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美术教学优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我认为幼儿要想学好绘画,调动起幼儿的学习兴趣非常关键
幼儿年龄越小,注意力越差,对不感兴趣的事很难调动起他们主动学习的兴趣。如何调动幼儿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呢?《幼儿园纲要》中指出,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于各种活动之中”,游戏法就是运用游戏的方式进行教学活动的方法,就是说幼儿在轻松、愉快的环境和气氛中无拘无束地进行美术教育教学活动,从而提高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积极主动地在娱乐中获得美术知识和技能,在愉快的气氛中求得学习进步。好动、好玩是幼儿的天性,陈鹤琴老先生说:“孩子生来就是好动的,以游戏为生命的。”幼儿美术活动也可以说是一种游戏活动,美术活动一般都在看看、想想、画画、做做、玩玩的过程中进行。因此,在教学中应充分考虑运用游戏的方式,如:一段故事情节、一首儿歌、一段有趣的情境表演或谈话,一曲优美动听的音乐,一件有趣的玩具、一段录像等等,都可以激发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游戏法运用在幼儿美术教育中具有广阔的天地。
美术的教学游戏形式是多样的,下面就我在教学实践中所采用的一些形式和大家一起探讨。如:记得有一次,我教孩子们画母鸡和小鸡宝宝,有的小朋友注意力不够集中,在一旁低头说着悄悄话,我灵机一动唱起了歌:“鸡妈妈呀数小鸡,一、二、三、四,五、六、七,少了一只小黑鸡,鸡妈妈呀真着急……”,他们一听,顿时来了精神也跟着唱了起来,随后,我又利用故事的形式,一边讲故事一边带领他们进行绘画创作,大家的积极性被激发了,很快发挥了幼儿很高的绘画水平,圆满的完成了绘画教学任务,幼儿自己也从中得到了绘画带来的乐趣。还有一次,画我自己,他们说:老师,我们不会画我自己的身体,我就照了下镜子,他们看着我一个个兴致勃勃,然后我又做适当的引导,大家很快就画出了各种姿势的我自己,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我真是太高兴了。当然,调动大家积极性的办法还有许多,这要细心的老师用心来设计才行。
2.我认为幼儿要想学好绘画,注意由浅入深、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也非常重要
幼儿有了学习的兴趣,接下来就要实际操作,如果幼儿一试很难,久而久之也又会失去兴趣。所以,我认为第二步就是要注意循序渐进、由浅入深、适合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幼儿感觉容易掌握,学起来就会有兴趣。例如:我在中班的时候教幼儿画人物他们就感觉比较难,而喜欢让我教画小白兔或小花猫,而到了大班孩子们就愿意画人物或比较难的动物了,所以绘画的难易程度要符合孩子们的年龄特点和最近发展区,这样孩子们就会比较愿意学也更加容易掌握了。
3.我认为幼儿要想学好绘画,还必需让幼儿掌握一些绘画技能
幼儿美术教育的游戏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不同年龄班的游戏形式应有所区别,小班可以把玩和学结合起来,以游戏为主,中大班可复杂一些、丰富一些,从而使美术教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轮廓画游戏、印画游戏、吹画游戏、对印游戏、实物粘贴画游戏、折纸游戏、积木游戏、实物拓印等。我们在以往的绘画活动中,总是习惯让幼儿跟随我们一起画,而从来不单独拿出一定的时间来讲一讲绘画的技能、重点和难点,如果我们每次在进行绘画活动时,都先研究一下,把重点和难掌握的绘画技能先教一教幼儿,这样他们学起来就会更容易、更得心应手了。例如:在一次绘画教学活动,我教幼儿画鱼,他们对画鱼感到并不难,但难的是画不出起伏的海水与鱼的身体连接的部分,总是把他们分开,我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就先在课前教他们画海水,各种各样的海水,并把实际的东西放进水里让幼儿观察,他们学会了海水的画法之后再添画鱼、帆船、海豚等等就都不成问题了。还有各种各样的树枝、树叶等等也都是这样完成的。
4.我认为要想学好绘画,还可以让幼儿互相欣赏作品,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
幼儿通过互相欣赏、评价别人的作品,发现别人优点或不足,从而提高自己的绘画水平。我经常让幼儿看网上收集的作品、老师的作品以及各种展览时的绘画作品来提高孩子们的鉴赏能力、审美能力。说出这幅画好,它为什么好,哪里好;这幅画不好,它为什么不好,哪里不好。并让幼儿互相欣赏、评比,从而共同提高绘画水平。
5.我认为幼儿要想学好绘画,让幼儿养成良好的绘画习惯也非常必要
关键词:电教媒体 优化 数学教学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积极发展学校电化教学,推广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因此,把电教媒体引入小学数学课堂,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趋势。在现代信息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多媒体技术也越来越广泛的运用于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尤其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为优化数学课堂教学创造了条件,注入了活力,有效提高了小学数学课的质量与效率。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一个人一旦对某一问题发生了兴趣,那么,他作出的努力会达到惊人的程度。”兴趣是直接推动学习的内在动力,然而兴趣和动机并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通过对外界事物的新颖性、独特性、感受性来满足学生的探究心理的需要而引起的。电教媒体的运用,不仅是用来传递教学内容,而且还会改变传统的教与学的方法,调节课堂气氛,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深入地思考。
例如在教学《比多少》时,可以问: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看动画片吗?现在就让我们来看段动画片吧?(故事导入)
动画演示:果园里,兰兰很专心地摘果子。
(1)摘下一个苹果,一个梨,画外音:“苹果和梨的个数怎么样?”
(2)又摘下一个苹果,一个梨,画外音:“苹果和梨的个数怎么样?”
(3)出现一堆苹果和一堆梨,画外音:摘下的果子越来越多,现在苹果和梨的个数同样多吗?
