为一种新兴的教学形式。利用新的教学形式,开发电脑网络资源,为地方美术课程教学开辟了新领域。

网络《姑苏行》一课,是美术教师和信息技术教师合作,共同完成的一节网页设计制作和地方美术(人文)展示活动。学生通过电脑美术创作资源库和互联网收集苏州地方美术的相关资料,进行网页设计,教师指导学生美化网页、完善设计。教师扮演来苏州游玩的“游客”,每组学生都作为“导游”,将本组制作的网页通过网络广播介绍给“游客”,有的展示苏州园林,有的介绍姑苏美食,有的推介水乡风情……在虚拟情境中,师生共同完成了网络“姑苏行”。课后,师生通过邮件收发美术作品,利用博客发表美术评论,开展网络评价,等等。

这些基于网络的美术教学活动,通过教学互动的过程,促成了美术教学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展示和评价,具有强烈人文性的活动特征,昭示着地方美术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正由技术层面向美术文化层面转化。

总之,发掘苏州的地方美术课程资源,掌握地方美术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教学策略,有助于本地美术教师充分利用地方美术资源,促进学生美术学习方式的转变,积极有效地推进美术课程改革。对于合理地改进美术课程结构,以及培养学生热爱本土艺术,弘扬优秀民族和民间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国国家教育部制订.美术课程标准(修订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4篇:美术课程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高中美术 课程改革 方法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明确表述: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载体之一,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因此,普通中小学美术学习绝不仅只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应被视为一种文化学习,通过美术学习,使学生认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人类社会的丰富性,并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随着新课程的深入实施,加上江苏省出台的“五严”规定,全省各地中小学都按教学计划和课程计划,开齐开足各项课程,艺术课正走在“必修”的普及路上,高中美术教学也得到足够的重视。如何适应课程改革需要,探索美术教学新路。笔者结合自己多年高中美术教学的体会,谈几点看法,权作抛砖引玉。

一、关爱学生,本领过硬

充满青春活力的美术教师总是能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和蔼可亲、幽默风趣,责任心强、脾气好、不打骂学生的教师最受学生欢迎,可见良好的作风、开朗的个性、温和的态度和博大的胸怀,是一个美术教师首先应具备的品质,另外美术教师广博的知识和熟练、准确、轻松、漂亮的技术示范也能拔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练习欲望,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相反,如果一个美术教师的专业水平低,哪怕有再好的性格也不会被学生所喜爱。所以要尊重学生人格,关爱学生。知识是财富,是力量,对学生具有极大的魅力。知识渊博的教师,水平高,知识面广,能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吸引力,让他们“亲其师信其道”。

二、转变观念,培养兴趣

新课程对美术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改变了以往小学生喜欢美术课,初中生不愿上美术课,高中生害怕上美术课的不良现象。长期以来,美术教学忽视了学生的美术兴趣和需要,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生理特点,采用一些机械的、呆板的、枯燥的,成人化的美术教学方式,压抑了学生个性发展,因而降低了学校美术的育人效果。鉴于此,我们改变课堂教学中“教师主讲,学生主练”的僵化的注入模式,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努力为学生创造各种机会,使其获得“成功”的体验;充分发挥美术教育的与人启智等功能,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进和发展学生个性;通过合作交流等多种学习方法,营造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一定的自由空间里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发掘自己潜力,不断形成对美术乃至其他学科的兴趣和审美价值。

三、精心设计,以人为本

随着科学迅猛发展,知识量急剧增加,单一的分科课程形态,不仅不能适应科学的迅猛发展,而且不利于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大多数教师习惯的高中美术课程是以单纯的美术欣赏为特点的,这种认识会造成先入为主的印象,影响对新的美术课程的认同。其实,以单纯的美术欣赏为特点的高中美术课程只是一个特定的时期的产物,在高中美术课程发展的大多数时间,都是将欣赏和操作活动结合起来的。所以,新的高中美术课程设计,应该说是一种对完整性的恢复,里面包含了美术最主要的各学科知识。比如有绘画、篆刻、雕塑、设计、国画、电脑美术动漫等等学科内容。这样能够开拓学生的眼界和思维。学习新的高中美术课程,对我们也是一种很大的触动,不仅要求自己要掌握其中的知识,还要能传授给学生。要求用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来重新的组织和设计美术课教学。在新的美术教学中,我尝试把新的教学理念注入课堂中,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针对高中美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自己的教学效果,谈谈自己对高中美术新课程标准的认识和体会。在实际的美术教学中,我在美术课中还增设能体现人文教育的教学思想,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教学改革,关注人的全面发展,重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开设出两个以上的模块课程,比如绘画、摄影、设计、工艺、电脑美术、美术鉴赏等模块课程,涉及了几个系列六个模块。提供相应的课程,让学生自己根据喜好来选择不同的学习模块,提高自身的能力。并在学习中导入其它学科的知识,把美术与其它学科的知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即保持美术学科本身的特点,又增加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主动学习美术学科中不同领域知识以及体验其它相邻学科的互动,获得持续发展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学会欣赏,提高素养

