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活着就是王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死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辜负了所有人的眼泪,辜负了自己直到生命结束也未曾达到的高度,还有那未曾完成的梦想。
早二十年我们太小,晚二十年我们太老,现在我们不老不小,努力奋斗才是王道。
无论一件事情有多么的令人伤痛,都会很快就被下一件事情的烦恼所覆盖。人活着,不需要祈求掌声和同情,当时候到了,这一切都必将是属于你的。
人生就像一场豪赌。输了,你将永远失去青春。赢了,你将永远掌握青春。青春就是你的筹码。豪赌常有,而青春不常有。青春不再,但至少梦还在!
2、怀抱理想,不放弃任何机会,就能给自己带来奇迹。如果你还不知道自己想要追求什么,那么就在此刻,想好自己的目标,确定前进的方向。早安!
3、有人说,愤怒出诗人:有人说,灵感是痛苦的产儿——拜伦就是愤怒和痛苦的骄傲。早安!
4、不要用生气来为自己买单。放下争斗,互惠互利,不与人斗气,争取共赢才是王道。早安!
5、一辈子只与同一个人纠缠,心里由始至终只记挂着那一个人,不被取代、不被篡改,那是件多美好的事。早安!
6、不要把好东西留到特别的日子才用,你活着的每一天都是特别的日子。早安!
7、一个男人,因为喜欢,所以不敢靠近,所以紧张得不知如何是好,这种敏感的心如今多难得。对于爱情已无想象空间的男人,成熟得没了人形的男人,装得出经验老道,装得出身经百战,却是装不出那一点儿羞涩。早安!
8、最美好的生活方式,不是躺在床上睡到自然醒,也不是坐在家里的无所事事!而是和一群志同道合充满正能量的人,一起奔跑在理想的路上,回头有一路的故事,低头有坚定的脚步,抬头有清晰的远方。和一群有梦想的人一起奔跑,就是最美好的生活方式。早安!
9、机会对每个人都存在,关健在于能否发现抓住利用它。要靠观察判断机会,靠胆识把握机会,靠魄力抓住机会,靠智慧利用机会。你必须把握住机会。早安!
10、你可以让时间空耗,也可以在时间上做足文章。你赋予时间什么样的内容,时间就会让你成为什么样的人,有的人不犯错误,那是因为他从来不去做任何值得做的事,而错误正是使人显得真正可爱的东西。早安!
2、人生总是在失落中思索、遥望。如果人生没有了忧悲苦恼,没有悲欢离合,那么人生就是一场空白,一场惨淡。花季的烂漫,雨季的忧伤,随着年轮渐渐淡忘,沉淀于心的,一半是对美好的追求,一半是对残缺的接纳。
3、人生最需要珍惜的,无非就是天真的童年、激情的青年、享乐的中年、天伦的老年,能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日子,也就短短的几十年。走在人生的旅途中,会遇见各种人,有朋友、有敌人、有知己、有爱人。
4、我们是草原雄狮,四方为之云动,我们是林中虎王,无人敢于争锋,我们是沙漠雄鹰,天空无敌的王者。做一个勇往无前的勇者,成为睥睨天下的王者,加油!
5、把努力当成一种习惯,而不是三分钟热度。坚持才是王道,每一个你羡慕的收获,都是别人努力用心拼来的,你可以抱怨,也可以无视,但记住,不努力,连认输的资格都没有!
6、困住一个女人的,从来都不是年龄和身份,而是格局和观念!每个年纪,都是恰到好处的自己,趁未老,多经历!花开不是为了花落,是为了绽放!生命不是为了活着,是为了活得精彩。
7、我始终相信,时光会证明每天不管多晚多累都坚持在自己脸上涂抹半小时是正确的!我也始终相信,你每天的认真付出总会有回报,生命不息,努力不止,好运总会来!我不信命,因为我的命掌握在自己手中!
8、周四的日子,忙碌的你,为迎合你的工作,赠此四句箴言,以积极进取为荣,以不断抱怨为耻;以努力工作为荣,以怠工懒散为耻;以团结同事为荣,以自私自利为耻;以劳逸结合为荣,以玩命加班为耻。怀揣我满满的祝福,希望你有一个充实的一天。
9、在别人肆意说你的时候,问问自己,到底怕不怕,输不输的起。不必害怕,不要后退,不须犹豫,难过的时候就一个人去看看这世界。多问问自己,你是不是已经为了梦想而竭尽全力了?
