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早产儿的特点及护理要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早产儿;监护;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7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9)07(b)-105-02
凡胎龄28~37周出生、体重在2 500 g以下、身长在47 cm以下的活产新生儿称早产儿[1]。早产儿由于各器官功能发育不成熟,故生活能力低下,易患各种疾病,死亡率较高。对早产儿进行正确的护理和治疗,是降低死亡率、减少并发症的关键。我院以高度的责任心精心护理,使早产儿的存活率大大提高。现将监护与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2007年1~12月我院儿科新生儿室住院的早产儿264例,男133例,女131例,胎龄28+2~36+5周,平均33+1.5周;平均体重1 850 g。体重700~2 465 g,平均1 834 g,住院时间2~78 d(包括放弃治疗),平均34.6 d。入院时伴有疾病:肺炎165例,其中104例为吸入性肺炎;硬肿症15例,生理性黄疸14例,肺炎伴HIE(新生儿缺血缺氧性疾病)5例,窒息8例,咽下综合征5例,低血糖4例,自然出血症2例,消化道出血2例,肺透明膜病2例,化脓性脑膜炎4例;无并发症38例。转归:治愈211例,好转37例,未愈8例,主动出院3例,死亡5例。
2临床观察
2.1 体温观察
每2小时测体温1次,保持每日体温差
2.2 呼吸观察
加强巡视次数,监测患儿的呼吸频率、节律及呼吸运动强弱,注意有无青紫、呼吸暂停及呼吸困难,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2.3喂养观察
早产儿吮吸能力差,吞咽反射能力弱,且胎龄越小其吞咽反射能力越弱,因此喂哺时评估患儿有无吮吸、吞咽反射,吮吸的力量、吞咽的速度;观察哺喂过程中有无呛咳、窒息的表现。
2.4 一般情况观察
注意:①早产儿哭声低弱而无力,正常解除原因后可安静入睡,否则应注意是否由疾病引起。②观察有无呕吐,呕吐开始的时间、次数、量及性质,预防吸入性肺炎发生。③观测大小便排出情况,一般出生后10~12 h内排出墨绿色黏稠的胎粪,3~4 d排完,大便转为黄色。若出生后24 h未排出胎便,应注意有无消化道畸形。小便于出生后24 h排出,若48 h后仍无尿,应查找原因。有硬肿出现时,更应注意观察患儿的小便量。④观察皮肤及皮下脂肪有无破损,皮下脂肪有无变硬、水肿,皮肤是否呈暗红色等硬肿症的表现。
3护理要点
3.1呼吸管理
早产儿由于呼吸中枢发育不成熟,呼吸很不规则,在呼吸过程中,易发生呼吸暂停。本组病例中发生呼吸暂停的有23例,其中,5例经物理刺激(弹足底)、静脉用氨茶碱、吸氧等纠正;6例气管插管,气管内给氧;4例因心跳呼吸暂停立即气管插管上呼吸机。早产儿由于肺发育不成熟和缺乏表面活性物质,容易发生肺透明膜病,在宫内有窘迫史的早产儿,更容易发生吸入性肺炎[2]。本组病例中发生肺炎的有165例,其中,104例为吸入性肺炎,2例为肺透明膜病。针对早产儿的特点,我院的新生儿科备有呼吸机3台,随时做好抢救准备。设有早产儿室,每个床单位有生理监护仪、暖箱、推注泵、吸氧吸痰装置,对伴有不同程度窒息及呼吸暂停等情况,进行呼吸系统监测。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患儿在短时间内出现气促、烦躁不安、、明显三凹征和阵发性青紫,立即进行处理并通知医生。每2小时记录呼吸、心率1次,需要吸氧的患儿,根据缺氧的严重程度,采用头罩或鼻导管吸氧。
3.2给氧
有呼吸困难或者发绀者应给予吸氧,低氧血症可导致呼吸暂停[3],重者可发生颅内出血,极小婴儿可产生动脉导管开放。但氧浓度过高会发生肺水肿、视网膜病变等,应当在血气监测下供氧,要求动脉PaO2或经皮PO2在6.00~6.76 kPa,血氧饱和度在0.9 kPa以上,生后数小时内需持续给氧,一般不超过3 d。喂奶时发生青紫者,可于喂奶前后吸氧数分钟,采取鼻管给氧,氧流量为0.3~0.6 L/min;口罩给氧,因氧气较空气重,易于向下流入鼻孔,氧气流量为1.0~1.5 L/min;头罩给氧,氧流量需6~8 L/min,氧浓度一般勿超过40%。发生呼吸暂停时可先弹足底、托背或震动小床等,给予各种刺激使之缓解。
3.3体温管理
注意:①评估引起体温过低的原因,做好详细的病史资料收集,针对不同体重患儿采取相应的保暖措施。②体重小于2 000 g的早产儿,应在暖箱内保暖。将暖箱预热,待暖箱温度达到32℃时将患儿放入暖箱内,逐渐升温,每小时升高0.5℃,直至暖箱温度升至34℃,患儿体温维持在36~37℃,每小时测体温1次,体温恒定后改为每4小时1次。密切观察早产儿在暖箱内的反应,发现问题及时给予恰当的处理。每日的治疗与护理尽量在箱内进行,应集中处理,避免反复操作而增加散热,室温较低时可在暖箱内放置隔热筛,以减少辐射失热。③体重大于2 000 g的早产儿可在箱外保暖。保持室温在22~24℃,相对湿度在55%~65%,用柔软的棉被将患儿包好,冬天可使用热水袋,应避免烫伤。每小时测体温1次,体温恒定后改为每4小时1次,早产儿头部占体表面积较大,经头颅散热量大,患儿应戴绒布帽,以降低耗氧量和散热量。
3.4合理喂养
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对于早产儿目前主张早期微量喂养,以利于刺激胃肠蠕动和胃肠激素分泌,减轻黄疸症状或缩短其持续时间,减少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及低血糖等合并症的发生。早产儿以配方乳为宜,哺乳量根据早产儿的体重、日龄及耐受力而定,原则上以不发生胃滞留及呕吐为宜。经口喂养是最好的喂养方式,本组134例不能耐受经口喂养,而采用其他的喂养方式:①间歇胃管喂养60例,以经口插入较好,特别是对那些有呼吸困难但未进行气管插管的患儿,体重>1 250 g的患儿多能耐受。②持续胃管喂养(泵奶)35例,应用于体重25~30 g时,应及时报告医生处理。每次鼻饲前抽吸胃内容物,如残留奶量大于前次胃奶量的1/3以上者则减量或暂停1次;如持续有较大量残留奶则可改用经十二指肠鼻饲喂养,仍有困难者可禁食,改用全静脉或部分静脉高营养液以维持体内热能、新陈代谢及生长发育的需要,从而改善和促进疾病的恢复。对于完全静脉高营养的患儿,用推注泵24 h液量匀速输入,避免速度过快。鼻饲时注入速度要慢,1~3 ml/min,以防止速度过快,造成急性胃扩张而发生呕吐。鼻饲管应每周更换2次,胃管取出时要捏紧管口缓慢抽出,以防误吸。喂奶后给患儿拍背,以排出胃内空气,同时采取头高脚低位,抬高床头30°,右侧卧位,有利于胃内奶汁的排空。喂养后注意观察面色有无发绀、溢奶及呕吐等,防止发生窒息。
