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探究式教学的问题范文

探究式教学的问题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探究式教学的问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探究式教学的问题

第1篇:探究式教学的问题范文

    1.教学探究的目标不明确有些老师为了过分追求“探究”二字,再加上其可能自身专业知识不是很扎实,导致对教学目标不能准确把握,变成为了探究而探究,授课没有重点,讲解知识少且浮夸,缺乏对知识的整体把握,对学生的知识把握起不到很好的引导作用。2.对学生指导不够政治课堂上,老师只注重自己讲解课程而忽略了对学生出现问题的解答,导致二者缺其一,未能把探究式教学与课堂知识掌握结合起来,从而对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阻碍作用。

    二、高中政治探究式教学存在问题的解决策略

    1.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凸显学生主体地位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老师可以设计一个简单的活动,比如老师可以要求一位学生在上政治课前进行时事讲解,大家参与讨论,表现优异者给予平时成绩的奖励。这样就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会关注时事政治,百家争鸣,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可以要求学生准备预习本,将预习本与笔记本对照,找出问题,分小组讨论,最后班级解答,所有这些都能使学生们参与到教学中,并且成为探究式教学的主体。2.认真备课,对教学内容进行层次划分高中政治内容理论性强,而且内容较多,尤其会有当前时事内容,因此老师备课的时候,一定要将课本中的知识和当下时事联系起来,比如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如新农村建设、拉动内需,减少出口、社会最低保障改善等问题,不仅能使学生学习课堂知识,更是拓宽了视野,使学生不再是书生,而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智者。3.多元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乐趣教师可以通过幽默诙谐的语言激发学生学习的乐趣,教师既是艺术家,也是教育家,只有艺术化的教学,才能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会知识。除此之外,老师也可以使用漫画的形式描绘政治生活,通过一些简单的画面折射人生哲理。漫画是每个人小时候的记忆,有趣且幽默,通过漫画授课,可以使枯燥的政治内容变得生动有趣且具体,首先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去看,其次可以通过回答奖励的政策,调动学生积极思考,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这样一幅简单的漫画:环境是在一望无际的沙漠中,图画一中的人说“:我还有半杯水,我一定可以活着出去。”图画二中的人说:“我只有半杯水了,我一定会死在沙漠中。”同样是半杯水,不同的人有不同感悟,不同的人对待事物的想法不同。

第2篇:探究式教学的问题范文

【摘 要】因探究式教学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而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推行的课堂教学方式。在课程改革走过了13年的今天,这种新的教学方式已为我们所熟知,甚至已经真正走进我们农村高中的一线课堂。同时,根据我们在一线教学的经历,结合问卷调查和与教师学生座谈,也发现其中还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给探究式教学的实施带来阻力,结合多年生物教学的经验和在实践中不断的反思,通过加强自身内部条件、借鉴专家的思想,我们因地制宜地克服了这些阻力,为探究式教学在农村高中生物课堂中顺利实施贡献一份力量。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农村高中;生物教学

当前社会发展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这个新的时代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要求劳动者具有一定的知识和技能,还要求每一位劳动者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能不能培养出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人才,是这个时代赋予教育的使命。

探究式教学的指导思想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觉地、主动地探索,掌握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研究客观事物的属性,发现事物发展的起因和事物内部的联系,从中找出规律,形成自己的概念。可见,在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了加强,符合当前人才培养方向。这也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推行这种教学方式的原因。

自2001年6月,国务院召开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以来,新一轮课程改革已走过了13年的时间。改革所取得的效果在教育的各个层面上日益显露,在课堂教学方面最大的成果莫过于让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深入人心。即使我们这些基层农村中学的老师们也明显的感受到,探究式教学方式已经从最初在公开课,优质课上拿出来装装门面,到现在已经一步步渗透进了我们农村高中的一线课堂。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生物实验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活动,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重视和改进生物教学是落实素质教育、推行课改的有效途径。理论上,作为一名生物教师,由于学科本身对教师素养的要求,更应该积极倡导探究式教学。但通过我们对一线教学工作的长期观察、调研、总结,发现目前农村高中的生物课堂在探究式教学实施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1. 探究式教学的初衷偏离了课程改革的目的 我们在问卷调查是发现,在全面推行探究式教学过程中农村高中一线教师最担心的问题是:会不会使学生出现“高能低分”现象,难以应对当前的升学检测,失去社会效益。面对各种困难和上级的要求,部分老师选择了放弃。即使是已经采用探究式教学方式的教师也是想通过这种方式达到给学生增分的目的。这种只以增分为目的的课堂很容易回到传统教学的老路上。

作为一线生物教师,我们也能够切身理解这些同事们的做法。教育受到社会发展的规约和影响,有什么样的教育环境就会催生什么类型的教育。教育就像根植于社会这个大地上的一颗大树,为了生存,它必须适应社会土壤的特点,而它的生存又对社会土壤的改造起着特定的作用。农村高中的学生和家长往往把升学当成他们人生的唯一出路,学生的学习成绩所承载的往往是一个家庭的未来。各地的教育主管部门也一直把升学率和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校和教师的主要手段。考试成绩好,学校就成为“名校”优质生源蜂拥而至,学校越办越好,领导对“名校”也刮目相看,利益分配也向名校倾斜。所以说是这个社会将我们的老师和学生推向的“应试教育”一点都不为过。但这一切不能成为我们放弃这种优秀教学方式的理由。

一方面,我们的社会正处在转型的关键时期,任何一项教育改革项目的提出都不是与时代背景无关的设计,而是与社会变革的主题紧密相连。教育不能安享传统教育的宁静和成就,而要勇敢去面对现实环境的复杂、涌动和多元,要激发自身内部尝试摆脱困境的一种变革力量。随着社会转型的深入,人们对教育的认识,政府对教育的政策都在发生着变化,我们培养学生的方式也必然要随之发生变化。

另一方面,从我们生物学科的发展历史来看,凡是在生物学发展中起到关键性作用的成果,无不是在许多科学前辈们反复探究中取得。例如:高中人教版必修教材《关于酶本质的探索》、《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植物生长素的发现》等内容中充满了科学探究的思想。无论是因为新课程标准对高中生物教学提出的新要求,还是以培养真正的生物人才为目的,传统教学的弊端日益显现,而探究式教学的“合作”与 “探究”是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满足新课程的教学要求,正适用于高中生物教学。

2. 对单一模式的不认同导致对探究式教学方式的全盘否定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于2004年在全国各省市逐步推行以来,全国各地各种探究式教学模式纷纷涌现,数不胜数。尤其在杜郎口、兖州一中高效课堂模式出现之后,全国各地的学校纷纷前来学习,回去推广。再到后来各地名校纷纷创立自己的教学模式,一时间各种“探究式教学模式” 粉墨登场,如旋风般把原本应该和风细雨的基础教育课堂吹得沸沸扬扬。各地对“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研究,对新课标的贯彻实施起到重要作用。个别地区在课改初期本着“矫枉需先过正”的思想强制推行某一种教学模式,对探究式教学方式的推广也起到实实在在的推动作用。但随着推行的深入,一个学校,甚至一个地区的每一堂课只用一种模式的弊端日益显现。很多教育理念先进的地区已经对这种做法做出纠正。但农村高中的许多教师虽然也意识到这种做法的弊端,但没有去思考如何改进,而是直接将探究式教学全盘否定。这种“因噎废食”的行为虽然看似荒唐,但在农村高中的教师中普遍存在。

一种优秀的课堂模式的确会让很多课堂问题得到解决,但它也绝对不可能适用于所有科目,所有课堂。尤其是将课堂的每一环节规定了严格的时间,这显然不科学。到底探究式课堂到底需不需模式?

