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儿童健康指导建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分析现执行的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儿童健康与保健护理”在《儿科护理》的定位,这章学时比例小,理论知识大多以熟悉、了解为主;实践学时比例少,学生操作技能薄弱,这就弱化了本章在整个儿科护理中的重要性。“健康儿童保健”是每个孩子从出生到青春期都要遇到的普遍性问题,而“疾病儿童护理”是个别孩子遇到的特殊性问题。目前学生的学习重点大多偏向于各类疾病儿童护理、住院儿童护理等,即特殊性,忽略健康儿童保健护理的重要性,即普遍性。
二、“儿童健康与保健护理”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分析
1.儿科护理工作的特点儿科护理与成人护理相比,其护理内容复杂、工作紧迫、护患关系特殊。随着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人们对孩子的健康关注程度越来越高,结合医疗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及人们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的增强,儿科护理工作者所承受的社会压力和心理压力越来越大。这就要求护理学生更好地掌握对健康儿童日常护理与营养保健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2.各年龄期儿童保健护理的重要性新生儿期护理的重要性:表现在对新生儿的喂养、保暖、指导家长护理新生儿的眼、鼻、口、耳、脐、臀等方法,促进亲子之间的情感连接。婴儿期护理的重要性:婴儿生长迅速,但消化功能尚未发育完善,易出现消化功能紊乱;免疫功能低下,易感染疾病,此时的日常护理尤为重要。幼儿期护理的重要性:幼儿的行走和语言能力逐渐增强,但危险识别能力差,易发生意外伤害;免疫功能不健全,依然易感染疾病;大小便的训练、睡眠时间的养成护理等极其重要。学龄期护理的重要性:这个时期儿童的认知和心理发展迅速,对其饮食营养搭配、生活自理能力、体格锻炼、团体意识、品德教育等方面的护理极其重要。青春期护理的重要性:这个时期是人生的过渡期,体格成长迅速,要注意儿童的营养、认知、心理、行为等的养成,保持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此外,加强青春期生理卫生等也尤为重要。
3.儿童健康与保健护理的实用性一是做好儿童保健能够提高我国儿童综合素质。用所学的儿童保健知识指导家长科学地对孩子实施日常保健护理,锻炼孩子体格,提高孩子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二是为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学生的就业提供了更广的前景。针对竞争激烈的就业岗位和我国大学生严峻的就业压力,在校期间学好儿童保健护理,除了可以在相关医疗单位寻求就业岗位之外,还可以开设婴儿保健馆、儿童保健知识培训班、儿童健身馆、儿童营养师、考取孕婴证,等等。这就为学生开辟了更广阔的就业渠道,提高了就业率。
三、“儿童健康与保健护理”在《儿科护理》中定位的几点建议
1.加大“儿童健康与保健护理”在《儿科护理》教学中的学时比例随着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人们对孩子的健康关注程度越来越高,更多家长重视儿童的日常保健预防护理。但根据对儿童家庭访视结果显示,大多数家庭家长对于儿童日常生活中的健康和保健知识还很缺乏,这就要求儿科护士在校期间能够掌握更多更好的儿童保健知识,指导和提高家长对孩子的保健预防意识,这样就能够减少或避免很多疾病的发生、发展,提高我国儿童的身体综合素质。2.提高学生“儿童健康与保健护理”的实践技能操作能力在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以达到高职医学教育“三基”“五性”的基本要求。应把“应用型”、“专业型”、“能力型”作为《儿科护理》实验教学目标改革的突破口,制定可行性、实效性的教学目标;设置合理的实验课程结构,改变传统的实验教学课时分配少的弊端,构建新的实验课程结构。例如多增加婴儿抚触、婴儿被动体操、幼儿体操、预防接种的方法和技巧练习,提高在校生儿童保健的操作水平。
施萍,1957年生,中国-澳大利亚《促进中国农村贫困地区儿童保健管理》项目国家级专家,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专家带你练,全科医师实用技能培训项目主讲人,中华预防医学会辽宁儿童保健分会副主任委员。现任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全科医学教研室全科医学培训中心教授、主任医师,从事儿童保健和疾病诊治工作近30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制定了“儿童保健服务规范”,规范的实施对明确各级医疗保健机构儿童保健工作的任务和要求、提高儿童保健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和保障儿童获得基本保健均有极大的促进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儿童保健的需求和意识明显增强,医学科学的发展也对儿童保健服务的内容和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原有的儿童保健服务规范已难以满足新形势下的需求。卫生部妇幼保健与社区卫生司委托中国疾病控制中心妇幼保健中心,自2006年8月开始修订全国儿童保健工作规范,经多次调研、讨论和征求各地意见,于2009年10月30日定稿。2009年12月17日卫生部办公厅下发关于印发《全国儿童保健工作规范(试行)》的通知。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基层卫生机构,全科医生作为在基层卫生机构工作的人员,有责任有义务开展儿童保健工作,利用现行社区进行儿童计划免疫的有力条件,承担起全科医生社区儿童健康维护的任务,逐步实现全科医学赋予全科医生连续性、综合性、可及性等服务目标。
范围
