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会计职业生涯规划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我国职业教育在近十年经历了飞速的发展,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之路。职业教育在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适应市场需要过程中,不断改革创新,采取有力措施,推进事业发展,确立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江苏无锡作为我国近代民族工商业和现代乡镇企业发祥地,历来有着重视职业教育和高技能人才的优良传统。在近百年的历程中,无锡的职业教育发展和改革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随着经济国际化、城市现代化和新型工业化步伐的加快,无锡职业教育获得了更好的发展。近年来,无锡市通过扩大办学规模、优化教育资源、提升内涵建设、完善办学体制和增强服务水平等具体措施,吸引并培养了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无锡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无锡市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把加快优化发展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健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围绕职业教育发展目标,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无锡职业教育重视建设具有职业教育特点和行业企业特色的专业文化和校园文化,强化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实践技能、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不断加强职业教育内涵建设,在江苏甚至全国起到引领示范作用。无锡市学校管理中心特别研究制订了《无锡市属职业院校三年提升行动计划(2011~2013)》,目标是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强化内涵、提升质量,形成具有全国先进水平和经济发达地区特征的现代职业教育新局面。特别强调职业院校要紧贴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尤其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需求,结合本校产业发展实际,建立人才需求预测与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优化学校专业设置。专业结构与布局较好地适应无锡区域产业、特别是新兴产业发展需要,实现学校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相协调,形成以品牌专业为龙头、特色专业为纽带、骨干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2012年7月,无锡市学校管理中心高职部下发《关于进一步提高市属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意见》,明确要求市属职业院校要开展职业系谱建设,为在校生谋划好就业前景。建设职业系谱可以让每一位职业院校的学生了解所学专业和技能在区域经济建设中的地位以及就业单位的分布情况,合理找准就业定位,科学规划职业生涯。无锡市学校管理中心从区域经济发展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出发,以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理念为指导,首创性地提出开展职业系谱项目建设,对进一步提升市属职业院校的竞争力、服务力和影响力,推进职业教育内涵发展,无疑是极富创新和坚实的举措。
二、相关概念界定与研究现状
(一)职业系谱 “职业系谱”作为一个全新的名词,以行政公文的形式首次提出,作为学校管理机构布置的任务下达到各市属职业院校。无锡市学校管理中心对“职业系谱”的官方解释是:某一专业所对应的本区域范围内的就职单位、就业层次、就业流程的关系总和。看到“系谱”,人们不由得会联想到“家谱”、“族谱”,以图表串联的形式展现家族的发展脉络、层级关系及历史轨迹。基于这样的观念,以专业为核心内容的某一职业也有其特有的发展图谱,每个从事这一职业的个体要给自己准确的定位,从而科学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然而,与家谱不同的是,系谱不仅要清晰地反映过去,准确地定位现在,还要帮助学生(就职人员)展望未来,真正做到“心中有谱”!专业是学业门类,职业是工作门类,职业院校培养上岗即能用的高素质专业技能人才,基本目标是学以致用,并能以专业为核心发展职业。职业系谱建设是职业教育以人为本、以就业为导向的必要工作,具体包括:对专业、职业进行科学诠释;对本区域经济发展做出准确判断;对职业院校学生面向的就业单位、就业层次进行合理定位;对学生就业流程和职业发展做出明确指引。
(二)会计职业系谱 首先,“会计”是一种职业、一个岗位,也指代一种人群。根据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对职业进行的分类,会计属于专业技术人员中的经济业务人员,会计人员是“从事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经济组织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的专业人员”。其次,“会计”是一门学科,一个专业。在高职高专专业目录中,会计专业归属于财经大类下的财务会计类,与之相近的专业还包括会计电算化、会计与统计核算、会计与审计、财务管理等,它们同属一个专业群。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会计专业本身也有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新的会计制度日趋完善,会计岗位对会计人员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财务与会计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技术工作,要求工作人员既掌握现代会计、财务、税法、金融、财政、计算机理论和技术,还要具有一定的实践工作经验。会计专业的就业方向比较广,像内资企业银行、保险、外资企业、会计师事务所以及行政事业单位等。面对挑战与机遇并存的环境,职业院校会计专业的学生必须做到知己知彼,从容、自信地挑战未来的职业。会计职业系谱是展现会计专业(群)文化、指导职业发展的综合性成果,它对会计专业进行充分的职业分析,既总结过去的辉煌,也展现当下的繁荣,更要与时俱进,前瞻性地描绘将来的发展趋势,为在校生谋划好就业前景,为地方经济服务。
(三)会计职业系谱研究现状 无锡市职业教育经过多年发展,已从规模发展转向更注重质量的内涵发展阶段。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课程建设、实训条件、教学团队建设和运行管理构成了职业教育六项核心建设指标。结合地方经济的发展要求,无锡市各职业院校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方面下足功夫,取得了不少成绩。专家指出,职业教育要构建与地区产业结构相适应的专业结构,各专业规模比重也应与本地区产业结构中各行业比重大体相同。无锡职业教育应重点围绕第二、三产业确定规模和设置专业,并围绕新兴产业和传统优势产业形成和发展特色专业。同时,要建立人才需求预测与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使职业教育专业结构调整更趋科学合理。内涵发展的建设成果最终体现在人才培养的准确定位和顺利就业,以上建议正是职业系谱的建设的基本思路――厘清本专业在本地区的就业单位分布、学生就业层次和职后发展等情况,让学生有一个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系谱”虽是一个新名词,其专业建设的内涵和实践就业的指南却与职业教育改革的各项工作密不可分,需要深入挖掘专业内涵,仔细探究职业前景,从社会需求的角度把握人才培养要求,构建完整的谱线系统。
国内许多职业院校在专业文化建设方面颇有成绩,宣传手段包括文化墙、实物陈列及校园网等。相比于专业课程教学,专业文化以宣传为主,专业文化思想主要靠课程渗透或学生自觉学习,学生并没有形成强烈的专业意识和准确的职业定位。面临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职业院校必须提前对学生做好专业教育和职业定位。社会分工、经济发展对职业岗位提出更高更细的要求,说明除专业思想教育外,一份科学完整的就业指南也是职业教育的内涵。以会计专业为例,其专业内涵丰富,职业发展前景良好。然而,不同于其他专业能对应特定行业,会计专业的就业面向各个行业,包括企事业等不同性质的单位。会计核算与监督又属于企事业单位重要的管理工作,因此会计人员技能素质要求高于一般的技术人员。一直以来,会计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就业指导等均不同于其他专业,难度很大。因此,学校需要做大量的工作,让学生满意、家长满意、社会满意。通过会计职业系谱建设,用明了的语言和关系图清晰地呈现本专业的职业关系,无疑是非常重要且非常必要的工作。
三、会计职业系谱建设意义
系谱建设的根本目的是厘清本专业在本地区的就业单位分布、学生就业层次和职后发展等情况,让学生有一个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做好入职和升职的准备。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会计系承担会计职业系谱建设的研究。会计系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和区域经济建设需要,具有诚信、合作、敬业的职业素质,掌握会计、涉税管理、财务管理、审计等岗位业务,熟悉企业会计核算、纳税申报、财务管理、年报审计等业务处理的基本知识与操作技能,并具备良好职业道德和较强可持续发展能力,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能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通过会计职业系谱的建设,在加强专业建设,更好地服务学生、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等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新生入学教育 系谱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专业文化建设,系谱研究成果最终将以物化的形式呈现给师生,最直接的方式是建成一个会计文化展示厅。展示厅内高度精炼地表现会计的内涵,使学生很直观地了解会计专业和会计职业,知道在校要学什么,毕业能进入什么岗位,将来有什么发展前景,从而产生专业认同感、职业自豪感和求知渴望感。过去,新生的入学教育侧重于管理条例的灌输,在专业思想教育上花的功夫少,其原因主要在于没有专门的老师做这项工作,也缺乏系统资源。系谱建设成果可以通过赏心悦目的形式传递专业文化思想,有利于新生入学教育。系谱展厅也可以长期对学生开放,让学生更深入地感受会计文化。
(二)有利于毕业生就业 系谱建设必须对本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及本地区就业市场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或是政府规划的搜集分析,或是邀请行业企业专家解读经济形势并阐述用人需求,或是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通过各种途径取得充分的资料,从而形成科学的就业指南,帮助学生合理定位并顺利就业。会计专业看似就业面广,但无法像其他专业那样“批量”就业,因此建立多方面的就业渠道极为重要。不同行业会计核算要求不同,不同会计岗位会计工作重点不同,越是细致的调查越有利于学生就业。借助系谱建设,形成校企合力,学校与市场成功对接,是理想的教育和就业模式。反过来,系谱建设过程中建立的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又为今后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奠定了基础。
(三)有利于人才培养方案的完善 以职业系谱为指导,新生经过专业入学教育后完成一份相对不成熟的职业生涯规划。经过几年在校学习和实践,在毕业前对早期职业生涯规划进行反思和修订,形成更实际的职业规划。学院以及系部制定毕业生就业跟踪计划,根据毕业生职后发展情况及时调整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教育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即人才适应社会的质量。将毕业生职后发展受到的评价及其个人感想纳入系谱建设系统,促使职业院校更好地改革创新,适应社会需求,实现培养目标。会计岗位更需要及时反馈用人信息,以便于教育部门以市场为导向,培养出“适销对路”的人才。
四、会计职业系谱内容
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会计系系谱建设团队通过调研论证,充分考虑高职会计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设计四条谱线来展示会计系谱(见表1)。
(一)会计专业发展谱 会计专业发展谱是了解会计文化的入口,通过图片、纪录片等形式,向学生展现会计发展史,使之了解会计职能、工作手段的变化,并展望未来会计工作的发展趋势。可介绍会计及经济领域知名学者(包括国内外、近现代),推荐专业著作,以提升学生的专业修养。展厅的一角辟出图书角,陈列推荐书籍,联合学生会开展经济读物借阅和知识讨论活动。
