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体育学科课程标准分析范文

体育学科课程标准分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体育学科课程标准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体育学科课程标准分析

第1篇:体育学科课程标准分析范文

要想实现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目标,传统的学科课程和技能培训已经力不从心,这是因为:①学科课程按照知识系统性机械地认识社会、技术与个人的关系,把学习理解为一个书本过程,忽视工作世界的整体性,忽视知识与工作的联系,无法实现学习的迁移性(transfer);②传统技能培训强调点状的操作技能训练,由于缺乏将其进行整体化链接的综合性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因此无法获得对综合职业能力形成过程极为重要的“工作过程知识”和“背景意识”。培养综合职业能力的课程需要一个特别的、合适的“内容载体”,这个载体就是“学习领域”。可以说,构建以学习领域为典型代表的理论实践一体化的综合课程,已经成为我国深化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事实上,学习领域并不是职教所特有的概念和课程模式。在教育学中,学习领域是按照学习内容性质的不同所划分的学习范畴。20世纪后期,划分学习领域已经成为学校教育课程发展的一种共同趋势。普通教育经典的学习领域一般与学科知识领域相对应,如道德伦理与价值观、语言、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等(拉塞克/维迪努)。近年来,海内外新型课程标准已更多开始采用非学科化的学习领域,如美国加州体育课程标准分为运动技术和知识、自我表象和个人发展、社会发展三个学习领域;2001年台湾普教课程改革也用学习领域取代传统“学科”概念,设立了健康与体育、社会、自然与生活科技等七个学习领域。可以看出,普教学习领域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是建立学习者个人与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的联系。

在职业教育,学习领域是以一个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为基础的专业教学单元,它与学科知识领域没有一一对应关系,而是从具体的“工作领域”转化而来,常表现为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综合性学习任务。通过一个学习领域的学习,学生可完成某职业的一个典型工作任务,处理一种典型的“问题情境”;通过若干系统化的学习领域的学习,学生可以获得某一职业的职业资格。学习领域课程的特点是:①课程目标是综合职业能力和素质培养,在发展专业能力的同时,促进关键能力的发展;②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在满足企业岗位要求的同时,获得职业生涯发展潜力;③学习内容的基础是来源于工作实践的、某一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④学习过程具有工作过程的整体性,学生在综合的行动中思考和学习,完成从明确任务、制定计划、实施检查到评价反馈整个过程。

与学科课程相比,职业教育学习领域课程有以下不同:①课程目标不再是获得事实性知识和岗位技能;②课程的核心内容是“如何工作”而不仅仅是如何操作;③教学过程在贴近工作实践的学习情境中进行,与工作有直接的联系;④教学组织中依据学习任务组成教师团队。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学习领域的共同点是:它们都超越了学科范畴,试图建立学习者与未来的工作或社会生活的直接联系。

学习领域与目前很多职业院校实施的项目课程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这主要表现在:①学习领域常常以教学项目的形式出现,但不完全是教学项目,有时只是一些工作过程结构不完整的学习情境;②项目课程的随意性较大,而学习领域是经过整体化的职业分析得到的一个课程系统,学习领域课程更加关注课程之间的关系,关注课程的系统化结构,是项目课程的升华。

第2篇:体育学科课程标准分析范文

各市、州教育局:

为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进一步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和省政府《青海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青政〔2015〕71号)精神,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要求,结合我省实际,现就推进我省高中阶段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从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多样化人才的培养和维护社会公平出发,深化高中阶段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改变单纯以考试分数为招生录取依据的做法,实行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模式,并与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相衔接,发挥考试招生制度的正确导向作用,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高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水平,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多样化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需要。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全面育人。关注学生品德发展、学业水平和身心健康等共同基础奠定,注重培养学生兴趣爱好,实行全科开考,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2.坚持普职并重。统筹高中阶段教育招生工作,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高中阶段教育,力争做到普职招生规模大体相当。

3.坚持有序推进。结合我省实际,实行省级统筹,市州为主实施的机制,试点先行,分步推进,逐步推广,确保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有序推进。

