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范文

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

第1篇: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范文

关键词:供水;城乡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TV674文献标识码:A

1、侯马市城乡供水一体化背景

侯马市地处山西省南部,临汾盆地南端,东毗曲沃县,西邻新绛县,南依紫金山与闻喜县、绛县接壤,北傍汾河与襄汾县隔河相望。北距山西省省会太原市340公里,南离陕西省省会西安市300公里。全市总面积220平方公里,全市总人口25.5万人。

2009年,山西省政府批准侯马市设立“城乡发展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推进

一体化综改试验区的建设,侯马市提出了“1+4”城乡一体化建设战略,突出“全域侯马”理念,以侯马市城市核心区为中心,围绕东、南、西、北四个乡镇的城镇化建设,形成“1+4”的城乡一体化格局,通过实施产业转型、生态修复、城乡统筹、民生改善四大工程,全面提升侯马市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

供水系统作为侯马市的重要民生工程,实行城乡供水一体化,可以直接解决城乡供水差距问题,实现农村与中心城区同网、同质、同价供水,提高用水保障率,而且侯马市水务局大力配合,同意自筹部分资金进行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建设。因此,侯马市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的建设条件已经成熟。

侯马市现状供水能力为35000 m3/d,主要的供水设施有水源地3处:分别为上马驿桥水源地、南杨水源地和下裴庄水源地,3处水源地共有水源井33眼。供水水厂有2座:上马水厂和凤城东水厂。现状供水范围为市区、城中村及周边宋郭、汾上、西侯马等21个村,其余57个村未接通自来水。侯马市城乡供水一体化,其实质是解决目前剩余57个村的供水问题。

2、侯马市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侯马市城乡供水一体化的建设条件已经成熟,工程的建设使得剩余57个村居民多年的愿望得意实现,可以说该工程的实施,是一项利国利民的民生工程,但工程建设推进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具体如下:

2.1 工程规模确定问题

侯马市城乡一体化建设过程中,工程规模的确定需结合总体规划和当地现状实际用水

况,合理确定用水量标准。对于农村用水定额的选取,由于总体规划中并未对农村的发展情况做具体说明,且现状缺少相应的计量数据,农村定额的选取就成为制约工程规模的关键性因素。

2.2 供水水压问题

侯马市城乡供水一体化的建设中,若对农村和中心城区实行统一的供水水压,势必造成中心城区的供水水压较高,造成能量的浪费,若不实行统一的供水水压,又有可能造成规划期末,农村供水水压不足。

2.3 供水水质问题

侯马市由于地理构造的原因使得SO42-、F-等超标,水质不达标,现状农村自备水源井缺少相关水处理设施,无法保证供水安全性。要实行城乡供水一体化,就意味着城乡实行统一供水水质,然而由于资金、管理等问题,工程建设前期只能实施城市出厂水达标,由于中心城区至农村的转输管线较长,在后期的运行中如何保证农村管网末梢的水质达标,也是工程建设中需考虑的问题。

2.4 水价问题

侯马市现状乡镇水厂的供水水价较低,还有部分村民自行打井取水,无需缴纳水费。实施城乡一体化后,将本着“同城同待遇、同城同服务、同城同价格”的原则,实行同网、同供、同价。供水价格比原来水价高,居民对水费争议较大。

3、由侯马市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引发的思考及处理措施

3.1 统一规划水资源量,保障各区域供水量

要实行城乡供水一体化,首要条件是保障供水量,因此,在进行具体的规划之前,应对项目区的水资源进行详细论证评价,以确保项目区的水资源总量满足规划期的用水需求。在水资源论证的基础上,进行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的编制,这样才能在确定供水标准和工程规模时,确实做到有据可依。

3.2 依据总体规划和给水专项规划,合理确定供水水压

根据侯马市城乡总体规划及侯马市“1+4”城乡一体化建设项目的要求,结合侯马市的实际情况,确定中心城区供水水压按6层楼考虑,即满足最不利点水压不低于28m。

侯马市农村供水水压的确定,根据现状农村与城市管线相接处的剩余水压进行确定,按4层楼考虑,即满足最不利点水压不低于20m。

城乡供水一体化的建设中,对于农村供水应进行给水专项规划,结合专项规划合理确定供水水压。

3.3 结合项目区的水质情况,合理选择水处理方式,保证供水水质

城乡供水一体化要求农村与城市实行同一水质进行供水,考虑农村庭院灌溉等用水量较大、浪费较多的特点。若要实行同一水质进行供水,势必造成浪费。诸如有些地方的地下水水质硫酸盐超标,采用反渗透方式进行水处理,若将净水厂膜处理后的水用于农村庭院浇灌,过于浪费。

针对以上问题,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可考虑仅对居民生活饮用水部分进行相应的水处理,在农村居民家中安装小型家用水处理器,对生活饮用水进行处理,对村内其他用水不考虑做水处理,即采用分质供水方式进行供水。这不仅可以解决村民的安全饮水问题,还可在一定程度上节约治水成本。这种简单的水处理措施,局限性很大,面对很多较为复杂的水质情况,目前市面上的家用型水处理器的水处理效果并不理想,致使处理后的水质达不到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只能由城市净水厂统一处理后直接供给用户,或者在农村建设小型的集中水处理站。

鉴于以上情况可见,实行城乡同一水质进行供水,需结合当地实际的水质情况,并考虑城市净水厂和周边农村的相对位置和距离,以及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合理选择水处理方式。

3.4政府协调,供求双方民主协商,合理制定水价

供水价格对于供售双方都是十分敏感的问题。由于原乡镇水厂水价较低,部分村民自打水井,无需缴纳水费。实行城乡供水一体化后,对于水费的收取,首先应加强宣传教育,让居民逐步提高供水安全意识,自愿选择优质水、放心水。

水价问题还存在水耗的分摊问题,按国家建设部有关规定,供水企业的产销差率应控制在15%以下,而一般企业都很难达到,尤其是城乡供水一体化更是难以控制,因农村的地理位置比较偏远,管网长,加上人为的破坏及偷盗水,产销差率高居不下,在水价测算时水损成为比较矛盾的问题,标准以外的分摊若全部由用户负担显然不合理,而全部由供水企业负担也有失公平,所以也只能结合实际情况协调解决。

3.5采用“水表出户,一户一表”方式,规范收费,为实现阶梯水价提供条件

计量问题关系到供售双方的计量准确性,是供水系统中供售双方都比较关注、重视的问题。

侯马市现状部分老城区采用总表计量,农村的供水有的没有计量设施,有计量的也是总表计量,这样就造成村民对于缴纳水费存在纠纷,对水费收取造成不便,因此城乡一体化实施后,要将“水表出户,一户一表、收费到户”视为硬性规定,这对用户来说公平合理,对供水企业来说为今后创造了阶梯水价的条件。