(二)会计职业发展谱 会计职业发展谱是一份详细的职业发展指南,帮助学生准确定位、顺利就业。系谱建设团队通过深入细致的学习和调研,具体了解无锡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会计人才需求及职业前景等,使学生有基本的入职和升职准备,形成强烈的职业自豪感。会计岗位是公认的管理工作岗位,其人才素质要求高,职业前景广阔。可根据区域规划,测算岗位需求人数,使学生就业有信心。职业发展谱展现客观且美好的未来,学生看到自己的事业前途,坚定了认真学习、勤练技能的信念。
(三)会计系发展谱 会计系发展谱展现学院会计专业建设的发展历程,也是会计系未来的展望。本版块介绍优秀毕业生,展现当前的教学管理团队、优秀教师,还可将优秀在校生写入系部发展谱,使学生形成强烈的专业认同感。系部每年评选优秀教师和优秀学生,其精彩的表现促进了会计系发展壮大。会计系发展谱让师生主动关心系部建设,同系部共成长。可以想象,这条谱线随着学院和系部的发展会越来越丰富。
(四)专业学习发展谱 专业学习发展谱是学院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大众版。本版块清晰地告知学生高职的主要课程、技能要求和必备证书,指导其完成第一份职业生涯规划。学生在毕业前再进行反思和修订,形成更实际的职业规划。学校以此为契机,建立起科学的毕业生跟踪计划,以反馈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性、合理性。学生从一开始就知道要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及考核要求,并对照了解会计岗位素质要求,主动完成职业规划,从而钻研专业知识,练习专业技能。院系通过毕业生追踪,将就业发展情况反馈到系谱中,促使人才培养方案的完善。
五、会计职业系谱建设过程
职业系谱建设是专业建设的成果体现,也是推动职业教育改革的手段,从概念的探索形成到第一期成果的完成,历时约一年时间。
(一)领会精神,学习探讨 作为无锡市学校管理中心直属职业院校,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率先开展职业系谱建设的探索实践工作。各院校系部领导及骨干教师参加学校管理中心组织的系谱建设动员会议,准确领会精神,并与兄弟院校一同讨论系谱含义,确立建设思路。作为一个首创的概念和项目,各院校一致认为系谱建设可以集成和完善专业文化建设,可以向学生、家长及社会提供有说服力的就业清单,对推动职业教育改革、提升职业教育满意度等均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组建团队,制定方案 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会计系具体负责会计职业系谱项目建设。系部在接受任务后立即组建了项目建设团队,团队成员包括资深专业教师、招生就业指导教师以及优秀的撰稿人员,系谱建设团队分成三个工作小组开展研究:规划组,负责制定工作计划,确定成果目标;行动组,负责调研搜集数据,完成定性定量的分析;组织组,负责协调开展工作,保证文案撰写顺利完成。项目建设团队积极开展考察学习及头脑风暴活动,设计关于会计职业系谱的四条谱线,并制定具体建设方案。大家共同探讨,深入挖掘各条谱线的内涵,细化实质内容。
(三)调研论证,文字备案 项目建设团队根据四条谱线的设计思路,分工协作,利用一切业余时间,或是查找历史资料,或是走访具体的单位,或是学习最新文件资料,或是立即组织开展活动。系谱建设中最困难也是最重要的谱线是会计职业发展谱。团队特别邀请市级经济专家来校进行讲座,认真解读国家、省直到市级经济发展规划,既拓宽了师生的思路,又为系谱建设提供了科学资料。并针对性发出上千份调查表,仔细了解无锡地区会计岗位(包括财务总监、财务经理、会计主管、总账、成本、出纳等)的招聘要求及薪酬水平,获取最新的市场行情。
(四)细致研讨,规划展厅 系谱建设团队整合了初步的文字稿,使历史资料既简洁又震撼,让调研资料越发科学完善,也让大家对未来发展思路更清晰。系谱建设最终要为学生服务,需要将电子文档资料转化为视觉效果好、简洁清晰又极具思考价值的实物资料,如何布置一个美观、实用且有教育意义的文化展厅是本阶段的具体任务。团队成员集思广益,探讨和研究了大量不在专业范围的展馆建设内容,逐渐形成预想的展厅形象。根据设计思路,展厅以“文字、图片、视频、实物”等样式多角度、全方位地展示会计专业、会计职业的内涵。
(五)招标建设,物化成果 系谱资料充实完善的同时,文化展示厅工程建设也正式开始。会计系建设团队主要负责资料物化的确认工作,后勤处主要负责工程硬件装修协调。展厅中最具视觉冲击力的莫过于视频资料,为了使之图文并茂,音像俱佳,团队一遍又一遍修改背景词。视频资料分触屏互动和大屏滚动播出两种形式,在展板、实物等静态资料的映衬下,给参观者留下深刻的印象。经过辛苦而卓有成效的努力,会计系完成系谱项目硬件建设,会计系学生成为系谱展示厅第一批参观学生,每个学生在展厅内通过参观都得到很大的启发。
六、职业系谱建设收获与展望
(一)系谱建设的收获 首先,系谱建设激发工作斗志。系谱展厅是一个有效的宣传窗口,该窗口能动态地呈现专业建设成果,并根据系部发展不断增添新内容。通过会计职业系谱建设,促使会计系全体师生回顾历史,审视今天,展望未来。职业系谱建设告诉师生,只有加强专业建设,打造品牌,搞出特色,系部乃至学院发展才有希望。其次,系谱建设提升职教理念。建设系谱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建设团队细致学习会计发展史,明确会计人员职业规划,了解区域经济发展动向,分析会计职业前景。系谱建设团队专业地诠释了会计专业及会计职业的内涵,引领全系教师(包括教辅人员)直观全面地理解人才培养方案及专业建设的意义,从而提升职业教育理念。再次,系谱建设打造宣传平台。作为学校的重要工作,学院多次向全院通报会计系谱建设项目进展,积极宣传系部专业建设实绩。作为承担系谱建设任务的职业院校之一,接受并完成会计职业系谱建设,无疑是对学院会计专业的肯定和支持。系谱研究建设成果除了文化展厅,更快捷的方式是学校宣传网站,丰富的系谱资料让未进入校园的学生和家长也有了解学校、系部及专业的窗口。
(二)系谱建设的展望 囿于经验、资金等方面的原因,目前系谱建设工作尚有很多不足。首先,限于展室面积,展板不能承载太多内容。动态的视屏由于成本及技术方面的原因,数量及质量还可以再提高。对此,还要不断补充各种专业技能训练画面、学生实训作品、获奖证书等,以增强荣誉感。其次,区域经济发展的数据资料需要及时更新,可联络招生就业等部门协同开展专业调研,使其指导作用更强。清晰地分析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是一项持续性的工作,这样人才培养才是科学合理的。
系谱建设是专业建设、招生就业、校企对接等具体工作的集合与凝练,要充分发挥系谱展室的教育宣传功能,将其建设成一个有意义的活动教室,让更多学生以及家长走进教室,了解专业以及职业,寻找自己在谱线中的位置,争取成为亮点。另一方面,展厅是系谱的表现形式之一,完善以系谱为核心内容的网站或网页也是系谱建设的重要任务。让系谱成为专业教育的良好助手,丰富教育内容、巩固专业思想,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同时系谱也要在招生宣传方面发挥强有力的作用,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关键词:高职教育;会计;职业素养
作者简介:侯红英(1974-),女,湖北孝感人,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会计教育和项目管理;林青(1984-),女,湖北武汉人,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会计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26-0031-03
当前,“企业招人难”和“学生就业难”是一个非常现实的社会问题,尽管很多高职院校已经充分认识到社会、行业和企业对从业者职业素养的要求,但当前尚未形成较为有效的培育计划、培育内容、培育方式和方法等,且关于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目标需明确,否则就不能很好地满足行业和用人单位对高职人才职业素养的要求。良好的职业素养已经成为从业者职业准入的通行证[1]。
会计是一门专业性、操作性、实践性较强的学科,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对会计人才职业素养的重视程度已逐渐超过了对其专业技能的关注度,会计职业要求从业者必须具有较高的职业素养,才能较好地胜任会计实务工作。会计职业素养是会计职业和会计工作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会计从业者在职业工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会计综合能力和综合品质的总和,主要包括会计职业知识、会计职业道德、会计职业技能和会计职业意识等方面[2]。
一、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典型误区分析
(一)将会计职业素养等同大众职业素养,忽视其职业特殊性
传统职高教育把会计专业的职业素养当成一般的专业教育,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向学生讲授且多停留在理论层面,或是融合在职业规划课程之中,忽视其职业特殊性,缺乏针对性。
在高职教育中,对学生职业素养的教育主要由党政管理干部、德育工作者、专业课老师组成,在会计专业学生职业素养提升方面“各自为政”,难以形成“合力”。如党政和共青团干部对学生职业素养培育主要集中在理论指导,没有体现在操作层面上;思政课老师在授课过程中虽然达到了该课程的知识和能力目标要求,完成了通识教育任务,却忽略了对会计职业素养的培育;辅导员或班主任由于各项管理工作的需要,可能更多地忙于处理各种各样的事务性工作,对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分身乏术”;专业课老师大多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关注的是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提高。
(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中职业素养培育较为弱化
目前,部分高职院校忽视会计职业素养课程的开发,认为学生在校期间有无会计职业素养课程无关紧要。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会计专业学生不能很好地认同诚信、严谨、敬业等专业职业素养对职业发展的重要性。
部分高职院校没有充分注意到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重要性,任意压缩专业理论和职业素养课程学时数,用讲座等方式代替会计职业素养课程,通过宣传部、团委、学工处等相关部门安排的讲座、活动来达到培育的目的,但这些部门一般会按照各自的特点和需要组织相关活动和讲座,缺乏整体性和统一性[3]。
(三)职业素养培育主要依靠学生的自我领悟
部分高职院校认为学生在校主要是技能学习,对于职业素养持无所谓的态度,认为不需要学,可以在工作实务中自我领悟。“重技轻德”倾向严重,学生对于会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提升非常重视,认为就业过程中只需使自身技能水平达到用人单位标准即可,忽视提升整体素质的提升。造成学生对企业文化或企业精神缺乏深入的认识,无法理解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与职业素养的关系、职业素养在实际工作中的重要性等。从实际情况来看,如果脱离了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的熏陶,想要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是无从谈起的。而且,受专业性质所限,会计专业实现工学结合、产教融合难度较大,即学生无法长时间、大批量进入企业进行会计岗位顶岗实习,这就使得学生对未来职业生涯缺乏详细、系统的认知,只能被动地接受学校或社会的职业素养培育,从而影响自身职业素养的提升。
二、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创新设想分析
为了更好地培育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提高会计专业毕业生的综合职业素质,以缓解“企业招人难”和“学生就业难”的矛盾,笔者提出以下设想:
(一)构建基于会计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提升相融合的专业课程体系
要想提升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的市场就业竞争力及未来的职业发展潜力,高职院校应当按照会计专业的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市场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充分考虑学生的职业成长规律,来整合会计专业课程资源,构建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将以学生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培育与提升为主线,将人文素养课程、职业能力课程和职业拓展课程融为一体。