4.坚持公平公正。在录取计分科目设置、考试组织、录取实施等环节着力完善规则程序,规范高中阶段考试招生程序,强化监督管理,确保考试招生工作有序实施,为学生创造平等升学的机会。

(三)工作目标

逐步改革现行的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政策,到2022年,形成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模式和规范有序、监督有力的管理机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关注学生特长,维护教育公平。

2017年,根据本《实施意见》精神,制定出台《青海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办法》《青海省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办法》,各市州结合实际,制定本地区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西宁市开始在市区初一新生中进行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试点;2018年,西宁市三县、海东市、海南、海西、海北三州开始在初一新生中进行试点;2019年,全省新入学的初中一年级学生实行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

2020年,西宁市市区实行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新的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模式,到2022年,全省全面实行新的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模式。

各地不得对开展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的学生另行组织义务教育毕业考试和高中教育阶段学校招生考试。

二、主要任务

(一)实行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既是九年义务教育的终结性考试,也是高中阶段学校录取新生的主要依据。将初中毕业、高中招生“两考合一”,统一规范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2017年省教育厅制定《青海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办法》,确定各学科具体的考试方式和方法,各市(州)制定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具体实施办法并负责组织。经各市州统一组织到省内异地接受义务教育学生的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由有关市州教育行政部门联合制定具体办法并实施。

考试科目:涵盖国家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所设定的所有科目。即:语文(汉语)、民族语文(仅对开设民族语文课程的学生要求)、数学、外语、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体育与健康、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等14科。其中外语包括听说测试,物理、化学、生物包括实验操作。

考试方式:语文(汉语)、民族语文(仅对开设民族语文课程的学生要求)、数学、外语、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采取纸笔考试;体育与健康采取现场测试;信息技术和物理、化学、生物实验操作采取操作考试,外语听说测试采用人机对话方式进行。音乐、美术可采取过程性与终结性考查相结合的方式。

成绩呈现:考试成绩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基本依据,可以采用分数、分数+等级、等级等多种形式呈现,最终实行“等级”呈现,克服分分计较,避免过度竞争,具体形式由各市州确定。

(二)完善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各市州应根据义务教育的性质、学生年龄特点,结合教育教学实际,细化和完善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和社会实践五个方面的评价内容和要求,以日常评价为基础,加之学期评价和毕业评价,充分反映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情况和个性特长,注重考查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养成和突出表现,促进学生良好品行培育、个性特长的发展。初中学校和教师要指导学生做好写实记录,利用写实记录材料,对学生成长过程进行指导,促进学生发展进步。初中学校要整理遴选具有代表性的活动记录和典型事实材料,将用于招生使用的活动记录和事实材料进行公示、审核,为每位学生建立综合素质评价档案,提供给高中学校招生使用。档案材料要突出重点,简洁明了,便于在招生中使用。

2017年省教育厅制定《青海省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办法》,各市(州)制定实施办法,明确科学规范的评价体系、使用要求和监督管理机制,规范学生综合素质档案管理,各学校负责客观、真实、准确记录学生成长过程中全面发展状况。综合素质评价作为学生毕业和升学的重要依据,可以折合成标准分或等级呈现。

(三)改革招生录取模式。本着有序推进的原则,先行从西宁市开始积极探索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的招生录取模式试点,逐步扩展到海东市和六州实施。

1.计分方式。新的招生录取模式中,普通学校在语文、数学、外语、体育与健康4科基础上,确定道德与法治、历史、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6个科目作为中考录取计分科目(4+6);实行双语教学的学校在语文(汉语)、数学、外语、体育与健康4科基础上,确定民族语文、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7个科目作为中考录取计分科目(4+7)。其中外语包含听说测试,物理、化学、生物考试包含实验操作。体育与健康考试分值不低于50分。综合素质评价为高中阶段教育学校招生录取的重要依据。

2.严格规范招生行为。各市州要健全招生管理工作规定,规范学校招生行为,按照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和普职招生规模大体相当的要求,核定高中阶段教育学校年度招生计划并严格执行。高中阶段教育学校要根据自身办学定位和课程培养目标,提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要求和综合素质评价使用办法并提前向社会公布。严禁各学校擅自提前招生,防止恶性竞争,维护正常的招生秩序。

