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网络安全应急处置预案范文

网络安全应急处置预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网络安全应急处置预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网络安全应急处置预案

第1篇:网络安全应急处置预案范文

仅供参考

为保证有效平稳处置互联网网络安全突发事件中,实现统一指挥、协调配合,及时发现、快速反应,严密防范、妥善处置,保障互联网网络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制定本预案。

一、总则

(一)编制目的

为提处置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事件的能力,形成科学、有效、反应迅速的应急工作机制,确保重要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实体安全、运行安全和数据安全,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减少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害,保障信息资产安全,特制定本预案。

(二)编制依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公安部《计算机病毒防治管理办法》,制定本预案。

(三)分类分级

本预案所称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事件,是指本系统信息系统突然遭受不可预知外力的破坏、毁损、故障,发生对国家、社会、公众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

1、事件分类

根据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事件的性质、机理和发生过程,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事件主要分为以下三类:

(1)自然灾害。指地震、台风、雷电、火灾、洪水等引起的网络与信息系统的损坏。

(2)事故灾难。指电力中断、网络损坏或是软件、硬件设备故障等引起的网络与信息系统的损坏。

(3)人为破坏。指人为破坏网络线路、通信设施,黑客攻击、病毒攻击、恐怖袭击等引起的网络与信息系统的损坏。

2、事件分级

根据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事件的可控性、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县上分类情况。

(1)i级、ⅱ级。重要网络与信息系统发生全局大规模瘫痪,事态发展超出控制能力,需要县级各部门协调解决,对国家安全、社会秩序、经济建设和公共利益造成特别严重损害的信息安全突发事件。

(2)ⅲ级。某一部分的重要网络与信息系统瘫痪,对国家安全、社会秩序、经济建设和公共利益造成一定损害,属县内控制之内的信息安全突发事件。

(3)ⅳ级。重要网络与信息系统使用效率上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坏,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益有一定影响,但不危害国家安全、社会秩序、经济建设和公共利益的信息安全突发事件。

(四)适用范围

适用于本系统发生或可能导致发生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

(五)工作原则

1、居安思危,预防为主。立足安全防护,加强预警,重点保护基础信息网络和关系国家安全、经济命脉、社会稳定的重要信息系统,从预防、监控、应急处理、应急保障和打击犯罪等环节,在法律、管理、技术、人才等方面,采取多种措施,充分发挥各方面的作用,共同构筑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2、提高素质,快速反应。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采用先进的监测、预测、预警、预防和应急处置技术及设施,充分发挥专业人员的作用,在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事件发生时,按照快速反应机制,及时获取充分而准确的信息,跟踪研判,果断决策,迅速处置,最大程度地减少危害和影响。

3、以人为本,减少损害。把保障公共利益以及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的安全作为首要任务,及时采取措施,最大限度地避免公共财产、信息资产遭受损失。

4、加强管理,分级负责。按照“条块结合,以条为主”的原则,建立和完善安全责任制及联动工作机制。根据部门职能,各司其职,加强部门间协调与配合,形成合力,共同履行应急处置工作的管理职责。

5、定期演练,常备不懈。积极参与县上组织的演练,规范应急处置措施与操作流程,确保应急预案切实有效,实现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科学化、程序化与规范化。

二、组织指挥机构与职责

(一)组织体系

成立网络安全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局党委书记、局长担任,副组长由局分管领导,成员包括:信息全体人员、各通信公司相关负责人。

(二)工作职责

1、研究制订我中心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处置工作的规划、计划和政策,协调推进我中心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机制和工作体系建设。

2、发生i级、ⅱ级、ⅲ级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事件后,决定启动本预案,组织应急处置工作。如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事件属于i级、ⅱ级的,向县有关部门通报并协调县有关部门配合处理。

3、研究提出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机制建设规划,检查、指导和督促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机制建设。指导督促重要信息系统应急预案的修订和完善,检查落实预案执行情况。

4、指导应对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事件的科学研究、预案演习、宣传培训,督促应急保障体系建设。

5、及时收集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事件相关信息,分析重要信息并提出处置建议。对可能演变为i级、ⅱ级、ⅲ级的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事件,应及时向相关领导提出启动本预案的建议。

6、负责提供技术咨询、技术支持,参与重要信息的研判、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事件的调查和总结评估工作,进行应急处置工作。

三、监测、预警和先期处置

(一)信息监测与报告

1、要进一步完善各重要信息系统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事件监测、预测、预警制度。按照“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的原则,加强对各类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事件和可能引发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事件的有关信息的收集、分析判断和持续监测。当发生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事件时,在按规定向有关部门报告的同时,按紧急信息报送的规定及时向领导汇报。初次报告最迟不得超过4小时,较大、重大和特别重大的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事件实行态势进程报告和日报告制度。报告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来源、影响范围、事件性质、事件发展趋势和采取的措施等。

2、重要信息系统管理人员应确立2个以上的即时联系方式,避免因信息网络突发事件发生后,必要的信息通报与指挥协调通信渠道中断。

3、及时上报相关网络不安全行为:

(1)恶意人士利用本系统网络从事违法犯罪活动的情况。

(2)网络或信息系统通信和资源使用异常,网络和信息系统瘫痪、应用服务中断或数据篡改、丢失等情况。

(3)网络恐怖活动的嫌疑情况和预警信息。

(4)网络安全状况、安全形势分析预测等信息。

(5)其他影响网络与信息安全的信息。

(二)预警处理与预警

1、对于可能发生或已经发生的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事件,系统管理员应立即采取措施控制事态,请求相关职能部门,协作开展风险评估工作,并在2小时内进行风险评估,判定事件等级并预警。必要时应启动相应的预案,同时向信息安全领导小组汇报。

2、领导小组接到汇报后应立即组织现场救援,查明事件状态及原因,技术人员应及时对信息进行技术分析、研判,根据问题的性质、危害程度,提出安全警报级别。

(三)先期处置

1、当发生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事件时,及时请技术人员做好先期应急处置工作并立即采取措施控制事态,必要时采用断网、关闭服务器等方式防止事态进一步扩大,同时向上级信息安全领导小组通报。

2、信息安全领导小组在接到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事件发生或可能发生的信息后,应加强与有关方面的联系,掌握最新发展态势。对有可能演变为ⅲ级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事件,技术人员处置工作提出建议方案,并作好启动本预案的各项准备工作。信息安全领导小组根据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事件发展态势,视情况决定现场指导、组织设备厂商或者系统开发商应急支援力量,做好应急处置工作。对有可能演变为ⅱ级或i级的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事件,要根据县有关部门的要求,上报县政府有关部门,赶赴现场指挥、组织应急支援力量,积极做好应急处置工作。

四、应急处置

(一)应急指挥

1、本预案启动后,领导小组要迅速建立与现场通讯联系。抓紧收集相关信息,掌握现场处置工作状态,分析事件发展趋势,研究提出处置方案,调集和配置应急处置所需要的人、财、物等资源,统一指挥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处置工作。

2、需要成立现场指挥部的,立即在现场开设指挥部,并提供现场指挥运作的相关保障。现场指挥部要根据事件性质迅速组建各类应急工作组,开展应急处置工作。

(二)应急支援

本预案启动后,领导小组可根据事态的发展和处置工作需要,及时申请增派专家小组和应急支援单位,调动必需的物资、设备,支援应急工作。参加现场处置工作的有关人员要在现场指挥部统一指挥下,协助开展处置行动。

