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特征范文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特征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特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特征

第1篇: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 农业产业化 发展路径

中国的农业产业化发端于山东潍坊,如今发展了近20年,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它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由之路,也是农村改革不断深入的产物。农业产业化是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的链接纽带,也是农民增收和提升农业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在当前消解城乡二元对立格局、统筹城乡发展的背景下,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剖析现阶段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困局,探索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具体路径意义重大。

1.农业产业化内核剖析

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主导产业、产品为重点,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农工商、农科教一体化经营体系,使农业走上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的良性发展轨道的现代化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这种经营模式从整体上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是加速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因而是当前我国农业发展的一项重要改革目标。但是,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路径不具有惟一性,目前,世界主要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有合作社模式、专业协会模式、企业集团模式等。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表征,集中体现出了现代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和效率化的新特质。

现代农业试图走入自我良性发展的轨道,离不开市场经济的宏观背景,因而改变农业活动中各种传统经营状况,强调市场的价值规律和竞争规律,实现其自身的自我发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在系列化生产当中增值,又在供求关系的不断变化当中实现价格的最优化。因而在政府的宏观调控的作用下,要建立完善的市场主体和竞争性的市场体系。这就要求我们运用专业化和社会分工的内在动力,顺应小生产与大市场对接的内在要求,大力发展农业的产业化经营,连结个别资本、个别生产经营单位和生产者,连结农业生产与市场,用产业化实现农业现代化,从而推动农业优、高产和高效地根本性发展。

2.现阶段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困局

农业产业化是“十一五”期间,农业部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一件全局性、方向性的主抓大事,“十一五”末,全国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总数约25万个,带动农户1.07亿户,农户参与产业化经营年户均增收2100多元,分别比“十五”末增长84%、23%和59%。农业产业化新阶段的发展见证了农业综合实力的显著增强,基本实现了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历史飞跃。产业化经营理念广泛引入,农业生产方式深刻转变。

但仍然不可忽视的是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深入,绿色农业、有机农业、生态农业、可持续农业等诸多新的农业发展概念涌入人们的视线,新的发展趋势必然体现出现存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种种困局,如:农民农业产业化观念意识不足;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的土地流转难;农业产业化链条窄而短,农产品深加工水平低,附加值不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规模小,辐射力弱,带动力差,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农业保险等相关政策支持滞后,产业化投入机制不够健全;可持续发展的农业产业化观念尚未深入人心等。

此类发展困局虽因不同的地域差异体现出程度上或特征上的种种差异,但都或多或少以纷繁复杂的形式存在于现阶段各地区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进程当中,因而,尝试针对这些困境提出几点建设性的发展路径,对于超越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瓶颈,有效促进新农村建设有着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

3.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新路径探析

3.1提升龙头企业的拉动力,培育和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环节,是整个体系的主体部分。“强龙兴农”仍然是现代农业建设的最强动力。应力争由松散型利益联结向紧密型利益联结转变,由单个龙头企业带动向龙头企业集群带动转变。大力发展链条农业,按照高起点、规模大、外向型、辐射强的原则组建龙头骨干企业,让其在开拓市场、引导生产、加工增值和综合服务方面具备强劲的功能。通过引龙头、借龙头、建龙头等措施大力发展以精深加工为重点的龙头企业。同时,积极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多种形式的联结机制,鼓励龙头企业为农户提供技术、信息、农资和购销等多种服务,让农户分享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的利益,让农民真正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实惠。以引导龙头企业走外向型、精加工、大流通和专业化的路子,并注重对龙头集群企业的政策扶持等多方面的支持。抓住项目和品牌两个关键,在推进龙头企业集群化上实现新的突破。

3.2发挥示范园区的带动力,培育和发展优势主导产业和基地建设 没有优势主导产业的农业发展是毫无特色和生机的发展,各地区要结合自身实际,看清优势,整合自身各方面的优势资源集中发展本地主导优势产业。这样既避免了主导产业结构单一的现象,又容易形成各地区的优势互补,并与市场需求呼应。因而,应有力地引导农民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积极发展高效、优质的农业。建立示范园区和主导产业商品基地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重要前提,也是龙头企业的首要生产车间。让产品基地与龙头企业实现联动,用辐射带动规模发展,基本实现“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用示范园区搞连片开发,规模经营,不断形成集约化、专业化的生产格局,使得优势产业基地逐步向区域化、规模化、标准化方向发展。于此同时,注重农业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尤其是示范园区周边的基础设施建设。

3.3加强科技攻关,提高农业产业化的竞争力 科技的研发和创新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生命线,加强科技攻关和科技培训就是提高农业产业化的本质竞争力。农业科技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动力,是转变增长方式的重要支撑,也是农业产业化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当前,农业科技成果相对比较匮乏,科技成果的质量和结构都不能满足现阶段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步伐。农业科研单位、高效和企业的科研成果转化渠道不畅,速度不够。农业科技投入不足,结构也不平衡。因而努力提升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科技支撑力,要聚集力量,建构农业科技创新转化的平台,理顺成果的转化方式与机制。不断加大政府的财政投入力度。培养高素质的研发人员。提升广大农民的科技素质也是重中之重,在县乡两级建立农民职业技术培训中心,直接将最先进的农业科技传授到农民手中,将农业科技研发与创新真正落到实处。

3.4深化可持续发展理念,建立绿色生态农业产业化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必须重视发展的可持续性。就当前的农业产业化而言,“短、平、快”的项目和技术仍然占据很大一部分。长期以来,人们强调产量,忽视生态保护,对农业进行的掠夺性的经营破坏了生态平衡,也形成了发展模式上的路径依赖。十七届三中全会也提出要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而世界发达国家的经验已经告诉我们,21世纪世界农业生产的主要模式和趋势是发展可持续农业。

第2篇: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特征范文

一、农业产业化是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最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1 农业生产专业化。农业产业化经营使传统农业从零星分散、规模狭小的个体生产转变为日益集中的,由劳动协作和日益深化的社会分工联系起来的大规模的,围绕主导产品或支柱产业进行专业化生产,把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作为一个体系来运行,做到每个环节的专业化与产业一体化协同相结合。

2 农业生产经营一体化。一体化经营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要特征,作为经营机制的创新,它将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有机的结合起来,把小农户与大市场联系起来,通过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贸工农一化、产加销一条龙的一体化经营体制,使外部经济内部化,从而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农业比较效益。

3 农业布局区域化。布局区域化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确立主导产业、扩大经营规模、突破行政区划限制、实现农业资源优化配置的必然结果。所谓布局区域化是指产业化经营确定的主导产业或生产系列,按照区域比较优势原则,设立专业化小区,按小区进行资源比较要素配置,安排商品生产布局以充分发挥区域资源的优势,形成多种类型与特色的作物带和动物饲养带。并通过政府的宏观调控,合理利用农业资源,加快农业生产区域间的大规模分工与协作,促进形成主导产业,同时,必须使农户得到实实在的经济利益,以发挥区域化布局的作用。

二、保证完成国家赋予的商品粮生产基地是垦区农业坚实的历史重任

1 发展农业产业化有利于实现农业规模经济效益。通过发展二三产业分流农业劳动力,将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可以促进农业规模经济的形成。也可以创造农业产业的聚合规模,使分散的小农户集中在“龙头”牵动的一条产业链上,实现高度集约化、商品化、专业化生产和高度社会化服务、一体化经营,不仅扩大了经营主体的规模,还有利于形成关联产业群体的优势。

2 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利于解决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过程中出现的矛盾。传统农业的本质特征是自给性和封闭性,农户只能以低价出售很有限的初级产品,获取不到运输储藏和加工增值的效益。而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专业化、社会化、一体化三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的演化过程,农业不再是传统的生产部门,而是逐步成长为产品商品化、流通市场化完全开放的现代农业。

3 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农业产业化经营使农户不仅得到种植业或养殖业的效益,而且还可以分享工业、商业环节的利润,同时能够分流富余劳动力,拓宽就业渠道,使农民走出土地从事二三产业的工作。另外,众多龙头企业在原料产区的建立和发展,还可以促进形成农区工业化,有效地拉动农村小城镇建设,优化城乡之间的资源配置,缩小城乡二元结构的差距,加快城乡经济一体化步伐。

4 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利于增强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战略,培育和扶壮龙头企业,通过组织农户实行专业化、标准化和规模化生产,充分发挥家庭经营和农村劳动力成本较低的优势,依靠精深加工,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在专利、配方、品牌、包装、价格、服务等方面构造优势,就能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立于不败之地。

二、加强垦区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新思路

1 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调整结构,高度重视农业产业化经营

(1)尽快从传统的“重农轻工”思想束缚中解放出来。作为农垦企业,大农业是基础型产业,重视并搞好农业生产固然重要,“无农不稳”。但是,“无工不富”、“无商不活”也是任何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的现实表现。所以,在应当在重视农业生产的同时,高度重视发展工业和以商业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

(2)尽快摆脱计划经济的传统影响,牢固树立市场经济观念。农垦有几十年的“国营”农场历史,“种粮交国家、工资领回家”,农场盈亏与职工个人无关,都由国家承担。改革开放以来,农场虽然属于国有,但是不再国营,对农业职工实行了“两自理、四到户”(生产费、生活费自理,土地、农机、盈亏、核算到户)。因此,农业生产要紧紧围绕市场需求来发展,要遵循自然规律和市场规律来安排生产。

(3)加快实施战略性结构调整,强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突出重点地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所有制结构、资本结构、人才结构。发挥垦区自身的地理、资源、生态环境、农业生产技术、劳动力等诸多优势,大力培育工业龙头企业,协调和密切龙头与基地的关系,努力构建农业产业化经营格局。

2 努力开拓国内外市场。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它的发展必须面向国内外市场,离开市场需求来搞产业化只能是一种空谈。随着产业化的推进,大量的产品急待通过销售获得最佳经济效益,因此,必须积极地采取开拓、挖掘、改良品种、调整结构、深度加工、储藏保鲜、改进运销等手段开拓市场,逐步形成全方位开放和高效畅通的流通网络体系,最大限度地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市场竞争能力。当前,不仅要进一步完善垦区现有的各级各类市场,还应广泛开辟埠外市场。同时,要进一步改善和加强对市场的管理和监督,加强销售队伍的建设,进一步完善全员销售、销售大包干和广告销售等办法。

3 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垦区的基础产业仍然要定位于大农业,要按着发展大农业的思路进行基地建设,这是农业产业化的落脚点。离开农业这个基础讲产业化,就变成其他行业的工作了。在大农业中,种植业特别是粮食生产仍然是基础的基础。在推进农业产业化过程中,要坚定不移地搞好国家级的商品粮基地建设。同时,为了适应农业产业化的要求,种植业的产品方向应适当分流。

第3篇: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分包,投包,农业政策。

农业产业化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是农业体制的创新和生产经营方式的变革,是在巩固的基础上,把小生产变为大生产,实现农业规模化、集约化、企业化经营的有效途径,也是农村稳定,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力措施;扶持、引导扩大农民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走农业产化之路,是当前农村工作重中之重。