本规范所涉及的儿童保健对象为0~6岁儿童。根据不同年龄儿童生理和心理发育特点,提供基本保健服务,包括出生缺陷筛查与管理(包括新生儿疾病筛查)、生长发育监测、喂养与营养指导、早期综合发展、心理行为发育评估与指导、免疫规划、常见疾病防治、健康安全保护、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等。儿童保健管理包括散居儿童保健管理和学龄前集体儿童卫生保健管理。
职责
妇幼保健机构 妇幼保健机构是辖区内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和妇幼保健的技术指导中心,承担对下级妇幼保健机构的技术指导、业务培训和工作评估,协助开展儿童保健服务。负责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和其他医疗机构的儿童保健工作进行技术指导和业务培训,推广儿童保健适宜技术。按照《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管理办法》的要求,对辖区托幼机构卫生保健工作进行业务管理、技术指导、人员培训和考核评估。做好儿童保健信息的收集、汇总、上报、分析、反馈和交流等管理工作,做好信息统计工作的质量控制,确保资料的准确性。建立健全婴儿及≤5岁儿童死亡和出生缺陷监测系统,建立残疾儿童筛查和报告制度,开展儿童死亡评审工作。对危害儿童健康的主要问题开展调查与科学研究,为卫生行政部门提供决策依据。根据当地儿童保健工作规划,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儿童保健服务。完成卫生行政部门交办的其他任务。
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开展与机构职责、功能相适应的儿童保健健康教育和技术服务。掌握辖区内儿童健康基本情况,完成辖区内各项儿童保健服务与健康状况数据的收集、上报和反馈;对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儿童保健服务、信息收集、相关监测等工作进行指导和质量控制。接受妇幼保健机构的技术指导、培训和工作评估。
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在乡(镇)卫生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指导下,开展或协助开展儿童保健健康教育,收集和上报儿童保健服务与健康状况数据。
内容
胎儿保健 动态监测胎儿发育状况,为孕妇提供合理膳食、良好生活环境和心理状态的指导,避免或减少孕期有害因素对胎儿的影响,开展产前筛查和诊断。
新生儿保健 新生儿出院前,由助产单位进行预防接种和健康评估,根据结果提出相应的指导意见。开展新生儿访视,访视次数≥2次,首次访视应在出院7天之内进行,对高危新生儿酌情增加访视次数。访视内容包括全面健康检查、母乳喂养和科学育儿指导,发现异常,应指导及时就诊。按照《新生儿疾病筛查管理办法》和技术规范,开展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
婴幼儿及学龄前期儿童保健
建立儿童保健册(表、卡),提供定期健康体检或生长监测服务,做到正确评估和指导。
为儿童提供健康检查,1岁以内婴儿每年4次,1~2岁儿童每年2次,≥3岁儿童每年1次。开展体格发育及健康状况评价,提供婴幼儿喂养咨询和口腔卫生行为指导。按照国家免疫规划进行预防接种。
对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中重度营养不良、单纯性肥胖、中重度贫血、活动期佝偻病、先心病等高危儿童进行专案管理。
根据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发育特点,提供心理行为发育咨询。
开展高危儿童筛查、监测、干预及转诊工作,对残障儿童进行康复训练与指导。
开展儿童五官保健服务,重点对龋齿、听力障碍、弱视、屈光不正等疾病进行筛查和防治。
采取综合措施预防儿童意外伤害的发生。
要求
专业机构 开展儿童保健服务的机构必须为卫生行政部门已颁发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医疗保健机构。
专业人员 从事儿童保健工作的人员应取得相应的执业资格,并接受儿童保健专业技术培训,考核合格。在岗人员需定期接受儿童保健专业知识与技能的继续医学教育培训。
业务用房
县(市)级及以上妇幼保健机构 儿童保健管理用房:开展儿童保健群体工作和信息资料管理业务,房屋面积各≥15 m2;儿童保健门诊用房:儿童保健门诊应相对独立分区、流向合理、符合儿童特点;应设立分诊区和候诊区,总面积≥100 m2;儿童健康检查门诊诊室≥2间;专业门诊用房根据所开展的专业需求确定。
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根据当地儿童保健需求、基层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和业务量配置用房,面积参照本规范执行。
其他医疗卫生机构 综合医院、专科医院等医疗卫生机构开设儿童保健相关专业门诊,根据业务工作量参照本规范执行。
各专业门诊设施设备 根据开展儿童保健服务的内容,配备必需的基本设备和设施。
评估
【关键词】社区;儿童;保健;系统管理;母乳喂养;高危儿
【中图分类号】R7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8-0156-02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社会医疗体系中扮演的作用越来越大,成为了儿童保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为了发现目前社区儿童保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高社区儿童保健的工作绩效,本文对近年来我社区儿童保健工作进行了分析,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社区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参加儿童保健的约3862名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318名,女1544名,年龄(0-4)岁。
1.2儿童保健方法:
