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海尔海外市场发展现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跨国经营;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
一、我国企业跨国经营发展现状
(一)起步晚,但发展速度较快。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起步阶段是从1979年开始的,仅有30年的历史,而西方国家企业的跨国经营已有100余年的历史。即使与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相比也晚了10~20年。但我国企业的跨国经营发展得很快,30年来,我国海外企业数量和对外直接投资额的年平均增长率都达到了50%。
(二)经营主体结构进一步优化。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跨国经营的主体已逐步从贸易公司向大中型生产企业转变,生产企业对外投资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大,贸易公司所占的比重逐渐减少。特别是一批骨干企业积极开展跨国经营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成为了我国对外投资的主力军。一些优势企业已开始实施海外投资战略,并初步形成了全球的生产销售网络,粗具跨国公司的雏形。例如,海尔、联想等一批国内知名企业已经将产品出口国外,占领海外市场,并开始在国外生产自己的产品,培育自己的品牌。
(三)跨国经营的领域和地区日益多元化。我国跨国经营的领域包括农机、家电、轻工、纺织、农业以及工程承包等行业,企业多数为贸易加工型,以电子电机产品为主。同时,油气、矿产、林业、渔业等境外资源合作项目运转良好,经济效益日益增加。我国的跨国经营地区已遍及世界180多个国家和地区,主要集中于我国周边的东南亚发展中国家,但与欧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投资额也在迅速增加。在境外设立的研发中心进行的跨国并购也都取得了明显进展。如我国的海尔、联想等众多企业不仅在对外投资的大型项目明显增多,而且还纷纷加快了在海外建立研发中心的步伐,有的还建立了海外工业园。
二、我国企业跨国经营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国际竞争力优势很不稳定。资源廉价、政府保护、吃苦耐劳等被视为我国企业产品的竞争优势,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这些竞争优势会慢慢消失。另外,我国对外投资中以制造业所占的比重最大,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这种技术优势普及容易、保持先进性的时间短,一旦当地企业掌握了同样的技术加上东道国对它们的有利条件会对我国的跨国企业产生威胁。为此,我们必须不断地进行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开发。
(二)跨国企业微观管理机制不健全。首先,国内母公司对海外子公司的管理缺陷。母公司对子公司的管理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既缺乏激励机制又缺乏制约机制。多年以来一直处于既想发展海外公司又担心失控的两难境地;其次,海外企业内部管理上的缺陷。主要表现为产权关系模糊,财务管理不规范。有的是国家出资私人注册,有的企业大权旁落,中方无力控制企业;第三,企业机制不够灵活,难以进入当地的主流社会。我国现有的海外企业多数不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在国际市场的自然延伸,而是中国式企业在国外的翻版,直接面对国际市场却按照国内现行体制进行管理。
(三)政府角色不当与缺位。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愈来愈认识到对外投资的重要性,愈来愈重视这项工作,但有些政府部门以定指标、下计划的方式推动对外投资。这种推动海外投资的方式,会产生一些缺乏内在需求和基本能力的投资项目,产生一些缺乏竞争力的所谓的跨国企业。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首先是政府角色定位有问题,该做的没有做或做得不够,不该管的管得太多。中国经济发展一贯有着强势政府主导型经济发展的特征,这注定在“走出去”的国际化热潮背后的政府之手不会甘于寂寞,政府有时会忘记自身的公共管理者身份和职责;其次是国家对境外投资项目的审批程序烦琐,容易导致企业丧失最佳的市场机遇。
三、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政策建议
(一)加大研发投入,形成科技竞争优势。注重企业科研进步,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形成科技竞争优势。高新技术代表未来技术和产业的发展方向,是国际经济、技术竞争的制高点,而且研发国际化已经成为跨国企业发展的趋势。因此,我国的大型企业集团和初具规模的跨国公司应建立多种形式的技术研发机构,增强对核心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掌握能力。同时,应加快以产、学、研联合为纽带的科研成果转化体系的建设,促进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形成强大的科技竞争优势。
(二)构建和完善企业跨国经营管理体制。我国企业要想成功地进行跨国经营,首先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起产权明晰化、投资主体多元化、激励与约束机制对等化的公司制度,加强内部审计监督,规范企业的跨国投资经营行为,避免企业资产的流失和企业利益损失;其次由于不同的企业其产业领域、投资领域、公司结构等都可能有很大不同,因此作为海外投资主体的中国企业,要突出公司总部作为跨国经营的融资中心、投资决策中心、成本核算中心、价格转移中心、风险控制中心和合理避税中心的功能,通过借鉴西方跨国公司母公司对海外子公司的管理模式,对其海外公司实施包括人力、财务、经营决策、分配制度等在内的全面管理;作为子公司的海外贸易与投资企业则要忠实地执行公司总部的战略规划,实现母公司的利润目标。
(三)政府政策的优化。国家政府应向国内企业下放跨国经营权,包括进出口经营权、海外投资与融资和外贸业务经营权等,实现跨国经营权审批程序的简化。目前我国政府对国内企业的跨国经营权有所限制,致使一些企业错过了许多宝贵的商机,不利于企业走向国际市场进行跨国经营。因此,要向企业放权,特别是放宽对私营企业对外投资的限制,使每个企业都拥有走向国际化的权力。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民营企业的力量在不断地壮大,将成为对外投资的主力军。因此,放宽对私营企业对外投资的限制势在必行。同时,还应逐步放松非贸易性跨国投资项目有关的外汇管制,对有关项目经审核无误后,允许投资项目的外汇自由输出、输入。
(四)建立全球范围内的竞争情报网络。人才是企业跨国经营的关键因素,信息则是企业立足国际市场的生命线。企业要想在国际市场上立足、生存和发展,必须具备较强的应变能力,能够针对国际市场瞬息万变的形势及时做出正确的经营决策。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具有灵活、快速、准确、通畅的信息系统。为此,跨国公司应努力建立起覆盖全球范围的竞争情报网络,为企业国际化发展过程中的决策提供信息和咨询服务。这就要求跨国企业:一要增强信息观念,完善现有的信息中心,建立联结国内外、四通八达的信息网络;二要改善信息处理和交流工具,采用现代化的通信手段,提高竞争情报的准确性和利用效率。
(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研究生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王勇,杜德彬.自主创新战略下的中国跨国公司崛起.国际经济合作,2007.1.