第一,在会计职业人文素养课程具体实施过程中融入会计职业素养教育。应以德育教育为主导,多渠道、多形式地对学生加强品德、情操方面的教育,以培育和提高学生的会计职业精神,养成诚实守信的良好品格,提升学生综合素质[4]。例如,可以通过青年志愿者、大学生文化艺术节、社团活动、辩论赛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和比赛,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信仰、理想、道德等在现实工作和生活中的重要意义,并从中得到启示和教育,培育其良好的思想品德和个人品格。同时,可以开设会计职业指导课程,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培育,使学生全面地了解将来所从事的会计职业,了解会计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思路,形成初步的职业发展规划,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和目的性;帮助学生认识当前的就业政策,理清会计行业的就业形势,指导会计专业毕业生及时从市场上获取有效的就业信息,掌握求职过程中的各种技巧,提高面试技能,并能根据不同情况调适自己的就业心态。通过职业指导培育,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能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有针对性地构建与职业目标相一致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为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在会计职业能力课程的设置与实施中融入会计职业素养教育。应当结合会计专业的特点,在专业课程的课程标准中融入职业素养的教学目标、培养内容与培养途径,课程设计和教学中要分别就诚信教育、廉洁教育、技能训练等确定课程教学目标及其基本内容,把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贯穿到课程之中,并通过第二课堂活动、各级各类会计技能大赛等,多方面培育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5]。对会计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可采取“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在理论课程以及会计综合实践课程的设计中应始终贯穿着会计职业素养的培育。可以通过教学创设出各种职业岗位和职业场景,让学生去亲身体验和感悟职业环境,把职业素养培育贯穿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培养之中,使学生在毕业前就能顺利实现“职业化”。通过职业能力课程的学习和实践,使学生具备从事会计实务工作的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
(二)形成校内外多方联动的会计职业素养培育的有效合力
为提高职业素养培育的成效,一是从高职院校内部入手,转变高职院校教育者的教育观念,促使学校内部各部门之间形成职业素养培育的有效合力[6]。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地从校级层面召集会计专业教师、思政课教师、职业指导教师和专业辅导员等,针对会计职业素养培育开展专题研讨活动,分别以会计专业知识和技能、学生工作态度、理解与学习能力、创新和管理能力、社交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等职业素养作为每期研讨的中心议题。通过集体分析、思考和讨论,形成比较一致的想法,并将这些想法付诸实施,让各部门之间、不同教育者之间互通有无、取长补短,以达到共同培育的目的,从而打破“各自为政”的尴尬局面,使学校内部各部门和不同教育者在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培育的过程中形成合力。二是从高职院校外部入手,进一步加强学校与用人单位的校企合作,促进校企之间形成良性互动的职业素养培育机制,并形成有效合力。高职院校可以通过走访校企合作单位、用人单位、会计专业毕业生,面对面进行沟通和交流;也可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及时了解用人单位对会计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要求,学生在会计工作中应遵守的职业行为规范及用人单位的最新用人标准等等。同时,建立与用人单位、毕业生之间的职业素养信息反馈机制。用人单位可以将本单位的会计职业化标准反馈给高职院校,对学生在会计顶岗实习或工作中的有关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团结协作等基本职业素养的表现进行真实的评价,并及时将评价真实地反馈给学校和学生,真正做到学校和用人单位的深度融合,从而达到帮助和促进会计专业学生提升其职业素养的目的;学校也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和方式与会计专业毕业生建立长久的联系,教学过程中多与他们进行交流、沟通,并建议他们将自己在实际会计工作过程中对职业素养的理解和感悟及时反馈给母校,也可向学校提供用人单位需要会计员工必须具备的职业素养等等,为后续会计职业素养的培育提供鲜活的素材。
另外,高职院校还可以随时或定期聘请行业、企业的人力资源专家、技术能手或优秀毕业生到学校开展职业素养方面的专题讲座,使学生尚未毕业就能提前了解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的重要性、用人单位对会计员工的职业素养要求等等,让学生身在校园就能感受到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的熏陶,提高职业素养培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三)社会、企业、学校、家庭多管齐下共同培育学生的会计职业素养
1.在社会层面营造讲诚信、重品行的职业氛围。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用人单位在选择合适的会计人才时,不再仅仅只看重求职者的学历和证书,更看重其会计职业素养。由此可见,无论是从用人单位对用工的实际需求,还是从学生个体的成长需求上来看,社会舆论的关注重点已在悄然变化,从仅仅重视学生的会计专业技能向全面培育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转变,在全社会范围内营造“具有较强会计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的高职会计毕业生才是社会发展的急需人才”的氛围,为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培育营造良性的外部环境[7]。
2.构建学校、企业、家庭共同培育会计职业素养的培育体系。从会计行业来看,从业者必须具备最基本的职业素养,如爱岗敬业、廉洁自律、诚实守信等等。但是,会计职业素养的培育不仅仅依赖学校和企业,必须由较为单一的学校教育,转变为三方共同培育,即校企合作、家校合作[8]。在学校教育中,可结合高职会计专业的特点,以学生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突出对学生职业素养的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增强其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学生进入用人单位进行实践教学阶段,高职院校相关管理部门和实习指导教师应不断加强与实习单位的联系,共同承担对学生进行培育的任务,提升学生爱岗敬业、廉洁自律、诚实守信的职业素养。针对学生在校期间的表现情况,教师要加强与家长的联系沟通,借助家长的力量培育学生的会计职业素养。
3.加强学生的就业观教育,培育良好的会计职业素养。高职院校要根据学生个人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引导学生准确定位,树立正确的职业观,理性选择未来的就业方向、就业岗位等,让学生亲身体会职业素养对将来工作岗位的深远影响;要积极引导学生利用寒暑假期走出校园,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锻炼和提升学生的各种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如敬业精神、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等,以达到完善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目的。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但是,其职业素养的培育需要多方面、多环节的统筹规划和协调配合,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加强和提升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会计专业毕业生才能更好地融入社会并适应日益发展的会计工作需要,得到用人单位的肯定和重视,才能够在未来会计人才的激烈竞争中显现其优势。
参考文献:
[1]陈海燕.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育探析[J].广西教育,2015(6):59-60.
[2][7]缪萍.高等职业教育会计人才职业化素养研究[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1):24-25.
[3]罗忠实.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12(7):93-94.
[4][5]冀玉玲.职业素养教育纳入会计专业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商贸,2013(33):180-181.
关键词:高职;会计专业;工学结合;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31-0189-03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培养适应生产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为主要目标。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很多高职院校在工学结合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有效的实践。笔者所在学校在多年改革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了“校企共育、三环相扣、课证融通”的工学结合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了大批高素质技能型高职会计人才。历届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率高,专业对口率高,以其扎实的专业知识、动手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得到中小型企事业用人单位的好评。
一、高职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通过面向企业、行业和社会广泛进行的会计人才需求调研的结果显示,高职毕业生主要服务于中小型工商企业,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这些单位的特点是企业规模不大,但对会计人员的技能要求全面。为此,以促进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全面协调发展为标准,初步确立会计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召开实践专家访谈会,对初步确立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论证,最终确立了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具有本专业的必备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面向各类企事业单位、外资企业、会计与税务中介机构以及相关部门,具备较强的从事出纳、基本核算、税务会计、成本会计、会计电算化、审计、总账会计、会计主管、财务管理等实际工作能力,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端技能型人才。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培养的会计人才不仅能“就业即上岗,上岗能顶岗”,而且要“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且具有良好职业道德”。
二、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路径
1.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理念重构专业课程体系
基于“工作过程”开发高职教育“职业技术课程”体系,即在工学结合的现代高职教育中,强调学习领域中的学习与企业工作领域中的工作的对应,学生在真实的工作情境中完成知识、技能的迁移,学会工作方法的交流与沟通,培养职业情感与职业意识,最终形成综合职业能力。近年来,我院成立了由行业专家和骨干教师组成的会计专业指导委员会,通过专业市场调研进行高职会计人才需求规格和岗位技能要求分析论证,以会计人员职业生涯发展为主线,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理念开发专业课程体系,提炼出会计岗位群,主要包括出纳岗位、会计核算岗位、财务管理岗位、会计拓展岗位。同时对会计岗位所需具备的能力进行分析,确定了八个典型工作任务,在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归纳的基础上,形成了行动领域,最终确定了与典型工作任务相对应的学习领域,形成了会计专业核心课程体系。(见下页表1)突出了实践教学的学时比例,强化了学生职业岗位技能培养。
2.实行“五步递进式”校企深度融合实践教学模式
在会计专业核心课程体系中,为了实现从传统的传授知识为主向培养岗位职业技能的转变,对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进行统筹规划,实行“五步递进式”校企深度融合实践教学模式,将会计岗位职业技能的培养360度贯穿于高职三年的学习过程中。“递进式”全面加强学生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实现教学内容与企业实践的“零距离”,毕业与上岗“零过渡”,学生的岗位综合技能和岗位适应能力明显提高。
第一步:会计认知实训,主要通过《会计专业认知与职业规划》课程实施,即在第一学期组织本专业学生通过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参观、校外会计专家讲座以及会计人员职业生涯规划等内容的安排,增强学生对会计专业岗位的认知,提高专业学习兴趣,明确自身职业生涯规划。
