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工艺美术运动的贡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未来主义的特点
(一)顺应时展——对工业革命的“推崇”
顺应时代的潮流是艺术运动能够延续和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但文中所说的并不是“水波逐流”的概念。而是能够抓住时代的脉搏,凭借自身的优势结合社会需求,从而拥有鲜明主张的艺术运动。在这里并不是要批判类似于发生在19世纪下半叶英国的工艺美术运动,因为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明显是不同的。工艺美术运动起源于在1851年英国伦敦海德公园的水晶宫所举办的第一个世界博览会,当时展览会上的与工业产品及其不搭的“丑陋”设计,引起了当时观看展览的约翰•拉金斯与威廉•莫里斯的注意,在展览结束后的几年里拉金斯一直努力企图通过理论来改变产品装饰,但一直由于缺乏实践的支持在当时并没有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直到作为工艺美术运动的践行者威廉•莫里斯为自己所设计的婚房——红房子的出现,这才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由此已引发了轰轰烈烈的工艺美术运动。但是工艺美术运动是在面对工业革命的迅速发展下产生的,当时艺术家对工业产品的产生持有不接受的反对态度,因为他们认为:“工业化进程一方面极大的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另一方面也引发了各种社会危机(事业、贫穷、童工等)一些具有民主思想的艺术家将这些社会问题归结于工业和机器”,所以他们对工业产品和工业革命发展持回避态度,并转向中世纪和自然界的设计风格,倡导手工艺产品。工艺美术运动也由于自身的“逆流而上”和自身的缺陷,像威廉•莫里斯所开凯尔姆斯科特出版社一样被淹没在历史的洪流之中,最终被新艺术运动取代。与工艺美术运动不同的是未来主义运动发端于20世纪的艺术思潮,当时人们已经历过第一次工业革命,并且始于19世纪中期的工业革命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面对科学与技术结合产生的巨大创造力和生产力,正如未来主义的代表人马里内蒂在其未来主义的宣言中说到:“我们断言一种崭新的美——速度的美——使得世界更加的丰富多彩。一辆跑起来像机关枪一样发出尖利啸叫的汽车,远比萨摩色雷斯的胜利女神更美。”很多的艺术家和知识分子积极响应工业革命和大工业生产,他们赞美机械化生产。除此之外,未来主义运动还是意大利人为了找回原本是整个欧洲效仿对象的历史自信,所开始的一场主张与传统决裂的反传统运动。
(二)自由与反叛意识——强调运动的特质
“艺术史上没有一次运动像意大利未来主义一样,将矛头指向对传统的一切思想观念、文化,表现出极端的反叛意识与行为,亦没有有着反传统的主题、机器时代的元素符号与属于未来主义特有的动荡、眩光、激昂的感情。”这些评论正如1909年2月20日意大利诗人马里内蒂在巴黎《费加罗报》上刊登的首篇《未来主义的创立和宣言》。宣言讴歌现代工业文明、科学技术使传统的时间与空间的观念完全改变,因而主张未来的文艺应当反映现代机器文明、速度、力量和竞争。除此之外,宣言还诅咒一切旧的传统文化,强调现代都市是机器加速的动感世界,认为在枪林弹雨中转动的车轮和一直围绕在我们身边的工业噪音要比希腊的女神还美,主张彻底清除一切博物馆、图书馆和学院,为此他们高喊:“我们要歌颂战争,我们要催毁美术馆、图书馆,我们要在现代的首都歌唱革命,继续不断地燃烧书架,打开运河,淹掉美术馆的圆顶。”未来主义大师的安贝尔多•波菊尼的作品便是意大利未来主义主题的最好阐释,他在《街道进屋》中描绘的空间既然不是让人想要近距离接触和进入的空间,对于画作为观众所带来的舒适、愉悦空间代入感完全的消失。取而代之地是一个高速旋转、滚动的危险“物品”,在一定程度上刺激观者的感官,积极的调动人们的各个神经细胞,让观众随着即将倒塌的房屋及飞奔的马蹄一起体会画中的城市生活。除此之外还是有他的《空间中连续的独特形式》雕塑、《城市在上升》等作品无一不在宣扬作者的特立独行外,还具有未来主义运动的典型特征。由此可见未来主义剑走偏锋,以富有节奏感的运动代替传统艺术的沉思,以赞美机器和速度来凸显题材,以工业革命最为描述主题,倡导创作的自由和反传统的意识主张。
二、未来主义运动影响下的平面设计
(一)未来主义运动下影响下的平面设计特点
未来主义起源于文艺复兴的发源地意大利,他们有着浓厚的理论基础和在文学方面颇有建树的大家。所以对在经历过思想解放、又有理论积累的意大利发端的未来主义来说,它在理论观点的梳理和成型上具有先天优于其他艺术运动。未来主义在初期就形成了有着明显的反传统、倡导现代工业城市的理论指导,例如未来主义运动发起人——意大利诗人、文艺批评家马里内蒂在《费加罗报》发表的《未来主义宣言》,以后又相继发表《未来主义文学宣言》、《未来主义与法西斯主义》《未来主义戏剧宣言》等,一整套的未来主义理论主张。对于艺术评论家来说他们战斗的武器就是手中的笔,战斗的场地就是刊物和书籍,所以马里内蒂并不满足于在仅仅用别人的场地作为战斗的场所,他自己在1913年参与创办未来主义刊物《莱采巴》,并以此作为自己为未来主义奋斗的战场。他们在理论中强调的关于主题思想的阐述更是影响了20世纪其他文艺思潮产生了影响,包括艺术装饰、漩涡主义画派、构成主义和超现实主义、平面设计等,其中影响较大的是现代平面设计。现代设计和现代设计教育的重要奠基人之一、著名设计理论和设计史专家王受之教授在其《世界平面设计史》中曾谈到:“现代主义中未来派、达达派和超现实主义、(荷兰)风格派、至上主义、俄国构成主义,在这个世纪直接影响了视觉传达的造型语言和视觉传达。”其中的未来派也就是现在文中谈到的未来主义。它在平面设计中的主要影响就是自由版式和自由字体的运用,未来主义下的平面设计强调无政府主义式的、反常规设计。在马里内蒂《未来主义与法西斯主义》文中,它的版式设计和文字便是未来主义下的平面设计表现特征的典型代表。
(二)未来主义运动对平面设计构成成元素的影响
在现代平面设计之前的招贴设计的基本构成元素图形、文字等一些基本的元素,并且它们的作用基本上是记录储存人们思想意识、历史变迁的一些具有简单的社会功能。等到发展到近代的时候,随着工业革命的产生和人们经济水平的提高,它从原本的艺术体系绘画、雕塑中独立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设计一词开始产生,平面设计一次也开始被人们广泛应用,并且拥有很多明确的划分。就现在而言,平面设计是把平面上的几个基本元素包括图形、文字、字体、插图、色彩标志登等符合视觉传达目的的方式组合起来,是指成为批量生产的印刷品,达到准确的视觉传达功能目的,同时给观众设计需要达到的心理满足。而把未来主义对平面设计的影响可以说是涉及平面视觉构成元素——字体、插图、色彩、图形、版面以及平面广告的视觉流程等具体的视觉要素的方方面面,而具体的把未来主义运动在平面设计中运用的践行者就是佛塔那多•德皮罗,他把未来主义的艺术纲领中强调的“共时性”彻底的践行到他的商业广告设计中。
三、总结
通过未来主义运动与工艺美术运动的对比基础上,所刨析出的未来主义的特点可见,能够直击人心、勇敢的介入当下并反应时代特点的美术运动总是能在艺术式中占据有利的发展位置,并且在其他领域也能产生深远影响。由于未来主义强调运动和自由的主张,所以通过对在未来主义影响下的平面设计特点以及平面设计的构成元素,可以发现未来主义对平面设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平面设计中的自由版式和字体方面。综上所诉,我们可以通过对未来主义对当时平面设计影响,来系统地了解当时平面设计风格、特点转变的原因,由此补充前人在未来主义与现代平面设计方面的确实。
作者:张培源 单位: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张乃沃.中世纪建筑艺术与工艺美术运动的家具设计.[J].装饰,2004:5
[2]马勇建.现代主义20讲[M].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3]钱江.绘画传统的决裂与颠覆:未来主义与达达主义.[J].艺术评论,2013:8
[4]余珊珊译.未来主义的基础宣言.吉林美术出版社,2000
第二个时期是现代工业设计形成与发展的时期。这一期间工业设计已有了系统的理论,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传播。提到工业设计就有一个不得被提到的人-格罗皮乌斯。格罗皮乌斯是20世纪最有影响的现代设计师之一。他所创建的包豪斯设计学校奠定了现代工业设计教学体系的基础。包豪斯总结和发扬了自英国工艺美术运动以来各种设计改革运动的精髓,继承了德意志制造联盟的传统。包豪斯学校由魏玛艺术学校和工艺学校合并而成,其目的是培养新型设计人才。包豪斯学校在设计中提倡自由创造,反对模仿。将手工艺与机器生产结合起来。强调基础训练,创建了平面构成、立体构成、色彩构成等基础课程。强调实际动手能力和理论素养并重。把学校教育与社会生产实际结合起来。