沈闻涧,浙江大学科技咨询中心专家顾问,资深家电行业观察家。长期关注家电、通讯、IT、电子商务等行业的发展与走向,拥有独特的观察视角。在《销售与市场》、《财经时报》等50多家平面媒体发表专业文章,同时还在《中国营销传播网》、搜狐等30多家网站开设个人专栏。目前已发表有关家电、IT、通讯业研究性文章500余篇。
我国家电业从来就不乏热点。在并购、国际化、奥运营销等一系列热点事件的演绎中,2007年的家电业落下了帷幕。在刚刚过去的一年中,我国家电业究竟表现如何?整个行业又出现了哪些新亮点、新方向?国内企业又是如何面对来自新的市场和外资企业的挑战?就这一系列话题,本报记者专访国内资深家电行业观察家沈闻涧,请他谈谈眼中的2007年中国家电行业。
记者:首先请您简单地概括一下我国家电业在2007年的发展与表现。
沈闻涧:2007年我国家电业的表现可以用两个词来概括:成熟、收获。在经历了20多年的发展后,我国家电业已从快速发展期步入缓慢成熟期。相应的,整个行业的规模和影响力与日俱增。我国已从前几年的全球家电业制造中心变身为全球家电创造中心,一大批跨国家电企业的技术研发中心和核心零部件工厂相继落户我国,国内家电企业也积极地从制造环节向上游研发和下游分销环节进行快速扩张。
同时,参与其中的相关企业也收获颇丰。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背景下,家电企业的整体盈利能力开始复苏和提高。透过一些家电上市公司的年报不难发现,与前几年相比,2007年各家企业的利润率都有显著的提高,幅度在10%-30%不等。
当然,在这种繁荣发展势头的背后,家电企业仍有不少烦恼。在人民币汇率不断
提高、原材料成本日趋上涨的背景下,由于我国企业在海外市场的扩张手段过于单一,企业参与海外市场的传统优势受到挑战;企业技术创新和研发体系不完善等问题依旧存在,导致企业对新技术、新产品的发展趋势和对产业链的掌握缺乏主动权,在高端产品的市场竞争中表现乏力等。
记者:在2007年,我国家电业发生的哪件事情让您记忆最深,又最能够反映出行业或者企业的发展现状?
沈闻涧:2007年最具代表性的事情,应该是产品价格的涨跌。与此前企业间盲目无序的价格战不同,2007年许多企业的价格战更为巧妙和理性。在空调行业,由于铜、钢铁等原材料价格的暴涨,导致许多空调企业的生产成本受到挑战。继2006年部分企业停止价格战转向价值战后,2007年国内空调企业采取了群体性涨价的策略,产品价格同比上涨10%-15%。尽管一些外资企业在局部市场采取了降价策略,但仍未能扭转国内空调产品涨价的趋势。与此同时,冰箱、洗衣机等白电企业也顺应行业发展的趋势,纷纷调高产品售价,抛弃价格战,将竞争转向提高产品高附加值和新技术研发方面。
而在彩电行业,由于平板化浪潮的到来,价格战再度上演。以三星、夏普、三洋为代表的外资企业,为了扩大在中国市场的份额,通过自身在上游产业链的优势,在我国彩电市场采取了降价的策略。面对外资企业的降价策略,TCL、创维、康佳等国内企业将不得不面临新的选择。
在空调与彩电产品价格一涨一降的背后,我们不难看出,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变价格战为价格策略,在有效地利用价格杠杆来调节市场关系的同时,也间接地提升了企业的综合实力。此外,原材料价格上涨还带动了企业在关键零部件上的创新。在空调铜铝连接管事件广受关注甚至被质疑的背后,冰箱企业的铝代铜创新已先行一步。运用价格调节市场竞争,正在成为国内家电企业的一大策略。
记者:刚才沈先生谈到,越来越多的家电企业开始挺进上游。我们了解到,长虹收购华意股份进军冰箱压缩机行业,与东元共同组建空调压缩机工厂,并购一家韩国的等离子屏企业;TCL、海信、创维和康佳等也纷纷以各种方式进军上游液晶屏的研发、生产领域;美的拥有美芝压缩机工厂,格力也有凌达压缩机工厂等等。请问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家电企业挺进上游是否为大势所趋?
沈闻涧:这是一些家电企业不满足现有经营状况和业务模式,进行多元化扩张的一种途径。企业希望通过打通产业链,分享来自不同环节的利润,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加大对行业发展的话语权。
随着全球家电产业竞争中心的转移,越来越多的上游核心部件研发与制造商将目光投向中国,而我国要从全球性制造中心转变为创造中心,必须依靠一些行业领先企业的积极带动。挺进上游产业,掌握产业链中关键零部件的主动权,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特别是在彩电业,在平板化大潮的趋势下,我国企业由于缺乏对上游屏资源的掌握,在市场竞争中受制于他人。此外,历经多年发展的空调业,在核心部件压缩机、制冷剂等方面,先进技术仍然被日本、美国等外资企业掌握。种种现状都迫使国内企业必须要进行技术创新,挺进上游。
但这并非是我国家电业今后发展的主流模式,这种发展是由企业综合实力、人力资源、资金等因素决定的。近年来,我国家电企业多元化挫败的案例不胜枚举:奥克斯退出汽车业,澳柯玛、小天鹅退出空调业等,均说明了企业的多元化扩张必须量力而行。在现有产业链上,专业化分工已相对成熟,专业化的企业更能做强做大。企业究竟应该选择怎样的发展方式,还没有标准答案。
记者:在家电企业挺进上游之际,家电零售领域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继并购永乐后,国美又将大中收入囊中。苏宁则在全国放弃了加盟店扩张模式,实施自主发展。近年来,家电连锁卖场已遍布一、二级市场;同时格力、美的、格兰仕等企业却纷纷在各省自建专营店进军三、四级市场,长虹、TCL也尝试三、四级的连锁卖场业务。请问,连锁渠道能否成为家电分销的主要方向?我国家电分销渠道今后又将呈现何种走势?