社区儿童保健工作的开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在社区配置1名具有医师资格的专职儿童保健人员,定期接受相关保健知识的培训。(2)儿保医生为社区内儿童提供医疗保健,每年对社区儿童进行身高、体重、心肺检查等。(3)为儿童家长提供健康咨询服务,教育儿童跟母亲母乳喂养的重要性及喂养方法,儿童营养搭配注意事项,儿童日常卫生指导,意外伤害等。(4)配合上级单位工作,对社区儿童的健康状况进行入户调查及电话随访,对社区儿童的常见病、多发病进行预防和监测。为社区0-4岁的儿童建立4-2-1卡,进行系统化管理。(5)不定期召开儿童健康知识讲座和各种形式的亲子活动。(6)对儿童智力进行早期筛查,对高危儿、出生缺陷儿进行专项管理和综合干预。
2结果
各年的建卡率、母乳喂养率和系统管理率均有上升趋势,目前辖区内0-4岁儿童建卡率已为100%,母乳喂养率为85.9%,系统管理率已达90%以上。对中重度贫血、体弱儿、重度肥胖、佝偻病、出生缺陷儿及高危儿的检出人数较前几年明显增加。
3讨论
3.1社区儿童保健的现况分析:
社区儿童保健是对社区范围内的儿童进行持续性、整体化的健康管理,以保证儿童健康的生长发育,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健康的心理。为儿童提供更好的健康保健服务,是整个社会对卫生保健工作的基本要求。社区是儿童生长的主要场所之一,社区儿童保健工作的好坏,与儿童今后的成长和发展息息相关[2]。我们为社区儿童提供医疗保健、健康知识教育等多方面的医疗服务,以全科医学的观念指导儿童保健工作的开展。从本研究的数据分析结果来看,儿童保健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目前辖区内0-4岁儿童已建立4-2-1卡,建卡率为100%,定期对儿童进行健康体检,母乳喂养率已达85.9%以上,系统管理率已达90%以上。对中重度贫血,体弱儿,重度肥胖,佝偻病等疾病进行了专案管理,对常见病和先天性疾病的检出人数得到提高,发育异常、高危儿、体弱儿童得到了及时的诊断,每年的智力筛查人数稳定上升,儿童健康状况得到了保证,整体素质得到了提高,说明社区儿童保健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首先,儿童保健人手较少,检查仪器设备受到限制,仅能进行简单的身高、体格检查、心肺听诊、智力筛检等,对儿童生长发育情况进行简单的评估。其次是母乳喂养率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家长对母乳喂养的重要性认识尚有不足。这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有的家长缺乏育儿知识,文化层次较低,也不愿意学习相关知识[3]。另一方面有的母亲即使通过健康教育,知道了母乳喂养的重要性,但为了保持产后体形,仍拒绝母乳喂养。因此母乳喂养的宣传力度还有待于加强,宣传重点和方法还有待于改进。再次,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流动人口的增多,给社区儿童的管理带来了压力。流动人口的住所和联系方式频发更换,限制了儿童保健工作的持续性和系统性。
3.2提高儿童保健工作的成效:
针对以上发现的一些问题,我们认为应积极做好产后访视工作,进一步加强对母乳喂养的宣传。儿童家长对母乳喂养重要性的认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应从产前健康教育做起,扩大健康教育的范围,使整个家庭对母乳喂养加深了解和认同,形成良好的宣传教育氛围。从医院、疾控中心、社区等多个层面为每位母亲或准母亲提供宣传教育,使其从观念上真正接受母乳喂养[4]。社区儿保人员应促进儿童家长的交流沟通,增加彼此了解和信任。儿保工作应继续将患有中重度贫血、佝偻病等疾病,和体弱儿童,重度肥胖儿童作为社区儿童保健的重点之一,为其提供定期的检查。对每一位儿童每年的健康档案进行统一整理,归纳总结,对儿童的身心健康状况进行纵向的评估和横向的比较,从而提出符合本社区儿童实际情况的保健干预措施,找准本社区儿保工作的重点,并从中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对体检筛查出有问题的儿童,应及时转诊进行进一步检查。通过与上级单位合作,增加儿童保健的服务范围,开展血微量元素检测等项目的检测。在现有流动人口管理体系下,社区保健医生应增加社区调研次数,了解儿童的去向,更新联系方式,以提高系统管理率。
总之,应充分发挥社区儿童保健的地区性和可及性优势,加强完善社区儿童保健工作,提高社区居民对儿童保健的认识,将儿童保健工作系统化,及时发现儿童的健康问题并加以预防控制,促进儿童健康发育成长[5]。
参考文献
[1] 田爱红.社区儿童保健服务对儿童健康的影响[J].中国基层医药,2008,15(11):1932-1933.
[2] 蔡虹.社区儿童保健情况调查分析[J].医学信息,2009,1(5):247.
[3] 赵春然.面向社区走向家庭服务人群[J].中国妇幼保健。1996,1(1):19.
[4] 徐志浩,曾艳红.广州市颐康园社区儿童保健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0,24(6):36-37.
时间和地点
出生后6岁(儿童满72个月后的2周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询问和观察
先与家长沟通,建立良好关系。
询问上次随访到这次随访之间的情况:饮食情况、过敏情况、是否患病、行为情况、牙齿护理等。
体格检查及处理
整体状况 观察面色、精神、营养状况。
眼睛 是否发炎、流泪或有分泌物,检查有无沙眼、结膜炎、泪囊炎。有条件时进行视力检查。若有结膜炎、泪囊炎、沙眼,建议转诊。
耳部 耳道有无异常分泌物。
心肺 听诊,有无心音异常及心脏杂音,肺部呼吸音有无异常。
肝脾 触诊,有无肝脾肿大等。
量血压 使用儿童袖带。
步态 有无跛行。由现在开始,内八字脚及扁平足减少。
血红蛋白检查 若为缺铁性贫血,对轻度贫血患儿的家长进行针对性指导和(或)对孩子进行药物治疗,1个月后复查,恢复正常者,继续服药4~6周。连续3次复查仍未改善者,建议转诊。中重度以上贫血者建议转诊。
体格测量和发育评估
测量身高、体重 若体重低于中位数减2个标准差,或连续2次体重不增加甚至下降的儿童为营养评估偏离,要分析原因,对家长进行针对性健康指导。
连续2次随访体重仍然没有改善,建议转诊。
发育评估 喜欢玩有比赛性质的游戏,开始懂礼貌,遵守群体规则,帮助成人做简单的家务。能在宽的平衡木上走,会脚跟对脚尖走直线,还会跳绳,自3~4级的台阶上跳下。认识圆形、椭圆形、菱形、五角星等。
指导
对孩子体格发育状况做出评价,指导体格锻炼的方法。
询问家长孩子是否有挑食、偏食现象,建立均衡饮食的概念。防止儿童营养不良或营养过剩。建立良好和健康的饮食习惯。
提醒家长注意防止幼儿受到意外伤害,注意游戏场地和交通的安全,防止被宠物咬伤等。
提醒家长注意幼儿的口腔卫生,强调在餐后和睡前刷牙。
进行上厕所训练。
