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家校合作的计划范文

家校合作的计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家校合作的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家校合作的计划

第1篇:家校合作的计划范文

关键词:心理危机 家校合作 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2-0025-01

在整个心理危机管理过程中,家校合作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与此同时,目前高校所践行的家校合作模式仍存在诸多问题:一些高校虽意识到家校合作的重要性,却没有在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实施家校合作;另外一些高校虽然进行了一些家校合作的实践,但是并未引起各部门的足够重视,以致没有使家校合作在心理危机管理中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针对目前家校合作的现状,结合部分学校在该领域的一些好的做法以及学生工作的实践经验,在此提出深化心理危机管理中家校合作的几点建议:

1 加强家校沟通 增强合作效果

沟通是深入合作的前提和基础,通过加强家庭与学校之间的沟通,可以使家校合作去形式化。在深入沟通的基础上,学校通过家庭会更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便于接下来制定更有针对性的心理危机管理方案;家庭通过与学校的深入沟通可以了解大学生普遍的心理特点,得到学校提供的专业化心理知识辅导,增进对学校心理危机管理工作的理解。

高校可以通过开通家长热线、建立网络家长联络群、网络家长委员会的方式,方便家长了解学生在校情况、了解学校针对学生发展开展的相关活动,还可以传达家长对学校的期望。

2 建立地区联盟 做到防微杜渐

在中学阶段,家长会是家校事前合作的典范。通过家长会,学校可以及时将学生的情况反馈给家长,取得家长的支持,将问题消灭在萌芽阶段。然而进入大学后,由于时间空间的阻隔,想要像中学阶段那样召开一次家长会,几乎不可想象。虽然利用互联网技术加强家校沟通可以一定程度上摆脱时间、空间限制。但是虚拟的线上沟通有其无法避免的缺陷,不可能完全取代面对面线下沟通。

通过以省为单位,以省会为中心建立家长地区联盟会,可以使学生家长分布广、难以召开统一家长会的难题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高校负责学生工作的学工干部、辅导员老师可以定期在不同的省市召开地区家长会,传递学生在校学习生活情况,传授家长一些心理健康的知识。通过建立这样以地区为单位的家长联盟会,加强了家校的事前合作,实现了良好的线下面对面对沟通以及家长之间的朋辈辅导,这对于深入家校合作做好防微杜渐将发挥重要作用。

3 加强专业指导 做到深度合作

心理危机管理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不是单靠热情就能取得良好效果的。因此,只有加强对家长群体的专业指导,提升家长群体心理学方面的专业素养,才能使家校合作在心理危机的管理中真正发挥作用。

高校可以借助一些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节日,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宣传的同时对学生家长也进行宣传,让家长从观念上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从情感上感知到心理健康教育就在身边。

同时,高校可以通过已经建立起来的网络平台向家长讲授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按照大学生年级特点,建立科学的授课体系。通过一系列的专业培训使家长掌握学生不同阶段的不同心理特点以及针对不同问题采用不同的解决办法。

最后,高校还可以组织心理咨询中心的专业咨询师以及精神科医生向家长普及异常心理问题或者严重心理问题的常见特征。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家长在了解到学生出现异常心理而非一般心理问题时及时联系学校或者专业结构介入,避免不幸发生。

4 正视合作困难 达成合作共识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实现学生全面发展,是家长和学校的共同愿望和目标,是双方深入合作的前提和基础。但与此同时,学校和家长作为不同的主体,在对待学生的心理危机时也会出现各自不同的考虑。

作为家长,对孩子充满了无条件的爱和包容,甚至会忽视原则,当出现问题时,家长往往会完全站在自己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比如,一些家长得知学生患有抑郁症的情况下,因担心对学生本人造成不良影响,往往会向学校隐瞒这一信息。

做为学校,不仅要对具体的某个学生负责,还有对所管理的整个学生群体负责。比如,某些严重的心理问题可能会给周围其他同学的安全带来隐患。面对这种情况,学校会站在学生群体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做出决策。但学生家长往往关注自己孩子的利益,而不能全面客观的认识问题、做出判断。

这种差异使得在面对心理危机时双方会存在沟通理解障碍,甚至会阻断家校合作。所以,家校双方更加需要强化共识、换位思考、增强信任,在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共同目标框架下,正视差异和困难,推进家校合作。

综上所述,通过真诚的沟通、地区联盟的建立、专业的指导以及正视差异寻找切合点的勇气,家校合作将在心理危机管理中会发挥越来越突出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俊峰.新时期高校开展家校合作育人的有效途径探究[J].教育理,2007,(11).

第2篇:家校合作的计划范文

【关键词】 左氧氟沙星;复治涂阳肺结核;抗结核;疗效;不良反应

DOI:10.14163/ki.11-5547/r.2017.02.048

Evaluation on curative effect and adverse reactions of levofloxacin combined with anti-tuberculosis chemotherapy regimens in the treatment of retreated smear positive pulmonary tuberculosis LING Ying-bing, XIE Hong-en, LU Yan-chun. Department of Respiration Medicine, Guangdong Shaoguan Yuebei Second People’s Hospital, Shaoguan 512026,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curative effect and adverse reactions of levofloxacin combined with anti-tuberculosis chemotherapy regimens in the treatment of retreated smear positive pulmonary tuberculosis (TB).

Methods A total of 67 retreated smear positive TB patients were divided by different treatment regimens into control group (30 cases) and research group (37 cases).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only anti-tuberculosis chemotherapy, and the research group received levofloxacin combined with anti-tuberculosis chemotherapy. Comparison were made on lesions absorption rate and adverse reactions. Results The research group had higher lesions absorption rate as 81.08% than 60.00%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Conclusion Implement of levofloxacin and anti-tuberculosis chemotherapy regimens shows perfect curative effect in the treatment of retreated smear positive TB patients with high security. This method also contains application value in clinic.

【Key words】 Levofloxacin; Retreated smear positive pulmonary tuberculosis; Anti-tuberculosis; Curative effect; Adverse reactions

TB是一N危及人类健康的呼吸道传染疾病, 复治涂阳TB属于TB最为常见的一种类型, 其具耐多药率高、传染性强及预后差等特点, 故临床有效防治复治涂阳TB具重要临床意义[1]。本研究就选定的67例复治涂阳TB患者分别行不同治疗方案的效果予回顾性分析, 现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回顾性选取本院2014年9月~2016年3月收治的67例复治涂阳TB患者的临床资料, 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将其分对照组(30例)和研究组(37例)。对照组中男20例,

女10例, 年龄30~70岁, 平均年龄(43.65±4.26)岁, 病程1~5年, 平均病程(3.21±2.38)年。研究组男25例, 女12例, 年龄30~72岁, 平均年龄(44.71±5.12)岁, 病程1~6年, 平均病程(3.42±2.57)年。两组患者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单纯行抗结核化疗, 口服0.3 g异烟肼(上海信谊药厂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31020495, 0.1 g×100 s),

1次/d;口服0.45 g利福平(广东华南药业集团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44020771, 0.15 g×100 s), 1次/d;口服0.75 g乙胺丁醇(广东华南药业集团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44020758, 0.25 g×100 s);肌内注射0.4 g丁胺卡那针(齐鲁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37020562, 1 ml:0.1 mg), 1次/d。研究组于此基础上先静脉滴注0.3%的左氧氟沙星, 1次/d, 连续15 d;之后改为口服0.5 g左氧氟沙星片, 2次/d;两组均连续治疗9个月。

