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研究性学习的特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特发性旁中心凹毛细血管扩张症(idiopathic parafoveal telangiectasis,IPT)是一种罕见的眼病。最特征的表现为视网膜透明度下降和视网膜血管异常。因其具有潜在致盲性,又无明确的病因和治疗方法。探索该病的病因、病变机制、检测方法和治疗手段日益成为眼科工作者所关切的问题。
【关键词】 中心凹;毛细血管扩张;视网膜
Abstract Idiopathic parafoveal telangiectasis (IPT) is a rare eye disease. The most characteristic manifestations are decrease of retinal transparency and retinal vascular anomalies. As it can cause blind and we know nothing about its etiological factors and treatment, so to explore its disease etiology, pathogenesis, detection methods and treatment options have become a common concern.
KEYWORDS: fovea centralis;telangiectasis;retina
0 引言
特发性旁中心凹毛细血管扩张症(idiopathic parafoveal telangiectasis,IPT)于1982年由Gass首次提出,并于1993年由Gass和Blodi最先建立分型[1,2]。近年来,通过高速血管造影、OCT和组织病理学对该研究的应用,IPT血管异常的本质及其对黄斑区的影响已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37]。
1 病因及危险因素
1.1 病因
特发性旁中心凹毛细血管扩张症的病因至今仍未明确,因此也就产生了众多的假说。最初,Gass[8]依据临床特点曾提出:IPT是由于自身视网膜毛细血管优先发生异常,导致视网膜和Müller细胞缺乏营养,最终形成IPT。随着新兴技术对IPT的应用,发现了Müller细胞功能的异常其实优先于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变性、再生。这使得Gass不得不推翻了原先的假说,提出新假说:即Müller细胞损伤优先发生于视网膜毛细血管异常,且是导致视网膜毛细血管异常的关键因素。但该假说仍未得到理论或实践上的证实。虽然近期发现的一对患2A型IPT的同卵双生子[9],使得遗传因素成为IPT的病因之一。但想完全弄清IPT的发病因素仍需很长的时间去研究。
1.2 危险因素
危险因素则更是众说纷纭。有些学者认为可能与黄斑变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等眼科疾病有关;有些学者认为可能炎症反应、恶液质等全身疾病也与该病相关;有些学者认为头颈部的放射性治疗[10]可能也参与了IPT的发生……但何种因素与IPT关系最为密切,尚无从知晓。
2 分类
2.1 经典分类
对140例IPT患者经历了长达28a的研究后,Gass和Blodi将IPT归纳总结,依据体征将其分成了3组六亚型[2]:1组:多单眼发病,无家族聚集性。该组又分为两个亚型:1A型:即先天性单眼黄斑旁毛细血管扩张症。典型的临床表现为眼底中心凹颞侧毛细血管扩张及微血管瘤,且病变范围较广。其中扩张的毛细血管和动脉瘤周边可见黄色渗出,血管瘤区的视网膜可见水肿增厚。荧光造影显示早期扩张的毛细血管迅速充盈,晚期视网膜着色。1B型:即特发性单眼黄斑旁毛细血管扩张症。临床表现与1A型较为相似,也会出现中心凹颞侧黄色渗出,微血管瘤及荧光造影的晚期视网膜着色。但病变范围较局限,多不超过两个钟点,且非先天发病。2组:多双眼发病,时间可同时或先后,是IPT中最常见类型。该组又分为两个亚型:2A型:即后天特发性双眼黄斑旁毛细血管扩张症。典型的临床表现为眼底中心凹颞侧视网膜毛细血管扩张、视网膜增厚、直角血管、RPE(retinal pigment epithelial)增生小半鞘翅、视网膜下新生血管和视网膜表层结晶物沉着,视力损伤严重。2B型:即青年隐匿性黄斑旁毛细血管扩张症。典型的临床表现为眼底黄斑旁轻度毛细血管扩张和视网膜下新生血管。多发生在青壮年,且视力损伤较缓和。3组:也多双眼发生,但十分罕见。该组又分为两个亚型:3A型:即闭塞性黄斑旁毛细血管扩张症。典型的临床表现为眼底黄斑旁毛细血管闭塞,引起的视力迅速下降。3B型:即闭塞性黄斑旁毛细血管扩张症伴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病变。
进而又将较为常见的2B型IPT划分了五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针对单眼已确诊为2B型IPT后的另一无症状眼。该无症状眼在FFA(fluorescein fundus angiography)中少见早期轻微的毛细血管扩张,晚期中心凹颞侧轻度着色。第二阶段,出现黄斑旁视网膜透明度下降,FFA见黄斑旁轻微的毛细血管扩张。第三阶段,眼底检查可见轻度扩张的小静脉从颞侧呈直角进入旁中心凹深部,且FFA可在外周视网膜发现异常扩张和通透性增加的毛细血管。第四阶段,沿着扩张的直角小静脉,在直角顶部附近出现RPE肥大所形成的星状视网膜色素沉积。第五阶段,眼底镜及FFA检查发现,中心凹颞侧出现视网膜新生血管或视网膜下间隙的血管渗漏[11]。此五个阶段,视网膜的平均厚度呈逐渐增厚趋势。虽然该经典分类较为繁琐和复杂,但仍为很多眼科学者所沿用。
2.2 简易分类
近期,Yannuzzi等[12]通过对IPT研究的进一步归纳总结,将Gass原先的经典分类重组并简化为3型:1型:即动脉瘤型毛细血管扩张症。该型多发生在男性且以单眼患病居多。特征的临床表现有:(1)眼底检查见中心凹颞侧动脉瘤,且动脉瘤旁多伴发黄色沉积,有的大动脉瘤伴发出血。(2)眼底荧光检查示中心凹颞侧区异常毛细血管扩张伴黄斑水肿。(3)OCT示黄斑区囊样改变及视网膜增厚。(4)FFA示动脉瘤和毛细血管扩张区早期荧光渗漏。(5)该渗漏波及中心凹时引起局限性视网膜脱离。其中黄斑水肿或黄斑囊样改变是导致黄斑区血管异常的主要原因。未见玻璃体视网膜接触面透明沉积、RPE增生小半鞘翅和RPE迁移。尽管存在毛细血管缺血,也未发现视网膜及视网膜下形成新生血管。2型:即旁中心凹型毛细血管扩张症。该型无明显性别差异且以双眼患病居多。特征的临床表现有:(1)眼底检查见毛细血管扩张局限于黄斑周围。(2)发病早期即出现视网膜透明度下降,多位于中心凹颞侧呈圆形或半圆形分布。(3)出现视网膜直角血管。(4)OCT见视网膜囊样改变和黄斑脱离。(5)视网膜表层结晶物沉着。(6)RPE增生小半鞘翅。(7)内界膜覆盖。(8)可出现视网膜血管吻合。(9)较少发生视网膜动脉瘤。从发病性质上,2型IPT还分为两个阶段:非增生阶段和增生阶段。非增生阶段:多见双眼视网膜非对称渗出性毛细血管扩张,但并无明显的视网膜缺血,脂质沉积,大动脉瘤,片层囊状扩张和中心凹萎缩。增生阶段:视网膜表层结晶物沉着,视网膜RPE细胞增生小半鞘翅,视网膜下新生血管,视网膜出血和动静脉血管吻合。该吻合可单一动脉与单一静脉吻合也可多动脉与单一静脉吻合。增生阶段中较严重的问题应为视网膜下新生血管,该新生血管多起源于深层的视网膜循环,易引起视网膜神经细胞层分离、视网膜下出血和黄斑变性,最终导致晚期的视力下降。从发病时间上,Yannuzzi分类也同Gass分类,将2型IPT分为五个阶段。分类标准同Gass分类。3型:即闭合型毛细血管扩张症。该型也以双眼患病居多。特征的临床表现有:(1)FFA示中心凹区局部缺血。(2)中心凹周边部代偿性毛细血管扩张,但毛细血管无灌注。
3 临床症状
视力下降是IPT的常见症状,因此患者多主诉视力下降明显。导致视力迅速下降的原因有很多:视网膜下新生血管、视网膜进行性萎缩、光感受器层断裂或纤维血管膜对视力的影响较为严重,新生血管渗出和出血也是导致视力下降的原因之一。其中1型IPT视力下降多由黄斑水肿和硬性渗出引起。2型IPT视力下降多由黄斑区视网膜萎缩和黄斑前膜引起。3型IPT视力下降多由血管闭塞引起视网膜功能异常引起。虽然视力下降主要是因视网膜萎缩和光感受器损伤引起,但视网膜下液体蓄积也将影响视力的远期损伤,因此不可忽视。Engelbrecht等[13]通过众多病例的总结后发现,在形成视网膜下新生血管的患者中,视力多
4 临床体征
4.1 眼底照相
彩色眼底照相发现,IPT多位于中心凹颞侧出现各种病变,如视网膜色素改变、视网膜透明度下降、直角血管和晶状体沉着。
4.2 FFA
中心凹颞侧毛细血管扩张是IPT的特征性表现。其中水平脊附近的动静脉吻合可能是引起颞侧视网膜静脉停滞发生颞侧毛细血管扩张的关键。早期:视网膜中央出现窗样缺损,旁中心凹毛细血管瘤样扩张和直角小血管。也可见黄斑拱环全部或部分破坏,扩张的毛细血管进入中心凹无血管区。中期:扩张的毛细血管渗漏,异常小血管荧光染色增强和血管瘤荧光增强。也可见乳斑束类圆形高荧光,脉络膜套环样荧光增强,脉络膜血管扩张伴渗漏。中晚期:异常小血管的荧光开始消退,瘤样高荧光点轻度渗漏和血管瘤边缘着色。也可见乳斑束高荧光渐减弱,脉络膜高荧光相互融合,周围环绕类圆形低荧光。晚期:高荧光点逐渐消退,异常毛细血管淡荧光,脉络膜的高荧光消退被低荧光所取代,周围环绕圆形淡荧光。
4.3 OCT
