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预防医学的目的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迈入“十二五”,教育正处于“转型、提质”的关键时期。为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率先实现教育的现代化,进一步提升全区学校的德育工作水平,充分发挥中小学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核心作用,现结合我区实际,对做好新时期中小学德育工作提出以下若干意见。
一、指导思想
围绕育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题,树立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坚持“六制六化”的行动策略(即坚持学校德育项目制、德育活动课程制、学生成长导师制、班主任上岗持证制、家庭教育联动制、学生健康公告制,推进学科德育全员化、班集体建设制度化、学生发展社团化、社会实践常态化、德育评价多元化、团队工作一体化),创新育人模式,凝炼德育文化,积极构建德育体系,致力形成学校德育的特色和区域德育的品牌,营造有利于学生成长的良好育人环境。
二、主要工作
(一)加强主题活动建设,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一是要广泛开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实践活动。各校要结合实际,组织开展“孝敬父母体验亲情”、“尊敬师长团结友爱”、“爱心奉献志愿服务”等多种形式的道德实践活动,引导广大中小学生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养成良好习惯,培养高尚品质,做有道德的人。二是要充分利用重大节庆日广泛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教育活动,以经典诵读、节日民俗、文化娱乐和体育健身活动为载体,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积极创新传统节日的形式,深入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着力引导中小学生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更好地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的滋养和引导作用。三是要加强民族精神教育。深入贯彻落实《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切实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主题教育活动。四是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要多载体多形式,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和社会责任感。
(二)加强学生社团建设,服务学生个性发展。各中小学要认真贯彻落实《区关于加强中小学学生社团建设的实施意见》文件精神,构建以加强学生社团为基础,以开发多样化课程为支撑,以落实体艺科“2+1+1项目”为载体,以建设“十有学校”为目标的活动体系。要统筹规划学生社团的发展,充分利用校内外优势资源,以每位学生至少参加一个社团和按学校班级数成立社团数为基本标准,保障活动场地、器材、时间、课程和指导老师的落实,努力提高社团活动质量,积极培育精品社团,繁荣校园文化,满足学生的多元发展需求。各校要逐步建设社团文化节制度,以区级两年一届的“十大精品社团”评选为契机,不断提高我区学校社团发展水平,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社团化。
(三)加强学校文化建设,浓厚文化育人氛围。各校要高度重视现代化学校文化建设,作为学校发展的精神生命和核心。要着力加强学校文化规划,妥然解决好精神力系统、执行力系统和形象力系统的关系,有机整合学校文化要素,进一步提炼学校办学理念、发展目标,优化校风、学风、班风,细化校本礼仪,加快文化环境布置,加强校服、校刊、校歌、师生誓词、学校宣言等个性化设计。同时各校要建好校史展览或荣誉陈列室,充分挖掘和传承学校原有的优良文化。深入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示范学校的创建活动,凸显学校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对学生行为习惯的持久影响作用。进一步做强做大特色项目,提升拓展特色学校,并不断从特色中挖掘育人的品质,真正融学校德育于校园文化之中。
(四)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保障德育目标细化落实。各校要按照《关于进一步加强班集体和班主任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文件精神,不断强化校本措施,推进班主任专业化发展和优秀班集体建设。加强班主任区校培训效度,坚持实施班主任持证上岗制度(全国心理健康辅导C级及以上证书和区班主任岗位培训合格证书),争取通过三年努力,实现我区班主任教师持证率达到100%。要加大班主任的管理力度,研究班主任工作艺术,提高班主任管理水平。继续开展名班主任评选与考核制度,建立“名班主任工作室”,逐步壮大区级高级德育工作者队伍,形成人人争当名班主任、人人关注学生人格的良好局面。要进一步加强班级(中队)文化规范化建设,积极开展以“温馨班级、文化教室”为主题的班级文化建设活动,营造健康、和谐、文明的班级育人氛围,实现优秀班集体建设制度化,并建立优秀班集体建设定期交流制度。
(五)加强德育小班化建设,深化学生成长导师制。推行德育小班化,实行由2-3名德育导师分担原行政教学班班主任的主要职责,以进一步落实全员育人理念。全面实行学生成长导师制,健全学校领导带头、班主任为中坚、任课教师全员参与的工作机制,原则上要求一名导师辅导6-8名学生,在思想、道德、做人方面给学生以引导,在学业方面给学生以指导,促进学生整体道德水平、学习成绩的提升。同时,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提高教师培训的参与率和持证率,切实发挥好学校心理辅导室的作用,努力使学生心理问题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把心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低龄阶段。要进一步加大外来工子女学校的少先队组织建设,积极开展对留守儿童和外来工子女的关爱行动。
(六)加强“三位一体”工作机制建设,增强德育工作合力。各校要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学校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切实增强对办好家长学校重要性的认识,认真履行好对现代家庭教育的指导、帮助和服务职能,加强家长学校规范化、制度化和校本化建设。区教育局将通过组织示范家长学校评选、家长学校建设经验交流会、家庭教育专家讲座等活动推动家长学校建设。同时,各校要高度重视学生道德实践体验活动,将组织学生参与德育实践活动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之中,通过设计各种有效途径,保证初中学生每年参加实践活动时间不少于7天,高中学生每年不少于15天。要进一步丰富社会大课堂,本着共建共享的原则利用好已有的23家区级校外教育实践基地及校级实践基地,注重多方联动,完善评价机制,努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继续引导广大教师参与“千百万工程”,主动配合社区建好“假日学校”,并深入推进学校教育资源开放工作,让孩子们的闲暇时间充实而有意义。
(七)加强德育课程建设,推进德育渗透全员化。坚持举办德育主题综合实践活动展评活动,促进德育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结合,通过学生对德育内容的体验尝试体验,进一步增强德育的内化功能。各校要积极抓好《市中小学学科德育指导纲要(试行)》的贯彻落实工作,实现学科德育渗透全员化。通过每年举行的市区级德育优质课、学科德育渗透课、主题班会课评比,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的培养,民主法制教育及禁毒、环保教育等内容切实落实到德育课程和相关学科教学之中。要加大德育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建设,推进德育活动课程化开发,研究德育活动系列化开展,注重各类校本课程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有机渗透,使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真正落到实处。