一、关于农业产业化经营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资源开发为基础,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主导产品,按照产、供、销,种、养、加,贸、工、农,农、科、教一体化经营的原则,把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各个环节结成统一的利益共同体。在实现形式上表现为生产的专业化,布局的区域化,服务的社会化,管理的企业化。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本质特征是:以市场机制组织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使三者之间由原来的单纯买卖关系变为以利益为纽带,以契约的方式结成利益共同体,形成促进农业发展的新机制,实现利益一体化。

从制订战略性政策的角度来认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本内涵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推进农业运行的全过程,其中除农业产品市场化外,特别重要的是作为农业生产资料的土地和技术的市场化;二是推进农业运行的高度化。一方面是将传统的低级产业一一粮食种植业降低比重,通过发展其它种植业,用农业结构调整的方式, 促进农业高度化发展; 另一方面是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使农业向第二产业延伸提高其附加值, 再则是提高农业生产的技术含量和水平, 使大工业技术和"实验室"技术能普遍而有效地运用于农业生产的全过程.三是实现农业运行的有序化, 不但使农业生产各部门要有组织性地进行局部的分工与协作, 而且还要实现全社会范围内农业资源的有序和有效配置。

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 农业从传统的产品生产演进到商品生产,农业商品化、市场化经营明显区别于计划经济时期的产品农业。基于这一认识上的转变,将为政府制定和实施农业政策注入新的内容。如何实现农业增产只是问题的一方面, 实现农民增收才是我们工作的中心。这是因为在市场经济环境下, 农产品市场已经实现了"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 农产品短缺的历史将一去不复返。过去一提到农业往往意味着农业生产以产出为首要目标, 现在所说的农业产业化经营首先必须认识"经营"农业的真实含义,即搞农业生产要与赚钱挂钩;农业不再是过去的"从田头到地头"只求产出不求收益的统购统销的模式,而是要使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一直延伸到"餐桌",让农业经营者利用市场机制获得和投资其它产业-样的平均利润。农业不仅包括传统的种植业,也涵盖畜牧和水产养殖业的向产前和产后的延伸。在产业化经营农业的观念下,过去单个的某一种农产品都形成了一个产业链或产业体系,整个农业将呈现为众多的各具特色的"链条型经济"格局。积极探索种、养、加相结合,农、工、商综合经营,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产业化经营方式,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从根本上提升农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竟争力,实现农业的深度和广度发展,是制订和实施农业产业政策基本点。

"经营"农业还体现人们对农业的需求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们在对农业产品的质量和多样化提出新要求的同时,也要求农业功能的多元化,出现了"生态环保农业","旅游观光和休闲农业"等新的内容,这就要求农业生产者要实现质的飞跃,不仅要懂得农业生产的"田间管理"而且还要懂得农业的经营管理,要树立竞争意识和品牌经营意识,讲究市场营销策略,努力开拓国内外市场,要借用工商企业管理的理念,用工商企业的经营之道去经营农业生产,推进农业的企业化建设。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另一种含义是对农业再生产过程的整合,它包括相关各经济利益主体的明确分工和利益的合理分享,这是"利益共同体"的内在要求,最终能使各相关的利益主体都得到保障的同时实现降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市场成本。目前,农业产业经营实现形式是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实行基地化,集约化生产,这种模式是由具体的农产品生产引发和拓展而成的。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基本上属于这个层次,虽然已取得了初步的成绩,但仍属于起步阶段。"公司十农户","订单农业"多受制于市场开发不力,流通渠道不畅及信用关系脆弱等因素的影响,农民时有增产不增收的现象,靠"田头摆卖",小商小贩式地"惨淡经营"。因此,寻找农户小规模经营与社会化大市场对接的有效途径,通过生产要素的合理流转和配置及在产业链上的分工与合作,将各经济主体的利益有机地结合起来,转化市场风险,提高农户的组织化程度,应成为我国政府农业工作的基本出发点。

农业产业化经营呼唤政府职能的转变,因而对政府指导和管理农业提出了新的要求,政府在农业产业化经营条件下主要是通过相关政府和法律为各参与主体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从制订政策的角度来把握,一是要发挥农民主体精神和首创精神,遵重农民意志,不搞硬性搭配,不搞一刀切,实行自愿、自觉的原则,以典型示范引路,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引导农民调整生产要素结构和产品结构,提高农业效益。二是要加大各级政府农业管理机构的设置和职能定位的改革力度,从创造"产业化"农业和"经营"农业的良好环境出发,切实转变工作思路,为农业产业化发展保驾护航。三是要重视农业产业化经营人才培养。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农业生产产品化的观念使农业商业化经营未能获得全社会认同,农业经营管理人才奇缺。因此,要十分注重发现、培养农业经营人才,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积极引导具有市场开拓能力人才投身农业产业化经营。

第4篇: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特征范文

利益分配机制合理化,是农业产业发展的核心要求。农业产业化经营能否很好的进行下去,关键在于产业化经营中龙头企业是否与农民结成共同利益关系,是否让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本质特征是企业和农户等经营主体在自愿联合基础上进行分工与协作,如果每个参与主体,尤其是农民不能获得合理的利润,产业化经营就很难健康发展。因此,合理稳定的利益关系是其健康发展的关键,如果农民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处于附属地位或陷于被动的接受地位,难以充分分享到农产品加工流通的利益,其应得的利益不能得到切实有效的保护,农民的积极性就会大受打击,农业产业化经营也难以实现。因此,在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时,坚持扶持生产、让利于民、利益均沾、风险共担和依法按章办事,尽可能公平公正地处理好各方利益关系,建立一种能兼顾各方利益的利益协调机制。从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着眼,在协调利益关系时,一是要强化农民的组织化程度,避免农民以个体的身份同企业打交道。权利是一个抽象的规定,必须通过组织的力量才能实现⋯。同时可积极探索兴办农民专业合作经营组织,实行农民用土地使用权、产品、技术和资金入股等,与企业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二是强化合同意识,把农民与龙头企业问的合作纳入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各利益主体要增加履约意识一切按合同办事,严厉处罚违约行为;政府要依法管理,维护合同的严肃性,同时加强各地政府之间的协作,推进合同契约关系的履行,保护各主体的正当权益。三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针对性地调整利益协调的重点。在农业产业化经营起步阶段,要重点发展和规范合同契约、“订单农业”,加强产销衔接,规范产销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在产业化经营达到一定程度后,可以通过建立风险基金、实行最低收购保护价、返还一定利润,以及提供良种设备、资助周转金、进行技术培训等形式,使企业与农户建立较紧密的利益连接机制。

2破解产业化经营的主体培育

一般认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体是农民,受益的主体也是农民,离开了广大农民的参与,农业产业化不可能发展,更不可能长久。但此处的农民非单个的个体,而应是组织起来的农民,离开农民组织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很难顺利进行。现代市场经济认为,分散的农户存在着市场信息的不对称性,生产选择的盲目性,家庭经营的分散性,经营方式的封闭性,商品交换的滞后性。因此,单个农户难以成为完整而有力的市场主体和产业化经营主体,难以有效参与市场竞争。目前应强化合作经济组织的主体功能,积极构建家庭承包制基础上的农业合作体系,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把农村有限的资金、土地、人力等资源集中起来,以整体优势参与市场竞争,以确保小农户在大市场中具有平等地位,分享涉农产业和涉农服务利润。在实践中一是要在继续完善已有的专业合作组织的基础上,围绕《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贯彻实施,加强对合作社的规范管理,同时加强对合作社的扶持,在资金、培训、人才等方面的投入,逐步建立较多的能够真正发挥作用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二是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凭借资金、信息、技术优势,联结带动更多的村、镇创办各类农业合作组织,开展各种产业化经营活动。农业产业化经营能否形成规模,重要标志是能否形成一批在国际国内具有较强竞争能力、与农户和基地具有密切的共同利益纽带关系的农产品加工、销售龙头企业。目前要注重引导龙头企业根据国际市场需求,确定企业的生产方向,并通过协议购销、合同保护价收购、股份合作等形式,与农户结成稳定的协作和合理的利益关系,把农民与国际市场连接起来,将农业推向国际市场,加快农业的国际化步伐。三是政府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扶持与管理,不论是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还是龙头企业的发展,都应得到政府的政策支持、法律保护和信贷税收等优惠。这就要求政府有关部门要切实搞好服务工作,为农民产业化经营的主体培育与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与氛围。

3破解产业化经营的链条延长

农业产业化水平如何,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是产业链的长短。只有对农产品不断进行精深加工,不断延长产业链,使“短”链作“长”、“单”链做“多”、“弱”链做“强”,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突破微薄利润瓶颈,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使农民获得二、三产业利润,大幅增加农民收人。据测算,我国农产品加工产业产值与农业产值的比值每增加0.1个百分点,就可以带动230万人就业,带动农民增收193元,而且增长潜力很大。产业化经营链条的延长,一是需要新思想观念。要善于以现代工业、服务业理念谋划农业发展,树立大产业思想,促进一二三产业的相互融合,不自我封闭、不互相封闭,这样才能消除发展产业链的思想障碍,跳出“就农业抓农业”原有格局。二是建好“第一车间”,做好优势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搞好农产品规模化生产、批量化生产、绿色无公害生产,逐步建立健全生产基地标准化生产体系,为农产品的精深加工、产业链的延伸提供依据,为塑造优秀品牌奠定坚实基础。三是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搞好农产品加工。要尽快改变当前农产品加工水平低、层次不高、尚未形成“田间到餐桌”的完整链条、产品附加值水平低的状况。要坚持高起点,发展高档次、高科技、高附加值企业,善于通过招商引资、政策扶持等方式引进具有一定经济实力、技术力量雄厚、市场广阔的大型农事龙头企业,围绕支柱产业,扶持一些集种植、加工、运输和销售等多功能于一体的企业集团,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通过鼓励龙头企业利用新技术、新工艺开发新产品,提高企业产品竞争力;通过政策调整、资金支持等方式,引导龙头企业不断扩大规模,创造知名品牌。在与城市工业布局调整相结合,与原有企业的技术改造、结构调整相结合的过程中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四是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通过品牌培育与推广,通过搞活农产品市场流通与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与完善,通过交易方式的改进,通过不断壮大中介组织、经纪人和运销队伍等措施,打开农产品市场,促进农产品销售。