3.落实特殊优惠政策。将优质普通高中和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名额按不低于50%比例合理分配到市(州)全域内初中,并向薄弱学校、农村学校倾斜,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义务教育阶段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与当地户籍学生同等享受参加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的政策。积极创造条件支持高中阶段学校招收残疾学生。

4.严格规范自主招生。各市州可结合实际,给予有条件的高中阶段学校一定数量的自主招生名额,招收具有学科特长、创新潜质的学生,推动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有特色发展,满足不同潜质学生发展需要。严格控制自主招生学校数量及招生名额。各地要制定出台实施办法,市级教育部门审定,提前向社会公布。

经各市州统一组织到省内异地接受义务教育学生的高中阶段学校录取工作由户籍所在地市州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2021年前的非试点地区非试点年级,继续按照现行的高中阶段教育学校招生考试录取方式进行招生。

(四)深化中考命题改革

要改革考试内容,依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确定,主要衡量学生达到国家规定学习要求的程度,应提高命题质量,注重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减少单纯记忆、机械训练性质的内容,增强与学生生活、社会实际的联系,强化学科教学实验操作能力的考核,确保初中教育的基本质量。

要加强命题队伍建设。从2019年起,全省新入学初中一年级实施的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工作由各市(州)负责,各地可自行命题,也可委托命题,还可地区间联合命题。

(五)职普同步招生,招生规模大体相当。鼓励和引导动手能力强、职业倾向明显的学生接受职业教育,积极创造条件,使有意愿的初中毕业生都能进入中等职业学校学习,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奠定基础。切实做好中等职业学校招收初中毕业生工作,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学校同批次同步进行招生录取工作,全面落实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大体相当的要求,优化高中阶段教育结构,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六)清理规范加分项目,全面实行阳光招生。取消体育、艺术等学生加分项目,相关特长和表现等计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各市州组织对本地区加分项目和分值进行严格的清理和规范,取消不合理的加分项目,严格控制保留的加分项目和分值,严格考生加分资格审核和认定程序,健全考生加分资格审核公示制度和社会监督力度。各市州须在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中明确取消的加分项目和拟保留的加分项目和分值。

完善考试招生信息公开制度,及时向社会公布考试招生政策、招生计划、自主招生办法和程序、录取结果等信息,接受考生、学校和社会的监督。完善违纪举报和申诉受理机制,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加强对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和招生录取等各个环节的监督检查,严肃查处违规违纪行为。

三、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市州教育行政部门高度重视本地区高中阶段教育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工作,进一步明确任务和要求,根据教育部相关文件和本实施意见要求,结合当地实际,制定本地区实施方案,完善措施,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切实抓好落实。西宁市的实施方案应于2017年8月底前报省教育厅备案,其他地区的实施方案于2018年7月底前上报备案。各地应在实行改革的新生入学前向社会公布实施方案。

(二)深化教学改革。各地区和各学校要严格落实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开齐开足各门课程,按照“学完即考”的原则,及时组织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不得提前结束课程安排考试。严禁压缩综合实践活动、艺术(或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等课程的课时。各地要加强初中学校校长和教师培训,转变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切实实施素质教育。加强师资配备、设施设备等方面的条件保障,满足正常教学需要。各地须定期对初中学校课程设置情况和实施情况进行监测和评估。

(三)提升保障能力。各市(州)采取有效措施,加强队伍建设,努力建设一支掌握课程标准、指导教学改革、具备学业水平考试命题、试卷评估分析能力的骨干教研队伍,确保命题质量。要加强考试机构、考务组织、招生录取等方面基本能力建设,加强标准化考点建设,积极依托对口支援省市的智力支持,加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题库建设。加强学业水平考试考务管理,实行从命题、制卷、运送、保管、分发、施考到评卷全过程管理,确保考试公平公正。要依法保证考生在考试期间享有的权利,为残疾人参加学业水平考试提供平等机会和合理便利。各地要以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为基础,建立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管理平台。