第5篇:美术课程的特点范文

一、独立学院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现状

(一)独立学院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现状分析

美术课程是学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学前教育目的一个不可缺失的内容,它不仅是为传授美术技能技巧而进行的教育,更是为了培养学生艺术素养、审美能力乃至健全人格的教育。反思当前独立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的现状,建立新适合独立学院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体系,是学前教育课程改革发展的一项迫切的任务。

1.美术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

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比较特殊,它主要培养将来面向幼儿园的教师基本的美术技能,不是艺术家,对于一些技能“实用、够用就行”课程内容难度既不能非常专业,又要适用于幼儿园需求。目前没有难度适宜、循序渐进有梯度的美术基本教材作为课程支撑,多是教师自主划分学习内容,制定学纲,没有统一标准要求。

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是未来幼儿教师,这样美术课程的培养方式缺乏统一性和系统性也没有准确的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目标,很难培养出学生的审美素养和美术实际应用能力来胜任未来幼儿园工作需要的。

2.美术课程注重技法教法传统单一

目前担任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教学的教师,很多是专业美术学院毕业,有较好的美术专业背景,知识结构都偏重美术技能的掌握,这些教师在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进行教学时,也沿用艺术院校传统的培养教课方式和教学风格,更注重美术技能训练,而忽略了学前专业美术课程及学生特点。例如素描的练习、单纯的卡通图案的临摹或简笔画的学习,上课也多半是“学生画教师看,教师示范学生画”,随着技能技法训练的时间增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逐渐减弱,还会有部分学生存在“眼高手低”的问题,学生需要通过比较长时间的练习、领悟和积累,才能总结体会出美术的审美经验。这样的教学方式对于没有任何美术基础的学生来说,非常的困难、单调、枯燥,没办法激发出学习美术的热情和兴趣和主动性。

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特点及对艺术类课程评价、需求

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的艺术类课程的建设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就业十分重要,艺术能力是支撑学生职业生涯的重要支柱。以下通过对学生特点的分析,深入的访谈,及首届毕业生的调查问卷反馈,探索学独立学院前教育专业艺术类课程调整的依据。

以独立院学前教育学生的特点为例,男女生比例不均衡,在学前教育专业中女生显著多于男生,他们录取分数普遍低于普本的录取分数,这也从侧面反映出独立学院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不强。表现为他们缺乏学习兴趣,上课精力不集中,知识点掌握不扎实等特点。同时这些学生的基础知识普遍比较薄弱,大多数的学生在艺术方面学习更是零基础,大多数学生在艺术技能方面没有经过正规系统的训练几乎零基础。与此同时,个体能力差异较大,参差不齐。有的学生思维活跃、兴趣广泛,并有一技之长,喜欢参加各级各类文体比赛活动中,并在比赛中能够取得较好的名次和成绩。由于存在学费较高的特点,所以这些学生大多来自家境较好的家庭。他们大多自信心足,具有较强的自我表现力,在就业竞争中相对占有很多优势。

三、幼儿园教师艺术素养需求

通过深入研究国内外关于的相关理论,结合独立学院教育系学前教育专业的实际情况,编制了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教师跟踪调查问卷。通过调查分析,结合教师的访谈调查,我们发现幼儿园教师在艺术领域工作遇到的困难包括有缺少艺术素养及艺术基础知识,不了解艺术领域幼儿年龄阶段特点;艺术技能、技巧方面不具备完成工作的能力;无法顺利引导幼儿完成艺术领域的教学;艺术专业技能与幼儿园需求脱节。我们需要在这些方面进行调整,对学生进行培养,重点从艺术素养及艺术基础知识和艺术技能、技巧方面抓起。

四、构建适合独立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发展的艺术类课程模式

随着学前教育的发展,学前艺术特色教育、早期阅读、特色体育等新的幼教理论不断涌现,学前教育呈现多元发展态势,迫切需要学前教育专业培养多样化的幼教专业人才。为进一步满足社会对学前教育本科专业人才的需要与市场需求,对独立学院学前专业艺术课程作了如下调整。使学生掌握较宽广的艺术基本知识,形成扎实的艺术技能,培养一定的艺术审美能力、艺术创造能力和艺术教育能力,并能把自身所形成的艺术素质转化为实际的教育教学能力。