利用多媒体,结合故事导入,并配有轻快、活泼的背景音乐,创设“生动活泼、愉快宽松”的学习环境,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二、运用电教媒体,激活学生思维。
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数学教学的核心。把握好激发学生思维发展的时机,是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关键。在数学教学中运用电教媒体恰当创设情景,是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有效手段。如:教学小学四年级数学《直线、线段、射线和角》中的过一点可以画几条射线时,教师在屏幕上出示闪烁的一点,提出问题后学生踊跃发言,有的说1条,有的说2条,有的说3条……还有的说无数条。老师问:“倒底哪个答案是正确的呢?”然后利用多媒体进行演示,先引出1条,再引出2条、3条……最后从多个方向引出许多条。这时教师问:“现在看来,从一点可以画多少条射线?”这时大家齐说:“无数条。”这样,通过电教媒体使用,学生思维活跃,大胆想象,从而促进他们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运用电教媒体,突破教学难点。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经常会遇到一些教师不易讲清,学生难以明理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往往就是我们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如果采用电教媒体,便可在以使抽象的道理具体化、深奥的算理通俗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静止的事物动态化,化难为易,化繁为简,进而取得最佳效果。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用传统教学方法,拿一些教具比划演示,总是难以讲清。多媒体教学可以让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并把这个过程保留下来,对折过程中还可以配音乐,促使学生注意力高集中,这样学生可以很容易地建立起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又如教学除法的含义时,对区分除法的两种含义学生理解十分困难。我抓住其本质特征,透过易混之处,用电教手段区分比较,使学生亲自感知,概念掌握是十分清楚的。
讲课时首先设计了两个问题:
①把12朵红花,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人分几朵?
②有12朵红花,每个小朋友可分3朵,可以分给几个小朋友?
学生列式都是12÷3,怎样理解这个算式的意思呢?只靠讲,学生很难理解。只有通过分摆演示才能突破这个难点。在投影仪上师生分别分摆比在讲桌上分摆清晰,可以放大又可看分摆的全过程。
演示中突出本质区别:
①题分时先从12朵红花中取3朵分给每人1朵,再取3朵每人1朵直到分完。突出按份数分一次拿3朵,每人分一朵,保证每人分得一样多。
②题分时,先拿3朵分给一个人,再拿3朵给一个人,直到分完。突出看12朵里有几个3朵,(按一份数分)。由此可见,运用电教媒体,可以使抽象的思维模式形象化、具体化,从而顺利突破教学难点。
四、运用电教手段,及时反馈教学信息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输出信息,学生接受信息,学生作为接受信息的主体,其接受信息的积极性发挥得如何,将直接影响到最后的效果。传统的数学教学中,传递信息的载体是语音信号,其实学生对此较容易产生疲劳感,而多媒体具体的光、色、形的信号,并通过调控,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反复感知。如我们可以借助投影片反映作业情况,及时点评;通过录音、录像使学生及时审视自己的操作情况,满足求知欲。
五、运用电教媒体,开阔视野,增强互动。
学校联入国际互联网,教师不再是唯一的知识源,学生通过访问网络上相关的网站获取知识。一方面,学生可以学到丰富和扩展了的书本知识,可以学得更多、更快、更好;另一方面这种学习方式对学生本身的素质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首先,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改变。学生由传统教学模式中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学习知识。其次,学生的角色发生了变化。学生由过去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被动接受知识的“配角”转变为主动学习知识的“主角”,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最后,增强师生交互性。网上交流,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也使教师在教学中受到了启迪,获得了灵感。
电教媒体具有形象、直观、生动、声、光、色、形兼备,静动结合等诸多优点,确有利于优化教学的效果,提高教学效益。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心理特点、教学内容、教学任务、学生学习实际等诸多因素去综合考虑,选取电教媒体的最佳作用点,绝不可认为电教媒体用得越多越好,形成了电教“满堂灌”。只要我们从实际需要出发,合理地利用各种电教媒体,学生的数学教学就可能取得预期的效果,“让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这一美好的愿望就一定能实现。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新标准》
2、《小学教学研究》 2008年第一期
3、《中小学电教》,2003.4,《巧用多媒体优化小学数学教学》
一、利用电教媒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基础,是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起点,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开始。有句谚语说的好“你可以把马拉到河边,但你却无法迫使它饮水”。教师要善于合理运用电教媒体,将枯燥的数学知识融于生动有趣的情境中,把课堂教学过程趣味化、直观化、形象化,使学生产生浓厚的求知欲望,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比如在教学《比较分数的大小》时,运用媒体播放“唐僧师徒分西瓜”的动画片:唐僧、八戒和沙僧师徒三人行走在通往火焰山的大路上,烈日当头,遍地焦土,三人被烤晒的大汗淋漓,口干舌燥。这时悟空抱着一个大西瓜从云头落下,蹦蹦跳跳地来到师傅面前说:“师傅,天太热了,快来吃西瓜解解渴!”这时八戒就冲过来争着要分西瓜。悟空转身躲过八戒笑道:“我来分,八戒你吃西瓜的1/2,师傅吃西瓜的1/3,沙僧吃西瓜的1/4,我吃西瓜的1/6。”八戒听后撅着嘴说:“猴哥,你明知道我的肚皮大,吃得多,却分给我的最少!可你自己吃的却最多,我不干!”语音刚落,唐僧、沙僧、悟空师徒三人便哈哈大笑,悟空道:“好一个呆子、呆子、呆子,咱俩换吃,怎么样?……”学生们被生动的《西游记》动画所吸引,此时,老师抓住时机提问:“悟空为什么叫八戒呆子?”同学们争着回答:“八戒不知道自己分得最多。”教师紧接着追问:“八戒为什么不知道自己分得最多呢?”此时学生跃跃欲试,欲言不能,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样就达到了借助电教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目的。