随着对OCT的进一步认识和OCT仪器的不断更新。IPT的病变程度、发病过程、预后效果和治疗诊断,已经得到了更深入的了解[1418]。标准OCT下可见:中心凹附近视网膜内新生血管,中央区视网膜内形成沉着物和斑点样物质以及黄斑内片层空洞[19,20]。其中空洞结构多位于中心凹和视网膜内层(如内核层或神经节细胞层)。随着高分辨率OCT的问世,IPT的发现也有了突破性进展,其中发现几乎所有的IPT患者均存在黄斑区囊样改变[21],光感受器层的缺失和破裂及内界膜覆盖结构[2224]。解释了很多以前无法解释的问题。比如标准OCT无法发现的光感受器层破裂,即使常规检查未见严重病变,视力也会遭受极大的影响[21]。不同类型的IPT,也有着各自的特征性表现。因此OCT的引进对IPT分型的诊断起到了很大的帮作用。1型:可见视网膜的囊状空洞和液体渗漏增加了视网膜厚度,黄斑旁外核层区大的异常新生血管,内核层小结石样结构以及外核层的完整性。2型:双眼视网膜的囊样空洞和结石样结构增加了视网膜厚度,其中小结石多发生于内核层。近期高分辨率OCT发现的内界膜覆盖及外核层黄斑成为了2型IPT的特征性表现,中心凹旁光感受器层断裂成为了判断视力好坏的特征性标准。高分辨率OCT还更深入的明确了视网膜病变所影响的具体细胞层,如小结石样结构多发生在粒细胞层和内核层,积液多发生在RPE层和感光细胞层和黄斑区视网膜感觉曾脱离RPE层。
4.4 ERG
研究发现,IPT后会引起远期的视锥细胞营养不良发生萎缩,但视杆细胞正常[25]。
4.5 组织病理改变
通过对组织病理上的观察,发现由于视网膜静脉的血流淤滞,在水平缝上下跨越视网膜动脉时尤为明显,形成了特征性扩张的直角静脉。还发现视网膜毛细血管异常的原因为基底膜脂质蓄积,周细胞变性和内皮细胞变性等多因素共同引起。Fine和Brucker在研究2A型IPT时,在电镜下观察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即一种对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功能起重要决定性作用的胶质细胞Müller细胞,其功能的异常优先于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变性和再生。该现象的发现,就使得原先认为IPT由自身血管异常所引起受到了强有力的驳斥。但IPT究竟是由血管异常导致还是Müller细胞异常引起?Gass的新观点认为毛细血管扩张出现的渗漏,应与黄斑旁视网膜神经细胞或Müller细胞受损有关,即IPT并非由血管异常引起。最近越来越多的临床表现、FFA和OCT的指征也都指向该假说。Müller细胞受损的假说还解释了以前很多无法解释的原因:(1)为何IPT多发于旁中心凹—黄斑和黄斑旁的视网膜是光感受器最集中的区域,因此该区也是最需要营养,代谢最旺盛的区域。一旦为视网膜提供营养的Müller受损,该区必然最先受到损害。(2)为何扩张的毛细血管出现渗漏—Müller是维持毛细血管血视网膜屏障的关键结构,Müller一旦受损血视网膜屏障即受损,必然引起渗漏。(3)为何视网膜出现萎缩—单独视网膜血管异常是不会引起视网膜萎缩的,但提供视网膜营养的Müller细胞功能一旦受到损害,就会出现视网膜萎缩和变性。(4)为何出现晶状体沉着—晶状体沉着被考虑是Müller细胞变性后的残痕。(5)为何出现内界膜覆盖—Müller细胞依其足盘固定内界膜,当Müller细胞变性时就会引起内界膜分离和视网膜囊样扩张,形成内界膜覆盖。但还无法明确Müller细胞异常就是IPT发生的真正原因,具体的确认还有待后期病理学的研究。
5 诊断
早期检查、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任何疾病预防和治疗的关键。IPT如其名,诊断并不难,FFA发现黄斑旁毛细血管扩张,结合临床表现即可作出正确的诊断。但OCT等特殊检查也是验证IPT的关键,不可忽视。近期OCT发展迅速,越来越多的特征也在OCT上得到反映。OCT将可能成为确诊IPT及其分期分型的关键。
6 鉴别诊断
IPT需与几种眼底病变相鉴别:
Coats病:coats病早期,糖尿病性黄斑病变,继发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的毛细血管扩张。IPT与coats 病同属视网膜毛细血管扩张,在coats病早期可出现类似IPT的眼底表现。但coats病患者多为青年人,有糖尿病病史和分支静脉阻塞的表现。
糖尿病性黄斑病变:糖尿病性黄斑病变伴黄斑水肿时类似本病。但糖尿病性黄斑病变眼底可见到范围更广的微血管瘤,出血和棉絮斑。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时病变部位发生在动静脉交叉处,交叉远端的全部毛细血管网均会发生改变,这样精确的位置不会发生在IPT。
7 治疗
在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前,治疗就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几乎所有的治疗都局限于疾病的临床表现,按标治疗。因此效果自然也就差强人意[26]。目前应用过的治疗方法包括:激光治疗[27]、光动力疗法[28]、外科切除视网膜下新生血管[29]、激素治疗、前列腺素和贝伐单抗。仅贝伐单抗目前治疗效果较好,且未发现副反应。激光治疗后的患者,并无症状和体征上的缓解,且会增加血管扩张,引起视网膜内纤维化[27],对长期视力无改进和安稳的作用。光动力疗法虽可改善黄斑水肿促进渗出吸收[30],但光敏化媒介有时会从视网膜血管中渗漏出来破坏周围组织损伤RPE细胞和黄斑[31]。切除视网膜下新生血管可能会引起瘢痕化,反而对视力有害。激素治疗可通过抑制的蛋白酶反应阻止血管内皮细胞迁移[32]减少血管渗漏[33]。但对视力并无明显改进[34,35],且会引起视网膜纤维瘢痕、类固醇性青光眼和加速白内障进程的副反应。前列腺素不但未改善患者视力,反而使视网膜毛细血管增厚、内皮细胞异常且加重了黄斑区水肿[36,37]。贝伐单抗是美国提供的一种人类重组单克隆抗体,通过抑制VEGF(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的生物活性,从而抑制新生血管的发生。原用于结肠癌的治疗,现将其融于IPT的治疗[38]。可见玻璃体内注射贝伐单抗后能显著缓解黄斑水肿。因此对于黄斑水肿较严重的患者,该治疗能在短期内提高视力和黄斑囊样缺损[3941],且未见副反应发生。但黄斑水肿不明显的患者,该治疗几乎无效[42]。
8 预后
IPT的分型及临床特征决定着预后效果。但无论何型,长期预后的中心视力均不理想[43]。
9 结语
综上所述,IPT目前的研究还很局限。探索并找到一条有效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 Gass JD, Oyakawa RT. Idiopathic juxtafoveolar retinal telangiectasis. Arch Ophthalmol 1982;100(5):769780
2 Gass JD, Blodi BA. Idiopathic juxtafoveolar retinal telangiectasis: update of classification and followup study. Ophthalmology 1993;100(10):15361546
3 Lawrence A, Yannuzzi MD, Anne MC, et al. Idiopathic Macular Telangiectasia. Arch Ophthalmol 2006;124(4):450460
4 AxerSiegel R, Bourla D, Priel E, et al. Angiographic and flow patterns of retinal choroidal anastomoses in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with occult 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 Ophthalmology 2002;109(9):17261736
5 Voo I, Mavrofrides EC, Puliafito CA. Clinical applications of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for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macular diseases. Ophthalmol Clin North Am 2004;17(1):2131
6 Davidorf FH, Pressman MD, Chambers RB. Juxtafoveal telangiectasisa name change? Retina 2004;24(3):474478
7 EliassiRad B, Green WR. Histopathologic study of presumed parafoveal telangiectasis. Retina 1999;19(4):332335
8 Gass JD. Histopathologic study of presumed parafoveal telangiectasis. Retina 2000;20(2):226227
9 Siddiqui N, Fekrat S. Group 2A idiopathic juxtafoveolar retinal telangiectasia in monozygotic twins. Ophthalmol 2005;139(3):568570
10 Maberley DA, Yannuzzi LA, Gitter K, et al. Radiation exposure: a new risk factor for idiopathic perifoveal telangiectasis. Ophthalmology 1999;106(12):22482253
11 Sanchez JG, Garcia RA, Wu L, et al.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characteristics of group 2A idiopathic parafoveal telangiectasis. Retina 2007;27(9):12141220