第二步:随堂实务演练,主要通过会计专业理实一体化课程实施,贯穿于高职三年。按照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深化课程改革,使教学内容与会计岗位对接,教学过程突出实践操作的要求,潜移默化地增强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
第三步:分岗模拟综合实训,主要通过《成本核算实训》、《税收实务实训》、《审计实训》、《会计综合模拟实习》等实训课程实施,即在第二学年开始,在校内实训室利用专业教学软件,模拟专业岗位工作情境,分岗位分角色进行专业分岗模拟实训,全方位模拟企业一个月的实际业务操作,涵盖会计实务操作的全部基本技能,让学生在学习各会计岗位工作职能,系统掌握企业会计核算全过程的同时,增强学生岗位专业技能的应用。
第四步:生产性实训基地实训,主要通过安排学生进入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工作环境。分阶段分步骤安排学生进入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实习,让学生熟悉企业实际业务会计核算流程,熟悉企业纳税申报流程等,理论联系实际,巩固和加深学生的会计专业知识,增强会计岗位工作的信心。
第五步:顶岗实习,即在第六学期,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的资源,组织本专业学生进入校内外实训基地进行顶岗实习,把学生放到实际工作岗位中,全面检验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的学习,提高综合业务能力。
3.教考结合,实现“课证融通”
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会计行业形成了一套自身完整的会计职业资格认定体系,由财政部制定的由会计从业资格、助理会计师、中级会计师和高级会计师构成的标准化会计职业资格认定体系。高职毕业生所服务的中小企业需要具有一定学历、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并拥有相关技术职称的会计人员,因此根据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将高职会计专业典型的职业性特点融入日常专业教学,将国家已经推行的职业资格证书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之中,整合课程体系,将证书课程考试大纲与专业教学标准相衔接,使课程的设置、教材的选择、课程开设的时间安排与相关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相结合(见表2)。保证90%以上的学生毕业时获得多种证书,学生在校期间即能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初级会计师证书,并在毕业后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实践,达到中级会计师水平。
4.校企合作,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根据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校内仿真实训场所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要求,但脱离实际工作环境,学生缺乏感性认知。校外实训基地不仅可以弥补校内仿真实训的不足,增强学生感性认知,还可以参观企业工作流程,近距离接触各类真实的会计资料,了解会计工作。因此,建立数量较多且符合需要的校外实训基地显得尤为重要。学生在校外顶岗实习期间,聘请企业专家担任会计实践指导老师,承担顶岗实习学生的指导任务,会计专任教师定期巡回治疗,随时掌握顶岗实习的情况。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不仅拓宽了学生实践的空间,同时也为学生的就业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5.参加专业技能竞赛,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会计专业学生除了通过实践教学增强专业职业体验外,积极参加各类会计专业技能大赛也是激发学生专业学习兴趣,提升专业岗位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参加各类大赛,特别是教育部牵头举办的国家级比赛对专业技能的提升有很大帮助。我院先后参加了国家教育部经济类专业教指委举办的涉外会计岗位技能大赛、会计基本技能大赛,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使学生在参赛的过程中,更好地掌握会计职业岗位必备的职业操作技能,从而实现“以赛促训,以训强技”的目的。
6.双师引领,强化实践师资培养
基于工学结合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实施离不开一支师德高尚、业务技能高的专业教师队伍。我院通过引进、培养、参加企业实践锻炼等方式建立了一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本专业现有专任教师10人,其中,高级职称6人,比例为60%;硕士以上学位教师8人,比例为80%;“双师”教师10人,比例为100%;兼职教师8人,比例为44%。此外,校内专任教师在教学之余,通过开展课题研究等方式寻求与企业的合作交流。同时,承担企业财税咨询、记账等社会服务工作,为企业员工开展各类会计培训以及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培训、外贸会计考试培训等,不断提升教师的科研水平和社会服务水平。
三、结语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体现了职业教育面向社会、面向实际、面向大众,“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的社会功能。多年来,中国的职业教育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等方面借鉴了德国“双元制”模式、新加坡“教学工厂”模式等,创造了诸如“订单式”、“任务驱动式”等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我院在多年改革实践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适合自身特点的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会计专业毕业生也深受来自用人单位的好评。在实训基地建设和深化改革的路上,还需要来自政府和社会的大力扶持,使我院培养的会计毕业生能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
参考文献:
[1] 蒋漱清.“4444 工学结合”高职会计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26):43-45.
[2] 袁雪飞.工学结合下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财会教育,2013,(6):128-129.
[3] 沈艾林,张卫平.高职“工学结合”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路径选择[J].会计之友,2009,(12):76-78.
[4] 龚云峰,周玉鸿.高职会计专业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思考[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09,(9):55-58.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of Countermeasures Based on Work-Study Combination
Training Model of Vocational Accounting Personnel
DU Jia
(Nantong Textile Vocational Technology College,Business School,Nantong 226007,China)
[关键词] 职业化职业化素质职业心态职业意识
我国会计行业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一部分原因就是我国会计界普遍存在的问题――会计人员的职业化素质不高,严重缺乏职业化的会计队伍。
一、提升会计人员职业化素质对我国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职业化”是对事业的尊重与执着的热爱,是对事业孜孜不倦的追求的精神,是追求价值体现的动力,是实现事业成功的一套规则。简单说,就是对职业的价值观、态度和行为规范。
加入WTO,我国会计人才职业化水平低的问题日益凸现。造成很多会计人员职业化素质不高的现状,有诸多外界因素,但更重要的是企业和会计主体自身都忽视了财会人员的职业化素质。加强会计的职业化素质培养,有利于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的提升则有利于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完善。因此我们说提升会计人员职业化素质对我国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二、我国会计人员职业化素质的培养
如何才能真正成为职业化会计人员呢? 笔者认为成为要提升会计人员的职业化素质,要注意如下六个方面的培养:
1.职业资质
职业资质就是从事本职业的基本素质和能力要求,是能够胜任本职业的基本标准。资质是能力被社会认同的证明,如注册会计师就是一种资质。每一种职业都有相应的职业资质模型,都有一个相对公平公正的准入标准,形成对从事该职业的独特要求,因此,拥有职业资质是职业化素质最基本的要求。作为一个职业会计人员,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资质,这是进入会计这一职业领域的通行证。例如,基层会计人员务必首先获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会计师事务所从业人员最好能获得注册会计师证书、注册审计师证书如此等等。
2.职业意识
职业意识表现为职业敏感、职业直觉,甚至是职业本能的思维过程。如:问题意识、客户意识、效率意识、质量意识、责任意识、团队意识、创新意识、服务意识、完美意识、细节意识、系统意识等等。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社会对会计人员的要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时代要求会计人员能胜任飞速发展的经济状况下会计职业要求,加入WTO后更需要具有全球观念和良好团队协作精神的会计专业人才。
3.职业心态
职业心态主要有:积极心态、包容心态、自信心态、学习心态、羞耻心态、奉献心态、专注心态、感恩心态等等。如:积极的、主动的、学习的职业心态可以让会计人员不断进取,提升专业技能,永远立于市场竞争的不败之地;给予的、奉献的、羞耻的职业心态能让会计人员提升服务水平、服务质量和服务的理念,让“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信念在会计人员心中根深蒂固,以提供虚假信息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信奉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社会,有了这种境界,就会置个人利益于不顾,殚精竭虑地为公众服务。
4.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劳动的人们,在特定的工作和劳动中以其内心信念和特殊社会手段来维系的,以善恶进行评价的心理意识、行为原则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它是人们在从事职业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内在的、非强制性的约束机制。国家对会计人员提出的主要职业道德要求是:敬业爱岗、熟悉法规、依法办事、客观公正、搞好服务、保守秘密、廉洁奉公等。
5.职业行为
职业行为包含职业人对工作、对企业、对同事、对客户、对自己等方面的行为规范。坚守这些职业行为,就是职业化素质的成熟表现。如会计人员工作要认真细致、一丝不苟,对各项经济活动要进行客观公正的记录与反映,要依法办事,做到“不唯上,不唯情、不唯钱,只唯法”,为服务对象提供科学、及时、有效的信息资料,坚决不做违规违纪的事情等等。
6.职业技能
职业技能是工作岗位对工作者专业技能的要求,职业化必备的职业技能主要有:角色认知、工作观、沟通技巧、团队精神、服务理念、情绪管理、压力管理等。会计人员要充分认识到会计在我国经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为经济卫士的重要作用;要树立热爱会计职业、献身会计职业的理想,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职业情感;要更新管理意识,从账房先生、簿记人员的传统观念中解脱出来;要加强团结协作能力、沟通谈判能力的培养;更要注重自我情绪管理及对他人情绪的管理,克制冲动、矛盾的情绪,学会自我解压,调节自我的心理不平衡,注重自我心理保健。
三、会计人员职业化素质培训的切入点
市场经济需要职业化会计人才,学校会计专业教育及会计继续教育不妨从采用职业化素质修炼与职业竞争力提升培训的方法,这可以帮助会计从业人员形成良好的职业意识、职业心态、职业道德、职业行为,以及掌握具备职业化所需要的各种职业技能。
诸如,大学课堂上加强职业意识培训,可提高会计人员的主体意识、服务意识、责任意识、质量意识等等;注重职业心态培训可端正会计人员对企业、对客户的态度,提高会计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等等;职业行为培训能帮助会计人员自我规范职业化行为;职业技能培训可促进会计人员自觉、全面地提升各项职业技能;团队建设与团队精神培训,使得会计人员认识到团队的重要性,增加团队协作精神;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培训,使得会计人员对前途明朗,清晰前进的方向,同时能增加工作的快乐感;情绪自我控制培训能让会计人员懂得如何克制自己、造假贪污、挪用公款的冲动,如此等等!
