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精神病的护理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人性化护理;精神疾病;康复治疗;效果评价
Abstract: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humanistic nursing i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mental illness. Methods A total of mental illness patients admitted in our department between January 2015 to December in 100 case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of this article, divided for control group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the traditional nursing intervention were taken, and observation of patients is in traditional nursing measures taken humanization nursing measures. Resul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the scores of SANS score, NOSIE-30 score and nursing satisfaction of patients' families were bett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P
Key words:Humanistic nursing; Mental illness; Rehabilitation therapy; Effect evaluation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及压力的改变,临床上精神疾病的发病率有一定上升,在对精神疾病患者进行临床治疗同时需注重康复护理工作,以保障病患的疗效以及预后[1]。本文就该问题探究人性化护理干预对精神疾病患者康复治疗效果的影响,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12月间我院收治的精神疾病患者100例作为本次文章研究对象,所选病患均处于恢复期,且无明显的药物不良反应,排除酒精、药物依赖患者,排除严重具有躯体疾病患者。
将所选取100例精神疾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每组50例。对照组中男31例,女19例,年龄32~55岁,平均年龄(38.65±5.21)岁,病程6个月~15年,平均病程(4.13±1.05)年,其中精神分裂Y病患37例,非裂样精神病患者8例,躁狂抑郁症病患5例;观察组中男32例,女18例,患年龄32~58岁,平均年龄(39.68±5.14)岁,病程6个月~13年,平均病程(4.07±1.24)年,其中精神分裂症病患39例,非裂样精神病患者7例,躁狂抑郁症病患4例。对照组、观察组两组精神疾病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无差异,P>0.05,可进行临床比较。
1.2方法 对所选取100例精神疾病患者采取传统护理措施,主要有心理护理、日常行动护理、生活护理等。而观察组病患于传统护理干预基础上采取人性化护理干预,主要包括规范护理、营造舒适环境、健康宣教、日常康复运动等。
1.3观察指标 经护理后,对两组精神疾病患者进行阴性症状评定量表(即SANS)、住院患者护士观察量表(即NOSIE-30)评分进行评价、比较,其中SANS评分越低则表示病患疾病情况越轻,恢复越好,而NOSIE-30评分越高则表示患者恢复状态越好。同时对两组精神疾病患者家属的护理满意情况进行评价分析,采取问卷形式,问卷评分越高则表示越满意。
1.4数据处理 采取软件SPSS21.0对本次文章结果数据进行处理、分析,95%为其可信区间,P
2结果
相比较于对照组,观察组中的精神疾病患者的SANS评分更低,NOSIE-30评分更高,家属护理满意度评分更高,结果数据对比有差异,P
3讨论
随着现今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生活压力的增大,若压力不能及时疏解,会致使出现各种心理障碍,如焦虑、抑郁等,甚至发展为严重的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躁狂症等,对于患者的生活质量有严重的影响[2]。
而在对精神疾病患者进行临床疾病治疗同时,需注重护理干预,以保障患者的生命健康。而相较于传统护理干预,采取人性化护理干预能有效促进患者机体康复。在进行人性化护理干预时,①需规范护理服务。要求相关护理人员对自身要求提高,由于患者的情绪较为多变,交流沟通时难度较大,因此护理工作人员需尽可能保持心态平稳,语气平和,并耐心与患者沟通,了解患者的疑虑,对于患者疑虑进行耐心解答,以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积极配合临床治疗及护理[3]。②为患者营造舒适的环境。精神疾病患者多较敏感,不良刺激会致使患者情绪波动,因此需为患者营造舒适的环境,使患者能维持轻松心态,有利于疾病康复[4]。③需积极开展疾病相关知识宣教。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疾病相关知识、治疗方式、不良反应等进行健康教育,使患者及其家属对于疾病相关知识有所了解,从而避免不必要的心理压力。④鼓励患者进行适当的康复锻炼。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指导患者进行适当、适量的康复锻炼,鼓励患者多走动,多与人沟通,从而利于患者的疾病康复[5]。
本文结果数据显示可知,采取人性化护理干预的精神疾病患者的SANS评分为(41.32±3.02)分,NOSIE-30评分为(105.28±8.54)分,家属护理满意度评分为(88.52±6.49)分,均优于采取传统护理干预下的各项评分,结果数据对比有差异,P
综上所述,在对精神疾病患者进行临床护理干预时采取人性化护理干预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积极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琴.人性化护理在精神疾病患者康复治疗中的效果[J].医药前沿,2015,5(31):291-292.