12 Yannuzzi LA, Bardal AM, Freund KB, et al. Idiopathic macular telangiectasia. Arch Ophthalmol 2006;124(4):450460
13 Engelbrecht NE, Aaberg TM, Sung J, et al. Neovascular membranes associated with idiopathic juxtafoveolar telangiectasis. Arch Ophthalmol 2002;120(3):320324
14 Hee MR, Puliafito CA, Wong C, et al.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f macular holes. Ophthalmology 1995;102(5):748756
15 Wilkins JR, Puliafito CA, Hee MR, et al. Characterization of epiretinal membranes using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phthalmology 1996;103(12):21422151
16 Hee MR, Puliafito CA, Duker JS, et al. Topography of diabetic macular edema with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phthalmology 1998;105(2):360370
17 Hee MR, Puliafito CA, Wong C, et al.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f 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 Am J Ophthalmol 1995;120(1):6574
18 Massin P, Allouch C, Haouchine B, et al.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f idiopathic macular epiretinal membranes before and after surgery. Ophthalmol 2000;130(6):732739
19 Paunescu LA, Ko TH, Duker JS, et al. Idiopathic juxtafoveal retinal telangiectasis: new findings by ultrahighresolution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phthalmology 2006;113(1):4857
20 Surguch V, Gamulescu MA, Gabel VP.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findings in idiopathic juxtafoveal retinal telangiectasis. Graefes Arch Clin Exp Ophthalmol 2007;245(6):783788
21 Lelia A, Tony H, Jay S, et al. Idiopathic juxtafoveal retinal telangiectasis: new findings by ultrahighresolution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phthalmology 2006;113(1):4857
22 Drexler W, Morgner U, Ghanta RK, et al. Ultrahighresolution ophthalmic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Nat Med 2001;7(4):502507
23 Drexler W, Sattmann H, Hermann B, et al. Enhanced visualization of macular pathology with the use of ultrahighresolution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rch Ophthalmol 2003;121(5):695706
24 Gloesmann M, Hermann B, Schubert C, et al. Histologic correlation of pig retina radial stratification with ultrahighresolution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 2003;44(4):16961703
25 Barthelmes D, Gillies MC, Fleischhauer JC, et al. A case of idiopathic perifoveal telangiectasia preceded by features of cone dystrophy. Eye 2007;21(12):15421543
26 Maberley DA, Yannuzzi LA, Gitter K, et al. Radiation exposure: a new risk factor for idiopathic perifoveal telangiectasis. Ophthalmology 1999;106(12):22482252
27 Park DW, Schatz H, McDonald HR, et al. Grid laser photocoagulation for macular edema in bilateral juxtafoveal telangiectasis. Ophthalmology 1997;104(11):18381846
28 Potter MJ, Szabo SM, Chan EY, et al. Photodynamic therapy of a subretinal neovascular membrane in type 2A idiopathic juxtafoveolar retinal telangiectasis. Am J Ophthalmol 2002;133(1):149151
29 Berger AS, McCuen BW 2nd, Brown GC, et al. Surgical removal of subfoveal neovascularization in idiopathic juxtafoveolar retinal telangiectasis. Retina 1997;17(2):9498
30 Spaide RF. Rationale for combination therapies for 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 Ophthalmol 2006;141(1):149156
31 Rishi P, Shroff D, Rishi E. Combined photodynamic therapy and intravitreal ranibizumab as primary treatment for subretinal neovascular membrane (SRNVM) associated with type 2 idiopathic macular telangiectasia. Graefes Arch Clin Exp Ophthalmol 2008;246(4):619621
32 Penn JS, Rajaratnam VS, Collier RJ, et al. The effect of an angiostatic steroid on neovascularization in a rat model of 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 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 2001;42(1):283290
33 Eandi CM, Ober MD, Freund KB, et al. Anecortave acetate for the treatment of idiopathic perifoveal telangiectasia: a pilot study. Retina 2006;26(7):780785
34 Park D, Schatz H, McDonald HR, et al. Fibrovascular tissue in bilateral juxtafoveal telangiectasis. Arch Ophthalmol 1996;114(9):10921096
35 McNatt LG, Weimer L, Yanni J, et al. Angiostatic activity of steroids in the chick embryo CAM and rabbit cornea models of neovascularization. J Ocul Pharm Ther 1999;15(5):413423
36 Ayyala RS, Cruz DA, Margo CE, et al. Cystoid macular edema associated with latanoprost in aphakic and pseudophakic eyes. Am J Opthalmol 1998;126(4):602604
