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幼儿园家校合作的策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认识不到位。目前,总体而言,无论城镇还是乡村,家庭和学校对家校合作的认识还不到位,双方都还缺乏这方面的意识和要求,还被传统的观念和行为习惯所左右。
2.幼儿园和家长地位不平等。较为普遍值得注意的是,许多教师在与家长沟通时,往往居高临下、盛气凌人,对家长不够尊重,有的甚至把家长看成是告状对象,把孩子在幼儿园发生问题的责任全部推给家长,这就造成了家长和教师地位之间的不平等,使得家长对教师缺乏信任感,因此也就造成了幼儿园与家长之间交流与沟通的障碍。
3.大多数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呈现被动状态。现在的家长面对着很多的压力,社会环境、工作、学习、家庭等方面的问题都在困扰着家长,使他们无暇顾及子女的教育,因此也就懒于主动参与幼儿园的各种互动活动,从而使家校合作实施起来非常困难。
二、增进家园联系与合作的方法
1.进行家访。教师要定期进行家访,让家长及时了解幼儿在园的表现,也让老师了解幼儿在家的情况。针对孩子出现的不良行为习惯,教师和家长共同研究商讨对策。
2.创建“家园直通车”栏目。每个班级在每周一期的栏目中,设置培养幼儿行为习惯的内容,给家长传授育儿的原则和方法;展示家长的教育心得,将家长的育儿经验形成共有资源,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3.办好主题墙。请家长将孩子在家的活动用文字、绘画、照片的形式记录下来,嵌在主题墙的专栏中,让教师及时了解幼儿在家的情况。4.利用“家长开放日”,举办亲子活动。让家长亲自参与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和孩子一起学习、游戏,让他们直观地感受幼儿园的集体生活。这样不仅有利于家长全面地了解孩子,还能让家长了解孩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了解孩子与同伴相处、自律等方面的能力。
5.利用家长资源,争取家长助教,如邀请交警家长来园讲解交通规则等。请家长到幼儿园为孩子们讲课,不但丰富了幼儿的知识,更能让幼儿直观地了解成人的职业,尊敬成人的劳动。
6.举办专家讲座。请专家来园为家长和老师们讲学,传授先进的教育理念,讲授教育原则和方法的具体运用、教育经验等,帮助家长和教师解答幼儿教育中的困惑。
7.开设班级博客、家长QQ群等,利用网络加强交流。班级博客可设置“教育教学”、“快乐游戏”、“生活点滴”、“分享经验”等栏目,这样家长不仅可以了解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情况及开展的各项活动,而且还能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学习和生活状况,以便家长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规范孩子的行为。家长QQ群的设置,可使家长与家长之间,家长与老师之间,就孩子生活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互相讨论,共同探讨教育策略,在互相借鉴中提高育儿水平。
三、结语
关键词: “祖辈教育” 祖辈家长 家园共育
《纲要》明确指出: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据一项关于“隔代教育”的全国范围调查显示:中国近一半孩子是跟着祖辈长大的。因此,幼儿园接送大军里70%以上的都是祖辈家长,这部分家长群体也就成了幼儿园重要的、特殊的合作伙伴。如何正确认识“隔代教育”,如何让祖辈家长成为家园共育的驱动力,更好地促进孩子的进步和发展呢?这是我们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一、重新认识“祖辈教育”,分清其利弊
“隔代教育”也称“祖辈教育”,是一种现实生活中客观存在的家庭教养方式,对孩子的自我意识、情绪情感、个性发展及社会适应能力培养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祖辈教育有利有弊,主要表现在。
1.祖辈教育的利。首先,祖辈家长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陪伴孩子,有多年抚养和教育孩子的经验,解决了年轻家长的后顾之忧。其次,“隔代亲”现象有利于两代人建立融洽的感情,有利于祖辈和孙辈的心理健康;最后,祖辈家长经验丰富,知道孩子在不同年龄容易出现的问题、处理的方法,是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和有效处理孩子教育问题的宝贵财富。
2.祖辈教育的弊。首先,祖辈家长长期形成的价值观、教育观比较传统和保守,思维模式不容易变通;其次,祖辈家长交往、活动的范围比较有限,他们的视野、理念容易与时代脱节,不同程度地导致亲子隔阂,甚至引起家庭矛盾;最后,祖辈对孙辈重情感轻理智的心理特点,容易造成对孩子过分的溺爱、迁就和过度保护,从一定程度上延缓了孩子独立性和良好个性的培养。
二、祖辈家长参与家园合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目前,幼儿园祖辈家长队伍的整体素质在不断提升,他们已认识到学前教育的重要性。祖辈家长既是孩子的家长,又是幼儿园教师的亲密伙伴,在家园合作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由孩子的地位决定的。随着家庭结构和家长素质的变化,在年轻家长的影响下,祖辈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问题有了重视,他们希望孩子进入幼儿园接受正规的教育,这为家园合作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