在“同读一本书”活动中,连续看了稻盛和夫的两本著作,本月是《六项精进》;读后颇有感触,大道无形,大音希声;深刻道理往往只能用平实、朴树的语言阐述。作为一个基层市场人员,结合自己的工作、学习,我主要下面几点理解和体会;
第一:努力工作是每个人生来的使命
稻盛先生认为,想拥有美好的人生,想成功的经营企业,前提条件就是要“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就是要勤奋工作;“拼命工作”符合自然界的规律,是一切生命都在承担的义务;拼命工作可以磨炼灵魂,“磨练灵魂,就会产生利他之心”,就会萌生出好心善意,萌生出关怀他人的慈悲之心。
努力工作对于海洋王员工最基本的价值是,保证一份稳定的工作和收入,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提高能力为今后打一个好的发展基础;但只除此之外,全身心的投入工作才会有一种使命感,但自己完成一个目标时,自己作为人生存的价值才体现出来,否则就是浑噩度日,碌碌无为。
第二:坚持每天反省、不要有感性的烦恼才是解决问题的王道。
海洋王正确学习方法是:学习—理解—思考—行动。从理念的学习到实际工作的落实都要符合这个科学的方法才会有高效率和好的结果。对过去的事进行深刻的反省,才能不断地总结经验、吸取新知识。但不要因此在感情和感性的层面上伤害自己,加重自己的心理负担;因为昨天的不作为积累成今天的问题,而明天的不确定又变成一种焦虑,这样的心态对于解决问题没有任何帮助。譬如我们在市场上必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找到机会少、客情关系维护不力、对手灰色手段等等,如果只是焦虑着急又有什么用处,从本质上解决问题还是要抛开感性的烦恼,回归理性,找到问题产生的原因回应对方法,应用P-D-C-A的过程不断地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任何时候都要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生活和工作,要丢掉烦恼,轻装上阵,保持健康的心态。
第三:活着就要心怀感恩,积善行、利己利他。
稻盛先生认为,我们要感谢自然给予的生存环境、亲友、同事,以及全社会。的确,我们应该心怀感恩,因为抛开了外界的赐予,单独的个人是难以生存的,更说不上有没好的事业、家庭、生活。
自然环境给我们提供生产生活资料,社会给我们提供良好的法律秩序保障,家庭亲友给我们关怀温,同事在工作上给予协助支持……甚至竞争对手和那些在你成长前进的路上设置障碍的人也让自己通过面对困难、解决问题的过程学到新的东西、能力进步,而变得更加的成熟稳重,拥有强大的内在。
但是总有人牢骚满腹,觉得别人欠自己的,事事都觉不如意,那是一种婴儿心态。人的本性有自私的一面,婴儿没有独立生存的能力,他只能向外索要,饿了、冷了就哭叫;一味抱怨、没有感恩的人何尝不是婴儿;生存、成长是自己的责任,别人没有责任对你负责和无偿提供你想要的一切。
在网上的贴吧,总能看到有离职同事对公司的各种不满、抱怨,他们那种不理智如果是短时间的发泄,也算人之常情;对于在司的各位同仁,包括我自己,肯定也有过对同事、公司的情绪,但是在这个时候,千万记得提醒自己:我们要感谢他们,是他们让我生存和得到理所应得的东西。作为回馈:我们应该让亲友过的更好、提高生活品质;对周围的人热情相待;给同事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为客户单位提供基于现场解决问题的照明和服务;给公司创造对的起这份报酬的价值并竭力提高工作绩效。
以上是我学习《六项精进》的一些体会,公司“同读一本书”活动不仅仅是一种学习的方式,更是一种文化和关怀,让每培个员工养正确的学习和思维方法,提高获得美好生活的能力和心性。
其实我感觉无论是谁写作孔子的一生,都是极其感染人的。因为孔子的一生,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人类本身不可避免的无奈与痛苦:丧失至亲,命运多舛,怀才不遇,无人了解等。一个经历了一番沧桑与白云苍狗后的人,会自然地把自己看做是孔子在两千年以后的寂寥的回声,这也就是孔子在被翻译成其他语言后,依然可以打动诸如伏尔泰、卢梭和卡夫卡之类的大家,因为语言表达的差异是无法阻遏人性光辉的发散的。
公元前495年,56岁的孔子做出了他一生中最值得大写的事,开始了他长达14年的周游列国。我想用一个词语概括这浩浩14年,应该是“精神苦旅”,这好比是一次凤凰涅■。去之前,别人叫他孔夫子;14年后,世人称呼他为孔圣人。涅■的过程是痛苦的,一方面他每时每刻都得忍受列国的礼崩乐坏,名实不符,诸侯们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甚至和他同属一级的士人也充满着急功近利、汲汲用世的情绪,但另一方面他又无时无刻不想着:我是周礼在人间的代表,我是来匡正世道的,这个乱世能奈我何!匡人把他困住,他笑着说:“匡人其如予何?”桓■欲谋害他,他不屑地说:“桓■其如予何?”这不是自负,而是一种对理想近乎痴狂的执著。
