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村家校合作问题与对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从问卷结果来看农村中学生家庭基本情况及其启示:
一是父母文化程度低。问卷显示,问卷涉及的我校学生的父亲、母亲的文化程度高中以上学历者分别为18.6%和14.3%。其他均为初中及以下学历。这一文化程度决定了农村家校合作尤要以学校为主导的模式。叶圣陶曾说,农村学校是农村的文化的灵魂。这句话从侧面说明了农村家校合作要以学校为主导。所以,学校领导、班主任和科任教师都不能坐等家长主动来校联系,而要通过多种方式主动“出击”,由“校方主动”带动双向互动。
二是家庭经济较差。问卷中“家庭月收入1500元”以上者仅占15.7%。低收入的家庭经济必然影响家长与学校联系的心态。力保自给自足,个性比较保守。且不像城区有较丰富的网络资源。家校合作的“网络渠道”受到大大限制。再者,农民外出务工数量大,时间长,家庭教育有极大的随意性,甚至对孩子放任自流,家校合作困难大。这一现状再次说明了农村家校合作要以学校为主导这一观点。如果学校对此缺乏足够的认识,不采取积极的行动,家校合作就只能停留在自发涣散的状态。
三是对孩子的期望值两极分化。问卷显示,希望孩子读到大学以上学历的占82.8%,但对孩子“能读到什么程度就读到什么程度”的也要占12.1%。期望值高,学业较好的农村学生,千方百计进城,千方百计读当地重点校、示范校或“一中”,留在农村就学的,相对来说学业较差,家长期望值较低。在一个地区,当占12.1%的家长认为“能读到什么程度就读到什么程度”的学生都集中在农村学校,这绝对不是一个小数字。而这些学生的成长却需要更多的家校合作,需要更多的教育引导。在中国,人口基数大,在任何一个农村地区,“12.1%”的学生都不是一个小数字。而且,有教无类,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是教育的起点,也是实现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的基点和归宿。
分析问卷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在农村,开展家校合作是相当艰巨的,但家校合作的必要性和效果却又是毋庸置疑的。在问卷中,85%以上的学生选择了“希望家长与教师沟通”,而家长和教师沟通以后,学生在“学习、道德、同学关系、身体、生活”等诸多方面都发生了积极变化,对与此相关问题学生选择“没有变化”的仅占5%。就“你的教育责任由谁承担”这一问题,学生选择“完全由学校承担”的仅占9.3%,而选择“均等承担”者占41.4%。这说明即使认知水平还很有限的中学生,对其成长的思考也是合情合理的家校合作,而不是由学校或家庭单方面承担责任。
那么,家校合作的有效方式和途径究竟有哪些呢?家长会、打电话、家长通知书、家访、家委会、让学生带便条、家长接待日,等等,的确都是有效的方式和途径。但是,这些方式和途径在农村与在城市又有哪些不同?在农村,家校合作又有那些特殊性?怎么解决呢?笔者认为,以下三点尤其值得重视。
一是时机的选择。在什么情况下、什么时间进行家校联系呢?显然,时间或时机是家校合作的要素之一。农村比城市更具季节性,二十四节气在农村更加显著,也更加重要。农村有相对的农忙农闲时间,也有相对集中的外出务工和务工返乡季节。制定家校合作的方案,包括家校合作的预案,都不得不考虑农村的特殊性。比如,家长和教师更多是在“学生成绩下降”、“学生思想行为异常”情况下联系对方,但这种看似正常的设想在农村有时很难落实。相反,为什么不是更多地在“学生成绩进步”、“学生思想行为表现优秀”时相互联系呢?所以,在农村,不论家校哪一方,更应该注重选择有效的时机和时间,使取得联系得以坐实,使相互联系常态化;而不必拘泥于家长会等时间相对比较固定的联系沟通方式。
二是主导性的落实。在家校合作这一工作中,学校具有主导责任。制度、方案的拟定,当然要学校主动完成。即使具体的联系方式,也应学校主动。以双向联系为例,在农忙时期,教师能否到田间地头去,在与农民聊天气、聊家常、聊种植养殖的过程中进行“家校合作”呢?地方政府推动的“联村联户”方式,完全可以借鉴来做家校合作的一种模式。领导包片、教师联村联户,让教师选择时机到田间地头去,甚至带着学生到田间地头去,难道不是一种很好的家校合作模式吗?反过来,在农闲时间,召开家长会,开展家长接待日,把家校合作的主阵地又从田间地头转移到学校,家长自然会更加支持学校工作。
那么,如何有效地开展农村学校的教研活动呢?本人觉得首先要发现现状存在的问题,然后再根据问题针对性提出解决的方案。具体思考如下:
问题一:农村学校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热情不高。
相当一部分教师特别是中老年教师存在着观念落后,教法陈旧,不能完全适应新课程的教学。许多教师感到工作压力大,缺乏自信心。所以每遇教研活动,总是想办法回避乃至躲避。
解决的对策:
1.创设良好的教研氛围,消除教研畏惧心理。要让全体教师都懂得参加教研活动是提升教师专业素养,让教师走上科学的、高效的而又极富个性的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开展教研活动中,要以校为本,关注教师自身的需要,针对课堂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组织教师进行讨论,让教师实话实说,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每一次的教研活动都要让教师有所收获。
2.要充分利用本校资源,发挥教师集体的智慧,提高教研活动的质量和效益。要实现资源共享,加强教师与教师、学校与学校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并形成长期有效的机制,安排师徒结对,相互影响,让教师从中感受到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以达到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3.立规建章,让教研活动有章可循。为了保证教研活动的有序开展,学校应该制定校本教研制度,建立激励机制,加强考核管理,做到有检查有落实,使教研活动规范化、制度化。要把教研活动的每一条内容都予以量化,并与考核挂钩,从制度上保证并激励教师参加校本教研活动,提高活动质量。各教研组活动的过程要纳入评价考核指标当中,让教师尝到教研的甜头,看到自身专业素养提升的前景,看到作为教师的人生理想,看到自身价值的实现。
问题二:教师的业务能力和业务水平有待提高 教师要完成教书育人的重任,除了遵循教育素质教育教学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处,还必须勤奋学习,勇于探索,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而农村学校的教师责任心重,但疏于平时的学习提高。
解决对策
因此,教研组应把教师业务学习列入活动计划,认真指导教师业务学习,定期组织教师集体学习,并做好记录,相互交流,相互切磋,写出心得体会。学习内容可从以下几点考虑:1、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法律法规,如《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教育法》、《教师法》等。2、教育科学理论,学科专业知识,如《教育学》、《心理学》、《语言学》、《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等。3、教育时事信息,教育报刊杂志,如教育新闻,教育时事,教学经验介绍,教育教学论文,特别是关于教学改革如实施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新思想、新做法。另外,教研组还应把教师基本功培训、普通话培训、计算机培训以及继续教育的课程作为业务学习的重要内容常抓不懈,以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
问题三.集体研课的氛围不浓。
农村学校的教师习惯于搞单干,各自为阵,为应付检查,他们把抄教案当作备课,而不是认真深入地去研读教材,去研究学生,课前准备不充分,教学效果不佳。
解决对策:
1.学校要加强对教学工作的全程管理,将教材解读当做头等大事来抓,对教师的备课要做严格要求,做到每周小检查,每月大检查,并把检查情况及时反馈,切实提高教师的备课质量。
2.各学科教研组要坚持每周一次集体备课,集体备课要做到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计划、定主讲人;要发挥集体智慧,让教师畅所欲言,多出点子;要做好集体备课的活动记录。
中国动漫产业发展模式初探 傅兆敏
共同推进德州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 丛瑞雪
新疆导游管理问题的探讨 王芳,李晓东
发展低碳经济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 刘国柱,李忠涛,徐冉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职业技术教育的新思考 万佳
技术溢出、社会福利与最优产权保护 李国英