[2]余腊英,沈Щ,吴秀梅,等.以"萨提亚模式"为核心的人性化护理在男性精神病病人遵医行为中的应用效果[J].护理研究,2016,30(15):1854-1855.
[3]凌红梅,曾文娟,黄月群,等.人性化护理在精神病患者保护性约束中的应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32(2):289-291.
目前,临床采取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饮食治疗等。然而,无论何种方法治疗过程中科学的临床护理都必须可少,其可以减轻患者压力,改善或者稳定患者情绪。因此,本文提出将语言沟通及心理护理应用于精神病护理中,为验证其临床效果及对应用规范指正而做出相应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照组,25例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年龄在21岁至3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8.7±2.5)。病程为1至18年,平均病程(7.9±0.6)年。疾病类型:精神分裂症7例、偏执型精神病8例、情感障碍10例、心因性精神障碍10例、其它类型5例;
观察组,23例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年龄在23岁至5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9.1±1.7)。病程为1至17年,平均病程(8.1±1.8)年。疾病类型:精神分裂症7例、偏执型精神病8例、情感障碍10例、心因性精神障碍10例、其它类型5例;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具体包括:叮嘱患者按医嘱服用药物,定时做好血压、脉搏、呼吸等常规检查。指导患者适当运动、合理饮食、保持足够的睡眠,及时对症处理临件。对患者社会功能、生活情感、心理状态等方面做深入了解,并給予适当的指导。当患者情绪稳定出院后,叮嘱其定期到医院复查;
1.2.2 观察组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语言沟通及心理护理,具体方法如下:
(1)心理护理
首先,对于精神病患者而言,要想给予其足够的心理护理,与其建立有安全感、信任、依赖的护患关系至关重要。因为在此种状态下,护理人员才能真正打开患者心扉,与其进行深入化沟通。为此护理人员需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护理水平,以更好的将工作完成;
其次,患者均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所以性格、病症、行为特点、实际病情都有各自特点。要想对患者制定出针对性心理护理措施,就必须实时观察其情绪变化、,并做好记录,为计划内容提供依据;
最后,患者情绪变化是其病情变化的风向标,一旦发现患者情绪出现波动,需第一时间通知主治医师给予治疗。与此同时,护理人员需根据上述制定的针对性计划,给予相应情绪安抚、心理疏导,讲解疾病相关知识与相应治疗措施。对其提出的疑虑,给予及时解答,提高其战胜疾病的信心,最大化提高治疗效果;
(2)语言沟通
上述所有的心理护理都必须建立在语言沟通的基础上,所以必须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语言沟通,具体如下:
首先,信任是和精神病患者进行语言沟通的基础,然而要想与其建立信任、熟悉、融洽的关系,就必须在平时沟通中多采用积极向上的言语。禁止与精神病患者采用刺激性言语,如恐吓、威胁等等,需利用积极性言语一点一滴拉近相互之间距离;
其次,通过鼓励性言语能够有效提高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所以在日常护理中多对其进行言语鼓励,让其潜移默化的相信能够战胜疾病,以更好的配合医生治疗;
再有,语言方面的态度、语气同样决定着沟通效果,在与精神病患者沟通时,需采用温和的语气。当患者出现不配合医生治疗的情况时,同样需要利用温和、亲切的语言来引导;
最后,患者的精神疾病类型、实际病情均不同,如果同一种语言方法沟通无效果,可以多变通几种语言方法;
1.3 观察指标
(1)以护理前后患者SAS(焦虑自评量表)、SDS(抑郁自评量表)评分作为观察指标。满分均为100分,评分越低,则证明患者恢复情况越好;
(2)以护理后患者BPRS(精神状态评定)评分作为观察指标,评分越低,证明患者精神状态越佳;
(3)以护理后患者满意度比较作为观察指标。满意度情况调查,由医院自行制作调查问卷。将满意度情况分为四个等级,即:不满意、一般、满意、非常满意。满意度=(满意+非常满意)/患者数×100%;
1.4 统计方法