第3篇:体育学科课程标准分析范文

山重水复:学校提升的困局

75中建校于1956年9月,是一所完全中学,有3000多名师生,属广州市天河区教育局管辖。1997年学校被评为广州市一级学校,2003年学校被评为广东省一级学校。学校的发展至2003年,已近50年时间,取得了相应的发展,获得了诸多的荣誉,尤其是获评为广东省一级学校,使学校的发展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但繁华背后,75中还深藏隐忧。

管理之苦。作为广东省一级学校,有着近50年办学历史,学校的起点已经不低,但如何挖掘历史,继承传统,创新学校的办学理念,定位学校新的发展愿景?学校辖天平架、燕塘、云宁居三个校区,3000多名师生,一校三区,师生队伍庞大,步调如何统一?关系如何协调?责、权、利如何平衡?这既考验管理的思维和手段,更考验管理的水平与智慧。

生源之难。学校处于广州经济最为活跃的区域之一――天河,家长群体相对有着对教育更个性的理解和更高的诉求,而学校现实却是质量一般、声誉不高,无论是初中还是高中,有实力的家长们大都不愿意把孩子送来学校,生源成为制约学校快速发展的一大桎梏。

硬件之殇。经过多年的建设,学校的硬件建设虽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水平,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无论是校室校舍,还是功能场室;无论是基础建设,还是相关设备,都已经远远落后于广州同类学校。硬件是基础,没有好的硬件设备,如何给师生们营造一个舒适的环境去工作和生活?

师资之忧。学校的教师专业素质参差不齐,教学水平高低不一。如何才能建设一种好的制度引导教师专业素质的共同提升,如何才能形成一个好的氛围促进教师队伍整体向心力的增强、凝聚力的提高呢?

文化之困。学校发展的最高境界是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个性化的文化是学校的灵魂,是学校凝聚力和活力的源泉。办学近50年的75中,还没有真正形成属于自己的独特文化,这就使得学校的一切教育理想与追求表现苍白无力,一切的教育主张与实践显得杂乱无章,无法形成高度凝聚的精神内核和散发迷人魅力的独特气质。

75中就在种种问题与困难的煎熬中徘徊,等待……

当时间行进到2005年8月这个节点,一个人的出现,令到一切开始出现转机。这个人,就是程印贵,一位儒雅而坚韧的江西“佬表”。当程印贵以校长的身份第一次踏进75中校园的时候,他还没来得及感受履新的兴奋,压力就让他备觉不安,“用‘一般’来形容当时的75中最恰当不过,一般的生源,不好不差的师资队伍,不上不下的教学质量,不起不落的学校声誉……一切都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一般得不能再一般,但3000多名师生呀,肩负着多少希望与重托。”

但是,属于75中的康庄大道又在哪里呢?困扰75中的核心问题又是什么呢?

在这个关键节点,以程印贵为首的75中新领导班子,以继承者的胸怀和眼光深入分析学校的现状与优劣,以改革者的勇气和智慧深度思考学校突围的路径与方向,以理想者的激情和投入谋划学校的未来与发展。75中人又一次在困局中看清了方向,点破了迷津――75中已经步入了学校发展转型时期的关键拐点。

拨云见日豁然开朗,75中果断提出“育人质量一流,人才培养多元,办学特色鲜明”的战略定位和“引领天河、影响广州、辐射广东”的发展目标,全面推动学校从普通学校向区域名校的转型升级。

看准问题不易,解决问题更难。

在名校林立的广州,要想独树一帜,谈何容易。前路漫漫,75中任重道远。

柳暗花明:推进转型的突围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

难题就像一枚硬币,翻过艰难的一面,转型恰恰造就了75中突围腾飞的良机。而破解难题的过程,也将最终成为75中最为宝贵的财富。

1.理念引领。

事非经历不知难。创新和转型,其先莫先于理念转型,其重莫重于理念转型,其难亦莫难于理念转型。75中的教育理念如何与时俱进?程印贵们给出的答案是在现实背景下进行解构,再在理想追求下重新建构,让75中的教育理念上接天气、下接地气,外显为校园内外的一言一行,内化为全体师生的精神气质。

