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孩子早恋心理咨询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职高生 早恋 异性接近期 疏导
中图分类号: G718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11-0213-01
“学生早恋”这是一个很旧的话题,却在不同时代的中学生中时而沸沸扬扬,时而尘埃落尽。何为早恋,即过早的恋爱,是一种失控的行为。主要是受一些影视作品、报刊杂志和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校园里的孩子们特别是当代职高学生“早恋”现象更加严重。如何对正处于青春发育期的职高生进行以性教育为主的生理、心理、伦理知识的教育和行为规范、行动能力的指导,这是职业学校班主任所面临的一个新的而又棘手的问题。处理中学生早恋问题也是我们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教育问题。
1 分析原因和特点
在生理上,我们一般把男女间的异往分为四个阶段:男女混玩期、男女分玩期异性接近期和男女浪漫期,而职高生大多处在十七八岁,正处于青春发育期,性意识开始觉醒,意识到两性差异, 这就是异性接近期阶段,也称青春萌动期,对性充满着神秘与好奇。
在心理上,正处于异性接近期的早恋学生多数是出自一种对异性的好奇、向往的心理倾向而导致的早恋。
一些影视作品、报刊杂志和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比如说职高学校中个别学生出现了早恋。而这种早恋的个别现象又会“催化”更多的学生早恋,在职高学校,不但女同学相互“攀比”,男同学也进行“攀比”,如果哪一位女生没有男朋友,别的男同学甚至会潮笑他“性无能”。
职高生的早恋现象是正处于花季、雨季的少男少女们一种客观存在,不容回避的问题。他们的早恋好比驶入大海的没有罗盘、没有舵的航船,随时隐伏着触礁沉没的危险。因此,我们教师要引起足够的注意,提早认识"早恋"的成因,及早采取预防措施。
2 班主任如何对待和处理中学生的早恋
首先,要弄清是不是真的“早恋”,多数情况下是老师过于敏感,只要男女生站在一起说话,就认为苗头不对,紧接着就是警告、检查甚至斥责、向家长告状等等。其实男女生在一起有时候并非是想象的那种亲密接触关系,如果说,青春期的孩子对异性有一些朦朦胧胧的感觉的话,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因为这时候学生正处于异性接近期的阶段,接近不一定就恋爱,因为有些学生只是对异性也产生了强烈的认识欲望而已。
其次,尊重关心,正面疏导。学生若真早恋了,班主任要理解和尊重他们的感情,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赢得他们的信任,我们要把早恋现象看成是学生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正常偏差进行疏导,而不是强行阻止,男女生之间的正常交往是可以的,只要把握好分寸就行。如果有些同学拿捏不好,再适时适度地加以提醒也不晚。应让学生知道早恋要帮助学生认清早恋的危害。是对自己前途极不负责任的表现,要让他们知道家长社会培养他们的不易,让他们从小就有一份责任感,不能因自己的一时冲动而置自己的前途和家长老师的期望于不顾。对于一时不能分开的要采取冷处理的方法,等他们的热情慢慢消退。例如曾经有两个同学一时不能分开,笔者答应他们暂时不告诉家长,同时提出必须遵守的两项规定:一是不准约会,在学校内保持正常交往,二是要把精力放到学习上。这两位同学遵守了规定,他们逐渐地理智地感觉到自己的恋爱的确有问题,不是他们有问题,而是恋爱的时间不对,只是一个美丽的错误,结果他们之间的恋爱关系慢慢就变成了正常的同学交往。比如说个别谈心,或通过日记、书信的形式说“悄悄话”等。千万不能视学生早恋为大逆不道,严厉训斥,斥之为“作风不正派”、“道德品质不好”。更不能视而不见、任其发展。
第三,注重青春期教育。学生早恋中,很多涉及到的是青春期教育问题,如对异性身体有神秘感,对异性肌肤有刺激感,但是这类问题是大多数老师和学生都不愿提及的,如果对于青春期问题一直避而不谈,势必会令更多的学生产生好奇心理,陷入早恋误区。如果开诚布公地讲清楚,可能会收到更好的效果。比如可以在班会课上进行青春期性知识讲座(可分男女),鼓励男女同学之间的正常交往,对早恋学生进行性心理咨询,鼓励学生去学校的心理咨询室进行心理咨询。也可以推荐一些好书给学生看,如:《青春期教育知识》、《心理健康医生》等,尽管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有许多逆反心理,只要好好引导,孩子的心灵才会更纯净,知识才会学得更轻松,教育的过程才会更有效。
第四,开展多种有益的文体活动,活跃校园的文化氛围,如辩论赛、课本剧编演、诗歌朗诵、放风筝等等,鼓励学生多参加这些集体活动。好处有二点:(1)是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2)为男女学生之间提供了正常有益的交往环境,有利于身心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懵懂期;中职生;早恋现象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24-0064-02
中职学生是一个庞大的学生群体,他们正处于青春期,这一时期情感方面最常见的便是早恋现象。由于学科性质的不同,中职生面临的升学压力自然就没高中学生大,此时容易产生对异性的爱慕和追求。那么,是什么原因促使他们早恋,早恋究竟给他们带来了什么影响,我们应该怎样去给予他们积极的引导和情感上的帮助?为此,笔者对三峡库区的中职生做了青春期情感方面的调查研究,希望掌握学生早恋的心理特征和成因,最大限度地寻找方法帮助他们平稳健康地度过青春期。
一、青春期情感现象的特征
1.恋爱现象的普遍性:在早恋现状调查中,正在恋爱、认为应该恋爱和考虑恋爱的比例占到将近50%,而其他学生这说明早恋现象在中职生中是一个极其普遍的现象。
2.恋爱心理的矛盾性:中职生心理的幼稚性与行为成人化并存的矛盾,造成他们复杂多变的心理。虽然早恋现象在中职学生中普遍存在,但大多数学生认为学生早恋应给予相应的制止。他们内心充满了矛盾,既想去接触异性,又怕教师或家长发现,还怕影响学业,但调查结果显示仍有一部分学生不听教师、家长的劝阻。