(一)明确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的教学目标

在教学之初,教师就应该明确整个美术课程的实施目标,其中关键的是要根据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组织美术教学内容。美术教师要始终坚持将美术活动与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相结合,只有树立一个准确的教学方向,才能把握好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和学习的任务。教师要抛开学院派美术学习的教学目标,不能始终把技能训练放在首位,也不能以此作为衡量学生学习成绩好坏的唯一标准。只有明确了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和美术课程的教学目标,并且从理论中学习和认识幼儿美术独特的作用,引导学生了解幼儿审美心理发展,才能在今后的实际美术教学中发挥作用。

(二)调整学前美术课程教学内容及学期安排

学前教育美术课程的内容不能仅依赖于几本美术教材,教师在教学内容的筛选和更新上要充分考虑当前幼儿园发展的需要,贴近幼儿园的实际情况,考察驻地幼儿园美术教学的情况,学习内容要体现美术使用性。借鉴美国培养中小学美术教师的美术课程体系《Art education》 内容,在课程内容之初,首先要解决什么是“美”,怎样理解“美”的问题,要让我们的学生从艺术课程最初就建立起美的意识,从根源上理解和感受“美,”在生活中发现和积累“美”。才能在日后的工作教学中有意识的引导幼儿发现和体会生活中美继而用美术技能表达美,这样的“审美意识”要贯穿学前美术课程始终。

(三)探究学习与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探究性学习指学生在学科领域内或现实生活情境中选取某个问题作为实破点,通过质疑、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分析研讨,解决问题;表达与交流等探究学习活动,获得知识,激趣,掌握程序与方法。

美术课程的学习非常适用于这种学习方式,在课堂上教师所需做的是引导学生观察,发现事物的特征并启发学生用自己方式方法来描绘出事物的状态,体会其中的审美经验,而不是单调、机械、乏味的反复临摹练习或照葫芦画瓢真情实感的绘画创作。

(四)不断完善美术考核及美术教学的评价体系

在美术作业考核方面,因为学生个人能力和个性上的差异,统一的作业要求可能对一部分爱好美术动手能力强的同学感觉简单不能满足表达的欲望,而对一些基础较差能力较弱对美术又不是很感兴趣的同学,作业就变成了一种负担,打消了他们美术学习的积极性。为了客观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评价形式应该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学前教育专业艺术类的课程改革,体现了艺术教育要为其内在价值而教的宗旨,打破了教师教学长期形成的惯性,完善艺术课程评估体系,通过多渠道多途径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我们要立足现实,面向未来,积极探索艺术型学前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合格的现代幼教人才。(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津沽学院)

参考文献:

[1]滕守尧主编.艺术课程标准解读[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冯晓霞主编.幼儿园课程[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第6篇:美术课程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农村小学美术课程;课程资源;开发利用

美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也得到大家的共识。但是,相对于城市,农村小学美术教育比较薄弱,很多农村小学没有专业美术教师,也没有完善的美术教学资源。在农村小学美术教育中,性,正在日益彰显。因此,教师如何结合农村小学的实际和其独特的资源优势,结合美术课标的精神,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显得尤为重要。

一、开发利用美术课程资源的价值

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美术课程、美术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美术课程改革的主要突破点。随着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尤其是在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三级课程计划框架中,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对深化美术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激发学习兴趣

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与传统教科书相比,课程资源是丰富的、大量的、具有开放性的,它以其形象、具体、生动、活泼和学生能够亲自参与等特点,给学生多方面的信息刺激,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身临其境,在愉悦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师生之间教学互动、教学相长,打破了以往以学科中心、教师中心和课堂中心,传统单一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引导学生从被动知识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共同建构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

(二)有利于拓展教师视野,提升教师的业务素养

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就是探寻一切有可能能够与美术教育教学活动联系起来的资源;美术课程资源的利用,就是充分挖掘被开发出来的课程资源的价值,并最大限度地作用于美术教学活动。开发与利用美术课程资源,美术教师要树立课程资源意识,在理解教学文件、把握教科书的基础上,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选择优质课程资源参与教学的创造性实施。与此同时,在开发利用美术课程资源的过程中,能够拓展教师的教育视野,提升教师自身的业务 素养。

(三)有利于实施新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美术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为了能更好地取得教学效果的手段。没有美术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再好的美术课程改革设想也是很难变成实际教学成果,因为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和切实性程度决定着课程目标的实现范围和实际水平。

在大力倡导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今天,我们应当突破教材体系,教学手段的制约,充分开发各种美术教学资源,将它们合理、高效地整合到美术课程中来,给学生一个个生动奇妙的美术课堂,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美术,丰富教学内容,更好的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二、农村小学美术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分析