我们试想,一个生不见父、少时丧母的男人,从小到大唯一能弥补他心中严重失衡的就是一堆在他人看来已腐朽不堪的礼乐典章。孔子17岁就成为了一名主持祭祀礼仪的儒士,在主持祭祀的过程中,他感受到敬畏与信仰的力量,让他在一个混乱的时代里保持着赤子之心,就是所谓的仁了。这样两方面现实与理想、肉体与精神的直接冲突,注定这14年不会平凡。孔子的精神意识一直在游离,因此我们在读《论语》时,会发现孔子有许多话是有些歧义乃至自相矛盾的,甚至在与学生的辩论中也不能自圆其说。像对待“出世与入世”的问题,孔子是主张入世的,认为“隐隐没世,而文章不表与后也”是一种耻辱,并把身为人臣作为处世最高道义,反对隐居不仕,但是在评价宁武子时,却又赞誉其“邦有道则智,邦无道则愚”,肯定了“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观点的合理性。他一方面反对臣子的“愚忠”,另一方面又要求其在乱世承担起匡扶世道的责任。这就体现了孔子思想的矛盾性。
但这种矛盾也是可以理解的。首先,儒学本身具有包容性,即,儒家思想中很大一部分吸收了三教九流的见解,与其他学派相互交融,这样的矛盾性随着时代的发展只会加剧,因此后来的儒士荀子干脆就培养出来两个法家大师;其次是孔子自身的矛盾,他信奉周礼,但是他也清楚其思想的不可行性,他奔波各诸侯国的行为被看做是“知其不可而为之”,孔子自己也笑着承认自己“累累若丧家犬”。这样了解自己思想主张与时代的相悖,他的言行也就难以避免矛盾了。但这种矛盾最终还是回归到儒学上来。《论语》毫不避讳地表现孔子的这一面,其实告诉我们:孔子也是很纠结的,他无时无刻不在忍受着意识与存在截然不同的失望,他的一生都是一段多舛的“精神苦旅”,一个困厄终生,思想挣扎的智者形象,更能被世人接受。
孔子是一个很有才的人,他本人也是不回避地表现这一点的,他说只要任用自己,国家三年即大治。那让我们看看孔子是如何治国的:他在担任鲁国的大司寇时,鲁国发生了一件大事,即“堕三都”。所谓的“堕三都”,就是把当时鲁国的“三桓”――季孙、叔孙、孟孙城邑的城墙给拆掉。不要以为这是在搞装修,“堕三都”就是要搞垮“三桓”的势力,交权力归鲁国王室。把城墙拆了,下一步自然就是攻城了。可是“三桓”不是软柿子,“堕三都”并没有什么功效,尊王行动也未成功。
其实仔细分析一下孔子“堕三都”的举措,与他的思想是不相符合的。在孔子看来,用武力征伐是最末最末的行为了,按照正统的儒家做法,孔子应该加大宣扬仁义道德,匡正风气,搞得“三桓”热泪盈眶,自责不已,然后把权力拱手交回给公室,严重一点然后还自刎而死。可孔子没有,在他担任大司寇的几年里,他的政治手段主要是以强硬为主的。在齐国与鲁国的和会上,为了压一压齐国的气势,孔子一斩乐师,二斩歌妓,让这个齐王也傻了眼。对于扰乱国政的少正卯,他想也没想,杀!感觉和那些法家人士没什么区别。我们来听听孔子是怎么回答的。子路曾经问孔子:“卫君想请你做事,你去了先做什么?”孔子很快接了一句:“正名分。”这三个字很有内容,正名分,端正各自的名分,君是君,臣是臣,各行其道,只有这样,才能展开一系列理想化的政治。我们会发现孔子的一些所谓“德治”的理想施行者都是君王,天子,而不是大夫,更不要说是家臣。他没有指出怎么“正名分”,换句话说,他的观点就是:要用各种手段正名分。所以孔子才会问心无愧地去动用武力,乃至依附陪臣的势力去对付“三桓”。
个人认为,儒家的政治思想应该分为两部分,即:一,正名;二,德治以及后来的仁政。可以通俗地说,韩非子、李斯等法家人士把正名的做法一用到底,从而有了法治。其实儒学中的德治仁政在封建社会里从未有过实际的应用,在封建帝王手里,它只是用于推行专制的华丽外衣而已。后来的汉宣帝刘询,他采取的是“王道”与“仁政”的合二为一,仁政也是个宣传的大喇叭。到后来的汉元帝,这位先生个人狂爱儒学,把他老子祖宗们的大喇叭当成了治国的宝贝,把什么“子曰”都搬上了政治舞台,结果导致王权的偏落,汉朝走向衰弱。毕竟孔子时期没有出现封建的至尊皇帝,他能提出这样的政治主张,的确已难能可贵了。
14年的“精神苦旅”过后,孔子回到了鲁国。这时的他,即使仍是一个落魄的智者,但他的精神足以使那个时代为其动容。他当过多大的官、编过多少的书已经不重要了,他成了那个乱世的精神支柱,只要他活着,那个时代的信念就不会倒;只要他活着,那个时代的心脏就还在搏动,热血就还在流淌。他的弟子活跃在社会的各个阶层,子贡富甲一方,子路孔武有力,宰我治国有方……孔子,是一眼永不枯竭的人文源泉。
但是这一天还是来了。公元前479年,操劳了一生的孔圣人死了。死前七日,他对子贡说:“太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一代圣哲完成了他的历史使命,悄然长眠。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这的确是对孔子人格的最好概括。
(指导老师 何文魁)
明灯留言
孔子的思想是矛盾的,也许只是因为理想与现实的不可调和。后世我们尊孔子为“圣”,而历史上的孔子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凡人:一个出身卑贱,在一个礼崩乐坏的年代,却持之以恒地以复兴早已没落的周礼为己任的人;一个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孜孜不倦地向弟子传递文化的人;一个有道德学问,无权无势却敢于批评当世权贵的人;一个梦想安定天下,还百姓以盛世的人……
李黎,大连人,现居北京,笔名布里亚特,人称老布,出版作品近百万字,收藏家、艺术品评论家。生活作息不拘,性情豪放不羁,认为能吃能喝能穿能玩就是一个男人有能力的表现。不关心健康,曾道:大不了是个癌嘛!
当他真得了癌,才知道那种潇洒对生命是多么残酷的反讽。与大多人不同,老布最终放弃了化疗和药物,选择自然治疗,竟比复旦大学教师于娟还要幸运,从2008年确诊一直活到现在。癌症让老布重新思考生命意义,并在2011年4月出版了新书《穿越生死线日记》。
改变才是王道
我以前每天喝10杯咖啡,我躲在一个没有窗户的小屋子里混淆时间概念,我家里没有任何绿色,连一片草叶都没有。我也不喜欢小动物,我每天的生活就是喝酒、开车玩、还想做些大事。直到48岁,我被确诊为膀胱癌……有本书说,癌细胞有哲学思想。癌细胞是你的知己、你的哥们,你得跟他好好相处,才能一起活下去。
