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神经病学和神经内科差别范文

神经病学和神经内科差别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神经病学和神经内科差别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神经病学和神经内科差别

第1篇:神经病学和神经内科差别范文

【摘要】目的:我们将收住院的256例脑卒中患者发生卒中后抑郁(PSD)进行了研究,目的是提高临床医师及患者对脑卒中后抑郁的认识,为早期发现和治疗提供更多的信息。 方法:将256例脑卒中患者在疾病峰期进行神经缺损评分,分析与抑郁症的关系及CT损害部位与抑郁症的关系,抑郁症的发生、临床特点及治疗反应进行探讨。结果:本组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病37.5%(96/256), 其中73例(76%)发生在6个月以内,左额叶及左基底节区62例,右额叶及右基底节区34例,经治疗后79例明显改善 结论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病率高, 抑郁常出现于卒中急性期,左侧额叶和基底节区损伤的患者卒中后抑郁症发生率 高,通过有效的抗抑郁治疗,达到提高精神状态,恢复正常心境,进而改善和促进躯体功能恢复。

【关键词】【关键词】脑卒中;抑郁;患病率;影响因素

长期以来,脑血管意外(又称脑卒中)一直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致死率和致残率很高的疾病之一。随着医学的发展和人们对脑血管意外认识的提高,脑卒中本身所导致的死亡率和致残率呈明显下降趋势,而脑卒中后的抑郁症却成为阻碍病人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恢复的重要因素,也是脑卒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病人可能会产生轻生的念头,如不及时防范,部分病人可能导致自杀的后果。国外对医院脑卒中患者的研究发现抑郁的患病率为31%~52%[1],国内卒中后伴抑郁症发病率的报道为25%~80%[2,3]。PSD不仅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导致出现种种不良的心境体验和躯体功能障碍[4],还影响患者神经及肢体活动功能的康复,且PSD患者的死亡率高于非PSD患者[5]。我们将收住院的96例PSD的发病率,分析与抑郁症的关系及CT损害部位与抑郁症的关系,抑郁症的发生、临床特点及治疗反应进行探讨,目的是提高临床医师及患者对本病的认识,为早期治疗提供更多的信息,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选择2005年3月~2009年6月在我院住院的脑卒中患者256例,其中男131例,女125例,年龄45~82岁,平均62.5岁。脑出血108例,脑梗塞148例,全部病例符合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会议诊断标准[6]。并经头颅CT或/及头部核磁(MRI)证实。发病后存活30天以上。观察1~6 月。抑郁症诊断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中抑郁病的诊断标准[7],分轻、重二型。除外昏迷、失语、智能损害和既往有脑器质性疾病者。病灶位于左半球118例,右半球105例,双半球33例;单发病灶159例,多发病灶97例;首发卒中75例,复发卒中181例。

1.2 方法

1.2.1 抑郁程度评分: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8]评分,SDS总分乘1.25得标准分,以标准分来评定,50~59分为轻度抑郁,60~69分为中度抑郁,70分以上为重度抑郁。

1.2.2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采用神经功能缺损量表(CSS)[9]评定脑血管病严重程度,0~15分为轻度,16~30分为中度,31~45分为重度。

1.2.3 按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中风评分表[10],在疾病峰期进行神经缺损评分,分析与抑郁症的关系及CT损害部位与抑郁症的关系,抑郁症的发生、临床特点及治疗反应。

1.2.4 统计学处理:采用χ2检验,t检验。

2 结果

2.1 卒中后抑郁发生率:全组256例,发生抑郁者96例,其发生率为37.5%,其中轻型45例(46.87%),中型40例(41.67%),重型11例(11.46%)。急性期发生率46例(47.91%),急性期后至6个月内发生者27例(28.12%),6个月后患抑郁症23例(23.97%)。

2.2 卒中后抑郁与卒中性质的关系:脑梗塞并发抑郁症者52例,发生率35.12%(52/148),神经缺损评 (13.4±4.2)分,脑溢血合并抑郁症者44例,发生率40.74%(44/108),神经缺损评分为(13.9±4.9)分,两者差异无显著性(P>0.05)。首发卒中者发生抑郁18例,发生率24%(18/75),复发卒中者发生抑郁78例,发生率43.09%(78/181),两者差异显著 (P

2.3 卒中后抑郁与CT损害部位:左大脑半球62例,占52.54%(62/118)。右大脑半球34例,占32.38%(34/105)。左额叶及左基底节区42例,右额叶及右基底节区28例, P值

2.4 治疗:将96例卒中后抑郁患者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在抑郁程度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比较无明显差别(见表1),(P>0.05)。对照组给予神经内科药物治疗,治疗组在上述治疗方法基础上,加用氟西汀20mg/d,连续8周。在治疗后4周和8周再进行抑郁程度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定 (见表2)。运用轶和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

3 结果

在对照组, 治疗4周和8周后抑郁程度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入院时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在治疗组,氟西汀治疗4周后,抑郁程度减轻(P

