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神经治疗的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周围性面神经炎是病因复杂,迄今尚无特异性治疗方法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近几年此病的发病率较前有所增加,且伴随疾病也较前复杂,这可能与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烟酒过量、夜生活丰富而易致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血管的舒缩调节功能不稳有关。2006年5月~2009年5月收治周围性面神经炎患者58例,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6年5月~2009年5月收治周围性面神经炎患者58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男13例,女17例,年龄20~63岁,平均41.5岁;对照组28例,男10例,女18例,年龄20~60岁,平均40岁。两组发病年龄、性别、面瘫程度、伴随疾病(高脂血症、高血压病、糖尿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方法:⑴两组均在发病4天内接受正规治疗。⑵常规治疗:①皮质激素应用,如有糖尿病患者在胰岛素强化应用的保证下应用7天,其余患者应用7~10天;②B组维生素应用;③改善循环药物应用;④解除焦虑;⑤神灯局部理疗,2次/日,每次30~40分钟,20天1疗程。⑶治疗组患者均在以上方法的基础上,在就诊的第1天给予患者耳后阿是穴三棱针针刺后负压抽吸治疗,3~4天操作1次,共操作2~3次,及药物参与保证足够的睡眠、情绪稳定及大便通畅。
疗效判断标准:治疗26天进行评判。①痊愈:患者面肌功能恢复正常;②显效:患者面肌功能接近正常,加强动作时仍见运动不对称现象;③有效:面部不对称仍明显可见,但症状及体征较前改善;④无效:瘫痪侧症状及体征无明显改善。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疗效有明显差异,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见表1。
讨论
面神经炎是一种非特异性炎症。一般不完全面瘫,1~2个月内可明显恢复或痊愈,年轻患者预后好。完全性面瘫及老年人或同时伴有糖尿病、高血压病、动脉硬化等预后较差,需要2~8个月,甚至1年恢复,甚至可遗留面肌痉挛及联带运动等合并症。
面神经出颅后,在听神经上方进入内耳孔再经面神经管下行,最后出茎乳孔支配表面肌。面神经管为骨性管腔只能容纳面神经通过[1]。解剖的特点决定了局部的缓冲力非常有限。疾病的早期的病理变化为以缺血、水肿、脱髓鞘,严重者可出现轴索变性。故在疾病的早期以强力脱水、降低面神经管内的压力,改善供血、供氧尤为重要。即首选药物为皮质类固醇。
对应用后可能出现的兴奋及血糖升高均给予干扰治疗以保证应用的足量、足疗程及其安全性。同时注意由于突发的嘴眼歪斜而给患者带来的情绪惊恐与焦虑,及早应用抗焦虑药物及心理诱导,可以解除患者的焦虑惊恐情绪以保障患者的情志稳定。睡眠是机体复原、整合的过程,它的生理重要性仅次于呼吸和心跳,人体进入睡眠状态时代谢率降低10%~25%,也就是降低细胞耗氧量[2]。故更有利于循环的改善及神经细胞的保护。神灯照射是利用物理的热效应以改善局部的循环,增强抗炎作用。刺络放血疗法是应用物理的方法刺激局部以降低局部外周静脉压及组织间液,由此可增加动脉血的供应及循环的改善,以及增强代谢产物的排除,营养物质的供给。严禁在面神经水肿期受到电刺激。
以上综合的、积极的治疗方法均最大程度的在疾病早期减轻了对面神经的损害,缩短了病程,促进了面瘫的尽早及完全康复,符合了现代人生活的要求,故周围性面神经炎的治疗应采取积极的、综合的治疗方法,以减轻后遗症的发生及缩短整个病程。
参考文献
1 贾建平.神经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335-336.
2 王维治.神经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56.
发症致残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临床上对于脑缺血患者应避免应用高渗葡萄糖。
参考文献
1 黄如训.脑卒中[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29-230.
2 廉晓宇,李晓飞,杨军,等.糖尿病性脑梗死与非糖尿病性脑梗死表现及预后比较[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06,5(1):70-72.
3 梁文龙,赵晓东,王淑娟.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的病变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山东大学学报杂志(医学版),2008,46(8):809-811.
