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 新型农村社区 思想文化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3.173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镇化建设工作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在当前,农村人口在全国人口中的比重仍旧是相当大的。农村人口仍旧占据着全国人口的绝大部分,所以新型农村社区思想文化建设工作显得尤为重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新农村的树立,直接关系到他们的思想意识以及价值取向。因此,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新型农村思想文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具有重要意义。
二、新型农村社区思想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道德文化缺失
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人口流动的规模越来越大,传统的农村秩序已经解体,传统道德对于人们的约束力越来越薄弱。同时,因为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物质生活水平进一步侧重,从而导致生活中功利化、物质化的观念加重。拜金主义与享乐主义悄然盛行,这些对于农村思想道德造成了很大的冲击。此外,随着城镇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传统的农村格局已经破裂,传统的农村思想道德秩序受到冲击,道德的约束力进一步变弱。
(二)文化设施缺失
文化设施是新型农村思想文化建设的基础,只有健全的文化设施建设,才能促进新型农村思想文化全面发展。但是当前,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在新型农村社区思想文化建设方面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从而导致了进行文化活动的空间不足,文艺设施缺失。在某些地方,农村社区的文化站甚至是安排在破旧的校舍和厂房中,其中的文化活动设施大多破旧或者损坏,无法使用,严重影响了新型农村社区文化活动。
(三)文化人才缺少
当前,在新型农村社区思想文化建设方面,普遍存在人才数量不足的问题。这对于文化建设工作的进行,造成了十分不利的影响。此外,农村文化人员还普遍存在整体文化素质不高的现象。且多数文化人员属于兼职,在日常生活中,无暇顾及文化活动的组织与开展。
(四)文化经费投入不足
新型农村社区思想文化的发展,是要以经济为基础的。在农村文化建设方面,普遍的存在资金投入不足、经费缺少等现象,严重限制了新农村思想文化建设的发展。
(五)公共文化产品质量低
国家文化体系在新型农村社区思想文化建设方面的投入不足,尤其是艺术表演团体深入农村演出的次数较少,各种文化下乡的形式和内容不能满足农民的需求。此外,在时间安排上,也不尽合理,不能在农民空闲时间较多的时候,合理的安排文化演出。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新型农村社区思想文化建设的建议
(一)弘扬传统文化精髓
我国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传统文化中保留了许多的文化精髓和精神财富。比如勤劳节俭、自强不息等文化精髓,对于当前的农村社区思想文化建设具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农村社区思想文化建设过程当中,对于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应该大力弘扬,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心的前提下,全面推动农村社区思想文化建设。
(二)加强干部道德建设
在农村新社区思想文化建设过程当中,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他们的一言一行,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引导作用。所以在新农村思想文化建设过程当中,一定要注重党员干部的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其思想道德水平,加强对党员干部思想道德约束,规范其道德行为,让党员干部的一言一行都成为新农村社区思想文化建设过程中的模范。
(三)推进乡民制度建设
新农村社区思想道德建设过程中,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树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风气,强化社会主义道德观念对村民的约束作用,建立科学合理的民俗民规,对村民的日常行为作进一步的引导。从而起到规范、引导、约束的作用。
(四)推进思想道德实践
推进新农村社区思想文焕建设有序发展,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将良好的思想道德观念全面推行到生活实践中去。例如,挖掘身边的道德模范事例,并且进行大力宣传,并开展学习先进模范的工作。让新农村社区的思想道德建设由被动变主动,有个体变普遍,从而全面推动思想文焕事业的开展。
(五)加强正确舆论引导
舆论引导对于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正确的舆论引导对于新型农村社区的思想文化建设工作的进行,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这一过程当中,要正确对待舆论的引导作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进行引导宣传,在丰富新农村思想文化内容的同时,正确引导村民的价值观,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建设,做出贡献。
综上所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进一步加强新型农村社区思想文化建设,对于提高农村人口思想道德素质,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着重要作用。在此过程中,一定要采取科学合理方式,促进新农村思想文化的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薛明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新农村先进文化建设实现机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3:392-397.
