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财会监督法律法规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管理不到位,法律法规不够健全
尽管当前会计财务准则有所更新,但是很多企业的会计和财务工作者却对这些新的规则难以适应,从而使得当前我国很多企业的财会人员无法或者是很难依照相应的准则进行工作,就当前我国会计方面的法律法规来说,对于那些违背相应会计准则的行为没有较为明晰的条例对其进行处罚,从而会使得当前的会计和财务工作者很难做到真正重视《会计法》,因此只有让企业会计财务工作者意识到自己工作上的失误所造成的严重后果才会更好地工作,才能有效保障企业的会计财务工作正常运行。
(二)职业道德观念不到位,综合素质不高
最近几年,我国企业中会计财务工作中造假的事情经常发生,这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企业财会人员的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观念不高,在金钱利益的诱惑下,很多企业的财会人员无法或者是很难遵守相应的会计准则与制度,没有足够的法律意识,置法律法规于不顾,有些企业的财务会计工作者在工作的过程中贪污、,对公款加以挪用甚至是造假账,这在一定程度上凸显出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同时我国企业财务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提升,其职业观念有必要加以提升。
(三)缺少对企业会计财务管理的有效监督机制
对于企业的会计与财务工作者来说,其每天所面对的都是权利以及金钱,这在一定程度上就会使得该职业具有特殊性,但是我国相应的会计法律法规还没有得到相应的完善,存在一定的缺陷,对工作人员的监督力度不够,比如说会计法律法规中关于违规的工作人员行为的处罚力度远远不够,也没有相应明确的处罚条例,所以说,才会使得有些企业的会计财务工作者有造假的机会与可能性。当前企业中有些法律法规的部门和机构还没有真正起到监督的作用,这样就会使得财务会计方面的法律法规只会成为一纸空文,根本不会起到监督的效力,因此也就很难保障企业会计财务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
二、提高企业会计财务管理工作效率的有效途径
(一)首先要求企业要不断提升会计队伍的专业素质
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会计制度也在逐步发展和完善,因此,企业只有不断加强会计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会计队伍专业素质,才能确保企业会计财务管理工作的效率、水平。其中,企业可以通过对员工的定期培训或者是定期到先进企业学习的方式来提高员工的业务能力、专业素质,同时,在提升员工业务能力、专业素质的同时,企业有关部门还应该加强员工的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员工的道德水平。再次,作为企业会计财务管理的工作人员,自身应该加强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使自己更加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
(二)其次,企业会计财务管理工作方式要跟上时代的发展潮流,实现数字化、信息化
如企业要不断加强信息化建设,为信息化建设提供必要的技术、资金支持,通过会计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不仅可以提高会计财务管理的工作水平,还可以提高会计管理工作的精准度,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三)完善会计法规,提升管理职能的有效性
当前我国企业中关于会计财务工作方面经常会有一些的行为出现,这样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企业在会计财务方面还缺少一定的法律法规对工作加以保障,要想使得企业会计财务工作能够得到有效运行,就应当对企业会计管理的法律环境进行完善,要逐步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并对其进行完善,继而才能够使得我国企业财务会计工作过程中真正做到有法可依,首先,应当依据当地或者是企业自身发展的实际状况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要将责任落实到位,当违规违纪行为出现的时候要进行严厉惩处,其次,还应当进一步提升相应监督机构的执法意识,引导监督执法工作者逐步树立和培养起良好的职业道德,从而避免在工作的过程中出现的以及造假的状况,进一步强化监督意识,确保在工作的过程中真正做到秉公执法。
三、结束语
关键词:中小企业 会计核算行为 规范化 措施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7-005-01
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小企业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力量,其发展越来越受到关注。但由于各种因素导致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但影响中小企业的发展前途,更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追求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国中小企业会计人员受到内外不同因素的影响,使得会计核算行为不当,并且,对于这些存在的问题并没有引起相关政府部门、社会监督机构和中小企业自身的足够重视,而这也就是本文研究的切入点。
一、中小企业会计核算行为存在的问题分析
在新时期我们提出规范会计核算行为这一理念,主要是因为长期以来中小企业会计人员工作的水平和效果并不理想,缺乏规范化的管理使得中小企业会计工作的成果不能很好的为企业的运行管理服务,会计工作的价值受到了质疑.
(一)会计核算制度缺失
我国中小企业在规范会计人员的核算行为时,我们也应该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去约束会计人员的不合理、不恰当的会计核算行为,使得会计工作能够严格有序的进行。
(二)会计监督缺乏力度
会计监督就是以一定的标准和要求,利用会计所提供的信息对各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有效的指导、控制和调节,已达到预期的目的。会计监督分为内部会计监督和外部会计监督。
(三)会计基础薄弱
中小企业的会计人员在会计基础方面的意识比较薄弱,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出现的问题也比较多,主要表现有:
1、原始凭证缺乏正确性、真实性和合法性
很多原始凭证不符合国家相关法规的要求,各项原始凭证要素的填制存在不填、漏填、少填现象。原始凭证不真实。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会计原始凭证填写的经济业务项目与实际发生的项目内容不符;原始凭证不合法。
2、不规范或不依法建账
依法建账中的账,主要是指会计账簿。尽管我国在许多的法律法规中明确规定了依法建账,但是许多中小企业的会计人员在这一点上得不到应有的贯彻执行,这已经成为会计工作中一个突出的薄弱环节。
(四)会计电算化水平低
中小企业最需要的就是具有会计经验、财务管理经验以及会计电算技术融于一身的会计人员,由于很多中小企业的会计电算化得不到企业负责人的重视,因而在这些企业的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就缺少与之相匹配的核算技术设备、软件,更加缺少全面系统地学习有关会计电算化的知识。
(五)中小企业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不高
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着会计机构设置与会计人员任用不符合会计法规的现象。有的中小会计的会计人员是中专技校毕业,学到的知识面较窄,经验少,对处理一些高强度的账务处理还是有一定困难的。
二、规范中小企业会计核算行为的措施
我国中小企业的会计核算行为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是由我国的经济环境及企业自身双重因素造成的,所以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须从多方面入手,全方位考虑。
(一)建立健全相关会计法律法规
中小企业会计核算行为规范化的问题不能孤立看待,在建立健全会计法律法规中,国家应该做到:
首先,加强规范会计核算行为的法律法规建设。其次,在建立健全会计法律法规时,要结合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和中小企业的发展状况,适应时展的要求,推出贴切中小企业自身的规范标准。再者,会计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要加强。
(二)应建立健全中小企业会计监督制度
要实现建立健全会计监督制度的目的,必须针对当前中小企业实际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根据其自身的特点,明确规定各部门机构职责和具体岗位职责,制定一套与其相适应的会计监督制度。
(三)整顿中小企业会计核算和财会人员行为
在提高中小企业会计人员的素质,主要应从两个方面入手:首先要强化中小企业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其次,加强对会计人员的专业理论知识培训。再者,加强对会计人员专业技能的培训。
(四)运用现代化手段,提高电算化水平
中小企业对提高会计电算化水平应该做到以下几点:首先,从中小企业的领导者方面,必须提高自己对会计电算化重要性的认识。
(五)加强对会计人员从业资格管理的措施是重中之重
对中小企业财会人员的的从业资格管理是非常重要的。首先,中小企业应根据自身业务量的多少,按照法律的规定设置会计机构,这样使得中小企业配备足够,业务工作分配明确,工作效率增加。
参考文献:
[1] 刘志龙,陈志朋.我国中小企业现状与分析[J].市场论坛,2010(03)
[2] 张良.我国中小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现代商业,2011,(10).
