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产品技术创新的重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技术创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和源泉,是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而我国技术创新水平较低的事实已引起诸多学者的关注,企业整体技术创新及研发技术还处于较低水平,技术装备不够先进,新产品销售收入比重偏低、创新人才匮乏且自主创新能力不足。这些问题的存在,主要原因是我国企业还没有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还没有对技术创新的各项要素进行完善的资源配置,如果能及时有效地分析出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特别是内部影响因素,就可以帮助企业制定、调整技术创新对策,获得最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文献综述
学者们在对技术创新进行研究的过程中也对其相关影响因素进行了归纳。尹秀芝(2006)从自主创新能力的角度提出了影响技术创新的四个因素,即宏观管理体制因素、创新机制因素、创新主体的创新能力、创新环境因素,同时提出了几点建议,健全法规体系来促进自主创新、完善知识产权制度来促进自主创新、建立科研服务平台、继续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营造创新的市场氛围。胡永健、周寄中(2008)研究了政府直接资助强度与企业新增投资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政府对企业技术创新的直接资助显著促进了企业技术创新的支出增长,并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省市等各级政府及社会对企业技术创新投入。
三、内部影响因素分析
在对技术创新的研究中,学者们对其内部影响因素的研究所占比重较多,本文对学者们的研究进行归纳,并结合自己对技术创新的理解,将技术创新的内部影响因素分为企业规模、企业制度、企业文化、企业创新投入和产出能力这五项来分别展开研究。
1、企业规模
企业规模,指生产资料等生产要素和产量在企业中的集中程度。事实上,从不同角度分析,大规模企业和小规模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各具优势。企业规模大,则其资金力量充足,技术人才集中,可以进行多个领域的创新,从而分散研发风险,雄厚的资本使其可以进行大规模R&D投资,从而获取规模经济效益。而小规模的企业在机制上就显得更为灵活,有很强的模仿能力,可以很快的掉转或跟风调整其技术创新的方向。
2、企业制度
企业制度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所形成的企业内部经济关系,包括企业在运行过程中形成的规章制度行为准则等。企业制度对技术创新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产权制度、管理制度和组织制度三个方面。
现代产权制度是社会化大生产和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产权制度,其主要特征是归属清晰、权责明确、流转顺畅、保护严格。高效合理的产权制度可以最大限度地优化企业内部的资源配置。管理制度指维持企业正常运营的各项规章制度。一套科学合理的企业管理制度能使企业成员的工作目标更加明确,即使不在强行约束下也能积极完成目标,企业有必要在技术创新的同时不断探索合理科学的管理方式,以促使企业在复杂多变的竞争环境中脱颖而出。组织制度指规定企业内部分工协调、权责分配关系的制度安排。组织制度是企业组织中全体成员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包括各种章程、条例等。合理的组织结构和完善的制度安排能够起到高效率配置创新资源的作用,实现创新思想和相关资源的完美整合,让企业顺利实现技术创新的最终目的。
3、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经营过程中所自然形成的最高目标、价值体系、基本信念及行为规范的总和,并且是能够被企业全体成员所认可且共同遵守的。企业文化根植于该企业的土壤中,具有不同于其他企业的特色。
4、企业创新投入
企业技术创新系统的投入要素可分为:人力投入因素和财力投入因素。
(1)人力投入因素。人是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企业领导者是技术创新的决策者,而科研人员是技术创新活动的主力军。企业技术创新中的人力投入指的是投入到技术创新活动中的科技人员数目。以美国为例,其经济强盛之根源在于不断创新以及大量的创新人才的投入。人才的重要性已然超越了设备、原材料、价格等原始竞争手段的重要性。技术创新人员是技术创新机会的主要发现者,也是新技术知识的传播者,其主要标志是他们的知识更新和思维创造性,他们对企业的技术创新从萌芽到成果都有着决定性影响。国家之间、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尤其是创新人才的竞争。创新人才的综合素质决定着创新成果的水平。
(2)财力投入因素。技术创新实现的过程是将认知领域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科技人员则是科技研究成果的提出者和创造者,财力投入则是实现技术创新的现实基础。任何产品的生产过程都是资本和劳动结合的结果,财力投入意味着资本的形成。财力投入在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中成为科技与经济的结合点,也是企业技术创新实现的基础。尽管还未有资料证明高强度R&D投入与企业技术创新及竞争优势呈正线性相关,但就目前文献看来有足够的资料表明R&D投入和企业技术创新及竞争优势高度正相关。财力因素对我国目前企业的技术创新的影响还表现在:有足够的资本能力来引进世界一流工艺流程和生产设备;对高素质的技术创新型和企业管理型人才可以产生足够吸引力。因此,财力因素在企业创新活动中绝对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5、企业创新产出能力
企业技术创新的最终目的是将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创新成果的实现是企业整个创新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检验技术创新是否成功有效的标志。
(1)制造能力。指把企业的技术创新研究成果转化为符合设计要求,可以进行批量生产的能力。企业的技术创新制造能力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企业装备的先进性;二是工人的技术等级和工作质量。一线技术工人的技术素质对于技术创新的大规模实施有着直接影响,任何技术创新其最终目的是进行大规模生产,而技术创新能否从试验阶段顺利转向常规化生产,并且能否从常规化生产继续发掘创新之处,是技术创新持续高效产出的关键。如果一线工人具有较高技术素质,就能够按照新的技术要求迅速投入到研发变产出的工作中去,并在过程中不断提出与实施各种改进,从而获得技术创新的最大效益。
关键词:AHP法,建筑业,技术创新,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F40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引言
随着世界各个国家对技术创新的理念要求越来越强烈,中国建筑企业的创新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建筑企业在重重压力下迫切需要技术创新,以应对国际和国内日趋激烈的竞争。近年来,国家主管部门积极推动建筑业的技术创新,并且出台一系列的相关政策,引导建筑企业采用先进的﹑成熟的新技术,全面提高建筑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由此,技术创新以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技术创新是企业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采用新技术﹑新的生产方式和新的管理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开发新产品,强调产品和工艺被引入市场或应用于生产并产生效益。
当前,对技术创新研究范围较为广泛,大部分的研究没有从建筑业这一具体方向着手,而一小部分对建筑业的技术创新研究也只停留在定性阶段,没有形成一个体系。
2技术创新视角下建筑企业特性剖析
过去的建筑企业是以“粗放型”的发展模式进行生产,各个部门比较分散﹑施工工艺落后﹑效率十分低下且生态破坏严重。建筑技术单纯依靠技术员的个人经验施工和低效率陈旧的施工机械施工。建筑产品则外观设计呆板﹑无创新意识。因此,建筑领域的两个急需解决的创新:建筑技术创新和建筑产品创新。建筑企业应当重视并积极投入人力﹑财力﹑物力来对其进行科研创新,以期在于其他建筑企业的激烈竞争中占得先机。
2.1 建筑产品特性
与以往的“粗放型”经营模式下的笨重的﹑呆板的﹑新技术使用率低的建筑产品相比,技术创新发展形势下的建筑产品应该是科技含量高﹑结构复杂﹑设计理念超前,建筑外观新颖与时代最前沿接轨。同时,建筑产品应该以市场为导向,建造出能被市场接受的创新产品。
2.2 建筑业生产技术特性
与以往的依靠技术员个人经验技术﹑成本低廉的劳动力优势和落后的施工技术水平相比,技术创新下建筑技术应该更为先进﹑成熟与适用。技术创新可以充分提高建筑企业施工技术水平﹑机械装备率,提高企业管理力度,减少建造资源浪费,降低碳排放量,提升企业整体效益。也可以促进从业人员自觉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以之能掌握高新技术。因此,技术创新已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性因素。
3技术创新的新途径
建筑业的技术创新是企业的核心能力,是企业引入或开发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模式,增强竞争力,获得最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能力。因此,建筑企业要想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就必须要从创新的全过程把握,从构思能力,研发能力,投入能力,制造能力和管理能力这五个方面研究,才能全面的﹑直观的分析技术创新指标,真正的做到技术创新。
3.1 技术创新的构思能力
拥有创新构思是建筑企业必须具备的一个基本条件,也是新技术研发的首个环节。拥有强烈的创新想法,建筑企业才会积极地获得新机会,开展创新活动。同时,技术创新的想法必须满足市场的需求,要切合实际,研究成果具有推广价值。
3.2 技术创新的研发能力
