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如何树立科学的教育观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处理好多媒体课件与教材的统一关系
正确处理好教材与课件的关系,根据教学内容来决定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用在什么地方,达到什么目的,只有这样,多媒体教学才能有的放矢,才能与教学内容保持一致.在多媒体课件设计上,一方面要考虑教学内容的优化设计,另一方面在形式上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一次,我听了一节二年级数学课,内容是《铅笔有多长》,整节课由情景创设、新授、巩固练习到最后的作业,教师都是利用课件完成的,总共28张幻灯片,张张都是图案精美,色彩艳丽,整节课教师在不停地播放,为孩子们提供了一道视觉盛宴,直到下课学生都没有动过教材,多媒体课件就完全代替了教材,而学生就像是看了电影,没有真正理解新授内容,以至于练习时一厘米等于几毫米居然有三分之二的孩子不知道,教室里鸦雀无声,没了刚才的热闹,老师急得满头大汗,孩子们个个表情漠然.这节课多媒体课件并没有发挥出它应有的优势和作用.因此,教师不能把教材内容完全搬上课件,再原封不动地搬给学生,让多媒体课件变成教材的搬用工.教师必须对所授教材内容烂熟于心,把握教材的重难点,恰当、科学、合理地使用多媒体课件,适时地将课件和教材结合起来,让它为数学课堂发挥最佳作用.
二、处理好多媒体课件与教材以及生活实际的紧密关系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联系生活中的问题,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让数学更多地联系实际,贴近生活.达到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
现实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教师要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采撷生活中的数学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例如,在教学《百分数的认识》一课时,我从孩子喜欢的足球入手通过几分钟激烈的足球赛视频,调动了学生学习新课的积极性,接着我又出示了孩子们熟悉的豆子发芽试验,引出了新授内容,孩子们动手计算老师适时点拨很自然地总结出了百分数的定义.这时我又让孩子们打开书,阅读百分数的相关内容,很快孩子们轻松地接受了新授内容.这节课的难点在不知不觉中突破了,练习时我设计了一个从成语中找百分数的练习,孩子们很感兴趣,举着小手,争先恐后,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显然这个练习调动了他们强烈的学习欲望.最后通过检测,效果很好.
三、处理好多媒体课件与数学教材的互补关系
关键词:现代教育;教师素质
中图分类号:G40-0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08)-03-00106- 01
教师劳动的特点以及由此所决定的教师劳动的严肃性,必然会对教师的素养提出极高要求。教育能促使人的现代化,取决于许多条件,其中教师的自身品质的现代化,就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条件。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个方面的能力,树立现代的教育观。
一、现在教师的职责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
教师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了解、影响、激励、鼓舞。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已不能满足现今教育的要求。要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心,教师首先就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要让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教师就要有求真、求实、求新的精神,鼓励学生质疑,探索。
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是开放、创新、高效。现代教育就要求了更高的教师素质。现代教育培养的学生应该是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人。
二、教师应该树立的现代化教育观。
首先,要对教育事业无限的忠诚。热爱教育事业,是搞好教育工作的基本前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就是向学生提供服务,而这种服务应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也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教师只有以自己的爱才能赢得学生。
其次,树立创新教育的观念。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国家现在急需的就是创新型人才,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仰仗的就是创新性人才。在知识经济时代,创造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和效率将成为影响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立足于课堂教育,通过师生的双边活动,造就学生创新必需的基本素质和创新品质,形成创造性地解决各种复杂问题的能力。
再次,树立教书育人观念。教育学生不仅仅是传授书本知识,还要教导学生做人的道理。学生在学校中生活学习情况如何,思想情操,品德陶冶,身心发展的水平如何,直接影响到这个学生可持续发展。也直接影响到这个家庭的未来。作为老师,应该在学生困难时及时地教以方法,鼓励信心;当学生心理有困惑时,能及时沟通疏导,化解心理障碍。
三、教师还要严于律己。
教师劳动的示范性,决定了教师在思想、品德和作风上必须成为学生的表率。教师只有以身立教,为人师表,才能确立自己在教育中的地位。身教重于言教。
总之,教师应树立现代教育观。作为一名现代化的教师,应当具备高尚的师德,渊博的知道和多方面的才能以及掌握教育科学和教育的能力。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作为教师应适应这种发展和进步的要求,在实践中更新教育观念,掌握教学规律,树立科学的育人思想,用科学的教育思想教学和育人。
参考文献:
[1] 顾春明. 知识经济的特征[J]. 思想.理论.教育 , 1998,(03).