包豪斯在设计理论上提出了:艺术与技术的统一,设计的目的是以人为本而非产品本身,设计要遵循自然与客观的法则来进行。这些观点对于工业设计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使现代设计逐步由理想主义走向现实主义。在德国产生包豪斯的同时,法国也出现了装饰运动。20时间30年代早期,艺术装饰风格已成为了大众趣味的一个标志。艺术装饰风格起源于新艺术运动,1910年法国装饰艺术家协会成立,其目标是使艺术与设计相结合。一战后,装饰艺术在法国得到了更大的发展,不少设计师尝试将现代主义严格的形式感和富有的主顾对于豪华、时髦的向往揉为一体。法国的装饰风格对于日后欧美的现代风格有巨大的影响。与包豪斯,装饰艺术运动同时期的还有在美国流行的美国式流线型风格。流线型与艺术装饰风格不同,它的起源不是艺术运动而是空气动力学试验。早期的现代主义无视工业资本主义以市场为主导的消费特点,片面强调批量生产的民主理想和产品的实用价值。
在最具商业气息的环境中产生的美国流线型风格正是给现代主义的清高以巨大的冲击。美国式流线型风格作为美国文化的一个象征,通过出版物、电影等形象化的传播媒介而流传到世界各地。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地处北欧的斯堪的纳维亚国家在设计领域中崛起,并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形成了影响十分广泛的斯堪的纳维亚风格。
它体现了斯堪的纳维亚国家多样化的文化、政治、语言、传统的融合,以及对于形式和装饰的克制,对于传统的尊重,在形势与功能上的一致。斯堪的纳维亚是一种现代风格,它将现代主义设计思想与传统的设计文化相结合,即注意产品的实用功能,又强调设计中的人文因素。可以说,随着工业的发展各个地方根据不同的文化,政治,地域的差别展现出不同的设计风格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之所以会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产生是由于战争的前后会产生许多的商业空白和经济高速发展所带来的工业上的巨大缺口,在这一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出现了不同风格的产生。
第三个时期是工业设计与工业生产和科学技术紧密结合的时期。由于战争的洗礼,使得人们的思想与各个地方的政治产生了极大的转变,使得战后工业设计思潮却极为混乱,出现了众多的设计流派,多元化的格局在20世纪60年代后开始形成。其中的重要代表:20世纪40-50年代,美国和欧洲的设计主流是在包豪斯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主义。1945-1960年美国的商业性设计,意大利、斯堪的纳维亚的有机现代主义。1960-1970年英国的波普风格还有后现代主义,结构主义,绿色主义等。
第四个时期是信息时代的工业设计,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得工业设计的技术手段有了明显的转变。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开辟了工业设计的崭新领域,先进的技术与优秀的设计结合起来,使得技术人性化,真正服务于人类。美国的苹果公司,德国的青蛙设计公司就是其中的代表。
工业设计的未来,社会依旧在发展,商业模式的转变,高新技术的产生于应用必将给工业设计这一领域带来重大的影响。世界上已存在许多专门以设计为主的公司,许多大的公司也有自己的设计部。我们知道设计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产物,以前由于地域的影响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风格与思想差异。但是,由于互联网的普及,商业全球化,信息全球化,资源全球化使得人们的交流与互补越来越频繁。人们的观点,理念基本都趋于统一。
关键词:漆画发展 中国漆画 时代要求
中图分类号:J213.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09)21
一、中国漆画的历史发展
我国的漆艺源远流长。1977年,考古工作者在距今已逾七千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第三文化层中,发现了
新石器时代的朱漆木碗,揭开了中国漆艺史研究的新篇章。
到了殷商和周代,不仅有漆绘制花纹,还运用了镶嵌技术,使得漆艺作品显得更加华贵艳丽。而战国漆艺有了重大变革和发展,生活用品漆器大量增加,有相当多的实物遗留至今,尽管漆画和漆器装饰纹样的界限不是很严格,但都充满了艺术的自由表现精神,笔法自由奔放,皆单线勾描,并平涂色漆,与同一时期的帛画风格一致。[1]
秦汉时期,漆艺继承了先前的优秀技艺,都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并且汉代作为一个艺术集大成的时代,漆艺的发展达到了鼎盛时期,出现了嵌贴金、银箔、镶嵌、彩绘等新的绘画手段。西汉马王堆出土的黑地漆棺,用红、黑、白、黄等色彩描绘云气,云中穿插各种仙人异兽,用笔刚柔相济,气韵生动,已完全脱离了漆饰的范畴。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漆艺在继承汉代浓厚大气风格的基础上,绘画的内容、形象和色彩都更加丰富多彩。而唐代的漆器的装饰技法,画面运用金片珠宝镶嵌和交错,显得十分华贵,显示了一代圣朝的大气与繁荣。到了宋元时期,其漆雕装饰手法的成熟,使华丽的金漆装饰手法进一步扩大,运用于屏风和床榻,更显富足华美。
明代的漆器发展在我国漆艺史上又是一个光辉时期。主要成就创造了漆雕及多种工艺技法集合而成的漆器,并把漆工艺运用到家具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明代还诞生了我国第一部漆工专著《髹饰论》,全面总结了传统的漆艺技法,其中专门列有《漆画》一条,并系统的阐述了漆艺的创作原则。
清代漆艺在全国各地广为发展,而且形成各自的制作中心及地方特色,并创造了金银彩绘工艺。在漆画、金漆、雕填、堆漆又有多种不同新的技法进展。对近现代漆艺的发展起到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明清的雕漆、百宝嵌等工艺更是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更加成熟,工艺之精湛令人惊叹,达到了“千文万华、纷然不可胜识”的地步,对朝鲜、越南、日本乃至欧洲也产生了影响。
民国以来,漆画发展日渐走下坡路,悄悄退出了漆艺舞台,从人们的社会生活逐渐退缩。20世纪上半叶,国际漆艺运动启蒙推动了中国现代漆画,李芝卿、沈福文、雷圭元三位大师为发展漆画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确立了漆画作为纯绘画艺术的突出地位,成为现代漆画运动的奠基人。60-70年代是中国漆画的借鉴、继承和开拓阶段。日本漆艺,尤其是越南磨漆画的全面推介,为中国现代漆画成长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养料。乔十光和蔡克振先生作为杰出代表,在技法的自由度、风格的多样化、内涵的承载量等方面广泛探索,使漆画完成了从器到画的“脱胎之变”。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沉寂多年的中国漆画开始努力要在现代画坛上占领一席之地。1984年,漆画首次作为一个独立的画种参加了第六届全国美展,漆画终于开门立户,在美术界取得了一席之地。
近年来,全国杰出的漆画家们为中国漆画艺术的形成作出了自己最大的贡献,他们一次次的试验新材料,研制新方法,勇于创新,创作了题材多样,内容及表现形式丰富多彩的作品。其突破了传统的局限和束缚,大胆吸收、借鉴其它画种的长处,在外来艺术的影响和形式观念的借鉴中,步入了一个风格多元、种类纷呈的时代,探索着走向更为广阔的自由空间。
二、国际漆画发展对中国漆画的影响
20世纪初的欧洲兴起了漆艺运动,产生了英国的艾琳•格瑞,法国的让•杜囊等杰出的漆艺家。让•杜囊为“诺曼底”号轮船以《捕海豹》、《摘葡萄的时候》、《掷标枪的人》等为题材创作的漆壁画,一直为后人所称道。其《夫人像》更是纯粹的独幅漆画,由于他的影响,法国至今仍然活跃着一个漆艺家群体。
法国的漆艺发展对中国的影响也较大,雷圭元先生是典型的受法国漆艺的影响。雷先生1929年留学法国期间,曾勤工俭学于仿制中国古代漆器的作坊,这就使他对中国古代的髹漆技法有一些了解,1931年回国以后,在杭州国立艺专任教期间,著有《工艺美术技法讲话》,其中就有漆艺的内容。他还创作了《泉边》等大量漆画作品。
中国的漆艺在历史上曾经影响过日本,但是日本的现代漆艺对中国的影响也是非常之大的。20世纪20~30年代李芝卿先生和沈福文先生先后到过日本,学习了日本的莳绘、变涂等技法。他们的作品,如沈先生的《金鱼盘》中的彩绘、罩漆、研磨技法,以及李先生的《百幅漆艺技法样板》,成为中国现代漆画的技法基础。
对中国漆画影响最大、最为直接的莫过于越南。越南也是一个富有漆艺传统的国家。越南磨漆画以一个独立画种的面貌出现,绘画主题的广泛性以及对社会生活和国家形势的关注,给予处在萌芽阶段的中国现代漆画以极大的启示,对中国现代漆画的正式产生起了催化作用,引起了对漆画的关注。1958年越南全国美展,出现了不少反映革命战争题材和现实生活的好作品……不仅是油画家,连版画家、雕塑家、绢画家、工艺美术家都热衷于漆画创作,这个时期作品的形式和技法也更加成熟了。越南的磨漆画,逐渐发展为越南的“国画”,在国内外影响愈来愈大。
三、江西漆画的发展
江西漆画以运用合成漆(聚氨酯)为特色。代表作者为陈圣谋、龚声、尹呈忠等。他们把传统漆艺的技巧嵌、罩、刻、磨……用于合成漆,同时又有许多新的发现和创造。江西的艺术家们自70年代初,就耕耘在漆画领域中探索和创新。早期的作品着重表现浓重的乡土气息和活跃的生活氛围。尝试运用各种不同的材料,技法,发挥漆画特殊性,繁复性,利用它们之间的制约,扬长避短,形成与众不同的艺术风貌。江西漆画在先导者的辛勤努力下,一开始就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上,给江西漆画的发展带来生机。