(1)韩立福老师的观点要从依靠模式到超越模式,有一些教师经常用“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这句话来给自己否定模式找依据,其实这是一句教学境界达到一定高度后,才能使用的话。目前,对于一些教师没有跳出单一化的“新授课”课型,在这种课上,教师没有学会智慧导学,学生也没有学会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此时,引用类似“教无定法”之类的话就不太适用。如果真正想要达到“教无定法”的教学境界,一般而言,必须经历以下五步:第一是依靠模式,实现教学方式转型,将“教”的课堂转向“学”的课堂;第二,依靠模式,实现角色转型,指导学生学会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教师要与学生同步,学会智慧导学;第三,依靠模式,规范教与学的行为,提高教学质量和课堂教学品位,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第四,超越模式,达到“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境界;第五,不再依赖模式,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

(2)王敏勤老师的观点不是不需要模式,而是需要更多的模式。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和教学原则指导下相对稳定的教学结构和基本框架,是课改理念的基本载体,任何新的教学思想教学原则都要通过课堂教学模式来落实,所以有些专家说:改到深处是模式。

但如何既能体现不同学科的教学特点和不同教师的教学风格,又做到既规范又灵活;既对广大教师有基本的要求,又不限制教师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使每个教师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王敏勤老师提出学校可以通过三级建模的方式逐步做到:一校一模,一科多模,一模多法。就是一所学校在一定教学理念的支撑下,根据本校实际建立大致的教学要求和框架。每个学科在学校模式的框架下,根据本学科实际课型分类,建立适合不同课型的教学模式。每位教师根据个人教学的风格和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综合上述两种观点,都是在有模式的基础上构建的。可能在实施过程中还会遇到很多新的问题,但我们应该学会自主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武断的否定。

3. 认为农村高中条件差不适合开展探究式教学 在我们调查问卷中,很多生物教师认为学校多媒体教室少、生物实验室不完备,图书室资料少并且陈旧,网络设备不足等条件限制了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很多外出学习的内容在我们这里没有条件实施,于是放弃了探究式教学。

从我们当地农村高中的教学设备来看,确实普遍较差,而且还存在着不少问题,急需加以改善。一是教室里多媒体普及率不高,条件较好的学校也只是提供十几间多媒体公共教室,不能满足全校学生使用,经常出现老师把课件准备好了,最终没有找到多媒体教室。 二是实验室的设备条件差,使用率较低。大多数农村高中均有专门的生物实验室,实验室中购置了演示试验、学生试验的器材、挂图、标本、模型等等。但是,种种原因造成教学设备不配套,实验室缺乏专业人员的管理,导致实验课最多教师做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基本无法实现。三是设有图书室,但藏书量严重不足。除订购为数不多的报刊外,教育理论书籍、各科教学的实用书籍很少,学生用书方面则更少。包括陈旧的书籍,本地农村高中的生均藏书不足3册。学生要想查阅资料基本是不能实现的。四是上网设备严重不足,学校机房只能保证高一学生每周一节的信息技术课,不能满足让学生上网查阅资料的要求。另外,为防止学生沉迷网络,无线网络不会对学生开放,手机等上网设备也是学校严令禁止学生携带的。总之,在我们当地农村高中上学的学生与网络世界基本上是完全隔离的,没有通过网络查阅资料、解决问题的可能。

在没有这些基础设施的保证下开展探究式教学的确会让我们遇到很多困难,但是生物属于自然科学,我们研究的问题,实验的材料都与大自然紧密相关。可开发的课程资源也不是城市高中所能比的,再加上我们的学生实践经验丰富,只要教师合理引导,精心准备完全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但这要求我们设计教学活动要从学校及学生实际出发,要因陋就简、因地制宜,不能盲目照搬一些城市教师的优秀教学方案。教师要精心选好适合学生家庭完成课题,在教师的要求下,利用家庭中常用的一些生活用品和农村特有的生物资源来完成探究实验,事后让学生汇报探究结果或交流心得体会,照样能收到良好效果。如:在“证明顶端优势是由顶芽产生生长素引起的”试验中,只需要在棉花打尖的季节,给学生分发生长素类似物溶液,让学生放假回家时自行完成,一样能达到实验要求的目的,达到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效果。所以,只要充分发掘学生身边的生物教材,因陋就简、因地制宜,自找器材,自创情景,不等、不靠,结合本地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出那些能激发和保持学生兴趣的探究课题,基本可以弥补我们的劣势。

4. 班级人数多,课时紧张给探究式教学带来困难 探究式教学由于其开放性与拓展性的特点,也给这种教学方法带来了先天性的不足。

首先,当地农村高中班级人数,学生层次差异大,在探究性式课堂上能得到展示机会的学生比例少,尤其成绩差的学生更难得到展示机会,导致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下降。

其次,根据平时的教学体会,探究性教学往往需要更多的时间,结合高中教学实际情况,生物课课时数少,课程进度紧张,尤其文理分科之前。如果节节课都用探究式教学肯定完不成教学任务。

克服上述两点问题,对我们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做好展示记录,调配展示机会。 面对人数多、差异性严重的学生群,教师在进行探究性教学时要全面关注课堂上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情况,做好记录。对参与度不高的学生要适时调动他们的情绪,可以选择一些较为基础的知识点引导探究能力较弱的同学进行探究的工作,维持他们参与课堂的热情。

(2)有选择性的进行探究性学习。 在教学内容较多的情况下,可以有选择性地对相对重要并且适合探究的内容进行探究性教学。例如人教版必修1的《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章节,内容比较重要,而且期中内容例如《酶的特性》、《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等适合开展探究性教学,完全可以详细进行探究,而对类似必修 1的《细胞的生命历程》和必修2《人类遗传病》这样的章节,可以进行简短讲课, 因为内容比较简单,而且书上的知识点都很明确,没必要花太多的时间进行探究。

综上所述,探究式教学在农村高中课堂的实施需要教育政策、社会家庭观念的支持,需要小班化教学,对于生物教学还需要更多的用于教育基础设施和实验的资金投入和需要充足的课时保障。我们农村高中这些外部条件可能都得不到保障,而且这种现状还将会存在很长一段时间,但社会的发展不会等待我们,知识经济对劳动者的要求变化不会等待我们,我们只能从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做起,从精心准备课堂教学做起,在实践中不断的尝试和总结,让学生亲历思考和探究的过程,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叶澜.教育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96

[2] 凡勇昆,邬志辉.社会转型背景下农村教育发展新走向.中国教育学刊,2014(5):28-32.