二、利用电教媒体,让学生主动参与,亲自操作感知
充分利用多媒体,可以将数学中抽象的概念、几何图形的变换过程,直观地显示在学生眼前,为学生提供,使学生动手操作、亲自实践、参与教学的机会,让学生在操作实践中去感知、发现、创造。电教媒体特有的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形式,极大地优化了教学效果。
例如:《圆的认识》一课中有这么一个问题:为什么车轮都要做成圆形的?车轴应装在哪里?如果车轮做成长方形或三角形的行不行?为什么?教师如果按传统教学方式进行讲解就太空洞、抽象了,学生无法直观的去比较,没有感性认识,没有直接的生活经验,所以很难解决这些问题。而用电教媒体设计的课件却可以轻而易举地解决个问题。课件演示:装着长方形(正方形)车轮的汽车在跳跃着前进;装着椭圆形车轮的汽车忽高忽低的前进着;车轴没有装在圆心的汽车歪歪斜斜地行驶着……学生在笑声中最直接的感受到了车轮是圆的、车轴应装在车轮圆心的道理。
三、利用电教媒体,突破教学重难点
数学知识本身比较抽象,数学中的有些概念、法则、公式的推导等既是重点,又是难点。而教学难点是否突破是一堂课能否成功的关键。教师可以利用电教媒体生动直观、图、文、声并茂的优势,来多层次、多角度的展现教学内容,把静止不变的图形符号转化为不断运动的活动场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知材料,帮助学生建立清晰完整的表象,从而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一课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显示知识的发生过程。利用计算机课件鲜艳的色彩、旋转的画面,直观形象地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通过旋转、平移等一系列动感的画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通过电教媒体生动逼真地显示出图形的拼剪、旋转、平移的过程,同时配以动听的声音,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多方位、多角度的观察,又有利于学生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这里无需教师用较多的语言来表述,学生就自然悟出了三角形面积公式中“底乘高除以2”的道理,顺利地实现了知识的转化、迁移,强化了新知,突破了难点。
四、利用电教媒体,强化教学效果。
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的培养与形成,必须通过一定的练习才能实现。所以,巩固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因此,在教学中借助电教媒体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用灵活多样的形式,由浅入深,巧妙设计大密度的练习,让学生在“乐学乐做”的情感中,理解、掌握、运用所学知识,并逐步形成能力。
如,教学后,我运用媒体播放视频:
(1)警察在路边对一起交通事故肇事逃逸案的可疑司机进行询问时,司机说“自己出差一个月,4月31日才从北京开会回来。”警察当即把这个人抓上警车带走了。你知道为什么吗?
(2)一位老爷爷愁眉苦脸的说“今年是北京奥运会,我刚过了15个生日,可我忘记了自己的生日是那一天,谁能告诉我呢?可急死我了!”
这样联系实际生活提出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智力。
五、发挥电教媒体优势,增强课堂容量
决定课堂容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学生的接受能力,多媒体手段给学生的多重感官刺激和直观教学,加快了学生理解进程,相当于增强了学生的认识能力,从而缩短了学生对同样内容的接受时间,为增大课堂容量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一、运用电教媒体,整体感知,形成概念
中学生的思维发展处于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渐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分阶段。他们对事物的认识还脱离不了具体形象阶段,许多认识易受经验的干扰,对一些几何形体的认识易产生误差,容易把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产生联系。而我们如果利用电教媒体,采用抽拉投影手段,把角的两边无限延长后,再与原来的角叠合比较,发现角的大小只与角两边张开程度有关这一本质特征,同时还内涵了“射线”的抽象,这样让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整体把握了图形的特征,有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二、运用电教媒体,突破重难点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本节课的重难点,是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关键。但有些几何中的性质、定理比较抽象,仅凭教师的推导、证明,学生是很难将其吃透的。特别是农村中学生,他们处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的主要形式的发展阶段,合理地运用电教媒体,就能克服课堂上的这些不利因素,使教学中无法具体表现出来的东西生动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对本节课的重难点不再难于理解。如在教学“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时教材是直接得出“等边对等角”“底边上的三线重合”这一结论,然后让学生证明。我认为光让学生证明是很难将教学落到实处的,如果用电脑制作的课件,沿顶角的平分线对折,把两腰叠放在一起,显示在电脑屏幕上,使活灵活现的动画形象“底角相等,底边上高线、中线与角平分线互相重合”等,其步骤清晰,直观生动,教师无须多讲,学生便能达到理解、掌握的目的。
三、运用电教媒体,巧妙演示,化静为动,激发灵感
任何一门知识的学习,都具有层递性,几何知识在编排体系上也严格遵循这一原则。因此,以已知为媒介,在教学中合理运用多媒体功能,找准知识的联系点,巧妙演示,激发学生的灵感,也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手段。