计算资料利用?检验(n)%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用(±s)表示;采用SPSS17.0进行分析。如果P<0.05则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患者SAS、SDS评分
两组患者护理前,SAS、SDS评分无明显差异。护理后观察组患者SAS、SD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患者BPRS评分比较
观察组患者BPRS评分为42.61±2.13,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评分63.66±6.23,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3 患者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中,不满意0例、一般2例、满意13例、非常满意25例,总满意度为95%。对照组中,不满意7例、一般7例、满意11例、非常满意15例,总满意度为65%。
3.讨论
精神病属于一种心理障碍疾病,患者的动作行为、意志、情感、认知等均可能出现异常变现,所以在治疗的切入点主要在于其心理。由此可见,在治疗过程中对患者的心理护理与语言沟通必不可少,通过鼓励、安慰等良好语言的沟通可以对患者起到暗示性作用,以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另外,科学的心理护理,可以促使患者的负面情绪得以发泄,以提高治疗效果。
本文研究结果表明:将语言沟通及心理护理应用于精神病护理中,能够有效降低患者SAS、SDS、BPRS评分,以及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韩翠萍.语言沟通及心理护理在精神病护理中的作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54:208.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0例均为康复期的住院精神病患者,男、女各25例;年龄52-73岁,平均60±2.5岁;文化程度:小学10例,中学5例,文盲35例;职业:工人8例,农民36例,干部6例;婚姻:已婚37例,丧偶10例,离婚3例。临床诊断:(按CCMD-3-R标准)精神分裂症18例,抑郁症11例,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9例,双相情感障碍7例,与文化相关的精神障碍5例。
1.2 方法 按照自拟心理状况调查提纲,先向患者讲名调查的目的与意义,以求得患者的合作,然后分别进行调查登记,最后将资料进行分析处理。
2.结果与分析
2.1 调查结果表明,处于康复期的老年精神病患者主要的心理障碍为忧虑,忧虑的因素各不相同,有的为疾病的康复担心,有的为经济问题发愁,这些因素可归纳为5类,如下表。
2.2 分析
2.2.1 调查结果表明,疾病预后问题为首要因素,其中65岁以上39例,占86.7%,自理能力强者较多,担心疾病复发影响今后生活质量。
2.2.2 男、女性别比较,女性对家庭问题更为关注占55.8%。这与我国传统女性在家操持家务有关,担心因病不能自理,给儿女增加负担。
2.2.3 对经济问题的担心,农村病人占85.7%,这可能与其收入较低,未参加医保,住院费用相对较高有关。
2.2.4 对于遵医服药及社会问题忧虑因素相对比例较低,与文化程度有关,其中文盲占70%,知识性老年人占30%。
3.讨论
老年精神病患者经治疗进入康复期后,正常的符合理性的思维和情感活动活跃起来,开始考虑出院后的有关问题。通过临床观察,如果不能及时发现这些问题,并加以解决,很可能导致病情反复或老年人因忧虑过多或情绪不稳引起躯体疾病的诱发等,导致严重后果。因此,对处于康复期的住院老年精神病患者心理状况的了解是十分必要的。针对康复期老年精神病患者忧虑的因素,开展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加强心理护理,以解除患者的心理障碍,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3.1 加强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是指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教育过程,促使人们自觉地采用有利于健康的行为,以改善、维持和促进人体的健康[2]。康复期的老年精神病患者由于对自身疾病常识缺乏了解,常过分担心疾病的预后、是否复发及抗精神病药物的毒副作用对身体的影响。针对此问题,采取集体授课(每周1次)形式和个别心理指导进行健康教育。一般内容:疾病的名称、主要临床表现、治疗方法、药物治疗的种类、作用、注意事项、坚持服药的意义、抗精神病药物常见副反应及应对方法、出院指导等。另外针对老年人常见躯体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慢性支气管炎等以知识讲座形式或播放光盘形式向病人讲授保健常识。
