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单元教学设计的概念范文

单元教学设计的概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单元教学设计的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单元教学设计的概念

第1篇:单元教学设计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数学单元教学设计;课程整体理念;缺失与重建

数学单元教学设计不仅是一种科学的教学设计方式,更多地表现为一种教学指导思想,其提倡将教学内容置于单元整体内容中去把握,更加重视教学内容本质的教学,更加关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并且能够显著改善数学教学质量、开阔数学教学视野.当前,在数学单元教学设计中,普遍存在课程整体理念缺失的问题.现针对此问题,就其中课程整体理念的缺失与重建进行研究.

一、数学单元教学设计的内涵与特征

(一)数学单元教学设计的内涵

数学单元教学设计,即在整体思维指导下,从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角度出发,通过教学团队的合作,对相关教材内容进行统筹重组和优化,并将优化后的教学内容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教学单元,以突出数学教学内容的主线以及知识间的关联性,在此基础上对教学单元整体进行循环改进的动态教学设计.优化后的相对独立的数学整体教学内容就是数学单元.数学单元通常由数学教师根据教学需要来决定,它可以以重要的数学概念或核心知识为主线组织,也可以以数学思想方法为主线组织,还可以以数学核心素养、基本能力为主线组织[1].

(二)数学单元教学设计的特征

数学单元教学设计完成了静态到动态、个人到集体的过渡,其表现的特征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整体关联性.数学单元教学的整体关联性主要体现在知识内容、教学安排等方面.知识内容:数学单元教学设计将碎散的数学知识通过单元式主题进行整合,有利于W生从整体上掌握学习内容,形成知识结构的整体性,明确每个单元的内容与学习目标在学期中的地位;教学安排:数学单元教学设计是基于整体思维的教学设计方式,其纵览全局,把教学活动分解成为具体的环节,并且落实到数学教学活动中的整体系统中.第二,动态发展性.数学单元教学设计是始终处于动态发展过程当中的.在数学单元教学设计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必然会根据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或现状,来采取新的教学方案或涌现新的教学计划,对原有的教学方案进行适当的调整.第三,团队合作性.如果要求一位或两位数学教师来完成数学单元教学设计,则难度较大,因此,在单元教学设计过程中,学校通常会借助教研组或年级学科备课组,并且邀请相关专家、学者一同参与.在教学设计的前期准备、设计实施以及评价修改阶段,都需要数学单元教学设计团队一同完成[1].

二、数学单元教学设计中课程整体理念的缺失及重建

(一)数学单元教学设计中课程整体理念的缺失

数学单元教学设计中课程整体理念,即为在单元教学设计过程中要将数学内容作为整体来看待,能抓住课程的主线和基本脉络,抓住课程的内在联系,形成对知识的整体认识,在具体实施教学的过程中要重视学生对数学教学内容的整体感知,在最后的评价体系建设中也需要体现出课程的整体性.课程整体理念要求教师在单元教学设计过程中,不单单要在宏观的角度来对数学结构进行把握,同时还要从微观的角度重视数学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然而,在当前高中数学单元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普遍存在课程整体理念缺失的情况,主要是由高中数学教师对课程整体理念缺乏足够的认识、高中数学教材中各个知识点的安排较为分散、学校数学课程建设工作有所欠缺等原因导致.

(二)数学单元教学设计中课程整体理念的重建

要重建数学单元教学设计中的课程整体理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教学目标结合单元教学设计.在进行单元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要尽可能结合“三维目标”进行整体设计,三位一体,相互促进,让学生能够在完成学习任务、奠定数学基础与能力的情况下,再进一步提升空间想象、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等基本能力,提高学生数学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帮助学生逐步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等.

第二,教学内容结合单元教学设计.在数学单元设计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始终站在全局整体的角度来对高中数学课程标准进行深入研究,在摸透高中数学课程教学框架与标准的基础上对教材中每一个单元、每一个章节的特征、内在联系等进行研究,尤其是要关注章节与章节之间的内在联系与连贯性,以便在单元教学设计的过程中紧贴教学内容,体现课程整体理念.

第三,教学方法结合单元教学设计.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练习法、探究法、问题引领法、小组合作法、情境教学法等等.不论哪种教学方法,在运用过程中都不能孤立、机械地使用.高中数学内容丰富、类型多样,函数、几何、统计与概率、数学应用等主线内容都拥有着不同的特征,因此,教师应该针对不同单元的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教学目标来灵活地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以体现单元教学设计中的课程整体理念.

三、结束语

总的来说,在数学单元教学设计过程中要重视课程整体理念的作用,正视当前课程整体理念缺失的问题,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与单元教学设计相结合,以体现课程整体理念.

第2篇:单元教学设计的概念范文

所谓单元教学,是一种学习目标与学习内容的集合,强调教学的概念,即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组织一个模块的内容让学生进行学习,使学生达成预设的学习目标,提高学习效果。根据上述分析,单元教学计划是一种在学习目标统领下的教学内容集合的表述。高中体育与健康强调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既要注意水平教学计划的整体构思,又要关注学习过程中多维度学习目标的实现,因而更倾向于重视宏观教学计划的设计。

一、重视单元教学计划。可以让教师从总体上把握教材内容

在单元计划的设计与制订过程中,要求有明确的单元学习目标,单元学习目标涉及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五个方面,并将这些方面的目标渗透与体现到单元教学计划之中,这是对体育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对本单元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并按照体育教学规律,循序渐进安排课程计划,从易到难,从技术到技能,从集中到分组,技能到情感,对整个教材内容要整体把握。要求做到教学内容整体安排,教学方法多样有效,教学目标逐渐达到。

二、重视单元教学计划,可以让教师从过分注重课程设计中解脱出来

理论上讲,教学设计应当是教师的基本工作内容之一,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经验的积累,社会事务性工作的增加,农村高中体育与健康教师认真进行教学设计的比例不足50%。如何尊重事实,让他们从应付的心理走出来,充分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重视单元教学设计是很重要的方法。根据单元教学计划,教师可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选择最合适的教学方法,安排科学的教学程序,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如灵活穿插游戏、素质练习、汇报检测等内容,达到轻松高效的目的。单元教学计划既抓住了教学的目标和主教材内容,又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三、重视单元教学计划,可以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连贯性

