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机关事业单位内控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摘要】事业单位的会计内控制度是随着经济发展而形成的一种合理的重要制度。它的作用是确保事业单位的会计结构能够稳定有效的运行,避免出现一些,责任推脱的状况。然而,由于对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视不够和财务管理的混乱,很多事业单位的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在现阶段运行过程中存在很多的问题,使得这一制度在事业单位中不能发挥它本身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事业单位 会计内控 内控意识 财务管理
事业单位是由政府利用国有资产设立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事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主要从货币资金、采购业务、资产管理这三个方面加以规范,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风险防范机制。在事业单位会计内控的问题,单靠国家出台的相关规范进行调整是远远不够的,每个单位自身情况的不同使得单位自身要对会计内控制度加以重视,结合单位的实际情况,遵循权责一致和相互制约的原则,从组织机构设置、单位内部监督机制和评价机制的建立健全等方面做进一步的努力。但是就现阶段而言,这些努力仍然没有彻底根除事业单位会计内控的问题。
一、事业单位会计内控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一)事业单位没有形成足够的会计内控意识
在事业单位的会计内控制度中,单位内控意识薄弱是内控制度出现问题的关键原因。事业单位的负责人和工作人员具备良好的内控意识才能给内控制度的健全和实施提供良好的基础环境。然而,我国大多数事业单位的负责人缺乏对会计内控知识的基本了解,没有形成会计内控理念,甚至片面的认为,内控是其他部门的事情,会计只需负责把关财务工作。在事业单位中,会计人员所需要做好的只是本职业的工作,没有被赋予内控的职责也没有内控的能力。在这样的行业大环境之下,会计内控制度难以建立健全。有的单位虽然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内控制度,但仅限于形式上而已,只是因为单位领导重视制度,只是为了响应上边的号召。这种情形下,会计内控也只是成为了纸上的制度,并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会计内控制度不健全
随着内控知识的宣传和普及,部分事业单位已经形成会计内控制度,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导致会计内控制度不够健全,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和系统性。会计内控制度的不健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会计内控独立性比较弱,制度本身的规范还不够全面。在我国,很多事业单位中的会计内控机构是和单位的其他业务机构之间是平行发展的,内控人员由于自身职责原因和单位原因经常受到不必要的限制,缺乏一定的独立性。2.内控人员素质和能力达不到内控职业要求的标准,也没有实践经验和专业的知识技能,不能有效的做好内控的工作。内控制度的执行人员达不到内控的要求,内控制度当然也就无法实现预期的效果。3.事业单位中内控的方法普遍落后,跟不上单位的发展步伐。我国现在事业单位中会计内控的强化方式主要是账项基础审计和多种方法的混合使用,这种方法只是针对传统的单位制度形成的,无法及时有效的应对事业单位出现的一些新形势和新问题,更加不能对其进行有效的控制。
(三)事业单位内部财务管理混乱
近年来,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预算控制方面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仍有不足之处。单位预算编制粗糙,没有细化到具体部门,预算执行过程中随意变更用途,预算缺乏前瞻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预算的执行力度。很多时候单位财政还存在着超支的现状。并且在管理收支费用的时候,事业单位也没有严格按照规定执行的。盲目的财政管理和随意的收支管理无疑会给内控制度的实现带来很多困扰。
(四)事业单位内部监督力度不够
目前,大部分事业单位内部没有专门的监督审计机构。也有很多事业单位的内部监督审计机构形同虚设,不能真正发挥监督约束作用,不能给内控制度的运行提供及时有效的保障。事业单位内部的资金分布不平衡,偏向其他部门,忽视内控部门,也是内控制度得不到完善,不能有效发挥其作用的重要原因。
二、事业单位会计内控制度的强化方式
(一)强化事业单位内部的会计内控意识
强化事业单位内部的会计内控意识,首先要提高单位负责人的会计内控意识,同时还要加强对会计内控制度运行过程涉及的相关工作人员的内控工作培训,提高工作人员专业技能水平,明确其在工作中的职责。通过上述方式使得事业工作单位的工作人员认识到内控工作的重要性,做到提高单位的内控意识,发挥内控作用。
(二)建立健全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和规范
完善的制度和健全的规范是一个机构合理有效运行的关键,事业单位内部的会计内控机构也是一样,只有建立了科W规范的制度规范,内控机构才能遵照规范合理的运行。这要求事业单位一方面把内控机构的管理规范化,把内控机构的运行制度细则化。这一过程中不仅要注意到传统的内控运行模式,也不能忽视计算机时代的内控网络化。另一方面,事业单位的会计内控要从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三方面进行强化,把三种控制方式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完善的纵向内控制度。
(三)在单位财务方面事业单位要做到预算的规范化
事业单位应该做到本单位的财务预算科学化、规范化,让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财务状况有一个直观的认识,不能只是简单的做出你一份收支计划。在财务预算方面,一方面预算制定要有前瞻性和预见性,为预算执行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预算做出之后,要严格按照制定好的预算方案,管理本单位的财务,中途不得随意调整预算,确有需要调整的,要事先经过审批,严格预算执行。通过一系列的努力才能结束单位中混乱的财务管理状况。
一、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管理会计的应用不仅有助于促进和加强单位管理流程中不同环节、不同部门之间的相互衔接,完善单位的规则制定和流程管控,而且有助于促使单位重视绩效管理、决算分析以及评价的相关工作,推动单位建立与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财政制度[1]。为了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2012年11月财政部正式颁布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下文简称为《内控规范》),规范了内部控制建设的实质性操作过程。[2]为了促进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提升内部管理水平, 2014年10月27日财政部颁布了《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下文简称为《指导意见》),明确了管理会计体系建设所需要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提出了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总目标,并以该目标为中心部署了相应的任务、工作要求和具体措施。[3]2016年6月22日,财政部再次印发了《管理会计基本指引》,明确了行政事业单位应用管理会计应该包括应用环境、管理会计活动、工具方法、信息与报告等四要素,并具体讲解了四要素中包含的内容,各单位在开展管理会计工作中参照文件要求执行。[4]内部控制制度对单位管理环境具有重大影响,进行管理会计的建设可以提高内控的效率和效果,因而在内部视角下对管理会计建设进行探讨十分必要。
二、内控规范与管理会计的理论梳理
以《内控规范》和《指导意见》为依据,对内部控制规范和管理会计的理论体系进行梳理。
1. 内部控制规范框架和管理会计框架对比
内部控制包括应用环境、风险评估、信息与沟通、控制活动和内部监督五个基本要素,管理会计包括应用环境、管理会计活动、管理方法和信息与报告四个基本要素,下面以内部控制和管理会计的基本要素作为出发点,对内部控制体系和管理会计框架进行对比分析。对比结果,见图1 。
图中标号示意如下:①对于单位的内控而言,控制环境包括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同时管理会计的应用环境也包括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外部环境主要包括国内外经济、市场等因素,内部环境主要包括单位的组织架构、管理模式等;②风险评估包含评估机制、评估组织、单位层面风险和业务层面?L险四个要素,其中在单位层面以及业务层面的风险评估中可以嵌入管理会计工具方法;③在具体的内控活动中嵌入对应的管理会计工具方法,例如在预算控制活动中可以应用具体的预算管理领域的管理会计方法;④在绩效考核控制活动中,可以与管理会计活动中的激励环节相结合,提高绩效考核的效果;⑤信息与沟通的内控活动中,在反舞弊制度和信息系统环节中可以结合管理会计活动中生成的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来辅助支持内部控具体活动的展开;⑥内控活动中生成预算报告体系和内部报告体系可以结合管理会计活动中的报告,比如定期报告、不定期报告等。
2. 内部控制与管理会计的互补与整合
(1)内部控制与管理会计整合的必要性
管理会计作为一个分析系统,其所需要数据的准确性、真实性必须要得到内控体系的支持,如果内控系统不完善,数据的完整性和真实性都得不到保证,管理会计也就没有了应用基础;相反,内控的体系建设也需要管理会计系统的支持,可以在内控的各个环节应用管理会计的工具方法,从而提高内控设计的合理性以及执行的有效性。[5]因此,内控和管理会计在具体应用上是互相促进补充的。
(2)内部控制与管理会计的整合思路
内控要求单位建立经济活动风险定期评估机制,评估经济活动中存在的风险,明确业务流程,确定风险评估位置,制定切实有效的风险控制措施。在预算业务控制过程中,所有相关的业务部门都要参与进来,综合考虑业务工作的安排,嵌入管理会计工具方法,例如全面预算管理、滚动预算管理等,科学的细化预算编制,使预算管理贯穿于经济活动的整个过程中。
根据以上对于风险的分析后,输出相应的信息与报告,管理者依据信息与报告进行单位的内部监督,最后针对发现的业务流程中具体的缺陷采取对应的措施进行改进和完善,形成一个闭环式管控过程。
在这个闭环管控的流程中,还会用到战略管理、风险管理和绩效管理等工具方法,具体的包括战略地图、价值链管理、单位风险管理框架、风险矩阵模型、关键指标法、经济增加值、平衡计分卡等,见图2。
综上分析,在内控视角下将管理会计的工具方法嵌入到内控体系中,形成单位内控体系和管理会计应用体系有机的融合,使得内控体系更加灵活、全面、有效的实行,来满足管理者对单位管理的多种信息需求。
三、内部控制视角下的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构建
内部控制包括单位层面的内部控制和业务层面的内部控制,下面就管理会计内嵌于这两个层面分别进行研究。
1. 单位组织层面的整合
单位层面的内部控制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绩效评价等几个方面,接下来对管理会计方法整合到以上几个方面的过程展开论述。
(1)内控环境