加强语言训练,如跟读等,会有好的效果。
[关键词] 保育思想;儿童;健康
中国古代有着独具特色的儿童保育历史。不仅有哲学、医学等方面对儿童胎教和保育的理论论证,还从方方面面的社会生活中体现了对儿童应给予保护和关爱的慈幼观念。
一、中国古代儿童保育思想
(一)关爱儿童成长的慈幼观念
中国自原始社会就有重视、保护儿童的慈幼观念。中国古代慈幼观念产生并植根于中国古代的社会现实中。由于在科技不发达的古代农业社会,人力是国家征战、发展经济的重要资源,是最为重要的财富之一,儿童的诞生与成长预示着一国一家人力财富的增长,因此,从古至今,古人都有多子多福的认知,怀有子孙满堂的愿望。儿童在长到一定年龄之后就能成为劳动力为一家出力。受中国传统伦理观念的影响,儿童肩负着今后延续家族香火的使命,父母将儿童视为自身和家族的延续。当然,慈幼观念也与人类本能中对儿童想要呵护的情感有关。因此,无论从伦理层面还是经济发展考虑,儿童在世人心目中都有着特殊的地位。自原始社会,就有兼养老与教育儿童之用的“庠”作为儿童的看护、受教场所。
古代儿童慈幼观念的具体表现主要有:在哲学思想中,很早就有关于对幼童应怜惜关爱的观点。孟子曾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肯定了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应相互亲爱、尊老慈幼的风气。在国家管理中,有专门负责儿童事务的官员和政策。如史料中记载,在齐国国都中设有掌管儿童的官员,“敬老慈幼”还被写入诸侯盟誓中。如《周礼》规定:“(大司徒)以保息六,养万民:一曰慈幼,二曰养老,三曰振穷,四曰恤贫,五曰宽疾,六曰安富。”其中,将慈幼作为大司徒工作的第一位。对儿童身体健养的重视还体现在宫廷教育中。如在王宫中设立专门的幼儿教养机构――孺子室。《礼记・内则》中记载,王室出生的幼儿不仅会有专门的教养人员为其服务,还会选择资质优秀的人成为幼儿老师。其中有专门负责教育和保育工作的太师、太保和太傅,也有专门陪伴太子出入的少师、少傅和少保作为辅佐,从人员配备和养育制度上保证贵族儿童的健康。对普通儿童的健康,政府也同样重视。如从立法上禁止父母杀死儿童,禁止教师对学生过度鞭笞。对家庭中子女较多者提供粮食和乳母,并通过免除徭役和赠予钱物等手段奖励生育。历朝历代不仅有慈幼之举,还逐渐出现了专门的慈幼机构。除此之外,中国古代特有的胎教和儿童保育思想,也体现了古人对儿童的重视。
(二)注重外象内感的胎教理论
早在奴隶社会,胎教就为人所重视。人们认为胎教对儿童的身体、品性、智慧、相貌等都会产生影响。因此,“古人为教,方其子在胞胎之中,已谨其所感”。曾为太子教师的贾谊十分重视胎教作用,“胎教之道,书之玉版,藏之金柜,置之宗庙,以为后世戒”,认为胎教是为了“正本慎始”,从胎儿期就为儿童一生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古代有针对如何进行胎教的众多论述,除了教育方面,也有从医学、哲学角度进行论证的。其中西汉文学家刘向提出的“外象内感”说为古代胎教思想的代表性观点,“外象内感”的观点认为母亲所接触到的外界物象会直接被体内胎儿感应到,因此,“妊子之时,必慎所感,感于善则善,感于恶则恶”。古人对于胎教之法有诸多细节描述,在饮食禁忌、居住环境、身体养护、性情调理,甚至于着装仪态都有论述。如“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非正色目不视,非正声耳不听”等种种对孕妇的规定。医学上,唐代医学家孙思邈以胎儿“禀质未定”的生理发育状态为依据,阐明了进行胎教的可能性,提出了孕妇饮食、行为的禁忌,并特别强调孕妇“调心神”、“和情性”、讲卫生等建议,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随着医学的进一步发展,后世医生也提出不少胎教之法,如孕妇要调精神、慎寒温、禁饮酒等。古代胎教理论中有古人总结多年的生活经验和医学知识积累,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但古代胎教思想也有诸多不合理之处,需要我们从中筛选剔除。
(三)注重惜爱有度的保育态度
“古人为教,不但养其心,而又养其身”,保育作为学前教育的重要内容也为人所重视。唐代文学家元稹提出“未生胎教,既生保教”,主张应重视儿童身体养护,以防止其受到伤害。为了使孩子长成健康的身体,人们对儿童保育的态度并非单单是悉心保护,也有惜爱有度、过爱反害的理智态度。在饮食穿衣方面,人们认为“婴儿之病,伤于饱也”,过饱过暖,都有可能生病,因此民间有“若要小儿安,常带三分饥与寒”的说法,即养育儿童饮食穿衣应适中有节制。《曲礼》记载:“童子不衣裘裳。”元代著名医学家朱震亨告诫为母者对孩子不可富贵娇养。金朝著名医学家张从正认为“小儿初生之时,肠胃绵脆,易饥,易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并据此将育子之理总结为“薄衣,淡食,少欲,寡怒”,还建议少对儿童用药以增加抵抗力。对幼儿进行母乳喂养,适度添加辅食等儿童喂养方法也受到相当重视,在宫廷教育和家庭教育中都有慎选乳母的相关论述,朱震亨专门论述了乳汁对幼儿的影响,认为乳母身体状况直接影响乳汁质量,进而影响幼儿健康,因此建议乳母应谨慎节制饮食。
(四)重视体育锻炼的儿童保健观
古人还很重视让儿童进行身体锻炼,如通过踢毽子、荡秋千、登高等游戏使幼儿在玩乐的同时身体也得以强健。一些少数民族则重视用军事体育来增强儿童体质。如金元时代,北方少数民族儿童被要求自小练习骑马射箭,对此方面的训练甚至多于读书。除此之外,古人认为使幼儿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有助于儿童健康。朱熹提出儿童应鸡鸣即起,完成洗漱之后,还应“自冠巾、衣服、鞋袜,皆须收拾、爱护,常令洁净、整齐”,在做好个人卫生的同时,对力所能及的清洁工作也应身体力行。
二、古代儿童保育思想的现代启示
古代保育思想基于古代哲学、医学等知识发展起来,其不娇养儿童,对其惜爱有度,照顾儿童饮食穿衣适中节制,注重儿童身体和谐发展的思想,不仅具有科学的借鉴意义,也对当前家庭和幼儿园的保育和健康教育带来价值选择方面的思考,值得当前家庭和幼儿园进行借鉴。
(一)家庭保育应秉承惜爱有度的养护态度