[3] 唐学红.浅议我国中小企业的会计规范化问题[J].金融经济,2009,(06).
[4] 麻艳屏.关于影响企业会计行为的因素分析[J].商业研究,2005(04)
[5] 王蓉.论企业会计行为的规范[J].现代商业,2011,(01).
关键词: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预算审计
Abstract: the government investment projects tracking audit for the preparation of project, project design, project bidding, project construction and acceptance of the project investment management activities such as continuous, comprehensive and systematic tracking audit. This paper, from the government at present of the specific conditions of the investment of construction projects according to the role of the audit summarized the strengthening of the government investment projects tracking the audit of necessity and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strengthening the government investment projects tracking audit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 the government investment projects; Track audit; Budget audit
中图分类号: F83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政府的投资项目建设包含项目前期的准备、项目的设计、项目招投标、项目的建设到项目的竣工验收等一系列过程,跟踪审计工作应该贯穿到项目建设的各个阶段,根据对目前跟踪审计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了加强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的必要性并提出了相应的加强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对策。
一、 目前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政府投资项目的跟踪审计主要存在这样几个方面的问题:法律法规建设不够完善,出现了无法可依的局面;跟踪审计的工作人员综合素质有待提高,结构较单一,难以适应跟踪审计的工作并能够取得突破性的成就;大多数政府项目跟踪审计都只注重前期的投资预算审计而忽略了后期的继续跟进,特别是对后续审计的监督,没做到全过程跟踪审计。
(一) 缺乏科学、完善的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法律法规
查阅现有的法律法规发现,国家建设项目相关法律中有这样一条:国家建设项目审计准则第二十三条规定:对于财政性资金投入较大或者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大国家建设项目,可对其前期准备投资项目的建设实施、竣工投产以及后续状况进行跟踪性全程审计。虽然这一则法律提到了政府性投资建设项目的跟踪审计,但是没有了后文,没有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的具体操作准则。纵观整个政府性投资项目的相关法律法规也没有发现跟政府性投资项目跟踪审计相关的法律法规。在其他工程管理法律法规中也没有相应的规定。因此,政府性投资项目的跟踪审计工作开展难度较大,但是在整个政府投资项目的建设、运营过程中的政府跟踪审计是师范必要的。
(二)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工作人员知识结构单一
调查发现,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工作人员中有87%的人不具备审计的专业知识。67.9%的政府项目跟踪审计负责部门的审计人员构成结构不合理。这些状况使得我国政府投资项目的跟踪审计人员呈现出:审计人员构成结构不合理,知识结构单一,专业知识缺乏。大部分的跟踪审计工作人员都对审计专业知识不是很了解,大多数都是工程专业、管理学专业、法律专业、计算机专业、财会专业学科的人才,而具有多专业结构的人才极少。因此,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难度较大。
从人才的选拔与配备来看,政府投资项目的跟踪审计人员结构都存在一定的缺陷。人才短缺是其中最为严重的问题。特别是对投资建设项目的前期规划、工程设计、投资额度、投资预期回报、项目工程施工建设、项目后期运营等各个环节的跟踪管理,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难以达到跟踪审计的要求,显现出审计人员的配备与审计工作的难度相矛盾的特性。
(三)政府投资项目的跟踪审计后续工作欠缺
在政府投资项目的跟踪审计过程中,由于法律法规的不健全以及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单一,使得政府投资项目的跟踪审计得不到重视,成为通常被忽略的对象。呈现出的最为显著的问题是:政府投资项目的跟踪审计后续工作处于一种可有可无的状态。最为显著的表现是项目出现问题的时候存在重查处、轻纠正的不良循环,这不仅严重影响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工作的进行也使得政府的审计监督作用受到了削弱。
二、加强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的必要性
根据上述目前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加强政府投资项目的跟踪审计工作十分必要。因为在项目建设前期、执行中期、竣工审计期、项目运营期等环节都涉及到审计,审计报告对政府项目投资的决策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并且能够在项目的运营过程中给予项目管理与质量控制科学性的建议。加强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一)加强跟踪审计有利于强化监督功效,完善监督制度
加强政府对投资项目进行全程的跟踪审计有利于对项目的整个过程进行监督,强化政府对项目的监督效用,防止由于工作不透明出现的贪污、腐败、浪费使得整个投资项目出现各式各样的工程问题,严重损害政府投资项目的利益损害国家财产。加强跟踪审计能够避免整个投资过程中出现贿赂现象,并且能够及时纠正项目中出现的弊病。同理,加强跟踪审计在强化监督功效的同时也有利于完善跟踪审计监督制度,为跟踪审计的具体操作提供相应的支持依据。另外,审计作为政府中重要的法律监督部门,应当从只对工程结果进行审计、验收中突破出来对整个项目工程进行监督,对其中的问题、性质进行鉴定、处理,使得项目工程中的“难题”得到有效地解决,强化政府监督部门的监督功效。
同时,加强跟踪审计还有利于覆盖项目的全过程,有利于政府项目投资的决策人做到科学、合理的决策,从根本上遏制在工程投标、建设过程中舞弊、违规行为,并且对项目建设的成效做到全方位的掌握。