沈闻涧:家电连锁业的发展形势喜人。目前,以国美、苏宁为首的大型家电连锁商已占据一、二级家电销售市场的主要份额。特别是在国美、苏宁等全国性连锁企业的积极推动下,以“大规模化采购、快速分销、质优价廉”为利器,家电连锁商完成了对百货大楼、家电专营店等渠道的洗牌。可以预见,在“网络健全、品种齐全、价格优惠”等优势的推动下,连锁将成为家电分销的主要通路。但是对于参与其中的企业,则要避免同质化竞争和竞争力下降等问题。
此外,一些企业与传统渠道商在三、四级市场上的深度合作,正是看到了大型家电连锁商的软肋。连锁卖场的扩张是以规模化消费能力为支撑,而在消费能力相对分散的三、四级市场,连锁商的规模化优势不能得到体现。因此,格力、美的等在各地开设品牌专营店,正是对连锁渠道的一种制约和补充,在增强其与连锁卖场谈判的筹码之际,也抢占了消费能力不断释放的三、四级市场的份额。
记者:在家电连锁商近几年来快速扩张的背后,我们也看到,一、二级家电市场正趋于饱和。与此同时,国家在河南、四川、山东3省试点推进“家电下乡”招标工作,对于农村消费者购买招标家电产品予以财政补贴,显然三、四级市场正在成为新的发展方向。您如何看待目前我国家电市场的这种格局?
沈闻涧:我国是一个典型的城乡二元化结构的消费市场,特别是在家电这类耐用消费品上,从城市到农村的普及与发展需要一个过程。
目前,在一、二级中心城市,家电的需求量已经接近饱和状态,每年的消费需求主要来自于城市新增住房和家电的二次更新。对于许多家电企业而言,城市市场更多是新品推广、品牌塑造的平台,今后的发展重点还在于对农村消费市场的挖掘。
随着国家建设新农村政策,以及一系列拉动农民增收、刺激消费等配套性措施的出台,农村家电市场开始启动,海尔、格力、康佳、海信等家电巨头们纷纷下乡建立品牌专营店,加大对农村市场的推广和拓展力度。2007年年底,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开始的“家电下乡”的招标试点工作,首批招标产品尽管还局限于彩电、冰箱、手机等产品,但这向家电行业传递了一个明确的信号,那就是三、四级市场的拓展将是企业今后的主要发展方向,国家在宏观政策层面是给予积极支持的。
显然,家电企业今后的竞争策略也应随之展开“二元化”调整,根据自身的品牌及产品定位、发展方向,选择适合的发展道路和竞争策略。
“管理层讨论与分析”的披露旨在满足三个原则:为投资者提供了以管理层的角度来审视公司财务报表的机会;提高公司财务披露的整体水平、提供的内容的范围包括应当分析的所有财务信息;提供公司盈利和现金流量的质量及潜在变化的信息。从而使投资者能够通过公司以往的表现来推断未来的业绩。
本文根据《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2号——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2005年修订)》对于上证180中的134家上市公司2006年年报进行分析并发现,我国“MD&A”信息披露的质和量较从前都有很大的提高,但是在披露中仍然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希望通过研究发现各公司在披露上的共性问题,给出结论并提出有益的建议。
关键词:上市公司年报,信息披露,管理层讨论与分析
An Analysis of “MD&A” Information Disclosure in Annual Reports of Listed Companies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disclosure information of listed companies, “Management discussion and analysis” provide more information than traditional financial statements; satisfied investors on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of the relevant information.
The MD&A requirements are intended to satisfy three principal objectives: to provide a narrative explanation of a company's financial statements that enables investors to see the company through the eyes of management; to enhance the overall financial disclosure and provide the context within which financial information should be analyzed; and to provide information about the quality of, and potential variability of, a company's earnings and cash flow, so that investors can ascertain the likelihood that past performance is indicative of future performance.
This paper analyses and evaluates the “Management’s discussion and analysis” of 2006 annual reports of 134 listed companies of SSE180 Index and find that the "MD&A" disclosure of information in terms of quality and quantity have both greatly improved. However, the disclosure MD&A is still unsatisfactory in many places. Through researching this paper finds some common problems of the disclosure and has made some useful recommendations.
Key words: Annual Repots, Information Disclosure, MD&A
目 录
一、序言 1
(一)研究背景 1
(二)研究意义 1
二、文献回顾 1
三、主要概念 2
(一)管理层讨论与分析的定义 2
(二)我国管理层讨论与分析的内容。 2
(三)我国现行MD&A信息披露制度所规定的披露原则和形式 3
四、上市公司“管理层讨论与分析”的披露现状和披露特征 3
(一)样本的选取 3
(二)研究方法和分析重点 3
(三)我国上市公司2006年年报中“管理层讨论与分析”的披露现状和披露特征 4
五、结论和建议 10
(一)结论 10
(二)建议 11
六、局限性 11
资料来源和参考文献 12
一、序言
(一)研究背景
