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神经内科的治疗方法范文

神经内科的治疗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神经内科的治疗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神经内科的治疗方法

第1篇:神经内科的治疗方法范文

1.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陕西西安 710061;2.陕西省卫生厅,陕西西安 710003

[摘要] 神经内科作为临床诊疗中的一个重要科室,越来越受到广大人群以及医疗工作者的重视,其临床用药的选择同时至关重要。据临床研究资料显示,神经内科通常诊治的疾病包括脑血管疾病、脑部炎症性疾病、神经系统变性病、脊髓炎、三叉神经痛等,治疗药物常选择具有强力抗炎及抗休克作用的甲基强的松龙,以此取得良好的治愈效果,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

关键词 ] 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冲击疗法;神经内科

[中图分类号] R45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4(b)-00193-02

甲基强的松龙作为临床上一类具有强力抗炎以及抗休克作用的药物,属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1],在神经内科的诊疗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主要的作用机制是通过对脂质氧化作用的抑制,使脑部水肿减轻从而可在一定程度上复苏神经系统的基本功能,且临床疗效确切。现笔者通过对我院神经内科使用特定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的冲击疗法做出研究,将结果如下。

1在神经内科中的应用

1.1格林-巴利综合症

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炎又名格林-巴利综合症,作为一类临床上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2],患者常因呼吸肌麻痹而导致呼吸困难,严重危及到了患者的生命质量,甚至危机到了患者生命。目前临床上常以甲基强的松龙作为治疗格林-巴利综合症的主要治疗方法,取得良好的治愈目的。

1.1.1治疗方法 主要采用的治疗方案为:将1000 mg/d的甲基强的松龙溶于500 mL的0.9%NS中为患者进行静脉滴注,每日为患者滴注一次,每次维持4~6个h。每隔3d开始逐渐减量,即将剂量分别减至500 mg、240 mg、120 mg以及80 mg[3],配制及使用方法同上。后于每日早晨为患者口服60 mg的强的松,每隔7 d开始逐渐减量,即将剂量分别减至50、40、30、20、10、5mg,后根据患者情况判断是否可以停止给药或调整用药剂量。

1.1.2作用机制 甲基强的松龙主要作用机制为:不但可有效抑制细胞免疫作用,同时可保证细胞膜的稳定性,从而达到抗脂氧化以及减轻脱髓鞘的目的,进一步降低炎症及水肿的程度[4],使患者的神经传导功能得到改善,取得良好的治愈目的。另外,据临床相关研究表明,大剂量的甲基强的松龙冲击疗法在治疗格林-巴利综合症方面较常规剂量的甲基强的松龙治疗效果较好,可迅速改善呼吸肌麻痹及神经损害等临床症状,缩短了治疗进程,且未出现不良反应。

1.2多发性硬化

多发性硬化作为另一类神经内科中较为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常表现为中枢伸进系统白质脱髓鞘等病变,该病具有发病率高,病程较长,反复发作的特点,常受患者自身因素及外界环境因素所引起。据相关研究资料显示,糖皮质激素可有效治愈多发应硬化,因此,临床上常采用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冲击疗法对此类病例进行短期治疗,达到良好的治愈目的。

1.2.1治疗方法 主要采用的治疗方法为:将1000 mg的甲基强的松龙溶于500 mL的0.9%的NACL中,为患者进行静脉滴注,每日为患者滴注1次,每次保证滴注3~4个h,且以5 d为一个疗程。后为患者口服4~6周的泼尼松,每日服用剂量为1mg/kg,后根据患者病情决定是否停止给药或适当调整用药剂量。

1.2.2常见不良反应 值得注意的是,甲基强的松龙虽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但也常出现如下几类不良反应:①甲基强的松龙的应用常造成胃酸胃蛋白酶分泌增多,引起胃部或十二指肠溃疡,从而诱发包括恶心、呕吐、腹痛等症状在内的胃肠道反应[5]。②因甲基强的松龙本属于肾上腺皮质激素中的一种,常起到抑制胰岛素分泌的作用,从而使得患者体内的血糖升高,引起高血糖以及血糖异常等不良反应的发生。③因甲基强的松龙具有强力的免疫抑制作用,大剂量的冲击疗法则极易导致院内感染的发生,常见诱因包括院内空气及环境不洁净,饮水量过少,个人卫生不到位等。④大剂量的甲基强的松龙注射还可引起患者体内出现物质代谢紊乱的症状,从而引起患者出现心血管症状,临床上常表现为心慌、胸闷等症状。⑤另外,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的使用还可使得中枢神经系统过度兴奋,从而导致患者出现失眠,精神紊乱等神经系统的疾病,影响了患者的治愈进程。因此,在应用此方法治疗多发性硬化的过程中可根据患者个人情况选择为患者服用适量的镇静类药物或催眠类药物,以此保证患者治疗进程顺利。

1.3治疗急性脊髓炎

急性脊髓炎同样作为神经内科临床上一类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常易导致患者感觉障碍等病症,严重时可造成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瘫痪[6],严重降低了患者正常的生存质量。以往临床上常以氢化可的松作为急性脊髓炎的主要手段,但因其临床疗效较差且不良反应较多已逐渐被甲基强的松龙所取代。