1.1一般资料
本组三叉神经痛患者72例,男34例,女38例,年龄27~74岁,平均59.2岁;面肌痉挛患者47例,男20例,女27例,年龄29~68岁,平均49.4岁;舌咽神经痛患者4例,男3例,女1例,年龄47~71岁。
1.2手术方法
患者全麻后侧卧位,在耳后发际内直切口,暴露乳突后部和枕骨鳞部外侧部,在相当于乙状窦与横窦交界处钻孔,利用铣刀和磨钻做3cm×3cm大小的骨瓣,骨窗外侧近乙状窦。倒T形切开硬膜并悬吊,在显微镜下缓慢地充分释放脑脊液,尤其注意保护岩静脉,锐性分离目标颅神经周围的蛛网膜,仔细寻找责任血管,并在责任血管与脑干、颅神经之间用Teflon团垫开充分减压,对于血管压迫不明显的三叉神经痛,在感觉根部行定向微电凝及梳理毁损。对于舌咽神经痛患者,充分松解舌咽、迷走神经及移位减压责任血管,并行舌咽及迷走神经根梳理。
1.3术后疗效评估
将疗效分为治愈(术后痛疼或抽搐消失,且6个月内无复发);有效(术后痛疼或抽搐明显减轻)和无效(术后症状无明显缓解或6个月内复发)。
1.4结果
72例三叉神经痛患者中,治愈69例,无效3例,后行三叉神经半月节微球囊压迫术后治愈;47例面肌痉挛患者中,44例治愈、2例好转,另1例行肉毒素注射后控制症状;4例舌咽神经痛患者全面治愈。术后10例因三叉神经根定向毁损术后遗留有面部轻度麻木,1例面肌痉挛出现轻度面瘫。另术后出现口唇疱疹9例,脑脊液漏1例,颅内感染1例。全部病例随访12~24月,平均15.1月,无复发病例。
2护理
2.1术前护理
术前做好常规术前检查,因颅神经疾病患者中老年相对较多,宜将血压、血糖用药物控制在基本正常范围,高龄病人同时作肺功能及心脏超声检查,以客观评估患者心肺功能,术前检查并对手术侧(左右)作好标识,积极做好基础护理,配合医生完成手术前的准备工作,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
2.2术后并发症观察及护理
2.2.1术后早期并发症的护理
2.2.1.1头晕、头痛、恶心及呕吐
是MVD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术后清醒后出现,多由于术中脑脊液丢失过多导致的低颅压所致,少部分可能与术中牵拉小脑、前庭神经有关。可给予去枕平卧位,头偏向健侧或头低位,根据症状改善情况再逐渐抬高头位,避免过早下床活动。呕吐时头偏健侧,保持口腔及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呕吐物,并遵医嘱给予止吐药物。适当增加补液,嘱多饮水使低颅压及时得到纠正。值得注意的是,持续低颅压也可引起颅内迟发性出血,应严密观察病情,如出现持续剧烈头痛、呕吐频繁、意识改变时,及时通知医生复查头颅CT。
2.2.1.2颅内出血
颅内出血尤其是后颅凹术野出血是MVD最严重的术后并发症,也是MVD手术死亡的主要原因,手术损伤和牵拉小脑过度、岩静脉处理不当及患者原有高血压及糖尿病史等基础疾病均是出血发生的原因[1-4]。因此,术后要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瞳孔及意识,如果患者术后长时间不清醒或清醒后转为嗜睡、意识模糊,血压升高、脉搏洪大有力,呼吸深慢,应考虑颅内出血可能,需及时行头颅CT检查。我科MVD术后4~6h常规行头颅CT检查。
2.2.2术后中期并发症的护理
2.2.2.1颅神经损伤
包括面部麻木、耳鸣、听力下降、面神经瘫痪等。面部麻木主要是因为三叉神经感觉根术中搔扰或术中责任血管不明确而行定向毁损有关;耳鸣、听力下降主要多见于面肌痉挛术后,面听神经解剖结构毗邻,作面神经减压时不可避免造成对听神经牵拉以及手术操作引起相应神经滋养血管痉挛[4];目前认为,MVD术后面神经瘫痪主要可能与术中激活疱疹病毒感染、面神经滋养血管痉挛、减压垫片压迫有关[2-4]。本组三叉神经痛患者有10例于术中探查发现责任血管不明显,行定向毁损后出现患侧面部轻度麻木、耳鸣听力下降7例,迟发性面瘫3例。遵医嘱使用扩血管药、神经营养药并辅以中医针灸等治疗,如有眼睑闭合不全,可遵医嘱给予抗生素眼药水白天滴眼4~6h一次,睡前可涂眼膏,以保护角膜,预防角膜炎的发生。
2.2.2.2口角疱疹
三叉神经痛MVD术后多见,多在术后2~3d出现于术侧上、下唇及口角,认为是三叉神经半月节潜伏的单纯疱疹病毒(HSV)在手术时被激活所致[2]。本组9例患者术后出现唇周水疱及疼痛,采取保持局部的清洁干燥,给予抗病毒药膏外涂等,必要时口服抗病毒药。2.2.2.3脑脊液漏表现为耳漏、鼻漏或切口漏,主要因为术中缝合硬膜不严密,或术中打开乳突气房,骨蜡封闭不严密、脑脊液经乳突小房至耳及鼻腔流出[2]。一旦发现脑脊液漏应及时通知医师,嘱患者卧床休息,抬高床头30°或半坐位,置漏口于高位以利于漏口的愈合,同时告知病人严禁填塞和冲洗鼻腔,不用力打喷嚏、咳嗽,防止逆行感染,必要时行二次封闭修补手术。对于脑脊液切口漏,可在无菌下缝合漏口,切口处加压包扎,必要时行腰大池引流放脑脊液。
2.2.3术后晚期并发症的护理
主要是颅内感染,尽管发生率不高,一旦出现,治疗往往比较棘手,其治疗疗程长,常需进行腰穿等侵袭性操作,因此,在护理过程中,应使病人了解颅内感染的相关知识。如患者术后3d体温高于38.5℃,持续不退,伴有头痛、嗜睡、精神差、颈项强直等症状,应考虑颅内感染可能[2],在积极处理高热,按医嘱正确使用抗生素前提下,配合医生行腰椎穿刺检查,同时动态监测脑脊液性质、颜色及化验报告结果等。
2.3出院指导
应详细交待出院后的注意事项。出院后多休息,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如抽烟、饮酒,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注意切口干燥,出院1周后洗头洗澡,避免局部挠抓导致切口感染。若有迟发性脑脊液漏或体温增高、头痛及发热等症状,应及时就医,以免耽误病情延误治疗。如有复发要及时就医,告知病人复发再次手术效果仍非常理想,不可自行滥用药物或乱投医,以免造成不良后果。
3讨论
方法:32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观察组应用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两组均采用VAD化疗方案2个疗程以上,评估周围神经病变的毒性反应。
结果:观察组发生率 90.3%, 对照组发生率35.7%, 两组疗效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
结论:有效的护理措施能减轻VAD化疗方案引起的周围神经病变毒副反应,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患者对治疗护理的依从性及患者的生存质量。