2.由家庭教育的性质决定的。由于大部分家庭接送孩子的任务主要由祖辈家长来承担,孩子大部分时间都和他们待在一起。而每天和教师接触的祖辈们直接了解到孩子的在园情况,如果得到他们的理解和配合,班级的保教工作就会进展顺利,事半功倍。
3.由家长工作的特点决定的。促进每一个孩子的和谐发展,是家庭和幼儿园的共同目标。做好祖辈家长工作,幼儿园就能与所有家长达成共识,更好地形成教育合力。
三、家园共育中祖辈家长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家园双方的沟通存在障碍。第一,沟通定位不准确。大多数教师处于权威地位,祖辈家长被动地接受信息,只能按照教师的意愿执行。第二,沟通频率不高。一些祖辈家长认为,凭借自己多年的经验就能教育好孩子,无需太多交流;第三,沟通内容不够全面。祖辈家长更多关心孩子的饮食和生活,不能与教师产生共鸣;第四,沟通缺乏技巧。这是产生沟通障碍的重要原因,教师缺乏语言表达技巧,或者不注重交流的时间和场合,这些都直接影响沟通效果。
2.家园双方合作的效率较低。很多祖辈家长整天忙于家务和接送孩子的任务,对配合幼儿园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家园合作的效率较低。如在开展主题活动的过程中,祖辈家长对班级需要家长配合的要求难以传达到位,甚至把查找资料、亲子作业等需要配合的事项理解为是幼儿园推卸责任,间接影响活动的正常开展。
3.家园双方合作的模式欠缺。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祖辈家长的积极性不够高,教师头绪多、怕麻烦,对活动的期望值不高等诸多因素,家园共育活动不能如期开展,互动次数较少。即便组织,也仅仅停留在表面形式。另外,部分祖辈家长认为自己只要把孩子带好就行,参加活动是年轻家长的事情,与自己无关。即便参与活动,也与教师保持一定距离,被动地服从活动安排,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四、祖辈家长工作拓展和优化的方式和策略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已充分认识到祖辈家长群体是重要的、宝贵的教育资源,并在实践中探索出可行的方式和策略,激发了祖辈家长参与家园合作的驱动力。
1.注重宣传引导,在学习中树立共育理念。我们认为祖辈家长工作的首要任务就是让自己树立家园共育的理念,保持教育上的一致性,确保儿童在家、园这两种重要的环境中均能获得连贯性的、同质的学习和生活经验。而园级和年级的祖辈家委会、园级的祖辈家教讲座、班级的祖辈家长座谈会等都是传递新的育儿理念,探讨家园合作共育的重要举措。
2.实现有效沟通,在交流中加深理解和支持。面对性格、职业、文化层次不一的祖辈家长群体,要想实现有效的沟通,必须讲究一定的方法和技巧,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沟通的形式多种多样,有日常交流、上门访谈、提前约谈等。而“园长接待日”、“祖辈教育咨询台”等活动形式,则体现了园级层面对祖辈家长的直接指导和帮助。
3.鼓励积极参与,在合作中促进共同成长。家长的有效参与被定义为幼儿园的“主动管理”。合作伙伴关系的价值取向,即重视家长的参与,以及家庭和幼儿园共同分担孩子的养育责任。而祖辈家长只有亲历其境,才能真正从思想和行动上积极配合。
(1)健全制度和组织,让祖辈家长参与幼儿园管理。让家长参与幼儿园的管理,是幼儿园民主管理的重要体现。我园通过自愿报名和教师推荐相结合的方式,成立了祖辈家委会,并注重发挥家委会的功能。如讨论相关计划的制订和执行,征求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又如邀请祖辈家委会成员参观幼儿园厨房,就幼儿膳食工作集思广益;还成立了祖辈家长护导队,有效保证接送环节的秩序和安全。
(2)合理利用祖辈家长资源,推出家园共育新举措。实践中,我园充分利用祖辈家长资源开展助教、体验活动,在家园共育方面提出新举措。如请医生爷爷来园讲“怎样保护乳牙”的故事,请退休的老师婆婆为孩子组织文明礼貌教育活动,还请孩子的奶奶来园客串保育员,体验卫生工作的规范和辛苦等。这些活动吸引了祖辈家长的参与,更增进了家园之间的了解。
(3)开展老少同乐的亲子活动,彰显家园互动的精彩。我园结合“元宵节”、“三八节”、“重阳节”等节日特点,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亲子活动。活动的开展得到了祖辈家长的积极响应和支持,也受到了年轻家长的认可和好评。如“我和奶奶搓汤圆”,“我听爷爷讲故事”等。这样的活动将家园互动的优势体现得淋漓尽致,更好地促进了孩子的发展。
(4)拓展家园合作途径,达到家园共育效果。孩子喜欢观察,喜欢探究,幼儿园的自然角正发挥了这样的教育功能,但如果有了祖辈家长的参与,更会丰富多彩,我们在实践中就尝到了这样的甜头。小二班的自然角可谓是种植小天地,班上的奶奶婆婆们响应老师的号召,用废旧的蛋糕盒、塑料瓶装上泥土,种上了各种各样的蔬菜,让孩子带到幼儿园和同伴一起观察。有了祖辈们的参与,明显地增强了家园共育的效果。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学和教育过程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祖辈们在家庭与幼儿园之间起着至关重要的纽带作用,这部分家长群体是我们不可忽视的教育力量。我们应不断优化祖辈家长工作,开创家园合作的新局面。只有这样,祖辈家长才能成为家园合作的驱动力,家园才能形成教育合力,为孩子一生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教基〔2001〕20号.