如在梯形中位线定理的推导过程中,除了采用直观手段引导学生连结梯形上底的一个顶点及另一腰的中点并延长构成三角形把梯形的中位线转化为三角形中位线外,还可以用多媒体课件将这一过程以运动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由于电脑软件以高度的清晰感,展示了梯形中位线变成了三角形中位线这一过程,与教师讲解所取得的功能简直是不可同日而语。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很快弄清了梯形中位线性质定理:梯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两底且等于两底和的一半。又如在教学“中心对称图形”时利用多媒体把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水泵叶轮等显示在大屏幕上,然后通过动画制作把以上几个图形都绕某一个点旋转180度后发现和原来的图形互相重合,至此学生就知道以上图形是中心对称图形。而这一演示过程利用电脑的声、色、像互相结合,给学生展示出了几何世界的奇妙和神奇,这种潜移默化的熏陶,使学生不由自主地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图形,跟着旋转起来,而这一自发的动作,恰好让学生真正理解了中心对称图形的含义。
一、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引发学习动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动会变、形象直观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激起学生的各种感官的参与,调动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激发动机和兴趣。例如,在直线、射线、线段一节中,为了引出课题,收集了斜拉索桥、铁轨和池谷。一张彗星的慧尾图片,使得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线段、直线和射线产生了直观的认识。又如在讲解“投影成像”一节时,利用三维图像编辑软件制作了连绵起伏的山体地形,利用三维图像观察器对山体转动,实现全视角度观察,自然地引出了“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场景。
二、利用多媒体,解决教学重点、难点
运用多媒体直观演示可以解决许多数学重点与难点的讲解。例如,在讲解“投影”一节时,学生对于圆锥、圆柱的三视图不易想像,观察实物又难以在全班同学面前演示正的视角。而利用三维图形软件进行动态观察,就可使全体同学都能体会到不同的视觉效果,既形象又直观,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讲解正方体的截面的时候更是如此,我们可以用苹果、萝卜、橡皮泥进行切割,来观察截面的形状。但是,苹果、萝下只能切割一次,而橡皮泥软,容易变形。在利用多媒体进行三维图像演示时,这些问题都迎刃而解了。不仅如此,三维立体图形还可以千变万化,切割面的切割位置和切割角度也可以任意调节,并且对切割面还可以设置突出的效果,便于学生观察。
三、利用多媒体,人机互动,优化探索新知的形成过程
多媒体计算机的最大优点是它可以跨时空跨地域的创设问题情境,激励学生积极地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人机互动,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例如几何中的旋转问题:一个正方形的一个顶点绕着和它全等的一个正方形的对角线的交点旋转,重叠部分的面积和原正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这一问题,用flash制作好课件,让学生在课件中亲手旋转操作得出结论。我们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的这种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动会变、形象直观等特点,为学生创设各种问题情境,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把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一步一步演示出来,不仅降低知识的难度,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理,使学生乐于接受。
四、利用多媒体,动态模拟深化理解,形成概念
有些概念的引入,可以通过多媒体动态模拟演示来进行观察。例如,在引入角的概念时,可以利用恐龙行走的科幻录像,成功地模拟出恐龙在行走时,它的身体和地面总是保持一定的角度。设它的眼睛为点A、脚与地面的接触点为B,恐龙正前方的地面上的一点为C,则很自然地引出了角的概念和它的表示方法。又如在讲解“量”这一章时,为了演示一百万有多大,设计了工程土方的堆放模型,通过动态的堆积,表现出不同数量级上的体积对比。
利用它可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掌握。例如:二次函数中的各参数与其图像的关系,函数、方程、不等式及其图像关系等等。通过带控制性的模拟演示,使学生深深体会各知识之间内在联系,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五、利用多媒体,使数学练习形式多样化,反馈、矫正更及时
多媒体的交互性能提供各种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容量大、反应快的反馈信息,多媒体可以实现对学生课堂联系的及时反馈。学生学习知识的目的在于灵活运用知识,课堂练习是加强对知识的巩固和运用的最好方式。初中学生稳定性差,易疲劳,只有不断的改变练习形式,不断给学生以新的刺激,才能使他们保持旺盛的学习精力。多媒体的最大成功之处在于化学习被动为主动、抽象为具体,通过带娱乐性的练习,能轻松巩固已学知识,从而切实激发学生发自内心的学习兴趣,真正做到减负的目的。如在练习中编制各种形式的选择题、填空题、是非题等,用Authorware编制软件来判断学生解答的正确与否等。
六、利用多媒体,启迪思维,提供创新空间,对所学知识进行拓展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生活中各种数量关系的科学。一堂课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能运用本课内容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现代多媒体手段的运用,能充分挖掘教材,有利于丰富表象,引发联想,启发思维,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启迪学生进行全方位、立体的思维,展开想象的翅膀。如在二次函数图像的性质的教学时,用几何画板制课件,让学生操作看a的正负性的变化引起图像开口的变化;│a│的大小的变化引起开口大小的变化情况,使学生在操作中获取直接经验,启迪学生的思维的发展。
关键词: 美术教学 教学重难点 有效教学 自主探究 发散思维