医学具有自然科学属性。因为作为医学研究对象的人具有自然属性,而包括生物学、化学、工程学等众多自然学科又是医学发展的基础。所以医学的自然科学属性早已深入人心。同时,医学还具有显著的人文科学属性。人是医学的研究对象,而人生存在社会之中,其身体状况同其精神活动及生存的社会环境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研究人的健康与疾病,不能忽视人的精神活动及其生存的社会环境的影响。因此,心理学、社会学等人文科学也是进行医学研究的重要工具。由此分析,人文科学也是医学的重要属性。
2.加强高等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是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的需要
2.1人文素质教育是当代医学教育的基础
人文素质是指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兴趣、爱好和品格等,是一种热爱自然,积极向上,正直高洁的精神状态[1]。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全面”的人。199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教育的四大支柱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共处,其中三项是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著名教育家杨叔子院士也指出,教育是“育人而非制器”,受教育者不仅应具有科学知识,更要有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可见人文素质教育在当代教育中的基础地位。医学教育也应顺应当代教育的大方向,确立人文素质教育的基础地位,培养全面的医学人才,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2人文素质教育是高等医学院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素质教育包括人文素质教育和科学素质教育。当代医学模式,即“生物—心理—社会”模式,充分体现了医学的自然科学属性和人文科学属性。在这一模式下的医学发展,要求医学生达到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的统一。医学生只有具备医学、心理学、伦理学、哲学和社会学等多方面知识,才能全面、和谐地发展,成为既有较高的诊疗技术,又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深厚的人文底蕴的,高素质的医学人才,适应新的医学模式,顺应当代医学发展的潮流。因此,人文素质教育是高等医学院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全面的高素质医学人才所必不可少的。
2.3我国高等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形势严峻
1998年教育部颁布《关于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以来,各高等医学院校都在探索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方法,但受多种条件所限,目前高等医学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仍面临着严峻的形势。首先,医学学制短,人文课程设制不足。按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亚太地区精神卫生顾问会议的建议,医学教育计划中社会人文、心理学、行为医学类课程占总课时的10%。国外,如美国、德国占20%~25%,英国、日本为10%~15%,而我国只占8%左右[2]。其次,我国医学生人文素质基础较差。高等医学院校学生多从高中阶段的理科班录取,这些学生在高中阶段以攻读数理化为主,人文知识的总体水平相对薄弱,而医科大学的医学专业课任务繁重,难以在大学期间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再者,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医学教育过于偏重于自然科学,重专业,重功利,轻基础,轻素质,这种陈旧的教育观念仍在许多教育工作者心中根深蒂固,以致在教育活动中主观性地轻视人文素质教育。另外,许多高等医学院校人文课程设置不系统,缺乏统一的教学大纲,教学效果不尽人意。
3.探讨加强高等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措施
显然,我国高等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趋势是不相适应的。但人文素质教育又是高等医学教育一项基础性、全局性的重要工作,笔者针对当前高等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考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
3.1更新教育观念,树立科学素质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相互统一的思想
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育工作者是引导者,引路人。在教育工作中,他们的观念会对学生产生直接而深远的影响。因此,医学教育者首先应对医学有正确的认识。医学不仅仅是一门自然科学,也是一门人文科学,它是两者的融合统一。认识到这一点,才能从根本上转变“医学是一门自然科学”的陈旧观念,重视它的人文科学地位,树立科学素质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相互统一的教育思想,并把这一思想贯穿于整个教育工作中,传授给我们的学生,使他们学会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关爱生命,爱护自然,理解社会,热爱祖国,成长成“全面”的高素质人才。
3.2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丰富人文素质教育内容