“管理层讨论与分析”(以下简称MD&A)是美国等成熟证券市场信息披露制度变迁的产物,管理层讨论与分析信息的披露要求最早由美国提出,在1989年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以下简称SEC)了关于MD&A披露的详细指南,2000年以后SEC又不断地对MD&A的披露要求进行修改和建议,提高MD&A信息披露的质量。但是由于MD&A的信息多是一些软性的信息,以分析和预测为主,其质量和真实性判断难度较高,特别是在先后出现了安然公司等重大财务舞弊案件,使得MD&A的披露需要更加严密的规范,所以在2002年公布了《萨班斯——奥克斯雷法案》之后,SEC在2003年12月29日通过了专门针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中“管理层讨论和分析”的指导原则,可见美国对于MD&A信息披露的重视,也标志着美国MD&A制度走向成熟。
我国的证券市场也已经引入了“管理层讨论与分析”的披露形式。在1999年修订的年度报告准则中,与MD&A相对应的是"董事会报告"中的"报告期内财务状况"的明细项目,但是当时对于MD&A的披露要求比较简单。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进一步完善,MD&A信息也越来越受到投资者的重视,但是当时的公司管理层却没有对该信息披露引起重视,于是在2001、2002、2003、2005年先后修订的上市公司年报披露准则中,对MD&A内容地披露的规定更为详细;对MD&A信息的披露质量的要求有了进一步的提高;披露的范围有了进一步的扩大。不仅要求公司管理层对公司经营结果进行回顾和分析;还提出了对于公司经营的前瞻性信息的披露要求。使得我国上市公司年报中MD&A的信息披露更加规范,也使其用词和用意能够更进一步与国际接轨。
另一方面,近年来上市公司所从事业务的形式愈加复杂,一些资产负债表外业务和表外项目不断增加,财务报表已经很难充分披露有用和相关的会计信息。投资者也在不断提高对公司各种信息的要求来避免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投资风险。在这种条件下,基于会计准则而产生的表内信息以及报表附注已经无法完全满足这种需要。所以无论是资本市场、投资者还是监管机构对于像MD&A之类的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特别是信息质量的要求也日益提高。
(二)研究意义
“管理层讨论与分析”作为信息披露制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已经日益受到实务界和理论界的重视。对于财务报告,它是一个必要和有益的补充,不仅为投资者提供了传统财务报表及其附注所无法提供的信息;而且还是向投资者传递公司财务信息、经营信息的有效渠道,体现了管理层对公司现状及其发展前景的基本判断,有助于投资者更好地理解公司经营成果、财务状况和现金流量,了解公司经营管理水平,把握公司未来的发展方向;更为投资者提供了通过管理层的角度进一步透视公司经济实质的机会,从而满足了投资者对信息的相关性和前瞻性的更高要求。
我国的理论界和实务界对我国MD&A都有所研究,许多研究结果都表明我国MD&A信息披露的质量并不高,尤其是前瞻性信息;同时上市公司大多报喜不报忧,披露注重财务等数据信息,对于预测和前瞻性的信息的披露却比较笼统和空泛。另外随着近年来我国《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的内容与格式准则》的不断修改,尤其是对于上市公司年报中管理层讨论与分析部分修改,上市公司对它的披露是否有所变化和完善呢?这就使对于我国上市公司年报中MD&A的披露特征、披露现状以及实施效果的研究具有积极和重要的意义。
二、文献回顾
深圳证券交易所的研究员赵亚明在《2005年深市公司管理层讨论与分析规则的执行效果分析》一文中分析到:上市公司在2005年年报中普遍改变了以往相关披露简单描述和空泛文字较多的特点,注重了定量信息与定性分析的有效结合,增强了前瞻性信息的披露,增加了自愿性信息的披露,初步呈现了个性化披露的特色,但是也有小部分公司年报对于管理层讨论与分析的披露是重视不够的,披露不符合要求。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的刘家松和武汉大学的王惠芳在《公司管理层讨论与分析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基于深沪223 家上市公司经验证据的探讨》一文中分析道我国年报中管理层讨论与分析信息披露程度较低。资本的竞争性正促使我国公司进行更多的MD&A 信息披露,但仍存在一些阻碍因素。在资本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公司存在向投资者传递更多MD&A 信息的意愿。但对MD&A 披露成本的顾虑、公司长期形成的保守披露习惯、市场规范程度较低等特点使得公司对MD&A 披露存在侥幸心理,一些盈利差的公司试图通过详细的、完美的MD&A 披露来与“好”公司混同,这些因素都影响公司对MD&A的披露热情。
上证联合研究计划课题的报告《管理层讨论与分析:借给投资者的一双“慧眼”》中分析表明:我国上市公司定期报告MD&A信息不具有长期潜在价值;MD&A与公司会计业绩的关系很弱;MD&A信息跟会计业绩统计上不存有相关性。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定期报告MD&A无法预测每股盈余。
三、主要概念
(一)管理层讨论与分析的定义
管理层讨论与分析(MD&A)是公司信息披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上市公司定期报告中管理层对于本公司过去经营状况的评价分析以及对公司和未来发展趋势的前瞻性判断,是对公司财务报表中所描述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解释,是对经营中固有的风险和不确定性的揭示,同时也是对公司未来发展前景的预期。MD&A信息大多涉及“内部性”较强的定性型软信息,无法对其进行详细的强制规定和有效监控,因此,西方国家的披露原则是强制与自愿相结合,公司可以自主决定如何披露MD&A信息。我国也基本实行这种原则,如中期报告中的“管理层讨论与分析”部分以及年度报告中的“董事会报告”部分,都是规定某些MD&A信息必须披露,而另一些MD&A 信息鼓励公司自愿披露。
(二)我国管理层讨论与分析的内容。
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讨论与分析”主要包括两部分:报告期间经营业绩变动的解释与前瞻性信息。
1、报告期间经营业绩变动的解释
(1) 分析公司主营业务及其经营状况。
(2) 概述公司报告期内总体经营情况,列示公司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利润、净利润的同比变动情况,说明引起变动的主要影响因素。
公司应当对前期已披露的公司发展战略和经营计划的实现或实施情况、调整情况进行总结,若公司实际经营业绩较曾公开披露过的本年度盈利预测或经营计划低于10%以上或高20%于以上,应详细说明造成差异的原因。
公司可以结合公司业务发展规模、经营区域、产品等情况,介绍与公司业务相关的宏观经济层面或外部经营环境的发展现状和变化趋势,公司的行业地位或区域市场地位,分析公司存在的主要优势和困难,分析公司经营和盈利能力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3) 若报告期公司资产构成、公司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所得税等财务数据同比发生重大变动的及产生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