(三)信息处理

现场信息收集、分析和上报。技术人员应对事件进行动态监测、评估,及时将事件的性质、危害程度和损失情况及处置工作等情况及时报领导小组,不得隐瞒、缓报、谎报。符合紧急信息报送规定的,属于i级、ⅱ级信息安全事件的,同时报县委、县政府相关网络与信息安全部门。

(四)扩大应急

经应急处置后,事态难以控制或有扩大发展趋势时,应实施扩大应急行动。要迅速召开信息安全工作领导小组会议,根据事态情况,研究采取有利于控制事态的非常措施,并向县政府有关部门请求支援。

(五)应急结束

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事件经应急处置后,得到有效控制,将各监测统计数据报信息安全工作领导小组,提出应急结束的建议,经领导批准后实施。

五、相关网络安全处置流程

(一)攻击、篡改类故障

指网站系统遭到网络攻击不能正常运作,或出现非法信息、页面被篡改。现网站出现非法信息或页面被篡改,要第一时间请求相关职能部门取证并对其进行删除,恢复相关信息及页面,同时报告领导,必要时可请求对网站服务器进行关闭,待检测无故障后再开启服务。

(二)病毒木马类故障

指网站服务器感染病毒木马,存在安全隐患。

1)对服务器杀毒安全软件进行系统升级,并进行病毒木马扫描,封堵系统漏洞。

2)发现服务器感染病毒木马,要立即对其进行查杀,报告领导,根据具体情况,酌情上报。

3)由于病毒木马入侵服务器造成系统崩溃的,要第一时间报告领导,并联系相关单位进行数据恢复。

(三)突发性断网

指突然性的内部网络中某个网络段、节点或是整个网络业务中断。

1)查看网络中断现象,判定中断原因。若不能及时恢复,应当开通备用设备和线路。

2)若是设备物理故障,联系相关厂商进行处理。

(四)数据安全与恢复

1.发生业务数据损坏时,运维人员应及时报告领导,检查、备份系统当前数据。

2.强化数据备份,若备份数据损坏,则调用异地光盘备份数据。

3.数据损坏事件较严重无法保证正常工作的,经部门领导同意,及时通知各部门以手工方式开展工作。

4.中心应待数据系统恢复后,检查基础数据的完整性;重新备份数据,并写出故障分析报告。

(五)有害信息大范围传播

系统内发生对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电子邮件、短信息等网上服务中大量出现危害国家安全、影响社会稳定的有害、敏感信息等情况进行分析研判,报经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批准后启动预案;或根据上进部门要求对网上特定有害、敏感信息及时上报,由上级职能部门采取封堵控制措施,按照市上职能部门要求统一部署启动预案。

(六)恶意炒作社会热点、敏感问题

本系统互联网网站、电子公告服务中出现利用社会热点、敏感问题集中、连续、反复消息,制造舆论焦点,夸大、捏造、歪曲事实,煽动网民与政府对立、对党对社会主义制度不满情绪,形成网上热点问题恶意炒作事件时,启动预案。

(七)敏感时期和重要活动、会议期间本地互联网遭到网络攻击

敏感时期和重要活动、会议期间,本系统互联网遭受网络攻击时,启动预案。要加强值班备勤,提高警惕,密切注意本系统网上动态。收到信息后,及时报警,要迅速赶赴案(事)发网站,指导案(事)件单位采取应急处置措施,同时收集、固定网络攻击线索,请求县上技术力量,分析研判,提出技术解决方案,做好现场调查和处置工作记录,协助网站恢复正常运行并做好防范工作。

六、后期处置

(一)善后处置

在应急处置工作结束后,要迅速采取措施,抓紧组织抢修受损的基础设施,减少损失,尽快恢复正常工作,统计各种数据,查明原因,对事件造成的损失和影响以及恢复重建能力进行分析评估,认真制定恢复重建计划,迅速组织实施。

(二)调查和评估

在应急处置工作结束后,信息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应立即组织有关人员和专家组成事件调查组,对事件发生及其处置过程进行全面的调查,查清事件发生的原因及财产损失状况和总结经验教训,写出调查评估报告。

七、应急保障

(一)通信与信息保障

领导小组各成员应保证电话24小时开机,以确保发生信息安全事故时能及时联系到位。

(二)应急装备保障

各重要信息系统在建设系统时应事先预留出一定的应急设备,做好信息网络硬件、软件、应急救援设备等应急物资储备工作。在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事件发生时,由领导小组负责统一调用。

(三)应急队伍保障

按照一专多能的要求建立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保障队伍。选择若干经国家有关部门资质认可的,具有管理规范、服务能力较强的企业作为我县网络与信息安全的社会应急支援单位,提供技术支持与服务;必要时能够有效调动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等的保障力量,进行技术支援。

(四)交通运输保障

应确定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事件应急交通工具,确保应急期间人员、物资、信息传递的需要,并根据应急处置工作需要,由领导小组统一调配。

(五)经费保障

网络与信息系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资金,应列入年度工作经费预算,切实予以保障。

八、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

互联网信息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事关国家安全、社会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要切实增强政治责任感和敏感性,建立应急处置的快速反应机制。

(二)妥善处置。

正确区分和处理网上不同性质的矛盾,运用多种手段,依法开展工作,严厉打击各类涉网违法犯罪活动,严守工作秘密,严禁暴露相关专用技术侦查手段。

第2篇:网络安全应急处置预案范文

按照文件要求,市委网信办对照工作职责,认真排查梳理了我市网络安全风险点,逐项建立完善工作机制,现汇报如下:

1.网络安全风险研判工作:制定了《网络安全事件应急预案》,明确了由于人为原因、软硬件缺陷或故障、自然灾害等对网络和信息系统或其数据造成危害引发负面影响的事件的分析和处理。

2.网络安全风险决策评估机制:成立了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对全市网络安全工作统筹指挥。制定了《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工作规则》,明确网络安全工作职责和工作制度。

3.网络安全风险防控协同机制:组建了网络安全专家小组,努力应对新形势下网络安全错综复杂的局面,提高网络安全保障水平。实施网络安全事件应急处置联席会制度,对全市网络安全事件的进行预防和应急处理。

4. 网络安全风险防控责任机制:下发了《贯彻落实<党委(党组)网络安全工作责任制实施办法>责任分工方案》,明确责任主体和责任分工,提高网络风险防范防控意识和能力。

第3篇:网络安全应急处置预案范文

一、演练目的:

建立健全信息安全运行应急工作制度,检验信息安全应急预案及信息系统故障应急预案的有效性,验证相关组织和人员应对网络和信息安全突发事件的组织指挥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保证信息安全突发应急指挥调度工作迅速、高效、有序地进行,满足突况下网络和信息系统安全运行保障和故障恢复的需要,确保信息系统安全通畅。

二、演练依据:

《惠水县妇幼保健院网络与信息安全类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惠水县妇幼保健院关于信息系统故障应急预案(试行)》

三、演练场景:

1、病毒攻击导致医生的电脑或相关系统失效演练

2、医院管理系统故障停止工作

四、演练方式:

现场演练

五、演练时间、地点及参加人员:

1、时间:2021年07月01日

2、地点:产科门诊、收费室、药房、检验科、B超室

3、参加人员:(院长)、(分管副院长)、(医务科负责人)、(护理部负责人)、(院办负责人)、(检验科负责人)、(影像科工作人员)、(药房工作人员)、(产科主任)、(妇科主任)、(信息科负责人)

六、演练过程一:

1、门诊医生向信息科反映自己电脑的HIS系统打不开,一点击快捷方式就死机。

2、信息科到现场查看,高度怀疑是计算机病毒感染,立即拔出该台电脑网线。

3、运行电脑上的杀毒软件,查看到有病毒攻击该台电脑。

4、病毒非常顽固,且杀毒软件无法清除该病毒,信息科立即上报分管院长,同时查看其他电脑有无类似情况。

5、分管领导到场后指示,坐诊医生暂时使用其他备用电脑接诊患者,使用独立的U盘拷贝该台电脑上的重要数据,必要时寻求专业网络安全人员帮助恢复数据。同时对重要数据拍照留存。格式化电脑硬盘,重装电脑系统。

6、故障消除,演练结束。

七、演练过程二:

1、信息科接到临床医生通知,HIS系统无法正在运行。

2、信息科立即排查故障出现的原因,发现为移动公司迁入我院的交换机故障导致主干网络不通,电话对接后,预计需要1小时才能更换完毕。

3、信息科将具体情况报告医务科,到场查看后汇报分管院长。

4、分管院长指示:(1)全院转入“人工接诊模式”,具体步骤按照《惠水县妇幼保健院关于信息系统故障应急预案(试行)》执行。(2)由医务科负责组织临床工作开展,由护理部负责组织护理工作开展。(3)由于就诊人员现不能完成医保报销,且就诊人员较多,由院办公室负责组织人员向就诊人群做出解释,并维护好现场次序。

5、按照《惠水县妇幼保健院关于信息系统故障应急预案(试行)》走一遍流程。

6、演练结束。

八、演练结束后集中总结

第4篇:网络安全应急处置预案范文

为建立健全XX市税务局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应急工作机制,提高应对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能力,预防和减少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造成的损失和危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国家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应急预案》、《XX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法律、法规制定本预案。

一、网络与信息安全组织机构和职责

(一)网络与信息安全领导小组

由政府信息公开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组成。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网络与信息安全工作日常事务。

(二)网络与信息安全领导小组职责

负责制定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应急预案,并组织必要的演练,做好紧急重大、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制定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处置措施,加强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提高应对处置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的水平和能力。负责指导各县(区)局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的预防、监测、报告和应急处置工作,并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其他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的处置工作。

二、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处置措施

(一)有害程序事件应急处置措施

1、网络技术维护安全员随时密切监视有害程序事件中存在的计算机病毒、蠕虫、特洛伊木马、僵尸网络、混合程序攻击、网页内嵌恶意代码和其他有害程序的事件出现。

2、定期对设备硬盘数据、操作系统、软件系统、数据库系统进行备份,并将其保存于安全处。

3、发现有害程序事件时,网络技术维护安全员应立即向领导小组办公室通报情况。网络技术维护安全员应在十分钟内,将攻击的设备、系统、软件、数据等从网络中隔离出来,保护现场,同时向安全领导小组领导汇报情况。

4、启用反病毒软件对该设备进行杀毒处理,同时进行病毒检测软件对其他设备进行病毒扫描和清除工作。如发现反病毒软件无法清楚该病毒,应立即向安全领导小组报告。

5、经技术人员确认确实无法查杀该病毒后,应作好相关记录及日志或审计记录,同时立即向安全领导小组报告,并迅速联系有关产品商研究解决。

6、网络技术维护安全员负责被破坏系统等的恢复与重建工作,检查日志等资料,确认攻击来源,经领导小组同意,应立即告知各科室、部门做好相应的清查工作。

7、安全领导小组经会商后,认为情况极为严重,应立即向公安部门或上级机关报告。

(二)网络攻击事件应急处置措施

1、网络技术维护安全员随时密切监视网络攻击事件中存在的拒绝服务攻击、后门攻击、漏洞攻击、网络扫描窃听、网络钓鱼、干扰和其他网络攻击的事件出现。

2、一旦发现网络攻击事件时,网络技术维护安全员应立即向小组办公室通报情况。网络技术维护安全员应在十分钟内,将攻击的设备等从网络中隔离出来并停止系统运行,保护现场,同时向安全领导小组领导汇报情况。

3、定期不定时检查公网、专网、局域网网络安全,局域网内严禁各科室私架路由器、交换机等网络设备,一经发现,立即实行断网处理。

4、网络技术维护安全员负责被破坏系统等的恢复与重建工作,检查日志等资料,确认攻击来源,经领导小组组长同意,应立即告知各科室、部门做好相应的清查工作。

5、安全领导小组认为情况极为严重的,应立即向公安部门或上级机关报告。

(三)信息破坏事件应急处置措施

1、网络技术维护安全员随时密切监视信息破坏事件中存在的信息篡改、信息假冒、信息窃取、信息丢失和其他信息破坏的事件出现。

2、发现网上出现信息破坏事件时,网络技术维护安全员应立即登录后台,上传更新原始页面,同时向小组办公室通报情况。

3、网络技术维护安全员应妥善保存有关记录及日志或审计记录,并将有关情况向安全领导小组汇报。

4、安全领导小组召开安全领导小组会议,如认为情况严重,应及时向有关上级机关和公安部门报警。

(四)信息内容安全事件应急处置措施

1、网络技术维护安全员随时密切监视信息内容安全事件中存在的通过网络传播法律法规禁止信息、组织非法串联、煽动集会游行或炒作敏感问题并危害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公众利益的事件出现。

2、发现网上出现信息内容安全事件时,网络技术维护安全员应立即登录后台,上传更新原始页面,同时向小组办公室通报情况。

3、网络技术维护安全员应妥善保存有关记录及日志或审计记录,并将有关情况向安全领导小组汇报。

4、安全领导小组召开安全领导小组会议,如认为情况严重,应及时向公安部门或上级机关报告。

(五)设备设施故障应急处置措施

1、网络技术维护安全员随时密切监视设备设施故障中存在的软硬件自身故障、外围保障设施故障、人为破坏事故和其他设备设施故障的出现。特别是网络中断后,网络技术维护安全员应立即判断故障节点,查明故障原因,同时向小组办公室通报情况。

2、如属线路故障,应重新安装线路。

3、如属路由器、交换机等网络设备故障,应立即更换备用设备并与设备提供商联系,并调试畅通。

4、如属路由器、交换机配置文件破坏,应迅速按照要求恢复或重新配置,并调试畅通。如遇无法解决的技术问题,应立即联系上级部门或有关厂商请求技术支援。

5、如设备一时不能修复,应向安全领导小组汇报,急时起用备用设备。

(六)灾害性事件紧急处置措施

第5篇:网络安全应急处置预案范文

[关键词] 信息等级保护概述;中国石油;等级保护建设

[中图分类号] TP391;X91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05- 0057- 02

1 信息等级保护制度概述

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是国家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基本制度,是促进信息化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其具体内容包括:①对国家秘密信息,法人和其他组织及公民的专有信息以及公开信息,存储、传输、处理这些信息的信息系统实行分等级安全保护、分等级监管;②对信息系统中使用的信息安全产品实行按等级管理;③对信息系统中发生的信息安全事件分等级响应、处置。信息安全等级保护配套政策体系及标准体系如图1、图2所示。