(八)加强评价制度建设,实现德育评价多元化。积极构建以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发展为目的,学校、家庭、社区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摒弃以学生成绩为唯一标准的传统评价模式,完善中小学生全面素质评价体系,重视学生过程评价,丰富每个学生的成长档案。继续开展区“中小学生身边的榜样”十佳评选及宣传活动,进一步完善三好学生、“四好少年”、张士柏奖学(育)金等各种形式的评选和表彰奖励制度,树立一批中小学生优秀典型。鼓励各校建立符合教育规律、学生特点、区域特色的多样化德育评价制度,着眼于学生多元智能,注重成长过程,促进学生健康、快乐、全面地发展。
(九)加强德育干部建设,提高德育工作水平。各校要深入贯彻《区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团队工作的意见》文件精神,完善团队干部选拔、配备制度,保障团队干部在政治、工作量和职评方面的待遇。要建立以校长为第一责任人的学校德育组织领导体系,分管领导、德育主任、年级组长和团队干部职责明确,队伍稳定,能根据计划定期研究、部署和实施学校德育工作。德育干部要热爱学校德育工作,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和教育管理、指导和实践能力。要增强德育干部考察、培训、学习和交流的机会,进一步完善德育干部片区交流研究制度,继续实施德育干部考核表彰制度,逐步建立德育校长述职制度、学校德育结对联谊制度,拓宽德育干部工作思路,提高德育工作水平,促进我区德育工作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外语学习;慕课;解决方案
一、引言
继2012年慕课(MOOC)元年以来,国内国外均掀起了一股慕课热,似乎什么学科的知识都可以做成慕课,从人工智能到如何成功面试等。相比较而言,文科领域内的慕课数量相对较少,尤其是外语学习类的慕课着实不多。
目前,对开设外语学习类慕课,学界还有诸多质疑,譬如罗密欧就曾指出,外语学习类的慕课课程无法满足与母语人士之间进行主动交流互动的要求。史蒂文斯也表达过这样的担忧,他认为慕课课程并不是一种好的学习语法结构的教学方式,除非学生自己懂得推导语法结构之间的逻辑关联。
此外,有关外语学习的慕课还存在其他一些问题,比如教师该如何在师生比例严重失衡的情况下给予学生积极有效的反馈。针对学习水平迥然相异的学生群体,又该怎样评判他们的语言交际能力?比文等人曾指出:“要达到高级的语言交际水平很困难,在多人环境下学习语言技能也不容易,学习者必须得持续地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到语言学习中,再加上外语学习类的慕课课程如其他的慕课课程一样,辍课率相当高。”
二、外语学习类慕课所面临的难点
以西班牙国立远程教育大学在线平台上开设的慕课课程――增强人性化为例,来详细说明外语学习类慕课课程所面临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案。
1.课程完成率
人们对慕课的质疑多半从课程完成率开始,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大多数慕课课程的完成率不尽人意。就增强人性化这门慕课来说,其辍课率的最高峰就发生在开课后的第一周,学生的辍课原因也是五花八门,譬如忘记注册的账号和密码,对课程缺乏兴趣,学习遇到了困难等。在某些情况下,辍课率并不一定能如实反映慕课课程的质量。有些学生之所以辍课,是因为他们本就只想了解课程的某部分内容,了解完后自然就会退出。再加上有时候因为慕课课程的公开性特点,导致学生少有机会了解和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只能顺着课程大纲的指引走下去,最后碰到困难无法解决,辍课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了。此外,课程完成率低还是意味着该课程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或是令学生觉得课业很有难度。所以这种自我约束、自我激励型的慕课课堂氛围并非适合所有人。
2.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一般与课程的设计、结构和方法论密切相关。但是,慕课这种新型的学习方式有时带有很多传统教学的痕迹。比如“增强人性化”这门课,其课程设计通常只注重教学内容的覆盖面、材料的完整性和完成课程任务的准确性,时常会忽略课程设计得是否有趣,是否易于学生理解等。有时候课程设置的目标与相关论题会不切实际,课程材料缺乏特定的主题,或所强调的论题并不明确,从而导致慕课课程还是如传统教学课堂那般缺乏互动性,没有完全调动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另据参与该慕课学习的学生普遍反映,这门课程消耗了他们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因为开设该课程的教师面对的是数量众多且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因此除了慕课课堂所讲授的内容外,教师还给学生布置了很多额外的任务,如让学生从自己的博客或网页或纸质材料中寻找与课堂内容相关的材料等。由于这些材料没有按顺序排列,难易程度不一,再加上教师也没有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水平来布置相应的任务,故而学生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完成任务,这直接导致了他们学习效率低下。
3.教师的支持
参与慕课的学生有时候需要慕课教师、课程设计者、材料提供者或是相关管理者的帮助,却经常找不到人。其实,这些相关人士也有自己不得已的苦衷。他们在参与慕课制作中,无论课前课后耗费多大的时间和精力,均得不到额外的津贴补助或是补休的机会。学校很少考虑他们投入其中的成本究竟有多少。照此看来,慕课已日益成为教师的沉重负担,由此造成的后果便是教师不会及时更新相关的课程资源,也不会及时回复学生的留言,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此外,参与慕课项目制作的教师常得不到足够的技术支持,相关的慕课平台经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技术问题,且不能及时得到解决,影响了教师的实际发挥水平。如果平台上还能设置一些自动纠正语法错误或是单词错误的软件等,也能大大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就算学校解决了参与慕课项目的教师的薪酬和福利问题,也不一定愿意在技术和人力方面提供支持。因此,慕课教师不得不努力学会协调好自己手头现有的资源和庞大的学生群体之间的关系。
三、解决方案
1. 增强互动
互动性无疑是慕课课程中最吸引人的因素之一,尤其是针对外语学习类的慕课课程而言。巴尔塞纳等人就曾指出:“第一,外语学习需要大量被动地吸收单词和语法知识,但它们均屈从于易于接受性、构词性、交互性等复杂的语言特点;第二,要想精通一门语言,必须要不断地练习,除了练习还是练习;第三,学习语言最好保持一种积极主动、能够融入其中的状态,以达到迅速激发高阶思维能力的目的;第四,对于成年学习者来说,最有用的方式就是构建一个清晰的学习模式,既有相应的解释和阐释性的例子,还要有大量的个人以及多人的实践练习。”鉴于语言的本质就具有社会属性,即为了人与人之间沟通交流的需要而产生,故而在外语学习中,小组合作、互帮互助、与他人一同构建和分享新知识等互动特点无疑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2.规范社交平台用语
论坛、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在慕课课程中的重要性不可小觑,它们是学生之间以及师生之间交流互动的主要方式。因此,有意识地规范社交平台用语可以提升互动的效率。例如,不要使用感彩强烈的用语;不要提一些很愚蠢的问题,或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
3.培养教学助手
为了解决给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学习方式的问题,慕课教师可以在庞大的学生群体中找出成绩优秀的学生担任自己的教学助手。教学助手具体的任务如下: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参与学习慕课课程的学生的不同类型和学习水平;给不同水平的学生推送适合他们的相关课程材料;对学习自律能力较差的学生起到监督、督促的作用;通过社交平台等方式,尽量解决学生在学术上的疑惑;当学生在学习方法、教学设计、教学辅导材料、技术支持等方面出现问题时,承担调停人的作用。由于这些协助任务耗时又耗力,教师可以为承担这类任务的学生向学校申请一定的津贴补助,在平时的教学训练中重点关注这些学生的能力素质的提升。这样使这些学生在协助完成慕课教学任务时更有积极性,完成得更有效率。
四、总结
本文针对外语学习类慕课课程提出了一些较为实用的建议,希望对以后开设这类慕课课程的教师有所帮助。当然,本文还存在很多不足,在此仅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也希望有更多研究者针对这个问题提出更为完善和具体的意见。
参考文献:
[1]郑敏.对语言学习策略分类框架的质疑[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0(12):33-35.