3.2 注重心理护理、增强患者的信心。
康复期的老年精神病患者,精神活动恢复正常,担心社会对其歧视等,不同程度的表现为焦虑,影响睡眠甚至病情波动。所以,护理人员要以诚恳的态度、极大的关心、分析病人的内心活动、对老年人要用通俗易懂语言,生活上帮助,取得他们的信任,使其认识到精神疾病虽然不能根除,但只要掌握疾病的规律,坚持服药,日常生活上加以注意,定期复诊,疾病就能得到控制,并能恢复正常社会功能,使患者获得精神上的支持,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3.3调动家属社会支持力量。
精神病是一种慢性病,由于社会功能丧失,应当动员家属节假日来探望,有利于情绪稳定;对于因家庭经济困难,导致疾病多次反复、多次住院的患者,我们根据家庭经济情况,在选用药物和治疗项目方面给以照顾,同时争取社会的支持,包括单位、居委、家属诸方面。要求他们能同情精神病患者,关心精神病人的境遇,在心理上给予安抚,从物质上和经济上给予支持。
3.4开展丰富多彩康复活动。
老年精神病患者由于生理机能衰退,生活能力下降,加上精神疾病的捆扰,多数表现为生活懒散、被动,卧床较多,不愿活动。我们针对此特点组织各种适合老年人的文体活动,如:下棋、打麻将、看电视(戏曲节目)、外出散步等。另外,定期召开座谈会,共同探讨有利于疾病康复的一些措施。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大大调动了患者的积极性,使其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治疗,促进疾病的康复。
参考文献
一、目标
(一)基本建成覆盖全镇、功能完善的重性精神病患者管理系统。至年底重性精神病患者规范管理率达90%。
(二)普及精神疾病防治知识,提高对重性精神疾病系统治疗的认识。
二、工作组织机构
(一)领导小组
(二)、领导小组分工
赵同志:全面负责全镇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档案建立及管理工作。
曾同志:负责全镇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工作实施过程中的领导、检查、协调。
杨同志等:具体负责重性精神疾病管理工作小组办公室的日常工作。
三、范围和内容
(一)范围:全镇范围内实施。
(二)实施内容
1、培训:按照实施方案和技术规范要求,做好人员培训。制定培训工作计划,分期分批、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精神病防治专业人员、患者家属等相关人员培训,提高工作人员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增强患者家属护理、居委会人员相关知识与技能。
2、信息收集:接受过重性精神病患者管理相关培训的专(兼)职人员对辖区人口进行调查,收集在医疗机构进行明确诊断的重性精神病患者信息(重性精神疾病主要包括精神分裂症、双向障碍、偏执性精神病、分裂情感障碍等。发病时,患者丧失对疾病的自知力或者对行为的控制力,并可能导致危害公共安全和他人人身安全的行为,长期患病者可以造成社会功能严重损害),并做初步筛查工作。收集没有明确重性精神病诊断,但有危险性倾向的人员信息,再建议其立即到专业机构诊断治疗的同时,上报上级精神病防治专业机构(三台县民康医院)和县疾控中心。
3、收集确诊病例资料。卫生院每季度统计在档的重性精神病患者病例信息,汇总后上报县级精神病专业机构。
4、病情评估:为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建立健康档案: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在纳入管理的时候,由县级及以上专业医疗机构进行一次全面评估,检查患者的精神症状和躯体疾病,为符合诊断的患者建立健康档案。建档登记的内容包括患者及监护人姓名和联系方式等基本情况、患者精神疾病家族史、初次发病时间、既往诊断和治疗情况、既往主要症状、生活和劳动能力、目前症状、服药依从性、自知力、社会功能情况、康复措施、总体评价及后续治疗康复意见等。
5、定期随访:对于纳入管理的患者,每年至少随访4次,每次随访的主要目的是提供精神卫生、用药和家庭护理理念等方面的信息,督导患者服药,防止复发,及时发现疾病复发或加重的征兆,给予相应处置或转诊,并进行危机干预。对病情不稳定的患者,在现用药基础上按规定剂量范围进行调整,必要时与原主管医生联系或转诊至上级医院;对伴有躯体症状恶化或药物不良反应,应将患者转至上级医院。