3.恋爱关系的不稳定性和脆弱性:通过随机抽样调查发现中职生的恋爱关系极不稳定。因他们心智与年龄的低龄化,又缺乏成人恋爱对家庭、经济等多方面的理智考虑,在最初的好奇和愉悦心理消失后,他们很容易受各自情绪、生活、学习等方面的影响,一旦发生感情分歧、争吵等情况,便很容易分手,甚至有人因分手后承受能力较弱而出现过激行为。
4.恋爱动机存在多样性和盲目性:问卷调查数据发现,34%的中职生是因寂寞空虚的原因而去寻找精神寄托,因“从众”或“好奇心”而恋爱的也分别占到了21%和26%,只有极少数的中职生是为了选择人生伴侣或寻求一个人的帮助。这说明大多数中职生的恋爱观念模糊不清,不知道为何恋爱,缺乏对其真正目的和最终结果的深层考虑。
二、青春期早恋原因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我们发现中职生早恋问题突出。不仅是对恋人本人身心健康、学习生活有影响,对未来的人生影响也很大。归纳起来,导致中职生早恋的因素主要如下:
1.青春期生理因素:中职生在生理发育上基本上已成熟,性意识的觉醒,这提供了学生早恋的基本生理前提。但大多数学校关于青春期生理、心理方面的教育往往不够,使处于该阶段的学生内心深处有一种探寻异性生理结构的好奇心和寻找释放自己内心情感的出口,进而在中职生中普遍出现早恋现象。
2.青春期心理因素:调查发现,中职生早恋除了青春期特有的生理因素外,大多数还是由于心理原因。中职学生绝大多数是因为没有考上高中自愿或者被迫来到职校,他们及其家长大多也只是抱着混时间的心理,对三年后能考上大学并不抱有期望,随着新鲜感过去之后在他们心中留下的便只有空虚、无聊、寂寞。
3.家庭因素:在问卷调查中发现,家庭有缺陷的中职生是早恋的高发人群,尤其是在贫困家庭、单亲家庭、隔代抚养、父母长期在外打工等特殊家庭中生活的学生。家庭因素成了引发早恋的另外一个主要原因。
调查统计发现,很多学生早恋有的是因为父母经常吵架,甚至离婚,导致这些孩子缺失家庭温暖、家人的关爱;有的是因为家长常年在外打工,由祖辈隔代抚养,父母与子女极少沟通,感情上缺失慰藉与关爱。于是,他们便希望在异性身上得到关心和爱护,得到情感寄托,进而早恋。
4.社会因素:在现今信息高速传播的时代,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多种多样,书籍、网络、电视、电影、游戏等对于学生来说随处可见。这些不乏着大量的情爱内容,这对青春期的学生来说具有极大的诱惑力。
三、教育和引导对策
中职生正处于自我内在同一性建立的关键时期。真正的同一性,是将自己的本质、信仰和状态与外部环境进行整合和协调。反之,则会出现同一性混乱,突出表现为情感障碍。针对中职生早恋的特点及原因,笔者提出以下教育引导对策:
1.深化中职生青春期教育,着重培养中职生健康的恋爱心理,引导和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恋爱价值观和世界观。现在的中职生极少有正确的恋爱观,其恋爱很少能成功携手走向婚姻的殿堂。学校应通过正确的引导,帮助中职生权衡早恋的利弊,使其认识早恋对学业及今后人生的影响,明确目前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文化知识、掌握知识技能。特别要注意中职生失恋后的心理变化,杜绝扭曲心理的出现,让他们把注意力和精力放到学业、人生目标上,并为之不懈努力,这样才能抑制早恋不断攀升的局面。
2.加强中职生青春期性教育。现阶段但我们还处于“谈性色变”的年代,不管学校还是家庭对中职生青春期性教育都是采取消极回避的态度,导致他们不能通过学校家庭这一正规渠道获取相应知识,而只能从社会中去获取一些零零碎碎的爱情观念或性知识,最终造成他们性知识薄弱。
3.学校应通过如专题讲座、心理咨询、书法、演讲比赛等不同形式帮助学生了解青春期生理、心理的特殊性,还需开展健康有趣、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这样既可以填充他们因学业轻松而带来的空虚无聊的闲暇时间,又让他们通过活动与异性接触,解开男女间交往的神秘面纱。
4.学校应该充分利用好心理咨询室,充分发挥心理咨询师的作用,让学生在有困难需要、寻求帮助的时候能够得到正确的引导。
5.各任课教师也应根据科目的特点,把课堂变成一个教育的阵地。语文教师可利用课本中精彩唯美的爱情文学作品来熏陶感染学生,净化他们的心灵,帮助中职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只有教师不断更新观念,秉持一颗阳光、平常的心去正确看待婚恋作品,才能让学生在爱情作品中感受真善美,教材中的婚恋作品才能真正发挥美化学生心灵的作用。
总之,中职生早恋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我们首先应该承认中职生早恋是他们身心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普遍现象,它需要学生本人、社会、学校及其家庭的不断沟通、多方协调和共同努力,因地、因人而采用不同的教育引导措施才能有效地疏导和预防,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使职校学生度过人生成长过程中最迷茫、最脆弱,也是最宝贵的时期。
参考文献:
在中职校园里,我们经常会见到两个女生之间互称老公老婆,形影不离,或两人在一起搂搂抱抱,你亲我一口、我喂你食物等特别要好的现象。她们往往对其他同学的介入很不高兴,更对男生不感兴趣。她们的关系远远超出了一般同学之间的友情,简直就像热恋中的情人。于是,有的教师就想当然地认为她们是同性恋。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她们只是青春期同性依恋。
一、同性依恋不等于同性恋
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从儿童过渡到青年期的生理和心理发育,大致要经历两小无猜期、两性疏远期、两慕期和正式恋爱期四个阶段。有些青少年在两性疏远期可能有另一种自然倾向——同性依恋。
