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效课堂的界定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语文课堂是学生接受各种语文知识,锻炼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提升语文素养的重要平台。语文作为初中其他所有学科的基础,语文课堂是否高效可以说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业。而由于语文学科本身的特殊性,如何构建高效课堂一直都是语文教学领域的难点以及重点,需要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优化方法,继而实现高效课堂的构建。长期以来,应试教育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基本上就是“我教你学,知识为本”的典型模式,课堂教学效果很不理想,这与新课改、素质教育的要求是背道而驰的。面对低效的语文课堂以及由此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构建高效课堂已是刻不容缓。
一、高效课堂界定
高效课堂是教育者教学的最高追求,同时也是衡量教育者教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全面地理解高效课堂内涵,把握高效课堂构建的重要性,对于初中语文教师构建高效课堂来说至关重要。
(一)高效课堂内涵。高效课堂,顾名思义就是教师能够利用好课堂时间,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高效课堂是衡量教学水平、效果的重要标准,其内涵包括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指教师需要将知识高效充分地传授给学生,另一个层面是指学生需要充分掌握知识,并灵活运用教师所讲授的知识。高效课堂不仅仅是教学效率最大化,同时还需要教学效益最大化,只有兼具上述两个方面的特点,才能够称之为高效课堂。从高效课堂的具体表现特征来看,主要包括了少教多学、师生教学相长、学生知识掌握、能力提升明显等。
(二)高效课堂重要性。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构建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高效语文课堂的构建有利于教改目标的实现。高效课堂构建是新课改、素质教育要求目标实现的重要途径;二是高效语文课堂的构建可以切实减轻学生的负担。对于初中生来说,学习任务繁重,高效课堂可以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更加有效地开展学习,从而腾出时间去娱乐;三是高效语文课堂的构建可以改善师生之间的关系,让二者在教学中能够有一个愉悦的交往,这样有助于双方教学相长。
二、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策略
针对目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需要语文教师转变教学理念,改变低效教学模式,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从而实现语文高效课堂的顺利构建。
(一)做好课程导入。良好的课程导入对于高效课堂的构建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初中语文教师要想确保短短45分钟语文课堂更加高效,需要做足课前准备活动,精心设计课堂导入环节,一开课就能够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变得更加高效。举例而言,课堂导入环节可以采用问题导入、故事导入等方法创造良好的课堂情境,从而提升教学效果。
(二)注重课堂互动。高效课堂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学习的需要,注重学生的课堂反馈,观察学生课堂上的表现,了解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继而进行课堂教学进度、方式的灵活调整,让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能够得到充分的激发。在授课形式层面,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小组讨论、自主合作探究等教学方法来进行课堂教学,改变以往的满堂灌、一言堂教学模式,从而让学生能够在互动中主动探究问题,寻求答案,提升其课堂学习专注度,实现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
关键词:核心素养 全球教学 发展起研究
一、核心素养的界定
1.核心素养的概念
近年来核心素养成为继素质教育后,我国教育界的热门词汇,2014年,《人民日报》曾开出专栏解读核心素养,认为核心素养不能够简单等同于其他素养。核心素养应该是建立在学科之上。在学科知识与技能的平台上构建的适合社会发展的品格和能力。核心素养更多地强调个人学科修养和对家、国的关爱,强调学科教育对学生社会公认价值观的培养,正能量的引导。当代众多教育家和学者对核心素养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界定。成尚荣教授认为核心素养是基础。不仅注重学科的基础。同时也关注社会发展的基础需要。以及个人发展的基础需求。这就使得核心素养更加具有发展动态的特性,而李小建教授则认为核心素养是建立在学科基础之上,具有共性的认知、思辨、判断等认知能力,同时还包括组织、管理和交往等非认知能力。