本文通过分析初中科学学习中对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要求,提出一些新课标中如何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教学模式。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涵义
1956年,著名的教育学家布卢姆(B.SBloom)和他的同事出版的《教育目标分类学:认知领域》,将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意和动作技能三大领域。1964年,克拉斯沃尔(D.R.Krathwohl)出版了《教育目标分类学:情意领域》。从此教育目标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认知领域、情意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的区分也开始在美国流传,并且逐渐在全世界传播。
情意领域是教育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身“情意”就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概念。布卢姆认为“情意就是认知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以外的,和情感联系比较紧密的那些变量,如兴趣、动机、态度”[1]。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中情意目标主要包括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基本要素。在新课标的背景下,它们被赋予了十分丰富的内涵。首先,情感不仅指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还包括爱、快乐、审美等丰富的内心体验;而态度,不仅仅指学习态度,它还包括乐观的生活态度以及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宽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是相对比较宽泛和抽象的概念,它强调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及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从纵向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要素具有层次递进性,构成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情意连续发展体;从横向看,这三个要素是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的,描述了人的情意领域的完整画面。
二、新课标下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教学模式探讨
教育家罗杰斯认为: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一个人参与实践过程中对各种经验的体验结果。这种体验,一方面取决于他自己在参与实践过程中直接产生积极或消极的机体体验;另一方面也取决于因教师、父母、同学对自己做出的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产生的积极的经验或体验。所以严格来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无法教的,是建立在主体在个人成长中通过模仿、尝试和实践体验而逐渐习得的。而作为教育者必须要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应该成为教学内容的血肉,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有机地渗透到教学中去,有意识地贯穿与教学的整个过程。以下我们将就在新课标下采取怎样的教学模式进行探索。
体验教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属于隐性知识,一般隐含于社会、生活实际、教材中,无法形成像书本一样的常规的知识,采取一般的说教是行不通的。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或具体案例的分析让学生在感受中得到。在整个教学中应强调学生的体验和感悟,这就要求在设计上给予学生相应的体验和感悟空间。在教学中应尽可能多的给学生提供观察、思考、参与、表现、动手操作实践的机会,重视学生的体验,在学生的思考、感悟中培养他们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课堂中的体验。
课堂中设计教学情境让学生体验即为学生提供一个相对整的真实的情境来还原知识产生的背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知识产生的过程,以此产生学习的需要和兴趣,主动构建知识,产生感悟。有许多这样的途径:可以通过教师富有感染力的教学语言描述教学情境让学生获得体验;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制作逼真的图片和生动的动画再现教学内容的情境,以此来引发学生的联想,激感;通过放映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科教短片让学生从中获得体验。
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科学学史,让学生体验,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学史是一门历史科学,以人类与科学世界的对话的历史为研究对象,融合了有关的自然科学以及与人类思想、社会历史发展有关的文史哲的多学科知识。在课堂上,教师由教学内容的产生背景出发,通过成功的科学家遇到困难如何思考、如何探索达到目的,描绘科学家探索科学的欢乐与痛苦、成功与失败。使学生在精神上受到感染、情操得到陶冶,能够正确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心智得到和谐的发展。比如:在学习牛顿的第一运动定律时,教师引入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是在笛卡儿、伽利略等人研究的基础上,又经过牛顿多年年的探索才得以完成的;从这些史料中我们可以看到,科学是全人类的事业和财富,任何一个科学概念的形成,每一个科学定律的建立,所有重大的科学发现,都是经过一代乃至几代人的艰苦探索汇聚和利用了许多人的研究成果才得以完成的。将这部分史料引入课堂,以强化学生们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善于与他人相处与交流,尊重他人,依赖他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在将来的工作环境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课外实践活动的体验
在哲学里实践“反映了作为主体的人在社会生活所有领域中的积极行为”。心理学意义上的活动是“由行为动作构成的主体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为意识能动性和个体能动性的高级形式”。但是很多活动是无法在课堂内进行的,所以在课外组织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对他们来说是刻骨铭心的,终身难忘的。并且以此可以来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社会,认识自然的同时,鼓励学生体验社会,体验自然,增强社会责任感。