单位的控制环境设定了其运行的基调,管理会计的应用环境是单位应用管理会计的基础,都包括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对于外部环境而言,一般单位并不能施加任何影响,而内部环境是单位自身可以掌控和完善的。下面就内部环境对内部控制运行和管理会计应用的影响进行讨论,见图3。
行政事业单位首先应该根据自身组织架构的特点,建立健全能够满足管理会计活动所需要的由业务、财务等相关人员组成的管理会计组织体系,组织开展管理会计工作;其次确定对应的责任主体,进而明确各层级以及各层级内的部门、岗位之间的管理会计责任权限,制定管理会计实施方案,以落实管理会计责任;最后制定良好的人力资源政策。
(2)风险管理
在内控体系中风险评估主要包括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应对四个环节,管理会计在风险管理中也有应用,下面以内控风险评估的四个环节为基础,嵌入管理会计工具方法。详细过程如图4。
需要说明的是:单位的经营活动中那些相对重要的经营环节也是发生错误风险的重要来源,通过评估单位的经营能力以及分析单位报表项目变化的原因,可以判断这些环节的某些因素引起风险的可能性,进而采取相应的风险应对措施。
(3)绩效评价
为了满足战略需求,内部控制为公司治理层、经营层、业务部门或其他部门(统称客户)提供服务,内控业务流程应该做到 “三E”(指经济性Economy、效率性Efficiency与效果性Effectiveness)的要求[6]。平衡计分卡是目前最受欢迎的一种绩效管理工具,由学习与成长、内部业务流程、财务、客户等相互作用的四个层面才构成,根据行政事业单位的特点,把单位的内控指标体系与平衡计分卡理论融合(见图5),这样单位可更直观地了解和掌握单位内控的具体实施情况,客观地反映指标绩效,克服单位的一些短期行为,实现单位的可持续发展和单位价值最大化的战略目标。
行政事业单位可以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参照图5,调整平衡计分卡理论中的具体评价指标,编制出适合相应单位的基于平衡计分卡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
2. 单位业务层面的整合
对于嵌入单位业务层面的内部控制的管理会计,主要通过以预算为主线的资源管控和作?I为基础的流程管控两个方面进行具体的分析。
单位预算管理实行“标准统一、归口统筹、集体决策、分级执行”的层级管理形式,预算流程主要划分为预算编审、预算批复、预算执行和决算与考评四个阶段。在预算管理流程中,单位可以应用一些管理会计工具方法,明确各层级以及各层级内的部门、岗位之间的管理会计责任,制定以内控为基础的管理会计实施方案,以落实相关责任,提高预算管理效果和效率。
单位建立内控体系的前提是流程管理,经营、业务和管理流程的设立合理性决定了内控的执行有效性。在内控的支出业务流程中嵌入管理会计相关理念,例如管理会计的规划与控制理念,作业及作业成本理论,一系列有关流程分析、作业成本法及作业成本管理、战略成本管理等理论与方法体系,突出管理信息对管理者决策的支持作用,最终达到降低单位内部各层级、各项活动的资源浪费的目的。
关键词:内部控制 行政事业单位 资产管理
一、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第一、风险管理意识淡薄。由于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内容比较单一,财务管理人员在进行资产管理时一般直接套用以前的模式,在资产管理内容发生变化时,由于风险意识淡薄又缺乏相关经验,只能继续沿袭旧的模式,而不采取相应措施和处理办法,使得风险恶化,国家资产受到损害。
第二、资产管理分工片面、不合理。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工作主要由三个部门负责,即:资产管理部门统一监管单位所有资产,审计部门对资产管理工作进行监督,财务部门对资产账目进行记录与核实。这样的分工看似合理、明确,实则存在很大的问题。各部门只负责自己部分的内容,部门之间缺乏联系与沟通,使资产管理变得碎片化,资产管理效率低下。
第三、内部控制系统不完善。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系统的前身是企业内控系统,但由于行政事业单位非营利性、公益性等特性,必然不能全盘借用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内控系统。但许多单位,在引进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时候,并没有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改善,导致内控系统在运行时总是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并且,内控系统主要是以会计核算为主,并不重视财务的控制。此外,行政事业单位缺乏资产日常管理制度,使得许多资产管理工作流于形式,既浪费了资源,又没有取得良好的成效。
第四、资产管理系统不全面。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在建立了完善的会计信息系统后,就不进一步建立资产管理系统,而将简单的资产管理内容直接纳入到会计信息系统中,但会计信息系统并不能对资产的实际用途与流向进行记录与管理,这就导致了单位资产流向不明或部分资产长期闲置的问题,降低了资产的使用效率和事业单位的社会服务质量。
二、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措施
第一、建立健全风险管理系统。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每一项管理措施都存在一定的风险,为了尽可能的规避风险,保证资产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必须要建立健全风险管理系统。一个完善的风险管理系统应该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监控、风险应对等方面。由于市场环境和国家政策的不断变化,事业单位所面临的资产管理风险也在随时变化,这就要求风险管理系统要能够及时识别出单位运营过程中的资产管理存在的各类风险,包括新的风险和可能出现的风险。在识别出风险后,要深入分析风险产生的原因和风险可能导致的后果,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控制和补救。此外,要定期对出现的各类风险进行总结,评估,将经验落实到下一步的资产管理工作中。
第二、建立绩效考评机制。行政事业单位建立绩效考评机制需明确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考评主体,二是绩效考评标准。首先,就考评主体而言,由于事业单位资产管理部在统筹全局的前提下,会将部分管理任务与责任下划给其他部门,因此,绩效考核部门在进行绩效考评时,要根据考评内容确定具体的资产管理部门,明确考评主体。其次,在绩效考核标准的设置方面,一方面要确保考核指标设立的科学性、合理性以及公正、公平。考评指标的构建应在充分考虑资产的共性和考评主体管理资产的特殊性的前提下,分为适用于所有考评主体的通用指标和针对各考评主体而设立的专用指标两类。两类指标的有效结合能够使得绩效考核更全面,从而提升考评结果的有效性。另一方面,绩效考核标准的确立要区分不同的资产类型。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分为经营性和非经营性两类,经营性资产能够使单位获得除财政拨款以外的其他收入,而非经营性资产则是帮助行政事业单位提供公共服务而投资的,不具有增值性,在考评时不引入营利性财务指标,因而要对不同资产类型进行分别考核。
第三、要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完善内部控制体系主要包括预算控制、收支控制、采购控制和应用管理信息系统四个方面的内容。首先,预算管理。预算管理是最行之有效的资产管理手段,能够从源头上规范资产管理工作。资产管理部门应该参与单位预算编制过程,与预算部门共同决定资产分配,以实现单位资金的优化配置。其次,收支控制。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收入与支出应该由不同的部门负责,以避免资产收支管理过程中的现象,同时,要建立严格的资金支付审批制度,根据管理人员的职能层次设立审批权限,禁止越权审批,以确保资金支出的规范、合理。第三,采购控制。行政事业单位在安排各部门的资产采购工作时,要充分考虑到其预算与资产需求;在进行采购工作时,应结合当前的市场情况与单位的资金情况选择最优方案,大型的采购项目应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选择供应商,这不仅能保证采购活动的透明度和公平性,还能提升采购效率,有效节约单位资金。此外,要做好采购工作的后续工作,即采购资产的检测、验收等,以保证整个采购过程的监管到位。
第四、完善管理信息系统。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信息系统作用还停留在存储与统计数据上,没有运用到资产管理领域。但实际上,只要经过相关改进,在信息系统中增设资产存量统计模块,信息系统就能为资产管理工作提供很大的帮助。通过系统自动统计出当前的资产存量,能够很大程度地减轻资产管理部门的工作量,还能提升统计数据的精确性。
参考文献:
[1]季平.必须强化事业单位资产管理[J].江苏农村经济.2006(07)
摘 要 作为事业单位内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财务管理内部控制能够保障国有资产的安全性,提高财务信息的质量和资金的使用效率,因此强化使用事业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分析了目前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几点改进建议。
关键词 事业单位 财务管理 内部控制 建议
随着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财政改革的日益深化,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深入剖析目前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并寻求相应的强化措施,从而促进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
一、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1.财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财务内部控制意思比较薄弱
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体现在职业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这两个方面,目前事业单位由于受到编制等事项的限制,导致一些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较低,甚至还有一些财务人员没有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并且单位很少针对财务工作开展系统的培训和学习,而会计制度和知识更新非常频繁,从而导致财务管理中诸多问题的出现。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是否良好,与其管理层和财务部门的财务内部控制意识是否强大息息相关。在实际操作中,很多事业单位从整体上缺乏内部控制的意识,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有的事业单位管理层和群众甚至认为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只是财务部门的事情,对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和执行效果从来不进行评价,从而导致不能起到应有的监管作用。