关键词:VAD方案化疗 周围神经病变 护理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8.025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8-0025-01
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一种浆细胞异常增生的一类恶性血液疾病,好发于中老年人,约占血液系统肿瘤的10%-15%,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浆细胞的恶性克隆增生、M蛋白血症、感染等。2008年1月―2012年1月,我们采用VAD方案治疗复发或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其中有32例出现了周围神经病变。主要表现严重的周围感觉异常,患者主诉四肢麻木,刺痛、肌肉无力、感觉迟钝、反射活动消失。不能接触热、冷、硬物体。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2008―2012年我院血液科住院MM患者32例,其中男23例,女9例,年龄45―72岁,中位年龄58岁,均采用国内统一的MM诊断标准,IgG型23例,IgA型4例,轻链型2例,不分泌型3例。按WH0的MM分期系统分为I期8例,Ⅱ期16例,Ⅲ期8例。所有患者入院前心,肝,肾功能均基本正常,患者及家属均签订化疗同意书,均既往无周围神经病变。
1.2 治疗方法:32例患者依入院时间先后随机分研究组16例和对照组16例。两组均采用VAD方案化疗2个疗程或以上:即长春新碱0.5mg/d(或长春地辛1~2mg/d)第1~4天缓慢静脉注射,维持8h,;多柔比星(或表柔比星)10~20mg/d第1~4天静脉滴注,维持8h;地塞米松40mg/d口服,第1~4天,第9~12天,第17~20天,28d为1疗程。
1.3 毒性反应评价。根据国际多发性骨髓瘤工作组制定的国际统一疗效标准进行[1]。按美国国立癌症研究院不良事件通用命名标准(NCI CTCAE)(第3版)观察不良反应,WHO不良事件分级标准评定神经系统及周围神经:无症状为0度;感觉异常和/或腱反射减退为I度;严重感觉异常和/或无力为Ⅱ度;不能耐受异常或明显运动障碍为Ⅲ度;瘫痪为Ⅳ度。
1.4 统计学分析。所得数据行X2检验。
2 结果
毒性反应。观察组毒性反应发效率90.3%,对照组毒性反应发效率35.7%,观察组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
3 护理措施
3.1 心理护理。MM患者年龄大、耐受性差,病程又长,加之患者及家属对于化疗过程中出现的周围神经反应毒副作用表现极为恐惧及焦虑。首先护士应深入病房掌握患者的心理状态,了解患者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换位思考,理解、关心、安慰、支持患者,对药物的作用与副作用作好合理讲解,告知患者和家属用药的目的和存在的问题、风险并请其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介绍本病区成功的病例,增加患者的信任感,减少不必要的担心和疑虑。
3.2 用药前的评估。用药前需评估患者用药前的状况并建立患者基本资料档案。教会患者对毒性反应程度的自评方法及疼痛控制的管理方法。
3.3 护理观察。加强巡视,严密观察患者用药后的反应,与患者加强沟通与交流,告知周围神经病变的早期表现,配合医护人员及时发现药物不良反应,以便尽早处理。用国际肿瘤协会对不良事件的标准命名确定患者的神经病变分级,制定神经毒性评估表,以确定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为医生调整剂量或是否停药提供依据。
3.4 饮食护理。治疗期间给予高热量、高维生素、清淡易消化的饮食;不进食冷饮及凉食,大量饮水;多吃富含维生素B12、维生素B1、维生素C、维生素E和钾、镁的食物,主要有鱼、肉、禽、蛋、牛奶、粗粮、豆类、谷类、绿色蔬菜、花生、鱼肝油、新鲜水果(香蕉、草莓、橘子、葡萄、弥猴桃、柚子、西瓜)、紫菜、蘑菇、虾米等。
3.5 生活护理。嘱患者勿接触冷水、热水、暖气管、锐器,保证患者保暖,尤其是四肢,天凉时戴手套、穿棉袜。穿鞋要大小合适、透气,不剪过短指甲。每日给予功能锻炼,以提高神经的兴奋性、灵活性和反应性。可鼓励患者经常活动肢体、揉搓指、趾端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病情严重者鼓励患者早期床上活动,如伸展肢体、收缩肌肉等,逐渐过渡到下床活动。肢体的功能恢复应循序渐进。如感觉异常明显时,活动时要有人陪伴,注意安全,防止意外发生(如摔伤、划伤、烧伤、压伤等)。症状加重时,及时汇报医生。
3.6 皮肤护理。协助及指导患者经常温水擦洗皮肤,每晚温水泡脚,保持皮肤清洁,保持床单清洁、干燥、无碎屑,减少对皮肤的机械性刺激,尤其是活动受限的患者,按时协助翻身,防止压疮。
3.7 药物预防。
3.7.1 B族维生素能促进血液循环,辅助叶酸制造、血流形成和糖类代谢,有助于人体感知,并使脑功能发挥到最佳状态,帮助神经组织行使正常生理功能,有助于神经递质达到营养神经的效果。
3.7.2 弥可保为氰钴型维生素B12的同类物,是细胞合成核苷酸的重要辅酶,参与体内甲基转换及叶酸代谢,促进与甲基叶酸还原为四氢叶酸;也参与三羧酸循环,对神经髓鞘中脂蛋白的形成非常重要,可使羟基酶处于活性状态,从而参与广泛的蛋白质及脂肪代谢。能促进红细胞的发育与成熟,为完整形成神经鞘脊髓纤维和保持消化系统上皮细胞功能所必须。用法:500ug,口服,3次/d;或0.5~1.5mg肌内注射,1次/d。
3.7.3 注射用氨磷汀(Amifostine,阿米福汀)的化学名为s-2-[(3.氨基丙基)氨基]・硫代乙醇磷酸酯,目前作为一种备受关注的全新的抗癌辅助药物,能在不影响化疗药物的抗肿瘤效果的前提下明显减少化疗相关肝、肾功能损害的发生,减轻化疗药物所造成的骨髓、心脏、耳及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是一种安全的细胞保护剂。用法:注射化疗药物前用氨磷汀300mg/m2溶于9g/l NaCI注射液50ml中,在每次化疗开始前30min静脉滴注,15min滴完。
3.8 出院指导。周围神经病变的好转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患者出院时症状未完全消失,故我们需做好出院前的宣教,可适当锻炼,保持心情愉快;预防感染,尽量少去或不去公共场所,以避免交叉感染。告知患者定期到门诊复查血常规、骨髓象、血清免疫球蛋白,血尿β微球蛋白等,若出现新症状或症状加重时需及时就诊。
4 小结