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英语、政治等多已成为高等医学院校中的必修课内容。但这些还不能满足高等医学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的要求,比如法律、法规教育。医学相关法律、法规的教育,在以往的高等医学教育中并不被重视,以致当前有不少医护工作者缺乏相关知识,法律意识薄弱,在工作中不能有效地维护患者、自身和医院的利益,有的甚至造成严重后果。对此,可适当增加一些与医学关系紧密的内容作为必修课或选修课,并建立相应的考核制度,从理论和实践能力两方面考查教育效果。由于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丰富,而医学生课程多,学习任务重,不可能把所有的内容都纳入必修课和选修课。为适应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方式,让学生有自由选择的空间,可以各种较为灵活的形式,如知识讲座,或邀请校外知名人士进行演讲和交流,开扩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使人文素质教育更为丰富与生动。
关键词:新课题数学教学
为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我们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需要不断的改革,我们提倡的创新教育,不但在教育的设备、手段、工具要更新,更重要的是教育观念的更新。数学是基础教育的主要内容,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发展创造力是时代对我们教育提出的要求。
一、数学教师应认识数学本质,树立科学的数学观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数学教师的教学理念得到了进一步优化,但还是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对什么是数学,数学的本质是什么以及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创新精神等问题缺乏清楚的认识。从宏观讲,认识数学首先得认识数学的本质,也就是数学是什么的问题。因为数学的本质问题是学习和研究数学所不能回避、首要的和最基本的问题。虽然这一问题至今没有完整的答案,但无论是数学学术专著,还是教学大纲、课程标准都把数学的本质问题放在开篇的位置。当代对数学本质的较为普遍的描述是: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空间形式、数量关系、模式和秩序的科学。
数学学习在学生中始终是难以叩开的大门,多少学子未能取得满意的成果。其实并非他们学不懂,而是因数学学习感到吃力,打击了自己的自信心,产生畏惧感、厌学的心理。究其原因,他们都会归结在数学的抽象性、严谨性、灵活的应用性,是枯燥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的确,数学的本质是那样的。但是,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 他们只认识到数学学科其中的一面,没有感受到它的另一面,数学的思想美、技巧美、对称美、推理美、建模美、应用美、语言美、数学史美等。数学新课标提出数学课程应该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要实现新课程目标。必需抓住课堂教学的主阵地,发挥教师作用引导学生感受数学文化,体验数学学习乐趣、增强学习自信心。
二、数学教师应认清数学的教育形态,树立新课程理念下开放的数学教材观
像水有液态、气态和固态三种形态一样,数学有原始形态、学术形态和教育形态三种基本形式。原始形态是指数学家发现数学真理、证明数学命题时所进行的繁复曲折的数学思考。它具有后人仿效的历史价值。数学的学术形态(科学数学)是一个从客观事物中抽象出来的理性思辨系统,它的形成和发展主要运用符号和逻辑系统对抽象模式和结构进行严密的演绎和推理,各部分知识紧密联系,形成严格的科学体系。数学的学术形态的基本特征是高度的抽象性、严谨性、统一性、系统性、形式化和模型化。由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水平等原因,不能用数学的学术形态和学生直接交流。数学的教育形态(学科数学)是教育专家或教师依据教育学、心理学原理,依据学生现有的认识水平、生活背景等,把数学的学术形态适当返璞归真,回到现实生活中去,回到数学家当初创新发明的状态,把数学的学术形态知识的线性排列“打乱”,融合当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融合不同学科的相关知识,融入教师的理解,对教材所呈现的内容进行重新编排裁剪、充实、活化教学内容,赋予数学知识新的意义、价值。这样就把数学的学术形态激活,使数学知识变成生动、有趣、形象、直观和容易理解的数学的教育形态。
要让学生真正理解数学,就要让数学更加贴近生活,并且用生活化的语言表现出来;要把数学融入到本土社会、自然、历史、政治和生活中去,从而使数学具有现实生活的原汁原味,从而形成具有民族色彩、乡土气息浓厚的数学。
三、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让数学回归数学的教育形态,关注师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个能否道理谁都明白。求知欲是人们思考研究问题的内在动力,学生的求知欲越高,他的主动探索精神越强,就能主动积极进行思维,去寻找问题的答案。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可采用引趣、激疑、悬念、讨论等多种途径,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以帮助学生走出思维低谷。在讲授新课时,我们可根据课题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悬念,急于要了解问题的结果,而使学生求知欲望大增。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基础上,采用生动活泼,富有启发、探索、创新的教学方法,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活动铺垫了基础。我们也知道在数学教学中更重要的是注意方法教学:学生举一反三关键就在于是否掌握了其中的思想方法。如果我们教条地把一种思想方法灌输给学生,他们未必能接受,而数学史中隐含了很多的数学思想方法,我们怎样才能恰到好处地将前人的思想方法介绍给学生。这就需要教师这些执教者不断的学结。使学生能直观地接受。
【关 键 词】 教学过程;语文;优化
长期以来,中师语文教学过程存在大量少、慢、差、费现象。学生主动参与不够,课堂教学模式陈旧,节奏死板、缓慢。在学习过程中重视知识而不重视能力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差,语文创新能力更差,使学生对语文学科普遍存在厌学情绪。这是中师语文教学过程亟待优化的主要原因。本文拟从以下四个方面来阐述如何优化中师语文教学过程。
一、优化中师语文教学过程的意义
优化中师语文教学过程是教学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现代社会对中师语文教学提出的要求。