2.核心素养的内涵
核心素养是我国教育界在对本世纪世界和我国未来发展进行预测后,针对未来人才培养规格提出的教育理念。教育界的专家和学者通过对核心素养的不断论证。提出了三方面的内涵:首先,是具有学习和创新的素养,具体包括提取与批判思维的形成。解决不同情境问题的能力。良好的人际协调与沟通能力。对待传统事物的变革与创新能力;其次,是指信息化素养,未来世界是信息世界,对信息的处理和把握程度是能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重要素养。具体包括媒体素养、数字处理素养、通信发展技术等;最后,是具有良好的职业和生活素养。具体包括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对自我职业规划的能力、社会责任感等。
二、构建“核心素养”的垒球教学课堂
1.整合高效资源、形成核心课堂
核心素养培养的关键是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整合提炼教学资源,提升高校学生的体育能力。为其走向社会和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建立在高效n堂基础之上。而高效课堂的建立则是在对学生终身体育能力培养基础之上。由此可见要想构建具有核心素养的高职体育课堂,必须从整合高效资源、形成核心课堂这方面人手。高校的垒球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垒球技能,更要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此外,通过垒球运动还要塑造独立自主。顽强拼搏。具有一定抵抗压力和挫折的能力。这使得高校的垒球教学目标不再是一维目标。而是呈现出三维多级目标。在有效的教学时间内达到这些目标。就需要整合最优秀的垒球教育资源。并对其加工提炼,形成课堂的核心内容。这些资源不仅指教学内容和手段,同时还包括教师资源和学生资源。
2.形成“大”体育与“微”课堂
要改变人们对体育运动认识上的偏颇。当学生和家长提及体育教学时候,更多的时候是将其看作课余文化和休闲娱乐活动,完全忽视了体育的教育功能和价值,体育核心素养的提出,使得人们对体育有了全新的认识,形成了一个“大”体育的观念。而这一观念的形成。正是建立在核心素养培养的理念基础之上。
田麦久教授在北京体育大学报告会上曾经指出,中国高校的体育教师已经习惯了传统“知识与技能”的教学模式,而缺乏将“知识与技能”转化为素质和能力的桥梁,而核心素养的提出恰恰解决了这一瓶颈问题。理念的实现需要建立在有限的课堂当中,在有限课时的垒球教学中,实现高校学生对体育教学的根本变化。需要高校垒球教师结合垒球运动的特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现“大”体育和“微”课堂的统一与整合。
3.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形成特色课堂
“核心素养”的提出是继素质教育理念后的教育界的又一全新理论研究成果,是素质教育的凝练与升华。理论需要接受实践的检验和完善。高校垒球教学采用“核心素养”为理论指导。必然就需要构建具有这种理论导向的特色课堂。而特色课堂的重要环节之一便是特色的教学内容。高校垒球教学需要与时俱进,与国际大学体育教学接轨,同时还要立足高校教育的本身特点。重新构建高校垒球教学标准。此外,充分利用体育教学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俱乐部,在垒球课上教学和课外活动中不断渗透体育核心素养的价值观,通过课堂教学、课余活动、课外俱乐部等平台,吸收最为优秀的垒球资源,采用最为适合的教学方法,因地因时制宜形成最佳的教育资源。不断将体育核心素养渗透给学生,增强高校学生“大”体育的观念,形成特色垒球教学课堂。
4.强化体育教学的实用性。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念
高校体育教育培养社会基础实用建设人才。对我国未来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体育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教育学科,应重视体育教学的实用性,通过垒球教学增强高校学生的身心素质,为其将来步人工作岗位奠定身心基础。同时高校的体育教学还要注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念,形成终身体育的思想。
一、高效课堂核心概念的界定、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
课堂教学高效性是指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思维过程,在单位时间内(一般是一节课)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就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超常收获,有超常提高,有超常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一般来说,高效课堂效益评价主要标准是,学生思维活跃,语言表达正确、流利、有感情,课堂充满激情,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强,目标达成且正确率在95%以上。前提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会不会学、乐不乐学,核心是教学三维目标的达成。“高效课堂研究”就是根据学生课堂学习内容与学生组成实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将课堂教学时间和课堂教学活动划分为三个部分:即课堂上20%的时间为老师讲解、引导、点拨时间,70%的时间放给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10%的时间让学生对当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巩固、落实、深化、提高。