关键词:矛盾冲突;角色定位;干预
矛盾冲突是幼儿与同伴相互作用过程中一种很常见的社会互动形式。当幼儿之间发生矛盾冲突时,教师积极、耐心的引导,能引发其思考、讨论分析,这样不仅能使矛盾冲突得到顺利的化解,而且使幼儿从对矛盾冲突的认识、解决中加深对行为规范的理解,学会以合理协商的方式来处理矛盾冲突,培养健康的人际关系。而不同的教师由于教育背景、理论修养、性格特征等方面的区别,矛盾冲突干预的行为方式则有不同,而不同的幼儿由于社会认知能力、社会情绪发展水平的差异,对同一种干预行为反应也不相同,由此带来的幼儿矛盾冲突解决结果也大相径庭。因此要有效地利用矛盾冲突事件真正保证幼儿由矛盾冲突中实现自身发展,教师必须在干预行为上完善提高,既要有普遍性,以共同的理念指导矛盾冲突干预方式;又要有特殊性,根据每个孩子的个别差异、矛盾冲突的具体特征调整干预策略。
一、建构安全的矛盾冲突解决情境
面临幼儿矛盾冲突,教师不要有轻视、烦躁、放任的心态,应理解和认识到幼儿矛盾冲突是幼儿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当幼儿发生矛盾冲突时,教师先稳定自己的情绪,这是教师成熟人格的表征。教师尊重、理解幼儿,站在幼儿的角度,和蔼聆听幼儿的述说与意见,不轻易利用自己的权威下决定,让幼儿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没有畏惧之感。在这样安全的环境中,幼儿可以充分表达自己对矛盾冲突的感受。
二、创设集体课程教学活动中良好的交际合作氛围
在以集体课程教学为主的集体教育中教师应最大限度地为孩子提供交际合作的机会。针对不同集体课程教学教育的特点,在集体教学教育中为孩子安排各种类型的交际合作教育。如在语言教育中让孩子相互探讨、表演故事;在科学教育中让孩子进行组际观察、合作活动;在数学教育中让孩子共享一些数学教育器具;在音乐教育中开展对唱、合唱、结伴跳集体舞等;在美术教育中让孩子小组画画评价等。通过这些教学教育中的交际合作,加深孩子对交际合作的认识,培养孩子与他人交际合作的能力。另外教师应为孩子多提供一些自由讨论和交流的机会,尽量提出一些开放性的、可探究的问题,引发孩子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拓宽孩子的思维。教师还要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意见与看法,不要着急给孩子明确的答案,让孩子在争议与交流合作中去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关注孩子的需要,进行针对性教育思考
矛盾冲突是不是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冲突以何种方式解决。如果冲突能以一种双方协调与交流合作的方式解决,那么在冲突解决的过程中孩子知道了他人的立场和需求,学会忍让、合作、互助,增强社会化意识和合作互助的心态,提高社会交往能力,增强承受能力。但是有时教师过分进入孩子间冲突,或者进入时已有假设会使得教师忽视孩子的需要,造成很多不必要的进入,甚至人为地加大冲突对孩子的不利影响。正确的教育方法应该建构在充分了解孩子需求的基础上,教师要仔细观察与聆听孩子在矛盾冲突情境中所要表达的意见。除了提醒外,更要留意孩子的关注点。如孩子哭闹时不一定只是需要抚慰,也许他需要的是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教师要多做教育式思考,判断出冲突情境可以从哪些方面教育孩子。如:第一,教会社交能力。轮流,让孩子认知等待,认知把握机会。合作,看看有没有两全的交流合作解决办法。克服困难,实在不能达成冲突,就教导孩子面对挫折失败。其二,培养语言能力。明确的词句,将自己的需要和意思表达清楚。对话技巧,教师作为沟通人将孩子们之间的争吵话语稍加修改,变成不同语气的话语,传递给对方。
四、与家长合作,更好实现家园共育
关键词:双向衔接;教育观念;合作交往;规则意识;自控能力;社会适应力
一、幼小衔接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1.存在的主要问题
(1)幼儿园老师和小学老师之间的沟通不够彻底,主要表现在教育观念和对孩子了解上的沟通不够。(2)大多数农村家长认为孩子多会写几个汉字、多背几首诗歌、多做几数学道题比较形成健康的心态、提高孩子自身的能力更重要,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技能的训练,这些家长观念需要进一步更新,无原则的溺爱、错误的育儿观,是父母认为的对孩子的爱的表现。(3)幼儿对学校了解不深入,情绪情感落差较大。这与上学后的比较紧张、较有压力的环境形成了对比,造成了部分幼儿情绪低落,思想负担较重的现象。(4)规则意识不强,常规不好的幼儿入学后各种不适应,造成了部分幼儿在学校的规则遵守方面的不足。
2.解决问题的方法
(1)进一步加强幼儿园与小学的沟通。①加强教师之间的沟通首先是幼儿园教师方面,需要帮助小学教师了解孩子在幼儿园时的表现,使小学教师尽快地发现孩子的优点,使孩子入学后保持积极上进的心态,尽快适应小学生活。同时,小学教师也要多向幼儿园学习活动靠拢,注意孩子的学习特点和身心特点,给孩子创造自由宽松的环境,采用一些具体形象的直观演示和操作,吸引孩子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养成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②要加强幼儿与小学之间的沟通,适当地邀请小学生来幼儿园与幼儿活动、游戏,帮助幼儿了解小学生活;幼儿也要深入小学课堂与小学生共同听课,熟悉学校生活。③幼儿与学校的沟通针对幼儿的问题,设计好相应的目标,让幼儿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去参观学校,接触教师和小学生,打消幼儿由于不了解学校而造成的畏惧心理,从而产生向往学校生活的愿望。(2)加强幼儿合作交往能力的培养。通过主题活动,体验合作成功后的快乐等,扩大幼儿的活动范围,抓住契机,引发幼儿与他人主动交往。让幼儿在交往过程中不断地体验合作的意义,引导他们认识到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要改掉自己的毛病和不良的行为习惯。
二、增强幼小双向衔接意识,促进幼儿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
以下活动均需小学低年级教师参与其中。
1.教师作好引导者
以主题活动的形式来探讨社会适应能力的全部内容,将各种相关能力整合在一起设计活动,实现活动化的共同学习。在“让我当一天小学生”主题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教师要组织孩子分别在幼儿园虚拟的场景和小学真实课堂的情景中体验生活,让孩子深刻感受分钟的时间观念,接受手、眼、脑分工的不同任务,强化角色意识和规则意识,激发幼儿的角色认同感和入学适应的内在需要。
2.家长就是合作者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教育不是幼儿园教育”“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针对家长把入学适应仅仅理解为孩子学习适应的困难,而忽视了幼儿社会性适应准备,片面强调提早教识字、学拼音、做算术题等不利于幼儿身心发展的现象,我们利用家访、家长会、家教墙报、家园联系卡等形式,积极向家长宣传社会适应能力对幼儿长远发展的重要性,以及社会适应困难最终会影响到学习适应困难,努力争取家长的支持配合,为幼儿提供持续一致的行为锻炼机会。
三、加强幼小课程衔接
在选定课程方面要做到幼小相互衔接,针对学龄前大班儿童特别设计。课程培养孩子的协调能力、探究能力、分类比较能力、思维能力、观察能力以及问题解决能力、自控能力等。针对这一阶段孩子的特点,为孩子提供一个自我展现的舞台。提供适合幼小衔接时段的课程,使其迅速拓展掌握词汇的数量与种类。例如:爱提问题,能大声表达自己的想法;喜欢参与并享受多种形式的表演、表现活动;初步调控自己的行为,对自身及周围环境有一定的理解,帮助孩子增强理解力;培养自制力,有初步的责任感、道德感。
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园始终应该扮演着积极主动的角色,促进不同阶段教育现整体化、连贯化。总之,建立幼小双向衔接的意识,有利于促进幼儿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一个双边的过程,要求幼儿园老师、小学老师、幼儿、家长的共同努力,为顺利适应小学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谨.浅谈学习准备期学习习惯的培养[J].现代教学,2008(11).
