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设计提问要有目的性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在课堂教学中,教学目的就是这个关口。教学目的是一堂课的灵魂所在,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必须围绕教学目的进行。就课堂上的提问而言,教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必须要有强烈的目的性,紧紧围绕教学目的来设计。所以,教师在授课前必须精心设计提问的内容和形式,以免偏离课堂的教学目的。
仔细观察,就不难发现:在当今的多数课堂上,有很多问题是不必要的――包括在一些气氛活跃的公开课上,老师的问题一个接着一个,学生的问答一声接着一声,看似热闹非凡,其实大多数问题都是零碎而单一的,问了也就问了,答了也就答了,缺乏思考力的训练,对于课堂教学目的的达成并没有多少意义。像这样可有可无的问题,课堂上就要尽量省去。教师设计问题,是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考,一层层地去深入,去解读,去理解,去领悟。所以,每一个问题都要精心准备,要为一定的教学目的服务。以《陶校长的演讲》一文为例,笔者设计的教学目的是引导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做到“每天四问”,从而培养学生不断激励和鞭策自己的好习惯。要想落实这个教学目的,就得提好两个问题:“陶校长和同学们谈了哪四个问题?”“他为什么要谈这些问题?”让这两个问题统领课堂,开展课文的教学,组织学生去课文中获取,在讨论中明辨,由阐述中领悟。问题讨论清楚了,教学目的也就达到了。
所以,设计提问一定要有明确的动机意识。什么样的问题对达成教学目标有价值?什么样的问题应该提,必须提?这是教师在备课时应该要经常思考的。笔者认为:设计提问的依据应该是:能紧扣教学目的,引导学生思考的问题应该提,必须提;反之,应该舍,必须舍。只有这样,才能够在课堂有限的教学时间里,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设计提问要抓住切入点
提问要有切入点,抓住了切入点,就找到了提问的“拐棍”。一个好的切入点,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引领整个教学的。所以,教学问题的设计,一定要在吃透教材、熟悉学生情况的基础上,找准这些切入点。那么,到哪里去找呢?
从课题处切入提问 提问的目的,在于引起学生认知上的矛盾,利用他们的好奇心引发求知欲,促使他们保持探索的兴趣和活跃的思维,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而最能在一开始就抓住学生视线的,就是课题,因为它既是“文眼”,又是“窗口”。教学时,利用课文的题目作为切入点设计课堂提问,不但可以在第一时间点燃起学生思考的兴趣,更可以对学生进行审题能力的训练,把他们带入到课文特定的情境中。对于课题的提问,一般可以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这三个角度来设计。例如:看到课题《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就可以从“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是什么样的”“为什么要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怎么才能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这三个方面去思考,而这三个问题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直指文章的中心,只要思辨清了这三个问题,就把握住了整篇课文。这样经常性地抓往课题提问,时间长了,就能帮助学生渐渐养成见题生疑的习惯,能够自己对着课题提出一个个问题。这些问题也许会很稚嫩,却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起点,是学生的智慧火花的闪现,应该积极鼓励。
从中心处切入提问 那么,课文的中心在哪里呢?中心句(中心词)就是文章中心所在。它有时统领全文,有时则是全文的总结。击鼓要击在鼓中心,好问题要问在文章的中心处。以《清平乐》一课为例,中心就在一个“醉”字,即“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从词义本身来看,“醉”是因为“刚刚饮罢酒”的缘故,可统括全词图文;联系作者生平可以发现,这个“醉”字浓缩的是作者辛弃疾的生平及其报国志向,是他对平和、宁静的乡村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因此,围绕这个“醉”字来设计问题,才能真正贴近作者思想,进而让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在实际教学时,笔者设计了“老夫妇为什么而醉”“醉后会说些什么”这样两个连环问题,让学生进入词中,作为词中人去说、去想,一下子让整首词在课堂上生动起来。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边演连说,边说边想,一步步走近诗词,走近词人。
围绕课文重点,精心设计提问
每篇课文都有重点。抓住重点提问,能加深学生对重点处的印象,提高学习的质量。围绕重点精心设计的提问,更可以促使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文章的重点一般会集中在两个地方:一是理解课文中心内容的关节点;二是学生进行学习时的难点。课文的关节点,常常是那些或隐或现地牵扯到课文主题和重要观点的语句。弄清这些语句,也就豁然开朗了。许多有一定难度的课文都有明显的关节点,教师如果能抓住这些关节点设计出统领课堂教学的问题,就能揭示中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曾经听到一位教师在教学季羡林的《夹竹桃》一课时,别出心裁,从一个“韧”字着手,先是说文解字,理解左边的“韦”的本义是熟牛皮,进而探讨其特性“柔软而坚硬”;然后以此为突破点,设计了一张表格,让学生分组合作探讨“夹竹桃柔软的一面体现在何处”“坚硬的一面又体现在何处”这两个问题,让学生开始注意到文章中那些不怎么显眼的词句。不过,多数教师在教学此课时,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那些对夹竹桃不畏风霜、坚持开放的描写上,却忽视了季羡林在《夹竹桃》每一段的“坚硬”后面,都有相应的体现其默默无闻的“柔软”的一面,而这与被称为“夹竹桃知己”的季羡林一贯的为人处事也是相应合的。可以说,一个“韧”字的理解切入,两个问题的有效设计,就这样统领了全文内容,突破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所在,在凸现作者行文思路的同时,让学生深深体悟到了做人的坚硬和柔是相辅相成,和谐而又统一的。
“打蛇要打七寸”。课堂的提问“贵精而不在多”。提要提在关键处,问要问在要紧点。教学时,抓住课文重点提问,也就抓住了课堂的关键,这样的课堂教学才能挥洒自如,既节省时间,又提高效率,可谓一举两得。