关键词:文化站;农村;文化作用
一部分地区乡镇文化站和农村文化建设现状分析
近几年来,在我国持续重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的大背景下,各级政府向农村的财政拨款逐年递增、各类基础设施建设相继上马、农村精神文化建设也如火如荼的展开。但需要认识到,由于我国在经济发展上存在一定的地域差异,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要明显强于西北内陆地区。这也造成了在农村文化建设工作上的地域差异性。尤其是对于内陆农村而言,由于本身经济发展水平就较为落后,用于文化建设的投入也始终处于较低的水平。再加之村中大多数年轻人都前往东南沿海地区打工,导致村中老年人和小孩儿居多,新农村文化建设工作也只能停留在纸面上。在这种情况下,各类封建迷信、低俗媚俗现象也呈现抬头之势,村中群众法律意识和文化知识水平也逐年降低。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各级党委和政府,尤其是西北内陆地区在新农村文化建设工作上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当然,这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本身有限是有一定联系的。由于当地本身在经济上存在一定的短板,这就造成在文化场所以及各类设施的建设上面临困难。但不能将经济水平有限作为不重视精神文明建设的借口。面对有限的设施设备和经济条件,更需要各级党委和政府更要给予充分的重视,通过组建优秀文化宣传队伍、广泛开展各类文化活动以配合国家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工作。
二乡镇文化站重要意义和工作方法讨论
在农村之中开展乡镇文化站建设工作,要持续完善文化站的各类设施设备。部分地区由于对乡镇文化站建设没有给予充足的重视,导致在文化站之中缺少各类设施设备,或者有的设备年久失修难以使用。这就使得农村中的群众缺少了进行文化学习和娱乐活动的重要场所。因此,开展乡镇文化建设工作首先要通过配套包括电视、电脑、各类图书以及体育设施设备的方式,做好乡镇文化站建设的硬件工作,并以此吸引更多的农村群众前往文化站进行文化学习和娱乐。
三乡镇文化站对新农村文化建设促进作用分析
乡镇文化站的促进作用表现在推动农民自主开展相关文化建设活动。对于新农村文化建设工作而已,有“送文化”和“种文化”两种情况。所谓“送文化”就是乡镇文化站通过组织一系列的文艺演出和相关文化活动的方式带动农村文化建设工作。这一方式只能单纯的依赖乡镇文化站的组织。而所谓“种文化”就是将乡镇文化站作为一个造血干细胞,通过在各个乡村之中培养文化骨干,进而在各个乡村之中引导组建自己的文化队伍,并以此为基础在乡村之中开展各类娱乐和文化建设工作。这就是所谓“以一点带动一面”的工作方法。通过建设好乡镇的文化站,可以使其在周边众多的乡村之中起到带动作用和辐射作用。同时,通过结合当地不同乡村所具有的不同民俗文化,乡镇文化站在建设过程中设立不同的、有针对性的发展思路,进而真正起到“种文化”的作用。目前,各个乡镇文化站已经将“种文化”作为自身的一项重要任务,进而逐渐转变农村群众的工作和学习思路、引导其发挥自身能动性,通过结合自身村落之中的民俗文化和历史传承,进而推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开展。山西祁县就涌现出了包括“权勇文化大院”在内的诸多典型案例。“权勇文化大院”是当地农村自发组织建设的一个乡村精神文化建设基地。其中藏书超过五千册、电影拷贝超过一千部。前往权勇文化大院读数、观影的农村群众络绎不绝,已经成为了开展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要阵地。
参考文献
[1]张鸿超.锦州市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6(11):50-51
[2]李永菊.文化创意旅游产业的内涵[J].中国集体经济.2011(15):33-34
一、开展农村群众文化的概述
1.开展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意义
首先,它能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文学、戏剧、音乐、舞蹈、影视、美术、杂技、曲艺等各方面的优秀作品和各类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让喜欢读书的有书可读,喜欢看戏的有戏可看,喜欢听音乐的有优美乐曲欣赏,喜欢看电影、电视剧的有大量影视佳作可看,喜欢扭秧歌的群众也有自娱自乐的场所,等等。总之,有自己喜闻乐见的文学艺术作品,有各种乐于参与的文化娱乐生活,各个艺术门类都有受众群体喜爱。满足农村群体的多元需求的同时,激发起农民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和自觉。
其次,有助于提升农民群众道水准。开展积极的农村群众文化活动,不但能提高农民精神文化素养,还能让群众有更深入的理念、文化与思想触碰。通过农村群众活动,有力地宣传科学理论,传播了先进文化,弘扬社会正能量,有效地感化、教育了群众,增强了基层百姓的归属感和向心力,不断从整体上提升人民群众的道德水准。