关键词:幼儿园;家长学校;策略;
教育部于2016年颁布《幼儿园工作规程》(以下简称《规程》)中明确表述:“幼儿园同时面向幼儿家长提供科学育儿指导”,“幼儿园应该充分利用家庭和社会的有利条件,丰富和拓展幼儿园的教育资源”,“帮助家长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共同担负教育幼儿的任务”。
幼儿园成立家长学校是贯彻《规程》,也是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精神的重要举措,是家园合作的平台,是家园协力的传送带,也是园所办学质量的呈现。
一、成立家长学校的目标
第一,指导家长正确了解幼儿园保教内容与方法,认真分析家长对幼儿园教育和管理的意见和建议,建立家长学校工作制度。
第二,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开展家长学校相关活动(如家委会、膳委会、家长开放日、家长进课堂、家长讲座、读书沙龙等),发展家长的专业和资源优势。
第三,加强与社会合作,提供科学育儿宣传指导,争取家长支持幼儿园保育教育工作。
第四,推动幼儿园文化氛围建设,促进学园稳步发展,创设“和谐共处,幸福滋长”的家长学校特色。
二、家长学校开展的策略
(一)家长学校常态化
家长工作是幼儿园园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长工作的开展对家园合作成效起到铺垫的作用。常态化即是指家长学校三要素“时间、空间和地点”得到保证,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1.时间。
为更全面、细化班级家长工作,每班一学期开展两次家长开放日及家长座谈会,面对面的沟通,面对面的触动提升家长工作效果,将家长学校成效纳入教师月绩效考核评价指标。
2.空间。
即预留家长参与的空间。为确保家长学校的有序推动,切实把家长学校工作落到实处,应规范成立家委会、家长学校领导小组,并聘请部分社会知名人士、优秀人才;另组织建立家长委员会及膳食委员会机构,健全家委会、膳食委员会“两委”制度,商讨拟定“两委”会议制度。家长学校对园所管理、园所活动及班级活动可以提出建议,可以多种形式参与,也可提出反馈意见。
3.地点。
家长学校并不局限于园内,可结合活动内容选择开展地点。可以是园内,如学前教育月中的家长预约周,家长采取预约的形式入园体验幼儿学习生活,每个游戏区都是一个迷你型的家长学校。可以是园外,如结合园特色课程联办家长读书沙龙,以“每一年都读五十本书”为目标鼓励家长加入终身阅读的大潮中来,借由视频阅读和电子阅读,影响家长的教育观念,转变自身的教学行为。还可以走出去,如家委组织散游活动、发动亲子组队参加公益活动、“红色之旅”等,家园活动的痕迹遍布园内外。通过参与活动本身,提高幼儿社会适应力,开阔幼儿的眼界,丰富多样的知识经验也让亲子之间的情感加以升温。
(二)家长资源最大化
我园地处城镇结合部,家长群体涵盖教育、公安、个体、部队等各行各业,其中不乏佼佼者。家长资源的最大化就是指将家长群体优势按类规整,按需安排,秉持家园共建的核心内容成立家长义工服务队,这也是贯彻《指南》精神的务实做法。
1.安全义工队。
家长学校本着以社区资源为依托,以社区共建的理念,可发动“安全义工队”征集令,邀请家长协助,邀请社区联防队来园义务巡逻,获得全数支持。于是在搬入新园后立即成立“安全义工队”,周次排定班级轮值,按实签到,由园保安队长负责管理。在每日入离园时刻,总有一些穿着黄背心、举着小红旗,带着微笑的义工家长们在拥挤路段协助引导车辆排放、交通疏导、接送安全等,有他们的倾力协助,对园所安全工作的开展大有助益。每逢期末,学园还会评选出最美家长义工。义工爸爸和义工妈妈已经成为学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2.助教义工队。
幼儿园保育教育内容有着其特殊性、启蒙性和不可取代性。为了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可引导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教学,发掘班级特色活动。面对家长学校甄选助教义工,家长报名后各班按需选择合适人选。助教义工的加入,可让班级的特色活动更加凸显。如部队家长体育活动或角色扮演性游戏:解放军叔叔以身作则,示范各式训练动作,讲解区域游戏物品的使用与摆放,还充当对战裁判,可使幼儿的游戏水平得到了提高,课程的开展也得到了推动。又如,班级教师邀请饮食业特长的家长,在农历新年即将到来之际开展“水饺妈妈来啦”节气课程活动。水饺妈妈耐心教会幼儿使用擀面棒和面粉做出漂亮的水饺皮,学会手指拈花包水饺,学会分辨什么样的水饺才能吃等。这样,水饺妈妈成了“大家的妈妈”。再如邀请教育系统内的家长参加故事妈妈(爸爸)活动,定期来园与孩子亲密互动,学会阅读,理解阅读,耐心倾听等。优美的故事配上动听的音乐,亲子阅读更有利幼儿阅读能力的提高。总之,助教义工将是幼儿园特色课程的生力军,越来越多被发掘的家长资源,就会有越来越多的家长主动参与幼儿园各项活动,也更了解幼儿的发展水平和学习特点,共同担负幼儿的教育任务。
(三)家园共育立体化
幼儿园应积极创设条件,为家长提供多渠道、多途径的沟通、交流平台,实现家园共育。家园共育立体化指的是充分利用现代媒体传播信息快捷、简便的特点,构建立体信息网络,涵盖安全、保育、教育三方面,为家长提供3D信息平台。
1.幼儿考勤刷卡系统。
现在大多数幼儿园都采用接送刷卡机系统规范幼儿来离园;利用无线接收模块收发信息,家长和幼儿在园门口识别通过后,附设以高清摄像头自动摄取照片,通过终端APP显示。在校园安全方面,考勤刷卡机将幼儿入离园信息第一时间推送给家长,让幼儿更安全,家长更放心;家长还可根据幼儿当日身体情况发送小叮嘱,以便教师更好地做好幼儿保育保健工作;还有通知、班级秀、精彩瞬间、教学资源、育儿知识宣传等,起到了良好的沟通及学习作用。丰富的界面,轻松推进了家园共育工作,使得家园沟通无压力,让一切变得可能。
2.幼儿饮食透明厨房。