2008年是奥运年。那年七月份,老布开始便血,喝了几杯盐水后似乎好了。到了年底,又尿血了。去医院检查,查出“右侧实体性占位,直径4公分”,医生直言不讳,“你这是膀胱癌晚期,必须马上切除、化疗,否则活不过3个月。”
出了门,上了车,老布才发现,握住方向盘的手在发抖。CD里传出许巍的歌:“很多事情来不及思考,就这样发生了。”从前,癌症是跟自己无关的一个医学术语,现在却判了他的死刑。
这些年,他在机关当过文秘、开过车行、当过文化策划,赚过也赔过,1993年开上第一辆宝马,去过很多地方,手上有钱就花,反正他有能力再挣……谁知道会生这么大的病?在最初的慌乱和恐惧过后,通过朋友的推荐,他向一位老中医求助,接受了断食七天疗法。七天颗粒未进,就喝一种中药,一天要喝三斤药液,最后闻到异味就想吐,饿到身体漂浮。第八天去检查,肿瘤直径缩小了两公分。老中医说:“再往膀胱里扎七针就好。”
他在狂喜之下欣然接受,将25公分长的导尿管直接插到膀胱里,再插入注射药物。每一次扎导尿管,都疼得死去活来,满身是汗,但他就一个信念:我要活着。然而,先后扎了200次导尿管,那个肿瘤还在。此时,他才发现所谓快速的方法与效果对自己都是传说,盼望能速战速决的恐慌心理,并不利于康复。
那段时期,老布阅读了大量的相关书籍,从神学、佛学、现代医药到自然疗法,认识了不少癌症新朋友,对药物和疾病有了新的认识,老布决定赌上一把,自己治疗自己。他不再尝试把癌细胞赶尽杀绝,而是与之和平共处。既然蓬勃的癌细胞已经进驻身体环境,若贸然侵犯,反而会遭到猛烈反击。他决定慢慢改变内在环境,提高自身的免疫力,让癌细胞自动休眠。
首先,他要戒咖啡,放弃洋快餐、大鱼大肉、聚会酗酒。酒和咖啡曾是他的灵感来源和写作动力,不喝就不能成文。有时和朋友边喝边聊,常常酩酊大醉。“喝酒应酬,不分昼夜地作息是我的全部。我至少喝了4万瓶啤酒、4万杯咖啡,逼得身体不得不生病报警。”
其次,他要一个全新的绿色的生活空间。以前,他租住在北京市中心,附近就是一个垃圾焚烧站,空气污浊。他装修完就入住了,满屋全是建筑材料的味道。生病后,他搬到了距城区一百公里的京郊农村,每天呼吸新鲜空气,希望生命这辆火车能缓慢地开向最后一站。
简朴、简约、简单
老布刚搬到乡村并不习惯。在人群里热闹惯了,香甜麻辣吃惯了,突然素食、闭门养身,让他度日如年。渐渐地,他才从平淡里品出味来,那是“自然”的滋味。
他七点起床,上网,泡杯普洱,然后四肢着地,在屋里爬几圈,让经脉畅通。晨光透过窗户照在水泥地上,他很欣慰:又是新的一天,自己还活着。
九点半他围上五彩圆点的围裙做饭,十二点吃饭。以前他是饭馆常客,如今用近三个小时来享受饮食的乐趣。他煮的饭有二十多种谷物,包括红豆、绿豆、薏米和花生等等,是他根据自己的情况配的方,然后把胡萝卜、土豆、长茄子、菌类等等应季蔬菜冲洗干净。
“我还有能力给自己做饭,是种幸福。”
吃完饭,他会在院子里的树墩上呆坐,或者收敛心神走走那根独木桥。他开始关注动物和植物,自己种了土豆,还养了两条狗,下午会和狗狗一起去村庄里散步。
就这样过了半年,他去医院进行检查。肿瘤还在膀胱里,不大不小,成了一枚哑弹;身体各项指标都恢复正常,重回健康。医生相当惊讶,而老布也松了一口气: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好运气,能“顺其自然”地把绝症推后。
老布也更加喜欢乡村生活。
在村庄里待久了,他恍惚也成了一株植物。他能分辨出空气里各种植物不同的气味,能闻到萝卜地和白菜地的细微不同。他会和一只黑色流浪猫对视良久,也会有耐心去听树上的一只鸟在唱什么。夜晚,他沉溺的不再是霓虹,而是乡村沉静的星空。
每晚临睡前,老布都很感恩。“又活了一天,而且这一天没有任何化疗或者药物带来的痛苦,这是老天的偏爱,也是对我特立独行实践的一种奖赏。”
他就这样过了三年,从对酒精严重依赖变成滴酒不沾,从社交强人变成早早入睡的乡村老汉,并庆幸自己不曾给亲人们增加负担。
曾有人问:我按照你的方法执行也能恢复健康吗?老布说不一定。他把养生分为三个层面:
养身,这是最简单的。“不管是选择吃药打针、手术治疗,还是全素食加上经络运动,其实都是为了让身体恢复正常。最重要的是,要适合自己。”
养心,心平气和,不怨天尤人。“我就是偶然间来到世界,何时偶然间离开?我顺其自然,不为这个病废了寝食。”
养神,“神”就是自然、自己和艺术。生命本身就是一个艺术品,他差点毁了它,如今重新修正,重装系统,对多活的每一天都很感恩,觉得满足。
我期待的幸福
老布现在是一个癌症论坛的斑竹,希望能和更多病友分享自己对生命和疾病的体会,也传递信心和鼓励。他提醒他们:不要轻易相信什么神效快速的药物或者方法,要看这种手段是否适合自己,是否安全、低成本、能长久坚持,而不是谁有了新发明、谁曾经成功过;也别大肆破坏自己的免疫力,这是保护自己的最后一道盾牌。
在和病友们交流时,不少人将信将疑:虽然化疗弊端甚多,但是确实在对癌细胞狂轰滥炸,也拯救了一些癌症病人,而保护免疫力的自然疗法……太玄了。老布说,他绝对不建议别人像他一样放弃传统治疗,每个人身体条件不一样,选择也不一样。他反对的其实是过度治疗。
2011年7月,老布的一位兄弟被确诊为癌症,三个月四次住院,进行大规模放化疗医治,身体每况愈下。他还有位大哥,半个月内做了8次射波刀医治,因过度治疗造成胆管堵塞,只好先做胆的支架手术。当初老布明确反对他过度放疗,而大哥说,“中国只有两台射波刀,人满为患。都这样了,还错得了?”最终胆被弄坏了,他问医生,医生才说,这样放疗的病人,基本上胆都得坏。
老布很担心——钢铁水泥铸成的身体也很难承受得住啊,万一真的垮了,谁来为这过度的医治买单?