3.5预防感染
由于早产儿的免疫力差,因此对各种感染的抵抗力低,脐带及皮肤黏膜是早产儿败血症的重要感染途径,故正确处理脐带和保护皮肤黏膜的完整性,对减少早产儿感染的发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医护人员接触早产儿以前必须用肥皂和流动的水洗手,严格无菌操作。如护理人员感染或带菌者应及时调离病房,有粪、尿污染时,要及时更换尿布和清洁皮肤。定时翻身使两肺均衡扩张,以促使肺部循环,防止肺不张或肺炎等并发症的发生。早产儿室必须保持空气新鲜,每日上、下午各通风换气1次,每次10~15 min,保持室内清洁,室内定时通风。每日均用紫外线消毒2 h,每周用乳酸蒸发消毒2次。氧气湿化瓶、暖箱的水槽中的水要“一人一用一更换”,恒温箱外面隔日用“84”液擦拭。如早产儿感染应及时查明原因并治疗,以免发生交叉感染。
3.6出院后定期复查、随访
指导正确的喂养方法,按时添加辅助食品,防止缺铁、钙、锌等,指导家长学会新生儿抚触[5],按时进行预防接种,发现问题、及时矫治,对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同时给予营养神经及早期进行运动、智力的锻炼。
4结语
由于早产儿各器官发育不成熟、功能低下,易并发各种疾病,故对早产儿的监护及护理非常重要,早产儿室实行24 h专人护理,并利用各种仪器监护,及时了解病情变化,及时评估病情,并制定和实施各种护理计划、护理措施,终止病情进一步发展,减轻机体的损害程度,保证高水平的护理质量。通过一系列的治疗、护理措施以及先进的仪器设备,精湛的技术,提高了早产儿的存活率。
[参考文献]
[1]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261.
[2]崔焱.儿科护理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11-112.
[3]刘庆生.早产儿呼吸暂停52例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24):143-144.
[4]叶永青,李岚,吴巧珍,等.非营养性吸吮对早产儿胃肠道发育影响的临床研究[J].实用护理杂志,2001,17(11):32-33.
关键词:新生儿;新生儿肺透明膜病;诊断治疗
新生儿肺透明膜病,在导致新生儿死亡的疾病中占较高的比例,根据数据显示占死亡来源的 30%,特别是在早产儿死亡上占总数的的 50%~70%。且发现胎龄越小,发病率就越高,胎龄大于28周小于30周的胎儿HMD的发生率在70%以上,在30周到31周发病率为45%到55%之间,33周到35周之间几率在10%至15%之间,大于36周的患病几率仅仅1%到5%。[1]
新生儿肺透明膜病(hyaline membrane disease,HMD),别称即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eonatal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NRDS)。特征为:在出生后不久(出生后的6~12小时内),出现青紫、进行性呼吸困难、吸气性三凹征、呼气性和呼吸衰竭。这种新生儿的呼吸系统疾病多见于早产儿。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导致肺泡表面的活性物质( pulmonary surfactant,PS) 数量上减少,从而使新生儿在出生后不久,肺泡不能迅速且有效的扩张,最终出现进行性加重的呼吸困难。特点:发病时间早、胸片存在广泛性充气不足、症状渐加重的变化。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自2009年一月开始,至2013年六月止,于医院按照参照标准共收录HMD患儿100例(男64例,女36例)。男女性别的差异统计学意义(P
1.2 诊断标准
HMD诊断标准以《实用新生儿学》(第三版)[2]为主要参照标准,并进行实验室及X光胸片检查。
1.3方法
所有的患儿在入院后,经诊断检查记录在不同组内,均先进行一般的治疗,治疗一个小时之后,症状若无改善或病情加重者视情况改用其他治疗方法。注意护理。
1.3.1一般治疗
要注意保暖。保证患儿体温在36至37℃之间,设定暖箱的相对湿度50%之间;并用监护仪监测呼吸、体温、心率等生命体征;保持呼吸道通畅(清除咽部粘液);注意营养和液体的入量,第1天5%或10%葡萄糖液65~75ml/(㎏·d),以后逐渐增加到120~150ml/(㎏·d),并补充电解质;病情好转后改为经口或鼻饲管喂养,热卡不足时辅以部分静脉营养;纠正酸中毒,保持气道通畅,必要时进行正压通气,纠正呼吸性酸中毒保证通气的条件下,剩余碱(BE)负值>6时,需用碱性药,BE负值
1.3.2氧疗和辅助通气
呼吸管理是治疗HMD的重要方法之一,目的在于迅速改善患儿的通气不足而导致的全身缺氧症状,维持患儿的生命体征稳定,在抢救成功率提高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随着NICU的建立和治疗水平的提高,机械通气已成为临床常用的治疗手段。吸氧和机械呼吸,要点是使PaO2维持在6.7至9.3kPa(即50~70mmHg),TcSO290%~95%,PaO2过高可导致早产儿视网膜病而失明(吸入氧度(FiO2)大于0.6,时常超过24小时,对肺存在一定毒性,可导致慢性肺部的疾病)。
CAPA是常用呼吸机,还有常频机械通气,高频振荡通气治疗或ECMO。
1.3.3 PS替代疗法
