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体育课程实施建议范文

体育课程实施建议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体育课程实施建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体育课程实施建议

第1篇:体育课程实施建议范文

[关键词]初中 学校体育 问题 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G80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6-0125-02

体育教学作为学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教学活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环环相扣。据国家教育部关于体育课的相关规定显示,它是从小学到大学惟一连续开设的必修课,具有长期性和连续性的特点。同时它需要固定的教师、班级、课表上课,也需要体育场地器材设施的基本保证,具有实在性、稳定性和实效性。此外其还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和统一性。

中小学体育与健康作为一门教育学的课程,用于教学的总时间在学校各科教学中占有相当比重,足以显示其重要性。搞好体育教学是学校领导、教师不容忽视的重大挑战。本文从获得最佳教学效果出发,通过广泛认识和深入了解体育教学及过程,客观地分析并确定体育教学的基本构成及职能,依据系统和效应原理,就关于如何增强体育教学整体效应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展开探究。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遵义四中、航天中学、遵义一中、清华中学等两城区学校的体育教育开展情况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大量查阅省内外有体育教师教法的文献资料、高校学术期刊和其他相关体育资料。2.问卷调查法:通过问卷对体育教师、中学生进行调查访问,了解各中学体育课开展情况、体育教师的教学理念以及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3.数理统计法:通过调查研究,对所搜集到的信息进行统计分析。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学生对体育课的积极性不高

对体育的理解和认识是积极参与体育课的主要动力,是体育行为的原动力。通过调查访问我发现初中学生对体育的认识和态度处于较高水平,这得益于近几年我国实施素质教育对教育思想的重新定位,为中学体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据调查,大部分的学生都喜欢体育,但不一定喜欢上体育课,原因大部分是因为体育给他们带来快乐和刺激,而体育课却往往只能留给他们枯燥乏味的回忆,所以学生对体育课失去了兴趣。大部分学生只是迫于学校纪律和教师的压力不得不参加体育课的学习,即使上了也是敷衍了事,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而另一部学生则想法设法找各种理由来逃避体育课的锻炼。

(二)体制不健全、师资力量不足

遵义市的体育教师学历偏低,年龄偏大,教学方法都比较老套,不能被学生接受。每个学校的体育老师很少,师生比例严重失调,教师的工作负荷很重。体育教师在学校的地位很低,待遇不平等。造成这些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学校领导对体育教师的工作不够理解,不够重视,没能将体育教学放在学校教学的合理位置。

(三)学校的体育场地与设施缺乏

遵义市的学生数量比较庞大,但学校运动场狭小、器材匮乏,直接影响着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所以受学校体育场地、设施设备和体育训练器材的限制,大部分学校的体育课得不到全面具体的落实。

(四)学校体育课开设的内容设置存在问题

体育课是以促进学生生长发育、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掌握科学的健身方法为主要内容的教学课程。但是,在遵义市体育课的教学内容较为陈旧,缺乏创新、趣味性小,并且在教学实践中,学校教学纲要强制性要求学生必须完成并通过某些教学内容的考试。这些导致学生对体育课失去了兴趣,产生了厌烦的情绪,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难以调动学生积极性,从而束缚了学生自信心和主动性,导致身心发育受限。

(五)体育课组织形式较为单调,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也使得体育教学显得呆板

一成不变的体育活动,缺乏新颖的教学组织形式,使得学生对其毫无兴趣。在课堂上,听讲解,看示范,反复练习,使得学生无法感受到和体验到健身运动的乐趣所在。以上这些原因都使得体育课的教学效果无从提高,更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挥,不能及时发现学生的特长。而且在体育课堂上过于强调纪律要求,过于强调服从命令,遵守纪律听从指挥,强调行动统一化,缺乏个体表现发展机会。这些都偏离了体育教学的目的,最终导致体育教学成了按部就班的机械操练,失去了体育教学改革的现实意义。

三、改善体育教学现状问题的对策

(一)加大学校体育场地器材的建设和投资

政府和学校必须加大学校体育场地器材的建设和投资,多渠道筹集资金,挖掘内部潜力,发动全校师生积极参加义务劳动,自己动手不断改善体育教学条件。学校要根据实际情况,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充分利用学校所处的自然环境,弥补学校体育器材品种的不全和数量不足的缺陷,为上好体育课和课外锻炼提供良好条件。

(二)充分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

体育教学应从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参与意识入手,以发展学生身体的一般运动能力为主。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合理组织教学,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在愉快中学习,在学习中学会锻炼,学会强身健体,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另外,学校和教师还应大力宣传学校体育的作用,学校应多组织一些体育活动,如民族、民间体育,结合社区传统节目开展趣味性的体育游戏活动等,以便营造活跃的校园体育氛围,增强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结论与建议

(一)构建科学的中学体育教学指导思想

构建科学的中学体育教学指导思想是争取领导对体育工作的重视,为教师从事体育工作的努力方向,是体育教师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保证,也是提高中学体育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健康的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体育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教学工作,使得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坚持锻炼的良好习惯并形成终生体育观。

(二)创新体育课程教学内容以及体育教学方法

体育教学是复杂的活动,它涵盖了心理学、教育学、生理学等多方面内容。所以,要上好一节体育课,体育教师首先要对学生现有的体育文化、技能水平有所了解,然后选择适合现阶段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的内容以及教学方式开展教学活动。而教学内容应提供一定的师生互动的机会,发挥以学生为主的地位,促进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

(三)培养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都能有体验成功的喜悦,满足学生的自尊心,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从成功中认识自己,相信自己。而当他们在失败后,就会知道如何努力去学习,并且表现得有信心、有兴趣,积极地坚持下去。因而,体育教师一定要抓住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精讲多练的教学手段,多利用容易集中学生注意力又能使大多数学生都参加的游戏活动和教学比赛等方法来集中学生学习的注意力,最终实现增强学生体质,增强体质健康的目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示范动作要做到正确、标准、优美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尽量多采用启发式、提问式等教学方法使学生产生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动机。

(四)加强师资建设,保证学校的硬件设施条件

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工作的指导者、组织者、管理者和实施者,在体育教学中起最主导的作用。体育工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体育教师。体育教师素质的高低影响着整个体育系统。在硬件设施方面,主要器材和场地应根据学校的要求,因地制宜地改善学校相关条件。努力实现按照统一的场地器材配备目录进行配备,进而扩大规模化建设。同时也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安排,还要要求全校领导、老师、学生共同努力来搞好这项工作。

【参考文献】

[1]岳宁.如何调动学生上体育课的积极性[J].职业,2008.

[2]邵伟德.体育教学心理学[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11.