两个月后,他又接到一位友人电话,约到城里见面。友人46岁,高职高薪,刚被确诊为肝癌晚期,但孩子才六岁。当初没查出癌前,友人对老布的规劝也是一笑置之,喝酒抽烟,一样不误。现在全戒了。友人和老布约定一起过简单生活,一起抗癌。
老布说:“和几个哥们都成为喝凉白开的知己了,吃素食、慢生活,少欲望。过去,我们的生活方式太糟糕了。在江湖上混,早晚都是要还的。”
这几年老布也去了不少地方,从无锡、扬州,到镇江、呼和浩特,去看望当地的癌症网友,互相交流鼓励。他了解一个癌症病人的恐惧和孤独。不论网友的贫富,他去外地,一律拒绝对方的好意,自己负责路费。他还能写东西养活自己,还能以亲身经验帮助他人,还能每天看到新的太阳升起……已很感恩。
老布与朋友们商讨成立癌症患者互助协会,进行心理与精神层面的互动,“我们提出‘1+N’的口号,即一个癌症患者的心情与效果,将影响N个家庭N个人。”
老布的新书《我的乡村新生活》也将出版,扉页题词取自庄子的《知北游》:“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关键词】《礼拜五或太平洋上的灵薄狱》;鲁滨逊;生存;存在
0 引言
米歇尔・图尔尼埃,20世纪法国新寓言派的代表作家之一。深受尼采,弗洛伊德,萨特等哲学家的影响,图尔尼埃的作品中总是充满了丰富的哲学思辨。图尼埃尔本人也表示:“我在本质上是一位哲学学者,而且只是哲学学者。”他非常擅长于旧瓶装新酒,借用旧有的故事题材,内容题材和人物符号,加入自己创造性的文学处理和独特的哲学思考,从而创造出一批优秀的图尔尼诶式文学作品。《礼拜五或太平洋上的灵薄狱》就是经过图尔尼埃重构后的伟大产物。在整部作品中充满了作者对自然与社会,自我与他人,存在与永恒等母题的哲学思考。“这部作品实际是一次伟大的精神尝试和灵魂探险。”(柳鸣九,2010)
1 “生存”和“存在”的解读
辞海释义:“生存”即:1.活着;活下去。2.指在世的人。3.存在。4.生活。“存在”即1.指事物持续地占据着时间和空间;实际上有。2.泛指各种事物或现象。3.哲学上指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客观世界。4.指举止行为。有趣的是,鉴于汉字释义的模糊性和分析性,辞海把生存和存在对等起来。事实上在本文的探讨范畴里,如果说“生存”尚可以理解为辞海中的第一种意思活着或活下去,那么“存在”的意义就更具哲学性了。关于“存在”的问题,在西方哲学里一直是极为复杂的。对“存在”的解释一直是哲学家们苦不堪“言”的一个问题。在本文中,笔者试图通过萨特关于“自在的存在”和“自为的存在”的经典论断来进行解读。
2 生存之战
劫难之后,幸存后的鲁滨逊为孤岛取名为希望岛(Speranza),自命为希望岛的总督,并决定在此构建一套文明秩序。鲁滨逊花了几个星期去视察这座孤岛,并绘制了地图。在弗吉尼亚号的残骸里发现了为数不多的大麦、小麦和玉蜀黍的种子。在一个刮西风的日子里,他放火烧掉了小岛东部几亩荒草地,以作农耕之用。最后圈养了岛上所有的山羊和羊羔。至此,鲁滨逊便开始了所谓的耕种和畜牧文明阶段。并且在后来,他还逐步修建好了农田的灌溉工程,颇有集约型农业的样貌。后来,他也逐渐有了储存的粮食。还颁布自命为希望岛的将军和大祭司,接着起草《希望岛刑法》。对他而言,这是一个新的世纪,他可以用来自人类先进文明的阳光普照这座小岛,热情高涨的他显得壮志雄心。
没错,至此,鲁滨逊生存下来了,还生存的很不错。鲁滨逊的生存,即是完完全全地复制他从文明社会里学来的那一套规则,确立作为一个人的价值体系,重建道德秩序,组织国家与政权。
一切的转折点都出现在礼拜五的到来。礼拜五的到来,增了鲁滨逊的控制欲望,让鲁滨逊得意洋洋地认为所建立的秩序是合理的,他在希望岛上的事业都是有意义的。而事实上,礼拜五根本就没有诚心诚意地服从过鲁滨逊。在小说的第八章里,对比了两者在其心目中地位:对礼拜五来说,鲁滨逊不在,不过意味着一件事:某一项命令的终止;而对鲁滨逊来说,礼拜五失踪,都说明了自己驯化这个阿劳干人的失败。礼拜五只是讨好鲁滨逊才去完成任务,而非殷勤驯服于他。这个礼拜五压根就不懂得他的主人缘何而做这一切:水渠、耕地、捕猎、种植以及驯养动物。到目前为止,礼拜五身上的天性就完完整整毫不保留地宣泄出来。做了鲁滨逊不能理解的事。鲁滨逊认为礼拜五“与动物相互勾结形成同谋共犯的关系”(《礼拜五或太平洋上的灵薄狱》,p.148,下同) ,礼拜五和动物们很亲密,打成一片。这在他看来是不文明的。在最后,礼拜五无意间毁掉了鲁滨逊的仓库,将一切同先进文明有关的东西统统都毁掉了。再后来,礼拜五偷偷跟着双桅船白鸟号的船长跑了,背叛了自己的主人。这个被他救了一命的礼拜五辜负了他的主人,至此,与其说鲁滨逊的奴役制度彻底瓦解了,不如说在他者身上寻求生存的意义彻底失败了。
鲁滨逊是孤独的,而人类对于孤独往往是惧怕的,逃避的。弗洛姆在《逃避自由》就给出了人类面对孤独的救赎之路,即工作和爱。工作意味着为实现一个目的通过劳动来消耗时间精力来获得意义。鲁滨逊在希望岛上就是这样忙碌着;而爱则是鲁滨逊希望实现对礼拜五的统治,或者说希望像一位布道者一样实现对礼拜五的同化。