青春期同性依恋与同性恋有着本质的区别。首先,同性依恋发生的时间是14~18周岁,正好属于青春过渡期;而同性恋任何时间段都可发生。其次,同性依恋发生在感情上很聊得来的朋友之间,没有生物学上的原因,只是青春期精神上的寄托,主要突出在“依”上,过了18周岁后绝大多数人很快就会发展到两慕期;而同性恋有生物学上的原因。再次,同性依恋者只在孤寂时想要见到对方,没有对同性的性幻想,更没有;而同性恋以同性为性幻想对象,只对同性有性兴奋,同时还有。
所以,对两者我们应区别对待,不能把中职生同性间的要好或亲密现象一概视为同性恋。
二、中职生同性依恋产生的原因
经过调研,笔者发现中职生产生同性依恋的原因诸多,主要有以下几种。
1.女当男养,性别错位
有一名女生,还在三岁时,她的父亲就去世了,是母亲将她一手拉扯大的。为了让女儿不被人欺负,同时也因为自己的“儿子情结”,母亲错误地将她从小当男孩抚养,让她穿男孩的衣服,与男孩一起玩。时间一长,她也将自己当成了男孩。入校后,她对异性不感兴趣,相反却对同性产生了好感,喜欢与女生粘乎在一起,并与某一女生特别要好,像照顾亲人一样照顾和保护她。
2.寻求温暖,同舟共济
有一对体形较胖的女生,可能自感身材或体重等不理想,怕被其他同学看不起,因而急切地寻找能理解自己的人。由于同病相怜的缘故,她们同舟共济,相互关心体贴。再加上她们是住宿生,又同在一个宿舍,更增加了接触的机会。平时她们形影不离,不与班级其他同学接触。在上体育课时,也是两人单独在一起打羽毛球。她们天天黏在一起,在长期的交往中,相互得到对方的温暖。她们就像小夫妻一样,组成了“二人世界”。在心理咨询时,她们也不避讳,竟当着心理教师的面公然称对方为“我的老公”或“我的老婆”。
3.异性恐惧,同性安全
有的学校将中职生的早恋问题当成洪水猛兽,为防止中职生早恋,甚至规定不许异性中职生单独在一起。若发现早恋问题,轻则告诉家长,重则校纪处理。有的中职生来自单亲家庭,由于其父母中的一方被对方无情抛弃,他们从小就被灌输了“男人/女人都不是好东西,今后要当心”等类似的思想。有的家长为了防止早恋,不断提醒子女“不要和异性有过多接触”。另外,有些中职生因为在恋爱时情感上受过伤害,为逃避恋爱,转而将感情投入到同性身上。也有的女生不是同性恋,只是十分讨厌与男生接触,认为男生很脏、不安全,从而产生了异性恐惧症。如此种种原因,导致这些中职生对异性的认识出现偏差,从而错误地对异性产生恐惧心理,认为与同性在一起较安全,对此大部分学校教师也不会多加干涉。
4.强者认同,崇拜同性
同性依恋是友情的“升级版”,无话不说、形影不离是建立在对方某方面让自己充满了向往和认同的基础上的。有的中职生由于刚入校、长得比较弱小、不善言辞等原因,担心自己在学校被其他同学欺负。这时候,有些女生渴望结识年龄稍长的、能保护自己、了解和爱护自己的“学姐”。有些男生因为比较腼腆,不大善于与人交往,则愿意和见多识广的“学长”交往。他们对中职生中的强者表示认同,特别崇拜那些有创造性、有独立见解或在学生中有一定威信和号召力的同性中职生,将对方当成自己的偶像,开始时只是效仿,进而发展成为爱慕与依恋。
5.模仿潮流,认为时髦
有些中职生之所以产生同性依恋,是因为受某些同性恋影视明星(如张国荣)的影响,认为这是一种潮流。他们错将同性恋当成时髦,从而和比较要好的同性粘在一起,成为“伪同性恋”。一般这种情况以女生居多。以我校为例,我校部分专业(如护理、学前教育等)班上基本都是女生,她们大多系未成年人,尚未具备分辨事物的能力。她们刻意做一些看上去“有个性”的行为,以属于同性恋为荣,目的只是为了得到别人的关注而已。
三、中职生同性依恋的辅导对策
虽然同性依恋不等于同性恋,但我们也不能掉以轻心,应警惕同性依恋对中职生身心产生的负面影响。如果同性之间过分依恋,会产生只有同性在一起玩耍交往才舒适协调的意识,到了成年后,可能仍然不愿意或害怕与异性接触交往,从而导致未来对社会生活的适应障碍。对此,据笔者的经验,一般我们可采取以下的辅导对策。
1.普及同性依恋等相关心理学知识
笔者在调研中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师生分不清同性依恋与同性恋的区别,错误地将同性依恋当成了同性恋。为此,我们可通过心理课、心理小报和心理培训等活动形式,普及相关心理学知识,让师生明白同性依恋不等于同性恋,消除对同性依恋的误解。另外,现有的中职校《心理健康》统编教材在性健康教育章节中没有同性依恋和同性恋相关的内容,这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建议今后再版时应加上这方面的内容,使师生消除对同性依恋和同性恋的神秘感。
2.理解和宽容同性依恋者
青春期出现同性依恋是很正常的现象,对此,我们不必大惊小怪。当我们发现有同性依恋情结的中职生时,千万不可责怪他们,也不可从道德层面进行抨击,更不可歧视他们。要避免伤害他们的自尊心,造成逆反心理。我们要理解和宽容他们,与他们交朋友。
3.了解中职生同性依恋的原因
对有同性依恋情结的中职生,我们可拿出一张纸来,先让他们在纸上写出“如果你和依恋对象分开,你会感觉怎么样?”通过他们写下来的内容,分析他们的依恋到底是出于何种原因:是对独立的恐惧,对父母依恋的转移,还是逃避异?通过分析,可以了解其依恋背后真正需要的东西。然后让他们将自己最欣赏对方的地方写下来,并考虑通过什么样的方法,让自己也能够拥有对方的品质。通过分析,让同性依恋者发现,自己和对方的关系可以变得轻松自然许多。
4.进行性别认同教育
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自我认同是我们每个人依据自己的经历理解到的自我。自我认同中最基本的一项就是性别认同,即一个人把自己看成男性或是女性。性别是出生之前就确定的,性别认同却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我们需要逐渐地完善它。对此,我们可通过心理辅导课或个别心理咨询等形式,向有同性依恋情绪的中职女生讲解女性的性别特征,让那些“假小子”明白,不管再怎么穿男性的服装,自己骨子里仍是女性。另外,我们还可以鼓励她们穿女性的服装,并让她们通过观察、模仿,学习其他同性的言行,逐渐向女性靠拢,最后成为一名真正的女性。同时,我们更要鼓励她们与异性同学交往并建立友谊,发展她们的性别认同感。
5.鼓励异性中职生之间的正常交往
面对一些中职生的同性依恋情结,我们要及时引导他们怎样交朋友。发现他们有过分依恋同性的苗头时,可在温馨友好的气氛中鼓励他们加入到其他同伴群体中,扩大交往的范围,多交朋友,以逐渐减少特定的同性之间的依恋感。另外,中职生的早恋不是洪水猛兽,我们不必过于紧张。异性学生之间大大方方地交往,哪怕是个别交往,只要不出格,作为教师和家长,不仅不必反对,相反还要支持。