评价课堂是否高效主要是看能否高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高效地实现预期教学目的。它既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教学策略,更是我们课堂教学的基本追求。而课堂能否高效的关键在于教师,在于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在于教师研读教材的功夫,在于教师对课堂的精心设计,在于教师对教学的科学规划,在于教师对教学材料的精心取舍与提炼,在于针对学生实际设计出学生能高效自主学习的活动抓手,在于让学生既能进行长时间的充分实践活动,又有大量的知识积累,老师又能不失时机的引导和提升,使得在单位教学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教学效率。
高效课堂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以快乐为根本,它紧扣“教”与“学”,真正实现了“两个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由“灌输式教学为主”向“以探究式教学为主”的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接受式学习为主”向“以探究式学习为主”转变。围绕自主、合作、探究,诠释“师”与“生”的关系: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实现师生相长。高效课堂是教书育人的完美体现。
二、高效课堂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和拟创新点
(一)高效课堂的研究目标
1.高效课堂研究核心在于“授人以渔”,让老师走下讲台,实现教师“帮助”学生学习,让学生自己主动学习,让学生和学生“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高效学习,最终实现终身学习。“我的课堂我做主”,我们要把学习的主动权、创造权还给学生,将“讲堂”变“学堂”,将“教室”变“学室”。
2.为了配合高效课堂的顺利推进,我们需要研究学生高效导学案的编制,为学生在课堂上的自学、讨论、展示、交流、巩固、提高提供一个“线路图”,利于学生“按图索骥”,保证学生学习目标确定,学习方法得当,学习过程科学,学习效果高效。
3.推进高效课堂,“不为课堂而课堂”,而是借助课堂这个主阵地,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走出“题海+时间”的应试教育的泥沼,让学生自主发展、主动进取,因此,高效课堂要研究“班级自治、自主发展”背景下的新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
(二)高效课堂研究内容
1.通过调查研究,掌握九年级课堂教学现状,针对现状和问题开展研究,力求研究成果更符合本年级的实际;
2.高效课堂的特点以及相关的理论支撑;
3.新课程背景下高效课堂的要素,形成显性评价指标;
4.形成学科、年级和课型的高效课堂模式;
5.高效课堂与提高教学质量相关性分析。
(三)高效课堂的研究假设和拟创新点
研究目标:探索形成一种有特点的初中英语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努力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该模式体现了学生自学探究、合作学习、师生互动、精讲多练、当堂巩固的和谐教学理念,便于教师操作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课堂有效学习时间延长,合作、思维、交流、表达等综合素质能力得到提高,真正实现了理想的“高效课堂”。
三、高效课堂研究的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研究思路:以现代教育理论、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第一线教师为主体,以专家指导为纽带;强化过程研究,注重阶段成果;借鉴相关课题研究的成果,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高效课堂;教学创新
高效课堂的内涵是什么?顾名思义,高效课堂指的是在单位时间内取得较高的教学效率,最优的教学效益,最佳的教学效果,它的表现是教得有效,学得愉快,考得满意,家长开心。