(一)教学设施落后

农村小学虽然都有美术教师,但很多学校从来就没有配置专门的美术教室和有关美术教学的用具和材料,教师很难按学科特点进行规范的教学。美术教学就是直观教学,需要教师亲自示范,不示范就起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教学设施是教学活动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各校应该配备美术教学设备与器材,配置美术专用教室,并提供储藏教具、工具材料的场所及展示学生美术作品的场所;学校的图书馆应配备美术书籍和其他美术资源,包括教师参考书、美术杂志、幻灯片和光盘等,供教师备课及上课、学生学习使用。”然而,由于农村地区经济落后的原因,很多学校无法有效地配置美术教学设施。

(二)教学师资匮乏

师资状况决定课程资源的识别范围、开发、利用的程度。长期以来农村小学美术师资匮乏。我们以湖南省湘潭县为例,每所乡镇的中心小学大多只有一名专职美术教师,而所下辖的小学基本上没有专职美术教师。因此,小学美术课大多也成为了语文、数学的练习课,即使有美术课,也是由非美术专业的语、数老师兼代,更不是按照课标来进行美术教学。教师上课以“放羊”为主,美术课堂教学缺乏生机,美术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

(三)教育认识不足

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对农村小学对素质教育的认识不到位,严重阻碍了教育的改革进行,忽视了美术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育主管部门与学校在美术课程开设、教学资源的配置开发、师资的培训和待遇等方面都不能提供良好的制度、政策保障和较好的物质条件,导致小学美术教育已经成为当前农村教育中最薄弱环节。与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背道而驰。

三、开发与利用农村小学美术课程资源的对策

(一)充分发挥师生开发美术课程资源的主体作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中指出:“教师、教育管理者以及各种层次的教育研究人员,乃至学生和社会人士等作为具有内生性的课程资源的主要生命载体,他们自身创造性智慧的释放和创造性价值的实现,是课程教学不断向前发展的不竭动力。”这说明教师与学生是最重要的美术课程资源。美术教师作为学生利用美术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开发者,要转换角色,改变教学行为方式,不能仅仅充当课程的实施者,也要主动地去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教师要树立科学的课程意识,把美术课程资源当做实现新的美术课程目标的中介,充分发挥其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作用。在教学中,学生不仅是教学的对象、学习的主体,而且是课程的资源。学生丰富的学习生活经验能生成出新的美术课程资源,充分开发与利用学生资源能有效地提升课堂教学效益,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主性,拓宽学生的视野。

(二)充分利用校园环境开发美术课程资源

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其环境资源是最便利的美术课程资源。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首先要着眼于校内现有的课程资源。良好的校园环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美感。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充分利用校园环境,围绕校园中的长廊、过道、橱窗、教室布置,教师带领学生参与黑板报、长廊和橱窗中作品设计。甚至可以把学生带出教室,让学生在校园里尝试写生,贴近大自然,完成美术课堂教学。在遵循多元文化整合教育和课程理论原则基础上,选择能让受教育者接受的自然资源,满足社会发展需要,满足学生发展需求。通过这些活动,既展现学生艺术才能,又培养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三)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化资源丰富美术课程资源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农村、边远地区及少数民族地区,应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网络,引进优质美术教学资源,提高美术教学的效益。”

信息化进程的飞速发展,突破了各种资源的时空限制,使得课程资源的广泛交流与共享成为可能,为美术学科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化资源,它将是最富有开发与利用前景的资源类型。网络丰富的图片、文字、多媒体资源为师生的美术学习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改变了过去对教科书的依赖。[8]为此,教师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各种网络资源为美术教育教学服务,积极参与网络资源的建设,运用网络技术贡献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成果,与广大同行交流和分享;另一方面,还要鼓励学生学会合理选择和有效利用网络资源,从而增加和丰富自己的学习生活经验。