“水表出户,一户一表”的实施,对于计量设备的选择,应选择高精度智能性预付费水表,该水表相比于老式的IC卡水表,加入了智能电子模块,采用基表脉冲进行控制,能够在起始流量不大于2L/s的条件下平稳转动,真正实现滴水计量,有效避免了一些违法用水行为。

4、侯马市城乡供水一体化建成后的成效及意义

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是保障城乡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基础工程,也是实施侯马市“1+4”城乡一体化规划,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资源保障。其成效及意义如下:

1、侯马市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之后,有利于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政府可实行宏观调控,对水务部门统筹调度,有利于缓解供需矛盾,提高供水保证率。

2、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之后,有利于供水市场秩序的规范化、标准化。通过供水系统的统一规划建设、统一管理、统一调度、统一定价,提高供水保证率,提高饮用水质量,让群众喝上放心水,彻底解决城郊用水供需的矛盾,实现由原来的“定时供水”向现在的“24小时供水”转变。

3、城乡供水一体化有利于实施供水、排水价格政策。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后,根据相关产业政策和水价政策,从促进水资源保护、节约用水到优化资源配置,按不同时期确定统一价格政策标准,实行“同网、同质、同价”,有利于降低成本及运营费用,有利于水价政策的统一实施。

4、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之后,有利于促进节约用水。侯马市现状供水方式缺少合理的管网设计和计量设施,缺乏统一的收费管理模式,节水宣传教育不够,尤其是在农村,节水意识非常淡薄,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浪费用水现象。实行城乡供水一体化后,可建立起从源头到水龙头的一整套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按照“一户一表,计量收费”的管理模式,逐步实现阶梯水价制度,保证人民群众既能喝上放心水,又做到合理用水、节约用水,有效地保护资源。

五、结语

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议要求,“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侯马市城乡供水一体化的建设符合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要求,对于其他地区城乡一体化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侯马市城乡总体规划・规划纲要・总报告[R] 2012

2侯马市“1+4”城乡一体化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R] 2012

3侯马市“1+4”城乡一体化――供水管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R] 2012

4侯马市“1+4”城乡一体化――供水管网建设项目初步设计[R] 2013

5崔宏胜 周新超. 杭州市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的探讨[J]. 城镇供水 2011,2:97-99.

6马丹. 论城乡一体化的供水体系规制[J]. 水利科技与经济 2011,7(7) :52-53

7王浪 景臻. 山区城乡一体化供水系统研究――以浙西某县为例[J]. 城市规划 2010,3:112-114

8盖海英. 关于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后续管理机制的研究[J]. 城镇化与城市发展 2010,4(14):280-285

9曹静. 城乡一体化供排水系统规划研究――以杭州市余杭区为例[J].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2007,8(4): 41-45

10黄芳. 义乌城乡一体化供水的价值观[J]. 公共事业财会 2006,3:75-80.

第2篇: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范文

一、统筹城乡“供水网”建设,提高城乡供水质量

为了优化城乡供水资源,改善城乡饮水条件,确定2010年全面实现全区城乡供水一体化,实施全区城乡供水由区一级政府统一编制规划,统一投资建设,统一管理经营。已经开展和即将开展的工作和计划:

一是实施统一规划。全面开展了城乡水资源保护、利用、开发专项规划和全区城乡一体供水设施建设专项规划,完成了全区城乡供水资源和供水设施共亨的建设规划编制工作。

二是实施统一建设。为了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成立了归区水利局管理的“宁海区水资源保护开发投资公司”和归建设局管理的“宁海区供排水建设投资公司”,分别承担投资建设管理城乡供水资源和城乡供水设施建设管理。已经完成城关第二水厂10万吨扩容工程,使城区日供水能力达17万吨;已实施建设临港水厂、宁东水厂和长街水厂等三个区域性上规模的新水厂。计划今年还将启动建设宁海北部重镇区域性上规模的新水厂。其他区域性的新水厂在2010年前完成建设。

三是实施统一管理。为了加强全区城乡供水统一管理,以供排水投资公司为龙头,把各个区域性水厂作为独立核算的分公司管理,建立完善现代企业经营管理制度。同时,及时做好原乡镇水厂的产权合并和供水并网工作,最后逐步建立“宁海区水业集团公司”,实施全区城乡水务工作一体化,实现城乡水业给、供、排一条龙建设管理机制,即合并现有建设局、水利局两个水业公司为一个建设管理主体。

二、统筹城乡“污水处理网”建设,提高城乡排水质量

为加快我区的生态建设步伐,优化我区环境保护工作,确定2020年全面实现全区城乡污水处理一体化建设,实施城乡污水处理由区一级政府统一规划设计,统一投资建设,统一经营管理。为了实现这一工作目标,近年来,主要开展了以下三点工作和计划:

一是实施统一规划。从2003年开始着手规划建设城北污水处理厂,去年又继续进行了全区城乡污水处理网建设规划,完成了全区城乡污水处理设施共亨的建设规划编制工作。

二是实施统一建设。城北3万吨规模污水处理厂去年已建成运行,极大地提高了城区污水排放标准,优化了城区环境保护。计划2010年前建好城南、临港、宁东等三个区域性规模污水处理厂,2015年前建成西店、岔路、长街等三个中心镇污水处理厂;2020年前全面实现全区城乡污水处理网建设达标覆盖。

三是实施统一管理。以供排水建设投资公司为龙头,把各个区域性的污水处理厂作为独立核算的分公司管理,建立完善现代企业经营管理制度,实行城乡供排水一体化建设,一条龙管理。以后逐步实现招商引资,嫁接外资,转换建设投资和经营管理体制。

三、统筹城乡“垃圾处理网”建设,提高城乡环境质量

为了进一步搞好全区城乡垃圾处置工作,净化城乡环境,建立了村负责集中收集、镇乡负责垃圾集中清运、区负责垃圾集中填埋处理的三级联动建设管理机制,有效地解决全区城乡垃圾统筹处置问题。实施区、镇、村三级联动建设管理的责任主体和工作运行机制,既可降低建设管理成本,又可提高建设管理效能。

按照这个统筹运行要求,去年已全面落实好镇、村环卫管理组织和人员,配好镇乡垃圾清运专用车,启动城乡垃圾统筹集中处置工作。同时,要求在2007年前建设好各镇乡垃圾中转站,扩容建设二期垃圾集中填埋场建设,不断完善垃圾中转和集中填埋设施,不断提高垃圾中转能力和集中填埋能力。

四、统筹城乡“管线网”建设,提高城乡建设秩序

城乡地下管线建设是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加强城乡地下设施建设管理,完善设施功能,杜绝多部门交叉重复挖掘建设,规范城乡地下设施建设秩序,不断提高城乡地下资源共享度,主要实施了以下三点工作和计划:

一是实施统筹建设。从2002年开始,我们就组建了“宁海区地下管线代建公司”,统筹代建城乡地下通讯、电视等管线设施,并出台《宁海区城乡地下管线统筹建设管理实施办法》,做到与城乡道路设施同步规划、设计和建设。为进一步理顺统筹城乡地下管线建设关系,今年要搞好从统筹代建公司转变为直接统筹投资建设的经营公司,全面实施城乡地下管线统筹建设管理新机制,为城乡地下管线使用单位提供统一建设和维护服务。

二是实施统筹档案。为了准确把握现有城市地下设施的建设现状,决定今年全面实施城乡地下设施建设现状普查工作,摸清现有城乡地下设施建设现状,建立城乡地下设施档案库,实施城乡地下设施建设信息资料计算机动态管理。

三是实施统筹规划。今年启动实施城乡地下设施建设的长远统筹规划,严格实施城乡地下设施工程建设档案备案管理制度,使城乡地下设施建设做到统筹、长效、有序建设。

五、统筹城乡“供气网”建设,提高城乡生活质量

城乡管道燃气是现代城乡的重要设施,建设城乡管道燃气,对提高城乡品位,净化城乡环境,提高城乡生活质量,发展地方经济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浙江省天然气利用规划,东海天然气将在2006年前后在宁波北仑三山登陆。为了加快我区城区的管道燃气建设,重点实施了以下三点工作和计划:

一是完成了管道燃气建设规划。去年已完成了《宁海区城市燃气建设专项规划》,规划分近、中、远三期建设。近期为2005年前,主要建成200立方米储量液化中心气化站和相应天然气管网,给龙珠大厦、银海嘉园等5个小高层住宅区的3000户住户实施管道燃气供气;中期为2006年前,主要完成17平方公里中心建成区的燃气主干管铺设工作,管道供气用户达1.37万户;远期为2010年前,完成城市规划区内全部管网建设。

第3篇: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范文

城乡供水一体化

措施:2011年9月,独山县在距县城11.2公里之外的甲摆河建设应急工程。2012年初,又建设日供水10万吨的县城供水扩建工程。规划将全县分为北部、中部、中南部、南部四个供水区域进行科学供水,推进供水城乡一体化建设。同时通过招引民资对国企供水体制进行改革,实施供水一张网工程,供水管网向镇、村延伸。

成效:“十二五”时期,共完成水利投资4.7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2.2倍;甲摆应急供水工程、谭尧中型水库已建成投入使用,告别“旱城”历史;解决了农村饮水安全人口15万人;甲摆、洋蒙、尧弄、打渔河等一批大中型水库正加快规划建设。

城乡公交一体化

措施:按照“南北延伸、东西扩展、无缝连接、分步推进、全面覆盖”的总体要求,加大农村基础设施资金投入,全面实施村村通油路(水泥路)工程;科学布局城乡公共交通线路,合理设置农村公共交通候车亭等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公共交通枢纽客运站点,优化城乡公共交通网络;加强公交改革,优化便民服务,进行班线车改革。

成效:已建成通村油(水泥)路119条870公里,比全省提前3年、全国提前5年实现村村通油路(水泥路);成功引进城市公交、出租车上市营运,“的士进城、公交进镇、面的进村”全面覆盖。基本形成了以高速公路直达客运为主干,县际班线客运和城市公共客运为联接,农村客运为节点的通达城乡、互联互通的城乡客运网络。

城乡教育一体化

措施:2011年起实施“科教强县”战略,按照“小学分散、初中集中、高中聚集”布局,实施“三名工程”(名生、名师、名校),推行幼教集团化办学模式,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建设;修建全省第一家县级大学城,推进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同步发展;积极推行集团化办学模式,开放式办学。

成效:独山大学城一期完成,目前已入住上万学生;先后与广州大学附属学校、贵阳兴农中学等签署教育发展、联合办学协议,探索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与江苏海安县、南京师范大学等展开教育合作;突破了28年来独山学子没有被清华北大录取的“历史”,全县初中、高中教育成绩节节攀高,跻身全州前列。

城乡医疗卫生一体化

措施:积极探索实行集团化办医,对影山、基长、上司、下司、玉水、麻尾六个中心镇卫生院的医疗业务交由独山县医院和中医院托管;加强医务人员、资源配备和管理,结合县区划调整,从社区医院调配部分人员到中心卫生院,保证中心卫生院基本医疗业务开展;实行医疗业务和学习“双向制度”,县级两家医院下派专家到所托管医院进行“传、带、教”服务,四所分院轮回选派人员到县级医院进修学习,实现规范业务技术和诊疗水平。

成效:城乡医疗卫生一体化实现了群众就近就医的意愿,实现了“常见病不出乡”的目标;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成功创建二甲医院,县内留诊率达到86%;全民健康水平和出生人口素质不断提高,人口计划生育实现“双降”目标。

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

措施:积极调动金融、通信、广电网络等资源向镇村延伸,推进公共服务网点遍及全县每个村居,实现金融服务“镇镇有”、通信服务“户户通”。扩大金融覆盖面、加强城乡金融网点建设,促进全县经济金融的良性互动和健康发展;全面统筹发展有线宽带、无线宽带的普及应用,积极推行宽带进村入户的发展战略;全面启动有线数字电视县乡联网工程。

成效:目前已建成金融机构6家,全县共有银行服务网点49个,遍及所有乡镇;全县光纤覆盖率达100%,所有行政村及自然村通了宽带,解决了广大农村通信难、上网难等致富瓶颈问题;启动有线数字电视县乡联网工程,新建干线280公里,全县原18个乡镇政府所在地实现全覆盖,新增农村有线数字电视用户5000余户,建成乡镇四位一体化广播影视综合服务站四个,农村电商实现村村有。

城乡区域发展一体化

第4篇: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范文

1、要以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为契机,在完善规划体系和统筹城乡发展上实现新突破

要深入学习《城乡规划法》,开展好社会宣传工作。进一步加强规划研究,提升规划服务水平。要加强县域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之间的无缝衔接,切实发挥规划在城市建设中的指导调控作用。要以县域总体规划作为指导,进一步完善规划编制体系,完成县城总体规划、县城市雕塑总体规划、滨海新城控制性规划及近期建设区域的城市规划设计等;委托编制完成县城武原镇重要道路、河道和节点的城市设计,以达到改善城市风貌、体现城市特色、提升城市品位的目标。开展对新农村规划的实施试点,体现村庄传统和地域特色,探索村庄规划实施的新思路和新机制。加强对乡镇建设的规划管理,按照市委提出的“新市镇”理念和城乡一体化实施意见,进一步推进小城镇建设。