第3篇:探究式教学的问题范文

    论文关键词:探究目标;探究问题;学习环境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如何实施探究教学是我们在日常教学中谈论最多的话题。作为教师,我们的最大愿望是切实可行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在最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边学习、边应用,边上课、边积累,在反思、议论、总结中,纠正了许许多多的问题。例如,探究目标不明确,问题设置不恰当;为了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因时间关系,没法顾及学生的具体体验,急于告诉学生结论;课堂探究活动偏离了教学主题,教师无法控制;课堂过于呆板,教师竭力引导学生往预先设计好的探索步骤上走等等。

    结合我们自身的教学实际情况,在不断的反思和改进中,我们渐渐进入情景引导、问题探究式教学这一领域。

    所谓情境引导、问题探究,就是积极为学生创设探究学习的情境,以问题为依托,激发学生的探究学习热情,在探究中学习,在学习中探究。

    一、制定清晰的探究目标

    探究目标决定了探究教学的活动走向,要实现有效的探究教学,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指向探究目标。探究目标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明确的方向,如果探究活动指向明确,具体目标就会不断被达成,学生就会从内心滋生出成就感,这将转化为学生的内部兴趣和动力,激发学生不断探索,促进探究教学的有效展开。

    那么,如何确定探究目标呢?探究目标的制定要依据探究的内容和学生的学习准备、学习特点。

    首先,教师要根据探究内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作用、所处的位置,以及这部分内容可以培养学生的那些能力来确定探究的具体目标。

    其次,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准备情况和学习特点来确定具体的教学目标。学生的学习准备指的是知识、能力、态度三个方面,学习特点主要指的是基础知识、学习习惯等。

    例如,在学习了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和盐类水解之后,我们提出了“设计实验证明醋酸是弱电解质”的探究活动。该活动的主要目标是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灵活应用知识、自主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培养学生善于对自己所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反思,交流合作中善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乐于分享他人观点,虚心接受他人指点、发现自己的缺点能及时纠正等。这一具体目标的制定,依据的是探究的内容和学生的学习准备。目标指向明确,使学生能及时复习所学知识,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培养了自己的能力。

    二、围绕探究目标,设计探究问题

    制定了清晰的探究目标以后如何才能将这些目标落实到化学课堂上呢?

    思维始于问题,思维活动决定探究活动,学生的积极思维是在迫切需要解决某个问题的时候开始的,提出问题是学生探究活动的良好开端。问题的提出主要源自于教材本身,也可能源自日常生活,或来自社会中的某个热点问题或最新的科技成果,抑或是平常的问题赋予它新的视点。可以来自教师为实现探究内容的需要而精心准备的,甚至是在教学过程中有学生或教师偶然发现的,等等。问题要为达成探究目标服务,将学生注意力引导到问题情境中来,并教给学生探究的方式和范围,使他们进入积极的活动状态。为此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研究新课程标准,研究学情、时刻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注意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注意科学发展、社会中的热点等,只有这样才能提出恰当的问题。提出问题之后,做适当引导,学生面临一定的问题情境,亲自去体验探究活动,他们的创造能力在解决问题的氛围中得到提高。

    笔者曾经听过一位同事的课,他教授的是苏教版必修化学中氯气的性质这一节内容。为使探究活动展开,教师设计了一系列问题:从“为什么自来水不能直接来养金鱼?” 到“怎样用事实或实验来说明我们所推体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氧气的逸出会导致水中残留氯减少?”“氯水中有哪些成分?”“次氯酸的性质是什么?”等等。这些问题一环扣一环,他没有按课本上的观察与思考之实验开始,而是从日常的“自来水能否直接养金鱼?”的设问开始,拉近化学与生活的关系,使学生的思维随着一环扣一环的问题而活跃,为了解决问题而积极投入探究学习活动中。

    三、创设宽松、活泼的学习情境

    已经制定了清晰的探究目标,提出了探究问题,那么,如何去实施呢?这就要求教师创设宽松、愉快的学习情境,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只有在宽松、愉快的学习情境中,学生才能或独立或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才能大胆的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在这基础上自由创造。

    在开始施行探究式教学课堂的时候,我们按照探究步骤,告诉学生如何进行探究,要探究什么问题,用什么方法去探究,怎么实施研究,在研究中会碰到什么问题,如何解决等等。课堂上看似热闹,可学习效果很不理想。通过学习、议论、总结,我们发现原因是条条框框约束了学生的思维手脚,学生没有了自主性,求知欲和好奇心受到抑制,没有了自主尝试对科学问题做出具体的解释的能动性。渐渐地我们认识到了要还学习自主权给学生,创设真实、愉快的学习环境的重要性。

    那么,怎样才能创设宽松、真实、活泼愉快的学习情境呢?

    1.创设唤起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学习情境

    实践证明设计出“使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的问题情境能激发和唤起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我们上届高三第一轮复习,在复习到铁的时候,其中有一条性质,铁在常温下遇浓硫酸或硝酸发生钝化。在课堂上笔者把铁片放入浓硝酸中,不易观察到明显现象,学生说发生了钝化了。笔者就反问,你认为铁与浓硝酸作用了吗?请设计实验证明你的观点。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被激发、点燃了,独立思考、讨论、质疑、争论。有同学提出向该试管中加水稀释浓硝酸,变成稀硝酸,观察有何变化,再与稀硝酸和铁片直接接触作比较;有的则提出,将铁片从浓硝酸取出,再插入硫酸铜溶液中;也有同学提出将从浓硝酸中取出的铁片用导线与铜片连接,同时浸入三氯化铁溶液中,观察电流计指针的偏转方向;等等。然后给他们提供一些相关的仪器和药品,让学生付诸于实践。学生很感兴趣,学习效果也很好。

    一个简单的问题,用新的视点处理,激发了学生探究学习的热情,自然而然的复习了浓、稀硝酸的性质,金属的性质,原电池的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同时也培养了他们思维的深刻性。

    2.呵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重视学生的学习情绪

    如果在教学中创设学生能自然提出问题的学习情境,学生就会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去解释事物现象,并努力去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一起学习,尊重学生的不同的认识程度,创设自由讨论的气氛,学会能耐心听取学生的意见,鼓励学生对教师的观点提出评价。让学生把自己的探究体会说出来,互相质疑,引导学生参考别人的看法来补充或修正自己的看法,最后让学生自己做小结。

    3.实施小组探究与集体讨论相结合的学习情境                      

    实践证明实施小组探究与集体讨论相结合,不但有利于发展学生个性,又能实现成果共享,这样不仅仅创设了活泼合作的学习情景,同时也有利于解决设备有限的问题。

    四、实施探究教学的几点体会

    1.并非所有的内容都可以设计成探究学习的形式,而且探究内容的选择要恰当。

    2.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的时候,不仅要考虑到学生的准备情况和学习特点,还要考虑到尽量让学生的思想、观点充分体现出来,把学生的能力尽量