第2篇:体育课程实施建议范文

[关键词]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课程;改革

一、服装专业传统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与分析

1.课程结构单一,课程内容体系相对封闭

传统的实训课脱离学生经验和社会实际。学生对单项服种制作工艺的学习,普遍存在重点不突出,无技能强化和经验积累过程,造成学后即忘,手脚生疏,难以形成系统的、完整的认识。

2.课程管理强调统一,致使课程难以适应企业发展人才需求

随着社会化分工的越来越细,大多数服装企业已由传统的作坊式生产转为规模型、集约型生产,其生产方式也由传统捆包式发展为单件流式生产。由于实行统一课程管理,加之对课程多样化的必要性认识不足,课程缺乏弹性是课程发展受到制约的主要原因,以致造成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发展人才需求严重脱节。

3.课程设置的不合理,相关课程内容重叠,课程单一无特色

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课程的设置,不能使两者有效衔接。其原因主要有三:一是两者课程量的比例分配失调,乃至前者课时有余,后者课时紧缺,技能训练得不到应有的强化;二是专业理论课程内容与实践课程内容相互重叠,造成有限课时的浪费,由于课程内容的重复,使得学生的专业兴趣下滑;三是由于理论和实训教学的各个阶段认识方法单调,再加上课程单一,学生的专业兴趣得不到激发,学习积极性难以调动,萌发厌学心理。

二、推行一体化课程设置,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在实践教学过程别要重视知识与技能的整合性和贯通性。它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拓宽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领域,使学生免于狭隘;二是在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领域之间建立融合点和互动辐射机制,使学生能运用多学科的视角方法思考和解决问题。主要采取三种方法:一是核心课依靠学科进行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的衔接和整合;二是以获取知识的方式为基础,以特色课为典型进行提升与拓展;三是依靠巡回课反复演练,不断强化学生个体技能来进行知识与技能的整合,强调知识的实践性,以实用性为前提,把学生所学的内容和生产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具体内容如下:

1.核心课模块化。模块是组成专业课程的基本单位,它是以课程内容体系为基础,遵循学科逻辑,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企业生产现状,构成的相对独立、趋于完整的学习单元。课程模块优化设计,有利于解决课程改革与课程设置相对稳定的矛盾,形成个性化的课程修习计划,从而减轻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认知负担,使得整个学习在课程结构优化的知识框架下,相对集中有效。以服装缝制工艺课程内容体系为例:在校内实训室可按企业生产过程组织教学,并将整个实施过程按照学生的认知能力与规律作模块划分,即设计与创意模块、技术与生产(品控与质量)模块、营销与推广模块,从而实现学生作品和产品的一体化。三个模块的组合,使教学的各环节重点明确、难点适度、疑点易解、章节有序、环环相扣,这在一定程度上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缓解学生的认知负担,使实践教学环节顺应产业需求。

第3篇:体育课程实施建议范文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决定了它的价值观,“体育与健康课程对于提高学生的体质和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它对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团队意识和拼搏意识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一、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培养中学生竞争意识的摇篮。

竞争是一种潜能,它能让人创造出巨大成绩。如果没有竞争,社会就没有进步,个人也不会发展,鼓励学生去参与竞争,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学生只有在竞争中才能表现出自己的精神和才华,会对自己做出肯定的评价,会激发自己进―步奋发向上的精神;它还可以克服学生性格弱点,比如胆怯、保守和自卑心理以及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它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耐挫能力。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实现这些目标的摇篮。

体育与健康课程娱乐性很强,容易吸引学生参与,在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学会竞争。培养学生的文明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一项重要任务。竞争是快乐的,同事也是残酷的,有竞争,就会有输赢,就会产生成功者和失败者,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在和谐、平等、友爱的运动环境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情感的愉悦;在经历挫折和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提高抗挫折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在不断体验进步或成功的过程中,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形成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学生良好的心态,是竞争的前提条件,学会赢得大气、快乐,输得体面、正气,不能因为一时的输赢,放弃正确的竞争观。

学生在竞争中成长、在竞争中提高、在竞争中不断完善人格、锻炼意志,这才是竞争的真谛。

二、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培养中学生的团体意识抓手。

团队意识是一个人乃至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重要因素,凡是成功人士,都具有极强的团队意识,马云在谈团队精神的时指出:“统一的价值观、使命感与目标是团队成功的关键。”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实现团队精神的抓手,正如《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将理解个人健康与群体健康的密切关系,建立起对自我、群体和社会的责任感;形成现代社会所必需的合作与竞争意识,学会尊重和关心他人,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和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爱国主义精神、学会获取现代社会中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方法。”

团队意识是实实在在的意识,看得见、觉得到。一个班级、一个学校,甚至一个小小活动,当它从事某种活动时,喷发出强烈的团队意识。当我们在户外的草坪上从事体育活动,遇到几个陌生人分成两组打篮球,先前彼此不认识的人,都会为自己的团队卖力。

大家耳熟能详的谚语,一个中国人是一条龙,一个日本人是一条虫;两个中国人是一条虫,两个日本人是一条龙。为什么呢?因为中国人的团队意识没有日本人强,所以强强联合就变成了“虫”,而日本人弱弱联合则变成了 “龙”。体育与健康课程是要实现强者恒强的抓手,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要有意识地突出这一点。

三、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培养学生拼搏意识的催化剂。

拼搏意识是生命延续的标志,小草因为其出土前的奋力一搏,而感受到了春天的;雄鹰因为其飞翔前的奋力一搏,而感受到了天际的广阔;鲤鱼因为其跃过龙门前的奋力一搏,而看到了龙门外面的美丽景色……自然界如此,人生也是如此,我们只有拼搏,才可以使自己的生命之路变得更加辉煌。

音乐家贝多芬,很小的时候就饱受疾病的折磨,二十六岁时,还不幸失去了听觉,可是这位伟大的作曲家,并没有因为这种困难而气馁,而是发出了“要扼住命运的喉咙”的吼叫,凭借着他拼搏的精神,努力的向上攀登,最后,终于登上了音乐殿堂的高点。

法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虽然生活条件不好,可是却立下了:“彼以剑峰创其始者,我以笔锋竟其业”的远大志向。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努力奋斗,最终写成了《人间喜剧》等作品。

拼搏精神缘何而来,按自然法则来说,是生命本能的冲动,但这种冲动很有限,随着时光的飞逝,挫折的增加,自然而然地会趋于平淡,甚至于消失殆尽。我国南梁的江淹,早年有“江南才子”的美誉,但他却不知道拼搏,所以,他走了下坡路,虽然他也有成绩,可是却比他本应达到的最高点要低很多,因此也就 “江郎才尽”,一事无成。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培养学生拼搏意识的催化剂,教师要训练学生的毅力,坚持拼搏。拼搏的道路是艰苦的,坎坷不平的,在这条路上,哪怕是一步一个血印也是值得的。为了使我们的生命更有意义,为了使我们在生命即将结束时回首往事,可以问心无愧地说:我曾经努力拼搏过,我的人生无怨无悔。那么,从体育与健康课程开始,学会与艰难困苦奋斗、与自己奋斗,为了我们的目标与理想,为了我们能够像那些成功人士一样,将自己生命的书写得平凡而辉煌、闪闪发光,那么,让我们在体育与健康课上,一起努力拼搏吧!

第4篇:体育课程实施建议范文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课程实施;调查分析;问题与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7-0145-0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工程的推进,应用型本科教育也进入了内涵建设、提高质量的重要时期。应用型人才应用能力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是老生常谈的话题,究其原因,有专家提到,适用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和教材建设至今未得到很好的解决。受此启发,笔者就目前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课程实施情况做了一个调查,并就调查情况进行了探讨,以期对未来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建设有所借鉴。本次调查主要采取问卷形式,共计对六所高校发放问卷960份,回收827份,有效回收率为85.4%。其中,男生所占比例为61.5%,女生所占比例为38.5%;四个年级的分配相对平均,所占比例分别为28.68%、31.57%、22.32%、20.92%;学科覆盖以工科学生为主,涵盖文、理、管学科。

一、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专业课程设置与学生能力培养存在一定差距

专业课程的设置是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基础,那么,现有课程设置对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的关联度如何呢?本研究从“现有专业课程的安排,对实现知识获取能力、专业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目标的价值判断”五项能力中做了调查。从数据来看,五项能力培养中,六所学校的学生具有“好”和“较好”认可度的比例都没有达到80%。依据六所学校的均值,专业课程设置对能力培养的认可度从强到弱的次序依次是知识获取能力培养(72.7%)>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62.67%)>专业能力的培养(60.74%)>实践能力的培养(54.2%)>创新精神的培养(48.59%)。可见,专业课程设置对学生专业能力、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还有很大的不足,值得关注。