化疗药物引起周围神经病变是常见的副反应,尤以植物类抗肿瘤药物多见。如VAD化疗方案中的长春新碱或长春地辛。其发生原因可能与化疗药物在神经细胞和细胞器中蓄积有关。此毒副反应是可以预见及控制的,一般随化疗结束,药物排泄后1~2个月缓解或消失。本研究结果显示由于护士与患者经常密切接触,可及时获取临床第一手资料,协助医师密切观察患者反应,使医生及时应对,有效的预防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减轻患者的痛苦,使化疗顺利进行,护理工作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观察组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
【关键词】 通心络胶囊;下肢深静脉血栓;复发;不良反应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545-01
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常见的周围性血管疾病,尤好发于下肢。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多是由于多种因素引起的血液高凝、血流速变慢、血管壁损伤等,使深静脉内的血液不能正常流动,凝聚成块,阻塞静脉血管,导致静脉回流障碍引起的系列病症。这些危险因素包括手术、外伤、妊娠、长期卧床等。其治疗多采用抗凝药。传统抗凝药有一定治疗效果,但伴随着出血等不良反应,所以临床使用上有一定限制。我院通过通心络胶囊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复发取得一定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诊断标准 参照关于1995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周围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制定的关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断标准[2]。所有病例均符合诊断标准,并且经血管彩超确诊。排除标准:排除有治疗药物过敏者;排除有癌症等恶性疾病患者;排除患神经、精神系统疾患不能配合治疗者;排除妊娠、哺乳或有可能妊娠的妇女。
1.2 基本资料 选择自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间来我院就诊的符合临床诊断的患者共6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32例。观察组男性病例19例,女性病例13例,年龄为54.36±8.33岁,病程为2天-3周,双下肢发病患者4例,单下肢发病患者28例,其中混合型3例,中央型18例,周围型11例。对照组男性病例23例,女性病例9例,年龄为58.66±10.40岁,病程为6天-5周,双下肢发病患者2例,单下肢发病患者30例,其中混合型5例,中央型23例,周围型4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发病类型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华法林(上海医药有限公司信谊制药总厂生产,规格:3mg/粒,批号:国药准字H31022123)3mg口服,日一次,同时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连续服用3月。观察组采用通心络胶囊(石家庄以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规格:0.26g/粒,批号:国药准字Z19980015)3粒,日三次,一个月为一个疗程,连续服用3个疗程。
1.4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治疗前和治疗后3、6个月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PT)变化,并随访一年,观察比较两组复发率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软件处理实验数据,计量资料使用χ±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观察指标比较 两组治疗3、6个月后PT与治疗前比较明显延长(P0.05)。两组治疗3、6个月后的Fib和Hcy水平组间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
2.3 不良反应观察 用药期间观察组出现1例左手臂瘀斑,对照组11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2例有胸部皮肤瘀斑,3例出现牙龈出血,2例出现尿血,1例出现便血,3例出现月经量增多,停药后症状消失。两组药物不良反应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
3 讨论
现代医学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方法很多,但大多是采用溶栓或者抗凝的方法,通过增加凝血酶原时间来预防血栓的形成和复发,从而促进血栓的消融和管腔再通,但这些方法都有费用高或者不良反应较大的缺点。笔者通过通心络胶囊来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取得了良好效果,而且复发率仅为9.38%,并且没有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通心络胶囊中含有水蛭、土鳖虫、全蝎、蜈蚣等,具有抗血小板和抗凝作用。可以起到抑制血小板凝集,从而达到改善血液流变学的作用。吴护群等认为通心络胶囊能够修复血管内皮细胞,阻止血小板聚集和活化,削弱炎性介质作用,维护血管收缩和舒张功能,改善下肢血液高凝状态和促进血液循环,有效地阻止血栓形成[3]。
实验中可以发现,两组治疗3、6个月后的Fib和Hcy水平组间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5)。用药期间观察组出现药物不良反应1例,对照组出现11例,两组药物不良反应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
参考文献
[1] Buller HR,Agnelli G,Hull RD,et al.Antithrombotic therapy for venous thromboembolic disease:the Seventh ACCP Conference on Antithrombotic and Thrombolytic Therapy[J].Chest,2004,126(3):401-428.