2、要以建设重点工程为抓手,在城市建设上有新突破

一是关注民生,做好住房保障建设。启动第四批城镇廉租住房2幢100套住宅的建设,研究制订直管公有住房管理办法,逐步将直管公有住房配置到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进一步完善住房保障体系。继续实施经济适用房二期390套的建设工程,新启动经济适用房三期550套的建设,总建筑面积约40000m2。继续实施并完成18幢老住宅区公建配套设施改造。二是实现城市功能向农村延伸,做好城乡一体化工程的深入推进。加快编制我县的城乡一体化二级供水管网规划,提高项目决策的科学性,提高项目的投资绩效。加快城区与城乡供水一体化配套工程,*、富亭地面水切换工程,千亩荡水源保护工程,县城乡一体化供水二级管网一期建设的启动与建设工作。计划投资1565万元,全面铺开农村供水管网的建设及技改工作;实施南片污水处理工程,建设污水管线9.7公里、污水提升泵站2座。至年底,争取完成第二水厂建筑主体工程和水厂—大桥新区、水厂—百步、水厂—沈荡供水一级管线工程。三是配合绮园文化区建设,实施儿童乐园新建工程。工程总投资780万元(不含土地费用),力争当年完成一期西侧地块约50亩的建设任务。

3、要以各项创建工作为外在推动力,在改善城市环境上有新突破

根据创建国家级园林城市的目标任务和20*年创卫验收年的工作要求,狠抓落实,从环卫、市政等硬件设施建设上下功夫,按照“突出重点、解决热点、攻克难点、打造亮点”的要求,改善城市环境,打造城市品牌。进一步加强县城园林绿化工作,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公共绿地维护,大幅度提升城市绿化各项指标。加强市容环境整治,实施立体化、全方位的管理举措,实现长效管理。继续做好道路改建、配套完善工程,做好部分桥梁(特别是南排河上五座桥梁)的检测和维修,确保通行安全。

第5篇: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范文

关键字:常熟中法水务城乡供水管网管养一体化管网管理

Abstract: water supply enterprise changshu for 40 years of development, create the urban and rural water supply during the integration of regional water supply "changshu model", made the changshu population's "life project".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network GuanYang more will push the water service standard in changshu citywide carried through and unity. Changshu in network management category method including: planning management, project management, operation management and maintenance management.

Key word: changshu sino-french water urban and rural water supply network GuanYang integration pipe network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TU82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前言

常熟中法水务有限公司(常熟中法)服务区域面积1265平方公里,服务人口180万,主要服务常熟城区、10个行政镇、滨江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和东南省级经济开发区,用户水表超过36万个。常熟中法目前拥有三座水厂,设计日供水能力67.5万吨/日。第三水厂和滨江水厂供水能力60万吨/日,位于常熟市东北角的长江边;第二水厂供水能力7.5万吨/日,位于城区西南。

1、城乡实现供水一体化

1.1发展背景

40多年前,当时常熟自来水厂的日供水能力仅为800立方米,随着乡镇企业的快速崛起和城市化步伐的不断加快,1986年建设完成了7.5万立方米的第二水厂。各乡镇也实施农村改水工作,30各乡镇相继建立了30个小水厂,小水厂大多采用地下水水资源。然而,由于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和地下水的过量开采,现有的水厂供水能力日显不足,常熟要解决供水瓶颈,出路在何方?

1.2打造常熟“生命工程”

经过三年的水资源调查,13各月的奋斗,在 1997年12月28日,投资3.5亿元、日供水20万立方米的第三自来水厂一期工程和20多公里网城区的通港路主输水管道竣工通水,饮用长江水的梦想成为了现实。

2002年,常熟市自来水公司确立“发展供水管网扩大市场;发展自来水用户占领市场;提高产品质量赢得市场;发展供水能力满足市场”的经营策略,自筹资金2.3亿元实施“三水厂续建和全市区域联网供水工程”。2002年底20万立方米的三水续建工程和200多公里DN500以上输水干管圆满完成,使常熟的日供水能力达到47.5万立方米,服务全市包括30个水厂全部实现统联网供水。在江苏省率先完成区域供水,使农村自来水入户率达到95%,打造了供水行业的“常熟模式”。

2005年自来水公司有投资1.4亿元建成滨江水厂,增加日供水能力20万立方米,使常熟日供水能力达到了67.5万立方米。

1.3乡镇管理一体化

在实现全市区域联网供水的基础上,2003年公司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统一经营”的要求对全市供水市场进行整合,将分属各乡镇和水利、电力系统的30个小水厂全部划归自来水公司,改为营业所,并成立独立安装队,实现一体化管理。从而杜绝了各小水厂混供水的现象,保证了全市供水安全和供水水质。

2.城乡管网管养一体化

乡镇管理模式经历了由1998年前个小水厂独立运行;1998年乡镇成为二次供水单位独立核算模式;2003年成立营业所二级核算,与当地安装队签订服务协议,经营费用考核的过程。在运行管理中发现各乡镇签约安装队基础、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参差不齐,严重影响公司对外形象。

常熟中法DN100以下的管道总长5302千米,DN100以上管道总长2617千米,DN500以上管道510千米。1996年常熟市在开始推进区域供水工作时,主要输水干管大量采用了缠绕式玻璃钢管,至今仍在运行的233千米。常熟中法将管网分为两大区域:城区所有管网、区域供水管网和各乡镇考核计量表内的DN300以上的管网由公司管网部进行管理;乡镇行政区域内的N300以下的大量管网的管理职责由乡镇负责。特别是各乡镇区域内5161千米的DN100以下管道80%是80年代农村改水工程时敷设的,大量的采用PCV管、镀锌管,这类管道由于使用年限长,材料质量较差,因此对全市管网管理特别是乡镇管网的管理任务十分艰巨。

2006年12月份,常熟通过引进外资,成立常熟中法水务有限公司,成为中法水务在国内唯一从事城乡全面供水服务的合作公司。为进一步贯彻“以客户为中心,注重履行公众义务、提供高品质标准服务”的理念,在全市管网形成统一的服务标准,在2008年在辛庄镇进行管养一体化改革试点,计划在09年全面推广。并成立独立法人的子公司―格瑞水务工程有限公司,根据乡镇营业所建制组建项目部,承担管网管理职能,包括了管网巡查检测、维修维护、DN100以下给水管道工程的施工、周期换表等工作。并且在对工程外服务做到城乡统一预决算、统一材料供应、统一收费标准。

3、管网管理科学化

常熟中法把管网管理的范畴包含:管网规划管理、管网工程管理、管网运行管理和管网养护管理。

3.1管网规划管理

常熟中法拥有一个专业的给水排水设计室,满足城乡个类客户给水工程的专业设计,从源头控制了城乡管网的布局和给水工程中管道材料和附属设施的规格和质量。2000年后DN100以上基本上采用球墨铸铁管和钢管,小口径管道采用钢塑复合管。