结束语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的巧,愚者问的笨。”提问是历史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能否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识水平以及教材的具体内容,恰到好处地设置问题,合情合理地解决问题,直接影响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课堂提问在每天的教学中都是大量的,可以说是贯穿整个课堂的,要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就必须在课堂教学的提问方式上下功夫,做到有效提问。
什么是有效提问呢?有效的课堂提问,主要是指教师通过在课堂中的提问,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的教学行为。通过有效的课堂提问能给学生创设特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学会发现、探索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答案,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目的,满足社会和个人教育价值追求而有效实现的教学活动。有效的课堂提问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1、有效把握课堂提问的趣味性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起学习兴趣,才能推动他们去探究。当学生寻找到答案以后,就会为获得新知识和能力而激动、振奋,为探索和创造的成功感到愉快。因此,课堂提问必须新颖,具有趣味性。如在《繁华一时的隋朝》一课时,如果你是生活在1000多年隋朝的一位商人,现将一批货物从涿郡运到洛阳,那当时最便捷的运输方式是什么?然后利用多媒体供给学生一定的素材,学生的兴趣随之被调动起来,通过观察,比较,自主发现等探索活动,得出结论:“利用河流运输是当时最便捷的方式”。此时,教师不失时机地提出一个问题:“当时自然界中没有一条从涿郡到洛阳的河流,怎么办?”学生的思维再次活跃起来,提出种种假设,最后引出主题——开凿大运河。这样,既让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又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新知识的欲望。
2、有效把握课堂提问的态度
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的人格魅力,语言的亲和力,心灵的宽度都将直接影响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教师严肃的态度,严厉的语言,都会漠视学生的情感,压抑学生张扬的个性,扼杀学生对历史问题的创新力。故教师的一个期望的眼神,一个赞许的微笑,一个鼓舞的手势,一句关心的话语,也都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和源泉,因此教师应从学生角度出发,设身处地,平等的对待学生,将民主平等的氛围带进课堂,以朋友似的吻与学生交流,这样师生间心灵相通,情感相融,学生就会把愉快的情感和积极的态度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达到有效提问的目的。
3、有效把握课堂提问的难度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课堂提问要根据具体内容,难易程度选择不同的对象。对基础知识内容提问时,要面对全体学生,而对知识难度较高的提问应面对优、良生。课堂提问要有广度、深度、坡度。使各个阶层的学生都有收获,使一般的学生吃饱,特长生或优生吃好。课堂提问难易度要适宜,问题太易,则不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浪费有限的课堂时间;问题太难,则会使学生丧失信心,使学生无法保持持久不息的探索心里,反而使提问失去价值。那么,怎样问才算是适度呢?有位教育家说的好:“要把知识的果实教在让学生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位置。”这个比喻生动准确的告诉我们:课堂提问既不能让学生有望而生畏之感,又不能让学生有不动脑筋就能轻易答出的懈怠。要让学生感到“三分生、七分熟、跳一跳、摘得到”。如我们在学习“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为了锻炼学生比较分析归纳能力,便提问“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有什么异同?”则大部分学生觉得茫然。降低难度设计成这样的提问“如果我们要比较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你觉得可从哪些角度(方面)去进行比较?在这些角度(方面)上它们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学生结合所学内容,跳一跳,就归纳出了异同。所以,适度的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积极的思维,促使学生通过努力取得成果,学生才能感到由衷的喜悦。从而增强学习的信心,保持对历史学习的兴趣。
4、有效把握课堂提问的开放性
有效的提问需要使问题保持一定的开放性,开放性的问题答案具有多样性。这样的提问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问题进行分析,思考,使他们保持对问题的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提出自己的见解。如在进行七年级上《中华文化勃兴(二)》的教学时,教师为了加强对“诸子百家”的思想有个深刻的理解,提问:“你最喜欢哪家的思想?为什么?”让学生各抒己见,充分表达见解。一位女生提出了不喜欢法家韩非的思想。师:“问什么?”生答:“现在是和谐社会,我们提倡以人为本,应该反对韩非严刑酷罚的那种法制。历史上秦国虽然利用法家的思想强大起来,但这不也成为它很快灭亡的祸根吗?”教师及时给予她鼓励性的评价。可见,一个开放性的提问能有效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吸引学生倾情投入,有效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品质。
5、有效把握课堂提问的评价
一、有效提问的原则
有效教学是对话式的、互动式的,在这种教学中,教师可以讲授,但不能总是只有一个声音。而教学是否出现和维持某种对话式的、互动式的状态,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够有效地提问。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且这种回应或回答能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
二、有效提问的方法
要想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热情,有一定的学习方式和技巧。尼普斯坦教授经过长期研究,提出了如下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
善问“十字诀”的办法,这“十字诀”是:假、例、比、替、除、可、想、组、六、类。
假:就是以“假如……”的方式和学生问答学习。
例:即是多举例。
比:比较知识和知识间的异同。
替:让学生多想有什么是可以替代的。
除:用这样的公式启发:“除了……还有什么?”