[关键词] 腹腔镜;肾脏手术;肾肿瘤
[中图分类号] R73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6)10(b)-0095-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retroperitoneal laparoscopic renal surgery in the treatment of renal tumor. Methods Random selection our hospital 100 cases of kidney cancer patients, admitted time are concentrated in the March 2010-March 2016 period, and the study patients were randomized into two dynamic groups of 50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with conventional open surgery, laparoscopic observation group reservations kidney surgery, two groups of patients after treatment ofexhaust time, total time in hospital, hospital costs, incidence of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the total efficiency, bleeding The total amount of time-consuming and surgery were compared. Results Observation group than the control group of patients with total time of operation (107.89 ± 2.89) min, blood loss was (156.89 ± 2.89) mL,exhaust time was(14.98 ± 2.98) h, total time of hospitalization(5.68 ± 1.78) d,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and complication rate was 98.00% and 2.00%, respectively, were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atients, but hospital costs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higher, the above comparison of the data hav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P
[Key words] Laparoscopy; Renal surgery; Renal tumor
肾肿瘤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等特点,属于临床常见疾病,若未及时干预,可直接影响患者肾脏功能,临床上常采用手术治疗,早期常使用传统手术,其不仅创伤性较大,也容易导致患者出现较多并发症,因此在临床上不广泛应用,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提高,人们对手术要求不断提高,因此腹腔镜保留肾脏手术开始广泛应用于临床[1-2]。该文以该院2010年3月―2016年3月收治的100例肾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旨在探索后腹腔镜保留肾脏手术治疗肾肿瘤的手术方法和临床意义,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100例肾肿瘤患者为此次研究对象,对100例患者进行动态随机化分组,分为观察组(后腹腔镜保留肾脏手术治疗)和对照组(常规开放性手术治疗),两组患者均为50例。观察组:男性/女性肾肿瘤患者之间比例为:21:29,年龄24~5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6.86±2.45)岁,肿瘤平均直径(3.24±1.87)cm。对照组:男性/女性肾肿瘤患者之间比例为:22:28,年龄25~5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7.64±1.67)岁,肿瘤平均直径(3.64±1.75)cm。两组肾肿瘤患者各项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可进行相互对比。
1.2 方法
对照组治疗方式:采用常规开放性手术治疗,协助患者采取健侧卧位,确定病变位置后,行切口,切开患者表面各层组织直至肿瘤完全暴露于视野,分离肾周筋膜和腰大肌,将肿瘤组织完全切除,术后留置引流管,术后使用抗生素常规处理。观察组治疗方式:采用后腹腔镜保留肾脏手术治疗,协助患者采取侧卧位,行气管插管全麻手术。在患者腋后线肋缘行切口(长度约为2cm),随后分离患者腰背筋膜,再将腹腔镜中需用的气囊按常规方式置入患者切口内,从而建立气腹,利于手术进展,同时帮助患者建立后腹腔。操作者首先将手指伸入患者后腹腔,实施穿刺处理(穿刺点选为平腋中线和腋前线肋缘下)再放置戳卡,并将腹腔镜置入,随后将腹腔镜缓慢推移至背侧,直至完全分离肾动脉,再游离处理腹侧,直至患者肿瘤面完全显露于视野,同时借助专用血管阻断钳对患者肾动脉进行阻断,处理患者肿瘤周围组织,对部分病灶组织切除,同时可借助超声刀对患者进行局部止血,而对于肿瘤病灶组织较大患者,可使用止血纱布进行填充,从而达到止血目的,随后帮助患者恢复肾脏血供,并将病灶组织送往病理科,留置引流管。术后对患者进行常规抗感染治疗。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1.3.1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的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总耗时、住院费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总有效率、术中出血量、手术总耗时。
1.3.2 疗效判定标准 将总有效率分为3大类,即为治疗显效、治疗有效、治疗无效,评定方法如下:肾肿瘤患者经治疗后,临床症状消失,经全面各项检查,结果表明肿瘤完全消失,即为治疗显效。肾肿瘤患者经治疗后,临床症状逐渐好转,检查患者各项临床指标,结果显示为好转状态,即为治疗有效,肾肿瘤患者经治疗后,临床症状无好转,且肿瘤组织呈恶化趋势,即为治疗无效。
1.4 统计方法
使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处理所有数据,计量资料均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患者术中情况
实施后腹腔镜保留肾脏手术治疗后的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总耗时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
2.2 对比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
实施后腹腔镜保留肾脏手术治疗后的观察组患者,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总耗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住院费用高于对照组患者(P
2.3 对比总有效率
观察组肾肿瘤患者经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8.00%;对照组肾肿瘤患者经治疗后,总有效率为64.00%。两组患者对比总有效率存在差异性,且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P
3 讨论
肾肿瘤属于泌尿系疾病,主要临床症状为血尿,若患者出现血尿症状时,应加强对患者检查和治疗,防止患者病情恶化,从90年代开始,腹腔镜技术开始应用于临床,其具有操作简单、创伤性较小等优势,给我国医学事业带来新契机,早期对患者进行手术治疗,不仅可将手术危险性降至最低,还可提高治疗效果,是目前治疗肾肿瘤患者首选方式[3-4]。随着微创时代的到来,腹腔镜手术开始广泛应用于临床,其不仅可保证术中充足视野,还可减轻对肾脏周围组织的损伤,在最大程度上降低手术风险性,提高手术治疗效果,对于肾肿瘤患者而言,采用后腹腔镜保留肾脏手术治疗,其不仅可减轻对其组织创伤性,还可降低患者疼痛感,而与传统开放性手术相比,其术中出血量较少,手术时间较短,可降低手术风险性,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4-6]。同时该次研究中表明,使用后腹腔镜保留肾脏手术治疗的观察组患者住院总耗时、术后并发症、手术时间均优于对照组患者,由此可说明,微创性手术可减轻患者痛苦,保留患者肾脏功能,促使患者恢复,同时从经济学角度分析,观察组手术方式可在最大程度上减少患者住院费用,因此无论依据患者经济能力还是手术实际效果,手术医师均为患者首选后腹腔镜保留肾脏手术治疗[7-8]。虽然其疗效显著,但对于肿瘤直径较大患者,效果不显著,因此在术中观察到患者为大直径肿瘤患者,可转开放性手术治疗,而对于肿瘤直径
周东[10]在相关研究中,以29例肾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14例为腹腔镜组,15例为开放手术组,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腹腔镜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154±68)min、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为(2.1±0.7)d、术后住院时间为(9.0±1.9)d、术中出血量为(233±30)mL,数据均优于开放手术组,说明腹腔镜手术应用于治疗肾肿瘤患者效果显著。该文研究中与上述研究基本一致,观察组患者在采用后腹腔镜保留肾脏手术治疗后,术后排气时间(14.98±2.98)h、住院总耗时(5.68±1.78)d、术中出血量(156.89±2.89)mL、手术总耗时(107.89±2.89)min显著优于对照组,而且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但是住院费用较对照组患者更高,以上数据对比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总而言之,后腹腔镜保留肾脏手术治疗肾肿瘤效果确切,可降低手术风险性,促进患者恢复,所以其值得在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尚吉文,张旭,马鑫,等.倒刺缝合在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治疗复杂性肾肿瘤中的应用[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2013, 34(12):929-932.