1.3.1治疗方法 临床上较为常见的治疗方案为:采用1000mg的甲基强的松龙溶于500 mL的0.9%NaCL中,为患者采用静脉滴注,治疗原则为:1次/d,以前4d为一个短疗程。后为患者采用氢化可的松进行静脉滴注,治疗原则为:1次/d,以前4 d为一个短疗程。后为患者口服强的松片,治疗原则为:每日早晨一次,每次60 g,共服用7 d,后根据患者病情判断是否停止用药或适当增加用药剂量。据研究结果显示,此种方案在临床上取得较为突出的治愈效果。

1.3.2作用机制 国内外的学者根据此研究结果推测甲基强的松龙治疗急性脊髓炎的机制主要为:甲基强的松龙因具有强力的免疫抑制作用,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使得患者的体内血液循环等得到改善,从而降低炎症反应的发生[7],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2小结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神经内科等临床中较为重要的一类科室越来越受到患者及医疗工作者的重视,其临床的诊疗过程需根据患者的需要与病情的判断做出进一步的改革。针对神经内科几类较为常见的病症,笔者采用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作为主要治疗手段,总结并分析其主要使用方法及作用机制、不良反应等。研究结果发现,在神经内科应用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冲击疗法时,除需了解并掌握其主要的作用机制以及临床疗效外,更需要注意其用药的剂量及时间[8],应根据患者的个体病情制定相对应的只要方案。综上所述,此种方法可有效治愈神经内科疾病患者,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患者及其家属的满意程度较高,值得在临床范围内广泛推广。

[

参考文献]

[1] 马少春,李毅,阿爽,等.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急重型病毒性脑炎[J].小儿急救医学,2003(3):324-325.

[2] 邓杏灵,姚向超,谭素芬,等.甲泼尼龙冲击疗法治疗外伤性视神经病变患者的护理[J].护理学杂志,2006(6):456-457.

[3] 艾江平.脊髓损伤的药物治疗进展[J].海南医学院学报,2001(2):65-66.

[4] 廖经武.脊髓损伤药物治疗新进展[J].华西医学,2002(2):178-179.

[5] 高小雁.脊髓损伤的评估与冲击疗法的护理要点[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17):578-579.

[6] 张玲,唐久来,,等.阿昔洛韦治疗单纯疱疹病毒Ⅰ型脑炎小鼠血清一氧化氮、白细胞介素-1β水平变化及病理学观察[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7(6):149-151.

[7] 李迎霞,宣治月.大剂量甲强龙冲击治疗急性颈脊髓损伤的观察和护理[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7(5):230-231.

第2篇:神经内科的治疗方法范文

关键词:护理干预;神经内科;老年患者;跌倒;效果分析

近些年,老年患者跌倒发生频率上升,其中神经内科老年患者所占比例居多,致使了跌倒的老年患者出现了例如腰肌损伤、皮外软组织挫伤、骨折、脑部损伤甚至发生死亡等严重后果,有的在社会上甚至引起社会问题。精神内科的老年患者由于本身问题和外部因素意外跌倒,发生悲剧。在患者实际案例中,老年患者在行走、如厕、在床边等活动中频频摔倒。为了快速并且有效的对这些老年患者的情况进行进一步的预防分析,本次医学论文就这些问题科学的分析了护理干预对于预防神经内科的老年患者的跌到效果,收获了理想的结论与科学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12年~2013年的神经内科老年患者中抽取22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不同状况的老年患者分为两组,每组110例组成对照组(1组)和观察组(2组)。其中,对照组有男性患者89例,女性患者21例,年龄平均值在62岁;观察组有男性患者49例,女性患者61例,年龄平均在67岁。在所有人中,患者年龄、性别、病情分布均衡,差异可忽略不计(P>=0.05),样本具有代表性。

1.2方法 在常规的药用治疗下,对照组(1组)不改变方式,只进行常规的医护治疗,将观察组(2组)的老年患者给予一定程度的护理干预,分别从物理环境改变、心理健康分析、教育办法、安全干涉等方法进行干预。护理干预程度要适中,以便于对比分析。在两组接受了一段时间的治疗和护理后,比较两组患者在跌掉次数方面的情况。

1.3护理干预 物理外部环境的改变 有些老年患者跌倒是由于住院时环境的限制,由于医院环境恶劣引起老年患者不能够适应现有的环境发生跌倒现象,例如地面湿滑引起老人跌倒、床面过高引起老人跌倒等情况。在具体的护理干预中,要对病房区的布局空间进行合理而简洁的安排,减少不必要的物品对老人设置障碍。还应使用防滑材料铺设地面。应用警示牌提醒患者注意安全。在患者活动区域内安装防护栏杆,对患者进行保护,将扶手安装在老年人可以触到的高度,同样的把手护栏应在卫生间、打水房、走廊、浴室、洗漱间都加以安装。有条件的还可以减少地面硬度,减少跌倒产生的恶性效果;心理健康教育 在一般外部环境改变的同时,还必须配合着对老年患者的防止危险意识进行普及教育,定期组织老年患者及其陪护家属进行学习,提高增强老年患者的预防跌倒的意识,从心理上增强自身预防跌倒的意识以及责任感。护理人员还应该将预防跌倒的方法告诉患者以及陪护,使之在事情发生前能及时制止预防,干预跌倒的发生;重点保护设定 在对神经内科老年患者的护理干预中,必须让医护者做到一心一意为患者服务的医护理念,强化责任心,对不同病情的老年患者进行一般与重点护理干预的区分,例如身体障碍行走不便的老年患者应予以特别的高度关注,还有视觉听觉退化,意识不强的患者也应该予以照顾。