“向四十五分钟要质量”,体现了人们对课堂教学效率的高度重视,的确,就学校而言,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关键。课堂教学要实现认知目标,就要解决好“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这两个常规问题。通过近年的美术课堂教学实践,我对突破教学重难点有了一些心得、体会,现将其整理归纳如下。
一、通过比较、设问的形式解决教学重难点,实现有效教学。
比较是人们认识、鉴别事物的一种方法,也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都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的一切。”正确运用比较法,可以帮助学生分清概念,提高分析鉴赏水平,获得规律性认识。比较法是我们在美术鉴赏中常用的赏析方法,具有很强的直观性,使学生直观地、多角度地对不同的作品作比较分析,使深奥的理论形象化,有利于学生认识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并产生深刻印象,轻松解决本课的重难点,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把这种方法运用在绘画课上,可以轻松巧妙地解决教学重难点。如在《夸张有趣的脸》一课的教学中,这一课的重难点是:漫画肖像画的变形、夸张手法和如何用夸张、变形的手法画出有趣的脸。采用学生熟知的明星赵本山、姚明、周杰伦的漫画肖像导入有趣的脸,随后把三人的原照显示出来并配对分组(赵本山漫画肖像和原照一组),设问:前面看到肖像和生活中的照片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思考。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很快总结出开始看到的肖像画是用夸张、变形的手法而达到有趣的效果,此时教师可总结性地为学生解读漫画肖像的“漫”字,很好地解决本课的重点。在解决难点这一环节中,还是采用比较设问的方式。先给出一组(赵本山漫画肖像和原照)让学生比较、设问:漫画肖像和肖像画有什么异同点?引导学生更细致、深入地进行比较,也可以让学生讨论。教师设问引导学生总结出漫画肖像是抓住人物的特征进行夸张、变形的,然后让学生通过比较另外两组继续设问引导学生掌握漫画的夸张方法,是让大的更大、小的更小、长的更长、方的更方、圆的更圆,在这个过程中锻炼学生找人物特点的能力,为下面的创作打下基础。要让学生突破难点有更好的表现,这些是不够的,为此教师还可设计一个为身边熟悉的人找特点的环节,课前可在每个班找出有明显特征的学生拍照,在做课件时特意组对,如脸圆的和脸长的组对、眼大的和眼小的组对等,这样有一个明显的对比,便于学生比较,继而快速地找出每个人的特点,最后再示范为学生一致认为长得最有特点的脸圆眼小的同学画一张漫画肖像,画的时候一边解说作画步骤,一边带动学生念口诀,圆的更圆,小的更小,这样比较着不但能轻松解决重难点,而且能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在其他类型的课中,适当运用比较法也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实现有效教学。
二、通过示范教学解决重难点,实现有效教学。
美术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在美术课中示范教学是最直接、最具体、最直观的教学方法。尤其在绘画类型的课中,通过直接示范,教师轻松解决教学的重难点,极快地掌握绘画技巧、技能,提高实际绘画水平,从而更好地实现有效教学。
如中国画中的画竹子的重难点就是掌握竹子一节一节分明的画法,浓淡墨要掌握好,水分要控制好,粗竿淡墨、细竿略深、叶浓淡相宜等都需要教师在课堂上亲自挥笔做具体详细的示范指导,使学生亲眼看到作画的全过程。这种课如果教师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学生就会理解得更透彻,掌握得更好。
因为一节课的时间有限,要留给学生足够的练习时间,所以教师示范最好是对重点内容的过程性示范。如《又画又做又印――黑白纸版画》一课的教学重难点是:剪、贴制作黑白纸版画的方法和纸版画的黑白灰的层次表现,所以这一课的示范就要放在粘贴上,也是做纸版画的重点。以简练概括的鱼纹为例,示范如何把所制的版分出层次来,并引导学生思考拼贴后的版面是靠什么表现物体的轮廓线的?由于纸版拼贴后就有了高低层次,鱼和花纹部分拓印时就分开了,纸版画主要就是用这种方法造型的。由于剪贴或撕贴出来的大多是面状的,简洁明快、黑白灰分明,轮廓线有虚有实,具有纸版画特有的艺术效果。教师再次强调制作步骤与技法指出黑白纸版画造型方式应力求概括、提炼,但要画出应有的体积和空间的联系。抽象的理论经过教师的示范就变得直观,学生轻松地掌握做纸版画的方法,也使课堂教学变得更有效。
在有限的课堂时空里,除了教师的示范外也可以结合欣赏范画、步骤范画、启示范画、对比范画、课堂范画辅助突破教学的重难点,让其“穿插突破”,让课堂生动活泼、朝气勃勃,激起学生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三、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形式突破重难点,实现有效教学。
在课堂教学的重点点拨、难点突破环节可以采用多层次的小组合作方式。放手让学生通过小组内的交流解疑答难,一个人的思维能力毕竟有限,合作探究才能展示各种策略和结论。如《有趣的墙》的教学重难点是设计一定数量的基本形,通过不同形式的累积构成具有形式美感的墙体和在累积过程中表达自己的设计观念和设计思想。在解决这一课的重难点时我采用了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形式。我引导小组成员探讨以积木为基本形依次叠加后呈现什么形态,以此引出墙式累积构造,继而引出累积构造的基本要素是基本形和排列方式,接着引导学生思考丰富墙体的方法。学生会很快给出反应变化基本形,接着抛出问题还有什么方法,引导学生尝试以不同排列方式把基本型累积起来,看看有什么变化,并比一比哪一组累积的形态最富有变化、最新颖。搭积木的游戏对学生本身就很有吸引力,而小组合作的形式又像是给了他们玩伴。所以整个过程学生都表现得很兴奋、很积极。在摸索的过程中学生会发现变换排列方式也可以对累积的形态带来变化。学生的求知欲很强他们会自觉自发地进行一些新的尝试,发现总结其变化的丰富形态。小组合作形式的自主探究给学生创造一种开放的“雅典学院式”的学习氛围,有助于学生的思维发散,有助于学生创新,有利于突破教学的重难点。而小组竞赛的形式更是把初中学生争强好胜的天性发挥出来,课堂气氛就非常活跃,学生的兴趣也就被激发起来。经过一些摸索、练习,学生自主轻松地解决难点,这种愉快轻松的学习氛围促使学生乐于学习乐于探究。教师在适当的时机给学生以启示、引导,学生会自觉地向问题的更深层去探究,收获往往超出教师的预期,作品也是丰富的,让人惊喜的。
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关于重难点的突破,可采用多种形式、多种方法突破。以上几种方法只是自己教学中的体会,希望给同行起抛砖引玉的作用。只要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有计划、有目的地对教学重难点和学生学习的重难点予以突破,并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就能达到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国美术教育,2011(3).
[2]中国美术教育,2011(2).