有一名女生,性格比较豪爽,她认为男生比较大气,不像女生容易记仇,所以喜欢与男生待在一起。这样一来,有些女生就在背后说她的坏话。她很气愤,也很迷惘,走进了心理咨询室,前来咨询该不该继续与男生交往。笔者问了她有关情况后,得知他们的交往是很纯洁的,就鼓励她不必在意其他女生的言论,以前与男生怎么交往现在继续怎么交往。该女生听了我的建议后,高高兴兴地离开了心理咨询室。由于他们的交往是正常的,此后,其他女生也不再说她的坏话了。
6.增强中职生的自信心
有些中职生之所以产生同性依恋情结,是因为缺乏自信。有一名女生,由于在一次恋爱中受挫,被男生“踹”了,她很伤心,认为男生都不是东西,发誓再也不与男生谈朋友了,转而在同性中寻找温暖。调研了解到这个情况后,我征得她的同意,将她请到了心理咨询室。我没有对她说一句批评的话,而是和颜悦色地告诉她:“其实,男生与男生是不一样的,这名男生与你分手,不代表所有的男生都会与你分手。再说,你有爱别人的权利,别人也有不爱你的权利,否则就是不公平的,你说对不对?而且你长得不丑,相信肯定还会有其他男生追求你的。实际上,伤心的不该是你,而是那名男生。你可以想一想,因为你失去的是一个不爱你的人,而他失去的却是一个爱他的人,从某种角度上说,他的损失才比你大呢,你说对吗?在恋爱的道路上,你应该充满自信才是……”我的一番话,说得这名有同性依恋情结的女生破啼为笑。由于增强了自信心,不久,她就从同性依恋的圈子里走了出来。
7.对家长进行必要的心理知识的培训
有条件的学校可举办家长讲座,对家长进行必要的心理知识的培训。教育那些单亲家庭的父母,不要总在孩子面前说前夫/前妻的坏话,也不要强化孩子对异性的怨恨心理,否则,将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同时,还要让家长明白,青春期出现同性依恋是很正常的现象。看到自己的孩子经常和同性朋友一起玩或是过于亲密,完全不用太过担心,更不要把同性恋的观念强加给他们,因为这样一来,反倒会让孩子误以为自己是真正的同性恋。实际上,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会慢慢变得“正常”起来。相反,家长一些过激的做法,反而可能使他们“弄假成真”。
8.不要将同性恋当时髦
关键词:中职卫校;心理健康;心理教育;问题
一、引言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人们的心理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中职卫校学生将来会从事医院护理工作,她们不仅需要从事烦琐杂乱的护理工作,而且还需要面对患有重症的特殊患者,需要对这些患者进行心理干预护理,这就需要她们在工作岗位中能够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心理水平。因此,中职卫校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非常具有必要性。
二、中职卫校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
曾经人们对于健康的定义只限于生理健康,认为只要身体没病就属于健康。但在现代社会中,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生存,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个体极易受到心理干扰。所谓心理健康,其表现在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因此做好心理健康教育是中国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1]首先,卫校学生学习自信心不足。中职卫校学生大多处于十六七岁的青春期,这段时间正是他们心理品质形成的重要阶段,因此必须要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加以重视。很多学生选择卫校主要是因为自身文化课基础较差,很多学生存在着厌学心理,自由散漫、意志薄弱,心理自卑,他们受社会消极价值观的影响,认为做护士没前途,护理工作较为低贱,因此在心理上较为颓废。很多学生年龄较小,缺乏自制力与明辨是非能力,难以接受教师的批评与学校的规章制度,逆反心理严重,缺乏适应能力,不能主动与同学和教师交往。很多学生读卫校并不是自身所愿,而是受压力逼迫,再加上医学课程的难度很高,学生普遍对学习产生畏难心理。其次,人际交往存在障碍,很多学生家庭经济条件不好,对待比自己家庭条件富裕的同学存在着嫉妒心理和心理自卑。中职卫校学生较为幼稚,依赖性较重,善于幻想,人际交往中存在心理障碍,难以妥善处理人际关系。在与异往过程中勇气不足,出现不屑于交往与不愿意交往的心理,不够宽厚与包容。最后,他们人生观消极落后,很多卫校学生没有丰富的人生阅历与社会经验,对待现实与理想的差距不能合理看待,活跃的思想让他们对待社会乱象会产生心理压力和矛盾,感觉无所适从或者盲目乐观。很多学生在此时生理发育成熟,第二性征出现,对异性有强烈的欲望,很多学生陷入失恋、欲望得不到满足等而深感压抑。很多学生对未来前途与就业压力感到迷茫与困惑,对积极乐观人生观产生影响。[2]
三、中职卫校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原因
第一是家庭教育方面。部分家长过分溺爱孩子,导致孩子心理难以成熟;很多家长见孩子学习成绩较差,会感到心灰意懒,对孩子关心少,导致孩子自暴自弃。第二是学校教育方面。学校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学没有充分认识,没有形成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心理健康教育方式老套,学生难以接受。很多教师只重视学生考试成绩,将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砝码,对学生心理素质培养重视程度不够。第三是自我认识方面,普遍存在自卑、自私、自满心理,不能处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对新鲜事物与独立自由较为憧憬,但是却缺乏社会经验,导致他们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3]