会计是指向公司内、外部提供数字化财务或成本信息的一种经济服务活动。由于数据真实性关系着会计信息的生命,因而财会工作人员应当重视会计信息真实与否。尽管近年来国家多次开展有关会计信息质量检查等活动,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会计行为,但其根本问题仍没有解决,会计信息失真原因及对策仍需进行探讨与研究。
一、会计造假概述
会计造假指的是在会计审核过程中,财会人员违背了相关法律法规,虚假制作会计财务报表。会计造假是违背法律要求的,属于违法行为。主要分为会计事项造假和会计报表造假这两种形式。在2012年财政部的第二十五号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公告中,各地财政部门在2011年期间共检查企事业单位23396户,会计师事务所1398户。结果显示多数企业会计核算逐步规范,内部控制制度亦逐步健全,整体会计信息质量逐年提高。但仍存在部分公司用假发票报账,偷税漏税,编制虚假财务报告等情况,这些造假行为对国家税收造成影响,扰乱了社会市场的经济秩序。
二、会计造假原因分析
1、部门或个人利益驱动
1.在对102家会计事务所进行问卷调查中得知,造假的原因占主要因素的是政府官员要政绩和企业领导要业绩,然后是财务会计人员要保住工作或为谋求额外收益。由此可知,会计造假是和个人或部门利益相关联的,为了利用最少的成本或资金获得最大的成绩;或者为了偷税漏税中饱私囊,例如有的私营企业为了减少缴税金额,虚假设列费用,隐瞒自己真实收入,截留税利;还有的个人为了骗取银行贷款,将自己实际资产负债率和亏损数额价低,夸大市场前景,利用虚假会计信息骗得银行信任以获得贷款。
2、会计人员素质和会计环境条件限制
据统计,在我国注册的1200多万名会计人员中,有接受大专以上会计教育的不到15%,大部分都是没有受到专门的会计训练和考核。财务会计人员没有会计理论系统知识,缺乏遵纪守法的意识,甚至自身道德水平不高,自然也就无法严格遵守法律法规的相关要求和会计行业的道德要求。除此之外,会计行业的整体条件还有待改善,在我国目前公司内部结构方面,限制了财务人员依法独立的遵循会计行业的职能要求。现阶段企业发展中,企业负责人和会计人员之间有严格的上下级从属关系,这种关系在会计工作中会压制会计人员公正地制定财务信息报表,会计的核算和监督也就成了以企业负责人或受益方为主,此时的会计报告会被负责人直接操控来反映其意图,也就失去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3、社会初次监督乏力
在中介机构将审计结果上报给企业后,由于企业的不重视致使将未更正整改的会计报表向外报送,导致会计信息缺乏真实性,中介机构也未能真正起到监督的作用。中介机构和被审计单位之间很难做到真正独立,一般会计事务所为了获得审计费用取得收益,也为了能得到更多审计的机会或业务,会依据被审计人员的意愿制定虚假财务报表。另外由于中介机构间的无序竞争和企业的经济能力等影响,如果被审计单位不能支付所有审计费用,则会使得一些必须的审计程序不能正常进行,也不能确定一些重要的审计项目。
4.财政再监督的效力不够
目前我国对于经济造假的监督制度不健全,不能对所有的会计信息及时准确的进行监督监管,管理手段落后人手不足,而上市公司因其资源丰富、管理完备,所以造假数据被发现的可能性很低。而且目前我国的《会计法》对于造假行为主要是追究其行政责任,很少会追究其刑事和民事责任。对于其处罚的金额个人最高5万元,企业10万元,这对于一个预期收入成百上千万元的造假者来说并不能构成威胁。例如曾经创造出“中国第一蓝筹股”神话的银广厦通过虚构利润,获得了巨大收益,即使是停牌时其市值至少已经增加了70亿元。
三、会计造假治理对策探讨
1.加强会计职业道德自律
会计的职业道德价值取向与当前社会会计造假现象的出现有着密切关系。为了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应当对会计职业道德行为进行一定的约束和指导,通过建立健全我国的会计职业道德自律组织来约束会计人员的自身行为,提高全体从业人员的职业操守和素质。或者通过企业来定期对其财会人员进行有关职业道德的教育和培训,建立惩处机制,使财会人员了解并意识到自身行为的重要性,养成正确维护会计信息真实性的习惯,从而减少会计造假行为。
2.加强会计监督,堵塞会计造假漏洞
要从根本上治理会计造假现象,应当对单位负责人员和会计人员进行双重把关,严格杜绝“只手遮天”的现象。利用群众代表来监督企业负责人和财会人员的行为,切实落实《会计法》中的相关规定,务必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其次利用政府审计行为,对会计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的工作二次把关,防止其与一些企业串通后,共同造假。只有让企业内部监督、社会监督和政府监督同时运转,形成会计信息监督链,层层把关,才能确保会计信息的质量可信。
3.完善法规、准则、制度建设
尽管近几年我国制定了大量和会计相关的法律法规,但其整体体系和具体细则还有待改进和完善。应当要不断的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明确对应行为的处理方法,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另外对于相应的管理人员,应当以新《会计法》为准则,严格执行惩处行为,维护会计法律的权威,树立起良好的会计行为的社会风气。还有其他如《企业会计制度》等行为规范应当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标准,及时弥补可能造成法律空洞的条例条款,并在社会中及时推进使用。
4.规范社会审计,保持审计的独立性
由于我国目前会计事务所越来越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很多公司为了获得更多利益而不断压低价格获得市场,导致审计力度减弱。因而在事务所审计过程中,会计师应当提高审计的工作力度和质量,杜绝注册会计师和被审计单位处于同一利益圈内,同荣共辱的局面发生。同时,还应不断规范注册师的管理体制和审计行为,客观公正的发挥注册会计师在审计重点作用。通过立法等方法,严惩不按照规定年审或整改的企业或个人,让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工作变被动为主动。
5.大力开展诚信教育,提高单位负责人和会计人员职业素养
应当及时大力开展诚信教育,让企业和个人意识到诚信的重要性,提高会计人员的道德水平和政治素养,让单位负责人和会计人员守住道德底线,真实反映会计信息。明确企业会计信息造假第一责任人,并对其进行切实的法律意识和道德意识教育,只要单位负责人的整体意识和个人素质提高,就能减少多数的违法违规行为。然后再对会计人员进行道德培训,提高其法律意识,维护会计秩序。
关键词:会计监督 长效机制 有效措施
会计监督是财政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监督情况关系到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关系到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整个社会的诚信建设。医院会计监督作为会计监督的一个具体的行业表现,也关系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尤其在医院的财务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何建立一种长效机制对财务管理的意义非常重大。
一、医院会计监督现状
我国经过了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生活逐步与国际接轨,会计监督体系逐渐建立,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现阶段出还存在着很多不足。医院会计监督也不例外,还存在很多的问题。
(一) 监督体制不完善
在内部监督方面,很多医院尤其是小型医院、私立医院,负责人缺乏监督意识,内审机构得不到重视,力量薄弱,形同虚设,发挥的监督作用极其有限。