作用:改善肺顺应性,降低呼吸机参数。用法:将表面活性物质(PS)制剂100-200mg/(kg·次)混悬于4ml生理盐水中,由气管导管分别滴入四个不同(仰卧、右、左侧卧,再仰卧),每次均用面罩气囊复苏器加压呼吸1至2min,使PS于两侧肺内分布均匀,若用药后1至2小时可见患儿明显好转,则隔12小时,重复相同剂量。出生后2天内多次(2~3次)治疗,疾病治愈率可提高到90%以上,出生后正常呼吸前就给PS,有预防作用。[3]
常用PS有:Survanta(牛肺),Exosurf (人工合成),Curosurf (猪肺)。
1.3.4 机械通气配合药物治疗
在一般治疗的基础上,将氧疗和辅助通气加以PS疗法的配合进行综合治疗。[4]
2 结果
表1 A组
表2 B组
表3 C组
综合分析,选择一般治疗43例,氧疗和辅助通气22例,PS治疗17例,机械通气配合药物治疗18例,总治愈76人,部分改善20人,死亡4人。
3 讨论
此病为新生儿临床常见疾病之一。病因: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不足并导致肺泡萎陷。发病率与病情严重程度:与患儿出生时胎龄即肺组织发育成熟程度呈反比关系。临床症状:进行性加重的呼吸困难;X线胸片:毛玻璃改变、支气管充气征、白肺等。
HMD特点发病时间早、胸片存在广泛性充气不足、症状渐加重的变化。为对于不同程度的患儿选择的治疗方式存在不同,轻度患儿适合的治疗是如无特殊情况用一般治疗即可;中度患儿适宜选择在一般治疗的基础上配合药物治疗;重度患儿适宜选择药物配合小儿CPAP呼吸机治疗,注意护理。
参考文献:
[1] 史学凯,吴时光,罗晓鸿等.鼻塞持续呼吸道正压通气与机械通气治疗Ⅳ级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的疗效[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0,25(2):123-124.
[2] 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3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421.
1PICC的临床应用
1.1危重症患者的抢救:建立一条安全有效的静脉通道对抢救危重症患者至关重要。张静[1]报道,将PICC管应用于重症监护室的患者中,比较PICC外周深静脉置管组(PICC组)与传统锁骨下静脉置管组(锁穿组)发现两组置管成功率大致相同,但在导管留置时间上PICC组平均为21.42d;锁骨组平均为11.22d,在并发症发生情况上PICC组明显低于锁穿组。
1.2在肿瘤化疗病人的应用:PICC能有效降低化疗药物对血管产生的毒性作用,传统的化疗方法因重复静脉穿刺易致血肿和感染的发生,研究显示[2]在运用传统静脉留置针输注化疗药物时,留置时间超过48小时以上者,静脉炎的发生率达66.67%,而运用PICC建立静脉通道,不仅可以减少患者重复静脉穿刺的痛苦,更重要的是可以避免化疗药物对外周静脉的破坏和局部组织的刺激[3]。
1.3在极低体重儿的临床应用:通过对40例极低体重儿行PICC并与37例行外周静脉穿刺术的极低体重儿进行对比研究探讨PICC在极低体重儿运用的临床价值。结果在穿刺次数、住院时间、低血糖的发生率、体重增加方面有显著性差异,提示PICC为临床,特别是为低体重儿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肠外营养方式。
1.4 PICC在早产儿中的应用[4]:吴红燕等将PICC 成功地应用于早产儿,为早产儿的救治开辟了循环通路。避免了反复静脉穿刺为患儿带来的相关缺氧问题、体温问题、感染问题及静脉营养问题,成功地穿刺置管后更离不开全面细致的导管护理、严格的无菌操作技术、正确的封管冲管技术、密切的病情观察及局部观察、换药技术等等。
2PICC置管的护理要点
2.1穿刺静脉的选择: PICC穿刺一般选择表浅易露的上肢肘部静脉,通常贵要静脉为首选,因其管径最粗,静脉瓣较小,在置管下是导管顶端到位最直、最短的途径。罗奕[5]将PICC置管患者分为贵要静脉组和头静脉组,两组穿刺成功率分别为92.3%和57.1%,两组留管时间大于30d分别有14例和3例。结果表明,贵要静脉组比头静脉组置管成功率高、留置时间长。
2.2导管的选择:导管的型号应根据病人血管情况及输液要求选择。
2.3实施置管
2.3.1置管前护理:要详细了解病情,制定出周密的护理方案监护及急救物品的准备不可缺少:同时做好家属的解释工作详细介绍PICC导管的性能、置管部位、方法、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等,以取得家属的配合,消除恐惧心理,并签手术同意书[6]
2.3.2穿刺方法:在穿刺前,用2%普鲁卡因0.1 mL 皮下注射,可以减轻穿刺时的疼痛。陆亚红等[7]根据经皮敷贴小剂量复方利多卡因无痛静脉穿刺的引用研究中的原理,采用利多卡因局部湿敷于穿刺处45 min,以减轻疼痛。对于肘部静脉显露差的病儿,术中用2%山莨菪碱湿敷局部血管5~10 min,有较好的扩血管作用,显效率高达80%以上。而在新生儿中进行穿刺时,由于1.9 Fr的导管不含导丝,所以穿刺见回血后即停止进针,用镊子轻轻将硅胶导管沿穿刺针头向前推进,直至所需长度,同时缓慢推注等渗盐水[8]。由于PICC置管是从外周直接定位于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其置管路径较长,在置管过程中因静脉瓣或静脉走向等原因可使置管不通畅,出现导管异位[9]。因此,置管后必须拍彩超明确导管走向及导管尖端的位置,提高置管的成功率。
2.4封管方法的改进
2.4.1封管液的选择:封管液的选择是保证PICC管道通畅关键的一环临床上采用的封管液多为肝素和生理盐水。可根据患者不同的年龄段、不同疾病来选择其浓度与剂量, 对于不宜使用肝素的疾病,可使用生理盐水封管,如血小板减少症、血友病及化疗患者。李黎等[10]用生理盐水封管158例,无1例出现堵管现象。
2.4.2 冲管方法:林金香等[11]研究采用快一慢一脉冲方法及增加冲管的频率,每4h冲管一次,虽然增加了冲管频率,但并未增加总的生理盐水的量。采用正压封管的方法,即当剩余最后0.5~1mL液体时,边推注封管液,边退针。因为封管液推注完后再退出针头,会使血液随拔针时的负压倒流入导管内,导致血液凝固,发生堵管[6]。