第3篇:单元教学设计的概念范文

经济法课程一般在五年制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市场营销专业开设。笔者在多年经济法教学中发现,由于老师以知识的逻辑线索为依据讲授经济法律法规,其结果是,教师讲得很累,学生感到枯燥难懂,学习兴趣不高,遇到案例分析时,常常无法下手。这充分表明,当前的经济法教学中,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很弱,如何加大课程改革力度,强化、提高学生的用法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试图从五年制高职经济法课程单元教学设计入手,分析当前经济法课程单元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提出提升经济法课程单元教学设计有效性的一些路径和方法,以增强经济法课程教学的实用性、典型性、趣味性、挑战性和可行性,提高学生的用法能力。

一、概念的界定

什么是课程的一个“单元”?就是一次课。在时间上紧密相连的一次课,叫做一个单元。教师的备课是以一个单元为单位进行的,教案也是针对课程的一个单元写成的,学生的学习过程也被分成这样的单元进行。因此,本文所讲的课程单元教学设计是指一次课的教学设计,也就是通常我们所讲的每一次课的教案。

本文认为,课程单元教学设计的有效性是指教师依据职业活动、职业能力和专业发展的需要以及学生的现状,科学设计课程单元(教案),并将课程单元教学设计通过课堂教学付诸实施,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达到用的方法巧、花的时间少、费的气力小、取得的效果好的目的。一方面学生得到了进步和发展,同时教师的专业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二、课程教学单元设计的意义

1.有利于教学工作的科学化

体现课改的课程单元教学设计是从课程整体教学设计出发,将教学活动建立在系统方法的科学基础之上,应用系统的观点和分析的方法,使课程的整体设计与单元设计达到整体优化,避免课堂教学的随意性。

2.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

体现课改的经济法课程单元教学设计着重将经济法律规定转化为真实或仿真的教学案例并进行分析,通过教师任务驱动、学生小组合作完成,突出了职业能力、学生主体,提高了学生的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和用法能力。

3.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

课改下的经济法课程单元教学设计,不只是要求学生掌握经济法课程中的用法能力,而且要求教师自身首先要掌握课程中的各种用法能力。新的课程及教学理念和新教法对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而这些对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都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三、经济法课程单元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

1.课程整体构建缺乏科学性

(1)课程内容的设计未能体现职业活动、专业发展的需要。会计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就职于会计岗位的较多,教学内容应体现学生毕业后职业活动、专业发展的需要。现实中,一些学校经济法课程按照会计初级考试用书进行教学安排。而现行的会计初级考试用书并没有企业、合同、市场运行等方面的法律内容,这既不能满足学生毕业后参加会计中级职称考试的要求,也不能满足学生的职业发展需要。对于市场营销专业来说,学生毕业后就职于营销岗位的较多,教学内容应突出市场运行管理法律制度、工业产权法律制度等。但是现实中,教师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往往随意性大,大多按教师本人的喜好及熟悉程度安排。

(2)未能避免与其他课程内容重复的问题。如会计专业经济法课程一般安排在会计考证之后,但一些学校的经济法课程仍包含税法的内容,这就与前面学期安排的会计考证课程中的税法内容重复。

2.重理论轻实践能力

很多教师对课程教学内容中的实践能力认知模糊,这不仅体现在课程整体上,在每次课的教学单元设计中也是如此。因而,教学中侧重理论教学设计,而不注重实践能力教学设计,其结果表现为学生用法能力较弱。

3.课外拓展不足或空缺

很多教师在课程教学设计中,往往忽视或草率对待学生的课外拓展,只是简单地布置几道简答题,而这对于检测学生每次课应掌握的实践技能是远远不够的。

4.教学评价单向,教师反思欠缺

很多时候,教师只顾埋头教学,而不回头总结反思,只重视教师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而忽视了学生对其自身学习效果的评价,也未能重视学生对教师的单元设计及授课的评价。这样做的结果,往往造成教师对学生贬多褒少,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学生也因此产生了倦怠情绪;教师对下一次课的单元设计和下一教学周期的课程单元设计没有改进和完善,或改进、完善不明显。

四、突出能力为本位,科学设计经济法课程单元

1.滚动修改课程标准,对课程进行整体教学设计

课程教学的整体设计是从单元联系的角度对课程教学的设计进行整体优化。体现先进职业教育观念的课程教学,其基本原则共有6项:①职业活动导向;②突出能力目标;③项目载体;④用任务训练职业岗位能力;⑤以学生为主体;⑥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设计。

(1)优化整合课程内容,科学设计教学进度。①要熟悉经济法课程的前接课程和后续课程,在此基础上优化整合教学内容,对课程进行整体设计,以免与前接课程教学内容重复。②要深度开发校本教材。现行出版的高职经济法教材能符合上述课程教学整体设计6项原则的几乎没有,因此授课教师必须对现有教材进行二次开发。笔者通过近几年的教学,不仅编写了校本教材,而且还精心编写了《经济法课堂教学上课用案例》(含课堂训练案例)、《经济法知识与能力训练》等教学配套资料。将校本教材的相应内容有机地糅合到课程单元教学设计中,经过课堂教学使用,不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很有成就感,学生也不感到枯燥,反而有兴趣挑战一个又一个的任务。③科学设计教学进度。即确定课程有多少个单元以及单元的课题名称,编制教学进度表。

(2)确定课程的整体能力目标。课程的能力目标不是来自课本,而是以职业活动、岗位需求、专业发展为依据来确定。

(3)根据职业能力和专业发展要求,滚动修改课程标准。由于人的认识水平有一定的局限性,再加上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法的课程标准的编制不可能一劳永逸,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对经济法课程标准进行滚动修订,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2.精心设计课程单元教案

(1)确定经济法课程单元教学设计的模式。根据不同的学科特点,课程单元的设计可采用任务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综合法、四步教学法等。结合经济法课程教学实践,笔者认为,由于经济法课程的特殊性,经济法课程单元教学设计以四步教学法(示范、模仿、练习、巩固提高)和综合法(告知、引入、操练、深化、归纳、训练)相结合较好,它糅合了四步教学法、综合法的优点,突出了能力目标、任务训练、学生主体,真正体现了学中做、做中学、学会做,做学结合。

(2)突出能力目标、任务驱动、学生主体,系统设计经济法课程单元教学的具体内容。经济法课程单元教学设计分为3页,首页包括:课题名称、背景分析、学习目标设定(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态度和情感目标)、学习任务描述,以及教学情境创设、教学资源准备、教学反思等;第二页教学过程设计包括:告知(教学内容、目标)、引入(任务)、操练(掌握初步或基本技能)、归纳(知识、能力、素质)、深化(巩固、拓展、检验)、评价总结(含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以学生评价为主)、课后拓展等步骤,每个步骤包含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学生活动几个方面;第三页主要是教学过程实施。