2.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会计监督制裁力度不够
很多事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仍然存在很大的缺陷:一方面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不够规范,财产物资管理制度、现金管理制度、大额费用审批制度及出差管理制度等都存在着不够管理松懈的问题,某些事业单位在固定资产的购置方面存在很多漏洞,容易造成资产流失和帐外资产的风险;另一方面是财务人员的分工不够合理,岗位的设置比较随意,特别是不相容职位存在着由相同财务人员担任的现象,同时单位的财务信息系统比较落后,安全性较低。
目前有些事业单位的一切工作都是以领导的指示为依据,具有法律效力的会计法规在这些单位里流于形式,没有发挥真正的作用。有些下级财务人员宁可违背会计法规,也不敢违背上司的指示,使得会计法规形同虚设。有的财务人员因遵守法规而违背了上司的意愿,便会遭到打击报复,会计监督制裁力度较弱。
3.会计基础工作薄弱,预算控制不够合理
事业单位会计基础工作薄弱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某些事业单位存在着会计信息失真、会计数据不够准确、会计凭证不够规范、会计资料不够完整、帐外设帐和私设小金库的现象;二是财务人员的后续教育缺乏,其知识和理论得不到及时的更新,不能有效地按照构建财会法规、财经制度独立进行会计监督。
事业单位的预算控制是保障其预算严格按照编制的要求实施预算,达到预算制定目的的重要手段。现在很多事业单位预算的编制不够合理,不能够反映本单位的职责、目标和下一年度的支出计划。由于事业单位预算的计划性和科学性不强,导致其预算调整追回比较频繁,资金的使用缺乏预见性,遇到突发问题就要向领导打报告,从而削弱了预算的约束力和控制力。
二、 强化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的几点建议
1.提高财务人员的素质,增强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的意识
财务人员综合素质的高低是决定财务工作质量的关键因素,因此要严格落实财务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同时对财务人员进行经常性的后续业务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力求建立一支高素质的财务队伍。
与此同时,要增强不同层次的内控意识:(1)单位领导要牢固树立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的观念和意识,支持财务人员实施内部控制,教育职工理解和执行内部控制;(2)财务人员要牢固树立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认真实施内部控制的观念和意识,把财务审核的内控机制贯穿于日常的工作中,确保各项风险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内,确保财务工作的正常运转;(3)单位普通员工要牢固树立遵守财经纪律的观念和意识。事业单位要营造群众监督、民主理财的良好气氛,确保每位普通员工都能参与到会计监督的工作中。
2.完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
通过内部审计监察制度,确保现金管理制度、财产物资管理制度、出差管理制度、大额费用审批制度的严格实施:建立恰当的审批程序,根据不相容职位相分离原则,明确管理职责以及各种监督关系,使职责分工明确,权利相巨制衡;完善外部和内部审计监督,层层落实、责任到人,并根据实施效果制定奖惩机制:建立管理信息系统,强化各种流向的信息沟通,加强备部门的合作交流。
3.加强会计系统控制,做好预算管理工作
事业单位要加强会计系统控制,制定适合本单位的会计管理制度,明确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财务会计报告的处理程序,实行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与此同时,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做好预算管理工作:在编制方面,要采取“零基预算”。各级预算在编制的时候,应当统筹兼顾、确保重点,在保证事业单位支出合理需要的前提下,按照预算支出额的一定百分比设置预备费,用于当年预算执行中的突发事件及其他难以预见的特殊开支;在预算时实施方面,要确保预算执行的刚性,各部门在各项业务活动中要严格按照预算办事;在预算评价反馈方面,以预算的各项指标为依据,对全面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系统的记录和计量,将实际完成情况与预算对比来考核各责任中心的工作成果,从而进行有效的纠偏和奖惩。
三、 结论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是优化财政资源配置、确保预算平衡、促进其健康发展的关键。事业单位必须不断发现其财务管理内部控制中的问题,反复思考,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从而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风险管理;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内部控制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0-0-01
一、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下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现状分析
一般而言,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下事业单位源源不断的向市场提供公共产品,市场竞争相对较小,以致公共资源使用效率难以得到保障。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使得公共部门享受调配社会公共资源、稀缺资源等相关资源的权利。此形势下,外界组织为获取更多资源,不惜违背相关法规政策,相应开展各种行贿弄权行为,致使公共部门“寻租”现象日益突出,如此以来,极易造成大量的优秀资源流失、浪费,难以发挥使用价值最大化。
从宏观层面讲,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下事业单位业务层面风险主要体现在业务活动的风险与业务流程的风险两方面;从微观层面讲,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下事业单位业务层面风险细分为预算控制风险、采购控制风险、收支控制风险、工程项目控制风险、合同管理风险、资产控制风险及基金管理风险等,具体内容如下:
(1)预算控制风险。预算控制风险的发生主要取决于预算编制、执行的规范性、预算决策机制的完善性及内部批复指标与支出事项的衔接性等因素;(2)采购控制风险。采购控制风险的发生主要取决于采购决策的有效性、采购支付的合理性、采购范围的合规性及招投标的公正性等因素;(3)收支控制风险。收支控制风险的发生主要取决于支出分类的科学性、单位收入的完整性、资金支付的合理性等因素;(4)工程项目控制风险。工程项目控制风险的发生主要取决于工程前期准备的科学合理性、立项评审的公正有效性等因素;(5)合同管理风险。合同管理风险的发生主要取决于合同立项评审的公正有效性、合同签订的规范性及合同执行高效性等因素;(6)资产控制风险。资产控制风险的发生取决于资产购置科学合理性、资产配置有效性等因素;(7)基金管理风险。基金管理风险的发生取决于基金收入和支出程序的规范性、偿付方式合理性、风险规避高效性等因素。
截止目前,国内经济市场中内部控制方法已呈现多元化趋势,如会计控制、不相容职务分离孔子、信息系统控制、内部授权审批控制等。为充分发挥内部控制方法高效性职能,进一步加强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下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需要构建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明确内部各岗位职责权限,协调好内部各岗位之间的关系,调整优化内部控制程序,始终围绕财产安全性、完整性,实现资产使用价值最大化为终极目标开展内部控制活动。除此之外,加强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下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内部控制同样至关重要,即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有用性直接关系到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下事业单位各项决策的高效性、正确性,所以要求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下事业单位依照科学合理性、真实全面性原则编制会计报表,规范相关凭证填写行为,落实好相关凭证保管工作,以促进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下事业单位持续稳定发展。
内部监督与审计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计划经济体制下,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下事业单位内部监督侧重于事后结果监督,忽略了事前监督与事中监督的重要性,以致内部监督未能够达到预期目标。所以应转变这一监督模式,切实着眼于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下事业单位各项业务环节开展内部监督活动。同时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下事业单位增设内部审计机构,由内部审计机构专门负责内部监督职务,建立内部监督制度,调整优化内部监督程序,规范内部监督标准,通过内部监督及时发现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下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环节存在的薄弱环节,之后有针对性地制定有效应对措施予以纠正,以确保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下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活动顺利有序进行;另一方面,建立绩效考核机制与奖惩激励机制,推进二者相机结合,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下事业单位严格依照绩效考核机制对参与内部控制人员进行绩效考核,并依据绩效考核结果对相应人员进行奖励或惩处,以激发各级人员工作能动性,增强其责任感。
二、风险管理视角下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下内部控制相关策略
(一)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内部控制体系构建目标与原则