2.5.置管的时间:目前,在我国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时间尚无统一标准,国内文献报道的PICC置管时间最长达456d[12]。有研究显示,PICC的并发症,不随置管时间的延长而增加,故只要留置期间无并发症,不影响留置,就可以延长时间,不必换管。因PICC留管时间长,大部分化疗患者化疗间歇期需带管回家,因此在住院期间应对患者及家属进行有目的的培训,确保PICC置管的安全使用。
3PICC在应用中的问题和处理
3.1静脉炎:静脉炎是PICC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静脉炎的发生早期以机械性静脉炎为主,常出现在穿刺后48~72h。主要因选择的导管型号和血管的内径大小不适宜、导管材料过硬、穿刺侧肢体活动等所致。 在使用导管时,应每天观察穿刺点有无红肿,渗液,触摸穿刺点有无疼痛和硬结,在置管侧肘上4横指处测量上臂周径,若超过置管前数值,则提示可能出现静脉炎,一旦发生静脉炎,应及时处理。如抬高患肢,行热敷或硫酸镁湿敷(3~4次/d,每次至少20min) 。郭丽娟等[13]对置管后采用理疗垫热敷和毛巾湿敷上臂方法进行对比:静脉炎的发生率分别为4%和20%。
3.2导管异位:导管一般异位至颈内静脉、腋静脉或右心房,其中以颈内静脉为最多见。其危害在于可明显增加并发症的发生率。若异位至颈内静脉,距离短时可自行复位,异位距离较长时,可拔出导管5~6cm后,用5~10ml等渗盐水冲管,细软的导管可随回心血流入上腔静脉,或将导管拔出至锁骨下静脉输液。导管过深是比较容易纠正的异位,置管后根据X线片测量出应退出的长度即可。若当时导管未能到达预定理想部位,一般经24h后再摄片,若经证实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后,仍可正常使用[14]。
3.3感染:发生感染与导管维护有关,PICC导管相关的感染主要有三种类型:即局部感染、隧道感染和导管相关的血流感(CR2BSI)。引起导管相关感染最常见的微生物是表皮葡萄球菌,其次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局部感染的治疗主要有理疗、热敷、加强局部护理和换药等,必要时口服抗生素。另外,合适的敷贴也很重要,因其可保护穿刺点,使之清洁和干燥,也可使导管免受外力损坏。秦秀丽等[15]采用栀黄止痛散敷预防性敷防治PICC机械性静脉炎。但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强烈建议,不要在穿刺点常规使用含抗生素的药膏来预防感染,因其会使穿刺点软化。隧道感染发生后,应拔除导管,使用抗生素。治疗CR2BSI时,多数学者主张拔除导管,应用抗生素。发生CR2BSI时是否拔管,应视病人具体情况而定。目前,认为拔除导管的指征为真菌感染、菌血症复发、48 h抗生治疗后血培养仍为阳性及多种病原微生物感染者[16]。护理方面应注意严格无菌技术操作,有责任心,对置管出院患者讲解其维护的重要性,置管过程中派专人维护。
3.4导管堵塞:是并发症中发生率最高的,可达21.3% ,并且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加,首先要正确合理地利用导管。PICC的导管管腔狭窄,易形成血栓,故不宜经导管输血、抽血[17],若需输全血、血浆、白蛋白等液体应另辟通道;若系脂肪乳剂引起的阻塞,有文献指出,输注脂肪乳剂时,可将其混合于氨基酸液中,也可将脂肪乳剂与氨基酸通过三通接头一起输注[6]。血栓形成有多种因素,静脉内膜在完整无损的状态下绝对光滑且保持不利于血栓形成的环境,肿瘤患者处于高凝状态,导管作为一种异物可诱发血栓的形成,血栓可在导管的任何位置形成[18]。应用输液泵输注,可以有效预防导管堵塞,维持满意的输液速率,并防止血液倒流;对于连续7天不输液的患者,也应每天用肝素盐水或生理盐水冲管。同时强调正确冲管封管,尽量采用脉冲式动,使冲洗液在管腔内产生湍流,清洁和漂净管壁。封管应采用正压封管;最后,选用带定向阀的导管,Hoffer[19]等进行的随机对照研究表明,带阀导管组导管阻塞率为2.78%;而普通导管组为7.14%; 感染性并发症前者也低于后者。
3.5导管断(破)裂:导管断裂一般有两种情况,即体内和体外部分断裂。前者如撤导丝时损伤导管,送管时镊子损伤导管等;后者主要有加压注射冲管;不正确的固定(如用胶布缠绕导管)或换药不当。导管体外部分断裂可进行修复,严重者应拔管。当体内导管部分断裂时,应立即加压固定导管,用手指压住导管远端血管或上臂近腋窝处扎止血带,明确位置,行静脉切开取出导管。
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术现在更多被广大医护人员和患者认可,临床使用越来越多,穿刺成功的首要条件是要有一条理想的静脉,这也是置管成功的关键[20]利用PICC可以将药物直接输注在血管流速快、血流量大的中心静脉,从而减轻了高浓度、强刺激性药物对血管的损害,保证治疗的顺利进行[21]。PICC操作简单、安全、一次置管成功率高,能提供可靠的静脉通道,提高了护理工作的效率及质量。PICC 为肿瘤化疗患者及长期输液的患者提供了一条无痛性的治疗途径,其特点为:操作快速、方便;维护简单,不限制日常活动;避免反复进行静脉穿刺,从而避免了长期输注化疗药物对血管损伤所致静脉炎的发生,具有很大的优越性[22]。目前PICC的临床应用广泛,在执行置管过程中,护士要具有娴熟的穿刺技术和较强的责任心;认真做好术前评估及健康教育;严格遵守无菌原则、执行护理操作规程及留置导管期间的导管维护工作;对出现并发症能及时分析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是保证置管成功和延长导管使用寿命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张 静.PICC在内科重症监护室的应用及观察[J].护士进修杂志,2002,17(10):705-706
[2]郑海燕,吴子琳,郑学青,等.静脉留置针在肿瘤内科的临床应用和护理[J].蚌埠医学院学报,2006,31(1):90-92
[3]李颖,万海英.39例次肝移植患者围手术期PICC的应用与护理[J]. 天津护理杂志,2008,16(3):161-162