经常性地组织参观活动。适时组织学生去参观水电站、核电站等设施,让学生体验一下日常生活中不可缺的电能是如何产生的,能量的转变是如何进行的。通过了解核电站的发展历史等,体验核裂变的神奇和世界获取电能的未来趋势。让学生感受到世界的电危机,培养节能意识。也可以通过了解一些有关核泄露的危害,感受事物的两面性,学会正确认识事物的方法。组织参观科技博物馆等,体验现代科技文明的奥妙,了解一些自然现象产生的科学机制,从而可以让学生认识迷信活动的本质,具有崇尚科学的意识。
引导学生作社会调查活动。如:在学习有关环境污染的知识时,可以让学生开展有关这一主题的问卷调查;这样在做调查的过程当中可以领悟一些做人的道理,还可以了解到大众环境保护意识的现状,并且可以根据调查的结果向有关部门反映情况,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组织一些课外的科技比赛或实验等。如:每学期开展科技小发明、小制作比赛;定期开展科技小论文比赛;开展相关知识的网页制作和动画制作比赛;其中有些可以是以课外实验的形式让学生一起完成。在这些比赛或实验中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通过这些,学生不但养成了动手操作的习惯和能力,而且会促使学生产生对学习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个人竞争意识和团体的合作意识。
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方法还有很多,而到底什么样的才能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还需要我们去探索,去实践,只有我们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去摸索,去敢于大胆的创新,才能将这一教学目标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 冯函秋. 新课程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J]. 柳州师专学报 2004年6月:138
关键词:口算错误;口算能力;方法与策略;科学评价
有的人认为,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先进计算工具不断问世,随便把计算工具一按,得数就出来了,还用学什么计算、口算、心算?其实,这种想法是错的。口算能力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基石,对培养学生们的思维能力和反应能力有很大的帮助。我们的学生从小生活在农牧区,受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的影响,造成了少数民族学生在计算方面存在正确率低、计算速度慢、计算方法不够优化等现象,这与学生目前的口算能力有很大的关系。
作为教师,必须帮助他们找出错误,分析错误的原因,进行有针对性地指导,提高教学效果,用科学的方法提高一年级小学生的口算能力。
一、分析学生口算错误的原因
1.心理方面的原因
小学生感知事件是比较笼统的,不够具体,往往只注意到一些独立的事物,不能觉察出事物之间的联系及特征,因而缺乏对事物间的整体认识。有时在进行口算练习时,有些学生还没看清楚运算符号,就将答案脱口而出了。比如:将算式中的“0”看成“6”,“12”看成“21”,“+”看成“-”等。
2.非智力因素的影响
一年级学生太小,不能认识正确口算的重要性。本身对口算缺乏兴趣,加上机械重复的训练更是嫌麻烦,便不假思索的信口乱说。再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还没有完全养成,写作业时边做边玩,不能集中思想进行口算;书写时不规范、字写得很马虎,算后又不安心检查计算,在口算练习和比赛时,有些学生只图快,不管答案的正确与否,这些都会影响口算的正确率和速度。
二、提高学生口算能力的策略及方法
1.手脑并用,直观演示,建立表象
从直接感知实物过渡到表象的运算,是一年级口算的重要形式。因此,要从学生认识10以内数开始,就始终注重直观教学。课前师生共同准备大量学生喜爱的实物图片、小棒等。课堂上让学生数一数图片、小棒,再数一数自己的小手指,强化数感训练。再通过分一分、并一并的直观操作活动建立表象,掌握10以内数的组成和分解,熟练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
2.注重算理教学,加快口算速度
在口算教学中,让学生有效地掌握口算的基本方法的主要途径是教学生理解算理。口算方法的灵活运用,又能加深对算理的理解,因此,在教学时,不仅仅教给学生正确合理的算法,而且要十分重视算理教学。通过说理训练,方法活了,口算速度也加快了。
3.科学设计训练方法,提高口算正确率
小学生的思维表象力不强,不通过合理的训练很难提高口算的正确率,在口算训练中,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措施:
(1)视算、听算结合训练
视算和听算是口算练习中两种基本形式。在口算中经常调换口算形式,将视算和听算相互结合起来,交替使用,可以提高学生口算的兴趣,使他们始终保持积极的学习状态。
(2)采用多样化形式,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想要学生得到有效的口算训练必须要充分调动起学生们的兴趣,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运用不同的手段,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们的兴趣。例如:抢答口算题、小组口算比赛夺红旗、数数传球、卡片辅助找朋友、课堂擂台赛、“小蝌蚪找妈妈”等,让学生在玩中促练、练中提高。在口算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来训练,课件中可设置一些小学低年级学生喜欢的动画片,例如:喜洋洋与灰太狼、海绵宝宝等,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能够积极地完成练习。
(3)新旧知识对比练
一年级学生对新知识接受得快,但遗忘得也快。针对这一特点,经常采用新旧口算题对比训练。如:进位和不进位的对比、加法和减法的对比等。这样训练使学生既掌握新知识,又复习了旧知识,使新旧知识互相沟通,有利于学生良好认知结构的形成。同时又在复习中理顺关系,有利于学生提高口算的正确性。
三、养成良好习惯,保证口算的正确性
口算中出现的错误,我们大多都认为是孩子粗心大意等不良习惯造成的。因此,良好的习惯是提高计算能力的保证。然而,这些好习惯不是天生就有的,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而是要通过持之以恒有目的地训练,才能培养出这些好习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随时对学生进行教育,使他们养成“看清题目、计算仔细、书写工整、自觉检查”的良好习惯,努力消灭计算错误,提高口算的正确率。
四、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学生需要表扬和鼓励,枯燥的口算很快就会让学生失去练习兴趣。教师除了改变口算比赛的形式外,更需要给学生积极的表扬、赞美和鼓励,激发学生进行口算的兴趣,调动学生参与口算练习的积极性。
总之,要提高一年级学生口算的正确率,是一项艰苦细致的工作。只有坚持不懈地在口算练习中逐步形成数学思想和方法、掌握算法、理解算理、形成技巧、养成良好的习惯,才能达到提高口算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钱芳英.浅谈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J].成才之路,2010(32).