3.有效进行课后学习拓展的设计

课后学习拓展的设计,不是简单地布置几道简答题,而是既要考虑到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以期通过课后拓展学习巩固课堂上训练的能力,也要兼顾到学习能力强、课堂上吃不饱的学生。这样,突出了学生的差异性和层次性。

4.全面设计教学评价与反思

(1)学生对教师的课程单元教学设计进行评价。教师要重视学生对其课程单元设计和授课的感受和评价。教师每次授课后,要放下身段,虚心倾听、收集学生对其教学设计及授课的感受和评价,并进行教学反思。

(2)学生(小组)对自身的评价。针对课堂上的任务训练完成情况,由学生(小组)自评和互评,评价内容包括: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合作情况、小组成员的参与程度等。

(3)教师对学生的客观性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课堂学习要持积极的态度和期望,应该强调学生的进步状况。其评价包括:学生的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学习能力、职业技能等。

(4)教师对自身单元教学设计的评价和反思。主要从以下几点进行设计:①课程设计是否突出了能力目标?②是否用恰当的任务进行了能力训练?学生独立训练或小组合作训练完成的情况如何?学生通过能力训练是否有成就感?③是否体现学生主体?学生积极参与的程度如何?④教学设计最突出的亮点是什么?存在的问题和症结在哪里?⑤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策略。

5.外部监督保证

(1)学校要从制度层面上制定有关课程改革的导向性政策。首先,学校要从经费上给予一定的支持(主要用于奖励),确保课程改革稳步推进。其次,要将课程改革,包括课程标准的制定和完善、课程教学设计、教学效果的测评等纳入制度进行考核,并与教师绩效挂钩。

(2)学校要常规性地开展教学竞赛。比如举办年度优质课公开赛、单元教学设计竞赛等,以此带动全校教师投身到课程改革和课程教学设计中的积极性。

(3)认真执行学期中的听评课制度。听评课要从帮助该老师如何设计出有效的课程单元,进而如何更富有成效地上课出发,因此,听课者要专门挑出授课者的欠缺和不足。

第4篇:单元教学设计的概念范文

本文在分析单元模块式教学实践特点和设计特性的基础上,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单元模块教学的实践策略进行了探究性反思,仅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单元模块教学;思考

单元模块式教学的运用,既能够引起教师对各个单元教学重点内容的重视,同时也能够让教师逐渐的依照单元计划来进行教学。而对于学生来讲,能够对所学习的知识或者即将要学习的知识做到心中有数,不会迷惘,这对日常的预习与复习都有一定的益处。

一、单元模块式教学实践的特点

1.全局性

单元模块式教学是将小学数学教学整体化,各子系统不是孤立存在,并且不是简单的相加。传统的数学教学单元是将知识点孤立化,每节课的内容单独存在,忽略了内在的知识结构,对知识的整体把握性不高,考虑问题欠佳。单元模块式教学正是针对这一问题作出的探索,要从整体上对知识点进行设计和把握,以全局观念统揽,明确知识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各知识点间的联系。

2.计划性

单元模块式教学是一种非常强调单元规划的教学,具体需要做到以下几点。①分析本单元内容在整册书中的地位和作用,乃至在整个小学阶段的地位和作用,做到心中有数。②从整体上把握本单元的教学要求和布局,了解课标对本单元知识的要求和目标定位。③深入细致的研究每一课时的内容,包括学生学情中学生生活经验、知识基础等情况,并确定新课和练习课、复习课等不同课型的课时比例,循序渐进的安排教学内容,制定教学计划。

3.联结性

小学数学的单元模块化就是要立足整体,抓中每个单元,突出重点难点,做好联结,构建整体知识框架,使学生学习更为系统,有条不紊,深入浅出,融会贯通。

4.主体性

小学数学单元模块教学中,要为学生提供知识体验的基础,要在学生熟知的基础上对知识点加固,教学中的主要内容围绕学生的需要,围绕塑造学生的基本理念,尊重学生,尊重客观条件,因材施教、因势利导,通过对学生内驱力的激发带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意识,以学生为主体。

二、单元模块式教学实践的设计特性

1.模块化

该模式的提出主要是基于单元模块化的教学方式,采用先关注某数学课程内容体系,然后就该体系下数学教学的具体内容进行类化研究,或者是就其某一单元内部知识的衔接和递进进行系统性的研究。新课程教学标准将西师版的数学教学内容分为了四个体系,即数和代数、统计与概率、图形和几何、综合与实践。其中,每一个体系都具有自己的具体内容,并且相对独立。因此,教师在对其中的一个体系进行课程教学编排时,应该按照起始课―后续新授课―练习课―反思性复习课的流程进行教学。

2.综合性

该模式主要是要求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应该将各类型的教学要素内容之间的联系和功能进行有效的整合,用整体性和联系性的观念对教学问题进行研究。并且,从模块化教学的本质来看,其综合性和相对独立性较强,同时,综合性的教学模式可以依次展开单元具体内容间的递进关系,使单元模块设计的类型更加多样化,体现出较强的数学逻辑性,从而使设计出的单元组织形式更加立体,具有交叉感,呈现网络状。

三、小学数学单元模块式教学实践策略

1.科学合理的进行教学设计

单元模块式教学要求教师必须对整个课本进行了解,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至少要对讲解的单元完全了解,找到教学重点与难点,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学有所得。教师在进行单元模块式教学设计时,要以全面考虑为基础,以整体性设计为原则。单元模块式教学模式注重整体性,只有整体功能超过了部分功能,教学效果才能够突显出来。

2.加强师生间的沟通

教学活动讲究的是师生之间的互动,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需要与学生勤加沟通,掌握学生彼此之间的差异性,依据这些差异进行单元模块式教学设定,尤其是对于课堂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要提前设定好解决方案,这样才会使课堂教学更具针对性。比如有关可能性的教学内容中,在进行这一节讲解之前,教师完全可以与学生进行预先的沟通,了解一下学生对于可能性存在着的误区,比如有些学生会混淆频率与概率之间的概念,还有些学生对可能性的问题理解并不深入,无法将其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这样教师在讲解时就可以有侧重的讲解这些问题,不至于使学生继续迷惑。该章节的重点是利用分数来表示可能性的问题,这样就与前几章节所学的分数问题联系起来。教师预先就需要准备好硬币等教学工具,通过抛硬币的方式,记录下硬币的正反面。教师与学生通过不断的试验,引出如何利用分数来表示可能性。