[4]吴红燕,时富芝,郝颖芳,等.PICC应用于早产儿的护理12例[J].医药论坛杂志,2004,25(21):71
[5]罗 奕.贵要静脉与头静脉行PICC置管的对比分析[J].湖南中医药导报,2004,10(1):25-26
[6]刘 斌.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术临床应用近况[J].护理研究,2004,18(4A):584-586
[7]陆亚红,吕华,李荷君.恶性肿瘤患儿应用PICC置管的特点及改进方法[ 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 20(9):47-48
[8]Chait PG,Ingram J,Phillip Gordon C,et al.Peripherally InsertedCathethers in Children[J]. Radiology, 2005, 197:775-778
[9]张仙爱,常红利,黄利娜,等. PICC导管留置导管移位原因分析和对策[J].现代肿瘤医学,2007,15(8):739-741
[10]李 黎,马冬萍,柴爱菊.化疗病人使用PICC生理盐水封管的观察[J].护士进修杂志,2003,18(7):663
[11]林金香,罗凝香,周小香,等.改良冲管方法预防肿瘤患者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药物性堵管的护理[J].中国临床营养杂志,2008,16(5):316-319
[12]梁海华,谢巧庆,张婷婷,等.外周中心静脉置管在小儿化疗中的应用, [J].护士进修杂志,2004,19(3):246
[13]郭丽娟,王立,伍少林,等.预防PICC置管并发症的护理方法[J].实用护理杂志,2003,19(7):526
[14]楼晓芳,高剑虹,朱海虹.新生儿PICC导管异位的原因分析及预防[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8):621-622
[15]曹秀丽,王松慧,王 红.栀黄止痛散贴敷防治.PICC机械性静脉炎的疗效观察[J].光明中医,2008,23(2):203-204
[16]Margo A.Cox.Nutrition In:Johnp ,Cloherty ,Annr, eds.Manual of neonatal care,2nd ed,Boston:Little,2006 ,448-456
[17]Kamala F,Boo NY,Cheah FC,et al.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f heparin for pervention of blockage of periphe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 inneonates.ActaPaediatr.2003,91(12):1350-6
[18]宋葵,戴雪松. PICC在肿瘤患者应用中的护理问题与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7,42(8):742
[19]Hoffer Ek,Santulli P,et al.Prospective randomized comparsion of valved versus nonvalved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in cathetes .Am J R oentgenol.2005,173(5):1398-8
[20]黄石群,胡敏芝,梁艳芳,等.影响PICC置管成功的相关因素分析及对策[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07,9(1):87-88
【关键词】 婴儿急性化脓性关节炎;早期;手术;护理
婴儿急性化脓性关节头骨骺骨髓炎,诊断困难,大多数患儿治疗不理想。2009年10月至2012年12月期间在郑州市儿童医院骨科住院的39例婴儿急性化脓性关节头骨骺骨髓炎行手术治疗,疗效满意。现将婴儿急性化脓性关节头骨骺骨髓炎行手术治疗的护理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39例中,男26例,女13例,就诊时年龄3天~16个月,平均5.2月,就诊时发病日数3~32d。急性化脓性肱骨头骨骺骨髓炎9例、急性化脓性股骨头骨骺骨髓炎25例,均合并化脓性关节炎、病理性关节脱位、干骺端骨髓炎,其中合并髋周围脓肿(包括髂腰肌脓肿、臀肌脓肿、股部肌间脓肿)12例。入院后常规抽血检查血常规、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细菌学培养、肝肾功能、心肌酶谱等。采用GE 1.5T signa MRI检查。
1.2 护理方法 通过引流管护理、冲洗护理、牵引护理、石膏护理、皮肤护理、药物疗效观察等护理方法。
2 结果39例中,2例患儿皮肤对胶布过敏,有水泡形成,经对症治疗痊愈;3例髋关节脱位,间歇穿戴支具。无压疮、坠积性肺炎等护理并发症发生。获得随访31例,随访时间6月~2年半,失访8例。2例髋关节脱位,间歇穿戴支具并行关节功能锻炼后痊愈,1例髋关节脱位经保守治疗后仍脱位,术后一年施行关节复位手术,已治愈。
3 护理
3.1 仔细认真观察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注意肢端血液循环、活动情况,活动是否受限,保持引流管通畅,防止变形脱出;保持每天更换引流袋一次,每两个小时挤压引流管一次;观察并记录引流液的性质。使用冲洗液应严格遵医嘱控制用量与速度应保持出入量平衡[1]。冲洗时注意变动,避免患肢错误牵拉、扭曲造成引流管不必要的脱出或机械性阻塞[2]。
3.2 牵引护理 下肢牵引者,抬高床尾25~30 cm,被褥勿压在牵引绳上,不随意增减牵引重量及放松牵引装置。胶布牵引者,正确保持牵引位置,观察局部皮肤有无过敏现象,检查胶布是否滑脱,严密观察肢(趾)端血液循环和活动情况、皮肤温度等。
3.3 石膏护理 借助机器加快石膏干固。观察肢(趾)端血液循环和活动情况、皮肤温度、是否发麻、有无哭闹等,如有异常,及时通知医生进行处理。