4破解产业化经营的人才

在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如果缺少各种人才,农业产业化就难以顺利推进,产业化水平就难以大幅度提高,产业化经营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在于人才。因此,在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同时必须增强人才意识和强化人才观念,制定和实施人才战略,按照人才素质高水准、人才作用高效率的要求,完善人才引进政策和培育机制,努力培养造就一批高素质的产业化人才队伍。一是重视人才引进。如在招聘乡镇公务员和事业人员以及“村官”时,可以尽量多招聘农业专技大学生,以及懂经营、会管理的各类人才,不断提高基地与龙头的科技水平和管理水平;引导优秀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以不同方式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流动。对具有企业经营管理能力的公务员,可下派到产业化龙头企业进行锻炼培养。制定高级人才引进的优惠政策,重点引进适应龙头企业发展的现代企业管理和科技创新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以及拥有核心技术和产品的研究开发人才。二是重视人才培养。做好农村基层管理人才培育,逐步调整农村村级干部的学历结构和知识结构,全面提高其政治素质、科技和管理水平。确立培训阵地,针对农业产业基地和龙头企业的发展需要,确定农业实用技术人才培训计划,按不同层次、不同专业技能开展培训。加大对农村经营能人培养力度。通过各种培训及农业科技推广,全面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与经营能力、管理水平,在农村着力培养一批有文化、懂经营、善管理、敢拼搏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管理人才、技术人才和经销队伍。三是重视人才开发。在职业高中学校,要尽量多设置相关的农业专业技术课程;在各类农业院校,可以把农村生源学生列入国家学费减免和生活资助范围,吸引更多的青年学习农业科学技术。要积极构建人才资源开发激励机制,逐步使农业产业/4Acj-开发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5破解产业化经营的管理体制改革

农业产业化是农村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在产业化的背景下,农业不再是单一的生产环节,包括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在内的完整产业体系,即所谓“从田头到餐桌”,涵盖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各个领域的全部内容。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生产的纵向一体化过程,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的密切配合、相互协作,其发展必然要求城乡界限、部门界限、行业界限和所有制界限的突破,要求传统管理体制的创新,建立完善与之相适应的管理体制。而现在的实际情况是农业与农业关联产业实行农工分离、农商分离的管理体制,部门分割、城乡分离,切断了行业之间、城乡之间的经济联系,致使农业产业链条被人为分解。本来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各个环节是互相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的,而管理体制却将再生产过程分割成很多部门和很多层次,各部门、各层次又分属于不同的行政单位,这既不利于农业结构调整,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也不利于城乡经济协调发展。这种条块分割、职能的分散,一是会因为执行链条和环节的过长,使涉农政策难以及时完全地落实到实处;二是部门问如果相互推诿,会妨碍再生产过程相互协调和经济的正常运行(供销、粮食、商贸),不利于产业化的正常运行。三是不同涉农部门在抓产业化的过程中如果缺少必要的沟通和联系,必将导致盲目建设、重复建设和无序竞争,难以形成合力,获得整体效应。因此,产业化经营的推进,离不开现行管理体制的改革。要通过深化改革,强化政府的综合服务功能,弱化条块分割的政府部门管理职能,以促进农业各环节的一体化。目前可考虑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将各部门的涉农资源进行整合,在条块交融的基础上统筹城乡发展。在此框架下既可以强化对小农的保护,将涉农行业的收益尽量留在农民手里、农村内部,用于农业和农村社会的发展;又便于统筹协调,整合各种涉农政策及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使产业化程度不断提高。

第5篇: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绿洲农业;农业产业化;农业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F320.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09)07-0020-04

产业化是目前全球农业的方向,也是现代农业的标志,已成为各国农业发展战略的选择。农业产业化的概念是由农村工作者提出的,并迅速引起理论界的广泛关注。虽然至今尚未有一个大家一致赞同的定义,但基本内容已趋一致,即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对当地农业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进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把产供销、贸工农紧密结合起来的经营体制,实现农业的专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它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利益为联动,以骨干企业为龙头,以提高集约化水平和经济效益为中心,对农业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综合性开发、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农工商、科工贸一体化的利益共同体。农业产业化就是把被传统农业和传统计划经济所割断的各个产业链环连接起来,按照市场经济要求,重新组合优化,在农业内部形成一种新的经济循环过程。

农业现代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世界各国的农业现代化有共性,也有个性,而基于目前中国的国情和农业现代化所处较低水平阶段,中国要走一条适合自己国情的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之路。根据中国国情和未来农业发展趋势,借鉴国外农业现代化的经验,21世纪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可以概括为:(1)生产手段的现代化;(2)劳动者的现代化;(3)管理组织的现代化;(4)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现代化;(5)资源环境的优良化。

一、加快产业化经营对绿洲农业实现现代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绿洲农业虽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有长足的进步,但基本上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业,直接受制于自然条件的影响,生长周期长、资金周转慢、技术进步滞后、比较收益低、多环节的农产品流通渠道、扭曲的农业利润分割方式、脱离资源优势的农产品加工项目,使绿洲农业在市场和产业的竞争中始终处于提供初级产品的极为不利的地位。相对于既定的农业资源而言,农村劳动力供给严重过剩,人多地少的矛盾十分尖锐;农业现代化所需要的巨额资金难以筹措,农业投入不足。而通过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扩大农户经营的外部规模效应,把传统体制下被人为分割的生产、加工、销售诸环节有机地连接起来,通过扩大农产品生产的外延,延长农业的产业链条,实行产加销一体化经营。农产品加工、运输、贮藏、销售的增值利益,使农民作为生产者和经营者分享其应有的利益。

通过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民应用增加的收入,可以采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增强农业开发的深度和广度,扩大农业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加速改变农业弱质产业地位的进程。因此,农业产业化就是在家庭承包的基础上,把农户生产通过龙头企业组织与国内外市场连接起来,实现农产品生产、加工、

销售的紧密结合,是促进绿洲农业发展和实现绿洲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二、农业产业化对绿洲生态农业现代化的拉动作用分析

随着改革深化,农民和农村在向市场经济迈进、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过程中会遇到较多困难,实行农业产业化可进一步促进农村改革与发展,使农业现代化由单项突破进入整体推进的新阶段。具体而言,农业产业化的作用表现在如下方面:

(一)农业产业化加速了绿洲生态农业现代化过程中的技术变革

中国的农业技术变革主要由政府引导和推动,其主要是对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扶持,但在技术变革中终端往往因为农民拥有的要素结构和人力资本的限制而受阻。在传统的绿洲经济中,作为先进技术接受者的农民,一方面由于受教育水平的限制,对于现代化的技术需要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去接受;另一方面先进适用技术的引进需要资金,从农民的角度考虑,短期利益和以往的经验比投入资金、引入新技术以带来高收益更容易采纳。而在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龙头企业追求自身利益过程中,龙头企业一方面在资金上可以给予农民支持,向农民提供优惠的技术服务和与此相应的要素,同时,在先进技术的采用方面可以起到示范作用,使农民更快地接受现代科学技术,从而强化农民对新技术接受的意识和能力,使更多的农业适用技术迅速得到推广。

(二)农业产业化可以减少农业资金的流失,为实现绿洲生态农业现代化积累资金

绿洲传统型农业受区域环境因素的制约,一直是弱质产业,由于农业比较利益低,以致经常发生农业资金向非农产业的流转,特别是在市场配置资源的情况下,这种趋势更加明显。绿洲农业仅靠自身积累式的发展很难实现传统农业到现代化的转变,必须加大对农业的投资力度,才能使农业更快、更稳的发展。而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使原来仅靠生产经营的农民获得来源于加工增值的更多收入,从而提高了农业的比较经济收入,强化了农民对农业投入的诱因,而且使农民具备了对农业进行投资的资金基础;另一方面,实行产业化经营的企业为能够保持稳定的优质原料来源,必然会投入一定的资金,修建自己的原料生产基地,这就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了农业投资长期不足对绿洲农业现代化的束缚。

(三)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利于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推进绿洲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

农业科技进步,是新阶段绿洲农业发展的力量之源。绿洲经济由于受地域分布特征的制约,农户的小规模分散经营,制约了现代科技的应用,影响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而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对农户生产环节和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大大提高了生产、加工、销售环节的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程度,为应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奠定了组织基础;龙头企业为了提高产品质量,积极应用现代的加工技术和装备;农产品原料基地的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为采用优良品种、改进栽培技术、应用农业机械、搞好储藏运输创造了条件。对于地处运输不便之地的绿洲,先进、适用的储藏运输技术保证了绿洲农产品更加安全、快捷地进入大市场,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绿洲农产品的竞争能力。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实行龙头企业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模式,促进农户从事小而专的商品生产,建立了有一定规模的商品生产基地,使龙头企业有稳定的原材料来源,提高集约化水平,实现布局区域化。对于绿洲经济而言,技术对于资源的边际替代率不可小视,一方面,龙头企业从自身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会加大力度采用一些对绿洲脆弱的生态环境产生正的外部效应的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另一方面,专业化、规模化生产要求龙头企业必须采用先进适用的现代农业科技来改变绿洲经济现有格局中存在的生产分散、产品质量差、加工层次低等问题。绿洲经济走产业化的道路,通过采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从技术上实现传统绿洲经济到农业现代化的转变。

(四)农业产业化引起绿洲农业区产业结构的非农化,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加速了绿洲传统农业到绿洲生态农业现代化转变的实现

农业现代化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农业现代化的程度越高,农业所需劳动力就越少。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可以解决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但是对于绿洲区而言,仅依靠城市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是十分有限的。主要出路是不断地进行农业的深度和广度开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农业产业化经营不仅在农产品的深度加工上有广阔前景,可以把一个产品发展为一个产业,而且也拓宽了农业的领域,使农业从单一的种植业、原料生产、初级加工向精加工、深加工以及保鲜仓储、运输销售等环节延伸,向工商业、运输业、建筑业、服务业和高科技等领域拓展,从而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绿洲区农业人口负重大,已成为制约绿洲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绊脚石”,只有将传统农业中剩余的农业劳动力从农业生产中转移到农产品的加工等环节中去,才能实现绿洲农业的快速发展和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而农业产业化通过将农业产业链进一步延伸,不仅使绿洲农业人口负重减轻,同时也增加了农业人口的人均收入,加快了绿洲区农村现代化的实现。

(五)农业产业化加快农业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进程,促进农产品深层次开发,实现农产品多层次增值,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龙头企业把若干农户结合起来,形成农产品生产基地,发展适度经营规模,实行连片种植,统一采用生产技术,提高规模化程度,为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开辟新的途径。一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促进农产品基地专业化生产、区域化布局,延长产业链,提高农业集约化水平,并可以充分利用绿洲现有的资源,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提高农业比较效益,从而提高绿洲区有限资源的利用效率,做到以最少的投入达到最大的效益。二是龙头企业与农户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采取保护价收购、提供服务、部分利润返还等形式,使农业获得社会平均利润,增加农民收入。三是农业产业化经营能在贸工农一体化的系统内流通以节省交易费用,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