3.教师要掌握教学节奏,灵活处理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虽然教学方案已经设计好,课堂教学也都是按照教学设计方案来进行教学,但是教学设计方案不可能完全预料到课堂上发生的所有问题。面对这些突况,教师要能够捕捉这其中利于教学的信息,并且将这些教学信息记录下来,生成新的教学资源,这样一来,教学资源也会越来越丰富。虽然小学数学的整本教科书并没有几个单元,在进行单元模块式教学时看似并不困难,但事实并非如此,因为每个单元涉及到的知识内容却比较多,而且还有些新的知识在不断的融入其中,还有些知识在进行删减,因此教师在课下总结教学经验的同时,更需要在课堂之上积累教学经验,这样才能够灵活处理每一个模块的知识内容。例如在西师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中,有一个章节是关于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认识。在最初阶段,很多学生都认为长方体顶点应该是角。面对这样以一个问题,教师预先没有设想到,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拿着长方体模型,来告诉学生长方体的顶点是三条边长交叉的点,而角则是另一个概念,同时教师还要求学生自己来找角。这样学生就能够区分出什么是角,什么是点。这一教学小插曲,完全可以成为日后教学资料。

参考文献:

[1]王芳.浅谈模块式教学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大家.2011,(17).

[2]王敏勤.主题式单元整体教学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天津教育.2007,(06).

第5篇:单元教学设计的概念范文

如今初中语文教学依然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而最困扰语文教师的是如何提高教学效果。换句话说,如何将语文知识和技能通过有效的教学使学生能够熟练地掌握,并形成稳定的语文学习能力。这种能力是学生提高成绩和持续学习的有力支持。但是我们的语文教师在实际备课和教学过程中,却发现有些知识和技能反复讲授多遍,但是学生在独自练习和考试的时候,依然会感到束手无策。针对这样的现象,应该考虑从教师的教学设计入手,寻找一种有效的教学设计方法。赖格卢特曾在1983年主编的《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模式》一书中指出:任何设计活动的宗旨都是提出达到预期目的的最优途径。当然教学设计也不例外。而面向完整任务的教学设计是一种对语文单元整体教学十分有效的设计程序。希望借助于这样一种教学设计,可以提高初中语文的教学效果。

二、 面向完整任务的教学模式

面向完整任务的教学模式是一种针对复杂学习的教学设计模型。这一模型的核心为四元教学模式,简称为4C/ID model,也有人翻译成“四成分教学设计模式”或“四元素教学设计模式”。它是当代国际著名教学设计理论家冯曼利伯教授与他的团队在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目前,该模式已经被国际培训与教学技术界公认为是最有竞争力的教学设计理论之一,对改进教学效能,聚焦复杂学习,实现学习迁移等均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一) 复杂学习的含义

复杂学习是为了完成一组综合学习任务,通过综合学习过程形成融会贯通的学习能力。荷兰开放大学教育专长研究中心保罗・克什纳教授对这一“能力”作了具体说明。“‘能力’除了包含知识与技能之外,还特别需要考虑策略或情境因素,因此,‘技能娴熟行为’与‘能力胜任行为’并不完全是一回事。”根据他的观点“能力”实际上包含着认知技能和知识,同时还要考虑相应的策略或情境因素。因此“能力”体现的是更为复杂、灵活和高阶的学习行为。面向完整任务的复杂学习正是要形成学习者的这种学习能力。

(二) 四元教学设计模式

“四元”分别指的是:安排完整任务、掌握相关知识、提供程序支持和进行专项操练。

1.面向完整任务

安排完整任务要体现任务由简单到复杂的排列过程。同一个任务组或任务群的难易程度要一致。对于同一个任务组或任务群,第一个学习任务,教师应给予高支持力度指导,到这一任务组的最后一个学习任务时,教师应该撤销所有的支持指导,也就是说最后的一个学习任务是由学生独立完成。从第一个学习任务到最后一个学习任务,教师的指导力度逐渐减少,最后完全由学生独立完成任务,这就是从扶到放的支架作用。

2.呈现相关知能

这主要是帮助学习者掌握学习任务中的创生性技能,即形成学习者的学习迁移能力。主要包括认知心理、认知策略、认知反馈三个方面。例如如果运用归纳策略教学,应先提供案例学习和模式示范举例,然后再采取归纳――探究(即指导性发现)或者归纳――讲解的策略掌握一般原理和策略。如果运用演绎策略教学,应先提供一般原理或者策略,然后通过以第一个学习任务为实例进行具体讲解说明。掌握相关知识这一成分仍然是贯穿于全部任务类别中,在学习了一个以上的学习任务之后,学习者应该被给予认知反馈。

3. 提供程序支持

它是为掌握学习任务中再生性技能作准备的,即形成学习者对规则的娴熟掌握能力。主要通过信息呈现、举例、校正来实现。这其中就体现了教师从扶到放的支持作用。及时学习,及时练习,及时校正。

4.安排专项操练

教师安排对掌握规则或方法有针对性的练习。对于同一个学习任务,可以灵活安排练习来达到强化熟练掌握技能的目的。

三、 设计模式在初语单元教学设计中的应用

(一)四元教学设计模式与初中语文单元教学整合的具体步骤

第一,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重新整合单元教学篇目。将整合后的单元篇目看成一个完整的学习任务群,并对任务群进行排序。

第二,分析这些任务中所涉及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从而确定具体学习目标,预设评估标准。

第三,对于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选取一个篇目进行详细的举例和示范。从高支持力度的教学逐渐过渡到低支持力度的教学。在整个过程中,穿行必要的专项练习。

第四,经过教师的举例或示证,学习者独立完成学习任务。

(二)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为例

1.分析课程标准、学情及教材,确定学习任务群

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7-9)年级的阅读总目标以及七年级上册学习者的具体学习情况分析可知,学习者处于小升初的过渡阶段,阅读教学内容不宜过难,主要以培养学习兴趣和阅读方法为主。本册书的第四单元主要内容以自然世界科学探索为主。共有五篇课文《化石吟》《看云识天气》《绿色蝈蝈》《月亮上的足迹》和《山市》。由于《化石吟》是一首科学诗,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读懂这样一首诗并不困难,所以这篇课文可以作为一个预习任务,教师补充一些诸如鱼类进化、鸟类祖先等知识,激发学生学习这类文章的兴趣,让学生反复朗读,交流感受,这是预备阶段。《看云识天气》和《绿色蝈蝈》主要由教师进行高、中支持力度的指导学习。《月亮上的足迹》和《山市》教师基本放手由学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