4 讨论

脑卒中抑郁症是脑卒中患者的常见并发症, ,多数研究认为,抑郁常出现于卒中急性期,但也可发生于卒中后1~2年,关于卒中后抑郁症的发生机制还尚未十分明确[11],多数学者认为[12]与社会心理因素和神经生物学因素有关。有专家认为脑低灌注与卒中后抑郁的严重程度有密切关系。其中左侧额叶和基底节区损伤的患者卒中后抑郁症发生率 高, 是由于大脑损伤的不对称性对卒中后抑郁症的发生有直接影响。左侧卒中同右侧相比,可以引起相对较轻的5-羟色胺能和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的破坏,从而导致了两种神经能的降低,从而引起抑郁。卒中后抑郁在脑梗塞或脑溢血患者中发病率无明显差别(P>0.05),同时卒中后抑郁症的发生有它的外在因素,它与卒中前个人因素、社会因素及脑卒中导致的社会、情感、智能障碍和既往有脑卒中、抑郁症史密切相关,而与年龄、性别、人种、社会阶层无关。由于各种原因,急性期躯体功能无显著改善,在慢性期,患者负性心理反应日渐突出,这是发生抑郁的第二个高峰期,一般在3个月以后,尤其是多次复发或长期恢复不良是抑郁的重要致患因素。本组6个月后仍表现抑郁者多属多病灶、复发病例,CT表现为多次、多发病灶者占43.09%(78/181),表明多次脑卒中复发对患者心理影响可能有负性累加作用。抑郁症的出现对于神经功能缺损的恢复或生活状况的改善均不利,因此要重视对抑郁症的预防和治疗,住院期间发现患者有抑郁倾向、焦虑或淡漠等负性情绪时,要及时给予心理干预[13]及药物治疗。氟西汀是一种新型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类抗抑郁药,可以有效地改善或消除卒中后抑郁症状,使患者树立康复的信心,因此PSD患者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可减少卒中后的致残率及死亡率,使患者早日回到家庭与社会当中。

参考文献

[1] Kauhanen ML,Korpelainen JT,Hiltunen P,et al.Poststroke depression correlates with cognitive imoairment and neurological deficits[J].Stroke,1999;30(22):1875-80

[2] 周盛年,于会艳,刘黎青,等.脑卒中后抑郁[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4;17(3):154

[3] 许南艳,江先娣.脑卒中后抑郁状态的随访研究[J].现代康复,2000;3(9):1330-1

[4] 蔡焯基.抑郁症-基础与临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120-5

[5] House A,Knapp P,Bamford J,et al.Mortality at 12 and 24 months after stroke may be associated with depressive symptoms at 1 month[J].Stroke,2001;32(6):696-701

[6] 中华医学会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血管疾病分类诊断要点.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376-379

[7] 中华医学会全国精神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第三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87-100

[8] 王向东,王希林,马 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91-253

[9] 孟家眉.对脑卒中临床研究工作的建议[J].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88,21(1):57

[10] Wityk RJ,Pessin Ms,Kaplan RF,et al.Serial assessment of acute stroke using NIH stroke scale.Stroke,1994,25(2):362

[11] 刘胡园,朱仁祥.卒中后抑郁与神经功能关系的研究.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4,21(2):183

[12] 赵康仁,韩泰然.卒中后抑郁[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2;15(1):60

第2篇:神经病学和神经内科差别范文

脑梗死是指各种原因所致的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出现相应神经功能缺损[1]。我院采用自由基清除剂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07年5月至2008年5月我院神经内科的急性脑梗死病人128例为研究对象,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通过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2],并均经头CT或MRI确诊。并符合以下入选标准:临床为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首次发病或既往发病的肢体瘫痪后遗症不影响神经功能评分的再次发病;18~80 岁的住院病人,性别不限;起病48 h以内;无全身严重并发症;头颅CT排除脑出血。除外过敏体质、血液病、严重心肝肺肾功能不全及严重精神疾病及痴呆者。将128例病人用抽签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4例。治疗组64 例中,男35例,女29例,年龄49~78 岁,平均(66.1±5.2)岁,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29.22±7.24。对照组64例中,男40例,女24 例,年龄51~79 岁平均(68.7±4.4) 岁,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29.76±7.68。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病情分度、既往史及伴发病情况、实验室检查方面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对所有入选病例随访3 个月。

1.2 治疗方法 两组基础治疗相同,给予阿司匹林片每天100 mg口服,脉络宁注射液20 mL加0.9%氯化钠250 mL静脉滴注,每日1 次,连续14 d;同时,根据病情使用降血压、降血糖药和脱水剂,保持水电解质平衡。治疗组在以上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注射液30 mg加0.9%氯化钠250 mL静脉滴注,每日2 次,连续治疗14 d;对照组加用胞二磷胆碱注射液0.75 g加5%葡萄糖250 mL静脉滴注,每天1 次,连续治疗14 d。

1.3 临床疗效判断

1.3.1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根据第四次脑血管病会议通过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2]379-383,在治疗前及后3 、7 、14 d各评分1 次。14 d时疗效按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分值减少及评定时病残状态综合评定[2]379-383。基本痊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DS)降低90%以上,病残程度0级;显著进步:NDS 减少46%~89%,病残程度1~3级;有效:NDS减少18%~45%;无效:NDS减少不足17%,卧床病例,病残5 级以上。总有效率为(基本痊愈+显著进步+有效)。

1.3.2 日常生活活动(ADL)评定用Barthel指数(BI)记分法[3]评定治疗前、治疗21 d后、治疗3 个月后的生活质量。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采用u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P<0.01为差异有高度显著性。

1.5 副作用 两组在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4 d各检测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治疗期间密切观察并记录各种副作用。

2 结

2.1 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 见表1。表1 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注:*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与对照组比较有高度显著差异,P<0.01