关键词:兴趣;美术;教学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6-036-01
一、引导幼儿观察,贮存感情材料
人脑是可以产生对感知过的事物的想象,绝不可能凭空产生,它不但从已经感知事物的大量形象中抽取有关内容,经过粘合、夸张等思维加工才能形成。自然界的千姿百态、斑驳陆离、纷繁变换、美不胜收。大自然是幼儿绘画活动的最好课堂,欣赏大自然的景物为幼儿开启了想象的大门。发现了美、创造了美。因此,我在教学实践中总是尽可能带幼儿到大自然中去,运用各种感官、感知周围事物,通过看、摸、尝获得深刻细微的生活感受,进而指导他们用笔画出这些形象。就这样,渐渐在孩子脑海中加深了对自然和社会生活印象。在手掌拓印仙人掌中,让幼儿通过看、摸等形式使幼儿对仙人掌深刻感知,进行指导他们用掌去拓印出它的总体外形,再加以想象出它的刺是五颜六色的。
二、丰富孩子的生活经验
丰富孩子的生活经验,更是帮助孩子在艺术天地成长的重要方式。举例来说,带孩子去动物园、游泳、爬山、旅游……甚至生活中的吃饭、洗澡、刷牙,睡觉等点点滴滴,都是丰富孩子做画灵感的最佳来源。只有让孩子亲身的体验,才能描绘出生动、真挚、充满情感的作品,不会总是画一些内容空洞、缺乏变化的画。这样的作品,即使在技术上还不成熟,但也能打动看画人的心,并且孩子更能在绘画过程中得到满足。
教师可以藉助图画书引导孩子做画。可以培养他们判断、选择与整合的能力。不过,图画书内容要合乎幼儿的语言理解程度,并且以图画的形式为主、文字为辅,这样也能扩展孩子的认知经验,并不断的阅读过程中能刺激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
幼儿绘画活动是一项富有创造性的活动,而且它又具有明显的个性化特征,它是孩子们表现内心世界的一种载体,是孩子的一种特殊语言。其实幼儿绘画过程的实质是其独自创造的过程,不同的幼儿有其不同的思想、情感;认识及表现方式,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并不应该只关心幼儿画得像不像,更重要的是应该让孩子得到一种心理的满足。为了使孩子们绘画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发挥,我们班在美术创意方面给孩子提供了一个表现自己内心世界的空间;为孩子建构了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
三、案例描述与分析
案例:一天美术活动课的内容是《海底世界》,君君小朋友在海底里画了许多热带鱼、海龟、海马和海草,颜色鲜艳,他的画面干净而且内容丰富,充满童趣和幻想色彩。我赞赏地摸了摸君君的头,就去巡视其他活动。当我再次回到君君的身边时,刚才那幅美丽的画面已黑块破坏得面目全非!我本想批评他的,可一想还是听听他的话吧,原来君君的故事里的海水被污染了,上面的黑色块原来是海里油船排放的污水!他呼吁大家要保护环境!不要乱排污水!多美好的愿望呀!我们知道,现实生活并非风平浪静,君君画画的意图完全合理。
分析:教师全面正确地评价幼儿作品对于幼儿创造能力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如果不能正确评价孩子的作品,就有可能把孩子的创造性扼杀在萌芽状态之中。上面案例中君君这件事给了我很大的启示,作为教师,保护幼儿的创造萌芽,全面正确评价幼儿作品是何等重要!评价幼儿美术作品一定要尊重幼儿的情感体验和独特的表达方式。评价幼儿作品时不要评价幼儿画的好还是不好,画的像还是不像,要让幼儿说说他自己的画,说出自己的想法及感受。教师要充分肯定幼儿的想法,要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评价幼儿作品时要有一个宽容度。所以,教师应以幼儿的眼光去欣赏孩子的画,每个孩子的画都是与众不同,想象都是很丰富的,画中都有着天真活泼、生动稚拙的美。所以: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远比幼儿绘画结果完美更为重要。
四、选择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贴近幼儿生活的教学内容
幼儿绘画创作的题材来源于幼儿对绘画表达形式与方法的经验以及生活经验,幼儿过分熟悉和完全陌生的题材都不可能引起幼儿创作的欲望。因此教师必须顾及主题内容的适度新颖,选择那些幼儿知道一些,但不很多又迫切地想知道更多的内容,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激发求知欲和引发大胆想象的动机。
五、引导幼儿感受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的美
让幼儿运用各种感官和大自然的色彩,世界万物的形态,运用各种感官去了解周围的一切,获得深刻细致的生活感受,还可到生活中观察建筑、环境设计等。利用多媒体展现了一幅海底世界:各种各样形态、颜色的鱼在大海里游来游去;海草随着蓝蓝的海水飘荡着;海底有各种海星、珊瑚等植物;凶猛的鲨鱼正快速的游着……孩子们看着兴趣极高,目不转睛地看着画面,相互描绘着神秘的海底世界,极大地激发幼儿的绘画欲望,接着他们展开自己的想象,创作了自己的海底世界:有的画大大小小、五颜六色的鱼在悠闲地游着,两边的海草正在跳舞;有的画几条鱼儿面对面,原来它们在讲着悄悄话――达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总之,美术活动本身是一个具有极大潜力的领域,它的任务既培养儿童对艺术美的欣赏、识别,学习对美的形象的描绘和表现,同时,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素质、能力和个性,形成一种幼儿把握世界的方式――审美心理结构的塑造,所以,幼儿的美术教学其实也是教师发现美、塑造美、激励幼儿创造美的一门艺术,只要我们用发现的眼睛、肯定的语言善待幼儿每一次美术活动的参与,那么,自己在幼儿美术教学中就会又有新的收获。
一、走进童心,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美术教学不同于一般的理性科目,它靠思想的启迪和情感的激励唤起幼儿心灵的大门,不能有任何强制性。首先,要让幼儿对所画的内容、形象有浓厚的兴趣,走进童心世界,观察幼儿的所思所想,用幼儿喜闻乐见的形式激活他们的创作欲望,让他们在头脑中有鲜明清晰的形象,使之呼之欲来,内心产生创作欲望。其次,可配合教学,根据实际情况开展丰富多彩的认知活动,如:让幼儿欣赏优秀的美术作品,能使幼儿逐渐从感知表面形式美过渡到理解作品的内在美,提高审美的能力,与此同时,幼儿的艺术兴趣越来越浓厚,这时抓住时机设法将幼儿头脑中丰富的美感知觉体验引入美感体验的表现阶段,激发幼儿的表现欲、创作欲。在春天,让幼儿去公园数一数桃花有几个花瓣,摸一摸柔软的小草,看一看花丛里的蝴蝶张着几个美丽的翅膀,翅膀上有什么美丽的花纹。去动物园看看大象的长鼻子、湖里的白天鹅,让孩子从小就知道大自然和人们的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再次,可配合教学开展游戏活动,所谓寓教于乐,让幼儿边学边玩。如:可把要画的人物或动物都做成活动的教具,孩子们通过玩活动的教具,掌握其结构,自由变出各种动态,还可以听配乐故事,说寓言,看录像,玩拼图等,开展多种活动增强幼儿对所画内容的体验,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中班和小班以“认识”和“感受”色彩美为主。所谓“感受”色彩,即是色彩可以宣泄人们内心的感受,是最原始的冲动,即使没有人指导,幼儿也会对色彩有特殊的偏好。最好的例证就是小孩子无一例外地都喜欢动画片,为什么?就是因为动画片里的形象色彩鲜明、大胆,富有幻想的空间。即便他们在理论上还分辨不出具体的颜色,因为色彩理论是成年人为了便于总结绘画规律而操守的一种默认名称。这种现象在国内外非常普遍,日本的绘画颜色与颜料,名称在红、黄、蓝三原色中,每个原色可以分出几百种不同色相的色彩,有不同的名称。这种名称难道都让小孩子一一记住以后,才能下笔画画吗?答案是否定的。他们只要能分清楚红、黄、蓝就足矣,这就是“认识”色彩。