(4)结合公司现金流量表相关数据,说明公司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的构成情况及变动原因分析
(5)公司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公司设备利用情况、订单的获取情况、产品的销售或积压情况、主要技术人员变动情况等与公司经营相关的重要信息进行讨论与分析。
(6)公司主要控股公司及参股公司的经营情况及业绩分析。
2、公司未来发展的前瞻性信息
(1)公司应当结合回顾的情况,分析所处行业的发展趋势及公司面临的市场竞争格局。产生重大影响的,应给予管理层基本判断的说明。
(2)公司应当向投资者提示管理层所关注的未来公司发展机遇和挑战,披露公司发展战略,以及拟开展的新业务、拟开发的新产品、拟投资的新项目等。若公司存在多种业务的,还应当说明各项业务的发展规划。
同时,公司应当披露新年度的经营计划,包括(但不限于)收入、费用成本计划,及新年度的经营目标,如销售额的提升、市场份额的扩大、成本升降、研发计划等,为达到上述经营目标拟采取的策略和行动。公司可以编制并披露新年度的盈利预测,该盈利预测必须经过具有证券期货相关业务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审核并发表意见。
(3)公司应当披露为实现未来发展战略所需的资金需求及使用计划,以及资金来源情况,说明维持公司当前业务并完成在建投资项目的资金需求,未来重大的资本支出计划等,包括未来已知的资本支出承诺、合同安排、时间安排等。同时,对公司资金来源的安排、资金成本及使用情况进行说明。公司应当区分债务融资、表外融资、股权融资、衍生产品融资等项目对公司未来资金来源进行披露。
(4)所有风险因素(包括宏观政策风险、市场或业务经营风险、财务风险、技术风险等),公司应当针对自身特点进行风险揭示,披露的内容应当充分、准确、具体。同时公司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介绍已(或拟)采取的对策和措施,对策和措施应当内容具体,具备可操作性。
(三)我国现行MD&A信息披露制度所规定的披露原则和形式
原则上,我国现行的MD&A信息披露制度要求有重要性、灵活性和前瞻性的原则,但是对照国外发达资本市场的规定,在整体上来说还有一定差距。
形式上,我国MD&A信息披露在上市公司招股说明书、中报、季报中以“管理层讨论与分析”部分出现;年报中则在“董事会报告”部分中出现。
四、上市公司“管理层讨论与分析”的披露现状和披露特征
(一)样本的选取
本文选取上证180指数中的股票为样本。上证180指数的成份股的选取是根据总市值、流通市值、成交金额和换手率对股票进行综合排名;按照各行业的流通市值比例分配样本只数;按照行业的样本分配只数,在行业内选取排名靠前的股票;对各行业选取的样本作进一步调整,使成份股总数为180家。
剔除了上市时间不足一个季度的股票;暂停上市股票;经营状况异常或最近财务报告严重亏损的股票;股价波动较大、市场表现明显受到操纵的股票;所以本文的样本均为极具市场代表性的样本股票。本文又去除了比较难以驾驭的金融保险类股票,选取在撰文期间已经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网站公布了2006年年报,且上市时间在2004年以前的134家上市公司作为样本进行研究。
(二)研究方法和分析重点
通过对于134家上市公司2006年年报中“管理层讨论与分析”资料的比照《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2号--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2005年修订)》进行分项汇总,研究各家上市公司“管理层讨论与分析”的披露特征和现状。通过图表法、数据分析法等方法,总结我国上市公司2006年年报中“MD&A”信息披露的变化与不足。
(三)我国上市公司2006年年报中“管理层讨论与分析”的披露现状和披露特征
1、公司报告期内总体经营状况的披露
(1)有88%的公司披露了公司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利润、净利润的金额和同比的变动情况,主要出现在董事会讨论与分析的总体经营情况回顾中。披露情况如图4-1
图4-1主营收入、利润和净利润披露情况汇总表
披露特征:在有原因披露的118家公司中,有12家公司披露了利润构成或利润来源发生重大变动,说明具体变动情况。有14家公司(占11.8%)有较为详细的变动原因分析、其中有3家公司披露了其他业务利润和营业外利润的情况;有一家公司在原因分析中披露行业分析情况。总体披露情况较好。
(2)有109家公司(占81.34%)对前期已经披露的公司发展战略和经营计划的实现或实施情况、调整情况进行总结。但是对于实际经营业绩较曾公开披露过的盈利预测或经营计划低于10%以上或高于20%以上,却没有一家公司进行说明。
披露特征:披露的主要内容都在于对报告期内公司经营情况的总体回顾。而且尽管大多数公司都对前期所披露的公司发展战略和经营计划的实施情况进行了披露,但是对前期披露过的产量、收入、利润或其他项目进行过的预测的完成情况和程度有披露的只有9家,仅占所有披露公司的8%。可见大多数公司还停留在文字的描述上。不过经过与各公司2005年“管理层讨论与分析”项中披露的经营战略和经营计划的比较,各公司信息的披露质量有所提高,也更具针对性。有23家公司对报告期内应对行业和市场环境产生等各种变动所采取的调整措施和实施结果进行了分析而且都比较具体和具有针对性。
(3)有34家公司(占25.37%)结合本身的业务发展规模、经营区域、产品等情况,介绍了与公司业务相关的宏观经济层面或外部经营环境的发展现状和变化趋势。56家公司(41.79%)披露了行业地位或区域市场地位,分析公司存在的主要优势和困难。其中12家披露了行业地位;29家披露优势;37家公司披露困难或经营中遇到的问题和对策。18家公司(13.43%)披露了经营能力和盈利能力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披露特征:对与公司业务相关的宏观经济层面或外部经营环境的发展现状和变化趋势的披露上,有的公司以单独一节介绍报告期内行业的情况包括国家的政策变动、地区背景、相关的行政规则和文件以及市场的需求变动等,也有的在公司总体经营回顾中一起披露。
在对行业地位或区域市场地位,分析公司存在的主要优势和困难。各公司主要集中披露的优势都是在公司报告期内完成的重大项目、合同、产品或核心的业务;另外对于新利润增长点的挖掘、科研创新、技术开发、营销策略尤其是人力资源的优势以及进出口业务的突出成果等国际市场的优势披露成为了此项披露的一个新的特点。另外,对由于经营环境和行业变化所引起的经营困难信息的披露则比之以往有更高的质量,比如:中材国际对公司存在的不足,在经营中尤其是拓展国际市场经营的困难进行了披露;贵州茅台对市场茅台酒的假冒情况及解决方案进行了披露。而在披露的37家中有27家披露了针对这种经营困难或问题的对策。
在对公司经营能力和盈利能力的持续性和稳定性的披露上,主要集中在资产负债率、每股收益、营运能力的指标如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盈余利润等数据方面的分析;或者对相关核心业务、重大项目、产品良好的销售势头方面的文字描述;但都比较简单。披露汇总情况见图4-2