研发过程是技术创新必须要经历的过程。一项新技术的研发,要有大量的科研人才,科研知识作为保障。因此,建筑企业要有自主创新意识,要重视人才培养,还要与高校﹑科研单位结合,加强人才培训工作,使这些人才优势﹑信息优势﹑科研优势为技术创新服务。同时,高校和研究单位的研究成果需要转化成现实生产力,也必须有施工单位的支持和配合。
3.3 技术创新的投入能力
投入能力是技术创新的中间环节,是比较重要的一个部分。因此,建筑企业要充分认识到有效的科技投入才能保证创新工作的成效。加大自身技术创新研究的经费投入,在生产成本上要划出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创新研究。同时,也要认识到当前中国的建筑新技术与世界先进国家技术水平的差距,我国要引进别国的先进技术,来增强自身实力。
3.4 技术创新的制造能力
制造能力是新技术从生产到使用的过渡环节。制造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新技术运用的好坏。因此,在这一环节上,建筑企业要加强员工的专业技术培训,提高员工工作效率,要全面提高建筑设备自动化率,缩短工期,同时需要对技术创新的质量标准化,保证工程质量。
3.5 技术创新的管理能力
对于技术性要求较强的建筑业而言,技术管理创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运用管理的科学职能和科学方法,保证建筑业有关技术指标合理组织各项技术工作有序进行,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保证工程施工质量,充分发挥施工人员和设备的潜力,降低施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四 建筑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通过阅读大量书籍和文献,依据指标体系的系统性、客观性、科学性﹑可操作性等原则,综合了技术创新的途径,并结合专家意见,运用AHP法对建筑业技术创新能力指标进行构建,其结构如下表:
本指标体系由5个一级指标和15个二级指标构成,从构思能力﹑研发能力﹑投入能力﹑制造能力﹑管理能力五个方面全面考察建筑企业的技术创新综合能力。
5实证研究
现在以青岛市建筑业总体概况为例,从青岛科技局获悉,该市共有科研机构近500家,其中重点实验室155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4家,企业技术中心252家;科技孵化器25家,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3个、国际科技合作基地6家,先后引进中科院系统6个研发机构,同时通过在高校、科研机构建设专业技术服务平台,推动科研基础设施、自然科技资源、科学数据等公共科技资源。通过分析该市的实际并结合专家的打分记录,得出该市建筑业的技术创权重值,如下表:
准则层对于目标层的判断矩阵A=。
各目标层判断矩阵B1=,B2=,B3=,B4=,B5=。
经过计算,得出目标层和准则层的权值(一致性通过检验),如下:
WBJ=(C1 ,C2 ,C3 ,C4 ,C5 ) =(0.130 ,0.510 ,0.264 ,0.064 ,0.032)
WB1j=(B11 ,B12 ,B13)=(0.279 ,0.649 ,0.072)
WB2j=(B21 ,B22 ,B23)=(0.625 ,0.239 ,0.136)
WB3j=(B31 ,B32 ,B33)=(0.258 ,0.105 ,0.637)
WB4j=(B41 ,B42 ,B43)=(0.105 ,0.258 ,0.637)
WB5j=(B51 ,B52 ,B53)=(0.110 ,0.581 ,0.309)
建筑业技术创新能力层次总排序:
从层次总排序结果可以看出,该市的建筑企技术创新的研发能力和投入能力较强,同时该市建筑业创新的管理能力得分较低,说明建筑企业的管理能力仍存在较大问题,会影响建筑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进一步实现。因此,为进一步加强建筑业技术创新,该市应在保持研发投入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管理制度的改革,为技术创新提供更为良好的环境。
结语:
本文通过运用AHP法对建筑业的技术创新的各个要素进行重要性分析,得出准则层中技术创新的研发能力的创新重要性系数最大,这表明在今后的创新道路上政府和企业应重点关注技术研发的创新,但同时要注意技术创新的管理能力得分较低,因此要加强管理的创新。在方案层中,建筑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排序前三名为:产学研相结合程度,更新技术装备加大技术引进力度,研发与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能力。由此可知,建筑企业要想在企业转型升级的浪潮中脱颖而出,就必须首先要借助高校的人才和科研科研能力,与高校建立长期的伙伴关系。与此同时,要加大技术创新的投入,快速更新技术装备,提高工程科技含量。只要这样,我国建筑业才能逐步摆脱技术落后﹑工艺底下﹑效率不高和环境污染严重的不利影响,走上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和环境污染小的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道路。在看到本文结论的同时,也应该看到本文在指标选择和专家选择上确实稍有不足,单纯运用AHP方法的方案排序较为粗略,因此对建筑业的技术创新仍然有许多工作要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主持人:李文君 投稿邮箱:
创新是大学的新方向新使命浙江大学副校长褚健
一段时间以来,我国在产学研结合、加快科研成果向生产力转化方面做了不少工作,高校也积极参与其中,但是收效不是很理想。究其原因,我认为是政府、高校、企业、金融等各方面的深层机制没有大的改变。高校的兴奋点在于出成果、出论文,发表在国际高层科技信息平台上;企业则囿于自身水平限制,缺少深度创新的实力与眼光;而地方政府更感兴趣的是经济总量与税收。搞协同创新,就要秉持新的理念,打破原有机制,创造新的机遇。高校不仅要树立新的发展观念,还要运用智慧、付诸实践,在现有条件下有所承担。
本着这一理念,浙江大学成立了创新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试图通过市场化的运作,转化高校成熟科技成果、研发领先产业适用技术、培养引进研发管理人才、引进国际国内先进项目、孵化培育发展高新企业、形成区域战略新兴产业,等等。与以往的高新产业园区、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器或高技术产业中介机构不同,这一组织不仅提供环境、提供服务、提供投资,更重要的还要帮专利持有人组建研发与管理团队、整合各方资源,最终研制开发出具有市场前景的高新技术与产品,并组建高科技公司。由企业投资人、技术和管理团队、研究院公司共同持股,鼓励和支持专利持有人走出去,走向市场。我们不搞集团式控股,只是持有部分股份,精力集中在前期项目研发和孵化上面。研究院建设前期,我们力求突破产、学、研各方面的壁垒,促进更多实用型高新技术与产品落地生根,催生更多的高技术企业,扶植其成长壮大。
当然,高校的根本任务还是育人与科研。我们是将有不同特长的教授引导到专注于自身特长的领域。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推广三个领域各有所需,鼓励一部分教授不写论文、不发表文章,专门把可以直接为社会服务或产业化的科技成果推广到社会,同时还要吸引大批科研人员为项目的产业化服务,推进协同创新,形成新机制并促其成熟。
创新需要教育与科技的协同
南开大学校长龚克
创新体系的关键在人,人是创新体系诸要素中唯一的活的要素,即主动的要素。实现协同创新,必须首先着眼于“人”。
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是实施协同创新的最好切入点。以高校为实施主体的协同创新计划,其最为重要的特征,就是要把创新人才培养、学科交叉集成、体制机制改革和重大问题解决,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进而通过校校、校所、校企、校地以及国际合作协同创新,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新的模式和平台,实现高校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步提升。
2012年4月18日,南开大学与百度公司举办了“索引缓存算法”成果交付仪式。完成这一成果的,是来自“南开—百度协同创新工程中心”的24岁博士研究生童健聪。产生这样的成果,并非偶然。南开与百度自2008年建立联合实验室(2011年升级为协同创新工程中心)以来,双方通过加强技术创新合作和人才交流培养,在为业界解决重大技术难题的产、学、研、用紧密结合过程中,也使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2011年年底,南开大学还与天津市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签订了进一步开展协同创新战略合作的协议,共建药学院与相关学科,共做大项目、好项目,共享资源优势互补,共筑生物医药人才高地。我们在改革完善协同创新的机制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比如,建立人才共享机制、科研互动创新机制、学科共建机制。
南开大学与近邻天津大学更是很早就开展了战略合作。从2001年开始,两校以联合研究院为载体,打破原有学校、院系的条块分割,通过整合双方优势研究力量,凝练出一批高起点的前沿交叉科研项目,组建了一支由各领域领军人物组成的高水平研究团队,从而使两校由简单的校际项目合作,转变为教学科研一体化共同建设、共同发展的紧密合作关系。
大学应积极协助企业组建技术创新实体
大连理工大学校长欧进萍
众所周知,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对国家、行业及企业发展都极具重要性。可以说,如果企业没有以自己为主体的技术创新实体,国家没有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那么以技术创新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终究会成为“空中楼阁”。
我国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有其特别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首先,我国现阶段正大规模地加大科研投入,其中大部分经费是技术创新的科研经费,包括“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及重大科技专项等,其实在这些计划的资助下,我国的科技领域是能够取得技术创新成果的,问题在于很多企业基本没有建立完善的技术创新队伍,在创新人才的培养上难以为继,从而没有很好地促进企业产品不断升级和更新换代。