高中的思想政治课虽作为高中的必修科目,但在语文,数学,英语等传统的主科包围下,它教学的环境可以是在夹缝中生存,而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知识量大,对学生能力要求高,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觉悟要求突出,学生在依靠短时间的突击是不可能取得良好的成绩。因此政治思想课在如此的环境要突破重围,必须打破传统的以牺牲老师的体力为代价来换得学生成绩的进步与提高的教学方式,简言之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布置,学生训练,教师规定,学生完成,一切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学生完全是在教师的指令下学习,缺乏对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青年作家寒韩在他的博客中写到“思想政治课内容枯燥,编写乏味,观点虚伪,文笔干涩,不如改上游泳课,提高学生的求生能力”。此观点有偏激之处,但也有令当代的中学政治教师进行深刻思考与反思之处,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怎样才能做到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觉悟的提升的统一,使学生得到全面,持续,健康的发展。
笔者认为转变教学方式是政治教学过程中迫在眉睫,刻不容缓的头等大事,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只是会让学生成为考试的机器,知识的容器,教师则成为知识播放器。传统的课堂教学只是一种单一,直线化的知识灌输式,而高效课堂的真正意义是让学生提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会思考,学会质疑,学会合作,学会探究,学会学习的能力。
高效课堂的高效是怎么理解呢?诸如高的效率,高的效果,高的效益,高的效能等等,传统观点认为,要打造高效课堂,指的是课堂效率最大化,效益最优化,效果最佳化等。笔者认为,效率是效果的前提,没有效率的效果教学那是低效,甚至是无效教学,效果是效率的或然性结果,效果一定要建立在效率的基础上,有效率未必能够做到有效果。
在长期教学实践中,课堂教学效果的衡量与体现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教师在高效率的前提下,完成课堂的教学任务与教学目标,同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完成教学任务,教师高效的收获是自己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良性互动,这种互动会不断促使教师自己进行教学反思与总结,为以后的高效提供了理论基础。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巧妙设置教学情景,使得学生得以充分调动他们思考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教师这样的效益远比自己课前定的内容丰富得多,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产生良性的互动,使得教师的课堂教学的生成性资源丰富,提高课堂的把控能力与应变能力。学生学的收益则是学生在课堂上不仅接受的是教师的知识,更为重要的是提高自己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可持续性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提升自己的学习境界,这样教学的效益是长远的,持久的,永恒的,这样的效益应该是师生双赢。效益的特征则是“显”,然而事实上教学效益最大化不可能在某堂课显现出来,更多还在隐显现,在长期的教学中逐渐显出来,正所谓“十年数木,百年树人”。
笔者在长期实践中认为,高效课堂的高效应该把它定为“效应”,“效应”一词是指某种动因或原因所产生的一种特定的科学现象,通常以其发现者的名字来命名。诸如“马太效应 ”“蝴蝶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等等。“效应”一词来解释高效课堂的高效,可以避免用效率,效果,效能,效益的单一性与片面性。
高效应的特点是一是全面高效, 全面高效指的是教师与学生的共同高效。学生不仅拥有较高的知识,而且提升发现,分析,理解,应用问题的能力,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觉悟与境界。二是全程高效,学生从课前的预习,课中的听讲,课后的练习都是高效出色地完成,以最少的时间取得最大的收获。教师之间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合作的意识,共享意思增强。三是全员高效,它的目标是不求每人成功,只求每人进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充分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够学会学习,打造自己的学习能力,正如有学者说高效课堂对学生而言是“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让各类不同的学生以高效的方式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
高效课堂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永恒追求,它是一种理念,更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我们只有立足平时教学,在教学中反思,在反思中改进,在改进中前进。让高效课堂成为我们教学最大行动指导与目标,只有当我们把每堂课都当作艺术品来精雕细刻,精心打磨,高效课堂的春天一定会来临。