论文关键词:自我妨碍,成就目标定向,自我效能感,医学生,人口学变量
1.问题提出
1.1自我妨碍
自我妨碍又称自我设阻、自我设限,是个体为了保护自我价值,转移人们对其能力的注意而采取的一种印象整饰策略。西方心理学界对此问题的研究已有二十余年。最早对自我妨碍进行研究的是Berglas和Jones,他们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把自我妨碍定义为:“在表现情境中,个体为了回避或降低因不佳表现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而采取的任何能够增大将失败原因外化机会的行动和选择。”自我妨碍行为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行动式自我妨碍,指个体为了做出有利于自己的归因而事先采取的行为策略,如故意不复习等;二是自陈式自我妨碍,指个体在从事任务之前,主动声称存在一些会影响自己水平发挥的因素,如紧张、身体不适等[1]。目前我国自我妨碍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内只有深圳大学的李晓东教授等少数学者在近几年内进行了研究。
其实自我妨碍行为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可见,如在成就情境即将到来之前的拖延行为、喝醉酒、睡眠不足职称论文,过多地参加各种活动或考试前不复习等。自我妨碍为何如此频繁的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在成就取向的社会中,能力是自我价值的核心,成功会增强自我价值感并带来积极的情感体验,失败则会降低自我价值感并产生消极的情感体验。人们已经意识到努力是一把双刃剑,高努力并成功是值得赞扬的,高努力却失败了则给人留下低能的印象,个体会尽一切可能避免失败或者改变失败的含义。因此,当自我妨碍成为一种双赢结果的可能选择时,就成为众多人手中的挡箭牌。然而,自我妨碍却是一种非适应策略。从学业表现方面讲,学业自我妨碍导致低的成就并产生更大的自我妨碍需要,形成恶性循环[2]。而且自我妨碍策略在人际维度上也需付出代价论文开题报告范例。研究发现,无论成功与否,无自我妨碍行为的个体都最受欢迎,而行动式自我妨碍者和自陈式自我妨碍者均给旁观者留下了不佳的印象[3] 。
1.2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实施和完成特定任务的能力判断和能力信念(Bandura,1977),它会影响个体的行为选择和个体行为的努力程度及坚持性,影响能力与技能的有效发挥。按照Bandura的理论,不同自我效能感的人其感觉、思维和行动都不同。就感觉层面而言,自我效能感往往和抑郁、焦虑及无助相联系。在思维方面,自我效能感能在各种场合促进人们的认知过程和成绩,这包括决策质量和学业成就等。自我效能感能加强或削弱个体的动机水平。自我效能高的人会选择更有挑战性的任务,他们为自己确立较高的目标并坚持到底。一旦开始行动,自我效能感高的人会付出较多的努力职称论文,坚持更长的时间,遇到挫折时他们又能很快恢复过来。因此可以说自我效能感已成为临床心理学、人格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健康心理学的主要变量。
1.3成就目标定向
成就目标定向是指个体对自己从事成就活动的目的或意义的知觉,反映了个体对成就任务的一种普遍取向,是一个有关目的、胜任、成功、能力、努力、错误和标准的有组织的信念系统。德维克等人[4]认为,在学习情景中,学习者追寻的成就目标可分为掌握目标和成绩目标,这两种不同的成就目标对学习者的行为有着不同的影响。掌握目标促使个体在学习中力求掌握新的知识、提高个人的能力;而追寻成绩目标的个体注重努力赢得他人的积极评价,避免消极评价。研究认为,目标对动机的激发实际是通过动机调节者的自我反应而产生的。不同的个体对自己的能力有不同的看法。这种对能力的潜在认识会直接影响到个体对目标的选择。而成就目标取向的差异影响着个体在成就情境中的认知、情感和行为[5] 。
1.4自我妨碍与自我效能感、成就目标定向的关系
最近20年,研究者们对学生的自我效能与其他动机变量、学业表现和成就的关系作了大量研究。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对学业自我妨碍有显著的负面影响[6]。大学生学业自我妨碍与其成就目标取向中的避败型成绩目标、掌握目标有显著相关。自尊、不可控制感、成就目标取向对学业自我妨碍都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5]。掌握目标与自我效能有显著的正相关[7]。
纵观已有研究,成就目标、自我效能、自我妨碍三个因素间存在两两相关,且成就目标、自我效能对自我妨碍都存在重要的影响。
1.5研究目的
自我妨碍、自我效能感、成就目标定向这三个因素之间又存在密切的关系,过往的研究较多探讨两两变量之间的关系,对自我妨碍与成就目标定向、自我效能感三者间关系的研究还不够系统、深入,具体到医学生的研究尚未见到。医学生肩负着保障人群健康的重大使命,如果习惯性地采用自我妨碍的保护策略,并带到今后的医疗过程中,对国民的生命健康,将存在极大的隐患。因此研究医学生自我妨碍特点以及自我妨碍与自我效能感、成就目标定向之间的关系,对有针对性的对医学生进行引导,促使医学生采用合理的自我保护归因策略,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开题报告范例。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法,在福州市选取两所医学类院校学生作为被试进行测试。这两所学校分别为福建省职业卫生技术学院和福建医科大学。参加测试人数为800人,福建省卫生职业技术学院300人职称论文,福建医科大学500人,其中本科生380人,研究生120人。共回收问卷756份,有效问卷701份。被试基本背景资料如下:
表1 被试的基本背景资料
高职高专(N=244)
本科(N=365)
研究生(N=92)
人数
百分率
人数
百分率
人数
百分率
性别
男
10
4.10%
134
36.70%
45
48.90%
女
234
95.90%
231
63.30%
47
51.10%
生源地
农村
106
43.40%
199
54.50%
50
54.30%
乡镇
63
25.80%
100
27.40%
18
19.60%
城市
75
30.70%
66
18.10%
24
26.10%
独生子女
是
56
23.00%
58
15.90%
22
23.90%
否
188
77.00%
307
84.10%
70
76.10%
贫困生
是
83
34.00%
129
35.30%
18
19.60%
否
161
66.00%
236
64.70%
74
80.40%
年级
一年级
31
12.70%
85
23.30%
65
70.70%
二年级
3
1.20%
106
29.00%
24
26.10%
三年级
74
30.30%
84
23.00%
3
3.30%
四年级
125
51.20%
80
21.90%
五年级
11
4.50%
10
2.70%
微课作为一种典型的泛在式网络学习资源形式,以其短而精的授课方式,受到越来越多的人喜爱和关注。同时,随着我国医学科技的进步和卫生体制的不断完善,预防医学在我国医学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社会对兼备疾病和健康整体思维、防治结合的全科医学人才也迫切需要。作为预防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的预防医学实验教学的改进绝对不宜轻视,所以我们只有在实验教学过程中不断改革、探讨,提高实验教学效果,才能从根本上提高预防医学的整体教学质量。然而,预防医学与其他相关医学学科的脱节,教学方法落后、方式单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成绩难以提高,而微课改变了传统预防医学的学习模式,为预防医学的实验教学改革带来了新的契机。
关键词:
预防医学;实验教学改革;微课
预防医学是由环境与职业预防医学、营养与食品预防医学和医学统计学三大部分共同构成的一门完整的课程体系。教学由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组成,二者相辅相成,预防医学实验教学主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关键环节和重要补充。预防医学实验教学作为预防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宜轻视,只有在实验教学过程中不断改革、探讨,提高实验教学效果,才能从根本上提高预防医学的整体教学质量。
一、预防医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医学科技的进步,现代医学的重点已经开始由以疾病为主转向以健康为主,工作的重心也逐渐向医疗、保健、预防、康复靠拢,与此同时,人们对健康和疾病的观念有了新的认识。在这种形势下,社会更加迫切地需要大批同时兼备疾病和健康理念,能融会贯通预防、保健、康复等多学科知识的全科型医学人才。预防医学实验教学作为预防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宜轻视,只有在实验教学过程中不断改革、探讨,提高实验教学效果,才能从根本上提高预防医学的整体教学质量。而传统的预防医学课程教学方法已经跟不上医学的新进程和新标准,因此,通过进行预防医学课程教学改革来培养更多符合医学发展要求的综合性素质的人才,是当今时代下的必要之举。