1. 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标准 病灶吸收评定标准, 明显吸收:病灶吸收≥1/2, 或直径缩小与空洞闭合≥1/2;吸收:病灶吸收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病灶吸收改善情况比较 研究组病灶吸收率81.08%高于对照组的60.0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 2 两组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研究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16.22%低于对照组23.33%,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复治涂阳肺结核为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呼吸道传染病, 其具病程长、难治愈等特点, 尽管近年来通过实施现代结核病的控制策略于一定程度上有效控制结核病情发展, 但是复治涂阳TB发病率仍处于增长趋势[3]。常规抗结核化疗方案虽可有效控制患者病情恶化, 但病灶吸收率尚未确定。为此, 本研究就选定的37例复治涂阳TB患者于常规抗结核化疗基础上予左氧氟沙星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病灶吸收率81.08%高于对照组的60.0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与毕科研[4]研究结果相似, 提示左氧氟沙星联合抗结核化疗方案治疗可有效促进复治涂阳TB患者病灶吸收, 提高临床疗效, 且安全性高。分析原因可能为:左氧氟沙星药物性质属于第3代氟喹诺酮类药, 该药物能够于短时间内将细菌全部杀灭, 而且可将结核分枝杆菌杀灭, 同时左氧氟沙星的组织穿透性佳, 易经胃肠道吸收, 且半衰期较长, 不良反应少[5-8]。患者通过口服给药方式, 几乎不会与血浆蛋白出现结合情况, 且吸收效果佳, 能够快速渗入至细胞中, 以抑制对结核分枝杆菌DNA转录与复制, 从而达到预期杀菌目的[9-11]。于抗结核化疗基础上予以左氧氟沙星治疗, 可促使尽早杀灭与抑制结核分枝杆菌, 且对结核分枝杆菌杀菌活性较高[12-14]。此外, 左氧氟沙星对耐药结核杆菌具杀菌活性, 其与其他的抗结核药无交叉耐药性, 故联合使用可发挥协同作用, 进而增强乙胺丁醇、异烟肼等抗结核活性。加之左氧氟沙星对结核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达0.5 μg/ml, 患者口服吸收佳, 生物利用度较高, 其不仅可有效治疗复发、初发患者, 而且能够有效预防TB, 对肾、肝毒性小, 因此患者皆可耐受, 从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15]。研究受多种因素影响, 未对痰菌阴转率情况作详尽分析, 有待临床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 左氧氟沙星联合抗结核化疗方案治疗, 不仅能够有效促进复治涂阳TB患者病灶吸收, 而且有效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梁冰, 魏运金, 伍红, 等.复治涂阳肺结核患者耐药特关因素分析.广东医学, 2013, 34(2):277-279.

[2] 汪敏, 邝浩斌, 李艳, 等. 2型糖尿病合并肺结核患者抗结核化疗2个月末痰菌阴转影响因素分析.实用医学杂志, 2013, 29(23):3808-3811.

[3] 杨伟荣, 陈伟杰, 凌慧琪.左氧氟沙星联合化疗治疗复治涂阳肺结核的疗效及其对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水平的影响.海南医学院学报, 2016, 22(4):1493-1495, 1498.

[4] 毕科研.卷曲霉素联合左氧氟沙星治疗复治涂阳肺结核的疗效分析.山东医药, 2014, 54(41):28-29.

[5] 花海波.抗结核化疗对HBsAg阳性肺结核患者肝功能的影响.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3, 23(12):1029-1030.

[6] 王三清, 魏魏, 王健. 99例HBsAg阳性肺结核患者化疗致肝功能损害研究. 临床肺科杂志, 2014, 19(11):2024-2026.

[7] 倪艳, 邹永胜, 刘泽明. 肺结核患者抗结核药物引起肝损害的临床特点分析. 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 2014, 35(2):85-87.

[8] 苏伟明, 伍定辉, 裴新亚. 46例抗结核药物导致肝功能损害的临床分析. 中国保健营养旬刊, 2014, 24(4):2606-2607.

[9] 曾安津, 董霞. 莫西沙星与左氧氟沙星治疗耐药性肺结核的疗效比较. 临床肺科杂志, 2012, 17(11):82.

[10] 古巴哈尔. 莫西沙星与左氧氟沙星治疗耐药性肺结核的疗效对比. 海峡药学, 2015(5):178-179.

[11] 朱刚.左氧氟沙星与莫西沙星治疗耐药性肺结核的疗效和安全性比较.中国药房, 2016, 27(18):2514-2516.

[12] 梁丽丽. 联合应用莫西沙星或左氧氟沙星治疗耐多药肺结核疗效探讨. 郑州大学, 2009.

[13] 李春达, 郭建华. 左氧氟沙星联合抗结核化疗方案治疗复治涂阳肺结核的疗效评价. 实用药物与临床, 2013, 16(8):678-680.

[14] 郝峥, 高秋莲.利福喷丁联合左氧氟沙星治疗初治菌阳肺结核近期疗效观察.临床肺科杂志, 2013, 18(10):1848-1849.

第3篇:家校合作的计划范文

摘 要 随着社会进步和教育的发展,家校合作在青少年的教育工作中逐渐成为一种普遍发展趋势。美国在许多领域获得领先成就的同时,在教育中的家校合作理论及实践领域也同样处于领先水平。“家长与孩子共同参与学校教育”是美国近五十年来不断改革的主题,经多次改革取领先取得了许多值得借鉴的成果。我国虽已认识到家校合作的重要性,但总体来讲正处于起步阶段,因此,通过对美国家校合作的案例进行分析,科学的借鉴国外体育教学经验,有助于我国体育教学理论水平和教学效益的提高。

关键词 家校合作 青少年 教育

一、美国“家长与孩子共同参与体育教学活动”的案例介绍

活动目的:(1)使家长有机会看到孩子在体育课中所学的内容;(2)争取让家长支持学校体育计划。

建议等级水平:K-2,3-5,6-8,9-12。

所需材料:选择以前做过的并适合自己的活动。

活动描述:通常在每年的二月份,学校通过新闻信通知家长(也鼓励学生邀请家长)与孩子共同参与学校体育教学活动,在活动中,首先,让一个孩子做热身运动,使每个学生有更多的时间与他们的父母进行一对一的互助。然后进行小组活动,允许父母与他们的孩子的朋友有一些互动。在课程结束时给家长和孩子照几张合影。

教学建议:邀请校长检查活动程序,了解学生对此事件的期望。

适应残疾学生:将特殊学生纳入常规体育课,对活动内容进行修改,使之适应残疾学生。

二、美国“家校合作”的教学特色案例分析

美国基础教育的家校合作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经过对案例进行分析,笔者认为美国家校合作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培养教师的职前教育

教师是家校合作中的关键人物之一,是家校合作的指导者和组织者。教师是否得到良好的职前教育,影响着教师入职后与家长合作的态度。从案例可知:美国教师能够很好的制定、实施家长参与体育教育的计划,懂得如何在工作中与家长、同事以及校领导交流沟通,说明美国教师获得了良好的职前教育,有利于家校合作顺利进行。

(二)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是家长与学校合作的核心,在家校合作中占有重要地位,从案例可知:学校通过让孩子为家长和学校传递信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从心理上接受了家长与学校的合作,在一定程度上为家校合作提供了便利,促使学生更好的发展。

(三)校领导的高度重视

校领导是学校的指挥棒,深刻影响着本校工作理念与发展方向。从案例可知:美国校长能够亲自参与到活动中,说明校领导充分认识到家校合作的重要性,一方面调动了家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增强了教师参与工作的信心。

(四)完善的政策法规保障

近几年,美国联邦和许多州制定并通过了一系列有关家长参与教育的政策和法规,这些规定有的涉及家长教育和教师培训,有的明确要求家长参加学校管理和决策,有的拨发专款设立家庭教育资源中心等,为美国中小学家校合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三、美国“家校合作”对我国的启示

为促进我国家校合作的发展,我们需要从多方面寻求对策,其中,积极借鉴发达国家的有益经验不失为一条捷径。以下是从美国家校合作的历史经验中所获得的一些启示:

(一)完善教师的职前和职中培训

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我国目前的教师现状不容乐观,师范院校生源逐年减少,教育精英不断流失,家校合作技能未纳入培训计划。因此,加大力度,不断完善教师的职前和职后培训,将教师与家长的合作技能正式纳入培训计划显得尤为重要。

(二)加强宣传,促使家长和教育者转变观念

在我国,多数家长缺乏参与教育的意识,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自己只要督促孩子完成家庭作业,管好孩子的衣食住行就可以了。美国的经验表明,要促进家校合作,就必须加强宣传,使家长认识到其参与教育对学生和学校所起的重要作用。鉴于目前我国在这方面的宣传还很薄弱,建议各类教育出版物要加大宣传力度,力争使家校合作的观念深入人心。

(三)制定系统、科学的家校合作计划

系统、科学的家校合作计划不仅是家校合作活动开展的指南,也是实现家校合作目标的基本保证。在制定计划之前,学校必须做出周详的调查研究,收集学生家庭背景资料,切忌只凭校方主观愿望而不考虑家长的不同特点、不同心态和不同需求,此外,学校应当组织有主要领导参加的专门小组负责计划的制定、实施和监督。