作为孩子最重要的成长环境,家庭为儿童提供了自出生起维持其生命的一切条件。包括进食、排泄、睡眠等满足其基本生理需求的悉心照顾,也包括在养育过程中的亲子情感交流等。家庭对儿童的养育态度和教养方式决定了孩子是否能够正常地生长发育,能否维持并促进其身心健康。古代保育思想中的“惜爱有度”“过爱反害”的观点也正是现代家庭保育所应秉承的理智态度。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儿童的成长环境大多能够满足最基本的要求,物质条件的缺失已经不是儿童成长面临的主要问题,无节制地为孩子提供过于丰富的物质条件反而成了常见现象。在现代家庭中,对孩子娇生惯养早已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小公主”“小皇帝”现象也延续了多年。对孩子的种种溺爱,不仅没有起到父母希望孩子健康成长的初衷,反而容易导致儿童养成不良的健康卫生习惯,最终危害儿童的身心健康。比如,纵容儿童不良的饮食习惯,导致孩子出现挑食、暴饮暴食、乱吃零食而对吃饭不感兴趣,这种习惯可能会使儿童出现营养不良。对孩子身体过于保护,平时衣着饮食太过精致,导致儿童身体没有机会接受和适应外界自然的环境刺激,使其身体适应能力和免疫力下降。
上述现象背后的原因,与家长对子女过于爱护的保育态度有关。大多数现代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庭,父母都想把最好的物质条件提供给孩子,却忽视了儿童自身具备的生长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剥夺了其自然成长的机会。中国传统保育观念提倡对孩子应“惜爱有度”,因为“过爱反害”。在儿童日常起居、饮食、衣着照料中,孩子过饱、过暖都是对孩子健康不利的,不可对孩子娇生惯养。家长应尊重孩子的生长能力和生长发育规律,给予儿童自然发展的机会,秉承古人“惜爱有度”的理智教养态度,让儿童自主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提高其身体抵抗能力。对待儿童饮食、穿衣等日常照管不应过分精致,应在保证儿童健康的同时,以儿童健康需要为准。
(二)幼儿园应加强其保育工作的科学性和示范性
保育工作是幼儿园工作的重点之一。幼儿园保育工作的顺利开展不仅需要高效的管理,还应有科学的理念进行指导。中国古代虽没有普及专门的学前机构教育,但却有详细的宫廷儿童保育教养经验,并针对普通民众开设育婴堂等公共儿童保育机构。中国古代宫廷教育中有专门的教育人员和保育人员陪伴儿童左右专门对其进行的教养,古代儿童保育中对儿童身心特点的关注,以及保育、教育工作的制度性和管理经验对现代幼儿园有一定启示。
首先,幼儿园应根据标准配备保教人员。古代宫廷教育中对教养人员配备数量和人员职责有着明确要求,不同人员各司其职做好儿童教育和保育工作,从而保证了保教工作的有序开展。在现实中,幼儿园师幼比例过大,专业人员配备不齐的情况一直是幼儿园管理中的重要问题。2013年,教育部出台了《幼儿园教职工配备标准(暂行)》文件,规范了幼儿园应按照服务类型、保教人员与幼儿的一定比例配备教职工。科学合理的保教人员配备是规范幼儿园办园行为,满足幼儿在园生活、游戏和学习的需要,确保幼儿接受基本的、有质量的学前教育的前提条件。无论是每日晨检、幼儿膳食、班级卫生工作、幼儿体育锻炼还是其他保育工作中,都应由专业人员负责。除此之外,保教工作相关人员还应从知识到理念全面提高自身业务水平,用科学的工作方法保证幼儿园保育工作的质量。
其次,建立科学合理的一日生活制度。无论是古代宫廷教育制度还是一些医学家、教育家的保育思想中,都对儿童的生活制度有一定要求。例如,古人重视儿童的起居要有规律,日常生活注意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提倡通过游戏满足儿童活动需要;提倡通过体育锻炼来强健儿童体魄。幼儿一日生活的合理安排保证了儿童生活、学习、游戏、体育锻炼等活动的有序进行,是科学规范开展保教活动的重要制度保证。幼儿一日生活中的各项活动应根据其活动特点进行合理的时间和顺序安排。
再次,为家庭保育工作做指导。幼儿园拥有能够指导家庭保育工作的高素质人力资源。从营养师、保健医到教师,都能为家庭保育工作提供对策和建议。并且,为家庭保育工作做指导,通过家园合作共同促进儿童健康成长,也是保育工作得以长效实施的策略之一。具体说来,幼儿园可为家长提供包括季节性的儿童衣着、饮食和体育锻炼等方面的家庭保育建议,以保证家庭与幼儿园保育工作的互补性。家园双方还应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三)政府应加强儿童保育工作的管理
我国自古就有关爱儿童的慈幼观念,对儿童的关爱不仅发生在家庭中,在社会观念和政府管理中也都体现着关爱儿童的价值导向。这其中,就有政府切实实施的各种政策。如通过立法保护儿童生命安全,制定各种福利政策关爱弱势儿童,并兴建专门的儿童福利机构使儿童有安居之所。当前我国的儿童保育工作,同样是民政、卫生、教育等部门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政府应借鉴古代慈幼观念,为儿童身体健康发展切实履行保育工作管理职能。
首先,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力度。“毒奶粉”事件的发生拷问了人们的道德底线,盲目追求经济利益而抛弃道德准则造成的食品安全事故让人们开始关注儿童的饮食安全。科学、合理的膳食是保障幼儿健康的重要因素。儿童日常食用的食品大部分是由市场供应。基于保障儿童健康、科学、安全饮食的考虑,整个社会应形成有效的儿童食品安全管理机制,加强从原材料生产到成品加工等各个食品生产流程的食品卫生管理,致力于为儿童提供健康的膳食。这不仅需要政府通过立法、检测和制定食品卫生标准等措施加强职能管理,也需要整个社会提高对食品生产安全的重视程度。
其次,启动儿童体质保健工程。儿童体质关乎民族未来,古代保教思想重视通过游戏与体育锻炼等手段强健儿童体质。在政府倡导的全民保健中,也应高度重视儿童保健工作。这其中,不仅包括合理膳食、医学领域的疾病防治,更重要的是增强儿童身体素质。身体素质的增强离不开合理的体育锻炼。政府应为儿童进行体育锻炼提供场所和设备。不仅应开辟适合儿童游戏和体育活动场所,如公园或公共儿童游戏场等,还应专为儿童增建游戏和体育锻炼设施,使儿童与成人都有适合自己的体育锻炼场所和设备。除此之外,针对当前家长由于某些培训学校的宣传,将孩子送去参加一些不利于其身体发展的培训班的现象,政府还应宣传科学的儿童体育锻炼理念,引导儿童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
参考文献
[1]廖其发.中国幼儿教育史[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
资料与方法
2006年4月~2007年4月收治牙病患儿660例,男300例,女360例,年龄2~13岁。660例患儿中口腔不良习惯130例;吃甜食较多320例;口腔保健知识缺乏210例。
健康教育内容:如何早期发现儿童龋病,合理使用氟化物防龋;儿童正确刷牙方法;提倡学龄前儿童定期接受口腔健康检查;如何培养良好的口腔习惯;“六龄牙”的重要性。