二、预防医学实验教学改革中的具体方法
1.明确教学目的以及更新教学观念。预防医学实验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通过加强实验教学环节,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通过实验操作,提高实验设计思路、分析数据及独立思考能力。教学观念应从传统的实验教学到以学生自己动手为主的实验教学,教学目的应该要更加明确,为今后的医务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更新实验教学内容。优化、更新实验教学内容,建立新的与工作岗位相结合的预防医学实验教学体系势在必行。教学过程中,应该用最新的案例且应与生活或工作密切相关,如此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实验教学中来,因此达到预防医学的实验教学目的。
3.更新适合学生的实验教学模式。首先,采用打破传统教学方法。传统的预防医学教学模式主要是在课堂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这在一定程度上消减了学生们的积极性,压抑了课堂的活跃氛围。因此,采用新的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我们提倡微课的应用,微课具有目标明确、针对性强和教学时间短的特点,视频加上音乐可以充分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的效率。
三、微课在预防医学实验教学改革中的应用
1.微课的含义以及制作流程。所谓“微课”,就是指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比如重点、难点、疑点或技能等单一教学任务进行精简教学的一种授课方式,具有针对性强、目标明确和教学时间短的特点。视频为微课的主要载体,主要记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中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微课的制作流程主要包括:准备阶段、录制视频阶段、添加素材阶段、编辑阶段、美化阶段、生产视频、保存文件七个流程。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不仅适合于个性化、深度学习的学习者,能有效满足学生的需求,更有利于于移动学习时代的背景下知识的传播。简而言之,微课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形式;作为一种典型的泛在式网络学习资源形式,以其短而精的授课方式,受到越来越多的人喜爱。在预防医学教学中,微课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互联网的普及使得微课在新一代的教学中充当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2.微课在预防医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原则。(1)精简精巧。因为微课主要是针对几个知识点或者是对几个概念进行的教学,它的时间一般控制在五到八分钟,最长不宜超过十分钟,那么微课的内容划分得精细、语言表述得简洁明了就成了基本的要求,即通过精简清晰概括的文字来引导学生思考,帮助学生自主地完成学习内容,掌握知识点。除了精简之外,微课的设计还应做到精巧,毫无疑问,精巧的视频会吸引学生的眼球,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具体生动。每一次的微课不仅要有导入,还需要和结论,除了需要具体的教学内容外,还应做到主题清晰、结构完整。微课中的具体内容往往会采用实际生活中的事例,将一些单调乏味的教学内容转化为生动形象的实践,这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教学内容。与此同时,微课的传达表述形式也需要做到灵便,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制作一些视频画面的设计,层层推进、创设悬念、激发兴趣,将教学的内容贯穿融合于具体生动的微课之中。
四、微课在预防医学实验教学改革中的具体应用
1.课前准备。课前的准备不仅是整个教学设计的基础环节,更是必备环节。结合具体的教学工作,设计出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教学的计划确定下来之后,那么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就随之了然。此时,教师便可以根据教学目的来收集相关的学习资料,进而制作出相应的微课精美视频。课前准备不仅是老师需要做的工作,还是学生需要完成的任务。做了充足的课前准备和分析工作,学生就能够有针对性地在课堂中对自己不懂的知识点进行提问和理解学习,而教师同样也能从学生的课前学习情况种了解到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和领悟程度。这不仅有助于教师及时优化改进教学方案,更有助于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针对重点难点的问题来做出详明的解答。
2.课堂教学。整个教学环节的焦点落在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可以把学生在课前准备过程中所遇到的不懂的疑难问题收集起来,再在教学课堂上有针对性地讲解先前所收集的疑难问题。结合专业学习的特点、学习内容的适应性以及教学本身的特点来确定具体的教学方法,在分析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结合教师所能运用的教学资源进行教学情景这一环节的设计。整个教学的过程应遵循“导入、讲解、总结”的普遍原则。
3.课后思考及评价。在课堂教学结束之后,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情况来进行思考并改进,还可以登录课后互动平台来进行反馈教学,进而完善微课教学。另一方面,学生也有机会再次观看微课,来温习所学知识点和教学内容,而且还可以对于课堂上未能理解的内容进行再次的思考与推敲,完成课后拓展练习题,以此来巩固所学的内容,及时掌握知识点。其次,课后习题应少而精,并且要与上、下知识点连贯,方便学生形成知识体系。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来进行和反概括和思考,从而进一步优化教学方案,进一步做好微课的完善改进工作。五、结束语提高学生对预防医学这门基础学科的实验兴趣,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和严谨的科学态度,预防医学的实验教学改革刻不容缓。微课以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是传统教育与信息技术的结合。“微课”这一新型教学模式从出现到应用,就以其趣味性、简洁性等一些优点受到了教师及学生的一致好评。将微课应用于高校预防医学实验教学中,不仅有利于教师完善教学方案、丰富备课资料,而且有利于教师深入了解学生,更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五、结语
综合而言,把新型教学方式———微课深入到课堂,应用于预防医学的实验教学改革中无疑是一个好的选择。预防医学实验教学的改革微课建设能够深化学生们对预防医学重要性的认知,有利于其综合素质的提高,使其与传统教学模式相辅相成,进而使学生更好地掌握预防医学的知识,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为社会和各医疗机构供应合格的预防医学人才来满足社会的需要,更好地为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
参考文献:
[1]郭光武,余跃生,林先燕.预防医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讨[J].黔南民族医专学报,2015,28(2).
[2]史莹.预防医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建设[J].医药前沿,2015,5(11).
[3]林溪.高职教学改革中微课的应用研究[J].时代教育,2015,(11).
[4]雷云龙,张莹,张春冬,朱慧芳,李轶,卜友泉.微课在医学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6,29(3).
[5]邓宇,何坪,刘峰.重庆某专科医学学校预防医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2014,(34):188-190.