四、中职卫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措施
第一,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中职卫校学生面临着中考的失败,选择卫校是形势所迫,此时正是他们情感发展的重要阶段,他们开始有了自我意识。学校开展情感教育,重视他们的情感发展,让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克服不良情绪,从而形成健康人格。教师要针对学生的生理与心理特点,采用灵活的教学手段,让学生能够获得情感体验。教师要根据卫校特点,加强对教学内容的拓展,积极开展情感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形成良好的品质与职业操守。[4]第二,设置心理咨询中心。卫校要建立心理咨询室,并配置专业的心理学教师,轮班管理,保证心理咨询室的正常运行。要对心理咨询室规范管理,规范心理咨询师辅导申请,过去学生进行心理辅导需要提交申请并经过领导批准,学生嫌麻烦便直接放弃心理咨询,因此要简化心理咨询申请程序,为学生心理咨询提供便利。第三,为学生心理咨询提供渠道。可以利用社团开展心理咨询栏目,由高年级学生和心理学教师分别作为栏目主持人与心理咨询者,学生可以将自身的烦恼与困惑告知心理咨询者,让其给予建议。学校可以聘请心理专家来学校开讲座,针对早恋、家庭问题等实际问题给予讲述。学生可以现场互动,讲座形式做好采用案例教学法。第四,学校要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要开设心理教育课程,由心理学知识扎实的专业教师负责授课。学校要设立心理健康小组,学校副校长打头阵,心理健康教师为主力,针对学校发生的心理问题展开讨论分析,寻求解决方案。要建立学生心理档案,记录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心理测试结果,对学生在卫校里心理健康变化情况进行反映,从而防止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
五、结束语
中职卫校学生是护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摇篮。为了让学生在今后工作岗位中能够应对繁杂的事务并满足患者的心理需求,学校必须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让他们形成正确的心理素质与三观,保证他们在毕业之后能够充分适应护理工作,为患者带来优质护理服务。
作者:鄢淑清 单位:黑龙江省鹤岗卫生学校
参考文献:
[1]胡丹.在中职卫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J].才智,2016(32):206.
[2]徐云凤.新形势下加强中职卫校学生心理问题干预的必要性[J].教育教学论坛,2013(43):124-125.
我们老师和家长最担心的莫过于学生的早恋问题了,一旦家长和老师发现了早恋的苗头,一定会扼杀无疑。轻者,找学生或孩子敲敲边鼓,谈谈心;重者,家长、老师全动员,兵分两路苦口婆心做工作,大有不拆散鸳鸯誓不罢休的架势。然而后果会怎样呢?要么刚刚滋生的朦胧感觉由地面转入地下,要么是本来纯洁正常的同学感情被伤害得支离破碎。我们总是往坏处想,认为少男少女深交必定早恋,而早恋必定影响学习,影响学习一定没有前途,把它视为影响学生一生前途的大事。其实少男少女交往是很正常的事,而产生爱慕之心也是必然,我们都相信爱情是人生最重要的必修课,何不让学生在成长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呢?最近发生在我身边的三件事,让我更深地感触到我们对孩子情感教育的得与失。
有一天朋友开车和我一起送两个八岁的女孩去学舞蹈。我们正在议论同事的男朋友出国了。坐在我身边的一位女孩突然插嘴说:“我也有男朋友。”我一听,就随便问了一句:“他是谁呀?为什么他是你的男朋友呢?”小女孩很认真地回答:“他就是我们班的某某,他对我特别好,爱帮助我,学习也好。”我说:“那不是男朋友,是好同学吧。”可那小女孩很严肃地强调“他就是我的男朋友,他就对我特别好,我也对他特别好”。我一边忍住笑,一边陷入了沉思。是呀,这个小女孩似乎理解了男朋友与一般男同学的区别,她心中有着虽很简单,却是很重要的爱的标准,“爱帮助人,学习也好”是品行的取向,“他就对我特别好,我也对他特别好”是爱情专一和相互付出的爱情观。一个如此深刻的道理由一个八岁的小女孩说出,我们还有什么理由非要曲解和抵制呢?
第二件事是由上初一的女儿告诉我的,发生在她们年级。一天,二班的一位男生对女班长说,他喜欢上了一班的一位女生。这位女班长说,喜欢她就对她表白,我给你们提供机会。课间的时候,这位班长就找到二班的这位女生说,放学后请你在学校操场上等我们班的一位男生,他有事对你说。二班的这位女生很大方地答应了。放学后这位女生真地来到操场上见这位男生。这位男生说:“我很喜欢你”。这位女生回答说“可我不喜欢你”。这位男生又说:“我要追求你”。可这位女生非常幽默地说:“你追得上吗?我短跑速度可是8秒1”。随后快乐地离去。之后两位同学相安无事,既没有发展早恋,也没有成为仇人。这位女孩处理感情问题的方式和策略令我惊叹不已,简捷、幽默、机智,我们哪一个大人能够为他们处理得如此美妙呢?
第三件事,是在我心理辅导时遇到的一个真实案例。一天晚上,一位大一的女生走进心理咨询室,迷茫而困惑地向我述说最近感情上面临一些问题,说同时有两个男同学喜欢自己,烦透了。我问她怎么办呢?这位女生的回答让我惊诧。她说:“我也不知怎么办,我打电话给我哥哥,我哥哥打电话给这两个男生,警告他们如果再追求我,就会来好好地教训他们一下,现在他们不敢再来找我了。”我愕然,不敢相信这是从一个大学生口中说出的话。比起前面两件事,这位女生对爱情的手足无措和处理策略,是多么不成熟。这难道不让家长和老师担忧吗?
所以我们不必担心孩子会爱、敢爱和享受爱,也不必担优孩子不会处理自己的感情问题,孩子会以他们的视角在潜移默化中理解爱,丰富爱的内涵,会在学习生活中尝试处理感情问题的策略,我们不必介入和过多干涉。为什么不把这些理解爱、分享爱和处理爱的空间留给孩子,让他们以自己的方式和策略去成长、去成熟呢?