最后,促进社会和谐。农村群众文化建设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在农村群众文化工作中,通过宣传政治主张与思想文化,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因此,农村群众文化的提高有利于社会和谐进程的推进。反之,缺乏文化涵养和素质如同没有了精神食粮,缺乏追求与信仰。
2.开展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原则
作为当下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关键部分,农村群众文化对新农村经济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从参与的角度来看,农村群众文化工作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农民朋友,具有很强的特殊性。所以,在现实工作中,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首先,是群众原则。基层原则要求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生活是艺术的源泉,人民群众是艺术的缔造者。农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多角度的文化诉求和农民鲜活生动的社会实践为文艺创作提供了新的素材、新的人物、新的情感和新的精神。基层原则优秀作品要贴近农民需求,是农民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家常味多,泥土气多。
其次,有效性。有效性是指在组织开展农村文化活动时要结合农民群众的爱好、性别、年龄、性格与文化层次等特征,搭建满足农村群众多元文化诉求,放飞农民文化梦想的舞台。同时,在进行农村群众文化工作时,要照顾大多数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尽量让大多数农民朋友满意。
最后,公益性。公益性要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时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农民群众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要始终坚持为普通人民群众服务的公益性原则,突出公共文化服务导向。始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工作原则,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保障农民群众享受到实实在在的文化权益。
二、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的问题
1.文化设施短缺
当前,国内群众文化发展与建设领地主要来自于乡镇文化站与村级文化大院,而文化站与文化大院设施落后、设备陈旧老化,经费短缺,不仅影响了文体活动的正常开展,也制约了农村群众文化工作的向好发展。
2.农村群众文化供需脱节
农村群众文化供给与需求脱节现象严重,即群众文化活动的数量、质量滞后于人民群众对群众文化的诉求;群众文化基础相对薄弱,农村文化生活大都单调贫乏,以致赌博打麻将之风盛行。
3.文化建设的意识不强,思想认识不到位
镇、村干部对新农村文化建设意识淡薄、甚至缺失,作为建设主体,农民群众参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参与性不高,以致从整体上准确把握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丰富内涵。甚至不知道新农村文化建设应该抓什么,如何抓,以致不想抓、不愿抓。思想认识上存有偏差,认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是“软任务”,不如搞经济建设,看得见,摸得着,体现政绩明显,长期存在“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同时也存在畏难情绪,认为文化建设不好搞,费钱费力不讨好,而勉为其难、虚于应付。
4.缺乏群众文化专业人才
当前农村群众文化建设人才匮乏。缺乏专业人才,直接影响着公共文化服务的效率和质量,以致不能调动农民群众参与先进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也是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缓慢的重要原因。还有就是人才队伍素质有待提高。
三、发展农村群众文化工作的具体措施和方法
1.重视和加强农村群众文化建设
重视和加强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必须建立健全农村群众文化组织,通过文化组织建设把农村群众文化工作列入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
2.培育稳定文化队伍
政府要统筹兼顾,增加文化事业经费的投入,理顺体制,落实编制,稳定文化队伍,为乡镇文化干部创造一个必要的工作环境,以充分调动他们服务农村文化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为群众文化事业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从而有效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3.高度重视群众文化艺术创作