图4-2 行业、经营环境、公司有劣势、行业地位和盈利能力披露情况汇总表
2、报告期内公司主营业务及其经营状况的披露
(1)有97%的公司按行业、产品或地区说明了报告期内公司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利润的构成情况。
披露特征:主要通过表格的形式,披露主营收入、主营利润的构成与去年的同比变动以及成本的同比变动。披露的详细程度则要根据公司所处的行业。如果是公用事业如电力生产企业,其主营业务收入则全部来自于电力。总的来说仅有4家公司未披露来看,该项目披露情况不错。披露的130家公司中有42家公司介绍了公司的主营业务、经营范围和主要产品的介绍。其中又有4家公司按业务具体分析了报告期内导致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变化的原因;2家公司披露了毛利变动情况并分析了原因;S上石化对关联交易定价,关联交易必要性持续性进行了说明;中化国际则按经营业务和按经营方式披露了三年的收入利润的构成。
披露主营业务收入或主营业务利润总额10%以上的业务经营活动及其所属行业的有5家;披露占主营业务收入或主营业务利润总额10%以上的主要产品并分项列示的有20家。
(2)所有公司中只有16家公司(占11.94%)披露了报告期内公司主要业务的市场变化情况。主要是对业务或产品的价格波动进行分析、与市场有关的政策和法规的说明;宝钢股份对海外市场也作了介绍。
(3)有81家公司(占60%)披露了主营业务成本构成的变化情况,披露的特征见图4-3。
图4-3主营成本及构成情况披露情况分析表
(4)有74家公司(占55.22%)对各种主要产品的产销数量和市场占有率情况进行了披露。
披露特征:在所有披露的公司中有61家公司都披露了主要展品或战略产品的产销量(占比80%以上),而且有海外市场的公司例如:同仁堂、青岛海尔等还披露了海外市场的出口情况;即使有一些公司并没有生产产品,如航空公司、电信公司或者服务类行业的公司还有房地产公司等也会对公司工作量和业务量进行披露和一定的分析。但是仅有13家公司披露了主要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情况;对公司子公司经营产品产销量等变动进行披露的仅有2家。
(5)大部分公司在“与以前比有显著变化的说明原因”项中,分析了收入、利润、成本变动的原因。
披露特征:该项的内容大多都散落在各公司对于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利润、主营成本和净利润等的披露和分析中,并没有自成一项进行披露。其中有1家(广船国际)公司分析了非业务因素引起的主营业务收入的变动;有1家公司(中铁二局)分析了控股公司和子公司重大项目和关联交易引起的公司主营业务等的变动;有1家(华鲁恒升)公司分析了产品出口量的变动原因。
(6)有41家公司(占30.59%)对产品或服务发生重大变化或调整情况进行披露或对公司推出或宣布推出的新产品及服务进行了介绍。但仅有8家公司披露了其对公司业绩的影响。有91家公司(占67.91%)披露了前5名供应商合计的采购金额占年度采购总额的比例和前5名客户销售额合计占公司销售总额的比例,披露形式多为表格形式,仅有占比数据。尽管披露准则中并没有上市公司在年报中详细披露采购商和供应商的情况,不过在样本中有4家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分析。
3、报表中重大财务数据变动与原因分析的披露
(1)有104家公司(占77.61%)都披露了资产变动情况和原因,披露内容包括应收账款、存货、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短期借款、长期借款等占总资产的比重。披露情况见图4-4。
图4-4“资产构成变动及原因分析”披露情况图
有96家公司(占72%)披露了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所得税等财务数据以及变动的原因,变动情况见图4-5。在这96家公司中,中国石化和海正药业披露了环保支出和费用的情况;同方股份披露了各种费率的变动及原因分析;s上石化披露了研发费用以及税率变动对公司的影响。
图4-5 费用变动及原因分析披露情况汇总表
(2)对公司现金流量进行分析的有104家公司(占77.6%),其中70家左右的公司结合公司现金流量表数据,说明公司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的构成情况。
披露特征:该项的主要披露方式是分别分析现金流入和流出的情况。福建高速、华微电子和百联股份都在构成中披露了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变动情况和汇率对现金流的影响;福建高速对资本流动性和资本来源进行了说明;皖通高速对资本性支出和资本结构了分析;国电电力对公司具体的筹资活动进行了分析和说明。
对于在报告期内现金流量的相关数据同比发生重大变动的有98家公司分析了主要影响因素,其中17家公司披露的原因都过于简单。而对于报告期内公司的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与报告期净利润存在重大差异的仅有4家公司解释了原因。
4、与公司经营相关的重要信息进行讨论与分析的披露现状
报告期对于公司设备利用情况、订单的获取情况、产品的销售或积压情况、主要技术人员变动情况等与公司经营相关的重要信息进行讨论与分析的有42家公司(占31.34%)。
披露的特征:该项内容的披露依据公司的类别和行业特点而各不相同。比如中海发展属于沿海运输业,披露了轮船的处置情况;属于医药制造业的海正药业披露了药品质量的管理和EHS体系建立内部管理,天士力披露了临床试验情况和技术,另外还有诉讼案的相关情况;属于制造业的福耀玻璃披露了旧厂翻新的情况,s上石化则对主要生产装置的开工率,运行情况,和非计划停产等情况进行了披露。对于与经营相关的信息披露还包括公司设立财务公司、成立新部门、公司高层更换、人力资源、薪酬计划、企业文化、公司内部控制和管理制度的建设、技术创新、营销和物流等多方面进行了披露。
5、主要控股公司及参股公司的经营情况及业绩的披露
详细介绍主要控股子公司的业务性质、主要产品或服务、注册资本、资产规模、净利润的有107家公司(占80%)。
披露特征:该项的披露形式以表格居多。其中披露信息较为具体、质量较高的有9家。云天化对公司控股情况和控股公司的主要业务活动,经营情况以及这些情况与预测的比较进行了披露;长江电力介绍了收购情况;福田汽车披露了与其控股的公司和子公司的关联交易;栖霞建设、南山铝业和士兰微对其下子公司的项目建设和科研开发的情况进行了披露。
而对源于单个控股子公司的净利润或单个参股公司的投资收益对公司净利润影响达到10%以上,该公司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利润和净利润等数据进行披露的只有32家公司(23.88%)。对单个控股子公司或参股公司的经营业绩同比出现大幅波动,且对公司合并经营业绩造成重大影响(波动情况与影响因素)进行披露的则更少,只有8家。
6、所处行业的发展趋势及公司面临的市场竞争格局的披露