去年11月26日,16岁的长春女孩遥遥(化名)离家出走,称要去“闯荡社会、做大事业”。家长在电话里苦苦相求也没能劝她回心转意。“女儿上小学时听话又懂事,升入初中后就变了,爱美、攀比、早恋、不爱学习,该讲的道理都讲了。”父亲李峰(化名)很困惑,女儿咋变成这样了呢?而许多家长也纷纷表示,面临和李峰一样的困惑。
4天来,许多家长纷纷打电话探讨青春期孩子教育的问题,听得最多的是他们疲惫的抱怨,“我的孩子为什么这么逆反?”
初中生逆反心理最重
认为自己有逆反心理,会为了某一件事或者因为家长没达到自己的要求,为了维护自己的自尊不听家长话,与家长“对着干”想法的,25%表示经常有,59%偶尔有过,16%为其他。
调查中,10%的人从小学时开始有逆反感觉,67%从初中开始逆反,23%在高中时逆反。
金钥匙心理咨询教育中心主任孟宪忠说,孩子在成长时,有两个特殊时期有逆反心理,2岁~5岁是第一反抗期。
12岁~15岁进入第二反抗期,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一般都在初中,生理和心理发展很快,独立意识增强,逆反心理和逆反行为增加,就出现父母不让做的偏做,跟父母和老师对着干。
孩子从初一开始
逆反父母和朋友亲密
对于孩子来说,最亲密的应该是父母,但是遇到问题或者困难时,第一个选择倾诉的对象却不是他们。58%的孩子会在第一时间找朋友倾诉,5%会找家长说,而23%的孩子则选择憋在心里,14%为其他。
当遇到自己想做,但父母却不允许做的事时,38%选择了不做;48%虽然害怕批评,但也会偷偷去做;14%的孩子即使不被支持也会执意要做。
孟宪忠解释,孩子虽然跟家长逆反,但对于同龄的伙伴却变得亲密,这就引出一个话题——伙伴关系。从初一开始,孩子对家庭的依恋会向伙伴群体转变,形成亲密的伙伴关系,形成比较稳定的小圈子,孩子的言行、举止、爱好、打扮都受伙伴们的影响,信任伙伴胜过家长和老师。
孩子因家长管得严而逆反
对于自己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52%的孩子认为和家长管教过严有关,40%认为与老师的教育方式和方法有关,8%是因为学习负担过重。
孩子们在什么情况下容易和父母产生矛盾呢?61%的孩子选择因成绩没达到父母的要求,34%觉得自己的自由被限,5%因消费和父母发生矛盾。
市二实验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矫颖老师称,青春期的孩子独立意识增强,而且随着年龄增长,孩子独立的愿望变得越来越强烈,对父母的权威也逐渐产生怀疑,他们不想受约束,也想要摆脱家长的监护和束缚。
另外,现在很多父母都自认为很关心孩子,可是除了学习成绩之外,他们似乎对孩子一点都不了解,所以才会出现越来越难沟通。
大多孩子不会离家出走
对于离家出走的想法,73%表示从来没有过,24%偶尔产生过这种想法,3%常想离家出走。
孩子在什么情况下会选择离家出走呢?65%表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选择离家出走,19%认为如果和父母之间有严重矛盾会选择离家出走,16%会因父母管得太严,被父母打骂选择离家出走。
矫颖称,绝大多数孩子能很理性地分析和解决问题,离家出走有时只是冲动下产生的想法,而现在孩子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很好,许多孩子即使有过离家出走的想法,也不会选择这么做。
延伸阅读
逆反是孩子在说“我长大了”
每天,长春二实验中学心理咨询室会有3个小时向同学们开放,同学们都是提前预约再来,平均每周都有20多个孩子来咨询。
矫颖说,来这里的孩子,一般都是心情不好,或是遇到什么难题,有心事,不想和父母说,又不能和同学说。他们把咨询当成是陪伴和帮助。
她感觉,孩子出现逆反的高峰期是在初中二年级。孩子们的想法很多,很想摆脱束缚,感觉不到尊重和信任时,就会闹情绪,任性,出现不理智的行为。其实,孩子逆反,是在向家长或者老师提出一个信号“我长大了”。
要随孩子变化改变教育方法
去找矫颖咨询的孩子,有一半是和家长之间有矛盾的。她说,进入青春期后,家长们还没有意识到孩子已经长大了,没有随着孩子的变化而改变教育的方法。即使发现孩子变了,但家长还延用童年教育方式。家长的教育方法,要随着孩子的成长时时更新。
她提出,要把孩子当成大人,以平等的姿态交流。当孩子说出一个不太成熟的想法时,家长首先要表达出“我看到你具备了哪些能力”,得到认可后,孩子肯定会感觉欣喜。然后跟孩子具体说,这件事合适在哪,不妥的地方在哪,和孩子一起商量解决的办法。
老师和孩子沟通前先教育家长
孩子们在学校的时间最长,而在教育青春期孩子时,矫颖认为,老师一定要细心,首先教育家长。她说:“其实孩子们都想听家长的话,得让家长先学会改变。多开家长会,让家长了解孩子,多搞一些亲子之间沟通的班会。”
家心理咨询中心联手组建了个教学团队,开始在北京安惠里小学试行性教育课程。
2010年底,历时三年制定出来的北京市中小学性教育大纲草案在45所中小学中开始了新轮试点。
东直门中学作为最早的试点之开设了心理健康课,其中8到10个课时涉及青春期的性教育。为孩子讲课的老师是学校的心理辅导老师陈萱。
陈萱给孩子们上课时编了个案例:高二文理分班,1个男孩和个女孩分到个班,男孩子球打得好,帅气,女孩子对他有好感。有天男孩子脚崴了,没来上学,女孩子心里空落落的。等男孩子脚好了,回来了,这个女孩子觉得天也蓝了,心情也好了。
“这个女孩子跟男孩子是什么感情呢?他们会有怎样的结果呢?”她问学生。
个班的男女生开始分组讨论,分辨这是喜欢、迷恋还是爱情。学生们在纸上列出“早恋”关键词:单纯、美好、浪漫、冲动、不追求结果。
然后他们开始分析利弊。在早恋里能获得什么?孩子们给出的答案是:浪漫、理解、关怀。
那么付出什么?回答是时问、成绩。
“手机话费多了。”1个男孩子嚷嚷。
接下来的讨论,是如果女孩给男孩写了表白信,男孩子不想接受怎么办。
孩子们讨论的结果是,即便不喜欢对方,也不应该把信拿出来传阅,或者交给老师、家长。可以拒绝对方的感情,但是不应该嘲笑。