(六)“小生产”与“大市场”连结起来,加速了农业企业化与市场化的步伐,推动了农业经济市场化

随着绿洲经济逐步走向市场化,绿洲经济必须参与市场竞争。中国农业产业化的基础是家庭承包经营。但家庭承包经营的特点就是农户的分散性、无组织性。而绿洲区的农户由于地域特征,所经营的土地更加分散。面对强大的竞争市场,他们无所适从。弱小的农户独自承担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成为制约绿洲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农业产业化则把分散的小农户组织起来,形成聚合规模经济,提高农业整体素质,提高农业的市场集中度。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分离而封闭的状态,把农业与其他经济部门,特别与市场有机地结合起来,实行一体化经营,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连结起来,加速了绿洲农业企业化与市场化的步伐,推动绿洲农业经济市场化。它既可以让农户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又可以让市场正常运转并且品种繁多,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要,从而较好地解决“小农户”与“大市场”不对称的矛盾。

总体来说,农业产业化是指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优化组合一、二、三产业的相关部门,大规模进行农产品商品化分工分业的联合生产和销售,以整体推进农业向现代化持续发展的有效运行组织经营机制和格局。农业现代化所追求的终极目标是建设先进而发达的农业,为此所采取的手段或措施是改变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对绿洲农业现代化而言,当务之急是在农业生产中采用现代化的生产方式和生产要素。但是,当前随着中国农村经济的深化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在农业生产领域大规模采用先进生产方式和生产要素的同时,受到小规模农户分散经营的制约,又遇到农业生产力水平和生产方式落后于产前、产后等部门的阻碍,使一体化经营难以真正形成。农业现代化必须依赖农业产业化来克服农业小规模家庭经营局限性,而农业产业化又必须借以农业现代化来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增强农业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

没有农业产业化,就没有绿洲农业现代化。农业产业化是绿洲农业现代化的基础和载体。农业产业化的全面实施,加速了绿洲农村和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三、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措施

(一)强化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实现管理组织的现代化

政府要根据农业产业化的总体发展规划,对重点建设造成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趋同进行调控,解决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等多种形式的协作与联合;从发展方向上进行引导,包括在生产基地建设、工商企业参与、农户生产以及市场、效益、结构、技术等方面进行引导;在政策资金上扶持,多方融资,突破农业产业化的资金瓶颈;协调部门与部门之间,条块之间的工作关系和利益关系,克服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工作关系不协调和利益磨擦,从而实现农业管理组织的现代化。

(二)大力培植具有地方特色的主导产业、龙头企业和生产基地,实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现代化

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强化龙头的带动功能,建立科学合理的利益联结方式和利益分配机制,促进龙头企业发展;创造优势名牌产品,实施名牌战略。努力开拓国内外市场,扩大农产品出口。加强对绿色龙头企业的培育,选择规模较大、起点较高、技术力量较强的龙头企业按照绿色经济运作的要求,重点扶持,依托其为产业骨干,组建突破城乡界线和所有制结构的企业集团,形成辐射面更大的规模优势,产生更强的产业牵动能力,带动辐射范围内的农业企业实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现代化。

(三)合理扩大农户土地经营规模,建立生态农业生产基地,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本保障

生态农业生产基地是农业产业化的基本依托,也是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接轨的重要环节。为此,应当大力提倡和支持以土地大户租赁制和土地股份合作制等方式实现土地向部分生态农业户或经济组织合理集中,依靠经济手段推动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土地实现规模化经营是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农业机械化、农业科学技术等得以推广的基本保障。

(四)积极调整农村经济结构,突出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优农产品,实现农地园林化

因地制宜发展优势农业,培育区域性主导产业,是农业发展的自然基础,也是产业化形成规模效益的前提。抓好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逐步形成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的格局,积极发展特色农业;要按照“特色+优质+规模+品牌=效益”的思路,统筹规划、突出特色,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区域优势、行业特色和品种特色,发展壮大特色农业,突出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农地园林化。

(五)加快建立和健全适应农业产业化经营所需要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劳动者现代化的实现

各涉农部门要不断完善服务网络建设,强化服务功能,对农户在技术、种肥、农膜农药、资金等方面开展专业服务。引导农民积极发展各种专业协会、研究会、中介组织等农民自我服务体系,开展有偿或互的自我服务,使农户有更便捷的渠道了解、接受、采纳农业新技术、新产品,培育适应农业现代化所需要的新型农民。

参考文献:

[1]陈献政.加快兵团农业产业化进程[J].新疆农垦经济,1998,(4).

[2]孙占潮,张建树,谢继存.发展生态农业产业,促进生态经济良性循环[J].农业环境与发展,2000,(4).

[3]董树亭,靳相木.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理论与实践[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2003,(4).

[4]贺峰,等.论生态农业与中国农业现代化[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2).

[5]黄祖辉,王祖锁.从不完全合约看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方式[J].农业经济问题,2002,(3).

[6]刘书楷,陈利根.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综合管理基础研究刍议[J].生态农业研究,1999,(2).

Speeding up the Agriculture Industrialization Management to Accomplish

the Oasis Ecological Agriculture Modernization

Yang Xiuhua, Li Yuxi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Trade, Shihezi University, Shihezi 832003, China)

第6篇: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分包,投包,农业政策。

农业产业化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是农业体制的创新和生产经营方式的变革,是在巩固的基础上,把小生产变为大生产,实现农业规模化、集约化、企业化经营的有效途径,也是农村稳定,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力措施;扶持、引导扩大农民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走农业产化之路,是当前农村工作重中之重。

一、关于农业产业化经营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资源开发为基础,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主导产品,按照产、供、销,种、养、加,贸、工、农,农、科、教一体化经营的原则,把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各个环节结成统一的利益共同体。在实现形式上表现为生产的专业化,布局的区域化,服务的社会化,管理的企业化。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本质特征是:以市场机制组织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使三者之间由原来的单纯买卖关系变为以利益为纽带,以契约的方式结成利益共同体,形成促进农业发展的新机制,实现利益一体化。

从制订战略性政策的角度来认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本内涵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推进农业运行的全过程,其中除农业产品市场化外,特别重要的是作为农业生产资料的土地和技术的市场化;二是推进农业运行的高度化。一方面是将传统的低级产业一一粮食种植业降低比重,通过发展其它种植业,用农业结构调整的方式,促进农业高度化发展;另一方面是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使农业向第二产业延伸提高其附加值,再则是提高农业生产的技术含量和水平,使大工业技术和"实验室"技术能普遍而有效地运用于农业生产的全过程.三是实现农业运行的有序化,不但使农业生产各部门要有组织性地进行局部的分工与协作,而且还要实现全社会范围内农业资源的有序和有效配置。

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农业从传统的产品生产演进到商品生产,农业商品化、市场化经营明显区别于计划经济时期的产品农业。基于这一认识上的转变,将为政府制定和实施农业政策注入新的内容。如何实现农业增产只是问题的一方面,实现农民增收才是我们工作的中心。这是因为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农产品市场已经实现了"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农产品短缺的历史将一去不复返。过去一提到农业往往意味着农业生产以产出为首要目标,现在所说的农业产业化经营首先必须认识"经营"农业的真实含义,即搞农业生产要与赚钱挂钩;农业不再是过去的"从田头到地头"只求产出不求收益的统购统销的模式,而是要使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一直延伸到"餐桌",让农业经营者利用市场机制获得和投资其它产业-样的平均利润。农业不仅包括传统的种植业,也涵盖畜牧和水产养殖业的向产前和产后的延伸。在产业化经营农业的观念下,过去单个的某一种农产品都形成了一个产业链或产业体系,整个农业将呈现为众多的各具特色的"链条型经济"格局。积极探索种、养、加相结合,农、工、商综合经营,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产业化经营方式,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从根本上提升农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竟争力,实现农业的深度和广度发展,是制订和实施农业产业政策基本点。

"经营"农业还体现人们对农业的需求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们在对农业产品的质量和多样化提出新要求的同时,也要求农业功能的多元化,出现了"生态环保农业","旅游观光和休闲农业"等新的内容,这就要求农业生产者要实现质的飞跃,不仅要懂得农业生产的"田间管理"而且还要懂得农业的经营管理,要树立竞争意识和品牌经营意识,讲究市场营销策略,努力开拓国内外市场,要借用工商企业管理的理念,用工商企业的经营之道去经营农业生产,推进农业的企业化建设。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另一种含义是对农业再生产过程的整合,它包括相关各经济利益主体的明确分工和利益的合理分享,这是"利益共同体"的内在要求,最终能使各相关的利益主体都得到保障的同时实现降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市场成本。目前,农业产业经营实现形式是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实行基地化,集约化生产,这种模式是由具体的农产品生产引发和拓展而成的。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基本上属于这个层次,虽然已取得了初步的成绩,但仍属于起步阶段。"公司十农户","订单农业"多受制于市场开发不力,流通渠道不畅及信用关系脆弱等因素的影响,农民时有增产不增收的现象,靠"田头摆卖",小商小贩式地"惨淡经营"。因此,寻找农户小规模经营与社会化大市场对接的有效途径,通过生产要素的合理流转和配置及在产业链上的分工与合作,将各经济主体的利益有机地结合起来,转化市场风险,提高农户的组织化程度,应成为我国政府农业工作的基本出发点。

农业产业化经营呼唤政府职能的转变,因而对政府指导和管理农业提出了新的要求,政府在农业产业化经营条件下主要是通过相关政府和法律为各参与主体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从制订政策的角度来把握,一是要发挥农民主体精神和首创精神,遵重农民意志,不搞硬性搭配,不搞一刀切,实行自愿、自觉的原则,以典型示范引路,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引导农民调整生产要素结构和产品结构,提高农业效益。二是要加大各级政府农业管理机构的设置和职能定位的改革力度,从创造"产业化"农业和"经营"农业的良好环境出发,切实转变工作思路,为农业产业化发展保驾护航。三是要重视农业产业化经营人才培养。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农业生产产品化的观念使农业商业化经营未能获得全社会认同,农业经营管理人才奇缺。因此,要十分注重发现、培养农业经营人才,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积极引导具有市场开拓能力人才投身农业产业化经营。

二、关于农业产业集约化、规模化发展

没有土地规模经营,就没有高效的农业产业化经营!这是国内外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朴素而宝贵的经验。农业产业化作为我国农业市场取向改革的继续和延伸,必然要求引入新的市场关系。作为生产要素之一的土地市场建设尤其为首,因此,必须加快培育农村土地市场,实现农地流转的市场化。目前我国土地经营大都停留在联产承包责任制基础上的"分包"这一层次上,土地经营规模狭小,地块零散,调整频繁,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没有形成,极大地阻滞了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另外,个体农民无力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和进行农业技术改造,集体组织的弱化难于将分散的劳动集中起来,削弱了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的后劲。这种分散经营的结果还会引致土地低效率利用,同时也无法满足"大农业"所要求实行机械化,规模化生产的条件。笔者认为:制订相关并实施有关政策,建立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通过土地入股的方式实现分散的土地使用权再次集中,把土地资源的配置问题与农业产业化经营问题结合起来,促进农业土地资源向优势产业和优势龙头企业转移是当务之急,是我国解决农业产业化经营所面临问题的关键性工作。