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下事业单位应结合自身发展战略及发展现状确定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内部控制构建目标与原则。一方面,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内部控制体系构建目标:借鉴国外先进的风险辨识、分析、评估方法,结合我国基本国情,要求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下事业单位培育新型风险管理理念,同时将国外先进的经验措施引入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下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过程中,之后全面贯穿于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下事业单位各项经营业务环节,从中挖掘存在的风险因素,然后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推进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下事业单位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价值最大化。另一方面,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内部控制体系构建原则:(1)符合联交所与证交所监督管理的要求;(2)严格遵循《中央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下事业单位全面风险管理指引》相关理念;(3)与COO《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下事业单位风险管理——整合框架》保持一致性。
(二)以风险管控现状评估为切入点,确定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阶段
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下事业单位通过对各经营业务环节进行风险管控评估,从而确定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内部控制体系着重点与薄弱点,之后有针对性地予以建设。一般而言,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下事业单位从内部控制基础建设、内部控制促进管理及内部控制融入管理三大阶段构建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内部控制体系,具体内容如下:
1.内部控制基础建设阶段
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下事业单位依据《内部控制手册》与《自我评估手册》,结合自身实际状况构建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内部控制体系框架,同时,确定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切入点。总结而言,内部控制基础建设阶段目标:构建风险知识库,初步形成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内部控制体系,增强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下事业单位风险管控能力。
2.内部控制促进管理阶段
分析评价内部控制基础建设阶段下所形成的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内部控制体系运行状况,挖掘体系运行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之后优化调险管理业务流程、规范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下事业单位组织结构、健全相关制度机制。归纳而言,内部控制促进管理阶段目标:完善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内部控制体系,构建内部控制与管理互动机制,不断提高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下事业单位风险管理能力。
3.内部控制融入管理阶段
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下事业单位广泛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先进的风险管理理念、模式、措施,结合自身实际状况,有针对性地将相关风险管理理念、方法融入本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下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过程中,从而形成完善的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内部控制体系,之后依托于该体系提高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下事业单位日常管理水平。因此,内部控制融入管理阶段目标:形成完善的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内部控制体系,不断提升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下事业单位日常管理水平。
三、结语
为了全面贯彻实施财政部新修订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制定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提升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水平和信息质量,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本文对其内部控制策略进行了较为深入独到的探讨。
参考文献:
[1]刘永泽,唐大鹏.社保基金偿付能力风险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2(02).
摘要: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对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比较了内部控制与全面风险管理的异同,并着重从制度、环境和风险管理三个层面分析了当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据此建立了基于全面风险管理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 :全面风险管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措施
近年来,我国行政事业单位频频发生的违法、违纪案件及资产损失浪费现象,深刻揭示出当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我国财政部于2012年11月29日印发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它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和管理指明了方向,也再次印证了内部控制管理体系在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中的重要性。文本旨在通过分析全面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联系,探讨如何从全面风险管理角度,更好地实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
一、全面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联系
1.全面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概念关于全面风险管理(ERM)的概念,目前国内外尚未统一定义。COSO委员会在2004年的《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中对全面风险管理的定义是:“全面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它由组织的董事会、管理层以及其它人员来共同实施,应用于战略制定以及组织各个层次的活动,旨在识别可能影响组织的各种潜在事件,并按照企业的风险偏好管理风险,为组织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这是对全面风险管理的一个广义的定义,不仅适用于企业等营利性组织,也同样适用于事业单位等非营利性组织。
当今理论界对内部控制的定义不尽相同。但是,被普遍接受的是美国COSO委员会于1992 年《内部控制—整合框架》中对内部控制的定义。报告指出内部控制是一个过程,该过程的目标主要有:可靠的财务报告;遵从法律法规;有效的经营三个方面。这些目标的实现受到公司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人员的共同影响。该框架还将内部控制分为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监督评审五个要素,具体如图1所示:
2.全面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异同全面风险管理(ERM)拓展和细化了COSO内部控制,并将其作为一个子系统,形成了一个更全面、更强有力的关注风险的概念。虽然全面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存在紧密联系,但全面风险管理在COSO内部控制整合框架的基础上增加了许多全新的组成部分,在增加了管理目标和要素数量的同时,引入了风险组合观等概念,并在对风险的定义和对策方面都做了补充和调整,具体如表1所示。
二、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总结起来,主要存在于制度、环境以及风险管理等层面,结合COSO内部控制框架的五要素,总结为以下问题:
1.制度层面
内部控制中控制活动这个要素是确保行政事业单位风险能够应对和控制的制度和程序,因此内部控制中制度性建设是非常重要的。当前行政事业单位的制度体系并不完善,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表现为单位没有单独制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缺乏明确的财务岗位责任制,无有效的单位内部支出约束机制等,导致了单位财务管理随意性大,财务人员职责不明确,造成了财务管理的失控。
(2)资产管理和控制制度薄弱。表现为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缺乏相关的内部控制,会计人员并未像企业那样对资产进行严格的账务管理,“重钱轻物、重购轻管”现象严重,导致资产的账实不符以及资产流失现象严重。
(3)预算控制刚性不足。行政事业单位的部门预算制度编制粗糙,没有细化到具体的项目。同时,由于预算之外的追加项目多,使得预算的随意性大,不利于实现预算管理权威性和约束力的功能,也无法发挥预算控制作为内部控制核心环节的作用。
2.环境层面
内部环境是内部控制五大要素之首,是实施内部控制的根基。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环境主要包括:单位的人力资源政策、单位的内部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诚信和价值观念、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单位文化等。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环境方面的问题主要有:
(1)单位员工尤其是领导层内部控制意识薄弱。缺乏对内部控制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对内部控制在单位管理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2)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组织机构设置不合理、权责分配不清。主要体现在财务会计部门只从事单位的账务处理工作,并没有参与到单位的管理活动和管理决策中。同时,由于行政事业单位存在岗位设置的不合法合理的兼岗现象,不相容职务未能相互分离,从而导致岗位之间的制约和监督力度不足。