何谓中师语文教学过程?在中师语文教学中,于规定的单位时间内,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手段及手段所凭借的媒体五者相互作用的流程即过程。何谓优化?1+1大于2就是优化。取得当时条件下最优教学效果的创造性教学实践活动,就是教学过程的优化。
优化中师语文教学过程的意义在于:它可以充分激励学生主动、生动、互动的学习积极性;它能够促使教师更加关注学生的自主发展,关注学生人文精神的养成和培育,关注实践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创新精神诱导;它能够有利于创新教学模式的形成;它能够有效运用现代化手段,提高教学效益。
二、更新观念是优化中师语文教学过程的核心
我们要优化中师语文教学过程就必须以更新教育观念为先导,那么我们应该树立哪些教育观念呢?
第一,树立终身教育的思想。传统观念是把人的一生分为职前和职后两个阶段,职前就是学习,职后就是工作。而终身教育一是在时间上,打破职前职后的界限,学习贯穿人的一生,使职前教育和职后继续教育相结合;二是在空间上,学习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由学校教育扩展到岗位教育、网络教育、社会教育、自修提高等。三是在目标上,打破了教育仅仅是传授知识的手段,更强调综合素质、岗位技能等。
第二,树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观念。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对学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第三,树立现代人才观。人才,首先要“做人”,然后是“成人”。“做人”要有正确的方向,高尚的道德,健康的心理,无私的奉献。“成才”要有坚实的基础文化,过硬的专业技术,爱岗敬业,作出突出贡献。“做人”与“成才”相统一,才是人才。
第四,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检验教育质量的最终方法是社会实践,要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就要求改革人才培养的模式,完善他们的知识结构,要培养厚基础、宽专业、综合素质较高的复合型人才。
三、更新知识,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是优化中师语文教学过程的基础
当今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使教育从内容、形式、该方法和组织方面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在这个变革时期,教育信息化需要新型的教师。一个合格的新型教师,只有掌握了现代教育技术,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
在信息社会里,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不再是相对稳定的知识经验,而是不断更新的信息知识。时代的发展需求教育信息化,因此,我们教师应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积极有效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信息技术运用于学科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学习,教师必备的信息素养及其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技能是实现信息技术教育应用最终目的的前提和中介。
四、培养创新精神,是优化中师语文教学过程的目的
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创新精神与创造性人才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和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如何加强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我们认为,在日常教学中应着重抓好如下几个环节:
第一,树立学生主体意识。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育人,对象是学生,因此要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而不是选拔适合教育的学生。在整个教育教学中,要贯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全面发展为主线的思想。
第二,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教学,顾名思义是由教和学相互联动、有机配合而组成的。学生理应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教师的责任是设计教学的环境,组织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
第三,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伟大的自然科学家牛顿讲过:“若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问题意识是产生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精神的萌芽,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基石。教师要鼓励和培养学生善于观察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第四,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学生在校学习,一方面学到新知识,另一方面是增强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学生在学校不可能把一生中遇到的知识都学到,而要重在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习惯和较强的自学能力。
第五,要注意发展个性,充分开发学生的潜力。教学中,既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其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个性兴趣爱好,对某些方面有特长的学生,因材施教,注意培养。实施素质教育,既要关心帮助后进生,更要创造条件使学习好的学生脱颖而出,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 马玉梅. 以人为本优化语文教学[J]. 宁夏教育,2002(11).