参考文献:
[1]刘金玉.高效课堂八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一、选题要与时俱进,具有引领性
引领性指的是能引领教师的精神世界和价值取向,让教师的精神世界变得崇高宁静。教师是以教书育人为天职,以培育学生的美好心灵为己任,以培养积极向上的未来人才为工作中心。教师既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和高尚情感。这就要求教师自身要情操高尚、思想纯洁。但教师同样是生活在现实中的人,社会客观存在的价值取向多元化、利益诉求多样化,一定会冲击教师固有的价值取向和利益诉求,特别是对经济利益的过分夸大,用经济杠杆来衡量人生价值,导致少数教师的人生观、价值观出现失衡。在这样的情况下,教研员就必须对自己的工作对象和研究对象高度负责,对教师的精神世界实施积极干预,用自己崇高的思想境界去影响教师,用自己奉献事业的精神去激励教师,用自己热爱教育的理想去鼓舞教师,用自己淡泊名利、追求事业的人生价值取向去感染教师。正如爱因斯坦所言:不管时代的潮流和社会的风尚怎样,人总可以凭着自己高贵的品质,超越时代和社会,走自己正确的道路。
二、讲座的主题要鲜明
鲜明的主题是指讲座中心明确,重点突出,能让听者知道你所要表达的中心目的,不会产生歧义,特别是回到基层后可操作性强。针对不同的教研员,讲座的效果是不同的,就拿主题要鲜明这一点来说吧。前些天,我们课题组的成员倾听了15位清河区“我要学――三段一思教学模式”课题实验教研员的专题讲座,效果就迥然不同了。先举一个例子吧:2011年11月16日,中学历史教研员的一个讲座――《深入反思,打造高效课堂》,这是三段后的一个内容。这名教研员抓住一个环节――反思这个中心,围绕它展开讲座,从什么是反思、反思对一线教师有哪些好处、反思的类型(个体反思、教师集体反思两种)及其方式、教学反思的内容等五个方面来进行,让人一听就有明白,回校后教师工作起来有如虎添翼的感觉。讲座中不乏有一些教育教学的实际例子,可操作性较强。2011年11月29日,美术教研员的讲座――《高效美术课堂的足、巧、活》,教师、学生的准备要足;课堂教师演示要巧;课堂教师的评价要活(全程式的评价,采用多种评价形式)三个方面讲座,起到了高效讲座的功效。2011年12月2日,又听了一节小学数学学科的教研员讲座――《构建小学数学学科高效课堂模式暨“我要学――三段一思”教学模式的研究》,教研员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讲述:清河区小学数学学科“我要学――三段一思”课题的界定;省内外研究状况及研究背景与现状;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研究内容;实验模式即“三段一思”等。脉络清晰,语言准确,实例可借鉴,符合一线教师的心理,可操作性强,易受教师的欢迎。
三、讲座要凸显教研员的五种基本品质
熟练课堂教学能力的品质;组织与交际能力的品质;教学与理论指导能力的品质;教学反思与理论归纳能力的品质;做学术的能力与文字语言表达能力的品质。
一、高效阅读教学策略研究的背景与目标
1.语文新课程改革期待着高效的阅读教学
近年来新课程改革在高中语文阅读的广度和深度上都向教与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2.高耗低效的教学现状呼唤高效的阅读教学策略
目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两种倾向:一是抱住陈旧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从字词到段意到中心的肢解式教学,形式单一,内容枯燥。课堂教学中低效或不讲成效的现象大量存在,一般性教学中重复机械性的、填鸭式的现象随堂可见,公开课中表演型的、虚假的演戏愈演愈烈。二是对语文课改理解出现偏差。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语文教师接受了比较前沿的阅读教学信息,并将之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如阅读感悟、探究性阅读、个性化阅读等等,但由于缺乏深入的实践研究。
3.语文高效阅读教学策略研究的目标
以高中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经验和教训,以及困惑和难点作为研究对象,以高中语文教学的阅读教学整体规划,以及具体办法为研究目标。
二、高效阅读教学策略概念的界定及研究内容
(一)高中语文高效阅读教学策略概念的界定
1.关于“高效阅读”:高效阅读指以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阅读效果。阅读的高效性包括如下三重意蕴。(1)高效果:指对阅读活动结果与预期阅读目标的吻合程度的评价;(2)高效率:阅读活动是一种精神性生产活动。阅读效率可表述为:阅读效率=阅读产出(效果)/阅读投入,或阅读效率=高效阅读时间/实际阅读时间;(3)高效益:指阅读活动收益、阅读活动价值的实现。即指阅读目标与特定的社会和个人的阅读需求是否吻合程度的评价。
2.关于“阅读教学策略”:“策略”,指为达到某种目的使用的手段或方法。在教育学中指教学活动的顺序排列和师生间连续的有实在内容的交流。“教学策略”,是在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形成的具高效率意义的特定的教学方案。