国内关于企业社会责任与消费者关系研究综述 张静,韩雷
建立在价值链基础上的房地产全程营销分析 沈巍
论对标理论在国资国企改革实践中的运用 张正博
我国民营企业员工培训现状及对策 吴超
浅谈企业留人之道 付振河
道家"无为"思想在企业管理中的辩证分析 刘帅,王玉莲
酒店知识型员工流失原因探析 杨柳青
陶瓷公司与A市集团企业重组方案探析 李桂兰
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及启示 郑良泽
浅析信用卡套现行为对金融安全的危害及防范措施 刘晓刚,贾懿楠
村镇银行政策的换位思考及其制度创新探索——以河南省村镇银行发展为例 郭东现
强化风险管理理念提高银行全面风险管理水平 周寰宇
对应收账款内部控制分析 何永明
论我国政府审计的独立性 杨海林,张集琼
世界银行贷款第二个内河航运项目绩效审计调查的实证思考 冷海洋
浅析资产减值会计处理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及对策 谈江辉
加强成本管理发挥财务管理核心作用 侯传奎
试论如何降低我国税收征管成本 郭嘉茜
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芦梅
集团财务信息系统用户及功能权限管理方案设计 崔万军
加强经费预算管理应强化四种意识 董凤冰
关于提升银行会计制度执行力的思考 祝彦芬
内部环境在企业内部控制中的重要地位 程平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化的对策思考 胡丽华
发挥创汇农业优质工程的作用促进河南省农产品出口 车愔
我国农村信用社的发展探讨 朱娜
中小企业筹资难问题的探讨 阮瑾
从福利经济学角度看"新医改"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袁博
新准则下对提高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的思考 范立勇,杨照方,江风勋
国企金融衍生产品风险投资研究 刘彩燕
COSO框架下的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 刘霜宏
新会计准则对利润操纵的抑制与机会 陈荣举
企业内部控制的关键在于执行 邵琳
金融危机下的中小企业资金管理问题研究 李扬
企业内部控制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郭光荣
新农村建设中农村NGO的基本内涵诠释 唐桂莲,郭霞
拉动农村消费促进经济增长 翟文
论"新生代农民工"的作用及面临的问题 姜丽萍
农业信息化的系统分层和协同整合——以杭州龙井茶为例 曲亮,陈敏,王蓓
农业犯罪初探 刘安华
发展农村基层民主政治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陈耀雄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对策 周秋琴
重庆市推进农村文化产业发展问题研究 张奇新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现状的分析与对策 周平平,张栋,章悦
从韩国影视旅游的成功谈我国影视旅游的开发 张欣
基于比较优势的湘西旅游业分析 王泳兴
博弈论应用于我国旅游研究的探讨 陈月娜
商务英语教学中引入语块教学的必要性 马敏
论高职建筑类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 杨婉
大学英语大班教学背景下的作业设计 卢丹军
高职商务英语交际毕业设计的研究与实施 施国华
经济院校与跨国公司"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何康民,孙小军
高职学院商务谈判课程改革模式探析 张恩俊
关于《成本会计》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 南顺女
加强高校民兵队伍建设开创国防教育工作新思路 谢俊峰
城镇居民人均收入的地区差距分析 甘伦知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杨明文
消费需求与经济增长相关性分析 王妮娜,廖运凤
略论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及建议 高云峰
加强城市文化建设促进城市化 朱兴,张良华
我国海岛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郭惠丽,陈东景,吴桑云
发展辽宁省满族文化产业的SWOT分析及对策 王晓颖,李冰冰
我国西部信息化环境构建论 王同江
浅谈中小企业创业的企业文化建设 万玲,曾春水
建设工程全过程造价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杨旗,黄怀
现代管理理论的主要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 许艳
企业"以商引商"行为分析和发展研究 戴朝晖
基于心理契约的科研团队成员激励研究 何叶
中外网络营销发展对策比较研究 旷健玲
企业家精神与江苏中小企业成长的研究 杨秋明
加强和谐文化建设不断推进企业和谐发展 蒲伟伟
生产企业物流成本管理优化的对策 董红信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 心理健康 教育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由父母一方,其他监护人或者儿童自己看护的年龄在16岁以下的儿童[1]。农村留守儿童由于长时间不能与父母生活在一起,这就使得农村留守儿童无法享受到父母情感上的关心,导致他们的情感常常处于“情感饥饿”状态。儿童正处在成长发育的关键期,但对于农村留守儿童而言,这种亲情的缺失常常使留守儿童的心理出现问题,从而有碍于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对于这种情况,应及时实施有效的干预,否则,这种情况继续发展下去,极有可能会形成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其形成原因,并探寻出针对性的应对措施,显得相当重要。
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分析
1、亲子依恋关系的缺乏。美国心理学家约翰·鲍威尔(1951)对亲子依恋行为研究指出,一些过早离开父母,没有在早期形成依恋关系的孩子不能很好地与人相处,常感到不安,缺乏对人基本的信任感,怕冒险、怕探索、怕发现超过他们身体之外的世界、乃至自己等。鲍威尔根据此得出结论:心理健康最基本的东西就是婴幼儿应当有一位母亲或一个稳定的母亲之间亲密的、连续的情感关系。早期母婴依恋的形成,有助于儿童自我概念的形成和良好的社会行为的产生。而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来说,大部分都是从小与父母长期分离,有的甚至从小到大一年都难得见到父母几回,更有甚者是由于各种原因被多个亲戚轮换监护,这些情况下要形成良好的亲子依恋关系显然是难度很大的。
2、农村留守儿童父母教育责任和教育意识的缺失。西方有句名言“一个母亲相当于一百个优秀的教师,一个父亲胜过一百个校长。”但是,不少留守儿童的父母却错误地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是老师的事。比如笔者目前所带的一个七年级的班级,总共有学生共57人,留守儿童高达45人,但是这些留守儿童的家长极少主动联系老师,甚至老师主动联系留守儿童的家长时,他们也只关心孩子的成绩,而对于思想和日常行为表现很少关注。这些家长没有认识到自己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他们片面地认为,作为父母他们只要供给孩子吃穿用住就行了,就是要为孩子提供丰富的物质条件,但是他们就没有意识到,精神需求其实与物质需求同样重要。由于不少留守儿童的父母重养轻教,忽视与孩子的思想交流和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导致孩子缺少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易于产生思想认识上的偏离,乃至出现心理健康问题。
3、学校教育和监护不力。据统计,80%以上的农村留守儿童是由爷爷、奶奶或者是外公、外婆监护,由于他们文化程度普遍较低,他们只是解决孩子的温饱问题,根本无力监管孩子的学习和行为。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差、师资力量薄弱等原因,给留守儿童提供特殊的教育受限,加之家庭与学校之间缺少沟通,导致数量较多的留守儿童厌学、逃学、辍学现象。统计数据显示,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及初中教育的就学率都低于正常家庭儿童。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显示,进入初中阶段后,农村留守儿童在校率大幅度下降,14周岁农村留守儿童的在校率仅为88%。这些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和发展正脱离普通儿童的成长和发展的正常轨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教育对策。