江西的漆画家们为中国漆画艺术的形成作出了自己最大的贡献,他们努力创作内容及表现形式丰富多彩的作品。1983年“江西 福建漆画联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隆重展出,江西有75幅作品参展。中国美术馆收藏5幅,中国文化部收藏10幅。经过各地漆画家的努力,在1984年第六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会上,国家正式将漆画列入美术画种,从此,漆画在全国兴起。1986年首届中国漆画展中江西漆画获优秀作品奖11个,单项奖5个,国家美术馆、工艺美术馆、国家礼品及国外收购共18幅。在此后的多次省级国家级的各种展览、竞赛中,江西漆画屡屡获奖,并有大量作品被国家美术馆,各省文化馆收藏。1991年,江西有8幅作品赴日本各地展出,40幅作品在孟加拉展出,均获得极大成功。此后不断有一批批优秀的作品由中国文化部选送至各个国家参展,极大的提高了江西漆画的知名度,扩大了江西漆画在国内外的影响,是江西漆画史上一抹浓重的亮彩。
江西的漆画作者大多毕业于专业的艺术院校,他们大多都有很好的艺术理论积累和实际动手能力,注重探索作品意境的表达。他们以其风格形式变化多样,表现形式丰富多彩,画面布局简洁大方赢得广泛的关注,并逐渐形成了江西漆画群体的艺术风格。同时,他们中的许多人不但绘画制作水平高超,理论水平也较高,二十多年来,江西漆画家们的不少在国家一级及海外报刊杂志上,个人专著及作品集也众多,如陈圣谋、熊建新的《中国漆画》,陈圣谋、龚声的《漆画技法肌理、材质、工艺、意境》,胡伟、孙勇的《现代漆画制作》等。
四、漆画发展的时代要求
漆画的发展必须兼收并蓄,勇于创新,拓宽艺术视野,丰富漆画的艺术语言。创新不只是外在形式,更重要的是内涵,包括思想、意境、格调,当然也包括材质、工艺形式。在漆画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不能被传统的材料和技法所束缚。艺术家需要有创新的精神,敏锐的发现触觉,灵巧的双手,不断的探索研究,发现新材料,新手段,新形式,并吸收西方艺术的精华,汇集各种画种,创作出全新的漆画。但也不能脱离漆画的特有艺术语言,丧失自己的个性。
艺术品最终会进入商品市场,漆画与其他画种一样,已经开始走向商业化。艺术品的商品化是对艺术的一种促进,艺术家应该在商品竞争中找到自己的动力。但同时,在商品化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弊端,比如一些作者出现的为提高产量而忽视艺术品质量等问题也是需要注意的。
漆画应负有表现生活,体现时代风貌的作用和责任,尤其要能通过作品,反映当代人的思想、情操,振奋民族的精神,做到与时俱进。目前漆画创作上还存在单一化,模式化。而小桥流水,花鸟鱼虫的主题依旧占多数,就使得作品的时代性、主题性、使命感不强。就艺术作品而言,应力求使作品具有人民性和社会性。不能因为漆画自身的某些局限而放弃应负担的社会责任。现在还有一些漆画作品过多的追求材质技巧的雕饰,工艺手段的变幻,把制作技巧和视觉效应当作创作的最终目的,但是只有使观众通过精湛的表达,进入画面的意境之中,得到美的升华,才是艺术家要追求的目标。
现代的漆画创作应该既守持传统,又要推陈出新,多元发展。正如乔十光先生所言:“漆画作为一个画种必然要有材料的限定,必然要有自身不可取代的独特性,否则画种的地位很难巩固。”如果要与时俱进,就要向现代生活学习,提炼题材,表达时代的精神。漆画创作的灵感源于生活,作品理所当然要表现生活。而题材的选择对于表现生活的深度、力度及广度其影响是绝对而深刻的,因此,在现阶段下,漆画题材选择应丰富、宽泛,更趋多元化,这也是与社会生活的多元化和社会历史的多极化相一致的。
同时,亦要重视漆画人才教育,培养后继队伍。目前有关漆画的专业理论书籍和实践操作技巧的教程还不是很丰富,所以有必要大力的加强漆画理论体系建设,大力推动教科教材的发行。再则,现阶段漆画专业在各大高校还长期处于非主流状态,并不是很普及。对此,在对学生的普及教育宣传上,以及对漆艺传统教育的基础上的力度还要加强,大力培养后备队伍,不断提高从业队伍总体素质。
中国漆画的历史源远流长,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并有良好的开端,虽然曾经低迷过,但是经过一代代优秀漆画艺术家的努力,它已经开始朝着光明的大道前进着。漆画是个富有魅力的画种,希望越来越多的艺术家们投身于漆画的创作之中,给古老的漆画艺术带来新鲜的血液,让它继续发扬光大下去。
参考文献:
[1] 金晖《中国现代漆画创作观念研究》
[2] 王世襄:《髹饰录解说――中国传统漆工艺研究》,文物出版社,1998 年 11 月。
[3] 陈圣谋.《传统与现代交融―江西漆画发展轨迹》[A] .《创作评谭》[C]1999.9
参考文献:
[1]、《中国漆画》陈圣谋,熊建新 香港新风出版社 2001
[2]、 《陈圣谋黑白集》香港东方艺术设计中心2007
关键词:高蒂;“新艺术”运动;西班牙
0 引言
“新艺术”运动与1860年到1890年左右产生在英国和美国的“工艺美术”运动有一些相似的地方,他们都反对矫饰的维多利亚风格和其他类似的过分的装饰风格,意图复兴传统的手工艺,主张放弃传统装饰风格,采用自然中的一些装饰,并都在各自的国家表现着他们特有的风格,西班牙的巴塞罗那地区表现出的则是一种极具宗教气息并非常极端的风格,它最为重要的设计代表人物即安东尼?高蒂设计出的米拉公寓和圣家族大教堂等都带有浓郁的个人风格,由于他怪诞浪漫的建筑风格被现代主义建筑大师称为“后现代主义的先驱”。
1 背景介绍
新艺术的建筑和室内设计在西班牙则是完全呈现另一种风格,地处西南欧的西班牙有着独特的风土人情,即和法国毗邻,又曾在历史上被阿拉伯人占领过。也许正是哥特式的传统风格和阿拉伯风格的双重作用,西班牙在世界艺术史上就是大师层出不穷的国家,巴塞罗那是西班牙的经济中心,同时也是艺术、设计的中心,19世纪的后半期,巴塞罗那的人口迅速增加,城市的发达的经济和繁荣的贸易使得这个城市成为当时西班牙最重要的经济中心。由于巴塞罗那具有自己独特的环境,和实力雄厚的经济力量,因此他的建筑和设计风格非常的独立,新艺术运动在这里出现了极端形式主义的风格。
2 高蒂简介
高蒂出身卑微,是一名普通手工艺人的儿子,但他渴望成为建筑师,在如何建造建筑方面,他的想法与众不同。他不想挖空心思地去“发明”什么,他只想仿效大自然,像大自然那样去建筑点什么。“只有疯子才会试图去描绘世界上不存在的东西!”他的整个身心都充满了对大自然的爱,而且可以说,还是疾病帮助他培育起了这份情愫。青年时期,他性格孤僻内向、不爱交际,在17岁时去巴塞罗那学建筑,并利用课余时间在建筑公司打工,这些打工经历给他建筑的时间经验,对他日后的设计生涯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1871年是高蒂职业生涯中最为关键的一年。
3 高蒂的建筑设计
3.1 高蒂早期设计
高蒂对所谓的单纯的风格从来没有兴趣,他的设计充满了各种风格的折衷处理。” 对他来说,所有喜欢的历史风格都是可资借鉴的源泉,他反对简单的复古,因而,他的绝不是简单的古典风格的翻版,而是通过自己吸收后的结晶,所以他的作品往往另辟蹊径,相当大胆特异。
早期高蒂的设计师所谓的“摩尔风格”这个时期的作品大部分有浓厚的阿拉伯摩尔风格的特点,喜欢采用陶瓷釉面、石头和砖块等各种材料的混合运用,很具特色。” 比较典型的作品是1878年建造的文森特公寓,这个建筑的墙面大量的采用釉面瓷砖作镶嵌处理,用陶瓷来表达花的主题,用铸铁的门表达棕榈的主题,这是高蒂第一个摩尔风格的建筑。从这个作品可以看出,即便是在早期高蒂的有机风格特征也已在默写细节上显现出来了。
3.2 新艺术运动影响下高蒂的新设计风格
1900年到1910年,高蒂处于中年时期,这时的他已经放弃了对所有历史风格的参考,并在新艺术运动风格的影响下和激发下,开始逐步走上了自己的风格道路,他的新风格具有有机的特征,同时又具有神秘的、传奇的色彩。不少图案都具有强烈的象征性,在这个时期他设计出了一些非常重要极具代表性的作品比如:吉尔公园、米拉公寓和巴特罗公寓。1904年他设计了“骨头房子”巴特罗公寓,是高迪实践自然理论的代表作,这个建筑标志着他的个人风格的成熟。
他另外一个同时期的著名代表作——米拉公寓是一幢六层高级住宅楼,它酷似断崖的外观,内外连续性的建造方式被喻为‘迷宫’的写照。其连续性的弯曲造型,像海浪起伏具有动感,立面大窗一个洞一个洞犹如蜂窝,让人觉得这房子是被海浪侵蚀后的岩石。设计上完全采用有机主义风格,是新艺术运动的极端作品。今天俨然成了巴塞罗那的标志性建筑。
4 高蒂最伟大的贡献——圣家族大教堂
高蒂对人类文化史上的最大贡献是圣家族大教堂,神圣家族教堂位于巴赛罗那市区中心,建立教堂的目的在于使其成为维护社会秩序的精神支柱,教堂最初被命名贫民教堂,曾一度改称新教堂,最后决定取名神圣家族教堂,可见其重视的程度。教堂初期设计人是教区建筑师维拉,教堂风格是学院派的新哥特式,并于1882年奠基,由于基金会与设计人有矛盾,1883年改由年轻的高蒂设计,高蒂才过而立之年便接下如此重要的工程式实不简单,可这项马拉松式的工程几乎耗费了高蒂毕生的精力。从1891年至上世纪初,由于米拉公寓、古埃尔公园建成的成功,高蒂开始大胆修改教堂设计。他将教堂的三个立面分别以隐喻的手法象征耶稣一生的三个阶段:诞生、受难与复活。高迪通过隐喻和装饰把教堂的纪念性推到顶峰,高蒂也因此被后人称谓后现代建筑的鼻祖。
参考文献
[1]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2]张晶.设计简史[M].重庆:重庆人民出版社,2004.