在所有样本公司中有104家公司(占77.6%)对于报告期内行业和市场竞争格局的相关变化趋势已经、正在或将要对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产生重大影响的,提供介绍分析和管理层对相关变化的基本判断。
披露特征:以行业的宏观环境介绍为主,如政府在报告期内出台的相关政策(如医疗改革等)、法规和行政文件;另外还有经营形式、业务环境;材料价格变动和消费需求等的市场环境和竞争格局的变动。但是其中有数据分析和披露的仅有18家。另外,只有中材国际1家公司对于国际市场的情况进行了披露,其竞争格局也从国内国际两方面又数据分析。
所有公司分析对了行业变化趋势和市场竞争格局变化对公司可能的影响程度的仅有7家。披露相对简单、宽泛且没有数据分析和预测。
7、公司发展战略与经营计划的披露
(1)对管理层所关注的未来公司发展机遇和挑战,披露公司发展战略,以及拟开展的新业务、拟开发的新产品、拟投资的新项目进行披露的有118家公司(占88%),披露情况汇总表见图4-6。对于存在多种业务的,说明各项业务的发展规划的仅有27家公司,占样本公司总数的20%。
图4-6 公司经营机遇、挑战以及发展战略的披露情况汇总表
披露特征:在公司将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得披露中,各公司的分析大致可以分为对宏观经济环境和市场带来的机遇进行分析,既有数据也有文字描述;对自身产品、项目建设、研况、投资情况和营销策略带来的机遇,分析多以文字描述为主。发展战略则都是文字描述且披露都比较笼统空泛。
公司拟投资的新项目、开展的新业务、新产品的开发计划等则多与发展机遇结合在一起披露,可能由于是前瞻性的信息,预测市场对于新项目的需求比较困难所以在披露上多数是提及,具体的相关介绍和影响比较少。
另外在其他方面的披露上:栖霞建设(属于房地产业)结合行业特点披露新增土地储备和前期规划展开情况;水井坊对公司改革进行了披露,同时提及了关税变动对于公司的影响;东方电机、吉恩镍业和山东黄金对公司新报告年度中的收购计划进行了披露;宝钢股份和五矿发展都对新一轮的发展规划形成了详细的文件。
(2)公司经营计划及盈利预测的披露
共有116家公司(占87%)对该项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披露。这个比例应该说比较客观,说明上市公司对于类似的前瞻性信息的披露和分析已经引起了重视。披露的具体情况汇总见图4-7。编制并披露新年度的盈利预测,且经过具有证券期货相关业务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审核并发表意见仅有2家,分别是南山铝业和火箭股份。
图4-7 公司经营计划及盈利预测披露情况汇总表
披露特征:在披露了新报告期经营计划和经营目标的77家公司,有29家公司披露都过于简单、空泛;该项披露以总体目标和经营计划为主,也有工作计划包括公司治理、内部控制、人力资源、市场营销、物资采购、信息工程、产品质量、技术研发以及根据公司自身的生产特点的其他方面的披露,总的来说比之以前要详细,也更具针对性。
对于公司经营计划的预测性的数据披露则主要集中在主营业务收入、主营成本、费用(包括环保支出)、利润、产量计划。都比较简单,一般是总额的预测,没有详细的构成和具体的说明。
对于为实现经营目标而拟采取的措施上,披露质量较之以前有很大提高,60%左右的公司都披露比较详细,有的还根据公司的实际情况、结合前面披露过的各项信息,有针对性的分析可行的措施。但是大多数公司还是停留在条目性的表面分析上,用空泛的文字描述拟采取的措施所涉及的方面,缺乏具体的行动介绍。
(3)有76家公司(占56.7%)披露了在建投资项目的资金需求和未来重大的资本支出计划。
其中有30家公司需要资金的项目进行了披露;38家公司披露了所需资金预计金额;有23家公司对项目和金额都进行了披露。对公司资金来源的安排进行说明的有51家公司;其中7家公司披露了保障资金来源的相关措施。仅有1家公司披露了资金的使用计划;1家公司对于资金来源分项进行了说明。另外歌华有线披露了负债、资信和还债安排。
披露特征:各公司对该项的披露都比较的简单,对资本支出的合同和时间安排、对资金成本和使用情况披露的公司都非常的少。
8、风险因素的披露
有85家公司(占63%)针对自身特点进行风险揭示;有72家公司(占53.73%)根据实际情况,介绍已(或拟)采取的对策和措施。
披露特征:有近30%的公司对风险披露分项且较为详细;披露内容主要结合公司内外部经营情况和风险。外部的风险有:政策风险如财税政策风险(尤其是所得税风险)、行业风险、市场竞争风险、价格走势、入世大环境的影响、行业门槛等。另外有一些公司的披露还具备行业特征,如有出口业务大多会披露汇率风险;采掘业则注重自然资源风险市场;电力行业公司则关注电力市场供求和未来发展项目储备、竞价上网的政策等。处于制造业化工行业的公司则会披露环境法规和环保政策及费用的相关信息。
对于公司经营内部风险的内容则更为多样化。生产加工行业的公司大多披露了原材料价格、以及成本上涨的风险;产品价格风险;项目开发,新研发技术的风险;公司管理和公司治理变革的风险;财务风险特别是偿债风险和资本运作及资本支出以及融资需求和融资风险都是披露的重点。该项目的披露也带有行业特性,比如光明乳业就披露了牛的质量的风险;旅馆业、旅游业公司则更关注酒店管理合同、子公司等现有的保单、传染病等的风险;煤炭业公司则关注煤炭供应,煤炭成本和储备的风险;公用设施行业的公司则会披露收费政策和标准不确定性、其他公路、项目改扩建、燃油税改革等的风险影响;航运业的公司则披露燃油价格变动的风险;还有一些公司披露了非控股合资公司;大股东控制;未完成股改的风险和可能的影响。
对于已(或拟)采取的对策和措施仅有18家(占披露公司的25%)公司披露比较详细且具有针对性,有的还有详细的项目和做法的分析。
9、 其他情况的披露
2006年年报中管理层讨论与分析中,125家公司(占93%)都披露了新准则可能发生的估计和变更对公司财务和经营成果的影响,其中有2家公司披露简单没有科目和数据,有2家公司(中铁二局和山东高速)对新旧准则都做了比较和分析。15家公司披露了报告期内股权分制改革的情况。有14家公司对于公司的社会认同度和品牌形象进行了分析和说明,主要是披露公司在报告期内所取得的各种奖项和荣誉。
金地集团披露了与关联方和控股公司的交易情况;海螺公司对与其有合作的公司的情况包括合作项目进度和金额进行了披露;广电集团、宝钛股份和天士力披露了新发股票,资本市场再融资的情况。火箭股份对公司及子公司所得税率和享受的优惠等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宝钢股份披露了可持续发展情况和信用评级的情况。中国石化按事业部分类对经营情况进行回顾和分析。皖通高速、S上石化披露了员工培训、内控改革、裁员与合约责任的情况。值得一提的是仅有s上石化一家公司对管理层讨论与分析进行了预警性的说明。
五、结论和建议
(一)结论
1、2006年各样本公司年报中“管理层讨论与分析”的公司报告期内经营状况的披露情况较好。
对公司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利润、净利润的金额和同比的变动情况;对前期已披露的公司发展战略和经营计划的实现或实施情况、调整情况进行总结;按行业、产品或地区说明了报告期内公司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利润的构成情况;详细介绍主要控股子公司的业务性质、主要产品或服务、注册资本、资产规模、净利润等公司的数量都占到了样本公司总数的80%以上。