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形成原因,笔者认为可以采用以下的教育对策。
1、改善家庭教育环境。要想让孩子健康成长,家长能否构建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是关键。从婴儿期到儿童期、青春期,这是一个孩子的个性、品德、人格形成的最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如果家长能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将对孩子的成长十分有益。留守儿童家长可利用节假日回家探望、电话、书信等方式实施亲情教育。家长要选择最有利于孩子成长与发展的监护人,因为他们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留守孩子。此外,家长还应该经常与学校、老师保持联系,定期主动与老师交流沟通,不但了解子女的学习情况,还要经常关注子女的思想与生活的变化与成长。总而言之,家长要密切关注子女的成长变化,使子女感受到,虽然他们无奈留守在家不能时刻与家长在一起,但是来自家庭的关爱却时刻与他们在一起。
2、增强农村留守儿童父母的教育教育责任感和教育意识。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根本对策,就是要给他们提供心灵的慰藉,即建立稳定的亲子依恋关系,而在这个过程中家长起着关键的作用,而且这个作用其他人是无法完成的。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还是要从留守儿童的父母身上入手。要转变留守儿童的父母的教育观念,让他们知道教育不单单是学校和老师的责任,家长也是教育的责任人,孩子的教育需要学校和家庭互相配合形成合力。要增强农村留守儿童父母的教育教育责任感和教育意识,让他们意识到自己在孩子成长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且必须在防范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上起主要作用。
3、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在寄宿制学校里,应该配备专门的具有专业背景或接受过专业训练的生活指导教师,这样可以让留守儿童受到更多的监管和照顾,也可以较好地疏导他们的心理问题和辅导他们的学习。但是,目前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不管在校舍修建和资金配套等硬件建设上,还是在政策以及师资配备等软件建设上,都不够完善,还不能满足农村留守儿童寄宿的需要。因此,政府和教育部门要把寄宿制学校建设纳入学校基本建设规划中去,使寄宿学校变成农村留守儿童精神家园。
农村留守儿童是一个在城市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特殊的社会现象,其形成有着复杂的社会根源。相应地,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的形成也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其解决需要综合的措施以及长效的机制。因此,家庭、学校、政府及其他各个方面应该共同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并有效协调密切合作,形成合力,从而让农村留守儿童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人才培养;人才机制
据统计,从2008年开始,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数量以每月1万家的速度增长。截止到2011年底,全国经工商注册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有52.17万家,实有入社农户4100万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16.4%。[1]农民专业合作社产业已经从单纯农业生产,拓展到农产品加工、运输、销售领域,呈现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乡村旅游和品牌推广逐渐发展起来,农村经济依靠合作社的带动日益活跃起来。在农村蓬勃发展的背后,人才不足一直是困扰农民合作社发展一大问题。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人才的概念
在《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把人才定义为: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根据其对人才的定义,我们可以把农民专业合作社人才定义为:具有一定的农业相关知识和技术或具有一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能力和运营能力,并愿意为农民专业合作社贡献力量的较高素质劳动者。在现阶段,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多是以一种混合型、多样性的模式而存在,而有两种模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影响较大。一种是:以农民为主体,农民作为合作社的发起人和实际控制人,他们是现代农业的主体、生力军;另一种是:以大企业作为合作社的主体,形成一大批从事农业生产的农业企业,使他们成为农业现代化的主力。本文所讨论的是前一种合作社,即以农民为主体而成立的合作社,由农民掌握合作社的实际控制权。
二、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人才问题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人才缺口大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快速增长激发了对人才的巨大需求,农民专业合作社现有的人才绝大部分来自农村本土,文化技术水平和能力有限。而在我国高等院校中,专门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培养人才的只有2008年在青岛农业大学成立的合作社学院。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人才的引进主要是大中专院校中一些涉农专业的毕业生,并且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自身条件和传统观念的影响,能长期留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工作的人才少之又少。因此,农民专业合作社对专业人才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农民专业合作社人才缺口大。
(二)知识技术水平有限
农民专业合作社多是由农业大户或者是农村能人带头兴办的,农业大户和农村能人的文化和能力决定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实力和发展水平。因此,当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状况,很大程度上依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带头人。
在2010年对福建省91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样本的调查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仅13人,只占总数的14.29%,其余的都为高中或高中以下的学历,合作社管理人员素质差异明显较大。在173家样本合作社中有54%以上认为技术问题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运行的主要困难之一。技术问题之所以位列前三,说到底还是人才的问题。知识技术水平的欠缺极大的限制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2]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年龄结构不合理