为更好实现家园共育,发挥膳食家长委员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明厨亮灶”是落实膳食委员会的重要举措。孩子们每天在园吃什么?这是家长心中的头等大事。从家长需求出发,园所可每周推送的食谱,内含营养计算和实物图片;可结合实际开展“乐食尚食美味自助”活动,厨房师傅和后勤教师们精心准备营养均衡、品种丰富的美食,幼儿再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选择食物,此举既提高幼儿进餐兴趣,又在享受美味佳肴的同时体验到食物来之不易;还可以每学期开展膳食品鉴会,家委们参与食材采购、食谱制定等,对幼儿园的膳食工作给予合理的建议。
推行“明厨亮灶”,既让幼儿园的厨房变得“透明可视”,也让家长参与到园所食品安全的监督中来。
3.“掌上平台”微宣传。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微信平台也是家园联系重要的纽带,把幼儿园装进家长的手机里是幼儿园信息化建设的途径之一。
每个群体都有自己的品牌,建议每个园所都要开通微信公众号,每天定期推送幼儿园动态。如大事件、班级特色活动、每周食谱、安全须知、特色课程等,家长在家翻阅订阅号就能及时了解学园、班级活动;每个班级建立班级微信群,教师与家长及时在群里沟通交流幼儿教育问题;对学园重大活动进行直播,拉近家长和幼儿园的距离;教师还可以将幼儿在园活动的精彩瞬间与家长实施交流与反馈,及时针对性地上传相关的图片、文字资料及视频资料等,让广大家长通过电子设备了解和关注学园的发展,为幼儿园多彩的活动点赞。
(四)校园建设特色化
总书记在全国教师大会上指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诚然,校园建设特色化就是指开展丰富多样的社会性活动,与家长携手同行。
1.行之有效的家长培训。
针对家长素质及对幼儿园教学专业的不理解,大多数家庭的家教方法存在随意性、盲目性等特点,故家长学校可制定系统培训计划,定期举办讲座培训。每学期组织专题讲座,三至四次的家园互动,召开家长会、开设开放日结合,对不同年龄班的家长进行分期培训,由经验丰富的专家主讲。培训活动有计划性、系统性,帮助家长更新家教理念,丰富育儿知识,培训效果显着。
2.灵活多样的亲子活动。
为充分利用家长资源,增进家园、亲子之情,可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开展了家长助教、亲子游戏、家园同乐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如结合植树节鼓励亲子参加环保净空活动,结合环境保护日开展环保时装秀,使幼儿在亲身体验中形成环保意识与行为观念;如小班适应周活动,特别针对幼儿分离焦虑期情绪变化大的特点设计轻松愉悦的亲子活动;如开展“爱在重阳”活动,把祖辈们请到幼儿园来,帮爷爷敲敲背、洗洗脸,剥橘子等。这样就能在加强家园协作的同时,形成亲子同乐共成长的情感体验,关注幼儿的阶段成长,实现适时与幼儿园沟通协作,加强纽带联系。
3.其乐融融的家长开放日。
家长开放日为家长深入幼儿学习生活一线的活动形式。从入园到户外,从早点到盥洗,从学习到午睡,家长参与幼儿一日生活全过程,更直观了解幼儿园保教特点。家长开放日活动起到了四个促进作用。一是促进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二是让家长近距离了解幼儿的在园情况,促进家长教育孩子责任感的不断强化;三增进家长对幼儿园教学的了解与支持;四是促进教师与家长、家长与幼儿之间关系的优化。
三、家长学校的可见成效
成立家长学校近三年以来,在园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和家长委员会、膳食委员会的协同配合下,我园校园文化建设已见成效。
(一)双翼齐飞
以家庭教育、社区宣传为两翼,重视与家长同步频同目标的合作教育;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家教质量和与幼儿园合作教育的主动性、积极性、实效性,努力使幼儿园与家庭教育一体化。
(二)社会满意
园所对家长敞开心扉,收获了满满芬芳。学期末的家长问卷调查满意率达99%,微信公众号推送的家长学校系列活动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分别在省、市各级微平台、报刊报道与转载,深得各界人士的肯定和好评。
(三)多项荣誉
为了进一步贯彻和落实《指南》《纲要》的教育理念,家园共育和家园合作已成为每个幼儿园必须做好的工作。我园始终把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交流,作为年度的工作目标。抓住家园良好协作机遇,学园通过了泉州市示范幼儿园的评估,获得了“福建省保教改革建设幼儿园”“泉州市示范家长学校”“晋江市绿色学校”等多项荣誉。
总书记强调:“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为了进一步贯彻和落实《指南》《纲要》的教育理念,家园共育和家园合作已成为每个幼儿园必须做好的工作。开展家长学校工作,以家庭教育、社区宣传为两翼,重视与家长同步频同目标的合作教育;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家教质量和与幼儿园合作教育的主动性、积极性、实效性,努力使幼儿园与家庭教育一体化。园所对家长敞开心扉,将收获满满芬芳。
关键词:幼儿园 家庭 社区教育 资源共享
幼儿教育是多方面、多元化的综合系统的工程,是家庭、幼儿园、社会密切结合的综合整体。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幼儿教育是一件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就可以单独胜任的,也不是幼儿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必须要三方面结合方能发挥其充分的功效。”《幼儿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家庭、社区合作,引导幼儿了解自己的亲人以及与自己生活有关的各行各业人们的劳动,培养其对劳动者的热爱和对劳动成果的尊重,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社区的教育环境,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由此可见家园、社区一体化教育模式已成为当代学前教育的大趋势。