2.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组 注:对照组比较P<0.01;两组总有效率比较χ2=7.385,P=0.007

2.3 两组BI指数评分 见表3。表3 两组BI指数评分比较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4 副作用 治疗组有2例、对照组1 例谷丙转氨酶略增高,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余无异常发现。

3 讨

急性脑梗死病灶由中心坏死区及周围缺血半暗带组成。如果能在短时间内迅速恢复缺血半暗带血流,该区脑组织损伤是可逆的,神经细胞仍可存活并恢复功能[1]。但是此可逆性是有时间限制的,脑缺血超早期治疗时间一般不超过6 h[2]。临床上能在治疗时间窗内入院接受治疗的患者非常少。如果脑血流再通超过时间窗,脑损伤可继续加剧,甚至产生再灌注损伤。目前认为,再灌注损伤主要是通过引起自由基过度产生及“瀑布式”连锁反应等一系列变化,导致神经细胞损伤[3]。

依达拉奉是一种新型自由基清除剂,具有保护脑神经,抑制由脑梗死灶的血流量减少和水溶性及脂溶性自由基引起的脂质过氧化的作用[4];可以防止脑血管内皮细胞受损,抑制缺血性脑水肿,改善神经功能[5]。本研究结果显示,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率为90.62%,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能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提高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90 d时治疗组改善生活质量远优于对照组(P<0.01)。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表明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不仅可以改善近期临床效果,而且可以改善远期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药物,可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贾建平.神经病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75-177.

[2] 王新德.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及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3.

[3] Hacke W,Biuhmki E,Steiner T,et al.Dichotomized ellicacy end points and plobal end point analysis to the ESASS in tention to treat date set[J].Stroke,1998,29:2037-2075.

第3篇:神经病学和神经内科差别范文

南方医科大学附属郑州人民医院 神经内科一病区,河南郑州 450003

[摘要] 目的 研究急性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产生的危险因素,及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通过头颅磁共振检查,将患者为A组急性脑梗死组和B组非急性脑梗死组,比较两组间危险因素的差别,并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态。 结果 男性、吸烟史、空腹血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在两组间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脑梗死组不稳定斑块检出率高于对照组(P=0.013)。结论 男性、吸烟史、空腹血糖值较高为急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此外,急性脑梗死患者不稳定斑块检出比率增高。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型斑块;危险因素;脑梗死

[中图分类号] R743.3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4(a)-0056-02

心脑血管疾病成为人类死亡的首要原因,其中脑梗死因其高致残率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存在直接关系[1]。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及管腔狭窄情况与脑梗死有明显的相关性[2]。通过颈部血管彩超可判断颈部血管斑块的性质及管腔狭窄程度,其操作简单、价格低廉,越来越受到临床的重视。为研究急性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产生的危险因素,及两者之间的相关性,该研究2012年12月—2013年8月通过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之间的关系,提出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危险因素,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该院住院的97例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并完善相关生化指标检测,排除近期存在感染、严重肝肾功能异常、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及处于应激状况的患者。共收集97例,其中急性脑梗死组44例,平均年龄(62.88±11.957)岁,男33例,女11例;非急性脑梗死组53例,平均年龄(64.94±11.631)岁,男18例,女35例。

1.2研究方法

①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冠心病、吸烟、饮酒)通过病历资料获得。生化指标通过实验室检查获得,每例患者均进行3.0T头颅磁共振(MRI)检查,根据弥散像(DWI)结果有无急性梗死病灶,分为急性脑梗死组(A组)和非急性脑梗死组(B组)。

②所有患者均进行颈部血管超声检查,检查血管包括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锁骨下动脉、椎动脉,观察血管内膜、管腔内有无斑块,及斑块的性质。将不规则、不均回声、低回声斑块、混合回声斑块定义为不稳定斑块。

1.3统计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分析软件,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取Mann Whitney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结果

2.1急性脑梗死组危险因素分析

急性脑梗死组男性患者比例为75%,明显高于非急性脑梗死组(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见表1。此外,急性脑梗死组吸烟患者比例(50%)明显高于非急性脑梗死组(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从表2中可以看出,急性脑梗死组的空腹血糖值、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值明显高于非急性脑梗死组(P值分别为0.037,0.021),此外,急性脑梗死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值明显低于非急性脑梗死组(P=0.0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征

急性脑梗死组患者44例,通过颈部血管彩超检出不稳定斑块为36例,检出率为81.8%,非急性脑梗死组患者共53例,不稳定斑块共检出31例,检出率为58.5%,两组间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见表3。

3讨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之间存在密切关系,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明显增高[3]。有研究提出[4-5],急性脑梗死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炎性标记物Hs-CRP和IL-6数值明显升高,且与年龄和高血压之间明显相关。血清Hs-CRP可以反映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严重程度。此外,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位置、性质与脑梗死具有明显相关性,低回声、易出血、变化快、体积短期内增加的不稳定性斑块引发脑梗死的危险性最高[6]。吸烟、高血糖可加重颈动脉粥样硬化,从而增加发生脑梗死的危险。HDL为动脉粥样硬化的保护性因素,可加速肝脏内胆固醇代谢。