前提下,平均分包形成的土地使用格局已不能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大市场的要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土地的稀缺性进一步提高,土地经营格局的相对凝固化使想多耕地的人不能多耕,不想耕地的人又不能不耕;耕地的人不愿增加对土地的投入,不想耕地的人又不愿放弃所承包的土地。这样就不利于土地向农业龙头企业集中,不利于土地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也不利于农业劳动力进一步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平均分包土地只能解决农民基本生活条件问题,对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土地利用率来说存在明显缺陷:(一)、农业粗放经营,规模过小。(二)、出现农户兼业或弃耕现象,土地丢荒,降低土地效率。(三)、国家集体因发展和建设需要征用农村土地十分困难,不利于农村城市化规划与发展,妨碍农村小城镇建设。(四)、土地开发和流转过程中经济利益分配不公。(五)、因征地完全失去土地的农民的生活难以保障。为此,把解决土地的所有权、使用权、承包权问题作为突破口,改"均田制"为"投包制",实现土地经营从"公平"到"效率"的飞跃,是新时期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结点"。建立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的基本设想是:在不改变原土地所有制的前提下将土地折价入股,农户土地经营权转换为土地收益权,土地经营从实物形态转换为价值形态,使土地收益和分配股份化,从而保证了农民承包土地的收益。,通过股份合作社(村、镇集体经济实体、农业公司)土地所有权的入股,把所有权同处分权分离开来,集体的土地所有权不变,土地处分权在股份合作社里,收益权在农户手中,实现土地"三权"分离,这样使土地可以在股份合作社或更大的范围内集中、流动和合理规划使用,实现更大规模,更高起点上配置土地资源。农业也就能够由粗放经营走向集约经营,由小生产转向大市场。

目前,我国正积极调整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大力发展"三高"农业,逐步形成开发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农业商品基地,对增加土地效益,实现农业专业化生产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农业基地化、专业化生产并非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终结,它仅仅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前端,是初级阶段。从土地使用权结构上来看,"基地化"生产,是以农户分散生产为特征的,是在有限的土地上集中了大量的农户进行同一品种、类型的农业产品生产。这种以分散农户做主体的生产模式,必然不能适应灵活地变换农产品种的生产。由于分散经营的模式自身存在不能适应市场变化的缺陷,农户的利益只能命系于目前单一市场功能的"龙头企业",而这种带有明显"中介"性质的组织和农户之间并未能达成"共担风险,共享收益"的共识,脆弱的信用关系常常因为市场价格变化的不利影响而相互毁约,使处于相对弱势的农户利益得不到保障。

和我国中西部地区相比,广东顺德、南海、东莞等农业产业化发展程度要高一个层次。这里"农田基础设施的建设较好"、"农业科技投入较大"、"农村信息网建设较快"等。但笔者认为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他们敢于大胆革除不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旧的土地管理体制,建立了加速土地使用权有偿流转的机制,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顺德、南海在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建设中走在全国的最前头,早在1993年便开始了以土地使用权为中心的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革。这项改革在保证集体对土地的所有权的前提下,改变土地分散经营的格局,从整体上对土地资源进行综合规划和利用,促进土地的合理流转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并通过向村民配置股权,把土地承包经营权转换为土地收益权,进一步明确了农民在集体经济组织中的地位,明确了产权关系和利益分配关系,保障了村民承包经营土地的收益权。目前他们在进行"固化资产"改革,就是将村里集体资产、土地量化成为若干股,其中20%为集体股,80%为个人股。集体股所得红利用于村里公益事业各项集体福利,个人股按联产承包责任制或现在可以入股的人数平均分配,股份可以在一定的范围内流通、转让。土地管理权归村、镇股份合作社,股份持有人有投包土地使用权的优先权……。他们改革的成功之处在于:(一)、实现了土地资源的重组。由于农户土地经营权由分散承包向投标集中招包方式转变,承包期内农田基本建设投入有了保障,大规模利用土地成为可能,建设农田"园林化、布局区域化、作业机械化、农艺规范化、经营规模化、服务社会化、管理科学化"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便有了条件。(二)、由土地资源的重组引发劳动力资源重组。因为推行股份合作制后,保障了农民对土地的收益权,使土地的承包权与经营权从原来不可分割关系转变为可分离关系,为部分有资金有门路的农民放弃对土地的"依恋"提供了条件。他们从被"束缚"的状态中解放出来,一心一意从事第二、三产业,加快了农村过剩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实现了劳动力资源的优化组合。(三)、一部分有技术专长的农民(当地农民、外地农民和外商等)通过投标获得了发展规模农业和"三高"农业所需的"大土地",使"龙头企业"的成长、发育有了根基。因为建立在土地规模经营基础上的龙头企业(即拥有自有土地使用权、拥有自有生产基地的大型农业经营者)才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力军,一句话,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最终需要"大农场"的建设来奠基。(四)、实行土地"三权分离",改变了原来因人均分包土地,使土地难于集中规划和合理利用的状况,为土地集中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管理创造了条件,加快了农村城市化进程。

目前,我国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基本上没有形成,从全国范围来看,土地在农户之间的调整大都采用行政方式为主。土地作为农业生产中不可替代的生产要素,如果不能实现流转的市场化,那么农业产业化经营必定是残缺不全的。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农村土地市场化问题的研究,发挥政府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在充分照顾我国农民各方面利益的基础上,制定和实施农业土地使用权流转政策,用市场化的理念实现土地资源向大型龙头企业、农业公司集中,进而实现农业土地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三、关于龙头企业培育与建设

培育经济实力较强、具有健全销售渠道和较强农产品深加工能力,与农户结成利益共同体的农业龙头企业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调整中,龙头企业担负着开拓市场、技术创新、引导和组织基地化生产与农户经营的重任,是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调整的重要力量。

"公司十农户"的经营模式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初级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按照"一体化"农业的要求,全面重新配置资源,形成一大批产业关联度大、技术装备水平高、经济实力雄厚、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和企业集团,使其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中占有相当份额,形成农业主导产业和产业开发体系,使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在农业增加值中的比重有较大提高,带动更多的农户和生产基地,促进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目前,在未能形成大规模、集约化农业生产的情况下,把龙头加工、流通企业建设好不惜为明智之举。农户可根据加工企业对农副产品原料的需求状况来调整自己的种养结构,将自己的生产进程变成产业链上的一个有机环节。这样,通过龙头企业的组织与带动,使众多的分散经营的小农户逐步走向专业化生产,从而在一定的经济区域内形成了规模化经营。大力发展加工型龙头企业,使更多的农产品在深加工中成倍增值,改变我国农产品加工能力不足,包装落后,销售渠道不畅状况具有积极意义。据了解,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大都在农业产值的三倍以上,而我国还不到80%。发达国家农产品的加工程度-般都在9O%以上,我国只有2O%一3O%。因此,必须把培育龙头加工企业作为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关键工作来抓。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我国农业生产应选择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方向,构建拥有自有农业生产基地的"大农场"才是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程度的根本出路。目前,由于我国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带动力弱,普遍存在组织程度低,产品流通渠道不畅等问题。尤其是企业与农户各个环节的联结上没有建立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稳定机制,影响了农户追求产业化规模经营发展的动力。因此,政府农业工作机构如何转变职能,创造条件,加快龙头企业尤其是具备市场开拓能力的大型企业建设和规范显得特别重要。

目前,我国沿海地区外商投资经营的农业开发企业正发挥着重要的带动和龙头作用,这也是我国龙头企业建设的重要力量。我国政府应充分认识并制订实施优惠政策,大力引进国际先进农业企业管理人才和吸收先进管理技术。学习外商兴办农业企业的管理经验,积极推行农业企业化管理模式。充分利用外商资汛灵活、渠道畅通的优势,,拓宽销售渠道,拓展国内外市场,解决农民"卖难"问题。同时要突破引进外资只兴办工商实业的传统观念,大力倡导引进外商兴办农业。

培育龙头企业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真正将农业产业化模式与市场机制结合起来,我国政府农业工作重心应放在支持、引导、协调、规范和服务上。实施政策的着力点应放在为农业发展提供诸如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公益性技术服务,金融、信息服务等"公共产品"上。特别应避免培育龙头企业时政府农业机构具体介入,因为那样做将违背市场经济中市场主体要做到"四自主"的最基本原则。各级政府应清醒地认识到,市场机制的诱导才是企业真正成长、壮大之道。出台引导、扶持政策为的是鼓励农业生产的组织创新和技术创新,使之不断提高和改善农业经济效益,而不是因政策的实施或因政府的硬性捏合,象设立政府工作机关那样"人为造就"龙头企业,最终造成农业"龙头企业"的建设和培育对政府的严重依赖,削弱农业的组织创新能力,并让政府财政背上包袱。

四、关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必然涉及到土地使用结构调整和农产品结构调整。这是农产品市场状况发生变化的结果。目前,我国农业经济所面临的市场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方面,表现为农产品的供需状况已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急剧转变。从市场需求的变化来看,在解决了温饱和进入了小康阶段后,在食品需求当中,增长最快的不是作为原料的初级农产品,而是经过多次加工具有较高附加值的农副产品,消费者的食品支出中归初级农产品生产者的份额日益下降。相反,对肉、禽、蛋、鱼和蔬菜、瓜果类副食品的需求明显增加。市场需求的变化方向已通过市场价格机制明确指示农户缩减或淘汰目前已不受欢迎的传统作物和品种,特别是质量低劣的品种,而开发和扩大具有市场潜力的新兴作物或新产品种植成为农业企业家能否在农产品市场中获利的关键。另一方面,农业生产成本发生也发生了变化,农业劳动力机会成本的上升,诱发农业工资的攀升,随着耕作方式的改变,种植业更多地依赖化肥、农药和农膜等现代物质的投入,由于这些投入品的价格不断上升,使种植业在农业产业结构中处在最不利的地位,粮食作物中的一些传统品种,尽管受到强有力的行政干预,种植面积仍然大幅度减少,农户们只好被动地应付那种"用最好的土地来生产最不值钱的东西"的政策。与此同时,新的、比较优势产生,使一大批新兴品种和优质品种的开发和引进,农产品结构正在广大农村发生深刻变化,再考虑到"入世"将带来农产品市场的整体开放,有理由认为,这种市场格局的深刻变化将导致全国性农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调整农业产业和产品结构正好是这一市场格局变化内在要求。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归根结底是实现在新的市场格局中的农业效益和体现农业结构变化中的比较优势。所以,从制定政策的思路上考虑,为保持农业生产的持续增长,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就必须把发展效益农业作为农业生产产业化经营的一项基本政策来实施。因为效益农业的实质是农民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农业,因而必然是以市场为导向的农业,农业生产产业化的变革充分显示了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也显示了效益农业与农业现代化的高度一致性,这启示着我们必须为农业的政策环境的进一步改善作出努力。因此,各级政府要从提高我国农业整体效益的要求出发,制订切合实际的可操作性的政策,鼓励农户对农业结构作深刻的调整。我国目前调整农业结构最大的困难是在对用地结构的调整政策的理解和运用上,系列农业政策中对区域性粮食自给或基本自给目标的追求造成我国农业产出结构调整的范围和灵活性受到限制。如何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政策适应当前农村市场经济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又一重大课题。