(四)为家校合作提供政策支持和组织保证

在学校层面上,可以适当地组织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增强家长对孩子教育的责任感,使广大家长与学校同心协力,为学校教育多做贡献。政策支持还应当包括为学校和家庭提供适当的经济资助,使学校在为家庭提供服务时有经济保障,促使更多的家庭与学校合作。

四、总结

众所周知,教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全社会的重视、关心和支持,而家庭作为学校的天然同盟者更需进一步加强与学校的合作。如今,家校合作已是学校教育改革的一个世界性趋势。但是,由于我国教育的特殊情况,我国家校合作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仍旧存在许多亟待改善的方面。而美国在家校合作的研究和实践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科学的借鉴国外体育教学实践经验,有助于我国体育教学理论水平和教学效益的提高。

参考文献:

第4篇:家校合作的计划范文

一、家校合作的必要性

1.家庭教育的优势与不足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孩子的启蒙教师,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孩子的终身教师。“由于血缘和亲情关系,对于青少年而言,家庭教育最具有权威性,最具有感染力,而且具有天然的联系性。”“同时,家长与子女一同生活,接触最多,了解最细,更能从子女的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更具有针对性和灵活性,易于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因而,家庭教育的优势是其他社会教育难以具备的。

尽管家庭教育具有很大的优势,但是它自身也存在着许多不足。由于我国实行独生子女政策,因而对于大多数家长来说,他们都是第一次直接面对孩子在成长中各个阶段的问题。家长缺乏对孩子生理、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的研究,再加上教育理念的不足,教育素养的欠缺,许多家长往往根据自己的成长经历、生活体验来构造自己对孩子教育的基模。但是家长当年成长的环境与孩子目前成长的环境已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使得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容易发生偏差。尤其是当孩子进入青春期时,家长逐渐地发觉自己在面对孩子教育的各种问题时,越来越力不从心。此外,社会生存竞争的日趋激烈,使得家长非常希望孩子通过读书升学获得更高的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取得未来就业和发展的竞争优势。在这样的思想的支配下,许多家长都把抓孩子的学习成绩作为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忽视了孩子品德的教育和行为习惯的培养,阻碍了孩子的全面发展。

2.学校教育的优势与不足

学校是专门从事教育的机构,其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人。学校教育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采取科学的教育方法和策略,对学生进行教育和教学。学校教育的组织性、计划性、科学性和系统性,以及教育者的文化素质、思想素质和教育、教学的一切物质设施、教学环境等,都是家庭教育所不能比拟的。

然而,在人们对学校教育寄予厚望的同时,学校也面临着仅靠自身的力量无法应付来自社会各方的压力和挑战:教育经费严重不足、教育公益性弱化、教育质量下降、教育机会不均等、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不佳等等。这些问题的出现迫使学校由过去的封闭状态走向开放,开始寻求来自社会多方面力量的支持和配合,尤其是家庭教育的支持和配合。

由此可见,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都有其各自的优势和不足,必须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密切合作、优势互补,才能形成最大的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二、影响家校合作的因素

美国学者Henderson&Berla(1994)的一次调查结果表明,当家长参与到孩子的学校教育和社区教育中时,学生的表现可以产生如下诸结果:学生获得更高的学校等级和更好的学校成绩;学生的出勤率提高,完成作业的情况有所好转;需要参加补习班的学生越来越少;学生在学校中表现出更加积极的态度;学校拥有学生更高的毕业率;学生的升学率的提高。这些结果都是每一个家长和教师乐于见到的。虽然家长参与孩子的学校教育能够产生如此显著的结果,但是目前家长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教育资源却没有被有效地利用。究其原因,我们得出了以下主要因素:

1.家长方面

(1)目前我国并没有任何法律条文明确规定家长参与学校的教育既是家长的权利,也是家长的义务,也没有任何法律条文来说明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限度。这使得家长在参与学校教育的过程中容易处于尴尬的境地。(2)时间上的冲突。大多数家长拥有全职工作,而且许多工作时间又与学校作息时间重合,这使得许多家长在教师上班的时间很难或者是不能参与学校的教育。下班后,家长又担心自己与教师的联系,会影响教师的休息。因而,许多家长在不知不觉中放弃参与孩子在学校的教育。(3)家长对自己教育角色认识的不足。我国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的家校合作文化氛围,使得不少家长认为,既然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教师是经过专门训练的工作人员,那么教育子女的责任在于学校。只有在学生的成绩出现倒退时,才想到与教师联系。(4)家长和学校并没有得到真正的交流。由于缺乏有效的交流方式和平台,因而家长在与教师交流的过程中处于被告知的地位,许多教师只有在学生出现问题时才与家长进行联系,甚至把家长请到学校,希望借助家长的力量来共同解决学生出现的问题。然而,在问题产生之前,教师并没有与家长联系,借助家长的力量,防患于未然,这使得部分家长对教师的教育能力产生了质疑。此外,部分家长由于自身文化水平低下,教育理念欠缺,在与教师交流的过程中,信心不足,甚至不愿与教师交流。

2.学校方面

(1)学校领导者的态度。我国的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校长的办学理念反映了学校的办学方向。学校领导对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价值认识直接影响家校合作的程度。目前,社会对学校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部分家长因为一些教育的事情常常向教育主管部门投诉学校或教师,这使得学校和教师对于家长参与学校的教育产生了警惕,做任何事都“权衡再三”,甚至畏首畏尾。(2)教师因素的影响。首先,许多学校的班级人数多、班额大,使得教师,尤其是班主任的教学和班级管理的任务特别繁重。班主任除了要完成每天的教学工作外(上课、备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等),还要忙于班级建设、学校的日常评比等。此外,学校给予教师的教学压力、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期望以及同行的竞争,都带给教师巨大的工作压力,这就使得许多教师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参与家校合作。其次,家长的素质参次不齐,使得部分教师缺乏与各种类型的家长交流、沟通、合作的经验和能力。

三、促进家校合作的策略分析

家庭和学校是学生成长的两个最重要的场所,加强两者的合作,有利于促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两者的协调一致,形成最大的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因而,要保证中小学家校合作的顺利开展,必须采取以下措施。

1.制定和完善有关家校合作的法律、法规,为家校合作顺利开展提供法律保证

在美国,克林顿总统于1994年3月31日签署《目标2000:美国国家教育法案》,该法案把“美国学校将推进家庭和学校的合作”作为到2000年美国教育要实现的8个目标之一。之后,布什总统于2002年1月8日签署《不让一个儿童落伍法案》,它规定凡是接受联邦教育资金资助的学校,都必须有一项书面的家长介入政策,包括学校与家长合作的相关条款,学校必须与家长合作制定开发和培养儿童的计划,并与家长达成一致意见。该法案的目标之一就确保家长的参与以提高教育质量。

我国必须制定有关家校合作的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是家长的应有的权利和义务,使家长在参与学校的教学活动、管理工作、决策等方面做到有法可依。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可以依法制定符合本地区的有关家校合作的规章制度和实施细则,使家校合作逐步的走向科学化、系统化和制度化。此外,还必须建立一套严格、科学的家校合作评价体系。如可以把对于教师参与家校合作的评价,纳入教师绩效工资的考核范围,完善激励机制,激发教师的热情和积极性。

2.分级成立家长委员会,发挥家长委员会在家校合作中的作用,为家校合作顺利开展提供组织保证

我国应该成立国家、地区和学校层面的家长委员会。国家家长委员会在宏观方面对各个地区的家校合作工作给予指导,并将一些地区成功的经验进行总结,然后进行推广。地区家长委员会保障本地区家长参与家校合作的权利,并与各校家长委员会密切合作,共同推进本地区的家校合作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地区家长委员会还利用本地区各种教育资源开展活动,提升本地区家长的整体教育素养,提高家庭教育的能力。学校家长委员会,是联系家庭和学校的桥梁。学校家长委员会作为家长的代表参与学校的管理,充分享有对学校教育的知情权、参与权、评议权、监督权和决策权,了解学校办学理念和办学方向,知晓学校的各种事物(包括管理机制、日常活动、学科安排、课程设置以及学生班级情况等),并对学校的工作给予大力的支持。学校家长委员会广泛收集家长的意见和要求,反映给学校,向学校提出各种建设性的意见,协助学校改进工作,促进学校的教育改革,并将学校改进后的信息及时详细地反馈给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还可利用家长会议和各种活动来促进家长与家长、家长与学校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如让教子有方的成功家长介绍自己的育儿心得,提高整体的家庭教育子女的能力和信心。同时学校可以借助家长委员会这个平台对家长进行教育学知识和教育技能的培训,提升家长的整体教育素养,并将学校各阶段的工作任务、目标、教学要求、各学科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告诉家长,使得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协调一致,形成教育共识。