文化艺术全面发展和提高的基础是群众文艺创作的繁荣,繁荣文艺创作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改善文化民生的根本任务。在开展文化艺术活动中,要紧贴本地区群众的工作和生活,多创作具有优秀品质、高尚情操、开拓进取的群众文化精神作品,以充分发挥文化艺术创作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作用。文艺创作还要突出地域特色,否则就丧失了独立性。
一、能够有效弥补学校教育的缺陷
我国农民虽解决了温饱问题,但受教育难的问题仍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阻碍了农村经济发展的步伐。对于大多数农民来说,系统地接受学校教育显然是不现实的,图书馆这座“没有围墙的学校”,具有全民性、终身性、灵活性的教育职能,对于个体潜能的发挥和全面发展,对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发挥着学校、家庭以及其他类型教育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二、具有提升农村文化水平的功能
文化在凝聚、同化、规范社会群体行为和心理功能方面具有独特作用,是其他社会要素无法取代的。建设新农村,需要农村基层政权组织和广大农民在加快经济发展、改善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同时,建立起一种适合于新农村建设的文化观念,一旦这种文化观念形成并深入人心,就能在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的层面上发挥其广泛、稳定而持久的影响。如果说经济、环境等要素是新农村建设的“硬实力”,那么文化则是新农村建设的“软实力”,尤其在各种思想意识、价值取向、发展观念互相冲击碰撞之际,文化的特质更显示出“硬实力”不可替代的特质。
三、具有重塑文明乡风的功能
由于城乡发展差距日趋加大,农民开始产生失落、苦闷、失衡等心理裂痕。在农村赌博盛行,封建迷信活动沉渣泛起,破坏了淳朴的乡风。文化活动具有娱乐身心、移风易俗、沟通人际关系、提高文明素养的特殊功能,这些问题是经济手段所不能解决的。精神生活的丰富,能够粘合心理裂痕,增进农村的和谐和安宁,为农民奋发图强提供精神动力。图书馆通过为农民提供优秀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持之以恒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可以帮助农民划清科学与迷信、文明与愚昧的界限,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塑造积极、和谐、文明的乡风民风,积极应对时代变迁带来的文化挑战,增进对科学发展观的认同和理解。
四、提高农民参与民主管理的水平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通过图书馆各种文化教育活动,对农民进行政策宣传和法制教育,及时传递致富信息,农民视野开阔了,观念开放了,能更好地理解国家的政策方针,积极运用法律武器维权,在参与民主管理过程中更加理性,从而发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自治作用,缓解农村社会矛盾,减少不稳定因素,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乡风文明文化双重性
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并系统的提出二十字方针——“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乡风文明建设是新农村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其内容包括文化、风俗、社会法治、社会安全等多方面内容,这些内容中文化作为影响力最广泛的元素,在乡风文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文化的重要作用主要在两个方面体现:一个是物质文化满足人类生存生活和发展的作用,另一个是精神文化提高人类综合素质的作用。物质文化是有形的、易变的,精神文化则是无形的、相对稳定的。
一、乡风文明中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改革开发以来,中国在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展和变化。为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我国政府逐步发展和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经济急速发展的同时社会文化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然而相对于经济的发展速度,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相对滞后。西方文化随着我国改革开放逐渐渗透和融入到我国的文化市场中来,同时随着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成熟化,我国主体文化正承受着外来文化的冲击,加之我国对传统文化继承的缺失,导致我国传统文化的流失,我国的本土文化正面临着被外来文化覆盖和同化的现实。