37 Moroi SE, Gottfredsdottir MS, Schteingart MT, et al. Cystoid macular edema associated with latanoprost therapy in a case series of patients with glaucoma and ocular hypertension. Ophthalmology 1999;106(5):10241029
38 Lynch SS, Cheng CM. Bevacizumab for neovascular ocular diseases. Ann Pharmacother 2007;41(4):614625
39 Moon SJ, Berger AS, Tolentino MJ, et al. Intravitreal bevacizumab for macular edema from idiopathic juxtafoveal retinal telangiectasis. Ophthalmic Surg Lasers Imaging 2007;38(2):164166
40 Schulze S, Mennel S. Treatment of idiopathic juxtaforeolar retinal telangiectasis with bevacizumab(avastin). Klin Monatsbl Augenheilkd 2007;224(10):787790
41 Charbel Issa P, Holz FG, Scholl HP. Findings in fluorescein angiography and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fter intravitreal bevacizumab in type 2 idiopathic macular telangiectasia. Ophthalmology 2007;114(9):17361742
一、阅读障碍学生的创造力研究
这里试图通过探究汉语阅读障碍学生是否具有正常学生的创造力,从而为客观、全面地认识阅读障碍学生的创造力水平提供可以借鉴的资料。依据以上研究目的选择高中高一、高三年级的阅读障碍者作为对象。被选择对象的语文成绩一般为班里最后的3—5%,而瑞文推理试验成绩为标准分的25%—75%。
二、试验过程
1.托兰斯图形创造力测试
这一研究由完成图形、构造图形以及建造图形三部分构成。其中第一部分要求给十个未完成图形加上线条,第二部分基于多边形的一部分画一个图形,最后一部分是在给定的三十对平行竖线基础上加上任意线条而成为一个物体或者一幅画。这一测试方法所测试的是被试者的独特性、流畅性、精细性以及标题抽象性。阅读障碍与正常学生的创造力以及各维度的成绩如下(表1)
表1 阅读障碍与正常学生创造力的独立样本t检验
从中不难看出,阅读障碍学生在创造力总分上与正常学生的创造力总分没有显著差异,甚至还要高于正常学生。同时在创造力的维度上,阅读障碍学生与正常学生在抽象性(t=4.228,p
此外还对正常学生与阅读障碍学生在创造力以及各个维度上的成绩比对,基于以上结果对阅读障碍学生在创造力各维度的得分进行了2×2的MANOVA方差分析,结果发现独特性(F=7.548,p=0.01)存在着明显的年级以及性别交互作用。经过简单的比对,高一年级的阅读障碍学生成绩要明显优于高三的阅读障碍学生;同时性别在高一年级阅读障碍学生中也显现出了巨大的作用,也就是说女生的成绩要明显的优于男生。但是在高三年级阅读障碍学生中男生与女生的独特性没有显著差异。性别因素在高一年级成绩上显现出的作用也达到了显著水平,也就是说高一年级阅读障碍女生的成绩要优于男生。同时创造力、流畅性、精细性也都存在显著的差异,阅读障碍女生的流畅性、精细性、成绩均高于阅读障碍男生。
2.阅读障碍与学习适应性
阅读障碍作为一种学习不良或者是学习困难的一种类型。在学习不良的学生中至少存在50%的学生是阅读障碍学生,为此可以推断在学习困难学生身上所表现出的诸多学习适应性、社会适应性等问题也会一定程度上表现在阅读障碍学生身上。有的学者认为学习困难是学生在获得知识上出现了困难,智商虽然在正常范围内,但是VIQ却要明显低于智力水平应该达到的成绩,同时伴随着一些学习适应性问题。学者们研究发现,学习困难的学生的学习态度主要以自卑、被动为主,而学习优秀的学生主要以主动、勤奋为主。此外学困生还同还出现了自我管理差、独立性差的社会适应性减退问题。这可能是由于学业上的失败导致了自信心、人际关系以及社会适应性的不良。此外杨心德的研究表明学困生中的高焦虑者要明显多于低焦虑者。在各种社会条件下,学习不良的学生一般更为孤独,同时也更缺乏社会能力。而不被接纳也是由于他们自身存在退缩、侵犯等不良行为,同时缺乏社会交际能力。此外的研究还表明,在早期的同伴关系中,有困难的学生在日后的心理健康以及社会适应方面会出现问题。俞国良等通过进一步研究发现,学习不良的学生所表现出的较低的同伴接受性以及较高的孤独感与家庭功能有显著的关系,从而说明家庭功能作为家庭背景的重要变量,对学生的健康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特征方程;偏微分方程;研究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1-0223-02
偏微分方程的特征问题是偏微分方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之一,然而在关于特征问题的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常常采取如下处理方式:一是特征方程或特征曲线(特征曲面)直接以定义形式给出,学生不能理解其中的思想,从而很难体会特征方程、特征曲线(特征曲面)的意义;二是二阶多元偏微分方程的特征问题相对于一阶偏微分方程以及二阶二元偏微分方程的特征问题来讲要复杂的多,学生理解起来也要困难很多,作者在多年的实际教学发现,老师通过适当的引导,学生以分组讨论的形式,通过类比的方法进行偏微分方程特征问题的教学,效果不错,下面介绍关于这一部分教学内容所展开的研究型教学的一个实例。
一、二阶多元的特征
为方便起见,对含有三个以上自变量的二阶线性方程进行讨论,其一般形式为:
■a■■+■b■■+cu=f. (1.1)
其中系数a■,b■,c以及f为x■,x■,…,x■的已知函数,且在R■的某区域Ω内连续可微,且a■=a■.参见文献[1]―[4]。
(一)超平面的情形
考虑方程(1.1)在超平面的情形,若在该超平面上的函数值和该平面的外法线方向已知,不防设超平面方程为:S:x■=x■■
即为如下的cauchy问题:
■a■■+■b■■+cu=f. (1.1)u■=φ■(x■,x■,…,x■) (1.2)?摇■■?摇=φ■(x■,x■,…,x■) (1.3)
类比前面讲过的一阶、二阶二元特征问题,能否唯一确定所有的二阶偏导数在超曲面S上的值?
经过学生的分组讨论,每个组基本都能给出正确答案,大致过程如下:
解:对方程(1.3)两边分别对变量x■,x■,…,x■求导,则有:
■■=■,i=1,2,…,n-1.
下面求■■=?
由方程(1.1)知:
a■■+2■a■■+■a■■+■b■■+cu=f.
根据条件(1.2)和(1.3)知:
在曲面S上,有:
a■■+2■a■■+■a■■+■b■■+cu=f.
显然当系数a■不为零时,■被唯一确定,否则,不能唯一确定。
(二)一般曲面的情形
考虑方程(1.1)在一般曲面的情况,设曲面方程为:S:G(x■,x■,…,x■)=0.若已知函数在曲面上的值和方向导数在曲面上的值,即如下的cauchy问题:
■a■■+■b■■+cu=f. (1.1)u■=φ■(x■,x■,…,x■) (1.2′)?摇■■?摇=φ■(x■,x■,…,x■) (1.3′)
1.问题。能否如超平面情形类似,求出二阶偏导数的在曲面上的值?方程的特征方程和特征曲面是什么?
类比超平面的情形,一般曲面直接求偏导数在曲面上的值较为困难,老师通过引导,提示学生可以考虑拉直变换,将曲面转化为超平面,从而将一般曲面的cauchy问题转化为超平面的cauchy问题,学生通过分组讨论,除个别小组还有些问题外,其余小组基本可以得到正确答案。
2.问题的答案。经过下组讨论,总结,问题基本解决,大致如下:
解:设p(x■■,…,x■■)是曲面上任意一点,且在P点有■(■)■≠0.,不防设■(x■■,x■■,…,x■■)≠0.,做拉直变换:ξ■=x■,ξ■=x■,……ξ■=x■,ξ■=G(x■,x■,…,x■).
易知则该变换是可逆变换,原Cauchy问题转化为:A■■+2■A■■+■A■■+…=0.(1.1′)u■=φ■, (1.2″)?摇■ξ■=0=φ■. (1.3″)
与(1.1)的情形类似,在曲面ξ■=0上可求出除■外其余二阶偏导的值,为了求出■,只需要■的系数A■=■a■■■≠0.
故当A■=■a■■■≠0.,所有二阶偏导在曲面S上的值被唯一确定,此时称S为方程的非特征曲面。
若A■=■a■■■=0.,则不能唯一确定■的值.
对方程A■=■a■■■=0.两边同除(±■)■,则有:
■a■α■α■=0.(1.4)
称方程(1.4)为方程(1.1)的特征方程,其在点P(x■■,x■■,…,x■■)处的解为在P(x■■,x■■,…,x■■)处的特征方向。若曲面S上每一点的法向均为特征方向,则称S为方程(1.1)的特征曲面。
二、教学效果
本次研究型教学实施之后,关于特征问题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理解起来更加深入,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和探究精神,教师通过设置合理而又关键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讨论、类比、归纳得出问题的答案,学生全程参与教学过程,在此过程中分析问题能力、归纳问题能力、合作学习的能力都得到了锻炼,这一教学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教学尝试。
参考文献:
[1]朱长江.偏微分课程研究型教学的一个实例剖析[J].数学教育学报,2014,23(1).