其次,技术创新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企业以单项技术难题委托高校研究开发,解决不了企业技术创新系统可持续性的问题——今天解决了这项技术难题,明天又会被那项技术难题卡住,而且工程或产品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即便解决了单个技术、提升了单项性能,也不能提升工程的整体性能或使产品更新换代。
再次,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核心,是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实体——即以企业为主体的研究开发中心,重要的是汇聚技术创新的队伍。因此,没有大量的技术创新实体,就没有大规模、高质量的高端人才就业和发挥作用的空间。
目前,从事技术创新的研发队伍大多数是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以及部分企业研发人员因项目关系临时组建的。企业参与人员一般不是主体成员,无法系统掌握项目技术创新的核心技术(包括依托企业的多数研究项目),而高等院校等科研人员突破技术原理、示范性地用于工程实际或做出产品样机后,便要转向下一个富有挑战性的技术创新难题,如此,因项目而组建的团队也因结项而解散。此时,如果企业没有技术创新实体,也就没有足够的队伍参与项目的深度研发,以及把突破的技术做精做细、使示范的工程或产品规模化并升级换代。也正因如此,我们不少科研项目取得了技术创新并示范性地用上了,但由于后继乏力使技术停滞或倒退。
那么,我国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已具备哪些有利条件?毋庸置疑,关键在人才。
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需要各级各类人才,主体是工程人才。我国以较低的投入,兴办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包括高等工程教育),我们不仅要培养好人才更应该用好人才。比如说,工程类博士、硕士、学士及专科毕业生分别有适合于研究开发、工程与产品设计、现场工程师和技术人员的岗位,要让这些不同层次的人才清晰地看到不同层次的就业岗位和空间,当然也包括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以利于他们创造各自的就业岗位。
而大学在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中应扮演什么角色和发挥什么作用呢?首要角色和作用应是培养和输送大批的人才,尤其是具有突出创新能力的高端人才,让这些人才不断补充到这个体系中并发挥主体作用;其次是面向更前沿的科学技术,不断突破和创新,为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更源头的技术;再次是要继续完善和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改变大学等科研机构目前主要是围绕企业需要的单项技术开展研发或提供单一科技服务的合作模式,积极协助和帮助企业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实体,提供大学博士后站和实验基地等共享平台,合作谋划技术创新的内容、带领技术创新研究开发、帮助吸引企业化的高层次技术创新人才和逐步建立企业自己的技术创新平台。
重要的是,政府要积极支持和引导大学和企业合作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实体。企业要在建设资金、技术研发和企业化编制等方面投入,同时要不断完善技术创新的环境、条件和平台,真正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实体。
整合资源,增强科研内外合力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党委书记钱军
大学是我国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是我国基础研究和高技术领域原始创新的主力军之一,是解决国民经济重大科技问题、实现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的生力军。这是高校在建设创新型国家进程中的历史责任,是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定位,是国家对大学科技创新作用的制度安排。
作为一所具有鲜明办学特色的地方建筑类高校,近年来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充分认识科研工作对提高学校整体办学实力的重要作用,树立“大科研”意识,实施科技兴校战略,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关键词]专利;企业;创新能力;层级结构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04.069
[中图分类号]F27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04-00-02
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根本要求是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然而,企业创新能力是有层级的,不同层级的能力具有不同的规律特征。企业如果不注意自身创新能力的层次结构及其与创新活动的对应关系,可能会导致以低层次活动追求高层次能力的现象,影响企业创新能力建设效果。
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过程,它需要众多要素投入、转化,以及最终新事物的产生。对于创新能力的分析评价,无法找到一个全面概括的方法,只能从某一特定角度来加以分析。专利是创造和发明的产物,它与创新活动关系最为密切。因此,探讨专利的类型与特征,对于企业创新能力层级结构的建立具有重要作用。
1 专利的分类与特征
在我国,专利分为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与外观设计专利三种类型。
实用新型专利通常是指对产品的形状、构造或者其结合所提出的适于实用的新的技术方案。而发明专利是指对产品、方法或者其改进所提出的新的技术方案。《专利法》第二十二条规定,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应当在技术上具备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二者的区别在于,在创造性方面,实用新型专利需要具有实质性特点和进步,而发明专利需要具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
外观设计是指对产品的形状、图案或者其结合以及色彩与形状、图案的结合所做出的富有美感并适于工业应用的新设计。《专利法》第二十三条规定,外观设计专利应当不属于现有设计,应明显区别于现有设计或者现有设计特征的组合。
由此可见,发明专利与实用新型专利是在技术方面提出改进与创新方案的专利,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表征。外观设计专利是对产品的美观性、艺术性进行创新的专利,是企业设计创新能力的表征。
2 基于专利视角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层级分析
纵观前人的研究成果,在建立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时,专利都无一例外被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标。史鸿采用层次分析法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相关因素重要性进行了排序分析。其中,专利因素的权重值最大,重要性排序第一。由此可见,在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中,专利的重要性是首位的。
实用新型专利代表的是小发明和产品改进,是指在技术原理没有重大变化的情况下,基于市场需要对现有产品的形状、构造的改进,其中大部分只是在原有产品基础上做某些微小的改进,所以实用新型专利所能表征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层级为改进性创新能力。
发明只有同时满足“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才具有创造性。在实际中,发明专利的创新程度也并非在同一层级上,在此将其分为两类。
2.1 原始性发明专利
这类最高层级的发明专利更倾向于基础性研究,比原有技术有突破性的创新,它们在工艺、产品和服务领域具有显著进步,这种创新能力具有改变现有的市场和产业的潜力。因此,原始性发明专利主导的创新能力可以定义为根本性创新能力,由该层级能力主导的企业创新能力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2.2 重大发明性发明专利
除原始性发明专利外,剩下的发明专利归属于这一类。重大发明性专利可以对在工艺、产品和服务领域产生重大影响,但它们的创新程度次于原始性发明专利而又高于实用新型专利。因此,将重大型的发明专利主导的创新能力定义为适度性创新能力。
3 基于专利视角的企业设计创新能力层级分析
Roberto Verganti的Design-driven Innovation模型着重强调设计创新能力的极端重要性。他认为设计创新可以延长产品寿命,提升企业的品牌价值,为公司带来更高的收益。
但我国企业对外观设计能力的重视程度普遍不足,特别是汽车、服装、家居等制造业。虽然每年有大量的外观设计专利产生,但多以借鉴他人或国外的先进设计进行改进为创新手段,缺乏自主设计创新的产品。因此,我国企业亟需大力开发外观设计专利,努力提高自身设计创新能力。
然而外观设计专利在创新能力上也有高低之分。低层次的外观设计专利虽然具有区别于其他产品外观的特征,但并不具有重要的社会文化影响。它们只是简单地模仿现有的产品外观,并稍作改变。由于市面上已经存在相类似的产品,所以不会产生轰动市场的效应。因此,由低层次外观设计专利所主导的创新能力可以定义为美观性设计创新能力。
而高层次的外观设计专利则需要明显区别于现有设计,其设计成果具有社会效应和文化效应。高层次的外观设计创新可以引导整个社会的消费、审美、使用等行为发生改变,以至于形成新的社会文化。对此,将高层次外观设计专利所主导的创新能力定义为文化性设计创新能力。
4 基于专利视角的企业创新能力综合模型
通过前文的分析可知,可以利用专利的类型与特征将企业创新能力划分为技术创新能力与设计创新能力。其中,技术创新能力又分为三个层次,从低到高分别为改进性、适度性和根本性技术创新能力。而设计创新能力分为两个层次,从低到高分别为美观性和文化性设计创新能力。
根据企业在技术与设计方面表现出来的创新能力层级,将企业的创新能力分为四种类型:改进性创新能力、强技术性创新能力、强设计性创新能力和全面创新能力。以此建立企业创新能力综合模型,如图1所示。