【关键词】西方 现代艺术 马蒂斯 杜尚 毕加索 安迪・沃霍尔
西方现代艺术史作品中曾评出了5件最具影响力的艺术作品,顺序分别是:马塞尔・杜尚的《泉》、毕加索的《亚威农少女》、安迪・沃霍尔的《金色玛丽莲》、毕加索的《格尔尼卡》和马蒂斯的《红色画室》。当前,在我国的复杂、多变的艺术背景下,研究和剖析以上的5件艺术品,对于中国艺术家的艺术实践将具有更多启发意义。
一、马蒂斯与《红色画室》
《红色画室》是野兽派代表画家马蒂斯于1911年创作的,大大地推进了单纯、统一的色彩原理。
野兽派的革命,是现代艺术的首次猛烈爆炸。马蒂斯以形的简化和夸张的色彩以及奔放的笔触替代了事物的表象特征,在他貌似涂鸦的作品中,色彩的张力被放置最大,同时更是艺术家情感个性的解放①。
现代西方绘画的色彩解放,是西方绘画艺术的重大转折点。马蒂斯的艺术诠释了这种变化。马蒂斯高举色彩解放的大旗,向后人昭示:色彩至上,应该最大限度地利用它②。
但是,马蒂斯并没有把“新概念”带到他的绘画中来。或者说,他表达了一个合乎逻辑性的时代结论,以自己的绘画方式回答了时代向塞尚、毕加索等艺术家们提出的同样的问题。只不过是运用色彩来解答。
对此,泰特美术馆前馆长威尔逊这样解释:“今天的艺术家都希望艺术能间接表达社会或者政治观点。而马蒂斯的艺术是纯粹的感性主义,现在的艺术家对此并不推崇。”所以,这也是马蒂斯屈就第五位的原因。
二、毕加索与《格尔尼卡》
《格尔尼卡》是毕加索特有的表现主义风格作品。《格尔尼卡》融合立体主义、现实主义和超现实主义风格,其典型地含有立体主义要实现“自然客体”之外相对独立的“绘画客体”,并以此确立一种超乎自然的更为“巩固”的东西的理想。《格尔尼卡》没有刻意追求任何风格和流派,完全是毕加索情感撼动和正义控诉的历史杰作。
《格尔尼卡》是一幅非常容易理解的现代派绘画,立意明确、画面单纯朴素,笔法稚嫩,散发着朴实的原始美。这种直接的表现手法是被几个世纪以来艺术精巧追求而丧失或淹没的。
但是《格尔尼卡》毕竟是多种艺术形式的揉杂,决定了其革命性作用是有限的,不足以代表现代艺术的最典型特点。这是其屈就第四位的原因。
三、安迪・沃霍尔与《金色玛丽莲》
沃霍尔作品的内容总是以日常物品为作品的表现题材来反映美国的现实生活。其作品被称作打破粗俗与高雅界限的艺术尝试。
沃霍尔的贡献是为艺术与日常生活搭起了一座新的桥梁,艺术作品不再是为少数人的个性表现,而是服务于广大普通大众、服务于他们的日常生活和环境,体现出艺术界前所未有的社会性和大众化特征。以沃霍尔为代表的波普艺术家通过不懈的艺术探索,改变了世人评价世界、生活和艺术的方式,以此证明生活与艺术水融,没有贵贱高低。
可以说,沃霍尔在波普艺术中的开拓和革新,对于现代艺术的多样化和互融性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③。 这就成为安迪・沃霍尔《金色玛丽莲》上榜的理由。
四、毕加索与《亚威农少女》
《亚威农少女》曾被评价为是立体主义画作最早的典范之一。
关于立体主义,乔恩・戈尔丁写道:“立体主义如果不一定是最重要的,那么无论如何,其也是文艺复兴以来最全面和最根本的艺术革命”“对过去五百年各种派别、各种风格、各种绘画特有语汇的原则方面的否定 ,震动了西方绘画的基础”④。
立体主义促使艺术能够被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来看待,这是对艺术的自在自为的特性的肯定。但另一方面,这种形式上的创新,虽使作品的形式向“视觉哲学化”方面迈进了一步,然而也限制了艺术潜在的更广、更深的意义,忽视了艺术超越于形式之外的价值,也因此作为现代主义艺术发展的一个中介而遭到了新的否定⑤。
五、杜尚与《泉》
《泉》创作于1917年。在西方现代艺术史中,杜尚的贡献在于他给艺术准备了一条路:让艺术不美,甚至让艺术非艺术。艺术家顺着杜尚准备好的路走过去,发现了一片大有可为的新广阔天地。于是艺术家运用一切可能进行试验,这些形成了艺术真正百花齐放的局面。杜尚曾说:“我不觉得艺术很有价值。是人发明艺术的,没有人就没有艺术。所有人造的都没有价值。”他为这个价值主题找到了表述的方式,即完全放弃艺术的感性美,让其成为服务于人的思想的工具⑥。
所以,杜尚想通过《泉》告诉人们:艺术没什么了不起,并不值得这样被我们推崇。艺术是有限的,而非无限的,艺术与非艺术之间并没有什么区别,艺术并不需要从生活中严格区分出来⑦。
杜尚的出现改变了世纪艺术的进程,杜尚否定了前面我们所讲的艺术思想,却为后来者提供了新的艺术思想。这些正是杜尚对艺术的贡献,也最终奠定了《泉》以其里程碑式的意义成为现代最具影响力的作品。
结语
今天谈论现代艺术已不再是时髦的话题,但艺术家们对待艺术创作的态度却十分令人敬佩。他们的作品在批判性的艺术实践中不断创新,不断推进,这种轨迹反映出现代绘画运动关注艺术本质的特点。理解这一点对于当代中国艺术家的艺术实践具有积极的启发意义。
(注:本文为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中国侨乡(江门)特色工艺美术现代设计与应用”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GD12XYS21;五邑大学青年科研基金团队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4TD02;五邑大学第五届校级重点学科“侨乡文化”项目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①朱红.在风格的表层之下――塞尚、马蒂斯艺术之剖析[J].美术观察,2001(7): 75.
②李章惠.论色彩的解放[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0(4):68.
③张小华,吴卫.重复的拓展与延伸――波普艺术领军人物安迪・沃霍尔作品新探[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12.
④王晓玲.论立体主义的艺术反叛[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
⑤孟宪文.西方现代主义绘画形式主义倾向的演变[J].美术观察,2005(4):184.
⑥方艳.论杜尚[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30.
1.1社会与自然环境要素
首先来看社会与自然环境方面,它包括两个内容即社会要素和自然环境要素。其中社会要素又分为政治,文化,宗教等;自然环境涵盖资源和能源等大自然本身提供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人类出现的初期因为生存的需要打造石器。氏族的出现使得人们得以定居下来,居所的建造和陶器的出现体现出人类群居的社会现象。阶级的出现在历史上对于任何方面来讲都是至关重要的,在最初的奴隶和封建社会,统治阶级为了达到维护统治的目的,利用各种方式禁锢人们的思想。古埃及的法老时代形成了中央集权的皇帝专制制度,有很发达的宗教为其政权服务,金字塔就是这一时期的辉煌见证。金字塔的艺术构思反映着古埃及的自然和社会特色。这时的古埃及人还保留着氏族社会的原始拜物教,他们相信高山、大漠、长河都是神圣的。早期的皇帝利用了原始的拜物教,皇帝被宣扬为自然神。于是,就把高山、大漠、长河的形象的典型特征赋予皇权的纪念碑。在埃及的自然环境里,这些特征就是宏大、单纯。埃及的壁画雕刻也反映出当时埃及发达的手工艺,多为手工艺制作场面。著名的吐坦哈蒙随葬家具中,金壁辉煌的法老椅上,雕刻着主人生前的生活场面。以“哥特风”标新立异的中世纪风格一直是设计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页。14—15世纪资本主义制度萌芽之前,欧洲的封建时期被称为中世纪。欧洲封建制度主要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的集中表现是基督教,它宣扬世俗生活是罪恶,人欲是万恶之源,并有意识地诋毁含有现实主义和科学理性的古典文化。教会统治着人们的精神生活并深刻地体现在设计上,他们宣扬禁欲和清教徒般的生活,因此,这时期的产品都是质朴与不加装饰的,不过这使得它们显得更加实用。而建筑上的哥特式风格有别于产品的设计,它独特风格的形成主要源于教会企图控制人们思想的要求。哥特式建筑以尖拱取代了罗马式圆拱,宽大的窗子上饰有彩色玻璃宗教画,广泛地运用簇柱、浮雕等层次丰富的装饰,高耸的尖塔把人们的目光引向虚渺的天空,使人忘却现实而幻想于来世。
自新兴资产阶级出现以后,封建社会和宗教的思想被驳斥,文艺复兴运动轰轰烈烈地展开了,它提倡“人文主义”,主张文学艺术表现人的思想和感情,科学为人生谋福利,提倡个性自由以反对中世纪的宗教桎梏。这种思想使得人们一改中世纪刻板地设计,关注于更为亲切的产品设计。
工业革命的完成带领人们进入了工业时代,机器地出现使设计界一度为之迷茫,这种现象主要体现在欧洲的设计当中,这与欧洲悠久的手工艺文化是分不开的。他们怀念传统手工艺带给他们的高质量享受,痛斥机器生产的粗制滥造。为了提升公众的审美趣味,重新建立一种审美标准,工艺美术运动的先驱者们展开了探索。然而,工业发展的趋势是不能逆转的,逆潮流的改革必定要失败。与欧洲的社会文化不同,美国对待机器的态度也不同,他们顺应机器大批量生产的时代,发展了影响世界设计的美国制造体系,最终第一个走进了工业设计的门槛。
在大批设计改革和美术改革的探索下,现代主义酝酿而生。它极力赞美机器的特点,并产生了一种机器美学,纯几何化的形式适应机器生产,从而形成了“国际风格”,尽管这种风格被视为忽略消费者的心理感受,冷漠,刻板,但它毕竟将设计与批量生产结合起来。随着社会与文化的解放,体现消费者特别是年轻人追求新奇的波谱风格悄然兴起。不过,因为它无法适应工业化的生产不久便消失了,但它留给我们的是对社会与文化生活中潜在意识挖掘的启发。
随着工业的发展,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人与自然如何共生成了社会化的新问题。绿色设计应时而生。它提倡人,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将环保这一迫切的社会问题付诸实践。
众所周知,现在是信息时代,无论任何方面都可实现全球化,那么面对社会文化的相互冲击,如何立于本土,将是我们设计师要面对的另一棘手问题。
1.2技术要素
其次是技术要素,我们且来解读技术要素中的材料,能源和加工工艺。可以说技术要素是最直接制约设计实现的要素。在金属如青铜出现以前,我们的祖先使用天然的材料制作生活必需品,这些天然材料包括石头,陶土,兽骨,木材等等。其实我们现在也在使用这些材料,只是由于加工工艺的影响,当时的人们只用手工。我国明代的家具是手工艺发展史上的杰出代表,由于当时木材的丰富,木工工艺的高超,打造了完全靠榫接而成的家具。使得结构完美,意匠独特。随着工业化的出现,批量生产的需要使手工艺人逐渐从经济中消失,蒸汽机的发明为时代注入了动力,英国小五金商人保尔顿在发展蒸汽机,并使之适用于制造产业方面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这使工厂可以远离水,不在受地域的限制。人类从此有了另一种能源。金属材料,特别是钢铁的广泛应用是工业发展的基础。18世纪中叶,由于军备的需要和造船业的扩展,加上冶铁业不再依赖于木炭,生铁生产有了很大发展,冶铁业成了大规模的产业。1779年,在冶铁业的重要基地柯尔布鲁克代尔建造了第一座大型的铁结构桥梁。这座桥梁提供了一个使用新材料的范例,从而使整个设计的手法发生了变化。18世纪中叶,英国向机械化迈进了一步,并且将之运用于纺织业,各种关于纺织业的新技术开发随之产生。20世纪早期,电气化时代的来临可以说是人类的福音,各种电器产品也如雨后春笋,这些产品以一种新的形式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例如,贝尔的电话机,爱迪生的电灯。材料及其加工工艺的发展是使产品设计发展起来的基础,从木材来讲,从原木发展到胶合板,层积木等,随之也产生各种木材新的加工方法,这些都广泛地影响了家具业的设计发展。例如,芬兰的家具设计师阿尔托,利用薄而坚硬但又能热弯成形的胶合板来生产轻巧、舒适、紧凑的现代家具。从金属来说,无缝钢管的产生让米斯椅得以诞生,包豪斯的设计师才会有那么多经典钢管椅的作品。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轧钢逐渐取代了铸铁和其他类型的钢材生产,铝、镁等轻金属也日益普及。福特公司使冲压技术处于领先,并产生了机壳的概念。塑料的产生对设计的影响不容忽视,最早的塑料叫赛路硌,1909年的酚醛塑料的发明,使部分金属有了代替品。总之,塑料的出现让产品设计有了更多样性,多色彩性的发挥。走进信息时代,集成的概念激起了设计界的波澜,产品可以不受本身解构的局限,有了更大的形式发展空间。同时,信息时代带动了有关信息产品诸如电脑,手机等的发展。例如美国的苹果公司的imac与日本的索尼公司的walkman等,都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它们都是信息时代设计的典范。