3.2管网工程管理

工程管理是是确保管道安装质量的关键,常熟中法经长时间考察和综合评估在众多施工单位中选择了两家技术力量雄厚、施工经验丰富的施工单位作为合格承建商,主要负责改造工程和用户工程,大口径管道工程都采用公开招标。

3.3管网运行管理

“常熟市供水管网信息管理系统”维护和完善已有1000多公里管线的基础上积极推行城乡管网信息一体化管理,将各乡镇DN50以上管网逐步进行普查录入管网信息系统。

3.4管网养护管理

常熟中法在满足日常管网维护维修的同时积极采取各类措施降低公司产销差,根据城乡管理不同成立专业的检漏队伍,将城区151平方公里划分28片区检漏,而乡镇管网主要以枝状网形态,主要以在各枝状节点安装检漏考核表,通过同期抄表来进行漏损控制,目前,检漏考核表数量为2100只。另外,常熟中法每年委托专业检漏单位对城区管网进行检漏,有效地降低了管网的漏损。

4、结束语

第6篇: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范文

关键词 农村饮水安全;管网城乡一体化;建议;河北沧州

中图分类号 S277.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8-0180-01

2005年以来,沧州市紧紧抓住国家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机遇,加大工作力度,到2012年底,全市564.34万农村人口,已有375.71万人饮用上安全达标水,仍有188.63万人饮用不安全水。沧州市东部地区基本实现了城乡一体化的供水管网,户户通水;西部地区正有条不紊地推进城乡一体的供水网络建设,实施联村集中供水。农村饮水安全工作成效非常显著,但在工程实施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1 农村饮水安全存在的问题

1.1 农村饮水不安全问题重复出现

2009年沧州市对农村饮水不安全情况进行了重新复核,复核结果:新增用水不安全人口165.52万人。其原因:一是部分供水工程规模小、标准低。河北省水利厅通过调查比较认为,在平原地区农村联村供水规模在2万人以上比较合适。而沧州市2005—2006年实施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以单村供水工程为主,2007—2008年以联村供水工程为主,每处供水人口小于2万人,供水规模较小。且所建联村集中供水工程一般只建设到村口,村内工程利用原有工程,由于一些村内工程老化或管材质量低,承受不了供水压力而损坏。二是设计不合理,致使居住在管道末梢或地势较高的居民不能喝上符合饮用标准的水。三是由村管理的供水工程建后管理不规范。沧州市农村供水工程建后管理形式有2种,即县水务局供水公司管理和村委会管理。由县水务局供水公司管理的供水工程管理规范。单村和大部分联村供水工程建成后由村委会管理,管理人员没有经过专门培训就上岗,管理水平较低,不能对净化设备进行很好的保养和及时维修。四是一些人对饮用不安全水的危害认识严重不足。由村委会管理的供水工程供水形式为分质供水,即安装小型净化设备向村民供符合饮用标准的桶装水,其他生活用水通过管网供不符合饮用标准的水。一些经济条件差或对水不安全危害认识不足的村民就不购买符合饮用标准的水,仍饮用不符合饮用标准的水,桶装水利用率比较低[1-2]。

1.2 一些供水工程水价制定不合理,没有落实工程维修养护经费

由县水务局供水公司管理的供水工程,水价经过了物价部门的批准,落实了工程维修养护经费,实现了以水养水;由村管理的供水工程,执行水价由村委会制定,水费收取标准有2种:一是按电费和管理人员的工资收取水费;二是按人头每人每月1~2元。水价定得太低,不能实现以水养水。

1.3 利用地表水供全市农村饮水的思路需调整

沧州市解决农村饮水不安全的总体思路:2010—2012年,沧州东部地区建成以“引黄、引江”外调水源为支撑,深层地下水水源为备用补充,以大浪淀水库和杨程水库2座地表水水源地为基点,以现有沧州市区及各县市水厂为支撑点,采取就近供水、因地制宜的方式,通过供水管网和配水站(点)辐射,最终实现供水到户、城乡一体化的供水网路格局,到2012年,沧州东部地区的所有农业人口全部喝上黄河水、安全水;西部地区先利用地下水建设联村集中供水工程,并管网入户,而后通过水库建设,利用南水北调中线引水切换水源,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到2014年在全市范围内建成以地上水为主、地下水为补充的集中供水网络,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3]。

目前,沧州市东部地区集中供水工程网络体系已基本建成,但由于引黄水量有限、南水北调项目正在前期准备阶段,东部地区农村饮水水源仍以地下水为主。据统计,2011年沧州市东部地区年总用水量27 181.28万m3,2011年引黄水供水量8 845.14万m3,东部地区若实现城乡一体化、全部用上地表水的目标,地表水还差18 336.14万m3。

从农民经济承受能力上来看,引黄水水价4.5元/m3,引江水价初步测算6元/m3左右,这样高的水价对于市区、县城及距城市较近收入较高的农民可以接受,但对于收入较低的农民难以承受。因此,需要调整农村饮水水源的思路。

2 解决沧州农村饮水不安全的建议

2.1 调整解决农村饮水不安全的思路,全市统一调配水资源

考虑到引黄水、南水北调水的水量、水费和农民的经济承受能力,沧州市解决农村供水水源思路调整为:沧州市区、各县城区和渤海新区所有用水户均用地表水;市(城)区周边农村居民可因地制宜地实现饮用地表水的目标;有条件的县可通过县财政补贴水费,使农村居民实现饮用地表水的目标。其他农村居民饮用水源仍为地下水。

2.2 全面加快工程建设,继续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网络建设

实践证明,城乡管网一体化,农村供水工程由县水务局供水公司管理,是克服重复出现农村不安全饮水人口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沧州市要着力实施“三大工程”。一是实施调水工程,提高水资源保障能力。谋划开辟李家岸和小开河引黄线路,不断完善位山和潘庄引黄线路,增加引黄水量,扩大供水范围。建设好石津、保沧2条跨市干渠工程和水厂以上输水管道工程等南水北调配套工程,2014年可引来南水北调中线4.53亿m3的优质水源。加紧跑办南水北调东线二期工程。该线路上分配河北省的水量指标是7亿m3(主要供应沧州),是解决沧州市缺水问题的根本出路。二是实施水库工程,提高水资源调蓄能力。2010年,市委、市政府部署实施了“十百千”水资源调蓄工程,其中的“十”就是建设10座水库。东光观州湖水库作为河北省首座县级平原水库已于2011年底建成蓄水,并实现了向城区及周边农村供水;肃宁水库也于2012年开工建设;任丘水库基本具备开工条件;河间、献县、青县、泊头、吴桥等水库前期工作日益完善。这些水库工程全部建成后,全市将新增一次性蓄水能力2亿m3以上。三是实施水厂工程,提高集中供水能力。近年来,沧州市把供水保障能力更高的集中供水水厂作为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的重点,积极打造覆盖全市的集中供水网络。在此基础上,今后的管网建设要进一步优化设计,管网要建设到村内,确保供水范围内村民全部喝上符合饮用标准的水[4]。

2.3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人们对饮用不安全水危害的认识

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各种新闻媒体开展形式多种多样的宣传,使饮用不安全水的危害家喻户晓,进一步提高人们对饮用不安全水的认识,增强人们的自我保护意识。

3 参考文献

[1] 陆鹏.广德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与管理实践[J].江淮水利科技,2012(4):42-43.