可:可能会怎么样。
想:让学生想各种各样的情况。
组:把不同的知识组合在一起会如何。
六:就是“六何”检讨策略。即为何、何人、何时、何事、何处、如何。 类:是多和学生类推各种可能。
例如,一位教师在《特殊的平行四边形》一节课中,提问道:假如平行四边形一组边垂直(例如邻边),四边形的形状可能发生什么改变?相等时呢?想一想各种各样的情况。除了边改变,还有什么替代(例如对角线)?会有什么改变?把这些组合条件形成特殊的平行四边形会有什么特征?比较各种特殊四边形的异同点。这位老师利用“善问”十字诀,以有效的提问发散学生的思维空间,摆脱了单一的对话式问答。
三、有效提问并学会倾听
有效提问需要使问题保持一定的开放性。当教师的提问缺乏基本的开放性时,教师的提问不仅不能给教学带来生机,反而对课堂教学带来满堂问的干扰。满堂问与满堂灌相比,虽然形式上学生参与到了教学中,但本质上是一致的,都不承认学生是可以自主学习的人,没有从根本上变革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教学模式。如果用过于琐碎的无意义的问题牵着学生鼻子走,用只有惟一答案的问题领着学生朝同一方向迈进,学生就没有了自己,没有了自己的方向。这种满堂问、串讲串问的教学,淹没了教学重点,挤占了学生读书、思考、练习的时间,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满堂问带来的另一个问题是教师并没有领会学生,没有领会只因为没有倾听。很少人会想到:真正有效的提问,原来只是倾听。学生一旦主动学习,教师的责任就由讲授、提问转换为倾听。善于倾听的教师总是能够将学生的声音转化为有效教学资源。倾听是一种对话,好的对话者总善于倾听。这需要教师在提问之后,给学生留出足够的等待的时间,为学生的回答提供及时的反馈。关键的策略是,要让学生感觉教师在等待和倾听。
四、做一名有效教师
1.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人类文化传播方式的改变,尤其是书本和网络资源的出现,使学习者由原来的“听讲学习”转向“阅读学习”和“发现学习”成为可能。但这种转向的程度是有限的,教师仍然在充当“供给者”、“提供者”的角色,学生仍然只是“接受者”、“承受者”的角色。只有当教师由原来的“供给者”转向“激励者”,学生才有可能真正地亲自去发现学习,成为“发现者”和“建构者”。
2.提问方式的转变。教师满堂灌不对,满堂问也不好。提问不等于启发教育,不具有思考性和启发性的提问并不能达到启发学生、调动思维积极性的目的。有些教师一堂课要提70―80个问题,这样学生怎能有时间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也要选择重点加以讲解或引导学生探究,而不能一味按学生的提问组织教学。
【关键词】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提问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学习兴趣,且这种注意或学习兴趣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学生们“带着问题学习”,“边学边思”,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判断、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从而使化学课堂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有效提问是一个很微妙的教学技巧。一个恰到好处的问题,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积极性,它能够使学生全神贯注进行思考、进入良好的思维情景中。反之,一个不严谨、不科学的问题,则使学生茫然、无所适从,打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积极性,它能够使学生精力分散、进入无绪的遐想中。因此,教师的提问,必须是有严密的科学性、逻辑性,即教师要善于提问。一方面所提出的问题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对学生的知识、技能有提高的,并且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另一方面问题提出后还要善于引导学生去讨论、思考、探究,给予学生充足的讨论、思考、探究时间,鼓励学生积极回答,即使学生回答错误,也不能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总之,不要使课堂成为教师包办,自问自答式的教学。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下在教学中是如何进行有效提问的。
在讲二氧化碳的性质时,首先演示向放有一高一低两支蜡烛的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的实验和向一个集满二氧化碳气体的软塑料瓶中加三分之一水并振荡的实验,学生被现象深深吸引,这时及时提出问题:为什么低的蜡烛先熄灭,而高蜡烛后熄灭?这说明二氧化碳具有哪些性质?学生会立即围绕问题积极的思维,通过对现象的分析不难得出:二氧化碳具有密度比空气大的物理性质和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的化学性质的结论。对学生的回答表示赞赏和肯定之后,紧接着提出:充满二氧化碳的软塑料加水振荡后为什么变瘪呢?学生的思维会更活跃,纷纷举手强答,请一位同学回答,并要求其他同学判断回答是否正确,全体同学的思维就会集中在此问题上,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对问题的答案进行交流,充分体现了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然后继续提问:通过上面的讨论二氧化碳有哪些物理性质?学生会轻松的总结出二氧化碳通常情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的物理性质。这样改变了以往教学中老师讲,学生被动学习的模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自主探究的情况下获取知识。当学生沉浸在自我获取知识的喜悦中时,继续提问:二氧化碳可溶于水,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吗?