“阅读教学策略”,是指运用语文教学的一定手段,遵循阅读的一定规律,教师通过教学提高学生对阅读的要求意识,掌握和运用恰当的策略来完成阅读任务,从而形成监控策略运用的能力。如果说,阅读兴趣关注的是“想不想读的”问题、阅读方法关注的是“怎样读”的问题,那么,阅读策略关注的就是“为达到阅读目的、应当采取何种阅读方法、按怎样的步骤来读”的问题。它的理想状态是:学生拿到读物,能够自觉确定阅读目标、灵活调用阅读方法、高效监控维持阅读过程、最后能够对阅读效果作出客观评价。
(二)高中语文高效阅读教学策略研究的内容
1.从宏观角度出发,归纳“五步阅读法”
第一步:初读,了解相关资料。包括作者、背景、注释、文体等。以知识识记、积累为重点,有社会、历史知识、文体知识 。
第二步:通读,梳理文章思路。第三步:解读,理解重要词句的意义或作用。有表层义、语境义及作用分析。第四步:赏读,鉴赏评价文章的内容与艺术手法。知识要求,识记常见写作手法的定义及其作用。第五步:悟读,由文章生发见解和感想。包括感受、见解、模仿与创造。
2.从阅读思路角度出发,梳理思维路径
与五步阅读法环节相匹配,每一个能力点的训练我们都寻求其思路与方法,让学生在阅读中有路标可寻,有台阶可登,提高阅读理解的准确性。
含义理解法。文中重要词句的理解是体现阅读能力的一个重点。也是学生经常遇到的难点。常常耗时多,错误率高,直接制约阅读的效率。
探究评价法。阅读中的探究活动,可以评价人物性格、行为、作者观点,可以是提出自己的不同的见解。虽然带有很强的阅读者的主观倾向,但解答时还是要从分析文章客观的情景出发,作出科学合理的评判。我们给出的思维点是,文章观点与时代背景的交叉点,与现实生活的交叉点,引导学生去探究其合理性,发表自己的观点。
到了初三,每所学校都在为打赢中考之战做准备。但是,初三语文复习课课堂模式往往很陈旧,师生之间交流方式过于单一,情感交流有限,复习内容大量重复,学生产生厌烦情绪,教师教学陷入被动,语文复习成效甚微。
复习课的主要任务是巩固所学知识,并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复习课不仅需要老师老曲新翻,旧调新弹,更需要实现复习的高效。所谓“高效”是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每个学生都获得了具体的进步或发展。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人到学校上学,不仅为获得一份知识的行囊,而主要应该是获得多方面的学习能力,学会思考。”高效复习就是希望每一个孩子都收获知识,培养习惯,提升能力,促进成长。
二、初三语文高效复习的策略
1.建设高效课堂模式,有的放矢
奥苏伯尔称:“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我们的教学必须以学定教,语文复习高效课堂模式可分成五步:先学―合作―展示―精讲―拓展。
先学:根据复习知识点、能力点事先做好导学案,提前1~2天下发,学生独立完成,课前老师批好全部导学案。
合作:根据导学案组长领衔有规则、有计划地开展合作探究。小组内选人记录问题,包括:共性的问题,规律性的问题,富有典型意义的问题,易忽视的问题等。
展示: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展示方式:投影仪成果展示;学生随机上讲台当小老师;组内或组与组之间的互助式的回答等等。
精讲: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语文老师进行针对性讲解,无疑不教。
拓展:根据课堂生成的疑问和存在的知识漏洞,选择有针对性的当堂训练。
2.构建活力课堂,成立学习动力小组
(1)建立学习动力小组的依据。
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两条基本理念。课堂是否有活力,取决于学生的课堂表现。杜威说:“最有效的学习方法是自主的活动,包括脑的活动和手的活动,只要有可能,就让学生通过做而学。”高效课堂就是要转变少数人发言的传统课堂模式,调整学生听课的状态,让每一个孩子都自觉地动起来,在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中求知,成长。
(2)具体操作。
每班分为若干组,每组6~8位学生为宜,小组建构要充分体现“男女比例协调、成绩优劣互补、性格差异合理”的原则,同时要选好组长。语文课座位安排可以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都要创设组名、编写组歌、制定组规,并明确分工。以组规为例,其中很关键的一点是发言最好让平时沉默的孩子先开口,让成绩偏弱的学生先发表见解,讨论不能游离话题等等。
(3)解决好几个问题。
一是关于小组评议表的制定。内容包括小组独立思考、参与程度、质疑问难、阶段检测、自我反思、整改措施、小组评定等。根据这些内容语文老师制定好表格,每天填一次,每周五上交语文老师。
二是关于小组评定和考核。为了增强小组长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心,我们专门开展了隆重的“笑脸”佩戴仪式,每个组长胸前佩戴一枚“笑脸”徽章,仪式中最重要的程序是组长在讲台前站成一排,右手握拳,左手放在“笑脸”下方,斗志昂扬地向全班同学宣誓:“我热衷于为同学服务”。教室文化布置也专门开辟了一方语文高效课堂表彰园地,学生们把它取名为“奋斗的足迹”,人人上榜,个个都有收获荣誉的机会,根据小组长和我的记录一天一小结,一周一表扬,把学生们获得的各项荣誉,用语文专用“笑脸”刻章神圣地在自己的格子里盖上一个个笑脸。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得好: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三是教师扮演好“组织者”的角色。小组合作交流能帮助组员解决很多问题,锻炼表达能力,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节省课堂时间。但实践告诉我们,语文复习中的有些问题必须由老师点拨引导,这就是复习模式中的“精讲”环节。“精讲”的内容从何而来呢?需要教师做好组织者的角色,做到四“勤”:腿勤、手勤、耳勤、脑勤。