该研究发现男性、吸烟史患者较易发生脑梗死,既往研究结果指出男性患者吸烟率明显高于女性[7],吸烟易导致不稳定斑块的产生[8],因此男性患者更易产生不稳定型斑块,从而产生急性脑梗死。此外,急性脑梗死患者组空腹血糖值、Hs-CRP明显高于非急性脑梗死组,提示空腹血糖值高为急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且炎性因子的升高与急性脑梗死相关,验证既往研究结果。该次结果指出非急性脑梗死组的HDL值明显高于急性脑梗死组,验证HDL为动脉粥样硬化的保护性因素之一。急性脑梗死组不稳定型斑块检出率为81.8%,明显高于非急性脑梗死组患者组(58.5%),进一步验证不稳定型斑块为急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之一。

综上,颈动脉超声对颈动脉斑块的检出,预防急性脑梗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男性、吸烟史、高血糖患者更易发生脑梗死,因此,通过颈动脉超声检查,配合危险因素筛查,极大推进脑梗死筛查、防治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1]王志晔,张作念,顾伟,等.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总磷脂和低密度脂蛋白水平的改变及其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J].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9,22(5):368-370.

[2]华扬,郑宇,凌晨,等. 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与颈动脉狭窄和缺血性卒中的相关性[J].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2004,1(2):69-72.

[3]唐奇. 颈部血管彩超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评价[J]. 中国实用医药,2009,4(9):13-14.

[4]张俊华,苏建华. 急性脑梗死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相关因素临床观察[J]. 长治医学院学报,2012,26(1):27-29.

[5]温慧军,杨金锁,张建军. 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血液炎症因子水平的关系[J].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12,25(1):54-56.

[6]董秦川,张勇.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J]. 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12,26(1):83-85.

[7]Ansari R, Khosravi A, Bahonar A, et al. Risk factors of atherosclerosis in male smokers, passive smokers, and hypertensive nonsmokers in central Iran[J]. ARYA Atheroscler,2012,8(2):90-95.

第4篇:神经病学和神经内科差别范文

[关键词] 东莞外来务工人员;脑卒中;危险因素;预警信号知识水平

[中图分类号] R743.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4)13-58-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epidemiological status of knowledge level of Dongguan migrant workers regarding risk factors and early warning signals of cerebral apoplexy. Methods According to multistage random sampling principle, simple cluster sampling was applied to randomly select 10,000 migrant workers based on the quota allocation of the amount of migrant workers. Knowledge of cerebral apoplexy,risk factors, early warning signals,knowledge sources and general demographic information were investigated. Results Cognitive status of Dongguan migrant workers regarding knowledge of cerebral apoplexy,risk factors and early warning signals was showed that: Cognitive status was the highest for the knowledge of cerebral apoplexy,and the lowest for early warning signals.The knowledge sources were mainly from relatives, friends,and TV,but the sources of newspapers and magazines,internet,school education,doctors and books were extremely deficient. Conclusion Paths for Dongguan migrant workers to acquire knowledge in risk factors and early warning signals of cerebral apoplexy are few, and related medical knowledge level is low. Therefore,a complete range of publicity should be strengthened,so as to enhance the health level of the migrant workers and alleviate their life burdens.

[Key words] Dongguan migrant workers;Cerebral apoplexy;Risk factors;Knowledge level of early warning signals

脑卒中作为神经系统疾病,其发病率、致残率高,复发率及死亡率频率维持高频状态,成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一种常见病,并且发病率年龄日趋年轻化。现代流行病学研究证明:在中国大陆,每年新发脑卒中有150万~200万的病例,年发病率为116/10万~219/10万,年死亡率为58/10万~142/10万,占人口死因的第二位,在不少城市中已占首位,存活的卒中患者中约3/4留有不同程度的残疾。这种后遗症严重影响患群的生活质量,降低患群的健康状况,不仅给家庭带来压力,也给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1]。脑卒中包括出血性和缺血性,尽管其症状和体征因病变发生的性质、部位、面积不同而有差别,甚至差别巨大,但是基本预警信号诸如一侧肢体僵硬、麻木,头痛不止,视觉模糊,昏厥,呕吐等发病现象,又容易被患群忽视为其他普通急症,认识不清也认识不足自己得的就是脑卒中,拖延就诊而错过最佳治疗时机。据北京地区观察数据显示,全市大中小型医院,及时收治的脑卒中患者几乎为零。24h可观察的北京大医院统计数据表明,6h内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到诊率只有50%,其他都因延误送治而出现生命危险,造成一个个家庭的遗憾。武汉城区统计数据表明,急性脑卒中患者发病后3h内送治的仅占34%。给家庭造成遗憾的最重要的根本原因就是脑卒中基本知识的普及存在缺位,人们主动学习、主动关心的程度不够,缺乏早期症状的识别能力,淡薄急救治疗的意识[2]。本研究通过全面了解东莞外来务工人员脑卒中危险因素、预警信号知识水平现况,并了解其信息来源,为今后在东莞外来务工人员中有针对性地开展脑卒中知识宣传教育工作准备科学根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我们选择东莞外来务工人员比较密集的厚街镇、大朗镇和长安镇三个镇区的不同企业(包括建筑工地、服务行业、工厂等)年龄18~50岁,在东莞工作3个月以上且为外地户口的部分外来务工人员。

1.2 研究方法

按照多阶段随机抽样原则,采用单纯整群抽样的方法,在东莞市外来务工人员比较密集厚街镇、大朗镇和长安镇为的镇区不同企业中进行抽样。将每个镇区中运营超过3个月以上的建筑工地、酒店、工厂分别进行编号,随机抽取企业,按外来务工人员数量按额分配名额随机抽取10 000名外来务工人员。