(3)内部监督机构设置不合理。随着政府对行政事业性收费、罚没收入等财政非税收入实行“收支两条线”的管理方式的开展,以及资金实施国库集中支付、物品购买实施政府采购等制度的实施,行政事业单位领导渐渐将纪检监督等同于内部审计。因此,在内部审计部门设置上也就不再用心,导致内部审计部门虚空,审计人员不具备基本的审计专业水平、对审计单位问题的处理权限不足等问题出现,严重影响了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
3.风险管理层面
风险评估是内部控制五要素之一,是实施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环节,指单位及时科学的识别和分析单位内部控制目标实现过程中的各种相关风险,并能科学合理地确定应对这些风险的有效策略。行政事业单位风险包含单位组织层面的宏观风险和单位业务层面的微观风险。当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在风险管理方面存在一定的缺失。在组织层面上,由于我国法律法规的不健全以及缺乏有限的制约监督机制,导致我国行政事业面临滥用公共权力和腐败舞弊的风险。与此同时,行政事业单位由于不受市场经济竞争的影响,难以保障公共资金使用的效率性和效果性,使得社会上出现了非法的“寻租”现象,严重浪费了公共资源,造成了经济资源配置的扭曲,不利于我国生产力的健康发展。业务层面上则主要包含预算管理、收支管理、政府采购管理、资产管理、建设项目管理和合同管理中的各种风险,亟待结合行政事业单位具体情况制定详细的针对上述风险的措施。
三、基于全面风险管理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对策
1.基于全面风险管理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
上述关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的分析,充分说明了行政事业单位建立一套科学合理地内部控制体系已迫在眉睫。行政事业单位需要结合全面风险管理(ERM)的相关理论建立一个基于全面风险管理的行政事业单位内控体系。由于行政事业单位作为政府部门的特殊性,我们不能完全照搬企业关于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结合的内控体系,需要结合行政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如图2所示。
首先,基于全面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和实施要考虑到该体系的先进性以及行政事业单位的实际适应情况。因此,需要在设计和实施时遵循一定的原则,结合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原则和全面风险管理框架的设立原则,总结为以下几点:
(1)适用性原则。基于全面风险管理的内控体系的构建,首先要对行政事业单位具有一定的适用性。要根据行政事业单位工作的特殊性,制定切实有效的控制措施,并且保证措施具有高度可实施性。
(2)成本性原则。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下的内控体系要有一定的适用性而非复杂性,要杜绝形式的过于复杂而引起的高成本,加强可操作性,避免体系流于形式,最终实现以最小的成本防范最多的风险,从而实现成本效益最大化。
(3)层次性原则。层次性原则是指要系统性的设计内控体系。首先在单位整体层面上设定控制目标和管理流程。然后,再在每个具体的层面上设计目标和策略,实现决策层、执行层、操作层的完整监控,最终实现内控管理的目标。
2.基于风险管理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重点措施
在以上原则的规范指引下,行政事业单位风险内控体系建设的重点措施结合本文前面提到的当面行政事业单位存在的问题,着重从以上四个方面入手:
(1)营造良好内控环境,强化风险管控意识。内部环境是内部控制制度得以实施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内部环境的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结合上文中提到的内部环境包含的几项内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环境建设可从以下几方面展开:一方面要加强对单位全体成员的内部控制知识的培训,尤其是单位的领导层要充分认识到内控建设紧迫性和重要性,树立牢固的风险管理内控意识,杜绝所谓的“一言堂”、“拍脑袋”等形式主义现象的发生,发挥好领导的带头作用,加强内控方面的学习,从而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氛围;另一方面要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环境中软环境的建设。例如,对单位人员灌输风险理念、树立诚信和价值观念,建设有内控特色的单位文化,增强员工的凝聚力,从而实现内部控制管理的有效性。
(2)加强审计监督力度,建立独立审计队伍。审计部门是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实施不可或缺的监督机构。只有审计部门对单位各项业务实施恰当的监督,才能确保内控制度的有效实施。行政事业单位既要建立一支独立审计队伍实现内部监督,又需要充分利用外部审计的监督检查作用,从而实现内审与外审相结合的有效审计制度。国家审计部门应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内控制度的实施进行专门审计,尤其是要加强对单位财务会计行为的监督检查,指导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完善自己的会计制度体系,从而促进单位廉政建设,预防和减少腐败现象的发生。行政事业单位应加强内部审计队伍的建设,通过制定正式的章程、明确内审部门的职责和工作范围、提高审计人员的政治修养和业务水平,更好的发挥内部审计的控制监督力度,确保单位内控制度更好地贯彻实行。
(3)完善内控制度体系,规范单位内部行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和财务会计工作的有效实施,需要一套科学合理的制度体系的支持与保证。因此,行政事业单位需要遵循“实用性”的原则,并结合行政事业单位的特殊性,制定一套规范健全的制度体系。对于宏观管理的内控制度,财政部门可以组织有关权威专家针对行政事业单位存在的制度问题,研究制定《非盈利组织内部控制指引》以及《单位腐败风险防控准则》,切实落实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的原则;完善单位管理层对重大经济事项的集体决策制度;强化系统对单位的控制作用。在单位具体业务层面上,则应建立以预算资金风险管理为核心的内控制度,将部门预算与单位内部的责任预算相结合,对政府采购支出业务实施的关键环节进行规范与监督,实现单位资产的信息化管理等。
(4)建立财务信息系统,预测防范财务风险。财务风险管理是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分支,是指行政事业单位对预算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各种风险进行识别和分析,采取有效方法进行一定的防范和控制的一个过程。财务风险管理应结合当前信息化时代的特点,建立一套有针对性和适用性的财务信息系统,以加强内部控制的实施的效率和效果性。要想构建一个完善的财务信息平台,应满足一下几点要求:首先是要充分的运用电子信息技术和数据库,建立一套针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加强风险预警与内控的协同,对财务风险进行全面、及时、科学的预警评估,减少资产的闲置和资金的浪费现象发生;二是要完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体系,对单位内部现金流和信息流实现统一的内控平台开发,确保单位预算资金的低风险,实现富有挑战的全新预算资金管理机制。
参考文献
[1] 万里霜. 全面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融合[J]. 企业管理, 2009(9):177-178.
[2] 刘永泽, 唐大鹏. 关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几个问题[J]. 会计研究,2013(1):57-62.
[3] 董月超. 从COSO框架报告看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异同[J]. 审计研究, 2009(4):94-80.
[4] 马丹丹. 基于COSO报告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改进探析[J]. 现代经济信息, 2010(24):183-184.
[5] 关振宇. 行政事业单位实施内部控制规范的现实意义与应用解析[J]. 社会科学家, 2014(1):46-49.
[6] 唐大鹏, 于洪鉴. 基于风险导向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研究[J]. 管理现代化, 2013(6):66-68.
[7] 中华会计网校. 最新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实务操作指南[M].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3.
[8] [美]COSO著,方红星等译. 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M].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8.[9] 马赛. 全面风险管理下内部控制问题及对策[J]. 现代经济信息, 2012(6):87-88.
财务精细化管理就是通过完善财务管理内容、拓宽财务管理的范围等等手段对财务管理进行优化处理,再将财务管理和单位日常管理的方方面面融合在一起,从而达到财务职能转变、单位总体管理水平提高、降低成本费用的目的。
二、目前机关事业部门在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不足
(一)内部控制没有落实
大多数使用单位的内部控制机制都是形同虚设,根本就没有贯彻执行。而且在会计岗位和会计人员的管理力度也是不够的,大部分的会计人员都是兼职的,业务交叉现象严重。
(二)财务核算不规范
其一,对原始凭证进行不规范的管理。例如,一些不法人员常常利用财务人员不按照规定严格审核原始凭证的漏洞,对国家的国有财产进行窃取。其二,财务人员的业务操作水平不熟练,通常在填制记账凭证的时候出现混乱、不符合规定的现象。其三,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不规范。一些单位不重视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同时对固定资产折旧管理也不注重。
(三)不合理的财务预算
虽然财务预算是财务管理的起点和预算管理工作的基本,但是在财务管理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没有财务管理的意识,只顾敷衍的完成任务并注重工作的质量,主管部门没有和下面具体的执行部门进行有效的沟通导致由于不了解实际情况而出现预算批准不准确。
(四)不健全的财务报告体系
由于目前国家的拨款比例有所下降,而且不少单位都可以通过众多方式得到收入。如残联系统从各级得到拨款,而在做全国残联系统财务统计报表及预算执行统计表时,多数单位做成了汇总报表,因为上级拨入专项经费时上级已列支,所以在下级真正支出时要将这笔款项收入数进行扣除,要做抵销分录及过渡性报表,而因为会计人员的能力和为了省事,最终这样的报表变成为上级定数字下级填数字,这样,原来的报表体系就不能适应当前的财务管理管理,无法真实反映会计信息,造成会计信息失真。