关键词:习惯 能力 情感 态度
中图分类号:G613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2.168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家庭、社会对幼儿园教育质量要求正在悄悄地发生变化,幼儿园教育的科学发展面临重重挑战。一些违背教育规律、不敬畏教育科学、错误的教育价值取向――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象正严重干扰幼儿园的正常工作,使幼儿教育偏离了科学发展的轨道。
目前,幼儿园教育“小学化”产生的原因:一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家长急功近利、过度焦虑的思想作祟;二是部分幼儿园以“生存压力”为由,用各种所谓的幼儿超前教育与经济捆绑起来;三是优质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幼小衔接标准不统一。从而常常出现这样的场景:
镜头一:家长期盼幼儿园老师教授小学低年级数学、大量识字、拼音等内容。
镜头二:幼儿报名入学时学校进行知识测试,并以此评价作为幼儿发展优劣的标尺。
镜头三:部分社会辅导机构大肆渲染学前知识学习的“优势”误导家长。
镜头四:部分幼儿园教育一味迎合家长“需要”,开设所谓的“小学知识教育”课程,而忽略了对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培养。
如何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儿童观,促进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有效衔接,我园做了以下几方面的探究:
1 营造氛围,家园同步,统一认识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的颁布对于有效转变公众的教育观念,提高广大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家长的科学育儿能力,防止和克服“小学化”倾向,全面提高学前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为广大家长和幼儿园教师提供了具体、可操作的指导、建议。因此,我园对全园教师进行专题集中学习培训,认真解读《指南》精神内涵、基本框架、教育理念。指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排解教育困惑,牢记各领域教育目标、教育建议,规范办学行为,着力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夯实幼儿园教育理论水平,保证幼教队伍的专业化。以内涵建设促进幼儿素质教育。坚持“幼儿园教育的内容是全面的、启蒙性的”,注重幼儿体验式、探究式、发现式学习和过程评价,而非脱离幼儿生活经验、高于幼儿认知水平的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在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氛围中,不跟风,不盲从,不迎合,而是尊重教育规律和教育的科学性,即着重关注培养幼儿积极的情感态度、自主的学习能力、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
幼儿园教育是在家庭教育基础上进行的。经过家庭有意或者无意的影响,孩子在习惯、兴趣、爱好等方面已经能够表现出明显的个性特征。孩子进入幼儿园以后,幼儿园会以特有的方式按照既定的目标,进行有计划的“再加工”。如果家长不配合幼儿园做好工作,不仅会给幼儿园教育带来困难,而且还会影响老师正常教学。只有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二者紧密地有机结合起来,才能进行有效教育。
《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我园充分借助网络、幼教宣传月、家长开放日、家委会、家园联系手册、幼儿成长记录、家教宣传栏等平台向家长宣传《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指南》、《纲要》,帮助家长了解幼教发展的动向,强调科学的教育理念,明确幼儿身心发展特点、认知规律,牢固确立幼儿教育的独立地位和特点,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儿童发展观。引导家长正确认识“幼儿园教育是小学教育的准备阶段”的真正含义,即:品质、习惯、能力、态度等方面的准备,而非阶段性的知识准备,使其克服浮躁情绪,缓解思想焦虑。正如大班幼儿王某某的妈妈所谈:过去看到别人家即将升小学的孩子,从幼儿园回家之后,就要忙着做100以内加减法、书写汉语拼音,甚至家长借来小学一年级课本辅导孩子学习,心里不免有些着急,对幼儿园的教育产生怀疑,错误地认为幼儿园不重视幼小衔接教育。通过《指南》学习,帮助家长进一步明确3-6岁幼儿学习发展目标,树立科学儿童观、教育观。
在做好家长宣传的同时,我们还主动与小学沟通,通过当地教育主管部门、教研室共同研究幼小衔接,幼儿园、小学互通教育内容、教学方法。规范小学招生办法,定期举办幼小衔接专题讲座,形成了幼儿园、幼儿教师、家长、小学老师四位一体的教育合力,从而解放了幼儿,排除了“小学化”对幼儿园教育的干扰。
2 强化教科研,提升教育质量
“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反对幼儿园教育“小学化”,让幼儿快乐地成长,并不是片面让幼儿无目标没有挑战的嬉戏,幼儿时期正是成长发展的关键期、敏感期,幼儿适度、适宜、建构式的学习不仅是好奇心满足的过程,也是建立自信、体验成功、快乐的过程。我们通过大胆创新园本课程;积极开展幼小衔接园本教研;“一日生活皆课程”――幼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课题研究;教师适宜行为研究;幼儿园活动区课程研究等教科研活动,让教育回归生活,真正体现了“生活即教育”的教育理念,使习惯养成教育贯穿于幼儿园教育的全过程。
关键词:教师;思想素质;文化素质;能力素质;身体心理素质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2-0095-01