3.成立专款专项的家校合作资金,为家校合作顺利开展提供经济保证

家校合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家校合作活动的开展涉及到教育场所、活动设施、家长培训的教材和资料,教师的劳务费等等,因而它在实施的过程中需要一定的资金进行保障。对于大多数学校来说,教育经费非常紧缺,许多学校很难拿得出一笔专门的费用来确保家校合作的长期开展。因而必须多渠道地筹措家校合作资金,包括:政府投入、家长捐助、企业界的资助等,以确保家校合作的顺利开展。

4.调动广大教育工作者投身于家校合作的科研活动中,为家校合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智力支持。

作者单位:

第5篇:家校合作的计划范文

发现二 家校合作存在合作意向不一致,合作内容浮于表面,合作方式流于形式,合作效果不尽如人意的问题。

发现三 家校合作过程单向发展,学校逐渐变成家校合作的主导者和指挥者,家长逐渐变成家校合作的配合者和服从者,家校合作逐渐变异为支配与服务的关系。

发现四 家校合作的制度设计先天不足,专业服务人员缺少,针对家校合作双方的专业服务匮乏。

一、问题的提出

近几年,随着生本观念的深入,教育外延的扩张,家校合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学校必须和家庭联手、协作,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但由于受到初中公办学校办学理念、制度设计、实施过程、从业人员专业化程度等因素制约,家校合作一直在困境中徘徊。一方面是学校教育对家庭教育的僭越,家庭教育沦为学校教育的附庸,丧失了家庭教育自身的价值与意义;另一方面,家庭教育干扰学校教育,导致学校教育被动迎合,丧失了学校教育的独立性和专业性。家校合作应如何突破困境,即独立又融合,真正促进学生发展,成为家校合作新的历史命题。本文就初中公办学校家校合作的现状展开专题调查,探索加强改进公办学校家校合作的有效路径。

二、调查对象与方法

2012年4月,调研组在本区内七所公办中学随机选取八年级30%的学生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回收问卷570份。问卷由调查组发给学生家长独立完成,统一回收后由调查组进行统计分析。问卷采用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研究所心理与学习评价中心编制的家校合作问卷,共包括六个部分,涉及家长对家校合作目的的认识、家校合作的整体情况、家长参与学校教育过程中的角色等,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B·A·Cyxomjnhcknn)认为:“儿童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实现和谐的全面发展,就是两个‘教育者’——学校和家庭,不仅要一致的行动,要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始终从同样的原则出发,无论在教育的目的、过程还是手段上,都不能发生分歧。”[1]这是对家校合作最好的诠释,而本调研结果所呈现的家校合作状况远没有达到这一理想境界。

(一)家校双方对家校合作的认识不清晰

家校合作本意是集聚双方力量,为孩子的健康发展出力,而调查结果发现,家长不能正确认识家校合作的目的和作用,被动服从者居多。仅有两成家长认为家校合作可以促进自己更多地参与子女的教育,也是学校吸纳社会资源丰富学校教育的有利举措,更是自己积极参与学校教育决策的合法途径。而八成家长却认为家校合作只是“解决教育孩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近48.0%的家长认为自己没有主动参与家校合作,家校合作主要就是听从、配合教师和学校的安排而已。

不仅家长不能正确认识家校合作的目的和作用,学校教育者对家校合作的认识也不清晰。他们更多地认为家校合作就是家长配合学校做好教育,认为家长缺乏专业性知识,无法真正参与到学校教育,过多参与还会对学校教育工作造成干扰和阻碍。于是,学校逐渐变成家校合作的主导者和指挥者,家长逐渐变成家校合作的配合者和服从者,家校合作逐渐变异为支配与服务的关系。

(二)家校双方对合作价值存在理解偏差

美国学者大卫·威廉姆斯(David Wiliams)研究发现,家长在学校中渴望扮演不同的角色,其角色范围可从指导孩子或课堂辅助到参加校委会制定学校规章等。[2]另外两位学者兰根布伦纳(M·R·Langenbrunner)和索恩伯格(K·R·Thorn·bury)则把参与学校教育过程中的家长角色分为三类:“作为支持者和学习者”“作为学校活动自愿参与者,自愿为学校提供无偿服务”“作为学校教育决策参与者”。[3]

调查结果表明,家长基本以“作为支持者和学习者”身份参与家校合作,具体形式有一学期1~2次的家长开放日、学生作品展示、家长会,随机的家校联系薄、电话沟通、个别约见、家访以及参与学校培训、个别咨询学生成长问题。从调查中不难发现,现在家校合作已从最初的家长会发展到多样的形式,但尽管学校在吸引家长参与合作上动足了脑筋,但合作的有效性仍无法得到保障。(见表1)

但深入分析不难发现,这些活动基本由学校组织,家长旁观,双方缺乏深入互动,更多是单向参与。进入初中,专业化程度加深,家长“作为学校活动自愿参与者”自愿为学校制作教具、参与班级活动、课堂观摩的机会大大减少,只有约8%的家长有“作为学校教育决策参与者”的意识。这表明家长在家校合作中还是处于被动局面。学校在家长参与家校合作上往往认为“家长只是简单地推卸责任”,或对学校进行“不成熟的质疑”。面对家长的参与热情,学校基本采取“推”和“拖”的方式消极应对,或者就事论事,提什么改进什么,缺乏有效的跟进措施。

(三)家校合作过程呈单向发展,缺乏深入互动

第6篇:家校合作的计划范文

关键词:农二代;家庭教育;家校合作;有效途径

1 引言

家校合作(home—school cooperation),即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合作,是家庭与学校相互沟通、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相互参与,共同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当今教育的价值取向表明,学校不再是唯一的教育资源,教师也不再是教育学生唯一的权威。在追求高质量教育的过程中,家庭与学校的合作越来越成为各国教育改革与发展共同关心的问题,家校合作是当今学校教育改革的一个世界性研究课题。

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外出务工就业,农村劳动力在城乡之间和区域之间大规模的持续流动,一个新的社会群体——农二代应运而生。农二代有四种情形:留守子女、“准单亲”子女、进城子女、流动子女。其教育问题有其特殊性,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政府的高度重视。由于诸多因素和障碍,农二代家庭教育结构和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亲子教育被削弱或消解,家校合作教育功能明显弱化,学校教育也深受影响。本文在参阅大量文献资料、梳理相关理论的基础上,以西部数县为研究样本,以农村留守子女为重点,通过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相结合,对中小学领导、教师、学生家长进行了广泛调查,讨论了农二代家校合作教育有关问题,以探讨农二代家校合作教育有效途径。

2 家校合作研究现状

在发达国家,家校合作具有相当长的历史,并积累了宝贵经验。美国早在1897年初就成立了历史久远且规模最大的“家长教师联合会”(PTA)。二战后,PTA被引入到日本的教育改革之中,该联合会致力于沟通学校与家庭、社区的联系和创造一个有利于青少年成长的环境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成为学校教育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教育力量。英国家长担任“教学助手”,法国配备家校之间的“协调人”,欧洲国家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开展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管理的课题研究。1998年4月,欧洲七国(苏格兰、奥地利、比利时、法国、意大利、荷兰、葡萄牙)开展了“关于家长参与学校教育项目的研究”。这些研究的目的旨在促进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推进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新加坡在“学校一家庭一社区”三维教育网络的构建中,教育发展达到了新的高度。我国港台地区也很重视对这一问题的研究。