三、机关事业单位加强财务精细化管理的建议
(一)认识到预算管理的重要性
首先,实行财务分级管理体制。机关事业部门的经费,都是财务部门和业务一起来管理的。业务部门主要是负责经费的预算、计划、分配和使用权。而财务部门则主要负责经费活动的组织和协调、监督管理和控制管理、供应和保障。由于目前财务管理较为混乱,所以,可以设立分管部门,把任务具体到各个部门,管理层次分明。此外,财务部门要对各个部门进行强有力的指导,在审核时应该具有专业性,要让各个部门知道“权在党委,钱在财务,事在部门”的基本原则,这样就可以避免业务交叉混乱,不断理顺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其次,预算管理工作要全面开展起来;在全面、充分的预算和统筹部门的日常活动和财务结果的同时,还要实现全部过程的监控管理,最后还得将实际的情况和预算目标进行例行分析,以便于能够使问题得到及时的反馈和改正;为了使得有限的资金能够得到最佳的分配使用,避免资金的浪费,就需要全面的预算编制和平衡;费用的支出和资金管理是核心的内容,单位有必要建立完善的内控制度和工作的流程,而且要随时为单位提供较为有效的监控方法;建立一定的业绩考核考评制度,发挥奖惩制度的作用,从而提高部门和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为了给预算的执行情况提供依据,需要在日常业务中,收集各种信息。第三,构建较为精细的成本费用控制机制。首先,建立标准,残联系统各类康复培训标准就是完成任务消耗的基本需求,现阶段由于财力所限,康复与培训的标准是以“标配”为主---只能是基本维持康复与培训需求。其次,消耗定量标准的建立。所谓的消耗标准就是指为了维持机关的日常生活开支必须的基本需求或者是事业单位各个部门各项开支的定额指标。消耗定量标准基本上由各级财政部分统一制定。
(二)强化流程的管理
1、有条不紊的工作流程
根据相关法规制度,结合单位的实际情况,对规范适时的实行调整,从而使建立的工作流程和审批流程具有完整性和规范性,并且必须要严格执行。
2、对实施过程进行全面监控
对单位的工作实施全面的监控管理,财务人员在实行全面监控的过程中,可以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跟踪反馈,从而避免了问题的蔓延恶化,保证了工作的效率。此外,对财务数据的有效分析,可以给领导层做决策提供依据。
3、强化精细化管理的意识
首先,要正确看待政绩,不仅要得到上级的认同,还要让人民心服口服。其次,政府资源要有真正的效益,经费收支要平衡,弱势群体要得到实在的利益,改善其生活状态,这样,财务管理水平才算是是好的。其次,对于资金的使用要精打细算。对于事业的经费是及其有限的,所以,每一分钱都要用在刀刃上,要在目标和成本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以便于让投入的财力物力实现效益最大化。
4、强化服务管理,保障财务职能的转变
首先,在精细化管理中,财务人员要秉承服务保障的原则,不仅要精通财务的知识,还要对其他知识有所了解,深入实践中,多学多问多积累经验,了解现行国家的政策法规和业务工作知识。其次,精细化管理工作要得到有效的开展,就必须要求财务工作实现“三个转变”,即是从记账核算到决策支持的转变,从事后静态核算到全程动态控制的转变,从机关工作到服务保障的转变。这些重要的转变,每个财务人员都必须清楚的认识到并要努力将其实现。
为此,我们将认真贯彻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围绕“民生为本、人才优先”工作主线,大力实施创业就业工程和人才强区工程,着力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与和谐劳动关系机制建设,努力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和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全力推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创新发展。
一、大力实施创业就业工程
围绕建立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的联动机制,深入落实创业就业三年行动计划,完善扶持创业和促进就业的各项政策,规范招人用人制度,努力稳定和扩大就业。一是着力促进重点人群就业。继续全力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加大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扶持力度,健全高校毕业生基层服务保障机制。自治区将进一步增加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数量,促进高校毕业生特别是贫困家庭和蒙古语授课毕业生就业,今年力争实现高校毕业生就业13万人以上。积极引导农牧民就近就地转移就业和返乡创业,增强转移就业稳定性,农牧民转移就业人数达到240万人以上。加强就业援助,确保完成失业人员再就业5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6万人。增强失业保险制度预防失业、促进就业的功能,做好化解产能过剩、企业兼并重组转型过程中职工安置工作。二是着力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完善落实培训补贴政策,切实加强技工院校和职业技能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深入推进特色培训品牌创建活动,启动实施农牧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大力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三是着力推动创业带动就业。进一步健全扶持创业工作机制,强化创业指导服务,完善小额担保贷款政策,加强创业园区和创业孵化基地建设,深入推进国家和自治区级创业型城市创建工作。四是充分发挥家庭服务业促进就业的作用。把发展家庭服务业作为就业新的增长点,以推动社区服务中心建设为重点,继续打造区域性家庭服务业公益性信息服务平台,构建中心城市家庭服务体系,探索建立政府购买公益岗位和有偿家政服务相结合的模式,增强家庭服务业吸纳就业的能力。组织实施自治区家庭服务企业“百户十强”创建活动,深入实施家庭服务业特别培训计划。五是强化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加大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整合力度,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加强人力资源市场诚信体系建设和标准化建设,促进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全面落实就业服务实名制管理和企业空岗报告制度,加强就业信息网络建设,推进就业信息全区互联共享,将大学生就业服务终端延伸到校园、社区,提高就业信息服务质量。
二、大力实施人才强区工程
加强统筹协调,整合各种资源,集聚多方力量,深入推进人才强区工程。一是完善人才政策体系。加快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健全人才培养、引进、使用、评价和激励机制,分类推进职称制度改革。畅通引进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绿色通道,建立促进人才向基层、非公有制经济组织、艰苦地区、生产一线流动的激励机制。二是搭建人才工作平台。加快人才资源信息库建设,统筹落实国家专项人才计划和“草原英才”工程任务,加强区域人才交流合作,认真落实京蒙、粤蒙人才开发合作协议。建设海外高层次人才联络平台,推动引智成果示范基地建设。三是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围绕重点产业发展,深入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进一步落实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才特培计划,有针对性地引进和培养一批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带动新兴产业、发展高新技术的急需紧缺专业技术人才。四是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围绕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继续实施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和百名高技能人才培养计划,加大重点行业和企业的关键岗位和紧缺职业技师、高级技师培养力度。
三、着力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把完善社会保障作为民生工作的重要内容。一是完善社会保险政策。认真落实《社会保险法》及其配套法规和政策,进一步规范养老保险自治区级统筹和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盟市级统筹。从我区实际出发,探索建立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衔接办法,逐步完善被征地农牧民社会保障政策。研究制定困难企业和困难群体参加医疗保险政策,全面推进居民大病保险制度,继续深化医保付费方式改革,强化定点医疗机构监管,将医疗保险封闭运行企业全部纳入社会统筹。研究出台工伤保险条例实施办法。二是不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探索完善社会保险参保激励机制,以非公有制企业职工、个体工商户、灵活就业人员和农牧民工为重点,进一步扩大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以高风险行业、中小微企业、事业单位职工和农牧民工为重点,扩大工伤保险覆盖面。三是稳步提高待遇水平。做好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调整工作。提高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财政补贴水平,城镇职工和居民医疗保险政策内住院费用基金支付比例分别保持在80%和70%以上。探索建立大病统筹保障机制,将特殊困难大病重病患者目录外用药列入大病保险支付范围。四是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和经办服务。建立和完善科学的征缴机制,强化基金内控管理,加强社保基金非现场监督,全面推行医保监控软件网上应用,提高基金使用效率,确保基金安全。加强业务基础建设,开展网上经办和柜员制服务,扩大标准化建设试点范围。加快异地就医信息平台、管理平台、结算平台建设,实现参保人员区内异地就医即时结算,拓展与区外重点地区异地就医结算合作机制。
四、不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
积极推进专业技术类和行政执法类公务员分类管理工作,稳妥、审慎地推进公务员聘任制试点。加大公开遴选力度,促进基层机关公务员向上级机关有序流动。研究建立公务员分级分类考录试行办法,以加强和稳定基层公务员队伍为重点,完善基层公务员录用制度,适当降低艰苦边远地区公务员录用门槛,开展从优秀嘎查村干部、服务基层项目生中考录公务员的试点工作。深入开展“公务员素质建设年活动”,加强公务员法定四类培训、京蒙合作培训和东西部对口培训,扩大在线学习范围,强化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和能力建设。做好公务员平时考核工作和公务员统计直统试点工作。不断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认真贯彻落实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研究制定具有行业、专业和不同岗位特点的公开招聘办法,进一步完善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制度。积极开展专业技术二级岗位聘用工作,进一步规范岗位设置管理。积极稳妥做好安置工作,改革干部安置办法,确保年度干部任务圆满完成。加强自主择业干部的管理服务工作,认真做好部分困难企业干部解困维稳工作。