2.确定学习目标、预设评估标准

如何说明一个事物或记录一种现象是任务学习的主要目标。学习运用多种说明方法和归纳方法为辅助目标。确定具体学习目标之后,预设评估标准、制定相应的量规,量规就是一种以二维方式呈现的、含有评价准则和等级说明的评分标准,是一种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检测学习者学习效果的工具。”表1是美国教学设计专家马扎诺提出的一个简化的评估量规。根据这个评估量规,我们可以制定一个考察学生对文本说明方法的识别与理解的量规(见表2)。

表1 简化的评价量规

表2 考察学生对于文本说明方法的识别与理解的量规

3.针对学习任务,教师举例、示证

教师举例、示证过程采用扶放教学模型。扶放教学模型是从教师承担展示一个任务的所有责任到完全由学习者承担所有任务的责任。学习者通过这种逐渐承担学习责任的过程,会变成更有能力的独立学习者。

扶放教学模式含义如图:

如上图所示,左边的三角形是教师主导,右边的三角形是学生主导,整个过程自上而下分为四个阶段。通过这一过程,最终实现学生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并获得相应的能力。

根据扶放教学模式《看云识天气》和《绿色蝈蝈》属于模式的第一、第二阶段。以《看云识天气》为例:

学习目标一:作者是如何介绍云与天气之间的关系的?

教师示证指导:第一段是概述,先总说一句:“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然后教师引导学习者寻找文章具有概括性的语句。会发现文章第二段“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低而厚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随后教师带领学习者分析第三段、第四段、第五段的主要内容,发现第三段对应的是第二段提到的“薄云”、“天气晴朗的象征”,第四段、第五段对应的是第二段提到的“低而厚的云”、“阴雨的预兆”这样教师就指导学生发现原来第二段是第三、四、五段的“纲”。通过这样的示证指导,就会在学生的认知图式中形成一个概念,介绍一个事物可以按照由总到分的顺序进行。先总说事物具有的特征,然后再对总说的特征进行详细说明。在举例之后教师应该给予一定的小结,目的是在学习者的头脑中形成两个概念和一个技能。两个概念分别是:介绍一个事物要有顺序;要尽量从多个角度介绍一个事物。一个技能是:通过查找关键句来理清文章的思路。

学习目标二:掌握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教师示证指导:分析作者如何说明晴天和雨天的云。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用做表格的方法完成,重点强调晴天时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的形态变化,突出雨雪水雹云层的变化:

借助扶放教学逐步完成。完成之后,教师启发学生发现对云的形态描写的比喻句,强调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4.学习者小组合作与独立展示

通过之前教师示证教学,此阶段学习者独立完成另外两个任务《月亮上的足迹》和《山市》。教师只罗列所要解决的问题,学习者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以《月亮上的足迹》为例,可以列出如下问题:(1)试把登月的过程画一张示意图,并进行说明。(2)在说明这一壮举的过程中,作者用的最多的是哪种说明方法,找出一、二个进行解释。可以看出问题(1)的设置是考察学习者是否掌握文章的结构;问题(2)的设置是考察学习者是否掌握了说明方法。这两个问题均与教师示证讲解有着紧密的关系。最后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回答情况,进行必要的反馈。

四、结语

第6篇:单元教学设计的概念范文

作为小学探究活动过程中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师应该从各个方面来有效地指导和组织学生开展有效的科学探究。为了让科学探究更有目的性和有效性,教师应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注意以下几点。

一、有效的探究离不开好的教学设计

一堂课的好与不好首先取决于教学设计的好与坏。在平时,我们设计教学设计时,应该注意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出发,采取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教学方法。例如,我在上《简单电路》一课时,就采用了这样的方法。首先让学生设计组装点亮一个小灯泡的简单电路,掌握电池盒、小灯座、导线的安装和连接方法,然后再画出简单的线路图,让学生形成一个简单电路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出示更多的小灯泡,让学生思考用不同的方法,让更多的小灯泡亮起来。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了点亮一个小灯泡的电路连接方法,这时我只要适当地点拨和引导,学生就能把学到的方法转移到点亮更多小灯泡这个问题上。当他们用不同的方法点亮更多小灯泡的时候,他们有了成功的感受,从而激发了他们对学习安装电路的兴趣。同时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探究活动变得更有层次性和价值。

二、有效的探究离不开材料的精心准备

常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再巧的巧妇如果没有了米也做不出一锅饭来。我们的科学课同样也是这样,没有精心准备的材料,我们的课只能是“纸上谈兵”,哪又何来有效的探究呢?对于这点我深有感触。三年级下册教材中有《动物》这个单元,教材安排了学生通过饲养蚕来了解动物的生命过程。从第一课观察蚕卵就开始了对于蚕的生命周期的探究。记得当时上这一个单元时可真让我煎熬了许久,原因是没有蚕卵。在观察蚕卵的颜色和形状这一环节时,由于没有蚕卵只能让学生观察教材上的图片。虽然学生在图片上能看到蚕卵的形状,但由于图片是放大的,所以学生无法观察到蚕卵的大小。即使是我向学生介绍了蚕卵的大小,学生也不能真正明白。这一课是过去了,但是在后面观察蚕的生长变化,由蚕卵孵化出蚁蚕到生长发育成幼虫,再到变成蛹,最后从蚕茧中飞出蚕蛾,整个过程由于没有蚕让学生去饲养、观察。因此在这几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感觉上不下去了。即使是在教师的介绍和讲解下,学生也只有一张张茫然的脸看着老师。这样的课如何让学生进行探究呢?这样的课堂也是教师一人在演独角戏,使得学生的主体性体现不出来。在上完这个单元后,一直对学生有一种愧疚感,心里也暗暗发誓,一定要让学生自己通过饲养蚕来观察、理解蚕的生长变化。因此在下一届三年级学习《动物》这个单元前,我想方设法找到了蚕卵,然后发给学生开始进行饲养。果然在后来学习蚕的内容时,学生在饲养蚕的过程中发现许多。每次上课学生都会把自己饲养的蚕带来,并和同学一起交流养蚕的经验,同时在课后向我询问过许多养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个月的饲养和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变得更积极、更热情了,学生的探究也变得更有效了。

三、有效的探究离不开教师科学的引导

在教学《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一课中,有一个加热白糖实验。在这个实验中,学生很容易就能说出白糖加热变化的特点,也可以看到很明显的现象,这时我就引导学生通过比较白糖在实验中所发生变化的区别,同时对于最后所产生的黑色物质和白糖进行了比较,分析得出白糖加热产生了新的物质,从而在比较中掌握这种变化的特点,最后归纳形成科学概念。