在外部监督方面,以财政、税务、审计为代表的政府监督重点是对财政资金收支的监督,通常对于不同行业不同企业采用同样的检查标准,从而忽略了医院自身的特点和需要,导致出现很多不协调现象,而且相关法律法规的滞后制约了会计监督的手段和力度。
(二) 医院会计监督不力
会计工作者作为医院的一份子,往往要无条件的服从管理者的意志,失去了会计工作者应有的独立性,造成很多会计人员根本无法自由行使其监督职能。
(三) 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观念不强
一方面我国很多会计人员知识结构不完善,业务水平偏低,还不够专业,另一方面,会计人员的监督意识不强,法制观念淡薄,缺乏职业风险意识和职业判断能力,自我管制能力差,会计监督弱化,使得会计信息失真。
(四) 信息技术使会计造假手段多样化
信息技术的发展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它在会计行业的应用使得会计工作更加简单、更加便捷。但另一方面也给一些人可乘之机,他们利用先进的技术使得会计造假更加隐蔽和复杂化,会计造假的方式也多样化,从而大大增加了监督检查的难度。
二、建立医院会计监督长效机制的重要性
会计在医院财务管理中发挥监督职能,对于改善单医院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建立了医院会计监督长效机制首先能保护医院的各项资产安全性和完整性,医院的资产结构复杂,更新迅速,通过定期的财产清查,能确定各项资产的实存数和账面数,加强对资产的保护;其次财务收支中的违法违纪问题都会得到有效的控制和制止,从而保证企业各项财务活动的合法性;再次加强会计监督是防止医院会业计信息失真现象,从而正确真实的反应医院的经营状况,最后建立医院会计监督长效机制能规范这个行业的会计行为,为促进社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良性循环做出相应的贡献。
三、建立医院会计监督长效机制的有效措施
(一) 完善相关法律体系建设,为医院会计监督提供法律保障
会计监督的有效实施,离不开一系列的法律法规,要在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下进一步完善我国法律体系的建设。尤其对一些特殊行业,最好形成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形成以《会计法》为中心辅以相关配套法律及相关法规的实施的会计法律、法规体系,使得会计监督真正做到有法可依。
(二) 认真贯彻各项法律法规的实施
当然,法律法规只有执行了才算发挥它的效力。一方面医院的管理层必须提高自己的法律意识,充分认识有效会计监督的重要性,认真学习国家法律法规和统一颁布的会计制度,积极支持会计监督人员的相关工作,另一方面,管理层应该经常收集相关的会计法律法规和政策,对会计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增强会计工作者的职业风险意识、职业判断能力、自我管制能力以及法律意识。
(三) 建立和完善的医院内部控制体系
一方面要充分保证工作人员的独立性,对参与医院经济业务事项所有过程的工作人员要相互分离、相互制约,重要经济事项的决策和执行要明确相互分工和制约的程序,明确财产清查的范围、期限和组织程序,实行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另一方面,要对参与医院经济业务事项所有过程的工作人员进行定期考核审查,对不履行自己职责义务的人员进行依法处理处罚,切实提高监督成效。
(四) 加强外部监督,内外监督相结合
加强外部监督主要体现在加强政府监督和加强社会监督两方面。政府监督主要是加强财政、审计、税务机关对医院会计工作的监督,加强社会审计监督主要是加强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监督。只有在建立健全医院内部监督制度的基础上,加强外部,将内外监督结合起来,保持内务监督协调一致,才能真正会计监督的有效性。
(五) 应用信息技术会计监督手段
在信息化时代,医院也几乎都实现了信息化管理,药品管理系统、收费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等都是医院的财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彼此独立的工作却又是紧密相连的,构成了医院完整的财务管理网络化体系。因此医院要大胆探索会计监督检查的方式方法,提高检查的技术手段和科技含量,改进检查的组织方式和形式。这样才能够大大提高医院会计监职能的作用,提高信息的准确性和使用价值,强化医院会计监督职能。同时,利用信息技术,还有助于财务处与管理人员之间的沟通协调,能够缩减工作量并提高工作效率,有利于加强对医院的综合管理。
有效的医院会计监督在医院的综合管理中的重要地位。可以说,有效的医院会计监督就是医院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没有完善的会计监督就没有科学的综合管理。要做好医院会计监督工作,在重视会计监督职能的同时还要结合医院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医院所处的外部环境,充分认识把握当前医院会计监督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积极面对各项挑战。只有将会计监督作为一项重要的内部控制机制工作,并建立一种长效机制,才能确保医院各项经济业务的合法性、合理性,推动医院的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贾秀芹.浅谈如何建立医院会计监督的长效机制.财会天地.2011;10
关键词:绿色会计;信息披露;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6.049
1 我国上市公司绿色会计信息披露的现状分析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绿色会计起步较晚,发展不够成熟与完善,环境信息的披露缺乏统一的标准,没能统一绿色会计核算的对象以及披露形式。为此,国家环保局于2007年4月11日宣布《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从2008年5月1日起正式施行,对我国的绿色会计信息披露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尽管我国在绿色会计信息披露方面作出了一定的努力,但是,许多上市公司依然存在着绿色会计信息披露不透明、披露形式和方式不规范等问题,从而不能取信于社会公众,影响了绿色会计信息披露的效果,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1 部分内容缺乏货币形式的信息披露
当前,我国上市公司绿色会计信息披露方式主要有定量和定性两种,部分环境保护相关数据没有将环境信息予以货币化,比如,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情况、绿色产品标识、环境保护等信息,很难以用货币来计量。同时,绿色会计信息披露方式的货币化信息披露程度不高,我国大多数上市公司均采用非货币化的方式,在排污费、排废量等科目上的信息量低,直观的数据支持度不高,不能从数字化的角度准确地反映其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影响,也没能在财务报表中清晰地列示绿色会计的相关信息。