农村中,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带头人以中老年居多,青壮年所占份额较少。带头人基本上是在农村生活多年,有一定的农业知识技术和经验的老农民。从对浙江85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有效调查问卷来看,带头人中,40岁以上的占了74%,其中50岁以上的占了25.41%,40岁以下占了总数的26%,其中29岁以下的只有1.76%。[3]带头人老龄化严重,带头人是40岁以下青壮年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严重不足,农民专业合作社青壮年人才短缺,农民专业合作社后备人才欠缺问题堪忧
(四)农民专业合作社缺乏有效的人才培养机制
在对重庆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调查中发现,95.3%的人都认为合作社还需要从外部引进人才,而只有37.8%的合作社请来专业技术人员任职、兼职或担任技术顾问。[4]从以上可以看出,农民专业合作社解决人才的问题多依赖于从外部引进人才,而忽视了对内部人才的培养,解决人才问题,建立完善有效的人才培养机制,是农民专业合作社解决人才的根本途径。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人才问题分析
(一)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
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会导致人才流向不同。经济发展水平高,人才就聚而多;经济发展水平低,人才就分而少。我国东部经济明显优于中西部,城市明显优于农村。因此,人才总体是向东部和城市聚集的。这导致了农村青壮年人才的大量流失,农村出现"空心村"和"空巢老人"的现象越来越普遍。人才的大量外流,导致农民专业合作社人才的匮乏,同时也是农民专业合作社人才结构性问题产生的原因。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自身条件有限
由于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多在农村、地处偏僻、成立时间短、资金有限、经验不足、规范化水平低。这些不利的条件导致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人才吸引、人才培养和人才资金保障上显得实力不足。自身实力的限制是导致农村合作社人才缺乏的根本原因。
(三)我国社会观念的影响
农村经济发展的落后和农民的弱势地位,让涉农职业在传统社会观念中地位较低,人们在对职业进行选择的时候,到涉农单位工作的意愿不大。而大部分涉农职业不仅要求求职者克服社会观念的影响,并且还要能深入农村,扎根农村。这对人才的引进来说显得异常艰难。
(四)政策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人才支持不足
政策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人才支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政策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人才培养支持不足。农业部的《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实施方案》 到2020年才完成,总计能培训143000人左右。而以现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增长速度,到2020年合作社总数将达到150万左右,也就是10个合作社还不能分到1个经过农业部培训的人才,可见人才培养的政策支持力度有待加强。另一方面,政策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引进人才支持不足。目前,国家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社引进人才主要是向合作社培养、输送辅导员。由于辅导员属于政府部门工作人员,并且还存在兼职与专职之分,因此其所发挥的作用有限。另外,虽然国家鼓励大学生和大学生村官参与到合作社建设上来,但是一个有效的、系统的引导机制还没有形成。
四、农民专业合作社人才培养对策探析
(一)利用农民专业合作社自身条件培养人才
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资金条件还不充裕的情况下,为了便于培养人才,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利用内部的能人对社员进行相关知识的传播、观念的灌输。同时,根据农民的特点,在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利用现代网络技术,进行网络课堂培训,让社员不出远门就可以轻松获取更多的生产技术、生产方法、营销方式、组织技巧和管理知识,节约培训成本,实现知识的轻松获得。
(二)建立有效的人才培养机制
近些年,我国在农民专业合作社人才培养方面相继制定实施了一些政策如:2007年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2009年的《关于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建设行动的意见》、2011年《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培训实施方案》和《2012年国家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政策》等。在所有的政策中,《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培训实施方案》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人才培养的作用最大,但光靠一个政策文件想要完成对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人才的培养显得力量不足,因此,应建立一个完整的政策群,形成农民专业合作社有效的人才培养机制。
(三)发挥当地大专院校作用,拓宽培养渠道
一方面,普通高校应整合涉农的有关专业,在成人继续教育方面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人才进行"菜单式"、"订单式"培养,特别是农业类型的院校,应该发挥自己的学科优势,大力培养涉农人才;对地方政府和农民专业合作社选送的人才按照其所从事的工作类型进行对口培养,努力培养出一批具有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管理知识以及现代企业经营理念的高素质人才。另一方面,发挥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短、平、快的优势,培养面向农业生产第一线的实用型、技术型人才。地方高校可以利用传统学科优势,结合地方经济发展需要,采用多体制、多形式、多渠道方式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5]
(四)加强与NGO的合作,加速人才的培养
所谓的NGO就是不以营利为目的的非政府组织,也可以称其为"第三部门",其目的就是帮助弱势群体之一的农民脱离贫困,摆脱弱势地位。按世界银行的分法,NGO分为运作型和倡导型两种,而在运作型当中,又可分为"面向救助"和"面向发展"两类。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初期,农民专业合作要寻求与运作型的NGO合作,借用NGO在管理、资金、人力、技术等上面的优势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培养农民专业合作社人才。NGO对于政府和市场拥有比较优势,其组织中有大量的志愿者,这些志愿者中包括了大量的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的人才。组织志愿者中相关领域的人才,与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合作,帮助合作社培养管理、经营、财务会计和技术型人才,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范化、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五)发挥其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作用
农村有很多农民专业合作社办得很成功,它们有很多好的经验和方法值得借鉴,农民专业合作社之间可以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合作社与合作社之间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成立合作联社,合作联社的成立不仅为了在资金、农资购买、农产品生产和销售上相互联合,还应该利用其资源培养农民专业合作社人才,实现互帮互助,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何祚勋.《2011中国合作经济发展年度报告》出炉[N].农民日报,2012-5-21.