2 结果

将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的神经内科老年患者跌倒程度分组进行统计与分析,产生如下结果:进行护理干预的神经内科老年患者的跌倒次数的发生频率是2.3%和1.6%,而作为对照组的没有接受护理干预的老年患者跌倒频率为7.4%。实验直观的表明了护理干预下的神经内科老年患者比常规下的老年患者跌倒率低,也就是说护理干预对于神经内科的老年患者的跌倒是有明显效果的,护理干预可以明显直观的改善老年患者的跌倒情况。

3 讨论

3.1神经内科老年患者为什么易跌倒

3.1.1本身年龄限制 经历老去,老年人年龄增长,各项身体机能慢慢退化,体内骨骼中钙流失较多,骨质疏松,体质机能下降,身体素质退化,活动能力减退,走路时速度减慢,不容易避开障碍物,在行走时容易时身体产生身体失控现象,造成跌倒事件的发生。

3.1.2产生疾病困扰 神经内科的主要疾病是遗传病、代谢病、三叉神经痛以及神经系统性病变,多见于老人的是脊髓炎、脑血管疾病、痴呆、脑部炎性疾病、癫痫、偏头痛等。这些疾病使得患者特别是老年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伤及,在这种情况下,人体不可避免的会发生丧失平稳的现象,这时,老年患者的大脑会发生缺氧并伴有短时的眩晕,在无人看管的情况下,自然的会发生跌倒现象。

3.1.3医院住院环境 医院环境错乱复杂,人多易对老年患者产生行走障碍,物品摆放过多的地方对于神经内科的老年患者来说也是障碍,这样的老年患者会在不及时判断障碍物的时候发生跌倒。再者,湿滑黑暗的走廊、厕所,台阶过高的楼梯,物品堆满的走廊阳台,都能够造成一个神经内科老年患者的行走障碍,最后致使跌倒的发生。

3.2护理干预的本身内涵及老年患者跌倒的影响 护理干预,也就是通过适当方法的采用护理的一般临床方式对患者进行治疗的方法,一般来说,临床干预大多数是就医治患者的身体状况以及其身体不适的程度,在确诊之后,确定临床护理方案对其进行辅助治疗。从前的护理干预治疗方法单一,效果不佳。如今护理干预发生变化,已经能从单一临床转化为全面的广泛整体护理干预。由保健、预防、治疗、心理建设以及外部环境上着手,对患者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护理干预。而在临床表现上,跌倒的发生含义是:患者在无意识或意识不清晰的前提下忽然发生的不自主的或不受控制的身移而跌倒进而产生身体损伤的过程和结果,老年人因为钙的流失,骨骼疏松脆软,跌倒后容易发生腰肌损伤和软组织挫伤、骨折、脑部创伤,严重的还可能导致患者情况的恶化终致使死亡。这些因为精神内科的老年患者跌倒而产生的影响是意想不到的,不但白白的增加老年患者的自身痛苦,还增加家人的医疗费用负担,甚至严重的可导致医疗纠纷以至于医疗事故等等。为了避免这些不必要事故的发生,我们需要对预防神经内科老年患者跌倒进行研究,主要看护理干预的实施效果。

在进行的护理干预的对照试验中,不进行护理干预的神经内科老年患者更容易跌倒,有79%的患者家属因为老年患者跌倒而招致不必要的麻烦。因此医护人员应该从根本入手,及时建立患者及其家属的跌倒忧患意识,注重加强改善医院室内外的环境,努力打造一个安全、健康的护理环境。

4 结论

综合上述情况,我们不难看出,护理干预的效果在预防神经内科老年患者跌倒上是十分显著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医学教育,医学实践中,应该主动将医术治疗与护理干预联系在一起,这其中就包括了对患者生活的医院患者区进行环境治理、减少老年患者生活环境中的诸多不安全的不利因素。同时应采取多元化的护理办法,灵活而快捷的对神经内科老年患者进行非医术的护理干预。这需要我们医学界全体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朱晓华. 护理干预预防神经内科老年患者跌倒的效果分析[J].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4,01:142-143.

第3篇:神经内科的治疗方法范文

关键词:中风;尿失禁;电针;水针;次

中图分类号:R743.3R245.33文献标识码:Bdoi:10.3969/j.issn.16721349.2014.03.041文章编号:16721349(2014)03032702

中风后尿失禁是脑卒中后的并发症之一,同时也是引起尿路感染及褥疮发生的诱因之一,不仅影响生活质量,造成病人的悲观情绪,还会影响肢体功能的恢复,对社会、家庭造成较大的负担。本研究选择我院神经内科住院及门诊中风后尿失禁病人40例,采取次穴的电针及水针疗法,探索中风后尿失禁的治疗方法。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研究所选病人为山东青岛中西医结合医院神经内科的住院及门诊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男性25例,女性15例。

1.2诊断标准西医采用1996年中华医学会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第三次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1],并经CT或MRI检查证实,符合脑梗死、脑出血诊断标准的住院患者。随意排尿功能存在或不完全,抑制排尿功能减弱或丧失。不同程度的尿失禁,伴或不伴尿急。无残余尿、膀胱容量减少(B超确认)。

1.3纳入标准符合以上诊断标准并自愿参加本课题研究者;发病后3~6个月,尿常规无明显异常。日排尿频率测试评估Ⅲ度以上(包括Ⅲ度)。发病前无明显尿失禁,发病后出现。