(二)实践课程教学条件和效果有待进一步改善

1.实验课程设置。为探寻应用型本科院校实验课程的设置情况,本次问卷调查了“验证性实验课程占实验课程的比例”情况。所谓验证性实验指对研究对象有了一定了解,并形成一定认识,为验证这种认识是否正确而进行的实验,与探究性实验相对应。结果显示如图1:

数据表明,有84%的学生认为验证性实验课程占实验课程总量的30%以上,可见,应用型本科教育实验课程的改革还有很大的空间。

2.实践参与程度。根据了解,按照参与深度的不同,本文将学生的实习分为观摩、跟班、顶岗和项目合作四种形式。六所学校学生的选择如表1所示:

表中数据显示,观摩实习(本文界定为群体参观实习)和跟班实习(本文界定为小组指导性实习)是主要的实习形式,而参与岗位本身的实习形式,如顶岗实习、项目合作性的实习较少,说明学生对实习的深度参与存在不足,通过实习得到实质性锻炼的效果不是很好。

3.实践条件提供。据调查分析上过实验课程的学生,认为实验室设备不齐全且设备落后的比例均值为12%,认为设备先进齐全的比例是13%,大部分同学认为实验设备的提供存在一定的问题,要么齐全但设备落后,要么设备先进但不齐全。而对于实践教学的评价方面,认为“很好,满足学生需求”的比例均值为24.93%,不满评价中,绝大部分认为“实习基地和实验室太少”、实习“走形式,起不到真正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的使用与学生的需求需进一步磨合

调查还对公共课程教学方法、专业课程教学方法以及适合学生自己的学习方法设置了相关的问题,答题数据如图2、图3和图4所示:

?摇从图中可以看出,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公共课程教学仍以讲授为主,除此之外,也采用“讨论和讲授并存”、“以讨论为主”的教学方法,但这两个选项的选择比例都不是很高,其中,认为教学方式是“讲授与讨论并存”的,六所学校都没有超过40%,“以讨论为主”的教学方法最多也不过23.3%的学生选择了这个选项。专业课程的教学方式中,讲授方式所占的比例相对较多,但可以看到“课堂讨论”和“教师引导下的自学方式”成为六所学校普遍穿插的教学方法,专业课程非教授式教学方法采用更加频繁。在学习方法上,学生们普遍认为“独立研究式学习”方法是不适合自己的,最适切的学习方法是“老师讲为主,自学为辅”、“研讨式学习为主”。总体上,课程教学方法的使用与学生的需求还需要磨合。

二、调查启示与建议

1.加强专业定向课程建设,培养学生专业能力。应用型人才首先是专业性人才,卓越应用型本科人才首先必须是专业能力卓越的人才,所以应该强调专业教育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的地位和作用,加强专业定向课程设计。笔者认为:首先,结合市场需求对专业能力分类细化。每个能力模块有相应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要求,依此搭建理论与实践课程体系,这种方式使得专业能力更加具体,也使得培养更有针对性。其次,增加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知识及相应的锻炼。方法能力是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及学习方法。社会能力是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行为规范及价值观念。[2]目前的教学在这一方面比较不足。

2.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应用能力。调查充分了解了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实践教学现状,实践教学条件的不足,实践环节的非实质性落实是制约学生应用能力培养的一个主要问题。而相对于实践教学物质条件的改善,加强课程和师资建设更是迫在眉睫:(1)探究性实验结合了科学和教育的本质,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构建个性化的知识和能力。教学中可以尝试探索多种形式探究性实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仿真实验,它“以其形象、生动、直观、经济、使用方便以及较好的交互性等特点,在解决一些复杂或难以实现的问题时有无可比拟的优点赢得了认可”[3]。要加强实验室、实训中心的建设和开放管理。实验室实训中心提供了较多的研究条件和实践操作条件,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学生只有频繁利用实验室、中心的设备,不断进行操练,才能缩小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差距,达到“应用”的目的。(2)强化师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目前来说,师生深入企业得到实质性锻炼的机会还很缺乏。特别是学生,每年需到企业参与实习实训的规模都很大,中小企业可能缺乏条件,大型企业也有一定顾虑,因此,普遍反映产学合作模式仍是应用型本科生人才培养的难题。目前,政策引导、探索双赢、人脉牵引是主要产学合作动力,而且学校在其中的主动性远远大于企业,这种不对等的产学合作需求导致积极的一方常有挫败感,因此,校方更多地希望这种关系成为双方共同的需要,而且能够得到企业方的足够重视,使产学合作成为常态。

3.改革教与学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大学本科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应该是“教会学生怎么学”的沟通,是“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的交流,因此,笔者认为,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体系是应用型本科教育重要的教学方式。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中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和他人帮助,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大学的课程学习不仅要掌握知识本身,更要掌握知识之间的结构关系,学习知识之间的相互关联[4]。应用型本科教育是面向行业、企业,培养现场高级应用技术人才,围绕专业进行知识建构,一方面可以形成较强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专业相关的复合性知识学习和创新能力培养。因此,侧重专业进行知识建构是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教学的理念指引。其次,“做中学”仍然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教学模式。应用型本科教学仍然是先讲理论,再根据理论要求进行实践,其实践思路、目标、要求、动作要领等都有明确操作规程,学生无须主动创造,缺乏“过程思维”的训练。[5]“做中学”体现了“过程思维”,它视学生为主体,要求学生态度上的积极参与,理论知识的基本储备,原有能力、习惯、技巧的整合运用,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完成新的知识和技能的系统建构,从而实现“学以致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最后,教学方法的研究依然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的重要工作之一。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师呈现出青年教师居多的特点,普遍反映,他们除了从理论到理论的不足之外,还一定程度上存在不会“教”的问题,特别是针对应用型人才的教法还需要开展更多的研究。在此,关注知识概念框架的提供以及问题情境的创设,让学生进入情境或者问题,独立探索、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教法和学法是值得借鉴的。

参考文献:

[1]陈飞.国际高等教育标准分类新调整对我国技术本科教育发展的启示[J].现代教育科学,2012,(4):29-31.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基本问题的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6,(1):5-10.

[3]陈萦.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的调查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2009,(6):42-48.

[4]潘懋元,周群英.从高校分类的视角看应用型本科课程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2009,(3):4-7.

第5篇:体育课程实施建议范文

关键词:网络课程 问题 改进建议

一、引言

网络教学是高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一环,是建设高水平高校的必要条件。北京城市学院于2010年引进了由清华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开发的“网络教学综合平台”,主要是作为全日制本科生的补充教学手段,也就是在课堂教学之外为师生之间交流与互动搭建的教学平台。平台中包含了我校全部本科生和教师的用户数据,并定期更新每个学期的课程开设情况。我校于2010年、2012年、2013年、2015年和2016年分别启动网络课程建设立项项目,目前系统中的课程数量已超过6 000多门,部分课程已经在积极利用平台、开展教学互动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网络课程在建设与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解决。

二、W络课程建设与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网络课程的定位不明确

网络课程是以网络为表现形式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教学活动的总和,它包括两个组成部分: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其中网络教学支撑环境特指支持网络教学的软件工具、教学资源以及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实施的教学活动。网络课程具有交互性、共享性、开放性、协作性和自主性等基本特征。

网络课程不是简单的“书本搬家”“课堂搬家”,并非是课堂教学的机械移植,而是通过网络表现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和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所以,解决网络课程与课堂教学的关系,是网络课程定位中必须加以明确的。网络课程既是传统课堂教学的一个有机补充,也是实现个性化教学的重要平台,它不能完全代替传统课堂教学,但是也不是可有可无的教学摆设,更不是为了应对教育部门检查与评估的一个手段。