[2] 安浩东,蔺继平,乔建忠.浅谈临河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J].内蒙古水利,2012(6):141-142.

第7篇: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范文

关键词:水务一体化 管理 实践与探索

一、实施水务一体化管理的工作情况

金湖县政府于去年11月份将全县涉水管理职能统一调整到水行政主管部门,成立水务局,对全县的防洪、除涝、蓄水、供水、节水、水资源保护等方面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取水许可、统一配置、统一调度。统一管理,以水务一体化管理,优化配置水资源,保证水资源供需平衡,保障全县社会经济发展。

我县在推进水务一体化管理中,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1.强化水务宣传,创造良好环境。推行水务一体化管理,首先要营造一个好的舆论环境。通过宣传,进一步提高人们的水忧患意识。水法制意识、水商品意识,形成知法、守法、护法的良好氛围。

2.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全面实施取水许可制度,对全县2200多个取水口进行普查、登记、审批、发证,实行用水申请,用水交费,并按计划供水用水。在地表水方面,对流域性和区域性水源工程实行县级统一管理。去年11月份申请将县河道管理所更名为河湖管理所,成立“三湖”管理机构,统一管理入江水道、高邮湖、白马湖、宝应湖。在水工程管理方面,将入江水道沿线所有涵闸管理权收归河湖管理所,将“三湖”小圩涵闸管理权收归各乡镇水利站,使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水费征收有了保证。并建立防洪预警预报系统,加强水情调度,适时拦蓄水资源,利用工程措施及时自排或抽排涝水。不断水资源公报和水情公告,适时开展饮用水水源评估和水环境评价。在地下水方面,理顺与建设部门的关系,实现凿井申报、凿井施工许可、施工监督、水量、水质监测和收费均由水利部门统一管理。在城乡供水方面,加快城乡供水归口管理的步伐,使7个乡镇水厂收归水利部门统一管理。县城自来水厂也于去年4月份经县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实行归口管理。我们接管后,根据该厂实际情况,对水源水质实施保护监测。同时,推进第四步水价改革,调整水利工程水费、水资源费及城镇供水价格,并从去年6月份起先后执行。

3.实施县城防洪除涝工程规划和建设。首先,我局积极按照《1998~2010年金湖县城总体规划》的要求,精心组织县城防洪除涝规划的制定,并列为县城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其次,县委、县政府将城区防洪除涝骨干工程建设列为为民办实事,投入1000多万元资金,由水利部门牵头对县城两条骨干防洪排涝河道和城区防洪圩堤进行治理和配套工程建设,使昔日的“臭水沟”变成了今日的“风光带”,为县城防洪除涝和今后污水处理奠定基础。

4.加大水行政执法力度,维护水事秩序。建立健全水政执法管理网络,成立4个水政监察站和两个水政监察中队。近两年,严格查处各类水事案件110起,调处水事纠纷5起,平毁非法圈圩3000余m,拆除违章搭建68处,清除违章种植24hm2,有效地维护水利工程的安全和良性运行。

二、实施水务一体化管理的优势

从月我县实施水务一体化管理5个多的情况来看,一体化管理较多头管水有较大的优越性。

1.有利于水资源的科学开发利用,缓解供水矛盾。随着城乡工农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水资源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我县实行水务一体化后,根据不同时期工农业需水状况,利用现有水利工程,合理调配水资源,做到了丰蓄枯用,这不仅保证了工农业用水,而且使水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利用,使供水水质和水环境得到了优化。比如,县自来水厂没有归口前,县制药厂拖欠水厂水费近百万元,水厂对它实行停水后,制药厂就凿井取用地下水,而现在我们不仅收回了制药厂大部分拖欠水费,而且对类似情况凿井取水进行严格控制,实行统一配置、合理利用水资源。

2.有利于增强人们的水商品意识。由水利局更名为水务局,虽一字之差,但其职能却向市场经济的现代水利转变,各项水利规费实现了统一征收。人们都知道以水务局管理水,就是要提高用水交费的意识,就是要提高珍惜水环境的意识,就是要提高水利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和作用的意识。

3.有利于社会各界对水资源管理情况的监督。对水资源实行一体化管理,避免了因职能交叉而出现工作推诿和扯皮现象,责任主体更加明确,有利于社会对涉水事务的监督。水务局成立后,通过监督电话的公布,这几个月涉水举报电话明显增多。 4.有利于水利综合效益的提高。随着水务一体化的实施,管理职能的扩大,水利干部职工的工作职责也增加了新的内容,就业渠道也在不断拓宽。如原堤防管理所137名职工,现在既管堤防又管河床和湖泊,通过管理和收费,既解决了人员分流问题,又解决了河湖规范化管理问题,现在职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水事秩序也比以前规范,尤其是违法圈圩的水事案件得到了有效的遏制。再如自县自来水厂归口管理后,经过我们动员水厂不断清退临时工,将抗排站能胜任工作的技术工人充实到水厂施工安装队,既较好地解决了他们下岗待业的问题,也壮大了水厂安装队的实力。

5.有利于提高水利部门地位。多年来,每次抗洪排涝,城乡居民一般都习惯于向水利部门了解汛情、水情,并提出水利建设和水情调度的合理化建议。而对建设部门管理县城防洪排涝都感到不可理解。现在,由水利部门统一管理县城防洪排涝,既符合我县的实际情况,也得到上下的支持,县城各单位和居民对水务局管好水的期望很高,这对我县各项水利工作都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三、深化水务一体化管理的措施

成立水务局,只是我县水务一体化管理方面迈出的第一步。今后我们将按照规范管理、深化完善的要求,进一步推进改革,真正达到体制新、机制活,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切实保证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1.加强水资源规划工作,建立以宏观规划为核心、以专项规划为动脉的规划体系。一是在全县水利建设“十五”计划的基础上,把规划工作的重点放在全县水资源开发利用上,完成全县水资源开发利用总体规划,为全县合理开发、综合利用水资源提供科学依据。二是搞好城乡水资源开发利用的专项规划。完善县城供水规划、县城供水管网改扩建工作规划、排水管网建设规划,加快供水和污水处理工程建设步伐,提高供水和污水排放能力。三是着手制定丰水期、枯水期的水量调配方案,研究解决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衡带来的突出矛盾,搞好水资源调配,确保全县工农业生产、城乡人民生活及绿化美化用水的可持续供应。