近年来,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使人们日益重视预防医学的作用。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要求一名合格的医生除了可以治愈疾病以外,还能够从社会医学及心理学的角度告诉患者如何预防疾病及保护健康。预防医学教育是医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在中医药院校本科教学中,预防医学课程目前已成非预防专业的基础必须课程。尽管如此,但在重视程度上还远远不够,学时数也极为有限。在这种情况下,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课堂教学效果,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就要尽量避免“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根据中医药院校的自身特点,积极探索适应中医药院校的教学模式。本文结合近年的教学实践情况,拟从预防医学课程的重要意义、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常见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对策三个方面浅谈对该课程教学的认识。
一、明确中医药院校中预防医学课程教学的重要意义1.预防医学教育是现代医学体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医学按其任务和研究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预防医学、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三个核心部分。其中的预防医学是以个体和确定的群体为研究对象,以保护、促进和维护健康,预防疾病、失能和早逝为目的一门应用学科。因此,预防医学教育在整个医学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加强预防医学教育有利于提高中医药人才培养质量在现代医学模式下,一名合格的医生应具备的能力包括:卫生保健提倡者、决策者、健康教育者、社区卫生领导者和卫生服务管理者。而上述能力的形成,要求学生或未来的医务工作者除了具备必要的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技能外,预防医学相关知识也是每一位从业者所必须掌握的。而未来的中医医生,除了要对临床个体开展中医诊断活动外,更需要其应用预防医学的相关知识与技能从群体角度去观察、分析并解决中医问题,这样才能成为一名合格、适应社会发展的中医人才。3.加强预防医学教育有利于传承发展中医的预防医学思想通过预防医学的教学,可使中医中的预防医学思想得到传承和发展。“治未病”中的“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病后防复”理念和预防医学中的三级预防思想有很多共同之处。因此,对于中医类专业学生来说,掌握预防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可以更好地帮助他们理解中医的“治未病”理论;同时,掌握预防医学中的三级预防策略和措施也可以对中医的“治未病”理论进行补充和完善。
二、在中医药类院校中预防医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常见问题1.学生重视程度不够、学习兴趣不高中医药类专业学生普遍对预防医学课程不够重视,很大一部分学生学习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产生这种现象最重要的原因是预防医学课程为非主干课程,学生对学习该课程的作用和认识不足,很多学生认为医生能治病、治好病即可,而疾病的预防与医生无关。2.教学内容与中医、中药专业脱节中医药类院校预防医学教学的内容主要包括卫生学、流行病学、医学统计学三部分,此类内容与中医或中药专业之间虽然存在一定的关联,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学活动与中医、中药专业之间往往是脱节的。其原因:一是预防医学教材内容与中医、中药的联系很少;二是中医药院校的预防医学教师绝大多数是毕业于西医院校的预防医学专业,对中医、中药不甚了解,没有系统的学过中医、中药,如果进入中医药院校后不弥补自己的知识缺陷,不关心中医、中药的发展,教学活动自然与中医、中药内容脱节。3.理论与实际不能紧密联系预防医学本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如果没有实践教学,很多内容就会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和掌握。而我校预防医学教研室目前还没有自己的实验室,而是借用其它教研室的实验室,因而不能有效、系统的开展相关实验课,只能开展以教师为主体、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活动,在这种方式下,学生只能被动接受,而不能主动参与,不利于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解决的对策与方法1.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在授课过程中可以举出一些实例强调预防医学学科在整个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中所起的巨大作用,如2003年曾经威胁全球的“非典”,如果没有预防医学的防控措施,就有可能成演变为人类历史上的灾难性事件,从使学生对预防医学这门学科重视起来。此外,要强调社会医学的实用性,使学生充分认识预防医学是一门涉及面相当广泛的综合性学科,在就业方面,除了疾病预防控制系统外,农村基层医疗单位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均急需大量预防医学专业人才。通过以上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2.寻找预防医学课程和中医药专业结合的切入点在讲到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时,可以引入中医“人与日月相应,与天地相参”“天人合一”等理论。另外,针对当前很多年轻人晚睡晚起的不良生活习惯,可以引用《黄帝内经》中“亥时养生,三焦通则百病不生”的观点,说明不良的生活习惯是不顺应自然规律的表现,应该遵守“日落而息,日出而作”的自然规律。预防医学理论和中医学思想的有机结合,有利于充分体现预防医学思想的精髓。3.提高案例问题式教学和实践式教学的比重当前社会,由于法制观念落后,消费保护者自我意识较差等因素,使各种公共卫生问题层出不穷,如三聚氰胺事件、地沟油事件、大头娃娃事件、毒酱油事件以及频发的各类食物中毒事件等,我们可以从网络、报刊和杂志上选取一些生动的图片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同时,提出相关的专业问题,从而引入预防医学课程中相关的知识点。此外,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可以让教师制定教学内容,学生首先以小组形式进行资料收集,课件制作,然后随机抽取学生代表,让学生自己走上讲台,这种教学形式可以让学生投入更高的热情和积极性。4.增加专业知识讲座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加深他们对现实生活中职业危害的认识,可以尝试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吉林省职业病防治院的教授给学生开展职业病的讲座,从而使专业知识讲座成为书本知识的有益补充。综上所述,中医药类院校预防医学课程的教学,意义重大。但目前中医药类院校在该课程教学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所以,必须根据中医药人才培养的具体特点及要求,对中医药类预防医学课程教学进行改革,以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最终达到提升中医药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公共卫生;预防医学;联系分析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1],对自身健康质量的关注度也不断增加[2,3],这不仅给医疗行业带来更多的要求,也使得公共卫生服务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而为了完善公共卫生服务的质量,就应该理清公共服务与预防医学及其他交叉学科的关系,明确从业人员的工作内容与形式,从本质上提高服务质量,才能为公众带来更为有效的卫生安全保障。