(二)教学资源的使用过于单一

当下网络课程的教学资源不够丰富,呈现方式比较单一,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主要是PPT课件、教案和讲稿的电子化和课程视频,没有充分利用网络教学的特点和多媒体教学的优势,缺乏教学活动设计,缺少图、文、声、像的综合运用和其他多方面交流形式。这种枯燥和单调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很难长时间集中精神,不能完全让学生保持高度渴求的学习状态,从而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教师授课经验和教学水平无法得到展现,最终导致网络课程的教学效果无法得到完全的实现。

(三)师生之间互动环节的效果有待提高

目前,很多网络课程师生之间的互动效果较差甚至缺乏互动。网络课程是一种模拟教学,师生之间不能面对面的交流与沟通,所以学生无法像课堂教学那样能得到教师的及时指导和答疑,学生课下自主学习,也不能和其他学生进行相互交流和探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或对某一知识点有疑问时,缺少一个快速解决的平台。虽然可以在网络课程的答疑讨论专区留言或者通过电子邮件寻求教师和学生的帮助,但都有滞后性,甚至根本得不到解决。

(四)网络课程日常维护管理和后续更新不及时

网络课程的建设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而是一个长期、反复、不断更新的过程,因此网络课程需要持续的管理与维护,才能保证它的有效运行。然而很多网络课程一旦制作完成投入使用,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持续使用,后续更新速度跟不上。教学大纲和教学进度表没有及时修订,视频的录制大大滞后于现实,维护与更新的不及时,造成网络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

三、改进建议

(一)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

网络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各个环节,都离不开教师的积极参与,因此,要建设优质的网络课程,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充分调动教师的热情和主观能动性。加大教师的网络技术培训力度,创造机会让教师深刻理解网络课程的概念,消除教师对新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陌生感,让教师积极参与到网络课程的设计、建设和实施中来。

(二)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建设理念

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要突出网络学习的特点,强调从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出发,方便学生自主学习。充分考虑学习对象的基础知识水平和对新知识的认知、接受能力,因材施教,深入浅出地将理论知识以简单易学的方式传授给学生。作业内容的设计要帮助学生消化吸收新知识,突出重点和难点,让学生能够“少而精,拿到手”,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可以是传统的闭卷,也可以是开卷、大作业和课程论文等方式。

网络课程的教学内容要体现新颖性、实用性,以弥补教材内容的滞后性和课程设置不合理等薄弱环节,起到进一步深化理论知识、拓展学生知识面和视野的作用。所以,网络课程需要重新组织原有教材内容,可以采用模块式设计,分模块讲解,同时将各个模块之间的联系突出出来。模块式的教学内容编排方式既适应了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结构,也符合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解决问题和交流合作的能力。

(三)促使教学资源多样化

网络课程中,应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料,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从而提高网络课程的教学质量。

1.使用集文字、图片、动画和声音于一体的多媒体课件授课,实现图、文、声、像的综合运用,这是最重要的教学资源之一。

2.可以给学生提供课程简介、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表,让学生对本门课程从宏观的角度进行整体把握,让学生清楚地了解本门课程的重点、难点的分布,提前做好学习准备。

3.布置合理的作业库和试卷库,让学生一边学习,一边练习,确保他们理解、掌握新知识,从而实现网络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培养目标。

4.给学生指明网络课程所使用的教材、参考教材及文献,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了解本行业、本部门内的前沿知识以及国内外的最新理论和实践等。

5.可以将教师的教案、讲稿等提供给学生,让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巩固消化知识,从教学的角度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

6.可以将网络课程的教学内容制作成光盘,这样既可以减少网络传输的负担,又可以降低学生的学习成本。

7.网络课程的教学资源应该丰富多样,既有传统课堂教学的书本,又有现代高新技术下的多媒体的使用。

(四)模拟真实的教学情境

教师授课的视频多是独自坐在摄像机面前,没有学生的配合,没有黑板的板书,缺乏生动的教学情境。实际上授课视频最好在真实的课堂教学环境中录制,也就是说要模拟真实的教学情境。这样,学生通过网络在不同时间和不同地点上课时,可以把自己想象成录像中学生的一员,仿佛置身于真实的课堂一样,紧紧跟随教师的讲课进度,积极主动的思考,并且回答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教学情境生动有趣,富有变化,学生时时刻刻能够保持注意力,可以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状态。

(五)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师生之间能就学习问题进行交流与互动是网络课程强大的生命力,网络学习突出强调学习的自主性,学生不可避免地遇到学习困难,目前网络课程中师生之间互动的平台主要是答疑讨论专区、电子邮件等方式。可是由于教师平日工作比较繁忙,投入到网络课程中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可能造成学生的疑问不能及时解答,电子邮件不能及时回复等问题,给学习带来很大的困扰。我校的做法是每周固定一个时间、一个地点安排师生见面,面对面的交流;成立专家团队检查督促教师及时为学生的答疑解惑,将其作为评价与考核网络课程的一个重要指标,从而让网络课堂真正地活跃起来。

(六)强化对网络课程的维护管理与更新

网络课程在管理过程中遇到最棘手的问题就是服务器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问题,一方面提高服务器的性能,提高后期管理的效率,需要专业技术人员从网络技术等方面开发出更适用于教师教、学生学的先进的网络教学技术平台。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对网络课程更新换代,课件视频更新录制,并且模拟真实的教学情境。在教材改版后,由于理论知识发生较大变化,要及时更新教学大纲和教学进度表,让学生清楚了解本课程的重点与难点,方便学生的学习,使网络课程发挥最大的教学效果,充分实现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与沟通。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优质的网络课程建设与实施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系统工程。虽然通过具有较高科研水平与教学经验的主讲教师和掌握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媒体设计与制作研发人员的共同努力,可以较充分地发挥网络课程的教学效率,提高网络教学质量,但是在网络课程建设与实施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值得我们研究和反思。针对这些问题,要不断地总结、分析并着手解决,加大人、财、物的投入力度,努力开发高水平的网络课程,实现网络教学效益的最大化。Z

参考文献:

[1]祝小兵.网络课程概念与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J].开放教育研究,2004,(5).

[2]张贵英,张先杰.网络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8,(7).

作者简介:

第6篇:体育课程实施建议范文

关键词 数字媒体 视听语言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igital Media Art "Visual Language" Teaching Reform and Practice

SONG Can, HE Libo

(College of Fine Arts, Jishou University, Zhangjiajie, Hu'nan 427000)

Abstract Visual language as the traditional film and television professional foundation courses, the traditional theory of teaching has failed to meet social needs. This paper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main visual thinking through training, increasing training and practice teaching reform practice assessment methods so that students can better grasp the visual language curriculum knowledge. In traditional film language theory, based 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a classic case of the pull-tab, material shooting clip training, the creation of actual work projects, and professional writing combined with theory and methods, such as education reform measures. By understanding the classical theory of film students of language, train visual language professional awareness, master basic skills clip, and ultimately guide the specific creation.