一、幼儿园与社区资源共享,合作共育的策略
社区是社会和自然的缩影,反映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的文明、文化的进步,又具有本地区的特点,包括人文景观、风俗习惯、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社区设施等。社区环境天天为幼儿所接触,社区资源就象是一本本精彩的书籍,一幅幅美妙的画卷,它给幼儿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现在许多幼儿园所处小区都有中心花园,这使幼儿园周围优美的环境、完善的绿化设施,各种社会服务机构以及工作人员都是对幼儿进行教育的可利用资源。教师应该及时地去发现去挖掘去利用,有目的地选择幼儿感兴趣的题材,适时地将幼儿从“课堂中”带到“社会情境中”来。我们现行的传统教学模式过多地禁锢了幼儿创造与想象空间,把幼儿从“课堂中学习”引领到“社会情境中学习”,给幼儿充分、自由想象和发挥的空间,达到家、园、社区共享共育的效果。把幼儿带入社区,让幼儿在社会情境中去感知、学习,并且获得快乐的体验,绝不是简单的否定或者替代,而是一种新举措、新进步。
二、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为家长提供幼教信息
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是不完全的教育,良好的家庭教育不仅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也有利于辅助幼儿园的教育。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父母又是幼儿教育工作者的合作伙伴和同盟军,共同肩负着培育下一代的重任。家长和教师的配合教育更能营造一个积极主动的家园共育氛围。当前,许多家长对这个问题已经有所认识,但并不真正懂得正确的育儿方法。要取得家长与幼儿园在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上的尽可能一致,幼儿园必须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育儿观,可以通过举办家长学校,针对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具有共性的问题和他们对育儿知识的不同需求,举办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知识讲座,专家咨询等活动,帮助家长解决实际问题;认真开辟好“家长园地”,及时向家长传递新时期幼教信息;并引导家长认真阅读学习有关育儿的科学知识,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加强家庭教育指导的针对性和合理性,以提高家庭教育指导的质量,帮助家长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掌握正确的育儿方法。
三、家、园、社区共享、共育的措施
1.走进社区, 走向社会,是幼儿教育的必由之路
幼儿教育必须与社区教育相结合, 才能在最大范围内产生影响。首先, 幼儿园在与社区交流的过程中, 应坚持互利互惠、平等交流的原则。在开发社区教育资源的过程中, 幼儿园要了解社区对教育的态度, 只有社区重视教育, 理解并接受正确的教育观, 幼儿园与社区的共育才能顺利进行。其次, 幼儿园要致力于改善社区教育环境,协助社区建立和发展社区教育网络, 并发挥幼儿园的教育辐射功能, 形成区域性的学前教育中心, 达到幼儿园、社区资源共享, 互相服务, 共同培养幼儿的目的。
2.成立专门的社区教育机构
管理和协调社区教育,家、园、社区共育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缺乏权威的管理机构, 这使得三方的交流与合作比较随意, 难以形成持久的、深层次的交流与合作关系。为解决这一问题, 可成立专门的社区教育机构,负责管理和协调整个社区教育。专门的社区教育管理机构可以使家、园、社区合作纳入政府管理范畴,改变目前比较松散乃至不合作的合作状态。近年来, 人们对学前教育机构功能的认识发生了变化, 即由单一的保教专职机构转变为社区综合机构。这一认识的转变促使幼儿园与家庭、社区的关系也发生转变。 幼儿园与家庭不应只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 幼儿园与社区不应是互不干涉的关系, 三者应加强联系, 构建共育平台, 共同承担保教责任,从而保证幼儿教育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姜勇《国外幼儿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教育导刊》,2001年,第2期。
2.桑林《与家长多沟通,让家长多参与》.《学前教育》,2001年,第6期。
3.黄少霞《构建幼儿园家庭社区三结合的学前教育网络》.《教育导刊》,2002年11月。
一、无为――重视教师的主人地位
“无为”之道是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学说的精髓,但老子提出“无为”并非什么都不做,而是不妄为、不乱为,其目的是达到“无为而有为”。园长的过于“有为”很容易让教师感觉自己只是遵照行事,而感觉不到自己的价值,如何改变教师从“让我做”到“我要做”,从而更加乐教呢?
