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逻辑思维课程的好处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思维能力是一个人的核心能力。孩子的思维是后天形成的,水平不断提高。孩子思维处于直观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的发展过程中,抽象逻辑思维已经开始萌芽,具备了进行思维训练的基础。下面小编为你整理学前儿童认识世界的思维能力,希望能帮到你。
一、学前幼儿的思维特征从思维发展的过程来看,幼儿的思维最初是直观行动,然后出现具体形象,最后发展成抽象逻辑推理的思维。学前幼儿的思维发展主要是直观行动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属于高级的思维方式,学前幼儿大多还没有具备这种思维能力,只能说是处于抽象逻辑思维方式的萌芽期。
二、直观行动思维又称“直觉行动思维”,主要是以直观的行动方式进行。直观行动思维是最低水平的思维。这种思维的概括能力水平低,而更多依赖感知和动作的概括。这种思维方式在2~3岁的儿童身上表现最为突出。在3~4岁儿童身上也常有表现。这些幼儿离开了实物就不能解决问题,离开了玩具就不会游戏。年龄更大一些的幼儿,在遇到困难的问题时,也要依靠这种思维方式。
三、具体形象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是依靠事物的具体形象的联想进行的。幼儿开展游戏,扮演角色,遵守规则,并按照主题来行动,就是依靠在脑海中的相关角色、游戏规则和行动计划的表象进行思维和解决问题。思维的具体形象性是在直观行动性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这是幼儿思维的典型方式。
3~6岁的幼儿期是思维开始发展的时期,幼儿时期思维的主要特点是具体形象,它是在直觉行动思维的基础上演化而来,在幼儿末期,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
动手玩科学促进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学前幼儿的思维方式,在直觉行动思维的基础上,具体形象思维逐渐发展,成为幼儿思维的主要形式。具体形象思维的特点是具体性和形象性,表现在幼儿依靠事物在脑海中的形象来思维。幼儿的脑中充满颜色、形状、声音等生动的形象,幼儿在思维时就是运用这些形象进行运算、解决问题。
抽象逻辑思维是人类思维高层次的方式,幼儿后期(5岁以后),是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阶段,发展得早的幼儿表现在概念的掌握、判断和推理的形成,以及理解能力等方面。因此针对幼儿的思维特点,鼓励孩子动手操作科学活动,是激发幼儿发展逻辑推理思维能力的一种很好方式。
幼儿从亲手操作、亲眼目睹、亲身体验实验结果的过程中,以具体的形象思维建立科学概念,建立事物发生变化的因果关系,建立验证猜测的实证态度,除了能激发幼儿对科学概念与科学概念之间的连结,帮助幼儿达到比较、分析、概括和综合等思维基本过程的发展之外,无形中已经培养了孩子的科学技能与科学态度。
对幼儿的科学教育,旨在激发幼儿对自然科学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以扩展领悟自然世界的能力,使孩子成为一个具有科学素养的现代化公民。
孩子天生就像个科学家,对生活周遭的事物都具有高度的兴趣,喜欢动手操弄,观察事物的变化,这些天生的特质,只要适当地加以引导和鼓励,让孩子保持高度的好奇心和主动学习的兴趣,让孩子的想象力自由发挥,他的心智和思维的发展就能得到快速的成长。
孩子进行思维训练的好处中国有句古话,“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给孩子现成的知识和技能,不如让孩子学会自己获取这些的能力。思维训练就是要交给孩子正确的思维方法,发展孩子的思维能力。通过适当的思维训练,借助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一些材料,可以帮助孩子学会如何思考、如何学习,例如:如何进行分析、分类,如何进行比较、判断,如何解决问题等。掌握了正确的思维方法,就如插上了一双翅膀,使孩子的抽象思维能力得到迅速的发展和提高,从而大大提高孩子的知识水平和智力水平。
1、科学研究表明后天的环境能够显著影响孩子大脑神经元细胞的相互铰链,从而影响孩子的智力发育。
经过思维训练,孩子的思维能力有显著提升的空间。
2、“幼儿英语”、“音乐艺术”、“奥数”等知识技能型的训练不能替代思维训练。
思维训练的重点是“全面”和“均衡”。必须是精心设计的系统化的专门思维训练课程方可达到这个效果。
3、思维能力直接关系到孩子的学习能力,直接影响孩子在学校的表现。
因此,投资思维能力这个“万能钥匙”,具有很高的回报率。
4、思维训练和知识技能灌输不同,思维训练存在一个短暂的“机会窗口”。
这个机会窗口对应于儿童大脑迅速的发育的2-7岁。
一、注重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感性认识是思维活动的基础,而给思维提供感性材料的是实践。”生物学是以科学实验为依据、以科学理论为保障的基础学科。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学习实践活动。如教材的许多内容都配以形象的图解,课程资源中也有许多为解释抽象的理论知识而制作的动画。图解和动画都是许多抽象知识的真实、形象地表达。“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这节教学内容很抽象,课本搭配了多个图解,如以DNA为模板转录RNA的图解,蛋白质合成示意图等。教师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图解,引导学生去想象和理解“转录”和“翻译”的具体过程,进而合理地比较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这样,学生在解决有关蛋白质合成的问题时,就会在脑海里浮现相应的图解,应用形象思维解决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看图、读图、用图、作图的技能,促进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