Key words digital media; visual language; practice teaching

影视作品是由画格构成镜头,镜头组成镜头组,镜头组构成情节段落,再由情节段落组成完整的作品。高水平的影视动画作品蕴藏着丰富的设计思想和独特的审美价值,但无论怎样的精彩美妙,创意和制作上都必须考虑到视听语言的灵活运用。

1 前期理论讲授和拉片解读

有些数字媒体专业的学生认为,学数字媒体就是用电脑,什么FLASH,MAYA 之类的,以为电脑就是全部,很多同学都只在乎手头工夫,来到大学只是想把电脑软件学好了,毕业后去谋一份美差,更有甚者认为视听语言和数字媒体并无多大联系。视听语言作为专业课程,主要解决图像、符号、声音、运动等元素如何在时间轴线上传达信息的问题,知识点主要包括:拍摄机位与角度、景别、运动摄影、蒙太奇、声画关系与剪辑等。

学生们普遍认为本课是一门单纯的影视基础理论课程,从而忽略了理论学习与创作实践的结合,更意识不到其对于科学正确的专业创作观树立的积极意义。实际本门课程需要学生通过学习影视语言的经典理论与现代观念,结合实际影视动画作品案例的分析研究,头脑中逐步形成自主的“镜头感”专业意识,真正掌握和形成自觉的视听思维,最终能够潜移默化地指导专业影视动画创作。

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视听语言理论是必须的,如果不知道景别、拍摄机位和角度、运动镜头、蒙太奇、剪辑等基本理论,他们在实践中就会犯一些常识性的错误。

在这门课程的理论学习过程中,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作为教的一方,可以结合经典的拉片片段实施合理系统的教学内容,适当地给学生安排课后作业,让学生在学习到理论知识后加以实践,这样就更能有效地加深学习印象。比如讲到镜头时,不妨让学生动手逐个分析镜头,以《天空之城》为例,片头就运用了62个不同角度、不同景别和运动方式的镜头,用不同的构图形式来表现具体的故事情境。学生用表格的形式截图分镜临摹影视段落画面、用秒表计算每个镜头的时间,撰写拉片分析报告,这些小作业也就是同学们应用视听语言的一个专项训练了,通过这种训练,同学们也就更能深刻理解视听语言的具体内容。

2 中期素材拍摄剪辑训练

在教学中,采用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压缩理论教学时间,增加实践训练,这样就能更直观地让学生掌握视听语言的课程知识。学生的影视理论学得到底如何,最终是要通过他们的作品来体现的。在视听语言理论学习、案例分析及剪辑实践之后,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初步视听知识与创作意识,这时能进入真正的“实战”创作是非常可取的方法。

增加学生的实践训练,首先可以从模仿优秀的影片开始,比如影片《无间道》中的两人对话场景,要求同学们只需掌握电影片段中出现的镜头和镜头调度,据此揣测导演的用意和所表达出的意境,然后分组找演员进行拍摄,这样就基本掌握了内反拍和外反拍的技巧。

其次,学生自己的原创拍摄,会要求学生在拍摄前做好详细的案头工作,从剧本创意、画面分镜,到现场机位调度草图等都严格审查。正式剪辑之前学生须反复对原始素材进行鉴别,并对素材做文字记录,然后设计剪辑提纲,看其是如何构成一个符合影视语言语法的可以完成叙事或表意的意象群落。以3~5个同学为一组,让他们根据老师的命题,自己写脚本,画分镜头,拍摄长镜头场面调度、蒙太奇练习、越轴练习、对话练习等,掌握最基本的视听知识。学生把作品拍摄出来之时,他们对于生活世界的不断体察和思考也随之增加。这样从自身的操作中,就能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还能学到很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正式剪辑之前学生须反复对原始素材进行鉴别,并对素材做文字记录,掌握影视动画剪辑的技巧规律。将前期拍摄的镜头挑选、删除、组合和排列,它最终给人的不仅是视觉心理上的流畅,更让人从中获得一种积累性的效果。学生也会更深认识到影视动画中的时空处理不是随意的,需要符合蒙太奇的心理基础和视听语言的艺术感,这样才能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想象去联结镜头语言中的时间空间结构,从而创作出更专业更具想象力的作品。

3 后期考核与教改成果展望

通过实践会发现,部分学生在理论知识还未能真正掌握时就贸然实践,定会碰一鼻子的灰。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定不能在只获一知半解时去实践。理论可以指导我们实践,而实践也正是证明理论的唯一途径。笔者在这里要强调的是,在现有的重视度上更进一步加强视听语言的多维度训练,这样才能真正学好视听语言。我们把考核分为书面和实践操作考核两类,书面考核比重小,而实践比重大。使学生不但能写,而且能导演、表演、拍摄、剪辑和配音等,成为专影视而熟动画与文学,能写作而会拍摄与制作的复合型人才。

第7篇:体育课程实施建议范文

关键词 国际贸易实务 课程体系 两横多纵

中图分类号:G423文献标识码:A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International Trade Practice Courses

TONG Weiwei

(College of Economics, Yangze University, Jingzhou, Hubei 434023)

AbstractUse "Two horizontal multi-longitudinal" approach to build the framework of international trade practice class curriculum, will help build a framework for students to provide a platform of knowledge and practical courses, for the International Trade building construction and teacher guidance. In this specific implementation process, should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main line courses, depending on the circumstances set vertical line courses, and through appropriate scheduling, effective programs to enhance the international trade practice class teaching quality.

Key wordsinternational trade practice; curriculum system; two horizontal multi-longitudinal

为适应中国对外贸易迅猛发展对相关专业人才的需求,我国很多院校都设立有国际贸易以及类似专业,如何提升国贸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对于我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国际贸易专业作为一个与实践紧密关联的专业,其课程体系设置由于外贸实际活动的复杂性而稍显庞杂,通常应包含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贸易单证实务、商务英语、国际结算等。基于笔者所在单位的教学实践,本文认为以“两横多纵”的方式进行国际贸易实务类课程体系框架的构建,对于课程建设以及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等均具有一定作用。

1 构建课程体系框架的作用

所谓以“两横多纵”的方式进行国际贸易实务类课程体系框架的构建,其“两横”主要是指以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贸易单证实务两门课程作为主线,这两门课程分别从外贸合同条款与单证角度贯穿了整个外贸合同履行的各个环节,是国际贸易实务类课程的基础;而“多纵”则主要指针对外贸活动的某个环节所单独开设的课程,例如商务英语(包含听说、读、写)、外贸运输与保险、报关实务、报检实务、国际结算、国际商务谈判等,这些课程主要是对两条主线类课程的其中某个部分作专门深入而全面的介绍,从内容上来看通常都会与两条主线课程存在一定的相交。如果以线条形式对以上阐述进行归纳,便可得到“两横多纵”形式的国际贸易实务类课程体系框架,其具体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1.1 为学生的知识框架构建与细节知识掌握提供平台

为提高国贸实务类课程教学质量,着眼于增强课堂教学实践性的一系列手段得以采用,例如采用外贸模拟操作软件、案例教学、组织学生到外贸公司实习等,但学校课堂教育始终与具体工作实践存在区别。首先,由于学校师资问题,在很多学校都难以保证课堂教学与实际外面工作的完全接轨;其次,更为重要的是学校教育的定位绝不是简单的职业教育,其更主要的功能在于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提供坚实基础,为学生的进一步自我学习构建国际贸易实务知识框架与平台。

“两横多纵”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体系框架形式能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一旦学生对所需掌握的知识形成了明晰的结构化认识,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对各类具体外贸实务知识在头脑中的归类掌握,以及与实际工作的对接;另一方面,学生在实际外贸工作一旦遇到各类专业问题,在框架化知识体系下也有利于学生的进一步自我学习与解决。

1.2 为课程建设与师资建设提供明确指引

课程建设与师资建设是促进学科发展,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具体就国际贸易实务类课程而言,由于其所所涉及的具体课程较多,如何确定课程与师资建设的重点与方向尤为重要。以“两横多纵”形式进行课程体系框架化构建,可明确课程建设的重点:为了提升教学质量与整个国贸实务类学科的发展,其重点与首要目标应该是集中于国际贸易实务与国际贸易单证实务两条主线课程的建设,应通过人力、物力以及资金的集中来加强其建设;对课程体系的框架化构建也能为师资建设提供指引,清楚认识到本单位的薄弱环节,有目的性的加强现有师资培训或师资引进。