“培养什么样的会计人”是高等职业院校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问题,而目前大部分的学校会计实训课的教学项目单一,实践教学课时偏少,实训资料更新慢,实训课教师缺乏实践经验等原因,造成学生的职业化程度不高。会计实训课作为会计专业最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须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以此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一、根据职业化的标准,制定会计实训课的专业教学计划
专业教学计划是贯彻、落实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纲领性文件,也是职业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要素。同样的会计专业岗位,甚至在不同的发展时期都会有不同的职业需求。会计实训课的专业教学计划要立足于把学生作为一个将要走上工作岗位的员工看待,根据不同企业会计专业岗位的用人标准和国家劳动部和社会保障部制订的专业岗位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去设计。这个教学计划的内容应包括职业化精神的培养、会计职业道德建设,会计职业生涯规划设计、职业化会计人的形象设计等模块,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融入职业化标准,使学生通过会计实训课程逐渐培养起自己的职业内涵。
二、强化模拟实验室建设,实现手工模拟与电算化模拟一体化
实训教学项目要与学生将来从事的工作岗位的多样化相适应,《基础会计模拟实训》《财务会计模拟实训》还是《企业综合模拟实训》都要避免只以工业企业会计为例的现象,在实训内容上,除了会计岗位基本技能的学习和训练功能之外,建立以ERP企业经营实战模拟沙盘为基础,同时纳入企业内部供、产、销、财务、信息中心等各部门,企业外与本企业有经济利益关系的各单位及部门的一个多维空间的大型校内仿真实验室。会计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掌握本专业知识,还要会用会计软件进行一系列诸如财务预测、财务分析、财务控制、财务决策等技能,会计实训课程中可以选用某一企业的典型业务,先让学生以手工模拟的方式完成企业一个月的会计核算业务,然后将手工实训后取得的一系列资料再输入到电脑里进行处理,输出财务资料,利用会计软件把本期和前期的财务数据进行对比、分析、预测、决策和控制,为下一阶段的财务工作提出可行性建议,实现手工与电算化模拟一体化。
三、利用毕业顶岗实习阶段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毕业顶岗实习是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和强化专业技能的最好途径,要使这一阶段的教学效果好,应采用“企业为主、学校为辅”的管理模式,依照“手工账、电脑账、纳税申报”等模块进行,通过在企业实际岗位的操作,通过参与真实的账务处理,独立完成企业的会计核算和纳税工作,培养学生的会计职业素养。
四、建立以企业专家为主体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高职教育的需要,目前的高职会计教师普遍缺乏会计实践经验,自身的动手能力不强,存在着教学与实践脱节的现象。因此,会计实训课的教师应广泛吸收企业会计岗位专业人员参与,同时,利用校企合作关系,使企业能定期接纳专业教师进行专业实践,通过鼓励专职教师脱产竞聘企业专业职务,或定期深入企业挂职锻炼等多种形式,全方位提升师资队伍的职业化素质,从而建立起一支以企业专家为主体的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实现师资力量的职业化。
五、改进会计实训课的考核方式
财会行业从业人员面临着诸多纷繁复杂的从业资格考试。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这些资格考试对会计专业的教学带来很大的冲击,如何调整办学思想,改革教学内容,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会计类权威资格认证考试调查结果中国会计视野网站针对财会行业从业资格考试进行了一次特别调查,该调查包括了22种比较知名的财会类资格、证书考试(国内13种,国外9种),获得了2145个有效样本。调查结果整理如表1:
(二)会计类权威资格认证考试调查结果分析调查结果显示,在所有资格考试中,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的排名占绝对领先地位。在国外资格考试中,ACCA知名度第一且远远超过其后的CIA和CGA。以学历为划分标准。同一项资格在不同的学历群体中的知名度存在较大差异:国外相关资格在硕士及以上群体的知名度最大,在大专及以下群体的影响力最小。除初级会计专业资格考试外,其他国内的资格考试均是在本科学历中有最大的知名度。
另外,调查结果还表明,以职业层次为划分标准。同一项资格在不同的职业层次中知名度有所不同:ACCA、CIA、CGA依次为不同职业层次群体了解度高的国外资格前三名,且均为中高层管理人员所了解。ACCA在欧美外资企业中的知名度指数为81.2,仅次于CPA(96.58)。这可能与ACCA专业资格在国际上得到广泛认可有关,ACCA被誉为“财务界的MBA”,“会计师界的金饭碗”。
在对各资格考试的价值评价中,名列前茅的依次为ACCA、CPA、CMA、CFM、AIA、ASCPA、CIMA、CIA;除注册会计师考试外,大部分国内资格考试的价值认可度随学历的提高而降低,而国外资格则相反。在不同类型的单位中,对各种资格考试的价值认可度差异较大:ACCA在欧美外企中的价值认可度达65.81。在行政单位中仅有26.67;高级会计师考试在集体企业中的价值认可度32.76,在欧美外企中的价值认可度仅6.84。关于各资格考试的价值所在,被调查者的观点如表2所示。
二、会计类权威资格认证考试对考生能力要求
由于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特殊性,国内的注册会计师考试、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以及在国内参加考试、国外认证的会计师资格证书在考试内容、考生能力等方面具有一定区别,但总体看国际性会计权威资格考试除了要求考生具有一般会计入才的基本素质外,还应通晓英语。熟悉国际惯例和国际会计准则,能够在全球开展会计业务。因此。国际权威认证考试更强调“语言、知识和能力”。
(一)语言是国际资格考试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及执业能力要求,决定了国际权威资格考试对考生英语水平的要求。ACCA、CGA、AIA考试均使用英文原版教材,培训和考试也都是纯英文的,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生英文水平的要求都很高,要求考生阅读速度快,理解能力强,并且能够清楚地阐述自己的观点。通常标准为CET-6、托福600或者雅思6。这种要求特别是对于英语非母语的中国学生来说更具有挑战性。财政部注册会计师考试委员会决定,2007年起,为了配合选拔和培训行业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国内的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同时实施英语测试,迈出了我国与国际接轨的实质性步伐。
(二)全新的、宽厚的财务会计理论和实务技能知识是获得职业资格的关键在对会计职业判断能力要求日趋严格的环境中,考生在分析、解决国际性考试的试题时必须具有国际化视野以及合理的知识结构,要了解国际商法、经济与政治、文化等特点,尤其是要熟知国际交往过程所遵循的国际会计准则,掌握最新行业知识,始终站在专业、行业的前沿。一方面,掌握准则和法律是基础。国际会计准则被越来越多的国家重视和采用。正日益成为“世界通用的商业语言”。另一方面,掌握知识是根本。ACCA全科14门,其课程设置是在广泛研究的基础上,征询了政府部门、学员、大学和各行各业雇主的意见综合而成,充分反映现代社会对财会人员的要求,具有全面、完善、综合性强等特点,被誉为“财会专业的MBA课程”。CGA的课程体系也融合了会计、审计、商业、职业道德、金融、管理、税务、计算机以及IT技术等方面的最新发展,充分反映了一个优秀的注册会计师应具备的专业素质。国际权威认证考试一般采取分阶段的课程设置,并且随着阶段的上升,课程难度日益加强。在前期基础阶段,课程以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审计、法律等课程为主,主要是侧重对考生专业基础知识的考核;后期专业阶段则多以高级税务、高级业绩管理、管理信息系统、专业认可综合性考试等课程为主,侧重对考生的综合管理能力、决策能力、沟通能力、职业判断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实务和综合技能的考核。我国CPA考试也在2009年全面实施新的“6+1”分阶段考核,在原来5门课程基础上增设一门《公司战略和风险管理》,“1”为英语附加题。这诸多转变也为会计教育由知识型向技能型转型提供了理论支持。
(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是考生必不可少的随着会计人员工作环境的变更,会计人员面对的已不再是单纯的数字,而是一个复杂多变的世界,会计人员的责任将更为重大,遇到的问题也趋于复杂。所以,身为会计人员,应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专业操守,包括承诺保持公正、客观、独立、遵照职业准则。在ACCA、AIA、CIA等所有会计类考试中,诚信都是一个优秀的注册会计师首先要具备的品质。其次,由于权威性考试都采取阶段性的课程设置,课程多湖限长,例如ACCA、ASCPA、CGA分别有14、16和18门的专业课程,其中ACCA的考试最长期限长达10年,我国CPA考试的期限也达到了5年,所以考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学习的艰苦性和挑战性,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必不可少的。考生应具有坚强的品格。有耐心、有毅力,时刻保持着终身学习的心态和灵活变通的头脑,只有这样才能更有益于通过考试,更好地在会计领域立足。
三、会计类权威资格认证考试对会计专业教学的启示
CPA、ACCA、AICPA、CIA等职业资格考试,不仅得到了会计职业界的肯定,也对我国高校会计专业的教学产生巨大冲击,成为影响我国会计专业教学的风向标。因此,有必要重新检讨会计教育的程序和内容。
(一)会计类权威资格认证考试对会计专业教学的冲击依据人才培养理论,大学的会计教育并不是把一名经验丰富的职业会计师应具备的所有知识和技能都传授给学生,而是教会他们为获得并保持职业会计师的资格所需要的学习能力,为学生成为职业会计师做好准备。因此,学校的会计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包括专业学习与研究能力、组织治理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其就业后能够不断地通过自主学习更新知识,满足未来日益复杂的会计工作要求,成为可持续性发展的会计人才。
然而,会计类权威资格认证考试这只“无形的手”使高校的会
计教育目标发生了扭曲,如何根据考试内容和要求来设置课程内容,如何提高资格考试的通过率,正日益成为各高校追求的隐性目标。会计教育这种过于机械化、偏重于资格考试方向、过度结构化以及强调功能化的应试教育对会计教育目标的实现带来巨大的冲击。
就教学内容和会计教学模式而言,目前,大学本科按会计职能设置课程体系,基本符合会计学知识体系结构。但由于多数高校会计专业课程将重点放在准备专业资格考试上,从而导致会计教学出现诸多问题:―是忽略会计基础知识。教材内容的编写强调的是如何依据各准则进行实务操作,关注的是按照准则怎样处理,至于为什么应该这样,即准则背后隐含的基本原理并未加以重视,学生疲于应付会计考试,四年的本科学习并未真正把握会计理论的基本原理和精髓。二是孤立地传授会计专业知识。由于考试课程的性质。教师授课时设有重视与相关学科的交融,学生不能站在整个管理学科、经济学科的高度理解、把握会计准则,影响了职业判定力的提高。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教育 校本课程 课程设置结构 内容体系
在历经本世纪初的规模扩张后,五年制高职教育开始注重内涵提升,课程建设逐渐成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打造院校特色的关键环节。由于高职院校在课程建设方面拥有较大的自,课程建设多以校本、院本开发为主。随着校本课程开发和实践工作的逐步深入,校本课程的管理成为学校管理中亟待研究的问题。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五年制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合理的课程设置结构和科学的内容体系是保障五年制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也是形成五年制高职教育专业特色的根本条件。因此,构建一个多层次的校本课程体系是研究的前提。
一、校本课程设置体系构建的原则
1、适应性原则。校本课程的内容应该适应社会经济需求,适应现代科技需求,适应职业教育需求。同时也要适应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适应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的需要,适应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的需要。