三、初三语文高效复习需要注意的问题
1.处理好师生之间的关系,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课前,教师必须对导学案完成情况做书面记录,写好点评。对共性、规律性、易忽略的问题提前做好详尽备案。根据知识漏洞选择好拓展复习训练资料。
课堂合作交流时组员必须具体说出自己的解题思维的过程及出现思维障碍的原因。组长学会耐心倾听,教师及时点拨,作必要的提醒。
德国学者福利特纳认为,教育即“意义的生成:教育即不断以新的视界取代学生原初视界的过程。”语文教师必须对重点、难点要讲透讲深。发散学生思维,激活学生思维,在运用知识审题、解题中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建立起自己的智能体系。
2.处理好组长与组员的关系
组长是高效复习课堂的核心,课前课后的辅导必须强化他们的责任意识,课堂合作探究强调“人人参与,弱者优先”的原则;组长要耐心仔细地帮助组员解决问题,课后及时在评议表上记录组员的当堂复习课的语文学习情况。对表现进步的学生要进行组内表扬,佩带笑脸,对表现退步或持续不前的学生组长要帮助分析原因,制定整改措施。
3.处理好复习导学案和课堂活动的关系
近期,笔者有机会参加市骨干教师示范课的观摩活动。我的总体感觉是骨干教师的课堂教学教风朴实、训练扎实,为普通教师树立榜样。但审视发现,不少骨干教师为了彰显自身解读文本的深度,显示教学功力的纯熟,在课堂教学中有随意拔高目标而导致越界现象的出现。这一现象值得广大一线教师引以为戒。
一、阅读教学中常见的越界现象
1.随意添加语文知识
语言学习有自身的规律。学习主体只有在经历大量的言语感知实践,形成了一定的语言能力之后,才能收获相应的语言知识。因此,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应让学生反复地感知大量的语言材料,夯实他们的言语能力,一般不应直接传授、讲解纯粹的语文知识。但有些教师无视语言学习规律和学生的实际,堂而皇之地将语文知识引入课堂,致使阅读教学应有的情感意蕴顿失。比如,有些教师将通感、顶针等修辞手法引入课堂,有些教师将古诗中的平仄押韵知识告知学生,甚至是低年级学生,还美其名曰“丰富学生积累”。
2.肆意拔高思想认识
文本由具体的语言文字符号组成,字里行间蕴藏着深刻的主题思想和丰富的人文价值。教师在教学文本时,应该结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生活实际确定教学的范围和深度,以有效提升语文教学的人文价值。但不少骨干教师盲目相信学生,对文本进行无限度的开发、挖掘,以至于教学内容脱离了学生的实际,课堂死气沉沉。例如,一位教师在执教《珍珠鸟》一文时,模仿郭初阳老师的经典课例,将文本的解读核心定位于“囚禁自由而不自知”。殊不知,郭初阳老师面对的教学对象是具有较强独立自由意识的中学生,而对小学四年级学生大谈“自由意识”似乎为时尚早。结果,学生不知所云,其效果可想而知。
3.盲目引入学习策略
文学是语文的高级形式。小学教材大量地选入了诗歌、散文、小说,甚至戏剧等文学作品。在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前三个学段中并没有直接指出“文学作品”,从第四学段才开始涉及。但在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完全将文学作品鉴赏和评论的方法引入小学阅读教学中来,课堂中诸如“形散而神聚”“一切景语皆情语”等纯文学类的语言不绝于耳。这种纯文学层面的教学策略完全遮蔽了“语文姓语,小语姓小”的界定,导致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莫名其妙,无所适从。
类似以上的教学越界现象在当下语文课堂中绝不在少数。这些越界现象冲淡了语文学科本体教学价值和学段应有的教学内容,严重占用了课堂教学时间,给学生的课堂学习造成巨大的压力,导致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意识下降。而造成这些越界现象的原因在于教师缺乏三种意识。如何唤醒这三种意识,则成为改变这些现象的重要策略。
二、探寻有效遏制越界现象的策略
1.强化课标意识,避免教学行为随意化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是教育部出台的关于指导语文教学、考核语文教学的最高指导性纲领,是语文教师从事语文教学最有力的指导精神。因此,任何一项语文教学活动都必须以课标精神作为基础,遵循课标理念,践行课标精神,这应该成为每一位语文教师必须树立的意识。语文新课程标准对语文学科的性质定位、总体目标、分段目标以及实施建议都作出明确的界定。语文教师只有深入研读课标中的相关精神和要求,才能真正为自身的语文教学实践行为寻找到理论认知的源头。
例如,执教《蒲公英》这篇童话的第一课时,如果在深入研读课标后,教师可以综合“三年级”“童话”“第一课时”这三个要素将目标定位于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识写文后的生字、初步感受童话文本的特色,将教学时间更多地让学生朗读课文、写好生字上。这样的教学真正契合课标对第一课时和第二学段的教学目标和建议,吻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实现课堂效益的高效增长。
2.强化全体意识,避免效益提升个别化