为说明这个问题我们来做一组探究实验。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入到新的问题情景中来,充分调动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当学生看到四朵紫色石蕊染成的小花,第一朵喷醋酸后变红,第二朵喷水不变色,第三朵放入二氧化碳气体中也不变色,第四朵喷水后放入二氧化碳气体变红,而把变红的小花取出加热后又变紫。学生会对实验产生极大的兴趣,在兴趣的驱使下,学生的好奇心受到最大限度的调动,探究意识增强,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使教学的有效性得到充分的体现。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提高,通过小组讨论与交流,最终得到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而碳酸不稳定常温或受热易分解的化学性质。接着提问如何检验二氧化碳,学生会立即在脑海中搜索已有的知识,明确利用澄清的石灰水,看澄清的石灰水是否变浑浊的方法来检验,从而得出二氧化碳能与石灰水发生反应的结论。就在这样层次推进,步步深入的提问中,以问题引导学生有步骤有层次地自主学习,并进行不断思考。
再如讲质量守恒定律时,首先通过复习提问使学生明确: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时,生成了新的物质,也就是发生了质的改变。紧接着提出问题:物质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是否改变呢?学生的思维会集中在这个问题上并大胆的提出假设,增大、减少或不变。这时告诉学生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探究来回答这个问题。那么学生就会带着问题认真仔细地观察和分析实验,从而获得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接着又提出问题,一切化学反应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为什么?学生又会对这个问题展开激烈的讨论,自主探究守恒的原因,而此时会有一部分学生对这个问题感到困惑。这时我会问学生:化学变化的实质是什么?在学生积极思考的同时,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利用多媒体播放水通电分解这个反应的微观动画,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原子重新组合的过程,从中总结出化学反应遵守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是因为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不变。然后问学生质量守恒定律有哪些应用呢?在学生对此有着极大好奇心的前提下,我通过举例子向学生讲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使学生顿感豁然开朗。这样的一节课使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在问题的引导下不断的思考与探索,而我们知道在学习的过程有思则明,有明则通,有通则能应万变,我想这样教学才应该是有效的。
关键词:课堂环境;反馈作答;有效提问;候答时间;和谐教育
在新课程标准下,提问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发挥有效提问的作用,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一、创设和谐的课堂环境
提问是一种师生互动的方式,需要和谐的课堂环境作为基
础,特别是对于物理教学来说,物理问题要求思维性比较强,能够让学生产生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这种心理是积极的心理,能够让学生的思维状态处于积极兴奋的状态,而没有积极的引导,甚至将提问作为一种惩罚学生的方式,只会让学生产生不安的心理状态,这对提问的有效性是非常不利的。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要创设和谐的课堂环境,为学生营造心理安全的课堂环境,促进学生积极面对提出的问题,主动思考提出的问题。具体说来,教师要以一种和谐对话的方式进行提问,教师提问的语气要亲切,传递的肢体语言要得体,传递的情感信息要充满信任、尊重、关注与鼓励,提出的问题要有趣味性,创设的提问环境是平等、轻松、民主的。例如,在学习“光的折射”的时候,教师可以用一个在里面粘有番茄的卡通碗放在视屏展示台的合理位置,让学生正好看不见番茄,这时让学生思考什么时候才能看见番茄呢,当水加入之后就出现了番茄,这就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了。这种方式既不死板,又为学生创设了和谐的课堂环境,因此,提问效果会比较好。
二、积极反馈学生的作答
针对学生的提问作答,教师要及时反馈,促进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地改进。针对回答得比较合理的学生,教师应该毫不吝啬地赞美与鼓励学生、尊重学生,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例如,教师可以用“这个图画得太规范了”“对于这个体来说,这种解题过程是比较完整的”等可以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进而发挥自己的特长。针对回答问题不太完善的学生,教师要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时间,促进他们相互交流,并给予相应的引导与指导,鼓励学生不断改进。例如,教师可以运用“你回答有合理的地方,但是还可以从……方面完善一下”“你可以说明一下理由吗”“回答还不太全面,同桌可以补充一下吗”等
等,可以帮助学生思考,激活课堂氛围。此外,教师还可以用其他方式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引导,如:运用滑轮、滑动变阻器、温度计、弹簧测力计等实验器材引导学生产生思维活动,这种直观的实物引导,不需要过多的语言引导,可以达到良好的提问效果。