1.3审美要素
再次是审美要素。审美要素的决定是多方面的,包括对象的社会环境,教育程度,价值观念,个性等,在这里我们就从产品本身所表现出来的形式,看历史上的设计师们提炼出的审美要素。
人们真正将产品的实用性转为审美性是原始装饰艺术的出现,包括兽牙,贝壳等制成的装饰物。中世纪的哥特风格主要为高直式,体现了一种宗教精神。随着人们思想的解放,寻求一种更亲切和理性的风格成为设计的方向,新古典的意义就在于此。巴洛克和洛可可的流行代表了上层社会炫耀与浮夸的风气。巴洛克式设计刻意追求反常出奇、标新立异的形式。其建筑设计常采用断裂山花或套叠山花,有意使一些建筑物局部不完整;在构图上节奏不规则地跳跃,常用双柱或以三根柱子为一组,开间的变化也很大。在装饰上,巴洛克式喜欢用大量的壁画和雕刻。洛可可风格主要体现于建筑的室内装饰和家具等设计领域。其基本特征是具有纤细、轻巧的妇女体态的造型,华丽和繁琐的装饰,在构图上有意强调不对称。装饰的题材有自然主义的倾向,最喜欢用的是千变万化地舒卷着、纠缠着的草叶,此外还有蚌壳、蔷薇和棕榈。洛可可式的色彩十分娇艳,如嫩绿、粉红、猩红等,线脚多用金色。可以说工艺美术甚至包括新艺术运动以前的产品都带有手工艺制造的特点。早期的新艺术运动喜用卷曲的线条,到了麦金托什,他运用高直式的线条的风格让他的设计别具一格。可以说他的设计以及维也纳分离派的设计因为简单的几何型更适于机器生产,使之成为由手工艺转为批量生产的设计风格转折点。
现代主义因为崇尚机器美学,以及受到诸如构成主义,未来主义和表现主义等的影响,它的风格趋于几何化,这种适于批量生产的设计风格很符合现代主义的宗旨。现代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做为大众的设计,从而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只是他们忽视了过于刻板的几何化磨灭了消费者对于多样化的选择性。
现时代的时尚设计更注重人的情感化和个性化,消费者面对多样性的产品有了更多的选择,可以说现在的产品设计形式已经几乎不受技术的约束了,各种风格争奇斗艳,对于它是否被市场所接受,关键在于它是否符合某个群体消费者的需要。
1.4人的要素
“以人为本”是工业设计的宗旨,但纵观设计史,真正意义上的“以人为本”是在现代设计出现以后。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以人为本”的概念要建立在为公众服务的基础上,手工艺时期的设计是服务于少数上层社会群体的,因此我们不能归其为“以人为本”。当批量生产出现后,使得商品空前繁荣,低廉的价格让普通消费者也有了选择的可能,这样才能为进一步的设计公众服务打下基础。人机工程学的发展是设计“以人为本”的依据,它的发展已经涵盖了人的生理与心理部分。科学人机工程学是由经验人机工程学和现代人机工程学发展而来,今后,它的发展将更关注于人,机,环境的协调发展。
1.5中国的产品设计
回顾完设计史中各设计要素的影响与发展,我们将镜头拉进我国的产品设计。就我们周围的设计做一简要分析,体会设计要素的提炼带给我们产品设计的灵感。坦白说,中国的产品设计处于年轻阶段,加之早期经济体制的制约,让它的发展尤为缓慢。近年来,由于改革开放,外来品牌凭借种种优势占领我国市场,对我国民族产业的冲击显而易见。巨大的竞争让企业家们认识到了创新的重要性,也意识到产品设计的重要性。于是一些较大的企业身先士卒,打开了中国产品设计的大门。海尔是我们必须要提到的典范,它拥有独立的产品研发中心,将产品创新作为竞争的主题。海尔推出的产品无一不具有创新特色,或靠技术,或靠文化,或靠造型。在刚刚结束的第27届国际制冷空调及通风产品展览会(即德国IKK展)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尔''''07鲜风宝空调,凭借创造A级空气质量的高差异化卖点备受瞩目,现场许多欧洲客商在看到海尔''''07鲜风宝空调后都赞叹不已,发出同样的感慨:“这款空调是我迄今为止看到的最有发展潜力的空调,它的‘AIP电离净化’、‘双新风’、定温除湿三项独特健康技术非常吸引人,正满足了我们欧洲人对家居健康环境的需要,再加上获得IF国际工业设计大奖的时尚外观,欧洲的消费者一定会喜欢它!”海尔近期推出的新产品——风幕油烟机从用户的角度出发将风幕这一成熟的技术引入吸油烟机,使人与油烟有效隔离,像一道防护墙有效屏蔽油烟,彻底避免了油烟对人体肌肤、呼吸系统的侵害。此外,还有环保双动力,不用洗衣粉的洗衣机和为农村家庭开发的“家家乐”电脑。海尔以一种海纳百川的气魄吸纳着各种创新的设计要素,使得海尔的品牌不仅充斥中国消费者的脑海,同时也走向世界。
当然,我们不得不承认,经济水平的不够无法让我们的设计深入每个企业,但至少我们可以把握其中一方面,其他为辅。千万不可一味走模仿之路,那样不仅放弃了我们周围丰富的设计要素,同时也将中国的产品设计带入产品复制的恶性状态。
参考文献
1.艺术风格发生了转变与创新
现代艺术促使绘画形式与技法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艺术家们力图摆脱传统的机械的写实主义手法,对艺术的“形式”进行创新与改革;先锋艺术家们不断地探求艺术与人类本身的关系,意图找到更接近艺术本质的行为方式。这些变革突出表现在绘画的艺术形式、技艺方法、主体内容、独特风格、绘画题材与表达思想等方面。进入20世纪以来,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发展与突破,使得现代艺术的发展更具有时代的前沿性与创新性,于是平面设计在其自身的发展过程中也创造出了更多学派多理论构成的艺术理念与审美观点。
2.重视功能与形式美的统一
功能性是现代艺术在设计方面最突出和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在当时大工业机械化背景的影响下,这种特征形式在对家居设计、建筑构成等方面,突出地表现为作品的功能性与实用性的艺术结合,后来这种特征逐步地蔓延到了诸如壁纸设计、书籍装帧印刷以及招贴设计等平面设计方面,在设计时强调装饰性的审美价值与物体实用价值的融合与协调,以使作品达到完美的和谐统一。特别是在后期的包豪斯运动中创作出来的作品,均十分注重功能与形式的统一与融合。
3.呈现出了综合性与跨学科性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在机械化工业革命的影响下,社会得到高速发展。这一时期经济、科技、文化、艺术以及各种学科与艺术门类蓬勃发展,成为各学科与艺术门类的发展、技术的创新与应用、东西方文化艺术相互影响的高峰时期。而在现代艺术中,绘画、设计、建筑、家居设计等类别的发展更是受到了其他学科发展的促动,而获得了巨大的飞跃。最初的印象派正是研究了光学原理及色彩的变化理论,才有了新画派、新艺术的产生,而这种多元化、多层次的借鉴与影响,使现代艺术呈现出了巨大的生命力与影响力。
二、现代艺术运动对平面设计的影响
在现代艺术中,所有应运而生的学派运动以及它的代表人物所掀起的设计新浪潮和设计新理念都深深地影响了平面设计艺术形式的发展。在世界范围内,不同的国家与地区兴起了不同的艺术运动。19世纪70年代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期间,被认为是现代艺术的早期发展阶段。这个时期的一些绘画艺术家不满于传统的绘画形式与表现技法,认为传统的绘画理念限制了他们的个性发展,阻碍了他们对时代的关注和思考,由此带来了设计领域的变革。下面将根据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来选取几个具有代表性的艺术运动,分析这些艺术运动对平面设计的影响。
(一)新艺术运动对平面设计的影响
新艺术运动兴起于19世纪80年代。随着工业革命机械化的到来,艺术家们试图探索现代工业的设计语言,采用新的设计形式来表现时代的需要与特性。他们反对当时在机械化背景下因对材料和形式使用不恰当而产生的庸俗和缺乏审美价值意义的工业制品,主张采用一种新的、装饰性的语言去赋予艺术设计以新的表现形式。在这场运动中,家居设计、首饰设计、书籍装帧、招贴设计等都受到了深刻的影响,并且平面招贴这种艺术形式借此得到了极大的普及。
1.引发了平面装饰图形的热潮
英国的“工艺美术运动”可以说是新艺术运动的前奏,它的兴起者莫里斯是这场运动的主导人物。莫里斯对平面设计变革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特别是在图形的装饰与风格上,给平面设计的艺术形式带来了一股新的风潮。平面形式中的图形与色彩,是这一时期作品主要表达的重点。在作品中,莫里斯十分强调设计装饰与实用的统一性,他抛弃了外在的仅具有装饰性特征的装饰纹样,而是采用以自然形式为主题的装饰形象。他的设计理念与成果主要体现在他早年所从事的家居、纺织品以及日用品的设计和制作中,特别是在对壁纸、壁毯等纺织品的设计上。为了突出装饰的趣味性与艺术性,他摒弃了写实的图像造型和矫揉造作的装饰艺术,努力打造优美、自然的艺术风格,采用单纯的平面的图形以及鲜明的色彩表现中心思想。在莫里斯的这些设计艺术作品中,不难看出善于运用抽象的图案和结构来表现主题是其艺术风格上的独到之处。他的晚期作品创作的重要成果,主要体现在书籍装帧和印刷出版领域中。他对书籍版面的精美设计,对中世纪黑体字的推动以及对平面装饰的设计,都有着很大的贡献,在平面设计的艺术史上具有很深远的影响。
2.推动了插画艺术的发展
对于插画艺术而言,值得一提的是插图版画家比亚兹莱,他的成果主要体现在书籍插画以及装饰绘画上。他的作品充分体现了曲线的装饰风格。特别是在《莎乐美》中,他运用简练流畅的线条、清晰的黑白块面以及富有装饰与趣味的艺术手法来表现主题,整体风格简洁明了却又富有强烈的表现力。这对当时的插画、壁画以及装饰画的发展都产生了很大的推进作用,为平面设计艺术事业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3.促使个性的招贴形式得以出现
劳特累克是新艺术时期法国一位颇有成就的艺术家。在他的招贴作品中,通常会以夸张的造型、不对称的独特构图、鲜亮的色彩和明快的手法来诠释他对招贴艺术的个性表达与理解。其中,日本的版画与浮世绘艺术的空间处理方法对他的艺术成就产生了很大的积极影响,而他的作品又对当时的个性招贴艺术的发展产生了不小的推进作用。在此期间,还有其他一些国家的先锋艺术家都在装饰性的平面作品上做出了突破性的贡献,他们优异的艺术杰作大部分都表现在插画、广告画、壁画以及招贴等方面。在装饰艺术方面,他们更善于利用曲线以及富于变化的线条、抽象的纹饰图形以及简凡的构图,从力求简洁自然之中表现出富有浓厚装饰意味的独特艺术风格。