主要参考文献

1、广东南海市农村改革试验区资料汇编

第7篇: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特征范文

摘要:渔业是我国农业的一个部门,渔业产业化属于农业产业化一部分,目前处在发展阶段。文章旨在以具体的例子去研究农业产业化的经营组织,通过运用实地调研的方法,访谈番禺区海鸥岛水产养殖的龙头企业及养殖户,探讨番禺区海鸥岛渔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状况,同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对策。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渔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养殖户

中图分类号:f3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3)02-0030-02

一、引言

农业产业化经营就是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效益为核心,以科技进步为手段,以各类中介组织为龙头,以龙头带动农户的形式,把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形成一体,形成一体化经营,形成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组织形式和经营体制。研究农业产业化,有利于提高农业的比较利益,解决家庭经营的规模不经济与交易成本高的问题,因此对于实际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特以番禺区海鸥岛的渔业经营组织为例,通过实地调研来研究农业产业化问题。

 

在我国,对“农业产业化”的研究比较多。张皓若(1996)指出了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是我国农业实现转变的有效途径,并提出了推进农业产业化的途径,但他没有说明农业产业化的具体含义。随后,有很多学者从多个角度研究了农业产业化,对此进行了补充完善。例如,康云海(1998)研究了农业产业化中农户行为。尹成杰(2001)研究了农业产业化与农业结构调整之间的关系。杨明洪(2002)、牛若峰(2006)各自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的问题。上述研究在理论方面进行了充分的阐述,但终归是定性研究,缺乏一定的实际调查研究。在对实际情况的调查研究方面,周立群和曹利群(2001)对山东省莱阳市农业产业化进行了详细的调查,以了解当地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进程。此研究并非仅停留在理论研究的层面上,能够把理论与实际很好地结合起来。 

 

二、实地调研分析

本文以番禺区渔业产业化经营发展较快的海鸥岛地区为例进行微观调研。我们访谈了海鸥岛的渔业基地共六家(包括华名养殖基地,金海养殖基地,悦丰养殖基地等),其规模都在350亩以上,其中有最大的规模达到1036亩。与此同时我们也访谈了当地的养殖户数家。通过对企业的现状对比分析和养殖户的实际及主观意愿调查,探讨渔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

 

(一)海鸥岛渔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近年来,番禺养殖生产呈现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如今,番禺区充分利用海鸥岛的“番禺区名优水产养殖试验基地”的产学研平台和规模渔业企业资源优势,加强水产新品种新技术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加快水产健康养殖技术应用推广、建立水产品质量追溯制度、打造优质健康咸淡水产品品牌、发展水产品深加工业,促进渔业品牌化、产业化发展,以提高番禺区水产品质量安全和市场竞争力。目前已经形成了“番海黄鳍鲷”、“金海南美白对虾”、“新一代罗非”、“金洋笋壳”等著名品牌。

 

(二)当地渔业产业化经营模式

渔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一般包括企业+基地,企业+基地+养殖户,中介组织+养殖户,企业+协会+养殖户,水产批发市场+营销大户+养殖户,企业+合作社+养殖户等。而目前海鸥岛存在以下几种经营模式。

 

1.企业+合作社+养殖户

例如海鸥岛华名养殖发展有限公司,以合作社为依托,养殖户为基础,通过提供饲料赊购、统一收购水产品的服务,带动了区内的石楼镇、化龙镇、石基镇、鱼窝头镇等养殖户300多户农民进行规范养殖。企业还以“赊账形式”供应饲料、药物及免费提供技术应用服务,扶持养殖户进行生产,并订价回收养殖户的鱼类产品,供应番禺、广州、东莞、中山、深圳、香港等地的批发市场。目前带动并规范养殖面积达30000多亩,每年销售鱼类水产品30000吨以上。

 

2.企业+协会+养殖户

这种模式以专业开发公司为龙头,以渔业专业协会为纽带,以众多的专业养殖户为基础,通过有效的利益连接机制,结成经济共同体。如悦丰企业与番禺区渔业协会合作,通过标准化养殖技术推广及农业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头作用,扶持和引导周边地区养殖户改变原有落后的养殖模式,带动周边地区商品鱼养殖户共计232户、生产基地养殖面积22000多亩,初步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及从研发—鱼苗—饲料—养殖—产品回收—内销及出口的产业化模式,拥有一批高素质的忠诚企业的科技和管理人才,设备完善的检验检测中心,养殖基地并于2005年获得无公害产地和无公害产品认证,与此同时也通过了检验检疫备案注册登记,成为符合出口水产品标准的养殖示范基地。目前养殖面积达到1030多亩,水产品产量达到2550吨,年销售总额达到2300多万元。

 

3.企业+协会

如沙南金海企业,加入到番禺区渔业协会,同时也担任了协会的理事单位,其在养殖技术、经营管理方面加强与其他渔业龙头企业的交流与合作。在协会的引导下,提高了企业自身的竞争力,也打响了“金海”这个品牌。目前养殖面积362亩,年产量约300多吨。

 

(三)调研结果分析

通过调研,我们在各方面对渔业产业化经营企业进行横向对比,具体如下。

1.成本利润方面

我们把企业渔业产业化经营采取不同模式所带来的收益进行对比。

由表1可知,企业+协会+养殖户模式的企业每年每亩的总投资成本最低,企业+合作社+养殖户利润水平最高;企业单干的投资成本最高,且净利润最低;对企业不同产业化经营程度的利润对比分析可见实行渔业产业化经营明显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

 

2.政府支持力度方面

番禺海鸥岛地区渔业产业化经营的企业或多或少都有享受到政府的补贴,其中,政府给予企业+合作社+养殖户模式以技术支持;给予企业+协会+养殖户模式以项目补贴,为100万每项目;给予企业+协会以及企业单干模式以基地建设补贴,推塘费2000元每亩。

3.市场销售方面

渔业产业化经营后,海鸥岛企业以产品质量为保证,运用多种策略,成功打造自己的企业品牌,定价平均高于市场价5元/斤,销往本地及外地市场,销售利润大。而其中,万兴企业利用著名的鱼品牌“番海黄鳍鲷”达到较好的效益,并抓住机遇,成为亚运会的水产品主要供销商。

 

4.质量和环保方面

从访谈中得知,企业大都有较充裕的资金增设高科技设备,管理自动化。有增氧器、饲料投喂机以及水质监测器,能够时刻保证水质和产品的质量安全。其中悦丰企业还极力打造环境友好型渔业,自己生产饲料,自己培育鱼种,从源头上节约资源,杜绝污染,保证安全。

 

5.生产技术与生产条件方面

在所有访谈的企业中,虽然金海的经营面积最小,但是每年每

亩的净利润却有0.55万元,这主要得益于其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条件,如采用美国阿科蔓生态膜;种类主要为虾,品种达十多种,专业化程度高。

 

(四)当地企业与养殖户产业化经营客观情况及主观意愿分析

1.企业方面

据调研和收集资料得:番禺区海鸥岛并未全面实现渔业企业产业化经营。其中50%的企业都已实现渔业产业化经营,如华名养殖基地,江鸥村龙头企业悦丰等。而另外50%的企业大多具备渔业产业化经营的规模和经济实力,同时具有主观意愿成为渔业产业化经营的主导者,走渔业产业化经营道路。

 

2.养殖户方面

通过对20户养殖户进行参与渔业产业化经营的意愿调查可知,83.3%养殖户都希望能够以较高的价格与龙头企业进行合作,并希望通过龙头企业的技术,资金,和人力资本的支持带领他们走向规模化经营的合作道路。但有16.7%的养殖户不管什么条件都不愿意进行产业化经营合作,希望自己“作主”,他们普遍认为该地区渔业产业化经营前景不好。

 

3.企业与养殖户在实行渔业产业化所持观点

企业实行渔业产业化的原因有:政府推动,鼓励企业实行渔业产业化;实行渔业产业化能得到政府资金、技术方面的支持;渔业产业化能减少生产成本,降低生产风险,稳定产品供应,增加收入。

 

企业未实行渔业产业化的原因有:政府刚在与企业商议当中,还未真正开始实行;部门养殖户不愿意参与到渔业产业化的行列当中。

养殖户参与渔业产业化的原因有:参与渔业产业化能分散自身经营的风险,稳定和增加收益;参与渔业产业化能提高生产效率,集体经营,减少自身劳动力的损耗;参与渔业产业化能确保产品的销售,减少市场滞后带来的影响。

 

养殖户未参与渔业产业化的原因有:不了解渔业产业化,不信任渔业产业化经营;希望通过自身经营获取收入,自力更生;养殖只为一种休闲的生活方式,充实生活。

综上所述,龙头企业和养殖户大都有意愿相互合作,一起走向渔业产业化经营的模式,同时也要求龙头企业要具备雄厚的资金实力,养殖户要有较高的产业化经营意识。然而,在经济学理论中,只有具备“愿力”(愿力既是指有需求,愿意去接受产业化并主动去实行产业化的意愿)和“能力”(具备支撑愿力的经济基础,或者是物质基础)的较好结合的经济事物才能发展得更好。而对还存在3000多户养殖户的番禺区来说,在这方面还是有着很大的发展潜力。

 

三、海鸥岛地区渔业产业化经营的建议

结合海鸥地区的实际情况,作为海鸥地区的渔业产业化能否在市场上立足脚跟,我们针对其不足之处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1.要提高养殖户利益保障

产业化经营的最大吸引力就在于要经济利益上的增加,而企业养殖户双方签订合同契约、实行股份合作制和风险补偿制度的建立都是有效的利益增收机制保障机制,政府就要在其中做好协调引导的作用。还有企业的盈利和养殖户的收入率要大致相等,落实企业与养殖户共担风险的原则。在实现产业化经营,尤其要注重龙头企业和养殖户的利益。这主要因为,其关系的好坏不仅关系到企业本身的发展, 自身的利益, 而且关系“ 利益共沾, 风险共担”渔民的关系。

 

2.积极推进政策性渔业保险的实施

在我国政策性渔业保险还处于试行阶段,而我省也将在2010年内有望实施,这无疑能填补我国渔业保险的空白。作为水产养殖业示范区的海鸥岛应大力推广普及渔业保险,这能够大大降低企业和养殖户的养殖风险,尤其是风险承受能力较低的养殖户,这无疑将会为该地区渔业产业化经营提供强有力的风险保障。

 

3.产品的标准化生产

位于珠三角地区中心地带的海鸥岛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经济优势,要想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和增强其市场竞争力,新产品的销路必须大于传统产品的销路,才具有持续竞争的能力。在海鸥岛地区,要进一步发展产加销一体化格局,提高渔业标准化生产程度,在纵向上实行生产经营一体化,延长水产品深加工产业链,建设一批内联千万家养殖户外联国外市场的龙头企业。加强市场信息基地设施和市场组织网络建设,在商品鱼集中产区,交通枢纽和大中城市兴办新的批发交易市场、民办流通组织和专业运销大户,参与流通。如五湖四海国际水产交易中心。海鸥岛地区的水产养殖要通过争创名牌战略增加产品价值,名牌是现代化社会消费心理和文化价值取向的最大特征之一,企业要发展,必须在质量上下功夫,建立良好的信誉和名牌产品,方能在竞争激烈的农产品市场占据有利的发展地位。

 

参考文献:

[1] 张皓若.积极推动农业的产业化加快实现农业的两个转变[j].农业经济问题,1996(6):2-8.