1.4排除标准非脑血管疾病引起的尿失禁,如前列腺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手术损伤等。严重肝、肾功能异常。患有血小板减少症或凝血障碍性疾病。意识不清或智能障碍,不能配合治疗和检查。惧怕针刺不能接受针刺治疗者。

1.5治疗方法对照组,①取穴:选取百会,中极、关元、双侧三焦俞,膀胱俞、三阴交治疗。②针刺方法:穴位常规消毒,针灸针进行治疗。患者先取仰卧位,百会平刺进针,刺入1寸左右;中极向关元方向斜刺1寸左右,关元向气海方向斜刺1寸左右;三阴交直刺1寸~1.5寸;患者再取侧卧位,双侧三焦俞、膀胱俞,直刺1寸,行补法,以得气为度,留针30 min,每日一次。治疗组,①取穴:次穴+对照组穴位;②治疗方法:对照组穴位针刺方法同上。电针次:患者取侧卧位或俯卧位,向内上斜刺入2寸,患者针感放射至前或下腹部,得气后连接电针仪,选择疏密波,留针30 min,每日一次。穴位注射次穴:注射维生素B12注射液,每日一次。对照组及治疗组治疗,15次为一疗程,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1.6疗效评估方法患者针刺前及针刺2个疗程后各进行一次评估。尿失禁程度评估,根据日排尿频率测试标准分度[2],Ⅰ度:白天可随意控制排尿,一般3 h~4 h排尿1次,夜尿1次或无夜尿;Ⅱ度:白天可随意控制排尿,一般2 h~3 h排尿1次,夜尿2次;Ⅲ度:白天有时不能控制排尿,一般1 h~2 h排尿1次,夜尿3次;Ⅳ度:白天不能控制排尿,一般0.5 h~1 h排尿1次,夜尿4次以上。尿失禁疗效评定标准,痊愈:无尿失禁,排尿频率测评达Ⅰ度;显效:尿失禁程度明显改善,排尿频率测评提高2度;有效:尿失禁程度有所改善,排尿频率测评提高1度;无效:尿失禁程度无变化,排尿频率测评无提高。

第4篇:神经内科的治疗方法范文

【关键词】 微创介入;颅内出血;应用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6246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011-02

颅内出血的产生是因为脑部血管因很多原因而产生破裂,致使血液将脑细胞破坏并对周转神经造成压迫,从而引起相对应的部位出现功能障碍的现象[1]。颅内出血的产生严重威胁了人类的生命健康,对于颅内出血的治疗,医学界也是不断在探索有效的治疗方法。但是无认是内科治疗还是外科治疗,其治疗效果都不尽人意[2]。近些年来,医学工作者尝试利用微创介入法来将颅内出血进行清除,实践表明,此方法有着一定的临床疗效,能将患者的治愈率提高[3]。本文选取了62例我院神经内科的颅内出血患者,实施微创介入术,并分析其疗效及在神经内科中的应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案患者62例,均为我院神经内科患者,经CT检查确诊为颅内出血,且排除有出血凝血功能障碍患者,心、肝、肾、肺功能严重受损患者以及患有颅内动脉瘤患者。62例患者当中38例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年龄处43岁到8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75岁;患有高血压的患者有40例,患有糖尿病的患者有20例,患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的患者有15例;经CT检查,有8例属硬膜下脑出血,有4例属硬膜外出血,有50例属脑内出血;经意识障碍检测,16例患者存在轻度意识障碍,35例患者存在中度意识障碍,11例患者存在重度意识障碍;52例其发病时间处6小时到24小时之内,6例其发病时间处10天之内,4例其发病时间处30天之内。

12 手术方法 手术前将出血量大或严重的患者排除,确保患者在36小时内病情不会产生意外变化,且患者具有良好的脑干功能,保证能行颅内穿刺吸血术。除此之外,手术前还要利用CT检查来确定患者的出血位置。若采用硬通道微创术则要利用手枪式的充电钻,依照穿刺点的具体情况来选择相应的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若采用软通道微创术则要利用手动式骨钻并选择一次性的颅脑外引流器。依照三维立体定位方式顺着穿刺点将穿刺点垂直插入直至出血靶点。利用容量为5ml的注射器依照所采取的手术方法从患者的硬通道或是软件通道的侧管中将血液抽吸出来。进行血液的抽吸时要遵循“缓慢抽吸,等量置换”的原则,每次的抽吸量大要占出血的1/3到1/2之间即可。血液抽吸进行之后要立即给患者注射2ml的血塞通与40ml的生理盐水的混合配制液,并且要对血肿腔进行反复冲洗,以使血液能心快地被引出颅腔。手术完毕之后,给患者置引流管,给予患者01mg的血塞通与2ml注射用水的混合溶液和2万U的尿激酶与2ml注射用水的混合溶液交替注射,每天进行2次到3次,以将残余的血液引流导出。3天到5天之后可利用CT对患者进行复查,若效果较好则可将引流管拔出。

此外,在手术进行之后的5天之内,要对引流管中引流液的颜色、形状及流量进行观察,注意引流管要保持通畅。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给予患者药物治疗以将其颅内压降低,并使用抗生素防止患者感染,同时视情况而定给予患者止血药物,防止患者血压上升,保证患者水电解质能够平衡。