这节课中学生的科学概念虽然已经初步形成了,但仍需要不断地进行验证和实践。因此让学生回顾实验中产生的现象,利用已经学习到的科学概念尝试解释实验中的现象,在这个过程中要准确引导学生分析实验中的现象,用概念来判断和解释,要抓住主要的变化特点进行鉴别。

第7篇:单元教学设计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一体化教学;单元设计;实验实训;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3)11-0103-03

一、引言

根据全国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经验,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化是目前高职院校广泛推崇的一种教学模式。但是,这一教学模式的实施必须具备一定的师资力量、物质设备、实习场地等条件。要做到每一个专业、每一门课程都全面实行一体化教学模式,实施起来难度较大,这就需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即一个过渡期。在这一过渡期,我们该如何做?就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现状来看,课堂教学仍然占了较大的比重,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值得深思和探讨的问题。

二、从实际出发,积极推进课程教学的单元、整体设计(一)课程教学的整体规划与设计

机械设计基础不仅是一门技术基础课,而且也是一门能直接用于生产的设计性课程。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不仅在于传授常用机构和通用零件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设计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实际机械设计能力。高等职业教育要办出特色,就应按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以及生产实际需要来构建以职业技术能力为主的课程体系。据此,应将机械设计基础以章节划分的课程内容设计成为若干个教学单元:机械的组成及特性、联接、机械传动、支承零部件、机械设计综述等。本课程新的课程结构,首先从机械的整体出发,从宏观上使学生了解机械整体的基本知识和要求,把握每个模块和整体的关系,从简易的联接入手,到各种机械传动、支承结构;以机械传动为课程重点,把握各种机械传动的特点,为培养学生机械安装和调试能力奠定良好基础。

(二)教学单元内容设计

高职教育教学内容及课程体系强调理论知识的应用,要求按照一线生产实际需要授课,其课程体系突出能力与素质的培养,教学内容应摆脱学科系统性、完整性的束缚。按照这一思路,需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1)机械设计都是以机构运动简图为研究模型的,建立机械运动简图是机械设计的基础,因此,应把机构的结构分析,机构运动简图的定义、性质和常用运动副的代号,机构运动简图的建立作为重点讲授内容。(2)对机构设计部分的内容,过去是以讲授图解法为主,随着计算机辅助机械设计的广泛应用,其教学内容应该逐渐转换为以讲授解析法为主。(3)对于机械传动和零件设计部分,应减少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增加零部结构设计的内容和一些设计参数的选取原则,并加强对机械运行的介绍,比如多种传动方式的组合、原理、特点以及工程实际中的应用、维护等,多向学生介绍机械方面的新发展、新思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

在过去的教学中,通常只重视设计计算,认为学生只要会计算就达到要求了,而轻视结构设计,以及结构设计与工程实际技术问题紧密结合的部分,导致教学与实际脱节。如滚动轴承这一章,轴承装置设计在教学中往往不作为重点,但却是生产一线技术人员接触最为广泛的内容。因此,可以把这章内容进行重新整合,把轴承装置设计作为重点,要求学生重点掌握轴承的安装、配合、紧固、调节、、密封等实践性很强的技术问题。在学习了这些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再举一些工程实例,如CA6140车床主轴支撑的例子,通过这个实例,使学生重点掌握轴承的组合结构、轴承的调整以及轴承的精度对机床主轴传动的影响。通过整合,使学生既学会了轴承的基本知识,又掌握了轴承的应用技术,同时使学生明确了轴承在工程实际中的重要地位。

1对课程单元、整体设计及一体化教学的思考

(三)单元设计要坚持“必须够用”原则

进行单元教学设计时,需坚持“必须够用”原则,删除不必要的理论推导和证明。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强调的是人才的应用性,毕业生所从业的岗位决定了他们没有必要对计算公式、定理、方法等的来龙去脉像研究型人才那样了解得清清楚楚,而应注重于如何运用这些公式、定理、方法等来解决实际问题。

如机械设计基础中凸轮机构从动件运动规律中的速度、加速度方程的推导过程;带传动即将打滑时紧边拉力与松边拉力之间的关系式的推导过程等都应删除或略讲。与先前所学课程重复的内容、偏深偏难而又不实用的内容、因科学技术发展进步而落后的内容也应删除。

(四)单元设计需不断完善

进行单元教学设计时,不断完善必要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增加基本设计方法和实践性内容。机械设计所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紧密结合工程实际且多样化的设计方法,是培养学生机械设计能力的根本保证。而以往的教材对此注意不够,具体表现为:(1)基本设计计算原理和设计方法介绍得较少,致使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少、方法少。例如:平面四杆机构的设计,一般教材只介绍按给定连杆的2个(或3个)位置设计,以及按行程速比系数设计等两三种方法;轴上零件的定位固定,一般也只介绍轴肩、轴环、套筒等几种方法。(2)对设计方法和步骤缺少分析、总结和归纳,不利于学生整体设计思想方法的形成。(3)实用性、实践性内容少,不利于学生应用所学理论知识和方法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五)单元设计的评价

一堂职业教育的好课既要看教师是否认真进行了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单元教学设计,又要看是否圆满地按照设计进行了实施,取得预定的教学效果。综合起来,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

1.单元目标的评价。单元目标包括职业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单元目标一经设定,应当严格遵照执行,不能随意更改。但可以将其进一步分解细化,确定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使之更加明确、具体,更具可检验性。另外,还可结合课程教学内容的实际,适当添加德育或人文目标,但不能盲目拔高或扩张。

职业能力目标同知识目标一样,不能随意更改。必须对训练项目实施步骤、方式、训练素材、所需场地器材及工具、安全事项、考核方法等做出规划与安排。

2.单元教学过程的评价。单元教学过程的设计与实施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途径,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效率的重要环节,也是单元教学设计和现场实施中最重要、最难、最能体现教师教学能力的环节,因此,这是单元教学评价的重要方面。应重点考核职业能力训练过程、步骤、方法、手段的设计与实施是否符合学生职业能力提高和知识认知的规律,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动力,重点是否突出,难点是否得到有效化解,实训条件是否准备充分,教师操作是否熟练,指导学生是否得法,各步骤时间分配是否合理等等。

三、推进“教、学、做”一体化模式,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针对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特点,真正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需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习动力