在我国,近二三十年中,家校合作在理论、实践的各个方面都受到了社会各界尤其是教育界的广泛重视,成为学校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家校合作实践方面,教育工作者不断的更新家校合作的概念,补充家校合作的内容,探索家校合作的形式,在学校教育实践中积极主动地争取来自家庭的更多支持和配合,将家校合作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理论研究方面,在借鉴国外相关理论和分析国内现状的基础上,许多学者对家校合作的概念、内涵、价值等理论问题进行了研究,发表了很多研究成果。但与国外相比,我国家校合作的研究还存在很多不足,学术界关于家校合作的研究起步较晚,理论探索少,比较零散,现有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概念、内涵、原则、分类、模式等方面的建构,对家校合作的特点、理论基础研究较少;对国外的理论引进、译介较多,本土化研究薄弱;研究的视角比较单一,对现存问题的分析比较笼统,没有将其置于不同的视角或背景下,重复性强;现有的研究主要以城市为主,对农村家校合作尤其对留守儿童的家校合作研究少而且零散,对农村家校合作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认识还不够深刻,对策研究及相关的理论研究也不完善,有些研究是对城市家校合作的移植,缺乏针对性。

3 家校合作的理论背景和实践模式

3.1 家校合作的理论背景

目前,家校合作在各个国家的教育改革中备受关注,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提出了许多理论框架,分析家庭-学校-社区关系,为家校合作的实践提供了全面、有力的理论依据。

3.1.1 社会资本理论

社会资本理论是美国社会学家科尔曼(Coleman.J.S)在二十世纪八十年引入教育研究领域的,他指出,社会资本是内在于家庭和社区组织中的整套资源,它们有利于儿童或年轻人的认知以及社会发展。这些社会资源因人而异,极其有利于儿童和青少年的人力资本的发展。就教育来说,科尔曼将社会资本分为家庭内社会资本和家庭外社会资本,前者包括父母对孩子的关注、投入、教育期待、亲子问的互动,而家庭外社会资本是指父母在社区内的社会关系,包括社区邻里关系、与子女的教师联络、与子女的朋友和父母认识、师生关系等。在通过对美国公立学校、私立学校、教会学校的深入调查之后,科尔曼发现,在社会资本相对高的教会学校中,学生的辍学率相对于社会资本低的公立和私立学校来说明显的低,而学业成绩相对较高。这一现象说明通过加强学校、家庭和社区之间的联系和沟通增加社会资本可以增强教育效果,促进学生的发展。科尔曼的社会资本理论对美国的家校合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它促使家校合作进一步扩大和发展,使学校开始重视与家庭、社区的合作关系,家长、社区等社会机构开始参与到孩子的学校教育中,充分利用家庭内社会资本和家庭外社会资本。

3.1.2 发展生态学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布容丰布任纳(Bronfenbrenner,U)的发展生态学理论(the ecology of humandevelopment)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与其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交往和影响的结果;而人的生态环境,是由家庭、邻里、学校和社会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等一系列不同层次和结构的生态系统所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每一个层次和结构不同的系统,因其与个体之相互关系的独特性,而对人的发展产生特殊的影响。生态学的理论注重了家庭、学校和社会其他机构之间对人的教育的交互作用,但是没有考虑到各机构影响力的积累与协作,忽略了三者整体力量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3.1.3 重叠影响阀理论

重叠影响阀理论是由美国学者爱普斯坦(Epstein.J.L)等人基于生态学的解释框架和科尔曼的社会资本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爱普斯坦提出的重叠影响阀理论将学生置于家庭、学校和社区关系模式的中心,认为,孩子们成长所依托的家庭、学校与社区都抱有相同的目标,承担着共同的任务,它们之间经常进行高质量的沟通和互动。这样,学生就可以从各种机构中感受到关怀,从各种人那里接受到相同的有关学校的重要信息概念。学校、家庭和社区这三个背景实际上对孩子以及三者的状况、关系发生了重叠的影响。重叠影响阀是对生态学理论的补充和社会资本理论的发展,在对儿童的教育过程中,家庭、学校和社区的影响力会不断的积累,将儿童置身于一个关怀性社区之中,改变了家庭与学校的影响力是依序的认识趋向,增强了家庭、社区对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参与,更好的促进了三者之间的联系。

3.1.4 权变管理理论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在美国形成了一种新的管理理论,“权变管理理论”。这一理论的核心是力图研究组织的各个子系统内部和子系统之问的相互联系,以及组织和他所处的环境之间的联系。教育是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它与社会的其他系统之间具有高度的渗透性。近些年来,随着教育类型一体化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学校、家庭和社会必须共同承担教育的责任,构建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三者之间应该互相影响、互相配合、资源共享、协调一致,共同促进教育和儿童的全面发展。对于家校合作来说,现代社会的复杂多变和教育要求的不断提高,使学校教育不可能仅凭自己单方面的力量来实现教育目标,学校教育正越来越多地受到家庭、社会系统的影响。因此,学校要努力摆脱过去和家庭、社会在儿童教育方面相脱节的错误做法,注重三者的相互沟通和联系。这就要求学校要从封闭转向开放,制定新的管理措施和政策,充分利用家庭和社会的教育资源,鼓励、吸引家庭和社会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到学校教育中来。

3.1.5 协同学理论

协同学是系统科学的新分支,创立者是德国斯图加特大学教授、著名物理学家哈肯。他认为,客观世界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系统:社会或自然界的,有生命的或无生命、宏观的或微观的。这些看起来完全不同的系统内部都具有深刻的相似性,那就是各系统内部的各子系统之间受相同原理支配,这个相同原理是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影响而又相互合作形成的协同效应,成为协同系统。教育这一社会现象在实现其社会功能和个体功能过程之中,需要其系统内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协调。家校合作正是教育系统内各子系统之间协同效应的表现。家校合作使学校、家庭、社会各系统之间形成协同效应,学校教育居于系统的主导地位,指导家庭教育,协调社会教育,使教育系统不断向着平衡、和谐、有序状态发展。

黄河清所著《家校合作导论》列举了“社会交换理论”、“符号互变理论”、“利益群体理论”、“包容理论”、“共同责任理论”等理论依据,用于分析家校合作。

3.2 家校合作的实践模式

国内外学者对家校合作的模式有许多阐述。在国外,具有代表性且被广泛认可的理论是戈登的三种模式说,即家庭影响模式、学校影响模式、社区影响模式。

爱普斯坦(1990)指出,全面的家长参与应包含六种类型:亲职教育、家长协助子女学习、家庭与学校沟通、家长义务工作、家长参与校政、学校与社区建立协作关系。这一模式在国外具有广泛影响。

美国学者斯维普(Swap,1987)受家校分离式影响理论、嵌入式影响理论和重叠式影响理论的影响,探讨了学校用来抵制或者鼓励有效的家校合作的四种实践模式:保护性模式、家校单向传播模式、课程充实模式和合作模式。

美国学者穆勒(Muller,1988)运用美国国家教育长期研究的数据,将家校合作的模式归结为“以校为本”和“以家为本”两种主要模式。

国外学者设计的家校合作的方案中,运用了许多不同的策略。这些家校合作策略中,直接针对教学和学习活动的称之为直接策略:与教学和学习活动并不直接有关,但是支援教学活动的,称之为中介策略。与教学活动无关的教育活动称之为边缘策略。

在国内,有以地区为主本的合作模式,多元参与教育合作模式等,使用最多的家校合作模式理论是“以校为本”和“以家为本”两种模式。我国学者马忠虎编著的《基础教育新概念:家校合作》一书中,对有亲模式做了较详细的介绍。国内学者在实践层面提出了一些操作步骤。主要有:王维荣在其“我国家校合作中的问题与对策”一文中提出了家校合作的四个步骤:谭虎等在“努力构建家校合作的教育机制”中提出了家校合作的五个步骤:杨天平在“美国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管理的六项标准”中提出了五个步骤:香港大学学者何瑞珠(Esther,Hosichu)根据香港地区家长参与的重心,将家长参与活动分为家庭为本、学校为本和社区为本三大范畴。在《家庭学校与社区合作:从理论到实践》一书中综合爱普斯坦及韦氏(Weiss)的模式,提出家校合作的六个步骤。对各种模式加以综合,归纳出家校合作的内容、操作路径分别图1、图2。

4 农二代家校合作教育现状分析

4.1 现状分析

为了解农二代家校合作教育现状,参照国内外相关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并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从家校合作的基本情况、合作的内容和形式、合作的效果三个维度,自行设计编制了家校合作现状调查问卷。通过实地考察学校、个别访谈,以及对教师、学生和家长进行无记名问卷调查等形式,以甘肃三市五县农村学校为样本,以留守儿童、隔代教育为重点,对农村家校合作教育展开调研,共获得有效调查问卷757份,其中教师问卷252份,家长问卷505份。