1.2 绿色会计信息披露方式不规范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的绿色会计信息披露方式呈现出多样化的形式,主要表现在单独报告、年度报告、内部工作会议记录、包含在董事长的报告中、包含在会计报表附注中等形式。但是,在上市公司实际信息披露过程中,绿色会计信息很少以单独的项目在独立的环境报告中予以反映,许多上市公司完全依照自己的意愿自行选择披露方式,这样披露的信息不能体现公司的环境业绩,也不利于开展环境保护工作。由此造成企业的绿色会计信息披露方式没有统一的标准,究其原因来看是我国当前尚无相关的绿色会计制度对绿色会计信息披露的方式进行规范。
1.3 绿色会计信息披露的总体质量偏低
会计信息披露质量是利益相关者根据特定的原则对企业所披露信息做出的总体评价,我国上市公司结合实际状况,采用了显著性、量化性及时间性三个指标来衡量绿色会计信息质量。目前,我国公司的绿色信息披露参差不齐,绿色会计信息披露仍处于初级阶段,整体水平不高。所以,上市公司对于绿色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现在还无法全面的从真实性、重要性、完整性、相关性等方面进行研究。同时,由于很多公司采用非货币化的计量方式,有些与绿色会计相关的指标没法用具体数字披露,因此,公司对于绿色会计信息的披露的总体质量依然处于较低的水平。
1.4 绿色会计报告模式缺乏统一规范
绿色会计报告包括绿色会计主要报表及其附表、绿色会计报表附注,绿色会计报表主要分为环境资产负债表、环境利润表和环境现金流量表及其附表。目前上市公司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绿色会计报告模式,即在现有财务报表中增加环境报告部分、建立独立的环境报告、对现行会计报告涵盖不了的部分编制单独环境会计报告等。因此,许多上市公司各自选择不同的绿色会计信息报告模式,造成报告模式不统一,缺乏可比性,而且部分上市公司绿色会计信息报告也存在着内容模糊等问题,让使用者难以根据绿色会计信息做出正确的决策。
2 我国上市公司绿色会计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分析
2.1 环境活动的财务影响
上市公司生产经营活动与环境活动密不可分。由于人类对环境资源的恣意妄为,一个又一个环境问题油然而生,使公司的环境活动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限制,对公司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也造成较大了影响。公司环境活动对财务会计的影响极其广泛,从信息使用者决策相关性的角度来看,使用者普遍关注企业环境活动带来的财务影响,使用者为进一步判断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风险,以便做出相关决策,需要分析环境活动中环境成本、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等信息。环境活动对财务影响主要表现在对财务报表要素的确认和计量上,许多需要对外披露的环境信息很难在财务会计内予以准确确认和计量,从而影响了绿色会计信息的披露。
2.2 环境业绩信息的影响
全面评估企业的环境活动时,环境业绩信息是不可或缺的,企业的环境业绩包含环保、环境报告、污染控制和环境资源利益等方面的业绩。企业环境业绩指标(EPI)是来评价企业的环境业绩的,通过过程指标、系统指标和生态指标来评价,此外,国际上也提出了一套企业环境业绩指标,不同行业不同企业选择不同的环境业绩指标,造成环境业绩缺乏可比性,从而影响了绿色会计信息的披露。
2.3 绿色会计核算的专业人才缺失
当前不少上市公司依然缺乏社会责任感,一切只从自身的经济利益出发,片面重视加速企业经济的增长和追求自身经济效益,从而忽视了环境污染和能源浪费所带来的社会负面影响,造成不注重绿色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由于绿色会计涉及会计学、环境学、生态经济学以及可持续发展等多个方面专业知识。因此,作为一名绿色会计人员需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灵活的运用能力。同时由于绿色会计信息披露的难度较大,工作量较大,核算较为繁琐,现有的财会人员很难独立完成绿色会计信息披露工作,所以需要高素质的会计专业人员进行处理。但是,当前我国财会人员缺乏一个绿色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环境,也没有进行过相关的专业培训,造成我国大多数财会人员仅拘泥于表面文字,而没有向更深处挖掘发展,从而影响了绿色会计信息的披露。
2.4 绿色会计信息披露的相关法律法规缺乏有效执行力
虽然我国颁布了《公司法》、《证券法》、《会计法》、《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等相关的法律法规条例,但是这些法律法规中还存在着不足之处,难以有效地遏止和惩罚虚假行为。另外,我国现有的企业会计准则内容过于简单,可操作性不强,透明度不高,许多上市公司在绿色会计信息披露内容、深度、时机等选择上十分随意。关于环境保护治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对违法者的执法力度不很严明,对企业没有威慑力,导致企业对绿色会计的工作不足以重视,甚至会缺失或遗漏绿色财务报告的披露。由于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执行能力欠缺,绿色会计信息的披露标准不一,导致绿色会计报告形式多样化,绿色会计信息披露比较混乱,影响了绿色会计信息披露质量。
3 优化我国上市公司绿色会计信息披露的措施及建议
3.1 优化我国上市公司绿色会计信息披露的措施
鉴于我国上市公司绿色会计信息披露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我们认为: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绿色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和方式应作如下改进:(1)在上市公司年报“董事会报告―管理层讨论与分析”中应单独披露绿色会计信息情况;(2)财务报表中环境费用的支出应单独列式;(3)在财务报表的附注中增加绿色会计信息披露的深度和广度;(4)增强有关绿色会计信息披露的时效性。
3.2 优化上市公司绿色会计信息披露的建议
3.2.1 完善上市公司绿色会计信息披露的相关法律法规
会计法律法规制度是会计行为和会计信息的规范和准则,绿色会计信息的披露,必须要有国家法律的指导和约束,要求公司公开绿色会计信息,加强公司披露的透明度。首先,健全立法体系,明确法律责任。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对公司有着重大影响,而有的非财务信息并不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因此,在绿色会计信息披露方面,必须加强及完善与绿色会计信息披露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其次,建立绿色会计制度,使绿色会计的操作具体化,明确相应的规范操作,以便于会计人员掌握和操作相关的会计电算化系统。最后,同步完善税收制度。企业的经营状况与税收制度息息相关,而税收收入直接影响着政府财政收入,因此,完善企业税收制度是很有必要的。
3.2.2 建立完备的监督体系
当前我国公司的绿色会计信息披露采取自愿和强制相结合的原则,缺乏完备的监督体系,因为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监管以政府监管为主,企业或多或少会受到一定的限制,但是,政府监督的作用不是很明显。另外,当前的互联网信息发达,公众可以利用微信、微博等媒体平台对上市公司进行监督,将上市公司的不法行为予以曝光,让社会公众的监督地位已变得越来越重要。因此,我国有必要建立政府监督、行业自律及社会监督三位一体的监管体系。
3.2.3 提升社会公众环保意识