本文以Smart、Mini、比亚迪等国内外知名汽车企业为例,应用创新能力综合模型,对其创新能力进行简单分析。
Smart创立于1994年,主要致力于生产绿色环保的微型车。该车型将便携性与艺术性相结合,外观灵动小巧,一经推出便引领了新的城市出行文化。由于Smart追求车身的微小化,这必然导致其性能的大幅降低。但其通过在技术方面的大量改进和创新,Smart轿车的运动性和安全性并不输于普通轿车。而且Smart轿车大多数部件都由环保材料组成,对环境的危害很小,体现了其绿色环保的创新理念。由此可见,Smart具有极强的技术创新能力与设计创新能力,是汽车制造业中拥有全面创新能力的典型企业。
图1 基于专利视角的创新能力综合模型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Mini轿车便成为“人人须有的时尚装饰物”。其精致运动的外观,使其成为时尚界的宠儿。但在技术方面,Mini主要利用BMW的技术平台,对现有的技术进行适当改进后再应用到自己的汽车品牌中。因此,Mini具有强设计性创新能力,但在技术性创新能力方面并无优势。
近年来,比亚迪汽车成为我国自主汽车品牌中的佼佼者。通过大量专利研发与投入,比亚迪成功打造了具有国际水平的技术研发平台。特别是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比亚迪采用革新性电池与电子技术,在保证汽车运动性能的同时,实现了纯电动出行,无尾气排放。因此,比亚迪具有强技术性创新能力。但在外观设计方面,比亚迪还没有杰出的设计创新成果,其设计性创新能力稍显不足。
5 结 语
本文提出了基于专利视角的企业创新能力综合模型。该模型将企业创新能力分为技术创新与设计创新两个维度。基于专利的创新程度,又将技术创新能力分为改进性、适度性和根本性三个层次,将设计创新能力分为美观性和文化性两个层次。最终,得到企业创新能力的四种类型,即改进性创新能力、强技术性创新能力、强设计性创新能力和全面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综合模型的提出,可以帮助企业快速全面地了解自身创新能力,并对自身创新能力进行准确定位。帮助企业找到自身不足,为企业创新战略、专利战略的制定提供依据与帮助。
主要参考文献
(佳木斯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黑龙江 佳木斯 164300)
摘 要:民营企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良好的发展趋势。因此,加大企业技术创新的力度,让民营企业更好的发展也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对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模式、机制及有效措施进行分析,对企业技术创新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 :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5)10-0078-02
收稿日期:2015-03-15
作者简介:任玲(1991-),女,汉族,黑龙江黑河人。佳木斯大学国际教育学院2011级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范伟(1957-),男,汉族。黑龙江省佳木斯人,佳木斯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材料与管理。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民营企业不断地发展壮大,对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民营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更好的发展民营企业,才能使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保持飞速发展的态势。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民营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暴露出了很多弊端,一部分民营企业不能很好的与目前的经济发展趋势相融合。为了使这些民营企业能够紧跟时展的步伐,我们把企业发展“第一生命线”的技术创新提到了战略高度。
总书记在主持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的第七次会议上强调:“创新是推动民族、国家向前发展重要力量”。由此可见,创新在民族、国家发展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对民营企业再次提出了新的挑战。很多民营企业就开始进行技术创新,这成为民营企业在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的必经之路。
一、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模式与机制分析
民营企业只有对技术创新的模式与机制有更加深入的了解,才能结合自身的特点,走一条适合自己特色的发展道路,从而让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下有更长足的发展。因此,我们从技术创新的模式和机制两方面进行分析,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一) 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模式
1、借鉴创新
很多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都会对同行业中发展领先的企业进行效仿,借鉴他们先进的经验。在此基础上进行二次创新,这已经成为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主流方向。但是在借鉴先进企业发展经验有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在借鉴的过程中,应该对同行业中多个领先企业进行比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博采众长,避免企业闭门造车,降低创新成本。另一方面,通过采用低于领头企业的价格购买到前沿的设备和专利,节省企业自身开辟新市场而花费的资金。
二次创新对于企业来说至关重要。在模仿学习的基础上超越别的企业,是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最终目的。在企业借鉴创新的开始,应该考虑到各个方面的因素。一方面,外部因素的影响,比如说生产技术是否稳定,能不能成熟的运用到产品的生产过程中,此类产品是否具有值得开发的市场,对此类产品进行模仿企业的数量以及规模等都是影响企业借鉴创新的外部因素;另一方面,内部因素也是需要纳入考虑范围的。企业自身技术是否娴熟稳定,资金实力是否雄厚,周转资金是否可以供应的上等。第三,在借鉴创新的过程中,应该考虑到产品发展具有周期性。在产品进入市场初期,需要在营销策略上打开突破口。当产品进入成长期时,这是产品发展的最佳时机,企业应该稳定客源,激发消费者的需求量,打造有企业特色的自主品牌。
2、自主创新
自主创新是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走的一条道路,但是自主创新对民营企业的要求是极高的。它不仅需要有极其强大的人力、物力、资金作为支撑也需要有正确的市场风险评估能力,而且有发展前景的新产品会很快的被同领域其他企业所模仿。因此企业就需要树立一种态度,承认自己的产品,并且在此类产品上市的同时,密切注意市场动态和顾客喜好,为向新产品的研发生产工作做好铺垫。自主创新有利于企业掌握核心技术,开发属于自己的特色品牌,在一定时期内获得垄断利润。因此企业进行自主创新是非常必要的。
(二) 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机制
1、投入保障机制
在民营企业的的发展过程中,对技术创新的投入是企业发展的保障,人力物力财力的有效投入,为企业技术创新机制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成本的投入力度直接影响到了创新的效果。第一,强行规定企业收入的固定比例值作为技术创新的投入资金,不可随意更改。第二,设立专门的部门和专业会计人员进行分管这项工作,其工作的主要职责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在创新资金不足的情况下与银行协作进行信用贷款;另一方面,保障固定营业额投入到技术创新的工作中去。第三,技术创新还需要外部的支持,政府应该对有发展潜力的中小型企业进行鼓励和相应的政策倾斜。
2、 风险评估机制
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具有不稳定因素,因而具有一定的风险。因此这就要求企业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具有很强的风险评估能力,对风险进行有效的监控,把风险的发生概率保持在可操作和预防的范围之内,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规避风险从而减低技术创新过程中出现失误所造成的损失。企业可以在实施某项具体的技术创新工作之前,组建专门的风险评估小组,对影响产品的各方面因素进行风险评估,准确的把握市场风险对企业造成的影响,去除那些风险比较大和操作性不强的方案,在最大程度上让企业规避风险。
3、 人才塑造机制
在一个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人才是企业的有效资源。所以说一个能留住人才的企业才是一个成功的企业。对于企业发展中,人才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第一,企业应该打破家族式企业的禅让模式,尽最大可能的让创新型人才成为企业发展的主力军;第二,建立员工培训制度,定期开展专业的技能学习,让员工在工作的同时为自己充电;第三,解决员工在日常生活中的困难,这样才能让员工没有后顾之忧的为企业工作;第四,充分了解员工的个人所长,使每一位员工在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更好的为企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4、 奖惩机制
企业应该做好对普通员工的激励工作,这样才能最大程度上调动员工的生产积极性。企业应该设立创新激励基金,对企业有突出贡献的员工进行奖励,但是对在工作中出现重大失误的员工也要进行相应的处罚,奖惩分明才能使员工积极的为企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推进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有效措施分析