对于大班,主要以创造为主,加以老师的“引导”。这样不仅能激发幼儿对绘画的兴趣,幼儿的思维也得以发散。“因为画画是一种主观的、抽象的、表达内心情感的一种形式,转化成客观的并给人们视觉的各种感受”。不管是临摹,还是创作,都是观察后才能进行的,同时加入了自己的情感,一百个人临摹同一幅画的思路、情感都是不相同的。
二、有意识地选择合适的美术内容,树立幼儿自信心
如果幼儿有了活动的兴趣,就会有想表达的欲望和激情,这种激情是幼儿发自内心的,而不是老师强加的,这就要求教师从幼儿身边选择合适的内容进行活动。例如:在美术活动“会跳舞的树叶宝宝”中,幼儿在平时的生活中对树叶都比较熟悉,都能说出树叶的基本特征。我就请幼儿观看“跳舞的树叶宝宝”课件,引导幼儿想想在跳舞的时候还可以加些什么动作。幼儿大胆地表达了想法,在交流的过程中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对树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了这些铺垫,再请幼儿画出树叶宝宝跳舞的样子,鼓励他们把看到的和自己想象的动作画下来,尽情地开发想象力,画出不同的跳舞姿势。
在美术教学中,我们强调幼儿先要会想再会画,思维在先,表达在后,引导幼儿打开固有的思维模式,解放幼儿的头脑,让他们去想;解放幼儿的眼睛,让他们去观察;解放幼儿的双手,让他们去创作;解放幼儿的嘴,让他们去说;解放幼儿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去想象去创造,使他们感受艺术的美,获得美的知识。
三、利用信息技术营造动态课堂,提高教学趣味
在传统的美术课堂中,讲课的形式往往是以教师讲授、示范,再让幼儿进行模范的教学方式。这种课堂毫无疑问为幼儿灌输了大量美术理论知识,但使得课堂整体氛围陷入一种僵化、单板和静止。引入信息技术,教师能够为学生提供形象、逼真而又直观的美术作品,这无疑大大增强了美术欣赏课堂的趣味性。而且,美术信息以视频和音频的方式呈现出来,幼儿的视觉和听觉感官得到同时调动,这无疑能够帮助幼儿以更好的状态进入美术学习中。另外,富于趣味性的课堂,对于活泼、好动的幼儿来讲,完全契合了他们的学习偏好取向,毫无疑问,学生以愉快的心情投入美术学习中,能够让美术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由此可见,幼儿美术欣赏活动教学中,教师应当善于运用能够将图像、声音和文字综合起来的信息技术,为幼儿提供一个新鲜而动态、充满色彩的课堂,激发他们潜在的美术学习欲望。
关键词:多媒体;课标;趣;索生活
新课程标准指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现代教学手段越来越多地进入课堂教学。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如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4-0044-01
何优化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效益,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及能力,合理运用电教媒体,充分发挥电教媒体的作用突破教学重、难点,已成为了一种共识,它较之于课堂教学几十年一贯制的叙述、讲解、板书、填表等方式,有了更强有力和明显的优越感,对有效地达成小学数学教学目标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更合乎新课程理念,达到教学改革的目的。
1激发学生兴趣 ,优化教学效果
根据心理学规律和小学生学习特点,有意注意持续的时间很短,加之课堂思维活动比较紧张,时间一长,学生极易感到疲倦,就很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下降等,这时适当地选用合适的多媒体方式来刺激学生,吸引学生,使课堂变生动有趣,创设新的兴奋点,激发学生思维动力。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就有了强烈的求知欲,有了强烈的求知欲就产生了学习的动力,而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场所。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大部分学生是在被动的参与课堂学习这一总过程,大都缺乏学习兴趣,师生间也缺乏更多的互动与交流。而现在,由于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这一状况得到了很大改观。不仅如此,利用多媒体在讲授同样的内容时,所花的时间比原来少很多,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轴对称图形》中,出示了大量的对称图形并配以舒缓的音乐:故宫、北京天安门、埃及金字塔、巴黎艾菲尔铁塔、飞舞的蝴蝶、蜻蜓………在短短的几分钟时间里让学生充分感受美、鉴赏美,从而认识到在建筑物中蕴含的对称美,这样既消除学生的疲倦,又在数学课中渗透了美学教育,优化了数学课堂教学,达到美不胜收的效果。
2联系实际,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