第7篇:美术课程的特点范文

“美术教育的课程,是根据学生心理的多方面因素和发展顺序,结合美术学科内容结构而设定的教学内容、安排、进程、时限并包括大纲和教材。”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美术教育的发展曾经长时间受到制约,美术课程的结构较为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管理、教学评价以及人才培养目标等方面缺乏美术学科的自身特点,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新课程改革在总结我国以往美术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当代社会发展的需求提出了新的美术课程理念和目标,构建了新的课程内容和实施细则。教育部2011年修订的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肯定了美术学科的独特价值,将美术课程的“视觉性”特征放在首位,明确指出美术课程应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并理清了“视觉性”与“实践性”、“人文性”、“愉悦性”三者之间的关联,更准确地把握了美术教育的“审美”本质。1.重视审美教育,把握美术教育的核心价值正如2011版美术课程标准前言中所述,“美术以视觉形象承载和表达人的思想观念、情感态度和审美趣味,丰富人类的精神和物质世界……当代社会的发展对国民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学习图像传达与交流的方法、形成视觉文化的意识和构建面向21世纪的创造力已成为当代美术课程的基本取向”。当代社会在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社会管理等领域对图像的消费和依赖程度越来越高。随着“读图时代”的来临,美术教育的重要性已成为我国社会的共识。基于此,明确美术课程的“视觉性”特征,巩固审美教育在美术课程中的核心地位是当前美术教育发展的首要问题。在美术教学中,我们应充分认识到美的形象、色彩乃至精神对人生的重要影响,积极引导学生通过美术学习发展视觉表达、交流能力,最终使学生具备运用美术语言和新兴媒材与技术富于创意地表达自己的思维与情感的能力,并能在生活中充分地享受美和创造美。这不仅是美术教育的核心价值,也是提高国民生活品质、促进社会和谐的有力措施。由此,新课程标准对当前美术课程的定位和建议可谓及时而精道。2.注重创造能力的培养,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当前,我国社会已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对创造性人才的需求极为迫切。新课程改革要求美术课程不仅要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还应该根据“倡导个性化的艺术学习”的新课程理念和目标鼓励学生大胆地进行个性化的艺术尝试,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独特性和价值,并以此为契机强化教学环节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训练,提升学生的自信,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因此,在当前的美术教育中,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要充分承担起引导者的重任,重视美术教育对人的想象力、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协调发展功能,在美术教学中创造有利条件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鼓励他们综合运用美术及相关学科知识将自己的创意转化为具体成果,使学生逐渐能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推动社会进步。毋庸置疑,如何促进美术素养和创造力的全面提升是当前我国美术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也是提升美术学科教学实力的重点。我们必须深刻地认识到:当代社会的美术教育应该对每个人的生活产生积极影响,为社会积累创造力。这是当代美术教育的重中之重,需要每位美术教育的参与者付出艰辛的努力去实现。

二、关注美术与自然、文化、生活的联系,凸显“人文性”特征,提高人文素养

美术活动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是人类审美智慧的体现,具有明显的人文特征。2011版新课程标准着意强调了美术与自然、文化、生活、社会的紧密联系,倡导通过良好的美术教育使学生学会欣赏、尊重、关注生活中的美及美术现象,进而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艺术的伟大之处在于能将生活中处处存在但易逝的美凝固并升华为永恒之美。当今社会的多元文化环境为美术教育发展带来了更多的契机和挑战。事实证明,枯燥的课堂灌输式教学和单纯的艺术知识和技能训练已不能适应当代社会对美术教育的需求。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当前的美术教育需要以丰富的人文视野积极扩充教学资源,通过丰富的美术教学活动把校园内外的各种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网络资源等美术课程资源进行合理、有效地整合,让学生在美术学习中充分体验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快乐,养成亲近自然、融入社会、热爱生活、关爱生命的情感态度和行为习惯,在愉悦、系统地学习美术知识的同时得到精神情操的陶冶,提升人文素养。目前我国的美术教育领域还较明显地存在着城乡差异大,发达地区和偏远地区教学资源分布不平衡的情况。因此,更需要教师在美术教学中正视地区差异,灵活地结合当地的自然、人文和生活特点,因地制宜地开展美术教学活动。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和快节奏生活,大都市的展览馆、博物馆及便捷的网络文化资源与边远地区优美的自然风光、闲适质朴的生活和民族风情虽然具有显著的不同,但经过美术教师的发掘与巧妙整合都能成为激发学生审美感受与创造力的优质美术教学资源,为当代人提供更多参与现实生活、积累审美经验的机会。

三、重视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改革,深化“实践性”特征,提升教学品质

2011年制定的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美术课程的改革不仅是内容的改革,也是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改革。重视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点。”不仅如此,新课程标准对深化美术课程的“实践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倡在美术教学中通过多种媒介的运用,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这就需要当前的美术教学能够很好地把课内与课外、传统媒介和新媒体各自的优势充分结合起来,通过师生合作提升教学品质。