(一)强化创新意识
在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过程中,从领导层到员工树立创新意识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充分认识到创新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才能更好更快的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因此企业应该定时定期开展一些相关的讲座,让员工从心里上认识到创新对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以及创新型人才才是社会需要的,从而更好的向创新型人才靠拢。
(二) 创设有利环境
企业拥有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才能更好更快的发展起来。一方面,要求企业在进行自主创新的同时,与同领域的企业进行联合创新,在竞争的基础上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杜绝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出现恶性竞争。另一方面,政府在一定程度上应该鼓励中小型企业更好更的发展,这也就需要政府在相关政策上进行相应的倾斜以及加大资金的扶持力度。
三、结语
总而言之,“走好科技创新先手棋,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因此,技术创新对于企业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只有树立创新意识和选择有利的发展时机,我国民营企业才能飞速的发展,从而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耸.企业社会资本与技术创新——浙江民营企业的实证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11:283-286.
[2] 蔡地,黄建山,李春米,刘衡.民营企业的政治关联与技术创新[J].经济评论,2014,02:65-76.
[3] 黄静波.民营企业的生存方式与技术创新[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1:28-33.
[4] 李付梅.民营企业技术创新与管理探析[J].企业经济,2011,05:17-19.
[5] 王庆喜,秦辉.技术创新能力与民营企业竞争优势的实证分析[J].科学学研究,2007,S2:460-464.
[6] 郑文山.中小民营企业市场导向的技术创新机理与策略[J].统计与决策,2010,15:187-188.
关键词:互联网企业;技术创新;动力机制
中图分类号:TB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2)13017401
1引言
中国的互联网产业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和个人计算机的普及而逐步形成,诞生于1986年。中国互联网协会副理事长高新民在2011年中国互联网产业年会上表示,2011年互联网产业产值规模达到2660亿元。互联网产业以其高利润回报率和高新技术的特点,以及庞大的市场潜力,对电子信息产业甚至实体经济都存在着巨大的拉动作用。
如火如荼的移动互联网,在给中国IT企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的同时,也使其迎来了一个巨大的挑战。技术是互联网企业的生命线,面对瞬息万变的复杂环境,互联网企业成功的关键在于能否拥有足够超前的技术,因此创新成为促进其竞争力整体提升的有效途径。
学术界对技术创新及其模式的研究由来已久,然而关于互联网技术创新的研究却大多数停留在因素分析的阶段,缺少系统的动力机制和模型。因此,本文在对技术创新动力的理论进行系统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互联网企业技术创新的外动力机制。
2互联网企业技术创新外动力模型
互联网企业的外动力因素,是指存在于互联网各企业外部并对该企业的技术创新行为产生一定外部驱动力的因素。互联网企业技术创新外动力因素主要包括以下4个方面:
2.1市场需求
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活动的动力源泉之一便是市场需求。本文中研究的市场需求不仅包括消费者对移动互联网产品的需求,而且包括相关互联网企业在生产发展上的需求。一旦这些市场需求发展到一定规模,就会直接影响企业的销售和收入,为企业的生产提供新的契机,并鼓励企业进行技创新活动。
互联网的资源共享功能极大地提高了消费者对商品信息的检索效率,消费者从原来对单一企业产品或服务的依赖到逐渐提出细节化的“个性要求”,与此同时,产品的更新换代的速度加快。面对这样充满不确定性的外部环境,企业应选择具有弹性的创新模式,对市场变化做出及时准确的响应。
2.2市场竞争
市场竞争是市场机制的主要调节因素之一,它是继市场需求之后对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活动的后续动力,激励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以为自己的产品开拓市场,提高质量,甚至增加技术创新者的才干。
从竞争的范围来看,互联网企业面临的威胁不仅来自于同行业之间,还来自于全球范围内各个跨国公司的不断挑战和竞争。如全球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百度就拥有数个竞争对手:雅虎、谷歌、搜狗等。
2.3科学技术进步
新技术是推动技术创新的又一重要力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总是在不断地运动和发展,并不断被应用于新产品的生产和新工序的改进,称为推动企业不断获取商业利润的又一重要因素。
随着科学技术上的重大突破,总会形成新的技术创新浪潮,推动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进行。新科技成果进入生产领域商品化会给企业带来丰厚的利润,使得企业获得商业上的成功和心理上的满足,有且利于企业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分配更多的社会资源。
2.4政府激励
创新同时也是一项高风险性的工作,来自政府适度的支持可以减轻企业的压力,因此政府的支持可以为企业进行技术创新营造和谐的外部环境。政府激励是政府根据国家政治目的以及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通过组织、行为、政策以及法律体系的调整,来影响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活动。规模较大、收益较多的技术创新,一般都得益于政府的激励。
同时,互联网企业外部各动力要素之间并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相互作用。具体关系分析如图所示:
图1互联网企业外动力系统各因素相互作用关系(1)市场需求对其他的外部动力因素的影响。首先,市场需求的高涨会促使市场中的移动互联网企业的数目不断增加,从而使各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进一步加大。其次,达
作者简介:佟刚(1954-),男,大专学历,机械工程师,现就职于辽源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科学技术协会。到某种新的市场需求常常需要以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前提,因此这种新的市场需求往往会带动科学技术的发展。再次,当某一种创新移动产品存在着旺盛的市场需求时,就会引起政府对于该创新产品的关注。若是企业由于获利较少或风险较大等原因而不愿意对该产品进行开发生产,政府会采取一定的支持政策鼓励企业进行该类产品的创新,如贷款政策和税收优惠政策等。
(2)市场竞争对其他因素的影响。首先,当互联网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不断激烈时,各企业唯有不断地开发出新的产品、提供新的服务、或者进行营销创新,获得企业自身的自主知识产权,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竞争优势,不断获得商业利润。其次,市场竞争会促进各企业满足不同用户多样化的需求的同时,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并且不断地挖掘出市场的潜在需求。再次,当市场竞争的强度过大时,会引发政府对市场结构的适当调节以及对市场竞争的适度干预。
(3)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市场需求和市场竞争会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首先,科学技术的进步可以创造市场需求。新型产品和服务的出现,可以创造出全新的需求理念,而用户在这种全新的需求理念指引下会产生新的需求。其次,科学技术能够适当缓解市场竞争的压力。对于互联网企业来说,科学技术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新型产品的生产和新型服务的提出两个方面,还体现在营销方式的创新上。拥有了新型产品和服务,并通过营销创新在市场中树立自己的品牌形象,可以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一定的优势,从而缓解市场竞争的压力。
(4)政府支持对其他因素的作用。首先,政府会为推动高科技产品创新而进行一定的政府购买行为,这种行为会刺激市场需求。其次,政府对某些竞争不规范的市场进行的干预和调整,会使一些优势企业面临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而政府对劣势企业的支持和保护政策,则会相对减弱这些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再次,政府支持会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政府会通过各项政策增加对企业和各科研院所的科技经费投入,调动了这些部门的创新积极性。政府的贷款支持政策可以减轻一些企业面临的资金不足的压力,税收优惠政策可以提高企业的利润水平。高新技术的优惠政策引导会带来企业新技术研发投入的增加,使得企业的核心知识产权不断上升。
参考文献
[1]吕本富,张鹏.77种网络经济创新模式[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
[2]刘康.浅析知识产权保护对互联网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J].中外企业家,2010,(7):212213.