4.1.1 对教育责任的理解:学校为主家庭为辅

教师和家长普遍认为,对孩子的教育责任的分担,应该以学校为主家庭为辅。频度分布为:学校为主家庭为辅>家校均担>家庭为主学校为辅。

4.1.2 对家校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认识:有必要,可行

大多数教师和家长对家校合作教育持支持态度,认同家校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家长的支持态度,为家校合作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4.1.3 合作方式:家长会为主

合作方式以家长会和电话联系为主,合作渠道比较单一,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名存实亡,徒有虚名,家长开放日、亲子互动等方式应用少,家访渐受冷遇,家校结合处于放任自流的状况。制约了家校合作功能的发挥。

4.1.4 合作时机的选择:非常规事务为主

家校合作主要是在学生学习和思想出现异常时,以解决问题为主,没有形成常态性工作,缺乏持续性。

4.1.4 合作内容的关注:学习成绩为主

家长和教师对家校合作内容的关注点基本趋于一致,尤其在孩子的学习成绩方面,家校双方达成了高度共识。说明家校合作双方具备合作可能和基础,有利于家校合作机制的建立和发展。但是,明显存在合作内容狭窄,忽略了学生能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4.1.5 交流的频度:有时有

教师参与家校合作很不平衡,以班主任联系为主,表现出教师开展家校合作的专业性不强。学校对家庭教育的指导也只是偶然发生。

4.1.6 家校合作对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产生的效益:有效益

大多数家长和教师从家校合作中得到了收获,对家校合作的认识有所提高,对家校合作产生的效益持肯定和支持态度,评价积极。

4.2 特征

综合分析各种调研材料,农二代家校合作教育呈现出以下三种结构特征:

4.2.1 一般性合作

在一般型家校合作教育中,家长和学校或教师之间存在低层次的沟通和交流,其目的主要是了解学生在校和在家的表现,通常着眼于一些常见的一般性、常规性的事务。这种类型的家校合作教育在农村最具普遍性,虽然时效性好,对于维持基本教学秩序具有一定作用,但是计划性和前瞻性差,其合作仅停留在较低层次。

4.2.2 随机性合作

在随机性家校合作教育中,各合作主体没有明确的合作意愿和意向。家庭与学校双方彼此缺乏经常性的沟通,家长和教师的合作具有偶然性。并且,这种偶然的交流范围狭窄,除非一些重大、突发的非常规性事务,双方很少走到一起。

4.2.3 主导性合作

在主导型家校合作教育中,学校、教师是主导,要求家庭、家长积极配合,家校合作教育的目的性、计划性、系统性都较强。但是,这种做法不是一般农村学校所能企及的。因此,虽然这种类型的合作较为理想,但并不是所有学生家长都有条件、有心情予以配合,较难推广。况且,学校主导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家长这两个参与主体的参与积极性,从而造成家庭、家长对学校、教师的另一种依赖。

4.3 存在的问题

综合分析调查结果,目前农二代家校合作教育主要存在如下问题:(1)组织松散,管理不足,家校合作缺乏保障机制。(2)渠道单一,时间拮据。制约家校合作功能的发挥(3)内容狭窄,深度欠缺。忽略学生能力、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家庭教育指导内容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4)单向为主,缺乏互动。合作中教师和家长角色定位不当。(5)质量不高,频率不足。家校合作多以“解决问题”为主,只有“问题”出现才能激发大多数家长和教师的合作需求,合作层次不高。(6)学生在家校合作中的作用没有得到发挥。

上述问题与多数学者同类研究结果相一致。

4.4 障碍分析

4.4.1 社会因素

(1)农村生活环境不佳。中国西部农村生活环境仍然处于贫困和落后阶段,生产与交通的长期滞后影响着家校合作教育。虽然近年国家减免了农业税,并且对农村基础教育实行“两免一补”,但是现在农村经济的主体依然是传统的小农经济,效益差;对于外出务工人员,由于受自身素质约束,多从事建筑、制造、服务等简单的体力劳动,时间和精力不足成为影响参与家校合作教育的主要障碍。

(2)农村优质教育资源紧缺。在受教育方面,农二代上学难问题普遍存在,成为弱势群体,缺少先天的资源优势。

4.4.2 家庭因素

(1)时空受限。为了生计,多数农民外出务工,流动性大,远离家乡,远离子女,时空隔离,形成了留守子女、“准单亲”子女等农二代类型,家庭教育结构和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亲子教育被削弱或消解,对家校合作无暇顾及,鞭长莫及,影响学校教育。

(2)家长信心不足。农村学生家长与教师之间社会地位的差异、文化水平的差距,导致家长仰视教师,缺少心理沟通,在心理上与学校和教师产生障碍和隔阂,处于被动地位,对讨论教育问题缺乏自信。

(3)家校合作能力欠缺。农民工自身知识浅薄,学历层次和文化素质低,缺乏教育素质的训练和指导,虽有望子成龙之心,缺少点石成金之术。对子女学业方面的辅导力不从心,对子女的教育缺乏必要的技巧和能力。

4.4.3 学校因素

(1)教师的时间精力不足。农村中小学教师工作量大,班级规模虽小,但工作时间长,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用于常规的教育和教学工作,还要准备应付一项又一项的“突如其来”的教育改革提出的新要求,因而无法熟悉所有的孩子以及他们的父母。同时,如果学校的价值观和规章制度不支持教师与家长合作,教师就不能得到物质支持或者弹性工作制的时间补偿,导致他们与学生家长之间的交流非常少。

(3)教师合作能力受限。目前的师范教育,包括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并没有向教师提供有关家校合作的专门训练,教师缺乏家校合作的技巧和能力。部分教师对现代教育理念的认识和理解、对教师职业的归属感、对教书育人工作的热情和投入欠缺,使农村家校合作教育难以开展,不能落到实处。

4.4.4 管理因素

(1)教育评价机制单一僵化。现今农村中小学的教育评价机制并不完善。教育评价多以教师对学生学业成就进行一种量性的、结果性的评价,学生并没有参与对自己的评价。而随着以学生考试分数的量化评价方法被广泛应用,家长同样只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而忽视了其他方面。前述家校合作教育内容和形式的单一,便是这种单一僵化评价机制的产物。

(2)没有相应的政策法规保障。基于家校合作的重要性,有必要使其成为学校和社会的一项常规性的工作,一种制度。而要成为制度,相应的政策法规保障是必不可少的。家校合作关联到社会系统中学校和家庭两个方面,它们的合作需要来自各方面的组织协调,尤其是教育主管单位的管理。管理缺位,造成农村家校合作的组织机构松散、机制不完善,多数学校没有统一、正规的家校合作组织以及有效的评价机制,教育主管部门对于家校合作活动也没有明确的、完善的规定和政策制度的保障,从而使家校合作的现状不容乐观。

5 改进策略

5.1 升华合作理念

尽管教师和家长对家校合作的态度和认识基本达成共识,但是这种认识并未内化为理念和意识,行动上未能形成自觉行为,需要政府、学校、及研究人员共同推动。如果家庭与学校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性质上、在学校和家长的角色上、在家校合作的性质上具有新的观念,那么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合作的障碍。

5.2 创新合作模式

前文已经介绍了多种有关家校合作操作层面的实践模式,均有借鉴价值。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引发了教育体制、教育观念、教学模式等各方面的深刻变革,网络环境赋予“家校合作”更深的含义,也给家校合作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和合作方式。网络的时空跨越性,使得参与合作的教师和家长可以在任何时间和地点进行网上的交流和互动,解决了农民工远离家乡远离子女远离学校家校沟通时空受限的难题。基于网络的互动式交流,既克服了传统单向交流的弊端,也符合家长的实际需求,逐渐得到广大家长的欢迎和认同。基于网络的“三位一体”的互动合作模式如图10。

5.3 制定政策法规

健全的法规政策是家校合作的重要保障,是家校合作的重要支柱,也是维系和促进家校合作的重要手段。政策和法规的建立有利于实现家校合作的正规化、系统化,也有利于提高家校合作的效率。