[2] 吴小荣,陈伟,陈勇辉,等.微波与射频消融辅助的腹腔镜下肾肿瘤剜除术治疗直径≤4 cm肾肿瘤的比较研究[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2016,37(1):12-16.
[3] 蒲小勇,徐战平,刘久敏,等.两种入路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治疗R.E.N.A.L.评分≥7的肾肿瘤的比较研究[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4,34(12):1818-1821.
[4] 陈勇辉,黄吉炜,夏磊,等.实时超声造影技术在腹腔镜下肾肿瘤射频消融术中监测的应用研究[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2013,34(9):657-661.
[5] 徐奔,谌诚,虞巍等.中央型与外周型肾肿瘤行腹腔镜保留肾单位手术的比较[J].实用医学杂志,2016,32(3):447-449.
[6] 杨阳,杨荣,郭宏骞,等.腹腔镜射频辅助肾肿瘤剜除术治疗肾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临床观察[J].中华医学杂志,2014,94(30):2359-2362.
[7] 姜晓玲,李季英,朱志国,等.后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治疗肾肿瘤的临床疗效观察[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4,34(7):830-832.
[8] 刘茁,孟一森,范宇,等.后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治疗内生型肾肿瘤的临床分析[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2015(10):726-731.
[9] 夏丹,王平,秦杰,等.经腹膜后和经腹途径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围手术期比较分析[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2016(2):81-84.
【关键词】 循证护理; 下肢深静脉; 介入治疗术; 并发症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7-0069-02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临床常见的一种血管性疾病,可引起患肢功能丧失、致命性肺栓塞等严重不良后果,致死率和致残率均较高。经皮穿刺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结合有效的抗凝、溶栓治疗可改善患者症状,保存肢体功能、保障生命安全[1]。笔者所在医院在下肢深静脉血栓介入治疗术后实施循证护理,在预防并发症方面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10月-2012年9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92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4例,女48例;年龄56~78岁,平均(65.21±5.47)岁;体重56~85 kg,平均(64.24±6.53)kg。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成两组,各46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干预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血栓介入术治疗。A组接受常规护理,B组接受循证护理。首先明确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即下肢深静脉血栓介入治疗术后的并发症预防,包括常见并发症种类、引起并发症的因素、干预措施等。带着问题查阅文献资料,寻找循证支持。应用科学评价方法,对文献的真实性、可靠性和临床实用性进行评价,提出最佳证据[2]。
术后对患肢制动,持续至拔除导管后6 h。肢体制动期间加强巡视,检查导管、穿刺点敷料有无异常。嘱患者翻身时用手紧压穿刺部位,避免屈膝、屈髋等动作,避免剧烈咳嗽、打喷嚏和用力排便,以防引起穿刺部位出血[3]。
密切观察患者鼻腔、皮肤、牙龈有无出血征象,有无黑便、吐血、尿血,询问患者有无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颅内出血迹象。定期测量血压,嘱患者使用软毛刷,禁止抠鼻、剔牙,饮食宜清淡、软烂[4]。轻微出血者局部压迫止血,并调整抗凝药物剂量。颅脑出血或严重大量出血者需停止溶栓治疗,并酌情进行输血或采用外科手术治疗[5]。
介入治疗时尽量使用小口径肝素化导管,以防滤器植入时粗暴操作损伤血管壁。术后指导患者进行足部伸屈运动,以防止血栓再次形成[6]。加强肢体皮温、颜色及足背动脉搏动观察。嘱患者如出现肢体酸胀、疼痛及时告知医生处理[7]。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B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A组(P
3 讨论
循证护理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护理模式,可提高护理实践的科学性和有效性[8]。通过慎重、准确地应用当前所能获得的最新、最好的研究依据,并结合护理人员个人的操作技能和临床经验,考虑到患者的愿望和实际情况而制定出的一套完整护理方案,突破了以经验为基础的传统护理模式,服务对象提供最佳科学护理服务[9]。
穿刺部位出血、自发性出血是介入治疗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根据这一需要解决的问题,术后对患肢制动,指导患者避免出血的技巧,密切观察加强巡视以便早期发现问题[10]。深静脉血栓再形成多由于滤器植入时粗暴操作,损伤血管壁,或穿刺部位过度压迫、术后患肢制动时间过长等引起[11]。根据这一根据这一需要解决的问题,介入治疗时尽量谨慎操作,术后指导患者合理运动,以防止血栓再次形成。通过实施循证护理干预,最大限度地预防并发症[12]。
本研究结果表明,在下肢深静脉血栓介入治疗术后实施循证护理,可有效预防并发症,减轻患者痛苦,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敏,王建伟.下肢深静脉血栓介入治疗的观察与护理[J].当代医学,2010,16(17):367-368.