2 结 果

本案患者62例,52例手术成功,10例死亡,患者存活率为870%。经进行CT复检,有24例患者其颅内血肿完全清除,生活可自理且其意识也恢复正常;病情得到很大改善的患者有28例,其各临床症状改善显著;因出现脑疝而死亡的患者有2例;因再次出血而死亡的患者有4例;因肺部出现继发感染而死亡的患者有4例;52例手术成功的患者当中,颅内血肿清除所需时间为6天到14天,平均所需时间为64天;以清除率表示其血肿首次清除状况,则患者清除率处35%到84%之间,平均为523%;在手术后24小时之内就恢复神志的患者有2例;手术后48小时之内恢复神志的患者有10例;剩余40例患者在手术后2周以内也都逐渐恢复神志。

3 讨 论

颅内出血具有治愈性难、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及低治愈率等特征,利用内外科手术对其进行治疗都很难达到令人满意的治疗效果[4]。据统计,因颅内出血而死亡的患者占到70%左右。本案中采用的是近些年来正在尝试的微创介入手术,经手术治疗有52例患者治愈成功,10例死亡,由此可见,利用微创介入手术治疗颅内出血能有效提高治愈率,降低患者死亡率。

通过分析发现,微创介入清除颅内出血有以下好处:首先其取得的临床效果明显,且疗程短,手术所产生的创作小,清除血肿的概率大大提高,降低了患者的病死率;其次,本案中在术后利用中药制剂进行残留血液的引流,能够将血肿彻底清除,防止了出血的复发;再次,微创介入术结合软、硬通道,提高了手术定位出血靶点的正确性[5];最后,微创介入术选择的穿刺靶点位于血肿位置的1/3处,能将血肿尽量清除。因此,微创介入清除颅内血肿对于治疗颅内出有着显著的临床疗效,但其所要求的技术及能力水平较高。

参考文献

[1] 刘振川,孙成表,孙玲微创介入颅内出血(血肿)清除技术在神经内科的应用研究[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09(04)

[2] 林柏和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200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1)

[3] 许从甫,许琳微创清除技术在脑外科的应用[J]河南外科学杂志,2010(01)

第5篇:神经内科的治疗方法范文

【关键词】 高血压脑出血血肿扩大早期降压影响

作者单位:463400 河南省平舆县中心医院神经内科高血压脑出血是心血管疾病与神经内科的一种常见病情,在临床治疗的过程当中有很多的治疗方案,但在实际的治疗当中,始终缺乏良好的治疗方法,在正常的治疗过程中,很多患者在临床上都形成了血肿扩大。血肿扩大会加速患者的病情,形成危险,因此降低血肿扩大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小患者的发病机制,从而提高患者的治疗几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整理收集2011年1月至2011年8月之间前来我院就诊的高血压患者120例,其中男72例,女48例,患者年龄在54岁~67岁,患者无其他重大病史,经过检测患者均患有一定程度的心血管疾病,120例患者均患有不同程度的高血压病症,82例患者伴随有糖尿病病史。将120例患者按照随机方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两组患者之间的年龄、性别、病史无明显差别,两组患者之间的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为患者提供颅内降压、调控血糖以及其他各方面情况的检测。治疗组的患者在采用常规治疗之外进行乌拉地尔静脉注射同步降血压治疗,将患者的血压控制在130~150/85~100 mm Hg。在治疗24 h后,对两组患者进行脑部CT检查,并记录分析。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1.0软件建立数据库,2组间血肿扩大发生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2 结果

治疗组患者在经过降压之后,比对照组患者的血压均有一定程度的降低,两组患者之间的血压控制见下表1:

如上表2,在经过对治疗组患者的高血压病症进行控制之后,治疗组患者在治疗24 h之后的脑部CT检查当中,60例患者只有3例患者发生了血肿扩大情况,患者的血肿扩大发生几率为5%;而对照组的60患者当中,常规治疗的降低颅内压所形成的治疗结果并不理想,患者在治疗24 h之后的血肿扩大几率与正常发生几率的相差不大,依然有17例患者发生了血肿扩大,发生几率为28.3%,治疗组患者的血肿扩大情况远远低于对照组患者。

3 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的血肿扩大主要就是脑出血患者的早期发生病状,大多都是患者在治疗的24 h之内的脑部出血,形成的血肿扩大。血肿扩大会给患者的病情造成加剧,同时这种情况也会影响到患者的预后,给患者造成进一步的伤害,在常规的治疗过程当中,血肿扩大一直以来都是高血压脑出血的一个主要问题,在治疗过程当中,大约有30%左右的患者会发生血肿扩大的情况,通过对血肿扩大影响因素的分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患者的血肿扩大发生几率[2]。

脑出血的病亡率非常高,在临床治疗过程当中一直都是一个重要的难题,在实际的治疗过程当中,其发病机制主要就是患者的血肿扩大所形成的[3]。在影响血肿扩大的因素当中,无论是患者的出血部分、患者自身的凝血功能以及血肿的形态都可能会对其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影响,但通过研究分析,治疗组患者出常规治疗外仅使用了降低血压的控制,但结果却与对照组的患者形成了明显的差别,因此在影响血肿扩大的方面,最大的发生机制应该就是患者的血压情况。因此高血压脑出血的主要发病因素是血压升高,或是持续高涨而造成的脑部供血加剧,导致患者脑血管破裂从而形成脑出血,因此在治疗的过程中除了降低患者的颅内压之外同时降低血压可以帮助患者减缓血液流动速度,减轻患者的脑部血液压力。在研究过程中,从治疗组患者的情况来看,我们可以发现,同步对患者的血压进行控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小患者的血肿扩大几率,治疗组的60例患者当中只有3例发生了血肿扩大,而对照组的患者却有17例患者,两组患者之间有明显的差异。

早期降压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血肿扩大可以有很大程度上的减缓,通过本次临床研究,也证实了通过降低和控制患者的高血压病症,可以明显的降低患者的血肿扩大,因此在临床过程当中,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同时对患者进行高血压控制,可以帮助患者形成一种保护,减低患者的血肿扩大。这种治疗方法值得在临床过程中进行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宋维根.高血压性脑出血早期血压水平与血肿扩大.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2(15):217.