健康教育方法:①如何及早发现龋病:刚萌出的恒牙易患龋齿,应经常观察牙齿的变化或定期到医院请专科医师检查。早期龋(龋齿很浅,仅限于牙釉质层),孩子本身没有不适或疼痛,但在擦干牙面后能看到局部有白垩色(粉笔色)或深褐色斑点,且这些斑点不能用刷牙方法去掉,这种情况下,可到专科医院请医生对变色的牙齿表面涂氟或再矿化治疗,使牙齿恢复到正常颜色。如果是后牙咬合面的窝洞内,可做窝沟封闭,同时这也是提醒要更加注意口腔卫生的警示信号。②良好习惯的教育: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一定要从小养成;孩子一定要坚持早晚刷牙、吃完东西要漱口。儿童不要咬坚硬的东西;不把衣服、手等不卫生的东西放入口中,家长可以用故事、儿歌、游戏等方法告诉孩子正确的刷牙方法和口腔清洁方法,督促儿童养成口腔护齿习惯。在饮食方面,适当限制儿童食用含糖的食物如饼干、蛋糕、饮料等,更要控制含糖食品的摄入频率,减少间食的次数,多饮用牛奶、豆浆;多咀嚼箩卜、青菜等有利于牙齿健康的食品。③儿童牙刷、牙膏的使用常识:儿童应选用刷头大小、刷毛软硬都合适的保健牙刷,刷完牙,要将刷毛上的水甩干净,刷头向上,立在口杯中,使其尽快干燥,防止细菌滋生。建议每2~3个月更换1次牙刷,以保持牙刷的清洁能力。建议4岁以前的儿童不宜使用含氟牙膏,以免吞入氟素对儿童生长发育不利。④“六龄齿”的重要性:由于家长认为“六龄齿”是将来要被更换的错误概念,忽视对其保护。“六龄齿”的早失会大大降低儿童的咀嚼功能,造成儿童营养不良,影响颌骨的发育,引起临牙的倾斜、咬合关系的紊乱,造成牙齿排列不齐,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⑤增强家长口腔健康意识:就诊患儿中,乳牙龋坏较普遍,这与家长对乳牙保护知识缺乏有关。他们认为乳牙坏了没关系,反正要换牙。针对这一误区对家长进行宣传教育:3~6岁是儿童患龋的高峰期,该阶段牙弓开始发生变化,出现牙间隙,为换牙做准备,但这种变化易造成食物嵌塞,引发邻面龋。龋病早期治疗,时间短、痛苦小、效果好、花费少。所以提倡学龄前儿童至少每6个月接受1次口腔健康检查,患龋多的易感儿童3~4个月检查1次。建议家长在儿童6~7岁时进行预防性治疗-窝沟封闭术。
结 果
通过口腔健康宣传教育后,牙病患儿的口腔行为习惯有了非常明显的改变。患儿家长也提高了对乳牙的认识,做窝沟封闭防龋术的患儿也日渐增多,这说明儿童口腔健康教育取得了明显的效果。见表1。
妇幼保健工作涉及面广,社会性强,健康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对妇幼卫生工作起着很大的推动作用,而开展社区健康教育是促进妇幼卫生更好开展的好阵地。我们在辖区设宣传栏,宣传母乳喂养的好处和科学育儿等科普知识,印发健康教育处方,围产期保健手册,针对不同时期,开展系列健康教育。
1开展健康教育与围产期保健相结合
及时建立围产期保健卡,提供营养、心理、行为等方面的咨询和指导,预防低体重儿和巨大儿的出生,孕妇应保证适宜的营养和足够的热能摄入,指导不能完全按自己的爱好来饮食,合理补充微量元素,达到营养均衡。指导早期注意事项,忌滥用药、忌放射线、忌病毒感染、忌烟酒等,保持良好的心态和充足的睡眠,怀孕的中晚期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要求定时产前检查。教会孕妇运用“胎动计数”观察胎儿宫内状况。预防和减少高危因素的发生。
2健康教育满足了孕产妇的知识需求
调查资料证明孕产妇对待产、分娩及产后的知识迫切需要,做好各个阶段异常情况的预防工作,根据不同阶段的特殊情况给予细致讲解,使孕妇能早起发现异常情况随时就诊,使孕妇对自身的生理变化有所了解,减轻对分娩的恐惧感并愉快的接受分娩,顺利完成分娩全过程。
3健康教育促进新生儿健康发展
关键词:家庭教育;国际经验;儿童成长
家庭是影响儿童成长与发展的重要环境因素之一。美国的《科尔曼报告(1966年)》明确指出,家庭及其周围文化环境对儿童的成长影响是最重要的。家庭教育是儿童健康成长中不可或缺的教育形态。在我国由于家庭教育问题导致的社会事件接连发生,因而,亟需探索我国家庭教育问题的解决之道。借鉴优化家庭教育的国际经验是为之有效的路径之一,取长补短可以进一步完善我国家庭教育措施,发挥家庭教育作用,保障与支持儿童的健康发展。
一、优化家庭教育的国际经验
世界各国依据国情制定实施保障教育发展政策。这些政策不乏对家庭教育进行指导,并论述实施家庭教育的原则和措施。
(一)优先保障儿童权益
儿童身心尚未成熟,优先保障儿童权益在发达国家得到广泛认同。1989年,联合国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明确将“儿童利益最大化”作为公约的四大基本原则之一,即关于儿童的一切行动及涉及儿童的所有事务,均以儿童的最大利益为首要考量原则。瑞典明确在儿童福利、儿童教育及儿童监护等制度中最大限度的体现“儿童利益最大化”原则。瑞典政策规定瑞典儿童每月享受儿童津贴,以及通过资助家庭,为有儿童的家庭提供母亲怀孕津贴、抚养补贴、住房补贴等多种形式的支持,使子女享受良好的家庭教育。需要强调的瑞典夫妻离婚在解决子女抚养问题时,法院首先考虑的因素是未成年子女的意愿和利益。[1]
(二)政策立法明确家长教育职责
家庭教育政策是保障儿童接受良好家庭教育的重要保障,各国纷纷制定政策法规规定家长教育职责,也充分显示出各国对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如,瑞典制定了家庭法、教育法、儿童津贴制度、儿童及少年福利法、儿童照顾法、学前教育法、反体罚法等法律法规保护儿童接受家庭教育的权益。在1989年至1991年,美国开始实施“平等起步家庭读写项目”(EvenStartFamilyLiteracyProject)旨在提升父母的读写等方面的基本素质,促使其更好的成为孩子家庭教育的“老师”,强化和发挥家庭的教育职能。二战后,日本形成以《教育基本法》和《社会教育法》为核心及其他法律、法规的规定为补充明确了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职责,特别在2013年《熊本家庭教育支援条例》强调家长对子女教育承担首要责任,同时强调家长自身应注重自身的成长,要求家长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以便为子女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提供条件。[2]
(三)援助家庭教育无力或者不力的家庭