定条件的测评机构开展等级测评;④建设整改:备案单位根据信息系统安全等级,按照国家政策、标准开展安全建设整改;⑤检查:公安机关定期开展监督、检查、指导。

2 中国石油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建设

中国石油信息化建设处于我国大型企业领先地位,在国资委历年信息化评比中都名列前茅。2007 年全国开展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之后,中国石油认真贯彻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各项要求,全面开展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逐步建成先进实用、完整可靠的信息安全体系,保障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支撑公司业务发展和总体战略的实施,使中国石油的信息安全保障能力显著提高。主要采取的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以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为契机 , 全面梳理业务系统并定级备案。中国石油根据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要求,建立自上而下的工作组织体系,明确信息安全责任部门,对中国石油统一建设的应用系统进行等级保护定级和备案,通过制定《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重要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定级实施暂行意见》,加强桌面安全、网络安全、身份认证等安全基础防护工作,加快开展重要信息系统的等级测评和安全建设整改工作,进一步提高信息系统的安全防御能力,提高系统的可用性和安全性。在全面组织开展信息系统等级保护定级备案工作之后,聘请专业测评机构,及时开展等级测评、安全检查和风险评估工作,并通过等级测评工作查找系统的不足和安全隐患,制订安全整改方案,开展安全整改和加固改造,保障信息系统持续安全稳定运行。

(2)以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为抓手 , 全面推动中国石油信息安全体系建设。中国石油以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为抓手,完善信息安全整体解决方案,建立技术保障体系、管理保障体系和控制保障体系。采用分级、分域的纵深防御理念,将桌面安全、身份认证、网络安全、容灾等相关技术相互结合,建立统一的安全监控平台和安全运行中心,实现对应用系统的授权访问、桌面计算机的安全控制、网络流量的异常监控、恶意软件与攻击行为的及时发现与防御、业务与数据安全保障等功能,显著提高抵御外部和内部信息安全威胁的能力。建立了总部、区域网络中心、企事业单位三级信息系统安全运维队伍;采用集中管理、分级维护的管理模式,网络与安全运维人员采用授权方式,持证上岗,建立网络管理员、安全管理员和安全审计员制度;初步建立起中国石油内部信息安全风险评估队伍,并于 2010 年完成地区公司的网络安全风险评估工作。

(3)建立重要信息系统应急处置预案,完善灾难恢复机制。2008 年,中国石油了《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事件专项应急预案》,所有业务系统、网络管理、安全管理等都建立了应急响应处置预案和灾备系统,保障业务系统在遭遇突发事件时,能快速反应并恢复业务系统可用性。通过灾难恢复项目研究,形成了现状及风险分析、灾难恢复等级划分、灾备部署策略分析和灾备部署方案四步法,划分了信息系统灾难恢复等级,完善了灾难恢复机制。

(4)规划信息安全运行中心,建立重要信息系统安全监控机制。中国石油规划了信息安全运行中心的建设方案,提出了信息安全运行中心建设目标,通过网络运行状态、安全信息数据汇集、安全监测分析功能和安全管理流程的有机整合,实现中国石油 信息安全状况的可感知、可分析、可展示、可管理和可指挥,形成中国石油信息安全事件分析、风险分析、预警管理和应急响应处理一体化的技术支撑能力;通过完善安全运行管理体系,将安全运行管理组织、安全运维管理流程和安全监测预警系统三方面有机结合,实现事前预警防范、事中监控处置、事后追溯定位的信息安全闭环运行机制,形成中国石油统一的应急指挥与协调调度能力,为中国石油信息安全保障奠定良好的基础。

3 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存在的不足及改进建议

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管理办法 (公通字[2007]43号)正式标志着全国范围内的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开始,通过5年的努力,全国信息安全工作形成了以落实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为核心,信息通报、应急处理、技术研究、产业发展、网络信任体系和标准化建设等工作快速发展的良好局面,重要行业部门的信息安全意识、重视程度、工作能力有了显著提高。40余个重要行业出台了100余份行业等级保护政策文件,20余个重要行业出台了40余份行业等级保护标准,但同时存在着以下不足:

(1)对信息安全工作的认识不到位,对重要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缺乏应有的重视。依据公安部相关资料统计,截至2012年6月,我国有18%的单位未成立信息安全工作领导机构;21%的单位未落实信息安全责任部门,缺乏信息安全整体规划;14个行业重要信息系统底数不清、安全保护状况不明;12个行业未组织全行业信息安全专门业务培训,开展信息安全工作的思路和方法不得当,措施不得力。20%的单位在信息系统规划过程中,没有认真制定安全策略和安全体系规划,导致安全策略不得当;22%的信息系统网络结构划分不合理,核心业务区域部署位置不当,业务应用不合理,容易导致黑客入侵攻击,造成网络瘫痪,数据被窃取和破坏。34.6%的重要信息系统未配置专职安全管理人员,相关岗位设置不完整,安全管理人员身兼多职;48%的单位信息安全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导致重要信息系统安全加固和整改经费严重缺乏;27%的单位没有针对安全岗位人员制订相关的培训计划,没有组织开展信息安全教育和培训,安全管理、运维技术人员能力较弱。

(2)重要信息系统未落实关键安全保护技术措施。重要信息系统未落实安全审计措施。在主机层面,有34.9%的信息系统没有保护主机审计记录,34.8%的信息系统没有保护主机审计进程,容易导致事故责任无法认定,无法确定事故(事件)原因,影响应急处理效率。38%的信息系统没有落实对重要系统程序和文件进行完整性检测和自动恢复的技术措施,35%的信息系统没有采取监测重要服务器入侵行为的技术措施,容易使内部网络感染病毒,对攻击行为无法进行有效监测和处置。

(3)我国信息技术与国外存在一定差距,安全专业化服务力量薄弱。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信息技术产品和核心技术水平还有待提高,依赖国外产品的情况还比较普遍;国内信息安全专业化服务力量薄弱,安全服务能力不强,部分重要信息系统的关键产品维护和系统运维依赖国外厂商,给重要信息系统安全留下了隐患。

为了有效提高我国企业信息安全水平,增加等级保护的可行性及执行力,建议:①各企业开展以信息安全等级保护为核心的安全防范工作,提高网络主动防御能力,并制订应急处置预案,加强应急演练,提高网络应急处置能力。②加大人员和资金投入,提高保障能力。③国家层面加快关键技术研究和产品化,重视产品供应链的安全可控。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全面开展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为信息化建设保驾护航[J].信息网络安全,2012(1).

第6篇:网络安全应急处置预案范文

关键词:通讯网络信息系统;安全防护技术

3G通信技术和移动网络通信技术的广泛应用让现在的人们充分体验到了高新技术提供的便利。通讯网络信息系统作为一个开放性较高的的通信技术应用平台,对它的安全防护技术进行研究和探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1.通讯网络信息系统的常见安全威胁

第一,主动捕获用户身份信息。恶意行为发动者将自己进行伪装,而后以服务网络的身份请求目标用户进行身份验证,进而获取用户的身份信息。第二,干扰正常服务。依照干扰等级的不同,可以分为:(1)物理等级干扰:即恶意行为发动者利用物理手段或者相关技术干扰系统的无线链路,导致用户的相关数据以及信令数据不能传输;(2)协议等级干扰:即恶意行为发动者利用某种手段致使特定协议流程失败,进而起到干扰通信的非法目的;(3)伪装网络实体:即恶意行为发动者把自己伪装成为合法的网络实体,迷惑用户,并拒绝回答用户的服务请求,进而起到干扰通信的非法目的。第三,非法访问。即恶意行为发动者以“合法用户”身份对网络进行非法访问,或者直接进行中间攻击(潜入到用户和网络之间实施攻击)。第四,数据窃取,恶意行为发动者利用各种手段来窃取用户信息来达到非法目的。常用的窃取手段主要有:窃听用户业务、窃听信令和控制数据、以网络实体的身份窃取用户信息、分析用户流量等等。第五,攻击数据完整性。恶意行为发动者利用特殊技术手段篡改(如修改、插入、删除等)无线链路传输中的业务信息、信令、控制信息等。