人人都是智慧者。园长要重视激发成员的智慧。例如,我们在幼儿园内设立了“金点子奖”,记得在幼儿园文化理念梳理时,发动大家都来写幼儿园的“三风”,并通过教师对自己所写内容进行诠释,通过集体投票的方式,最后把“三风”的关键词确立了下来,“中奖”者也得到了“金点子奖”。另外,在期末考核评价时,我们设立了“明星员工奖”,如“教学之星”“研究之星”“奉献之星”“团结之星”等,期初人人申报,期末表彰奖励,让教师的多元智慧得到尊重和肯定。
人人都是管理者。所谓“无为管理”并不是取消管理,而是管理进入更高层次和更高的境界,即人人都是管理者。例如:行政作为管理者往往感觉很累,教师很被动无奈。幼儿园就设立了“行政管理组阁制”,分管行政和基层的教师共同来管理幼儿园的某一块内容,共同制定规章、共同维护、共同考核,在参与管理中,教师看到了行政管理的不易,从而从自身做起,事事维护幼儿园的管理。
园长的无为之道突出了教师的主体地位,发挥了教师的主人翁精神,从而达到“无为即有为”的境界。
二、无形――凝聚教师的精神力量
无形的管理重要的不仅仅是靠规章制度,而要充分发挥园长的人格魅力,发扬园所精神文化,真切让教师产生归属感。这是让教师“乐”教的重要因素。
园长魅力。当教师认为你这个园长很有魅力时,他们更有可能遵从的建议。首先,园长的魅力体现在身正言范,要求教师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其次,沟通是体现园长魅力和提高管理效率的一个重要手段,当教师出现不良行为倾向时,要及时引导。例如:幼儿园在制度建设中创造性地建立了“园长约谈制度”,就是每个学期至少和每个老师谈话一次,谈话让园长了解了教师的想法,很多教师都愿意将自己的内心感受与园长交流,从而增强了园长和教师的感情,提振了教师的精神,也发挥了园长的魅力,让教师更加乐于工作。另外,园长的各种行为能传递管理信息,它具有言志、传情、状物的特殊功能,因此,园长更应通过非语言的情感沟通手段,如目光示意、动作提示、表情导航、情感感染、人际调距等,以增进与教师的沟通。
精神文化。精神文化有认知、情感、价值、理想的成分,会渗透到每一个学校成员的精神和行为方式中去。当然,价值追求不是一下就产生的,而是要在园所发展的轨迹上积淀起来和提炼出来的,只有这样才能被广大的教师接受。例如:在幼儿园精神文化建设过程中,我们重视“文化诠释活动”,每周在例会时的前5分钟,由教师用自己的工作实例来轮流诠释对幼儿园既定的精神文化的理解,这样做不仅深化了大家对文化的理解深度,同时也提振了大家的精神,产生了精神向心力。
只有重视“无形”的管理,才能达到“无形却有形”的境界,也才能让教师视幼儿园为真正的精神家园,从而更加“乐教”。
三、无声――拉近教师的心理距离
让教师“乐教”,其实不是仅靠嘴巴要求就能做到。幼儿园团队女性居多,女性比较敏感,如果经常说教,则容易引起反感。管理者如果能创设一些机会,让人际关系变得更默契融洽,也能使教师更加“乐教”。下面举两个例子。
玩体验游戏。园长管理不仅仅是开会、学习等比较单调的形式,适当可以采用一些比较好玩的活动形式,如组织教师玩体验游戏来让幼儿感受同事间的美好情感。例如年级组“站轮胎”游戏,三个年级组同时比赛,每个年级组的8名教师同时站上一个轮胎,规则是哪个组先把脚掉在地上就算输,为了能得到胜利,每组的教师齐心合力,共同合作,不仅拉近了教师们的身体距离,也拉近了心理距离。又如班级“三人四足走”游戏,两教一保三人通过游戏感受到了合作的重要性。这些游戏比起园长直接话语要求,更能让教师体悟合作的重要性。
设教师茶吧。同事关系的默契融洽是要增加大家共处的机会,营造共处的氛围。在幼儿园,大家平时聚在一起无非是开会居多、聚在一起的场所无非是会议室居多。这样的机会和场所让教师感觉更多的是理智和冷静。例如,我们为教师开辟了一个教师茶吧,除了有温馨的沙发、更有飘香的咖啡茶点、悠扬的音乐,让教师中午能有一个“家庭式”的工作环境,聊聊讲讲、做做吃吃,很好地拉近了教师间的心理距离,增进了同事间的默契融合度。
让教师“乐教”,园长就要注意通过以上的“三无”管理策略,从而达到“无为胜有为”“无形即有形”“无声即有声”的境界。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
链接>>
园长管理过程中
经历的“三个时期”
1.“行政型”。当我们刚走上园长岗位时,一般会有一种心态,这就是怕教师不服,所以,管理幼儿园常常靠开会、听汇报、布置、指令等方式来推动工作。也就是说 “我叫你做,你一定要做”。没有做好 ,靠罚来管教师。这种以制度管理教师,是有一定的效果。可并不是最佳方法,久而久之,你会发现这样的园长缺乏一定的感召力。因而,唤不起他们的主人翁意识与工作的责任感。
家园共育意味着家园建立平等的互相尊重的合作伙伴关系,家园积极沟通,一方面促使家长与幼儿园在教育理念、目标、内容、原则和基本方法等方面统一思想,取得共识,步调一致;二是幼儿园要主动与家长沟通,促进双方有效互动,增进了解幼儿在家和班级里的发展情况,磋商,密切配合和施共育策略。整合双方优势,实现教育合力的最大化,共同促进幼儿发展。本文尝试探析家园合作共育的模式,以期最大程度发挥家长的作用,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家长会
家长会一般是在学期初、中、末固定召开,另外在需要时随时举行,一般有全园、年级和班级家长会。班级家长会更具有针对性,便于家长与教师双向交流,共同研讨有关幼儿的保教问题,家长会应注重实效,增进家长和教师之间的互相沟通和家庭教育经验的交流。
家长学校
家长学校是普及家教知识的有效渠道,其主要任务是系统地向家长讲授教育子女的科学知识。家长学校的活动内容和形式可根据园所的具体情况和家长的需要而定,可以是专家的教育讲座,也可以是保教知识宣传,家长育儿经验分享,专题讨论等,例如有的幼儿园倡导并实施“游戏化教学”模式,有些家长不理解,认为“玩”耽误了正常的教学时间,由此幼儿园就可以开展专题讨论,通过专家或教师讲解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来转变家长这种片面化的认识。
家长开放日
幼儿园家长开放日活动是幼儿园家园共育的基本形式之一,幼儿园通过家长开放日活动可以了解幼儿在园情况,了解幼儿园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增加幼儿园和家长沟通的机会,从而携手共育,促进幼儿的全面健康发展。为了保证家长开放日活动有效开展,幼儿园可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家长的需求,设定长远目标和近期目标,并将两者有效结合,例如针对托班刚入园的幼儿家长,他们非常希望了解幼儿在园的情况,因此,托班开放日活动的目标就应该在于使家长和幼儿快速了解幼儿园生活、适应幼儿园生活。