1.3 调查内容

调查的表格设计参照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表格框架,其调查问卷内容依据中国国情自行设计,涵盖4个方面:(1)脑卒中基本常识。主要以调查形式普及脑卒中的发生部位、危险因素及预警信号知识:发生部位包含心、眼、脑、肢体4个选项;危险因素包含精神压迫症、吸烟过度、过度肥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高血压病、高血脂症、脑动脉硬化、糖尿病、高盐高脂饮食、缺乏锻炼、酗酒、遗传、感染、心脏病、口服避孕药共15选项;预警信号包含肢体麻痹,视物模糊、单眼失明,说话不灵、饮水呛咳,剧烈头痛,理解力下降,昏厥,肢体麻木,站立行走不稳,恶心、眩晕、呕吐共9个选项,附有干扰预警信号1项:胸闷、憋气、心慌。(2)脑卒中知识获取渠道。包括亲朋、电视、报纸杂志、网络、学校教育、医生、书籍共7项。(3)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如年龄(本调查根据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对年龄的最新划分标准,将44岁以下人群定义为青年人群,将45~59岁为中年人,60~74岁为年轻老年人)、性别、婚姻(已婚、未婚、其他)、教育程度(根据常规制定方法将小学文化程度及以下定义为初等,将初中及高中、中专文化程度定义为中等,将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定义为高等)、职业、月财政收入共6个选项。(4)调查对象本人及家属遗传病史。填写方式以“是”或“否”填写。

1.4 调查方法

调查员为经过统一培训的神经内科医生,按统一指导语和实施步骤,以100人为单位进行问卷调查。采用现场发放、现场回收的方式,调查表收回后进行检查,剔除无效调查表。

1.5 统计学分析

采集来的原始数据核对无误后,采用Visum Foxpro 6.0软件系统建立相关数据库,运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终结性分析。一般材料采用描述性分析,计量资料均以()表示,计数资料组问采用单向方差分析,全部数据检验均采用双侧检验,多变量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P

2 结果

2.1 认知状况

经过调查,东莞外来务工人员对于脑卒中知识、危险因素、预警信号的认知状况见表1。其中对于脑卒中知识的认知最高,预警信号的认知最低。见表1。

2.2 应对方式状况

东莞外来务工人员脑卒中知识获得渠道主要为亲朋的口碑与电视的广告,而更为广泛的渠道如报纸杂志书籍基本不看、网络主打游戏、学校教育程度不高、不愿与医生打交道,对脑卒中的基本知识了解相对不多。见表2。

3 讨论

全世界比较起来,我国脑卒中有两个比较大的特点:一是欧美发病率都在降低,而我国还在持续上升;二是复发率排在全世界较高位置。原因可能是目前我国脑卒中的基本知识普及不到位,患者群没有预防常识,一般性医院治疗水平有限,缺乏应有的治疗方案和经验,特别是专业医生对此新业务培训不到位,认识不足,使得我国脑卒中的防治总体水平偏低。

现代流行病学发现,公众接受了良好的脑卒中知识教育,大脑中充分予以重视,就可以做好预防措施,增强对自身健康的关注,进而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在争取时间及时送治的情况下,死亡率和致残率也得以大大降低 [3]。进入21世纪,各国脑血管病专家依据临床和动物实验得出的数据提出,80%左右的缺血性脑卒中应进行超早期治疗,这样才能赢得治疗时间,才能增加疗效、减少致残率。而国内很多地区脑卒中的知识普及还没有覆盖到位,处于脑卒中只是真空阶段,许多脑卒中病人无法意识到中风危险因素、预警信号,即使发病了也会误判导致延误入院治疗的黄金时间。这就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治疗与预防要并重,特别是综合预防,医疗管理行政部门要予以高度重视,投入相当力量,加大教育力度,及时迅速推广普及脑卒中基本知识,确保每一位公众都了解脑卒中的基本情况。相信通过广泛开展健康教育,公众对脑卒中的基本知识具备,早期识别能力增强,急救意识得到培养,在全社会建立和健全了脑卒中的急救网络情况下,就会及时判清脑卒中的发病情况,及时送诊,微博患者争取活命时间,这样脑卒中的致残率和致死率就会大大降低[4-5]。

随着全世界对脑卒中的发病危险因素的广泛研究与交流,基本形成共识,包括如高龄、性别、镰状细胞病、家族史、种族、气候、纤维肌性发育不良和卒中家族史等不可干预的危险因素,此外还有如心脏病、糖尿病、颈动脉狭窄、感染、酗酒、TIA、高血压、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可控制的危险因素也日益成为脑卒中发病的诱因。控制卒中危险因素,是脑卒中一级预防和预防卒中复发的关键[6]。近年来,国内外努力的结果表明:对公众及时宣传普及脑卒中基本知识,帮助公众及时辨清脑卒中的表征,是降低脑卒中发病率,杜绝致残率、死亡率的根本措施[7-8]。美国、法国、巴西、墨西哥、印度等学者先后都进行过脑血管病公众知识水平调查,并探讨各种宣传手段的效果[9-12];2004年郭伟等[13]在我国青岛市市区居民中行中风危险因素、预警信号知识水平调查,结果显示即使在经济比较发达和文化素质相对较高的青岛市区居民中,中风危险因和预警信号知识水平仍较低,由此推测,在我国经济比较落后和文化素质比较低的地区的人群如工人、农民,他们的中风危险因和预警信号知识水平可能更低,而目前国内暂无学者进行该方面的研究。