第6篇:神经内科的治疗方法范文

为探讨脑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的有效治疗方法,笔者应用针刺联合磁振热治疗70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70例均经CT或MRI确诊,无严重心、肝、肾等脏器疾病,都为发病2周~6个月后的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4例,其中男23例,女11例;年龄(58.8±7.8)岁;病程(31.4±6.2)d;脑出血9例,脑梗死25例。均有一侧肢体功能障碍,下肢患侧肌力0~Ⅰ级10例,Ⅱ级15例,Ⅲ级6例,Ⅳ级3例。对照组36例,其中男25例,女11例;年龄(57.6±8.6)岁;病程(33.1±7.1)d;脑出血10例,脑梗死26例。均有一侧肢体功能障碍。下肢患侧肌力0~Ⅰ级11例,Ⅱ级16例, Ⅲ级5例,Ⅳ级4例。两组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在发病期均接受神经内科的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针刺配合磁振热治疗,对照组仅采用针刺治疗。(1)针刺治疗:①头针:可取运动区、感觉区。②体针:取患侧肩髃、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环跳、风市、足三里、血海、昆仑等穴随症加减。头针、体针得气后均接G6805-2型电针治疗仪,波型为连续波,频率波为4~6 Hz,强度以病人耐受为度。头针、体针交替使用,每天1次,每次30 min,10次为1疗程。疗程间歇3~5 d,4个疗程后评定疗效。(2)物理疗法:采用HM-2SC-A型磁振热治疗仪(日本产)。治疗电极根据疼痛部位选择以痛点为中心摆放,一般电极超过疼痛部位3~5 cm,电极紧贴皮肤,消除空气间隙,磁感强度从120~620高斯可调,温度依舒适耐受为度。一般控制在40~60 ℃ 之间,时间15 min,1次/d,12 d 为1个疗程,最长不超过3个疗程。

1.3 疗效标准 (1)基本痊愈:肌力提高3级以上或正常,行动基本自如;(2)显著进步:肌力提高2级以上,行动较前好转;(3)进步:肌力提高1级以上,需搀扶;(4)无变化(未及有效标准):症状及体征无变化。

1.4 结果 见表1,2。表1 两组治疗前后瘫痪肢体肌力变化情况比较表2 两组疗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比较,肢体肌力提高显著(P

第7篇:神经内科的治疗方法范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4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120例神经内科患者,按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59例)和观察组(61例)。对照组男31例,女28例,平均年龄(75.3±4.4)岁,平均住院时间(14.5±3.3)d,平均病程(3.3±0.8)年;观察组男32例,女29例,平均年龄(75.6±3.9)岁,平均住院时间(14.2±4.1)d,平均病程(3.4±1.2)年。其中包括脑出血25例,脑梗死33例,脑膜炎22例,癫痫20例,脊髓炎8例、其他12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住院时间、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取舒适护理,具体如下。

1.2.1生理护理  ①定期对患者进行口腔、皮肤护理,按时整理患者的房间、床位,及时更换干净的病床用品;并协助患者经常变换卧床姿势,使患者肢体可以自主活动;在护理过程中控制合适的力度,避免造成患者不适,若患者产生疼痛表现,需及时调整更换新的护理方式,减轻患者疼痛感。②注意饮食安全与营养充足,多摄入蛋、牛奶、鸡、鱼肉等高蛋白低脂肪食物,注意饮食清淡,多喝水养成良好的排尿、排便习惯,保持健康的机体代谢过程。

1.2.2心理护理  在日常护理中,主动耐心地为患者及家属讲解疾病的基本信息,耐心回答患者及家属的疑问,并使其及时了解病情发展、每阶段的治疗方法等信息。此外神经内科患者由于疾病的严重性、特殊性等原因,通常会曾引起一些心理疾病,所以一定的心理干预必不可少。由于大多数患者会有语言障碍或肢体偏瘫等问题,所以常会有焦虑不安情绪,容易产生失望、恐惧、自卑心理,医护人员需要帮助患者调整好心态,鼓励患者积极配合治疗,战胜疾病,帮助患者与家属建立信心,积极地配合治疗,积极地面对生活。

1.2.3环境护理  在护理过程中,注意保持房间干净整洁,经常通风换气,维持适宜的温度、湿度,若患者已处于恢复阶段,可根据患者兴趣爱好放置一些小说、杂志、报纸等以分散患者注意力。

1.3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如出血感染、泌尿系统感染、肺部感染等。进行患者满意度问卷调查,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3个程度。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Х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护理满意度  观察组非常满意47例、满意12例、不满意2例,护理满意度为%.72%,对照组非常满意35例、满意15例、,不满意9例,护理满意度为84.75%,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并发症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28%(2/61),对照组为15.25%(9/5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0.05)。