三、提问之后要留有候答时间
初中物理教师在提问的时候,除了要对问题进行精心设计之外,还应该保证在提问之后为学生留有一定的候答时间,否则,没有时间进行思考、组织语言、相互讨论、自我总结,是很难达到良好的提问效果的。在当前的初中物理教学中,有些教师在课堂提问的时候显得等不及,没有为学生留有充足的候答时间,往往导致沉默的课堂出现,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但是,关于要留有多少候答时间,是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例如:针对“什么叫机械效率”这种概念性的问题,教师可以给学生留有1~2秒钟的时间就可以了,不需要引进讨论,而针对“如果没有摩擦会怎么样”这种综合性、应用性、评价性的问题,教师就应该留给学生3~10秒钟的候答时间,让学生进行讨论、互动、思考、探究等。总之,针对提问之后的候答时间,教师要做好安排,促进提问最佳效果的出现。
参考文献:
1.有效提问的涵义
关于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的涵义,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有效提问是引发学生心理活动,促进思维能力发展的一种方法和手段,是成功教学的基础;有效提问是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一种相互交流与互动!传递与反馈的桥梁与导航,它将教师的意图传达给学生,又将学生的学习反馈给教师;有效提问即为理解而提问,让学生开动脑筋。
所以在新课程理念下,物理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应该有新的内涵。本文中的有效提问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提出的问题能引发学生的心理活动,促进学生物理思维能力发展,实现教学目标,并通过师生互动动态生成新的问题的一种教学活动方式。
2.学生学习高中物理的思维障碍分析
学生在学习物理时的思维障碍是怎样产生的呢?研究者归纳为:其一,学习物理受自身的心理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制约;其二,学习物理还受学习内容的概括性!抽象性的制约。由于高中物理知识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抽象性,学生在学习时若不能真正把握知识的内涵!联系及其区别,则在运用物理知识进行物理思维时往往会产生一些思维障碍,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如学生结果可能正确,也可能错误。因此,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均要创设良好的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的教学活动氛围,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采用民主型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猜测。中学生的知识和经验有较大的局限性,直觉思维能力正处于萌发阶段,有的猜想或假说是很幼稚的,甚至是错误的,我们要满腔热情地加以爱护!引导;否则会扑灭非常可贵的直觉顿悟的火花,挫伤学生求知的欲望,抑制直觉思维能力的发展。
作为思维的一种形式,直觉思维还孕育着创造思维的萌芽,它是创造性人才必备的思维品质。中学生在物理学习中充分认识直觉思维的作用,结合教材内容,有意识地加强直觉思维能力的训练,不仅能进一步完善知识结构!开阔思路,而且能充分释放创造精神,提升学习能力。
3.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策略
新课程提倡课程的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所谓问题生活化策略是将问题置于现实的生活情境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鲜活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
在学生的生活中,每时每刻都在与自然界!社会发生联系,许多问题的背后都隐藏着使学生心存疑惑!充满好奇的物理问题。如在关于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课中,常常遇到如下的典型习题:有一辆汽车原来做匀速直线运动,突然遇到紧急情况刹车,已知汽车质量m,汽车刹车过程的制动力恒为f,设驾驶员的反应时间为t0,问从驾驶员发现情况到完全停车,共经过多少距离?若将这一习题改成:某一特殊路段的速度规定不能超过40km/h,有一辆卡车遇紧急情况刹车,车轮抱死滑过一段距离后停止。交警测得刹车过程中在路面擦过的痕迹长度是14m,从厂家的技术手册中查得该车轮胎与地面的动摩擦因数是0.7。假如你是一位交警,请你来陈述该卡车是否超速行驶。
很显然,后一种提问比前一种提问有效,它将问题置于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觉得物理就在自己的身边,体会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的兴趣,学习时易于理解和接受。
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地提出问题!思索问题。以“问”引“问”策略,就是要发挥有效提问的这种功效作用。我觉得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效提问的最高价值性应该就在于此。这里的以“问”引“问”策略中的第一个/问0是指教师提出问题,第二个“问”是指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即以“问”引“问”指的是教师提出问题能引导或指引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接着让学生进入探究阶段,学生探究完毕后收集记录表,挑选几张有代表性的记录表,进行总结分析得出感应电流产生的原因。我们在听课的过程中发现这样的现象,所有的学生都积极地参与了探究过程,但许多学生因为不会对探究的结果进行分析与下结论,有一部分学生为了应付老师,把教材上的答案填写在在记录表中,并不是自己探究的结果。也有一部分学生由于时间不够来不及研究,所以没有完成记录表。这种教学生成是我们不愿看到的。