记得江总书记曾在“关于教育问题谈话”中寄予我们做教师的:“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个方面都要为人师表。”教师应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是这次集中学习思考的主要问题之一,教师是科学知识的传播者,也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和建设者,教师表率作用是任何其他因素所不能代替的。
笔者认为作为教师应具有:
一、良好的思想素质
首先,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生死观,能用辨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与方法观察分析现实生活中与生命现象有关的各种问题。第二,树立热爱祖国、爱岗敬业、忠诚教育事业的观念,热爱大自然的一草一木,爱护大自然的生灵,树立正确的环境观、人口观、资源观,不仅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育学生如何做人,树立高尚的教师形象,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如周小燕老师以教书育人的负责精神,让学生不但声乐水平迅速提高,还成为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第三,学习教育理论,更新教育观念,具有开拓意识和创新品质。重视素质教育,注意开发学生的前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
二、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
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普及教师除了应精通本学科的基础知识及专业知识外,还应掌握相应的时间技能技巧,以及广博的科学文化致死,做到既“专”又“通”。提高外语和计算机水平是现代社会发展对教师提出的新的要求。
三、良好的能力素质
这是教师素质诸要素中最重要的素质,它建立在教师优化的知识结构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基础上,是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的实际本领。它包括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教育预见能力、课堂教学基本功,知识更新能力和创造能力。其中,课堂教学基本功是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记得前几年奥尔夫到上海音乐学院来上音乐课,通过各方面来挖掘学生的潜力,取得了相当大的效果。由此可见,课堂教学基本功包括:一是教育教学组织指导能力,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而是设计板书,板图、板画的能力。
四、良好的身体及心理素质
强健的体魄、充沛的精力是教师胜任工作适应现代社会快节奏工作的前提和保证。现代社会是一个激烈的社会,教师只有树立积极进取的生活信念,才能愉快轻松地开展工作,成为合格的教师,生活的强者。
今天的我们更应用启发、赞扬、鼓励的方式去对待学生,让学生不曾感到因为说错了一句话或答不出问题来就认为自己失败了而结束其课内交流活动的不良后果。
我们的学生已进入理性年龄,自尊心、民主意识、和平等观念正逐渐增强。他们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尊重、理解和承认时时总想到塑造一个崭新的自我。如果老师不给他们创造机会,总是以长者的身份来“教导”他们,我说,你就得听;你说,就得说对,那就容易与学生产生隔阂。尤其对于差生,在课堂提问或对话活动中,经常任其以一个失败者的形象出现,他们总是得不到成功的尝试,久而久之就会伤其自尊,逐渐失去学习的信心。
工作多年,在实践以及向前辈学习的过程中也积累了一点经验:
一、情感说服法。说服学生晓之以理,更须动之以情,这是教师教育工作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
二、暗示说服法。对学生的要求,命令式往往会引起学生本能的反感,用暗示法可使学生有回味的余地,自然达到教育目的。
三、沉默说服法。对学生在特定环境下,用沉默不语的方法,也许比喋喋不休的说教更奏效。
少年儿童正处于人格发展的成型阶段,心理承受能力差,性格较脆弱,自我意识主要依赖于周围人对他的反映。一句鼓励的话或许会使一个孩子信心大增,奋起直追,成绩突起;相反,一句伤心的挖苦,会使孩子认为己不如人,自暴自弃,从而一蹶不振。所以,懂得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和长处,多鼓励少批评,充分调动孩子的上进心和积极性。
赞扬和批评,不但能使成绩显现明显的差异,更重要对孩子的个性心理特征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经常被赞扬的学生,情绪乐观,性格开朗,在老师面前不拘言谈,在各项活动中充满自信,积极地去竞争,即使出现一点差错,也不会耿耿于怀;而经常受到批评的学生就恰恰相反,自卑感极强,在众人面前抬不起头来。尤其见到老师,仿佛老鼠见着猫,做起事来就畏首畏尾,可越怕越出错。重复的错误导致自我认识失常,等孩子自己也认为“我真的不行”时,那他的学习道路上就不会再有明媚的阳光了。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教学技能是教师的立业之本。所谓“精心”教学,指教书育人不但要有献身精神,更要有科学精神,不是靠时间和经理的大量消耗来换取“成绩”,而是靠遵循教育规律,使学生得到健康发展。
关键词:良好;师生关系;和谐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时代的进步要求教育的变革,教育的变革需要新型的师生关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有助于和谐社会,更有利于下一代的健康成长,促进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