5.4 提高合作能力

提高家长素质和能力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工作。目前而言兴办家长学校,开展家长教育是一种可行的权宜之计。定期有目的、有计划地培训家长,介绍家庭教育的知识、经验和方法,不仅提高他们的素质,加强对家校合作的认识,还可以密切家长与学校的关系,加强沟通,培育良好的合作基础,实现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相互补充、协调配合,促进孩子向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

教师的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应加强家校合作技能的教育,教研活动就经常性进行家校合作方面的交流,提高教师实施家校合作的能力。

5.5 建立合作的组织

组织机构是家校合作活动的重要载体。家校合作组织机构的建立与完善可以避免合作过程中的组织松散、管理不善等问题的出现。各农村地区和学校可根据各自不同的情况设立如村家校合作领导小组、家长教师委员会、家长学校等地方性家校合作组织,以利于保持教育目标、内容、方法、途径、评价等方面的同步性、一致性,形成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合力。

第7篇:家校合作的计划范文

【关键词】小学;学校;家长;心理健康

小学教育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能力培养,还需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家长和学校的互动合作,共同展开心理教育活动,结合实际进行分析,提升彼此的关注程度,双方共同努力,不断的进行探索,才能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打下好的基础。

一、家校合作的意义

对于小学生展开心理健康教学的目标是为了帮助学生养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其和校园内的其他教育具有差异性,需要同时重视教育互动、实施环境、教育氛围、教育对象。环境对于小学生产生的心理影响是巨大的,环境具体划分为小环境和大环境,大环境为整个的社会或是自然环境,小环境为组织、社区、家庭、校园等。针对小学生来说,家庭和学校为产生影响最大的两个方面。家校合作,借助家庭教育的力量,对于各种可能出现的小学生心理疾病有效预防,家庭教学是对于校园教育内容的一种有效延伸,甚至影响到教育效果的成败,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能过分依赖校园内部的健康教育,家庭方便需要积极的加入,根据具体的理论指导合理设计,为校园教育提供有力的支持,通过双方面的监督帮助,提升学生的综合心理素质,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二、具体的合作方法

1.提高观念意识

目前部分的小学生家长认为,心理教育是学校的工作,最后的教育成果完全由学校决定;部分家长过分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不关注学生的品德和情感需求。同时校方觉得学校负责专业教育,其余的情感教育和心理健康问题需要家庭关注。学校以及家长片面性的认识,造成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被完全忽视,双方都没有及时关注,造成儿童的情感缺少,产生严重后果。面对这种现状,家长和学校都需要重新认识,颠覆自身错误的观念,真正的思考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明确自身在心理健康中必须承担的责任。学校和家长及时的交流和沟通,共同为促进心理教育活动的展开提供力量。学校方面借助家长会、家长手册、家访、校讯通等方式积极和学生家长联系,让双方逐步认识到自己扮演的角色和应尽的义务和责任,观念的改变是后期合作的基础。

2.联动活动机制

家校合作关系到三个主体,学校、家长、学生,为了促进合作教育模式的落实应用,发挥应有的效果作用,学校和家庭之间需要建立针对心理教育的联动机制。通过科学合理的活动计划提高双方的联系,稳定双方的关系,通过合作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落实。学校需要定时的举行家长会谈,或是亲子互动活动,让学生的家长聚集到一起,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方式、内容、时间、手段展开全面的讨论研究,教师和家长及时交流,让家长对于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具有了解,双方共同制定策略,提高配合效率。在家长的监督下,学生在家庭中保持好的态度,坚持正确的习惯,逐步提升学习的热情和信心。经过研究分析发现,很多小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为校内成绩不理想,感觉到巨大的心理压力,失去学习的良好体验和感受,逐步将自身的兴趣转移到打架、游戏、网络空间中,长期发展产生心理问题。面对这些问题,家长需要对于学校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计划具有大致的了解,针对性的对于学生进行适当疏导,家庭生活中不给予学生过多的压力,平时避免应用过于激烈的言语,逐步降低学生心理压力,调节心理状态。

3.构建协调结构

学校需要建立专业的机构,为家校合作的良好运行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构建系统化科学的指导体系,实现家长委员会、关键负责人、行政领导各方面的良好协调,让各个方面教育者在有序的指导下,共同努力,为计划落实奠定基础。家长和学校的教育职责需要明确,主要负责人需要针对管理方针,重视促进家长和学校的互动监督和扶持,保证合作教育落实中的有序性和高效性,各种的教育活动或是方案应用到实际中,避免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主义化。专业结构内部的工作人员需要调查分析合作的具体状况,通过及时有效的回馈,为后期的改革和完善提供指导意见,为长期的发展提供可能。家长和学校需要明确的是学生的主体性,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学生的健康快乐成长,整个教育实施环节中,需要重视学生的感受和意见,激发小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帮助学生逐步认识自身、完善自我。家校合作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征,主动和学生进行交流,互动,及时发现学生的疑惑和困扰,通过引导让学生自愿的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中。

4.加强心理指导

家长教育观念初步转变后,后期的落实中时常出现偏差,最明显的状况为学生的考试成绩落后或是达不到预期目标条件下,家长会采取一定的措施,造成学生的心理压力,感觉到焦虑、恐惧、害怕,并且很多的家长和学生沟通中关注点是学习成绩,在日常中不自觉提升学生的紧张感。家长教育观念的转变应该彻底,家长自身需要构建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日常的沟通交流中采取理性的态度。学校需要定期的对于家长展开专业的培训或是指导,让家长深入认识到小学生的心理状态概况,帮助家长分析学生的心理特征、发展规律,讲解正确的教育方式。提高家庭方面的综合教学水平;学校方面把握学生共性的条件下,考虑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因材施教,通过家庭和学校的有效合作,真正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做出正确的选择,起到正面积极的效果。

总而言之,小学教育工作中必须关注学生的心理状况,学校和学校通过合作,设计出符合实际应用的心理健康实施计划,加大宣传力度,提升家长的认识水平和参与程度,对于实施的状况进行监督和管理,真正将心理健康教育落实到应用中,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第8篇:家校合作的计划范文

关键词:职业教育 校企合作 现状 路径

课 题: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 校企深度合作创新办学模式的实践与研究 ”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负责人:白桂彩 (课题编号:D/2011/03/028 )。

近年来,笔者学校在校企合作的实践中,在专业发展规划、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建设、实习教学、能力评价、研究开发、招生就业、学生管理等方面与企业进行了不同深度的合作,实践了“引企入校”的校企合作模式、“办校进厂”的深度合作办学模式。校企合作对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作者结合所在学校校企合作的实践,对目前校企合作的现状作如下的分析和思考。

一、校企合作的内涵

校企合作是教育机构与产业界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等领域开展的各种合作活动的总称。核心内容主要是职业学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培训中进行的合作。职业学校和相关企业或行业在共同育人方面遵循平等互利的原则进行优势互补的合作,是将学校的教育资源和企业的各种资源进行整合,学校把课堂建到企业,让学生在工作过程中学习,实现学生在“做中学”,师傅在“做中教”。校企合作是教育系统和生产系统的结合,如何建立新的合作机制,是保证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的关键。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企业根据需要,直接参与学校的专业建设、教学计划的制订和实践性教学等人才培养工作, 职业学校充分利用企业的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依托企业进行教学、科研工作,共同培养满足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同时,在校企合作程中,构建校企合作德育新模式,使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合。

二、校企合作的现状

对校企合作的程度进行分级,可以分成以下三个级别。

1.浅层次合作

企业加入职业学校的专业指导咨询委员会,定期到合作学校交流,沟通用工信息;安排学生参观或参加各种形式的见习、实习等;也可派技术人员到职业学校开讲座。校企浅层合作的特点是一次性,没有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2.专向深度合作

学校与企业在某一方面或者某几方面开展比较深层次的合作。学校在专业方向按企业所需进行确定,在企业建立实习基地,建立专业专家指导委员会和实习指导委员会;聘请行业(企业)的专家、能工巧匠等作为指导委员会成员,与企业签订专业实习协议,逐步形成产学合作体;学校为企业提供咨询、培训等服务,建立横向联合体,成立董事会;邀请国内外的企业家、专家、学者及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参加董事会,争取社会相关行业、企事业支持学校发展,建立由知名专家参加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制订可行的专业教学计划,按岗位群的分类,确定专业能力结构和非专业能力素质的群体要求,根据企业的需要进行人才培养等。