    测的‘自来水中残留氯’,是否成立?” 再到“怎样除去自来水中的残留氯气?”“日晒究竟使残留有氯的水发挥出来。对学生可能产生的问题进行详细深入的思考。当然,教师不是事事都懂,且站在讲台上,任何人当场的反应能力都是有限的,不能不懂装懂,要与学生坦诚相见,一起探究。

    3.探究的手段多种多样,有结合化学史实施探究,查阅资料、分析信息解决问题,也有单纯的思想问题与思想实验的探究,更多的是实验探究学习。

    4.探究学习的时间是不能被限定的,而课堂学习时间是限定的,实行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方法,不但能解决课内时间不足的困难,而且能够促进学生的课外学习,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有利于突破课堂对教学活动的限制。

    我们清楚地认识到我们所实施的问题探究教学还存在大量的问题。如对探究内容适度性的把握时常不准;教师在课堂上引导的艺术性——这一能力捉襟见肘;不能及时引领学生进行反思或教师反思后的东西不能及时与学生进行交流;不能课课都创设出使学生兴趣盎然的学习情境;对分层次设置问题,面向全体学生,使人人都能获得发展的课堂实施不够;对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引导他们发现问题,自主探究学习的这一课题的研究我们做的还远远不够等等。

    参考文献:

第4篇:探究式教学的问题范文

一、以学生为主体的问题探究式学习意义

问题探究学习模式的主体是学生,体育教师是主导者,是教学内容及要求的设计者,由体育教师去创设学生要探究的问题,以问题的导入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来解决该问题,达到体育教学的目标,以此来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学习模式。在体育新课程标准中,体育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会学。于是我们想,让“问题”作为桥梁,在体育教学中用问题去引导学生,让学生保持问题探究式学习心态,不断地在体育教学中促使学生学会学习。教师要给学生铺设一条“轨道”,使学生能沿着这个“轨道”经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因此,体育教师要设计一系列“渐进式的问题”来铺设这条“轨道”,使学生沿着这个“轨道”,逐步深入地通过探究学习来解决问题。

二、问题探究式学习的具体要求

1. 要转变体育教与学的观念

要改变传统的灌输式、传递式教学模式,将发现教学法、尝试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引用到体育教学中。通过教师导趣让学生乐学;教师导思让学生活学;教师导法让学生会学。要创设情境,为学习新知识、新技术作好准备。传统体育教学中“教师示范讲解、学生练”的模式,缺少了主动发现这个重要环节。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产生困惑,并积极主动地收集资料,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成为探究性学习的重要课题,而创设问题情景则是关键所在。学生的学习态度有两种:主动学习和被动学习,一个乐意学习的人,肯定要比一个免为其学的人要学得更好。所以,我们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意识与能力,进行探究性学习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

2. 设计体育教学中问题的几种方法

在体育教学中,课堂教学模式要发生相应的转变,教师应逐步将启发式教学过渡到探究式自主学习。启发式教学是学生顺着教师的思维跟着体育教师的教学设计,在教师的牵引下达到体育教学目标。这是由教师牵着学生的手,一步一步地走到目的地,学生的主动性并不强。下面是本人在体育教学中创设问题的几种方法:

(1)问题导入法:在教学中,教师把教授的知识、技术或课的教学目标设置成一个或若干个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在观察、分析、想象中寻求问题的答案。

案例:在田径弯道跑教学中,以举例提问方式导入教材弯道跑技术学习,教师设问:雨天,转动伞柄,水珠的飞行方向如何?为什么?用口哨作示范,握带子的一端旋转,如松手会出现什么情况?通过生活中的现象引出本课所要学的弯道跑技术。

案例分析:教师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通过现象能直观地感受跑弯道的一些特点,同时培养学生发现能力。

(2)设疑探究法:在教学中,教师不直接提出问题而是设置一些疑点,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案例:在进行足球脚内侧接反弹球技术教学中,以问题导入,如在足球比赛中需要接球时,一般用什么方法,你能说出基本的技术要点吗?引导学生思考回答,同时强调接球的重要性。

案例分析:传统的体育教学,一直是教师示范、讲解,学生模仿练习。现在教师通过创设教学内容中的各种疑点,引导学生在练习中,主动地去发现探究问题,并通过自主、合作实践来分析问题,找出正确答案。本课在教师的启发诱导和各小组长的带领下,通过小组协作学习和同学间的互学、互纠、互帮、互勉,达到共同探究脚内侧接反弹球的动作方法。

(3)对比解答法:在教学中,教师让学生通过案例进行思考、分析、对比、解决问题。在教学中,生动的案例比教师讲解或教育、批评对学生更为有效,让学生在分析案例中发现问题,并思考、解决问题得出正确的答案。

案例:在弯道跑教学中,本人把学生分四小组,进行小组协作尝试学习。学生带着三个问题(①哪种姿势最难跑?②在圆上跑与直线上跑有什么不同?③出现了什么现象,你用什么办法克服的?圆上跑时有什么不同?)做圆周跑体验:用橡皮筋捆住双手跑弯道只用左手跑弯道只用右手跑弯道双手配合跑弯道 。

案例分析:通过不同练习形式的体验比较、交流研讨发现弯道跑技术的特点,提出问题并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第5篇:探究式教学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中学数学;问题教学;教学活动;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6

新课程教学理念强调“以学论教”,一切教学活动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传统教学的重心是教师的“教”,其特点是以教定学,以教代学。教师往往习惯于“教师台上讲,学生台下听”的单向性教授模型。教师讲解多,学生思考少。操纵记忆多,鼓励创新少,教学的权利控制在教师手中。学生只能处于一种消极被动的地位,其致命的弱点是缺乏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教师要从根本上转变教学方式,一切教学活动都要服务于学生的学习。实施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要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最终目标指向学生自身内在的本体世界,使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得到和谐发展。所以,要改变单一传统的教学方式,可从“课堂问题式教学法”着手,分析中外成功的教育思想的共性,结合初中数学学科特点和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需要,提出并尝试以问题为出发点,用探究问题的方式于教学活动过程中。

问题教学法以其显著的优势在新课改以来受到各学者专家的关注,”数学课堂问题式教学法”是指教师通过创设数学情景导入相关内容的问题,使学生从中发现数学问题,引发学习与研究的动机产生学习情趣的教学方式。那“问题”是什么呢?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问题”立意于:需要研究合作讨论并解决的困惑。问题研究式教学的课堂结构为:由问题提出情景刺激个人思考分组合作探讨问题科学指导生生,师生,教师优化全面评价归纳总结得出知识规律并能灵活运用问题作业。基本步骤如下:

一、问题提出

问题研究式教学以问题提出为学的开始,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解决是学的归宿。问题提出是课堂教学的核心环节,是重中之重,是切入新课程的“法宝”。问题提出是教师借用某种方式或者情景引出本课堂要探讨和解决的问题。因此教师引入新课程时应从问题呈现入手,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核心理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确定问题在教学实施中具体应如何呈现。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的 “问题”对象有二:

一个是教师。教师为了引入课题、引发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欲而充分设计和优化的基础上,艺术性地对学生提出问题。