3 存在与虚空
萨特曾提出了“自在的存在”和“自为的存在”的论断。萨特看来,“自在的存在”既非意识,亦不是所谓客观物质的存在。它非意识所产生,亦不产生意识,它独立于意识而存在。正如萨特说:“这些存在仅仅是我能看到的,它们绝不取决于我愿意与否而存在或不存在。它们是为我的,而它们并非就是我。但是,它们也不是别人的,也就是说,它们不取决于任何人的自主性……它们即是现实的,同时又是静止不动的。这种通常我们所描述的感觉内容的静止不动性就是自在的存在。”(萨特,)而“自为的存在”即指人的意识或自我。“自为的存在”是一种“是其所非”“非其所是”的存在。(吕理,2008)萨特认为:“自为是被一种不断的偶然性所支持的,他承担这种偶然性并且与之同化,但却永远不能消除偶然性。”(萨特,)换句话说,“自在的存在”是永恒的,是充实的,是没有变化的,它“是其所是”。而“自为的存在”则是永远处于矛盾与变化当中,是一种不确定的不稳定的存在。它最终导向的是虚无。
所以说,鲁滨逊的失败是注定的。在小说的结尾处,即礼拜五背叛鲁滨逊登上白鸟号离开之后,图尔尼埃写道:“事实上,在时间与永恒之间,是没有循环往复的。永远的重复,不是时间的私生子,就算是永恒的私生子,也只能是一种疯狂。”(p.234)鲁滨逊不敢想象再来一个礼拜五,将一切付之一炬。“礼拜五永远生存在现时的一刹那之间。”(p.209)
萨特认为,人的一生就是不断地对多种可能性进行追求和探索的过程。而这些可能就是“自为的存在”。所以礼拜五的离开昭示着,作为“自为的存在”的人,永远都无法实现自己的最终本质。因此,从小说的后半段,作者就埋下了伏笔,鲁滨逊和礼拜五角色的转变,鲁滨逊渴望被礼拜五所“驯化”,回归本真,回归自然;鲁滨逊与树林的融合;对太阳的膜拜……这一切的一切,都反映了鲁滨逊摆脱虚空的渴望,对永恒的追求,对“自在的存在”的向往。所以,鲁滨逊最终选择留在了荒岛,继续寻找那条通向超越时间,只有无罪的人居住着的灵薄狱的某地。
4 结语
《礼拜五或太平洋上的灵薄狱》是一部伟大的小说。图尔尼埃通过对一个人人皆知的故事的改写,注入那些宽广又幽深的哲学命题。作者从一开始就布了一盘巧妙的棋局,但是到最后却是自己都没料到的结局。诗意而醇厚的文笔为小说带来了强大的思想张力,对它的解读是无法穷尽却乐趣无穷的。
【参考文献】
[1][法]米歇尔・图尔尼埃.礼拜五或太平洋上的灵薄狱[M].王道乾,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
下午阳光晴好,他穿草绿T恤配棉服,印花裤子,黄色运动鞋,倚在车门旁等记者。十足的街头潮人。
谁也看不出,他是个病人。
李黎,大连人,现居北京。笔名布里亚特,人称老布。出版作品近百万字,收藏家,艺术品评论家。生活作息不拘,性情豪放不羁,认为能吃能喝能穿能玩,就是一个男人有能力的表现。不关心健康,曾道:大不了是个癌嘛!
真得了癌,才知道那种潇洒,对生命是多么残酷的反讽。
与大多人不同,老布最终放弃化疗和药物,选择自然治疗,竟比复旦大学教师于娟要幸运,从2008年确诊活到了今天。
以病患的身份活着,他才发现之前迷恋的城市生活千疮百孔。为了挣更多的钱,人们失眠焦虑、四处奔波,有钱了又喝酒抽烟、纵情玩乐,把日子过得晨昏颠倒……他见一个朋友劝一个,有人笑他草木皆兵,他撂下一句狠话:“我在癌症道路上等你们。”
一语成谶,陆续有老友不幸中招。癌症不传染、不遗传,但总在性格相似、生活雷同的人群里产生。
朋友问他活下来的秘诀,他说,“放下一切欲望,彻底改变自己。”
癌症让老布重新思考生命意义,并在2011年4月出版了新书《穿越生死线日记》。
“当死亡临近,要相信自己,解救自己,激励自己,保卫自己。我要活下去,而且鼓励更多像我一样的朋友,一起活下去。”
改变,才是王道
“我以前每天喝10杯咖啡,我躲在一个没有窗户的小屋子里混淆时间概念,我家里没有任何绿色,连一片草叶都没有。我也不喜欢小动物,我天天的生活就是喝酒、开车玩,还想做些大事。直到48岁,我被确诊为膀胱癌……有本书说,癌细胞有哲学思想。癌细胞是你的知己,你的哥们儿,你得跟他好好相处,才能一起活下去。”
2008年是奥运年。那年7月份,老布开始尿血,喝了几杯盐水,似乎好了。到了年底,又尿血了。去医院检查,查出“右侧实体性占位,直径4公分”,医生直言不讳,“你这是膀胱癌晚期,必须马上切除、化疗,否则活不过三个月。”
出了门,上了车,老布才发现,握住方向盘的手在发抖。CD里传出许巍的歌:“很多事情来不及思考,就这样发生了。”从前,癌症是跟自己无关的一个医学术语,现在判了他的死刑。
成年后,他几乎从不流泪,那天见到一哥们儿却忍不住大哭,拉着对方的手说,你一定要救救我!
怎么救呢?无非是借钱给他治病。这些年,他在机关当过文秘,开过车行,当过文案策划,赚过也赔过,1993年开上第一辆宝马,玩过很多地方,手上有钱就花,反正他有能力再挣……谁知道会生这么大的病?