当前许多公司乃至社会公众均对绿色会计信息披露认识度不高,没有全面地考虑相关的绿色会计信息,因此,不仅要提高公司的环保认识,更要提高社会公众的环保意识。现阶段我国可以开展环境和资源问题的讨论与研究,强化企业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责任感,可以通过电视、报纸、杂志、网络等多种媒体,加大绿色会计信息披露的宣传力度,普及绿色会计的相关知识。同时,会计组织机构可以创办绿色会计刊物,宣扬绿色环保理念,唤起公众的环保意识,促进社会公众积极参与到绿色会计信息披露工作中来。
3.2.4 提高绿色会计专业人员素质
绿色会计是一门综合性强、专业技术性较强的学科,对财会人员在实务操作中的专业素质要求较高,这就要求财会人员既要了解国家的相关环境法律法规政策,也要及时对环境活动的财务影响做出正确的处理。因此,我国各公司需要提高绿色会计专业人员技能,壮大会计人员队伍。公司可以通过开设与绿色会计相关知识的培训,为会计人员素质与技能的提高提供有效的途径,增强财务人员的实务操作性。此外,公司还可以设立专门的绿色会计岗位,专人专职负责绿色会计信息披露,以此来提高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透明度。
参考文献
【关键词】事业单位 会计信息失真 原因 对策
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失真是我国目前存在的不争的事实。这一现象导致国家在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时,以事业单位会计信息为参考依据来源失真,很难发挥会计信息在优化资源配置中所能起到的作用。同时,这一现象的存在也损害了事业单位本身的利益,有损其社会形象,阻碍其健康发展。会计信息的失真还会降低会计行业从业人员责任心。因此,国家应对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失真这一现象予以高度重视,查明原因并采取相应举措。
一、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一)经济利益的直接驱动
首先,目前很多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失真一部分是为了满足单位领导实现政绩的需要。很多事业单位的业绩考核指标比较片面,在上级主管部门来考核时,一些领导者为了自己的仕途畅顺,而命令会计编造虚假账目,从而达到提高本单位的业绩的目的。其次,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失真一部分是满足一些会计师事务所提高效益的需要。我国目前的会计事务所都是赢利性机构,其综合素质良莠不齐。为了经济利益,一些素质相对低下的会计事务所会按照事业单位的意愿做出虚假的资料。一些正规的综合素质较高的会计事务所也会有一些问题存在:一般的业务单位审查相对规范严格,但对经常往来相对熟悉的客户的审查程序常常被简化,有时甚至用人情代替了审核,直接出具报告。
(二)监督管理的缺失与不到位
在很多事业单位会计工作人员完全没有发挥其该起的监督作用,甚至会计人员直接参与了单位的财务犯罪。他们为财务犯罪提供方便,从中得到回报。还有一些事业单位会计人员根本不按照有关规定执行职业规范,虽然他们没有直接参与财务犯罪,但很多时候是按照领导的授意随意执行,对领导的财务犯罪视而不见,这势必造成会计信息的失真。事业单位内部的审计人员没能很好地履行其职责。
(三)有关会计工作的法律法规的滞后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的加快,改革开放的力度的加强,我国目前有许多有关会计工作的法律法规已经不能再适应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很多法律法规制定的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那些法律法规也就不能适应当前的社会环境,与实际中的事业单位会计工作严重脱节。而新的法律法规的诞生需要一个过程,在旧的法律法规不能适应而新的还未制定与实施之前,出现了青黄不接的局面。这其中必然会存在许多制度上的漏洞,同时还存在监管不到位,这势必让许多人有机可乘,为了谋求自身利益而编造虚假的会计信息。
二、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对策
(一)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改革的深入,有关会计的法律法规和财务制度不断更新,我们需要对会计人员不断进行业务培训,以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素养,降低因业务素质不熟而造成的问题出现的频率。在提高专业素质同时也要加强职业道德的教育。会计人员不仅需要相应的资格,同时还需要熟练掌握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自己的职责。在工作中要自觉养成监督意识。这是双向的,既要接受监督,又要学会监督
(二)引入权责发生制的会计核算方式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与改革的不断深入,事业单位的财务信息需求也在不断变化,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可以用权责发生制的方式来核算,这也能更好地评价其财务状况。权责发生制能更好地遵循会计核算的谨慎与客观,也能更全面反映事业单位的资金运营状况。目前,事业单位对外投资也在不断增多,这就要求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核算一方面通过其主管部门的审核,另一方面还要能满足其投资主体需求。因此,引入权责发生制能提高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也能更好满足各个相关部门对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要求。
(三) 增强事业单位领导的法律意识
事业单位的相关领导应该认真学习与会计相关的各种法律法规, 规范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同时健全监督管理制度,提高领导管理水平。对财务应尽量增加透明度,对上级各项专用款项要严格按照规定使用,做到专款专用,提高使用效益。同时,与财会人员相互监督,不以权代替制度。
(四)完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准则和法规
事业单位应尽最大可能地完善其单位会计制度、准则和法规。其制定过程中,应尽量减少这些制度、准则和法规的不确定性。如有不确定性存在,应对其相关方面,做出详尽规定或说明。对于其中的定义及具体规定要有精确的解释,让其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可操作性和代表性。
(五)加强外部监督
事业单位的上级部门应开展会计执法检查。与有关部门一道对事业单位有重点的进行《会计法》执行情况检查,以及对本单位有关会计的制度、准则和法规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同时,规范会计行为,加强其诚信建设,打击其编造虚假信息行为。强化会计从业人员的服务意识以及协作意识,对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与管理并解决。
参考文献
[1] 刘晗.信息失真的原因分析及治理对策[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07(10).
[2] 张一鹏.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对策[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09(5).