2、发展性原则。五年制高职学校校本课程须在教学内容、教学安排、教学方式等诸方面体现出时代性、前瞻性、灵活性和职业性。如审计课的教学方式主要采取实验课的形式,在学生有一定审计、财务理论课的基础上,通过一个实际的审计项目,并让学生在其中充当角色,最后完成这个审计项目且找出问题,得出审计结果,最后让学生深刻的去体会审计工作流程及工作内容,旨在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体现了灵活性和职业性。如开设的《创业就业指导》校本课程,从职业生涯规划到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聘请人力资源专家从企业用人的角度对毕业生进行求职面试辅导讲解;通过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业创新精神,提升创业意愿和创业能力,从而帮助他们做好应对劳动力市场变化的长期准备,实现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再如根据社会和专业动态发展的特点,在企业调研的基础上,开设Excel在财务会计中的运用等实际工作中实用、需用的校本课程;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开设讲座类课程、探究类课程、活动类课程和综合实验类课程,如超级成功学、团队拓展训练、跨专业的创新技能大赛等。
3、主体性原则。五年制高职教育校本课程设置在内容与形式上应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的特点,教学内容的选择与重组,重视学科内容的综合,重视专业与职业的联系与拓展,教学的内容有助于学生主动学习,探索性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如开设的ERP企业经营管理沙盘模拟实训课程,它不同于一般的以理论和案例为主的管理课程,而是以棋盘类沙盘的形式,模拟真实商业环境,涉及整体战略、产品研发、设备投资改造、生产能力规划、物料需求计划、资金需求计划、市场与销售、财务经济指标分析、团队沟通与建设等多方面,具有很强的实战性,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体验式的互动学习。
4、可行性原则。校本课程的开发需结合学校实际,制订切实可行的方案、措施,使学校各方都能得到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学校的资源优势,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有效激发教师的研究热情,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积极鼓励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使校本课程的开发具有鲜明的学校特色和专业特点。
校本课程内容体系的构建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关键,它直接体现着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和目的。近几年来,徐州经贸高等职业学校积极进行校本课程的建设与开发,在教学内容体系构建方面进行了探索,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后续专业课要求,以及从事工作岗位应具备的相关知识和能力,努力构建出符合职业教育要求的校本课程内容体系。
二、校本课程内容体系构建思路
校本课程的体系结构及主要教学内容的构建与确定,是以培养基础扎实,适应性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技术人才为目标,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原则,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为宗旨。以此为基点,决定了五年制高职校本课程的开发既包含新课程的开发,又包含原有课程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再开发;既有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完善个性品质的选修课程开发,又有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活动课程开发等等,构成一个多元化、立体化的课程体系。
校本课程内容的选择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紧扣学生主体,密切联系实际生活,根据学生认知结构,由简到繁,由浅入深。注重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为学生职业素养的发展和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必备的基础。在内容选择上,力求反映专业现代研究的成果和发展趋势,积极关注与专业相关的社会现实问题,帮助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强化终身学习的意识,更好地体现校本课程的时代特色。同时,考虑到学生个性发展的多样化需要,更好地实现课程的选择性,设置具有不同特点的选修课程模块。在设置选修课程模块时应充分反映现代专业发展和应用的趋势。在内容选择上,注重知识的连续性和渐进性。五年制高职教育的教学实践表明,从初中到大专是一个十分不同的阶段,学生入校后不管是从心理上还是从学习方法上都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许多学生本身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就有限,再一下接触这么多新知识很不容易掌握,直接影响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教学安排应符合一般学生的认识过程。同时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直接将课堂搬到实训室,边演示边讲,边做边讲。通过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实践动手能力。
三、五年制高职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路径
首先,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应以提高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为主线,广泛调研,进行职业分析,确定专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并根据职业分析进行校本课程分析,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模块化课程结构的基础上实现专业课程结构的项目化,内容体系上变单一学科知识体系为项目化、模块化、综合化内容体系,充分体现现代化、发展性、地域性和实践性。同时对教师进行必要的校本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课程开发能力和课程教学能力。然后,根据内容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建立课程标准,并开发与之相配套的校本教材。最后,针对课程开发的全过程制定合理的评价标准,全方位进行诊断性评价,进一步完善校本课程。具体见图1。
四、以会计电算化专业为例探讨五年制高职教育校本课程设置结构及内容体系的构建
1、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需求与岗位群分析
(1)社会需求状况调查。随着我国经济持续高速的发展,国际经贸往来和国际融资活动日益频繁,公司、企业数量不断增加,会计服务市场不断扩大,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不断改革,会计核算要求更加规范,对会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急需培养大量有理论、懂实务且具有较强综合能力的会计人员。我国现在对各种实用型人才的缺口很大,那为什么会出现一方怀才不遇,而另一方又求贤若渴呢?面对这样严峻的问题,教育部、各大高校、高职院校及各社会教育机构都在思索如何调整教学、合理利用资源为社会培养出既有理论知识,又具备丰富实践经验的实用型会计人才?许多高校及教育机构都适时的、有目的地调整了教学计划,实行多种教学形式并行的方法,适当增加实践课、习题课、讨论课的比例,积极开发校本课程,突出学生综合能力的训练和提高,从而使会计专业毕业生更加受到社会的认可和用人单位的欢迎,其需求量正呈上升趋势。
(2)会计电算化专业岗位群分析。会计电算化专业毕业生可在各种企事业单位从事会计核算、财务分析和会计事务管理工作,也可胜任会计师事务所和税务师事务所的有关工作。会计电算化专业主要职业岗位:出纳员、会计核算员;管理软件操作员、基层财税协管员;财务经理助理、内部审计员、企业纳税员,以及会计人员等,具体见图2。
2、课程内容的构建
在综合性和案例性课程和教材的开发中,既可将原有若干科目教学内容按照职业活动的特点和要求进行整合,形成综合性、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体系,也可以完全打破学科体系,按照实际的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岗位组织课程,形成围绕工作需求的新型项目课程。
(1)基础能力:基本的人文素养,逻辑思维能力,中、英文阅读及写作能力,人际沟通与协作能力,增强身心健康的能力。
(2)功能能力:根据现行的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和对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及其他组织对会计职业岗位能力调查结果的分析来看,较为全面的会计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应当涵盖如下内容:填制凭证、登记账簿能力、出纳核算能力、总账核算能力、报表管理能力、资金管理能力、工资核算能力、应收应付款核算能力、固定资产核算能力、特殊业务核算能力等。
(3)拓展能力:跨行业技能业务处理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会计电算化软件及程序应用能力、系统维护能力。
(4)综合能力:接受继续教育、终身学习能力,综合分析、解决问题、自我提高能力以及创新创业能力。
3、课程体系的设置
以就业为导向,即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彻底改变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分离的传统教学方式,做到课程体系设置与实际工作紧密衔接,与职业资格证书、职称考试紧密衔接。在构建以能力为本位的培养方案时,从职业分析入手,对职业岗位能力进行分析,围绕所需能力,形成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以能力为主线,调整课程设计,加强校本课程的开发,突出实践教学,坚持“教、学、做”三合一的基本原则。要培养出具有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其核心工程就是要设计出具有五年制高职特点的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体系。
(1)能力分解。传统的那种按学科体系设置的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等教学体系,虽具专业指导作用,但显然岗位能力目标不明确,指向性弱,不利于职业能力的培养。我们开发的新的课程体系,以岗位为依托,根据能力需要设计项目课程,体现了能力本位的思想。
(2)能力递进。从会计职业看,职业能力又分初中高三个层次。学生的个性、潜质、再发展的条件也不尽相同。我们根据这一要求,设计了递进式的课程结构,除专业课程按“基础能力―功能能力―拓展能力―综合能力”设计外,在文化基础课程的组织上我们遵循“两个服务”的原则,在设计项目课程时,基础能力、功能能力和拓展能力中均设置文化基础课模块,但围绕不同专业能力的项目教学要求。
文化基础课注重基本人文素养和基本计算能力的培养,而功能能力中的文化基础课子模块则注重学生应用文写作能力、办公文档处理能力、综合计算分析能力、专业法律运用能力等方面的培养。
专业选修课及任选课则注重学生的人文素养、社会适应性及终身学习理念的培养和树立,提高学习能力。如音乐欣赏、影视欣赏、心理健康、超级成功学、小企业创建与会计核算、记账、证券投资、理财知识、Excel在会计中的应用、企业经营策略推演(利用用友沙盘)、财务分析系统、文员等课程。
(3)职业资格考证的嵌入式教学。会计从业必须具有国家法定的会计职业资格证书,为了与行业的要求同步,我们将考证课作为项目课程嵌入培养方案结构中、融入课程改革中、融入教材使用中,不仅提高了考证的合格率,而且让学生走出校门即可踏上会计岗位,实现了培养目标与行业企业的零距离。除会计证以外,我们还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参加其他相关专业(电子商务、物流、营销、英语、计算机等)的职业资格考试,以拓宽学生就业面。
我们先后在近三个年级的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进行实践,定期开展社会调研,召开专家顾问委员会会议,根据市场需求对人才培养的方案进行滚动修改,结合毕业生反馈调整校本课程,基本实现基础课程模块化、专业课程项目化、拓展和选修课程实践化,收到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 美国的校本课程开发[N].中国教育报,2005-02-23.
[2] 校本课程开发三问[N].中国教育报,2005-02-23.
[3] 阎达五:面向21世纪会计学类系列课程及其教学内容改革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4] A.V.KEIIY:课程理论与实践[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5] 何勇平、范蔚:校本课程的特色与学校更新[J].教育情报参考,2007(1).