情景教学也是还原抽象思维形成过程的形象再现。因此,生物学教学过程中要合理创设实验情景,让学生去体验知识、获取知识。例如“植物细胞的吸水及失水”的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在实验室动手制作紫色洋葱表皮的临时装片,然后将标本置于适当浓度的蔗糖溶液中,在显微镜下亲眼观察植物细胞出现的质壁分离现象。接着,再通过滴加清水,观察质壁分离复原现象。由于该实验简单易行,绝大多学生都要能获得实验的成功,让学生感受到细胞的“渗透作用”这一抽象的生命现象的真实存在。这样,学生就易于掌握相应的知识。
同时,在生物学教学中,还可通过模型、挂图等直观教具或通过多媒体课件来创造教学情景。例如减数分裂形成生殖细胞的过程,通过动画再配以文字讲解,就会使抽象难懂的知识变得通俗易懂。此外,生物学中的许多有趣现象,教师要善于应用,为学生创设愉快的教学情景,当学生情绪愉快时,思维活跃、记忆敏捷。可见在一个完整的思维过程中,情感体验也是很重要的。
学生有了良好的形象思维能力,就有了丰富的想象力,这样在处理一个特定问题时,能够想象出问题的自然情境,就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再合理运用逻辑思维能力,使问题得到解决。
二、注重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逻辑思维能力必须借助于语言表达而实现的,并且是以已有的知识为中介的间接反映,而不是由感觉和知觉直接地反映客观事物。加强语言修养能促进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所以在平时教学中加强学生的语言修养,使其学会准确迅速地对信息进行加工,可以提高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成果表达的严密性和系统性。
张熊飞教授所倡导的“七动”中的“动口议”,可以很好地加强学生的语言修养。“动口议”是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进行的相互讨论,是一种多向信息交流,思维相互碰撞的重要形式。特别是在学生之间,由于他们思维特征较相似,语言特点较接近,相互议论有利于开阔思路、相互促进理解、活跃气氛、提高时间利用率和增强协作精神。但在小组讨论或同桌讨论前教师要做好充分准备,提出有启发性的问题,讨论中,要善于引导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使问题得到及时反馈,调控好学生讨论的方向。讨论后要针对有代表性的讨论做出有说服力的分析,并得出明确的结论。
逻辑思维的基本形式是概念、判断和推理。生物学概念,教学时,教师要讲明概念的内涵及外延,要精讲、讲透,例如“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酶概念应引导学生理解3个要点:①酶的来源:活细胞产生的;②酶的作用:具有催化作用;③酶的本质:有机物,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对于学生已建立起来的概念,若相互之间容易混淆,要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鉴别,掌握其异同点。
在教学中,我们通过科学史的介绍和探究活动的安排,学生可以在归纳推理、演绎推理和类比推理等逻辑推理方面得到训练。例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的教学中,以问题为线索,引导学生领悟的“假说演绎”的推理过程:提出假说来解释分离现象,然后用假说去演绎推理测交实验,预测结果,再用实验进行检验,证明假说是正确的。通过这些思维活动,帮助学生确立严谨的科学态度,同时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逻辑思维是一种复杂的思维活动。人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逻辑思维品质起着很大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要努力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的基本品质,如思维的广阔性、思维的独立性、思维的批判性、思维的灵活性等等,使学生养成勤思、善思、深思的良好习惯,以促进思维品质的优化。在生物课程教学中认真实现体验性课程,是培养思维品质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逻辑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因此,素质教育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着重发展学生的创造素质,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人在创造性活动过程中的思维称为创造思维,创造思维的两大重要组成部分是定势思维和发散思维,这两种思维形式能将大脑的原有信息转化并产生更多新的信息。这两种思维形式构成了现代教学的思维特征,这是培养学生形成创造思维的必经之路。
在教学工作中,教师“导向”作用尤为重要,即创造最佳情境,把学生注意力导入学习情境中,引导他们理出的思路,促使思维迅速定向于所学知识中,这是对定势思维的基本训练。另外,还有可以概念和规律等基础知识为核心,构建一整套帮助学生形成定势思维的有序知识体系,例如我们在教学中,要遵循“现象――概念――规律――运用”的教学过程,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循序渐进地掌握科学知识的认识顺序,这就是一种基本的定势思维训练。
发散思维是以研究对象所提供的各种信息,寻求思辨,打破思维定式,充分发挥想象,探索更多种解决问题的新方案或途径。教学中应努力培养发散思维,将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探究状态。在教学中,可以将基础知识多层次、多角度地加以拓展,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理解得更全面更深刻,另外要充分运用“变式”教学,对学生已有知识进行拓展,在基础上发散出更多的知识关联。如我们可以在习题中经常进行“变式探究”,从一个基础试题或基础知识出发,进行形式上和解答种类上多样性的练习题,诱导学生多途径地思考、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在“诱”字上下工夫,学生则要在“悟”字上显本领。