2.通讯网络信息系统的安全防护技术

2.1强化网络漏洞的扫描和修补

与信息化程度不断提升对应的是,网络安全事件(黑客、蠕虫、木马、病毒等)的发生率也是急剧升高。比较的常见的安全防护措施主要有防火墙、杀毒软件、入侵检测等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其重要性也得到社会的认可;但是根据Gartner Group公司(全球最具权威的IT研究与顾问咨询公司)调查结果显示,全面的漏洞管理过程能够有效降低九成的成功入侵率,同时,绝大多数(接近99%)的入侵均是因为系统已知的安全漏洞或者配置错误造成的。对于安全漏洞问题,应该及时、全面、主动地进行评估,被动防御策略不能够有效地防治网络问题。

安全扫描是预评估和系统安全分析,是提高系统安全有效的一项重要措施。通常可以利用安全漏洞扫描系统,自动检测远程或本地主机硬件、软件、协议的具体实现或系统安全策略方面的安全缺陷。通讯网络安全漏洞存在于三个主要领域:网络可以提供非授权物理机器访问网络接口缺陷和安全漏洞、不兼容软件与捆绑软件的漏洞等。对于“物理漏洞”,以加强网络管理人员的网络控制或阻止;软件漏洞可以下载各种相应的补丁程序,以确保作业系统、内部网络和应用服务器的安全性。

从底层技术来划分,可以分为基于主机的扫描和基于网络的扫描。第一,基于主机的漏洞扫描,通常在目标系统上安装了一个(Agent)或者是服务(Services),以便能够访问所有的文件与进程,这也使得基于主机的漏洞扫描器能够扫描更多的漏洞。第二,基于网络的漏洞扫描,可以将此看作为一种漏洞信息收集工具,根据不同漏洞的特性构造网络数据包,通过网络来扫描远程计算机中,发给网络中的一个或多个目标,以判断某个特定的漏洞是否存在。

2.2信息加密策略

信息加密的本质就是利用各种加密算法对信息进行加密处理,加密成本较低,合法用户的解密操作也非常简便,因此颇受广大用户的青睐。常用的网络加密手段主要有节点加密、端点加密以及链路加密等。节点加密主要是指为了保证源节点与目的节点之间的传输链路安全,为两点之间的传输链路提供加密保护。端点加密主要是为了保证源端用户与目的端用户之间的数据传输安全,为两个终端之间提供数据加密保护。链路加密主要是指为了确保网络节点之间链路信息的传输安全,为链路传输的信息进行加密处理。根据加密级别的不同可以自由选择以上一种或者几种组合的加密方法。

2.3限制系统功能

可通过来取一些措施来限制系统可提供的服务功能和用户对系统的操作权限,以减少黑客利用这些服务功能和权限攻击系统的可能性。例如,通过增加软硬件,或者对系统进行配置如增强日志、记账等审计功能来保护系统的安全:限制用户对一些资源的访问权限,同时也要限制控制台的登陆。可以通过使用网络安全检测仪发现那些隐藏着安全漏洞的网络服务。或者采用数据加密的方式。加密指改变数据的表现形式。加密的目的是只让特定的人能解读密文,对一般人而言,其即使获得了密文,也不解其义。因此,将数据加密后再传送是进行秘密通信的最有效的方法。

2.4入网测试

入网测试的主要内容就是对入网的网络设备以及相关安全产品进行安全水准、相关功能和设备性能进行测试。此举可以有效保证产品或者设备入网时不携带未知的的安全隐患,保证被测试产品在入网后具有可控性、可用性以及可监督性;同时,严格测试系统的升级包和补丁包,避免因为升级给系统带来更大的安全隐患。

2.5多通道技术

采用多通道技术就是为不同信息提供不同的传输通道,例如,专用通道A传输管理控制数据,专用通道B传输业务数据,通道之间不混用。多通道技术增加了恶意行为的攻击对象,就像上例,恶意行为者必须同时攻击A和B通道才可能获得完整的信息,因此,信息的保密性相对较高,但是初期的投入成本较高。

2.6构建信息网络的应急恢复系统

在通讯网络信息安全方面必须始终奉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策略。建议成立专门机构对通讯网络信息系统的安全问题全权负责、统一指挥、分工管理,同时,严格监控重要的通讯信息系统,做好应急预案;建立专业化的应急队伍、整合应急资源,确保信息的安全传输;出现问题后能够及时有效处置,尽力降低损失;安全工作应该突出重点,既注重预防处理,又重视发生问题后的实时处理能力。

第7篇:网络安全应急处置预案范文

关键词:应急指挥系统;无线网络安全;身份认证机制;纵向加密;横向隔离

1应急指挥系统与网络安全

1.1应急指挥系统

应急指挥系统是政府及业务主体职能部门建设的,为应对突发事件的一种事前预防、事中处置、事后管理的应对机制。该系统是我们用于灾害救援、处理突发事件等重大事件的重要系统,由政府及主要职能部门建设,并与多个信息系统互联互通,是受到黑客及敌对势力重点关注的信息系统。

1.2黑客攻击案例

网络安全影响无处不在。乌克兰电网在2015年12月23日遭遇突发停电事故,导致8万用户停电3到6小时不等。信息安全组织SANSICS于2016年1月9日明确宣称,本事件是“网络协同攻击”造成的。而就在2019年3月7日,委内瑞拉发生了该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停电,沉重打击该国的公用事业。其起因就是水电站遭遇网络攻击而发生重大事故。我们在运用网络便利同时,要时刻警醒网络安全不牢带来的严重后果。

2安全技术的几种应用

2.1APN接入

APN(AccessPointName)是一种网络接入技术,无线移动终端上网时必须设置的参数,它决定了移动终端是通过哪种方式、哪个网段来访问哪个网络。对于使用者而言,APN就是一个字符串名称,对于移动服务提供商,根据特定APN可建立一条独立于现有公共网络的专有通道。对于建设应急指挥系统,可在国内三大移动运营商中选用一家,建立系统独有的APN通道。这包括光纤专线、申请专用APN名称、由移动服务供应商配置专有路由策略、定制该APN下的SIM卡。移动终端插入定制SIM卡后,只能接入指定的APN,通过运营商设置的策略,自动获取IP,且仅获取与系统主站之间的路由。此时,该移动终端与公共移动网络是无法路由的,也就是公用移动基站,但与互联网之间互不相连。这种方式的隔离是比较弱的,它依赖于移动运营商的策略配置,容易存在漏洞。对于系统使用者来说是个黑盒,不易审查、调整。它的作用主要是建立一个隔离互联网的专用无线网络通道。我们同时还需要引入其他安全技术手段来提升系统安全性。