关键词:职业能力;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
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会计学专业的培养目标逐渐转向培养能够在企事业单位及其他各类经济组织从事会计和财务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针对会计学专业本科培养目标的转变及毕业生数量的逐渐增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主要是面向企事业单位的财务部门,并且就业初期主要是从事会计基础核算工作的现状,高校会计学专业应构建与学生培养目标和职业能力要求相吻合的课程体系。
一、会计人员职业能力的内涵
职业能力是指从事某项职业所应具备的能力。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将职业能力定义为:职业能力是指能够在一个真实工作环境中按特定标准承担工作角色所应具备的能力。加拿大注册会计师协会(CGA)认为,职业能力是指能够有效履行特定职业角色而必须具备的知识、技巧、才能和行为的总和。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将职业能力定义为:职业能力是以一种能干的、有效率的和恰当的态度履行高标准工作的才能。参考以上定义,根据我国会计实务现状及社会的需求,本文将我国会计人员职业能力定义为:能够使职业会计人员达到职业职责所要求的水准并能高质量地从业所需具备的职业知识、职业品格及职业技能的集合。因此,高等院校会计专业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提高学生的工作适应力。
二、会计人员职业能力的构成
会计人员职业能力应由职业知识、职业品格和职业技能构成。会计职业知识是职业能力的基础,职业品格是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灵魂,职业技能表现为不同会计人员能力的差异,是职业知识实际应用能力的体现。
(一)职业知识
1.会计核算与会计实务处理能力
熟悉会计准则、相关规章制度和会计工作流程,根据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进行会计核算,如实反映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的变动,满足企业的管理要求,及时提供真实可靠、能满足有关各方需要的会计信息。
2.财务报表分析能力
熟悉财务报表分析的基本原理,掌握多种科学的分析方法,能够根据企业财务报表及相关信息,对企业的获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成长能力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
3.财务管理能力
具有科学的理财观,能够对企业的筹资管理、投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和收入分配管理进行可行性分析和优选判断;具备企业财务预算的编制能力,了解财务预算的执行和控制要求。
4.纳税申报能力
熟悉国家税收政策,能够正确计算企业各项应纳税额,能够独立完成纳税申报工作。
5.会计监督与审计能力
能够有效地对企业各项经济业务进行必要的会计监督,保证各项经济业务的合法、合规、真实合理,掌握基本的审计查错和纠弊技术。
6.职业判断能力
能够按照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要求,运用专业知识和职业经验,根据会计环境和企业经营特点,依照一定的职业规则,对不确定的会计事项或交易事项做出有利于企业的判断和选择。
(二)职业品格
1.爱岗敬业,用心服务
会计人员应当热爱本职工作,努力钻研业务,使自己的知识和技能适应所从事工作的要求,应当积极运用所掌握的会计信息和会计方法,为改善单位的内部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服务。
2.熟悉法规,依法办事
会计人员应当掌握会计准则,熟悉财经纪律、法规、规章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处理各项经济业务时能严格遵守和执行各项会计方针、政策、财经法规,保证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合法、真实、准确、及时、完整。
3.客观公正,坚持原则
会计人员要具备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客观公正的态度,对所有人员一视同仁,不讲亲疏。同时,还要敢于抵制歪风邪气,同一切违法乱纪行为斗争。
4.诚实守信,保守秘密
会计人员应当严守秘密,除法律规定和单位领导同意外,不能私自向外界提供或泄漏单位的会计信息。
(三)职业技能
1.业务操作能力
会计工作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会计人员在进行具体业务处理时需要进行有关会计方法的选取、会计数据的估计、会计信息电算化的操作、会计资料的网络化传输等工作,这些工作都要求会计人员具有相当娴熟的业务操作能力。
2.沟通能力
会计工作具有管理属性和服务属性,会计人员在工作中接触不同层次的利益相关者,这就要求会计人员不仅要具有在不同环境中听取或吸收信息的能力,还应具有准确恰当地运用语言和文字表达沟通的能力。有效沟通可以澄清不必要的误会,消除监督中的敌意。
3.协调能力
会计人员在一定的组织中,以团队的形式开展工作,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必须善于协调,妥善处理各种人际关系,以优化会计工作的内外环境。
三、符合会计人员职业能力要求的课程体系构建
(一)课程体系构建原则
1.模块化原则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需要打破原有追求知识完整的学科体系设置原则,以会计职业能力为依据,遵循按照能力要求设计课程的模块化原则。根据职业能力分析,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应包括职业基础课程、职业知识课程、职业品格课程、职业技能课程和职业拓展课程五个模块。
2.灵活性原则
该原则可以通过增设选修课程来体现,设置选修课程可以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将来就业取向更灵活地学习。同时,选修课程的内容应随着经济环境、会计准则的修订不断更新,确保课程设计能够灵活应对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改变。
3.融合性原则
该原则是把用人单位需要的会计从业资格证、计算机等级证、英语等级证、ERP资格证、初级会计师资格证等证书的知识内容整合到学历教学体系中,以实现学历教育、素质拓展与职业资格取得相互融合,缩短学生的就业适应期,提高就业竞争力。
4.实践性原则
会计工作对实践操作的要求较高,因此课程开设应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巩固理论、理论指导实践的目的,构建循序渐进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设计
1.职业基础课程模块
该模块下应包括两个平台,一个是通识教育课程平台,另一个是学科基础课程平台,该模块的学时比例可以占到总学分的25%。通识教育课程平台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课程结构中的基础,起到“厚基础”和“通”的作用,具体包括体育、军事理论与军训、大学外语、高等数学、计算机基础、信息检索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平台是为了更好的理解专业课程夯实学科基础而设置的,具体应开设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基础会计学、管理学、统计学、金融学、应用文写作课程。
2.职业知识课程模块
职业知识课程模块的作用在于培养学生的会计核算、会计职业判断、会计理论综合运用、财务分析与决策、会计信息鉴证、会计信息系统应用等会计职业能力,该模块占总学分的20%左右为宜。职业知识课程模块应开设的课程有:财务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管理会计、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税法、审计理论与实务、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财务报告分析与利用。
3.职业品格课程模块
职业品格课程模块设置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方法和科学发展观分析问题,增强法律意识,为其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该模块的学时比例可以占到总学分的10%。该模块应开设的课程有: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经济法、会计职业道德、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形势与政策。
4.职业技能课程模块
职业技能课程模块是会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必要环节,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与理论教学相互融合,共同构成完整的课程教学体系,该模块的学时比例可占总学分的30%左右。职业技能模块课程可以按照逐步递进的四个阶段来安排。第一阶段是培养学生基本技能的课程单项实训,应该配合职业知识课程来设置,以使学生达到既理解所学专业知识又掌握会计核算工作各环节具体要求的目的,可开设基础会计手工模拟实训、税务会计模拟实训、成本核算模拟实训等几门实训课程。第二阶段是培养学生初步综合技能的企业综合模拟实训,这一阶段着重培养学生的会计职业岗位综合胜任能力,可开设会计综合模拟实训、财务会计软件应用实训、财务报表分析实训和审计实务实训等几门课程。第三阶段是培养学生高级综合技能的现代企业综合模拟实训,主要开设ERP实训课程。第四阶段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科研实训,该实训可以通过学生在校外实习后写作毕业论文来达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精神,实现途径是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写作。
5.职业拓展课程模块。职业拓展课程模块是为了培养学生在会计职业领域的未来发展潜力,提高综合素质,拓宽视野而设置的以选修课为主的模块,该模块的学时比例可占总学分的15%左右。本模块可开设的课程有EXCEL在财务中的应用、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内部控制理论与实务、资本运营理论与实务、行业企业会计、资产评估学、薪酬管理、财政学、证券投资学、企业战略管理、管理心理学、商务礼仪、个人理财、财务预测与决策等。
四、适应会计职业能力要求的课程体系的实施
(一)实现师生互动教学
教学过程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必须改变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教学应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自主学习、相互讨论、动手操作、分角色演练和师生共同探究等多种不同方式,打破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使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师生相互交流、探讨的互动过程。
(二)培育“双师型”教师队伍
在师资队伍建设中,不仅要重视教师理论知识的提高,更要注重教师实践经验的积累。学校应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安排教师脱产、半脱产去企业挂职锻炼、顶岗工作,以提高教师的实践技能,为教学服务。学校还应鼓励教师参加会计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学习与认证考核,获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以此来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同时,学校还应出台相应政策引导教师自觉朝着“双师型”教师方向发展,如在工资待遇、职称评聘方面给予“双师型”教师倾斜,在引进新教师时把是否有会计从业经历作为一项重要考核指标等。
(三)注重学生应用能力培养
会计职业是专业性很强的技术工作,具有很强的操作性。会计学专业毕业生要想缩短毕业适应期,迅速进入工作角色,在学期间就必须加强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为此,学校应强化学生的会计工作实践能力培养,将课堂理论教学与实际动手能力培养结合起来,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熟悉会计工作规范,为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迅速适应工作需要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侯日敏.基于核心能力的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与实践[J].财会月刊,2010(09).
[2]唐秋烨.高校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考[J].学术论坛,2011(12).
[3]龙露.基于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0).