1、 教师设置的教学问题的行动策略

(1)问题呈现的艺术性

问题呈现的方式不能仅仅只按语言来表达呈现,问题呈现给学生要表现在灵活性与艺术性与多样性上。可用图片展示、故事引入、媒体观察、实物欣赏等。表达呈现的多样与艺术,能提供新鲜和奇特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如:学习《科学记数法》时,可引用牛郎织女的故事吸引同学的注意,接着打破传统常规提出:“牛郎和织女每年能相一次么”?打破风俗常规,引发学生的好奇,激起学习欲。

(2)问题设计的关键性

问题的设计要提炼出关键性,实质性的东西。嗦的言辞不仅浪费时间,还会引起听觉疲劳。故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充分的分析与研究。如:复习课上,对于学生掌握牢固的定义定理可不用再重新讲解。

(3)问题的真实性

问题的提出不仅需要艺术性、多样性、灵活性,同时也需要真实性。俗话说得好:“真实的才是最美好的”。教师呈现问题,要符合实际,接近生活,不能期满学生。接近生活,联系实际,更能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源自于生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可用托盘天平为教具,在托盘天平左托盘上放入一个一斤重的苹果,右托盘放入二个一斤重的苹果由此得出二大于一,接着拿出左托盘的一个苹果换入一盒重量未知的粉笔(设为x),得出(x>2或x

另一个是学生。问题提出重点呈现学生问题,鼓励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地、悠然地提出问题,对问题的质疑,或对课文内容及教师的阐述产生疑惑的进一步追问。这是新课程学习要求所倡导的,也是发现式的学习要求。使学生成为问题解决过程中的主体。

2.学生对中心问题悠然提出的策略

(1)示范性地提出问题,做学生发现问题的指导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都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鼓励学生学会提炼问题,学会分析归纳问题。当学生提出“离奇”或“古怪”问题或是课上指出认为教师错误之处时,教师要给予及时恰当的鼓励与引导,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开展问题研究式教学,语言、形态动作、思维方式以身作则,遇到问题可借故假装向学生多问“为什么”,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2)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学生会发现问题,关键还要会表达出自己的观点。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敢于表达思想的行为,善待学生的问题,激励“究根问底”,崇尚“标新立异”,无需怕说错了同学嘲笑,也不用看教师的脸色,只需流利,顺畅,规范的语言,坦诚的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即可。教师还要营造轻松、自由的提出问题的课堂氛围。

(3)为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而提出的新问题或猜想,并设法去证明。如学生学习《实数》首先由a?=3,b?=5,经过验算推出a,b为无理数。此时可联想如果a?=9,b?=25,那a,b会是有理数,进而教师稍微提到平方差。知识的稍微提前接触与联系,可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习的信心。

(4)以教科书为蓝本,大力倡导学生多看书,多阅读,重视书中理论知识,想象书中所描述的数学情景,但不可尽信,正所谓“尽信书则无书”,引导学生从中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

二、情景刺激

1、语言文字刺激,激活思维大门。

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善于“美化”语言文字,把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接受的记忆知识尤新。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课上得幽默有趣,学生可以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并对面前的真理感到惊奇和震惊。”

2、相较抽象的数学知识,可用估画描绘出问题的主要图形特征。如函数性质。抽象的知识,多说无益。要结合图象入手,学生会画,会看,会说,进而数形结合,能更好的理解运用函数的图像性质。

3、多媒体展示,夺目吸睛。

现代的学校教室差不多都配备多媒体网络教学平台,多媒体的声音、图像、动画功能,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创设问题情景,化静为动。这促进了课堂教学改革,优化教学环境。如“平面直角坐标系”一课中,可设置“蝴蝶飞舞游戏”,画出平面直角坐标系。随着音乐响起,蝴蝶翩翩起舞,一只蝴蝶对应一个位置坐标,飞到哪,同学们异口同声,大声回答出蝴蝶的所在坐标位置。

三、个人思考

教师给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也是关键环节之一。有的教师在公开课上,在个人思考方面“走过场”,呈现问题时说“关于这个问题,请同学们独立思考,然后进行小组讨论”,说完不到10秒钟,就叫同学进行小组发言展示学习成果。从时间设计上看,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时间不充分,小M的成果展示进一步受阻,影响课堂的氛围及效果。因此我认为,合理有效的组织“个人思考”,对整节课的学习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四、分组合作探讨问题

新课程标准提倡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探究、交流p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目标,充分发挥学习者自身的认知能力。分组探讨问题强调自主学习,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发挥了学生主体性作用,成为一种被广大教师所采用的全新而又有效的学习方式。

以温州市实验中学教师《紫藤萝瀑布》案例为例:学生自由地、大声地、旁若无人地朗读课文,教师巡回课堂中,解决学生碰到的字词方面的“拦路虎”。3分钟后,朗读声消失,举手者寥寥无几,老师启发学生可以和同桌讨论一下,又给学生3分钟・・・・・・,之后的课堂,有声有色,教学效果理想。正如萧伯纳曾经说过:“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仍然只有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就有了两种思想,甚至多于两种思想。”这就是分组探讨的功效。

但对于分组探讨问题,由于许多学校班额大、班级人数多,生源素质参差不齐,再加上小组学习有较强的开放性、自由性,往往存在“重形式缺实效”的现象。因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遵循分组科学,任务合理、组织有序、强化细节,评价到位的科学性原则,提升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五、科学指导

新课程要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课堂教学是什么呢?就是通过教师的科学、有效的指导,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评价、自我发展的愿望、意识和能力。

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中,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时时刻刻做到科学指导,因材施教,要真正考虑到学生真正的学习需要。教师要根据学生讨论与研究问题的发展态势因势利导,学生问题“卡壳”时,给予启迪式指导;问题偏向时,给予规范正规性指导;问题错误时,给予科学正确性指导;问题混乱理不清时,给予点拨性指导;问题深入时,给予深层次式、进步式指导。

六、问题展示

传统教学中,有教师的滔滔不绝,和汗流浃背的教授。这些不符合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新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新性。教师要积极创造机会,有意识安排学生以小组形式展示问题成果,学生展示问题的方式可以是多样化的,可因材施教,个人展示。一节课安排5到6名左右(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定展示人数),剩下的时间由师生,生生评价交流;或是小组展示,组内成员合理分工合作,任务明确,能围绕主题内容,通过交流探讨,明白如何展示,展示什么内容,在小组内意见一致。

七、生生,师生,教师优化全面评价

问题研究式教学一改过去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法,而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学生为主体,老师指导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在新课堂有效教学中,随着师生交往与对话的进程,学生角色发生变化,课堂上的传统教师“分数论”评价转化为生生评价,师生评价。

1、问题疑惑时,给予引导性评价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学生在学生生活中,难免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这时,需要教师给予正确积极引导,为学生“搭桥”,而不能一股脑的把答案告知学生,要帮助学生疏导问题通道,让学生成为问题的思考者、研究者,为创新思维服务。