接下来的讨论题目,就转向了“怎么拒绝既明确又不伤害对方”……
“你不用告诉他能不能、许不许,他们自己能分辨其中的利弊。”陈萱说。
陈萱相信,在校学生发生性关系,甚至导致女孩子怀孕的案例在教育质量比较好的中学,譬如她所在的学校,很少发生。即便是这样,相当数量的未成年少女怀孕,还是显示了整体上社会应对的迟钝。
课题负责人张玫玫说,性教育课其实无法让生物老师讲,因为“生物老师只是对人的生理层面了解较多,实际上有关性的问题,除了生理层面,还有心理层面、社会层面等更多方面,许多东西都包含在里面。这些方面的问题光靠生物老师是无法解决的。”
无论是方刚的民间项目,还是张玫玫主持的试点工程,在点上是致的,即打破“性教育仅仅是生理卫生教育”的偏狭。
“我们推行的性教育实际上是人格的全面成长教育。这其中便包括了自尊与尊重他人,社会性别平等,自我保护等等。从某种程度上,这是种早期的公民教育。”方刚说。
张玫玫说,“总体的目标就是要引导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成为个健康、自信、快乐的男孩或女孩。”
事实上,网络和网络文化已经对中学生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发展产生巨大影响。运用网络资源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心理健康咨询服务,是当今社会心理健康教育的新策略。下面谈一谈我们的具体做法:
一、有效利用信息化手段,通过“校讯通”搭建心灵互动的平台。
我们学校大部分学生是矿工子弟、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及隔辈抚养现象普遍,家庭环境比较复杂,说实话家长普遍承受着很大的生存压力,子女正常的家庭教育都很难保证,面对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更是堪忧,有时甚至会产生些许的负面影响。
因此我们定期通过校讯通这一平台及时和家长沟通。工作中学校借助班主任的力量更多了解学生中存在的具体问题,由专业的心理辅导员进行指导解决,从而解决孩子心理健康层面存在的困惑与问题。
这个渠道的特点是直观、便捷、实效、辐射面广,既可以指导家长,同时寻求家长的配合教育孩子,真正意义上实现双赢。有效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家校互动是我校多渠道、深层次的解决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合理营造网络环境,借助“电子邮箱、微信”组建心理疏导的平台。
借助“电子邮箱、微信”,进行一对一心理咨询,满足了求助者的“保密”需求,对于那些较为拘谨、内向、不善表达的学生,可以把平时不愿让别人知道情况说出,而不必担心自己的秘密被他人知道。减轻学生的心理紧张、心理压力、逆反心理。通过即时的聊天,疏导学生,让他们自己认识到问题的症结所在,从而商定解决问题的办法和策略,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三、充分使用网络资源,利用“ QQ、心理网站” 构建心灵成长的舞台。
“QQ”的合理利用,对于普及有关心理健康的知识,如学习心理、情感心理、人际关系心理等十分有效,大大加强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时效性。设置图片播放、留言、精华集锦:如《 厌学、偏科、早恋问题》、《人生视野》博文转载等栏目;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减少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养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引到学生登陆“心理网站”充分利用网站的丰富资源和便利条件进行自我教育,以积极的心态去寻求心理帮助,提高心理保健能力和抗挫折能力。在充分发挥网络教育、网络咨询实效性的同时,学校界定网络服务范围,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有效的心理测验,教会学生进行积极心理训练的方法,对在心理适应方面存在问题的学生,跟踪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保健能力,帮助我们的孩子拥有健康的心灵。
近日,青少年心理和教育专家王极盛接受了我刊专访。
记者(以下简称记):“早恋”这个词我们说得很多,但准确来说,究竟什么时候“恋”算早,我们通常说的“早恋”该如何定义?
王极盛(以下简称王): 早恋其实没有明确的定义,它是普通人认定的一种现象。一般来说,根据青少年的生理、心理发育年龄和实际状况,早于一般水平的恋爱就称之为早恋。这里的“早恋”具有社会特定性,和社会标准有关,不是一个绝对的概念。我认为,“早恋”不过是因为社会标准不一样。而产生的结果。打个比方,一个职高生毕业后踏入社会自食其力了,这时候他谈恋爱,我们觉得很正常,但如果这事放在一个正上高中准备考大学的同龄孩子身上,我们就会觉得不正常或不应该,而社会力量也会加以阻止。
记:这令人想起电影《九九艳阳天》,里面的歌唱道:“18岁的哥哥,坐在小河边。”英莲和小战士刚过18岁,已经谈婚论嫁了,大家都觉得很正常。
王: 对。歌德说:“哪个少女不怀春,哪个少男不钟情。”人本来就是感情动物,到了一定年龄要谈恋爱,是很正常的事,何况现在的社会环境和几十年前大不一样,现在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成熟年龄都比从前的孩子大大提前。
记:上面提到的两个案例的当事人都因为“早恋”受到学校的处罚。评论家马少华先生认为老师的价值取向有问题,对“早恋”的看重高过了学生的“人格和尊严”。您怎么看待学校的处理?