办学理念――为每一个人全面而自由发展奠定基础。

教育在指向上应该是面向全体,追求每一个受众与主体的成长。但在应试的大旗下,我们或多或少的对于成绩落后的弱势学生疏于关心、懒于关注、冷于关怀;教育的创新,学校的发展,最终都有赖于教师的全情投入,教师是教育最真实的存在和最个性的注解;教育不是学校关起门来就可以完成的,教育更不是孤立存在的,家庭和社会对于学生成长的影响力无法估量。所以,75中的办学理念中的“每一个人”是指包括教师、学生、家长在内的“一切人”。“全面而自由发展”是指人自身内在各方面的和谐发展,也包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文化、人与自我的和谐发展。中学教育毕竟只是基础教育的一部分,因此,75中坚持遵循生命的成长规律,为每一个人的成人、成长、成才从思想、文化、能力等方面积极“奠定基础”。

管理理念――从最后一名抓起,抓到最后一刻;盘活优质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作为老师,我们习惯于将目光聚焦于最优秀的学生,其实,换一种角度思考,如果最后一名都学好了,学生素质还能差吗?作为学校,总是在放大先进教师的形象,其实,换一种思维解读,如果最落后的教师都提升了,教育质量能不好吗?所以,“从最后一名抓起”意味着从今往后75中不放弃任何一名师生。“抓到最后一刻”既包括抓好现时教育教学过程的每一时刻、每一细节、每一项规范要求,又包括人的一生可持续发展的素质培养。“盘活优质资源”既包括盘活教师资源、校产资源、校园文化资源等,又包括依托老校优势,盘活校友资源和社区资源,营造“学校、社会、家庭”齐抓共管的育人氛围;努力把教育做大、做强、做优,实现教师、学生和学校三位一体的“可持续发展”是75中永恒的追求。

教学理念――激发求知欲望,倡导自主学习;坚持因材施教,全面提高素质。

理念中的“激发求知欲望”是教学的基本要求。75中从尊重学生、感受生活入手,引导学生体悟生活乐趣,找到自信,唤醒其学习需要,激活其学习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主动求知欲望;“倡导自主学习”是教学的基本形式。为“让课程适应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将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与探索式的、体验式的学习方式结合,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进而发展为愿学、乐学、会学、善学,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坚持因材施教”是教学的基本方法。正确处理全面打好基础与发展个性特长的关系,坚持以人为本,给每一个学生以发展的平台和“标新立异”的机会,培养全面之“才”、特色之“才”;“全面提高素质”是教学的基本目标。素质教育和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应该是激发、鼓励、促进学生学习和探索的引导者、促进者、咨询者、支持者,为培养合格人才、全面提高素质而不懈努力。

2.管理护航。

路径引领方向,实践决定未来。

科学描绘发展蓝图并非难事,难的是如何具体实施;合理规划美好的愿景虽然不易,但更不易的是怎样在现实中一一践行。75中在确定“引领天河、影响广州、辐射广东”打造区域名校的发展目标之后,大胆改革,锐意创新,使得学校思想理念为之一变,学风教风为之一新。

优化评价机制。一所学校的实力,关键不在校长,而在教师。但要引领教师群体由被动到主动,由自发到自觉,由无意识到有意识的对学校的教育主张全面支持,对学校的教学实践全情投入,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教学评价机制至为关键。75中大胆实行了教学工作“升、留、降、改”制度。以学生入学考试的成绩为基础,衡量期中期末是进步还是退步,按评分标准分了四个等级,即跟班上、留任、降级、调离岗位。制度推出一段时间之后,就有几位欠火候的老师“碰壁”,找了担保人,签了保证书,加强学习后才能返岗。一开始,有一些老师有情绪,但大家很快看到了制度实施后带来的显著成效,于是心服口服。75中的更高明处是他们强调的是评价形成的过程而不是结果,本着注重教师的未来成长与发展,注重学校教育教学的长期目标,有利于增强教师的自省、自励、自强意识,激发教师的内在动力,促使教师的自我调控,主动改进完善,促进专业发展,从而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快速提高。