[2]朱长江,邓引斌.偏微分方程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3]谷超豪,李大潜,陈恕行.数学物理方程(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姜尚礼,亚浙,刘西桓,等.数学物理方程讲义(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An example of the Research-Based Teaching on Eigen Problem of Two Order Partial Differential Equations with more than Two Variables
GUAN Yi
(College of Mathematics and Information Science,Guiyang University,Guiyang 550005,China)
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在教育实践中开展的状况如何?本研究选取北京市某示范性高中作为案例,以案例观察、记录、反思的方法,对中学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情况进行研究。在进行案例研究时,并不在抽象层次上评论研究性学习应该如何开展,而是根据已有的文件和已经形成共识的研究性学习有别于其他课程学习的视角、功能、方式,作为衡量研究性学习教育实践的“尺”,来评判案例学校的实践。
一、研究性学习应有的独特功能
早在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学界开始讨论研究性学习问题时,不断强调的一点是:研究性学习需要防范陷入科学主义、精英主义,研究性学习必须从儿童自身的身心发展特点出发,贴近儿童的情趣与现实生活[2],以学生的经验为基础,让学生了解研究这种特殊的社会实践形式[3],并通过回归真实的生活,发展学生的完满个性[4]。
基于这些观点,本文认为研究性学习是儿童对周围现象和世界的研究;作为儿童观察周边世界的重要手段,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应当是让学生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与思维方式,学会探究自己周边的世界。
二、研究性学习的特征
受到研究者广泛关注的另一点是研究性学习的特征。学者石中英根据《纲要》对研究性学习的课程组织形式进行了论述,他认为研究性学习的课程组织形式应当具有多样性、参与性与自主性三个特征[5]。学者张华、仲建维也同样认为研究性学习应当是学生自主进行的探究式学习,并且并不局限于某个课程领域内,而是一种突破单科限制,强调知识多样性、综合运用的学习[6]。
基于这些研究,本研究认同研究性学习应当是由学生自主进行的、多学科综合的一种探究性学习,其特征也集中表现为自主性与综合性。
三、某中学研究性学习研究者观察记录
2013年10月中下旬,笔者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评论专家参与北京市某中学初二、高一年级研究性学习文科班级开题报告会,对学生的开题报告予以具体的指导与评价,同时观察并记录如下内容。
1.研究性学习的选题
在这两次开题报告会中,每个年级各呈现6个研究性学习的开题报告,这些开题报告的研究问题如表1所示。
2.开题中学生的表现
案例中,研究性学习通常以学生组成6~12人的研究团队形式进行,并由研究小组的部分成员上台以PPT形式予以开题报告展现。在展现过程中,学生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明显的“教师选题”倾向
笔者观察到学生在陈述开题报告的过程中,大部分都带有较为明显的“被选题”倾向——即学生在陈述研究的目的、选题意义时,讲述通常是照着念一遍开题报告,并且其讲述内容明显不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会出现诸如“帮助学生拓宽视野”这样明显的教师口吻。还有些学生在评审委员对某个选题的意义提出询问时,根本无法回答,旁边的教师赶紧予以解释说,“这个题目是老师定的,学生不太了解”。
(2)学习内容影响兴趣
以不同开题报告学生组的陈述表现来看,学生的陈述热情并非很高。仅有几组与学生兴趣密切相关的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的陈述中,学生十分富有激情。按照热情程度排序,大致是:高一年级英语学科《英文电影配音》、高一年级英语学科《英语校园剧、课本剧创作及表演》以及初二年级语文与英语学科合作的《戏剧表演的生活化》。这些学生更为感兴趣的研究性学习题目所具有的共同特征是:都需要学生观看他们喜爱的电影节目;都需要学生通过表演形式进行成果展现;都需要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之中去,如观察不同群体的行为等。
四、研究性学习的研究者观察反思
根据笔者对某中学初二、高一年级文科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会的观察记录,笔者对本案例中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总结与分析,并提出了自己的反思意见。
1.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主体缺失
从笔者对该中学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会的观察记录来看,这些研究性学习明显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虽然表现形式不一,但都集中反映了一个事实,即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缺乏由学生自主探究进行研究性学习。
(1)选题弱化了与生活的联系
从两个年级不同学科的研究性学习题目选择中能够看出,这些问题的选择都存在一个十分明显的倾向是与学科内容紧密联系,而与学生实际的生活经验、兴趣脱离很大。初二年级语文组的三个题目都是与课本课文紧密相关,是课本中学生非常难以理解的“鲁迅式散文”的再研究,希望通过研究性学习这个途径,深化学生对鲁迅文章和精神的理解;高一年级对《诗经》的相关研究也是基于课文内容的进一步拓展。英语学科中,英文电影配音、英文电影欣赏或话剧表演等贴近学生兴趣爱好的研究性学习,在开题过程中学生表现出更多的参与热情。政治、历史中的主题是大众阅读的首选,但奇怪的是研究性学习并没有对这类选题更加地热衷,初二年级提出的《社会热点问题分析》更像一个系列,而不是研究性学习这种主题学习应该具有的题目。
(2)教师指导缺乏学生视角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主题学习方式,学生难免不适应,需要教师的指导。但是,作为指导者的教师是一个什么角色?这是一个教师学职前教育的基本问题,不管是柏拉图的“助产士”,还是“爱弥儿”式的自然教育理念,或者现代的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都在说明教师的角色在于去“帮助”学生去思考,而不是“告诉”他应该是什么。
研究性学习中的教师角色仍然是传统课堂的延伸,这是特别值得关注的一点。从开题报告会的情况来看,教师仍然在“告诉”而不是“帮助”。这种指导方式的不足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选题都显得“一本正经”,没有试图理解学生认知世界的方式;二是开题报告的撰写与陈述过程中,教师干脆,学生表现出的被动状态令人吃惊,学生可能直接陈述“本研究希望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等话语。
此外,在教师对学生开题的评论上,教师毫不隐讳自己希望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够与实际的本学科课堂教学紧密结合的想法,希望利用这些时间对学习成绩或学生德育带来积极影响。例如高一年级语文学科的《中的情感与表达》研究,教师在评价时建议学生更多体会“忠、孝、礼、义”等感情,而不是学生最初所提出的亲情、友情、爱情。
事实上,上述这些教师对选题、开题报告撰写及选题方向的指导,都集中体现了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仍然与传统课程一样占据了主导地位,这与研究性学习所强调的学生自主探究相违背。从某种程度上而言,这些教师指导都削弱了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的自主性。
2.反思:研究性学习,应以儿童视角为主
设立研究性学习的主旨,应当体现主题学习的方式,认同研究性学习应当由学生从自己的兴趣与视角出发,自主地探索自己身边的、感兴趣的世界。然而,大部分研究性学习在选题上还是课堂教学或学校教育的延伸,而在组织形式上教师由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指导者变成了计划制订者,削弱了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自主性。
事实上,北京市某中学研究性学习开展的这种情况并非独此一家。笔者在山东省与云南省进行调研的过程中,也同样对两个不同地区、不同层次学校的研究性学习开展情况进行了了解。从研究性学习题目的选择以及开展的具体情况来看,这些地区的研究性学习开展的具体情况虽然有所不同,但从题目选择来看也同样存在着儿童视角缺失问题。尽管研究性学习并不是脱离学科教学,但它的主题学习性质更应该体现跨学科和问题意识。如何在研究性学习中更多地减少教师干预,还原研究性学习是以儿童视角展开的、儿童自主对身边世界探索的本质,应该是未来一段时间教育工作者应当思考的话题。当然,首先应该做的是对这种大家都不熟悉的学习方式进行更加细致的研究和分析。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S].2001.
[2]钟启泉.研究性学习:“课程文化”的革命[J].教育研究,2003(5).