[3]周怀峰.市场需求发展阶段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26(23):8083.
[4]曹前有.技术创新主体市场竞争动力论[J].科技管理研究,2008,(7):455480.
[5]何宇宁.基于生态学视角的企业技术创新环境研究[M].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08.
[关键词]现代林业 科技创新 策略探究
中图分类号:Y8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4-0194-01
林业经济是我国经济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林业提供了相对有利的条件,林业建设迎来了发展的“春天”。林业技术创新是林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它促使我国林业建设更为科学合理,构建和谐的林业环境。本文将对林业建设中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建概述,探究如何借助科技创新完善林业建设,谨以此提供参考依据。
一、现代林业建设中科技创新的重要性
科学技术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其在各个领域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林业也不例外,技术创新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林业的长久发展。现代林业建设中,科技创新的重要向体现以下几方面:
第一,优化产业结构,促进林业经济增值。就目前而言,针对我国林业产品来说,基本还停留在以往林业产品上,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以往林业产品逐渐显现出弊端,如繁衍期较长、生命强度低、病虫害侵蚀严重等问题,要想发展现代林业,就必须投入新的品种,实施品种的更新换代,提高林业产品质量。从另一角度分析,如果想要获得林业产品产出值的提升,就必须研发新品种,继而推动林业发展,为其提供经济增长点,优化林业发展环境,改善林业产业结构。
第二,促进林业绿色进程,实现林业长久发展。就现状而言,我国林业发展面临着非常严峻的形式,如病虫破坏较为严重、产品成活率不高、授粉率低、花期受损等,以往的林业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林业建设,特别是对林业产品如下方面未能做到准确预估:如作物温度、水分以及养料,还有日照。创新林业技术,将有效改善林业发展现状,形成新的林业管理模式,即集约型管理,促进林业管理迈向数字化,逐步实现科学化。就新型林业管理模式而言,其通过具有如下特征的管理设备:数字化、自动化以及精密化,对林园实施整体监控,主要涵盖以下方面:水分、温度、阳光等,并且直观在线测量,能够充分了解这一时期林业产品的具体情况,如外部环境、化肥供应等,对其进行及时调整,使林业产品生长获得最优的生长环境以及养料供给,这也为林业管理人员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使其对环境的处理更为科学。另一方面,利用林业数控管理,进一步促进林业的长久经营与发展。
二、林业技术创新中的弊端分析
(一)思想认识不足
在以往的林业经营理念中,基本上是以“林业靠天吃饭”,这是一种相对消极的理念,但是仍有很多林业从业人员具有这样的意识,长期以来,林业产业发展速度较慢,林业科技投入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并且研究开发和应用成效并不明显,这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林业的长远发展。
(二)林业成果存在严重不足,成果转换率较低
长久以来,我国林业技术创新形式相对单一,主要是以科研机构为主,同时辅以高等院校,而且在科研经费分配上并不科学,林业技术创新脚步较慢,且不能以实际需求作为出发点,因而影响了林业经济的高收益。就林业科技创新而言,必须要以林业企业为主,将科技创新作为动力,紧密联系企业生产,投入林业技术创新,实现林业技术产业模式。
根据相关调查显示,针对我国农业科技而言,其成果转换率较低,仅有50%左右,而欧美国家成果转换率为70%,我国在这一方面明显低于欧美国家,对于我国林业科技来说,其成果转换率为34%,低于农业科技成果转换;从另一方面分析,我国林业发展存在严重弊端,技术储备严重不足,亟需优秀科技人才,特别是以下两类人才缺失非常严重:其一是高新技术研究人员,其二是高层次管理人员,上述人才的缺失对我国林业创新影响较大,使林业科技成果转换速度难以得到提升,需要进一步研究与深化。
三、林业技术创新问题解决措施
(一)完善创新机制
现代林业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如森林资源危机、林业经济危困、林业企业经济收益难以提升等困难,林业产业发展现亟待解决,摒弃粗放管理模式,促使经济增长模式得以优化,调整林业产业结构,增加高科技产品,推动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林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上述问题,我们从应问题原因入手分析,其中有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主要针对林业技术而言,其缺乏创新机制,无法推进林业产业技术向前发展。要想实现林业产业的跨越式进步,增强林业生产水平,提升市场竞争力,需要构建完善的林业技术创新制度,实现林业产业化经营,推进林业技术创新的不断进步。树立科学发展观,依据市场经济原则,注重林业企业发展,林业科技创新离不开它的支撑,其在此过程中占据主体地位,发挥市场机制,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准确把握科技活动方向,促使科技力量服务于林业产业。与此同时,针对林业科技布局,要做到合理安排,对于林业科学、技术实力两者而言,它们应形成科学的发展关系,即前者与后者分别是总体与局部,在总体上,增强林业队伍建设,实施科技体制改革,在局部上,在全国范围内,成立相对专业的院校,主要研究林业科学。
就目前而言,对于我国林业企业而言,其在科技研发的投入相对较少,比例相对而言也很小,企业缺乏创新人才,致使科研成果难以转化为实际应用。因此针对林业企业而言,必须注重人才的培养,有效实施各项激励措施,从根本上提高科研人员的创新意识,重视科研成果转换,加快中间体制建设,推动科研成果转换速度,最终提升科技成果转换质量。
(二)强化科技队伍建设,提高林业技术创新热情
林业产业发展离不开林业工作人员的鼎立配合,因此加快林业技术创新,对林业产业相关人员提出更高要求,他们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的从业素质,促使其工作能力的不断提高。因此,针对林业科技推广人员而言,需落实相应的措施推进队伍建设,对林业人力资源引起足够的重视,注重其开发与培训。林业科技创新需要强有力的后援支撑,即高素质人才,以此才能推动林业科技创新的有效开展,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这是综合人才形成的前提条件,由此可以看出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就现代林业发展而言,必须深刻意识到林业教育的关键性,并确立其战略地位,加快林业教育改革,强化教育质量,优化教育结构,从根本上提高林业从业人员素质与能力,完善林业创新机制。林业科技创新的有效实施还需依靠管理人员,因此在对其进行选择时,需要完善技术团队建设,而他们之中的人员必须受过高等教育,且专业对口,职称机构合理,继而形成一个文化素养较高,且专业技术较强的团队,推动现代林业科技创新的进一步落实。
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林业建设中科技创新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它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林业产业的不断优化,实现了林业产业的规模化以及科学化经营,推动林业企业的发展。文章简要论述了现代林业建设中科技创新的重要性,探讨了现代林业科技推广遇到的问题,并给予相对应的解决措施。
参考文献
[1]刘锡辉,陈世清,王本洋.南方集体林区现代林业发展策略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4(10).
[2]卢春玉.浅谈龙岩市林业科技的创新与管理[J].办公室业务,2014(05).