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这是毋庸置疑的。课标中也一直强调语文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全体学生素养的提升”。因此,语文教学中教师务必要树立以生为本的意识,一切教学目标的制定都要以学生现有的经验储备和知识能力为基础,一切教学内容的择取都必须以学生真实的生活实际为起点,一切教学策略的确定都必须以学生已经具备的技术能力为基石,将学生的实际情况作为决定语文教学质态的重要尺码,从而有效防止越界现象的发生。
如教学《牛郎织女》,教师要求学生读懂民间故事的情节,感受典型人物的形象,品析作者质朴的语言风格。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凭借自身的能力和基础顺利达成教学目标,但也有部分学生读出了制度和爱情的内涵,则属于学生自主阅读下的个性化体悟,教师应该尊重,但不必拓展。
3.强化教材意识,避免语用实践泛滥化
陶行知说:“语文即生活,生活即语文。”语文课程的覆盖面很广,语文实践活动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但课本是根据课标精神对教学内容进行全面有序而科学编排的,应该成为学生践行语用意识的第一选择。因此,教师要进一步强化教材的使用意识,课前充分研读教材、课中积极运用教材、课后高度拓展教材,在文本资源开发过程中明确目标、确定内容、选择策略,使得教材的效益进一步扩大化、高效化,实现教材使用的增值。
[关键词]教学策略 教学实效性 理论知识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0-082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实现课堂的有效性和高效性,这是一个永恒的课题。笔者认为,高效课堂的打磨需要有效对接三个方面,其一,是教师已有的数学知识与当下数学教材的关系,即上位知识;其二,是教材知识的内在理论支撑,即理论知识;其三,是学生在建构新知时所具备的已有储备,即学生起点。实施课堂三个对接,才能够实现课堂的高度、深度和准度,从而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一、对接上位知识,提升课堂高度
上位知识,包括了所学内容的知识源头,也涵盖了教材知识的拓展和延伸。因而,教师在教学中要对接上位知识,帮助学生建构系统的知识结构,提升课堂的高度。
例如,教学“因数和倍数”时,对于最小的偶数到底是多少这个问题,很多教师都存在着争议。有的认为能被2整除的数就叫做偶数,0能被2整除,因而最小的偶数就是0;有的认为在因数和倍数这个单元里,自然数是非0的,因而最小的偶数应该是2。如何从争议中辨析问题,帮助学生建构系统的知识,这就需要从上位知识入手。根据国际数学协会的规定,0为偶数,我国在2004年也规定0为偶数,同时,0既是正偶数与负偶数的分界线,又是正奇数与负奇数的分水岭。这个知识在小学阶段是如此,但到了初中阶段,因为出现了负数,因而0就不能作为最小的偶数来界定了。通过对上位知识的梳理,教师就能够发现,其实这个问题根本没有讨论的价值和意义,这样就可以让课堂困惑少了很多。
由此可见,借助上位知识,教师可以从宏观上建构数学体系,有效规避不必要的数学问题,从而增强数学教学的实效性。
二、对接理论知识,提升课堂深度
对于数学知识而言,没有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同样,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也是苍白无力的。教师要把握的是知识背后的理论,只有理论和实践结合,才能凸显数学本质,提升课堂教学的深度。
例如,教学“认识方程”时,为了让学生建构方程这一数学概念和数学模型,我依据建构主义理论,从学生的已有认知经验入手,设计了猜年龄的教学活动:“现在我们来猜一个人的年龄:(1)老师的年龄减去20岁后比他还要大。(2)老师的年龄减去30岁后比他小;(3)老师的年龄减去25岁,正好和他的年龄相等。大家想一想,如何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这三种关系?”学生列出三种关系式x-20>y,x-30
以上教学,教师借助建模思想,将实际问题转化为一个数学问题,抓住方程的本质,重视模型的建构,重视学生的体验和模型建构的过程,提升了课堂深度,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效能。
三、对接学生起点,提升课堂准度
有教育家曾经指出,课堂教学的关键,不是教师要教什么,而是弄清学生知道什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导,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只有找准学生的知识和经验的起点,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突破教学难点。
例如,教学“认识角”时,针对比较角的大小这个教学难点,我进行了学情调查,设计了课前问题:
学生的错误率非常高,主要原因是学生受到了比图形大小的影响,认为角的大小是要比谁更长,谁更高。我以此作为教学起点,寻找学生比角的大小的生活经验,比如从手指之间的“张口”这个生理现象入手,体会张口的大小,由此感知角的大小比较,从而引导学生理解张口的大小和两边的长度没有关系,由此为教学比角的大小做好准备。
以上教学,教师从学生的学情入手,找准教学起点,并依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寻找突破口,提升了课堂教学的准度,提升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