发达国家政府还实施直接干预贫困家庭的儿童教育。如,美国经济事务办公室自1965年起按照《初等和中等教育法》授权,了一项向贫困家庭儿童提供教学与卫生保健的为期八周的暑期计划,后来扩展为“开端计划”(ProjectHeadStart),主要面向3-4岁少数民族和低收入家庭儿童,免费提供教育、营养和卫生保健等综合。英国政府于1997年实施“确保开端”(SureStart)计划,通过向家庭提供家庭育儿咨询服务、儿童保育和教育的服务、儿童健康服务,帮助家长理解和支持幼儿的游戏,来确保让所有的儿童都拥有一个尽可能好的生活开端。现达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救济、保险和福利等层次,其中大都有针对弱势群体家庭所作的社会照顾,包括直接的各种家庭补贴,住房补贴等照顾,和利用减征或免征个人所得税或其他税收办法给予的间接照顾。[3]这些措施保护弱势群体家庭的基本教育职责有着重要意义。英国的各种家庭津贴项目包括:单亲儿童补贴、多胞胎补贴、残疾儿父母额外费用补贴、收养补贴等。
(四)非政府组织或相关公益组织为家庭教育提供服务
美国和欧洲发达国家各地方社区的基层非政府组织、学校以及教育协会积极参与和开展家庭教育工作,为政府实施相关职能起到了相当的补充和协助作用。有的发达国家较为注重发挥基层非政府组织的力量,如美国有近150万个左右的基层非政府组织,实施的服务包括家庭心理咨询、犯罪儿童预防等。一些影响较大的教育协会,如家庭与学校研究协会、全国家长参与教育联合会以及全国幼儿教育协会等,都旨在帮助家长在家庭开展教育活动。在英国,1989年《儿童法》(ChildrenAct1989)颁布后,各地方政府开始组建家庭服务机构,主要职能之一是为需要帮助的儿童、家长、家庭照顾着或任何承担家长责任者提供儿童保护和照顾的指导。还有发达国家秉承“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如瑞典建立了政府主导、多机构协作的国家机制,组织各类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并推动儿童保护工作。瑞典从事儿童保护工作的非政府组织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救助儿童会,其日常工作包括研究分析儿童状况及其需求、向儿童直接提供服务和支持、传播知识和信息、宣传倡导等,重点关注有特殊困难的儿童群体,与政府有关部门建立了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
(五)家校协作为家庭教育提供专业指导
为全方位促进儿童的发展,国外十分重视学校与家庭的合力协作。家校合作不仅包括动员家长参与学校教育,还包括学校解答和帮助家长解决家庭教育中的问题,并对家长们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提供指导和建议。一般来说主要包括三种途径与方式开展家校协作。
1.建立家校协调机构。英国、日本有“家长教师联合会”,美国有“全国性家长教师联合会”,加拿大有“家庭学校联盟”,丹麦有“家长顾问委员会”等。这些机构负责协调家庭与学校的关系,使学校和家庭在教育过程中同心同德。
2.设置家庭指导教师。美国在幼儿园和中小学校设置专职的家庭指导教师这一职位。家庭指导教师通过家长教育活动(编制简报、举办教育论坛、开设“家长指导夏令营”等)、开办家庭教育指导网站、家访等形式提升家长教育能力。
3.建立家长学校。美国的家长学校是传授家长家庭教育知识与方法、提升家长教育水平、提高家长素质的成人学校,包括普通家长学校、智障孩子家长学校。家长学校通过短训班、教育辅导班和家长会等形式,积极调动家长的积极性,在加强儿童营养保健、树立孩子自尊自信、构建和谐家庭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二、我国家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原因分析
我国社会结构大变革,越来越多的家庭被卷入经济生产之中,家庭结构随之发生嬗变。由于工作原因,家长与儿童长时间处于分离状态,儿童生活的家庭环境发生深刻的变化,家庭分裂、隔代教育或亲子关系淡薄成为儿童家庭生活常态。我国家庭教育面临着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随迁子女家庭教育不足以及普通家庭儿童家庭教育问题凸显等主要问题。
(一)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乏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一方或者双方外出务工,儿童在家由祖辈和亲朋照看或者儿童独居无人照顾。据全国妇联的数据显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已达6102.55万,其中独居留守儿童已达205.7万。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主要体现在,儿童往往缺少父母的关爱照顾和正常的家庭生活环境,心理健康问题突出,负面情绪多,孤独感强;缺乏父母的监护,儿童基本生活难以得到保障,并且易产生不良行为习惯。[4]祖辈和亲朋由于年纪大身体不好,或者没有精力,或者由于文化水平较低,无法在学业上对儿童进行辅导,致使儿童学业成绩不理想。同时,由于缺乏教管,儿童易产生厌学情绪,甚至逃学行为。
(二)随迁子女家庭教育不足
随迁子女跟随家长从家乡来到城市,与家长生活在一起,可以接受城市里的学校教育,在应然层面,会有助于他们的学习与发展。然而,在实然层面,家长一方面由于忙于生计,没有充足的时间给予儿童家庭教育,另一方面由于自身文化水平的有限,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的方式简单而粗暴。此外,由于进程务工人员的社会地位和生活条件的限制,随迁子女享用家庭教育资源条件不足,如图书的购买、社区公共教育资源的利用、学习场所的欠缺、学习环境的不良等方面都有较大提升空间。
(三)普通家庭儿童家庭教育问题凸显
普通儿童家庭教育主要包含核心家庭教育和主干家庭教育两类。核心家庭教育问题表现在教育过程中,家长一方面由于工作繁忙无暇或全面进行教育儿童,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家庭教育的经验,从而面对儿童的家庭教育时会力不从心。主干家庭教育问题往往由儿童接受祖辈和父辈不同的家庭教育而引发。当今社会快速发展,教育观念不断更新,对于儿童接受怎么样的家庭教育在祖辈和年轻父辈之间易产生一些冲突,甚至会演变为家庭矛盾,使儿童面接受着冲突的家庭教,这将不利于儿童养成良好个性和行为习惯。
三、完善我国家庭教育的对策
依据分析国外优化家庭教育的各种举措,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解决我国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保障儿童健康全面成长。