[3]刘铁岩.基于科技创新的林业经营管理工作探讨[J].绿色科技,2014(04).
[关键词]技术创新 组织创新 市场创新 协同作用
21世纪是开放的世纪,任何一个企业要想壮大发展,必须要有先进的技术作依托。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要想保持技术上的先进性,必须不断地实行技术创新。因此,研究企业创新的理论与方法,对增强企业的创新意识、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广义的技术创新系统
技术创新是包括科技、组织、商业和 等一系列活动的综合过程。广义的技术创新除了包括针对技术本身的创新活动以外,至少还应该包括如下的两个支撑系统,即组织创新系统与市场创新系统。
1.技术创新。狭义的技术创新主要包括新产品的研究与开发,新材料与新工艺、新设备的研究与运用,以及针对上述各方面的细小的更新与改造。技术创新是企业生命的源泉,一次新的技术的创新将赋予企业一次新的生命,持续不断的技术创新是企业永葆青春的根本原因。通过技术创新,能改善企业的产品结构和技术结构,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增加产品的附加值,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竞争力,促进企业发展。
2.组织创新。组织创新就是创建适应环境变化与生产力发展的新组织形式的活动,它意味着资源组合方式的改变。主要表现为企业功能的完善,即引入许多新的组织因素,进行一些内部结构的调整,以形成较为完整的企业功能,是各种社会组织之间的横向联合,是企业内部结构的不断优化。
系统的结构决定其功能。组织创新主要涉及组织结构的创新。通过适时的组织创新,使企业组织结构适应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为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3.市场创新。市场创新是通过新的市场要素的引入以求开拓、占领新的市场,从而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的过程。它主要是指“创新”市场,非“分享市场”,不是分割“一块饼”,而是自己烙出“一块饼”,着眼于开拓新领域,创造新需求。
市场创新是企业创新的出发点和归结点,企业的各种创新,都以满足市场需求为最后的落脚点,企业创新的效果也必须由市场来检验。
二、技术创新与组织创新、市场创新的相互促进,是企业长远发展的引擎
1.技术创新与市场创新
技术创新对市场创新的作用。向市场推出具有新属性的产品和服务是市场创新的一个重要内容。产品创新实现市场创新,技术创新支撑产品创新,新的产品和服务需要新的技术支持。企业没有技术创新就没有新产品,也就没有市场创新。产品创新通过开发新产品,激发潜在的市场需求,创造新的市场需求,为企业开拓新的市场。通过技术创新,企业才能发展新产品、新材料,扩大新品种、新花色,以及加速老产品的更新换代。只有这样,企业才能不断适应市场的需要,扩大原有市场,开辟新市场;工艺、材料、设备创新改善企业产品的性能和质量,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从而提高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首先,市场形成了对创新进行自组织的机制市场的最大功能,在于能自发地培育创新。针对市场而言的生产,本身便是一个创新的过程。面向市场的生产离不开对市场消费者需求的了解,离不开 和创新。布坎雷(J.Buchanan)把市场看作是一个“创造性过程”。市场需求拉动是企业创新的长久和主要 。市场需求拉动的形式主要表现在提供创新思路,市场是创新思想产生的有效孵化器、提供创新机会等。
其次,市场可以减少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不确定性是创新的内在属性,因而也是制约创新的一大因素。只有立足于市场、被市场消费者所认可的创新才是有可能取得成功的创新。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不仅有技术因素、组织因素,更有市场因素。经过市场的选择是减少市场因素带来的不确定性的有效途径。
最后,因为市场创新既体现在对现有各种生产要素与市场资源的重新配置上,也体现在对各种新的生产要素与市场资源引入与应用上。通过市场创新能够发现更多的物资资源、、技术资源、管理资源,兼收并蓄实现本企业与市场在创新资源上的互补,从而克服本企业技术创新中因技术、工艺、设备、人力、管理等因素的限制带来的瓶颈效应。
2.组织创新与技术创新
组织创新对技术创新的作用。技术创新的风险性、多学科交融性、系统性都要求有良好的组织创新的支撑作用。有学者从资源配置的角度,将组织创新视为技术创新的特殊资源。要实现创新思想与各种相关资源的组合和加工,必须以一定的方式将有关社会组织沟通和联合起来。因而,相对于创新的实现而言,组织创新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资源。企业可以通过组织创新去发展和完善企业间的组织联系,实现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创造新的、强大的竞争力。企业组织的不同设计,决定了企业内部不同部门的联系方式,从而也自然地会影响企业内的技术创新活动的成功和绩效。消除旧组织对新技术采用的壁垒是技术创新的重要前提,同时,组织创新能为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提供条件,它能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使资源能集中投入到技术潜力大、发展快的领域中去。
技术创新过程要求并推动与之相适应的组织形式的变化与创新。创新是具有特殊性质与规律的活动,对于组织的性质、结构、功能、机制等有着特定的要求。相当数量的组织创新源于技术创新产生的新要求。国外许多学者认为,组织创新的诱因是技术和市场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同的技术创新活动要求有不同的企业组织结构去配合。可以说,组织创新是企业为适应技术创新的内在要求的结果。
3.市场创新与组织创新
企业组织具有自适应性。组织为了适应不同的环境与承担不同的任务,它要不断地调整与创新。市场诱发下的组织创新主要服务于创新性技术成果的商品化,形成以技术市场为依托的各种组织形式。
组织是一切行动的根基。组织机构是实现企业经营战略和市场目标的组织保证。成功的市场经营战略必须有成功的组织创新作为保障体系。
三、企业技术创新必须发挥三者的协同作用
技术创新、市场创新和组织管理创新之间联系非常紧密,只有把市场创新与技术创新和组织管理创新有机结合起来,发挥三者的协同作用才能达到资源的最优配置、最佳利用,才能满足企业生产经营中所有环节的需要。
企业创新行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系统首要的特征就是其整体性。在此系统中,单一要素或部分要素的创新离不开整体,否则,这种创新要么没有意义,要么就进行不下去。贝塔朗菲(系统论的创立者)在谈到系统整体与部分关系时说:“一个元素在系统内部的行为不同与它在孤立状态中的行为。你不能从各个孤立部分概括出整体的行为;为了理解各个部分的行为,你必须把各种从属系统和它们的上级系统之间的关系考虑进去。”整体是基本的,部分是派生的;各个部分组成了一个不可分解的整体,各部分是按照整体的目的来发挥它们各自的作用;一切事物都应从整体出发,这是前提,各个部分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应该在整体中展开。广义技术创新系统中的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市场创新之间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系和制约,共同组成一个整体系统。从广义技术创新系统中抽取与剥裂出来的任一子系统本身都是无意义的。应该正确认识技术创新与组织创新、市场创新之间相互影响、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的互动关系,把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实行协同创新。
技术创新是整个创新活动的核心,是组织创新的诱因,市场创新的保证与动力基础;市场创新是技术创新的目的与外在推动力,同时也是组织创新的诱因;组织创新是企业所有创新活动的保证。实现三者的有机协调与组合是企业取得最终竞争优势的关键。要打破技术创新与市场创新、组织创新之间相对封闭与隔绝的状态,明确创新系统中各子系统的边界和功能,实现各子系统的连贯畅通与相互协调。其中要达到技术创新预期的目标,就必须充分发挥整个系统中的市场创新的拉动、技术创新的推动与组织创新的支撑等三股作用,并且要将这三股作用扭成一团,而不仅仅是并行和分割的。企业在进行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市场创新的实践活动时,必须以企业总体的技术创新战略为龙头而展开,使各活动系统所发挥的作用是有利于整体的发展与功能完善,而不是彼此之间的相互牵制与抵消。这就要求,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乃至市场开发与技术人员都必须牢固树立技术创新系统观,具有创新意识与观念,为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以技术创新为总的指导思想,搞好市场创新以为技术创新搭建良好的平台,努力实现组织创新为技术创新提供高效灵活的组织保障。总之,企业所有活动都必须是围绕与服务于企业技术创新而展开的。
参考文献:
[1]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2]柳卸林.技术创 .北京:出版社,1993.