[2]刘宏,梁晓雅.循证护理在下肢深静脉血栓介入治疗术后并发症预防中的应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11):1228-1230.
[3]徐芳云,何滨.脑卒中病人早期康复介入预防下肢静脉血栓护理探讨[J].中外医疗,2009,28(30):136.
[4]宣智慧,孙全花,秦淑新,等.下肢深静脉血栓介入治疗术后的护理[J].中外健康文摘,2011,8(36):189-189.
[5]蓝柳城.介入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溶栓期的护理[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3,11(1):463.
[6]刘姝莉.心血管术后外周血管并发症的护理[J].吉林医学,2013,34(7):1354-1355.
[7]郑小珍,朱丽锦.桡动脉穿刺行冠脉介入诊疗95例的护理体会[J].中国医学创新,2011,8(12):86-87.
[8]杨爱霞.下肢深静脉血栓介入治疗围手术期的护理[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3(30):271-272.
[9]刘耀辉.下肢深静脉血栓介入治疗术的观察与护理[J].中国医药导刊,2012,2(1):251.
[10]赵益炼,李瑞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介入治疗及护理[J].广东医学院学报,2007,25(5):597-598.
[11]梁月屏,何明基,邹晓英,等.下肢深静脉血栓介入治疗护理[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8,14(11):103-105.
1.1针刺疗法
周平[6]通过对比应用针刺疗法与牵引疗法对颈臂疼痛症状、静息状态肌张力RAUC、收缩状态肌张力AAUC的改善情况发现,针刺可有效地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斜方肌的肌张力,并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整体治疗具有促进作用。蔡玉梅等人[7]从选穴入手,采取祛风通络、和胃健脾、益气养血等辨证施治的方法为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进行治疗,结果显示,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疼痛、麻木症状均得到了很好的改善。
1.2电针疗法
陈双岭等人[8]选取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相应节段的夹脊穴并应用电针刺激此穴位的方法为其进行治疗,结果发现,与应用普通针刺疗法(针刺患者双侧的大椎穴、天柱穴和夹脊穴等穴位)相比,应用电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效果更好。滕春光等人[9]将13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分成两组,一组患者单纯应用电针疗法进行治疗,另一组患者联合应用辨经取穴针刺疗法和电针疗法进行治疗。结果发现,联合应用辨经取穴针刺疗法和电针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更好。
1.3水针疗法
王洪宇等人[10]采用穴位注射夹脊穴的方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并将其治疗效果与用推拿牵引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进行对比。结果发现,采用穴位注射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明显优于采用推拿牵引疗法的疗效。同时,刘悦平[11]对穴位注射颈夹脊穴在缓解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疼痛症状方面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穴位注射颈夹脊穴的镇痛效果明显优于单纯针刺穴位的镇痛效果。另外,曾顺军等人[12]还对应用哪种药物进行穴位注射治疗这种病的效果更好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应用生理盐水-地塞米松混合液进行穴位注射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效果更好。
1.4针刀疗法
何云清等人[13]采用小针刀松解项筋膜及枕下肌的方法为67例由上位颈椎神经根压迫而引起的颈源性头痛患者进行了治疗,其治疗的总有效率达到了98.5%。蔡伟等人[14]在100例颈椎病患者的风池穴、颈夹脊穴等穴位的周围寻找痛点并为其行针刀松解术,同时配合穴位注射。结果这一疗法治疗的总有效率达到了96%,且以颈型颈椎病、神经根型颈椎病和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患者的疗效更为显着。桂清民[15]将针刀闭合松解术与孙树椿教授[16]发明的颈椎不定点旋转复位手法联合起来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结果发现,与应用单纯针灸疗法相比,联合应用针刀闭合松解术和颈椎不定点旋转复位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可以有效改善患者颈椎的生理曲度、纠正棘突偏歪和椎间隙的宽窄。
1.5其他针刺疗法
衣华强[17]采用头针针刺(对侧顶颞后斜线中2/5处)配合体针针刺的方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并将其治疗效果与单纯应用体针针刺治疗的效果进行对比。结果发现,应用头针针刺配合体针针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镇痛和综合疗效均优于单纯应用体针进行治疗的疗效。近几年,随着针灸医学的不断发展,中医针具的种类也在不断增加。"刃针"就是最好的印证。刃针疗法源于"古九针",是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一种特色疗法[18]。江洋[19]将刃针微创治疗术应用到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上。结果发现,应用刃针微创治疗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另外,李应贵等[20]运用三棱针(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6%)、杜建民等[21]应用薄氏腹针(薄氏腹针配合大面积电磁波辐射)治疗神经型颈椎病均取得了显着的疗效。
2按摩手法
杨功旭等[22]应用拿捏、指推、点揉、滚推等一系列补泄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结果取得了不错的疗效。王曙辉[23]分别采用曲旋转提拉斜板法和传统的颈椎牵引推拿手法对9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进行对比治疗。结果显示,与应用传统的颈椎牵引推拿手法相比,应用曲旋转提拉斜板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可以有效改善患者头颈部的僵硬感和颈椎的活动度。另外,陈祥云等人[24]对用循经点按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也进行了研究,结果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关键词】 加巴喷丁;神经阻滞;三叉神经痛