(一)建立“家庭教育帮扶会”
我国社会结构中与每个家庭接触最直接的社会组织是基础组织中的村委会或居委会,因此,在帮扶家庭教育时,需要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中基础组织的力量和作用,建立以村委会或居委会为主体的“家庭教育帮扶会”。对农村留守儿童,村委会有组织、有计划地走访这些儿童家庭,关心他们的生活与受教育状况,及时预防或制止儿童生活与教育问题恶化;对城市家庭教育条件不足的儿童,居委会及时了解这些儿童的受教育状况和生活,并进行教育帮扶。帮扶会活动经费,可以向政府申请一些,村委会或居委会自筹一些,儿童家庭入分担一些,但经费使用必须用于家庭教育的帮扶救助并且公开透明。
(二)开办家庭教育进修班
开办家庭教育进修班,组织家长参加关于儿童家庭教育的学习活动。在学习过程中,家长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课程学习,既可以是有关家庭教育方法的课程,也可以是有关家庭教育理念的课程。这样,家长可以树立良好的家庭教育观念,并意识家长的教育对儿童的健康快乐成长有着重要作用,也可以习得教育方法,避免使用简单粗暴的不恰当的教育方法。
(三)设立家庭教育指导师
学校通过家长委员会设立家庭教育指导教师,集中学校的优质资源帮助学生家长们进行家庭教育时排忧解难,这样既可以避免因为学生缺乏良好家庭教育而需要学校老师耗费大量精力来弥补,还可以促进学校与家长之间相互合作,并为儿童的健康发展形成合力。
(四)加大政府救助力度
关键词: 学龄前;儿童;锌元素
锌是人体重要的微量元素,在体内位于铁元素之后居第二位,锌元素参与体内多种酶、蛋白质的合成,促进体格生长发育,增强免疫力,同时锌与味觉关系密切。为了解城区幼儿园儿童锌元素水平情况,2010年5月,我院对2553名在园儿童指血锌元素进行检测,现报道如下。
对象与方法
对象 按办园性质、分层抽样方法,抽取城区8家幼儿园3岁--7岁2719名集体儿童为样本,实检2553名,检测率93.89%。
2.3 各年龄组男童、女童锌元素缺乏情况 由表2可见,2553名儿童中,839名儿童血锌缺乏,检出率为32.86%,其中男童32.27%,女童33.52%,男女童之间锌缺乏除5岁组外,余各年龄组男女童之间性别的差异均无显著性,各年龄组儿童锌元素缺乏检出率总的来说差异有显著性(χ2 =232.490 P < 0. 01) ,组间进行两两比较,3 岁组与4岁组、5 岁组与6 岁组差异无显著性( P >0.05),余各年龄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 P < 0. 05)
3 讨论
3.1 不同年龄儿童锌元素水平存在差异 本资料显示,学龄前期儿童年龄越小锌含量水平越低,血锌水平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男、女童之间无性别差异,但在不同年龄段的含量水平有统计学差异,与赵莉[ 3 ]、林涛[ 4 ]报道相符。学龄前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锌是人体的必需微量元素,其缺乏易造成儿童体检发育迟缓、免疫力低下,故判断学龄前儿童锌元素缺乏,不能用无年龄段的统一参考范围,而是要根据年龄、参考不同年龄段的参考范围,才能作出锌元素正常与否的正确评价,才能做到早期发现,早期干预。
3.2 学龄前儿童锌元素缺乏状况 本资料显示,丽水城区学龄前儿童锌缺乏检出率为32.86%,与山东儿童(35.7%)[5]相近,低于唐山市(49.18%)[1]、贵阳市儿童(42.67%)[2],锌缺乏检出率男、女童之间无性别差异,与文献报道相一致[1,2];各年龄组之间缺锌儿童检出率不一,与文献资料相符[1,2]。本资料以6岁组儿童锌缺乏检出率较高,可能与年龄的增长,生理需要量的增加;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过于精细化;大年龄组儿童有自主意识,家长过于溺爱,小孩吃零食多等原因导致6岁儿童锌缺乏增加。
加强保健指导 促进锌元素的吸收 微量元素是指每日膳食需要量在100mg 以下的元素[6],锌是人体内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其含量虽少,但对维持人体健康、促进儿童生长发育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营养不良已不是影响儿童生长发育的主要因素,而膳食的平衡、合理的营养对儿童身体素质和健康起重要作用,由于儿童的不良饮食行为、生活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儿童面临微量元素失衡的问题。本交资料显示, 城区学龄前儿童锌元素缺乏达三分之一,儿童家长、儿保工作者必须关注学龄前儿童人群中三分之一的锌缺乏儿童,采取多种措施,减少学龄前儿童锌缺乏的发生。建议:一是儿童家长要认识到儿童锌缺乏的普遍性,特别是5岁、6岁儿童,不要等到有症状出现,才检测锌元素;二是利用幼儿园每年度“六一”健康体检,定期检测儿童血锌含量,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三是加强对儿童饮食的指导,既往研究表明,植物性食物锌含量较低,而肉类、动物内脏、贝壳等海产品锌含量较高,锌缺乏儿童应做到饮食多样化,合理膳食,保持体内锌元素的平衡,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 1 ] 张毅, 王媛. 2010唐山市路北区儿童指血中铁、锌元素的调查分析[J] .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1,21(4): 1010.
[ 2 ] 王秀荣,杨惠萍,鲁永辉等. 575 例儿童指血5 种元素检测结果分析[J]. 中国妇幼保健,2011 ,26(31):4862.
[ 3 ] 赵莉, 戴耀华, 刘玉兰. 门诊儿童6 100 例钙及微量元素检测结果分析[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8 ,16(5):588.
[ 4 ] 林涛,陈翊,邝间玲等。广州地区儿童全血部分微量和常量元素含量年龄差异的分析[J].广东医学,2011,32(14):1859.
[ 5 ] 裴艳丽. 4460例学龄前儿童血锌流行病学调查及原因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7,22(18):2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