1公共卫生服务的内涵及现状分析
公共卫生服务是临床医学中较为重要的学科之一[4],是通过评价医疗服务、落实医疗政策、完善保障措施等方法,来切实促进公众身心健康的服务模式。具体来说,公共卫生就是通过细化相关监测指标,对医疗机构、各级卫生组织进行综合考评,监督其工作,促进其进步的有效途径。而且近些年,国家也对公共卫生服务给予高度重视,从中央到地方,都不断深化公共卫生服务理念,并积极落实相关政策法规,杜绝形式主义,以真抓实干的作风贯彻了服务于民的工作信仰,而且不断健全相关体制,使得公共卫生服务可以有序开展,极大的解决了公众的健康问题。
但是就历史与现实来看,并不存在一蹴而就的改革,也不会有一劳永逸的进步,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完善进程也将始终贯穿于社会发展的进程之中,因此现阶段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说重大传染疾病仍然是威胁公众健康安全的首要问题,在今后乃至很长一段时间内,公共卫生服务也应该以此为重点,加强防控,来降低其危害性;比如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还很薄弱,并未形成统一的联动机制,出现问题后不同管理部门仍然存在推诿责任的现象,使得应急处理效力较低,不能妥善提高工作效率;比如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相对薄弱,财政投入、人力投入相对欠缺等。
2预防医学的内涵及特点分析
预防医学同样是临床医学重要学科之一,其可谓是公共卫生服务的基础。预防医学主要以环境、人群和健康为基点,并通过基础科学、环境卫生学、临床医学的理论研究结果,来探究环境因素与人类健康的细微联接,从而将其适用于人类,来找寻相关疾病的防治规律,秉持预防为主的理念,来推进公共卫生服务的发展与进步。
而通过对预防医学进行深入学习,也可以发现其具有如下特点[5]:①它所涉及的对象不单单是单一的人,还包括以区域划分的人群,特别是那些尚未患病的人群;②它重视与临床医学相结合,提出预防治疗有机融合的医疗理念,不单单强调理论的指导意义,还着重进行实践;③它重视人群、健康和环境三者之间的紧密联系,强调宏观、微观统一分析的研究理念。
3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的联系
公共卫生服务与预防医学看似是两个分工明确、工作方向与内容大不相同的学科,但是二者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连接,而且也只有使二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才能保证其各自的工作实效。笔者结合既往的工作实践,对二者的联系进行如下阐述。
①公共卫生服务是预防医学的实践应用。如果说预防医学是理论性的研究,那么公共卫生服务就是实践性的检验。二者的确并不可以混为一谈,虽然同样是为了公众身心健康,虽然同样是需要各界大力配合,但是预防医学更注重研究,研究环境、人群、健康的微观联系,即如何控制疾病发展、如何改善环境、如何确保公众健康,而公共卫生服务则主攻实践,采取相应措施,检验理论效力,不足之处及时反馈,并进行改正。因此也可以说,预防医学不论如何演进,都属于临床医学的分支,而公共卫生服务的不断发展,使得已然演进成为一种制度,一种保障国民身心健康的必要制度。②预防医学是公共卫生服务的重要环节。结合相关工作实践来分析,可以说公共卫生服务涵盖了预防医学的部分领域,也就是可以将预防医学划分为公共卫生服务之内,但显而易见,这种说法相对片面,但却也是可以有效显明二者间联系的有效说法。通过预防医学的研究,有效控制了疫情的传播与发展,切实达到了防控的效力,因而可以说,预防医学是公共卫生服务重要环节之一,也是保证其工作效力的关键。③公共卫生服务与预防医学都需要互相促进不断发展。预防医学需要公共卫生服务进行有效管理,公共卫生服务则需要预防医学指引发展方向。二者只有紧密结合,才能更好的发挥效力,互相促进,不断发展,进而更好的实现科学化。
4结论
公共卫生服务决定着公共卫生工作的广度,而预防医学则决定着公共卫生工作的深度,只有广度覆盖到公民生活各个方面,深度达到切实防治卫生安全的程度,才能切实发挥二者的实际效力。同时,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既是保障公众身心健康的有效途径,又是提高我国卫生服务质量的重要基础,广大从业人员在实际工作中,要坚持预防为主、加强实践的工作原则,秉持以民为本的服务理念,这样才能够切实理清二者的联系,并且能够在工作实践中分清轻重缓急,以及不断对二者的理论联系进行补充和完善,从而构建更为完善的医疗服务体系,实现全民健康的崇高理想。
参考文献:
[1]图尔荪・如则.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关系探讨[J].中国美容医学,2011,20(Z1):420-421.
[2]于允.浅谈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19):145.
[3]陈伟江.浅谈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关系[J].中国化工贸易,2014,(01):413.
春秋战国时期,魏文王曾问名医扁鹊“你们家兄弟三人,到底哪一位医术最好呢?”
扁鹊答说:“长兄最好,中兄次之,我最差。”
文王吃惊地问:“你的名气最大,为何反长兄医术最高呢?”
扁鹊惭愧地说:“我扁鹊治病,是治病于病情严重之时。一般人都看到我在经脉上穿针管来放血、在皮肤上敷药等大手术,所以以为我的医术高明。我中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初起之时。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气只及于本乡里。而我长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发作之前。由于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所以觉得他水平一般,但在医学专家看来他水平最高。”
这就是所谓的“上医治未病”。
而要达到治未病的水平,就得具备预防医学的知识了。那到底什么是预防医学,预防医学在保护人类健康、延长人类寿命中到底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
所谓的预防医学,简而言之就是:以人群为研究对象,研究健康影响因素及其作用规律,阐明外界环境因素与人群健康的相互关系,制定公共卫生策略与措施,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延长寿命、提高生命质量为目标的一门医学科学。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是相对应的,临床医学的主要服务对象是个体,即对某一个病人进行治疗,针对病情开出处方;而预防医学服务的对象是一个群体,主要是通过前期的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和后期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策略等措施,开出“社会疫苗处方”,如传达戒烟限酒、低盐低脂饮食、增强体育锻炼、保持心理平衡这些理念,并通过一些具体的活动让人们接受这些理念,从而改变危害健康行为,达到增进健康的目的。
那么,在简单了解预防医学之后,我想大家很想知道预防医学到底都学些什么?将来可以从事什么样的工作?
在我们国家预防医学的学制基本上都是五年制,毕业后授予医学学士学位,也有七年长学制的,如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长学制的学生从第六年开始进入二级学科的学习,毕业后授予硕士学位。至于课程的学习前几年主要是公共课和医学基础课的学习,这些和临床医学的课程基本是一样的,如解剖学、组织胚胎学、免疫学、医学微生物学、病理学、生理学、内外妇儿等课程,同时也有医院科室的轮转见习。等到高年级后会学习专业课,包括流行病学、环境健康学、职业卫生与劳动卫生、营养与食品卫生以及卫生统计等课程,同时会去CDC(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等实习单位进行实习。在专业课的学习中,经常会做一些动物实验、学习各种仪器的使用,以及参与大规模人群疾病的调查等。如果你喜欢实验室工作,将来可以参与卫生毒理研究、参与营养素的作用机制研究、参与环境中有毒有害物质研究,如果你喜欢人群研究,那么你可以参与人群流行病学研究、人群营养膳食研究、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