【关键词】高职学生;财经职业;行为养成教育
一、高职院校开展学生职业行为养成教育的必要性
教育部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2011)》中提出,要改革培养模式,增强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把强化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放在重要位置。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中专门强调,要将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相融合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对职业精神养成的独特作用。因此,加强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增强学生的“职业人”意识,这样培养的学生才能更符合社会市场的需求。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事业快速发展,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培养培训了大批中高级技能型人才,高职学生已成为企业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力量。但根据我们调研,很多企业认为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在技能上并不差,但在职业素养上却有所欠缺。麦可思调查数据显示,高职生就业后的离职率比本科生相对要高,存在规矩意识不强、担当意识不够、自我认识不客观等问题。
四川财经职业学院是财经类高职院校,学生存在文化基础较差、自主学习能力缺乏、自我约束力不够强等情况,不论是自律能力、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与高标准职业人存在较大的差别,因此,有必要进行学生财经职业行为养成教育,以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财经职业人。
二、财经职业行为养成教育的内涵
为了解企业对财经类高职毕业生职业行为素养的要求,我们对企业深入调研,在此基础上制定了《财经岗位职业行为规范调查》问卷,发放调查问卷共计500份,回收490份,有效回收率98%。问卷调查显示,93%的企业非常重视员工的职业行为养成教育;77%的企业已经建立起与职业行为规范相关的制度;75%的公司认为个人的职业行为对公司的外部形象有着非常重要的联系;对于员工职业行为养成教育,80%的企业希望在大学阶段能够完成。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学院专业特色和社会发展需要,我们将“财经职业行为养成教育”定义为引导学生对财经从业人员应当具备的基本道德规范、举止规范、语言规范、仪容仪表与着装规范、工作行为规范等素质进行养成训练,培育学生的“职业人”意识,帮助学生自觉养成“职业行为习惯”,规范学生的职业行为。将“财经职业行为养成教育”具体内容划分为财经职业行为规范认知教育、基本行为规范养成教育、职业礼仪养成教育和工作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四个方面。
三、财经职业行为养成教育的具体实施
根据学院实情制定了《四川财经职业学院学生财经职业行为养成教育实施方案》、《基本行为养成教育方案》、《职业礼仪养成教育方案》和《工作行为养成教育方案》并制定了考核评价制度,以制度规范开展财经职业行为养成教育。
(一)财经职业行为规范认知教育
为帮助学生形成对个人职业行为规范的重视,增强学生的“职业人”意识。学院从课程设置、制度建设和学生活动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财经职业行为养成认知教育活动。
1、课程设置,培养学生“职业人”意识
为帮助学生树立“职业人”的意识,学院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职业礼仪、诚信教育、就业指导与服务等课程,通过课程学习和实训,加强学生对职业行为规范重要性的认识。
2、制度建设,强化学生“职业人”意识
学院通过调研、座谈会、考察、学习等方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切实可行的突出财经职业特色的《四川财经职业学院学生职业行为规范》,将规范进入学生手册,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学习财经职业行为规范,明确财经职业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职业行为。同时在实训室、教室、寝室、财经文化长廊中张贴宣传行为规范,营造良好的校园养成教育氛围。
3、特色活动,营造校园职场环境
在校园内开展“礼近财院”、“最美职业人”、“模拟面试”、“职业生涯规划大赛”、“职场精英”等系列活动,模拟职场环境,强化学生“职业人”的意识。
(二)基本行为规范养成教育
基本行为养成教育的载体主要是寝室、教室及班级的日常管理工作,主要由学院学工部牵头,公寓管理部门和各班级辅导员老师及生活老师具体实施。采取的具体措施主要包括:
1、健全规章制度,帮助学生自觉养成“职业行为习惯”
建立学生请销假管理制度,规范学生纪律行为。修订学生公寓管理办法,规范学生在公寓内的行为;制定“文明寝室”、“标兵寝室”评选办法,激励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制订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办法,对学生的德育素质、智能素质、艺体素质三方面进行考核,将结果作为学生评优评奖的重要依据。
2、开展寝室文化建设活动,注重学生基本行为规范培养
成立四川财经职业学院学生公寓自律委员会,由学工部指导,依照学校规章制度,独立自主开展工作,实现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在学生寝室开展丰富多彩的寝室文化艺术节和低碳环保系列活动。寝室文化艺术节由寝室装扮大赛、水果拼盘大赛和寝室风采大赛等构成。低碳环保系列活动由变废为宝工艺品制作大赛、省电大比拼和节水大比拼等活动构成。同时每月进行“文明寝室”评比,每学期进行“标兵寝室”评比。
3、实施课堂基本行为规范养成教育,规范学生学习行为
倡导学生上课关闭手机,对上课迟到、旷课、早退等违纪行为进行及时处理。倡导学生每次上课前集体起立向老师问好,经常使用文明礼貌用语,在教室进行着装规范,树立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倡导学生遵纪守法、诚信考试、杜绝作弊,养成诚信行为。同时通过流动红旗、优秀红旗团支部、先进班集体和示范班集体的评比,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基本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将日常生活中的基本行为融入到学生常规管理的制度中,通过制定检查督促和考核标准,以职业人行为规范学生日常行为习惯。
(三)职业礼仪养成教育
学院以会计二系牵头,开展“礼近财院”特色活动,通过礼仪知识培训、礼仪知识竞赛、礼仪文化讲座、班级礼仪文化建设和评比、礼仪文化文艺表演、礼仪成果展示等系列活动,提高学生的职业形象和求职能力。
1、开展职业礼仪知识学习和竞赛
学院邀请校外企业专家,针对职场礼仪开展专题讲座,普及文明礼仪知识,介绍职场及面试的礼仪及相关化妆技巧;各班级组织观看“金正昆职场礼仪”视频讲座,学习礼仪知识;在校内请礼仪教师现场指导,模拟职场礼仪中各个环节,学习职场礼仪。在课内、课外学习培训基础上,学院组织礼仪知识竞赛,竞赛以卷面考试的形式考查了学生对礼仪文化知识的掌握,了解不同场合应该具备的礼仪常识。
2、组织礼仪培训和礼仪实践
通过第二课堂由学院素拓部组织全院各系礼仪骨干进行形体礼仪培训;由各系礼仪骨干分别对各系各班级学生骨干集中培训进而在全院各班进行形体礼仪的展示和培训,教会学生掌握社交的通用礼仪并熟练运用在人际交往沟通中。在学院和各系部大型活动中,由礼仪队员进行礼仪实践。通过课程实训和课外培训就实践,以提升学生的外在形象和精神风貌。
3、礼仪成果展示
通过开展以礼仪文化为主题的教室环境布置及黑板报设计评比活动,让班上每位同学都参与到礼仪文化活动中,并深切感受良好的礼仪环境和氛围;通过学院举办职场礼仪情景剧表演和一系列关于职场礼仪的比赛,如:职场着装、职场靓妆、模拟职场大赛等等,让同学们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关注职业礼仪、增强人际交往,展示良好的人际交往及团队意识,从而提高职场中竞争的能力。
职业礼仪训练和实践,既让学生为今后的就业做好了准备,也增强了学生求职成功的自信。
(四)工作行为规范养成教育
为了规范我院学生在校内外实习实训期间的职业行为,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习惯,我院提出“五个规范”:工作语言规范、工作行为规范、工作环境规范、工作纪律规范、工作安全规范,具体要求如下。
语言规范:校园内使用普通话;同学之间交流用语文明得体;与人交流条理清楚;不传播不良言论;不讲触犯法律底线、道德底线的言论。
行为规范:公共场所着正装,特定场合着职业装;个人无不良嗜好;学习有计划善总结;完成学习任务及时高效;学习、生活、工作讲诚信。
环境规范:整理学习、生活用品保证整洁有序;个人用品管理规范有序;爱护校园环境,保持环境整洁;公用物品使用后不乱丢、乱放;无不良习惯影响学习、生活环境。
纪律规范:严格执行作息制度;严格履行请销假制度;严格遵守集会纪律;严格执行门卫制度;严格执行公寓管理制度。
安全规范:自觉遵守交通安全法规;妥善保管个人财物及重要文件资料;文明交友保证个人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文明上网,遵守法律道德底线;严格执行用电、用水、防火安全制度。
在“五个规范”要求的基础上,学院制定了《四川财经职业学院学生基本职业行为考核与评价办法》,将职业行为履行情况融入顶岗实习考核评价标准并建立了学生顶岗实习管理档案。考核与评价的结果作为评定学生顶岗实习成绩和德育成绩的重要依据。同时,学院建立了多专业综合实训基地,模拟职场环境,购置考勤打卡机进行考勤,要求学生着职业装上班,严格职场纪律,营造职场环境。
四、建设成效
经过3年探究与实践,四川财经职业学院形成了卓有成效的学生财经职业行为养成教育模式,对引导学生主动成长、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有了进一步提高
通过职业行为养成教育的系统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有了进一步提高。学生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和团结合作精神,具有良好的文明习惯、诚信品质和道德修养,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和行为规范,校风得到明显改善,校园违纪行为明显减少,违纪率为历史最低水平。学生主动关心自身德育素质发展状况,参与德育实践、培养道德素质的积极性大大增强,在全院范围内掀起了努力提升德育素质,争当财院优秀学子的热潮。学生的职业素质有进一步加强;在顶岗实习过程中表现出的良好职业道德,爱岗敬业,诚实劳动,讲求信誉,开拓创新精神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和认可。
(二)对接专业,制定了学生职业行为养成教育考核评价体系
学院逐步建立起了一套较为科学的学生财经职业行为养成教育方案及考核评价办法。如形成了《四川财经职业学院学生职业行为规范》,制定了四川财经职业学院高职学生职业行为养成教育实施方案、基本行为养成教育方案、职业礼仪养成教育方案和实习实训实践职业行为方案;建立了《学生基本行为考核评价办法》和《四川财经职业学院学生校内实践职业行为考核与评价办法》。通过课内、课外教育训练,校内、校外教育融合,养成教育与实践相结合,形成了财经职业特色,提升了学生的职业素养,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三)企业欢迎,家长认可,赢得社会
通过课程改革、制度建设、专家讲座、特色活动、校企考核等系列举措,将“职业人”意识融入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培养了社会满意、家长信服的高职人才,为学生成长为优秀的职业人打下基础。在对2015届毕业生社会满意度的调查中,占有97.28%的用人单位对我院毕业生表示满意或比较满意。同时,职业行为养成教育对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也发挥着弥补、调节和促进的作用。我院2015届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9.74%,已经连续三年毕业生就业率继续稳列省教育厅第一阶梯。2015年我院在川招生工作中,一专、二专调档线位列该批次调档线前列位。我院学生的规矩意识、担当意识都有较大提升,既培养了社会满意、家长信服的高职人才,也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提供了良好的校园环境。
职业行为养成教育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乎学生整个职业生涯的发展,对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培养社会满意的大学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学生的职业行为养成教育是一个长期的工程,在校园里构建财经职业行为养成教育环境和氛围规划设计还需进一步加强,使之真正形成全员、全过程和全方位的参与。
参考文献:
[1]麦可思研究院.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2]史晓鹤.职业学校学生综合职业素养成长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11)
[3]曾艳,周淑芬.职业养成教育在会计专业教学中的实现[J].教育与职业,2015(30)
[4]肖润花,王春凤.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评价体系探究[J].职教论坛,201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