2 具体实施过程中的注意问题

2.1 高度重视主线类课程

对两条主线课程的重视,首先表现为课程设置上应同时开设有国际贸易实务与国际贸易单证实务两门课程,且应当都是居于专业核心课的地位。以笔者所了解的情况来看,目前不少高校仅仅开设了国际贸易实务,而对国际贸易单证实务并未专门讲授,或者将其相关内容划定在前者的授课大纲之内。但囿于课时数限制,目前大多数学校的国家贸易实务课程仍主要是采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黎孝先所编著的《国际贸易实务》或具有类似知识框架体系的教材,其主要着眼点为外贸合同中的各合同条款,因此在国际贸易实务的教学过程中并不能对相应的单证问题作详细介绍。这将导致学生的国际贸易实务知识体系存在一定欠缺。

从国际贸易课程实践的角度来看,目前许多学校选择了利用诸如南京世格的各类国际贸易实务模拟操作软件进行外贸实习;若在没有开设国际贸易单证实务课程的前提下而直接在机房开展网上模拟交易实习,将导致学生在单证填制中的一些细节问题上容易出现错误或不知所措,不能有效利用有限的上机时间。

其次,对主线课程的重视还应表现在师资配备与教学检查方面。应将国贸实务知识最扎实且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安排到这两门课程的教学上来,并通过一些制度安排来进一步提升两门主线课程授课教师的专业基础与教学经验;加强对两门主线课程的教学效果检查,提高教学质量,夯实学生的国际贸易实务知识基础,为学生的外贸工作实践及其职业发展提供基础知识保证。

2.2 根据实际情况开设纵线类课程,注重实践性

由于纵线类课程主要是针对外贸活动中的某一环节所做的专门深入介绍,每一门课程几乎都有相应的职业类别与之对应,因而其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具体应开设哪些课程的选择方面,应结合本单位的师资情况与教学总课时综合考虑,注重教学内容与相关实际工作需求的紧密结合。

现阶段,我国大量学校在人才招聘方面极为关注教师的科研能力与学历情况,而对教师的实践经验与能力未能足够重视,这对纵线类课程的开设与教学质量保证是一个很大的制约。对此,主要应加强教师的实践培训,也可以直接从社会聘请有经验的外贸人员进行授课。

从课时安排方面来看,目前部分高校对各类经济学理论基础课程与国贸理论课程给予了更多的重视,从而导致国贸实务类课程的开设数目以及课时的缩减,这一现象在一些重点本科院校表现尤为明显。为扭转这一现状,需要从学生的职业需求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出发,正确处理国际贸易实务类课程与经济学理论课程之间的关系。

3 结语

国际贸易实务类课程是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部分,与我国大多数高校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职业定位有着紧密而直接的关联,提高此类课程的教学质量对于增强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职业竞争力,促进我国外贸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两横多纵”的形式对国际贸易实务类课程进行框架构建,强调基础,注重实践,能有效促进学生对国际贸易实务知识的掌握,提升实践教学与专业实习效果,明确课程建设重点与方向。

参考文献

[1]罗兴武.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发展定位与能力本位课程群建设.职教论坛,2007.14.

[2]宋兰芬.国际贸易实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教育前沿(理论版),2008.4.

[3]王萍.高校经贸类专业开设“模拟国际贸易”实践教学环节的研究.中国高教研究,2004.1.

第8篇:体育课程实施建议范文

关键词:学校体育;体育课程;分流教学;外招生;暨南大学

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116(2009)11-0049-04

Establishment and implementation of an “integrated”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mode for foreign students admitted by the Jinan University

NIU Li-shu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Jinan University,Guangzhou 510632,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students separated teaching mode implemented on trial by the Jinan University in 2001, by adjusting the curriculum contents, curriculum structure and curriculum system, the author has perfected a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mode for foreign students admitted, and realized the “international student orientated and major emphasized” teaching objective for foreign students admitted. Via nearly 8 years of experiment and exploration,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multi-element quality view, by basing the major means on the “technical type” curriculum teaching, basing the overall reform objective on “Separate Teaching, Inspire Emotion, Value Innovation, Boost Development”, optimizing the teaching structure, enhancing teaching efficiency, and focusing on “knowledge, culture and health” features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basic knowledge, basic skills and basic methods”, such an educational objective as cultivating student’s innovative spirit by inspiring their thoughts is realized, and the quality and performance of physical education for foreign students admitted are comprehensively enhanced.

Key words: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separated teaching;foreign students admitted;Jinan University

作为有“华侨最高学府”之称的暨南大学,学生有内地学生、港澳台学生、华人华侨学生和留学生,如何兼顾内、外招生的体育学习需求一直是学校教学改革中的关键问题。

1高校外招学生体育课程构建的指导思想

构建高校外招学生体育课程模式,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外招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及需要、学校体育本身的功能和特点以及学校实际情况,以“学生为本,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体现民族文化性、突出国际统一性、丰富时尚流行性为主体,以课内课外“一体化”教学为主要形式的体育课程教学体系。

1.1民族文化性

中国需要引进西方体育项目与相关的价值观和文化意识,世界也需要从中国古老而深厚的文化积淀中不断汲取养分。“华人华侨”、港澳台学生和留学生来中国大陆的重要目的就是被灿烂古老的中华文化所吸引,为了学习是华民族文化。因此,“华人华侨”、港澳台学生和留学生体育课程构建应始终贯穿于中华民族特有的体育文化这条主线之中。

1.2国际统一性

秉承学校办学传统,贯彻“为侨服务”的思想,遵循“面向世界,应用为主”的教学要求,就是要求外招学生的课程构建与国际接轨,突出职业倾向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在体育课程体系设计时应考虑到那些在世界范围内普及性极高的运动项目,使得外招学生在这些项目中培养兴趣,发挥特长,从而使之能作为“共同语言”同在校的中国大学生进行交流,达到他们学习语言、了解中国的目的。同时,由于这些项目浓厚的趣味性、激烈的对抗性、有益的健身性,能更多地吸引广大外招学生参与。

1.3新兴流行性

由于外招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特别是相当一部分来自欧美等发达国家,在这些国家中一些新兴运动项目颇为风行,所以我们将目光转向国际,引进一些国际流行,同时又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新兴运动项目。这不仅丰富了我们体育课程内容,也有利于中外体育文化的交流,与世界接轨。

2外招学生体育课程目标整合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确定了基本目标和发展目标,即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1]。通过分析不难发现这5个领域目标是适应大中小学的普遍性目标,单靠普遍性目标来指导某一特定学生群体的体育课程目标导向是不完善的,只有制定特定学生群体的体育课程的特定目标,并把它和普遍性目标结合起来才是改革的成功之道[2]。由此可见高校外招学生的体育课程目标应包含普遍性和特殊性两个层面[3]。高校外招生体育课程特殊目标有3个:

1)与生活相结合,为适应社会服务。

学生进入大学后,意味着进入了从学校转向社会,从学生转化为劳动者的最后一个交接站,他们面临着走向社会、走向生活。体育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通过体育学习,掌握基本的健身方法,养成终身锻炼习惯,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能正确处理生活中竞争与合作的关系。所以,体育与现代生活相结合,便成为一个更为突出的价值取向。

2)与个体特长相结合,为专业发展服务。

对外招学生体育课程目标的设计不仅要考虑到传授给学生的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还要关注他们已经形成了的稳定的爱好和专长。在处理基础和个性发展的关系时,一定要把培养和维护学生的爱好和专长放在重要位置上,以利于学生积极性的提高。我校外招学生来自世界各地,他们的体育爱好和专长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继续发展他们的长处,还有利于我校高水平运动队的梯队建设,巩固暨南大学传统体育强校的地位[4]。