东莞外来务工人员700万,大多数外来务工人员缺乏卫生保健意识和知识,近期发现该人群的脑卒中的发病率较高,且患病后不能及时就诊或因经济原因不能得到最好的医治,因此,留下后遗症的较多,给家庭带来严重的负担。本文结果显示东莞外来务工人员对于脑卒中知识、危险因素、预警信号的认知状况见表1。其中对于脑卒中知识的认知最高,预警信号的认知最低。东莞外来务工人员对于脑卒中知识认知的知识来源主要为亲朋与电视,在报纸杂志、网络、学校教育、医生、书籍中的了解相对不多。

总之,我们希望通过以后针对性的宣教工作,能提高外来务工人员的脑卒中知识,尽量降低该人群卒中发病率,提高卒中治疗率,从而提高外来务工人员的健康水平和减轻他们的生活负担,具有重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因此,普及公众脑卒中基本知识是非常必要的,只有宣传到位,普及到位,我们才能构建更为有效的脑卒中公众健康教育平台。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2(1):10-16.

[2] Jones SP,Jenkinson AJ.Stroke knowledge and awareness:an integrative review of the evidence[J].Age Ageing,2010,39(1):11-22.

[3] 张爱香,韦君同.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研究进展[J].吉林医学,2010(17):2678-2681.

[4] Stroebele N,Müller-Riemenschneider F.Knowledge of risk factors,and warning signs of stroke: a systematic review from a gender perspective[J].Int J Stroke,2011,6(1):60-66.

[5] Darin B,Zahurancc MD.Stroke heath and risk education SHARE)pilet project.feasibility and need for church-based stroke health promotion in a Bi-Ethnic Community[J].Stroke,2008,39:1583.

[6] Nicol MB,Thrift AG.Knowledge of risk factors and warning signs of stroke[J].Vasc Health Risk Manag,2005,1(2):137-147.

[7] Müller-Nordhorn J,Nolte CH.Knowledge about risk factors for stroke: a population-based survey with 28090 participants[J].Stroke,2006,37(4):946-950.

[8] Das K,Mondal GP.Awareness of warning symptoms and risk factors of stroke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 and in survivors stroke[J].J Clin Neurosci,2007,14(1):12-16.

[9] Hwang SY,Zerwic JJ.Knowledge of stroke symptoms and risk factors among Korean immigrants in the United States[J].Res Nurs Health,2006,29(4):337-344.

[10 ] Neau JP,Ingrand P,Godeneche G.Awareness within the French population concerning stroke signs, symptoms,and risk factors[J].Clin Neurol Neurosurg,2009,11(8):659-664.

[11] Pontes-Neto OM,Silva GS.Stroke awareness in Brazil:alarming results in a community-based study[J].Stroke,2008,39(2):292-296.

[12] Pandian JD,Jaison A.Public awareness of warning symptoms, risk factors, and treatment of stroke in northwest India[J].Stroke,2005,36(3):644-648.

第5篇:神经病学和神经内科差别范文

关键词 淡漠症状 额颞叶痴呆 行为变异 早期诊断

中图分类号:R749.16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6-1533(2016)13-0056-03

The importance of apathy symptom for early diagnosis of behavioral variant of frontotemporal dementia: one case report

ZHAO Xiaohui1*, LIU Wei1, WU Yan2**

( 1.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Hospital, Beijing 100730, China;

2. Shanghai Mental Health Center, School of Medicine,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30, China)

ABSTRACT The frontotemporal dementia (FTD) manifests widely different symptoms in early stage, so it is often unidentified in the beginning or easily misdiagnosed as psychosis, thus its treatment will be delayed. This article described the course of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and outcome of a FTD patient, and discussed the importance of apathy symptom for early diagnosis of behavioral variant of frontotemporal dementia.

KEY WORDS apathy; frontotemporal dementia; behavioral symptoms; early diagnosis

额颞叶痴呆是早发型痴呆的常见病因,因其早期症状类似精神障碍而影像学改变较隐匿,识别率较低,但对该疾病进行早期诊断和干预可以显著改善其功能状态,延缓疾病进展。研究表明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类药物和美金刚都可能有改善作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需要谨慎使用,而胆碱酯酶抑制剂则无效或可加重症状[1]。故临床医生有必要及时了解该疾病的诊治进展,提高识别率。本文以一例经住院观察、治疗4个月后被识别并有显著疗效的行为变异型额颞叶痴呆患者为例,阐述额颞叶痴呆早期诊断的重要价值。

1 病史摘要

患者男性,45岁,因“行为紊乱2年余,猜疑、攻击行为1年,加重半月”于2015-08-22入精神专科医院住院治疗。

患者2013年起逐渐有异常举动,如半夜打通亲友的电话又不出声,到亲友的单位门口站很久,去弟弟家又不进门不说话等。2014年下半年患者无故认为楼上老伯半夜故意吵自己,用榔头砸坏其大门,经家人劝说未再纠结于此。2015年8月再次猜疑该邻居,认为他跟踪自己、吵自己,故经常上楼踢门,敲打楼上的空调架子,不听劝说。

患者既往有过痛风发作,余无殊。病前性格内向,智能好,99年硕士生毕业,从事工程师工作,工作表现优异。2009年离婚(原因不详),2010年因工作不能胜任被辞退离职。此后患者独居,生活能自理,日间外出活动,如去图书馆等,未再工作。无精神障碍及痴呆家族史。