四、注重诱导学生善于排除思维障碍
一、实行以学生为“主体”
在物理教学中,传授知识是前提,培养方法是关键,提高能力是目的。因为知识是方法的载体,方法则是能力的体现。显而易见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和创新思维能力显得非常重要。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分析、体会建立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科学方法。在中学物理课本中,用科学方法建立物理概念、探索物理规律的内容是很多的。
我们反对以教为主,倡导以学生为主体,但并不是说对学生放任自由,而是对教师的教要求更高了。布鲁纳指出:“教学不应该奉送真理,而应该教人发现真理。”教师在课堂中要树立服务意识,把玩的权利还给学生,把做的任务派给学生,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把创的使命留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就要求教师认真设计探究式教学。
二、树立问题意识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o詹姆斯说:“人类本性上最深的企图之一是企望得到称赞,渴望赞美是深藏于人们心中的一种基本需求。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该鼓励同学们踊跃提出问题,对于那些基础差、胆小的同学,一旦提出问题,首先应称赞其勇气,然后再帮助其分析,这样有利于树立他们的自信心,调动其积极性;对于好问但总是抓不住要点的同学,不嘲笑、讽刺,而是耐心引导;对于提出好问题的同学,应鼓励其进一步的探索,大胆创新,让学生品尝质疑的乐趣。在课堂上遇到冷场时,教师对学生说一些鼓励的话,长此以往,敢于提出问题的学生会越来越多。
孔子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才能有思,无思则不能释疑。问题与疑问是探究式学习的起点,必须努力创设物理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物理问题情境中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质疑的过程就是一个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点燃学生智慧火花的过程。
物理问题来源于生活,学生在生活中见到过很多的物理现象,产生过强烈的好奇心,甚至对未知的世界充满着幻想。教师如能因势利导,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中小学生正是处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期,为了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我们必须主动了解学生的思维规律和思维水平,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探索新知识,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始终处于高级的状态,
1、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及直觉思维能力
年幼的学生遇到疑难问题,总希望老师给他答案。有些老师直接把答案告诉学生,这对发展学生智力没有好处。高明的老师面对学生的问题,应告诉学生自己寻找答案的方法,启发学生运用自己学过的知识和经验去寻找答案。当学生自己得出答案时,他会充满成就感,而且会产生新的学习动力。
另外,在物理教学中直觉思维也很重要,直觉思维能力是指对一个问题未经逐步分析,仅依据内因的感知迅速地对问题答案作出判断,猜想、设想,或者在对疑难百思不得其解之中,突然对问题有“灵感”和“顿悟”,甚至对未来事物的结果有“预感”“预言”等都是直觉思维。比如在探究电流规律的时候,学生可以通过直觉思维迅速作出猜想做出规律,在进行论证。很多科学家都利用直觉思维,大胆的假设,猜想才有今天的科学理论。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逻辑思维能力是一个学生科学素养的标志。当代各种教学方法论中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各种方法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越来越被各方所重视。正如爱因斯坦指出的那样发展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知识放在首位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许多物理规律都是从模拟自然现象的实验中总结出来的。多做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物理规律的理解。宋代诗人陆游曾说:“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绝知此事要躬行。”意思是说,要获得知识,仅靠书本上的知识不够的,还必须我们亲身实践,把知与行、脑与手结合起来。要勤于思考,注意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物理学是研究物质运动的最基本、最普遍的规律,它的规律性很强,单靠死记硬背是学不好物理的,一定要勤于思考,增加理解,掌握其规律。爱囚斯坦曾说:“学习知识要勤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这句话正说明了思考的重要性,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尤为重要。
3、通过争论激发学生思考
争论可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通过争论解决的问题,理解特别深刻,其效果是一般性讲解所无法达到的。容易引起争论的,往往是生活中碰到的现实与物理原理表面上相“矛盾”,或者平时形成的概念与严格定义的物理概念不一致的问题,设计一些问题,引起学生的争论,对澄清学生的错误认识大有好处。