3.4 皮肤护理 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干燥。保持床单清洁、干燥。每2 h按摩骨隆突处并使用水囊保护骨隆突处,防止压疮发生。
3.5 药物疗效观察 尽早送验细菌学培养,结果回示后早期、足量选用敏感抗菌药物静脉应用,必要时给予输血及血浆治疗。定期复查血常规等必要检查。了解药物疗效、心肝肾状态,加强支持疗法,保护心肝肾功能,促进疾病恢复。
3.6 心理护理 由于患儿病程长,住院时间长,花费高,效果慢,家长对治疗效果存在怀疑态度。责任护士应及时向家长讲解疾病的有关知识、手术方法、效果等,让患同种疾病的患儿家长进行现身说法,观看图片、展板等,缓解家长心理压力,使家长对手术治疗树立信心。
3.7 出院宣教 出院后行关节功能锻炼,半年内禁止剧烈活动,遵医嘱定期复查。
4 讨论
4.1 婴儿关节头感染的特点为低反应型、常晚就诊、易误诊、高致残率。由于婴儿特别是新生儿皮肤娇嫩,容易破损感染,加之婴儿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故急性化脓性关节头骨骺骨髓炎多见于婴儿特别是新生儿,尤其是近期有败血症病史的早产儿、低体重儿,并且常常合并急性化脓性关节炎,同时有干骺端骨髓炎。表现为发热、肢瘫、关节部位肿胀、触痛,关节穿刺抽出脓液。其早期临床症状、体征、血常规及红细胞沉降率呈低反应型特点,不易被重视和发现,导致就诊晚和误诊,因此早期行手术治疗和护理,可以减轻患儿痛苦,促进疾病痊愈。
4.2 病程长,花费高,要做好患儿家长的心理护理,使家长更好地配合手术治疗。
4.3 对于佩戴支具出院的患儿要做好宣教指导。支具佩戴合适度、观察要点、佩戴不适表现、异常情况处理、复查时间等。
总之,婴儿急性化脓性关节头骨骺骨髓炎及时行手术治疗,早期、足量、广谱静脉应用敏感抗菌药物,做好患儿家长的心理护理及术后护理,是患儿痊愈的重要保证。
参 考 文 献
[中图分类号] R245.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0)-10-141-01
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桡动脉穿刺技术在各临床科室的应用越来越普遍,成为一项常用的操作技术。在各重症监护病房,血液检查作为各种疾病诊疗的重要依据;另外,国内外经桡动脉穿刺途径行心血管的介入微创性治疗措施,也有逐渐取代其他浅动脉穿刺的趋势。我科自2004年以来对106例危重症新生儿实施了桡动脉穿刺留置套管针技术,针对新生儿溶血病、新生儿重度高胆红素血症需行换血疗法的患儿;早产儿、新生儿肺透明膜病及重症窒息、肺炎行机械通气期间需频繁采集血样进行血气分析、血生化检查的患儿;血压不稳定或全身脏器衰竭需行持续有创血压监测的患儿开展了桡动脉穿刺留置套管针,减轻了患儿的痛苦,降低了成本,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现将桡动脉置管的适应症、操作方法及护理要点总结如下:
1 临床适应症
1.1行换血疗法 换血疗法主要治疗新生儿溶血病、重症黄疸,传统的换血疗法大多采用经脐静脉插管,但由于新生儿生后不久脐带断端便会形成干痂,大多需经皮肤切开,而脐静脉切开置管容易损伤肝脏,因此不仅给患儿带来了痛苦,更增加了操作的危险性。而采用桡动脉穿刺置管后行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疗法胆红素换出率高、24小时内血清胆红素反跳率低、对患儿血流动力学影响小,并且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成功率高,患儿痛苦小,并发症少,实践证明是一种十分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1.2动、静脉标本的采集 众所周知,新生儿血管细,壁薄,穿刺难度大,而在NICU 的危重新生儿,尤其是行机械通气的患儿,常需动态监测血气、血生化等,以便及时调整呼吸机参数,纠正酸碱平衡失调。应用桡动脉穿刺置管可以取代反复动、静脉穿刺,减轻患儿痛苦,为及时采集血液标本提供了便利的途径,保证了采取血标本的准确性。
1.3行有创血压监测 建立桡动脉通道,接换能器与有创血压监护仪相连,可测得准确、连续动态的动脉压数据,为准确调整血管活性,减少血压波动,抢救危重新生儿创造了重要条件,避免了无创测压的不连续性及因测压过频引起的肢体肿胀,且有利于医护人员及时发现动脉血压的瞬间变化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2临床资料
2.1 一般资料本组108例患儿均为2004年3月~2010年7月收入我院NICU治疗的危重新生儿。其中男性患儿62例,女46例。胎龄27周~39周;出生体重750g~3300g;日龄1d~7d。41例行有创血压监测;45例行采集血标本动态监测血气;22例行换血疗法。所有病例均取得良好治疗效果,无一例并发症发生。
2.2 操作方法
2.2.1材料:均使用美国BD公司生产的22G~24G静脉留置针,3M透明敷料,肝素生理盐水封管液2~5ml,无菌巾,小夹板等。
2.2.2 桡动脉解剖特点
桡动脉在前臂中远段走行于肱桡肌和桡侧屈腕肌间,在桡骨茎突部远端分为2支,1支于拇长展肌和拇短伸肌腱深面,绕至手背,穿第1掌骨间隙至手掌深面,末端与尺动脉深支吻合,构成掌深弓;1支在鱼际肌表面或穿拇短展肌向下至手掌,与尺动脉末端吻合,形成掌浅弓。在桡骨茎突掌面,桡动脉分支行于不同方向,动脉浅显。此处桡动脉直径平均0.22 cm~0.32 cm,平均0.27 cm。穿刺点选在桡骨茎突与第1掌间隙处较易固定。选择合适的穿刺点能够降低术者穿刺的难度,有助于提高穿刺的成功率,所以穿刺点的选择非常重要。 2.2.3Allen's试验
穿刺前先检查尺动脉供血情况,方法是先按压桡动脉和尺动脉,阻断其血流,此时手掌变白,放松尺动脉,仍压住桡动脉,若尺动脉及其侧支血流通畅,则整个手掌变红,方能置管,桡动脉有解剖变异或出现桡动脉痉挛、闭塞,或同侧尺、桡动脉侧支循环不良者忌置管。
2.2.4穿刺方法