机械设计基础是与工程实际联系紧密的课程,教学过程中应特别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如讲解平面机构时,可列举实际机器(内燃机、汽车等)和日常生活中(缝纫机的踏板机构、农用水井压水机构等)的应用实例,并介绍与专业有关的金属切削机床――牛头刨床的应用实例,增强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的联系,使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有机地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二)讲练结合,精讲多练

对机械设计基础基本概念的讲解要强调联系实际,讲练结合,即在各章节安排相应的练习,还安排一些阶段性的综合练习,提高练习的综合程度,注重方法的运用和掌握,注意对各种理论、方法的综合应用进行总结。使学生学牢学活知识,并具有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分析讨论是开发学生智能,锻炼学生胆量,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有效教学方法。讨论的内容可以是概念题讨论、综合题讨论、自选题讨论。例如,经常布置一些较重要的概念性思考题,让学生课外思考,下一次上课进行提问。适当讨论,这样可以促进学生课外自学,加深对基本概念的理解。

(三)建立必备的实验、实训条件

机械设计实验、实训是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重要环节,因为实验项目是以机械工程技术为背景的,如通过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参数测定和减速器的结构分析、装配实验等,使学生学习和掌握具体的测试技术、测量方法,熟悉测量工具与设备。教师在指导过程中还可进行一些创新,设计并提出一些新的实验内容,如可选用一些磨损过的齿轮和使用过的减速器,通过分析,提出一些具体的修理、调整、改进的意见和解决问题的方案。这样,既巩固和加深了理论知识,又使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同时使学生觉得学有所用。

(四)搞好课程设计,培养学生综合技能

机械设计基础的课程设计是把学生学过的各学科知识较全面地综合应用到实际工程中去,力求从课程内容上、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上,从设计思想上培养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首先,在选题上要考虑培养目标,有针对性,有侧重面:可选二级减速传动装置作为设计题目,其中,一级为v带传动,另一级为单级斜齿圆柱齿轮传动。这样的选题,既包括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又使学生得到较为全面的训练。在设计之前,应先组织学生对该传动装置进行拆卸、安装,使学生熟悉装置的基本构造,整体组成结构及各部分结构、功能、装置和调整;各个零件之间的连接关系与特点,然后找出标准件与非标准件,明确传动装置布置形式与空间位置的关系,建起一个立体的概念,避免出现闭门造车和照抄照搬式的设计,与生产实际相脱节。在设计过程中,许多参数不可能完全由计算决定,需要借助画图、初选或初估等手段,并且通过画图、计算、修改交叉进行,同时要求学生认真阅读参考资料,学会查阅相关手册等。

参考文献:

第8篇:单元教学设计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 TFU教学模式 初中英语教学 教学设计

“为理解的教学(Teaching For Understanding,简称TFU)”是哈佛大学教育学院的零项目研究人员和教育学者于1989-1996年开发出的一种理解教学模式,用于课程及教学的设计、修改和审核,以帮助学习者增强理解。这种教学模式体现了教学的本质,引导教师积极思考教学的目的和方式,最终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理解。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此教学模式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能够从根本上提高英语专业教师课堂设计的能力,帮助学习者增强对语言学习的理解,实践效果颇佳。本研究旨在讨论该研究成果在英语教学设计中的应用。

一、 TFU教学模式的组成部分

根据WIDE WORLD对TFU教学模式的相关表述, TFU教学模式有四个相互作用的组成部分,分别是启发性论题(Generative Topics)、 理解目标(Understanding Goals)、 理解活动(Understanding Performances)和持续性评价(Ongoing Assessment)。 这四个组成部分恰好对应了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所需要思考的四个基本的教学要素: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式;教学评价。在“为理解的教学”模式中,对每个组成部分的界定都有科学具体的标准,这些理论基础可以帮助教师开展合理的教学设计,反思教学设计中不合理的部分,避免教学设计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二、 TFU教学模式在英语教学设计中的应用

TFU教学模式是一种设计理念,教师只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尝试才会真正理解并应用它。以下是笔者采录到的运用TFU教学模式的范例,由此可进一步了解TFU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在该教学设计活动中,教师选取了“评价周围流行或熟悉的事物”作为启发性论题。“评价事物”是本单元的一条主线,学生可以利用自身的经验和体验进行交流,对学生和教师都有吸引力,因此这是一个好的切入点。

启发性论题只是启发学习者进行理解活动的开端,但作为教师,学习要达到的目标是必须清晰可见的,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确立了4个单元教学理解目标。理解目标是以陈述句或问句的形式提出的,非常具体明确,分课时目标和整体目标要具有连贯性、整体一致性,通过一个单元的学习,学习者是可以达成整体目标的。

理解活动是根据某一单元或课程的进展设计一系列难度递进的活动,这些活动需要学习者定期地、积极地、有创见地使用需理解的理论和概念。在本单元的6个理解活动中,有1个初级理解活动,3个指导下探究理解活动,2个终极理解活动,活动的层次性明显,由浅入深,规定的标准具体,易于老师和学生进行操作。如要求学生阅读调查报告并总结调查报告的写作特点,学生很容易观察到调查报告的时态、首尾句的不同。在下一个理解活动中,这些写作特点就成为评价学生写调查报告的标准。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利于学生深层次的理解。

持续性评价是学习者持续得到反馈学习信息的过程。在理解过程中,教师要倾听学生的想法并及时与他们交流,使学生明白自身与目标的差距并有努力方向。在整个持续性评价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设置多个评价角度来实现形成性评价。例如学习者在用目标语进行两人对话时,评价角度可以是目标语是否得到恰当使用,能否实现真实交际;在设计调查问卷并进行现场采访时,以及最后形成调查报告在小组间进行展示时,评价角度可以是:调查问卷的设置是否合理;能否恰当运用目标语言进行采访;调查报告的书写是否规范等。总之,在持续性评价中,学习者得到的反馈是发生在学习过程中而不是一个总结性的考试或评语。通过评估学生在每一个理解活动中达到的理解水平来帮助学习者在整个单元中逐渐达成一个或多个理解目标。

三、 TFU教学模式在初中英语教学设计中的实践意义

初中英语教材采取单元话题式编排,话题涉及广泛,对于大部分教师而言不知道该如何合理使用教材。在课堂上很容易出现教学活动与教学目标偏离、课时目标与单元目标不够一致的情况,这些都不利于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语言实践活动,因此,为了理解的教学模式对英语教学尤为重要。首先,“为理解的教学”的教学模式,考验了教师对所教学科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借鉴哈佛TFU教学模式,英语教师在英语课堂教学设计中应该考虑: ① 教学的层次,应该是先整体后局部,先要熟悉三年的教材及学科教学要求,然后结合所教年级和教材进行总体规划,最后再具体到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在课时目标中再分别设置清晰的分目标; ② 教学方法和评价,教师在进行课堂设计时不仅要注重知识内容,还应注重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设计合理的教学活动、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等。其次,“为理解的教学”的教学模式,考验了教师教学的艺术。教学的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环节都要在备课时“有意设计”,在课堂上“无意呈现”,让学生在各个环节的教学中吸收,消化,最后转化为能力。

参考文献:

1. 杨蓓玉,胡航,姜琴,等.为了理解的教学[J].教师教育研究,2008(1):74-78.