王:我们要从两个方面来看:第一,早恋就是谈恋爱,而不是异性间的正常交往。在中学生案例中,老师说学生谈恋爱,唯一的证据就是一个拥抱,这是不对的。拥抱有可能是恋爱,也有可能不是,很多谈得来的异性朋友之间也会有类似的举动,所以拥抱的表象不足以说明问题。学校仅凭这个就认定是早恋,从而将学生开除,是不妥的。
第二,青少年对感情向往是正常的,为什么会受到学校和社会的阻碍呢?因为他们还是学生,主要任务是学习。学校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制定了相关的规章制度。作为学生,进了校门就等于和学校达成了协议,接受学校的管理,遵守各种规章制度。大学生案例中,我认为学校开除她,是因为她的行为严重违反了学校的规章制度,而不是因为别的,我个人认为是合理的。当然,这里面涉及的隐私问题另当别论。
记:有人说:“初恋是愚蠢加上太多的好奇心。”在我们知道的早恋案例中,其实,许多中学生对自己的感情并不了解,把自己对异性朦胧的好感理解为爱情,认为自己是在恋爱。请问,什么叫喜欢,什么叫爱?两者究竟有何不同?
王:对于是不是在恋爱,我有一个八字口诀,青少年朋友不妨一试,那就是当你学习或休息时,异性的身影是不是“不召则来,挥之不去”。如果不是,就是友谊;如果是,那八九不离十就是恋爱了。友谊一般比较自然大方,背景一般在广阔的公众空间;而爱具有排他性,一般更愿意在隐秘的空间活动,而且从行为来看也更为不自然,伴随紧张、焦虑等症状。
记:因为普遍认为男女间没有纯洁的友谊,学校为了防止学生早恋,采取了很多措施,如男女分班,在宿舍楼安装摄像头。做父母的也不容易,女儿大了,上学、放学反倒需要每天接送了……而有的父母,见不能阻止孩子恋爱,干脆连都给孩子买好。您说,在孩子早恋问题上,学校和家长究竟该怎么做?
王:首先,我不赞成男女分班,这种方法既没效果,也不值得推广。青少年大多叛逆,你越不要他这样,他就越要这样。而且,把男女分开更增加了异性间的神秘感和好奇心,这样反而与初衷背道而驰。从心理健康角度来说,把男女生长期隔离,会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我在工作中,接触到许多婚姻不幸的成年人,他们婚姻不幸的原因大多要追溯到青少年期间的性压抑。所以,无论基于哪种考虑,我都不会赞同这种男女隔离的教育方式。
其次,我认为男女之间会有纯洁的友谊。为什么不能有呢?成年人在工作中会有关系密切的异性同事,青少年为什么就不能拥有异性同学的正常友谊呢?在青少年的异往问题上,学校和家长不必大惊小怪,动不动就给孩子扣上“早恋”的帽子。我发现在一些早恋案例中,很多孩子是因为老师和家长的怀疑,被迫弄假成真。对孩子与异性的交往过于敏感,是老师和家长的通病,当然这和那代人的经历有关。作为老师和家长,如果发现孩子有早恋倾向,最好通过交流,提醒、建议孩子走出感情困扰,而不要以命令、惩罚等手段来解决问题。
我鼓励男女生正常交往。我对自己的儿子也是这个态度,鼓励他与女生多交往。孩子现在读大学,经常带同学到家里玩,男的女的都有,有时饿了大家还一起动手做饭吃。我认为没有什么,很好,很正常,孩子们也玩得很高兴。
记:对青少年早恋问题,国外的社会和家庭是如何处理的?有没有什么好的经验可供我们借鉴?
王:在发达国家,家长一般是鼓励孩子从小多和异性接触的,认为这样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到了年龄不接触是不正常的。因为工作关系,我曾在日本待过几年。就我看到的,日本根本没有“早恋”这一说。因为经济发展和社会文化等因素,他们非常注重人作为个体的权利和自由,社会和家庭都较为开放,对孩子的异往没有太多干涉,而且他们在这方面的教育也比我们完善,一般青少年都具备生理常识,值得我们借鉴。但完全放任不管也是不行的,这几年日本的少女未婚先孕比例大大提高,已引起社会的关注。
记:近几年,我们听到许多关于早恋的新说法:中国社科院研究员陈一筠教授说,“早恋”应该叫“早练”;另有专家主张最好不用“早恋”而用“中学生恋爱”这个中性概念来代替,既不贬,也不褒;还有人说,孩子不是“早恋”而是“来往过密”。您如何看待这些新名词的出现?
王:这些新名词的提出,说明社会对早恋现象正在以更加人性化的视角去看待,但我个人认为没有必要。我的看法是,一般的青少年正常交往不应该称之为“早恋”,不要归入“早恋”的范畴。所谓的“早恋”就是两个人在恋爱,这种恋爱的实质和成年人的恋爱是一样的,只是早于一般人的年龄水平。
记:随着“早恋”的日益普遍,“性”的问题已成了学校和家长最担心的问题。我手上有来自北京妇产医院的数据:1998年,该院接受中期引产手术的女性中,一半左右未婚,其中20岁以下的女孩占14%。但是2008年,该院最近的一次粗略统计表明,做大月份引产的女性中,50%为18岁以下的少女。您对此怎么看?
王: 很巧。我本人就在北京市妇产医院当过8年的心理大夫,做过青少年心理咨询工作。你说的这种现象确实很多,有些孩子还是几进几出,令人担忧。在青少年性教育上,不得不承认,我们做得不够好,老师和家长都有责任。除了《生理卫生》课本上的内容外,我觉得学校还应该在性心理、性生理、性安全等方面进行普及教育,不要怕孩子知道了会怎么怎么样,这些都是科学知识。男生也好,女生也好,知道了总能避免许多不必要的伤害,特别是女生。
记:在性教育问题上,学校和家长普遍认为,孩子不知道就不会犯错。有媒体报道,前不久一个12岁的男孩把一个7岁的女孩给了,7岁小女孩的父母一气之下,把小男孩给活活打死了。
王:这就是典型的早期性教育缺乏造成的悲剧。我分析这个男孩做这种事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受外界事物的影响,比如电视剧,他模仿了剧中的某个人;二是他不知道这样做带来的严重后果,这会给女孩带来什么样的伤害。如果知道了,他肯定就不会做了。比如,杀人的后果,通常是一命偿一命,具备了这种常识,我们就会控制自己的愤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