不难看出,教师A把课本上的课堂演示实验改成随堂探究实验,在课堂上重视利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进行物理教学,注重结论的获得与描述,这是一大亮点,但却没有提出合适的问题来引导学生参与具体探究,忽视了诱发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的重要性,从而导致了学生在实验中就会缺乏问题意识,探究的效果不理想。
一、课堂提问中存在的误区
在平时教学中,不切实际的提问往往会影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思维的发展,影响教学的质量。在课堂提问中常见的误区有以下几种:
(1)教师提出的问题过难。课堂提问时教师设计的问题虽然要有一定难度,但有的教师提问超出学生知识范围,大而空;甚至未开讲,就把需要深化的内容提出问题。这样的问题学生无所适从,只能面面相觑,目瞪口呆,抑制了学生的思维热情和信心。
俗话说“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教师的提问随意拔高,违背了学生的学习规律,导致学生思维断层,“跳来跳去够不着”,这样提问毫无效果可言。
(2)教师提问的语言不够准确。我们知道,课堂提问离不开语言,而语言的准确是至关重要的。所谓准确的语言,就是提问的语言应该滴水不漏,不能有空子,不能含混不清,不能模棱两可,更不能出现错误。同时语言要简练,不能啰嗦,不能重复,要做到言简意赅。然而在我们的课堂提问中常常会出现一些令人不满意的提问,需要我们引起注意。
(3)教师课堂提问内容过于简单化。学生的学习水平参差不齐,必然存在着好、中、差,如果教师在课堂提问时统统都让好学生回答,而忽略后进生,就会造成两极分化。而且许多教师经常提出类似“是不是?”、“对不对?”等问题。这类问题学生很容易找到答案,也难于使教师从学生回答中找到学生错误症结所在。
(4)教师提问密度过大 缺乏科学性。提问虽然是课堂教学最常用的交流方式,但是提问并非越多越好,“满堂灌”和“满堂问”是同样不可取的。如果提问过多过密,学生忙于应付教师的提问,精神过度紧张,容易造成学生的疲劳和不耐烦,不利于学生深入思考。有些老师一节课总是”马不停蹄”地提问,把每一个要教学的内容,分得很细很细。这样不利于学生思考,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课堂提问要适度,既不要太多,也不要太少,使提问发挥最好的效果。
以上所列举的种种误区,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情绪、学习质量,而且也使有效教学难以获得可靠保障。所以,我们应反思如何保证课堂提问的有效性问题。
二、课堂提问中实施的有效措施
1.创设良好的提问情境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 初中生的封闭心理逐渐加强。教师应从初一开始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教学中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 课堂提问时应做到师生之间相互尊重、彼此沟通, 要积极与学生共同讨论, 创设和谐民主氛围。由于初中生具有一定的表现欲, 喜欢得到别人的尊重和认可, 教师应依此在课堂中给予答题学生鼓励性评价, 使提问的气氛和谐愉快。和谐的课堂氛围, 不仅保护了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 也为教师提问创设了良好的情境。“数学是思维的体操”,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 数学教学就是在不断提出和解决问题中向前发展的。在教学中, 教师首先要想方设法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而巧设问题情境, 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 启动学生的思维, 从而使学生主动进行思考。
2.优化提问的情感氛围 激发思维兴趣
作为课堂气氛创设和保持的主导者,教师应努力创造良好的情感氛围,才能赋予学生愉快积极的情绪,使学生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积极思维。首先,良好的提问心境,应该是教师愉快教学,自觉确立学生主体意识和“问”为“学”服务的提问观。让学生享受到自主探究、思考和发现的乐趣。其次,学生是一个个有着丰富而细腻的思想的人,每一堂课中他们都会产生一些想法或疑惑。由于学生自制力较弱,这些想法或疑惑一经产生,便急欲一吐为快,否则即会形成一个个思维干扰。对于学生的质疑,要在态度上给予鼓励,方法上加以指导,让学生在教师亲切、赞赏的言行中产生强烈的思维意向,积极进行思维活动。再者,设疑、解疑的目的是要使学生实现智力和知识中的“现有水平”向“未来的发展水平”的迁移,因此,问题总有一点难度,这就造成部分学生的畏难情绪。激发这部分学生的积极思维,首先要消除他们的畏难情绪。
3.优化提问的思维氛围 促进积极思维
提问要与学生的智力和知识水平相适应。过易的问题学生不感兴趣,反之会使学生感觉高不可攀,丧失信心。现代教学论研究认为:提问最好具有一定的思考性和挑战性,将学生思维推向“心求通而不能,口欲言而不达”的境界,在学生大脑中形成一个个兴奋中心,促使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相关旧知来积极探究。但是,问题的难易程度要科学适度。课堂提问要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掌握程度,合理地把握问题的难易程度。
4. 把握提问的时机, 启发学生思维