2.建立适应市场运行机制的投资体系与价格体系。一是在巩固现有的城市供水、工程建设资金投入渠道的同时,招商引资吸引外商的资金投入,并增加受益单位和个人的资金投入。二是遵循市场经济规律,进一步理顺供水成本价格,实现统一水价,解决用大锅水、福利水的问题。三是通过价格调整,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实现以水养水。

第8篇: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范文

一、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的内涵与必要性

1.一体化管理的内涵

水务是指以水循环为机理、以水资源统一管理为核心的所有涉水事务。城市水务是以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持城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为城市水资源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和保护而进行的关于水资源规划与建设、防洪、输水、供水、用水、节水、污染防治、污水处理回用以至调水等活动的总称。

2.一体化管理的必要性

第一,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用水量不断增加,并且对供水、用水的安全保障要求越来越高,这必然要求改变旧的、不合理的水管理模式,实行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新模式,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第二,城乡之间涉水事务关系日益密切,相互影响越来越明显,城市用水大量从农村地区取水,城市污水许多未达标就通过河道系统排入农村地区,致使农村水环境严重污染,危害农民健康、影响农业生产生活。

第三,水资源系统的内在联系,也要求城乡水资源进行一体化管理,以便更好地促进城乡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水环境保护。

第四,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是合理优化水资源配置,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的体制保证。《水法》(2002 年)明确规定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行政区域内的水资源统一管理和监督工作。

二、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现状分析

1.一体化管理现状分析

我国水务管理体制改革起于1993年的深圳市水务改革,组建了水务局,主要负责全市的水源规划、建设、防洪排涝、水土保持及城市制配水等工作,对全市水务系统进行行业管理。截至2002 年底,全国除北京、以外的29 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成立水务局及由水利系统实施水务统一管理的单位共计1097个,占全国县级以上行政区总数的46%。其中,黑龙江省已经在全省范围内全部实现了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河北省 98%以上的县市实现了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陕西、山西、江苏、内蒙古、甘肃、云南、河南、青海等省、自治区有 50%左右的市县实现了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在全国 663 座建制市中,成立水务局或实施水务统一管理的达到 208个,占建制市总数的31.4%。

2.存在的主要问题

(1)管理体制方面。在全国成立的水务局及由水利系统实施水务统一管理的l097个单位中,其管理职能中l00%包含水资源管理职能,96%包含城市防洪职能,68%包含供水管理职能,37%包括排水管理职能,80%包含城市节水管理职能,28%包括污水处理管理职能,可以看出没有真正实现涉水事务一体化管理或一体化管理的程度有待提高;且与城建系统、环保系统的分工协作关系没有完全理顺,系统内政企、政事不分的问题较为普遍。

(2)运行机制方面。合理的水价(包括自来水和再生水的水价,同时应考虑不同区域、不同层次的用户权益来制定)形成机制尚未建立,多元化、市场化的投融资渠道尚未形成,水务现代企业运营机制改革滞后。

(3)政策法规方面。现有的行政法规不适应城乡水务统一管理新体制的要求,水务管理技术标准体系有待建立和完善,尤其是有关乡村方面的水务规划与管理规范条例尚未建立,必须进行研究制定并付诸实践。

(4)队伍建设方面。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的思想观念、人员结构和业务素质不能适应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新体制的要求等。

(5)信息化建设方面。城乡水务统一管理信息系统尚未建立起来,不利于管理信息的处理与共享,难以使水务管理系统科学、高效的运作,尤其是乡村地区的信息化建设更不完善,甚至空白。

三、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模式的构建

1.合理、完善的管理体制

改革现存的不合理的涉水管理体制,由一个部门对水质与水量负责,协调好上下机构、平行机构,明确各职能部门的责任与义务,加强协作,处理好部门间利益冲突,实现上下一致的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实现水资源的科学、高效、优化配置、节约与保护等。

2.畅通、良好的运行机制

健全完善的市场准入机制、初始水权分配机制以及水务投融资机制,明确细则,促进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放开城市水务市场,允许外资、民间资本、企业进入供排水、污水处理等市场。在农村建立以民营为主的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通过转让、拍卖、租赁、承包等方式进行产权改革。在城市推行水价听证制度,完善合理水价形成机制等。组建用水者协会,实行民主管水,使广大群众对用水、管水、节水、水利工程建设增加理解,加大支持,提高公众参与水务管理的积极性。

3.协调、合理的人员结构

加强各级各层次水务管理人才队伍的培养,以及提高对水务新观念的思想认识,使适应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的需要。业务素质高、观念性强的水务管理人才以及其在水务系统的协调的分配,是水务一体化管理科学、高效运行的保证。

4.公平、健全的法律法规

法律法规是基础,依法行政、依法治水是保障。修改现行不合理的法律法规及相关规范,在法律存在空白的地方,积极研究制定并推行相关管理规范与条例,确保利益相关者的权益不受损害。从政策法规上加大对乡村的倾向,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更好地从实质上而不是形式上实现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

5.科学、高效的信息化管理平台

第9篇: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范文

绍兴县辖区面积1177平方公里,户籍人口71万,常住人口53万。绍兴是个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的好地方,也是闻名中外的纺织之乡,化纤原料、面料和出口额均占全国的1/10,印染能力占了全国的28%,中国轻纺城市场号称亚洲第一纺织品专业市场,“中国・柯桥纺织指数”就在这里。纺织产业有力地支撑了绍兴经济的发展和民生的改善。去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541.49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10105美元;财政总收入67.02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2.79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241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1871元。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建设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沿海发达地区、全国经济强县,如何结合实际贯彻落实中央和省里的精神,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率先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是我们一直在探索与实践的重大课题。

(二)

1 编制城乡一体化的规划。城乡一体化,需要有一体化的城乡规划体系。一个好的规划体系,是城乡一体化的美好蓝图,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基本依据和工作方向。一个好的城乡一体化规划体系,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生态保护规划相衔接,突破区域空间,整合区域资源,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基于这样一个基本的认识,我们研究确立了“一主三副两片一百个农村新社区”的城乡一体化规划体系。

“一主”就是把县城柯桥建设成为能够充分体现地方产业特色的轻纺之城,充分展示江南水乡风采的水上之城,充分拥有良好生态环境的林中之城,充分传承历史文化底蕴的人文之城。