6、患者报告:发现有危及他人生命安全或严重影响社会秩序和形象行为者为疑似精神疾病患者时,应立即拨打“110”向当地公安机关报警,由公安机关执行公务的人员送往就近或者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精神卫生医疗机构明确诊断。
1评分方法
应用《观察量表》,责任护士作为此次考核的评分员。评定的时间是:病人接受治疗前和接受治疗的40天之后。通过和患者进行交谈,依据病人具体的疾病发作频率以及强度、症状等,对观察量表的各项内容进行合理评分。把《观察量表》的最终结果归类于积极因素分(包括社会能力、社会兴趣、个人整洁等)、消极因素分(包括病人的激惹、迟缓以及抑郁、精神病症状的表现等)。应用最新版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计量数据则使用(均数±标准差)进行表示,均数之间的对比使用t进行检验,以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患者积极因素的评分
在住院第1天对照组积极因素评分是(28.97±4.88)分,治疗组积极因素评分是(29.97±5.23)分,对照组与治疗组评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60例患者治疗40天之后:对照组的30例患者积极因素评分为(55.12±7.69)分,治疗组30例患者的积极因素评分是(71.08±7.93)分。和治疗之前进行比较,能够发现都有非常明显的改善(P<0.05)。治疗之后,治疗组病人的评分明显比对照组病人的评分要高(P<0.05)。
2.2患者消极因素的评分
在住院第1天对照组病人的评分是(88.21±4.88)分,治疗组病人的评分是(87.00±5.76)分,对照组与治疗组患者评分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60例患者治疗40天之后:对照组患者的消极因素评分是(61.01±7.68)分,治疗组病人的消极因素评分是(45.59±4.91)分。所有患者和治疗之前进行比较,均有着非常明显的改善(P<0.05)。治疗之后,治疗组的30例患者其消极因素的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一、目标
(一)基本建成覆盖全镇、功能完善的重性精神病患者管理系统。至年底重性精神病患者规范管理率达90%。
(二)普及精神疾病防治知识,提高对重性精神疾病系统治疗的认识。
二、工作组织机构
(一)领导小组
(二)、领导小组分工
赵同志:全面负责全镇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档案建立及管理工作。
曾同志:负责全镇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工作实施过程中的领导、检查、协调。
杨同志等:具体负责重性精神疾病管理工作小组办公室的日常工作。
三、范围和内容
(一)范围:全镇范围内实施。
(二)实施内容
1、培训:按照实施方案和技术规范要求,做好人员培训。制定培训工作计划,分期分批、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精神病防治专业人员、患者家属等相关人员培训,提高工作人员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增强患者家属护理、居委会人员相关知识与技能。
2、信息收集:接受过重性精神病患者管理相关培训的专(兼)职人员对辖区人口进行调查,收集在医疗机构进行明确诊断的重性精神病患者信息(重性精神疾病主要包括精神分裂症、双向障碍、偏执性精神病、分裂情感障碍等。发病时,患者丧失对疾病的自知力或者对行为的控制力,并可能导致危害公共安全和他人人身安全的行为,长期患病者可以造成社会功能严重损害),并做初步筛查工作。收集没有明确重性精神病诊断,但有危险性倾向的人员信息,再建议其立即到专业机构诊断治疗的同时,上报上级精神病防治专业机构(三台县民康医院)和县疾控中心。
3、收集确诊病例资料。卫生院每季度统计在档的重性精神病患者病例信息,汇总后上报县级精神病专业机构。
4、病情评估:为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建立健康档案: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在纳入管理的时候,由县级及以上专业医疗机构进行一次全面评估,检查患者的精神症状和躯体疾病,为符合诊断的患者建立健康档案。建档登记的内容包括患者及监护人姓名和联系方式等基本情况、患者精神疾病家族史、初次发病时间、既往诊断和治疗情况、既往主要症状、生活和劳动能力、目前症状、服药依从性、自知力、社会功能情况、康复措施、总体评价及后续治疗康复意见等。