[2] 康云海.农业产业化中的农户行为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1998(1):6-11.

[3] 杨明洪.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演进:一种基于内生交易费用的理论解释[j].中国农村经济,2002(10):11-15.

[4] 尹成杰.关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思考[j].管理世界,2002(4):1-6.

第8篇: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农民;企业;营销;品牌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5-0017-01

1 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的意义

农业产业化把传统的生产方式与现代的科学技术融合起来,加速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农业产业化把农产品生产与农产品加工、运销联结起来,提高了农业的综合效益。农业产业化促进了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农产品的深度加工和多次增值、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和农业向社会化、专业化、现代化的转变。农业产业化的更大规模、更高层次发展,促进了与农业产业化相联系、相配套的农用生产资料市场、信息市场、技术市场、资金市场等也应运而生,规模不断扩大。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的服务更加完善,农业资源实现了在更大规模上的配置,农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2 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趋势

在经营范围上,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一是由单一生产环节上的联合经营向某一生产项目的全程经营转化;二是由以种植业为主要经营范围,向林、牧、副、渔各业的综合经营方面发展;三是由生产领域内的经营活动,向分配、流通、消费等领域延伸。

在组织的深度上,由一般性经营联合,开始向科研、推广、服务等专业化经营探索。这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者追求和寻找的高层次、高水平的经营新动向。

在经营组织的模式上,由传统的松散型向规范化的紧密型转化。组织内部制定有大家共同认可的章程和严格健全的各种制度,使组织经营机制的运行正常有序。

3 农业产业化的基本特征

3.1 市场化

市场是农业产业化的起点和归宿。农业产业化的经营必须以市场为导向,改变传统的小农经济自给自足、自我服务的封闭式状态,其资源配置、生产要素组合、生产资料和产品购销等靠市场机制进行配置和实现。

3.2 规模化

生产经营规模化是农业产业化的必要条件,其生产基地和加工企业只有达到相当的规模,才能达到产业化的标准。农业产业化只有具备一定的规模,才能增强辐射力、带动力和竞争力,提高规模效益。

3.3 集约化

农业产业化的生产经营活动要符合“三高”要求,即科技含量高,资源综合利用率高,效益高。

3.4 社会化

农业产业化经营,要求建立社会化的服务体系,对一体化的各组成部分提前、产中、产后的信息,技术、资金、物资、经营、管理等的全程服务,促进各生产经营要素直接、紧密、有效的结合和运行。

3.5 企业化

不仅农业产业的龙头企业应是规范的企业化运作,且其农副产品生产基地为了适应龙头企业的工商业运行的计划性、规范性和标准化的要求,应由传统农业向规模化的设施农业、工厂化农业发展,要求加强企业化经营与管理。

4 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应处理的三个关系

4.1 企业与基地建设

第一,企业以技术服务为导向建设原料生产基地。通过为农户提供生产特色农产品的产前、产中、产后技术服务,培育专业村和专业乡镇,把满足农户技术需求与建设稳定的原料生产基地有机地融为一体。

第二,企业以利益保障为导向建设原料生产基地。通过与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或农户签订有法律效力的购销合同,构建稳定的利益联接机制,以有效的利益保障激励专业村和专业户发展,并以此为基础,最大限度地建设具有区域特色和比较优势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

4.2 正确处理龙头企业和农户的关系

由于农业产业化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发挥农户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企业和农户这两大市场主体很好地结合起来,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充分释放能量。在处理公司和农户的关系上,必须坚持“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使公司和农户真正结成利益共同体,形成总厂和车间的关系。公司应对农户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全程监控,全程服务,全程管理,实行企业化管理”。要按照公司的要求,在产品品种、产品质量等方面严格把关。农户对公司的经营活动既要关心、支持、配合,也要参与监督。双方的权利义务应当以契约形式给予明确界定,形成合理的利益关系,使农民得到实惠,让公司和农户都吃定心丸,实现共同发展。

4.3 正确处理资源性开发与资本性开发的关系

在农业产业化初期,由于生产规模小,产业化水平低,靠资源性开发是不可避免的。随着知识经济时展,科学技术投入农业的速度加快,高技术、高附加值的新产品不断问世,单靠资源性开发已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市场对产品高质量、多样化的需要。因此,在当前选择发展项目,确定支柱产业,开发主导产品都应当走以高起点、高投入、高产出的资本性开发为主的路子,努力加快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的转化。只有这样,才能既节约资源,降低生产成本,又可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5 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的两个重点

5.1 农产品营销战略与策略

(1)要积极应用政治权利和公共关系。由于农业是弱质产业,利益低下,资金紧张,农业产业化经营系统一般难以进行广泛的宣传和促销,往往要充分依靠政治权利和公共关系这两个策略。一方面,积极利用政府力量,获得宣传支持,引导百姓消费,扩大有效需求。另一方面,农业产业化经营系统应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改善与社会各界的关系,树立良好的形象,获得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通过公共关系达到宣传促销目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系统可以利用报纸,电视台等大众媒体以及其他社会机构为农产品营销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

(2)应该充分重视战略性营销,用好市场调研、市场分割、市场优先、市场定位等战略性组合。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源于对农产品消费需求的深入调研和仔细研究,通过市场研究,寻找潜在需求,捕捉市场机会。根据一些细分变量来分割市场,进行比较、评价,选择其中一部分作为自己为之服务的目标市场,针对它的需求特点开发适宜的产品,制订合适的价格、渠道、促销策略,实现产品的既定目标。

(3)充分利用好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促销策略等战术性组合。由于四大策略各自包含若干个具体策略,形成各自的亚组合。因此,高绩效的市场营销活动不仅在于这四大策略的灵活运用和不断创新,而且在于灵活运用和有效组合每一个亚策略,形成动态优化组合,协调一致为顾客需求服务。

5.2 农业企业品牌建设

5.2.1 加强农产品安全质量体系建设

为适应国内外市场变化需要,必须加强农业执法监督体系建设,突出抓好动植物防疫、检疫监督工作,大力发展优质专用、绿色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努力改变目前农产品无标生产、无标上市的状况,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农产品安全质量不仅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而且关系到企业的兴衰成败。要抓紧制定和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建设一批农产品标准化示范生产基地和无公害生产基地,建立和健全农产品质量检测检验标准,不断实现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无公害管理。

5.2.2 抓创立品牌,提高农产品竞争力

企业与大学、农科院等科研院所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获取科技人才和科研成果支持,使企业的产品和技术得以及时更新升级。企业应注重产、学、研相结合,吸引科研单位以技术参股、技术转让等形式,参与新产品开发、新项目实施。如有条件应建立企业研发机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先进技术的开发应用,加快绿色产品、有机产品的开发和生产步伐,提高产品加工深度和附加值,带动农业和加工业向优质、高效、创汇方向发展企业要积极培育国家、省、市级名牌食品,以优质品牌拓展市场,以优质服务占领市场,不断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优势。举办交易会,推介品牌,提高其知名度知名度。

5.2.3 农产品品牌决策与管理的创新

农产品品牌决策与管理的创新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要有一个好的品牌名称和醒目易识的品牌标志。(2)提高商标意识,提高品牌质量,注重品牌保护。企业一方面应对自己的品牌进行商标注册,求得法律保护;另一方面应加强内部管理,提高产品信誉,提高产品质量,珍惜和维护品牌信誉。(3)加强品牌推广和扩展树立品牌形象,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品牌认知度企业在宣传推广品牌的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品牌形象的一致性,树立品牌的独特性,形成强势品牌,提高品牌资产。

5.2.4 正确处理培植特色产业与争创名牌产品的关系

发展农业产业化,必须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培植特色支柱产业,在数量上必须达到一定的规模,以求得规模效益。但仅使产品具有特色还远远不够,还必须通过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档次,不断提高产品在市场上的知名度和市场的占有率,实施争创名牌的战略。在培植特色产业的同时,必须把争创名牌产品放在极其重要的地位。名牌战略是推动农业产业化不断升级的重要手段。农业名牌战略不仅是企业的经济行为,更是农户、企业和政府的联合经济行为。只有农户、企业和政府相互协作,密切配合,农业名牌战略才能顺利实施。因此,在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在强调企业创名牌的同时,更应提高广大农户的名牌意识。

参考文献

[1]洪英士.农业产业化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2.

第9篇: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支撑体系;龙头企业

中图分类号:F3文献标识码:A

农业产业化是包括农业在内的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农业经营形式。它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必要的支撑体系即环境保障。在这个支撑体系中,政府、龙头企业和社会的职能和任务各不相同,各有侧重。

一、政府支撑体系

农业产业化的产生属于一种诱致性制度变迁,其过程并非一蹴而就。在这一过程中,政府既不能置身其中,采取某一固定模式简单地强制推行,也不能袖手旁观,无所作为。政府应定位于“只掌舵、不划桨”,即站在产业化经营之外因势利导,按照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集中精力于农户、企业和市场干不了或干不好的事,在政策信息引导、整体规划布局、协调平衡关系、培育市场体系、维护经济秩序等方面发挥作用,着力为农户、企业等经营主体自主发展产业化经营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一)政策法律支持。新古典经济学派的政府职能理论认为,政府的首要职能是制定和实施法律。从实践层面看,农业发达国家荷兰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政府的农业支持政策。可见,政府支持农业产业化的首要任务是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法律法规。

1、稳定政策。农业生产经营中,劳动者需要及时准确地掌握自然与经济方面千变万化的信息,合理地配置各种资源,及时做出经营决策,因此农业生产的决策者最好是直接的生产者,显然这种经营组织形式就是家庭。因此,以家庭经营为主就成了世界各国农业经营的普遍现象。我国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以稳定为前提,改变这一政策会使其失去群众基础。

2、完善农业产业政策。产业政策包括产业结构政策、产业布局政策、产业组织政策等。在产业结构政策上,政府制定鼓励发展产业的先后次序应依次为畜牧业、果蔬业、其他大宗农产品。实践证明,畜牧业的产业关联性最强,比较容易延长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综合效益。在产业布局政策上,政府应因势利导,以当地的自然资源为基础,结合劳动力、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资源的比较优势,同时考虑本地的产业传统,确定有特色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在这方面,要强调科学决策,强调现代公共治理中的“跨地区治理”理念,将毗邻地方政府间的互相拆台、隔离、破坏、转嫁社会成本的“地方保护主义”转变为互利合作、双赢共赢的伙伴关系,避免各地区重复建设、盲目发展、布局趋同。在产业组织政策方面,应采取促进集中、抑制竞争的政策。因为经过多年的市场化取向改革,目前我国农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是分散的小规模农户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对接的矛盾,是农业产业组织过度分散和过度竞争问题。这样的病症决定开出的政策药方应是促进集中与联合、抑制过度竞争,大力培育各类农业专业合作组织。