3)与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相结合,为中外体育交流服务。

外招学生报考暨大的重要目的就是来学习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而中国体育文化作为我国民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内涵丰富,寓意深邃,既具备了人类体育运动强身健体的共同特征,又具有东方文明所特有的哲理性、科学性和艺术性,较集中地体现了中国人民在体育领域中的智慧。注重外招学生体育课程目标设计与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相结合,是我校体育课程的特色。

3外招学生体育课程的构建

暨南大学最早于1990年就开始了公共体育课选项课教学,从一年级第一学期开始,就进行选项课教学,每年选一次,共两年2个学分,开设了17项运动项目,内、外招学生同时选课,共同上课。随着学校的发展,外招学生的增多,这种体育教学模式逐渐暴露出弊端――对外招学生体育教育的针对性差,不能满足外招学生的需求,专长得不到发挥。因此,从2002年开始公共体育课程进行改革,推行内、外招学生相对分流教学,对外招学生体育课程实行课内外一体化的“T”型结构模式(见图1)。

3.1理论依据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指出:“要把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体育锻炼、校外(社会、野外)活动、运动训练等纳入体育课程,形成课内外、校内外有机联系的课程结构。”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水平的提高为目标,关注学生的健康意识和锻炼习惯的养成,强调将学生的健康意识培养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评价体系上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满足学生的需求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的体现;要求课程结构必须根据学生的自身发展和社会需要,体现多元化的结构特征等课程改革新理念、新思路[5-6]。

3.2课内外一体化“T”型结构的内涵

课内外一体化,就是在坚持常规体育课的基础上,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课外体育,并将课外体育情况按一定比例或学分置换纳入学生综合成绩测评。课内外一体化过程是兼顾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相互促进而设计的,如学生想发展哪一方面的特长或学习一个运动项目,可以沿着必修课(统选课)-必修课(选项课)-选修课-单项俱乐部-竞技训练队的纵向路线有针对性地学习和训练。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在横向宽度上开设了17门选项课程和9门选修课程,供学生选择,使体育课程既有纵向深度,又有横向宽度,体现出“T”型结构,充分满足了外招生个性体育学习的需求[7-8]。

3.3课程结构的构建

1)课程类型突出学生纵向发展的延续性。根据暨南大学外招学生的实际需求,在大学一年级设置体育普修课,为必修课程。每学期36学时,1学分,两个学期共2学分。体育普修课程是基础体育课程,是针对一年级学生刚步入大学这一特殊阶段身体素质普遍较差而开设的课程。二年级开设选项体育课,为必修课程,两个学期各36学时,共2学分。三、四年级专门为外招学生开设了体育选修课程,为了满足外招学生对体育知识的特殊需要而设置的,与学校其它公共选修课一起供学生选修,4个学期选修72个学时,2学分,学生所获的学分记入选修学分。除必修和选修课程外,还把俱乐部活动和竞技体育训练也纳入体育课程体系中,是纵向深度教学的最高形式。俱乐部和高水平训练队开设8个学期,每学期需至少完成36学时,记1学分,所得学分与三、四年级选修课进行置换。

2)课程内容强调学生横向发展的丰富性。一年级开设普修课主要是为了传授体育知识,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主要课程内容包括理论知识和实践内容两个部分,理论课包括健康教育(运动处方理论、营养与健康保健理论、简单急救措施)、裁判、竞赛组织等内容。实践部分包括田径(定向运动)、体操和太极拳等内容。从二年级开始实行选项课,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技术、技能的基础上,提高学生对学科科学规律的认识水平,形成健康的体育观,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和主体意识,促进个性发展,形成个人体育专长。为此,开设了17门选项课。三、四年级阶段,将中国传统体育项目与学校特色相结合,开设武术、散打、女子防身术、太极拳、跆拳道、高尔夫、象棋、桥牌等选修项目,促进外招生对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了解。单项俱乐部和高水平运动队属于课外体育训练形式,为实现大学生体育教学基本目标和个体发展目标,提高运动技术水平而选择了田径、羽毛球、乒乓球、网球、篮球、排球、游泳、武术、散打、跆拳道、街舞、象棋、桥牌13个单项俱乐部供学生选择,同时根据学校传统体育优势项目,学生也可以自己报名选拔参加学校田径、篮球、排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网球、游泳、武术训练队。

3)组织实施形式反映学生的自主性。一年级普修课按照行政班级进行分班教学,一个教学班为40人;二年级选项课实行“三自主”网上选择课程;三、四年级选修课仍实行学生网上选课,但选修时间必须以学年为单位,也就是说每个选修体育课程的学生要按年度选择课程;单项俱乐部和高水平运动队是课外进行的独立训练活动,参加的学生可以在8个学期的任何一个学期开始,每完成36个学时相当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获得学分与选修课程置换。

4)“三评”评价体系丰富了体育教学评价的内涵。根据教育评价的发展趋势,“建立将过程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将定性与定量评价结合,将教师评价与自评、互评相结合的评价体系”,从而为我校构建外招生体育学习评价体系指明了方向。在构建评价体系时遵守淡化甄别、选拔功能的原则,强化激励、发展功能目标的实现,把学生的进步幅度纳入评价内容。主要包括:体能与运动技能、认知、学习态度与行为、交往与合作精神、情意表现等内容。并依此,我们构建了外招生“三评”评价体系,即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三评”体系改变了传统终结性单一评价体系的弊端,并将学习的过程、进步幅度纳入评价体系,体现了师生结合、课内课外结合的复合型评价体系的全面性优势。“三评”体系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对体育活动更加关注;互评拉近了同学间、不同专业间的距离,加强了交流;教师评价不只是考查学生对所学技术掌握的情况,更多的注重学生在考试中表现出的心理素质、临场发挥、团队精神、场上作风、协调性、节奏感、熟练程度、表现力等等。“三评”体系不仅丰富了评价内容,而且使评价体系更加科学合理。

4实施效果

自2002年以来,外招学生体育课程模式经过了8年的建设与实践,就教学效果和外招生对体育课程设置的满意度,我们对2002、2006级外招生共计11 000人(其中男生6 500人,女生4 500人)通过网络调查和个别访谈发现,学生不仅满意度较高,而且学生健康水平、身体素质和运动成绩都有较大幅度的提升。

1)外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外招学生身体素质各项成绩超过全国大学生平均指标,《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平均得分325分,合格率96%;2002级外招学生《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03~2006三个学年合格率分别是98.60%、99.21%、99.67%,2006级在2006~2008三个学年合格率分别是98.72%、99.54%、99.82%,整体水平呈递增趋势。

2)外招学生对实施体育课程“分流教学”模式的满意度较高。学生对“分流教学”外招学生体育课程模式的实施效果满意度高,男女学生分别达到96.89%、95.65%。对体育课程内容的设置,尤其选修课运动项目的选择方面,喜欢的学生达到93.55%。

3)外招学生的运动竞赛成绩有大幅度提升。通过俱乐部和竞技体育训练课,使有爱好和专长的外招学生得到了发展,尤其在运动能力方面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推动了学校竞技运动水平的不断提高。2002年第九届全国大学生锦标赛上我校获得3金、4银,并打破两项大会记录;2003年在马来西亚举行的第8届世界大学生国际象棋锦标赛中获得了男子个人冠军,女子个人第3名,团体第3名;2004年国际武术邀请赛上,获得14枚金牌;2004年、2007年在全国第7、8届大学生运动会上,总成绩分获“校长杯”第7、第5名。在这些国内、国际大赛上获得好成绩的运动员中,外招生占到了18%。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Z]. 教育部办公厅文件,2002-08-12.

[2] 欧阳静仁. 我校体育课程的构建与实践[J]. 体育学刊,2009,16(5):67-70.