2.2移动终端管理及其身份认证机制

移动终端是职能部门建设的应急指挥系统的必要组成部分,按系统的特点,定制了与业务相关配套的功能,并有使用单位同意配发至具体使用者,即系统建设单位作为移动终端的产权拥有者和使用者,担负此类设备的管理职能。应安排专人负责,建立设备台账,记录终端设备信息,包括且不仅限于:设备招标采购时间、设备生产商、技术标准、设备规格型号、应用场合、专属使用部门或使用人员(明确每次使用人员信息)、设备专有信息等内容。其中,能起到终端设备身份认证功能的就是设备专有信息。该信息可以使用设备的出厂序列号、无线MAC地址、设备CPU的ID号等,并加入特定信息后,经MD5信息摘要算法产生一个128位(16字节)的HASH值。以此HASH值作为该设备的专有信息。在实际应用中,做到凡是通过无线网络进入应急指挥系统的移动终端,都是在系统内登记过的。即做到终端设备来源可信。下面以笔者实施过的某专业类应急指挥系统为例说明身份认证机制。移动终端设备是华为M5平板电脑,安装专用APP软件。在使用之前,由系统管理人员通过APP采集该终端的身份特征码(HASH值),采用设备型号、出厂序列号、无线MAC地址、使用人信息,按特点顺序混杂,运算出特征码,与其他信息一并存入数据库中。在应急处置现场,每次终端向系统信息中心发起链接请求时,明文发送设备序列号及HASH值。系统根据网络报文读取信息,同时调取数据库记录,比对其序列号、MAC地址、HASH值等。信息一致后才允许建立网络链接,进行下一步业务功能。

2.3纵向加密与横向隔离

业务数据(包括视频、模拟量、数字量、环境信息等)从终端设备采集到传输、到系统信息中心运算处理,并由系统将指令反馈给终端。这一数据流向方式称之为纵向数据流。而系统平台向其他相关数据库、相关平台调取关联数据,以及系统平台自有数据共享等,这种数据流向称之为横向数据流。在纵向数据流上,为保障系统安全,信息不被泄露。在移动终端通过身份认证后,即网络链接握手成功后,数据通信应开始采用加密方式进行。在系统信息中心,其对应下级终端众多,且通讯频繁,应使用专用硬件进行加密/解密,或使用多台高性能前置服务器专用于握手链接和加密/解密功能。在终端侧,定制设备(如电气数据采集、环境数据采集等专业设备)宜采用加密芯片方式。建设单位通过严控加密芯片的生产定制,加强系统的安全性能,同时降低终端设备生产厂家在安全方面的风险。对于通用移动终端,如手机、平板电脑等,可通过APP的软件加密实现纵向数据传输的安全。(由于苹果公司采用特殊的代码审查机制,可排除在外)。横向数据流方面采用横向网络隔离装置,通过实现数据的单向单字节流动,打破操作系统层级上的网络数据流,避免了非业务需求的数据流动。即使黑客入侵,由于没有操作系统层级的数据交互,无法侵入业务核心数据。在应急指挥系统内,将前置服务器放在APN接入和防火墙之后,由横向隔离装置实现无线网络和内部网络的隔离。在前置服务器上,只实现握手链接确认、加密/解密功能。身份认证的比对数据存放在隔离装置之后的内部网络中。这样的布局安排,可以使最小范围的设备放置于无线网络影响之下,从而保障整个系统的网络安全。

2.4系统运行安全监测

以上网络安全实施后,能够起到一定的安全防护作用。但随着技术的不断升级,黑客技术也在逐步提高,安全技术并不能替代对系统平台的日常安全监控和防护工作。日常安全监测措施包括日志审计、入侵检测、安全扫描、系统加固等方面。根据应急指挥系统平台的评定等级不同,(依照国家相关管理办法,将系统的重要程度分为五个等级,五级为最高等级)。针对不同等级采取对应的措施。日志审计是用单独的服务器来收集系统平台中各个设备(如服务器、交换机、路由器等)运行日志信息,分析并提供报警功能。如通过路由器的日志分析,可获知该设备远程登录、配置修改、端口状态变化、CPU运行状态等,配合日常办公管理,能够及时判断是否在合理范围内的操作,是否被外部攻击,操作过程信息记录等功能。入侵检测功能是通过逐一分析硬件端口网络数据包,发现违法安全策略的行为或攻击迹象并发出警报。它的运用必将影响系统的运行性能。应充分考虑系统数据流的特点,合理选择入侵检测设备性能,寻求合理的投入产出平衡。安全扫描即通过主动扫描端口、漏洞、密码等属性,检验系统的安全性能。通过此方式,可以在系统运维人员监控下,自动扫描所有设备。进而发现非法端口开放、存在系统漏洞、弱口令密码(如123、admin等)。以上工作在无特殊告警发生时,可以周为时间单位进行。发现存在的问题设立台账清单,逐一进行系统加固。由于问题各种不同,处置手段按及时、有效、成本可控的原则进行处置。

3结束语

网络安全技术及系统运行安全防护措施有很多种,以上只是讨论了部分安全技术。我们并不能有丝毫放松的心态,认为依靠其中某种安全技术就能高枕无忧,必须采用多种技术手段,结合实际情况,综合运用。同时,加强整个系统的运行管理,才能使我们安全可靠地利用无线网络技术发展带来的便利。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2006-1-8.

第8篇:网络安全应急处置预案范文

关键词:信息安全;防护体系

随着企业各个业务系统的深化应用,企业的日常运作管理越来越倚重信息化,越来越多的数据都存储在计算机上。信息安全防护变得日益重要,信息安全就是要保证信息系统安全、可靠、持续运行,防范企业机密泄露。信息安全包括的内容很多,包括主机系统安全、网络安全、防病毒、安全加密、应用软件安全等方面。其中任何一个安全漏洞便可以威胁全局。随着信息化建设地不断深入和发展,数据通信网改造后,市县信息网络一体化相互融合,安全防护工作尤显重要。如何保障县公司信息网络安全成为重要课题。信息安全健康率主要由两方面体现,一是提升安全防护技术手段,二是完善安全管理体系。安全防护技术手段主要侧重于安全设备的应用、防病毒软件的部署、安全策略的制定、桌面终端的监管、安全移动介质、主机加固和双网双机等方面,安全管理则侧重于信息安全目标的建立、制度的建设、人员及岗位的规范、标准流程的制定、安全工作记录、信息安全宣传等方面[1]。因此,企业要提升信息安全,必须从管理机制、技术防护、监督检查、风险管控等方面入手,并行采取多种措施,严密部署县公司信息安全防护体系,确保企业信息系统及网络的安全稳定运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机制建立是关键

企业信息安全防护“七分靠管理,三分靠技术”,没有严谨的管理机制,安全工作是一纸空谈,因此,做好防护工作必须先建立管理体系。一是完善组织机制。在企业信息安全工作领导小组之下,设立县公司数据通信网安全防护工作组,由信通管理部门归口负责日常工作,落实信息安全各级责任。将信息安全纳入县公司安全生产体系,进而明确信息安全保障管理和监督部门的职责。建立健全信息安全管理等规章制度,加强信息安全规范化管理。二是强化培训机制。根据近年来信息安全的研究,企业最大信息安全的威胁来自于内部,因此,企业应以“时时讲信息安全,人人重信息安全,人人懂信息安全”为目标,开展“教育培训常态化、形式内容多样化、培训范围全员化、内容难度层次化”培训工作,为信息安全工作开展提供充分的智力保障。企业应充分利用网络大学、企业门户、即时通讯等媒介,充实信息安全内容,营造信息安全氛围,进而强化全员信息安全意识。三是建立应急机制。完善反应灵敏、协调有力的信息安全应急协调机制,修订完善县公司数据网现场应急处置预案,加强演练。严格执行特殊时期领导带班和骨干技术人员值班制度,进一步畅通安全事件通报渠道,规范信息安全事件通报程序,做好应急抢修人员、物资和车辆准备工作,及时响应和处理县公司信息安全事件。重点落实应对光缆中断、电源失去、设备故障应急保障措施,确保应急处置及时有效。杜绝应急预案编制后束之高阁和敷衍应付的行为。