2、问题错误时,给予鼓励性评价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要求教师要用多元化的理念关注学生。特别是对于自卑,所谓学习差的“后进生”,教师要用宽大的胸怀去理解他们,给予特别关照以及适当的精神激励。在平时的交流讨论中,加强对学生信心的鼓励,使学生树立信心,一步步走向自信与成功。激励性语言有“失败是成功之母”,“老师相信你是最棒的”,“老师知道你能行,只不过一时间想不起来”,“那这节课,你最后给我们来做总结吧,你做压轴”,“老师看好你”等。

八、归纳总结得出知识规律并能灵活运用

归纳总结得出知识规律并能灵活运用,是数学课堂问题式教学法的重要步骤,正所谓“学以致用”,新课程要求学生不仅会用,还要能灵活运用,创造性运用。这就需要教师与学生不断的去努力,去坚持,举一反三。

九、问题作业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分数至高论”教学影响,作业内容日趋繁重,封闭僵化,轻视人的主观作用,体现不出人文性与发展性。新课程要求教师采取多样化的问题作业模式。如:(1)结合学生的基础,分层布置。出示必做题与选做题(学有余力的学生做);(2)统计调查中,结合学生的个性特征,分别布置合适任务:第一小组收集数据,第二小组整理数据等;(3)作业评价要重视过程,关注学生交往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多元能力评价。

【参考文献】

[1]杨通锦1,杨世玲2.问题研究式教学探索,http:///read/1602357

[2]高文.建构主义研究的哲学心理基础,全球教育展望[J]2001(3)

[3]周洪林.中美教育的比较思考──杨振宁话教育(下),全球教育展望[J]2000(3)

[4]赵起先.物理教学论与物理教学改革 [M]长春:东北师大:1999

第6篇:探究式教学的问题范文

在初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问题式教学法的运用十分重要。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法,引导初中学生联系阅读篇目进行相应的思考与分析,让学生们能够深入地了解文章的大意,理解文章的主要思想与感情。

一、问题教学的基本概念

问题教学法的关键就是发现问题,在所学的阅读篇目中找出老师所提问题的重点与原因。这关系到了问题情境的设计与选择,此种教学法中包含了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老师们为了能够达到教学的目的该怎样为学生们选择问题;第二个问题就是学生会在学习的思考过程中提出并发现问题。

对于问题的情境,原苏联的心理学家马丘斯金给出了这样的一个定义:问题情境就是主体和客体思想上能够产生相互作用时的一种特殊类型;它的特点是当主体完成要求之后,发现(掌握或揭示)主体新的、前所未知知识和动作方式的时候产生的心理状态中的一种。问题情境就是指人们在面临活动条件与要求间发生冲突的情境。也就是说一个人在需要解决某个问题的时候,现有的条件却没有办法提供解决办法,在过去的经验中我们也没有过验证解决的方案,这就叫做问题性的思维,又或者是创造性的思维、能产型的思维。具体来说,问题情境就是学生们在基于已知知识的基础上没有办法学习、揭示、掌握某一个知识的一种心理状态。

二、在初中阅读教学中问题情境的设置

关于问题情境的设置,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去看待,对于教者来说,我们需要有意识地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而对于学生来说,问题情境就是在学习过程当中自然地生产出来的,它就没有必要谈论设置的问题。

我们总结了一下,创设问题的情境有下面几种方法:①让学生们能够遇到可以使用理论来解释的事实与现象;②给学生们布置一些有解释现象与运用实际的现象问题性的作业;③激发学生们进行事实的对照、规划、比较、行为、现象等,再根据这些创设问题的情境;④提出一些学生们现有知识不能够解决的问题性作业,激发学生们进行新的知识的学习;⑤老师们合理地利用文章的内容所存在的矛盾与问题进行问题情境的设置;⑥根据学生们存在的典型错误进行分析,并且将其设置成有利的问题情境;⑦老师利用学生中对于同一个事物的不同看法的冲突矛盾来设置问题的情境。

三、问题教学的实施

教师在设置问题情境时要趁热打铁,将学生思维一步一步地引入到所设置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到教师所提问题的重点与目的是什么。如在教学王之涣的《凉州词》一诗时,在学生通读全诗基础上问:“黄河远上白云间”中为何用“黄河”而不用“黄沙”?通过抛疑,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一学生说:用“黄沙远上白云间”更真实,因为塞外地理,狂风肆掠,尘沙飞扬,可以远上天际。学生能抓住重点词语,展开有价值的质疑,这也是教者的一种教育期待。对此,我肯定了同学的质疑精神,并引导学生展开小组讨论。通过讨论,学生从地理学、文学等角度进行了分析,又从浪漫主义写法角度加以体味,从而达到了对诗歌的内容和写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在这个时候教师就要一步一步地将学生引入问题的关键,让学生们能够明白为什么会有这样问题的存在,以及老师提出这样的问题的目的是什么,使学生明白,之所以有这样的问题,是因为教师想让学生在阅读文章的情况之下能够对文章有一个深入的了解。

一石激起千层浪,流星划过闪光芒。实践表明,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问题式教学法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活动中,学生的思维是自由的、开放的、活跃的;在探索过程中,需要学生的合作、解释和各种协调一致的尝试,有利于学生学会与他人交流。通过问题引领,自己探究获取的知识是学生自己主动构建起来的,是学生真正理解的知识。

参考文献:

[1]

第7篇:探究式教学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组织;安排

一、 探究式教学活动合理且科学组织的原则

第一,具体和抽象结合原则。由于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在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时,一般都是通过具体对象来实施的。基于该特点,在探究式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具有针对性来进行相关活动策略的制定,使学生能够学会内化,通过生活实例的比较、演示直观教具以及操作相应的模型等各种方式,来揭示出数学的各种抽象概念,以此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第二,个体活动与集体活动结合原则。在实施探究式教学方式时,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多进行交流和沟通,充分发挥学生群体效应以及其个体的作用,为学生的学习构建一个轻松且愉快的学习环境。第三,学生主动参与原则。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作为其主体,教师在组织探究式教学活动时,应以学生作为其核心,基于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来进行组织,以此激发学生的知识求知欲和探究兴趣,让其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从而使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品质与认知结构均能在该活动中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发展,让学生带着疑问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相关的问题。

二、初中数学问题探究式教学方式组织

(一)明确探究内容并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应用探究式教学方式,不仅便于学生对数学学习方式的掌握,培养其迁移能力,同时还能间接培养学生创造能力,促进其思维的发展。而要想达到这些目的,在采取这种教学方式时,首先必须要对其内容进行相应的加工与组织,做好其课前的准备工作,把握好教材中的内容以及上课的时间,将一些富有挑战且可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的问题挑选出来,让学生在探究完这些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后,再利用其自身所获得的探究知识以及探究经验来解决相关问题。在此,要特别注意的是,采用这种教学方式时,其探究的内容必须要基于教材来进行明确,深入剖析与重组教材,利用变化、联系以及运动等观点来探究各知识点,以此为学生展示一个知识生长动态过程。