在最初的慌乱和恐惧过后,在朋友的推荐下,他向一位老中医寻医,接受了断食七天疗法。七天粒米未进,就喝一种中药,一天要喝三斤药液,最后闻到异味就吐,饿到身体发飘。第八天去检查,肿瘤直径缩小了两公分。老中医说:“再往膀胱里扎七针就好。”
他在狂喜之下欣然接受,将25公分长的导尿管直接插到膀胱里,再注射药物。每一次插导尿管,都疼得死去活来,满身是汗,就一个信念:我要活着。
他先后扎了200次导尿管,那个肿瘤还在。
此时,他才发现所谓快速的方法与效果对自己都是传说,盼望能速战速决的恐慌心理,并不利于康复。
那段时期,老布阅读了大量的相关书籍,从神学、佛学、现代医药到自然疗法,认识了不少癌症新朋友,对药物和疾病有了新的认识。
药物不是全能的,有的还有副作用。他说:“有位年轻的女老板,从海南来北京求医,三年来,从一种疾病逐渐形成了18种疾病。她是一个有钱人,医生给她开最高级的药物,吃出来这些疾病。”
另一方面,人的求生意念和乐观精神,倒可以成为良药。他遇见一位79岁的老人,保养得当,皮肤细腻,却是胰腺癌患者。老人的子女隐瞒了他的病情,他快活地活到今天。
药物治疗和自然治疗都有胜算和败招,老布决定赌上一把,自己治疗自己。
他不再尝试把癌细胞赶尽杀绝,而是与之和平共处。既然蓬勃的癌细胞已经进驻身体环境,若贸然侵犯,反而会遭到猛烈反击。他决定慢慢改变内在环境,提高自身的免疫力,让癌细胞自动休眠。
首先,他要戒咖啡,放弃洋快餐、大鱼大肉、聚会酗酒。
酒和咖啡曾是他的灵感来源和写作动力,不喝不能成文。有时和朋友边喝边聊,常常酩酊大醉。“喝酒应酬,不分昼夜地作息,是我的全部。我至少喝了4万瓶啤酒,4万杯咖啡。逼得身体不得不生病报警。”
其次,他要一个全新的绿色的生活空间。
以前,他租住在北京市中心,附近就是一个垃圾焚烧站,空气污浊。他装修完就入住了,满屋全是建筑材料的味道。睡醒了基本都去饭馆吃饭,什么“地沟油”、“苏丹红”全没落下。
生病后,他搬到了距城区100公里的京郊农村,呼吸新鲜空气,希望生命这辆火车,缓慢地开向最后一站。
简朴简约简单
“简单至美。我们也许不需要那么大的房子,或者非要到国外居住,也不需要竞争一个所谓的好岗位……下午3时,带着两只狗,在深秋空旷的田野散步,天高云淡,冬小麦,又绿成一片。我们的生命如同这自然界中的一切,有始有终,中间的劳作与耕耘,乐在其中。”
老布刚搬到乡村并不习惯。在人群里热闹惯了,香甜麻辣吃惯了,突然素食,闭门养身,度日如年。渐渐地,才从平淡里品出味来。
那是“自然”的滋味。
他7点起床,上网,泡点普洱,然后四肢着地,在屋里爬几圈,让经脉畅通。晨光透过窗户照在水泥地上,他很欣慰:又是新的一天,自己还活着。
9点半他围上五彩圆点的围裙做饭,12点吃饭。以前他是饭馆常客,如今用近3个小时来享受这个乐趣。他煮的饭有20多种谷物,包括红豆绿豆薏米花生等等,是他根据自己的情况配方。然后把胡萝卜、土豆、长茄子、菌类等等应季蔬菜,冲洗干净。
“我还有能力给自己做饭,是种幸福。”
吃完饭,他会在院子里的树墩上呆坐,或者收敛心神走走那根独木桥。他开始关注动物和植物,自己种了土豆,养了两条狗。下午会和狗们去村庄里散步。
就这样过了半年,他去医院进行检查。肿瘤还在膀胱里,不大不小,成了一枚哑弹;身体各项指标都恢复正常,重回健康。医生相当惊讶,而老布松了一口气: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好运气,能“顺其自然”地把绝症推后。
老布也更加喜欢乡村生活。
在村庄里呆久了,他恍惚也成了一棵植物。他能分辨出空气里各种植物不同的气味,能闻到萝卜地和白菜地的细微不同。他会和一只黑色流浪猫对视良久,也会有耐心去听树上的一只鸟在唱什么。夜晚,他沉溺的不再是霓虹,而是乡村沉静的星空。
每晚临睡前,老布都很感恩。
“又活了一天,而且这一天没有任何化疗或者药物带来的痛苦,这是老天的偏爱,也是对我特立独行的实践的一种奖赏。”
他就这样过了三年,从对酒精严重依赖变成滴酒不沾,从社交强人变成早早入睡的乡村汉子,庆幸自己不曾
给亲人们增加负担。
曾有人问:我按照你的方法执行也能恢复健康吗?
老布说不一定。他把养生分为三个层面:
养身,这是最简单的。“不管是选择吃药打针、手术治疗,还是全素食加上经络运动,其实都是为了让身体恢复正常。最重要的是,要适合自己。”
养心,心平气和,不会怨天尤人。“我就是偶然间来到世界,何时偶然间离开?我顺其自然,不为这个病废了寝食。”
养神,“神”就是自然、自己和艺术。生命本身就是一个艺术品,他差点毁了它,如今重新修正,重装系统,对多活的每一天都很感恩,觉得满足。
试问这种心态,几个绝症病人能拥有?
他自己的三年抗癌体验并不能复制,唯一能“模仿”的,是勇于改变的勇气――做你以前不愿意做的事情,吃你以前不愿意吃的东西。
我期待的幸福
“下午4点半,骑自行车出去了,带着满脑子的幻想,在深秋临近黄昏的时候,迎面而来许多乡村妇女,刚在田野上劳作完。还有那些坐在三轮车上的老人,你们的今天就是我的未来,假如,我还能坐在轮椅上晒太阳,那就是我所期待的幸福。”
老布现在是一个癌症论坛的“斑竹”,希望能和更多病友分享自己对生命和疾病的体会,也传递信心和鼓励。他提醒他们:不要轻易相信什么神效快速的药物或者方法,要看这种手段是否适合自己,是否安全、低成本、能长久坚持,而不是谁有了新发明,谁曾经成功过;也别大肆破坏自己的免疫力,这是保护自己的最后一道盾牌。
在和病友们交流时,不少人将信将疑:虽然化疗弊端甚多,但是确实对癌细胞狂轰滥炸,也拯救了一些癌症病人,而保护免疫力的自然疗法……太玄。老布说,他绝对不建议别人像他一样放弃传统治疗,每个人身体条件不一样,选择也不一样。他其实反对的是过度治疗。
2011年7月,老布的一位兄弟被确诊为癌症,三个月四次住院,进行大规模放化疗医治,身体每况愈下。他还有位大哥,半个月内做了八次射波刀医治,因过度治疗造成胆管堵塞,只好先做胆的支架手术。当初老布明确反对他过度放疗,而大哥说,“中国只有两台射波刀,人满为患。都这样,错得了?”胆被弄坏了,他问医生,医生才说,这样放疗的病人,基本上胆都得坏。
老布很担心――钢铁水泥铸成的身体也很难承受得住啊,万一真的垮了,谁又为这过度的医治买单?