关键词:文秘;口语表达能力;培养误区
中图分类号:C931.46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6-04-22
一、高职文秘专业学生口语素养培养的现状
目前,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已由多年前单纯注重学生的知识学习、技能学习而转变为知识、技能和综合素养并重。因而秘书口语素养的培养在很多文秘专业教学中还是能够得以体现。很多院校的文秘专业都开设有口语表达相关类的课程,如“普通话”“演讲与口才”“秘书沟通”等。课程虽然开设了,实际教学效果却总显得差强人意,目前文秘专业学生口语素养的培养还远远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
二、高职文秘专业学生口语素养培养的误区
1.重学生口语表达技能的培养,忽视内在心理素质的优化
(1)内在表达欲望。“情动于衷而显于形”。任何打动人心的表达都来自于表达者内心强烈的诉求。没有表达的愿望和动力,就很难有恰到好处的表达。在课堂教学中,虽然老师常常在表达技巧的讲解和训练方面花了很多心血和精力,但是对学生是否愿意参与进来及参与进来的程度却忽略了,因而教学效果不理想。
(2)心理自控能力。学生未来要面对的职场极具挑战性,事务繁杂,常常处于各种矛盾的中心,面对压力还要能得体地进行人际交往沟通,这就要求老师在校期间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让学生学会进行心理自控,以适应未来的职场工作。
2.重学生口语表达技能的培养,忽视内在综合素养的培养
(1)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是思维的外化,但凡有好口才的人,无一不是思维敏捷缜密之人。如果不能在口语交际素养培养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先思考、多角度地思考,然后再表达,那这样的训练多少有些盲目。
(2)知识文化综合素养。对口语交际素养的培养如果只是单纯在表达技巧上下功夫是远远不够的,一定要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3.重对学生 “说”的培养,忽视对学生 “听”的训练
在秘书口语交际训练中,如单纯以为口语交际素养的培养就是培养“说”的能力,而忽视培养“听”的能力,没有进行从倾听中获取有价值的语言信息的训练,无法真正提升口语交际能力。
4.重对学生有声语言表达的培养, 忽视辅助语言表达的培养
恰当的体态语言能够强化语言的作用,反之,蹩脚的体态语言也会削弱语言的表达力量。而在部分口才训练课上,一些教师要么单方面侧重有声语言的表达练习而忽略了体态语言的辅助作用,要么是把体态语言单独拿来练习,没有将二者的训练融合在一起。
三、高职文秘专业学生口语素养培养方法的探讨
1.鼓励学生进行广泛的阅读
读书是丰富人类语言的重要途径, 秘书要广泛阅读中外佳作,从中汲取语言营养,老师在这个过程中要进行引导和督促。如给学生推荐好的书目,要求学生做读书笔记。读书笔记可以做分层要求:有兴趣的学生、基础好的学生,在摘抄基础上可以写出自己的观点;一般学生可以只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段落。要定期检查和在班级内分享读书笔记,并计入平时成绩中。
2.注重学生表达兴趣的培养
在锻炼学生内在逻辑思维能力时借用逻辑推理的小故事,引导学生讨 论;在锻炼复述能力时借用传话的小游戏和听话画图的游戏;在培养说话语调时找来剧本对白让学生模拟人物对话等都是行之有效的办法。
3.注重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让学生在老师提问后习惯先思考再开口,而且鼓励大家最初的语言陈述用“首先”“其次”“最后”这样的层次性语言,这样做就是让学生学会思考并且多角度思考问题。
4.表达技巧的培养要贴合秘书岗位
老师要注意的是秘书口语素养的培养应当贴合秘书岗位特点,要将秘书在办公室的日常接待、接打电话、汇报工作、会议室的商务谈判、餐饮宴会上的交谈等工作情境融入到课堂教学中。
参考文献:
现在许多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意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应用题、几何图形的解题能力,这是对的,无可非议。但是用什么手段来实现教学要求呢?越到高年级,不少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教师讲得过多,学生说话的机会越少,到了毕业班,只能是教师“满堂灌”了。
课堂里,教师讲,学生听,把课堂教学的“双边活动”变成了“单相活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难调动起来。这种现象一定要改变,从学校内部来说,一定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现在课程改革正在推行,我认为数学课的教学方法也要改革,除了采用电化教学、直观教学及实验动手等手段外,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说的训练,通过说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优化课堂气氛,培养思维能力,提高教学效果,有计划地对学生加强说话训练好处很多,主要归纳为以下四点:
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大纲》中明确规定,要逐步培养学生的“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理解数学概念或通过数量关系,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从而掌握基础知识,这个思维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样有利于及时纠正学生思维过程的缺陷,对全班学生也有指导意义。