2. 尹睿,谢幼如.网络课程建设与实施问题的调查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04(9):40-43.

3. 许雪梅,陈珍国.美国哈佛TFU网络课程的研究及启示[J].中国电化教育,2007(3):23-25.

第9篇:单元教学设计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高职教师 执教能力 培养 途径 方法

课 题:“教师队伍建设―职业教育教师执教能力训练与测评(二期)(国家改革试点项目2013)PXM2013_014306_000039_00044484_FCG”科研成果。

教师这一职业的复杂性、发展性和特殊性,使得做一名称职的教师,尤其是做一名优秀教师,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经过严格扎实的基本功训练(有组织的培训和自我刻苦训练),不具备一定的执教能力,任何人都难以胜任高职教师的工作。

教育心理学认为,技能是通过练习而巩固下来的迅速、准确、娴熟、流畅地完成某种任务的活动方式。高职教师的执教能力,是高职教师通过训练、实践而形成的完成高职教育教学任务的技能。

一、高职教师执教能力的内涵

高职教育教学过程是复杂的系统工程。一般来讲,高职教师不但要担任常规的课程教学工作,还要负担课程的开发与建设、教科研等工作,还要兼任班主任。显然,高职教师执教能力是多种多样的。换言之,广义的高职教师执教能力是很复杂的、多元化的。笔者讨论的高职教师执教能力是狭义的,主要指高职教师从事课程教学的能力,主要包括课程开发、教学设计和备课技能;课程教学实施技能(讲授技能、演示技能、教学互动技能、组织教学过程技能、调控教学进程、节奏和氛围的技能、学习过程评价技能等);说课、听课和评课技能;教师口语和书面表达技能和艺术;现代教育技术和传统教学技术综合运用技艺、心理沟通与辅导技能等等。

二、高职教师执教能力需经过培训与磨练

教育教学组织形式的不断完善与发展,教学内容的不断丰富和革新,教学技术手段不断创新和完善,教学对象的日趋广泛与发展等,使高职教师的专业性及技术构成越来越强,从而对高职教师的职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高职教师的执教能力,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经过系统培养和持续练习、修养的结果。高职教师职业能力培养既需要学校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又需要个人的不断修炼。

高职教师执教能力培训与磨练,主要从高职教育学、高职教育心理学、高职教育管理学、高职教育技术学、高职教育艺术学、教育传播学、教育生态学、教育工效学等学科方面对高职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新的培训,这样做有利于调整现职教师的职业行为,也有利于新教师的职前培训。

三、高职教师执教能力的培养途径和方法

现代高职院校都比较重视高职教师的执教能力的培养。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十几年来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主要有:日常听课帮扶、教师执教能力的培养与测评、开展说课比赛;开展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新教师上岗培训;后进教师个别督导等。

1.推广课程设计,开展课程设置开发活动

结合高职示范院校建设,构建重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核心课程开发,制定课程标准。在这些活动中,要充分运用说课活动和手段,使广大教师参与其中,培养和锻炼教师的课程开发、课程设计和课程建设的能力,显著提升教师执教的主动权和职教课程的设计能力。

2.推广课程教学设计,开展多层次说课活动

高职课程教学设计,包括课程整体教学设计、课程单元教学设计(或简称为单元课教学设计)。说课,就是说这些教学设计。

(1)课程整体教学设计和说课。整体教学设计一般指课程学前分析(需求分析和学情分析)、课程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设计(项目课程的项目设计、学习领域课程的学习情境设计等)、课程教学过程设计、课程教学模式设计、课程教学策略设计、课程教学情境设计、课程学业评价设计。过去,任课教师课前也制定并上交一份课程教学进度表,但是一般只有章节目录、课时分配和进程,常称为教学日历;而现在的课程整体教学设计内涵十分丰富,是对整个课程教学的全面策划和设计,能体现教师高层次的执教能力,对培养和提升教师执教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单元课教学设计和说课。单元课教学设计一般指理实一体化课的一个项目或一个学习情境,实践课的一个实验或一个实训项目,理论课的一章或者一个专题等。单元课教学设计包括学情分析、学习目标设计、学习内容设计、教学模式设计、教学方法设计、教学媒体设计、教学表达设计、教学过程设计和学业评价设计。设计的成果体现在教学方案(简称为教案)中。这个教案和传统教案相比更周全、更丰富、更深刻。

单元课教学设计以及说课可以明显提高教师的执教能力。因为单元课是课程整体的组成部分,每个单元课教学搞好了,整个课程的教学就会取得成功。

(3)把单元教学设计落实到课堂上。把单元教学设计落实到课堂上,讲好每一堂课。人们在提到教学基本功时,常常说到“讲好一堂课”;名师和教育专家在传授教学经验时,也常常谈到“如何讲好一堂课”。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以各种比赛为平台,把单元教学设计落实到课堂上,苦练教师基本功。实践证明这是培养和锻炼教师执教能力的一种便捷举措。

(4)坚持日常教学督导,加强督导人员与督导对象交流和互动。日常教学督导针对性强,可以根据督导对象的个性化问题,中肯有效地帮助督导对象提升执教能力。

3.借助教学基本功比赛,推动青年教师执教能力的提升

教学基本功比赛是提高青年教师执教能力的极好契机。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根据北京市的部署,每两年举办一次青年教师人人参与的教学基本功比赛,比赛通过培训、初赛、再培训、决赛的流程层层选拔,最终选出一名选手代表学校参加北京市教学基本功比赛。

把教学基本功比赛变成培养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的平台,是推动和提升青年教师执教能力提升的系统工程。这项工作使一批批青年教师迅速成长起来,成为教学骨干。学校也连续两届荣获北京市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一等奖。

4.组织不同阶段的执教能力培训,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