准备好物品,置患儿身旁,暴露患儿手臂前端,保持患儿前臂、腕关节和手掌呈水平位。手臂下垫无菌巾,操作者用食指、中指、无名指在穿刺点桡骨茎突与第1掌间隙处(手前臂内1/4处)触摸有无搏动,(部分早产儿此处搏动不明显)。确定穿刺点后,用安尔碘以穿刺点为中心消毒,直径约为5 cm。消毒操作者左手食指、中指,然后按住穿刺点再次感觉搏动点明显部位进行定位。右手持留置针顺动脉血流方向穿刺,穿刺角度与皮肤表面呈10°~15°,比头皮静脉穿刺稍微深些,见回血后降低进针角度,将软套管送入动脉,同时慢慢抽出针芯,再缓慢沿血管走向将套管完全送入动脉,拔出针芯,敷贴固定,肝素生理盐水正压封管,标签注明穿刺时间并做好显著标记。
3护理
3.1加强技术训练,提高穿刺成功率
置管前应充分了解Allen's试验的重要性,Allen's试验阴性方可置管,否则禁做穿刺。穿刺时动作轻、慢,避免损伤动脉或引起皮下出血,进针角度要适宜,角度太小套管与血管壁接触面积太大易引起渗漏,角度太大易刺破血管。
3.2严密观察病人生命体征及留置侧肢体循环情况
24 h内密切观察术肢有无肿胀、缺血症状,置管后15 min观察1次穿刺侧手掌有无苍白、青紫,并与对侧比较,发现留置部位皮肤红、肿、发白、发绀、脱管、炎症、水肿应及时拔管。
3.3保持管道通畅
穿刺成功后,套管针应用生理盐水或肝素液维持(速度为0.5 mL/h,肝素浓度为1 U/mL),以保证管道通畅,避免局部血栓形成和远端栓塞。亦可每8 h用肝素盐水(生理盐水100 mL 加0.3 mL肝素液)1 mL~2 mL,封管1次,边封管边退,直到将针头拔出。为防止套管针反折,可用小夹板妥善固定。
3.4尽量缩短留置时间
套管针留置时间与感染的发生率呈正比例,即置时间越长感染发生率越高,动脉留置置管时间一般为3 d~5 d,不宜超过7 d,以防止导管源性感染,且置管时间越长血栓形成率越高。因此,当病人病情好转应及早拔除。观察局部情况,保持穿刺部位皮肤清洁干燥,每日消毒穿刺点并更换敷贴。
3.5严格交接班
每班检查管道是否通畅,固定是否良好,避免脱出,如管道欠通畅,应查找原因,是否打折。如为血块引起的部分堵塞,应将血块抽出,不能强行推入,以免形成血栓栓塞,每次采集血标本后需用维持液脉冲式冲管,并防止气泡进入。为防止把动脉留置当成静脉留置进行输液,应用红笔标签做显著标记。
4操作配合
4.1采血方法:取血样时,应先抽出连接管内肝素盐水0.5ml,还至少抽出血液1ml,以保证标本的准确性。之后用肝素化(动脉血气)或非肝素化(血生化)空针抽取所需血量,再将先前抽出的血液注射回去,肝素生理盐水正压封管。
4.2监测有创血压的护理将套管针与充满肝素生理盐水的连接管、压力换能器相连,连接前将监护仪调试归零,定标,即可测压。注意在导管系统中不可有空气,以免影响压力及形成空气栓塞。各个连接口要紧密,并将测压管、换能器、患儿肢体固定好,谨防脱开出血。
4.3换血疗法的配合行换血时,需将套管针连接三通,另开辟一管路连接肝素生理盐水以防止泵出的血液凝固。换血过程中加强监护,注意保暖,严密监测保证入血量与出血量一致,保障患儿安全。
5并发症预防
5.1桡动脉痉挛预防
桡动脉作为肌性动脉,因其平滑肌细胞的动作电位较低,且含有丰富肾上腺受体,交感神经兴奋易引起痉挛,患儿哭闹及直接血管刺激均可诱发痉挛。因此,应做好患儿的安抚,可适当给予镇静剂,注意保暖,插管动作宜轻柔,争取一次性穿刺成功。
5.2 皮下出血、血肿及淤斑的预防
在穿刺过程中动作要轻柔,进针要慢,边穿刺边观察留置针有无回血,当留置针有回血时,降低穿刺角度,将套管针继续沿血管方向进针0.5 cm,但不可盲目进针,以防穿刺失败动脉破损导致皮下出血。置管后密切观察穿刺口有无出血、渗血及血肿形成,观察手指、手掌有无肿胀及桡动脉远端搏动情况。置管后3 d内避免在穿刺侧穿刺、测量血压等增加肢体压力的操作。
5.3皮肤过敏预防与处理
穿刺局部用3M敷料,便于发现异常,如病人对敷贴过敏或者穿刺处皮肤起水疱,用无菌方法把水疱中的水抽出,然后用0.5%碘伏外涂。
5.4预防导管相关性感染
侵入性导管放置已成为医院内感染的重要原因,穿刺部菌落数是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因此穿刺部位的护理是关键,置管局部严格消毒,穿刺成功后粘上3M敷贴,每日消毒穿刺点并更换敷贴。
[关键词] PICC; 常见并发症; 预防; 护理
[中图分类号] R248.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8-001-02
经外周静脉留置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近年发展起来的新技术,具有操作程序简单易掌握,置管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无严重并发症,安全、可靠、耐高渗的特点,已越来越广泛应用于临床,特别适合肿瘤病人的治疗,PICC不仅能够减少反复静脉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更主要的是可以避免化疗药物对外周血管的破坏和对局部组织的刺激,避免因反复静脉穿刺引起的机械刺激性静脉炎,以及化疗药物引起的化学性静脉炎与组织坏死[1],可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和生活质量,降低医护工作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1月至2011年2月成功置管148例,其中男84例,女64例,年龄34-75岁,平均51岁。置管静脉选择中贵要静脉89例,正中静脉32例,头静脉27例,置管时间10-180d,置管长度40-50cm。用于肿瘤患者中长期静脉输液、静脉高营养及输注化疗药物。
1.2 材料 采用德国贝朗医药有限公司生产的16-4FR PICC管。
1.3 PICC静脉置管的途径和方法 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是经肘部静脉穿刺,将PICC导管经插管鞘置入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按预先测量的长度修剪导管并妥善固定,操作中严格遵循无菌原则严格掌握PICC置管的适应症,选择合适上肢静脉(首选贵要静脉,次选正中静脉,后选头静脉,也可选用颈外静脉)乳腺癌术后患者选健侧上肢静脉置管,上腔静脉综合征病人严禁实施PICC置管。操作者必须由取得深静脉置管资格证书、操作熟练的护师担任。全面评估病人,医生下达医嘱,操作者经过与病人家属充分沟通后,病人填写知情同意书,在无菌技术操作下严格按PICC置管操作流程进行置管,导管置入后,局部压迫30分钟后,在护士陪同下X线摄片确认导管尖端位置(正确应在上腔静脉内),并详细做好护理记录,包括导管种类、置入长度、操作是否顺利等,并用专用的标示带在导管末端进行置管日期和长度的标识。