教师与学生、教与学,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最基本的一对关系。把师生关系恢复到“人的关系”上来,建立共同发展的教学关系,是新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和基本任务。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搞好教育教学的基础,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条件之一。
2.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现代社会的良好师生关系是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新型师生关系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的氛围中是和谐的。它的核心是师生心理相容,心灵的互相接纳,形成师生至爱的、真挚的情感关系。它的宗旨是本着学生自主性精神,使他们的人格得到充分发展。它应该体现在:一方面,学生在与教师相互尊重、合作、信任中全面发展自己,获得成就感与生命价值的体验,获得师生交往关系的积极实践,逐步完成自由个性和健康人格的确立;另一方面,教师通过教育教学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严,感受到心灵成长的愉悦。因此,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需教师和学生一同努力,依我之见,具体分为两个方面:
2.1教师方面;
2.1.1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
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观念影响教师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制约着教育的成效,也影响着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在当前学校教育实践中,构建新型师生关系,必然要求教师树立一系列科学的教育观念。
一是尊重学生的自身尊严。生命是一个过程,对于教师和学生而言,学校教育过程是其生命历程的重要阶段。只有尊重学生的生命尊严,才能使师生倍加珍视学校生活,才具有共同建设学校生活的动力基础。伟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创造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实现教育民主化,教师必须树立民主平等的思想。在教师的思维和行为中,应贯穿学生一律平等的观念,不因学生的家庭和出生等各种因素分三六九等,而是一视同仁,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二是尊重教育教学规律。教育作为一项社会活动,具有其自身的规律性。只有不断探索、认识和把握气教育规律,才能有效地从事教育教学活动。对于教师而言,不断加深对于规律的深刻认识,是贯穿于整个职业生涯的重大任务。教师必须克服为完成任务而工作的思想,要认识到自身的工作关系着下一代的成长与成才。只有尊重教育自身的规律,教师才能够认真处理师生交往,建立良好的新型师生关系。
三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学校教育的根本宗旨。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协调统一和充分自由的发展。其中既有身体的健康发育和成熟,也有知识技能的获得和认知能力的提高,此外,还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等。教师只有遵循“以学生以本”、促进学生健全发展的教育宗旨来实施教育活动和处理师生关系,良好的新型师生关系才有可能得以建立。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尊重学生还要学会欣赏学生,特别是对那些学习基础差、纪律松散的学生更要努力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把这闪光点放大,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在成就感中获得自信。当你面对”恨铁不成钢”的学生时,当你面对家庭和社会的烦恼时,一定要冷静。如果我们把指责、批评、抱怨,换成启发、表扬、激励会是另一种情景。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讲的“尽可能深入的了解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这是教师和校长的首条金科玉律”。只有了解学生的社会、家庭背景、个性差异、兴趣爱好、心理变化、发展特点,教师才有与学生相处的基础,才能因材施教,更好的服务学生。
2.1.2外在条件:
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从外部条件上讲,还需要有适宜的制度环境,推进教育评价制度的改革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环。教育评价在教育过程中起着事实上的导向功能,它使教育活动按照教育评价规则去进行,不断实现教育评价的指标。学校教育中的诸多问题,都可以在教育评价制度上找到一些原因,师生关系也不例外。在师生交往过程中,必然涉及到对于师生的评价,这种评价的科学性与客观性会对师生交往产生明显影响。当前中小学校对于学生的评价依然停留在知识的考核上,学生升学系于考试分数的高低;在对教师的评价上,最主要的依据也还是学生的考试成绩。这样就导致了教师只关注知识的灌输,学生只关注知识的获得,忽视相互间的精神交往。因此,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必须通过科学的评价制度来引导和推动。评价制度的变革能够为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提供制度支持。