初中数学教学中, 教师在重视课堂提问的同时, 还要注意把握提问的时机, 这是提高教学成效的关键。教师要根据教学实施情况适时提问,俗话说,“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教师在组织教学时, 要善于根据教材内容, 或课前设疑, 引人入胜;或课中置疑, 波澜跌宕;或课后留疑, 回味无穷,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探索状态。此外,学生学习新知识需要旧知识的支撑, 在新旧知识的联系处提出问题, 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起知识间的联系, 更全面地理解新知识。还有, 要善于提问于学生思维的“盲区”,不能脱离了客观存在。所以,教师要精心设置问题并在恰当的时候提出来, 才能提高提问的有效性。
5.掌握提问的控制技巧, 提高提问效果
提问的效益即提问的有效性,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进入我国研究者的视界,并日益为大家所关注。”提问是否有效,前人从提问的目的、提问的意义等方面进行研究,总结出有效提问的原则与要素。
一、面向全体学生,设计问题
提问需要面向全体学生,问题的设计就应该做到层次分明,兼顾难度系数低与高的问题。毕竟一个班的学生有学习能力强弱之分,提问本身是一个师生互动的环节,问题层次分明,就能给更多学生参与课堂的机会。
例如,在教学《细胞的生活》的时候,在课前就留下了这几个问题:小羊多利是哪一只羊生的,它和这只羊长得像吗,那它像谁呢,为什么?这一连串问题除了最后的那一句“为什么”需要学生自己阅读书中的文字和图,理解后加以总结才能很有条理的回答出来,而对于前面的几个问题,学生的回答难度并不大,只要浏览过一遍书,就可以用简简单单的几个字回答出来。
二、注意问题描述,设计提问场景
相同含义的一句话,用不同的表达方式表达出来,收到的效果也会不一样。同一个问题,教师不加任何感彩的提出与设置一个场景后再提出,收到的学生反馈也是不一样的,这也是为什么对同一问题,学生面对不同教师的提问其回答态度也不尽相同。由此可见,学生们的回答意愿与教师的提问方式有关。所以,设置好问题的难易程度后,也有必要在问题表达上花功夫。现在的教学提倡以学生学为主、教师教为辅的教学模式,倡导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学生是课堂的主角,教师作为配角起到引导学生学习的作用,不再是教师站在讲台上,将知识以满堂灌的方式授予学生的教学模式。如何让教学模式发生变化,这和课堂上教师的提问密不可分。
以《鸟》这节课为例,“设想有一天,你登上了一座美丽的山峰,在山峰上你俯瞰这片森林,这个城市的全貌,可以拥抱天空,可以大声呼唤,时不时有凉爽的微风轻轻吹来,使你觉得飘飘然,这时候你会想……”“想飞。”以这样的场景引导学生们答出“飞”这个字。接着又问“我们为什么不会飞呢?”“因为没有翅膀”,一个班里总会有学生这样回答道。就这样,教师可以在不知不觉中一步一步将学生引入到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里面。看似很简单的提问,仅仅是设计了一个场景,再提出问题,学生们听到和接受起来的效果却有很大的不同。相反,教师的开场若直白地问:“为什么鸟可以飞,我们人类却飞不起来呢?”学生当然也能答得出“鸟有翅膀”。
这样提问的弊端在于学生能显然感觉到是在上课,学生融入不到课堂,教师问一点,学生就回答一点,学习就会变得被动,教师又是主角,教师在传授知识的想法,这起不到引导的作用,仅仅是灌输知识。但如果以场景的方式提问,学生的大脑里就会浮现这个场景,不知不觉中在学生与教师的一问一答之间就完成了教学,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会让学生有学习的压力,因为教师和学生的沟通由从前枯燥的提问上升到了互动的交流,课堂气氛也变得和谐、活跃。不得不强调,问题需要场景的烘托,场景的表述离不开语言的生动,这要求教师在表达的时候声音要抑扬顿挫,带有感彩,这是做到有效提问的第二步。
三、给足学生思考时间,点名作答
要避免齐答这种混乱的场面,提出问题后,要留下适当的时间让学生进行思考,再以点名回答的方式请学生起来作答。一个好问题是要让班里75%的学生都能回答出来的,因而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要把握恰当。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若是太长,则会让一些早就思考出问题答案的学生无所事事,既浪费了课堂上宝贵的时间,又可能会让他们思维变得松懈,很难再让他们集中注意力上课;可如果教师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太短,学生就会来不及思考,或许只有少数反应快的学生完成了思考,其余大部分学生都来不及反应,此时教师若给出了问题的答案,就无形地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权(下转 183页)(上接 151页)利。这样的时间难以把握,不论是出于什么原因进行提问,回忆知识点也好,拓展思维也罢,都要重视留给学生多少时间思考这一问题。
四、重视对学生答案的评价,激励学生主动学习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主动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认真听取学生的答案后,反思学生为什么会这样做答,若学生的理解有偏差,那么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教师又应该如何引导,切记不要直接告诉学生问题的正确答案,这不是在引导学生学习知识,而是在给学生灌输知识,即使今后回答正确了,但在学生的大脑里也并没有理解为什么,只不过生硬地记住了答案。因而一个有效的提问需要教师依据学生的反馈,并做适当的引导,使课堂上的提问锦上添花。
关键词:提问;数学;有效应用
一、注重课堂提问的导向性