1.教、学合一,师生共同促进教学发展

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过程,美术教学尤为如此。在当代美术教育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加强。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美术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才能胜任教学工作。苏联著名的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必须善于读书,要对自己所教的学科和教材有深刻的认识,在讲课时能直接诉诸学生的理智和心灵;要有扎实的心理学知识,懂得各种研究儿童的方法;要有良好的语言修养。这些素养能够使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案、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教学科研和学生管理等环节中以更好的状态投入教学,真正做到以学生的发展需求为中心。另一方面,学生课堂参与度的提升能够促进学生在独立思考与团队协作中进行自我发展和完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种师生双方的协调发展是当代美术教育发展中有益的尝试,能够更好地实现教、学合一,教学效果良好。

2.关注社会发展,以多元教学手段提升教学水平

在当代,美术学科的人文特质和“实践性”特征更为明显,逐渐呈现出多学科交融、多种媒介介入的复杂面貌,包含了绘画、书法、手工、工艺设计、鉴赏、民间艺术、建筑、雕塑、科技等艺术门类和现代多媒体技术。因此,在美术教学中仅着眼于专业知识的直接传授已不能满足当代社会对美术教育的要求,必须深入开展实践教学,积极扩大美术教学的外延才能彰显当代美术教育的特色。除了范画、游戏、故事等传统教学辅助之外,灵活地运用计算机、网络、影像、音乐、参观、访问、探究、讨论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运用多种媒介开展互动交流,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因地制宜地利用当地的美术教学资源开展具有地域特色的美术教学……这些都是有益的教学实践与尝试,也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升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当代社会获取信息的便捷使美术教育对社会生活的反馈更为直接,与时俱进地改革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是当前美术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不二法门。在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等各个美术学习领域中,教师和学生的协同参与和实践能够更好地在美术教学中使学生懂得什么是美,能够欣赏美、发现美和创造美,进而丰富和完善自己的人生,促进美术教学品质的提升。

四、注重评价与教学的协调统一,强调“愉悦性”特征,培养综合能力

第8篇:美术课程的特点范文

我校地处玉环海岛的乡镇,具有悠久、浓郁的海岛渔村的文化氛围,笔者尝试以渔村船文化为基点的美术本土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教学实践。从“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大学习领域出发设计玉环本土文化“渔村船文化”系列课例,多角度全方位挖掘了渔村船文化作为美术课程资源,其内容涵盖面全,并以“一元多课式”进行了系统化利用实践教学。经过一学年的实践探索,深深感到学生能从系统化的船文化课例美术教学中,细细品味渔村船文化的魅力,从内心深处感悟渔村船文化的内涵,并喜欢上船文化,从而自觉地传承和发扬玉环县本土文化,增强了学生的民族审美情趣和热爱家乡的情感,给美术课堂教学增添了新的活力,使美术教学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可见,本土文化“一元多课式”美术教学,能增强美术教育的目标实效。

所谓本土文化“一元多课式”美术教学是指结合美术教材,将某一本土文化元素多角度全方位挖掘,作为美术课程资源,并系统地开发课例纳入到美术教学中进行分册、分课实践教学。

一、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设计本土文化课例

针对本土文化这一元素,从美术新课标提出的“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整体地挖掘其造型美术成分作为美术课程资源,结合现用美术教材中的“造型・表现”课拓展设计有关本土文化的绘画课、手工制作课等本土文化美术教学课例,体现出本土文化的自然魅力,使学生感知美、表现美、创作美,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增强学生关注和发扬本土文化的意识。

针对渔村船文化这一元素,整体挖掘其渔村船的造型美术成分作为美术课程资源,开发《泥塑船模型》的手工制作课纳入浙版九年级上册第4课《用泥造型》中,体现了人与自然的人文主题理念。在教学中,教师首先播放玉环籍世家造船传人黄福兴老人与船结缘,手工制作船模的真实故事VCD,以引起学生兴趣导入新课。这可以进一步地使学生深入了解玉环海岛渔村的船文化特色,培养学生关注和发扬玉环本土文化意识;也提升了“造型・表现”课的文化内涵,为学生实践泥塑船模作好了铺垫。在深入教学环节中重点讲析玉环渔船造型的总体特征与结构,使学生从玉环渔船的造型结构、图案色彩寓意以及实际用途这三方面欣赏玉环渔船的风采,了解玉环渔村船文化的发展史和艺术特征,开拓了学生手工制作船模的创造思维。现场示范讲析泥塑船模的步骤要点,激发学生自主DIY做船模的热情,培养其动手、创新能力。同学们带着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想象,制作出了造型各异、富有创造力的船模型。

二、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设计本土文化课例

针对本土文化这一元素,从美术新课标提出的“设计・应用”学习领域多角度地挖掘其有利的美术成分作为美术课程资源,结合现用美术教材中“设计・应用”课拓展,设计有关本土文化的设计制作课、设计绘画课等本土文化美术教学课例,体现出本土文化的人文魅力,有利于学生了解生活,动脑动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增强学生关注和发扬本土文化的意识。