为了使数学知识贴近学生的生活,具有真实性,新课程理念倡导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那么利用信息技术集文字、声音、图像等多种媒体于一身的优势创设教学情境,可以达到其他教学媒体无可比拟的效果。例如在教学"折线统计图"这一课时,为了让同学们进一步掌握折线统计图的绘制方法,更重要的是学会看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意义,我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自由驰骋的空间。我通过多媒体搜集整理了三份数据信息展示给学生,分别有游客到永定客家土楼旅游人数统计情况、全国道路交通事故统计情况、2003年中国内地"非典"病例人数统计情况等,让学生分小组选择自己小组最想了解的信息绘图分析,预测未来。当每个小组的代表为大家做分析报告时,就连我这个做老师的都不得不从心底里为他们赞叹。比如有的小组代表就"游客到永定客家土楼旅游人数折线图"谈道:永定客家土楼是世界文化遗产,历史悠久灿烂,文化底蕴厚重,所以游客来土楼旅游人数以每年几万人的比例递增,但2003年于2002年相比,为什么突然下降了,就是因为2003年我们祖国遭受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非典。预测游客来土楼旅游人数将会越来越多,因为我们祖国是五千年的文明古国,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化建设又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非典现在也预防好了。将有更多的游客来到中国,来到土楼。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为此感到骄傲和自豪。说得多好呀,短短时间内,学生们为什么会迸发出这么令人欣喜的思维火花,不可否认,多媒体教学在其中搭建了一个多么宽阔的思维平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为生活服务。
3让学生学得更轻松,化抽象为形象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这就构成了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与数学的抽象性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能够成功地实现由具体形象向抽象思维的过渡。
如在教学《圆的面积》这课,公式的推导过程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要想让学生真正理解为什么圆的面积等于割补后近似的长方形的面积是很困难的。传统的教学方法采用教具是将一圆形木板分割成若干等份,先插成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再割补成近似的长方形,操作比较困难,时间拖得较长又无法对比。运用计算机演示就轻松地解决了问题,教师在推导公式之前运用计算机做大量的铺垫,首先让学生观察,圆面分得越分越细,圆弧的变化,并将圆弧放大给学生看,使学生发现,圆面分得越细,圆弧接起来就越接近于线段,继而再将一个圆平均分成8份、16份、32份、64份……分别对插拼成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概括出:把圆等分所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于长方形,最后得出圆的面积的推导公式。这样就将一个复杂的化圆为方,化曲为直的问题在圆的不断分割、组合中展现出来,减缓了学生观察、思辩的困难,将教学重点逐一突破,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同时向学生渗透了极限的思想。教师无需更多的语言,只要借助计算机所显示的图像,便无声地传递了教学信息,将不易表述的内容清晰、形象、生动地展示于学生面前。而这种传递又是那么有吸引力、有启发性,使学生丝毫感觉不到由于思维产生障碍可能带给他们的心理压力,反而却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和学习的快乐。
这样的教学,突破了时间和空间对人与人交流造成的障碍,使得人们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可以与其他人进行双向交流。提高了学生的辨识能力和学习主动性把一些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形象。
4增大"数学"容量,提高课堂效率
学生的接受能力是增加课堂教学容量的重要因素,多媒体技术通过形象、直观、情趣化的演示技能加快学生的理解进程,增强学生的认知能力,从而缩短学生在单位时间内接受知识的进程,达到增大课堂教学容量的目的。此外,在传统教学模式中的板书、绘图等教学手段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课堂容量,利用多媒体技术存储功能可以更加快速、准确、生动的解决这一问题,为课堂增加知识容量。比如习题课教学,应注重基础,由易到难,力求变化,老师重点强化变化过程的分析,动态的图形有利于数学情境的再现,激发学生兴趣,在老师有意识的情境设置中主动探索研究,提高构建数学模型的能力,强化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深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让学生最后总结确定此类问题的思维方法,参与数学思维训练,让每个学生都有收获,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5设障立疑 , 培养学生探索精神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 ,思维一般都从问题开始。在导入新课时,可以适当创设"问题情境",提出疑问以引起学生有意注意和积极思维。在教《圆的认识》时,课件演示小朋友坐车去动物园游玩,先坐在一辆轮子是正方形的车上,小朋友们坐在这样的车上起起浮浮的 ,同学们看到这里都笑了起来,老师连忙问:"小朋友为什么笑?"学生很自然会说轮子不是圆的,坐得很不舒服,这样的车子为什么会不舒服呢?轮子为什么要设计成圆形的呢?学生听了我的问题后,也纷纷问起来。于是我说:"同学们想不想知道为什么轮子要设计成圆形而不是其它形状呢?等你们学过这一课后,你就会明白了。"学生听到这里都打起了精神,都想知道其中的原由,这样学生以小主人的身份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发展技能、培养能力,特别是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也体现了"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总之,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数学的课堂教学模式使教学方式与教学过程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自主学习比传统课堂讲授更能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学生也从被动的知识接收者转变为主动的探索者和个性化的独立学习者,学习的兴趣、能力和效率越来越高。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心理特点、教学内容、教学任务、学生学习实际等诸多因素去综合考虑,选取电教媒体的最佳作用点,绝不可认为电教媒体用得越多越好,形成了电教"满堂灌"。只要我们从实际需要出发,合理地利用各种电教媒体,学生的数学教学就可能取得预期的效果,"让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这一美好的愿望就一定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