摘要:本文结合我国高校内部控制特点,针对高校内部控制制度深入分析,并提出了进一步的完善措施。
关键词 :高校;内部控制;障碍;对策
一、高校内部控制制度概述
1.内部控制的概念
内部控制是指经济单位和各个组织在经济活动中建立的一种相互制约的业务组织形式和职责分工制度。
内部控制的目的在于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2.高校内部控制的含义和本质
高校内部控制是高校为了有效进行各项活动,保护各项资产安全,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及时发现并纠正财务活动中发生的欺诈行为,预防各种风险的发生,从而提高高校管理水平和竞争力的目标而制定的一系列控制方法和手段。总的来说,高校内部控制体系能够实现自我检查、自我调整、自我制约。建立内部控制制度,一方面有助于保护高校各项资产安全、会计信息真实,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使高校的各项行为能够在不违背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学校的规章制度下进行。
二、我国高校内部控制现状问题及障碍
1.高校对内部控制认识不足,意识和观念淡薄高校对于内部控制没有足够的重视,高校管理者缺乏对内部控制重要性的认识,在各项工作运行中有所顾忌,认为内部控制会影响自己的权威。会计人员素质偏低,有时候会计人员身兼会计职务和稽核职务,无法实现财务内部牵制作用,会计基础工作薄弱。高校思想中缺乏内控观念,所以会在实施中难以让人满意。
2.高校内部控制制度缺乏有效性与主动性
随着高校投资主体和筹资管道的多元化,创收收入日益增多,但高校内部控制只重视学费收入的管理,而忽视创收收入的管理,容易滋生“小金库”的现象,这就使得高校内部控制制度缺乏完整有效性,控制范围狭窄,有很强的随意性。同时,伴随着高校体制改革的深入,很多高校盲目建立新小区,引进新的科研项目,兴建各种硬软件,资金不足就举债,又没有良好的风险评估和风险防范机制,使得高校内部控制之中缺乏主动防范性,不能够避免债务危机发生的危险。这种内部控制制度缺乏完善性,严重滞后于高校发展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要求,没有制定出合理标准,让高校在财务控制中显得落后,在风险来临时无法应对。
3.高校内部控制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关于高校内部控制体系的法律,在我国目前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内部控制相关的法律法规将过多的研究放在企业内部控制上,忽视了高校这一重要群体,一直以来高校涉及内部控制的法规是以部门规章为主。不仅使得高校管理者逃避内控法律责任,而且在涉及高校内控违法时由于违法成本低,达不到强化高校内部控制的作用。内部控制有效发挥离不开法律法规的支持,如果没有专门对高校内部控制的法律法规作为指导,内部控制的实施就会变得盲目和随意,也就难以实现内部控制的目标。
4.高校没有发挥内部审计的职能
内部审计通过对单位内部经济活动及其经营管理制度的监督检查,对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制度,按照审计工作规范,揭示本单位的违法乱纪行为,维护本单位的经济秩序,通过制止违规违纪现象,保护国家和本单位的财产和各项利益。而我国高校内部审计并没有充分发挥出这一职能,首先他们的独立性就不够,它经常挂靠在高校的纪检部门不能行使自己的独立职能,同时又隶属于学校的财务处,自然不能有效发挥高校内部审计部门的审计功能。其次高校内部审计都是听从领导安排,忽视自身的自主权利一味听从指示,也不能及时发现内部财务风险。
三、解决高校内部控制障碍的对策
1.树立正确的内部控制观念和意识
高校应当树立内部控制意识,即预算控制意识和风险控制意识,高校在其发展中也存在着教育培养成本提高或教育资源浪费等风险,特别是各高校加速扩大规模,扩建校区等带来的巨额贷款等风险。因此具有了风险意识才能在这方面防止风险的发生。领导层应当树立起“打铁先需自身硬”的观念,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并认真贯彻执行。负责高校财会管理人员,应当加强自身职业素质,增强责任心和使命感,定期组织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使内部控制能够更好地、更全面的贯彻落实。
2.构建科学的内控管理和问责机制,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高校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应当充分调动各部门的积极性,在内部控制主要是财务控制中,应该将内部控制的各个环节科学划分,有序进行,保证内部控制的工作顺利进行,设立监督小组监督好每个环节,根据内部控制的情况进行奖优罚劣,设立绩效评价体系,在有限的时间内对所有的内控工作进行开和评估,构建激励机制,对表现突出的部门和个人进行表扬,对违法违规者加大处罚力度。高校在各项管理工作中都应当遵循相关法律法规,应当建立一套适用于高校内部控制的法规,来保障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3.建立合理的内部审计制度
内部审计作为高校辅助管理部门,一般都设立“审计处”,作为一个单独的部门应当从财务处中分离出来,内部审计应当对财务部门以及整个单位负责,对于一些弄虚作假的欺诈行为及时查找及时纠正,从源头上对高校的各项财务支出收入及各个会计报表进行审查。同时,内部审计应当自主发挥选择权,不受高校高层领导的安排,独立的进行审计,面对日益多元化的资金来源,日益复杂的审计对象,成立审计监督小组,使内部审计真正发挥自己的作用。
4.强化高校内部控制环境
内部控制环境是高校进行管理的基础条件,高校要注重内部控制职业人才的培养,注重提升相关人员的技能,定期组织学习国家的法律法规、制度准则,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培养其责任意识,提高其综合业务水平,避免在工作中出现重大的错误,提升其思想道德境界,树立尽职尽责、爱岗敬业、守法奉公的高尚品质。注重以人为本,强化内部控制环境,为高校内部控制中的各项工作奠定基础。
四、结束语
高校内部控制是高校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对于高校能够在今后的发展中起到关键影响作用,完善高效的内控制度能够促进高校的发展。虽然我国高校的发展已经在体制和管理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高校内部控制中目前还存在诸多障碍,应当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探索出一套完整的内部控制体系,以此更好发挥高校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马东亮. 高校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J]. 中国流通经济,2011,04:119-122.
[2]吴雪娟. 我国高校内部控制体系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4.