[3]傅家骥.技术创新――中国企业发展之路.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1992.
一、林业技术创新中存在的问题
1、创新意识不足,缺少资金支持
近年来,我国的林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进步,甚至在世界范围内也有一定的影响力。当前我国的林业工作站都对林业技术创新比较关注和重视,但是依旧存在一些地区对林业技术创新不够重视,创新意识比较薄弱。尤其是经济落后的地区,虽然林业工作人员对林业经营理念比较熟悉,但是对林业技术创新的兴趣并不高,在实际的工作中依旧使用传统的林业经营方式,[1]不利于林业发展建设效果的顺利实现。还有些地区虽然对林业技术创新有很好的认识,但是由于资金支持不够,林业技术人才也不足,使得林业技术创新的作用无法顺利发挥。
2、主体地位不明,体制建设落后
我国的林业高等院校以及科研机构是林业基础创新的前提,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林业单位并没有参与其中,只将少数资金投入其中,使得创新环节不够顺畅,科研成果不能满足林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影响现代林业的发展与进步,甚至使得人财物等资源严重浪费。因此需要将林业创新放在林业发展的重要位置上,使得林业技术创新与发展相连接。有助于林业产业的转型,[2]实现现代林业的发展。
3、优秀科研成果少,转化率低
当前,我国林业发展中,优秀科研成果少是限制性的因素,而且科研成果不能高效转化。主要原因是科研经费比较少,科研经费主要投入到工业、农业中,林业发展经费不足,使得林业技术创新受到一定的影响。而且当前林业技术人员数量不足,当前市场经济快速发展,林业产业技术以及经营管理人员人数不足,在人才的引进、利用等难度大。科学技术创新发展中,人是十分重要的因素,林业技术人员的不足使得我国优秀的林业科研成果比较少,转化率也比较低。
二、林业技术创新发展的有效策略
1、提高认识,强化资金有效落实
人的行动是由思想意识决定的,要提升林业工作者的创新意识,就需要积极转变工作理念,保证林业创新工作得到有效的落实。各地区的林业工作站应积极开展宣传工作,可以通过举办讲座、发放宣传单页等,使用多样化的方式进一步宣传林业技术创新的内容,建立林业示范园,[3]并在其中有效应用林业创新技术,使人们认识到林业创新技术的优秀成果,强化人们的创新意识水平。同时加强政府的财务支持,使得林业技术水平得到提升,通过多样化的融资方式,吸收更多资金,更好地促进林业技术创新发展。
2、健全体制,增添林业发展动力
当前我国的林业发展中,林业资源、经济危机严重,林业企业经济效益比较低,由于林业经济发展方式是粗放型的,因此以上问题很难有效解决,经济发展需要也不能顺利实现。林业经济发展更是受到技术投入不足、产业结构不合理的影响,使得林业技术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林业技术的落后使得出现的问题逐渐增多,影响林业经济发展,致使林业企业发展受到影响。要想林业生产能力以及林业产品的竞争力得到提升,从而更好地占领市场,就需要加强林业产业技术的创新,使得林业经济发展具备新的活力。林业企业需要将科技作为促进经济的发展的重要理念,依据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实现市场经济发展中林业技术的发展方向,加强对林业产业的布局,充分发挥林业企业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资金的投入,为林业发展增添活力。
3、建设队伍,加强林业技术创新
要使林业技术进一步创新,更好的实现林业发展,就需要强化科研队伍的建设,更好地实现林业技术创新。建设科技推广队伍是为了更好地使林业工作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得到提升,为林业发展提供人力支持。在提高林业从业人员的能力水平上,需要科学划分人员,依据其工作内容差异开展针对性的教育培训。林业从业人员主要分为林业的维护人员、技术人员以及高级的管理人员,[4]依据林业人员的工作具体情况,对于林业的维护人员可以强化其对栽植林业产品,培育和养护的技能。对于技术人员要提高其设备的操作和维护能力。高级管理人员应提高其现场管理和调度的能力。加强人员队伍建设,使得林业技术创新积极推进,形成良好的林业技术氛围。
三、林业技术创新对现代林业发展带来的影响
1、调整林业产业结构,为林业发展添活力
现代林业发展中,林业技术创新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林业技术的创新使得林业产品的质量得到了全面的提升,使得传统林业产品中的不足得以弥补,能够有效避免出现林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出现病虫害等问题,使得林业产品的生长周期得以缩短,强化林业产品的成活率,使得林业产品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此外,林业技术的创新也有助于新品种的培育,使得林业产品的种类更加多样化,使得现代化的林业发展有了新的经济增长点,更有助于林业产品效益的提升。现如今,林业技术不断创新,林业的产业化结构也得到优化和调整,开始积极推广数字化林业、智慧林业等,使得现代化的林业发展增添新的活力。
2、开展林业绿色化建设,实现林业持续发展
现如今我国林业发展管理方式主要是使用粗放式的管理方法,对于作物的生长、发育等所需要的温度、光照、水分、土壤等因素不能有效的控制。由于林业品种本身是有一定不足的,因此使得林业产品的成活率并不高,经济效益也不理想。当前林业技术不断发展,管理模式也日渐创新,使得这一问题得到了有效的改善。林业技术的创新,使得管理方式从传统的粗放型转变为集约管理,利用数字化的管理方法对作物的生长方式进行监测,明确作物生长需要的温度、水分、光照以及养分等,使得林业管理实现数字化、绿色化、科学化发展。[5]林业数字化管理控制技术的应用能够使得林业实现持续化的发展,保证林业与生态环境协调统一进步。积极推进林业技术创新,使得林作物的生长环境得以优化和改进,科学治理盐碱地和荒漠化等,保证生态环境能够得到有效的恢复,使得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顺利实现。
3、科学配置林业人员,改善林业就业问题
传统林业发展中,林业人员的工作任务量比较大,工作有很大的重复性,工作中,要实现良好的工作效果,就必须要求工作人员有丰富的工作经验。现如今,林业技术不断创新与发展,先进科学技术的应用能够使得林业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得以减少,也有效避免了工作的重复性。[6]林业关注人员不仅需要做好实践工作,总结经验教训,还需要积极需要相关的理论知识,强化自身的能力素质与水平。新的工作方式使得林业发展有新的活力,能够实现林业产业人员的科学化配置,使得人员结构优化,进一步增加林业工作岗位的数量,使得林业就业问题得以改善,更好地解决社会矛盾,促进林业实现持续化的发展。
四、结语
总而言之,要使我国的林业经济实现良好、可持续的发展,就必须要强化林业绿色化、科学化以及规范化的建设,加强林业技术的创新,使得现代化林业技术水平得到提升,林业单位也应充分发挥自身的指导作用。当前林业技术创新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使得我国的林业经济发展受到影响,因此必须要充分发挥政府相关部门以及林业单位的作用,提高林业工作人员整体意识,使其积极参与到林业技术创新中,优化林业产业结构,使得现代化的林业技术实现科学稳定的发展,促使我国的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顺利实现。
作者:吴美珍 黄秀兰 单位:百色西林县国有八达林场
参考文献:
[1]邱雪芹;;林业技术创新在现代林业发展中的重要性研究[J];北京农业;2014年27期
[2]王静,袁娜;;林业技术创新在现代林业发展中的重要性[J];现代园艺;2015年2期.
[3]白洪昌,苑冰冰,罗燕娟,赵亮;;林业技术创新与现代林业的发展[J];中国农业信息;2015年3期.
[4]王慧;;浅析林业技术创新与现代林业的发展[J];中国林业产业;2016年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