[3] 陈天霞,余鲁军,佘钥,等. 高校体育教学实施课内外一体化改革的思考[J].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1,21(3):98-101.

[4] 王林,潘绍伟,金玉,等. 高校体育新课程教学模式初探[J]. 体育学刊,2004,14(6):78-81.

[5] 张达. 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与探索[J]. 北京农学院学报,2007,25(2):142-143.

[6] 丁宝龙. 试析体育课程模式构建[J]. 浙江体育科学,2009(4):60-62.

第9篇:体育课程实施建议范文

关键词:综合实践课程;课程设计;活动主题

国家规定的综合实践活动的四大领域(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教育、劳动技术教育)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定领域。其实非指定领域的活动内容也很多,主题内容的选取应当十分广泛。一切适合学生实践、体验、探究的内容,都可以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面对综合实践活动这门“无教材”的新形态课程,教师应在课程设计中发挥本校资源的优势,开发校本课程。

一、主题活动的目标选择

综合实践活动是以孩子的发展为着眼点,要用活动促发展,让学生主动实践、探究、创造,敢于质疑,真正亲近生活。在活动目标的选择上,主要从学生的发展出发考虑以下因素:

1.符合学生的兴趣和认知特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是整个课程活动的主体,但小学生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有限,因此教师在主题的选择上应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征选择与其水平相适应的任务或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体现学生的兴趣、需要,使学习的主题符合课程资源的实际情况。例如,针对我校学生在学习生活垃圾多的现象,我们科组的教师共同探讨并与个别学生、清洁工谈话,对校内外垃圾情况做一个大致的了解和分析,科组拟定以“身边生活垃圾(学校、家庭、社区)情况调查”为共同主题,教师根据各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需求,将选择人数最多的一个作为学习的主题。这种方式既让主题W习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又照顾了不同年级学生的兴趣爱好,给学生以选择的余地,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

2.注重学生的实践经历和能力培养

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学习方式是实践,注重体验,让学生实实在在地“做”。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文本学习是必要的,实践学习与文本学习实际上是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是教师讲解与学生自主实践活动的关系。因此,在要求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真正理解实践的目的与意义的同时,教师要把握各种不同实践方式的基本要求和操作要领,结合具体活动情境,恰当选择和利用活动工具和相关手段,使学生完成具体任务。例如,在开展“剪纸”这一活动主题中,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剪纸方式有很多种,引发了对剪纸的探究;提出问题:广式剪纸是怎么样的;通过查阅资料、走访民间剪纸艺人,形成研究报告,继而与同伴分享交流成果。通过一系列活动,学生不但体验主题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活动中提高了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动手能力,还传承了剪纸艺术。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通过设计一系列的学习活动,让学生手脑脚并用,做到知行统一,并用习得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总体而言,为了实现既定的目标,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探究质疑,学生灵活解决实践活动过程中生成的问题,让学生形成收集、处理、分析信息的能力。

二、主题活动的内容设计

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资源是动态变化的,处于不断生成的状态中,是一种“活页资源”,主题的确立应该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因此教师可以立足于学校的特色,根据学校所在环境的特色来选择和确立反映学校特色的活动主题。

1.引导学生认识生活、认识社会、认识自然

陶行知说过:“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本身就是重要而丰富的教育资源,让学生主动认识生活环境、生活条件、生活习惯、生活方式和观念等,教师可以利用身边社区的资源让学生认识生活和社会。我们的社区有个“广东省农民工博物馆”,我们利用这个资源开展“走近农民工”主题活动,让学生在实地考察、访问、问卷调查中了解农民工发展史和贡献史。感受农民工的工作之艰辛,认识他们对城市建设的伟大贡献,从而在生活中学会尊重农民工,关爱农民工,学会尊重父母的劳动,尊重广大普通劳动者的劳动。让学生关注、认识、了解祖国的现状,从而激发他们振兴中华的雄心壮志,在激烈的竞争中培养振兴祖国的责任感。例如,为了让学生亲近大自然,我们利用学校附近的白云山为探究基地,开展主题活动“我爱白云山”,学生拟定如何保护白云山的计划,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学会保护身边的自然环境,感受大自然的美,还能增长学生的知识,陶冶学生的情操,增强学生保护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2.引导学生了解历史文化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教师可将传统节假日、历史名人等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发掘的内容,这样一是调动学生认识基本的历史知识的兴趣,知晓传统、继承传统;二是让学生置身于历史文化的氛围中去感受与体验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提高民族自信心,弘扬民族精神。因此应结合地域、校情、学情特点,在深入分析学校师资力量及小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基础上,整合校本课程资源。例如我们科组会利用社区的资源:如本地宗祠狮龙文化、清明祭先烈等探究、传承历史文化,让学生在考察体验、探究实践中提高自身的综合实践技能。

3.引导学生自觉提高科学探索的能力

中国的孩子对科学的兴趣远不如西方,何故?是学习氛围不浓厚,缺乏探索科学的热情和与之匹配的环境。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索能力迫在眉睫。因此,引导学生自觉提高科学探索能力,必然会提高学生收集信息的意识和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例如,在开展“变废为宝齐创造”的设计与制作活动中,学生小组内确定打算利用废旧物制作与设计的作品后,自主收集废旧物品、搜集资料、动手设计制作、撰写作品说明等活动,通过活动知道生活垃圾的处理方式及用途,更进一步了解垃圾分类的必要性,同时学生获得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感受和技能,培养了从事技术活动和技术创新的能力。

三、主题活动的评价与延伸

1.评价多元

评价的多元化主要指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维度的多元化。作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主体,学生是课程评价的参与者、体验者与合作者,学生同伴、教师、家长、活动的参与者均可参与评价。评价的维度是多元的,不对学生的活动作出单一的肯定或否定的结论,而要把评价放到活动的全过程。对于小学生的评价,更是要给予鼓励和肯定,获取学生的主观认同,注重内容多样、形式多样,不强调成果与水平,强调过程中情感、态度、创新能力和协作能力的进步。通过评价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探究能力、合作交往能力以及批判能力。这种多元的、形成性的评价也是对合理科学评价的一种呼吁。

2.注重过程

主题活动评价应该真实、全面,既要反映出学生参与主题活动实施的全过程(活动准备阶段、活动实施阶段、活动总结阶段),也要切实关注学生参与的态度、合作精神以及^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小学生是可塑性很强的群体,对其的评价必须是发展性的,无论活动的结果如何,只要学生跟过去的自己比较进步了,跟同伴比较也进步了,在整个活动过程获得了切实的经验和体会,那么就应给予积极的评价。这种过程性的评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通过营造学生自我反思的氛围,鼓励学生发现自我、欣赏自我和包容他人等。

3.主题活动的延伸

完成一个主题活动后,学生的收获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能够受研究主题的启发,产生一些新的想法。这就是主题活动的延伸。对于学生课后产生的新问题,教师应该鼓励和支持,并指导学生去继续探究。例如在“我的零花钱我做主”这一主题活动完成后,学生分析了自己的零花钱使用是否合理,并提出了合理的理财方案。但对于各自制定的理财方案是否合理,学生还是很感兴趣的。这时教师可把这一主题进行延伸,向学生提出“对自己制定的理财方案进行验证”的活动主题。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年轻的课程,也是一门充满活力的课程。它作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一种新的课程形态,虽然已运用到教育实践中,但其在具体设计、实施方面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在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选择上,我们要从生本理念出发,明确主题的目标选择,优化内容,拓宽实践领域,科学合理评价,这样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才有望迎来万紫千红的春天。

参考文献:

[1]顾艳艳.新课程教师角色的定位浅谈[J].吉林教育(学术版),2002(1).

[2]王金平.如何开发与利用家乡的课程资源[J].新课程(中旬),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