5、定期随访:对于纳入管理的患者,每年至少随访4次,每次随访的主要目的是提供精神卫生、用药和家庭护理理念等方面的信息,督导患者服药,防止复发,及时发现疾病复发或加重的征兆,给予相应处置或转诊,并进行危机干预。对病情不稳定的患者,在现用药基础上按规定剂量范围进行调整,必要时与原主管医生联系或转诊至上级医院;对伴有躯体症状恶化或药物不良反应,应将患者转至上级医院。
6、患者报告:发现有危及他人生命安全或严重影响社会秩序和形象行为者为疑似精神疾病患者时,应立即拨打“110”向当地公安机关报警,由公安机关执行公务的人员送往就近或者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精神卫生医疗机构明确诊断。
7、健康教育、康复指导:加强宣传,鼓励和帮助患者进行生活功能康复训练,指导患者参与社会活动,接受职业训练。与病人家属进行交流,发放精神病科普宣传资料,讲解精神病人护理知识,消除社会对精神疾病的歧视和误解。
由于精神病患者是一类特殊病种的人群,我们大多数护理人员由于认识上的模糊及诸多因素的影响,常轻视了精神病人的基础护理,为此我院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认真分析现状,确定目标,成功的开展了这一先进的护理模式,现将做法和体会介绍如下:
1主要做法
1.1 转变观念是开展整体护理的前提条件,由于我们所针对的都是一些精神病人,所以过去我们护理工作一直仅限于“病”,总认为他们是“疯子”,什么都不知道,往往忽视了“人”这个概念,护理也只是简单的护理技术操作,其实从长期的护理实践中我们可以得知,精神病患者,再怎么湖涂,他也有正常的一面,这就要靠精神科护士细心的去发觉,可以从细微之处发现他们的内心真实体验,及时可以向医生传达疾病的信息,为此,我院通过各种形式,组织护理人员学习现代护理观、整体护理有关理论,端正了护理人员对整体护理的认识,把护理人员对护理的观念,真正转移到“诊断与处理人类现存或潜在的健康问题的反应”上来,明确了护士职业是依病人的需要为存在的前提。
1.2 重视健康教育及人文关怀,健康教育是医院的重要职能,是实施整体护理的重要内容。由于精神病的康复主要是心理康复、心理护理,为此我院规定了护士的言行,制定了文明用语及警示语,下发了护士从病人入院到出院全过程的言语标准,提出了护理工作中不良的服务意识。在工作中护理人员能自觉调整自己的专业行为,常对病人采取一些暗示治疗,如:护士常通过美好的语言和亲切的交谈指导精神病人正确对待疾病,以减轻和消除症状,建立康复的最佳身心状态。
1.3 医院为满足社会生活中的一部分特殊群体病人对医疗护理较高要求而专设了一个特殊病房,由封闭型向半开放型管理转变。病人环境安静、优雅、生活方便、病人可由家属或医务人员陪同,自由进出病区,并可根据需要有规律的参加工娱疗活动。护士常常把病人和家属组织起来,共同参加文体活动,组织学习、教育病人及家属学习有关影响情绪健康的因素,鼓励和肯定病人,协助患者扮演社会角色,让患者有更多的机会与家庭和社会接触,使病人生活规律,精神愉快。这些由家属和病人共同参与的活动,实际上给病人造成了一个与其家人共处,与社会共处的环境,这防止病人的精神衰退,提供了必要条件,这也是适应了整体护理的需要,也是精神科护理的改革方向,这种举措受到了病人与家属的欢迎及同行的认可,取得了良好的效应。
1.4 人员分工合理,充分利用护理人力资源。我院护理人员分为三层,决策层合理安排好各项工作,保证层由护士长负责,保证实施层工作的开展。实施层中有7人是主班护士。每个人都有分管床位,她们负责护理计划的制定。另7人是副班护士。协助主班护士共同负责护理计划的实施。主班护士对副班护士具有督导和检查职能。还有一人是质检员,负责督导护理工作的开展,考评护理质量和护士的专业行为。及时将信息反馈给护士长,利用激励方法,表彰成绩突出的护士。这样,人人都有了自己的病人,分工明确,护理主动,护士都能运用护理程序解决病人实际问题。对住院病人实现了专人,全程的优质服务,从而满足了病人生理、心理、生活各方面的需求,护理质量明显提高了。
1.5 全体病员的整体护理质量,由分管床位的的护士提出病人目前存在的护理问题和护理措施及落实的情况。主管护师根据病情分析护理问题是否恰当正确,护理措施是否切实可行并当场反馈护理效果。
1.6 建立新型的医护关系,让医生了解新的护理模式。医护关系在以往的工作中,表现为主导――从属型,既医生开医嘱,护士执行医嘱。在整体护理中,这种关系也逐渐被新型的并列――互补关系所替代。护士可同医生一起查房,从中获得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有利于护士作出更准确的护理诊断,而精神科护士对病人是全程的监控,对病人的病情动态,心理活动是了如指掌,医生也可以从护士的评估资料中充实自己的诊断依据,便于相互学习和沟通,及时交流信息,这样能使护士的被动护理转变为主动护理,调动了护士的积极性、创造性、竞争性,有利于整体护理健康的开展。
2护理体会
2.1 增强了服务意识,促进了服务观念的转变。提高了护士的业务水平及自身素质,通过护士亲自为病人洗澡、洗头及疏导谈心等身心整体护理,使患者对亲属的依赖逐步转移到对护士的信任和依靠上来。体现了整体护理在精神科护理中的深度和广度。