[2]余丽燕,张少锋等.探析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基于福建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调查分析.经济问题探索,2010(9):59-63页.
[3] 张瑶祥.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队伍的现状与思考--以浙江省1026家合作社的调查为例.中国农民合作社,2011(10):43-45页.
[4]翟娟.重庆市农民专业合作社人才队伍建设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0.
关键词:农村小学;功在于生;家庭联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1-322-01
一、引言
教育是科教兴国战略的基础,也是增强我国国力和综合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在目前的教育体系中,基础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始端,而其中的小学教育更是最为基础的一环。随着经济的发展,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我国小学教育的城乡差距问题也愈加显露,如何解决农村小学教育中的问题和困境成为实现社会公平,主要是教育公平的一个最为基础的着力点。
二、农村小学教育的主要现状
尽管近些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小学教育的投入,取得了整体性的提升。但由于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得城乡教育投入和教育资源的分配也相应地不平衡,这一方面体现的尤为突出的便是农村的小学教育。
首先,农村教育经费短缺,教育资源投入不足。一方面是由于城乡教育现状的情况不同,使得农村小学在国家资源配比、社会援助中处于弱势地位。另一方面体制和管理上的不足导致基础教育经费不能具体落实到实处,严重制约了农村小学教育的整体发展,具体表现在校舍和教学设备的落后、图书馆、运动场等的缺失、素质教育(第二课堂教育)难以有效开展等方面。
其次,教师结构不合理,教师队伍良莠不齐。目前农村小学教师中,正规师范院校毕业生所占比重偏低;教师年龄普遍老龄化;青年教师、优秀教师流失严重;缺乏晋升渠道和激励机制。这些问题直接导致农村小学整体教育水平的落后,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农村小学教育发展的新需要。
再次,农村小学生源的减少。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变,进城务工的农民逐渐增多,一部分农民工孩子也转移到城市。一些家庭经济情况较好,父母教育意识较强的农村孩子转入城市就读。再加上农村撤点并校政策的实施,导致这一情况与上面谈到的两点互为因果,恶性循环,也是农村小学教育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
最后,家庭教育的匮乏与缺失。农村家长受自身教育水平、文化素质、思想意识方面的限制,无法在学校教育以外对孩子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监督,形成家庭教育方面的有效支撑。因此,在家庭教育缺失的前提下,学校几乎承担了全部的教育重任,这也导致了学校和教师的不堪重负。
三、针对目前困境的思考和建议
1、合理布局,寻求特色发展
农村小学教育要发展,除了依赖国家和地方政府政策上的扶持和倾斜,加大财政投入以外,积极寻找自身发展出路势在必行。在贯彻国家基础教育方针,遵循教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特点和条件,合理布局,制定战略发展目标。
充分分析内因素,明确自身在当地教育体系中的定位,结合学校所在地区的经济、环境、人文、生源等因素,寻求可以深入发展的切入点,逐步做强,形成竞争优势。
锐意创新,引入社会资源。受教育现状和体系的影响,目前农村小学的发展主要处于“食物链”的末端,是大格局资源下的“挤出”式教育。鉴于此种情况,需要农村小学校长及领导班子成员“风物长宜放眼量”,主动出击引入优质社会资源,形成长效的支援机制,避免被动消极等待,为学校发展提供财力物力保障。在保证教育质量,符合本校发展目标的基础上,可灵活配置资源,大胆创新,不必拘泥于陈规和形式。
2 、加强校际合作、形成教育资源良性互动
农村环境相对封闭,信息流通性较差,因此农村小学在获得各种教学资源、更新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水平和意识方面存在着滞后性。在寻求地方政府政策扶持的基础上,与县城小学建立“友好学校”关系,形成合作机制,促进教育资源的良性互动。如利用农村自然风景和民风民俗,农村小学可建立“实践教育基地”,为县城小学提供实践方面的平台;通过互派教师、双向交流、对口帮扶、挂职任教、走教等多种方式展开合作,有利于农村小学引入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促进自身的不断提升,尽量缩小城乡教育之间的差距。
3、建立切实有效的家庭联系
著名教学家陶行知说过:“学校教育的功效,一部分要靠着学校和家庭的联络。”这一点,恰恰是农村小学教育中所缺乏的。
定期召开家长会是沟通学校、教师和家长的最直接有效的手段,通过家长会加深交流,共同制定学生的教育计划,合理分配责任。
农村小学可以根据学校实际,定期开展家长培训会。在充分尊重家长的基础上,就更新教育观念、如何科学开展家庭教育、学习有效的教育手段和方法、如何有效沟通等方面对家长进行基本的培训,努力强化农村家庭教育这一薄弱环节。
提高参与意识,成立家长委员会。农村小学可以在充分了解学生家庭情况的基础上,选择一些素质较好、积极性较高、责任感强的家长参与到学校的发展建设中来,通过这种方式形成纽带关系,也利于提升学校、家庭、学生三者之间的凝聚力。
四、结论
农村小学教育的困难现实是客观存在的,此种状况的改善是一个勉力攻坚的过程。农村义务教育是我国教育工作亟待解决的重点问题,也是教育改革深入所必须直面的,因此机遇与挑战并存,此方面的研究和实践必定会大有所为,存在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 刘 燕 对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基点与归宿的思考[J]教育导刊,2014(2)。
[2] 李 威 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现状研究报告[J]现代教育科学,2014(2)。
[3] 张 硕 农村小学教育现状及思考[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2(3)。
[4] 胡亦军 梁燎原/农村小学均衡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思考[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10)。
关键词:小学数学 农村 教学 问题 对策
新课标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但是,在欠发展的广大农村地区,我们的数学教学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一、农村小学数学中的问题
1.教案成摆设,随意教学
目前在农村小学却有相当多的老师的教案是在教学辅导书上抄的,不论是新老师或老老师都是应付检查。没有根据本班学生实际情况来备课,甚至有些老师边上边看教辅导书,例题都是在上课间写,让学生干等着,这样讲课内容量少,时间浪费多,影响了课堂效率的提高。有的教师课堂提问因课前没有精心设计、推敲,课堂上临时想到哪里,讲到哪里,问到哪里。