亲子活动
幼儿园“亲子活动”是家园共育的重要渠道,是家园协同实施幼儿早期教育的手段之一,是一种有助于增强教师与家长、家长与幼儿情感交流的集体活动形式。在开展设计亲子活动时,教师应充分利用家长自身的资源,发挥家长群体专业性强、社会经验丰富等优势,使亲子活动开展的有创意,活动有声有色。教师和家长是合作者,都是教育者,不是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不能把家长置于服从、配合的地位,更不能以居高临下的姿态随意指挥家长。家长方面要配合活动要求进行物质准备并对幼儿进行相关教育。在确定活动主题时可通过问卷、访谈等形式广泛征求家长的建议,活动策划筹备过程中可以根据家长资源合理分工,有效利用家长资源,发挥家长特长。
家长委员会
幼儿园家长委员会是“在幼儿园指导下,由家长代表组成的代表全体家长和幼儿利益的常设性群众组织”。家长委员会既是联系幼儿园与家庭、社区的桥梁和纽带,也是家长直接参与幼儿园教育和管理的组织形式,更是家园共育的有效途径。2012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建立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委员会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有条件的公办和民办中小学幼儿园都应建立家长委员会。家长委员会的主要任务是“对幼儿园重要决策和事关幼儿切身利益的事项提出意见和建议;发挥家长的专业和资源优势,支持幼儿园保育教育工作;帮助家长了解幼儿园工作计划和要求,协助幼儿园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和交流”。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家委会组建的最好方式是家长选举,选举家委会成员应该遵循以下四个基本标准:乐意参与家长委员会,愿意为大家服务;时间上有保障;有一定的工作能力;具有较强的责任心。
家长助教
家长助教是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工作的一种重要方式,与家长学校、家长开放日、家长委员会等活动相比,家长助教活动为家长客观深入地了解孩子在园生活、了解幼儿园及教师的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为教师扩充教育资源,寻求有力支持提供了便利条件,家长助教活动同时可以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使家园合作进一步得到深入细化。
关键词:家委会
《规程》中提出:幼儿园可以成立家长委员会,并明确家长委员会的任务是“帮助家长了解幼儿园的工作计划和要求;及时反映家长对幼儿园的工作意见和建议;协助幼儿园组织交流家庭教育的经验”。家长工作不仅仅是幼儿园对家长的宣传,还包括听取家长的建议,家长相互间的宣传教育工作,发挥家长的主动性,共同承担起教育幼儿的作用。
一、幼儿园家园共育的重要性
幼儿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幼儿园能独立完成的,家长不配合就会变成1+1=0,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一个教育例子。陈鹤琴先生讲过:“幼儿教育是一种很复杂的事件,不是家庭单方面可胜任的,也不是幼儿园一方面可以胜任的,必定要两方面结合方能取得功效。家长委员会的成员都是关心幼儿教育的家长,他们在家庭教育和家园配合上面有独到的见解,家长通过我园的网站,把教育的过程和感想发表在网上与家长老师探讨共育的策略,寻求同步的教育思想引起家长的共鸣,许多时候家长感受和体验,胜过老师的千言万语,发挥好家长的作用也是家长工作的一个策略。
二、家长委员会参与有利于发挥家长的资源
家长根据自己的特点、专长自愿报名,走进幼儿园,和教师一起组织保教活动,为孩子的成长提供帮助,家长的建议和看法不受教师习惯思维的限制,往往有独到之处,会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启发,也能获得家长更多的支持。如我园组织的亲子游戏活动,家委会的家长有的是体育老师,为我们的活动出谋划策,并从他的学校给孩子们带来了体育用品。在我们的活动中“一卡走天下”,开始孩子们对银行卡并不了解,是银行的家长走进课堂,为我们的孩子讲解银行卡的作用,并亲自带孩子们到自动取款机前,为孩子们演示如何使用银行卡,让孩子们真正的了解了,一张小小的银行卡可以走遍天下。
三、家委会为幼儿园的活动提供可行性建议和支持
幼儿园的大型活动开展,我们邀请家长参与,而家长的组织工作自然就落在家委会的身上。由于家委会具有对孩子负责的热情和较强的号召力,活动时几乎都能做到一呼百应。如我园小班家长委员会组织的“小班亲子游戏”活动。家长从讨论制定方案,准备活动要用的道具,询问意见、安排时间、联系车辆等事务都是由家委会完成的,活动结束后,我对在场的家长进行了谈话,他们均对这次活动表示满意,认为活动开展得很成功。大班的“参观花博园”,都有家委会成员和家长代表一同前往;经多方考察,家委会多次讨论,终于拟定了此计划。家委会还在每次活动后注意加强反思,及时总结活动情况,找出成功与不足,为下一次活动的开展提供参考和借鉴的经验。
虽然教育孩子的共同责任把家长和幼儿园、教师紧密地联系起来,但在实际工作中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分歧,如有的家长对幼儿园不教拼音有意见;有的家长觉得老师可能对自己的孩子要求“太严”,这类问题直接向教师提及甚不方便,不说又感到困惑。委员们在了解此类情况后,总是能以自己的亲身体会及时向当事人做解释、说服工作。由于直接的接触和对话,消除了这些家长的误解,同时也提醒有关教师注意其工作方法,使得她们成为密切合作的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