DOI:10.14163/ki.11-5547/r.2015.14.135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RTN)为一种脑神经痛, 具有剧烈性、突发性等特点, 中年女性发病率较高[1]。目前, 临床治疗控制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途径较为多样, 如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利用单一的方法治疗效果欠佳, 且存在副作用, 易复发[2]。临床亟待寻找一种既可有效治愈、又可明显避免副作用的治疗方法。为此, 本研究结合药物治疗及神经阻滞的方法, 旨在对比分析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治疗中加巴喷丁结合神经阻滞的临床疗效, 评价其安全性,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此次研究和治疗的78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均为本院2013年3月~2014年3月确诊收治。其中男41例, 女37例;患者年龄35~75岁, 病程1~5年。病变类型:左侧32例, 右侧46例。将78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 各39例。对照组男19例, 女20例, 年龄36~75岁;病程1.5~4.5年。实验组男17例, 女22例;年龄35~75岁;病程1~5年。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用药方法[3]:患者于第1 天晚睡前口服1 次加巴喷丁 (江苏恩华药业公司, 国药准字H20051068) 300 mg;第 2 天服药 2 次, 300 mg/次;自第 3 天起增至 3 次/d, 连用 7 d。第2周起, 根据疼痛缓解情况及药物不良反应情况, 将药量增至1800 mg/d, 分 3 次口服。自第 3 周起, 如果对患者给予1800 mg的药量时, 其疼痛仍无法缓解, 应调高给药剂量, 调整为2400 mg/d, 分3次口服。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神经阻滞予以治疗, 具体方法1%利多卡因、利美达松、甲钴胺和维生素B1, 选择损伤三叉神经分支阻滞, 1次/周, 3次为1疗程。
1. 3 观察指标 采用VAS测定患者疼痛治疗效果;采用QS测定患者睡眠质量。在结束本次治疗后, 对患者采取随访记录询问记录疾病复发的情况。
1. 4 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McGill评分减少2级以上, 疼痛发作时间、频率较治疗前减少70 以上;有效:McGiu评分减少1级, 发作时问、频率较治疗前减少40 以上;无效: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 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7.4% (38/3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9%(30/39),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 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和QS评分的比较 试验组患者VAS评分和QS评分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 3 两组患者病情复发的比较 试验组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三叉神经痛是最常见的脑神经疾病, 国内统计的发病率52.2/10万, 女性略多于男性, 发病率可随年龄而增长[4]。三叉神经痛为一种慢性头面部疼痛综合征, 由于手术治疗风险较高, 一般以药物治疗手段为主。由于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 因此, 国内外对其治疗手段也存在分歧。目前, 加巴喷丁作为新一代的抗癫痫药, 其特点为可短时间内通过脑屏障, 与脑组织具有高度亲和性, 此外, 其对心血管的副作用较小。但是其常可引起头晕、乏力, 共济失调等不良反应, 更重要的是其耐药性随着时间推移而增强[5]。本研究采用加巴喷丁联合神经阻滞的方法, 通过各项相关指标分析其疗效。结果表明, 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 试验组患者的总有效率高达97.4%,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9%;试验组的VAS评分及QS评分也显著优于对照组, 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 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治疗中, 传统的单一药物治疗已被取代, 而加巴喷丁结合神经阻滞效率高, 临床效果确切, 可明显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 明显优于单一用药, 可作为临床治疗手段进行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曲丕盛, 万海方, 王振, 等.加巴喷丁与卡马西平治疗复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中国全科医学, 2014, 16(7): 2444-2446.
[2] 路言琴.加巴喷丁治疗三叉神经痛临床疗效观察.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3, 24(5):1114-1115.
[3] 蒋萍萍.加巴喷丁与卡马西平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对照研究. 医学综述, 2014, 20(13):2478-2479.
[4] 苏芳, 盖成林, 袁源.奥卡西平联合神经阻滞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随机对照试验.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2013, 19(2):82-86.
关键词 α硫辛酸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资料与方法
2007年1月~2008年4月收治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患者80例,男47例,女33例,年龄26~80岁,糖尿病病程2~20年,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诊断标准[1]:①四肢麻木,疼痛,感觉异常;②膝健反射减弱或消失;③肌电图检查正中神经腓神经有传导障碍,MNCV<45m/秒,SNCV<40m/秒;④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神经病变,包括遗传因素、药物、手术、其他代谢性疾病以及四肢骨折、有外伤史、皮肤病、长期毒物接触史等所致神经病变。
方法:两组经饮食运动、药物治疗,空腹血糖控制在7.0mmol/L,餐后血糖控制在10.0mmol/L以下,在此基础上,治疗组α-硫辛酸0.6g加入生理盐水250ml,静滴,避光,每日1次。对照组维生素B1 100mg、维生素B12 0.5mg,肌肉注射1次/日。两组治疗时间均为2周。治疗前后分别测定正中神经、腓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及感觉传导速度。
疗效判定标准[2]:①显效:自觉症状消失,腱反射基本恢复正常,肌电图传导速度增加≥5m或恢复正常;②有效:自觉症状减轻,腱反射未恢复正常,肌电图传导速度
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均以X±S,治疗前后配对采用t检验。
结 果
两组无严重不良反应,治疗前后肝肾功能无明显改变。治疗组显效22例(55%),有效18例(45%),总有效40例(100%);对照组显效8例(20%),有效16例(40%),无效16例(40%),总有效24例(6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
讨 论
硫辛酸可促进神经髓鞘的形成和轴突再生,修复受损的神经,提高神经传导速度,改善神经病变的症状;清除各类自由基,减少自由基对周围神经的损伤;还能扩张血管,增加周围神经血流量,减少周围神经低灌注,改善循环障碍,纠正神经细胞的长期缺血、缺氧状态,提高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体系速度等神经功能,故能有效治疗糖尿病神经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