(二)包豪斯运动对平面设计的影响
包豪斯运动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经历了现代主义艺术的萌芽与发展时期,在此期间虽然有了短暂的停滞,但是在招贴等方面仍然不乏有出色的作品。包豪斯运动奠定了现代平面艺术的观念和风格。由于此前多种现代艺术形式运动学派的活跃发展,一些包豪斯的教师同时也是各个流派的代表画家和代表艺术家,以至于产生了多种流派相互融合与交叉的艺术语言与艺术技法。包豪斯虽然存在的时间短暂,但是留下的“功能与美”的理念却对现代艺术的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1.题材内容战争化
受战争的影响,当时的平面设计艺术形式催生出了特别的风格与形式。经历了德国表现主义、俄国抽象主义与构成主义,特别是在经历了招贴宣传广告画、拼贴画、漫画创作的一系列过程后,设计师对线条的运用更加熟练与自然。在设计内容方面,涉及到了很多关于战争方面的题材,致使许多政治性的招贴广告呈现出的艺术水平相当高,并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招贴在形式上成为了战争招兵买马的有效的宣传工具。
2.突出功能主义
包豪斯运动是现代艺术史上的一场革命,其成果最初体现在一些建筑与产品设计、家居设计上,而后影响到平面设计领域,特别是对招贴设计的形式有很大的影响。当时的招贴画与装饰画由于图形设计师的加入一定程度上突出了商业功能,这也正是包豪斯所倡导和强调的功能与形式的统一。在招贴设计中,由于受到荷兰的风格派与构成主义的影响,使得功能主义与构成主义在作品中的统一成为了这个时期作品创作的主要风格和特色。功能主义的导师密斯曾提出“少即是多”的辩证理论,后来被奉为功能主义的名言,其从最初的家居设计到建筑设计,后逐渐渗透到了招贴设计领域。包豪斯时期的设计艺术作品一般线条简练,多采用无饰线字体以及垂直线条来构图,利用具有直线感的块面与线条来切割画面,因而形成了简洁并具有功能性的特殊效果。
三、结语
>> 转型期中国企业的工业设计意义浅析 工业设计―中国企业新的竞争利器 浅谈工业设计附加值对企业发展的贡献 浅谈整合营销在中国企业发展中的作用 中国企业发展浅析基于低碳经济背景的 《科学管理原理》对中国企业发展的意义 网络经济对中国企业发展的影响 浅谈优衣库的创新模式及对中国企业发展的影响 浅析3D打印产业经济现状与中国企业发展 方案营销对中国企业的发展作用探讨 管理咨询与中国企业发展初探 透过福布斯排行看中国企业发展 中国企业发展管理模式新探 SDGs与中国企业发展 浅析中国企业的跨越式发展 浅析中国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工业设计的发展 浅析知识经济的发展对中国企业的影响 中国企业VI设计的发展趋势 对中国企业文化发展的反思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教育 > 浅析工业设计对中国企业发展的作用 浅析工业设计对中国企业发展的作用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王蕊")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在现代市场中,成功的企业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工业设计的能力。相比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中国的工业设计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已经在快速地发展,有不少中国的知名企业感受到了工业设计带来的实惠,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中国设计的产品也能够在国际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关键词】工业设计 产品创新 市场细分 中国企业 【中图分类号】TB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32-0134-02
工业设计是结合了工程技术(生产制造、材料、结构等)、人体工学(认知、人机界面、安全等)、美学(风格、流行趋势)、市场(市场定位、价格与价值、体验行销)等因素所进行的产品创作,包括产品外观设计、操作的接口、平面设计、机(结)构设计、工商业包装设计、模具开发等,配合行销更需涉及品牌形象化、商品电子化设计与展示设计等。
国际经济界对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强劲发展的经济事实,一致认为工业设计是重要的动力,因而得出“日本的经济力=设计力”的结论。为什么工业设计会具有如此巨大的能量?现代社会是一个商品化的社会,商品社会的特征就是要获取最大的利润。企业若要很好地生存并发展下去,就需适应这样的环境即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因此,企业需要制造出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得到广大消费者的认可,获得很好的销量,同时树立企业自身在社会公众心目中良好的品牌形象,这又加强了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产生一个良性的循环。因此,对于企业来说,最根本的任务就是要创造出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工业设计专注于从产品外观到内部结构乃至人机界面设计的整个过程,同时涉及产品品牌,使企业自身产品具有独特的生命力,走出其他企业同类产品市场挤压的困扰。
在经济全球化的态势下,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很多企业陷入困境、濒临破产,但也有一些企业却发展如日中天。竞争决定了企业只有不断地进行产品创新,制造出真正具有竞争力的核心产品,并且通过这些核心产品来实现企业的自身价值,才不会被市场所淘汰。产品创新不但要考虑到消费者对产品功能和个性的需求,还要使消费者在使用产品的过程中更加方便、安全、舒适,操作界面也要友好、富有人性化,使用户能够得到良好的体验。在市场上,我们往往发现,由于工业设计的导入,使那些原本在技术、质量、制造成本上相差无几的产品,价格却差异很大。因此,工业设计对于企业发展来说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1998年之前,苹果公司经历了长时间的亏损,公司股票一路下滑。为了摆脱这种困境,苹果公司推出了具有全新理念的苹果iMac计算机。iMac计算机外壳用半透明的材料制成,功能强大,操作方便,它的形状像一滴水,有着热带海洋一般的色彩。尽管iMac在技术方面并没有独占鳌头,但它看上去非常漂亮,在满足计算机功能的同时还有着美化居室的作用。虽然当时iMac计算机的售价比其他品牌的计算机高得多,却仍然受到人们的热烈追捧。苹果公司的股票也一路飙升,在18个月的时间里从每股35美元升到每股135美元。日立公司的数据显示,该公司的销售收入每增加1000亿日元,工业设计的作用占51%,而设备改造的作用仅为12%。
设计是生产力,而且是艺术与科技相结合的,最先进、最具有创造力的生产力。正是这种具有创造力的生产力,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我国著名的工业设计家柳冠中先生认为,工业设计不仅要考虑商业利润,也责无旁贷地要为整个人类与自然、社会的共生提出规划和措施。工业设计在历史变革时期,正以无法估量的力量对世界经济发展、人类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改善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工业设计在当今世界,不仅是一种综合科学与技术的生产力,也是社会生存方式与文化方式演变的一种后工业时代的文化运动。
在欧洲,工业革命开展较早,因此在工业设计发展史中能够发现工业设计理念清晰的发展脉络。19世纪中叶,英国的工艺美术运动的探索为此后的新艺术运动奠定了基础。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法国为中心兴起的“新艺术运动”强调工艺的合理、结构的简洁以及材料的适当运用,将欧洲的工业设计运动推向。20世纪,德国包豪斯理论的产生标志着现代设计的诞生。包豪斯理论主张艺术与技术的统一,对世界现代设计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现代工业设计的精髓是以人为本,强调消费者的使用体验。消费者在使用产品的过程中应该是一种舒适、安全、方便、省力的体验。例如,一个线龟能够化解电脑线太长容易缠绕的烦恼,一个肥皂大小的洗衣机解决了人们旅途中洗衣麻烦的问题。大到航空器小到门把手的设计,都能够体现出设计的目的是人而不是产品。对于企业来说,产品的设计必须紧抓工业设计的精髓,深入探索消费者的真正需求。只有满足了消费者需求的产品才是具有生命力的产品,才能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拥有立锥之地。
工业设计的发展使得企业需要运用STP(即市场细分(Segmenting)、选择目标市场(Targeting)和产品定位(Positioning)法则对各自的市场进行细分,选择自己的目标市场,传达出各自产品不同的定位。在生产力落后的时期,人们只追求满足最基本的生理需求,重视商品的实用性。因此,企业制造出来的产品仅仅能满足人们最基本的需求,未曾涉及产品结构的合理性和外观的美观性。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需求层次不断提高,企业必须重视产品的合理性和美观性以及消费者使用的良好体验。产品设计的个性化使其目标市场更加突出,定位更加准确;产品设计的多样化使人们具有更多的选择空间。设计使企业适应市场,更使企业去引导市场。
美国哈佛商学院工业设计学教授罗伯特・海斯认为“企业夺取市场不仅靠产品的价格和质量,更重要的是产品的综合功能,这些功能必须通过设计体现出来”。目前,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认识到,品牌是占有市场、赢得竞争的有力武器,而品牌想要深入人心必须要有适销对路的产品。然而,总体而言,相比欧美知名企业,中国企业的竞争力还较弱,两者还有着不容忽视的差距。这一差距可以从中国家电企业和欧美国家的家电企业的经营特征反映出来。
第一,中国企业竞争价格,而欧美企业竞争产品创造的价值。目前中国家电企业的经营向导还停留在低价竞争上,长期的低价竞争带来了中国家电成本越做越低,利润越来越薄的后果。而欧美国家的知名家电企业强调产品以人为本的思想,全方位考虑消费者的需求,重视消费者的使用体验,增加了消费者心理需求的附加值。因此,相同功能的产品,欧美企业产品的售价和利润远高于中国企业的产品。
第二,中国的企业漠视产品个性,而欧美企业追求产品风格。中国家电产品几乎没有品牌个性,相互抄袭,千人一面;而欧美家电产品大多个性、时尚,不同的品牌彰显出不同的品味。
以上特征体现出了中国企业和欧美发达国家企业差距大的关键原因之一,即中国的企业对工业设计不够重视,而欧美企业对工业设计格外重视!