2 置管期间的护理
2.1 穿刺点出血预防及处理 ①术前充分评估患者的出凝血功能,备好物品。换管时要及时置入新管,局部按压3-5min。预尽量避免在血管上方垂直穿刺,最好在血管旁1-2cm穿刺,穿刺针在皮下移行一段距离后进入血管,皮下组织对血管有一定的压迫作用,可减少出血。②置管1-3d,穿刺侧上肢减少活动,放松肢体,不必制动,活动手指关节。③置管后用无菌纱布加压固定穿刺点。出血量较多或置管3d后仍继续出血者,可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止血,但应注意观察末梢循环情况。
2.2 穿刺点感染的预防和处理 穿刺部位出现红肿、疼痛、有脓性分泌物,是感染的临床表现。其主要原因是患者全身营养状况M差,抵抗力低下,导管护理不当或放置时间过长。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插管后应即刻用生理盐水彻底清除穿刺点皮肤周围的渗液及残留血块,导管置入后24h应常规更换敷贴1次。24h内出血较多时也需更换敷贴。以后每周1 次定期更换敷贴。遇有血迹、敷料潮湿或卷曲松动则立即更换,每次更换敷贴时局部消毒范围距离穿刺点上下10cm大小,两侧至臂缘,以碘伏消毒三遍,防止细菌经皮下隧道逆行入血。如果导管脱出不能将脱出部分再送回。输液装置每24h更换。观察局部皮肤有无红、肿、热、痛等炎性反应。此外,还要严密观察体温变化,当患者出现发冷、发热、体温骤然升高,又查不出其他原因时,应考虑为导管相关感染。置管后应经常对穿刺部位进行持续评估。给予以加强局部护理, 如果仅穿刺点处脓液,无发烧等不适,可自静脉方向自上至下将脓液彻底挤出,擦净分泌物并换药局部涂百多邦,经3-5d换药,局部红肿消退,未发生全身感染症状,导管可继续使用,必要时做细菌培养。
2.3 机械性静脉炎 主要症状为沿静脉走向出现条索状红线,局部组织发红、肿胀、灼热、疼痛。选择合适的导管,穿刺时避免在同一血管反复穿刺,以免引起机械性血管损伤穿刺前应用无菌生理盐水反复冲清无菌手套,以去除附着于手套上的滑石粉或生物粉,并用肝素浸泡导管,置入肝素水浸泡过的PICC导管能够降低静脉炎发生率[2]。送管时即便很顺利也应缓慢匀速放置导管,以免损伤血管内膜。输入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时容易引起化学性静脉炎,输液前应确保导管尖端在中心静脉内。若发生静脉炎可抬高患肢,局部用热敷或硫酸镁湿敷,每日3次,每次30min,严重时可使用四黄粉湿敷。
2.4 导管的护理
2.4.1 导管堵塞 原因是封管操作及封管液选择不当,封管后患者过度活动或局部肢体受压,或不同药物混合时产生微粒导致血液堵管及患者剧烈咳嗽致静脉压增高使回血凝固有关。预防处理方法:每次输液完毕必须用不少10ml的生理盐水正压脉冲封管。正压脉冲式封管是预防堵管的关键[3]。如果应用导管抽血,应及时进行彻底冲管,一般情况不建议应用PICC管。如同时需输入多种药液(刺激性强、粘附性强、大分子药物)当液体输入速度减慢时用生理盐水20ml或25U/ml肝素钠盐水反复冲洗,至输液通畅;输完后立即用20mL生理盐水脉冲冲管后再接其他液体;由于,患者剧烈咳嗽或上腔静脉压力过高所致;PICC管头端未到达上腔静脉导致管腔内回血,应使用稀肝素正压封管当怀疑导管堵塞时,应先检查外部因素及病人,观察导管外露部分是否有折叠、扭曲,排除其他因素;当确定堵塞,使用尿激酶溶栓,用尿激酶10万单位加生理盐水50ml推注,边推边回抽,至通畅,操作如下:去除肝素帽,换上预冲好的三通,三通一直臂输溶液(5000u/ml),另一直臂接尿激酶,侧臂接20ml空注射器。先使导管与侧臂通,回抽注射器活塞3-5ml,然后迅速使三通两直臂通,导管内的负压会使尿激酶溶液进入管内约0.5ml。15min后回抽将导管中的药物和溶解掉的血液回抽。见回血后抽血3-5mL。如仍不见回血,可将导管关闭30-60min,让血栓尽量浸泡在溶栓液(尿激酶)中,再行抽吸,使导管畅通[4]。用20ml生理盐水,以脉冲方式彻底冲洗导管。可重复几次确保通畅。行线胸片造影检查,确认导管的位置。
2.4.2 导管脱出 原因有导管深度不够、固定方法不正确,如无逢线固定或缝线脱落、无菌贴膜覆盖不严,输液管长度不够,患者突然转身或受压。因此置入导管和换药都应固定好导管,患者输液时多加巡视。预防:1)随时观察敷料粘贴情况,发现松动及时更换;2)作好患者的健康教育,穿脱衣服时要注意保护好体外导管;3)患者发热出汗、躁动时,护理人员应主动做好体外导管的固定,防止导管脱出;4)更换透明敷贴时,从下往上撕揭贴膜,消毒待干后再贴膜,保证贴膜紧贴皮肤,牢牢固定住导管。带棉质敷料比透明敷料对固定导管效果更佳,如外加弹力绷带网固定导管更能较好地预防导管脱出。如导管脱出的长度较短,可试抽回血,如回血良好,导管仍可继续使用,如发生严重脱出,切勿将导管再送入血管内,以免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尤其是败血症,必要时重新置管。
3 小结 PICC置管操作简单、安全、穿刺成功率高、患者可自由活动,深受患者的喜爱,但置管期间常因合并症的出现,给患者造成不适,因此置管期间的维护至关重要,护士应加强工作责任心,规范操作,及时观察和发现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可有效的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延长置管时间,提高患者生命质量,提高护理工作质量。
参考文献
[1] 邓健,徐廷惠,李成琳等.PICC导管在肿瘤大剂量化疗中的应用及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1,16(9):672-673.
[2] 樊红苓,绳宇.肝素盐水有效降低PICC 插管后静脉炎发生的临床研究[J].现代护理,2004,10(6):1087-1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