2.小组活动形式单一,缺乏问题意识
在我们的教学实际中,往往会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进行探究,但是往往存在小组合作学习内部各成员之间缺少平等的沟通与交流,使小组合作学习成了学习好的学生表演的舞台,成绩差的学生采取旁观的态度,缺少积极参与的意识,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质疑能力得不到锻炼,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得不到培养。并且,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小组成员没有明确的问题意识。合作学习前没有作预先的准备,想到哪说到哪,多数学生表达完自己的意见就算完事,而对于小组其他成员的意见常常不置可否,因而讨论无法深化。
3.还是以“教教材”为最终目的,忽视过程目标和情感目标
新课程倡导我们要从学生实际情况(包括已有的知识经验、生活体验及实践基础等)出发,围绕教学目标去选择教学内容,整合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层层推进达到学习目的。大多数老师现在还是以教会学生课本知识为主要教学目标,教材上有什么就教什么,课堂常常是教师照本宣科,学生昏昏欲睡,没有生机和活力。更有甚者,下课时间到了,还因书上一道题没讲仍在继续,既影响学生的课间活动,又影响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4.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体现
我们的数学课堂常常出现教师一节课讲到底,或者是老师提出问题而不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老师又自己回答问题的现象;再或者是老师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没有启发性。经常会听到有些教师整节课都只有“对不对”,“是不是”这样毫无意义的问话。这样整体课下来就是教师的一言堂,学生没有自主思考的机会,久而久之,对教师也会产生依赖性,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二、解决以上问题的对策
1.针对上课随意的对策
努力提高教学设计的能力是最好的对策。教学设计是教师遵循教学规律,应用系统的方法,在分析学生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内容,确定恰当的教学起点和终点,将教学过程诸要素有序、优化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搞好教学设计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前提。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包括钻研教材的能力、分析学生的能力、设计教学过程的能力和进行教学评价的能力。训练方法:阅读有关教学设计和教案编写的理论书籍,学习小学数学教学的有关范例,进行有关设计和教案编写的模拟练习,积极参加各种教学设计方面的竞赛活动,学校同伴间相互学习和评价,有条件的教师还可以让名师给予指导。
2.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对策
首先,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由于学生不知道如何合作学习,开始时教师可对合作学习的过程给以规划,给出简约的路线图,让学生熟悉合作学习的方式、方法,继而逐步放手让学生独立进行合作学习。
其次,培养学生学会倾听,学会思考。针对学生之间在合作学习时,有的学生在发表自己的意见,有的同学则好像事不关己,对别人的发言充耳不闻的现象,我要求合作学习的学生,要认真听讲,把自己认为对与错之处记录下来,待发言结束时提出讨论,以致提交到课堂上由全班学生讨论,从而形成百家争鸣,百花争放的局面。
3.在数学课堂中重视过程目标和情感目标的落实
数学课堂不仅仅是要教给学生教材上的数学知识,而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掌握学习数学知识的方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那么如何在数学课堂中达成过程目标和情感目标呢?我觉得应该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营造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敢想、敢说、敢做。其次,尊重学生差异,让学生以自己的方式方法去解决问题。再次,在课堂上充分让学生表达,让学生体验成就感,增强数学兴趣。最后,利用不同的数学知识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例如:用数值大小变化培养学生的价值取向;用图形的拼组教学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动脑的习惯;利用“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学生与人交往的能力。
4.更新教育观念,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
当代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强调人的素质提高,重视学生的主题作用。培养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得意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我们要从素质教育的角度来认识学生的主动参与,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把学生主体培养落实在课堂,是小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也是小学教育教学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方向。而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与发展能力的素质体现的主要阵地。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实施,伴随着课堂质量工程的进行,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在思想上应该有一个重大转变,即要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题作用,是提高学生数学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
参考文献:
[1]雷立华.关于农村小学生数学学习情况的调研报告[J].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2009年05期
[2]徐龙.提高农村小学生课堂兴趣[N].吕梁日报,2010年
一、农村学生家庭教育现状
1.观念陈旧落后
在农村,由于大学生就业制度的改变,“铁饭碗”不复存在,部分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读书无用论”在农村逐步蔓延,学生家长对学生学习状况的关注度下降。