3.讨论

神经内科的治疗和康复过程较长,住院过程中患者情绪及生理状况容易出现强烈波动,因此若护理过程有不当或疏忽时,很可能严重威胁患者的身体健康,所以对患者采取合适的护理手段非常重要,而舒适护理可以有效地改善神经内科患者的生理、心理状况,使患者更好地配合治疗。

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是衡量护理质量的基础标准之一,通常情况下,科学、合适、全面地护理可显著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本文研究结果显示,采用舒适护理的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采用常规护理的对照组(P<0.05),但两组的并发症情节都较轻,且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后都有所缓解。

目前,现代护理技术和方式不断更新,舒适护理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大,可从患者的心理、生理等角度出发,使患者得到全面地护理,推动患者的身体康复,从而使患者对护理工作有较高的满意度。在舒适护理过程中,护理工作人员需首先捜集患者的基本信息,包括个人信息、疾病信息等,帮助后期护理工作地开展,有助于个性化护理工作的进行;生理上的护理中,护理人员可为患者提供生活辅助如按摩等措施,防止并发症的发生,避免疾病发生恶化,使机体多器官处于功能较好的状态,为身体的早日康复奠定基础;护理人员需为患者提供良好的住院条件,提高患者进行自我护理的能力,消除患者的焦虑等消极情绪,使患者感受到被关怀的幸福感,充分调动患者自身的防御机制,激发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舒适护理还可提高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的认识,可从根本上重视疾病,科学地对待疾病,积极配合康复治疗。本文结果显示,采取舒适护理的观察组护理满意高于对照组(P<0.05)。

第8篇:神经内科的治疗方法范文

关键词:脑心通;依达拉奉;脑梗死

急性脑梗死是我国一种神经内科的常见病、多发病,急性脑梗死是全世界范围内发病率与致残率较高疾病之一,目前国内在治疗和预防急性脑梗死方面没有特效治疗方法。该病调查显示约占脑血管疾病的60%~80%,且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1,2]。该病发病快,且死亡率较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及生活质量。目前,临床中对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方法主要为溶栓治疗、神经保护治疗及抗凝血治疗等[3]。本文采用脑心通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脑梗死患者,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1月~2015年6月85例患有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2013年第7版《神经病学》教材脑梗死诊断标准[4],并经头颅CT或MRI证实。将85例患者根据治疗手法分为治疗组43例和对照组42例。治疗组43例患者,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15例,年龄49~81(62.5±7.5)岁,其中合并高血压的患者为24例,合并糖尿病的患者为13例,冠心病的为4例,其他为2例。对照组42例患者,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16例,年龄47~78(61.5±8.6)岁,合并高血压的患者为23例,糖尿病的患者为13例,冠心病的为4例,其他为2例。对比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基础治疗。

1.2.1对照组 采用依达拉奉注射(20ml/30mg,国药准字H20130133)30mg并与氯化钠注射液中混合,实施静脉滴注,2次/d。

1.2.2治疗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入脑心通胶囊(每粒装0.4g,国药准字Z20025001)进行治疗,3粒/次,3次/d。7d为1个疗程,两组患者持续治疗2个疗程。

1.3统计学方法 根据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本组研究结果及一般资料中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治疗2个疗程之后,治疗组的有效率为93.02%,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3.80%,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前后NIHSS评分 两组患者在治疗前NIHSS评分比较无差异,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的NIHSS评分明显优于治疗前,且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3两组治疗前后ADL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前ADL评分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ADL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4不良反应比较 两组治疗期间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3 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的上升,其急性脑梗死的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该病在发病时患者会出现言语不清、肌力进行性下降等情况,甚至会导致意识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6]。所以采用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法是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依达拉奉是一种抗氧化剂,该药物对患者血脑屏障的通透性较高,从而可有效的清除患者脑内多余的自由基,降低自由基对脑部损害,另外还能有效的保护血管神经及内皮功能。并且该药物能有效的减少羟自由基的浓度,抑制神经元死亡,提高前列环素生产,减少白细胞三烯的生成。

随着近年来中医学的不断发展,急性脑梗死属于中风的范围,所以主要是脉络淤积、气血淤积导致的,而脑心通胶囊是由黄芪、丹参、川芎、赤芍、当归等药物组成。其中黄芪可以有效的补气升阳以及助血行;而丹参、当归、桃仁以及红花及赤芍等药物可以有起到活血化瘀的功效;而鸡血藤则起到温经通络的功效。药物相结合,可以益气活血、祛瘀止痛、通络功效。

本文研究表明,脑心通联合依达拉奉治疗后可以有效的提高治疗效果,说明脑心通联合依达拉奉治疗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神经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综上所述,采用脑心通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显著,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值得基础医院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韩凡,刘吉昌.依达拉奉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水平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14):2940-2941.

[2]李秀池,赵冬梅,向安玲.脑心通胶囊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和凝血功能的影响[J].中国药房,2014,25(28):2623-2625.

[3]张景江,丁为国,王颖,等.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13,24(5):84.

[4]张家和.强化阿托伐他汀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s-CRP、IL-6、IL-8及MMP-9水平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4,18(19):7-9.