文化是人类实践的反映,实践是文化的本质属性然而文化又能指导实践。文化冲突是文化交流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在文化建设中,应该着重突出我国特有文化的优势,汲取世界上的优秀文化应该只作为一种辅助手段补充我国的文化建设。如果过分依赖国外的文化理论那么我们势必会被导入一种误区,使我国自身的文化走入僵局,更容易陷入被西方文化西方同化的尴尬境地。
二、在文化的双重性中探索乡风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在物质文化中文化显性作用
目前我国存在一个历史遗留问题,也就是城乡二元结构的问题。由于一直对农村投入相对较少,导致城乡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农村基础设施差,农村文化管理系统几乎成为摆设。加上长期以来文化建设只是“送戏下乡”、“送电影下乡”等,这些文化发展形式过重强调外部植入而忽略了农村自身的发展培育过程。这种植入文化的发展模式导致农村文化发展缺乏生命力,一旦停止外部文化输入农村文化的发展就会陷入僵局。
当代农民大多是改革开放后经历土地承包的新型农民,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在此基础上,他们有一定的物质文化需求,手机,电脑等新的科技设备的购买逐渐增强。但由于知识水平有限,对电脑等高科技设备的使用还是相对浅薄,在利用互联网等便利网络资源查询信息方面还是相对落后。通常电脑在家里成了摆设,有的成为孩子的游戏机,还有的仅仅是当起了电影设备,对于网络科技信息的利用还是相对较少。
2.在精神文化中文化隐性作用
目前我国农村精神生活贫乏,农村精神文化建设的主体—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单一对新知识和新事物的认知缺乏主动性。另外农民对于知识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农忙时农民没有时间学习,农闲时农民大多看电视、打麻将、玩扑克等活动为主,很少人会主动学习提高自己。哲学原理告诉我们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依据,农民自身主动性的缺乏是目前农村精神文化建设滞后的主要原因。
三、对乡风文明建设中文化建设的对策
1.重视隐性作用的影响
第一,改革农村文化的发展机制。目前我国农村文化发展过多依赖外部力量,忽视了依靠自身的发展。尤其是很多农村的传统文化的传承存在问题,传统的节日氛围越来越淡化。改革现有机制提高农民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使文化能人真正认识到自己是文化主体,拥有文化主导权,带动大多数农民都能积极的参与到乡村文化建设中去。
第二,重视传统文化地位。农村是相对封闭,是具有相对封闭传统文化的社区。有许多优秀传统文化存在农村社区中,重视和保护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不仅对提高乡风文化建设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带动农村自身物质文化发展有巨大的作用。超级秘书网
2.提高显性作用的影响
第一,政府应当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足够的物质条件。镇政府应当提倡各个村建立图书馆为农民提供学习的客观条件,另外政府部门应当扩大家电下乡的覆盖范围和财政补贴力度,扩大有线电视和数字电视以及互联网的覆盖范围,利用原有广播文化站体系继续对农民的主体意识加以正面引导。
第二,针对农村的实际开发技术性教育体系。农村自身教育条件有限,很多人义务教育结束后就不再接受再教育,有点只是传统的农业技术,致使很多人一年到头都只是收入甚少。开发农村技术教育体系,可以使农民自身的技术教育提高的现代水平,拥有先进的思想,会使用先进的技术,利用自身资源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
第三,农民网络课堂的建立。对于农民用电脑的技术专门开设网络普及班,有利于农民在农产品种植或养殖中处理生产中的技术问题;也有利于在购买种子和销售产品时也可以多渠道供销提供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李小云,赵旭东,叶敬中.乡村文化与新农村建设[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1.
关键词:文化建设;新农村;和谐社会;途径
中图分类号:G24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1003-2738(2012)06-0358-01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加强文化建设而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民占80%,因此搞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点应放在搞好社会主义农村文化建设上,农村文化建设的成功与否,决定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成败。