工业设计对于企业发展的巨大作用,使得企业很难再对其漠视下去。近年来,许多中国知名企业已经设立了工业设计相关部门,但很多企业考虑到成本时效还是会压缩开发日程,这样就使得工业设计师没有足够的时间对消费者的生活习惯、消费习性、文化品位以及当前的设计趋势等进行全方位深入的探索研究,因此开发的产品设计缺乏创新,很多新产品甚至直接以“拿他主义(抄袭)”的方式进入市场。因此,中国企业要想发挥工业设计的优势,提高企业的产品竞争力以获得最大效益,还需要借鉴世界知名企业的发展经验,即规划长期的设计创新策略并且坚持执行,这才是正确的途径。
在建筑学发展过程中,女性建筑教育和执业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文章通过梳理西方女性现代建筑教育和执业的发展脉络,分析女性建筑教育和执业的发展特征,归纳其内在的规律性和逻辑性,同时对国内女性建筑教育的发展做出了简要思考。
关键词:建筑学;建筑教育;执业
中图分类号:TU-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52909(2016)06003205
现代建筑教育是培养建筑师的基本途径,也是建筑师职业获得社会合法性的必要条件。现代建筑的发展历程往往被批判是以男性思维为主导[1]。同样,女性现代建筑教育与执业的探索往往受限于男性固有的培养模式。文章通过对女性现代建筑教育与执业的溯源性研究,探寻女性建筑教育的当代意义。
一、西方女性建筑教育与执业的阶段划分
一般认为,西方建筑教育发端于法国的学院派(Beaux Arts,又称“鲍扎派”),19世纪初学院派建筑教育开始走向成熟并在世界范围内传播[2]。1919年包豪斯的成立被认为是现代建筑教育的发端。美国建筑院校协会(Association of Collegiate Schools of Architecture, ACSA)在其出版的《建筑院校:北美三个世纪的建筑教育》中,将其建筑教育的发展划分为专业形成时期、理工模式与鲍扎模式的斗争时期、挑战鲍扎统治地位时期、现代主义主导时期、从政治激进到后现代主义时期以及建筑教育的当展时期等6个阶段[3]。国内学者顾大庆教授以现代建筑教育的内容转变为基本线索,将西方建筑教育依次划分为古典建筑教育时期、现代建筑教育的转型期、现代建筑教育时期3个阶段[4]。台湾的殷宝宁教授认为女性建筑教育的发展有其自身的特点,他以性别视角为切入点,将西方女性建筑教育划分为家庭教育、性别化教育和专业化教育[5]。
文章认为,对女性建筑教育与执业的阶段划分不应只考虑线性的时间排序,因为不同国家的女性建筑教育及执业由于社会状况、女性开放程度的差异性,呈现先后的交错次序。仅从施教者的教学内容出发,又无法跳出习惯性的男性思维主导下的阶段划分。鉴于此,文章依据社会性别差异、女性主义运动等
影响维度,结合女性这一特定受教群体的受教状态和受教形式进行综合考量,将女性建筑教育的发展划分为女性家庭教育、女性准入化教育、性别专门化教育和性别平等化教育4个阶段。这种划分方式不再强调时间上的线性递进关系,而是以发展特征为依据,辅以时间线索。
建筑执业行为与建筑教育密不可分,建筑执业标准的确立离不开对建筑从业者知识技能的审核。18世纪末,建筑设计逐渐由形式装饰和雕塑设计转变为一系列的技术工程问题,建筑师作为独立职业得以出现[6]。行业组织的自律和技术标准的规范强化了专业建筑教育与执业的关联。20世纪初,随着政府对建筑行业控制的严格,建筑执业需要具备相关专业学位的认可[7]。女性的建筑教育程度涉及其参与建筑实践的广度与深度。因此,女性建筑执业行为对应女性建筑教育的发展,并表现为对建筑教育的现实回应。
二、西方女性建筑教育与执业的发展
(一)女性家庭教育阶段
自18世纪启蒙运动以来,西方社会中产阶级的家庭女性开始有机会通过家庭教育学习建筑知识,其教学内容多集中于家具设计和室内装饰。19世纪的工艺美术运动强调艺术与生活的结合,吸纳了女性的灵感与视角,其民主和社会主义色彩又为女性提供了特殊的设计参与途径。此时女性学习建筑主要是基于个人兴趣,其教学传承的特点与鲍扎体系下的师承关系类似。
这一时期的女性主要以赞助人(Female patrons)的身份参与设计,设计类型大多局限于住宅。如英国的Hardwick伯爵夫人以赞助人的身份主持了Hardwick宅邸的设计,其空间配置改变了传统英国住宅设计的平面布局。此外,也有女性因为家庭原因偶尔参与公建的设计。例如:英国的Elizabeth Deane,在她的建筑师丈夫去世之后,接手并完成了其丈夫遗留下的大部分建筑项目;法国的Katherine Brionnet,在其丈夫服兵役期间,主持完成了Chenonceau古堡的设计与施工,她也被认为是前工业化时期,影响欧洲建筑行业发展的重要女性之一。
(二)女性准入化教育阶段
19世纪中叶,随着西方第一次女性主义运动的兴起和建筑院校的兴建,女性开始有机会接受建筑相关教育。19世纪后期,随着建筑教育体系的日趋成熟,西方建筑类院校逐渐放开对女性招生限制,1871年,美国康奈尔大学建筑系最早开始招收女性学生。1900年,麻省理工学院开办的景观建筑课程允许女性与男性共同就读,这也是第一个接受女性就读的景观建筑课程。在欧洲,芬兰的赫尔辛基理工学院建筑学专业于1888年招收女学生,此后欧洲各国开始逐步允许女性学习建筑学。总体来说这一阶段的女性在建筑教育方面受限较大,能接受专业建筑教育的女性十分有限。此时的女性建筑教育体现出以下两方面的特点:一方面受家庭条件的影响,能接受正规教育的女性都出自上层社会或富裕家庭,受到过一定的家庭教育或较好的艺术熏陶;另一方面许多建筑类院校在招生时仅允许女性就读艺术类专业,偏重于对女性艺术修养的培训,女性往往要通过旁听或者选修的方式才能接触正规的建筑教育课程。中国的著名女建筑师林徽因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求学期间,由于招生上的性别限制,只能注册于美术系,并通过兼职建筑系助理教员和选修建筑系课程的方式学习建筑。
随着接受建筑教育的女性人数增多,女性参与建筑实践的方式开始多样化。除了以赞助人的身份主持住宅开发,女性也开始涉足古建遗址保护与开发等新的建筑创作类型,如Susan Pringle Frost在Charleston城的保护运动中通过购置古宅的方式保存当地的历史风貌[8]。此外,也有女性以绘图员的身份加入建筑事务所。1870年英国颁布的《已婚妇女财产法》间接保障了已婚女性建筑从业者合法获得收入的权利。同时期建筑行业学会也开始逐步吸收女性建筑师。美国建筑师协会(AIA)于1888年接受了第一位女性会员Louise Blanchard Bethune,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RIBA)于1898年接受了第一位女性会员Ethel Mary Charles。这标志着女性开始有正式的身份涉足建筑领域,女性建筑教育成果受到社会和行业的正式认可。
(三)性别专门化教育阶段
20世纪初,以包豪斯教育为代表的现代建筑教育模式开始出现并在全世界传播,同时期第一次女性主义运动达到。自由女性主义者强调女性与男性的绝对差异,借助包豪斯的教育体系,女性建筑教育发展出了专门化的路径,主要体现在室内设计的专业化和女性建筑学校的出现两方面。在室内设计方面,女性设计师在推动室内设计教学走向专业化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美国女性室内设计师Elise de Wolfe是促成室内设计得以专业化的重要人物之一,1913年她的《高品位住宅》(The House in Good Taste)出版,奠定了室内设计专业的基础。此外,美国女性室内设计师Nancy Vincent McClelland在室内课程编排、学制设置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框架:学制一般为二至三年,课程内容除了室内基本的设计训练,还包括装饰材料、照明色彩、机械及手工制图等。在女性建筑学校方面,女性建筑教育推动者通过创办女性建筑学校开展建筑教学实验,尝试建立符合女性特征的建筑教育模式。女性建筑学校的开办可以追溯至19世纪末,由美国慈善家Ellen Dunlap Hopkins创建的纽约女子设计学院(New York School of Applied Design for Women)。1915年美国建筑师Henry Atherton Frost成立了第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女性建筑学校――剑桥学校(The Cambridge School),自此以后女性专业化教育成为一条独立的发展线索,女性主义者不断寻求构建符合女性自身属性的建筑教学体系。1974年女性规划与建筑学校(Women’s School of Planning and Architecture,WSPA)的成立是女性主义思想在建筑教育领域的一次具有历史性意义的尝试。在其存在的7年间,通过构建适合女性学生交流和学习的方式,激发女性在建筑领域的创造能力[9]。20世纪70年代,在日本成立的郡山女子大学、梅花女子大学等,在考察分析了性别专门化教育案例的基础上,开设了众多建筑类设计专业。
随着女性建筑教育的发展,女性开始以职业建筑师的身份参与建筑实践,受女性组织委托、参与女性建筑组织也成为女性参与建筑实践的新方式。