关键词 上市公司 财务造假 治理对策
随着全国上市公司的蓬勃崛起,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越来越多的公司谋求上市发展,融资发展成为上市公司创新发展的新出路。可是,公司在经历严格审核谋划上市的过程中,不断地运用财务及非财务手段进行各种公关、造假,导致上市公司泡沫化经营。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是企业管理当局采用编造、变造、伪造等手法提供虚假会计信息,掩盖公司真实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与现金流量情况的行为。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是悬在投资者头上的一把锋利的剑,投资者因此造成的损失很难获得赔偿。因此,对上市公司的财务造假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是很有必要的。
1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手段
1.1虚构或提前确认收入
虚构收入是最严重的财务造假行为。有三种做法,一是白条出库,作销售入账;二是对开发票,确认收入;三是虚开发票,确认收入。
提前确认收入有以下四种情况:一是在存有重大不确定性时确定收入。二是完工百分比法的不适当运用。三是在仍需提供未来服务时确认收入。四是提前开具销售发票,以美化业绩。在房地产和高新技术行业,提前确认收入的现象非常普遍,如房地产企业,往往将预收账款作销售收入,滥用完工百分比法等。
1.2转移费用
一些企业往往通过计提折旧、存货计价、待处理挂帐等跨期摊销项目来调节利润。少提或不提固定资产折旧、将应列入成本或费用的项目列入递延资产或待摊费用。目前通常的做法是,当上市公司经营不理想时,或者调低上市公司应交纳的费用标准,或者承担上市公司的相关费用,甚至将以前年度已交纳的费用退回,从而达到转移费用、增加利润的目的。
1.3多提或少提资产减值准备以调控利润
由于资产减值会计内涵复杂性,决定了同样一项资产有不确定性的价值,因为资产减值实际上是掺杂企业管理当局主观估计的一种市场模拟价格,资产减值的不确定性为企业管理当局实施利润操纵提供了极大的空间。
2上市公司造假的动因分析
2.1利益驱动
利益驱动是财务报告造假产生的根源。尽管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逐步完善, 但财务报告造假问题依然没有根本改变。究其原因, 是上市公司管理当局由于受利益驱动而采用一系列会计手段对财务报告进行造假, 如利用关联方交易,虚构经济事项, 虚增经营业绩等屡见不鲜, 随心所欲地任意调节会计事项对财务报告进行粉饰。
2.2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缺乏独立性
注册会计师审计缺乏独立性是助长造假行为的添加剂。在会计市场上,来自于发起人或控股股东的经营者,集公司决策权、管理权、监督权于一身,使其由被审计人变成了审计委托人,决定着审计人的聘用、续聘、收费等,成了会计师事务所的“衣食父母”。因此,会计市场上出现了委托者出钱委托中介机构审计自己财务报告的怪现象,其审计结果必然是委托人意志的体现,虚假行为不可避免。这种扭曲了的聘任制度,助长了“拿人钱财, 替人消灾”的心态,危及了注册会计师的职业独立性,使他们无法以独立、客观、公正的态度履行股东和社会公众的责任。
2.3法律、法规制度的不完善为造假提供可乘之机
有关法律法规缺位,影响了对会计信息等相关财务信息质量的审查,使财务会计的透明度不高。法律制裁乏力的现象在我国普遍存在。首先,我国法律对于政府监管者的约束力不强。例如《会计法》中对于监管失败基本上没有什么法律责任涉及,即使有涉及,其操作性也很差。因此执法时对于查出的造假事件的处罚就有很大的弹性,往往以经济处罚代替行政处罚和刑事处罚。其次,我国《会计法》中只有行政与刑事责任的安排,并没有涉及民事责任的安排,这使得造假收益远远大于隐性的“败露成本”。
3 针对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治理建议
3.1加强财会监督
我国对上市公司执行的是“三位一体”的财会监督机制,即财会监督由政府监督、社会监督和公司内部监督组成,这三个方面监督的终极目标是一致的,即通过规范上市公司的财会行为,以保证其财会资料的真实完整。但是,目前我国这三个方面的监督都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3.1.1加强政府监督
按照《会计法》的规定,财政、审计、税务、人民银行、证券监管、保险监管等政府部门均可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职责,对有关上市公司的财会资料实施监督检查。但是,我国在进行机构改革后,这些政府部门的人员减少很多,没有足够的人手对各公司的财会资料进行强有力的监督检查,另外,有的政府部门没有履行法律法规赋予的监督职责,从而使政府监督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政府部门应树立依法行政的理念,充分利用行政资源,切实履行法律法规赋予的监督职责。
3.1.2加强社会监督
社会监督是以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为主进行的监督。上市公司的年报必须经过会计师事务所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而且,审计报告须随同财务会计报告一并对外提供。如果注册会计师按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很多财务造假行为应该能够被发现。但是,由于受到利益驱动,会计师事务所为了获取高额回报,迁就于上市公司的造假行为,甚至与被审上市公司勾结,为其做假出谋划策,从而使社会监督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应按独立审计准则的规定进行审计,并严格遵守职业道德准则和质量控制准则。
3.1.3加强公司内部财会监督
公司内部财会监督主要是由内部审计机构及其人员进行的。外部监督一般是采用抽样方法进行监督的,这就要求内部监督必须履行监督职责,保证财会资料中不出现太多的错漏、假账。但是,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内部监督机构和人员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不够,很难发挥有效的监督作用。因此,应加强公司内部监督
3.2加强财会人员职业道德建设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不是由于财会人员不懂财会知识造成,而是有目的、有意识做出来的。他们利用关联方交易、会计政策变更、或有事项等较为复杂的交易和会计处理方法,故意做出假账。故意做假账是财会人员职业道德素质低下的表现,因此,应加强财会人员职业道德建设,提高他们的职业道德素质。首先,应加强对财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其次,应建立奖惩制度,对遵守职业道德的财会人员进行奖励,对违反者进行惩罚。
3.3完善法规体系
在目前我国已经发现的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案件中,对责任人法律责任的追究不够全面。在追究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时,应加大对主要责任人的处罚。例如,董事长、总经理、总会计师、财会机构负责人应作为主要责任人,承担主要法律责任;其他责任人应根据其在财务造假过程中的作用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如果所起的作用较小,责任较轻,可以减轻法律责任,但不应该免除责任。只有全面追究相关责任人员的法律责任,才能更好地抑制上市公司的财务造假行为。
参考文献
[1]郑朝晖.上市公司十大管理舞弊案分析及侦察研究[J]审计研究,2004,(4):54-59.
[2]孙健.上市公司审计风险分析[N]. 中国财经报,2001-03-21(10).
[3]郭伟.对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几点思考[J]. 山东煤炭科技,2004,(3):3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