3、落实财政税收政策。财政税收政策是政府对农业产业化进行物质支持的重要方面。各级财政部门要逐步增加扶持农业产业化的专项资金投入。对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和农林产品初加工的重点龙头企业免征企业所得税;在财政补贴和税收方面支持龙头企业对农户提供技术培训、信息服务以及研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对于龙头企业从事国家鼓励类的产业项目,引进国内不能生产的先进加工生产设备,落实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的免征政策;对能带动当地主导产业发展的大型农业产业化项目的龙头企业贷款,可给予适当贴息。鉴于目前农村流通组织的建设滞后,已严重阻碍了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现实,要研究制定培育大型流通龙头企业的财税扶持政策,加快农村流通服务业的发展。

4、做实信贷政策。资金是现代经济的“血脉”,没有资金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就会“枯落”。政府应出台政策,鼓励国有商业银行优先安排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资金,依据企业生产周期和贷款用途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实行利率优惠,对资信好的龙头企业核定一定的授信额度;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和外资以控股、参股、兼并、租赁等多种形式投入农业产业化经营;对完成现代企业制度改造已上市的龙头企业采取倾斜政策;积极探索建立以重点龙头企业为主体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投资基金;对出口型龙头企业提供政策性金融支持。

5、现代国家治理需要政策,但更需要法律。法律与政策相比,没有它灵活、高效、果断,但法律比政策限制更严格、更具有稳定性、有更强的约束力。凡需严格执行的事务就不宜使用政策而需运用法律。农业产业化经营在农产品质量标准、产地环境标准、生产技术规范、农产品质检制度、生产记录可追溯制度、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等生产与流通标准化管理方面特别需要相关法律的支持。

(二)产业发展规划支持。国家及地方农业产业化主管部门指导制订农业产业发展规划是政府支撑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主要包括生产基地建设、主导产业确立、市场体系完善三个方面。生产基地建设是基础,它可以带动农户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提升农产品品质,满足龙头企业加工需要。基地建设的前提是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原则是结合当地实际,突出特色,突出科技,合理布局。具体措施包括:制度建设上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资金引入上鼓励民间工商金融资本和国外资本参与生产基地建设。保障体系上制订加强农田水利、土地整治、道路交通、流通设施、通讯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改善生产条件;尽快健全生产基地的法律保障体系,使基地建设走向法制化、规范化;健全多种经济成分、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全方位的基地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效益。

农业产业化的核心是市场,政府必须做好市场体系的发展规划,这是政府责无旁贷的职责。完善市场体系发展规划包括做好农产品市场、农业生产要素市场、市场基础设施的规划与建设以及农产品市场主体的改造及结构优化等。在规划中要特别注意地区、部门、行业间的合作,打破地区封锁、部门分割和行业垄断,逐步形成地区性乃至全国性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大市场。

(三)农业科技与农业信息支持。农业科技是一项社会性事业,也是农业产业化的核心推动力和着力点,政府需做好这项工作。首先,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增加农业科研投入,提高科研人员的待遇,稳定农村科技队伍,吸引农业科技人才投身于科技兴农事业,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其次,鼓励有关科研院所、大专院校采取技术承包、技术入股等多种形式与龙头企业合作共建研发机构,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鼓励它们提供科技信息、技术培训等服务;第三,大力组织实施农业品种、技术更新工程,加速品种技术更新步伐,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速度;第四,着力培养农民技术员和科技致富能手,加强科技示范户、示范村的建设,激发农户自觉学习、运用科技的动力。

农业信息对农业产业化发展至关重要。政府是社会中最大的信息拥有者,而信息又是政府服务社会和公众的主要内容。因此,政府应承担起农业信息的搜集、整理、加工、贮存和的重任,建立起农业信息咨询交流的平台,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四)农业管理体制改革支持。原有的农业管理体制严重地违背了经济规律,割断了地区、部门、行业之间的联系,阻碍了专业分工、社会化协作。农、工、商各部门间的互不联系、互不关心,造成产销脱节、产需脱节;部门分割、城乡分离,又切断了行业之间、城乡之间的经济联系。改革传统体制,打破行政区划、行业界限,整合行政管理部门间合作上的碎片,建立农业产加销一体化管理体制,将农业生产、购销、加工、储备、生产资料供应、科技服务和农产品进出口协调权归于一个以权威领导机构牵头、由相关部门主要领导参加的农业产业化协调小组统一管理,为农业产业化提供体制支持是非常必要的。

二、龙头企业支撑体系

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的“火车头”,它在产业化经营中起着引导者、组织者、市场开拓者以及营运中心、信息中心和服务中心的作用。没有强大的龙头企业,产业化的龙身就难以腾飞。

(一)企业家的培养。企业家是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稀缺资源之一。因此,要特别注重企业人才资本的创造,要在普及国民教育的基础上发展职业教育、职业培训,造就一代农村实业家和精明的农村商人阶层。

由于长期受小农意识的影响,一些企业的“掌门人”短期思维、小富即安、不重效率、缺乏责任感和诚信精神、法治意识淡薄,这些已严重制约了龙头企业的发展。因此,在企业家的造就中,重点是培养企业家精神,使企业家懂得人生追求的价值,学会从长期、全局、战略的角度思考问题,勇于创新,善于发现机会,敢于承担风险,重视提高效率,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讲究诚信,奉行法律至上,严格履行法定义务,守法经营,担当起社会赋予的责任。

(二)龙头企业的壮大。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做大龙头企业,除依靠人力资本外,还要有雄厚的资金实力、活跃的技术创新能力、强大的市场开拓能力以及科学的管理体制等。这些能力的获得和制度的建立,一方面依靠政府的有力支持,另一方面也需要龙头企业自身做好自己该做的本职事务,比如通过各种形式吸纳工商金融资本加入,提取专项资金加强企业的技术研发、改造和引进,发现、培养和使用营销人才,建立健全自己的销售网络,实行股份合作制或股份制改造,加快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等等。

(三)利益联结机制的建立。在产业化的利益链条中,要处理好龙头企业与农户这两个重要的节点,他们之间合理利益联结机制的建立是农业产业化成败的一个关键。

产业化经营中的每个主体都是关注自身利益得失的,当这种关注溢出共同利益的底线时,如加工企业为了追求更多的利润而降低原料采购价,农户为了降低生产成本而忽视农产品的质量等等,就必然与产业链的整体获益发生冲突,解决冲突的手段只能是依靠制度。

合理的利润创造与分配机制的建立,一方面需要政府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来加以约束;另一方面更需要龙头企业与农户在实践中,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不断探索。目前普遍看好的利益联结模式是“公司+合作经济组织+农户”。这种形式不仅解决了公司与分散农户对接的问题,而且协调了公司与农户的利益关系。一方面公司不与农户直接交往,而是与代表农户的合作经济组织签订合同,这既能有效组织农民实行标准化生产,也会提高农户违约的机会成本,增强守约激励,降低了公司与分散农户进行交易的成本;另一方面合作经济组织拥有丰富的亲缘、地缘等“社会资本”,可以低成本地将农户组织起来形成规模效应和团体力量,改变由于农户力量分散、弱小,有时不得不依附于龙头企业,甚至成为其转嫁风险的对象的不利地位。这两方面的合力产生了公司与农户双赢的效果。

三、社会支撑体系

(一)农民自身素质的提高。农民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主体。要改变农民的小生产经营方式,走产业化发展道路,就要更新农民观念,提高农民素质。要教育、帮助农民树立整体、全局、大局意识,树立市场、竞争、合作、法律、科技等意识。这样,农民才能突破一家一户的小生产,把农业生产做大做强;才能根据市场需求而非自身经验、自家传统安排生产;才能注重提高农产品质量和产品宣传推荐,搞好营销;才能加强农户与农户、农户与龙头企业的合作,多从整体和长远角度考虑共同利益,不因过分地关注自身利益的得失而损害整体利益、长远利益;才能坚持合法经营,诚信经营,重合同,守信用,减少机会主义行为;才能努力学习和应用科学技术,提高产量和质量、增加附加值,等等。

(二)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的建设。产业化发展的诱致性因素之一是为了避免中间商的盘剥,避免中间盘剥的最重要组织形式就是建立合作组织。产业化离不开各类农业专业合作组织提供的各种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离不开合作组织从事的将分散农户与龙头企业的低成本对接,离不开合作组织对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提高和农业规模经济的提升。因此,无论政府、龙头企业、农民,还是其他社会组织,都应该重视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的建设和发展。

(三)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发展。农业产业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服务的社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立是农业产业化健康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它包括为农业生产准备的种苗、化肥、饲料等产前生产资料服务,也包括为农作物种植、畜禽养殖提供的病虫害防治、动植物防疫等产中技术服务和加工、储存、运输、质检、信息、销售等产后服务。在农业产业化服务中,社会应提供更多的服务。

首先,有关教育机构在农民的观念教育、技能培训等方面应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承担起提升农民综合素质的社会责任。如各职业中学、职业中专以及其他农业院校,应主动提供农民所需的各种教育培训服务。这一方面能够加强教学、科研与生产的结合,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农民素质,促进了农业发展,推动了产业化经营,实现了教育机构存在的多重价值,可谓一举多得。

其次,保险机构应提供相应的农业保险服务。农业作为一个弱质产业,要承受市场与自然双重风险,从这个角度讲,农业更需要各类保险为其护航。这一方面需要政府制定相关政策促进农业保险的发展,同时也需要保险机构在有效防范自身风险的前提下,承担起一份社会责任,主动开展各类农业保险服务,分担农民参与产业化经营的风险,构筑有效抵御产业化经营风险的屏障。

第三,法律服务机构应主动提供相关法律服务。农民法律意识淡薄,法律知识欠缺,往往成为弱者甚至是受害者。农民在产业化经营别需要法律服务,法律服务机构应努力创造条件,满足农民需求,包括提供各种法律咨询、帮助提起相关法律诉讼。当然,法院以及仲裁机构加大对农业违约行为的惩罚力度,提高合约的执行度也是非常必要的。

总之,只有政府、龙头企业与社会各方形成合力,共同构建起支撑体系,农业产业化才能顺利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河北工业大学廊坊分校)

主要参考文献:

[1]彭希林.农业产业化与农业结构调整、城镇化协调发展的理论与经验分析.湖南社会科学,2006.2.

[2]邵春杰,孔令丞.农业产业化:现实选择与理论依据.经济经纬,2005.2.

[3]遵义市委党校课题组.遵义市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及理论的思考.理论与当代,2005.8.