一、当前我国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
(一)农村文化基础薄弱,基本上是“五无”,无文化专职房舍;无宣传队员;无图书室,无报纸阅览室;无夜校;无专职文化管理员。
(二)有些村一室多用。既是村委支部办公室、会议室,又是计划生育指导服务室,又是卫生服务室,又是文化宣传学习室。图书资料匮乏,资料陈旧,订阅的科技报刊无专人管理,使农村文化建设出现荒漠空白境地
(三)农村文化思想淡漠,急功近利,轻视文化建设,一些基层干部普遍存在重经济,轻文化的思想,不愿意往文化建设上增加投资,少数村虽建成了一个文化大院,但院内成了一个空壳,整日铁将军把门,使人进院没看头,进院没玩儿头。
(四)大量的农民进城打工,形成了当前农村的“三八六一九九部队”(留守农村妇女、儿童、老人)现象。“中国农村留守人口研究”结果显示,留守人口占农村人口的80%,社会治安情况不尽人意,农忙时,成年男女人员返乡,农忙一结束,就又离开了家乡出外打工,因此呈现出“白天不见人,夜晚早上门,小偷常串门”,人们对文化建设兴趣不浓。
(五)封建迷信活动抬头,崇尚科学意识不强,一些村民因文化层次偏低,学习科技发家致富的兴趣不浓,而烧香拜佛,信奉的势力较为盛行,有的甚至得了病不吃药,靠神婆、靠大仙,结果延误治疗最佳时机,早早命归黄泉。
(六)宗族势力特浓,严重影响正常社会管理,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由耕种靠劳力,这就很自然形成不出村的联姻现象、认干亲、拜八字兄弟等现象十分突出,家庭势力、姻亲势力等构成基层社会群体的特殊群体,使家庭小人口少的人吃不开,受欺负等现象普遍存在。甚至影响到村委换届的正常进行。
二、上述存在的成因分析
(一)长期的封建传统观念的束缚是造成视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因,由于农村距城市相对较远,几千年封建意识在农村久久难以清除,重男轻女、重农轻商的小农意识在农民的世界观中很难驱散,这种陈旧的迂腐观念是阻碍农村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因。
(二)资金投入不足是制约文化建设的客观原因,尽管国家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逐年增加,但由于地广面大,再加上层层截留,到基层的扶持款所剩无几,所以想办事资金短缺,从而影响了农村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
(三)小富即安,不思进取的小农观念是制约农村文化发展的潜在原因。不少农民感到现在“家中一台大彩电,哪个节目都能看”,满足现状的思想普遍存在。年轻人外出打工挣钱,老年人靠墙根闲谈,少儿随父母游玩,农村缺少文化发展的动力。
(四)机制不健全是重要原因。有的上级领导只注重抓经济建设指标,只注重硬环境建设,而对于软环境建设叫的不响,没有把发展文化建设摆在硬指标上,在一定程度上使文化建设受到严重的影响。
三、对农村文化建设的几点对策
(一)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重要意义的宣传,建立文化长效宣传,把加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提到与抓经济建设等同重要的认识高度。造成自上而下,从干部到群众,人人说文化,人人干文化的浓厚的氛围。
(二)加强组织建立文化建设保障机制,要把农村文化建设落到实处,要做到层层有组织,专人负责,要通过自筹与上拨相结合,集资与自备相结合,零散与集中相结合,自己筹一点,上级拨一点,群众集一点的办法保障文化基金,有充足的储备库。
(三)加强多种文化形成平台建设,建立以文化娱乐为载体实践机制,夯实文化建设的基础。在县级以下根据条件要组织乡村文艺宣传人、杂技表演队、组织农民诗社,绘画展庭,分年龄段组织老年、青年时装表演、模特队、象棋、扑克、麻将,自行车越野赛、组织文化下乡,科技下乡联手联创活动, 结合村规民约,评比五好文明家庭等形式多样的文化建设活动,打造一个浓厚的文化建设的热潮。
确保农民“买得起,读得懂,用得上”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社与各级农口部门形成了良好的工作关系,社领导、编辑、记者经常深入基层、深入实际,了解农村干部和农民群众的所思所想,保证了我们服务三农的针对性和质量。
我们从农村读者的支付能力和阅读习惯出发,《农村工作通讯》仍保持着单色印刷,2004年改版后,坚持加大加厚不加价;《农民文摘》仍保持着小开本,秉承着“做农民致富的向导参谋,农家生活的良师益友”的办刊理念;《百姓》杂志则突出“让老百姓说话,说老百姓的话”的办刊风格。各刊均体现了物美价廉、通俗易懂、简明实用的农村期刊特色。
发挥优势,为农民提供急需、有用的读物
一是全面介绍浙江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益经验。浙江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步早,积累了很多经验。我们及时组织编辑出版了《浙江农业特刊》(《农村工作通讯》增刊),全面介绍了浙江省新农村建设的一些做法,在读者中引起了讨论和共鸣。
二是及时编辑出版《防治高致病性禽流感》特刊。2004年和2005年夏,我国部分地区发生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农民文摘》组织编写了《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治知识》(特刊)和《防控高致病性禽流感》(特刊)进行详细解答,受到基层干部和农民朋友的欢迎。