3.全面深度合作

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模式与行业、企业的实际需要相适应,形成积极互利的关系。校企深度合作,一方面将校企合作的链条加长,另一方面将校企合作的面扩大,双方接触点增多,相互依赖性增强,逐步形成产业带动专业、专业促进产业的局面。学校、企业采取双方共建、利益共享,集体制、管理、利益、基地、就业为一体的新型紧密性合作办学模式。校企合作,深度融合,学校和企业逐步形成互补递进的利益共同体,学校教育和企业人力资源得以优化配置,相得益彰,实现“双主体办学,双主体育人”的一体化办学模式。

三、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1.政府支持不到位

目前,政府在宏观政策上对校企合作给予支持和鼓励,但还缺乏相应法规和有力的财政支持,税务、人事、教育等部门分属不同的系统,部门之间的政策和法规缺乏衔接,特别是对企业鼓励和支持的政策不够具体,没有可执行的细则,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企业与学校合作积极性和主动性的调动。

2.学校和企业对校企合作认识不到位

学校与企业存在本位主义思想,认识上有一定的片面性。学校认为自己是国家办的公有制学校,与企业分属两种体制,很难融合;企业认为办学是政府的责任,企业应该把资金投向赚钱快、利润高的行业,而不是做公益事业。这无形中增加了校企合作的阻力和障碍。

3.校企合作缺乏健全的校企合作机制

健全的校企合作机制是校企合作的保障。缺乏有效的合作机制,合作会陷入被动。在笔者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中,明确企业负责土地和土建工程的基础设施,学校负责教学设备、行政办公、学生生活用设备和设施,双方通过AA制的形式共同构建厂中校。但双方都认为自己应该是学校的主人,具体管理学校的执行者无法协调校企双方诸多领导的意见,导致了校企合作的实体在运行过程中出现了误解和僵局。

四、校企合作的路径分析与建议

1.提升对校企合作的认知

意识形态决定行为,只有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到校企合作的重要性及社会需求,才是做好校企合作的原动力。政府、学校、企业、学生、家长等各个层面要对校企合作的意义达成共识,校企合作才会有良好的氛围。尤其是双方的全体员工、全体教师要拥有社会责任感,理解校企合作的必要性,摆正各自在校企合作中的心态和位置,校企合作才能无阻力、平稳地进行。

2.制定校企合作的管理制度

政府要制定校企合作方面的管理制度,让校企合作制度化,让校企合作有章可循。校企合作不能停留在情感合作的层面上。学校、企业应该在政府提供的制度化、法律化的平台上,在诚信互惠的基础上,共同致力于培养社会需求的高技能人才。这样校企合作才能走上良性循环的

轨道。

3.健全校企合作机制

政府要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政府指导、企业参与、学校主动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对于校企合作的双方,要建立和健全校企合作的领导机制、运行机制和评价机制。成立校企合作领导小组,由学校和企业的决策者共同组成,职责是制定校企合作发展规划,包括:制定合作战略,对合作的重大项目予以决策,制定出校企合作的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领导小组制定的发展规划交给具体管理学校的运行小组独立执行,由执行者实现领导小组的目标和规划,执行小组只向领导小组汇报工作,而不是具体听从哪一位领导的意见。最后由评价组科学、透明地评价校企合作的运转效益及社会效益。通过笔者学校办学进厂的合作历程,笔者深深感到健全的校企合作机制体制是校企稳固合作的保障。

4.发挥行业引导作用

行业组织应该提供该行业人才的需求情况,规范专业设置,开发专业教材等。教育部门应该与行业组织一起制定人才培养标准和人才培养的评价体系。在行业企业的引领下、指导下,校企合作才能更贴近企业、贴近社会。

参考文献:

[1]张亚军,徐亚娜,等.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研究述评[J].职教论坛,2008(12).

[2]雷久相.高职校企合作的创新视角[J].职业教育研究, 2007(4).

[3]张健.校企合作制度建设若干问题的探讨[J].职教通讯2011(7).

第9篇:家校合作的计划范文

【关键词】校企合作 工学交替 原则 模式 措施

根据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笔者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制定校企合作实施方案。开展校企合作,是提高办学综合实力的重要举措,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

一、校企合作原则

(一)服务原则

为企业服务是校企合作的指导思想,决定着校企合作的成败。学校应深入企业调研,了解企业人才需求、技术需求状况,积极为企业开展培训活动。

(二)互利原则

校企合作双方互利是校企合作的基础。企业有权根据学生的能力对学生进行选择,学生也有权选择企业。

(三)统一原则

校企合作是双向活动,校企双方的利益与责任必须高度统一,必须统一领导,统一管理。

(四)互动原则

学校定期组织专业理论教师到企业现场培训,聘请企业专家、能工巧匠来学校开办讲座。通过校企互动,学校教师在企业学到了实践知识和能力,企业技术人员增长了理论知识,实现了理论与实践一体化。

(五)院长负责原则

成立以院长为组长,副院长为副组长的校企合作组织机构。领导小组主要职责有:1.研究、确立校企合作的指导思想;2.领导、组织校企合作的实施工作;3.建立校企合作的相关机制;4.总结经验,不断改进,持续提高。

二、校企合作任务

每个专业方向至少要建立两至三家有实质性合作、专业对口、相对稳定的校外合作基地。校外合作基地应是该行业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企事业单位,在技术、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处于同行业领先的地位。校企合作基地的基本任务为:1.接受学生参观、生产实习、顶岗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2.接受教师参观、调研、双师型教师的培养;3.实现资源共享,互派专业人员讲学,培训;4.共同参与人才的培养;5.优先满足合作基地的人才需求;6.新技术、新工艺科研合作。

三、校企合作模式

校企合作在于通过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合作模式可以灵活多样,检验的标准是是否促进了双方共同发展,双方是否满意。

(一)订单模式

学校与企业签订联合办学协议,学校录取学生时与学生、家长签订委培用工协议,企业录用学生时与学生的综合测评成绩挂钩,实现了招生与招工同步,实习与就业联体。校企双方共同制订教学计划、实训标准;学生的基础理论课和专业理论课的学习任务在学校完成,生产实习、顶岗实习在企业完成。

(二)工学交替模式

工学交替是指企业因用工需求,向学校发出用人订单,并与学校密切合作,校企共同规划与实施的职业教育。其方式为学生在学校上理论课,在合作企业接受职业、工作技能训练,每学期实施轮换。

(三)顶岗实习模式(“2+1”“3+1”“4+1”模式)

“+1”模式是指在校专业学习2年、3年、4年,最后一年顶岗实习,采用学校推荐与学生自荐的形式,到用人单位进行为期半年以上的顶岗实习。建立标准化的流程(教学―实习―就业),它的实质是:一是注重实用技术;二是毕业可拿双证(毕业证和资格证);三是保障就业。

(四)成立专家指导委员会

聘请行业专家、企业领导与学校教师共同组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明确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确定专业教学计划的方案;提供市场人才需求信息,参与学校教学计划的制订和调整;根据企业、行业的用工要求及时调整学校的专业计划和实训计划,协助学校确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四、校企合作质量保障措施

(一)合作企业实行挂牌,签订协议,明确职责,规范双方的行为。学校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保证企业用人的优选权,为企业提供培训、技术等方面的支持。企业提供设备、场地及人员的支持,为学生安排实训任务。对已签订合作协议书的单位,建立定期联系,了解校企合作信息,实现资源共享。

(二)全面推行劳动就业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调动学生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三)学校制定相关制度来规范校企合作工作,明确各部门职责,建立校企合作考核指标和奖惩措施,将开展校企合作工作情况纳入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不断检验、改进校企合作工作。

五、领导组织机构

为使校企合作培养技能人才得到真正贯彻落实,得到实效,从而为学校增添发展后劲,经学校研究决定,成立校企合作领导组。

组长:院长 副组长:副院长若干 成员:若干

办公室主要职责包括:一是组织实施校企合作方案及建章立制工作;二是选择合作企业,明确合作目标、内容、方式等;三是组织、实施校企合作的具体实施工作;四是总结经验,加以改进,保证持续提高。

六、校企合作目标

(一)以培养企业急需的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等高技能人才为重点。

(二)实现合作模式的多元化,以坚持服务行业为主,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实施联合培养。

(三)坚持培训后备高技能人才与加强企业在职职工高技能培训并重。

(四)力争建成企业职工高技能培训基地。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