[3][5]石中英.试论研究性学习的性质[J].课程·教材·教法,2002(8).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角色特征;专业能力;发展路径
浙江万里学院从2006年起,启动了课程教学的研究性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旨在通过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的改变,以问题式、项目化的研究性学习要求,推动学生从被动走进主动的自主学习,以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
基于这种研究性教学改革的成功与否,教师的学术能力与教学能力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为了让教师的教学能力更好地能满足教学改革的需要,并对学校的教师发展规划提供参考,我们联合浙江万里学院教师发展中心,对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教师专业能力构成和专业能力发展路径进行了调查研究。此次调查,通过学校办公网对全校862名教师进行网络调查,收到有效问卷676份;同时对90名教师进行了面对面访谈,以准确掌握研究性学习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相应的教师能力要求,提出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有效路径。
一、研究性教学对教师的挑战
研究性教学方法泛指引导学生进行探究问题的学习活动的方法,它可以贯穿在学生各类学习活动中。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则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实际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通过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参与学习与研究过程,了解科学研究的方法,学会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并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的学习方法。研究性学习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从教育理念、知识构成、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等方面,对教师角色观念和教学能力提出了严肃的挑战。
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在传统教学活动中,教师受过专业训练,是知识的拥有者和传授者。在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学中,教师讲授是学生获得知识的惟一来源。而在研究性学习中,由于探究问题的综合性、过程性、合作性、实践性、开放性的学习特征,使得学生研究的许多问题往往超出了教师的专业知识领域。与此同时,由于信息的开放性,使学生认知领域大为拓展,汲取知识的渠道也变得多元化,教师知识权威的角色受到了严峻挑战。
教师主体地位的改变。在传统教学活动中,教师是一切活动的中心,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教师讲授。研究性学习,是自主、探究、合作式的学习模式,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学习主体;给予学生选择教师的权利,是学生发挥学习主体作用的前提保障。在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中,往往允许学生选择适合自己课题研究或适合自己个性学习的教师作为指导教师。缺乏研究性学习指导能力的教师,是难以胜任当今高校教学要求的。
教学过程与教学组织的重构。教学活动从本质上是教与学的互动过程,研究性学习既是学生的学习过程,也是师生之间的知识交流与情感互动的历程。通过师生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不但获得认知上的增长,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一过程,一方面是暴露学生产生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的过程,另一方面也是展示学生发展聪明才智、形成独特个性与创新成果的过程。
二、适应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教师角色
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要求教师角色发生根本性转变,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提供多样化的信息来源,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帮助者、支持者、引路人、评价者。
1. 学习促进者
传统教学模式注重知识传授;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要求教师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86%的教师(调查对象)将“学习促进者”作为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中最核心的教师角色特征。其内涵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成长的促进者。在知识化、全球化、信息化时代,教师再也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发展促进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第二,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在传统的教学观中,学生被视为知识的受体,是在知识授受过程中的一个客体,学生个体的内在潜质以及极为丰富的情感世界被忽视了。研究性学习则相反,不仅关注研究过程对学习研究行为与习惯的训练,重视学习过程中的理性训练价值,而且还十分重视学习体验与情感的获得。这就客观要求教师不能仅仅是向学生传播知识,而是要促使学生产生积极情感,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激发探索和创新的积极欲望,引导他们不断地向更高的目标前进,成为具有理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情感丰富的健全人。这就使教师从过去作为“道德说教者”和“道德偶像”的传统角色中解放出来,成为学生健康心理、健康品德的促进者、催化剂,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适、自我选择。
2. 教学内容的设计与开发者
78%的调查对象将课程建设者和开发者作为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中第二重要的教师角色特征。在传统教学活动中,教学与课程是彼此分离的。教师的任务只是按照教科书去教;课程建设和开发游离于教学之外。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是依据教学内容和要求,由师生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的提出、探究和解决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问题性是研究性教学的关键。能否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提出对学生具有挑战性和吸引力的问题,是研究性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恰当的问题会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思考的冲动,能活跃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所以精心设计具有时代背景和学科知识背景的问题是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中非常重要的内容,故教师应该承担课程建设者和开发者的角色特征。
3. 教学学术研究者
67%的调查对象也将“研究者”作为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中重要的教师角色特征。传统教学活动和研究活动是彼此分离的。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教学研究被认为是少数专家的事情。这种教学与研究脱节的传统教学模式,是不能适应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要求。研究性学习教学要求设计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实际应用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没有开展研究工作的教师很难找到这样的实际问题,而只能去查找“人为加工问题”或西方的“故事性问题”。而这样的问题已经不是原始的实际问题的真面目了,并且有些问题脱离经济金融活动和生活实际,与学生的知识背景、生活体验相去甚远。用这样的问题去训练学生的应用能力,其作用是极其有限的,也很难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该课程的实际应用价值。
三、适应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教师专业能力构成分析
1. 创新教学设计能力
97%的受访者认为创新教学设计能力是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下最重要的教师专业能力。传统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科书的内容设计教学方案,教学设计的对象是固定的,重点、难点也是明确的,教师只要根据教学内容来确定教学目标就可以完成教学设计。而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创设问题情景,通过问题的提出、探究和解决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以更好地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因此,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是从问题或课题出发的,是一种以设定主题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方法。整个教学过程始终要围绕学生自己发现—选择—探究—解决问题这一研究过程来设计,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只起点拨、指导、领路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应从更高的层面和更广阔的视角,分析研究性学习过程的各种要素,这些要素包括介绍核心学术观点,布置学习任务,确定讨论主题,告知资料检索途径以及学生自学与研究的目标、要求等方面的内容等。教师应比较全面地、综合地处理这些要素,设计适合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案,根据方案进行具有特色的教学活动。因此,它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创新教学设计的能力。
2. 教学预见和课堂把握能力
81%的受访者认为教学预见和课堂把握能力是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下第二重要的教师专业能力。在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中,选择的问题应该是比较深刻的,在确定问题情景时应该对学生发展的阶段性有所预见。教学预见能力是建立在对教学对象和内容有足够的、充分的认识了解基础之上的。只有对各种影响因素的产生基础有充分的了解和自信,才能对研究性学习活动做出分析、判断,达到比较科学的估价。当然,由于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有大量的不可确定的因素,能够做到十分准确的预见是比较困难的。因此需要教师设计大量前沿性的研究问题,要根据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预设解决方案,不但积累和更新学科知识、在师生交流中产生学术火花,实现教学相长。
3. 信息技术运用能力
67%的受访者认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能力是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下重要的教师专业能力。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特征决定了师生需要应用信息技术开展资料查阅、问题探讨、解决论证和过程演示。因此,教师必须掌握现代信息技术,能够准确、迅速地查阅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分类、储存和检索,并对所储存的信息进行价值判断,把信息有效地变成知识,构建起新知识体系。所以应用信息的能力应包括从何处收集信息,判断什么信息最重要,信息间是什么关系,怎样整理信息、怎样表达信息等内容。在研究性学习中,应用信息的能力不仅是对教师的要求,也是对学生的要求,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和基础。
4. 科学评价能力
52%的受访者认为综合评价能力是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下重要的教师专业能力。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合作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对以能力培养为特征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评价内涵,重在学习方法的掌握和能力的发展,而不只是知识获取的多少。在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中,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是以探究活动为载体,综合考察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师生互动情况、团队合作情况、课堂表现和知识理解情况、行文与表达情况等,检验逻辑推理与验证能力、资料整理与表达能力、讨论主持与协调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等。因此,教师必须具有综合评价能力,对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应变“一元评价”为“多元评价”,变“量化评价”为“质性评价”,变“终结性评价”为“过程性评价”。
5. 改善自己知识结构能力
48%的受访者认为改善自己知识结构能力也是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下重要的教师专业能力。由于研究性学习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因此要求教师具有综合化的知识。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只掌握本专业学科知识,还应具有广博、精深、融会贯通的多学科知识,构建多元化的知识结构。因此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要求教师随时对自己的工作及专业能力的发展进行评估,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在实践中学习,不断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研究、反思,对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进行重组,才能不断适应新的变革。