三是及时编辑出版《猪链球菌病防治知识问答》特刊。2005年7月,四川省发生了猪链球菌病疫情。为让广大农民朋友科学认识猪链球菌病,提高防范意识,《农民文摘》进行了详细的解答。同时,受农业部兽医局委托,又编辑出版了《猪链球菌病防治知识问答》小册子,免费赠送给了10万农民群众。
四是编辑出版《农业科技入户读本》。我社的《农民文摘》等应用性刊物,积极为推动农业科技入户做贡献,这对于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和科技应用水平,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
五是编辑出版《农民务工培训读本――农民进城就业100问》。受全国“阳光工程”办公室委托,我社于2005年编辑出版了《农民务工培训读本――农民进城就业100问》,免费发送到全国500万农民工手中。
加大新农村建设的宣传报道力度
一是及时政策信息和权威解读。在重大政策出台时,我们都会邀请权威人士用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解读。今年2月,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出台,我们独家专访了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韩长赋,这是全国新闻媒体中最早、最详细的解读文章。
二是宣传报道了一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典型经验。已推出广西现代农业发展、四川成都城乡一体化、贵州遵义“四在农家”、河北永清文明生态村等典型,以及老典型华西村,中德两国合作的新农村建设示范项目山东省青州市南张楼村等。这些典型从不同的角度,为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三是积极宣传第三批党员先进性集中教育活动。《农村工作通讯》开设“先进性教育”专栏,连续六期集中报道了各地的做法和经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以“三农”兴旺为己任,积极参与文化建设
一是积极参加科技文化下乡活动。作为下乡扶贫的一个重要形式和特殊礼物,我们向农民免费赠送了200多万册《农民文摘》。向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捐款10万元兴建“兴农希望小学”。
二是向“全国百家期刊阅览室”赠送《农民文摘》。多年来,我社向全国近百个县、镇、村文化站、阅览室免费赠送《农民文摘》。
三是参加公益宣传活动。近年来,我社积极参加 “开发大西部・保护母亲河・共建读者林”以及农业部组织的“让每个中国人,首先是孩子,每天都能喝上一斤奶”等活动,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反响。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说到底无非就是使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提升一个高度。生产越来越多的艺术产品,就是为人民群众提供享用的机会。建设基层文化的主体就是广大的人民群众,而且基本文化的践行者和最直接的受益者都是人民群众。建设基层文化的目标就是为了让广大的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会有一定程度的提高。所以,为了给人民群众提供更多丰富的文化活动,为了给他们带来更多的精神上的享受,我们必须要积极的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大力促进文化事业发展,而且政府加大对文化事业的资金投入。
二、统筹社会发展的关键是群众文艺大力发展群众文化
有利于广大人民群众转变固有的观念,树立正确的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把发展质量提高一个高度,这样才会使社会又快又好地向前发展,这样就会使广大的人民群众遵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要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实现政治,经济,文化,体育事业的全面发展。
三、推进群众文化建设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重要意义
(一)推进群众文化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强有力的支柱,也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了物质基础把建设群众文化作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部分,不仅参与面很广泛,而且能够进行宣传教育,开启人民群众的心智,聚拢人心,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境界,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素质,提高社会的和谐度.