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组织学生讲。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只满足于学生说出是与非,或是多少,至于说话是否完整,说话的顺序如何,教师不太注意。这样无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数学教师要鼓励、指导学生发表见解,并有顺序地讲述自己的思维过程,并让尽量多的学生能有讲的机会,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说的结果,也要重视学生说的质量,这样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有利于学生对数学概念、性质、法则及公式的学习
在小学阶段,由于年龄特点,学生学习数学概念、性质、法则是个难点。在平时测验、考试中错误率较高。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实物、教具、电教演示或实际事例,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所学的概念、性质、法则含义的基础上,要让学生多读多讲,理解其意。我们要防止死记硬背,但并不是说不记不背,对有些概念、公式,应该在理解的基础上要求背出,朗朗上口,加深理解,学以致用。又通过设计的各种练习,学生便会切实掌握这部分基础知识。
3、有利于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
培养口头表达能力在语文学科中有明确规定,虽然数学教学大纲中没有这个要求,就没有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责任。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我们各科教师都应从培养“三面向”人才的高度认识问题,有责任“教书育人”,培养学生社会所需的各种能力,包括口头表达能力。如果说语文学科,要求学生口头表达的内容更形象、生动的话,那么数学学科要求学生说话更准确、精练。数学语言是一种特殊语言,需要准确无误,并且逻辑性强,有时需当机立断的敏捷性,所以数学教师根据教材有计划地并严格训练学生说话,有利于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
4、有利于优化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上好数学课应该尽量地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不能把学生埋在越来越多的练习纸中。许多小学加减法口算,现在已经名不副实,多数用笔算代替,学生动手不动口。其实,过去不少教师创造了很多口算的好方法,尤其在低年级教学中,寓教学于游戏、娱乐之中,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在数学课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既动手又动口,并辅以其它教学手段,这样有利于优化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也必然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加强对学生说的训练,并不排斥笔算,需要的是,要精选练习,不搞“题海战术”。教学中,要把学生的说及其它教学方法与笔算合理安排,达到最佳效果。那么,如何加强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说的训练呢?我个人认为至少要做好以下工作:
关键词:数学意识;创造性思维;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2-078-01
当前,在新课改已经进入深水区。如何充分摆正学生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勤思勤做的主管能动性、刺激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过去,教师的主导作用有些过激,念想把学生“教会”。不管是教学方法上,还是教学内容上。其实,这种方法已被证明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能力素质的培养。
一、学生学习数学是一种逻辑思维再创造的过程
常规数学教学过程中,练习题是为了形象、便捷的揭示原理的内在规律,充分激励学生体验感悟未知领域。
1、教师把知识形态的数学思想像传授知识那样传授给学生,让他们构建起数学思想的大体框架。利用思维迁移现象,矫正个性思想,然后在学习过程中逐步理解它、检验它、丰富它,并内化为认识形态的数学思想。
2、创设问题情境,提供思维空间。问题是思维的出发点、归宿点。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为问题的解决形成适合的思维意向。创设问题情境,正是关于激励、唤醒和鼓舞的一种教学艺术,在教学活动中创设具体生动的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饱满的学习热情,促使他们以积极的态度、旺盛的精力主动探索,在情境中沉思,在情境中受感染,在情境中颖悟。
3、数学思想方法是思维的高层次活动,是反复使用,长期思索的结果。只有创设情境,启发学生自我思考,自我鉴赏,才能突破思维障碍中体会到数学思想方法的重要性。在比较对比中体验到数学思想方法的优越性,这样长期的潜移默化,不断积累,才能逐渐地内化为经验,形成观念。 最后,充分暴露思维过程。一个教师通过精心备课,不失时机的暴露出最简捷的解题方法。恰到好处的做法,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智慧、教会学生思维的方法、破除学生数学思维的神秘感。 笔者在课堂教学中,经常有突发直感,或一闪念的解法思路,或一种恍然的“顿悟”与“灵感”就是最好的证明。
数学情境训练是诱发问题思维的重要条件
1、诱发提问。心理学研究表明,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思维、被动的思维。当个体活动时需要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的时候,思维才算真正启动。因此,具有强烈问题意识的思维,体现了思维品质的活跃性和深刻性。在教学中我们应该鼓励、引导、诱发学生在强烈的提问意识的驱使下去不断地实现自我突破,敢于离经叛道,勇于标新立异。激励与引导学生积极地、大胆地把自己异于同学、教师甚至课本的想法与见解提出来,即使是浅显的甚至是不正确的。当然提出问题,特别是提出有价值的“好问题”,需要教师创设思维空间,努力开垦生成问题的土壤,让学生去观察、分析、揭示与概括。甚至教师有时故意出些错误,出个错题,让学生在意识到老师的错误后产生“问题出在哪里”的疑问,并“帮助”教师发现问题所在,然后教师在带领学生反思的过程中,逐步揭示思维的全过程,指出出现错误思维的原因,学生将会在强烈的问题意识下顺利的掌握正确的思维。