两个月后,他又接到一位友人电话,约到城里见面。友人46岁,高职高薪,刚被确诊为肝癌晚期。孩子才6岁。当初没查出癌前,友人对老布的规劝也是一笑置之,喝酒抽烟,一样不误。现在全戒了。友人和老布约定一起过简单生活,一起抗癌。
老布说:“和几个哥们儿都成为喝凉白开的知己了,吃素食、慢生活、少欲望。过去,我们的生活方式太糟糕了。在江湖上混,早晚是要还的。”
这几年老布也去了不少地方,从无锡、扬州,到镇江、呼和浩特,去看望当地的癌症网友,互相交流鼓励。他了解一个癌症病人的恐惧和孤独。不论网友贫富,他去外地,一律拒绝对方的好意,自己负责路费。他还能写东西养活自己,还能以亲身体验帮助他人,还能每天看到新的太阳升起……已很感恩。
春天快到了,老布与朋友们商讨成立癌症患者互助协会,进行心理与精神层面的互动,“我们提出‘1+N’的口号,即一个癌症患者的心情与效果,将影响N个家庭N个人。”
老布的新书《我的乡村新生活》也将出版,扉页题词取自庄子的《知北游》:
【关键词】短歌行;曹操;浅析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选入了曹操的一首《短歌行》,全诗共128个字,“忧”字出现三次,成为贯穿全诗的“诗眼”,是曹操英雄气概的集中体现,更是“慷慨悲凉,梗概多气”的建安风骨的时代折射。林庚先生说“曹操这一首《短歌行》是建安时代的名作,它代表着人生的两面,一方面是人生的忧患,一方面是人生的欢乐。”林老还说“天下所以归心,我们乃不觉得是个夸张”。为什么不觉得夸张呢?因为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读出曹操在忧什么,在乐什么,可以体悟曹操的襟怀抱负。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前八句流露出浓浓的感伤,诗人“忧”人生苦短,生命无常;“思”人生有限,怎样活着?如果诗歌仅仅停留在对“去日苦多”的感叹中,那就和当时人们“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汉书?苏武传》)的见解没什么两样,因为汉乐府诗里有着太多这样的感叹,如“昼夜苦短长,何不秉烛游”“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那也就不是一代枭雄曹操的忧乐。翻阅历史,此诗当作于建安十三年著名的赤壁之战后,赤壁之战后曹操更意识到了只有广纳贤才,才能壮大力量,统一四方。为此他先后了“求贤令”、“举士令”、“求逸才令”等政令;《短歌行》实际上就是一曲“求贤歌”。因而诗人随后写道:“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对“君”如恋人般痴情的思念,悠远而绵长;因为有“嘉宾”而鼓瑟吹笙,尽情欢乐;求贤才不得的痛苦,得贤才之后的欢欣,乐是忧的化解,忧是乐的源泉。这便是曹操作为伟大政治家的喜怒哀乐,正是“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它超越了个人建功立业的狭隘情愫。“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心念旧恩。” 诗人举头望月,只见明月如辉,光华如练,可望而不可即,正如诗人内心思念的人才,陡然之间,平添了无限忧愁。而想像中那和谐融洽的交情,什么时候才能拥有。这反反复复的诉说,这缠绵不绝的忧思,这永远执著的欢乐,只为那如“明月”般的人才。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如乌鹊一样绕树而飞的贤者们,哪里才是你们的寄身之所呢?曹操为天下的贤士们找不到方向犹豫不决而着急忧心,他会为这些纷飞的贤士们找到一条出路吗?“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诗人虽没有明确告诉贤者们,自己就是他们能依附的那一根“树枝”,但告诉他们:我”就像山不会满足高、水不会满足深一样,不会满足人才多;“我”会像周公一样为接待你们而“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至这里,诗人将自己渴望求贤统一天下的宏图大志表露无遗。
《短歌行》是一首内容厚重、主旨深刻的诗。诗人在对酒当歌的欢宴时刻,感到人生短暂如朝露易,不禁“忧从中来”:一忧人生迟暮,二忧贤才难得,三忧功业无成。这三忧其实是一忧,是一个有作为的人必须要面对的一对矛盾,即短暂的人生和永恒的渴望之间的矛盾。忧乐虽是人类的共同情感,但一个人,忧什么,为什么而忧,却是分层次的,也就可以看出人生境界的高低。有人为个人荣辱得失而忧,有人为天下的苍生而忧。孔孟一生为了推行自己的“仁政”思想而忧虑奔波,前赴后继,虽说是为了统治阶级的长治久安,但那“王道”乐土,成为后世每个人人生愿景和追求。他们之所以被尊为圣人,是因为他们的这份天地情怀。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范中淹“先天下之忧之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怅寥阔,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在历史的长河中,这些英雄们,抱负如山尽其高,胸怀如海尽其深,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只因为他们心系天下、忧乐为民。
那么在这首诗里,诗人的人生理想是什么呢?那就是“天下归心”、统一天下。这已经超越了建功立业、称霸天下的狭隘的个人英雄主义。这在他的另一首诗《蒿里行》里可以得到印证:“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他为了老百姓流离失所而忧伤,他为了黎民的“白骨露于野”而断肠,所以说,《短歌行》中浸透着的浓浓的“忧思”不仅仅是一个有良心的诗人的情怀,这更是一位有作为的英雄的襟抱。
参考文献:
[1]姚鲜梅;萨都剌其人其诗[J];大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2]冯汝常;中国文学史内容和体例建构百年回眸[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3] 段汶君;;试论高校图书馆的“双导”[J];高校图书馆工作;2006年03期
[4] 李美容;;论唐代文人的漫游[J];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5] 周秀荣;;五十余年陶渊明田园诗研究综述[J];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6] 段汶君;;再论高校图书馆的导读[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7] 戴春花;;故国悲叹 寄寓遥深――浅论蒋捷词作[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8] 余锋,方文龙;论唐英诗歌[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