第9篇:神经内科的治疗方法范文

【关键词】老年急性脑梗死;依达拉奉;奥扎格雷钠;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743 【文献标识码】A

急性脑梗死是神经内科的常见急重症,多发生于中老年人,具有发病急、病情重、病死率和致残率高等特点[1],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及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由于脑梗死急性期的治疗可直接影响患者的预后,因此,探寻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以降低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病死率、残障率和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已成为业界关注的重点[2]。2009年11月至2012年11月我院应用依达拉奉与奥扎格雷钠联合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取得了较好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9年11月至2012年11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109例,男66例、女43例,年龄61~84岁、平均(66.4±6.3)岁,均为首次发病且在发病48 h入院,均符合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4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缺血性脑血管的诊断标准[3],并经头部CT或MRI检查证实有脑梗死灶。依据治疗方法不同将109例患者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63例,男38例、女25例,平均年龄(64.8±6.7)岁,平均病程为(8.5±12.3)h,入院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为(12.2±5.9)分;对照组46例,男28例、女18例,平均年龄(67.1±5.8)岁,平均病程为(9.3±11.7)h,入院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为(11.7±5.4)分。两组患者的性别构成、平均年龄、平均病程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等临床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排除脑出血、出血性脑梗死、精神障碍或痴呆症、凝血功能障碍和严重心、肝、肾等脏器疾病患者;入院前均未行抗凝、溶栓等治疗,患者或其家属对治疗方案知情同意。

1.2 方法 患者入院后均予吸氧、脱水、抗血小板聚集、调控血压和血糖、抗酸、降脂、保护胃黏膜、维持水和电解质平衡、防治并发症等综合治疗。对照组予奥扎格雷钠(山西恒大制药有限公司生产)80mg加入生理盐水250ml内静滴、2次/日,胞二磷胆碱500mg加入生理盐水250ml中静滴、1次/日;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予依达拉奉(吉林省博大制药有限公司生产)30mg加入生理盐水100ml中静滴,并在30min内滴完,2次/日。疗程均为14天。观察患者在治疗后的神经功能缺损 (NIHSS) 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ADL) 评分改善情况、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3疗效判定标准 (1)基本痊愈:NIHSS评分减少91%~100%及病残程度为0级;(2)显著进步:NIHSS评分减少46%~90%及病残程度为1~3级;(3)进步:NIHSS评分减少18%~45%;(4)无效:NIHSS评分减少低于17%或较治疗前增加或死亡者。总有效率(%)=(基本痊愈例数+显著进步例数+进步例数)/总例数×100%。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率比较采用x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8.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1.8%,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219,P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ADL评分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ADL评分均有改善,至疗程结束时,两组患者的ADL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而且观察组患者的ADL评分提高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4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出现肝功能轻度异常1例,停药后恢复正常,出现恶心呕吐2例,经对症处理后症状消失,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8%;对照组出现恶心呕吐1例,经对症处理后症状消失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2%。两组均无严重肝、肾功能损害及出血倾向等不良反应发生,且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3 讨论

老年急性脑梗死是临床是的常见病、多发病,具有发病急、病情重、病死率和致残率高等特点,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及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急性脑梗死发病机制复杂,血管内皮细胞、血小板、凝血和抗凝细胞及分子等参与其病理过程,尤其是血小板的活化是脑梗死的重要因素。当血管内膜损伤破裂后,血小板和纤维素等具有促凝作用的有形成分粘附、聚集、沉着在血管内膜破裂处而形成血栓,导致血流缓慢、血压下降或血栓脱落堵塞远端动脉,造成供血减少,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发生急性脑梗死[4]。急性脑梗死的治疗主要是增加脑组织的血液的供应,挽救梗死半暗带中存活的神经元,减轻局部缺血及继发性神经细胞损伤;同时阻断血小板聚集,抑制血栓的进一步形成[5]。

奥扎格雷钠为高效、选择性血栓素合成酶抑制剂,其通过抑制血栓烷A2(TXA2)的产生及促进前列环素(PGI2)的生成而改善二两者间的平衡失调,具有抗血小板聚集、抑制大脑血管痉挛、扩张血管作用;能够抑制血栓形成、促进血栓溶解,增加缺血局部的血流量,改善大脑内微循环障碍和能量代谢异常,使受损的脑组织功能逐渐恢复[6]。依达拉奉是一种新型的自由基清除剂,能清除脑缺血时神经细胞膜所产生的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从而抑制脑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神经细胞的氧化损伤;具有抗血小板聚集、溶解血栓或阻止血栓形成、调解血液平衡的作用;可抑制细胞能量代谢障碍,减轻细胞损伤过程中的炎症反应,抑制细胞凋亡,阻止脑梗死和脑水肿的进展,缓解脑梗死引发的神经症状,并可抑制迟发性神经元死亡[7]。本文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均取得较为满意的临床效果,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和ADL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而且联合应用依达拉奉与奥扎格雷钠的观察组患者的NIHSS评分和ADL评分改善程度还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也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依达拉奉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显著,能够明显改善脑梗死伴随的神经功能障碍症状和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不良反应少且轻,安全有效,可作为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较为理想的方案之一,值得进一步观察和推广。

参考文献:

[1] 王维治.神经病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34-141.

[2] Matsumoto N,Kimura K,Yokota C,et al.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 represents recurrent attack in acute small non-lacunar stroke.J Neurol Sci,2009,217 (2):151-155.

[3] 中华医学会神经科分会.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383.

[4] 胡维铭,王维治.神经内科主治医生700问[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4:419-420.

[5] 龙明智,王迪兵,王军.急性缺血性脑梗塞的溶栓治疗[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1,9(3):5-7.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