2技术防护是基础

技术防护要从基础管理、边界防护、安全加固等方面入手[2]。(1)基础管理方面。一是技术资料由专人负责组织归类、整理,设备或接线如有变化,其图纸、模拟图板、设备台帐和技术档案等均应及时进行修正。二是将设备或主要部件进行固定,并设置明显的不易除去的标识,屏(柜)前后屏眉有信息专业统一规范的名称。三是设备自安装运行之日起建立单独的设备档案,有月度及年度检修计划并按计划进行检修,检修记录完整。所有设备的调试、修复、移动及任一信息线或网络线的拔插和所有设备的开关动作,都按有关程序严格执行,并在相应的设备档案中做好记录。四是加强运行值班监视和即时报告,确保系统缺陷和异常及时发现,及时消除。(2)安全隔离方面。安全隔离与信息交换系统(网闸)由内、外网处理单元和安全数据交换单元组成。安全数据交换单元在内外网主机间按照指定的周期进行安全数据的摆渡,从而在保证内外网隔离的情况下,实现可靠、高效的安全数据交换,而所有这些复杂的操作均由隔离系统自动完成,用户只需依据自身业务特点定制合适的安全策略,既可以实现内外网络进行安全数据通信,在保障用户信息系统安全性的同时,最大限度保证客户应用的方便性。(3)边界防护方面。一是部署防火墙,做好网络隔离。在路由器与核心交换机之间配置防火墙,并设置详细的安全防护策略。防火墙总体策略应是白名单防护策略(即整体禁止,根据需要开放白名单中地址)。将内部区域(下联口)权限设置为禁止、外部区域(上联口)权限设置为允许。定义防火墙管理地址范围,针对PING、Webui、Gui三种服务进行设置:只允许特定管理员地址远程管理。二是严格执行防火墙策略调整审批程序,需要进行策略调整的相关单位,必须填写申请单,且必须符合相关安全要求,经审批后进行策略调整。三是严禁无线设备接入。(4)安全加固方面。一是应以最小权限原则为每个帐号分配其必须的角色、系统权限、对象权限和语句权限,删除系统多余用户,避免使用弱口令。二是安装系统安全补丁,对扫描或手工检查发现的系统漏洞进行修补。三是关闭网络设备中不安全的服务,确保网络设备只开启承载业务所必需的网络服务。四是配置网络设备的安全审计功能和访问控制策略。五是开展风险评估工作中,认真分析网络与信息系统安全潜在威胁、薄弱环节,综合运用评估工具,在常规评估内容基础上,加强渗透性验证测试和密码脆弱性测试,重视对系统结构与配置的安全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及时提出并落实整改方案,实施安全加固措施。

3监督检查是保障

全面落实“按制度办事,让标准说话”的信息安全管理准则,在企业指导下,由县公司信通专业牵头,业务部门主导,分工协作建立督查机制,加强过程安全管控与全方位安全监测,推进安全督查队伍一体化管理,完善督查流程和标准,开展好安全督查工作,以监督促进安全提升。一是全面提升责任部门安全人员专业技术水平,加强督查队伍建设。二是完善督查机制,对督查中发现的问题督促落实整改,并开展分析总结,通报相关情况。三是开展常态督查,通过软件扫描、终端监测等手段,确保监测全方位。四是加强考核,开展指标评价。保障督查管理水平和工作质量。

险管控是对策

为确保公司信息化网络安全,公司要将被动的事件驱动型管理模式转变为主动的风险管控模式,主动地对威胁和风险进行评估,主动地采取风险处置措施。通过资源的调控实现对信息安全工作的调控。公司应在信息安全治理过程中大量借鉴管理学方法,进行动态的控制和治理,通过治理的流程控制措施进行资源的调配,实现对关键项目、关键技术、关键措施的扶持,对非关键活动的控制,确保公司信息化网络安全。数据通信网升级改造为企业信息化发展扩展了领域,同时,对信息安全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更高的要求。本文通过分析企业信息化安全管理过程中的一些薄弱环节,提出了安全防护经验的措施,从管理机制、技术防护、监督检查、风险管控等方面入手,提高了县公司全体人员信息化安全意识,极大地保障了企业系统(含县公司)信息网络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完善了县公司信息安全策略及总体防护体系,密织信息安全防护网,保障数据网不失密、不泄密,不发生信息安全事件。公司下一步将加强信息化常态安全巡检,加强信息化相关资料的管理,加强单位干部员工的信息化安全培训力度,进一步完善信息安全策略及总体防护体系。提高全体人员信息化安全意识,保障信息化网络安全。企业信息安全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综合系统工程,涵盖了公司员工、技术、管理等多方面因素。企业要实现信息安全,必须加强安全意识培训,制定明确的规章制度,综合各项信息安全技术,建立完善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并将信息安全管理始终贯彻落实于企业各项活动的方方面面,做到管理和技术并重,形成一套完善的信息安全防护体系。

参考文献:

[1]马贵峰,马巨革.构建网络信息安全防护体系的思路及方法——浅谈网络信息安全的重要发展方向[J].信息系统工程,2010(6).

第9篇:网络安全应急处置预案范文

(一)健全组织管理体系,建立科技风险管理三道防线。安徽省分行成立由行长任组长、分管副行长及各部门负责人参加的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及信息安全应急领导小组,制定议事程序,确立工作步骤,审议信息科技重大决策事项及信息科技风险管理、信息安全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每季度召开一次会议,对信息化建设工作进行决策、安排和部署。立足于可持续发展战略,安徽省分行提出了“全面风险管理、全程风险管理、全员风险管理”的管理目标,建立了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由信息科技部门组成,负责生产运行、应用研发、科技管理、信息安全等工作。第二道防线成立由信息科技部门和风险管理部门牵头,其他部门共同参与的风险管控平台。依托风险管控平台,通过检查、评测和监控及时发现科技工作中的风险隐患,组织召开风险例会,研究制定整改措施、整改方案,结合工作实际制定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制度和规范。第三道防线由内部审计部门组成,主要职责是对信息科技工作进行专项审计。

(二)推动制度体系建设,构筑安全生产生命线。多年来,安徽省分行每年都对信息科技制度和技术规范进行修订,对现有信息科技制度体系进行评估,对信息科技制度体系架构进行梳理,逐步建立了制度、实施细则及技术规范三层架构的制度体系。形成了《信息科技制度汇编》,共包括38个科技管理办法、16个实施细则、9项技术规范,在全行范围内印发执行,有效指导了信息化建设和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为了保持制度的严肃性,使基层分支行操作人员严格执行制度,省分行加强制度执行力建设,采取检查、监控及违规积分等措施,确保制度落地,形成人人“重制度,守制度”良好工作氛围。