2、抓住学生生活实际,注重知识形成过程教学。学生在对数学概念进行心理表征时,常常要借助于直观形象。这种直观形象源于日常生活或关于这一概念已有的学习经验。特别是通过数学学习所获得的形式定义往往与他先前关于这一概念的直观形象相矛盾(学生常常把直观形象中包含的非本质特征或个别特征当成数学概念的全部本质特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应重视发挥学生已有的直观形象和经验作用,在课堂上展示与实际问题解决相类似的探索过程,提供解决问题的原型,让学生通过抽象、概括等主动的思维活动,理解和掌握相应的数学概念的形式定义。
3、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是培养一般思维方法和数学特殊思维方法的重要契机,在新知学习过程中,必须运用各种思维方法在新旧知识间进行交互作用,才可能建立高一层次的认识结构。盲目赶教学进度,压缩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其被压缩的恰恰正是学习思维方法和数学思想方法的过程。按照现代思维和能力发展最佳时机理论,学生将会错过或失去思维发展和能力提高的最佳机遇。有鉴于此,在教学中,要注重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
总之,数学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并让学生学会数学思维方法的活动过程。教师的教应成为促进学生思维发生“反应”的“催化剂”,而不应降低为输出知识的“传输器”。因此,课堂教学应该成为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和训练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主战场。数学教学,一方面要传授数学知识,使学生具备数学基础知识的素养;另一方面,要通过数学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能力,发展智力,这是数学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应引起高度重视。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理论学习,我认为有两项重要的能力对学生数学学习和生活非常重要,就是创新思维意识和研究性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 马岷兴.强化思维训练.提高课堂效益[J].数学通报.1998(10).
《教学大纲》指出:“高中阶段,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现代语文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听说能力。”这就要求我们要做好高中、初中语文教学的衔接工作。学生由初中进入高中,由少年期进入青年期,其心理趋向是从经验型向理论型发展,其间也有一个过渡衔接的过程。
如果高初中课程标准能作为一个完整的目标体系来考虑,然后分阶段落实各年级的具体目标,那么,整个中学阶段无论是教学方式、学习方式、思维方式、学习习惯还是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都会体现着系统性、一致性和连贯性。而国家将高中和初中分为两个阶段,这就决定了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会有所不同,会有各自阶段性的特点。实际上,高中和初中是两个区别较大的学段,它们几乎各自成为两个封闭的系统。高中语文教材中抽象逻辑思维内容的增加,抽象程度提高了。必然造成教学内容的差异、教法学法的差别,从而导致高初中语文教学衔接困难。
如诗歌教学。初中阶段实际教学不是很重视,基本只要求学生读读背背,了解诗歌内容。而高中阶段则要求分析意象,品味语言,发挥想象,感受真情,审美,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和结构形式。
如文言文阅读。初中阶段只要求理解基本内容,淡化语法、句法、修辞。而高中阶段则要求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读懂课文,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思想倾向。
如现代文阅读。初中阶段要求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浏览的方法,理解主要内容,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而高中阶段则要求能根据不同阅读目的,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情感,作出自己的分析和判断,学习从不同角度进行阐发、评价、质疑。
如作文教学。初中阶段要求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而高中阶段则要求作文观点要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思路清晰连贯,能围绕中心选材,合理安排结构,通过写作实践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分析和综合能力等基本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
初中课文一般篇幅较短,知识容量小、难点少、要求低,而且课时充足,教师便于教学,学生易于接受;高中课文一般篇幅较长,知识容量大、难点多、要求较高而课时紧张,教师难于操作,学生难于学习。
面对初高中教学上的差异,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应注意哪些方面呢?