深化管理体制。75中分为天平架、燕塘、云宁居三个校区,有着3000多名师生,一校三区,师生队伍庞大。针对学校校区多,难于集中管理的现状,75中立足实际广泛调研,集思广益科学决策,积极探索多校区管理模式,提出了“分级负责,处室统筹,人财统一”的多校区行政管理模式:“年级负责”即各年级成立由校长、中层干部、年级组长和在本年级任课的若干骨干教师组成的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本年级教师和班主任的选聘、培训、管理、考核及对应年级学生的纪律教育和常规管理等工作。“处室统筹”,即学校课程计划的执行、德育常规工作的落实、后勤服务提供保障等,均由各职能部门统筹安排,保证了各项工作的协调性。“人财统一”指凡涉及到学校重大的人事工作、财务收支等,均由集体研究,校长审批,保证了各项决策的公平公开。这样分工明确,权责清晰,学校管理秩序有条而不紊,大大提高了办事效率。

强化课程改革。教育的核心力量是什么呢?是课程。课程是学校教育理想的承载平台,是学生、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沟通媒介。但如何实现国家课程的校本化,进一步优化课程结构,真正改变学校内部教育生态,让学生学得更安全、更自由、更快乐,最终让学生能够有更丰富的情感体验,有更广阔的智力背景,有更活跃的思维状态,是75中一直以来的追求。基于这样的想法,75中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在遵循国家课程标准的基础上,以“激发求知欲望,倡导自主学习;坚持因材施教,全面提高素质”为目标,打通学科壁垒、实施综合性学习、覆盖学校全面生活的综合性课程改革,注重课程内容的探究性、实践性和多样性,以适应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个性发展需要,实现学生选课、学分认定和学籍管理的有机结合,开发了充分体现区域文化和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取得了出色的成绩。

3.师资提升。

为了盘活优质资源,75中探索出了以“学科核心组”为抓手增强师资的新路子。学校挑选任教三届以上高三、初三的骨干教师为成员,组建“学科核心组”,集中优质资源,带动学校整体师资的提高。“学科核心组”主要开展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组织实施考教分离工作,做到以考促教、以考促学;二是开展“培优治拐”工作,为毕业班开设大讲堂;三是编写教学辅导资料,组织本学科教师研讨教材、大纲、历年考题等,既为学生提供免费的学习资料,也促使教师钻研业务,增强教学针对性;四是辅导学科竞赛;五是加强集体备课,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学科核心组”的成立对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校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进作用,不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都受益匪浅。

完善机制,提升效能。为了提高学校集体备课的有效性,75中在集体备课上进行了有效的尝试,力争将科组建设成为学习型组织,引导教师进行自我反思,鼓励同伴合作,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及教研的基本能力。各学科以备课组长为核心,以学科核心组成员为骨干,不断完善集体备课制度,充分发挥群体优势,实现学科资源共享,着力打好学科教学团体战。确立集体备课模式。坚持一种模式为主,多种模式结合的原则,提倡“个人初备――主备人说课――集体研讨――修改完善――分头执教――教后反思”的集体备课模式,形成了个人初备作基础、集体研讨求深化、回头修改求完善、分头执教求效益、教后反思求提高的良好发展态势。

明确要求,规范管理。75中对集体备课提出了明确要求,即“三定”、“五统一”、“两对路”。“三定”:定时间,每周不少于两次,每次不少于1个小时;定内容,每次集体备课要提前一周拟定好备课课题,严禁流于形式;定主讲人,要逐周安排好每次活动的主讲人,主讲人要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案,精心编制说课文稿,其他人员要积极参与,认真讨论,提出修改意见。“五统一”:即学目标,学内容,学进度,统一作业训练,统一检测考试。“两对路”:教学方法与学生实际对路,讲授内容的深度、广度与中考、高考要求对路。通过落实以上要求,达到“统一思想,形成合力;统一进度,齐头并进;统一备课,取长补短;统一练习,轻负高效”的效果。