五、努力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积极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和津贴补贴制度改革,研究建立地区附加津贴制度。落实在旗县以下机关全面实行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职级与待遇挂钩制度,逐步解决基层公务员待遇偏低问题。结合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进一步完善事业单位收入分配政策。制定事业单位绩效考核指导意见,充分发挥绩效工资的激励和导向作用。开展机关事业单位收入分配政策执行情况自查、督查整改专项工作。强化企业收入分配调控,贯彻落实自治区企业工资集体协商条例,健全企业工资决定和正常增长机制,合理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完善工资支付保障制度。
六、积极推进和谐劳动关系机制建设
严格执行劳动合同制度和劳动用工备案制度,实行劳动用工备案动态管理,依法规范劳务派遣,进一步提高劳动合同签订率和履约率。继续开展和谐劳动关系单位及工业园区创建活动,全面推进劳动关系协调工作进社区,进一步加强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和队伍建设。大力推进仲裁机构实体化和基层调解组织建设,创新仲裁办案方式,加强裁审衔接,推广使用仲裁办案信息系统,提高劳动争议处理效能。进一步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完善监察执法服务措施,探索健全劳动保障监察维权综合治理机制,开展突出违法问题专项整治,推进企业劳动保障守法诚信建设。建立自治区、盟市联动举报投诉平台,推进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管理。进一步健全农牧民工工资支付保障机制,加强拖欠农牧民工工资问题综合治理。
七、进一步加强基层基础建设
积极推进基层公共服务平台试点项目建设,加大督查力度,确保试点项目按时完成。加强基层公共服务平台标准化建设,制定服务窗口、服务平台工作考核评价办法,提高基层窗口服务效能。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以实施“金保工程”为依托,清理整合基础数据,加快就业创业、社会保障、人事人才、劳动关系等数据库建设,实现信息系统对业务、人群的全覆盖,完善网上办事服务功能。深入开展与群众利益相关政策的宣传和解读,做好政务公开、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提升12333电话咨询系统服务效能,实现自治区与盟市联动服务。认真开展维稳风险评估工作,加强对事项、形势的分析研判,进一步完善领导干部接访、包案制度和重大问题挂牌督办机制,切实做好矛盾排查和化解工作。
八、全面提升为民服务水平
第一条为强化我省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内部管理与监督,防范和化解运行风险,调整和规范社会保险管理服务工作,确保社会保险基金安全,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内部控制暂行办法》规定,特制订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本实施细则所称的内部控制是指各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对系统内部职能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从事社会保险管理服务工作及业务行为进行规范、监控、评价、纠错的方法、程序、措施的总称。内部控制由组织机构控制、业务运行控制、基金财务控制、信息系统控制等组成。
第三条本实施细则适用于我省各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及其分支机构。
第四条各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业务部门负责本业务环节的内部控制的具体实施工作,稽核部门负责组织实施本地区、本部门管理范围内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内部控制的监督检查工作。
上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对下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内部控制工作进行指导、监督和检查。上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不定期对内部控制工作进行核查。
省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负责指导全省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贯彻实施本细则,对全省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内部控制工作进行监督检查。
第五条内部控制建设的目标:在全省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系统内建立一个运作规范、管理科学、监控有效、考评严格、纠错有力的内部控制体系,对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各项业务、各环节、各岗位进行全过程的监督,提高社会保险政策法规和各项规章的执行力,保证社会保险基金的安全完整,维护参保者的合法权益。
第六条内部控制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合法性。内部控制的各项内容规范、统一,符合国家和省有关社会保险政策、法规的要求。
(二)完整性。各项业务管理行为都有相应的制度规定和监督制约。所有部门、岗位和人员,所有业务项目和操作环节都在内部控制的范围内。
(三)制衡性。从组织机构的设置上确保各部门和岗位权责分明、相互制约,通过有效的相互制衡措施消除内部控制中的盲点和弱点。
(四)有效性。在岗位、部门和单位三级内控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形成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决策机制、执行机制和监督机制。建立合理的内控程序,保障内控管理的有效执行。
(五)适应性。各项具体工作制度和流程都应与管理服务实际相结合,根据需要及时进行调整、修改和完善,适应社会保险管理服务的变化。
(六)持续性。内部控制保持持续性,不因机构调整、人员更换而出现纰漏。
第七条监督检查人员开展内部控制的监督检查工作严格遵守客观、公正、保密的原则。监督检查人员办理监督检查事项,与被监督检查对象或监督检查事项有利害关系的,应当回避。
第二章组织机构控制
第八条建立完善的组织决策控制制度。全省各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对内部机构、岗位设置、决策程序、法人授权、会议纪要、审批归档等方面作出具体、明确的规定。
第九条建立科学的人事管理制度。除应当共同遵守的机关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外,还应对岗位设置与职责、人员配备与任用、学习与培训、考核与奖惩作出详细规定。
第十条建立明确的领导授权制度。对授权的人员与范围、权力的制约与监督、岗位轮换或分工调整、常规审计与离任审计等作出明细规定。
第十一条建立有效的内控考评制度。对风险控制情况的评估、对违反规定行为的责任追究等内容做出明文规定。
第十二条业务经办部门、基金财务部门与稽核内审部门的单位分管领导原则上不得同一人;保险关系部门和待遇(包括养老、工伤、医疗、失业、生育保险,下同)核发部门的单位分管领导原则上不得同一人。
第十三条保险关系、待遇核发、基金财务、稽核内审、信息技术等工作责权应分设在不同部门。
第十四条保险关系、待遇核发、基金财务、稽核内审、信息系统维护等工作不得同一人兼任。
第十五条根据工作需要和人员状况,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中层干部应当适时轮岗,在同一岗位任职3至5年的应当轮岗。负责待遇核发、视同缴费年限核定、基金财务、信息系统维护、参保人员档案管理等工作岗位人员应不定期轮岗。
第十六条各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当配置适量的稽核工作人员,并要求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
第三章业务运行控制
第十七条认真贯彻实施《*省社会保险经办业务管理规程(试行)》,规范经办业务操作流程,严格层级管理规定。
着重规范参保登记、缴费申报与核定、账户管理、转移与退保、待遇审核、待遇支付、医疗费用结算、社会化发放、基金财务、档案管理、计划统计、稽核监督等环节的操作流程。
第十八条办理社会保险各项业务应严格审核相关报表、凭证等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和有效性,出具的相关资料和凭证应规范统一,数据修改应有严格的审批制度和程序,同时进行登记备案。
第十九条业务操作实行授权管理,设置处理权限。单项业务,一人不能同时进行二级(含二级)以上业务权限的操作。各部门、岗位的业务管理、操作人员都应在其职权范围内开展工作,不得超越所授权限。各项业务环节既独立操作,又相互衔接、相互制约。
第二十条业务处理权限的分配及其调整应由业务部门拟定报分管领导审批后送稽核部门、信息管理部门备案。
第二十一条:明确单位领导审批层级和审批范围。
(一)应经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分管领导审批的业务:涉及各项社会保险基金征收、支付、多征社保费退款、多付待遇扣回、社保基金转出,涉及三年以上五年以下的社保费补缴,修改已核定的缴费历史、视同缴费年限、出生时间,工伤保险待遇审核,通过后台修改业务系统数据等。
(二)应经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主要领导审批的业务:每月社保基金的支出总额,待遇调整和个人帐户记账利率调整等参数设置。
(三)应经社会保险经办机构领导集体决定的业务:待遇机构、定点医疗(医药)机构、工伤(康复)机构选定,大额工伤医疗费用的支出;补缴5年以上社会保险费。
(四)以上三款未列明业务的审批层级和审批范围的,由各市根据本实施细则制定实施办法时明确。
第二十二条实行办事公开。社会保险政策、业务流程、办理时限和内容以及经办人等应公开透明。
第二十三条建立完善档案资料保管制度。社会保险业务的原始资料以及办理过程中涉及的相关资料按照《*省社会保险业务档案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处理。
第四章基金财务控制
第二十四条依法依规进行财务管理。基金财务管理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政策和社会保险基金财务会计制度,建立明确的会计操作规程,对财务处理的全过程实施监督。
第二十五条严密会计控制。依法建帐,按照不同险种分帐核算,各险种之间、统筹基金与个人帐户不得相互挤占。会计科目设置准确、规范,帐务处理符合财务会计要求。记帐依据的原始凭证、记帐凭证合法有效,凭证、帐簿摘要内容准确,能清晰反映业务内容。更正会计记录应履行必要的审批手续,并附有详细的记录。
第二十六条明确岗位责任。基金财务部门应设置会计负责人(主管)、记帐、复核、出纳、财务网管等财务岗位,明确各岗位的职责范围。财务收支审批实行分级授权,未经授权不得越岗代办。出纳员不得兼任稽核、会计档案保管和收入、支出、债权债务帐目的登录工作;帐务印鉴、票据、空白凭证实行专人管理并有登记,办理付款业务所需印章不得由一人集中保管。会计人员轮岗或调离时,必须严格履行交接手续。