(二)确保其探究的时间,掌握好介入的时机

著名教育学家苏赫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发展学生个性的一个必要条件就是学生对时间的自由支配,在此所说的这一时间支配其实就是指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采取探究式教学方式的目的就是为了使学生能够主动去进行知识的探索,以此发挥学生自身的创造性,而也要求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将学生充分自主学习作为其后盾,不然一切都为空话。

鉴于此,笔者认为在学生自主探究过程中,教师应该为其留于充分且足够的自主交流以及探究时间,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采取听或者看的方式,将其注意力着重放在学生的学情上,明确何时介入到学生自主探究过程中或者该不该介入等问题,通过学生学情的掌握,继而对其教学进行进一步地调整,把握好其教学组织时间,从而确保其课堂教学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三)组织好和控制好学生自我展示这一环节

在通过自主探究以及合作交流后,需要将学生的研究成果展示出来,通过分享后,获得老师的表扬以及肯定,使学生体会到相应的成功喜悦。在初中数学探究过程中,自我展示这一环节为其关键部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这一环节也是探究课堂的部分,在展示学生研究成果的同时,还可培养学生语言表述能力。而在进行研究成果展示时,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对于学生的探究成果,不管是否正确,均应予以其正面且积极的评价,以此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推动学生的个性发展。此外,教师还应该注重对这些探究成果实施本质的提炼,对其进行综合性总结,在肯定学生的同时,还应该强调其探究后的思考。

(四)其探究的问题应该面向所有的学生

在初中探究式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实际思维水平,加强对思维比较慢这部分学生的鞭策以及正确引导。在进行分组时,应该在其小组内分布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由思维比较活跃的学生来带着这类学生一同进行探究,以此增强生生间的交流和沟通,利用集体力量推动其发展,同时还要鼓励这部分学生勇于进行探究,积极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来。

三、教学实例

基于上述的内容,下面笔者就苏教版初中数学中关于三角全等条件这一内容的探究式教学进行简要地论述。在进行该课程之前,笔者首先对教材中的这一内容进行详细了分析和研究,基于之前所学的全等三角形性质,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笔者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怎样来画出一个全等三角形”,在该问题提出后,笔者将其班上的小组分为了几个小组,让学生来自主进行讨论。在本堂课其讨论的时间为10分钟,在其讨论过程中,笔者主要采取的是观看和交流的方式,为每位小组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在此笔者要提醒一点内容是,其讨论的时间不宜过长,以免造成课堂纪律出现混乱。接着基于学生的讨论情况,对讨论结果进行了总结,并让学生上台来进行全等三角形的绘画,并阐述自己这样画的原因,最后由教师来进行综合地评价。从其实践成效来看,采取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更便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其能够主动且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同时还便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提高其教学质量和效率。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应该明确其探究的内容与范围,在明确这一内容时,应该结合教材中的内容与学生实际认知水平,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还应该注重其探究时间,要留于学生充分的展示时间,予以其积极且正面的评价,注意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别,确保学生的个性可得到相应的发展,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 以信息技术为载体的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2.

[2]贺建强. 合作探究式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

[3]杨清. 信息技术环境下高中数学问题探究式教学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

第8篇:探究式教学的问题范文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1A-0013-02

“问题为本”的小学数学探究性教学,主要是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通过“观察比较,发现并提出问题,然后做出猜想、探索、讨论,进行问题分析,再尝试解决问题,并伴随验证和应用”的过程去揭示知识规律,求得问题解决的教学新模式。

一、适应时代需要,贯彻创新教育

1.以问题为中心的数学教育席卷全球。连续四届的国际数学教育大会都把问题解决列为一个专题,把培养问题解决能力作为重要目的,我国众多教育家认为“以问题解决为先导”是改革我国数学教育的突破口,并提出了以问题为中心的数学教学创新模式,把学生置于问题情境中,把问题解决看作学生学习的过程。

2.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面对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进行创造性教学,培养有独立性和创造性的学生已成为当今教师面临的最迫切的任务。问题为本的探究教学有助于学生不断强化有价值的认知结构,使学生具有探究学习的愿望和习惯,具有发现、研究、解决问题的兴趣与能力和收集、交流、处理信息的意识与技巧,为他们日后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改革常规模式,实行问题探究

1.常规课堂教学抑制了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旧的教学习惯以追求教学的短期效果,使得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单一、被动,缺少自主探索、合作讨论。其表现为:学生无需探究知识获得过程,只要记住结论即可;只能将书本知识再现而缺乏问题意识。如:教师讲、学生听;教师传授、学生接受;教师布置作业,学生机械练习。课堂教学应该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主阵地。因此,以问题为本的探究教学是一种与时展相适应的教与学的新方式。

2.问题探究是积极的、有意义的学习。真正有意义的学习是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在自己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对新问题进行积极探索、主动建构的过程。探究性学习符合小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可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好问”心理需要,开发探究潜能。探究性教学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学会如何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

三、实施探究模式。体现“问题为本”

新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猜想、归纳、分析、整理的过程中,理解数学问题的提出,数学概念的形成和数学结论的获得,以及数学知识的运用,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形成初步的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由谁来解决是区分现代教育观和传统教育观的重要标志之一。如果由教师包办,让学生接受结论则是注入式教学,必然抑制学生的积极性,抑制学生智力的发展和创造性的发挥。因此,以问题教学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结合新大纲精神和当前课堂教学实际,我认为课堂教学应形成一种新的模式。

与传统的日常教学基本环节相比,最大的不同在于变原来的“讲授新课”为“引导探究、合作讨论”,其意义在于改变“教师把问题讲细、讲透,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很少产生问题情境、缺少质疑、抑制主观能动性”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新模式的实质是以目标为依据,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教师引导学生围绕问题,主动展开探索,并发挥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关系,展开讨论,逐步得出科学的结论,并可灵活运用。

下面结合教学片段谈各个教学程序中师生的活动。

1.提出问题:创设情境,产生问题。提出问题有三种方式:(1)学生产生疑问时,老师出示问题;(2)老师结合内容出示问题;(3)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主动提出问题。要让学生提出问题,就需要老师立足教材、联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创设问题情境时可以间接用已有知识处理,只要在学生的语言、概念、事实等之间引起不和谐,就会诱发学生对信息的收集活动和探索行为。这一环节,教师要创设最佳的学习状态,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联想,学生就可能产生问题意识,就可能主动提出有价值、有创造性的问题。

2.分析问题:引导探究,合作讨论。知识的内化必须是学生个体针对问题、根据现有的材料和已有的知识,展开思维、产生迁移的过程。所以,要把教学的重心由教会学生记现成结论转化为引导学生探究。探究的问题应当是本节课知识的重点、理解的难点、学习的关键处、新旧知识的比较、思考的方法等。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是一个引导者,创设和谐、宽松、愉悦的氛围,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大胆求异。学生则是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展开讨论、阐述不同见解,呈示思维进程。再展开合作讨论。合作是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能力,是一种体现个人品质与风采的素质。学会合作是21世纪社会人的重要品质。教师组织、引导学生合作讨论,可以使他们相互了解彼此见解,不断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同时对其他同学的思路加以分析和选择,做出判断,从而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法。