“三副”是指把经济发达、区位良好、带动面广的几个大镇作为三个副城来进行规划建设。

“两片”是指福全城镇组群和陶堰城镇组群。

“一百个农村新社区”是指通过规划,逐步使分散居住的农民向中心村集聚,逐步使中心村成为新型的农村中心社区。

这样一个梯度推进的四级城市化规划体系,覆盖了整个县域,实现了城乡规划的无缝对接。

2 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必须优化空间资源配置。促进资源要素的集聚集约。为此,我们在确立城乡一体化的规划体系的同时,狠抓了以新县城、新型城镇、农村新社区为重点的城乡一体化建设,坚定不移地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农田向大户集中,不断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一是合力推进新县城建设。按照“国际纺织之都、现代商贸之城”的定位,围绕建设“轻纺之城、水上之城、林中之城、人文之城”的目标,加快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完善城市人居、休闲、教育、医疗等功能,加快提升城市承载能力,促进了城市人气的集聚。树立“柯桥县城就是中国轻纺城,中国轻纺城就是柯桥县城”的理念。把中国轻纺城的提升发展工作放到立业之本、立城之本、立县之本来抓,坚持市场与产业联动、市场与城市联动,加快改造提升,推进二次创业,基本形成了南部老市场区、北部新市场区、中部国际贸易区和西部钱清轻纺原料市场等四大区块联动并进、错位发展的新格局,2007年完成市场建设总投资23.8亿元,中国轻纺城市场总建筑面积达到208万平方米,全年成交572亿元。按照城市建设与商贸繁荣互动并进的思路,大力推进以总部经济、楼宇经济、网络经济等新型城市经济为载体的现代服务业,2007年城区总投资70亿元的23个重点商贸项目启动建设,新建成现代商务大厦7幢,落实土地在建、待建50幢。呈现出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的良好的态势。

二是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建设。树立“新型城镇就是小城市”的新理念,制订出台深化完善新型城镇扩权若干意见,通过县对镇的充分授权,进一步强化了责权利的有机结合。围绕建设“经济转型发展示范区、城乡统筹发展示范区、社会和谐发展示范区”的新型城镇目标,扎实推进环杭州湾现代工业中心和环杭州、绍兴市区两大城镇经济增长带建设,三大副城得到了持续快速发展。与此同时,两个城镇群也按照新型城镇的目标,因地制宜,得到了较快发展。

三是整体推进农村新社区建设。树立“农村新社区就是小集镇”的新理念,围绕“土地集约利用、产业集聚发展、农民集中居住和管理服务城镇化”的目标,依法积极推进土地使用权流转,推行农业的区域化、园区化、规模化、产业化经营,促进了农业生产由绝对分散向相对集中转变。以“空心村”整治为重点。好、快、稳、省地推进拆迁工作,2007年依法平稳完成拆迁126.60万平方米,稳步推进农民公寓和外来人员公寓建设,目前23个村15.95万平方米的农民公寓已基本建成,村容村貌和农民生活环境得到了进一步改善。深入开展“争创和谐社区、建设幸福家园”活动,深化平安型、生态型、文明型等新社区创建活动,农村发展水平得到了整体提升。

3 完善城乡一体化的环境设施。城市化的环境设施,内容很多,我们重点抓了三个方面。

在交通方面,我们致力于内连外接。在做好机场快速公路、地铁轨道交通、铁路沪杭甬客运专线、杭甬运河水运工程等规划衔接和配套建设工作,加快接轨杭州和绍兴市区,更好融入长三角大都市经济圈的同时,加快了以县城为中心,以农村特别是山区为重点的道路建设,深入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优化城区公交、快速公交和镇村两级公交,进一步完善城乡交通网络。从而大大地缩短了农村与城市的距离,较好地方便了群众出行。

在生态方面,我们牢固确立生态文明理念,以创建国家级生态县为载体,促进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维护生态环境安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坚持正本清源,堵疏结合。综合治理,扎实推进以改善水质为核心,清水、护水、利水、用水、管水的新时期治水工程。深入开展以提升空气质量为标准的“蓝天行动”。继续加强以护绿、添绿、复绿为主要内容的绿色生态建设,提升城市绿化质量和品位,深化绿色生态村和重点生态保护功能区创建工作,加快建设沿路沿河的绿色通道。呈现出了“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的乡村美景。

在水务方面,我们投放26亿元资金,建起了300公里长的排污主管线和100万吨的污水处理厂,实现了90%的工业污水和65%的城区生活污水集中排放处理。目前,投资8亿元的污水处理新三期钱塘江工程正在规划建设当中。与此同时,还投资近12亿元,建立起了全县性的大型水厂和400多公里的供水主管线。使全县90%的群众用上了统一标准的自来水,其余的山区

群众也实现了镇级水厂的统一供水。

4 发展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事业。为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我们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组织实施“六个所有”民生计划,计划通过三至五年的努力,使全县人民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难有所助,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普通群众,促进社会和谐。其‘中2008年财政安排了15.75亿元资金,使这项工作有了实质性的启动。

在学有所教方面,我们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完善“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保障机制,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教育设施建设,加大以教育网点为重点的教育资源整合力度,努力让所有适龄孩子都能接受15年的优质普及教育。

在劳有所得方面,我们扎实开展了“推动全民创业、促进共建共享”系列活动,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并积极实施“零就业家庭”援助计划,大力发展现代家庭工业,加快发展社区服务业,扎实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努力让所有有劳动力的家庭都能创业就业。

在病有所医方面,我们积极发挥政府在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保障和医疗卫生管理中的主导作用,推进农民健康工程、公共卫生建设工程、社区健康促进工程和科教强院工程,优化城乡卫生资源配置,完善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全面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扩面工作,努力让所有群众都能享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在老有所养方面,我们注重养老保险与生活补助相结合,按照低标准、全覆盖、重衔接、可持续的原则,在继续实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城镇老年居民生活保障的基础上,完善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抓好农村其他老年居民的生活保障工作,努力让所有老年居民都能享受基本生活保障。

在住有所居方面,我们致力于进一步完善住房保障体系,扩大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房的受益面,深化政策性农村住房保险工作和农村住房解困、危房改造工作,加强人才住房建设,鼓励外来人员公寓建设,推进城区老旧住宅小区的综合改造,努力让所有住房困难家庭都能改善居住条件。

在难有所助方面,我们全面深化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对象集中供养工作,大力发展慈善事业,倡导开展结对帮扶。切实加强低保动态管理,完善对孤儿等特殊对象的救助办法,认真落实优抚政策,进一步健全了以城乡低保制度为基础、以临时救助制度为补充、各项制度相衔接相配套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努力让所有困难群众都能及时得到相应的社会救助。

(三)

几年来的实践探索告诉我们:

――城乡一体化的关键是城市。城市是县城的核心,是整个县域的发展极。现代经济,是城市的经济;现代文明,是城市的文明;现代生活,是城市的生活。建设一座功能齐全、设施完备、个性鲜明的城市,是实施城乡一体化战略的首要环节。只有首先把城市建好了,才能“反哺”农村,以城带乡,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