突出重点,力求突破。学校重点加强毕业班各备课小组的备考工作,在以核心组的引领下研究教材,探讨教法,确立教学重点、难点和策略,备课组的工作既体现了统一,同卷、同练、同测,教学进度同步,又根据所在班的情况和老师特点体现各自的特色与亮点,坚持经常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更好地促进自身素质的提高。以高三为例,各备课组积极参加天河区高三区域集备和广州市组织的各类教研活动,有力促进学校高三教师水平的不断提升,保证了课堂的质量。另外,在坚持“全员参与、挑刺求精、教学效益优先”的基本原则下,学校每学期将集体备课活动、公开课活动、学案工作、“导师制”工作、论文评比等纳入学校优秀科组、优秀备课组评选,为学科核心组工作营造了良好的教学环境。

4.责任渗透。

步入75中的校园,走进75中的课堂,靠近75中的师生,你会感受到一种如沐春风的氛围。学生会自然地信手捡起一片落叶扔进垃圾桶;老师端本子时学生会很主动地走上前去帮忙……整洁的校园、井然的秩序,处处散发着一种浓郁得令人怦然心动的人文气息:原来教育可以如此暖人心扉。而这一切,则源于学校“我的责任”德育教育理念的实施。

2006年,75中把“我的责任”教育确立为学校德育工作的核心与主线,把社会主义荣辱观和学生的日常行为结合起来,立足班级,联系家庭,延伸社会,有计划,有系统地组织开展“我的责任”主题教育活动。让师生在活动中将责任内化为自己的行动,自觉地养成良好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习惯。

“有一年的中考体育考试,我们有一个学生考仰卧起坐,她做了64个,但是计分员只算了她59个。虽然59个跟64个都一样,都是满分。但她的跑步项目不好,她希望能够从仰卧起坐这边补回去。她回来跟我说,希望我能够帮她说明核实一下。但是,我跟她说了,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她签字了,就代表她认可了计分员的报数。那么,也就应该为她的签字负责。”程印贵校长随口给记者讲了这么一个例子,而这无疑有力地体现了“我的责任”教育是如何地落实到学校教育的每一个环节。

而学生,确实也从“我的责任”教育中得到了成长。“责任,是懦弱者的包袱,是勇敢者成功的基石。抛弃责任,你感到了暂时的轻松,却丢失了一生的光彩。鲜花谢了,因为没有雨露之水的滋润;世界暗了,因为没有责任之光的照耀。我的人生我主宰,我的责任我履行……”75中的学生在文章中写下了这样的片段。或许,“我的责任”不仅仅是学校提出的德育理念,也不仅仅是学校的特色品牌,而已经成为学校文化的源头。

采访手记:教育是一个美丽的过程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悠久的历史,积淀了优良的传统;历代的艰辛,夯实了厚重的基础;先进的理念,引领着新的征程;勤勉的探索,结出了丰硕的成果。近年来,75中教师专业发展成效显著,教育科研硕果累累;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展示;“名校”效应日益显现,成为引领区域基础教育快速发展的新动力,基本实现了由普通学校向区域名校的完美转型。

回顾与解读75中转型的过程,梳理和提炼75中成功的经验,对于我省诸多长期囿于“高原现象”无法实现自我超拔的学校具有极其现实的典型意义。

1. 在积淀中成长。

无论是一个人,抑或是一所学校,成长都需要一个过程,都需要以时间为积淀,以智慧为积累。教育需要顿悟,但更多的时候,是厚积而薄发。解读75中的成长,其转型其实来得并不突然,50余年的办学历史,底蕴深厚;地处天河经济圈腹地,思维活跃;一直以来对教育理想最为朴素的坚守,相对成熟。当一切都已经就绪的时候,75中在正确的时候做了正确的选择,推动学校转型升级。于是,学校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与境界,天地顿时为之一宽。75中的经验告诉我们,成长,首先是一个积淀的过程。

2. 在等待中开花。

莫疑春归无觅处,静待花开会有时。教育需要等待,成长也需要等待。我们不能违背人的成长规律,同样不能违背学校成长的规律和教育发展的规律。当然,等待不是漠视,不是置之不理,不是被动的接受,不是无所谓的态度。真正的等待是对学生成长的耐心与爱心,是对教师提升的充分理解与支持,是对学校发展的信念与投入,是对教育理想的坚持与守望。所以,75中的成功还在于他没有在喧嚣的社会现实中迷失自我,拒绝急功近利,始终不急不躁,在等待中守候花开。

3. 在追求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