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用课堂提问,可以实现教师与学生的信息交流,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让学生理解问题的针对性,从而活跃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具有浓厚的兴趣,以便提高小学生对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如果教师在课堂提问过程中没有明确的导向性,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向就会很分散,由于对问题不理解,加之小学生的思考能力不强,学生通常会忽略重要的知识点,而这也会影响课堂的教学效率,不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如,教师在教授除法的相关知识时,对于20÷4这个除法算式,教师进行提问“20是个什么数?4是什么数?”遇到这样模糊的问题,学生会想到很多答案,如合数、偶数、大于10的偶数、小于10的偶数等,如果只单纯地考虑这个问题,这样答案都没有错误,然而这些答案却不是老师需要强调的,这种课堂氛围下,教师和学生都会产生烦躁的情绪,学生因为不能回答出正确答案而烦躁,教师也会因为学生不能回答出正确答案而苦恼。如果教师在开始设计问题时就提问“20是除数还是被除数?”这种情况下,学生就会顺着教师的思路进行思考,而教师在得到学生正确的答案后,再进一步进行提问,以便加深学生对此知识点的认识程度。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注重问题的导向性,为学生的思维方向进行引导,从而开辟学生学习的捷径。
二、适当应用探询式的提问方式
由于小学生的思维比较单一,知识结构比较简单,因此小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比较简单,一般只是停留在问题的表面,无法对问题进行全面的考虑,有时虽然能够得到问题的正确答案,但却不能对正确答案的由来进行正确的解释,这也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经常会遇到的问题。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通过应用探询式的提问来进行改善,即在学生正确回答出教师提问的问题后,教师再接着问几个相关知识点的问题,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新的信息,将答案进行扩展,并能够重新对问题的方向进行引导,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提问需要考虑学生兴趣
小学生的思维比较开阔,对新奇的事物有极大的兴趣,利用小学生这一特点,教师在设计提问的问题时,要以完成教学任务为目标,将问题以新颖的方式进行提问,以此来引起学生的注意,引起学生的兴趣,并促使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这一过程的实现,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也可以用生活中的事物、例子来进行教学,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欲望。如,利用多媒体中的小游戏来进行算式的学习,同时教师对游戏中涉及的数学知识进行提问,在学生获得新知识的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认识,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在学生学习加减法计算时,教师也可以利用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来模拟数学的应用场景,以此来加深学生对数学具体应用的了解。
四、提问的问题要难易适中
有效的课堂提问过程是教师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学生有合适的时间来进行思考。这种情况不仅可以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对学生学习也是有益的。而这里提到的有价值的问题,是指在教学内容的范围内,提出的问题难易适中,有利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问题如果太过简单,学生不需要思考就能够得出正确答案,达不到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如果问题太难,就会使学生失去学习数学的信心,降低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在提问问题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对位于最近发展区的问题进行提问,可以促使学生在大脑中形成兴奋中心,调动学生的思维来进行思考。
五、有效地处理提问结果
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要慎重地对待学生的回答,以多样的方式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并及时对学生的误区进行纠正。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主要以表扬为主,给学生鼓励,即使回答的不正确,教师也要去发现其中积极的方面进行鼓励与肯定,给学生以信心。教师要以多样的方式进行提问,选择回答问题的学生要随机,让每个学生都有站起来回答问题的机会,并给予学生鼓励,要给学困生更多的关注和肯定,让学生消除心理上的障碍,从而更好地进行学习。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要保持公平的态度,对学生要热情,同时也需要给予学生发表不同意见的机会,从而营造出更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课堂提问是一项可以演示、可以评价的数学教学技能,受到了教师的普遍重视。通过课堂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实现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信息的交流。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完成教学内容的主要方式,教师要勤思考、多努力,设计出适合学生思维方式的有效问题,使学生有更好的平台去发挥自身的创造性思维。
参考文献:
[1]陈星学.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J].课堂经纬,2009,2(1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