3.解决问题:指导解答,获取方法。在学生合作讨论的基础上,老师引导学生共同分析、归纳、讨论思维的正误,让学生在民主氛围下自我检查,自我反省,逐步体验成功。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善于收集学生反馈的各种信息,指导学生解答问题,决不是传统教学中的“给予”,而是如何让学生“获取”知识。教师的人格魅力尽显于此。学生则通过交流、讨论、比较、分析、综合等探究活动,进一步明确知识的要点及解决的办法,获得正确的结论、方法、规律,并对所学知识有一个更加深刻的理解。让学生参与解答全过程,实现了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解决问题”的环节不仅使学生获取问题的结论,更重要的是获得分析问题、探索新知的方法。例如“分类”不仅要掌握分成哪几类,而且要探讨如何来确定分类的标准。

4.综合运用:概括深化,实践体验。这一环节师生共同抽象概括后。要精心设计练习,引导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以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把新知识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以利于更好地迁移和运用。设计的题目要有坡度。体现层次性,采用“分层配置作业法”,让好生吃得饱,学困生吃得了。以问题为本的探究性教学重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学时创造让学生参与实践的机会。设计一些思考性、实践性、开放性较强的题目。在实践体验中鼓励学生质疑问难;鼓励从不同角度阐述问题。哪怕问题是错误的。因为“课堂上的错误是教学的巨大财富”,它会“替”一部分学困生填补认知的空白点,或“替”老师引导出下一问题。有时可通过反思练习、课堂小结或课后测验,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如: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明白了什么道理?你是怎么学的?还有哪些地方不够明白?也可以设置课外有研究延伸价值的问题。如:小明今年18周岁,但他只过了4个生日。这是为什么?1900年为什么不是闰年?

四、凸显学科特点.灵活运用模式

1.新模式是数学观的现展。它是“发现、形成、应用、发展”的数学学习过程的诠释,是“发现法”教学的发展。其重在以问题引导学生参与学习,又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增强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主体意识和创造意识。

第9篇:探究式教学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 高中化学 教学情境 探究问题

目前,高中化学教学现状多数是教师讲授为主,尤其是随着高考升学压力的影响,很多学校一味追求升学率,教师课堂采用题海战术,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传授,通过做题记住知识点,这样往往限制学生思维的发展,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化学学习过程中多观察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增加化学趣味实验、多阅读课外书籍,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笔者结合多年的高中化学教学经验,总结到教学过程、教学方式与教学结果有紧密的关联,而我国现阶段教学现状中,学生课堂教学的参与方式及参与程度严重影响教学结果,最终也许学生的成绩好了,学校的升学率高了,但是不能促进学生高层次思维能力的发展。从长远的眼光看,这种教育方式得不偿失,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打破传统的化学学习障碍,就能促进学生高层次思维、创新能力等全面素质的提高。笔者总结出以下几种探究式教学情境模式,希望对同行老师们有所帮助。

一、提出探究式问题教学情境

所谓探究式问题,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以“问题”为主线,通过认真思考突破教学难点自己解决问题。这一教学过程充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化学实验的观察能力等。比如在高中化学原电池这一节中,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回忆金属活动性顺序,学生一般可以迅速回答出来,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这样几个问题:同学们如果把铜片和铁片分别插入稀盐酸(稀硫酸)中有什么现象发生?假如用导线把铜片和铁片连接起来之后再插入稀盐酸,现象会有什么新的变化呢?铁片的质量有没有变化?在这一实验中溶液中酸度会发生什么变化呢?溶液中电子的流动方向怎么样?用电流表测电流的话,指针有何偏转?学生思维处于紧张的状态,开始讨论希望尽快找到答案,学生带着这些疑问就会有目的地观察演示实验,很容易回答出前两个问题。答案是铁片插入酸中溶解,并且有气泡产生,铜片不溶解,但是如果用导线连接起来,铁片的表面有红色的铜,溶液也改变颜色,最后同学们认真观察电流表指针的方向,判断电子的流向。经过逐一对探究式问题的解答,学生从微观知识到宏观现象,再用微观原理解释,真正掌握化学原电池的原理。这一教学在注重知识讲授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

二、通过化学故事、新闻事件情境,从本质探究问题

比如在学习高中有机化学苯这一节时,学生都了解到苯分子有6个H原子和6个C原子,但是它们如何化合呢?为了调节课堂气氛,教师可以引入这个故事:1890年德国化学会成立25周年的大会上,化学家凯库勒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凯库勒住在伦敦,每天都思考着到底苯分子的结构是什么样子的。他在黑板、地板、墙壁上画着各种各样的苯的化学结构式,设想过几十种可能的排列方法,冥思苦想几个月始终没有收获。一天,他坐着马车回家,大概那段时间太累了,不知不觉在马车上睡着了,熟睡的他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到一条蛇首尾相连,变成一个环,当时他从梦中惊醒,回到家里在梦的启发下,终于画出了苯分子的环式结构,苯分子结构的问世解决了有机化学史上的一大难题。”学生在这个比较神秘的故事吸引下,不但记住了这位伟大的化学家,还掌握了苯的结构知识。另外,老师上课也要多引用新闻事件,毕竟高中生学习时间紧,接触新闻比较少,新闻事件涉及化学现象比较真实,体现了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索愿望。比如:最近大家都比较关心的雾霾,雾霾到底是怎么形成了?学生利用学到的化学知识,从环保的角度出发,可以从哪些方面减少或者杜绝雾霾的形成?学生顿时觉得自己学习的知识特别有价值,这样的课堂气氛很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利用化学史料创设问题情境

我国著名化学家傅鹰先生说:“化学可以给人以知识,化学史更可以给人以智慧。”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利用化学史料创设问题情境,不仅可以使教学不再局限于现成知识本身的静态效果,而且可以追溯到它的来源和动态演变的过程,揭示反映在认识过程中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思想,使学生掌握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科学方法。

如在学习“氯气”时,可以介绍氯气的历史。在舍勒研究氯气性质时,法国化学家贝托雷对这种黄绿色的气体很感兴趣,对它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实验。有一次,他将氯气通入热的浓苛性钾溶液,结果发现生成了两种盐:一种是普通的钾盐,另一种是未知的新盐,后人称之为“贝托雷盐”――KClO3。为研究该新盐的特性,贝托雷把它放在残存有硫磺的研钵中研磨,不料立即发生了剧烈的爆炸。贝托雷受伤了,但他说:“搞科学难免要有牺牲,对我来说生活中可不能没有科学呀!”1785年,贝托雷提出把氯气的漂白作用应用于生产,并注意到氯气溶于草木灰形成的溶液比氯水漂白能力更强,而且无逸出氯气的有害作用。1789年英国化学家台耐特把氯气溶解在石灰乳中,制成了漂白粉。请你根据相关的史料内容,写出相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解释相关的实验现象。

创设探究式教学情境应用到教学过程中,突破了传统的化学学习思维障碍,不同的教学情境营造不同的学习氛围,良好的学习氛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学生在探究问题过程中对知识的掌握更牢固,挖掘知识的本质,增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迁移、应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1]赵新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的原则[J].数理化学习,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