对主营业务成本构成的变化情况;对各种主要产品的产销数量和市场占有率情况;对前5名供应商合计的采购金额占年度采购总额的比例和前5名客户销售额合计占公司销售总额的比例;对报表中重大财务数据变动与原因分析披露的公司数量占了样本公司总数一半以上。
可以看出,这一部分的披露不论是量上还是质上都有很大的提高,但是在对于披露信息的主动性上仍有不足。对于根据行业地位或区域市场地位,分析公司存在的主要优势和困难的披露、对于公司经营能力和盈利能力的持续性和稳定性的披露上、对于产品或服务发生重大变化或调整情况进行披露或对于公司推出或宣布推出的新产品及服务以及对公司经营业绩影响的披露,不管是披露公司的数量还是披露信息的内容、范围和质量都显得不够。
2、 前瞻性信息披露更为具体也更具针对性,各项披露的公司都超过了样本公司总数的半数以上。在披露的范围上可以看出,各公司对于内外部的各种因素都有所考虑且进行了分析和披露。另外,
在主动披露上也较05年有较大进步,可见各公司重视经营业绩变动分析,轻视前瞻性信息的局面已经有所改变。
但是在披露上仍然有许多不足,比如公司的经营战略和经营目标的披露上,大多数的公司仍是以空泛性、条目性的披露居多。各公司在经营目标方面的披露尽管有一半的公司都进行了盈利数据的预测,但是仅披露相关数据却缺乏较强的说服力。对行业变化趋势和市场竞争格局变化对公司可能产生的影响程度的仅有7家而且披露相对简单、宽泛且没有数据分析和预测。在项目资金的需求和利用的披露也显得苍白不足,很多公司仅仅一句带过。
3、项目披露较随意,披露的规范性有待提高
在研究中,还发现尽管各公司都按照《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2号--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2005年修订)》进行披露,但是可以看出各公司在管理层讨论与分析项上的披露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很多信息都散落在各处而且模棱两可;披露信息的完整性也有所欠缺,这一点从对前期已经披露的经营目标和经营战略的实施结果和相应调整措施的披露较为混乱就可以看出。
(二)建议
1、 应尽快完善当前MD&A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上市公司 “MD&A” 信息披露的监管力度。对于“MD&A”信息的披露应给予一定的指导和详细的范本,更进一步规范“MD&A”信息的披露,减少上市公司对其披露的随意性和操纵性。对于披露虚假信息的不负责任的公司,管理层应建立一定的法律、行政或市场规则方面的惩罚制度来规范其信息披露的行为。
2、根据目前我国关于上市公司MD&A信息披露的制度规定主要散布于《公司法》、《证券法》、《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上市公司发行新股招股说明书》、《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之中的情况来看,应当尽快出台“MD&A”信息披露方面的专门性的指引文件。
3、进一步细化已有的“MD&A”信息披露制度。年报中“MD&A”信息的披露具有较强的行业特点,不同的行业所面对的内外部经营环境、机遇和挑战都是不相同的,所以“一视同仁”的披露规则可能并不会使“MD&A”的披露有所改善,应该分行业、有针对性地出台行业“MD&A”信息的披露要求。
4、实行MD&A信息分类披露制度,对披露质量不佳的公司进行重点监管。
监管机构应根据上市公司不同的业绩水平、上市时间、公司治理结构、公司规模等属性进行不同程度的关注,对于具有MD&A信息披露不佳特征的一类公司,建立数据库重点关注和监管。这样能提高监管部门的监管效率,提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质量,促进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
5、 建立权威的公司MD&A信息披露质量评价体系
与成熟资本市场中的市场中介机构相比,我国证券市场的市场中介机构起步晚、信誉低,在证券市场的作用非常有限。证券监管部门应该通过引进境外信誉良好的中介机构以及整合国内现有资源的形式大力发展我国的中介机构,建立类似于加拿大要求会计师事务所对盈利预测出具审计意见的制度。另外,要加强股东、证券分析师、证券研究人员等社会力量的监督机制。建立权威的MD&A披露质量评价体系,定期MD&A披露质量排名,对上市公司形成督促和警示。
六、局限性
(一)样本选取的不足,本文选择的是上证180的成份股为样本,仅有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的上市公司,况且又剔除了金融保险类企业,和撰稿期间未披露2006年年报的一些企业,尽管尽力做到分析各公司披露中的共性特点但是仍可能会有所遗漏。
(二)对于年报中“管理层讨论与分析”披露现状和特征的分析是比照《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2号--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2005年修订)》进行的,但是各样本公司年报中的披露却不可能都严格按照准则中的规定,所以尽管在披露信息汇总和分析时已经尽力做到详细全面,对于其披露的现状和特征的判定标准仍然可能比较主观。
(三)在分析上完全比照《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2号--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2005年修订)》可能会忽略一些特性的披露。
资料来源和参考文献
1. 《Commission Guidance Regarding Management's Discussion and Analysis of Financial Condition and Results of Operations》Release Nos. 33-8350; 34-48960; FR-72
2. 赵亚明《2005年深市公司管理层讨论与分析规则的执行效果分析》(深圳证券交易所,广东 深圳518010)中图分类号:F830.9 文献标识码:A,全文。
3. 刘家松,王惠芳《公司管理层讨论与分析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基于深沪223 家上市公司经验证据的探讨》1.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湖北武汉430073 ;2. 武汉大学,湖北武汉430064。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第16 卷第2期,全文。
4. 张凤展:《MD&A信息披露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厦门大学管理学硕士论文2006 年,全文。
5. 李康等:《上市公司定期报告“管理层讨论与分析”披露研究》,上海金信证券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研究课题2005 年,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