2.2学生方面:
一是树立正确的师生观念
教师是教书育人、帮助学生成才的,不是洪水猛兽,学生应在“教师与家长一样,都是关心自己的健康成长的”的意识形态下学习成长。无论遇到什么问题,都可以真诚的请教教师,与老师深切交流,帮助自己摆脱困难,揭开迷雾。
二是尊重教师
学生要尊重教师的人格和尊严。得到学生的尊重是教师的一种最大需要和满足。教师也会有缺点和犯错误,但学生应该通过正当途径诚恳地提出意见,决不允许嘲笑、讽刺、挖苦教师。作为一名学生,应该懂得尊师是人类的美德。
三是做事积极主动
关键词:初中;政史课程教学;人文精神
政史学科隶属人文学科的范畴,而人文学科的教学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弘扬人文精神,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初中政史教师进行政史教学的时候,除了传授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人格的塑造、情操的陶冶、品德的磨砺、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国际意识”“公民意识”,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健全学生的人格,提高学生基本的人文素养。人文学科进行人文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它是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培养的。
一、转变传统的思维观念,培养学生如何做人
笔者在上初中的时候,就经常碰到教师说:“你们虽然不一定都能成才,但是一定要成人。”部分教师这么说的时候却没有这么做,他们还是会按照考试的成绩来给学生定位、定性。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当下的教学目标是以学生为本,全面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这才是核心与关键。基于这样的问题,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政史教学的时候,要转变传统的思维观念,切实贯彻人本主义思想,一切从学生自身实际出发,立足于青少年的思维特征、认知能力,让青少年成为政史教育的主体。
学政史首先应该教学生学会做人的道理,所以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尊重学生,另一方面还要激发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再者就是要更加关注初中学生的情绪生活、情感体验、道德修养和人格养成。通过政史的学科教育让他们在掌握扎实的政史基础知识、技能的同时,也要让他们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除此之外,初中政史教师在教育学生如何做人的同时,应该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从心理品质和健康人格、高尚道德情操和正确思想方法等方面进行教育,深入挖掘政史教材中的人文内容,引导学生真正分清真假、美丑,正确地看待历史和现实,树立面向未来的发展眼光,塑造学生健康向上的人生观。
二、政史教师要树立科学的人文精神
初中政史教师是人文精神转达的桥梁和纽带,如果这一个桥梁和纽带都没有科学的人文精神的话,那么何谈给学生传达科学的人文精神。新课程的改革标准是要教师具有开阔的视野、科学全新的意识,并把这些意识贯彻落实到教学中去。所以作为一名初中政史教师应该与时俱,进把握时代脉搏,转变教育观念,不断丰富自身的人文科学知识,加强自身的人文修养。
当下很多初中教师都把升学率看做教学的重点,升学率才是学生、教师的命根,这就导致教师在进行教学实践的时候,容易出现偏差,忽视了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导致人文精神的缺失。就教师本身来说,这些功利主义者本身就缺乏人文精神,所以要想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更重要的是要教师树立正确的人文教育观。教师不仅要在任职前通过学习获取丰富的人文知识,而且要在走上教学岗位后,通过多种形式的在职培训、自我学习,广泛地涉猎及掌握各学科基本知识,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社会生活实际,不断反省、感悟,提高自身的人文修养。
三、深入挖掘政史教材蕴含的人文思想
虽然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方法和途径多种多样,但最重要的还是立足初中政史教材,这才是教学培养出的根本和关键。而且当下初中学生的教材学习也是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主要渠道。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把握政史教材,深入挖掘政史教材人文精神因素,合理利用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树立学生的人文意识。
一般情况下,传统的教学方法就是教师在讲台上说,学生在台下听,学生没有自主性可言,这样的教学培养的人文精神必定贫乏,而且教材是一个死的东西,它本身又不会传达人文精神,所以初中政史教师应该满怀激情投入到政史教育教学中,积极主动地加工政史教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着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综上所述,在初中政史教学的时候,政史教师一方面要转变传统的思维观念,创新教学方法,另一方面还要努力打造自身的人文素养,坚持以学生为本,使初中政史课堂充满着人文精神。
参考文献:
[1]吴辉.论初中政治教学中的人文精神培养[J].文教资料,201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