2 诊疗过程

入院时精神检查:意识清,仪表尚整洁,接触被动,不合作,表现缄默不语,面无表情,情感淡漠,主动违拗。体格检查未见异常。血尿粪常规、生化、甲状腺功能、VitB12、梅毒血清学检查指标均正常,脑电图、核磁共振(MRI)(图1)未见异常。

入院几天后,精神检查时能引出可疑物理性幻听、片段关系及被害妄想,称:“楼上邻居弄出噪音,是针对我的”、“影响了我的生活环境”、“就是在我要睡觉的时候弄出声音让我睡不着”、“声音很轻,只有我家能听到”、“房子会震动”、“仪器弄的”等等,对象不泛化,无系统推理过程,“就觉得是他,因为看到他别扭”,追问下能简单讲述过去曾因水管破裂与该邻居有过纠纷。在病室里总体表现尚安静,少有主动言语动作,经常长时间保持不变的站姿或坐姿,个人卫生及仪表维持基本如常人,对病友、医务人员和家人均无情感表达。对检查智能的常规问题能给出正确回答,作答迟缓。韦氏智力测验:智商80分(正常范围中下水平);韦氏记忆测验:记忆商数30(重度缺损);神经精神问卷(neuropsychiatric inventory,NPI)评分16分。

拟诊“精神分裂症”,予以改良电痉挛治疗(modified 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MECT)和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约2个月(利培酮日高量6 mg,后换用舒必利日高量0.8 g),患者症状变化不大,医生查房时会反映情绪紧张,“我觉得很紧张很不安”、“我觉得脑部压力很大,人有点难过”、“医生护士的动作好像跟我有关”等等,临时予劳拉西泮片口服能缓解。并渐有上肢震颤,有时保持倾斜站姿数小时,有“磁性步态”,常站在医生必经之处望着医生,有期待表情但数问不答。换用阿利哌唑日高量10 mg,言语似有增加。行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minimum 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检查合作但迟缓,得分29(正常30分,回忆能力扣1分)

入院2.5个月时请神经内科会诊,体格检查见四肢肌力4级,双手平举明显抖动,双侧巴氏征(-),等位征(+),读片发现有双侧额颞叶萎缩,病变对称,顶叶萎缩不明显。考虑额颞叶痴呆(frontotemporal dementia,FTD)伴帕金森综合征待排,予停用阿立哌唑,改用美金刚5 mg bid,美多芭1/4片tid,缄默及刻板行为略加重。4周后改用舍曲林100 mg/d,0.5个月后患者行为开始改善,不再长时间站立,偏斜站姿很少出现,主动帮忙擦桌子、洗碗并收到规定位置,周围人聊天时偶尔插话,经常主动找护士聊两句或去活动室看电视。用舍曲林7周时交流明显改善,回答问题时语句不再简短,回答前沉默的时间明显缩短。能主动询问出院后的治疗安排并要求减少服药次数,常有愉快、急切等情感表达。自述自2009年起表达有困难,与妻子交流减少“见面都不大说话”,自觉难以应付工作及婚姻问题,心情不好时感觉邻居跟自己作对。未引出幻觉和妄想,自认既往冲动行为是不正常的表现。自觉治疗有帮助,如头晕没有了,情绪不那么烦躁了。步态稳,步幅及步速基本正常,双臂伴随动作少。指鼻(-),反击征(-),肌张力检查配合度差,钟摆试验(+)双手震颤(+)。NPI评分7分。复查MRI,仔细对照可见病变较入院时略有加重(图2)。2016-02-26出院。

3 讨论

额颞叶痴呆是一组以进行性精神行为异常、执行功能障碍和语言损害为主要特征的痴呆症候群,是额颞叶变性病(frontotemporal lobar degeneration, FTLD)的主要表现。临床表现差异很大,国际上分为3种主要临床亚型,行为变异型额颞叶痴呆型(behavioral variant of frontotemporal dementia, bvTFD)以人格和社会行为异常为主,语言障碍相对不突出;而另2种均可归于原发性进行性失语,表现为词汇理解或语法障碍,行为异常不突出。2014年发表的《额颞叶变性专家共识》中采用了国际最新的分级诊断标准,临床表现归于6大类,分别为:早期去抑制行为、早期出现冷漠和(或)迟钝、早期出现缺乏同情、早期出现刻板行为、口欲亢进和饮食习惯改变、神经心理测验表现执行功能障碍而记忆及视觉功能障碍较轻。具备6中之3则诊为“疑似bvFTD”,若同时还存在功能受损及影像学证据即可诊为“可能bvFTD”,当然也需符合排除标准[1]。新的诊断标准与1998年较严格的Neary标准相比,提高了诊断敏感度,有助于bvFTD患者早期获得诊断[2]。