2.2 强化了安全意识,安全生产是精神科医院管理永恒的主题,在实践中我们也摸索到了将整体护理的目标分解为具体数字质量指标来控制,由于有了系统化的分工,减少了护理人员的随意性,克服了护理工作中的盲目性,杜绝了一些意外事件的发生。
关键词:心理护理干预;精神分裂症;服药依从性
预防精神分裂症复发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于治疗的依从性,这个问题也是包括精神科在内的临床各科医生所关心的问题[1]。本研究对102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采取心理护理干预治疗,探讨支持性的心里护理干预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1月~2010年12月来我院住院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102例,均符合CCMD-3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年龄13~58岁,病程1个月~2年,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评分≥35分。文化程度:初中63例,高中24例,大专以上15例,职业农民38例,工人32例,待业16例,学生16例。均排除严重躯体疾病和脑器质性疾病,无药物滥用及其他疾病,排除智能障碍,交流合作,可听懂研究者解释。按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51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疾病分型,药物治疗的种类和剂量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
1.2方法 研究组在接受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上心里护理干预,研究组使用药物治疗和心理护理,心理护理按以下方法进行:①护士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要重视患者的心理问题,使用倾听的技巧,做好心理疏导;②讲解有关精神分裂症的知识,指导患者认识疾病的表现;③引导患者认识错误认知,建立正确认知,意思到自己患了精神分裂症,而改善情感和行为;④告知患者治疗计划,和治疗的目的;⑤鼓励患者坚持治疗,通过治疗前后对比,让患者体会到治疗带来的好处,帮助患者制定近期及远期康复计划。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挫折,激发其对生活的兴趣,竖立自强、自尊、自立、自信的心理,使患者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⑥对患者的监护人进行精神卫生知识和对患者护理知识的宣教,动员社会、家庭支持系统,为患者提供有力的社会支持;⑦患者出院后坚持门诊复诊,并对患者进行家访[2]。对照组仅接受常规药物治疗,随访时仅进行一般谈,不进行任何形式的心理护理。
两组患者分别于入院和出院时由同一名主管医师完成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ITAQ)测定。由同一名精神科主管护师对两组患者分别于入院和出院时对治疗依从性进行评定。
1.3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处理。并进行检验或t检验。
2 结果
2.1BPRS和ITAQ两次测定的得分比较 入院时BPRS评定研究组与对照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出院时BPRS评定研究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
2.2两组患者治疗依从性比较 治疗依从性研究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
3 讨论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BPRS,的评分越高,依从性越差。对患者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后,量表的评分及患者的服药依从性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
参考文献:
[1]江开达.抑郁症的诊断与治疗[J].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论坛版,2010,31(2):12-13.