2.留守家庭学生增多
由于经济发展的影响,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外出打工,他们的子女被留在家中,成为农村留守儿童。这些农村留守儿童,大多由他们的爷爷、奶奶进行监护。爷爷、奶奶隔着学生的父母这一代对学生进行教育,绝大多数表现出过分的溺爱。这些学生的家庭生活及家庭教育都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学习成绩较差,自卑心理强、内向、孤僻,不善于与同学交流,留守学生的身心健康存在问题。
3.不断高涨的大学学费使部分农村学生望而却步
近年来,农村的生活水平得到一定的提高,但大学学费的迅速增长还是超过了部分农村家庭的承受能力。据统计,一般农村的人均纯收入约3000元,而一个大学生一年的支出约12000元,一家四口一年的纯收入仅能维持一个大学生的费用开支,所以,有部分的学生家长坦承没有能力送自己的小孩读大学。受此影响,部分农村学生认为,即使考上大学,家里也没有经济能力送自己去读大学,所以学习积极性较低。
4.过分关注子女的学习成绩,缺乏理性的教育方式
90%以上的家长表示最关心的是孩子的考试成绩和名次,极少关心孩子在校的学习、生活是否快乐。而在生活中,家长对自己的小孩百般呵护,极少让学生参加家务活动,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都较低,整天都承受着学习的压力,学生的灵性逐渐泯灭。
5.学校周边网吧及不良音像制品的影响
由于管理不到位,目前农村学校周边在规定的范围内仍然存在经营性的网吧和不良音像制品的兜售现象。学生缺乏正确的世界观,容易受到各种不良思想的侵蚀不能自拔,整天泡在网吧荒废了学业,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二、改善农村学生家庭教育现状的建议和对策
1.加大宣传力度,改变学生家长陈旧落后的教育观念
教育应该是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以适应社会发展,将来为国家建设贡献自己一份力量的过程。如果以“铁饭碗”为最终目标,那就偏离了教育的目标,也会使学生失去继续发展的动力。所以,通过电视、报纸等各种媒体,也可结合“送科技下乡”活动,大力宣传“不求人人能升学,但求人人能成功”的教育理念,引导学生家长重视学生的学习特别是思想品德的发展过程,摒弃急功近利的思想,多给学生鼓励,多与学生沟通,减少人为地给学生加压,促进家长与学生关系的融洽发展。
2.切实做好农村留守学生的家庭教育工作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其他教育无法替代的。父母亲应充分利用当今通讯发达的优势,经常与留守学生进行交流,使学生感到亲情的温暖,及时化解心中的忧愁与烦恼。学校要对留守学生关心呵护,针对留守学生的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问题,开展心理咨询及心理矫正工作。积极开展各种各样的文体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加强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使学生感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开展感恩活动,设定适合本校特点的感恩节,邀请部分外出务工的学生家长来校参加感恩活动,促进留守学生与家长的情感交流,弥补亲情教育的缺陷,使学生能健康地成长。
3.采取多种有效途径,保证农村贫困学生能顺利完成高中乃至大学的学业
近年来,如何保证农村优秀的学生顺利地完成大学学业是各级政府都必须面对的问题。除了政府提供助学金、助学贷款,学校提供勤工俭学机会之外,政府还要控制大学学费的涨幅,发动社会捐资助学,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的收入。只有多方面努力,才能解决农村贫困学生就学难的问题,让农村贫困学生看到希望。
4.加强联合执法,整治校园周边环境
【关键词】农村 家庭教育 问题 对策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这三个部分共同组成了孩子的素质教育。“三农”问题是我国所面临的一个基本问题,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离不开农村、农业和农民的建设,其中农民尤其是农村人才的培养,关系到新农村建设和城乡区域统筹发展的战略目标。所以,现在的关键问题就是在新形势下,农村的家庭教育该如何发展才能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贡献。在启蒙教育和终身教育中,家庭教育在造就人才和人生指导方面,都具有独一无二的重要作用。重视并完善家庭教育,不仅可以享受生活的快乐和家庭的幸福,还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社会的发展和繁荣。目前国家对农村基础教育非常重视,不仅加大投资建设的力度,还加强师资力量,从而提高了农村教育的整体水平。随着农村教育条件的改善和农村家庭对孩子期望值的提高,农村家庭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显得越发重要。父母作为孩子的启蒙老师,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孩子对父母的信赖是天生的,在这个阶段,父母既是他们行为的榜样、学习的蒙师,也是他们生活的参谋和感情的挚友。所以,父母的一切行为举止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身心发展,包括父母的价值观、期望、态度和教育理念。但是,随着农村大量劳动力的外流,留守儿童的问题也越发严重,农村家庭教育的现状也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优良的家庭教育无论对孩子的道德品质、情操素养,还是生活习惯方面,都能通过父母的言传身教来影响孩子,使孩子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一、农村家庭教育面临的问题
1.农村家庭教育责任缺失
农村大量劳动力的外流导致农村大部分的青壮年外出打工或者进城经商,较为普遍的现象是往往一个家庭夫妻双方都外出打工或者经商,留下老人和孩子留守农村。这些孩子的年龄普遍偏低,一般在2岁到15岁之间。城市的生活成本高,孩子的借读费也高,但是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收入却偏低,难以将小孩留在身旁,只能留在家乡。根据不完全统计,在农村学校中,父母双方或者有一方在外务工导致孩子留在农村的学生是其他学生的2至3倍。父母外出务工的孩子只能由家里的老人来照顾,而他们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却存在着诸多问题。可能是隔代亲的缘故,家里的老人大多采用溺爱的方式去照顾管教小孩,尽力甚至是超出能力范围地在物质上满足孩子,反而在道德和精神方面对他们造成疏忽,甚至采取放纵放任的态度,这样对小孩的身心成长是极为不利的。农村家长的受教育程度本来就不高,何况是他们的父辈基本上都是文盲,是无法承担家庭教育的责任的。他们不仅无法给孩子们提供学习方面的指导,也没有意识到家庭教育对孩子身心成长的重要性。还有的父母把孩子托付给亲戚朋友来照顾管教,同样的,他们的照顾管教也仅仅是物质上的。虽然他们非常关心孩子,但是在生活习惯培养、心理精神上的引导却是少之又少。长期下去,孩子极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思考和行为方式,或者出现自卑甚至是自闭的倾向,从而形成孤僻、胆小、懦弱的性格。另外一些家长因为其他的诸多原因,选择让孩子自我管理。孩子本来就是未成年人,缺乏自控能力,根本无法自我管理,也不能完全地明辨是非,这等于是无人管理,自生自灭。还有一些家长由于长期在外,没有时间陪伴孩子,觉得亏欠很多,就尽力在物质金钱上去弥补孩子,这样反而会导致孩子养成奢侈浪费的习惯,从小不知道艰苦朴素、勤俭节约,再加上孩子本身就没什么自我约束能力,久而久之,极易沾染上一些不良嗜好,长大后也容易误入歧途。