本例患者起病隐匿,症状集中在行为方面,根据有限的病史信息可以明确患者在2010年工作能力下降,2012年出现不恰当的社会行为,2015年间断出现攻击、缄默和刻板行为。推测病程不止2年,患者冷漠迟钝、缺乏共情的症状可能在2009年离婚时已有出现(患者症状缓解后的自发描述证实了这部分病史)。有神经科体征。妄想短暂存在,不牢固不系统,言语表达减少但思维形式未发现明显障碍。记忆功能受损相对轻。三种抗精神病药物及MECT治疗均效果不佳,舍曲林治疗效果显著。影像学改变较轻微但局限在额叶和颞叶。符合行为变异型额颞叶痴呆(bvFTD)的国际诊断标准中“Ⅲ可能的bvFTD”。患者说话费力但语义理解、语法和命名能力衰退均不明显,MMSE检查时书写句子表现好(“今天天气很好,阳光灿烂”),故不符合FTLD的另外两型。据其少语少动的表现应与抑郁障碍鉴别,但家属未发现可疑的情绪低落和动力减退,患者也未出现过睡眠和进食的问题,症状改善后自述有焦虑抑郁体验但不持续,且入院初的异常行为和妄想均无法用抑郁障碍解释,故可排除。因病初有明确妄想和怪异冲动行为,精神分裂症诊断仍需考虑,但症状并非被动体验、系统性妄想、思维障碍等较为特异的精神病性症状,发病年龄晚,针对精神分裂症的疗法均效果不佳,故认为bvFTD是能够更加完整地解释患者全貌的诊断。

目前FTLD的治疗仍是个难题,现有治疗主要用于管理行为症状[3],疗效参差不齐。支持SSRI(帕罗西汀、舍曲林、氟伏沙明、西酞普兰)的研究较多[1,3-5]。小剂量非典型抗精神病药也有效,但因嗜睡、体重增加、锥体外系反应等不良反应,建议谨慎使用[1]。美金刚在我国共识中是推荐使用的药物[1],但近两年有些研究显示无效[3,5]。另外也有少数研究支持曲唑酮[5]、安非他明、催产素、哌甲酯等[6]。胆碱酯酶抑制剂不被推荐使用[1,3],因为FTLD患者脑内不存在胆碱能递质系统的异常,临床研究也未发现有效,还可能导致去抑制和强迫行为恶化[1,5]。

患者初诊时没有口部探索、异常、举止轻率等明显的脱抑制症状,记忆减退不突出,行为紊乱不持续。这些与过去观念中典型的额颞叶痴呆临床表现不够符合,却恰恰符合bvFTD的早期表现。国内外多项临床案例总结显示,bvFTD的早期表现中淡漠是最常见的症状:如骆雄等[7]回顾16例符合FTD的患者中有14例伴发淡漠症状;李凌等[8]总结确诊FTD的患者14例,出现频率最高的是淡漠(13例);顾小花[9]根据症状严重度评分将bvFTD分为轻度认知障碍组(bvFTD-MCI组)和痴呆组(bvFTD-DEM组),发现两组的临床症状频率差别显著,淡漠/惰性表现在MCI组明显多见(94.6%),记忆力下降和同情心丧失、言语功能障碍及非特异性精神症状则是在DEM组频率较高。国外研究也有类似发现,Shinagawa等[10]统计FTLD照料者回忆的患者最早出现的变化,频率最高的是“淡漠或无自发性社会退缩(apathy or social withdrawal of aspontaneity)”,占14.1%。我国共识中也将“早期(最初3年)出现冷漠和(或)迟钝”作为疑似bvFTD的6类症状之一。

因此,淡漠症状对于bvFTD诊断的意义虽不特异但非常敏感,精神科医生在针对淡漠表现的患者鉴别诊断时需注意考虑到bvFTD的可能性。尤其在发病年龄晚(>40~45岁),起病隐袭,病程持续进展,对抗精神病药物反应不佳,有痴呆家族史或进展性认知损害等特征都是提示可能性的线索[11]。此时尤其需要多方详细询问病史,密切观察患者言行举止,进行全套认知功能评估,与神经科医生密切合作[1,12],方能及时明确诊断,给予正确治疗,则有望使患者及其家庭显著获益。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老年神经病学组额颞叶变性专家. 额颞叶变性专家共识[J].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4, 47(5): 351-356.

[2] 盛灿, 李瑜霞, 韩璎. 行为变异型额颞叶痴呆诊断标准的进展[J]. 医学研究杂志, 2015, 44(9): 155-158.

[3] Bang J, Spina S, Miller BL. Frontotemporal dementia[J]. Lancet, 2015, 386(10004): 1672-1682.

[4] Herrmann N, Black SE, Chow T, et al. Serotonergic function and treatment of behavioral and psychological symptoms of frontotemporal dementia[J]. Am J Geriatr Psychiatry, 2012, 20(9): 789-797.

[5] Wang X, Shen Y, Chen W. Progress in frontotemporal dementia research[J]. Am J Alzheimers Dis Other Demen,2013, 28(1): 15-23.

[6] Nardell M, Tampi RR. Pharmacological treatments for frontotemporal dementias: a systematic review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J]. Am J Alzheimers Dis Other Demen, 2014, 29(2): 123-132.

[7] 骆雄, 唐牟尼, 郁俊昌, 等. 额颞叶痴呆患者的临床特征与早期诊断[J].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13, 23(1): 39-41.

[8] 李凌, 张振馨, 袁晶, 等. 额颞叶痴呆患者14例临床及影像学特点分析[J].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09, 42(11): 742-744.

[9] 顾小花. 行为异常型额颞叶痴呆的临床分析及早期诊断[D]. 南京: 南京医科大学, 2015.

[10] Shinagawa S, Ikeda M, Fukuhara R, et al. Initial symptoms in frontotemporal dementia and semantic dementia compared with Alzheimer’s disease[J]. Dement Geriatr Cogn Disord, 2006, 21(2): 74-80.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