一、做好处理衔接的心理准备
衔接难的问题是客观存在的,高中教师不必埋怨学生基础差,也不必指责初中老师教学中的种种不足,他们是无辜的。再说,怨天尤人于事无补,只会打击自己的积极性。问题既然已经摆在面前,那就静下心来想一想,想想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想想需要解决哪些问题,想想怎么解决它们,这才是正确的心态。
二、做好处理衔接的材料准备
整体材料准备。高中教师应先仔细研究高、初中课程标准,将二者进行比较,体会两个课程标准对同一知识能力的要求的不同,要求差异越大,往往表明它在高、初中时衔接越难。高中教师还要熟悉初中语文教材,并与高中教材比较,找出初中要求偏低或不作要求而高中需要或要求较高的内容,这些教学内容也往往是高、初中教学衔接的难点。如,初中对词语分类、短语类型、句子构成等只学不考,这就造成教师、学生重视不足甚至完全抛弃,而高中文言文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就离不开这些知识。因此对他们语法方面的知识要进行补充学习,加大训练力度。高中教师还要了解学生的情况,知道他们的不足。这几方面的工作做好了,就能从整体上把握处理衔接的关键了。这些材料进行整理之后,可作为处理高初中教学衔接的“总纲”。
具体材料准备。教师在教学中要时时注意教学衔接问题,尤其在每一单元教学之前要回顾一下“总纲”,看看这一单元在衔接上需要解决什么问题,该如何解决,衔接问题是在单元教学之前解决还是结合在课文教学中解决,需要准备哪些材料。
三、做好处理衔接的学生指导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不仅在低年级,而且在中高年级教学中,都要创造条件让学生“说”,加强对学生“说”的训练。
现在多数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意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应用题、几何图形的解题能力,这是对的,无可非议。但是用什么手段来实现教学要求的呢?不少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教师讲得过多,越到高年级,学生说话的机会越少,到了毕业班,只能是教师“满堂灌”了。课堂里,教师讲,学生听,把课堂教学的“双边活动”变成了“单相活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难调动起来。同时,学生的作业负担沉重,在课堂里做练习,放学后有时还得参加“基础班”、“补课班”或“智力班”等,无非也是完成各种练习。毕业班可能还要加码,参加课外的“提高班”,回家还要完成大量作业。“六o一”前夕我参加学区的“六年级毕业咨询”,一位六年级学生离开家长,走到我的桌前诉苦:“老师,我们的作业负担太重了,每天作业都要做到很晚,有一次数学老师布置了一百零三道数学题,其中五十道是应用题!”这位教师“望生成龙”也够狠的!像这种不向“四十分钟”要质量,却“堤内损失,堤外补”,练习题不加选择,进行“题海战术”的做法,学生对数学课只能望而生畏!
这种现象一定要改变,从学校内部来说,一定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随着课程教材改革的全面推行,我认为数学课的教学方法也要彻底改革,除了采用电化教学、直观教学及实验动手等手段外,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说的训练,通过说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优化课堂气氛,培养思维能力,提高教学效果。有计划地对学生加强说话训练好处很多,主要归纳为以下四点。
(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数学课程标准》中的“目的和要求”明确规定,要逐步培养学生的“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理解数学概念或通过数量关系,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从而掌握最基础的知识,这个思维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样有利于及时纠正学生思维过程的缺陷,对全班学生也有指导意义。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组织学生讲。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只满足于学生说出是与非,或是多少,至于说话是否完整,说话的顺序如何,教师不太注意。这样无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数学教师要鼓励、指导学生发表见解,并有顺序地讲述自己的思维过程,并让尽量多的学生能有讲的机会,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说的结果,也要重视学生说的质量,这样坚持下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有利于学生对数学概念、性质、法则及公式的学习。在小学阶段,由于年龄特点,学生学习数学概念、性质、法则是个难点。在平时测验、考试中错误率较高。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实物、教具、电教演示或实际事例,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所学的概念、性质、法则含义的基础上,要让学生多读多讲,理解其意。我们要防止死记硬背,但并不是说不记不背,对有些概念、公式,应该在理解的基础上要求背出,朗朗上口,加深理解,学以致用。再通过设计的各种练习,学生便会切实掌握这部分基础知识。
(3)有利于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当然语文学科对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不能说,因为数学课程标准中没有这个要求,而没有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责任。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我们各科教师都应从培养“三面向”人才的高度认识问题,有责任“教书育人”,培养学生在社会中所需的各种能力,包括口头表达能力。如果说语文学科,要求学生口头表达的内容更形象、生动的话,那么数学学科要求学生说话更准确、精练。数学语言是一种特殊语言,需要准确无误,并且逻辑性强,有时需当机立断的敏捷性,所以数学教师根据教材有计划地并严格训练学生说话,有利于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
(4)有利于优化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上好数学课应该尽量地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不能把学生埋在越来越多的练习纸中。例如,10以内、20以内及后面的100以内(整数)加减法口算,现在已经名不副实,多数用笔算代替,学生动手不动口。其实,过去不少教师创造了很多口算的好方法,尤其在低年级教学中,寓教学于游戏、娱乐之中,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其它教材也可以这样做。我们不能把数学课变成枯燥无味、让学生学而生厌的课。在数学课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既动手又动口,并辅以其它教学手段,这样有利于优化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也必然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我在这里提出,要加强对学生说的训练,并不排斥笔算,需要的是,要精选练习,不搞“题海战术”。教学中,要把学生的说及其它教学方法与笔算合理安排,达到最佳效果。那么,如何加强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说的训练呢?我认为至少要做好三方面工作:
①要达成共识。已成为习惯了的东西,再去改变它是相当困难的。过去在数学课上只要让学生回答“怎么列式”、“是多少”的结果就可以了,现在不仅要让学生说出结果,还要让学生有顺序地说、说完整,并且要让大家一起说,说好,这是不容易的。学校领导,教学工作的组织者,一定要多宣传,一起研究,与教师达成共识,才能动员大家去做好这件工作。实施中,可以先选择一个班、或一个年级做试点,取得经验再逐步推开。
②加强备课。不同教材,学生说的内容就不同,说什么,怎么说,在备课的时候,把这方面的内容也要备好,教师就能在课上训练学生说,说好,这项工作就落实了。
关键词: 苏教版 小学数学教材 找“规律”
荷兰教育家弗赖登诺尔认为:“数学来源于现实,也必须扎根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时代的进步促使人的发展要从小开始,从数学的角度看待世界,培养创新逻辑思维。从小学生数学学习心理来看,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是被动的吸收过程,而是一个以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重新建构的过程,因此,小学数学教育可以说是培养学生数学技能的必要课程。以往的小学数学教材中有关“找规律”的内容很少,根据现在的教学理念,教师要用多样化的呈现方式,在学习中增加“找规律”的学习内容。
一、数学教学设计方案
如今教育部使用的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引导学生深入学习的途径主要有以下三种:引入概念、推导公式、揭示性质与规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找规律”主要是寻找数式、形的变化规律。目前新的教育方案规定苏教版小学数学在四、五年级的课程中专门设立编排“找规律”内容,培养学生的推理逻辑能力。找规律的过程,实际上主要是合情推理的过程。虽然合情推理的结论具有或然性,但在推理过程中,大胆预测,多角度猜想,往往孕育数学的发现和发明。要让学生在给定的事物中探求发现隐含的规律或变化趋势,突出探究规律的过程,体验探究和发现规律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1.有层次地安排探索规律的内容
如探索简单图形沿一个方向进行平移后覆盖次数的规律,教材设置了三个小问题:第一个问题,为学生呈现一排10个方格,分别有1至10这十个数,每次移动两个方格拼成的长方形,框出2个数,探索一共可以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第二个问题,让学生用三个方格拼成的长方形,每次框出3个数,探索一共可以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这里,引导学生通过平移体会规律。第三个问题,探索每次框出4个数和更多个数,一共可以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平移的次数和每次框出几个数有什么关系,得到不同和的个数与平移的次数有什么关系。在“试一试”里,表中的数增加到了15,让学生用发现的规律直接说出答案。
2.情境创设趣味化
美国著名科学家阿西莫夫说:“科学始于好奇。”找规律重在引导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在找规律的过程中形成对规律的自主认识和体验。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一切科学的发展都始于好奇心。教师可创设相关的问题情境,将学生引进一个特定环境中,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苏教版小学数学教科书中新加入了许多开放性问题,如:“你是怎么想的?”“你发现了什么?”学生看到这里已经很好奇,感兴趣,会主动思考问题,找到答案。这些问题不断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同时好奇心引发他们对所学内容进行探究,积极的探究引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而对数学的兴趣是数学发现的基础。因此,苏教版教材从创设问题情境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以自主发展的空间,不仅可以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效应,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可以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和数学素养。
3.教材逐步生活化
为了使儿童顺利接受数学知识,从熟悉的事物入手更容易被接受。教材中涉及了诸多生活实例,更具有现实意义,同时具有趣味性、生活性和挑战性。如此方便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学习数学知识,接受知识传授,并且从规律中发现新的意义,激发学生愿意学习、主动接受的意图。例如,四年级(下册)的“找规律”,商店里有三种木偶娃娃,两种帽子,小明要买一个木偶娃娃,再配上一顶帽子,问小明可以有多少种选配方法。这种现实生活中可以遇到的情景出现在课本中,学生看到不仅不会产生陌生感,反而会生出亲近感和兴奋感。所以,以生活实例为手段,掺入数学知识强化教学趣味,提高成功效率非常可行。
三、注重“找规律”的探索过程
教师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主要起引导和牵引作用,但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基础上。学习知识,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先给学生一个例子学习,再逐步引导学生用找规律的方法,发现数学模式的乐趣及特有的逻辑形式。找规律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在找规律的过程中形成对规律的自主认识和体验。同时找规律模式鼓励学生从不同的方面思考,利用亲自操作探讨发现规律性知识,这样的过程必须蕴含一定的思维质量,体现解决问题的理念。
四、结语
面对新的教育模式,苏教版小学数学新模式符合时代的要求,深层发展儿童的数学逻辑思维,提高学生的思考水平,对大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智力开发有很大的作用。教师应该提高自身教育水平,满足现代教育的需求,清晰合理地引导学生学习,从独特的视角体会新教材的好处,创新方法并且应用到实际教学当中。
参考文献:
[1]汪甜,崔鸿,刘胜祥.美国加利福尼亚版小学科学教材的设计特点分析[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