2.农村家庭教育设施缺乏
农村孩子除了学校的教科书之外,再也没有其他的课外书籍,也没有其他获取知识的途径。学校和家庭也缺少一些名人名言、箴言佳句,去鼓励孩子刻苦学习,培养情操,修养道德。在农村,也很少看到一些利于孩子身心发展、素质培养和多方全面发展的设施和场所。缺少了这些设施和场所,除了上学,孩子们就只能玩一些简单的游戏,根本无法促进孩子的身心发展,甚至有一些孩子沉溺在电视里,这样极易养成自闭内向的性格。更有甚者,一些孩子还会沾染上一些不良嗜好,诸如抽烟、赌博、喝酒、打架斗殴,最终逐渐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造成农村家庭的悲剧。
3.农村家庭教育观念落后
在农村,对于孩子的学习,家长很少去关心,有的甚至是不管不问,还有些家长连孩子在学什么课程,上几年级,班主任是谁,都不太清楚。农村家长也普遍认为教育孩子是老师、学校的事情,跟家庭无关。他们只是在物质上、生活上去满足子女,精神上也缺乏沟通,把管教孩子的事情全都推给老师和学校。但是,当孩子出了问题,家长又把责任全部推给学校和老师。例如有的农村,老师将孩子的学习情况反映给一些家长,家长却表示自己从来没有关心过孩子的学习,也不赞成孩子在晚上再去花时间学习,他们认为那样不仅浪费电还影响身体健康,他们也不把孩子的学习问题归责给老师和学校,而是认为学习的好坏是天生的,跟后天的努力培养一点关系都没有,不论花多少功夫都是白费劲。
二、农村家庭教育的解决策略
1.改变观念,转变农村家庭教育方式
事情的发生一般跟人的观念是息息相关的。农村家长缺少对家庭教育的足够认识,对子女的教育观念又相对落后。所以,要想改变这种现状,家长必须提高自身对家庭教育的认知,改变自己的教育观念,承担起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的重任。有的专家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提出了“反哺教育法”,主要是把学生组织起来,评价家长,提出意见和建议,让家长用自身的言行举止去影响孩子,成为他们学习的榜样。有专家认为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身心成长是非常重要的,父母的穿衣风格、讲话方式、为人处事,甚至是笑的方式,都影响着孩子以后的一言一行。农村家庭教育的一个最重要的方式就是言传身教,父母对自身发展的要求,对家庭的重视,对自己一言一行的要求对孩子的教育都非常重要。
2.构建农村家庭教育“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
有专家指出,必须积极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第一,家长必须改变自己对家庭教育的观念,要认识到孩子不仅是自己的希望,同时也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他们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家庭教育的帮助。第二,政府教育部门应该对家庭教育给予高度的重视。在舆论上,政府教育部门需要加强宣传教育力度。同时,相关教育政策要照顾并向农村倾斜,不仅要不断加大资金投入,还要改善农村学校的基础教育设施,更要积极争取社会慈善机构的支持,创建良好的农村教育环境,吸引更多的教育人才加入进来。第三,家庭、学校、社会组成一个整体,形成“三位一体”的良好教育体系。以学校为中心,三者之间实现教育信息共享,及时沟通,共同教育,关注孩子不足和进步,促进并引导孩子多方全面发展。对于农村的留守儿童,学校、家庭、社会之间必须建立健全相关联动机制,与专门机构进行合作,帮助教育管理这些孩子,促进农村家庭教育进一步规范化和制度化。
3.农村家庭中各成员之间教育观念应协调一致
首先,父母要清楚地认识到自身在家庭教育中的责任。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父母的教育观念必须保持一致,还应该不断地进行学习,并对过去的教育方式进行总结和反思。父母作为孩子的启蒙老师,对孩子的影响是无可替代的,所以应该尽可能地亲自参与孩子的教育,任何一方都不能因为忙着赚钱而忽略孩子的家庭教育,更不应该托付给亲戚朋友去进行教育管教。其次,父母还应该去作好祖辈的工作,不能任由他们溺爱孩子,也要与他们的立场保持一致,否则结果只会适得其反。
4.加强农村家庭教育基础设施建设
政府教育部门应当加强农村家庭家庭教育基础设施的建设,联合各农村举办家长学校,给农村学校提供良好的学习场所和学习设施。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利用空闲时间,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方面的培训,向他们教授有关家庭教育的知识和方法,让他们改变家庭教育的观念,采用更加科学规范的教育方式去对待自己的子女。同时,学校应当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有益于身心的课外活动,比如阅读名著、郊游写生等等,这样既能丰富孩子的阅历,又能促进孩子全面发展、陶冶情操。
三、结语
在新世纪的今天,风云际会,万物竞发,未来充满无限可能。教育是迎接未来、创造新的文明、新的科技的一种强有力的手段。教育的成功不仅包括学校教育,同时还有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缺一不可,其中家庭是最关键且最具影响力的。父母作为孩子的启蒙老师,一言一行都在影响着孩子,对孩子性格与行为习惯的养成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如今的学校教育,老师和学校既要重视孩子文化知识的学习,也要重视孩子的心理精神引导。社会方面仍然在用传统的方式来评价孩子教育好坏,只重视成绩,忽略了孩子其他方面的成长。光有这两者的参与是远远不够的,家庭教育的责任举足轻重,尤其是在农村地区,在大多父母外出务工的情况下,家庭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农村家长必须改变自身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不能把对孩子的教育完全寄托给学校,家庭教育也是至关重要的。农村家长不仅要在物质上去满足孩子,更应当加强精神上的沟通,自身就应当意识到孩子教育的重要性。另外,政府应当加强农村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我国是农业大国,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农村建设,农村的发展离不开农村的教育,尤其是农村家庭教育。因此,重视农村家庭教育才能作好农村教育工作,才能发展好农村,才能创造出一个更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马丽丽.浅谈提高农村家庭教育的对策[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3,15(5):113-114,116.
[2]周四梅.我国农村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文教资料,2010(35):13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