第二十七条建立合理的责任分离制度。货币、有价证券的保管与帐务处理相分离;重要空白凭证的保管与使用相分离;资金收支审批与具体业务办理相分离;信息数据处理与业务办理及会计处理相分离。
第二十八条完善社会保险基金账务核对制度,对不同帐务应定期核对,做到帐帐、帐证、帐表、帐据、帐实、财务账与业务账以及内外账务相符。
基金财务部门应指定专人按月核对基金收入户、支出户、财政专户银行账户,按月核对征收部门反馈的征收数额。基金财务部门应对账目差异进行审核分析、及时处理。
基金财务部门应定期接收并检查委托发放银行、邮局等反馈的发放信息,与会计核算支出明细核对。
基金财务部门应定期对现金、票据和存单、债券等有价证券进行检查、核对、登记和管理。
基金财务部门应对业务部门核定的待遇支出数据进行复核后结算。
第二十九条尽快实行电算化管理,通过手工方式交换社保费征收数据的,录入、确认实到账数据的业务环节应经二人以上操作。
第五章信息系统控制
第三十条各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手段规范业务操作程序,减少操作过程的人为因素,最大限度地实现内部控制的自动化。
第三十一条各市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在全市范围内使用统一的业务操作软件,条件具备时全省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使用统一的业务操作软件。
第三十二条严格按照劳动保障部关于社会保险信息系统建设的标准规范业务系统和数据库建设,制定明确的操作流程和管理制度。根据业务流程和业务系统功能划分各个部门和岗位的职能,明确业务操作人员和系统维护人员的职责和权限,并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
第三十三条建立计算机监控业务运行的常规制度。业务系统应设置数据间逻辑钩稽关系检测功能,业务部门和稽核部门定时或不定时检查业务数据逻辑关系的正确性,并依此对经办业务进行监控。
第三十四条业务系统对有关联关系的业务必须建立联动和牵制关系,并设置防止错误操作的警示和制约功能。
第三十五条业务系统研发人员与业务系统维护操作人员职责和权限必须分离,不得由同一人兼任。业务系统研发人员负责业务系统编程工作,不得直接对业务数据进行操作;业务系统维护操作人员根据研发人员所编程序进行业务系统维护操作,不得承担业务系统的编程工作。业务系统维护操作人员应为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在编人员。
第三十六条建立数据录入、修改、访问、使用、保密、维护的权限管理制度,明确数据操作所依据的有效凭证和必须履行的审批手续,加强对信息系统数据的监控。通过计算机后台修改业务系统数据的业务应设置三级(含三级)以上操作权限。按照上级要求,逐步建立完善社会保险数据库,建立远程备份机制,确保数据安全。
第三十七条业务系统应设置业务操作、系统维护的记录和可检查功能。业务系统上所有操作都必须留有记录(痕迹),具有可溯性和可复核性。业务部门和稽核部门应定期自查或检查操作记录。
业务系统维护技术文档应作为长期档案归档保管。
第三十八条建立有效的信息交流反馈机制。对业务数据等信息管理、交流和反馈作出明确规定,确保管理层及时了解各项业务的办理情况和综合数据。
第三十九条建立计算机机房管理和网络安全管理制度,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使用网络。业务系统与互联网必须实现物理隔离,防止通过网络篡改业务系统数据行为。加强网络和计算机病毒防护,确保网络安全。
第四十条建立密码或指纹管理制度,每年至少更换一次操作密码,岗位变动时应随时更换操作密码,确保密码和指纹使用安全。
第四十一条加强机房和相关设备的管理。做好防尘、防火、防水、防磁、防雷击等工作,落实定期维护、故障处理、安全值班、出入登记等制度,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转。
第六章内部控制的监督检查
第四十二条稽核部门应履行内部控制的管理与监督职能,依照国家、省有关社会保险法规、政策以及规范性文件,制定内部控制监督检查年度及日常工作计划,报单位领导批准后,定期或不定期对内部控制体系的运行情况进行检查。省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不定期对全省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内部控制体系的运行情况进行检查。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内控制度运行情况接受社会保险基金监督行政部门的监督。
第四十三条业务部门对本部门业务办理情况应每月自查一次。
第四十四条稽核部门对本级有关部门内部控制的监督检查每半年一次。市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对县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内部控制的监督检查每半年一次;省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对市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内部控制的监督检查每年一次,并可根据需要直接对县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进行内部控制的监督检查。
稽核部门应在每年1月底前向本单位领导提交上年度内部控制监督检查工作情况报告。市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每年1月底前向省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报送上年度内部控制工作情况,省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每年2月底前向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报送上年度全省内部控制工作情况。
内部控制监督检查采取全面检查、重点抽查的方式。
第四十五条稽核部门开展内部控制监督检查工作,具有以下职权:
(一)有权要求被检查对象提供各项社会保险基金的预算、决算、报告、报表和财务会计等资料;检查被检查对象有关的会计凭证、帐簿、报表、资产和有关业务信息系统数据、档案、资料,参加被检查对象的有关会议;对与监督检查事项有关问题向有关对象进行调查取证。
(二)对被检查对象拒绝、拖延提供资料,或拒绝稽核部门的问询或作不实的说明的,稽核部门有权要求其纠正,情节严重的建议单位领导给予行政处分。被检查对象不落实整改要求的,稽核部门应及时上报单位领导予以处理。
(三)对危害社会保险基金安全的严重违法违规行为,马上做出阻止、纠正的决定。
(四)在监督检查过程中,稽核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发现被检查对象或个人存在违法违规行为并构成犯罪的,应及时上报单位领导、同级基金监督行政部门和上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稽核部门并提出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的建议。
(五)提出纠正、处理违法违规行为的意见和对责任单位和个人给予批评、处分的建议。
第四十六条稽核部门的工作人员开展内部控制的监督检查工作,应依法履行职责,不得泄露被检查对象有关工作秘密,不得、、弄虚作假。违反规定的,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七条内部控制的监督检查按以下程序实施:
(一)监督检查前应制订监督检查方案,报本单位领导批准,成立检查组。
监督检查前,原则上应提前7个工作日向被检查对象发出《监督检查通知书》。通知书内容:
1.被检查对象的名称;
2.检查的依据、范围、内容、方式和时间;
3.对被检查对象配合检查的具体要求;
4.检查组组长及其他成员名单;
5.稽核部门公章及其签发日期。上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对下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实施内部控制的监督检查,应盖上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公章。
在特殊情况下,若事前通知对监督检查效果有明显影响的,经单位领导批准,可直接持《监督检查通知书》实施检查工作。
(二)检查人员应根据检查情况编制工作底稿,做到一事一稿。工作底稿内容:
1.检查项目工作底稿编号;
2.检查项目名称;
3.检查事项发生的日期、文件号、凭证号、金额等;
4.检查事项主要内容的摘录;
5.附件的主要内容及张数;
6.被检查对象相关人员签名;
7.检查组制单人、复核人签名及填制日期;
8.其他应说明的事项。
(三)检查组应在监督检查结束后10个工作日内(特殊情况可延长到30个工作日以内),形成监督检查报告。报告内容:
1.检查的范围、内容、方式和时间;
2.对检查项目的基本评价;
3.认定存在问题的基本事实、造成的后果以及认定依据、证据和处理建议;
4.提出改善内部控制工作的建议;
5.检查组认为应当报告的其他事项;
6.检查组组长及其他成员签名;
7报告日期。
(四)检查组在提交监督检查报告前,要征求被检查对象意见。被检查对象收到监督检查报告征求意见稿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提出书面意见或说明;在规定期限内没有提出书面意见或说明的,视为无异议。检查组对有异议的问题应进一步核实,如有必要应当修改监督检查报告。
检查组在上报监督检查报告时,要将被检查对象书面意见或说明,以及工作底稿一并上报单位领导审批。
(五)监督检查报告经审批后,稽核部门应及时书面通知被检查对象,要求限期整改。被检查对象应在1个月内将整改情况报稽核部门。稽核部门应将检查结果定期进行公示。
第四十八条稽核部门应当按《*省社会保险业务档案管理暂行办法》等有关规定及时对监督检查过程中形成的相关资料进行整理、立卷,移交单位档案管理部门统一归档和管理。
归档管理的资料:《监督检查通知书》,工作底稿,监督检查报告,被检查对象书面意见或说明,违法违规行为的证据材料,被检查对象整改资料及其它应归档资料。
业务部门自查形成的资料应作为长期档案归档保管。
第七章奖惩制度
第四十九条各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建立岗位责任制和各部门、岗位和业务环节的差错追究制度,强化内部监督制约。
第五十条建立内控考评机制。内部控制考评工作由省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统一组织,采取本级自评、上级考评的形式进行。内部控制考评工作每年进行一次,考评时限为上年度。自评时间为每年1月,考评时间为每年第一季度。考评内容:
(一)单位领导是否重视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包括单位领导对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关注和要求,建立有利于控制风险的组织架构等内容。
(二)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是否制订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制度,并按内部控制制度规定完善业务操作和岗位责任制。
(三)各项业务是否严格按照业务操作规程办理,岗位责任制是否落实,是否存在、、等行为。
(四)各项业务办理环节中的办理手续是否完备,相关凭证是否真实有效,数据录入是否完整准确,相关岗位之间的制约是否落实。
(五)基金的收支是否符合标准和规定;是否存在社会保险基金被贪污、挪用、截留等现象。
第五十一条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建立内部控制奖惩制度。
对在内部控制工作中认真履行职责,忠于职守、坚持原则、做出显著成绩的人员,由所在单位给予精神或者物质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