针对渔村船文化这一元素,多角度地挖掘其有利的相关渔村船的美术成分作为美术课程资源,开发《剪船形窗花》的设计制作课纳入浙版美术九年级上册第3课《向民间艺术家学习》的教学,在教学中首先用多媒体展示优秀的民间剪纸艺术作品,激发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接着简介中国剪纸的造型美、装饰美及其独特的刀味、纸感等基本知识,同时结合以赏析温岭籍剪纸艺术家郭献忠的船形剪纸作品和玉环海岛渔村船文化的渔船图片为切入点,让学生尝试剪具有玉环海岛渔村船文化特色的船形窗花,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及创造力、动手能力,增强学生对民间艺术及玉环渔村船文化的了解和兴趣,增强民族感和自豪感,从而增进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趣。这节课的教学设计非常成功,整节课结合了玉环海岛渔村船文化等知识进行美术教学,内容丰富,思路清晰,突出教学重点,弱化教学难点,贴近学生生活,激发了学生学习剪纸的兴趣,焕发了美术课堂的光彩,激活学生的创作思维,剪出了意想不到的窗花作品。

三、从“欣赏・评述”学习领域设计本土文化课例

针对本土文化这一元素,结合现用美术教材中“欣赏・评述”课,拓展设计有关本土文化的欣赏课等教学课例,使学生充分地了解本土文化的内涵,加深对本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增强自身的民族审美情趣和热爱家乡的情感,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针对渔村船文化这一元素,全方位地挖掘相关渔村船文化的美术成分作为美术课程资源,开发《船的欣赏课》的欣赏课,作为浙版美术教材七年级上册第1课《走进美术》延续课展示。在学生了解、掌握美术不同种类特点的基础上,先介绍玉环海岛渔业发展简史,欣赏玉环渔村渔船的图片,让学生了解玉环渔村船的主要种类及艺术特点。同时结合赏析台州海洋艺术家的优秀美术作品,逐步提高视觉感受,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充分加深学生对玉环本土文化――渔村船文化的理解、传承和发扬。在课堂拓展教学中,赏析题材丰富、洋溢着海洋气息的渔民画作品,让学生了解渔民画创作的特点,且要求学生尝试创作有玉环海岛特色的渔民画,从而激发学生探索和创新的积极欲望,拓展学生的人文视野,提高人文素养。

四、从“综合・探索”学习领域设计本土文化课例

从美术新课标提出的“综合・探索”学习领域出发,细致地挖掘其局部美术成分作为美术课程资源,结合现用美术教材中“综合・探索”课,拓展设计有关本土文化的综合学习美术课等本土文化美术教学课例,使学生具体地了解美术与本土文化及生活环境的关系,增强学生关注和发扬本土文化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文化素养。

第9篇:美术课程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微课;高职;学前教育;美术教学

1 “微课”的含义

微课在教育界短时间内的推广,使很多人对其理解各执己见。“微课”当然首先还要是“课”,拥有和“课”一样的性质,它和普通“课”的区别就在“微”字上。这体现在以下两点:

第一,“微”体现在时间上。普通一节课是40分钟左右,微课的时间取决于所录制微课的专业课程特性。微课比赛时间不超过十分钟。

第二,“微”体现在知识点上。普通的一节课都有一个较大知识点,在这之下有很多小知识点组成。微课的知识点小、精、难,有计划组合在一起,可以把一整门学科串联起来。

2 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的微课设计原则和知识点网络结构

微课介入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课程,意义重大。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课程,有其自己鲜明的特点。首先,该美术课程的对审美感觉的培养更加重视。相比技能而言,审美更加重要,这是国家幼师标准决定的,在专业能力方面,只有环境创设与利用和美术课程相关,因此审美感觉尤其重要。其次,该美术课程的内容涉及范围广且学习深度浅。主要分为美术基础和幼儿园实用美术两部分,美术基础又分为素描基础、色彩基础和儿童画三部分;幼儿园实用美术分为儿童故事插图创编、手工和幼儿园环境创设。最后,该美术课程实用性很强。两部分课程内容都和幼师工作中实际需要的美术技法紧密相关。

对学前教育学生而言,众多学习科目填满了大部分课余生活,时间显得尤为宝贵。微课教学具有的实践操作性在职业教育中具有天然的优势,是高职教学的新利器。制作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的微课要紧跟以下几个原则:

第一,针对性。并非课程中所有知识点都适合开发微课,微课针对的知识点要同时满足几个特点:短小精悍的、有代表性的、不容易掌握的特点。如一个章节大知识点有三个,那微课中三个大知识点的分知识点都要涉及,且分知识点是学生普遍认为有难度的,不容易掌握的,连起来又能组成总体架构的。微课要选取这样的有针对性的知识点来保证微课学习的节奏和效率,针对解决一个疑难困惑去设计,就更能切实解决学生实际的疑惑,同时要注意内容与课堂教学教学目标相一致。

第二,启发性。不要因为微课的“微”,而摒弃很多传统教学中优势环节――问题启发。微课时间短,展示内容有限,如果还想达到各知识点串联效果,须利用提问将不在微课中涉及的知识c进行启发引导。通过先向学生呈现问题,然后针对具体问题进行分析解决,然后抓住该知识点和其他知识点的共同性进行启发提问。

第三,辅。微课自身性质决定其辅助身份。教师可将新课的预习做成“微课”,也可将学生共同的困惑做成微课专题、亦可以将课后的延伸做成微课,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查漏补缺,实现有效课堂。

第四,幽默性。微课的出现,很大程度上就是解决了学生不愿学的问题。吸引力是微课必须拥有的东西。要在这么短时间内吸引学生注意力,保证教学过程的完整,幽默的语言和特别的画面效果必不可少。

第五,渐进性。各个模块的微课知识点应该由易到难,疑难问题的微课应由简单的微课做铺垫。在平常的教学中,教师会发现很多学生对于一些问题的不理解,追根求源是很多基本的概念法则没有搞清楚。因此,微课知识点整体架构不能忽视基本的概念问题,这些同样是教学中的困惑,在整体知识架构的时候,一定要把难度循序渐进,尤其是一些对于学生来说容易混淆的,粗心容易出错的地方可以进行比对式讲解,逐步分析,层层深入。

第六,实用性。微课需要对美术技能实际操作有很强的指导。因此,知识点的选择要更容易转换成操作,制作微课的过程中讲解要透彻,语言要容易理解。微课效果最终还是要看学生使用的时候是否对学习有直接的帮助。

要根据这些原则来制作微课,必须先把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的内容知识架构规划好。由于此研究还在初级阶段,知识点的框架结构内容着重在《美术基础》的《素描基础》和《色彩基础》上。《素描基础》主要的微课知识点为素描含义、构图、透视、画直线、素描打形、素描大关系、素描写生人物线描临摹、装饰线描。《色彩基础》主要的微课知识点为色彩基本含义、常用的色彩工具、色相环解读、补色、色彩的情感、色彩的迁移、装饰画。

3 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微课在教学中的使用初探

这些微课的使用主要在课中和课外。

在课堂上,一些微课可以使用在一堂课的导入之中,但是要注意微课的类型,技法演示的微课就不适合,欣赏和含义类的微课适合放在此部分。微课可用在教师巡回指导的过程当中。因为在巡回指导之前,教师理应做过技法的示范,而后进行实际指导。然而课时有限,学生多,微课的作用就非常明显。学生不懂,求助的选择就多了。教师的亲自指导无法满足所有需要帮助的学生,然而微课的利用恰巧能够解决这个问题。

在课外,微课可用来预习解惑,亦可用来温故延伸。温故可以用来查漏补缺,加强理解。微课可以弥补课时不足的压力,能有效解决和处理课时少,难点重点不宜讲授透彻的矛盾。由于时间关系,课上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不能把相关内容充分展开来讲授,微课可很好地弥补这些不足。预习可以让教师把最重要的内容在课时不足的课堂上最大化的展开、强调。很多大的知识点是由小知识点组成的,这些小知识点中也会有相对重要的,亦是相对不容易理解的。通过微课预习这些内容,将大大缩短学生的理解时间,也有助于教师更充分的指导。

为了让这些美术课程微课更好地被学生接受,研究还对一些细节进行了思考:

第一,无ppt。当下,教师上课离不开ppt,这种形式已越发的失去其吸引力,美术微课取消ppt,全程采取铅笔手写的形式,增加现场感。

第二,标注。这里的标注分为文字标注和图片标注结合的方式。

第三,背景音乐。音乐美术同属艺术领域,微课中的背景音乐虽然做不到音乐匹配,然而舒缓、愉快的感觉是必不可少的。

第四,时间控制。美术微课时间控制在5分钟以内,讲解更集中,持续时间更容易接受。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微课应用于高职课程教学趋势已势不可挡。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课程有其自身的特点,也因此在微课设计上有很多区别于其他专业之处。如微课类型要更丰富,起到预习作用的需要概念理解微课,起到查漏补缺的需要技法型微课,起到温故延伸作用需实验型的微课等,这样才能最大化体现出其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