(三)完善技术体系建设,提升技术防范能力1.建设高标准机房。2009年到2011年期间,率先启动省、市、县三级机房达标工程改造,共投入2000万元用于辖内66个机构机房的建设和改造,机构覆盖面达到90%以上。机房建设突出了“高可用、高可靠、易管理、前瞻性”的理念,对供电、防雷、消防、空调、装饰系统进行了全面改造,为信息系统安全运行提供了可靠的物理保障。2.健全后备供电保障体系。2012年,利用有限的固定资产指标,为全辖所有市级分行配置了功率在20KVA以上的UPS,为60个县支行配置了10KVA的UPS;在3个新建办公楼机构建设了市电双回路供电、7个行自备发电机;11个行与电力公司、电信或联通等公司签订应急供电协议。形成了UPS、发电机、双回路供电、移动发电车等多重供电安全保障。3.建立功能完善的监控系统。省、市分行统一建立了机房预警监控系统(包括网络预警监控系统和机房动力环境监控系统),实现对机房物理环境、重要设备、网络设备、数据链路、业务系统进行实时监测及预警。系统采用分级监控方式,本级行不仅可以监控自身机房及信息系统运行情况,还可以实时监控到辖内行情况,实现科技风险监测的纵横结合,提升风险预警与防控能力。4.构建高效安全的网络体系。基层行成立不久,就实现了分网运行,根据业务种类、服务范围等分为生产网、办公网和监控网,针对不同的网络采用不同的安全控制策略;在网络线路上,采用三家运营商多线路、互为热备方式实现网络通讯的高可靠性;结合不同的应用分别采取了防火墙、入侵检测、内外网隔离等技术防范手段,确保网络安全。5.部署防病毒系统。部署了覆盖全行的计算机病毒防治系统,支持防病毒软件的统一管理和升级,有效防止病毒转播与蔓延。6.建立省分行级的异地灾备中心。通过在异地机房内架设EMC存储,使用现有网络在非工作时段进行数据复制,解决了重要数据异地灾备问题。同时在存储中划分一定的空间供二级分行使用,也解决了二级分行重要数据异地存储的难题。经过演练测试验证,灾备系统运行稳定,能够有效地保障数据安全。

(四)加强信息系统应急管理,保持业务连续性省分行严格按照《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信息系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办法》要求,成立相应组织,切实履行职责,在全辖范围内每年都组织一次应急演练。2013年仅在网络应急演练中,就模拟了6个场景,模拟突发网络故障情况108种,验证演练数据1638项。通过把演练工作做实做细,使得一些潜在的隐患得以暴露,强化了各级行对突发事件的响应和处置能力。此外还以应急演练为抓手,引入PDCA(策划-实施-检查-改进)持续改进机制,不断完善应急预案及应急物资储备。在演练策划阶段,针对已有的和潜在的信息科技风险因素进行充分的评估,有重点地制定演练方案;实施阶段实时跟踪监测各类信息科技风险因素的产生和变化,适时调整信息科技风险应对策略和措施;检查阶段对演练情况展开具体分析,对业务具体造成的影响、潜在风险、变化情况等进行收集整理,作为修订完善应急预案的依据;在改进阶段及时修正、完善应急演练预案。通过对应急演练持续改进,大大降低了信息科技风险事件的影响和损失,有效维持业务的不间断运营。

二、基层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工作面临的挑战

(一)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意识及能力尚需提高。一是部分基层行领导存在重业务发展重业务风险防范,轻信息科技建设轻信息科技风险防范的现象,致使科技风险管理不到位。二是一线操作人员风险意识淡薄,认为信息科技风险是信息科技部门的事,与己无关。对移动存储设备使用、IC卡管理、密码管理等安全管理规定置若罔闻,非常容易产生操作风险。三是信息科技人员缺乏科技风险管理方面专业系统的培训,风险管理知识及经验不足,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处置能力不强。

(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制度还需完善。一是信息科技管理制度还不够完善。比如现有的制度在电子设备采购、管理、报废等方面进行了规范,但在设备选型、设备更换、固定资产指标使用等方面缺乏统一规定,部分机构出现设备老化、设备带病工作、设备兼容性差等情况。二是内部管控制度不健全。目前对信息科技风险审计能力不足,缺乏信息科技风险的有效监管。审计部门只对信息科技资产进行审计,缺乏必要的技术力量和技术方法对信息科技风险及信息科技人员行为进行审计。信息科技部门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不能形成有效的制衡机制。三是制度执行不到位。由于基层行信息科技人员不足,技术力量薄弱,科技部门重要岗位缺乏备份人员,内部岗位之间缺乏制约,影响某些规章制度有效落实。

(三)信息安全技术保障体系需进一步提升。一是技术安全标准和技术规范不够全面,在风险预警、评估、处置等方面存在漏洞。二是在终端安全、网络准入控制、网络分区等方面技术手段不足,既增加人力维护成本,又极易产生信息科技安全隐患。三是IT服务外包需进一步规范,在外包合同签订、外包人员管理、服务质量的监督等方面需加强监管,在努力提高服务水平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护信息安全。

三、基层行信息科技风险治理展望

(一)加强内控制度建设,巩固三道防线。内控管理是一项长期而重要的工作,基层行应紧密结合现有业务流程,以完善管理机制、建立健全制度体系为主线,不断优化现有信息系统,提高信息系统基础设施的服务保障能力。信息科技风险虽然体现在信息系统的运行操作环节,但往往涉及业务流程和操作模式的合理性、业务需求的质量等众多方面,防范信息科技风险必须综合考虑业务需求制定、项目实施、软件开发、基础设施建设、运行维护管理等不同环节的各种因素,由业务主管部门、科技管理部门和审计部门协同工作,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各基层行首先应充分认识信息科技安全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明确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目标,落实信息科技风险管理责任制,将信息科技风险纳入自身的总体风险框架,筑起第一道“思想”防线;其次,在加强信息安全监督、自查力度的同时,还应定期组织辖内信息科技风险的专项检查,对于日常经营管理和生产运行中发现的操作风险隐患,建立信息系统风险持续跟进机制,及时消除风险隐患,坚守第二道“监查”防线;此外,还应明确业务部门责任,将科技风险管理纳入到业务部门日常管理,设立专门的IT审计团队,培养专业的IT审计人才,对信息科技风险进行评估,督促整改,构建“以查带审,以审促查”的第三道防线。

(二)重在预防,完善信息风险防控体系。一是建立信息风险监控平台,通过对现有各类生产系统、监控系统中的可疑数据进行跟踪与分析,从而有效地对信息科技风险进行预警、评估、处置。平台采用实时预警和T+1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对于风险程度高、要求响应速度快的风险点,依托短信平台、邮件系统在最短时间内给出预警;对于日常操作和行为信息,采用T+1分析的方式,通过事后追查、责任落实来规避风险。二是完善信息科技风险评估制度,严格控制对应用项目外包、软硬件产品和相关服务外包的风险,建立对外包服务商、产品供应商的信息科技风险的评估机制,实现对第三方全过程的跟踪管理,防范外包服务的实施风险。三是实施风险管理的全覆盖。将全省人员按照省、市、县三级组织实施分级管理,一级管一级,实现从上到下、从省到县的逐级有序结构,使科技工作风险管控的触角延伸到每一个人、每一台计算机、每一项业务。

(三)强化保障体系,持续推动业务连续性管理。首先,应严格执行机房值班制度,每日巡查机房,确保将安全隐患消灭于萌芽之中。其次,还应加强后备电源、备品备件的管理,落实各二级分行机房的第二供电保障渠道,有条件的行采用双回路供电,没有改造条件的自备发电机,对重要设备还应采取热备或冷备的方式,消除单点故障隐患。再次,研发推广桌面(终端)安全系统,包含内网准入、补丁分发、病毒库升级和主动防御等功能,从源头防范,确保网络安全。此外,还必须未雨绸缪,及时修订应急预案,做好业务连续性规划、业务恢复机制、风险化解和转移措施、数据备份方案等多方面的工作,并加强灾备演练,以保障在突如其来的灾难性事故面前能从容应对,迅速恢复生产,尽可能降低事故造成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