第一位获得巴黎美院建筑系认可的女性Julia Morgan,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受基督教女青年会(Young Women’s Christian Association, YWCA)的委托,在加州、犹他州、亚利桑那州和夏威夷设计了多所建筑。还有不少女性建筑师依托于男性建筑师,以夫妻合作的形式共同参与建筑创作实践。如与赖特合作的Marion Mahony,以及与密斯合作的Lilly Reich等。这一时期的女性建筑组织在也在稳步发展。1915年,美国华盛顿大学建筑系学生的H.May Steinmesch等人创办了最早的女性建筑组织La Confrerie Alongine,为建筑系的女性学生搭建交流平台。随后几年里该组织不断扩大,并在奥斯汀大学、伯克利大学和明尼阿波利斯大学先后成立了分部,其产生的影响波及全美。1921年,美国建筑师Elisabeth A. Martini创办了美国最早的女性执业建筑师俱乐部――芝加哥草图俱乐部(Chicago Drafting Club),她也是芝加哥第一个独立拥有建筑公司的女性。1948年,美国成立了女性建筑师协会(Association of Women in Architecture),以女性主义视角规范了女性建筑师的执业标准。
(四)性别平等化教育阶段
20世纪60年代,受后现代主义思潮和第二次女性主义运动的影响,女性建筑教育进入性别平等化阶段,具体表征为女性接受建筑教育和参与建筑实践的比例迅速提升。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保障了女性接受建筑教育和参加建筑实践的权利。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最高法院通过了反歧视法案,其条文间接规定了女性建筑师的权益。这项法案极大提高了女性建筑师创业的积极性,并鼓励了建筑类院校招收更多的女性教师。1974年一份由美国建筑师协会所做的调查显示,超过7成建筑学专业的女性表示毕业后愿意继续从事建筑行业。
女性执业行为的发展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达到,具体表现为服务于女性的建筑组织大量涌现,其中包括有“女建筑师、景观建筑师、规划师联盟”(Women Architects, Landscape Architects, and Planners)、“芝加哥建筑界女性”(Chicago Women in Architecture)等。除此以外,官方学术组织也为女性建筑组织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包括女性在建成环境里的安全问题、特定女性建筑类型研究等。1975年,加拿大国家首都委员会NCC举办的题为“在塑造城市环境中关注女性”(Concerns of Women in Shaping the Urban Environment)的会议发展了CPTED(通过环境设计预防犯罪)思想。在女性组织的推动下,政府还通过成立项目小组,吸纳民间组织参与城市管理,如颇具影响力的METRAC(the Metropolitan Action Committee on Violence Against Women and Children)组织便是基于此而诞生的。
三、女性建筑教育与执业的发展特征
总体而言,女性建筑教育与执业的发展要滞后于男性。自启蒙思想发端至第一次女性主义运动发生,女性接受建筑教育与执业完全是在男性思维主导的社会背景下展开。在现代主义建筑发展时期,女性在建筑领域的发展主要归因于战争等外部条件的刺激,两次世界大战造成了劳动力短缺,女性因此有了更多从事建筑实践的机遇。进入后现代建筑发展时期,女性建筑教育与执业开始有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与探索,建筑教育与执业的自身发展在两性间取得了一定的平衡。女性建筑教育与执业发展的整体特征体现为以下几点。
(一)受教育人数的增加
在女性准入化教育阶段之前,由于观念的限制,只有极少数女性能够获得专业建筑教育,受建筑教育的人数要远低于男性。进入性别平等化教育阶段以后,建筑类院校开始大规模对女性招生。美国建筑学评估委员会(National Architectural Accrediting Board,NAAB)的统计显示,1970年代符合NAAB认证的美国建筑学专业招收女性的比例(包括本科、硕士、博士)维持在20%左右,此后逐年递增,并在20世纪末突破了40%。女性接受建筑教育的人数日趋与男性持平。
(二)执业范围的扩大
女性执业范围的扩大体现在获得执业认定的比例上升,以及执业种类的增加。在执业认定方面,据美国建筑师协会(AIA)的官方统计,自第二次女性主义运动起,美国注册建筑师中女性的比例逐年上升。1958年美国注册建筑师中女性的比例仅有1%,1988年其比率上升至4%,截至1999年,女性注册建筑师的比率上升至13.5%。美国建筑师协会还对美国建筑行业中女性的领导地位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1999年美国建筑事务所中女性担任公司合伙人、负责人的比例仅为4%,至2005年这一比例上升至16%[10]。在执业范围方面,女性建筑从业者经历了早期偏向室内设计,到以居住建筑设计为主,再到可以承担大型公共建筑和城市设计的发展过程。
(三)性别平等的诉求主线
从女性建筑教育与执业发展的历程来看,其内在对性别平等问题的探究在不同时期呈现不同的发展需求。在女性家庭教育阶段和性别准入化教育阶段,男性的主流价值观是衡量社会公平的标准,女性建筑教育与执业的发展是以男性的接受标准为主要标杆,在追求绝对女权的同时却忽视了男女之间的性别差异。进入性别专门化和性别平等化教育阶段,现代建筑学科中的纯粹理性、英雄主义逐渐遭到质疑,建筑教学和职业培养的女性视角、对话视角、差异视角得到重视,差异化的平等成为追求的目标,并催生了女性主义建筑学这一新的领域。
(四)呼应于女性主义运动的螺旋上升
女性建筑教育、执业的发展与两次女性主义运动存在着潜在的关联线索。在女性主义运动活跃的时期,女性建筑教育与执业呈上升的发展态势。在女性主义运动低迷的时期,一战结束后至20世纪50年代期间,由于反女性主义运动的阻挠,女性建筑教育与执业的发展相对缓慢。女性主义运动在发展的过程中与反女性主义运动相辅相成,两者互为补充与批判。女性建筑教育、执业的发展也呈现类似的发展规律,反女性主义者在反对女性接受教育的同时,也间接为女性建筑教育、执业的发展提出了批判性的意见甚至建议。
四、结语
当代女性建筑教育与执业已成为建筑学领域研究的特定方向,女性建筑教育、女性建筑设计、女性建成环境等课题日益受到建筑学界的重视。这些女性视角下的建筑研究重点和方向与本文所述的西方女性建筑教育与执业的历史演变具有潜在的对应关系,其不同阶段的发展规律和特征逐步演化为当下女性主义建筑学研究的现实基础和理论依据。对近100多年的历史进行溯源与分析,也为当代女性建筑教育与执业的发展提供新的分析视域与研究线索。
中国的建筑教育于20世纪20年代初由海归留学生开创,其教育体系借鉴于美国,并从一开始就接纳女性学生,如南京中央大学建筑系在其创立之初就有招收女性学生的记录[11]。女性在接受完正规的建筑教育后就可以投身于建筑实践。中国第一位独立执业的女性建筑师张玉泉,在1938年与其丈夫费康共同创办了大地建筑师事务所,并为国防工程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国内女性主义建筑学的研究方兴未艾,很多优秀的女性建筑师脱颖而出。2015年12月,江苏省建筑师学会学术年会专门设立了“女性视野中的当代建筑创作”主题论坛,引起了较大的反响。当代建筑设计多元化、人性化的发展方向为我国女性建筑师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未来女性建筑教育与执业必将拓展出新的成果。
参考文献:
[1] Niki Saval. Cubed, a Secret History of the Workplace[M].Knopf Doubleday Publishing,2014:185.
[2] 单踊.西方学院派建筑教育评述[J].建筑师,2003(3):92.
[3] Dell Upton. Architecture School: Three Centuries of Educating Architects in North America [M].MIT Press,2012:50.
[4] 顾大庆.“布扎-摩登” 中国建筑教育现代转型之基本特征[J].时代建筑,2015(5):49.
[5] 殷宝宁.性别与设计:建筑与女性主义的邂逅[M]∥典藏艺术家庭,2015:89.
[6] 姜涌.执业与职业,中外建筑师之辩[J].时代建筑,2007(2):7.
[7] 滕静茹.西方女性主义建筑学的若干议题研究[D].清华大学,2010:48.
[8] Burghardt,Laura Ashley. The Movement of Architectural Elements Within Charleston, South Carolina[D].Clemson University,2009:36.
[9] Elizabeth Cahn. Project Space(s) in the Design Professions: An Intersectional Feminist Study of the Women’s School of Planning and Architecture (1974-1981)[D].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Amherst,2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