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路径分析
1. 培训与教学示范
86%的受访者希望通过培训和研究性学习教学示范来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开展教师培训,转变教师的观念,让教师在模仿优秀示范课的教学组织方式来提高自己研究性学习教学水平,进而胜任研究性学习教学工作。学校可以通过邀请各方面专家给教师作研究性学习教学方面的报告;邀请已经开展研究性学习教学的教师名师介绍实施中的问题和经验体会;邀请研究性学习教学典范进行课堂示范;购买相关书籍,印发相关资料,组织教师阅读和讨论。浙江万里学院已经开展了一年半的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示范活动,每学期开展十次教学示范。从调查结果来看,91%的教师都认为这样的教学示范对自己开展研究性学习教学活动有参考价值,促进了自己研究性学习教学水平的提高。
2. 课程组教师之间的合作
75%的受访者希望通过课程组教师之间的合作来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研究性学习的综合性、合作性的特征,打破了学科界限,学生围绕课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教师指导的内容涉及各种专业知识。对教师而言,个体化的教学难以胜任对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指导。在研究性学习模式下,需要教师转变教学行为方式,从个体化教学走向合作化教学。课程组教师之间需要经常探讨问题情景设计、课堂组织方式设计,各自的教学资源,取长补短,优势互补,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
3. 自我反思与教学研究
64%的受访者希望通过自我反思和教育教学研究来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所蕴含的新理念、新方法以及实施过程中所出现和遇到的各种各样的新问题,都是过去的经验和理论都难于解释和应付的。教师自己就应该是一个研究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核心因素。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需要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按教学的进程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在教学前进行反思,要研究课程学科体系、学生学习特点与能力、要考虑如何设计问题与研究项目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习,这种反思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在教学中进行反思,即及时、自动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要针对一些疑难问题和教学问题进行研究,及时调整教学方案与进程,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教学后的反思——有批判地在行动结束后进行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
4. 学术研究
52%的受访者希望通过科学研究来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研究性学习为教师提出了新的问题:一个缺乏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的教师,不可能有效地指导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的探究活动。时展要求教师更新观念、主动探索,形成与研究性学习相应的科研意识、科研方法和科研能力,以科研促教学。
5. 社会化开放交流
一、刺激教师的求知需要
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它表现出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对于客观条件的依赖性,是有机体活动的积极源泉。要适应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需要,语文教师必须要学习研究性学习的有关理论和实践经验,要明确研究性学习的概念、本质、特点、开设意义、学习目标、内容确定、实施原则、实施形式、评价方案、管理办法等等。这无疑会刺激教师对研究性学习尤其是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求知需要。
二、激发和培养教师的求知兴趣
兴趣是个人力求认识、探究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兴趣以特定的事物、人或活动为对象,并常常伴随着积极的情绪。需要是兴趣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为了满足指导学生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需要,教师就会不断地钻研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有关理论,探索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实践经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对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求知兴趣将会被极大地激发起来并逐渐得到培养。
三、丰富教师的想象力
想象是在人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并创造新形象的过程。想象力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在语文研究性学习中少不了想象尤其是创造性想象的参与,这是由语文学习的特点所决定了的。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实践能够极大地增强教师的想象力:会使教师扩大知识的范围,增加表象的储备;会使教师思维处于激活的状态;会在艰苦的研究过程中产生灵感,创造出新的形象。长期进行创造性想象活动,能增强创新意识、弘扬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
四、增强教师的思维能力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它是一种高级的认识活动。语文研究性学习非常强调培养研究者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解决问题必定要进行思维的心智操作,必须要有较强的分析能力、综合能力、比较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具象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所以,自己从事和指导学生开展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将会大大增强教师的思维能力,提高其思维品质。
五、磨炼教师的刚强意志
意志是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自觉地组织自己的行为,并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心理过程。研究性学习既是一种学习方式,从另一个角度看,它又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一种较高水平的学习能力。在进行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困难,要达到预定目标,就需要调控意志,注意意志的独立性、坚定性、果断性和自制力等品质。长期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定会使教师的意志越来越坚强。
六、增强教师与人合作的能力
至今,“研究性学习”在初中教学研究中,却很少有人涉足。但随着新一轮课改的推进,初中数学教学 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的培养显得尤其重要,而“研究性学习”正好符合这一教学特征。所以我认为:“研究性学习”也应贯穿于初中数学教学。
一、“研究性学习”符合初中数学的教学特征
如何使用课本内容,使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索与发现课堂教学,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
1.“研究性学习”具有鲜明的自主性
自主性的主要标志是学生的主动性。学生是课堂的主人,他们应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主动获取知识。而初中数学教学要求教师调动学生参与思考与研究,让学生个性自由发挥,问题自己提出,独立思考以培养独创精神,而这种教学思想正好与“研究性学习”特征不谋而合。
2.“研究性学习”强调协作性
协作性往往又被称为“合作学习”。主要体现在:不论是课前预习、课堂教学还是课后复习,学生在自主独立思维过程中,往往会遇到思维障碍,而此时学生通过相互沟通与学习,使问题得以解决,这便是协作意识与团队精神之体现,也是培养学生与人沟通和交流的方法。
如在《初中几何》第七章第五节“正多边形的有关计算”的教学过程中,我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并事先安排学生准备几个大小边数不等的正多边形。课堂上要求每个小组将自己准备的正多边形边长、半径、边心距、圆心角、内角等量(测、求)出来,并让学生自己讨论,找规律。结果有的学生得出“正多边形的内角和圆心角只与边数有关”,并总结了计算公式;有的学生得出“当边数一定时,正多边形的边长、半径、边心距三者一起增大或一起减小”。于是我引导他们总结了这几者之间的关系和计算公式。这节课充分体现了团队协作性,这种教学思想可在课堂中多次开展,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集体意识的培养。其实不止是数学教学,在其它学科教学过程中,无不体现这一特征。
3.“研究性学习”适用于初中数学教学,应充分体现其“研究性”
其实“研究”是“研究性学习”最本质的属性,“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不同于讲授式,也不是自学式,它的主要过程是:提出问题---研究探索---得出结论,它的“研究性”还表现在对研究的方法的实践,体现出方法性而不是盲目性进行,我认为学习实践研究的方法比得到研究结论更为重要。
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思想贯穿于数学教学
我们对“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研究工作才刚刚起步,对“研究性学习”的理解还处于探索阶段,认识还不统一。然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就涉足“教学思想的转变”、“新的教学理念的形成和体现”、“教学环节的把握与控制”等多方面。今天,我单从以上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1. 体现新的教学设计思想
在党的“十六大”上提出了“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有新举措”的工作要求,数学课的教学模式与教学设计怎样体现“新”字,是我们需要研究的又一个问题,我们不能墨守成规、因循守旧,而必须解放思想,大胆创新,独出心裁,别出新意,以体现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思路。
2. 体现新的教学理念
什么是新的教学理念?什么是数学教学的新理念?我们应从教学目的出发寻求答案,我认为数学课的教学目的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一般要求,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第二层是“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的培养;第三层“探索能力与实践能力”的锻炼。如果我们在备课之初便抓住要领,认真设计,则不失为新教学理念的体现。
3、抓好教学环节
教学环节包括:研读教材,认真备课,课堂教学,直到信息反馈和目标认定。
(1)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环节的集中体现,而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则又是课题引入,它设计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如对问题的提出要注意贯穿主题与主线,能由学生提出的最好不由老师给出;能由实际问题引出的最好不用数学问题引出;能由旧知识引出的最好不开门见山,在提问时,应先大后小,先易后难,先一般后特殊,层层递进,以给学生多留一些思考的余地,少一些提示,以增强“研究性学习”气氛。
(2)课堂教学过程中还应充分利用“研究性学习”思想,把握且突出主题。最近进行了一节“二次函数与图象”的复习课,开始打算由两个具体的函数解析式,通过研究它的定义域(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对称轴,开口方向,最大(小)值,并通过图象来复次函数的概念和性质。但后来考虑到现在检测的倾向,即把函数问题充分融入具体问题之中重在分析运用;再则函数解析式过于抽象,不如由实例引出,使其具有实际意义,并在此基础上又作了进一步发展,既然引入是实例,那么首尾当给予呼应,也应回到应用题,于是前后共出三道题目并涉及了字母讨论,这样一来,既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又锻炼了学生的应用意识,把由解析式到函数图象的“研究性学习”培养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确定为本节课的主题。
【论文摘要】通过化学实验开展研究性学习,把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和教育理念贯穿于化学实验之中,增强了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主动性和趣味性。学生化学实验能力的提高,促进了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提高了研究课题的质量;同理,研究性学习又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本文针对理论联系实际,对实践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所碰到实际问题、操作难度并结合事例等进行探索与总结。
研究性学习是以“培养学生具有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态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基本目标;以学生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获得的各种课题或项目设计、作品的设计与制作等为基本的学习载体;以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中学习到的科学研究方法、获得的丰富且多方面的体验和获得的科学文化知识为基本内容;以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自主采用研究性学习方式开展研究为基本的教学形式的课程。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充分利用化学“以实验为基础”的基本特征,挖掘和开发化学实验在研究性学习中的功能,对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在指导研究性学习与高中化学实验中应弄清化学实验与研究性学习的关系,统一思想认识,提高对研究性学习与化学实验重要性的认识:
1.通过化学实验是研究性学习的一种重要途径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和技能、体验和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形成和提高创新意识、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和活动过程。化学实验是学生化学学习中能动的实践活动形式。化学实验为学生创设了亲身参与实践的情境,具有获知、激趣、求真、循理、育德等教育功能。化学实验的功能和研究性学习的特征决定了化学实验必然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途径。
2.通过化学实验作为研究性学习途径的教学策略
在化学教学中提倡和鼓励学生通过化学实验进行研究性学习,要充分挖掘化学实验在研究性学习中的功能,发挥化学实验在研究性学习中创设问题情境、验证假设或猜想等环节中的作用,研究开发研究性实验,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去发现和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化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实现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式学习向主动研究性学习的根本转变。
而化学实验与研究性学习课题的选择应遵守学生力所能及的原则,不要贪多求大,通过化学实验开展研究性学习,必须着力培养学生的化学实验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特别是依据学生的化学实验能力来选择适当的研究课题。
二、根据我们开展研究性学习实践,化学课程中的研究性学习主要是以化学知识作为载体 ,其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选择:
①探索性化学实验;②开放性的化学问题;③跨学科的综合性问题;④能体现研究过程的问题;⑤联系实际的现实问题;⑥现代社会的热点问题。具体如下:
1.结合化学教学选择研究课题。当今课改的重要任务就是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适当增加一些探索性实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探索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结合日常生活选择研究课题。社会生活中的问题无处不在,我们引导学生从自己身边开始思考,提出问题,并筛选确定研究课题,然后让学生收集资料、研究实验方案,通过实验自主探讨、自主学习,极大地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
3.结合当地生产实践选择研究课题。我们结合当地经济建设的实际情况,结合课外活动及实践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大胆探索、积极创新。譬如围绕水的问题,可以启发学生从我县水的资源、利用、水患、污染、监测、防治等方面去思考,学生积极性高,提出了许多问题,他们调查排污口,参观自来水厂,监测水的ph及重金属离子、苯酚等含量,并请来环保局人员共同分析,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4.结合化学课外活动选择研究课题。利用化学课外小实验、趣味化学实验、化学小魔术等积极探讨化学实验的设计方案,研究化学实验的现象、实验装置、实验操作、实验观察、实验记录、实验分析和实验报告。
三、研究性学习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
1.设计实验方案
教师提出实验目的 ,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 ,然后师生共同逐个讨论 ,寻找多种方案或确定最佳方案。例如 ,在学习实验室制乙烯这一内容时,先说明乙烯中会混有so2和co2气体。让学生设计实验 ,证明它们的存在。结果学生都知道应先将气体通过装有品红溶液的洗气瓶 ,看到品红褪色,证明有so2气体。但在接下来的检验co2存在的操作中 ,意见出现了分歧 ,学生提出了如下方案 :①将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 ,石灰水变浑浊;②将气体通过装有足量的nahco3溶液的洗气瓶后 ,再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 ,石灰水浑浊;③将气体通过装有酸性kmno4溶液的洗气瓶中 ,溶液褪色,再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 ,石灰水变浑浊;④将气体通过装有酸性kmno4溶液的洗气瓶中 ,溶液不褪色 ,再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 ,石灰水变浑浊;⑤将气体再一次通过装有品红溶液的洗气瓶中,品红不褪色 ,再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然后师生讨论:方案①和③没有将可能未与品红溶液反应完全的so2带入澄清石水中 ,方案不合理 ;方案②虽完全除去了so2气体,但so2与nahco3溶液反应会产生co2气体 ,显然也不合理 ;方案④和⑤既能完全除去so2气体 ,也不会减少或生成co2气体 ,且现象明显,上述两个方案都合理。
2.改进实验装置
教材上有些实验装置复杂、实验费时费药 ,有些实验现象不够明显 ,还有些实验环境污染严重等等 ,教师可带领学生对这些实验进行改进。
3.研究不同反应条件对实验的影响
学生做了在alcl3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实验后 ,让他们将上述实验操作顺序颠倒 ,观察现象 ,并进行解释。再如用较纯净的锌粒与稀硫酸反应速度较慢,当在反应混合物中加入少量cuso4溶液时 ,反应速度大大加快 ,可让学生探索原理。
4.开展家庭小实验活动
家庭小实验没有给出药品、仪器、步骤、现象等 ,靠学生在家中独立完成 ,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总之,通过化学实验开展研究性学习,把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和教育理念贯穿于化学实验之中,增强了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主动性和趣味性。学生化学实验能力的提高,促进了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提高了研究课题的质量;反之,研究性学习又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同时学生在实验研究中树立了坚忍不拔、百折不回的意志品质,养成了追求真理、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参考文献:
[1]化学1、化学2,王祖浩 主编,2007, 江苏教育出版社。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高中语文教学;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一、我国高中语文的教学现状
1.高中语文的教学理念有所转变
在传统教学理念和应试教育的双重影响下,高中语文教学长期处在以教师单向传授书本知识为主的教学境地,语文课堂教学枯燥、僵化,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缺少活力和创造力。在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活动中,强调教师的绝对权威,学生处于学习的边缘位置,被动地接受知识,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经过近十年的教育改革,我国大部分教师都已经参加先进教学理念的教育和学习,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自觉坚持以"理论联系实践"和"以学生为主"的理念开展教学实践活动。
2.高中语文的教学模式有所创新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教育界就在引进国外教学理论和总结语文学科的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形成了一系列新型的教学模式,在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和效率方面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新课改打破了传统的语文教学片面重视基础知识的死记硬背的局面,开创了促进学生读、写、说等能力全面发展的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在自主、平等、合作的研究性学习中,使语文学科的"教"与"学"达到了本质上的统一,在遵循语文教学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首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长期的接受性学习也给国家的人才发展战略带来了负面影响。其次,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有利于教学组织结构的优化,增强语文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和有效性。再次,通过研究性学习,学生的知、情、意、理等语文素养得到了全面提升,对以后的终身性学习和健全人格的形成意义重大。最后,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有利于教师的成长,在研究性学习的组织中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素养的人文素养,有利于自我价值的实现。
2.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可行性
结合语文学科的学科特色和高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是十分可行的。从语文学科的学科特色出发,语文学科的基础性、开放性、综合性、时代性和人文性为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丰富的情感体验,有利于体现研究性学习的优越性。从高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出发,高中生的认知结构和逻辑思维能力日益成熟,能够对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进行有效的辩证分析,为深入的探究学习提供智力支持。
三、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策略
1.树立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理念
民主、生活、合作、对话、活动等教学策略是研究性学习的核心,只有在充分掌握和理解上述教学理念的基础上,才能够开展高效的研究性学习。民主、合作、对话等策略强调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自由、民主,师生、生生之间针对高中语文知识进行平等的沟通和交流。生活、活动策略强调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性和生活化,语文作为语言学科依赖于一定的语言环境和生活经验,高中语文的研究性学习要贴近生活,引导学生在日程生活中发现语文的魅力,并在生活实践中提升语文的应用能力。
2.明确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标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目标是打破学生被动接受学习的局面,引导学生对语文知识自主探究学习,树立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通过研究性学习,学生体会到参与语文学科研究的乐趣,调动了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此外,在研究性学习中,还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在语文信息资源的收集整理中,有效提升学生的合作和团队能力。总的来说,研究性学习旨在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及综合素质。
3.构建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
目前,在高中语文研究性学普遍采用"五步走"的教学模式:第一,教师引导学生对语文研究性学习内容进行自我学习,初步感悟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营造良好的语文研究氛围;第二,组织学生对语文研究性内容进行研读,在交流中加深对作品的认识,并挖掘出作品中蕴含的深刻含义;第三,加强研究性学习的拓展,在课后布置研究性作业,通过课外的延伸训练巩固语文课堂教学;第四,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进行分组,学生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展开信息的收集和整理,加强各小组之间的交流和沟通;第五,对各小组的研究成果给予合理、客观的评价,在总结研究性学习成果的同时增加了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的信心。
4.完善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
完善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有利于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事半功倍。首先,教师要充分挖掘语文教材的价值,注重教材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例如在讲授鲁迅《故乡》一课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到底是谁偷了碗?",根据教材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其次,以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吸引学生参与到研究性学习中,例如在讲授《守财奴》一课时,组织学生进行表演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再次,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设置疑问,增强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问题意识,
5.创新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评价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评价要实现双重功能,既要对学生的学习表现给予客观、合理的评价,又要激励学生更多地参与研究性学习。在综合考虑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成果、研究过程的方法策略、研究学习过程中的态度表现后给学生予客观、公正、合理的评价,开展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家长评价的综合评价活动,实现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教学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此外,还要注重研究性学习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