(二)建设群众文化能够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境界,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当前,农村文化的发展还比较落伍,与建设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不相适应。在党的十六大上面,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了很多的规章制度,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过程中,农村文化的建设是很重要的。我们必须把建设农村群众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适当地调整工作重心,文化服务等,使群众文化的建设不断地深入到农村,这样,才能够有效的提高农村人民群众的精神境界。群众文化建设是以建设文化基础设施为载体的,对于文化的基础设施进行建设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权益所在。我们必须要按照一定的原则,完善文化设施,使文化基础设施的布局更加合理,功能更加完备,大力建设农村的文化场所,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的娱乐场所,在农村大力宣传文化建设,提供更多更有效的途径提高农村人民群众的精神境界,使他们的精神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同时,基层政府应该把对农村进行文化建设的措施写入章程,优化布局结构,健全各种机制以及文化服务的机制,把各种社会文化的资源整合到一起,形成有条理的布局。
关键词:农村;社会建设;城镇化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7004803
1社会建设相关研究
目前学术界关于“农村社会建设”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于中国农村社会建设的历史进行梳理;第二,对于中国农村社会建设现状的描述,包括存在的问题、导致现状的因素;第三,学者也对农村社会建设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包括精神文化生活、社会保障制度、生态建设等多个方面;第四,学者针对不同的农村社会建设热点,尤其是文化、社会保障、教育进行了专题研究;第五,农村社会建设与“和谐社会”紧密联系。
1.1农村社会建设的历史脉络
有学者将农村社会建设分为四大阶段:工业化优先发展观与“自力更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1953-1978年);非均衡发展观与“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1979-1992年);协调发展观与“区域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发展”(1993-2002年);科学发展观与“反哺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2003年以来)。
也有学者仅划分农村社会建设在之后的三大阶段:第一阶段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农村社会建设(1978年-1988年),第二阶段是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向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逐步过渡(1988年-2002年),第三阶段是以改善农村民生为重点的农村社会建设(2002年至今)。
1.2农村社会建设现状
农村社会建设状况远远落后于经济建设,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着问题。农村社会建设存在的一大问题是人与自然不和谐加剧,这体现在人口以及环境破坏两个方面。农村自然环境而临着巨大的人口压力,传统农业区户均2-3个孩子是普遍现象,个别地区高出生率仍未得到有效控制,2001年,宁夏、、新疆的人口增幅都是在11‰以上。人口压力增长,随之而来的必然是对资源的需求增加,从而会导致资源开发过度、环境污染。水资源耗费严重;乱划宅基地、乱批企业用地,人为造成废弃用地2亿亩,其中60%-70%为耕地,进一步激化人地矛盾;不合理发展造成环境污染严重,且呈现农业污染与生活污染、工业污染混合,新旧污染与二次污染复合的多污染交织之势。总之,农村超负荷的人口与尚不发达的生产方式、生产力相互碰撞,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加剧。
社会建设存在的问题还有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差距持续扩大。1978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2.36倍,到1983年缩小到1.70倍。然而此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却呈现逐步扩大趋势,1994年扩大到2.60倍,2004年进一步扩大为3.21倍。如果把城市居民的各项福利性补贴考虑在内,城乡居民的实际收入差距可能会更大。目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已严重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和谐,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进程。经济建设滞后势必会给社会建设带来不小阻碍。
除此之外,农村社会建设还存在其他的一些问题:(1)农村公共产品提供严重不足,社会事业发展滞后;(2)农村干群关系紧张;(3)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严重滞后,一方面人口多,起点低,教育支出比重大,另一方面缺人才,缺教室,缺资金;(4)农村部分居民的消费习惯不良,部分农民没有形成“量入为出,精打细算,勤俭持家”的消费习惯,在非必需品方面花费过多,很容易使自己陷入到次级贫困的境地;(5)农村有固有的“贫穷文化”,村民由于长期生活在贫困之中,形成了一套特定的生活样式、行为规范和价值体系,诸如满足于当前消费,缺乏时间观念以及质疑权威等等。
1.3农村社会建设的建设性意见
对于农村现在社会建设存在的种种问题,不同的学者给出了不停的意见,对象包括党和国家、村子、村民自身等多个对象。一些学者从较宏观的视野出发给出了三点建议:(1)创新农村教育体制;(2)创新农村公共服务体系;(3)加强社会保障。也有学者进行认为可以从文化以及生态两大方面来建设:(1)以实现农村文化系统创新为主导,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2)以实现农村生态系统创新为前提,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同时,也有学者提出要回到统筹城乡这个落脚点来实现农村社会的发展:统筹城乡对于中国农村发展的重要意义。
1.4社会建设分支领域的专题研究――文化、教育以及社会保障
吕广利在《当前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要突出文化建设》中强调现在农村社会建设中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着问题,但是文化是尤为重要的,因此要加强党对农村文化建设战略的贯彻落实,通过文化建设促进农村社会在转型期的全而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