[关键词] 护理干预;精神分裂症;糖尿病;影响
[中图分类号] R1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7)01(a)-0174-02
精神分裂症时一种常见的病因尚未阐明的精神病。多起病于青壮年,常有特殊的思维、知觉、情感和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和精神活动与环境的不协调[1]。糖尿病作为代谢性疾病之一也已成为常见病、多发病,且其发病率逐年增高。精神疾病患者糖尿病发病率是常人的3~4倍,在住院的精神疾病患者中糖尿病发病率高达8.05%[2]。精神分裂症患者由于疾病的特殊性常因各种原因影响其遵医行为,血糖控制不理想,易导致各种急慢性并发症,增加患者的痛苦,影响其生活质量,同时也增加了家庭和社会的经济负担。该研究通过对照研究以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2月―2016年3月在该院收治的精神分裂症合并糖尿病患者106例。所有患者均符合以下入组标准:①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3]。②糖尿病诊断参考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相关标准。③无严重躯体疾病。④排除糖尿病所致精神障碍,经治疗精神症状稳定期患者。全部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53例。对照组男33例,女20例,年龄在37~88岁,平均年龄为(60.2±2.3)岁,病程为1~33年,平均病程(10.5±6.5)年;干预组男31例,女22例,年龄在38~87岁,平均年龄为(60.1±2.4)岁,病程为1~32年,平均病程(10.6±6.4)年。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和降血糖药物治疗及常规护理,包括一般情况评估,集体讲课关于疾病知识健康教育,出院指导。干预组在此基础上由经过培训的护士针对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护理干预,具体如下:
1.2.1 心理护理 对患者心理状态进行评估,给与对应的心理支持,指导其调节情绪的方法,改变存在的错误认知从而改变情绪和行为。使其能坦然接受疾病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1.2.2 疾病知识健康教育 根据不同的文化层次采取不同的讲解方法介绍精神分裂症和糖尿病的发病因素,影响病情的因素,抗精神病药物和降血糖药物的作用和可能的副反应,出现副反应时如何求助或处理,配合治疗让病情稳定对自身会有哪些好处。健康教育时多次强调精神分裂症和糖尿病都是可以治疗和控制的疾病。
1.2.3 饮食护理 超重或肥胖是导致糖尿病的因素之一,有效的饮食管理可以减轻体质量。护理人员根据不同的患者制定合理的体重控制目标,计算每日摄入量与消耗量制定科学的饮食计划。一日三餐合理分配。进食时加强管理,避免因缺乏自控能力抢食其他患者的食物。上午、下午有饥饿感时给与适量果蔬作为补充。严格限制甜食。每周定期测量体重,如果体重改变>2 kg,立即查找原因。有抽烟的劝导戒烟。
1.2.4 运动疗法 患者服用抗精神病药易有疲乏感而不爱运动,这对控制血糖非常不利。根据患者情况制定运动方式和运动时间。一般在餐后1 h进行,此时血糖相对较高,不易发生低血糖。有的可以利用病房户外开放时运动,有的利用下午到康复科时选择运动器材运动。可以选择快走,慢跑,体操,糖尿病操,器械运动等。但应避免过度的体力活动,以不疲劳为宜。
1.2.5 出院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由专门培训过的医生和护士对患者进行教授。并将相关内容印成册赠送给患者和家属以便随时翻阅。出院后对患者和家属进行电话随访,1次/月。
1.3 观察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